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使得化学教学效果低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或者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使得学生难以注意并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缺乏探索精神,以至于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低下,化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随着新课改提出的新课程的推行,强调了教学与生活的实际情况、体验进行结合,生活与化学不分开。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与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论文从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分析,旨在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根据生活常见或关注情景进行引导式学习
老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根据生活中常见或者关注的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尤其是对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初一学生,在进行初步学习的时候就更加需要让学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学习的乐趣。
(一)注重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感性认识
教材中阐述了的很多生活中很多的化学现象,但是文字的介绍与学生真正体会与认知又有一定的区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行渗透,让学生对化学现场的感性认识得以增强。如:在新教材中对空气中化学知识进行了介绍,老师可以对生活与空气相关的化学现象进行讲解,空气的组成成分、各种成分的作用。空气中的氧气,供给我们呼吸、支持燃烧(在炼钢、气焊等);空气中的氮气,用于焊接金属保护气,工业中一般用于制作氮肥。但是现在空气中的污染现象已经是常见的现场了,导致的后果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呼吸道疾病加剧、全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穿洞、酸雨等。教师可以及时的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原因,探索解决的办法,让初中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并且灵活的运用于生活[1]。
(二)创造情景式教学
进行化学教学时,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设置生活化的情景,能够生动的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矛盾,打破其已认知平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入问题角色,达到化学知识的充分掌握与理解目的。
(三)教学内涵的挖掘
对教学内涵进行深入地挖掘,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化学知识进行充分联系,对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挖掘、发现、认知、解决,使得学生能够乐于发现、乐于学习,让学生更加主动与积极地学习化学知识,更加自主与渴望地使用化学知识。课堂中老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与指导,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读
(一)提出启发性、新颖、有趣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现代科技等示例进行结合,在相关知识点上,创造性的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新颖且有意思的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相关知识充满热情与积极性,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主动吸收知识。如因为红磷与空气会发生氧化生成P2O5(黄色),如果去买灯泡,只需要注意观察灯泡里面的玻璃柱与金属丝处是否有红色粉末(即红磷),就能够初步判定灯泡质量[2]。
(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物质的原型
对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通过学生们的思考与相互的探讨,寻找化学物质在生活里的体现。如,厨房里常用的盐、醋、碱、酒等,地窖里的二氧化碳,人体胃液里的盐酸,建筑所用的熟石灰等。
(三)教学举例贴近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举列子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化学教学举例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其感受知识的现实作用与意义,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学习化学知识。如:介绍分子运动相关知识的时候,举例可以用炒菜时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当菜冷了香味变得不明显;糖块遇热水溶解较快等。根据身边的实际发生甚至常见的实例,利用相关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解释,让学生体验化学的乐趣,保持学习的兴趣。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思考并探索化学现象下面的化学规律,培养其探索精神与发现视角。
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手段,将实验教学生活化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步骤。为化学实验开发与挖掘出大量的生活化元素,对化学实验的设计注重实验机会的创造,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如:化学实验中蜡烛燃烧探究实验,其实在生活中基本上都接触过这个实验,只是学生们并未上升到探究水平,部分学生通过观察火焰特点,了解到刚熄灭蜡烛冒得是白烟,有的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还尝试着点燃了白烟。在接触到化学知识后,他们了解了该尝试是一种探究行为,对于做过的学生会有一种自我的鼓励与自豪感的提升,增强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与尝试[3]。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要贴近生活,而且要应用于生活,全面实现化学课堂生活化教学,贯彻新课程强调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模式下深刻的体会与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价值所在,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为学生们未来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潜能发挥种下优良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为祖国的未来能够持续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余斌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3,06:2-3.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8万种化学物质直接为人类所用,许多有害化学物质在使用过程中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但这些有害物质并非都是环境激素。
迄今发现约有70种化学物质显示不同程度的雌性激素作用,数量似乎不多,但它们已经使人类生活于环境激素的大海中,因为这微不足道的数十种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或是普通老百姓容易接触到的物质。它们有的是塑料增塑剂,有的是食品或化妆品的添加剂,有的是农药,有的是防腐剂,有的是重金属(现在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还有些存在于汽车尾气、家用电器中……双酚A 是PC的重要原料,许多日常消费品如食品包装容器、婴儿奶瓶等儿童用品都可能含有双酚A,双酚A在加热时能析出,进入到食物和饮料当中。二恶英也是一种较为有名的环境激素,曾经让乌克兰前总统尤先科那原本英俊的脸变得惨不忍睹。二恶英的毒性非常强,只需一盎司(28.35克)就能将100万人致于死地,它可以在垃圾焚烧、冶金、造纸以及杀虫剂生产中产生。
环境激素的分子结构与人体内正常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当它们进入人体后,就会鱼目混珠地与这些正常激素的“受体”相结合,随后向人体发出错误的指令,诱使机体渐渐改变某些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人体出现严重病变。环境激素对人体的作用具有延迟性的特点,人体在胚胎、幼年时所受到的影响可能到成年和晚年才显露出来。
环境激素在环境中非常稳定、不易分解, 土壤中的一些残存农药历经数十年依然存在,它们进入人体后也极不容易去除,因为环境激素通常是脂溶性的,不会随水排出体外。
环境激素与人体健康
环境激素对人类的毒害非常大,首先它会损害人的生殖机能,导致人体生殖异常,一个显著的后果就是造成人类男性“雌性化”。环境激素等工业污染正使男性数量日益减少,早在 1992 年丹麦研究人员就报告,在短短 50 年内,人类男性的平均数几乎减少了一半:1940 年1毫升中含 1.13 亿个,而 1990年则减少到 6600 万个。其他许多国家也做过类似研究,法国1945年出生的男性在30岁时1毫升中数平均为1.2亿个,1962年出生的男性30岁时则为5100万。前些年日本的调查发现,30-35岁的日本男子1毫升中数平均为8400万个,而20岁左右的男子只有4600万个。据有关报道,中国成年男性的质量也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1毫升所含的数低于 2000 万个以下便可能导致男性不育,400 万以下便是完全的男性不育症。有人惊呼:照此速度发展下去,不出 21 世纪,全人类便会面临断子绝孙的危险!
