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6-15 17:2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问卷经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试测,于2009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调查工具论证会上论证通过,正式施测工作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的五十个样本区县展开。此次的问卷调查工作得到了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以上负责单位组织了专门的人力物力,深入到50个样本区县、300所中小学校,组织实施调查,确保问卷取得了理想的回收率。

从返回的问卷来看,问卷有效填答率高,对于问卷中的开放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真做出了回答,问卷整体填答效果较好。可见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区县教研员都非常重视此次调查,积极参与。目前问卷已进入整理分析阶段

在实施问卷调查的同时,5月18~27日,课题组也组织力量在、上海市、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工作。访谈对象按照分省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样本省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区县、一所样本学校,由课题组对该区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区县教研员、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关于访谈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参与访谈的区县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上海市闸北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重庆市沙坪坝区。参与访谈的学校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中心小学、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小学、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重庆市第七中学、重庆市中山路小学。访谈资料将作为课题调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课题组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课题组还就“四不做”问题(即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2009年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会做”、“无人做”、“不愿做”、“不真做”现象)专访了部分专家、教研员、校长和心理教师,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西南大学陈旭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春风主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纬虹副院长、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思刚研究员、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重庆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邓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勾庄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瑛等。请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来畅谈“四不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部分采访内容将陆续在本刊刊登。

记者/陈 虹 舒 娟 终校/于 洪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小学阶段更要实施好心理健康教育,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让学生健康地发展。

一、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往往是把它当做思想、品德教育,其认识仅仅局限在学生道德良好就是心理健康,如此一来,何谈心理健康教育。

2.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得以深入的发展,但是,过于追求成绩的现象仍是十分严重,虽然教师也认识到心理健康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往往受限于当前教育的总倾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只要学生的成绩上去了,就是成功的教育,而这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应该是专业人士研究的。

3.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学科化倾向

在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而是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所需要的体验和经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活动体验,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心理发展,还使学生增加了负担,产生厌烦的心理。

基于这些问题,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小学心理教育的有效性。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对心理教育的认识,深刻理解其意义,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

立牢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并主动把这种意识渗透到各项工

作中。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

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加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具备良好发展的

能力。

总之,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广大教师要不断地对当前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福贤.如何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第3篇

【摘 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学业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健康活动课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课程,教师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活动功课,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日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为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心态的改善,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干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处于萌芽阶段,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强,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身边环境的不同影响,容易因为学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心理不健康情况的出现。积极开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性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力求营造良好而轻松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打好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带有明确教育目的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

心理健康活动课目前大多由班主任进行,因为班主任作为跟班老师最熟悉班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助于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干预。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在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上,也逐渐形成了突出活动形式创新,引导学生心理状态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正面的学习与生活观念,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度过小学阶段的教育。

三、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易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学等因素的影响。由于近年来社会环境趋于复杂,学生接触到很多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信息,对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培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重视学生积极心态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竞争意识进行合理的引导,避免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这个过程中,交流的重要性十分突出,教师可以开展“说说你愿望”、“说说你的困难”等活动,让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教师与同学们一起帮助小伙伴出出主意,帮助同学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解决碰到的困难,形成一种班级内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调整班级内部的学生心理状态。

四、心理健康活动形式多样化

心理健康活动课突出了活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避免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不强,实践中说教式的心理教育也难以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活动设计的教育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心理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在特别受到学生欢迎的室外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同手同脚”、“合作运球”、“拔河比赛”等一系列的户外拓展性活动,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户外集体活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关系,通过集体活动在潜移默化间向学生传递团结、集体、竞争的观念,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拥有更强的竞争意识与主动性。

五、注重家校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展中,教师也许注重家教合作的独特作用,设计合理的活动内容将家长也纳入学生心理健康环境的营造中,向家长传递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家长呵护的理念。在实践中,可以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时进行旁听,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让学生家长知晓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要求家长更多的给予学生激励式教育,避免家庭教育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影响学生的健康心态。

六、发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核心作用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在开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团结、向上的良好品质。心理活动的课程内容,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起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紧紧把握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脉搏,让心理健康活动课真正的围绕学习的心理困扰与困难展开,发挥实际作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活动课,也要更多的以各类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师通过活动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保持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期待感,避免出现抵触情绪。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所提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掌握和了解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2:17-20.

