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3-06-15 17:26: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城市供水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城市供水系统;城市供水;供水管道;管道结垢;内壁腐蚀

供水管网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供水系统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城市的发展及历史的原因,城市供水管网的规模不断扩大,且管网建设都滞后于水厂建设,存在着供水管线铺设的时间久远、管径偏小或布局不合理、漏失严重;同时,由于管道内壁腐蚀、结垢等原闲,管道的过水面积减少,输水能力及压力降低,并且严重地污染供水水质。因此,有必要对供水管网进行分期分批地改造。

1 城市供水管道腐蚀问题

1.1 供水管道腐蚀的现状

有关数据表明:凡是没做内衬的管材,使用5年以上均百分之百地被锈蚀,尤其是普通铸铁管材更为明显。供水管道内部严重的腐蚀结垢,在流速偏低或滞留水的管网末端,一旦管内水流改向或突然加快时会引起水浑浊、发黄。内部结垢还将造成管径断面缩小,有的DN100管的断面仅相当DN50管的断面,甚至更小,严重影响管网水质及输水能力。管道缩径很厉害,影响水质水压,加大了管网运行负荷。这些受腐蚀管线成了城市供水水质的最大污染源,也成了供水企业的一块心病。

1. 2 解决管道腐蚀的技术方法

重新敷设管道对城市破坏较大,而且造价较高。目前比较成熟的免开挖管道修复技术除了能保证管道的使用寿命外,还减少了对城区的破坏,成本也较新敷设管道低,是解决供水管道腐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1.2.1 机械刮管

机械刮管的施工长度,一般每次可刮管100-150米,对于较长距离的管道要分成若干个清洗段,分别断开,逐段实施,从而增加人工开挖工程量和施工停水时间。机械刮管涂衬每进行一个工作段,需要断管、刮管、涂衬、水泥砂浆养护、冲管等多道工序,一般要5-7天才能完成。

1.2.2 环氧树脂涂衬法

环氧树脂具有耐磨性、柔软性、紧密性,使用环氧树脂和硬化剂混合后的反应型树脂,可以形成快速、强劲、耐久的涂膜。环氧树脂的喷涂方法一次喷涂的厚度为0.5-1mm,便可满足防腐要求。使用速硬性环氧树脂涂衬后,经过2小时的养护,清洗排水后便可使管道投入运行。

2 城市供水管网漏损严重

城市供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保证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水资源贫乏和环境污染制约城镇供水规模的今天,供水管道漏水是对优质水源的浪费,在供水不足的城市更加剧供求矛盾,它不仅增加了净水成本,而且还额外地增大了供水设施的投资费用,同时、也导致一些水淹,道路损坏等次生灾害。

2.1 城市供水管道漏水原因

2.1.1 供水管网的老化现象严重

在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的城市当中,老城区给水逛网的布设年代较早、采用的 技术和材料相对落后、对给水管网运行管理的维护力度不足、加之管道的使用时间过长,造成了老城区的给水管网存在着严重的跑、冒、滴、漏等现象。据统计,大部分城市中老城区给水管网的管龄已达到 50 年以上,由于建设时所用的材料质量较差,且在后期运行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修措施。城市供水管网漏失漏损与爆管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的提高了城市的供水成本,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2.1.2 施工安装质量问题

(1)在施工过程中,新建的管道与老管道接口时,考虑到老用户不能长时间停水 ,因而施工时间紧、养护时间短,加之接口叉位较大、管道配件较多,容易造成接口部位漏水。

(2)下管时,沟槽凹凸不平现象严重,管子受力不均;回填土时,回填土不符合

2.1.3 供水管网复杂,且由于种种原 因,图纸、资料不全,只能采取被动检漏。明漏易查,暗漏难以及时发现,造成 自来水损耗较大。

2.2 控制城市管网漏水的措施

2.2.1 正确选用管材

管材质量是影响给水管道工程运行的核心条件,它是后续相关系列施工质量的先决原因。选用管材时,需要综合考虑其承受本领强度、性能、年限、内壁光滑度和造价等方面。能否选用优质的管材是所有难题的前提条件。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供水管网中,铸铁管占80%以上。近几年铸铁管已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使用球墨铸铁管和UPVC管材,球墨铸铁管和UPVC管材的选用将是城市供水管网的主要管材。在选用供水系统中使用的各种材料时,必须从毒物学及微生物学两方面充分进行研究,通过进行水质析出试验,考察材质对水质的影响。

2.2.2 加强管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力度

城市的给水管网在施工中的过程单中,会遇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工 程的质量.因此在城市给水管道建设的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对工程项目全过程的 质量管理,尽可能的减少管道建设过程中不利因素对工程质量的不利影响,提高 给水管网使用的可靠性.例如,在给水管网的设计阶段,认真地对管道所经过的地区加以考察,合理的确定管道的埋设深度与管道的材料等,不仅能够减少工程的造价,还能够减少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低了给水管网管理 与维护的难度,保证了供水的质量。

2.2.3 加强检漏及修漏工作

可以采用区域装表法加强检漏,即通过区域装表,对区域内夜间用水量进行监测,从而确定该区域内有无漏水现象或漏水现象是否严重,便于及时修漏。同时,对漏水机率较高的供水管道,必要时进行更新改造。

2.3 供水管道检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供水管道检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去现场检漏前,一方面要清楚地了解地下管线的实际走向、材质、管径、埋深、水压及使用年限;另一方面还要对检漏仪器进行选择,带哪些仪器。对所携带的仪器预先要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问题,如电池电压是否符合要求;接线是否对;有无故障等。其它检漏工具是否备齐。此外,还应注意如下问题:

2.3.1 如果遇多年未开启的井盖要点明火验证,证明井中无毒气时,方可下井操作。

2.3.2 在市区检漏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应放置警示牌,穿上警示背心。

2.3.3 对某些漏点难下决心定位需用打地钎法核实时,一定要查清此处是否有电缆。

2.3.4 注意保持拾音器或传感器与测试点接触良好。

结束语

供水管道不光和居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并且是一个城市各方面的能力是否完备的具体表现之一。它的安全性不但影响着人们的平常生活,也关系着民生国计。处理好城市供水管道问题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GB50268 ―97,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2]张新尧.城市地下供水管道检测主要方法及应注意的难题[J].科技创新导报,2008,(14):57.

[3]姜文义.城市供水管道若干难题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29):222-223.

第2篇

低碳(绿色)建筑与节能学术报告会

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和房地产发展趋势

从人居环境论城市的宜居问题

房地产业形势与民营开发商的生存之道

浙江省房地产市场潜在需求特征研究

城市拆迁安置房项目推行代建制的思考

广厦千万城市巨变——60年杭城民居变迁

现代城市规划的和谐视野

“巴塞罗那模式”对现代城市休闲空间规划创新发展的启示

国际碳博弈研究与中国对策

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

家族创业基金对家族企业后代的培养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河南宜居城市评价研究

城市旧式无物业小区突破治理困境的途径——对福州市的个案研究

杭州报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空间解析

杭州之江旅游区景观文化开发构想

法国新城:迈出城市建设新步伐

黄山:个人可认领保护古建筑

宁波:城市供水迈向信息化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杭州论坛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

建设和谐城市共享宜居生活

宜居城市的杭州范例

发挥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功能对策研究

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与空间结构演变

杭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对桂林老城区改造的对策建议

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形象工程”问题

杭州市新农村住宅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

公地理论在我国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借鉴

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发展对策

安徽皖江城市带各城市间经济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

独立学院打造优质生源工程研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现代城市公交视觉设计的媒介生态与心理效应研究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媒体作用研究

广东乡土聚落的景观结构及生态节制机制探析

西湖园林中的道家文化

福州人文事三坊七巷间

北京:垃圾场变湿地公园

昆山:位居“最佳县级市”榜首

杭州如何建设低碳城市

杭州的低碳城市交通实践与发展对策

现代城市低碳发展模式新路径

构建低碳发展的市场体系——杭州打造“低碳城市”特色选择

广东顺德骑楼街的变迁及复兴再造

城市公共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述评

经济转型环境下企业家创业机会类型及其演化路径的研究

“行政区经济”与城市群发展——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

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与能力的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

关于农民工返乡潮的思考

基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与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与思考

民国初期湘湖主禁主垦之争特点新论

巴厘岛:冬季无限的馈赠

秦皇岛:打造低碳时代“新版路线图”

第3篇

关键词:地震 供水管道 抗震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31 文献标识码: A

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裂,产生的震波,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其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由此带来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使得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各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城市设施。城市的规模越大,现代化建设程度越高,对此系统的依赖性越强。因此,在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强烈地震袭击下,此系统的破坏和由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更加严重。这些系统一旦遭到破坏性地震的袭击,不仅会导致系统本身的破坏,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加重灾害的程度。

地震灾害后灾区居民的供水关系到居民的人身健康,尤其是保证供水水质的安全卫生性更成为灾后防疫的重中之重。有数据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了四川供水受灾人口达1059万人,受损水厂150多个,管道受损长度累计达4.8万公里。如何在震后以最短时间确保灾区居民的饮用、生活用水,尽快抢修、恢复受损水厂及供水管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供水管道作为保证灾区居民饮用水供应的重要一环,应在管道设计中充分考虑其抗震性,最大程度的降低供水管道的受损程度,以达到快速修复受损管道、快速查找、修复渗漏节点的目的。这样才能尽快保证震后灾区居民的供水,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