在环境激素面前,女性也存在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增生等生殖系统被损害的问题。一些调查还表明,环境激素引起了女性的性早熟。例如在美国,48.3%的黑人女孩和14.7%的白人女孩在8岁以前就开始月经初潮,而我国部分城市的调查也显示女孩月经初潮由20年前的14岁左右提前到现在的10岁左右。
环境激素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并诱发肿瘤,例如多氯联苯(常存在于电器中)可显著降低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现今在一些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里,普通传染病已成为夺人性命的最大杀手,这有可能是这些国家的人长期暴露于频繁使用的农药中,这些农药降低了人的免疫力。还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前列腺癌、生殖器癌以及乳腺癌等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激素有关。
神经系统也会受到环境激素的损害,这进而会影响到人的心情、记忆力、学习能力等,表现为行为异常、注意力分散。近几十年来,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暴力犯罪迅猛增加,一些人从社会学、心理学、犯罪学方面加以分析,都有其道理,但近年来有证据表明环境激素污染可能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最显而易见的是犯罪率的上升势头与环境的污染程度成正比。
堵截环境激素
面对如浪似潮的环境激素污染,许多科学家呼吁,各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对环境激素展开围追堵截,积极采取措施尽快减少环境激素的排放,包括新技术(如有害物质的排放技术)的开发和污染物监管制度的完善。尤为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国民懂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污染和破坏环境无异于自取灭亡。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环境激素的防范。比如说不用泡沫塑料容器泡方便面,以及不要将塑料包装材料拿到微波炉中加热,因为这些材料在热作用下会释放出环境激素物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对婴幼儿的保护,因为他们的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对环境激素的抵御能力最弱,切忌给婴幼儿使用塑料用品。奶瓶最好是玻璃制的,玩具应当用木制品代替塑料制品。日常生活中,个人还要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平时应多吃谷物和黄绿叶菜,多喝茶(这些食物或饮料容易使二恶英等环境激素从体内排出);尽量少吃近海鱼类(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在金枪鱼和青花鱼等大型鱼类体内浓缩的化学物质非常多,在日本人通过食物摄取的二恶英总量中,一多半来自鱼类)。此外,女性还要慎用己烯雌酚和避孕药这些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类药物,大量事实证明这些药物给女性带来的并非只有好处。
环境激素这一恶魔是在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反过来它又挑战人类文明。类似的悲剧已经太多了,成也科技,败也科技,人类的未来之路是星光坦途还是坎坷荆棘,完全取决于人类如何驾驭科学之剑,如何让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恶的一面失去锋芒,这是文明发展必然带给人类的生死之问。对此,今天的人们应当予以理性的思索,并给出及时的、直截了当的回答。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明确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认知心理学认为,实验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同时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激发学生渴望进一步发现新知识。而且,实验也是学生形成新概念、认识并理解化学原理的实践依据,是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方式。
二、教学氛围的改进
传统的实验模式强调整齐划一、“训练”有素,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已经成型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规定。在这样的实验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积极主动思考实验的原理、目的以及意义。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就要让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接受知识转向参与讨论。
1.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应该倡导自由追问的教学环境,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启发式教学。在探究过程中,经常出现实际的实验现象与预测的实验现象或理论知识看起来并不相符的状况,这往往能激发学生很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心理状态会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问,同时教师可以引导适当的讨论,然后讲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环境才是主动式学习的开端,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
化学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有探究价值”,同时要给学生一个为了实现目标而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的机会,通过对方法的筛选和影响因素的权衡,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到化学实验方案的目的性和复杂性,并理解看似无关紧要的步骤和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于实验的目的、方法、意义、过程的全面理解。
三、实验内容的改进
化学实验具有动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但是过分强调“学科中心”的化学教科书,使化学实验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理解很空洞、很抽象,并且在化学学习中很难提起兴趣。同时,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是尤为重要的。因此,通过改进化学实验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拓展化学实验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
如果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化学物质作为实验药品,可以降低化学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这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作用,同时可以激发他们对实验和探究的兴趣,如,“灼烧砂糖和面粉”“蛋壳性质测试”“纯碱、石灰水、食盐水、肥皂水、蔗糖水的酸碱性测试”等。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建立一个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对化学不再陌生,化学药品也不再是独立于生活的神秘物质。
2.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作为实验内容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化学现象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的内容,如,“铁钉锈蚀实验”“鸡蛋白性质实验”“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等。以这些素材为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注意、观察、解释和利用身边的化学现象和所学的化学知识。
3.采用“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国内外的各种调查显示,很多中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正在明显降低,甚至一些学生放弃了化学学习。所以,化学实验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就成为改进的关键。如何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成了人们开始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课标”实验教科书中也采取了“家庭小实验”等新的化学实验形式。
所谓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这类实验仪器和药品相对易得,实验较为安全,操作并不复杂,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四、小结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人对知识的构建过程,需要学习者的智力投入。学习者不能把知识机械地搬到记忆中,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长期以来,在化学教学中,实验往往转化为一种形式,沦为知识灌输的附庸或点缀,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而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的不足,学生由被动、机械的操作变为主动、探究的实验,活跃了学生思维,开发了学生潜能,很多时候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超出了教师的预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化学实验的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教学符合当前提倡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这门科学精神动力的需要,是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需要。
理论和教学实践都证明,在化学实验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的真正含义,促使他们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实验科学。能不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而能够培养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火焰烧伤
生活中常见的火焰烧伤多数是由于煤气、汽油及酒精等的意外燃烧所致。部分可因吸烟、使用易燃液体不当、交通事故、衣物被炉子等加热器点燃所造成。
衣物或者被褥着火的病人烧伤情况通常较重。由于煤气、汽油及其他易燃液体爆炸时造成的瞬间火焰烧伤,衣物能对皮肤起到保护作用,烧伤部位多是颜面、颈部及双手等暴露部位。
严重烧伤往往需要手术植皮治疗,同时还可能合并轻重不一的呼吸道烧伤。症状通常为烧伤部位疼痛,早期疼痛较为剧烈,多数描述为火辣辣的灼痛。依据烧伤程度的不同,创面可表现为红肿、大小不一的水疱,可有表皮的脱失,基底潮红,红白相间,瓷白,或者呈皮革样变化,甚至可以呈黑色碳化。可有衣物燃烧痕迹。头面部烧伤通常伴有头发、眉毛、鼻毛及胡须等处烧焦,口鼻或痰中可带有黑色碳末,如同时伴有声嘶、咽痛、憋气、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考虑有呼吸道烧伤,应给予重视。
液体烫伤
烫伤是指皮肤与高温液体(常见的有水、食物油)接触造成的损伤。烧伤部位依据受伤时的情况不尽相同,多数位于颜面及四肢等暴露部位,受伤后创面疼痛为最常见症状,创面红肿,伴有大小不等水疱,基底根据创面深度可表现为潮红或红白相间,部分可有表皮的脱失,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加上患者的自我保护,高温液体与皮肤接触时间常较短,故Ⅲ度创面相对少见。如小儿坠入开水锅、癫痫病人发病时被烫伤,则可造成较严重的烫伤;部分老年人或者糖尿病患者可因下肢感觉功能迟钝,在洗脚时因意外情况造成严重烫伤。
化学性烧伤
皮肤直接接触腐蚀性化学品所导致的烧伤,例如氢氧化钠、硫酸、冰醋酸等。这些化学品一般是强酸或者强碱。临床表现与火焰烧伤较为接近,应重视病史的详细询问,尤其是对化学物质的性质及酸碱性的了解。碱性物质造成的烧伤由于变性蛋白化合物易于溶解,可进一步作用于正常的组织,致使烧伤程度加深;同时它还能皂化脂肪,产生的热量可使深层组织继续坏死,因此碱烧伤往往比酸烧伤严重。氢氟酸造成的烧伤较为严重,应给予足够重视,皮肤与氢氟酸接触后,氟离子不断解离而渗透到深层组织,造成皮肤、皮下组织乃至深部肌肉坏死。甚至可以渗透到骨骼,所引起的疼痛尤为剧烈,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严重全身中毒,估计摄入 1.5g 氢氟酸可致立即死亡,所以应及时给予处理或转诊。