[2]肖新燕,刘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7,06:94-97.

第4篇

关键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改进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都在不断增大,这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然而,由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限制颇多,致使其发展缓慢且效果不佳。近些年来,由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让移动终端得到了普及,以微信、微博、网站论坛为代表的自媒体应用简化了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数亿用户实行信息传播活动的新兴宠儿。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1自媒体的涵义

关于自媒体的定义,至今还仍有许多争议,“自媒体”最早由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提出,可分为三个阶段:web1.0即传统媒体或旧媒体,例如电视、广播等;web2.0指新媒体包含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和新闻门户网站等;web3.0指现在的自媒体,即以微博、微信、网络论坛为代表的可以实现用户贡献内容的媒介。

2初中生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1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曾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心理学家把这一阶段叫做“心理危机时期”。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初中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初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某些心理问题,影响到其今后的健康发展。通过对锦州市多所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到,虽然有的学校对于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并存纸质档案,却不能很好地进行跟踪再调查;部分学校每个月都会举办相应的心理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响应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该找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3时展的需要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学校中心理健康咨询室设施配置不足,心理健康教师能力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咨询。甚至有一些学校根本没有设置心理咨询室,没有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寻求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媒体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针对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通过一个预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调查方式是对锦州市几所中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共130份,收回115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共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二是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况;三是对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与建议。通过调查,在被试的初中生中73%的学生存在着各自的困扰,有的同学会选择通过跑步或者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排解,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不排解压力,顺其自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用智能设备上网的同学更是达到了测试人数的98%。对于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仅有0.8%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支持开展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而78%的同学表示不同程度的支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达到匿名咨询的效果。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与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结合,希望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3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授课范围与内容的局限性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所开设的专门课程、活动课程或者融合课程来接受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在固定的时空内以书本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来使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所以授课范围有限且传授知识的速度缓慢,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是以集体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故无法根据自身心理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致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授课范围与授课内容受到局限。

3.2师资方面的匮乏

以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依然处于匮乏阶段,许多中小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而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某些学校教师专业水平也令人堪忧,甚至不乏是兼职教师。不仅如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学校的学生。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中,一个咨询师每次只能接待一个来访者,以此来看,要想满足全体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就变得极其困难。

3.3社会偏见

很多学校都设有一间布置得非常温馨的学校心理咨询室,暖色的墙壁,舒服的座椅或者沙发,专业书籍、鲜花一应俱全。一些学校还专门购置了沙盘等测试的工具,与教室相比较,更显安静舒适。然而,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利用率却不尽如人意。很多学生认为,心里有秘密,但是没法说。老师不能懂,也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是有一定偏见的,这就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还是在社会心理咨询室中,都不敢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害怕受到他人的排挤与质疑。学生们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将无法得到排解,如此往复便会使问题扩大化。

4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特点

4.1方便灵活,形式新颖

现如今,网络是青少年接触、认识、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必要途径,而自媒体更使得青少年能够方便快捷地融入信息社会。通过自媒体平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能动性,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这样的变通,不仅可以让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没能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方便快捷地接受教育,也可以使教育更具灵活性。

4.2形象温暖,立场中立

青少年时期正是迈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如今的青少年拥有更多,同时也背负更多,繁杂的世界,快节奏的步伐,高速流动的信息,充满压力的竞争,使得青少年时期既充满生机又充满困惑与彷徨,然而这许多心理困扰,不少学生既不愿意让身边的同学知晓,也没有勇气向家长倾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烦恼的角色。利用现在的移动自媒体平台,学校可以设立一个QQ群,群内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让同学们可以在QQ群中通过匿名的方式向老师求得帮助;也可建立QQ群小组,组内成员互帮互助;或者学校可以事先申请几个公用QQ账号,如果学生产生情绪问题可以自行登录此QQ账号向老师寻求帮助。由于学生拿着自己的手机或者独自坐在电脑前,与他人产生了距离,会产生安全感,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可以真实地倾诉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也减少了传统心理咨询中的阻抗问题的发生几率,使心理咨询得以顺利进行。