地震对地下管道的破坏作用:

地震对地下管道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构造性地运动,如地壳的上升与下陷,断层错动。

地震动引起的土壤液化、滑坡等场地失效。

地震波的传播效应。

大量的调查显示,具有一定强度和韧性的管道一般能抗拒地震波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地面运动,不发生破坏,但却不能抵御断层作用和地面破坏所产生的永久地面变形。而对于第二种作用所造成的液化土壤对管道的破坏比断层作用等的破坏更为严重,可造成区域管道整体破坏。

前两种作用对于地下管道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而针对这两种地震作用采取抗震措施,不仅造价高,不经济,而且适用范围较小,因此管道铺设应尽力避开可能发生这种地震效应的场地。

大多数地下管道的破坏是由于地震波造成地质情况改变所造成的,而且当场地土松软或不均匀时,尤其是在场地条件差异较大的交界处,破坏将加重。因而管道的抗震措施应从对地震波动作用的抵抗能力上考虑并进行设计,以期达到经济,实用的目的。

震后灾区供水的主要表现:

震后灾区供水主要有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由于市区配水管网损坏导致震后给水管网压力明显下降,部分震区由于管网受损严重,导致供水压力接近于零。二是小区庭院管道的破坏导致整个小区震后不能供水。三是震后自来水厂的破坏及供水管网的破损导致供水水质恶化,影响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地震对管道破坏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管道的破坏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管体破坏:钢筋混凝土管、石棉水泥管和铸铁管出现纵向和斜向裂缝,小口径钢管和铸铁管锈蚀严重的管体发生折断。

接头破坏:如承插式铸铁管接口填料拉松,插头脱出或承口掰坏。连续式钢管在焊缝连接处开裂,法兰螺栓松动等。一般接头破坏是最常见的破坏形式。

管件及连接处破坏:在三通、弯头、闸门和管道与构筑物的连接处,由于应变集中和运动相位的不一致而造成破坏。

熊易华等人通过对汶川地震后都江堰、绵竹、绵阳等地的给水管道震损情况进行的调查,总结了给水管道震损的以下几个特点:

刚性管材受损严重,柔性较好的新型管材损害相对较小;

管道受损程度与埋深有关,埋深较浅的管道受损较为严重;

管道埋设在地质条件不良处受损较重;

管道敷设年代久远的管道,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敷设的管道基本损毁;

不同管材受损程度不同,从损害严重程度由重到轻排序为:水泥管(特别是自应力水泥管),灰口铸铁管,硬聚氯乙烯管,PE管,球墨铸铁管。

5. 供水管道的抗震措施

根据上述总结的管网震损的特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供水管道的抗震能力:

地基方面:

管道铺设的地质环境对管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032--2003)中规定了对工程建设的场地,应根据工程地质、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影响按照规定判别出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设,应尽量避开不利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

因此管道铺设应尽量避开不规则场地、土壤易液化区、地壳易下陷断层地带等不利地段,而布置在均匀土质中。对于穿过河道、铁路及地基突变处也应特别注意防震措施。

供水管材的选择方面:

市政供水行业中以钢管,铸铁管,塑料管,混凝土管材为主。通过对国内外地震对市政供水管道破坏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一般球墨铸铁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PCCP)和柔性接口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等管材抗震性较好。硬聚氯乙烯塑料管(PVC-U),聚乙烯管(PE)等塑料管由于其耐腐蚀性好,不易结垢,施工方便等优点,在近年来的供水中得到广泛应用。塑料管道因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柔性,抗震性能也较好。

汶川地震中绵竹市供水管道的受损率:基本完好占25%,中度破坏占39%,严重破坏占27%,毁坏占9%。其中球墨铸铁管、钢管、PE管均基本完好,灰口铸铁和水泥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地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设计中应优先考虑抗震性能较好的管道。

3.管道接口方面:

接头破坏作为管道震损是最常见的破坏形式,应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大量震害表明:同样条件下,柔性接头管道的抗震性能比刚性接头好得多。因为前者能吸收较多的场地应变。因此管道接口应用多用柔性接口,少用或不用刚性接口,在管道分支点、转弯(三通、弯头)等处,闸阀、管道与构筑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柔性接头,直管段上柔性接头间距不超过100m。

其他方面:

管道的使用年限也与管道的抗震性有着很重要的联系,一般年限较长的管道,由于腐蚀、老化等原因会导致其刚性、延展性降低,其抗震性也相应变差,因此及时更换老化管网,也可在相当程度上减小地震对管网的损害。

参考文献:

曹邦卿,陈剑,郑辉. 中小城市供水管道工程防震减灾对策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292~294.

肖绍雍. 地震对城市供水管网的破坏情况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2004,20(1):34~35.

刘爱文. 管道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地震作用的综述[J]. 国际地震动态,2007,(9):29~3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城市水资源 合理利用 问题

1城市水资源

具有多种用途的水资源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不但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工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使用的水资源开发模式不健全,导致了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日益贫乏等问题。这种问题不但制约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不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还是保证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

水资源对城市建设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水资源的分布非常不均衡,尤其是中西部干旱少雨,这是气候和地形的不同所导致的。城市用水集中且用水量大,而且地表的蒸发量大,特别是城市的周边地区,这些原因都加剧了城市用水的困难。我国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水环境问题日显突出,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规模过大、生产布局不当以及缺乏环境保护措施等引起的,从而严重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发展。如何在人口过于集中的城市合理利用水资源已成为重要问题。

2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短缺严重

虽然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为2.81 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 位,但是人均水资源仅为 2251立方米,是世界上公认的 13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之一。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期,工业用水的需求增长,导致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显著。由外国的经验可知,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对水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且排放废水量也急剧增长。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

2.2 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的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我国的工业用水量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这是由工艺设备落后和缺乏管理等原因所造成的。我国部分公民素质不高,节水意识不强,在生活中浪费水资源,同时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些原因都导致了我国水资源浪费严重。

2.3 水资源污染严重

包括流经城市的河流、地下水在内,我国很多的城市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此外,我国部分地区还受到酸雨和水质恶化的威胁。在我国,水资源污染现象尤为严重。

3合理利用城市水资源

3. 1节约用水并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飞速增长,城市水资源的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问题将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很大的阻碍。这需要在农业、工业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依靠自律型的方式来大力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节约水资源的核心,这是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主要出路。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生活用水方面必须注意节水,提高公民的意识,这关系到未来生产生活用水的问题。应该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设备,并且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再生水的利用范围,以及开发新的处理技术等。城市供水的损失率是我国城市节水的一个重点问题,“跑冒滴漏”现象常常出现在城市供水管网中。我国供水损失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高,为了降低管网漏失率,应该采取合适的措施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这是提高我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中之重。

3.2回收可利用的废水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改善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最重要资源分别是淡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在当前城市供水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回收可利用废水对解决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纳米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国家,国内没有一条全年不断流的江河。1960年, 由于人口的增长,需水量的加大,导致城市附近地下蓄水层和季节河枯竭。在这种危机下,政府执行了一项非常严格的节水计划,节水计划包括回收生活废水并将其净化至可以饮用的标准。并在1968年建设了该市的第一座回收厂,目前该厂可以提供该市用水需求量的23%。我国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性作法,总结出适合本国实际的回收可利用废水的措施、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发展,逐年增多的城市居民数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污水处理的需求;同时,水污染事件不断出现;导致我国水资源的需求缺口正在不断扩大,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回收可利用的废水是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3. 3减少城市污水排放

多年来由于我国部分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到河流或湖泊中,导致我国的水质污染和恶化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保护好城市水资源,这不但要靠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宣传和教育,还需要行政部门加大监管的力度,对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企业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并进行曝光。

松花江遭受苯类污染事件致使饮用水源告急,在各界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网站的宣传下,苯污染事件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市民饮用上了纯净的水。通过这一事件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政府的引导下,只有公民树立起保护水资源意识, 才能减少城市污水排放,有效保护好城市水资源。

为了使工厂和企业达到排放要求,应责令污染的工厂和企业停止生产,自行处理污水或委托污水处理公司处理,并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为了达到树立典型加强宣传的效果,对排放达标的工厂和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治理不彻底的工厂和企业,行政职能部门应责令其停产,促使其采取水处理措施,杜绝污染城市水资源。

3.4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对于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应该调整其空间布局结构,适当限制高耗水工业,并着力培养低耗水的密集型产业或者高技术产业。为了保障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依据城市的水资源条件调整和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空间结构和布局。可以考虑将高耗水工业向大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适度转移,或者向相对富水区进行转移。

4、结论

水资源不但是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水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短缺严重、浪费严重、污染严重三个方面。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合理利用城市水资源的方法分别是节约用水并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回收可利用的废水、减少城市污水排放以及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为了保障和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应加强水资源保护措施,并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中国和谐社会构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维,吴明,郑贤来,张诗洋. 论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08) .

[2] 苏金英,李君,曹永梅. 城市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利用探讨[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9,(08) .

[3] 范梅. 浅议对我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战略的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08,(01) .

[4] 王瑗,盛连喜,李科,孙弘颜.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08,(03) .