接触性烧伤
接触性烧伤是由于直接接触热的铁、塑料、玻璃等灼热固体所造成。烧伤范围较局限,但是深度较深。生产事故中的此类烧伤严重,可同时合并挤压伤,称之为热压伤,多见于四肢,以手部尤为多见。通常伴有深部肌肉肌腱的损伤,往往需要行手术植皮或皮瓣修复,甚至需要后期行肌腱松解移植等治疗。部分病人由于煤气中毒或疾病发作致意识丧失,接触炉子等炽热固体所致,这些烧伤因接触时间较长,深度往往较深。如病人晕倒后背靠炉壁,被人发现后,所穿多件棉衣均完好无损,后背则呈大面积黑色焦痂。
电烧伤
电烧伤包括电弧烧伤和电击伤。电弧可以产生5000℃以上的瞬间高温,常导致局部皮肤碳化,呈现类似于皮革状的表现,深部皮肤常常呈瓷白色,痛触觉迟钝,此点应与Ⅲ度烧伤创面相鉴别,部分电弧烧伤经过3~5天的保守治疗,深部皮肤可以变为潮红色,可按Ⅱ度创面治疗。电击伤是由于接触带电物体,有电流通过人体所引起,往往具有入口和出口≥2处伤口,部分病人因电流入口部位的明显症状而容易在早期忽视出口处的损伤。因电流从体内经过,其电能及产生的热能常导致体内组织大范围受损,特别是神经和血管的损害。深部损伤范围常明显大于体表可见创面范围,呈口小底大的坛子状,容易忽视深部血管神经的损伤,从而影响对伤情程度的判断。严重的电击伤可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另外应重视对电击伤患者行全面检查,严重电击伤通常有大量肌肉组织坏死,可释放出较多肌红蛋白等毒性物质,可表现为深茶色或酱油色尿液,此时应注意对肾脏功能的保护。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标准的重要维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知识领域,教师的课程知识是教师PCK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PCK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和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的获得[1]。教师关于课程的知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课程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课程知识的发展有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课程,有助于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及其实施。为了进一步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对化学教师课程知识及其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
1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
1.1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舒尔曼把课程知识描述为教师的“职业工具”[2],意思是指每一学科可用的材料和程序。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课程知识,即为学生设置的全部课程、学习的编程和用来教授每一学科的各种课程资料,以及用来教授课程各方面的材料和资源等。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区分为5个层次[3],认为课程知识既包括“理念的课程”(诸如政府、基金会或特定的专业团体探讨的课程问题、提出的课程变革方向)和“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又包括“理解的课程”(学校教师对正式的课程加以解释后所认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执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学习或经验的过程)。台湾学者单文经将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纵横两面的课程知识[4]。横面的课程知识,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时间内所学习其他各科的内容,以便在教学上做横向的贯通;纵面的课程知识,则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同一学科的内容上,过去曾经以及未来要学的教材主题及概念,以便在教学上作纵面的衔接。范良火将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教材知识(主要是关于教科书)、技术知识(主要是关于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知识(主要是关于教辅材料)等3部分[5]。随着课程概念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课程知识的范围更加广阔,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开发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教师课程实践的基本活动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科书为内容资源、任务资源和活动资源,结合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的认知性实践活动。因此,从教师课程实践的基本活动来看,教师课程知识中最为核心的是课程标准知识和教科书知识。
1.2化学教师课程知识的内涵与结构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理解性的化学课程知识、实施性的化学课程知识、评价性的化学课程知识。理解性的化学课程知识,主要是指对于化学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基本关系理解的课程知识。实施性的化学课程知识,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将内容标准的表述性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教科书进行教学分析,选择课程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知识。评价性的课程知识,主要是指依据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知识。化学教师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具有年段性、时段性、区域性和发展性。年段性指的是初中化学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初中化学课程知识,高中化学教师主要关注的是高中化学课程知识。时段性指的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在一个时段是相对稳定的,一旦进行课程改革,或进行课程标准调整,或进行教科书变化,教师关于化学课程的知识就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区域性指的是在不同地区的学校所选用的教科书版本是不同的,教师的课程知识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发展性指的是教师的课程知识是随着教师的教学经验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永恒的。我国现阶段高中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关于化学课程总体目标和宏观课程结构的知识。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科学学习领域的一个主要科目,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目标是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6个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构成。第二层次,关于各化学课程模块的目标和教科书基本结构的知识。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具有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化学素养,同时为每个高中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双重意义。化学必修模块的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如“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目标是: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性质,探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对提高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的积极作用,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目标是: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方法,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化学教科书是按照模块进行编写的。每一模块教科书的结构总体上是与主题相对应的。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结构上又有自己的特点。如人教版《化学1》教科书的基本单元是,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鲁科版《化学1》教科书的基本单元是,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第三层次,关于特定化学课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组织的知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规定了特定化学课题内容的教学要求,这是确定具体化学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的依据。特定课题的教科书组织是依据课程标准将特定课题内容具体化,考虑到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按照认识活动的方式进行编写的。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资源,包括内容资源、情境资源、任务资源、活动资源、话语资源和教学表征资源等等。初中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分为2个层次:第一层次,关于化学课程目标和教科书基本结构的知识;第二层次,关于特定化学课题的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组织的知识。在化学教师的课程知识结构中,前一层次的课程知识对后一层次的课程知识起着指导定位作用,教师关于特定课题课程标准要求的把握和教科书组织的课程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具体课程实践。
2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基本理论
理解性实践是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根本途径。首先,理解是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基础。教师实施课程的前提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影响教师课程理解的因素主要有3个:(1)教师对化学科学的理解。教师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影响着教师课程知识的发展。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5个基本主题为例,化学科学认识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及其转化”,因此“身边的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化学变化”就自然成为2个基本的主题。化学科学认识的基本活动是科学探究,因此“科学探究”成为化学课程的重要主题。化学科学认识活动对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有2大基本任务:一是探寻“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一是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从问题性质来说,既要探讨“物质及其转化”有什么规律,又要探讨“物质及其转化”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规律。从方法论上来说,为了对复杂的物质及其转化世界形成有序的认识,化学学科采取了独特的认识视角———元素视角。物质按照元素组成可以进行分类,组成相似的物质性质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在“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在认识具体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金属、酸、碱、盐等类别物质的性质相似性。