4.3顺应时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也就是说通过现在的网络自媒体可以适当缓解当下师资贫乏的问题,现有许多专业化水平高的微信公众号和心理辅导网站可以供大家学习。微信公众号有:北京大学心理中心,简里里,你好妈,NLP青少年儿童心理教育第一人,时代心理TIMESMIND,心里有术,心理测试,壹心理等等。这些公众号会定期推送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文章或心理测试,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家长、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的小文章。有的还提供在线咨询、电话倾诉等服务。然而经过调查得知,除了一些心理相关工作者会关注这一类的公众号之外,少有家长会关注这类消息。这说明自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是有了,却未形成良好的体系,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受益。所以,要想使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还需要建立一套具体可行的学校系统,才可以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聂智.论虚拟社会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D].中南大学,2013.

[2]杨贤芳.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

[3]姜巧玲.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31-34.

[5]郭静静.自媒体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

[6]张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中学为例[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整合[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第5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学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途径等。只有建立起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

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谈几点建议: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三、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四、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间断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古语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就是说中小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但中小学生正经历着生活和学习的种种迷茫和困惑,因此,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驱散成长中的各种迷雾,指导其健康的成长。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的养成可以贯穿人一生的发展,使人受益终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教学;校园文化

现阶段的教学提倡学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一个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传统教学所要求的基础文化知识。目前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导致了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强烈,而不注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当前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心智还没有完全开化,自身的可塑性是相当的高的,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加强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老师是否清楚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之间的具体关系,是当前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也是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融合的一个基本要点。学校应当激励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积极探索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然后再今后的课堂当中灵活的运用自身的经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发挥作用。(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为了教育改革,更是这个时展所产生的必然要求。当前的世界已经深入全球化时代,深刻地影响了目前社会的点点滴滴,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就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奋发进取的革命精神以及求知欲望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们学会了信任他人、接纳自己、拥抱社会才能够很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下来,老师在教学中除了教授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之外,更加应当注重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联系的方式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老师作为传统教学主体,单一式的进行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加无意义。老师应当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尽管让学生作为第一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但如果作为引导者的老师没有强硬的知识能力,是很难把握好课堂节奏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的。因此老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素养,如此才能够教授学生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老师的素质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活动,加大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学校不能够只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还要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建设学校的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心智不是很完全,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掌握并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调节心理的方法。教学活动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们感到新奇,让学生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整体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好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们积极主动学习,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加大对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互融合这一项工作的一个重点。(三)各个学科通过结合自身的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最好的选择途径便是课堂教学活动。所以说,如果要想让学生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那么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与其结合起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尽量根据教学当中各个学科的特点,找出课堂教学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总结好经验并引导学生们探究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当中就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清楚的认识。各个学科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当尽量让学生理解到健康心理的作用和意义。(四)加强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意识,扩大学生的教育空间。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是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孩子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角色,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会对一个孩子的心理产生巨大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得当,会导致孩子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导致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并形成心理障碍。老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转变家长不好的教育意识,加强其对孩子心理教育的认知并和家长多多探讨学生健康心理的建设。尽管如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局限于传统的知识内容的教育,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起到十分正面的影响,孩子在将来的被教育空间也会被持续扩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独孤立的教育,它融入到了各个领域和生活当中,老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教学中能够引导好学生健康的心理建设。学校和老师以及家长各方面教育相互结合并以多种形式建设好学生的健康心理,结合德育培养能够适应时展和要求的人才,一起努力构建新的德育体系以及建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路线。