第5篇

关键词:地下水;饮水水源;层次分析法;饮水安全评价

中图分类号:X5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1-0051-03

地下水具有水质清澈、水温稳定、分布面广、不易污染、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构造简单、便于施工和运行管理、水质处理工艺较地表水简单、处理构筑物投资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是小城镇饮水工程中广泛采取的水源形式。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需水量与日俱增,许多小城镇盲目地增加地下水开采率来应对缺水危机,由此频频引发江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变差等长期难以解决的生态问题。目前,用于指导小城镇地下水饮水安全的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科学而简易的小城镇地下水饮水安全评价方法来指导小城镇地下水饮水的安全供给和保障,这将为我国众多小城镇饮水安全开发及优化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对我国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小城镇饮水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计算

1.1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标准

小城镇地下水饮水安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用一两个指标反映其全部内容。为此,须对小城镇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和供给结构等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评价城市供水安全开发和利用状况。本文根据代表性、独立性、量化原则和系统性等指标选取的原则,充分考虑了城小镇供水特点,选择水质安全状况、水量安全状况和供水管网安全状况3大类共9项指标,体现了整个供水安全系统最根本和最主要的特征和状况。评价指标构成体系见表1。

1.2供水安全评价各指标计算方法

1.2.1水质综合指数C1水质综合指数C1=0.2×(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污染物及微生物污染指数)+0.5×有毒污染物指数+0.3×(水质非常规污染物指数),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其中: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污染物及微生物污染指数、有毒污染物指数和水质非常规污染物指数采用单项指数的几何平均值计算,即:

(1)

式中:I――各单项评价指数的均值;Imax――各单项评价指数的最大值。

确定评价等级:

当0

当1

当2

当3

当4

1.2.2其它指标计算方法

C2:供需比:衡量城市供水能力能否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即:城镇供水能力(含自备水源)与城市最高日需水量之比;

C3:地下水开采率:已开采地下水总水量占开采极限的比例;

C4: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地下水静水位逐年稳定持续下降的平均幅度;

C5:供水管网覆盖率:供水管网的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例;

C6:自来水普及率:城镇用水的非农业人口数(不包括临时人口和流动人口)与城镇非农业人口总数之比;

C7:人均日供水量:城镇日供水能力与城镇非农业人口数的比值;

C8:管网漏失量:管网跑、冒、滴、漏等漏失水量占供水总量的百分比;

C9:节水器具普及率:用水器具中节水型器具量与用水器具总量的比值。

2饮水安全的评价方法

本课题主要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饮水安全性进行评价,AHP法确定因子权重的步骤是:

(1)确立所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从上到下为目标层A、对象层B和指标层C。

(2)对B层、C层的要素,分别以各自的上一级层次的要素为准则进行相对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此处建立B层的判断矩阵为B={bij|i,j=1~n}n×n,元素bij表示从判断准则A角度考虑要素Bi对要素Bj的相对重要性。同时对应于B层要素Bk的C层的判断矩阵为{ckij|i,j=1~m;k=1~n}mxm。

(3)构成比较判断矩阵: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之后,假定上一层次的元素Bk作为准则,且对下一层次的元素C1,C2,C3,Cn有支配关系,针对BK两个元素Ci和Cj哪一个重要,重要程度以数量表示出来。这里取9/9、9/7、9/5、9/3、9/1,含意是9/9表示Ci同Cj一样重要;9/7表示Ci比Cj稍微重要;9/5表示Ci比Cj重要;9/3表示Ci比Cj重要得多;9/1表示Ci比Cj特别重要。9/8、9/6、9/4、9/2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反之,Cj比Ci的判断数为Ci比Cj的判断数的倒数。由这些数值作为矩阵中的元素,而构成两两元素比较差别矩阵,其中Cij表示对Bk而言,Ci比Cj相对重要性的程度数值。由此可知:Cii=1,Cij>0,Cij=1/Cji。

(4)层次单排序根据以下方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值:

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

Mi=bij(i=1,2,…,n) (4)

第二步:计算Mi的n次方根:

(i=1,2,…,n) (5)

第三步:权重计算。对向量归一化,即可得到其权重值:

(i=1,2,…,n) (6)

则W=(W1,W2,…Wn)为所求的特征向量;

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其中(FW)i表示向量BW的第i个元素;

第五步: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偏差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

第六步:利用CR=CI/RI进行整个层次的一致性检验,其中RI的值可由表3查出。若CR

表3随机性指标RI值

矩阵阶数n 1 2 3 4 5 6 7 8 9 10

RI 0 0 0.58 0.90 1.12 1.26 1.36 1.41 1.46 1.49

得到每一个要素相对于上一层次对应要素的权重值后,通过层次总排序计算出每一个评价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值,进而可计算各层次所有元素对总目标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3饮水安全评价应用

根据以上建立的小城镇地下水饮水安全评价体系,选取以地下水为主要饮水水源的石河子市作为评价区域进行评价,评价过程和结果如下:

3.1确立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建立的城镇供水安全评价指标构成体系,建立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3.2层次排序各指标的权重值

根据供水安全综合评价层次结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价,指标层各指标权重排序详见图2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条形图。

3.3评价分析

根据建立的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层次分析计算,由计算结果表4可以看出:对象层中的供水水质安全状况、供水水量安全状况和供水管网安全状况的权重分别为0.3400,0.5072和0.1528,供水水量安全状况权重占到50%以上,突出的反映了石河子市水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供水水质安全状况、供水水量安全状况和供水管网安全状况下水质综合指数、供需比、地下水开采率、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供水管网覆盖率、自来水普及率、人均日供水量、管网漏失率及节水器具普及率等九大指标中,权重最高者为人均日供水量,其次为地下水开采率和水质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AHP对石河子地下水饮水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基本符合石河子市地区实际,分析的结果与石河子市地区实际情况也基本一致,证明该评价体系是正确的,可操作的,可以为解决石河子市地区供水安全评价中分配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提供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同时为供水安全综合评价和推广提供一种有效的判断依据。根据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及排序结果,适当调整人均日供水量、地下水开采率和水质状况,是石河子地区提高供水安全的重中之重。

4总结与展望

构建科学的小城镇地下水饮水安全评价体系对于以地下水尤其是恶劣地下水为水源的小城镇地区的饮水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AHP建立的饮水安全评价方法用定量化指标更客观、合理和全面的表达饮水安全状况,所建立的评价指标标准具有通用性,所建立的评价方法计算简单,操作性好,通过计算机编程可大大减少判断和计算工作量,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作为一个探索性的课题,本文在饮水安全评价方面作了初步的研究。但由于饮水安全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围绕饮水安全的很多研究和工作,如深化饮水安全概念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取、建立有效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等尚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随着概念、方法、思路的继承和创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饮水安全的内涵将越来越明晰,将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扩展,最终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石河子市泽众水务水质监测中心.石河子市泽众水务水质监测中心检测报告(ZZSJ2009-11)[R].石河子:石河子市泽众水务有限公司,2009.

[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S].

[4] 彭卉.拜泉镇城区供水安全评价[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第6篇

关键词:水资源;科学开发;合理配置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37-02

大庆市地处中国东北内陆闭流区,水资源较为贫乏。据报道,1993年大庆市成为全国300个缺水城市之一;1995年,在全国50个严重缺水城市中,大庆又榜上有名。不言而喻,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成为严重制约大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保持大庆长远发展,就必须对水资源加以保护,实现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其在大庆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

一、大庆市水资源基本特征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区,全市年均降水量只有440毫米左右,而年蒸发量达到1 600毫米。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市区境内无江无河,属闭流区。区域西南部有嫩江、松花江沿边流过,西北部有乌裕尔河、双阳河两条无尾河流入;全市共有湖泡、水库、滞洪区及重要湿地262个,水域总面积近2 300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1%,总蓄水量48亿立方米。虽然市区湖泊众多,因含盐碱成分高而无法直接利用,故仍属于地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水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 170立方米,而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量仅为169立方米,仅为国际公认1 70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警戒线的1/10[2]。

大庆自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对水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对地下水的开采。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先后建成了北引、中引和南引三处引水工程,北部引嫩工程设计引水量为6.9亿立方米,蓄水工程有:大庆水库、红旗泡水库、东湖水库,合计日供水能力为60万立方米;中部引嫩工程设计年引水量10.23亿立方米,龙虎泡水库日供水能力55万立方米;南部引嫩工程设计年引水量4.05亿立方米;缓解了地下水过量开采的压力。21世纪以来,坚持以人水和谐为主题,统筹城乡水利发展,水利工作取得的各项突破和进展。目前市区地下水年允许开采量2.3亿立方米,实际年开采量超过5亿立方米。市区地下水源地46座,日综合供水能力123万立方米;零散供水井142口,日综合供水能力14.04万立方米;总计日综合供水能力达到137.04万立方米,通过外引客水,结合地下水的开采,基本能满足城市用水的需求。

2006年12月29日国家颁布了强制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第一,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新标准中的饮用水水质指标由GB5749-1985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新增71项。其中,微生物指标由2项增至6项;饮用水消毒剂指标由1项增至4项;毒理指标中无机化合物由10项增至21项;毒理指标中有机化合物由5项增至53项;感官性状和一般理化指标由15项增至20项;放射性指标仍为2项。第二,统一了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卫生标准。第三,实现饮用水标准与国际接轨。新标准水质项目和指标值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我国实际情况,并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参考了欧盟、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饮用水标准。大庆市供水企业在2012年7月1日按照该标准供水。