为了解释“物质及其转化”的事实和规律性,化学科学在认同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存在的基础上建构了相关的化学科学理论。因此,化学课程中就需要安排“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前4个主题是围绕化学科学本身的理解设定的,“化学与社会”主题是从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设定的。如果教师对于化学科学没有很好的理解,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5个主题及其基本关系。其实,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内容主题及其选修课程的结构就是围绕这样的基本理解形成螺旋递进的认识阶梯。(2)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制约着教师课程知识发展的思维方式。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认识活动,是以学科的标准和目标为依据的,这是教学的内在永恒法则。教学活动的本质任务就是知识传承和理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实现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理解具体化学内容为基础,使学生达到对化学科学的理解。因此,化学教师的基本教学活动就是将自己理解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理解的化学知识的过程。教师为了实现这一“转化”,就必须思考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什么?教科书对于相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这些具体内容的学习要求是什么?这些内容学习对于学生的化学理解有什么意义?怎样判断学生们是否已经理解了这个课题,理解到了什么程度?教科书有哪些可利用的的教学表征资源等等。(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解。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解制约着教师对教科书的教学分析。学生的学习有2条重要的原理:第一,学习需要原理。学生的学习是在产生学习需要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学习需要往往是通过学习任务的挑战性来激发的。学习任务设计得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能起到激发学习需要的目的。第二,有意义学习原理。有意义学习的基本要义是,当新的学习内容发生在原有学习经验基础之上的时候,能够发生知识间的有意义联系。按照学习需要原理,教师需要对教科书进行任务分析,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有意义学习原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地将新的学习活动发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基本结构,教学设计要尽可能考虑前后知识间的联系。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活动,这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需要对教科书进行活动分析,充分利用教科书“活动”类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其次,教师课程知识的发展是在教学实践中建构的。从知识性质来说,教师的课程知识是指向教学实践的。从知识的构成要素来说,教师的课程知识既包含有理论性认识要素,又包含有实践性知识要素。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教师的课程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建构而形成的。根据建构主义观点,知识不是通过传授或移植得到的,而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通过积极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换言之,知识是认知个体与外在情境交互作用而建构出的产物[6]。因此,教师的课程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
活动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形式,具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等特征。其中,“活动”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具有独特的规定性: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的实践性主体学习与发展的活动。活动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其发展历程较为曲折。卢梭是第一个全面论述活动教学的,同时也为活动教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巴西多、裴斯泰洛奇和杜威等人也相继对其进行过论述,但都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皮亚杰的推动下,“活动教学”才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目前,我国对“活动教学”的研究集中在理论论述,对其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还相对较少。
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活动教学,体现了面对全体学生的新课改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亲身体验,形成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的提升,培养了他们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1 设计理念
下面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为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活动教学的一般流程,进行了教学设计。设计中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以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达到教学目标。基本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2 教学设计
2.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之后的延续,是“种群与群落”的升华,剖析了生物在种内和种间如何发生联系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如何联系,也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奠定基础。
2.2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能够从资料中归纳出有用的生物学知识,但还不能将生活中的事物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
2.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能说出信息的种类,并列举出相关例子;能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参与游戏,认同现实生活与生物学知识密不可分。
2.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资料,得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5 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请四位学生上台,两人为一组,进行游戏。
游戏一:“你做我猜”。
① 两人一组,每组在3 min内尽可能多地猜词语,多者胜出。
② 一个人用语言描述或者形体比划,另一个人猜,语言描述不能直接说出要猜的词语的字,如果说出则无效跳过。
③ 如果遇到不会描述的词可以直接跳过,以节省时间。
④ 输掉比赛的两人继续体验游戏二。
游戏二:“哑巴喝饮料”。
① 准备5个不透明的、外观完全一样的杯子,分别装上白酒、白醋、白糖水、盐水、苦瓜水。
② 任意选一个杯子,喝下“饮料”,通过自己的表演(不能说话),让其他人猜出正确答案即可。
(2) 新课展开:
学习信息的种类时,教师通过以下3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
① “你做我猜”游戏中,参与的同学根据什么来猜测纸板上的词语?(游戏中,学生对纸板上词语进行的语言描述,像这样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我们将其称为“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理信息除了刚才提到的声音外,还有:光、温度、湿度等。)
② 我们如何猜到瓶中所装为何种饮料?(根据游戏二中同学品尝不同饮料所表现出的不同神态、表情甚至动作,来引出第二种信息种类――行为信息。行为信息即是动物通过的特殊行为,对同种或者异种生物传递某种信息,如:鸟类的求偶现象。)
③ 台上品尝饮料的同学又是如何知道瓶中所装为何种饮料呢?(台上同学品尝饮料后,感受到饮料中的能够产生味觉的化学物质,引出化学信息的定义: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学习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教师叙述:
通过刚刚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到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那么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106-107页“资料分析”归纳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要求学生分享答案,并补充完善:资料一:如果没有信息传递,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飞行。
资料二:莴苣、茄、烟草种子的萌发等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
资料三:通过信息传递,雌雄个体能相互识别、,保证种群的繁衍。
资料四: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师生总结: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 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生命活动;③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3 教学效果及反思
实践中发现,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对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说出信息的种类,列举出相关例子;并且可以结合资料分析得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还发现,学生在找出活动过程中的信息时,容易遗漏某些信息或出现其他问题,如认为饮料是化学信息。其实是饮料中带有味道的化学物质才是信息。教师应当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纠正改错、补充完善。另外,在讲解“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后并不能直接得到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此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答案,总结概括出更准确的知识点。
基于以上论述,在高中生物课堂实施活动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课前准备。活动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地开展活动。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整堂课成功的前提。
关键词:专门学校;中学化学;教学探微;美育;问题学生