作者:赖惠珊 单位: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每个学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文化教育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小学都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一切教学活动也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并未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够,也未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小学生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一味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都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掌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大纲要求原文照搬,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相适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并未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基本都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由于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具有随意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随意,起不到相应的教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规划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热荩并且缺乏对小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重点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很难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抽象和无形的概念,但是对于小学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基本就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对于心理教育,小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首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的意识,比如说,小学生在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时,可能就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大脑空白、手脚发抖等情况,这将严重制约小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平复紧张情绪的技巧,掌握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小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并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老师的整体素质,革新教育理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素质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素质。老师应该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把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下,老师应该革新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素质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对小学老师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让所有小学教师都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都重点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能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老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文章内容涉及爱国主x的相关知识,老师就可以带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对学生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小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表现励志、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下,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文章中的伟大科学家、经典的励志人物等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励志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以音乐为教育载体,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在小学生学习或者欣赏具有爱国情怀的歌曲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青春励志歌曲时,老师就可以以音乐为切入点,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引导小学生及时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各种情绪很容易从外部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帮助小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很不稳定,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老师很容易从小学生的外在表现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时,就应该及时向小学生了解情况,弄清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小学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只要将心事说出来,消极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倾诉对象也可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心理课程的优化设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传文.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2]林维晨,童正花.将阳光洒向童年: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姚叶红.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1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可以说是整个中小学阶段最重的。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阳光的心理来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所以,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将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部分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传统高中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往往不能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上,高中体育课程除了承担学生身体素质强化与技能传授重任之外,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在体育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有效效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地对体育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安排一些相关教学内容,让身体锻炼与心理锻炼同步进行。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自信、阳光、向上,进而保障日常学习生活的高效进行。

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高中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开展高中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务处应当紧密联系学工处的心理教师,积极采购相关的心理教育软件,并在每一个学期划定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软件操作,使得心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测试题的选择以及对于个人调查结果的汇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随时更新自己的心理测试题,进而不断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判断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随时对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进行汇总统计,以便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三、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还没有像大学生一样开始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探究或者进行专业化锻炼,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随时注重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的同时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调整,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由于涉及教育成本以及讲座开展的时间问题,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应当借助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有些高中是在高考倒计时100天进行动员活动时,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一方面,借助讲座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大的鼓舞,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战胜自己。

四、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相结对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高中阶段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一方面,班主任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动态进行观察,进而对心态比较好的学生多做鼓励,引导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对心态不好的学生要做好安抚谈话工作,减少学生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与心理教师结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与心理教师交流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优化个别谈话的效果。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内心变得强大,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高中学习生活。

五、结束语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健康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高中阶段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务部门可以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高中班主任可以与心理教师相结对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婷.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

[2]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第9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10篇

纵观当前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误 区,还有不少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心理课。诚然,每周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时间上有了保证,并有了稳定的传播知识的阵地。但从目前各学校开课的情况来看,仅仅开设心理课难以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向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知识的传授应与心理教育活动相结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教育应与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相结合,心理课程应与心理训练、辅导相结合。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那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涵盖哪些内容呢?

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因此,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 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③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 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社会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对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

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 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面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渐、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够,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丰舍识与能动性。

第11篇

一、基本理念

当前,我省正处在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优先发展教育、科学发展教育,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我省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城市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容易助长“骄”、“娇”二气,意志力缺欠、心理素质不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带来社会竞争的激烈,由此考验着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我省流动人口众多,一些流动人员家庭往往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长期情感的缺失容易导致这些孩子产生自闭厌世、自卑胆怯等心理问题。从省情和教育的功能审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抗挫折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对广东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广东现代化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深深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理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理念,发展性取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取向。因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关注个别差异,以矫治和治疗为辅,为少数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咨询辅导和服务,积极干预学生心理危机,防止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推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教师全员参与,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全过程进行。

二、主要做法

基于上述认识和思考,2003年、2006年我省先后在珠海市、佛山市南海区召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会,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一)科学构建“三预”运行机制,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双服务”

我们从发展性教育理念出发,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统一的基本原则,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积极干预和减少心理危机为目标,努力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预警、干预运行机制。

一是重在预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是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生的前提。建立预防机制,实际上是按照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的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二是及时预警。学校通过心理测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警示,做到防患于未然。我省有条件的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科学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数据分析和界定的基础上进行预警。

三是积极干预。运用心理学专业方法,采取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手段,积极应对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有效控制和减少个别师生因心理失衡出现过激行为。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实行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级别相应采取预警和干预措施。

建立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关系学生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关系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关系德育工作的成效,兼具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管理和德育三项属性。实施“三预”运行机制,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支撑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有效统合行政力与学术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实施