二、大庆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科学管理亟待加强

由于政策法规不完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大庆市在油田开发初期,对地下水的开采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和有效保护,致使地下水出现局部降落漏斗。自1997年开始,城市对供水水源保护制定了一些相应管理办法,对地表饮用水源地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些“办法”对地下水水源管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一般都是由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没有纳入到统一管理体系,政府对供水水源的保护与管理发挥作用不明显。水政执法队伍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不规范。

2.供水水源保护缺乏科学化、系统化建设,水利工程运行年限较长,失修老化

大庆市的水利工程多数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北引干渠建于1972年,是入市的骨干引水工程,大庆水库和红旗泡水库是市区主要饮用水水源地,都已运行多年。市区部分供水管网由于年限及材质问题、管网占压、支户线老化等原因,供水管线存在隐患,管网出现漏损。大部分灌区建设时间过长,工程标准低,配套工程差,渠道衬砌少,且已年久失修老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在城市供水水源利用与保护方面缺乏地表、地下的有机结合、优化配置,还没有在防洪、抗旱、防水、地表、地下、城市、农村等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因此,地表与地下水资源联合调度、统一管理迫在眉睫。

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价过低

根据《大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时期是大庆加快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全市总人口达到35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要实现翻番,实施三次创业,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根据预测,2015年大庆市需水总量为25亿立方米,2020年大庆市需水总量为29亿立方米。在现有工程条件下,2015年大庆市缺水总量为2.35亿立方米,2020年大庆市缺水总量为5.33亿立方米。由于大庆市建市时间较短,长期受传统经济模式和经济体制制约,在用水上存在严重的吃大锅水现象,水价几经调整仍然低于制水成本,不足部分仍由企业和政府补贴。

4.城市污水处理能力需要提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水逐年增加,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但局部区域生活污水由于每年4 000万立方米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部分化工企业污水就地封存、小型企业废水无序排放和生活污水进入不仅加剧地面水的污染,也对地下水的水质构成威胁。

5.地下水资源开采强度不均衡

据资料显示,大庆的地下水资源开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大庆地区地下水资源经过多年的连续开采,造成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由于局部地区超量开采,已形成区域性的东西两个降落漏斗,虽然近几年大庆油田水务公司对地下水源进行压变,但是由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大于允许开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依然持续下降。东部地区的含水层条件差、含水量少,这样大强度的开采必然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大庆地区的地下水位漏斗的形成应引起水务部门的特别重视。大庆市化工反应装置密集,反应塔高耸林立,一旦所在化工厂区的地下发生地层结构变化,必然造成对地面建筑设施的破坏,所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世界上曾有过这样的先例,这些惨痛的教训应引起高度警惕。

三、大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根据大庆市水资源现状及以上分析,要实现全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大庆地区水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为实现大庆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1.制定、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健全的政策法规是水资源切实得到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3]。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也必须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与之匹配,才能理顺各方面的关系,统筹协调不同部门的利益。我国已经颁布了《水法》、《水污染法》、《水土保持法》和《防洪法》四部有关水的大法。国家层面上虽然有《水法》等法律法规,大庆市也应根据自己的水情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办法。鉴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方面还要做大量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完善大庆市水资源管理的地方行政规章,运用法律手段强化水务管理。二是抓紧研究制订鼓励科学节水、节约用水,促进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依靠科技进步管水治水落在实处。三是主动适应水务管理新体制和应对入世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加强管理的工作制度。进一步明晰政府、企业、社会、市场行为的操作界面,减少审批环节,降低服务门槛,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水务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4]。

2.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的保护力度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清洁生产,对有污染的企业增设监测断面,对用水和排污进行有效监控,对没有达标的污水坚决不能排放,实施污水排放总量的严格控制。二是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使部分已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质量得到改善,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可用水量。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四是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扩大,水资源使用量也相应增大,要规范养殖业规模,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总之,既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到统筹发展、优化配置。

3.实施科技兴水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水利产业

农业是水资源的用水大户,也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庆市进入干旱期以后,全市形成了较大范围的打井,抗旱水源工程大幅度增加,基本解决了大庆市农业的用水问题。但是,目前大庆市“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传统落后的农业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存在水资源损失浪费严重和投入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依靠科技的力量,实行投资优惠和行政推动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喷滴灌、暗管输水、渠道防渗等成熟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组织联合攻关,加快盐碱水的开发利用、污水灌溉等技术的研究,增加农业灌溉水源;水务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部门合作,探索大庆市主要作物品种的科学灌溉制度,并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科学高效用水。

4.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土流失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5]。近年来,大庆市政府虽然投入巨资治理了市区内多条河流湖泊,贯穿东城区的黎明湖十多年前曾是条小河沟,现在已成为景观蓄水、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标志性景观。但是被称为百湖之城的大庆仍有许多河流和湖泊亟待治理。重视并做好此项工作,既可以防治水环境污染,治理水土流失,也可以美化市区环境,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5.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完善水资源市场价格体系

水价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于供水成本的水价形成机制的建设;二是分类与累进加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三是基于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的水价调整方案的制定[6]。

6.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

解决水资源紧缺,有效的办法就是动员全市人民迅速增强惜水和节水意识,农业要节水、生活要节水、工业要节水,全市国民经济要向节水型经济发展,要使“节水经济、节水社会”的观点深入人心,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宏伟.大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1).

[2]韩学键.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大庆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水利天地,2005(5).

[3]王浩.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70.

[4]高峻.中国当代治水史论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179.

第7篇

关键词:给水;排水;现状;根源;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快速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拓宽了城市发展规模,加速了城市发展进程。与此同时,作为城市建设重要方面之一的城市给排水工程亦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尽管如此,据调研,目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给排水仍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困扰着城市居民。现将多数城市给排水的现状作详细概述。

2 城市给排水现状

2.1 城市给水现状

(1) 缺水难题仍未根本解决。缺水是大中型内陆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该难题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①城市淡水资源污染严重。本来就有限的淡水资源,受严重污染后可饮用的淡水量显得更加匮乏,必然导致缺水局面;②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造成地面沉降乃至塌陷,水源源头被严重破坏;③节水意识淡薄,淡水重复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 引用水质难以切实保障。究其原因在于给水中心为节省成本,采用常规的简单流程处理工艺。由于城市的地下水资源多呈现为轻度乃至重度污染状况,故不采取深度处理工艺极难保障饮用水的水质。

(3) 污水处理工程欠完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近乎为摆设,无法有效发挥功用。加之受利益的驱使,污水处理往往流于形式,极大降低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2.2 城市排水现状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排水系统肩负着及时高效排离积水、降低洪灾发生可能性的职能。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系统极为脆弱,普遍现状如下:

(1) 缺乏系统性的排水通道。这是多数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因缺乏系统性的排水通道,故不得不以街道、排水沟和河道等作为主要排水渠道。采取此种方式应对常规雨量尚可,但遇罕见性特大暴雨时,这种断续随意布设、不具系统性、完成性和统一性的排水管道系统的缺陷将彻底暴露,积水排离必成为一大难题。一旦积水难以及时排离,自然造成严重损失。

(2) 排水网遍及率低。对多个城市的排水网遍及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城市排水网遍及率约为65%,人均占有排水管道的长度约0.6m。相比于排水系统发达的欧美国家,如德国、法国、日本等,我国统计得出的这两组数据不堪入目。

(3) 城市排水管网漏洞多,排水系统不健全。大多数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处于滞后状态,积水收集及排放系统漏洞多,如排水管道和排水设施的容量不足,缺少足够的应急备用容量空间;排水管道堵塞、老化严重,排水设施陈旧,应急能力不足;管道接口处多为刚性连接方式,致使漏水现象严重,易造成管网内存大量积水。

(4) 管网建设滞后。近乎所有的城市管网建设都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是在基础设施完善后方才考虑排水管网建设。这必然导致排水管网建设的可施展空间不足,很大程度制约管网排水能力的提升。

3 城市给排水现状的导致根源

概括来说,导致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

(1) 给排水系统规划及建设缺乏科学指导。多数城市的给排水系统都是分散布设,集中性差。一旦与城市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相冲突,必然得拆迁报废,造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给所在区域的防灾等诸多方面带来极大不便。这均由于给排水设施建设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统筹规划所致。

(2) 城市给排水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大部分资金投入至住宅建筑及公共设施建设中,对于给排水工程之类的基础保障性设施所倾注的资金相对不足,所以必然使得城市给排水设施功能的发挥难以达到与城市其他功能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

(3) 政府职能未充分发挥。在我国,政府在城市给排水方面肩负着建设、管理和维护等多项职能。然而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的各项职能均未能良好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间存在着相互推委、职责混乱等现象,这是城市给排水中存在多种严峻问题的根源之一。

4 城市给排水改善对策

针对目前多数城市存在的给排水共性问题,结合其导致根源,针对性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以期对给排水系统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4.1 强化淡水资源保护意识,贯彻节水理念

控制污染是保护淡水资源的首要任务,亦是必须做好的关键前提。对此,须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并出台相关的制裁对策,对城市淡水资源实施统筹监控、重点保护,且科学地规划利用。另外,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步伐,落实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功用以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同样至关重要。