在初中阶段开始学习的化学课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的学科,它的知识体系较为复杂和深奥。对于厌学情绪严重的“问题学生”来说,难、繁、复杂的课程都是他们不愿意学的。因此,为了让“问题学生”深入掌握中学化学的知识体系和体会化学反应的奥妙,增强其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化学课教学中必须将化学学科内容与生活化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从美育角度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之美,探索生活中蕴含的化学元素和知识内容,从而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引导学生发现化学的自然之美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建立起学生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化体验的对接链,要引导学生由生活入手,在与日常生活自然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和探究生活中的化学自然元素,树立化学知识生活化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例如,在中学化学的“物质的物理性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化学物质,从固态、液态、气态三方面进行区分和认知,比如常见的水、冰、食盐、食用碱、小苏打、硫磺、煤炭、汽油、煤气、天然气、空气、氧气、氢气、金、银、铜、铁、铝等等,并根据不同物质的形态、气味、颜色进行分类和区别,从物质的外在性状发现生活中的化学之美。这也对学生在做考题中的推断题和现象的描述类的题目有相当大的启发作用。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践中,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到化学学科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化学技术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原理进行观察和分析,运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加以剖析和解答。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化学生活化情境、游戏场景等,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实验活动,从而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激发“问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践证明,因为满足了他们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追求,他们的化学成绩是出乎所有教师的预料的,他们的化学成绩在他们原来的学校里都是名列前茅的。
二、指导学生审视大自然的化学之美
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提高化学实验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课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关键所在。化学学科是自然学科的一个分支,它在自然界中有其独特的本质和非凡的表现形式,它的知识体系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独特的审美内容和审美情趣,它与现实生活相衔接,显现出大自然中的化学之美。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化学教学的审美教育,通过化学物质、实验装置、实验具体操作等不同形式显示出化学在自然科学中所富含的美的元素。
1.创设生活化内容的化学实验
生活化内容的化学实验要注重选择与生活内容相贴近的元素。诸如: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替代化学实验器具和实验用的材料。常规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是采用大理石作为材料,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与大理石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因此,选用鸡蛋壳替代大理石进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效果,这不仅增强了实验课的趣味性,还扩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鸡蛋壳中的碳酸钙便于人的身体吸收,是各个年龄段人群的补钙佳品,科学利用鸡蛋壳又环保,又经济,又健康。还可以用食醋替代盐酸进行化学实验等;可以选取具有自然地貌之美的天然溶洞为题进行化学原理的阐释;还可以进行化学实验的生活化开发和设计,注重化学实验参与和实验体验相结合,增进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巧妙利用生活中不起眼的材料代替课本上选用的材料,既开阔了“问题学生”的思路,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将环保意识、勤俭节约意识在无声无息中渗透到学生的心坎,比空洞的环保宣传和说教效果更佳。
2.组织开展“手绘化学实验器材”科学活动、制作叶脉书签和大晶体制作等活动,把化学课与艺术课结合起来,探索跨学科教学活动。
对于化学实验的理解通常是限定于书本上实验内容的埋头操作,为完成实验而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对化学实验原理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实验器材外形的细致观察,完全忽略了化学实验由内而外、由物及物的完整之美。因此,组织学生开展“手绘实验器材”“制作叶脉书签”和“大晶体制作”等教学活动就是对中学化学课教学的大胆探索和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轻松氛围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化学实验器材加以细致的描绘,并在对化学器材进行细致观察的前提下,解析化学实验中器材的内在几何结构、实验用途,体悟实验器材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科学原理,从而增进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深入理解,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探索的兴趣。例如,可以采用手绘素描的方式,对化学实验器材进行描绘,欣赏这些器材外在的线条美、结构美、设计之美。见图1:
三、教会学生用化学原理创造生活之美
“制作叶脉书签”和“大晶体制作”等教学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用化学原理创造美的生活。比如,组织学生制作叶脉书签,指导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操作:采集外形优美、大小适宜的树叶,用氢氧化钠溶液对树叶进行浸泡去掉叶肉后制成叶脉,然后用双氧水浸泡漂白,晾干后在叶脉上绘图,再涂上颜色,即可得到美丽书签,同学们可以作为礼物互相交换,也可以馈赠亲朋好友。如下图所示:
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大晶体的制作,使学生对溶液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同时也获得美好的体验,让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力。比如,学生在制作出大晶体后,在晶体上插上色彩艳丽的鸡毛,就制成了学生心中想象的凤凰。他们还给它取名为“冰晶凤凰”。如图3所示:
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将化学的自然美元素和大自然的化学之美通过实验引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创造美好生活。通过化学实验操作实践,挖掘大自然中的化学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涵养,获得良好的美育效果。
综上所述,在专门学校为“问题学生”教学化学课不应该是死板的、僵化的,更不应该是索然无味的,而应该是“以真创美、以美导真”,探索化学课中蕴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尤其在化学实验内容中,包含有深刻的生活哲学思想、自然界物质自身之奥妙以及物质之间的科学关系。我们可以在化学实验中领会其中所蕴藏的生活哲学内涵,在物质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形态下感受到化学学科深层次的美感,不能仅停留在认识化学药品的色泽、化学反应的发光发亮等表象,而要在化学实验中去感受唯物辩证的生活哲理。例如,在化学实验中水的沸腾、镁带的燃烧、碱式碳酸铜的分解等,这些物质现象的深层变化可以充分体现出生活中的神奇之美,从而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化学学科是一门研究物质及物质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化学之美不仅表现在实验室的实验过程中,而且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学生发现化学的自然美,欣赏化学的美、感受化学的变幻莫测和物质生成之美,让学生把化学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创造生活之美,达到使学生感知美、体会美、欣赏美、珍惜美、创造美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绿色环保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大众对工厂发展速度过快而对环境及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的重视度有了较大的提升。工厂发展速度过快不仅会破坏水系统结构,也会使周边植被遭到污染,因此,要注重提高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使其形成水资源环保理念,保证绿色环保技术能发挥其自身的实际价值。
1水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水污染是指人们的生活用水及江河等水资源被化学物质或有毒物质侵入,导致水资源不能正常使用[1]。水污染不仅会对自然环境结构造成破坏,同时对人体也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果人们日常饮用的水资源被污染,会对人们的肠胃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消化系统疾病,并且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毒物可能会蓄积在体内容易降低人体抵抗力,引发慢性疾病,增加死亡率。除此之外,水污染对粮食质量有较大影响,如果使用被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会损害农作物的根部,使得农作物不能正常发育,从而影响粮食质量及人们的生活,同时被污染的水资源还会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如动物,情况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死亡[2]。
2污染的原因
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污染,因为一些自然现象而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流入水源中,导致水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人为污染。森林火灾、火山喷发等是引起自然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火山在喷发后所产生的火山灰不仅污染空气,当其渗入水资源中时,就会导致水资源被污染,此外,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也会产生有害物质,导致水环境被破坏[3]。在污染水环境的因素中人类活动因素是主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居民生活污染
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火灶、燃烧秸秆后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长时间地积累到土质中,并且在城市中出现垃圾乱堆乱放的现象尤为严重,人们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随意地丢弃,还有因为垃圾场垃圾处理不当,许多城市的居民生活垃圾不进行分类,直接拉到焚烧厂进行焚烧等等,导致大量的有害物质混合在水资源中,对水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4]。
2.2工业生产排放
在工业城市中水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工业企业对处理工业废料的重视度并不高,并没有使用专业或先进的设备对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工业废物进行处理,部分工厂在没有经过专业处理工业废物的情况下就直接排放于河流中,不仅污染了周边大范围的水环境,同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且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工原料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及有害物质,因此这些化工原料对水环境的危害最大,这些化学原料排放到河流中,顺着河流流入到人们饮用的水源中,会导致水资源中有害的化学物质成分增高,造成水环境的污染,如果人们喝了被污染的水,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5]。