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进,有赖于科学、规范和高效的宏观管理与指导。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实现行政力与学术力的结合,既坚持行政主导又得益学术支撑,形成合力。2001年,我们通过整合省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力量,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指导委员会”),同时依托华南师范大学,设立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省指导中心”)。省教育厅通过省指导委员会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行决策、统筹和协调。省指导中心有明确的工作宗旨和指导思想,有固定的机构、专职人员和专项经费,对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业指导。省指导中心的成立和有效运作,一方面有效发挥专家在调研、科研、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在决策、管理中的主导优势,确保了教育行政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目前,我省已有21个地级市、55个县(市、区)参照省的做法,成立了市、县(市、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指导中心,形成省、市、县三级教育管理网络,推进工作范围广、速度快、效果好。

一是加强科学指导。省指导中心受省教育厅委托,组织各类调研,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组织专家深入中小学,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和指导学校开展科研课题实验研究;组织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等。

二是完善规范管理。我们依靠专家力量,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管理文件。2003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初步奠定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基础;2007年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咨询、测试和课题研究等提出规范要求;2008年制定《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建立心理危机“三预”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四个工作规范文件,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是加强评估检查。我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规范化学校建设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办学标准,列入等级学校评估和教育强镇、强县(市、区)、强市评估指标,加强对工作规范化管理的督导检查。2007年我省组织贯彻落实中央八号文件的督促检查,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借助办理省人大建议案、省政协提案,督促部分工作发展缓慢的地区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程。

(三)注重强化实验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先进典型,不断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一是科研引领。依托省指导中心,组织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科研实验。省指导中心组织专家力量,在调研基础上研究确定科研发展方向,制定《课题指南》,评审确定立项课题,指导实验研究。目前全省有486所中小学校承担了省课题实验研究。2007年,受我厅委托,华南师范大学承担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理论模式与实践发展的战略研究》科研课题,该课题纳入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进行管理。

二是示范带动。我省积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从师资队伍建设、咨询室设置、教育内容和形式、教育效果等方面设立评估指标,通过学校自愿申报、各市指导中心推荐、省组织专家考核、省教育厅和省指导中心联合确定、省指导中心授牌等程序进行评定。示范学校明确的评估标准和规范的评定程序,保证了评审的导向性和公信力,保证了示范学校的质量和水平。部分地区参照省的做法,开展市级示范学校评审工作,确定市级示范学校。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实行复评制,复评周期为5年。目前全省评定省级示范学校103所(其中中学77所,小学26所)。2008年,我省召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工作现场会,引导示范学校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园作用,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中小学校提供先进经验和借鉴模式。

(四)着力优化活动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实施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是主要渠道。我省着力优化心理活动课,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作用,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优化心理活动课。首先,认真落实指导《纲要》、课时和教材。我们以教育部《纲要》为指导,组织编写小学、初中、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同时将小学和初中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免费供书范围,按一个年级学生数配备用书,提供给学生循环使用。我省中小学心理活动课主要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并规定每学期小学不少于8课时,初中不少于6课时,高中不少于4课时。其次,以评比为手段推进心理活动课建设。我省坚持每年举行全省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工作案例、优秀课例、优秀论文、优秀活动方案等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还遴选一批科学性、规范性和导向性强、有示范意义的优秀成果结集出版,提供给教师们学习借鉴。2007年,我省举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现场调教,展示了全省优质课程建设的丰硕成果。

二是积极发挥心理咨询辅导室的作用。我省将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纳入省一级学校和示范高中的办学水平评估内容,倡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咨询辅导室、设立心理咨询电话、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为个别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提供倾诉场所。截至目前,全省有4889所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3263所学校设立心理咨询电话,1575所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网页)。我省广州、深圳、惠州等市建立市级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咨询电话和网站,免费为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中小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所在。

一是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我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计算为专业培训课时。在培训人员上,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重点,以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在培训模式上,采用A、B、C分级达标培训模式。在培训目标上,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A、B证培训,重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参加C证培训,重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培训质量保证上,由省指导中心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A、B证培训由省指导中心组织实施,C证培训由各地级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组织实施。我省倡导有条件的地区,所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C证培训,逐步实现全员培训。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8年,我省共有120759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其中A证1705名,B证15122名,C证103932名)。