至于节约淡水资源,则需政府和全民共同行动,贯彻落实节水理念,同时借助于经济和法制等手段使之顺利推行。

4.2 因地制宜,完善给排水设施

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既要立足于城市当前情况,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需要。可以说,这是一项系统且长远的任务。具体而言,对于淡水资源储量有限不得不长距离调水的城市,则应更长远考虑,引水过程中须采取可靠措施防止水的渗漏和蒸发。由于常规的管道引水方式不可取,故建设专用牢靠的大输送量引水管道成为首要选择。尽管成本高且耗时久,但立足于长远,其潜在价值颇丰。

4.3 优化配置,统筹管理调配

依托网络方式,实现对分散水源的集中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严格控制行业用水量,针对性制定各行业用水的定额标准,最大限度高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浪费比率,实现城市水资源的统筹管理调配。

4.4 注重给排水技术创新

统计结果显示,多数城市的给排水系统技术创新进程慢且创新程度不够。为进一步提高给排水效率,充分发挥系统的潜能,引入高新技术是主要途径。除此之外,针对给水和排水中存在的难点技术问题,着力攻关,开发出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同样重要。

4.5 严格监控地下水资源开采量

尤其是对内陆城市而言,严格监控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至关重要。对此,必须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体制,禁止地下水资源肆意过量开采。

4.6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职能

价格杠杆在城市给排水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要改善给排水现状,就必须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职能作用。为此,首先应深化推进水价改革并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且有助于改善给排水现状的稳定机制。其次,合理确定水资源开采费、城市供水价格及污水处理费三者间的内在关系,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落实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再次,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以促进污水减量排放和节约用水及加快对污染水资源的治理进程。

5 结语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工程兼具着为生产助力和为生活服务的双重职能。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拓宽、发展进程日趋加速,无形之中赋予给水和排水巨大压力,并提出更加严峻的要求。在此形势下,为使得给排水工程适应城市发展步伐,加大技术革新力度,同时提高技术创新程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周鑫根. 浙江省城市给排水问题与对策研究[J]. 城镇供水, 2003(2): 30-32.

[2] 仝国群. 浅议城市给排水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 `2006(4): 12.

第8篇

关键词:中水回用 市场机制 水价改革 政府监督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208-02

1 “中水回用”现状及应用

1.1 我国“中水回用”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 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我国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50%,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工业方面,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仅为20%~40%,单位产品用水定额高。城市生活用水方面,供水管网和卫生设备的漏水是形成浪费的主要原因,我国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水量约占全部供水量的10%左右。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水量行业发展集中,生产管理水平低,生产用水浪费严重;人们思想认识模糊,缺乏危机感,节水意识差;缺少全局控制,违反生态规律发展,出现掠夺式开发、混乱式管理;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都是我国水资源危机出现的原因。中水回用在我国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其中不仅包括市政用水及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生活和工业用水。消防、绿化以及城市景观的清洗都在使用中水。通过实践的不断证明,如果可以对中水进行合理的利用,对我们的环境保护以及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乃至我们一直推崇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也就是说“中水回用”是一项利大于弊的政策。

1.2 我国“中水回用”政策的应用

我国对于中水回用是经过研究并且在适当的时机下对部分的石化企业做了试点的政策运行。这项举措在2000年开始了正式的推广,并且写进了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当中。就目前的应用状况而言,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中水回用体系。尤其是在北京以及天津等缺水严重的城市,这项工程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2 “中水回用”的困境及原因

“中水回用”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它的应用范围虽然在不断扩展的形势下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其次,也就是在一部分的中水回用地区也出现了该项工程运行不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不断变迁,很多地方的中水回用工程被闲置,这也就造成了投资上的严重浪费。以下就对此困境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2.1 公众认知

公众认知程度是中水回用措施能否顺利取得成效的一大问题所在,在部分水价较高抑或是缺水严重的地区的人民可以清晰并且理智的树立中水回用的意识,但是与之相反的就是在部分的落后地区,公众们对于该项举措并不能取得明确的认识。

2.2 工程建设

工程建设问题相对来说也是较为复杂的,共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中水回用系统的相对独立性。(2)该项技术并不完善。(3)中水回用的自给自足模式。从现状来看,我国虽说已经成立了专业的中水公司,但可以改变的仅仅是成本的略微降低,针对于如何运输中水给用户的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从如今并不完善的技术来看解决此种问题唯一的方式就是建设新的用水管道,但这么做却又无形中提升了我们略微降低的成本。

2.3 水价调节

价格影响供求是亘古不变的原理。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并不完善,导致了该项措施要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中水回用系统的规模小的话,这个价格甚至有可能超过自来水的价格,这使得中水的使用价值相对较低。水价的改革牵涉方方面面的因素,仅仅为了促进中水回用而提高水价,在实践中是不可行的。从这一点来说,设法降低中水的价格才是正确的途径。

2.4 现有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适应中水回用的制度体系,包括中水回用标准、中水监管、中水工程投入等。我国建筑中水回用执行的水质标准是现行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该标准部分指标比发达国家的回用水水质标准还严格。这一方面使得许多现有中水工程不达标;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建筑中水工程的推广和普及。此外,中水回用的监管也存在缺位问题,在缺乏现场例行监测和管理部门监测的情况下,大部分建筑中水设施的运行实际上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保证用户用水要求。

3 解决“中水回用”困境的可用对策

3.1 致力于宣传转变群众观念

我国宣传推广中水回用也有近20年的历史,部分地区甚至出台了强制性政策,至今效果并不明显,这就表明还有更为根本的制约因素有待解决。要适当对民众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该项举措的重要价值及重要性所在。因此,要想取得更为实质性的成效,前期的宣传工作必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2 价格调节改革水价

要想使得中水回用政策可以取得全面大范围的实施,就应当让中水与自来水之间的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这就需要对两者的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由于自来水价格不易变动,所以只能想办法降低中水的成本。然而要想通过此种方式解决中水回用问题就应当建立相对完善的水权体系,使得水资源的成本可以更为清晰的获得从而可以对自来水的价格进行更为专业化的管理。

3.3 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使得中水回用措施变成产业化的发展措施,只有依靠市场的调节才能够合理的避免现在政府指导下的弊端所在,另外,如果使得现在的中水供给更加专业化,那么有可能在极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取得成效。但是,市场化调节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毕竟这是一项回收周期较长的投资,也正是由于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得中水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因此,在不断改善市场调节的同时,政府也应当加强监管举措。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才可以使得我国现有的“中水回用”工程取得更加进一步的发展。

4 结语

因此,只有更好的实施市场化及产业化的调整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水的合理利用。产业化、市场化也存在着“第一推动力”的问题,即在中水回用发展的初期,由于中水市场的发展需要一段时期,中水处理技术的不成熟,导致中水供给企业的投资存在回收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从而阻碍中水回用产业的发展。因此,建立发展中水回用产业所需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就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关键。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中水市场,把着力点放在中水市场的培育和监管上才能促进中水回用的发展。“中水回用”政策在一个稳健的环境下是可以取得一定成效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号召支持“中水回用”措施的重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会肖,蔡燕,王海龙,等.再生水农业利用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4).

第9篇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利用;管理策略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挥综合效益、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造福人民、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国策,必须用系统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目前,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O多亿立方米。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水资源危机将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取得足够的水资源供给社会,必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水资源过度开发,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的严重,既是水资源过度开发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的原因,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个别地区更高。

2.水资源利用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干预越来越严重,致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工农业的用水没有合理的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得不到高效、合理的开发;水资源短缺,供求失衡;没有高效的管理水资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山地地区的水资资源保护降低,出山径流的变幅日益突出;河流的下游地区生态问题严重,沙漠化问题突出;上游与下游的水资源失衡,下游的河流干枯,下游的地下水开采加重。

河流发生突出的问题,关键原因是没有对水资源实行可持续规划,没进行综合的干预。首先,对于河流缺少合理的规划和起初的水权的界定,致使流域内原来的水权合同没有效力;其次,人工体系、生态系统和经济的发展之间对于水资源的占有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会造成生态得不到合理的保护;第三,由于有关政策的失衡,导致引导的力度没有合理的发挥。

因此,流域发生水危机的主要原因还是流域水资源的总量出现严重匮乏,除此之外,因为流域内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水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导致了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3.水资源利用及管理策略

1)制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既要综合考虑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健康、有序发展,又要做到地表水、地下水和跨流域调水的合理配置,以便实现水资源的的高效利用。在水资源调配原则方面,适度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调配,合理利用,要合理分配各地州用水,除满足经济社会用水外,还要保障生态用水。要大力发展节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益。

2)依法治水,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水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多功能的自然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表水、地下水互相转化,城乡水资源不可分割,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必须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拟定水长期供求计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组织拟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核定水域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排污口的设置。强化城市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水资源和防洪论证工作,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工作。

3)大力推行节水政策

建设节水型社会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属于严重缺水。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用水效率低、浪费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国农业用水量大,减少高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的重复利用率低,采取管道输入、喷、滴灌等节水措施,要根据水资源情况,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通过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农民投资兴建节水灌溉工程。在生活用水方面,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降低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应当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措施。工业生产工艺水平落后,耗水量大,应当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政府在安排农业投资上,向节水灌溉倾斜,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