2.3农业生产排放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有较多影响周边环境的因素,其中对水系统及环境的影响最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农作物使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时会对水质量造成影响;其次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也会危害水资源环境[6]。这些垃圾在水资源中会留存很长时间,农作物如果将有害物质吸收后,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发育不健全,严重时还会导致大面积的枯萎,降低农户的经济收益,同时,人体健康也会受到残留有害物质的粮食的危害,大量食用后甚至会减少寿命,因此,农户应提高对水环境保护的重视度,避免间接或直接造成水污染。
3水污染的治理
3.1合理使用农药
农户在耕种农作物时,应合理分析农药的成分,根据农作物、周边环境以及农药的性质合理地使用农药,减少对水资源质量的影响因素,在有效消除或预防农作物出现病害的同时,降低农药及化肥对湖泊、江河等水资源的危害程度。在农业生产中不仅要对化肥、化学农药使用剂量、范围进行严格的控制,还要避免使用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的农药[7]。
3.2正确处理生活垃圾
要有效处理生活垃圾,首先要提高垃圾分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针对不同垃圾的性质及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处理时造成的污染,同时将生活垃圾有效处理。对可回收垃圾,如玻璃、纸类、塑料、金属等,可以实施综合性的回收处理,提高二次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因生活垃圾而造成的污染。处理厨房垃圾时,可以处理后堆肥,将其应用在农作物的种植中,在将厨房垃圾发挥最大化作用的同时,减少有害肥料的使用率。对水银温度计、电池、灯管等有害垃圾进行处理时,可将其集中回收,进行特殊的安全处理[8]。此外,在处理砖瓦陶瓷等难以回收与利用的垃圾时,可使用卫生填埋的方式,但是在填埋的过程中要注意填埋的深度,避免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
3.3减少工业、农业生产的排放
调整工农业的生产结构是减少农业、工业生产过程中水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工业生产活动造成水环境被污染的原因在于废物处理及排放不合理,所以要调整工业的生产结构。国家政府为了鼓励相关企业将太阳能、风能等新的能源技术引入工业和农业中,不仅针对工业与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了政策扶持,同时还向相关企业提供了资金方面的补助,帮助工农企业建立健全科学的处理系统,对工业废气、废水进行处理,同时通过提高监察力度,有效使工农业废物排放的达标率得到提升[9]。
3.4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
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及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但大部分人还是缺乏环保意识,会因为缺乏环保意识做出随意丢弃垃圾等污染环境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注重将环保宣传的力度加强,针对各地区的水环境及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开展相关的讲座等宣传教育活动,并且采用多样性方式鼓励居民参与进来,让居民能够将环境的优良与自己的生活质量联系在一起,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宣讲环保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针对我国自然环境、水环境的现状以及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10],有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环境治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水环境污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水环境的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治理城市环境时,应根据时展趋势,将绿色环保理念落实在各项生产活动中,从根本上消除影响因素,并注重针对各个地区水环境的现状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制度的健全性、针对性,从而有效发挥水环境治理的作用。此外,在绿色环保的建设与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中,相关人员应树立绿色水资源环保理念,采用可实施性高的处理措施消除污染城市水环境的因素,发挥绿色环保技术的价值,多方面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治理,为人们提供“绿色”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龙惠,陈俊峰.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以H市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5):557-561.
[2]王传勇.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9):80-81.
[3]李怀坤.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J].中国标准化,2019,(14):92-93.
[4]李童玮,张笑影,丁亚飞.论城市水环境治理[J].居业,2019,(7):143+145.
[5]任华.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19,(12):98-99.
[6]杨仝锁.环境保护下污水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8):155-156.
[7]向勇.城市环境保护中污水治理问题及应对措施[J].读书文摘,2016,(26):182.
[8]黄鸥.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给水排水,2019,45(4):1-3.
[9]叶礼坡.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房地产导刊,2018,(8):148.
【摘要】为了更好地让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教学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学生强化环保意识,了解化学与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化学教学 强化 环保意识
科学是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遭受了重大的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是当今10大环境污染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些污染严重地危害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因此防治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其中气候变暖、酸雨蔓延、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均属于化学污染。因此,有时人们只要一提到化学物质就感到惊恐万分,误认为化学物质就是危险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为了更好地让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教学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这一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的污染、治理和保护已列入我国的基本国策且已早引起国际的关注。它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关系到国计民生。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由于我国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晚,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观念也比较淡簿。最近看到蚌埠市民买水吃的现实,这又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环保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了。所以,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法制的教育,己显得特别重要。
为了让学生强化环保意识,了解化学与环保、与生活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
1.环保教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首先,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污染、空气污染、酸雨等。比如,我校附近就有一池塘,学校的生活污水和场镇的污水每天都源源不断的流入,那里面的鱼味是腥臭的,鱼背的颜色是鸟黑色的,池里的水也是深灰色的。曾多次组织学生参观考查并写了调查报告,同学们都充分认识到了污染的危害,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还是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和治理,致使场镇居民怨声载道。了解了环境污染的原因,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恶果,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明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作为化学老师和学生更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我们做实验用过的药品必须按规定交还实验室,一定不能随意扔掉,……且用量尽量最少。
2.结合典型事例和实验渗透环保意识
为了做好环保教育工作,作为化学教师平时应多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为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如世界最典型的环境污染就是印度博帕尔(Bhopal)灾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意外,死伤者数以十万计,对环境更造成难以补救的破坏:1984年12月3日晚上,联合碳化公司(Union Carbide)在印度Hamadryad Pradesh的博帕尔的化工厂发生毒气泄漏事件,估计导致3,500至7,500人实时死亡。当晚约40吨致命气体从工厂泄漏,6个防漏保险装置不是发生故障就是被关闭,加上警报器没有开启,附近居民根本无从得悉意外的发生,结果导致很多居民在睡梦中死去,其它则勉强蹒跚到街上等待救援,吸入有毒气体的最初反应包括呕吐,眼鼻喉被毒气灼伤引致剧烈的刺痛,大多数受害者的死因是由于呼吸困难窒息致死,到现时为止意外已导致16,000人死亡,另外有几十万名居民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除了肺部功能受到损害,神经、肠胃、生殖及免疫系统亦受到伤害。再如重庆天源化工厂氯气泄漏、开县的天然气井喷事故等一件件令人怵目惊心的事,仿佛就在眼前。其次,为了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污染环境,在制取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相互反应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做硫、磷在氧气中燃烧,为了减少二氧化硫和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实验完毕后可以倒一些水在集气瓶中让气体溶解以减少污染或者改装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再则,在实验教学中,经常向学生介绍常用化学试剂的有关性质、贮存和使用知识,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白磷必须贮存在冷水中,因为白磷在热水中温度达到着火点易自燃;金属钠要贮存在煤油中,因为钠的化学性质太活泼易与水、空气等物质反应等,再如液溴贮藏时用水加封液面和用蜡封瓶口,溴水现配现用,防止溴蒸气逸散空中污染环境,硝酸银要保存在棕色瓶中,见光易分解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同学们知道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3.教学实践中,让化学走进生活