二是设立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心理学科职称评聘系列。2007年,我厅与省编办联合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心理教师专职岗位的设置和职称评聘作出明确规定。《意见》规定中小学校要设置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心理专职教师,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的心理教师,列入教师附加编制的第一个项目。《意见》规定设立心理学科教师职称评聘系列,为心理教师搭建晋职阶梯和发展平台。2008年,我厅与省人事厅联合开展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资格评审试点工作,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并设定专门资格条件。目前,我厅正与省人事厅联合制定中学高级教师(正高级)资格评审条件,将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纳入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范围。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现有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1905名。心理教师专职岗位和职称系列的设置,为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几点体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事关素质教育大局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关乎祖国未来的“心灵工程”。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

一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革创新、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省率先探索建立的行政主管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工作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预”运行机制,以及以分级达标为管理特征的培训模式等,都是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结果。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

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适时调整、稳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两次调整、三个阶段,即从规模发展阶段调整到规范发展阶段,以及目前努力调整的提升发展阶段。每一次调整,无不契合了教育内在需求和客观发展需要,无不及时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敏锐把握教育内在发展需求和发展方向,适时、及时调整发展思路,稳步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历久弥新,不断取得新进展。

三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科研先行、引领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其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的引领和支持。目前,我省正在以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为学理支撑,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只有加强教育科研,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不断求得新突破。

四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抓住时机、解决难题。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要勇于面对,善于抓住时机加以解决。中小学心理教师没有专职岗位、未设职称评聘学科系列、队伍不稳定,这一直是制约我省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难题。对此,我们抓住学生伤害事故偶有发生、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呼声渐强的时机,通过调研掌握准确情况,与相关部门特别是人事编制部门进行沟通并积极争取支持,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实践证明,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善用时机解决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我省将以今年7月在佛山南海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市)先进经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虹.广东省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 全国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1.4~7.

第12篇

一、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

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方法及基本原则做出了规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师资队伍、条件保障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要求。2002年8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及组织实施等都做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许多地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行政推动不够,科研指导力度缺乏,机制不健全,心理专兼职教师无职称系列可走,心理老师师资队伍出现了这边培训那边流失的严重问题等。

二、有关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坚持“健康第一”,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随着社会发展和升学竞争的加剧,广大小学生的心理负荷不断加重,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在小学心理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凭借的是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很少把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其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这种主观判断的依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学习为主的在校行为,如学习用功、乐于学习、遵守纪律、求知欲强等;二是以品行为主的处事行为,如乐于助人、不损人利己、与教师相处融洽等;三是以心理特征为主的个体行为,包括少有逆反心理和乐于交往、不固执己见等。由于理论界对何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应包括哪些内容等,至今为止还没有统一说法,再加上小学教师缺乏对心理学界所界定的各种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深刻认识,小学教师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主观判断与心理学界所界定的标准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许多差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制定科学的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能够判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是解决小学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依据问题的关键,而制定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应注意:(1)体现发展性。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又会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心理学界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要及时地体现发展了的小学生的心理特征。(2)富有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时期的人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也是有差异的。(3)具有全面性。制定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在内容上要全面,能够反映出小学生心理的各个维度的发展特征。

三、当前在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小学心理教育逐步深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许多小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为心理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不少学校把心理测验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参加心理测验。这种片面的做法,不仅没有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问题,而且有时有意无意地制造了学生新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新的心理疾患,从而使心理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2)认为心理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许多学校根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要求心理咨询教师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来是对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视,实质上是把实施学校心理教育的责任推卸到个别心理咨询教师身上,致使广大学生需要心理服务的要求得不到满足。(3)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开设心理教育课。不少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课时开展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很难深入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不能灵活、及时地顾及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因此,解决好实施小学心理教育的策略问题是获得心理教育最佳效果的必要前提。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讲,为了实现心理教育的目标,小学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注重实施两个策略:一是全面动员,多渠道、全方位地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小学各项工作之中,形成专门与非专门渠道;二是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合唱”。只有形成小学心理教育网络,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总之,当今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重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建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了当前业内工作者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教师只有掌握科学的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标准,才能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教师只有准确、深刻地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江海燕.中小学心理教育基本原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3]李建平,金志明.《认清功能明确目的》,《中国教育报》.

[4]林建华.《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