4.结束语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态安全,而且还影响全球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水资源状况极为不乐观,其形势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若不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水资源危机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所有资源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并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资源瓶颈。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与工农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社会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水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工农业竞相开发地下水,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从而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建筑物破坏现象,有的已造成资源难以再恢复。水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其它资源无法代替的,如果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其后果难以估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山东省济宁市

济宁市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为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临沂,西接菏泽,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辖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曲阜市、邹城市、泗水县、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梁山县,共计2区3市7县。济宁市处于鲁南经济带的中部位置,是山东省重点打造的区域发展新高地和山东向南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战略支点。农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非农占用等问题严重,全市耕地面积锐减。

1济宁市水土资源概况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同时,水土资源又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因而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1.1济宁市水资源现状

1.1.1 济宁市水资源总量

济宁是山东省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微山湖水面1,260km2,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储水量达30亿m3。另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淡水资源占全省的1/6。济宁市属南四湖水系,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50km2 以上的河流共91条,总长度1,516km,均流入南四湖。

济宁水资源总量平水年为49.98亿m3,其中地表水33.71亿m3,地下水天然补给量16.26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0.37亿m3,其中地表水17.44亿m3,地下水12.93亿m3。降水保证率为50%年份、75%年份、95%年份水资源总量分别为46亿m3、35亿m3、26.2亿m3。天然水资源与可利用水资源的单位面积拥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608m3,不足全国水平的1/4,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占有量1,000m3的警戒线。济宁市水资源相对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量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相对山东省人口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见表1)。

表1 济宁市各县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情况表

1.1.2 时空分布不均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4.4mm,但时空分布不均(见图1),南部地区较为丰富,中部地区缺水严重,年际差异较大,连丰、连枯年份和区域性缺水现象时有发生[1]。

1.1.3 地下水开采失衡

济宁市各县市区的水源主要取自地下水,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每年抽取地下水量近20亿m3,远远大于14.7亿m3的多年平均可开采量。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了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为控制地下水的持续超采,保障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用水的可持续供给,促进水资源良性循环,全市投入近大量资金,大力推进工农业节水,加强引水回灌补源工程建设,但几个较大的漏斗区地下水位依然持续下降,并由此形成了地面沉降,在某些地方已出现了地面裂缝、建筑物沉陷等环境地质灾害。

图1济宁市亩均水资源分布图

1.1.4 水污染不断加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及城市生活废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全市每年排放废污水2.8亿吨,市区日排废污水超过10万吨,邹城市和兖州市超过5万吨,其余县市区均在4 万吨以上。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5万吨,年使用农药990多吨,这些污染源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流入河流、湖泊,严重污染了地表水体。污染的地表水体下渗导致地下水水质逐年恶化,并在河流两侧形成地下污染带,使沿岸农田被迫污染灌溉,又导致了污染物的大面积地表沉积扩散,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有害物超标[1]。

1.1.5 水资源浪费严重

济宁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6%,万元产值工业用水量为100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供水远未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管道漏失率在15%以上。农业灌溉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近80%,是名符其实的用水大户。虽然已推广了管道输水和防渗措施,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先进的“三灌”面积所占的比例还很小,大部分灌区还是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2]。

1.2济宁市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1.2.1 土地利用构成

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1,068,490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3%,人均用地面积0.13hm2。耕地面积600,000hm2,人均耕地面积0.073hm2,林地面积12,305hm2。

1.2.2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济宁市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土地保护和治理的有效措施,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日益严峻,原因如下:一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今后对土地的总需求会更多,诸如农村宅基地、城镇房地产开发、陆上道路交通占地、工矿企业占地等;二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南四湖蓄水位抬高,滨湖地带地下水位也会相应上升,对湖堤外距离约25m以内的约670hm2农田造成不利影响;三是济宁市地下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业及煤化工业是济宁市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这必将使大片农田发生沉陷而形成广阔的湿地水域或涝洼地。每片塌陷区面积小则上千亩,大则上万亩,分散分布, 互不相连。目前全市因采煤而造成的地表下沉面积已有16,700hm2,预计以1,400hm2/年的速度增加;四是为了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国家在南四湖区建设若干处人工生态湿地,也将减少一部分耕地。

据济宁市水土保持普查统计,近10年全市山丘区土壤流失面积2,367km2,占山丘区总土地面积的82.7%,每年流失土壤问题约950万t,相当于山丘区近2,700hm2耕地30cm厚的表层土壤被剥蚀,被带走的氮、磷、钾等元素,约折合标准化肥4.8万t。

2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

本文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 运用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分析市域尺度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及其空间差异性, 为评判济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济宁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农业发展的科学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农业水土匹配系数是反映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供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时空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其测算模型为riwl=wiα/li。式中: riwl为i市域水土资源匹配系数,wi为i市域水资源量,li为i市域耕地面积,α为市域农业用水比重[3]。

基于济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耕地面积及农业用水比重统计数据, 运用测算模型, 得出济宁不同市域(不包括市中区)尺度的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见表2)。

表2济宁市各县市区水土资源匹配系数

根据ri值的集聚与离散的差异特征,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划分4个等级:a.匹配程度较优(1.10<ri≤3.49);b.匹配程度良好(0.55<ri≤1.10);c.匹配程度一般(0.38<ri≤0.55);d.匹配程度较差(0<ri≤0.38);由图表2可以看出:济宁市平均水土资源匹配系数为0.67,匹配程度良好,高于全省0.23的平均水平。其水土资源匹配的总体特点是:南部匹配系数最高,北部一般,中部最差。其中匹配程度较优的是微山县和鱼台县;匹配程度良好的地区包括金乡县、曲阜市;匹配程度一般的地区包括兖州市,汶上县,梁山县; 匹配程度较差的地区包括嘉祥县、泗水县、邹城市、任城区。

以上分析结果与现实基本吻合。济宁市南部的微山县和鱼台县、金乡县地处湖泊分布区地,水资源比较充足,耕地相对较少,所以水土资源匹配系数较高;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工业和城市用水占用了农业用水,所以水资源匹配较差,农业水资源短缺是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乃至农业发展的硬约束, 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济宁市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根据分析济宁市的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济宁市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角度出发,分别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合理的方案,全面改善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

3.1合理利用水资源

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减少灌溉定额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水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肥耦合效应, 通过减少灌溉水量和化肥施用量, 提高土壤中养分的积累, 改善土壤结构, 减轻日益加剧的农田面源污染,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搞好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在工农业生产中,用水规划应以利用地表水为主,超采区范围内坚决禁止新打自备井,以保护有限的地下水资源。邹县电厂四期、运河电厂一期续建、济宁电厂扩建等重点项目,用水都实行了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汛前枯水期以地下水为主,汛后以地表水为主[4]。

2)加快实施引水回灌工程,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由于降水集中,大雨以超渗径流的形式迅速排入河湖。为保证河湖大堤的安全,需及时将大量积聚的水体排泄掉,地下水漏斗得不到充分回补,雨洪资源大部分被浪费。在地理、地质条件适宜的漏斗区建设回灌沟渠和节制闸门,调集汛期洪水回灌不仅可以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还可以降低下游河湖的防洪压力[5]。

3)加大节水治污力度,实现污水资源化。大力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加快工业节水技术改造,使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继续因地制宜地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在经济发达区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大力推广高标准的“三灌”工程,逐步扭转大面积浪费水的现象。要加大治污力度。按照水体的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和扩大。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关闭一些治污无望的企业,加强点源面源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污水资源化[6]。

4)开展矿井水回收利用,目的是减少水资源浪费,缩小矿井水对环境的污染。将回收的矿井水经过处理、达到回收利用标准后可广泛用于矿区洗浴、绿化、井下降尘、发电冷却等生产、生活各方面。采煤塌陷是煤矿开采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利用矿区塌陷的大坑和电厂水源,以及坑口排放的水发展水产养殖业(鱼、虾、蟹)。必备的条件是:塌陷大坑离发电厂要近,而且矿坑排水是经过消毒过滤处理的,消除了有害物质后(谨防水产的二次污染)可以便利引到坑中,但塌陷的大坑要做处理。可以就地取材,利用粉煤灰颗粒细腻的特点,将大坑底部和周边做防漏灌浆处[7]。

3.2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1)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一要控制用地总量,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同时要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并要对现有土地资源进行动态检测。

2)加大对土地的法律管理力度。对农业用地,特别是良田耕地要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并落实到地块,明确责任,严格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应纳入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和县级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包括开发区),不能规划和配置在农田保护区内。

3)特别指出的是,济宁市存在大量的采煤塌陷地。在地下水位不太高的塌陷区域、积水较浅或季节性积水的塌陷地建立排水系统,达到重新利用土地的目的。对地下水位较高、塌陷较深的常年积水区,采用将积水区继续挖深来充填塌陷地周围的浅塌陷处,建立水产、养殖、农业和环境并举的经济环境基地。在地面沉降未稳沉之前,利用经充分论证无二次污染的采矿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和河湖淤泥等物充填,将塌陷地整平、复垦,进行土地综合治理。

在已治理的塌陷地选择适当的利用方式,形成景观好、稳定性强、经济效益高的植被,综合设计农、林、渔、畜等生物链,形成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在复垦的土地上种植农产品以外还规划种植花草树木,在水域内发展养藕、养鱼等产业,适合济宁—兖州—曲阜—邹城组群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区。

4结束语

虽然济宁市的水土资源比较丰富,可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土资源的利用量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所以济宁市的水土资源可持续研究日益紧迫。特别是济宁市存在大量的煤矿开采地,应根据其水土资源利用特点建立一个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式,有助于辐射推广以矿区为特征的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延长煤炭产业链,能对实现济宁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锋,周雪,徐飞.济宁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探讨[j].治淮,2005(5):27-28.