在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昧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特别是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为防止生成的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污染环境,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学生能观察到有氧气生成的结果就可以了。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可以到现场去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工厂(如化肥厂、农药厂、火力发电厂、造纸厂、蚕茧站等反正离当地学校比较近一点都可以)去参观、去看一看,我校附近就有一个蚕茧站,经常在烘烤蚕茧,每次都放出一些难嗅的气体,同时因烧煤烟囱还要冒出浓浓的黑烟。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还可以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让学生开动脑筋,设想对尾气的处理意见和废液的转化利用,如何变废为宝。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有好处的。因此,化学教学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知识,它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1 教学设计的理念
化学来源于生活,传统教育把科学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学生固定在单一的“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致使学生忘掉了自己,远离了“生活世界”,于是教育丧失了鲜活的生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科学教育从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把科学看成是人类生活中的科学。因此,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学应力求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2 教材内容的剖析
从新教材的编制来看,有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似乎在弱化,但这并不意味着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就不作要求了,一些重要的化学反应,重要的反应通性实际上还是有要求的,这些知识还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要基础。但如果我们像旧教材那样过于密集纯粹地传授这些反应规律,必然会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怎么办?将盐有关的知识“包装”起来,选用生活的场景、生活的问题来衬托和贯穿,让学生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有效地理解知识,进一步强化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的基本观念。
新教材中介绍了3种生活中常见碳酸盐的代表物——碳酸钙、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这3种盐的介绍课本中的内容并不多,尤其是3种盐在生活中的用途仅仅只是几张图片的展示或简单一句话的说明。可见,教材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生活范例”,而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中却蕴藏着许多现实性、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这是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的。
3 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在组成上的共性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
过程与方法:从自然、生活等多种视角来认识碳酸盐这一类物质;通过性质实验的探究,认识碳酸盐的共性,由此归纳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引导学生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由现象探究本质的科学思维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树立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活中化学现象和事例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教学设计的思路
从“”历史事件开始,创设情境,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高度关注,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角——碳酸盐,然后紧紧扣住“碳酸盐的性质和用途”这2条知识线,不断地把握教学时机,寻找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和生长点,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化学物质,切实感受化学学习的实用性,体验学以致用带来的快乐感。
5 教学的过程与分析
5.1 再现历史,感知物质
(图片引入)圆明园遗址照片。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圆明园号称万园之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血汗修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中收藏了许多精美的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动用了大量的汉白玉石料。你们知道汉白玉石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学生发出惊叹,对此成分很好奇,很兴奋,互相询问,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是碳酸钙。)
(追问)请你说出碳酸钙的化学式?俗称?
(追忆历史)汉白玉就是大理石的品种之一,由于它洁白如玉、材质坚硬,自古以来就是上等的建筑物材料。但有段历史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1860年,有2位强盗闯入了园内,他们在园内大肆抢夺、破坏,到处放火,一些用汉白玉修建的宏伟建筑经大火焚烧,酥裂开来,成为了碎片。
(教师适时有意“留白”,学生沉浸在悲愤的心情中。)
(教师趁势激发)圆明园的烧毁太让我们心痛了,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珍惜今天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
(教师趁势联系实际追问)它的被烧毁,其实蕴含着一个化学原理。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过大火焚烧就碎了呢?你能用化学原理去解释吗?
(学生情绪又高涨起来,积极思考,争相回答,并书写有关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再联系生产询问)这样的原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中一般有哪些应用?
(学生作答)工业制二氧化碳。
(继续追问)那么我们在实验室里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呢?
(学生板书有关化学方程式。)
[分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法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笔者通过“圆明园遗址照片”展示到真实历史事件再现(这里借用了沪教版课题“石灰石的利用”中有关圆明园的材料),设置恰当的情境,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感悟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起了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
5.2 实验探究、走进生活
(提问)利用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CaCO3在物质的分类上我们把它归为酸碱盐的哪一类?
(学生作答)盐
(转入正题)今天我们再介绍生活中另外2种常见的盐:碳酸钠,化学式Na2CO3,还有一种叫碳酸氢钠,它的化学式NaHCO3。
(学生思考1)请你们观察这3种盐CaCO3、NazCO3、NaHCO3在组成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观察、交流)都含有碳酸根离子
(教师补充说明)事实上碳酸氢钠NaHCO3在水溶液中先解离出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再进一步解离出碳酸根离子。由于这3种盐在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离子,因此我们把这3种盐又称为碳酸盐。
(学生思考2)这3种盐会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吗?有什么样相似的化学性质?
(学生积极猜想:可能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碳酸盐与酸反应规律: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能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从3个实验中,你能获得启示如何检验某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呢?
(学生归纳总结)检验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方法
(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设计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联系生活追问)家中有什么物质能代替上述实验中的药品?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
[分析]化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每学到一知识点就应设法引导学生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所见所闻相联系,一旦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学生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要求会更强烈,对于活跃课堂、延伸课堂、激活知识、发展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以“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背景,把应用与学习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带到生活中去,使实验变得有现实意义,使化学的学习变得有价值。
5.3 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含有碳酸钙?
(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补充归纳、展示图片)日常生活中含有碳酸钙的物质:珍珠、贝壳、牙膏、珊瑚、千奇百怪的溶洞、大理石、汉白玉作品等。
(联系生活)碳酸钙广泛存在于生活中,你知道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学生相互交流)用途:①做建筑材料(展示华表、大理石地面图片);②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展示相关药片标签图。
(学生思索生活)你知道碳酸钙做补钙剂、治疗胃酸过多的原理吗?
(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利用碳酸钙与胃酸中盐酸反应原理。)
(过渡)除了碳酸钙可以治疗胃酸,碳酸氢钠也可以用来治疗胃酸。
(展示图片)碳酸氢钠片药片说明书。
(学生聚焦课件画面、文字,分析碳酸氢钠治疗胃酸的原理。)
(过渡、提问)碳酸氢钠除了治疗胃酸过多以外,还有哪些用途?
(投影图片)碳酸氢钠做发酵粉。
(介绍)碳酸氢钠的俗称:小苏打
(学生思索生活)碳酸氢钠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提供信息: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馒头、面包、糕点等发面食品的一个特点是面团中有许多小孔)
(学生结合前面刚学的碳酸盐性质作出分析判断:小孔原来是二氧化碳住过的小房子。)
(过渡)除了碳酸氢钠可做发酵粉,碳酸钠也可用于发酵粉。
(展示实物、投影图片)方便食用碱包装袋。
(联系生活、教师介绍)碳酸钠广泛应用于洗涤、造纸、玻璃生产等;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口碱。
(学生感悟碳酸钠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提问)碳酸钠属于盐,但为什么俗称纯碱?