[2] 王传武.济宁市水资源相对承载力研究[j].人民黄河,2010(6):75-76.

[3] 顾莉丽,孙立新,倪锦丽.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生态经济,2009(1):204-206.

[4] 李栋,刘景伟,姜立彬等.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 水利经济,2008,26(5):17-19.

[5] 董谦,刘宾.我国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2-123.

第11篇

关键词:环京津落后地区;扶贫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95-02

河北省委八届六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周本顺强调,要加快河北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着力提高扶贫攻坚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这一要求的提出对河北省今后的扶贫攻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预期。张家口地处京津冀城市的上风上水位置,多个县区与北京邻近,是环京津落后地区的主要战场,该地区能否抓住新一轮的扶贫机遇尽快脱贫、加快地区经济的总体发展,关系到整个河北省扶贫攻坚项目推进的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张家口地区扶贫发展的进程。

一、张家口环京津落后地区贫困现状

近年来,张家口市按照“勇于担当、实干苦干、绿色崛起、奋力争先”的工作总要求,围绕新型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旅游服务、电子信息等产业,不断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但是,目前,张家口仍然是环京津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是河北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贫困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

1.贫困面积大。全市13个县除怀来以外,其余12个县均被国家和省列入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扶持范围;有9个县被列入国家特殊困难片区,占全省的40.9%;有3个县被列入环首都扶贫开发示范县。

2.贫困人口多。2012年脱贫人口达到37.5万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94.3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7.74%。

3.分布相对集中且贫困程度深。张家口市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和坝下山区,形成了“四山一原”(太行山、燕山、阴山、熊耳山和坝上高原)5大贫困带,集中了全市73.89%的贫困人口。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较低、生活水平较差。

二、张家口环京津落后地区贫困成因分析

1.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张家口地处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连接带,常年干旱少雨,气候寒冷,沙尘暴频发。土壤沙化、风化、碱化流失严重。坝上四县土地风蚀沙化比重达54%。同时,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匮乏。且张家口环京津落后地区地处京津冀城市的上风上水位置,也是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城市供水的水源地、风沙源的重点治理区。为保障京津地区水源供给以及生态环境优化,张家口环京津地区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和经济代价。以赤城县为例,赤城是河北省的资源大县,矿产、水利、林牧业资源都很丰富。赤铁矿和磁铁矿储量均居全省第二位,沸石矿储量居亚洲第一位。但是,由于赤城地处北京的特殊区位,供应了密云水库一半以上的上游来水,所以近几年,赤城县对资源开发实行了限制政策,关停了70多个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经济合作项目,每年的利税损失上亿元,直接影响到了当地农民的务工和收入来源,导致当地脱贫难。

2.京津地区的虹吸效应影响。继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圈后,京津冀都市圈是国家打造的第三个经济增长极。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通过集聚效应吸收了大量的产业、资金、信息、自然资源以及人才资源。这就导致周边地区高素质人才、资金、资源等重要的生产要素严重流失。这种虹吸效应使得周边贫困地区发展滞后,且与北京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大了脱贫难度。例如,赤城临近北京的乡镇,80%的年轻人都去了北京务工,离北京远一点的乡镇,务工人员的五六成也都到了北京,致使当地劳动力严重匮乏,人力资源的缺失成为阻碍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3.产业结构不合理且产业发展落后。张家口处于环京津落后地区中的县区绝大多数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作为北京市的生态屏障,虽工业发展受限,但旅游业和服务业却有很大发展空间,一些县区没有利用好现有资源,直接导致与京津地区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为了保护首都的生态环境,对于高耗水和污染相对严重的企业,国家和省严格限制,从1997―2013年共取缔企业500多家,仅大型项目就放弃了40多项,一些能快速拉动张家口经济增长的项目被取消,有产业转移意向的外地企业难以落实产业转移,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张家口环京津县区产业发展滞后,经济增长缓慢,群众生活困难。

三、张家口环京津落后地区扶贫发展对策建议

1.抓住机遇,对接北京,谋划脱贫新思路。张家口地处北京上风上水,区位优势明显,传统扶贫模式已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若再延用下去,将不会给张家口地区进一步脱贫带来明显效果,所以探索新的扶贫模式势在必行。而新的机遇则成为打破传统模式的有利契机。目前,我市正在联合北京积极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这对于张家口的发展可谓是难得的机遇,也对张家口的扶贫工作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围绕申办冬奥会,张家口与北京的各项合作将会更加密切和频繁,我们应当抓住这次机会,积极与北京合作对接,探索新的扶贫模式。

2.因地制宜的制定产业发展路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对于坝上地区来说,应围绕生态旅游大做文章。坝上四县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历史渊远,蒙汉文化在此交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在此留有足迹。因此,开发针对京、津以及南方游客有吸引力的以游牧文化为载体,草原观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生态旅游项目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将来极有可能成为冀西北坝上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围绕草原文化和湿地文化,我们已经打造了几个旅游品牌,如张北草原音乐节、沽源湿地音乐节、风电观光等,坝上旅游已经成为京津游客消夏避暑的首选之地,下一步我们仍然要继续围绕生态旅游做好文章,建设更多的生态观光示范区,把坝上生态旅游这张名片打得更远。

对于坝下地区来说,应大力打造农牧生产加工区和农业生态观光园。例如在赤诚县、怀安县这样一些有特色养殖基础的县区,可以大力发展特色畜禽养殖园区,进一步形成产业链,建设规模较大的畜禽肉蛋深加工园区,着力打造本土品牌。同时加强与京津地区的相关产业项目合作,努力开拓京津市场,发展一批质量高、叫得响的农产品牌。在以怀来、涿鹿为代表的林业种植、果品种植业以及酿酒业比较发达的县区,应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园区,以村为龙头,带动群众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生态农家院,让游客体验农家宴、采摘、自己动手种养等乐趣。在个别蔬菜种植有历史、有经验、有规模的县区(如崇礼县)可以集中规模搞万亩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园区。把农业经济与生态观光有机结合起来,多重效果促进农民增收。

此外,要做好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农副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加工链条,提升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例如万全县的鲜食玉米加工业已经成为帮助当地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目前,市场对于深加工果蔬产品(如速冻果蔬、脱水果蔬、冻干果蔬)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以果蔬种植为主的县区,应当瞄准市场,把果蔬种植与果蔬精深加工产业放到同等位置,同步发展。着力发展创办一批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乡镇企业,把加工、运输等环节所创造的利益截留给农民。真正以产业除贫困、带致富、促发展。

3.做好贫困地区的教育培训工作。对于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相关专业部门应定期对其进行农业知识培训,条件允许可以在一些行政村设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向农民传授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相关知识。对于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农民,相关部门应对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和就业法律知识的培训,增强其自谋生路的能力。对于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要探索帮助其完成学业的助学办法,适当放宽助学贷款的条件,不让贫困成为其接受教育的拦路虎。除此之外,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要系统地建立起当地劳动力的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地掌握劳动力的就业现状和劳动输出情况,便于提前部署安排。同时,免费为农民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为其就业创造信息平台。鼓励外出打工的农民回乡创业,对其给予一定的优惠条件,帮助更多的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4.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力度。首先,进一步扩大最低生活保障的发放范围,对于一些确实没有劳动能力、情况特殊的家庭应放宽政策。借助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全力保障贫困家庭的生存问题。其次,动员多方力量帮扶贫困地区脱贫。第一,相关部门应当尽快出台专门针对环京津落后地区的帮扶计划或规划,做到理论上有据可依。政策制定可以具有明显的倾斜性或倾向性。第二,组织安排一些企业(京津地区企业,张家口地区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环京津落后地区进行长期的“对口帮扶”。主要从战略规划、技术援助、产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帮扶。第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要继续做好对贫困村的包村帮扶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改、项目引进、跑要资金等方面给予帮扶。再次,随时变通扶贫对策,跟进扶贫方式。对于贫困情况不同、贫困特征不同的地区要采取不同的扶贫模式,例如对于一些“空壳村”和“散居村”来说,就没有必要在改造基础设施上做文章,重点是推进其向中心村或是条件较好的且较近的行政村搬迁。而对于一些脱贫潜力不大的贫困户,扶贫部门要转变思想,把产业帮扶资金变为培训资金,做好就业转移培训工作,为其就业提供信息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毕树广.环京津张家口地区贫困成因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1,(6).

第12篇

[关键词] 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8-0085-04

[基金项目] 山东省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对策研究”(批准号:20062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 昕,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 青岛 266510)

郭 霞,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迟爱敏,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山东 泰安 271019)

泰安市是山东省著名的旅游城市,其旅游、矿产、土地等资源都是相对丰富的,但在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浪费严重和开发不足现象。与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城市的要求相比,泰安市还有很大差距,也存在着巨大潜力。因此,泰安市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以推进“五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节约型的产业结构、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节约型的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一、推进机制创新,建立资源节约和服务高效的机制

(一)推进机制创新应当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对能源资源的节约使用、新能源开发等应给予指导、扶持。一方面,出台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奖励措施,以形成必要的激励;另一方面,对浪费及不合理使用资源和能源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裁;用税收、准入等经济和制度杠杆进行调控,促成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自身还应当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完善监督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决策,避免出现决策失误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同时运用各种市场调节手段,如财税、金融、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破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建立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树立废弃物也是资源的观念,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思路,不断探索企业和区域循环再利用新的流程模式,实现资源的梯次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社会、资源消耗企事业单位两级回收利用渠道,努力实现统一分类管理、综合开发利用以及合理销毁处置,提高再生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数量。重点推进废钢铁、有色金属、家电及电子产品等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信息网络体系、分类拆解和再资源化的处理体系的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支持和培育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

泰安市已经成立了泰安拆车有限公司,负责整个泰安市的报废车辆回收拆解工作,每年回收拆解废旧车辆约2000余辆,钢铁、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可达90%以上。2006年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处,同时配套建设填埋场一处,项目建成后,泰安将实现生活垃圾60%焚烧发电。可见,形成废物利用的资源回收机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泰安经济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高投入、高排放、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变。1991-2003年的泰安GDP增长中,外延式增长贡献率为70.9%,内涵式增长贡献率仅为29.1%。这种增长方式不仅为土地、环境难以承载,而且还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约束。因此,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关键环节。

1.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法制约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障。当前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应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资源回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行业标准规范。根据实际制订本市节约用电、集中供热等管理办法,及规范家用电器、待机能耗等标准,因地制宜建立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应对实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废弃物回收和循环再生利用及生产再生资源类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低息贴息贷款或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以使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真正有利可图。二是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税,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进一步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及废弃物收费标准等,利用经济手段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3.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区。在企业、工业园区和社会等三个层次上推进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坚持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并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活动;选择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突出,资源合理利用的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型企业示范;选择开发区和新建工业区进行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在工业园区重点推进产业链生态化,以园区、企业、产品的绿色环保为突破,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和污染,建设环保型、生态型工业园区;选择新建社区进行绿色社区示范。通过示范区的运作,探索工业园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努力建立以企业为“点”,以行业为“线”,以城市和区域为“面”的全方位的资源综合利用循环体系,实现泰安市建设经济强市和建设“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环境模范城市的目标,并做好争创省级循环经济型城市工作。

二、发挥示范效应,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公共服务与消费体系

(一)树立节约型消费理念,提高民众资源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必须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使科学消费观深入各家庭之中,树立勤俭节约、科学健康的消费习惯,让节约成为每个公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加强节约资源知识的培训工作,广泛开展节约资源科普教育,使广大群众掌握节约资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协助执法部门对各种不合理、不健康的消费模式给予严厉打击。

(二)制定资源节约标准,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节约资源的标准,调节和规范人们的生活消费行为,限制和革除不合理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这是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关键。包括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节能管理制度、明确激励政策、规范执法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等,这些都将成为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三)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开发利用。对于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如公共交通、园林绿地、垃圾处理、市政公用产业、节水利用等,政府应利用市场机制,放开其投资领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企业、外商或者个人等投资主体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可以通过利用地下空间来解决。把城市交通、商业街等一切可以转入地下的设施尽可能建于地下,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交通的能耗量。建立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水,如充分利用雨水、开发污水再生利用等,实现水的循环利用,调节和缓解城市供水难题,建设节水型城市。

三、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有效方式。泰安市是以旅游业和资源性产业为主的城市,目前资源型、粗加工型工业比重较高,煤炭、冶金、电力、酿造、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资源消耗传统工业所占比重在60%以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存在粗放、浪费现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经济效益和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产业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本市的资源短缺现象有可能更加严重,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1.建立生态农业系统,保护和合理使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推行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作物秸秆和农林牧副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以节地、节水、节能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目前泰山区已经建成了全国首家中、上、高秸秆发酵沼气集中供气站,使得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4%以上,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新能源和有机肥,又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依靠科技进步,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优势产业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把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做大做强,增强我市农业生产能力和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要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和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重点发展汽车、输变电设备、新材料、精细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特钢、能源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研发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煤炭、电力、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和节能降耗水平。围绕拉长产业链,大力开发节能环保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小型化、轻量化、可回收、易再生,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劣势企业,积极引导和扶持新能源产业,降低煤炭的使用比例,扩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走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加速发展新兴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振兴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行业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较大的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节能环保、低资源消耗、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与资源节约相关的第三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支持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比较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业。要大力延伸城市服务体系,建立开放、流动、有序的城乡服务业互动发展机制,促进城乡服务业协调发展。

泰安市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对旅游业的发展应当予以充分重视。要注重发展生态旅游,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旅游模式,注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餐饮、住宿、土特产品、交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以旅游文化为核心的产业文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应用必要的经济、技术、法律手段,努力减缓自然资源的损耗速度,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旅游活动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并以旅游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资源节约。

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科技支撑体系

当前,要加强以技术开发中心建设为重点的企业自主创新建设,把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回收再生利用作为企业开发创新的重要内容。健全内部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技术管理、项目招标、对外合作、绩效奖励等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重点开发应用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配套链接、能量梯次利用、废弃物零排放、有毒原料替代、可再生能源等技术。要把节能、环保作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重要评估内容,限制、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项目,鼓励支持低耗环保型项目建设。

目前,泰安市已经确立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十大类重点推广技术,并且确立了相应的试点单位。市里将筹集专项资金支持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奖励事项。当前要围绕节约和替代技术、节能利用技术、节水开发利用技术、节材推广技术、节地推广技术、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循环生产示范技术、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评价技术等十大技术及当前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

要围绕这十大类重点技术及节能降耗工作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开发力度,搞好重大项目建设。第一,要把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中之重,按照责任分工,建立健全考核通报制度。第二,通过重点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促进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余热再利用、秸秆发电(汽化)等高效节能装备工业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给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服务,2006年9月泰安市开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高校和企业科技成果、技术难题、技术供求信息等,为企业搭建了一座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的桥梁,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让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服务。第四,加大技术推广及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十大类重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对相关企业在研究经费、税收、信贷及补贴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在技术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第五,建立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第六,选择重点行业和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制定有效的资源节约实施办法和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

(一)推行节能政府采购制度。目前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开支高于城镇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大约10倍左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行节能政府采购。政府、学校等公共财政预算部门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在公共场所、道路、灯光工程等推广采用节能产品和应用节能技术。逐步提高采购可循环使用产品、再生产品、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等。

(二)加大财政支出政策力度,支持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对具有一定预期效益的清洁生产项目、技术等采取由财政资金专项拨款或贴息、无息贷款等形式予以资助;加大财政对政府节约能源和政府机构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对在节能方面表现突出的机构设立专项资金进行奖励。加大支持循环经济政策与技术研究的科研费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能源技术推广项目、污染防治项目、技术改造项目等。还应当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防止挪用和浪费。

(三)调整、完善价格政策,运用价格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目前可以重点推进矿产资源价格、天然气价格以及水价、电价、热价等价格改革,调整价格结构,完善价格体系,建立能够真正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的价格形成机制。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在农村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力度。

建立合理的用电价格体系,对用电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促进节约用电和合理用电。

推进供热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

扩大市场化方式形成土地价格的范围,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可运用差别价费政策,加强地价宏观调控。利用收费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控制新增用地;改革土地供应方式,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市场体系,运用价格机制抑制多占、滥占和浪费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四)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低能耗、低污染、效益好的企业和项目,把信贷资金优先投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行业和企业。通过差别利率来体现扶优限劣,以低利率贷款政策支持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先进技术研发推广等项目;以高利率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重复建设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要积极开发适合节约型产业发展的信贷业务品种;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支持节约型绿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受益面。

(五)征收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建立能源资源开采和生态补偿机制。据报道,山西省政府于近日通过并公布了《山西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从4月1日起,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都要缴纳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基金将主要用于解决企业难以解决的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支持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和重点接替产业发展、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相关社会问题。如果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基金政策还可以向其他能源和资源推广,对资源型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都会提供良好的借鉴。泰安市也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也都较为丰富,也存在资源开采效率低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可能枯竭等问题,因此,也可以借鉴山西省的经验,设立专项的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基金来解决上述问题。

六、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目标责任制

(一)完善工作考核机制,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节约的政绩考核体系

把万元 GDP能耗、万元 GDP电耗、万元GDP取水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增加值取水量等5项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将资源节约责任和实际成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在考核发展指标的同时考核资源节约指标,加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的监督、检查。继续完善资源节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财务、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各级党政机关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对铺张行为要在审批环节上坚决予以制止。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用法律约束限制资源浪费行为。对领导干部实行重大决策负责制度,建立重大决策档案制,使决策者对自己的决策负责,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因决策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对决策中存在的严重失误、失职行为,必须追究其领导责任。

参考文献:

[1]官灵芳.构建节约型社会中的制度缺陷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2]杜建军.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的思考[J].求索,2006,(4).

[3]周世祥,蓝娟.关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的思考[J].消费经济,2006,(2).

[4]钱七虎.建设节约型城市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J].城乡建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