(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炼出碳酸钠化学性质可能呈碱性。)
(实验探究)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观察思考)从这个实验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顿悟: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
(化学史介绍)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事迹
(小组合作)以我们现在所学的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钠为例,并结合前面所学到酸、碱有关性质的知识,从中概括出盐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教师补充实验,完善盐有关的性质。)
(反馈练习)略
(感悟与收获)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你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化学就在我的身边;化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分析]从化学回归生活,这一回归是理性的升华,是知识的应用,是能力的提高,是成功的体验。
6 教学反思
不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教学必然使原本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显得那么苍白,那么僵化,久而久之使学生觉得化学的学习是那么的索然无味,看不到学习它的价值,只是觉得这是一堆需要拼命记忆的符号。化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不能墨守陈规、照本宣科,化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化学的教学应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全面、真实、高效地建构知识,激活知识的生存与应用,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尽情地舒展生命的灵性,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化学的学习真正融入到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刘英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5):1
[2] 魏雯,陈益,陆真,化学教学,2006,(7):28-29
关键词食品包装;安全问题;材料
中图分类号TS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206-01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维持着人们体内能量的需求。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却往往轻视食品是否安全,也从不关心食品的包装材料具有毒害的化学物质。而如今,我们周围却充斥着很多劣质的食品包装材料,这些材料是人们导致食品质量低下的真正原因。尽管劣质食品包装不会像病菌、感染病毒那样对消费者的伤害直接和明显,但如果长期的使用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期间的有毒物质会慢慢积淀在人的体内,严重的话会对人造成食物中毒,特别是对青少年、孕妇的危害会更大。
因此,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是每个人应该尽的义务,食品的质量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生产原料、制造工艺和食品外包装材料等诸多方面,而食品的包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下面就来分析食品包装存在的问题,及针对此问题提些可靠、有效的措施。
1我国食品包装安全存在的问题
1.1包装原料不合格,造成食品污染
日常的包装容器是在食品包装过程中最常用到的东西,对食品包装来说是最常接触到,因而对食品的质量也是影响较大的。而现今,我们市场上的日常包装容器一般都是来源于废塑料的再利用,废塑料的原料确是废弃塑料桶、盆,更严重的甚至还是医院用掉的一次性针筒,这些废弃物本身细菌或化学类污染源,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不过,就是因为这些原料成本较低,很多都是由小作坊生产的,所以使用就极为广泛。却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日常的消费者,一般的没有办法辨别怎样才算是合格,怎样的材料制造出来的包装容器才能使用。
如果使用废弃塑料来生产出来的食品包装容器会对人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具体来说就是,聚氯乙烯是废弃塑料的主要成分,且在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材料还会产生大量的氯离子,一旦在检测的时候不严格的话就会残留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此外,如果人们用废弃塑料生产的包装容器的话,当人们对含油、酒精类的食品加热超过500摄氏度时,废弃塑料中的铅、福等金属残留就会溶入食品中,侵入食品当中,对人体释放毒气。
1.2使用添加剂的标准不严格,取证泛滥
食品的添加剂也是食品的一个重要检测对象。当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还有很多的缺陷,特别是那些违规产品的检测、判断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不少企业在对食品加工的过程中,私自往食品里加入一些废塑料、工业级碳酸钙、色母料以及石蜡等有毒害物质,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甚至,有些小企业为了增加食品颜色的亮度,还可能会往食品里加入可致癌的荧光增自剂,在2011年的3・15活动里就在很多食品里检测出可致癌的荧光增自剂,这样的食品就是人们最为痛恨
的了。
1.3印刷不严以致食品质量不高
不得不提,现在的食品包装印刷污染是食品二次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用于对复合包装材料粘合剂以及塑料印刷油墨的容剂是苯类,总所周知苯类是致癌的物质,所以当在食品包装过程的时候,由于苯类溶剂发挥不完全就会残留苯类物质在包装材料中,进而影响到人们的饮食安全。美国FDA曾对苯类溶剂进行鉴定,认为其毒性的强度极大,被列入可致癌化学品中。专家认为,苯类溶剂它能渗入人的皮肤、血管从而能危及人的血球及造血机能,严重的会导致患白血病。
而在对食品进行油墨在印刷的时候,最好小心不要残留在包装中,因为苯类溶剂很容易被包装内的食品吸附,而油墨中的颜料又有特别强的吸附力,所以千万不能在印刷时留下痕迹。
1.4为食品安全做宣传,市场秩序扰乱
如今处处都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人人都想得到安全的食品食用。为此,现在很多企业商家就看好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于是就用普通塑料甚至还达不到普通塑料要求的的产品冒充“可降解”产品。从而市场上,标有“环保”、“可降解”、“绿色”等的环保字样,欺骗消费者,强调产品的环保功能。
2建议
食品存在问题,是商家的责任同时也是国家和个人的责任,都应极尽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建立合乎我国的食品包装体系
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食品包装安全,它是一项很宏大的质量工程。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而我国也应建立合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体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食品包装安全问题。其中包括:科学立法、执法公正、加紧国际合作等重要步骤。
2.2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各级质量检验机构定期抽查的项目的依据都是来自于1992年的卫生质量国家标准,这一标准并不完善,它所包含的仅仅是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所以,我国应采用国际的先进管理方式,即HACCP体系,它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有效、经济的食品安全体系。这个管理方式,将会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起到重要的作用。
2.3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才对食品安全的检测中也应起到重要的作用的,从而对于消费者本身而言应该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学会做到对食品的材料本身的审视。同时还要做到对食品溶剂和添加剂的安全意识。因此,应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塑料食品包装安全知识的教育,提升自己对食品包装的鉴别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要对食品包装的安全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在了解它所存在的问题之后,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办法,共同做好食品包装安全的各个环节工作。
参考文献
[1]金立享.浅谈我国塑料食品包装中常见的各种安全问题[J].中国包装工业,2011,06.
关键字:初中生物 学习兴趣 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课堂。也要求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如何让初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气氛。教师在提出问题时要考虑:
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生活中能够遇到但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解答的问题,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产生立刻要想知道的欲望,如我们吃的西瓜有些有籽有些无籽为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
3、提出问题,强化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利于学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注意力的集中。首先问学生发面都有哪些方法呢?学生能列举出如小苏打法、物理打泡法及酵母菌发酵法等。接着教师提出:什么叫发面呢?引导学生了解发面就是使面中充有气体,加热时气体膨胀,使面松软。再通过复习植物的呼吸作用,引出酵母菌的两种呼吸方式及酵母发面的原理。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能产生酒精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工业上酿酒的方法以及轰动一时的山西假酒案发生的原因及严重后果。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甲醇与乙醇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关系,教育学生要做品德高尚的人,不做损人利已的事。再通过敞口的广口瓶和盖严的广口瓶中的酵母菌培养液在气味上的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二、在课堂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时留住学生
1、巧用比喻化疑难
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2个“基本”、3个“基础”、4种能源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学生一目了然。2个基本是: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3个基础是: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4种能源是:主要能源-糖类,储备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光能。
4、利用生活常识,维持学生的注意
讲无氧呼吸时,我从长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发挥:①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②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5、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和美妙的声音,直观的展现抽象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闻报道、图片、音像资料等素材都能够用于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6、用新闻热点事件激发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