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21:52: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师教学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通常人们把教师看作是蜡烛、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从实践中也确实体会到人民教师是神圣的是光荣的。时间过的真快呀。不知不觉一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这半年中,我担任的是三年级的课。我努力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指导教师学习,在尹艳红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教学经验。我的教学成功离不开她的亲切指导和帮助。同时也受到佟军和许梅的鼎立相助。能积极向同行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奠定了基础,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我决心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成绩努力工作。
一、在教学工作中
1、能认真备课,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学生的的空间概念加强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增多了,教师如何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挪入课堂,这是当今教师能力的体现。和二年级相比每一节课的课后练习量有所增加。数学活动课后也有一定量的练习,同时学生还要面对课外活动学习的压力。所以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不能存在任何死角。特别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备课时先想到他们。如何设计课堂教学使他们能够听得懂、听的高兴。就可以保证全班学生都能获取新知。他平时无论做什么都慢,就象对数学不开窍是的。学期开始时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他平时作业完成的也很好,可是期中考试他得了十九分。全班有十多个学生不及格。我很意外、很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就找他谈话。他才说平时的作业都是抄别人的。通过检查我才发现他不是一般的差。书本上的知识怎么讲他都不懂。如果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描述,效果就不一样了。从那以后我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因此备课时多备他们,视为重点内容之一。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精讲要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采用的方式不一定是教师讲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精练指的是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选用的习题必须是符合学生的特点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有趣的。用少题精题使全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达到举一反三、甚至达到举一反十的作用。这些精选题也可以在课后练习、也可以进行提高练习。此时的练习使学生的家庭作业量有所减少。即达到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达到对知识能准确的掌握和灵活的运用。
二、教研教改方面。
能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他经常给我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如何抓差生如何抓不爱完成作业的学生。在一学期的合作中使我体会到她是名副其实的优秀教师。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三、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含金量:
1、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特别对后进生课本上的课后练习不一定要求学生全都做完,布置的家庭作业要尽量避免大量的重复。也可以设计为“基本题”,“技能题”“能力题”的模式。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就象前面我提到的张言明同学,后来我根据他又发现三、四班一共有近十个学生课后抄别人的作业。当时困惑了,怎么办呢?只有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补习,根据实际制定计划。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果的补。做到“有的放矢”。就这样在短短的两个月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这些学生的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及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全班最低分是六十三分。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抓班级的后进生外还要兼顾班级的尖子生。在设计练习时要巧要有梯度,使他们也能吃的饱。
五、教书育人是我的使命,在教育岗位上我一定把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一、常规方面:
1、备课: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后记。
2、上课: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辅导: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学困生的辅导力度。对学困生的辅导,学困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我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如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完成作业、给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等),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4、批改: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网上去搜集资料,对各种练习题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但是在一些方面我还有不足之处,如在教学中,还存在不了解学生就进行上课的现象,有时不是分层教学,进行“一刀切”教学,
在辅导学生和批改作业方面,没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等等。
二、课改方面:
1、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2、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但是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实际运用中还有脱节的现象。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行为习惯方面:
(1)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在学校,纪律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本学期,我经常利用晨会课,教育学生怎样遵守课堂纪律。平时上课发现某些同学或者某个小组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在班中树榜样,发现不良现象及时纠正。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班里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好,但是还有几个纪律观念薄弱者经常要老师教育才做好一阵儿,以后还要加强教育。
(2)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即要求学生做到仪表美、语言美、心灵美。要求学生执行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首先我们老师要为人师表,作好榜样。这样学生和我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现在同学们基本上已经养成了这个良好习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拾到东西交公的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从他们的行动已经可以看到: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已经发出美的萌芽。
一年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年里,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争取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
培优辅差是今年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尖子生和后进生。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首先是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然后是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尖子生来带动、促进后进生的提高。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及结合各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老动、爱学习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班干部是老师的左右手,所以我把培养得力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还常给班干部定时开会,了解他们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使班干部能在同学中树立起威信,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信息化教育既是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育,什么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实践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丰富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能力,是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新教学能力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与关注,陈丽等学者(2003)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七个方面新的能力。Smith,T.C.等学者(2005)根据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应具备的51种能力,并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师的具体能力。Vera Queiroz(2003)分析指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Jia-Ling Lee与Atsusi Hirumi(2005)、陈丽等(2003)、Smith,T.C.(2005)、Vera Queiroz(2003)、Ahmad G. Abdulla(2004)、陈凤燕(2005)、钱焕新(2006)等学者虽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但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研究,其能力体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对教师能力的发展, Benner, P.(1984)、Fuller F. 和Bown O(1975)、Melanie Clay(1999)、欧阳向东(2003)、张焕华(2001)、谭强(2003)等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外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培训较多,对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来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明确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由于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研究提出通过校本培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完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
研究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以后,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要顺利实施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能力体系,厘清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明确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探讨中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剖析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针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4.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校本培训是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培训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校本培训,在混合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5.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与反思
以广州市部分中小学为试验基地,实施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反思,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综合法、归纳法、行动研究、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方法提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以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抓住了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和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使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本选题将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了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新视角,有利于调动教师、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信息化资源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相作用,使二者在互促互动中相得益彰。
七、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专业能力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构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小学校本培训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为广大中小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优化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八、预期成果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2.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优秀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排头兵,他们以其突出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引导着小学生们踏入数学王国的殿堂,为其日后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小学数学优秀教师还影响着、指导着身边的教师,帮助他们进入更良好的教学境界。通过发现和总结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共性,分析其共性因素带给小学教师们的启示,不论是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对小学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共性
(一)外部环境
任何人都是生活和成长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的,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也不例外。在有关小学特级教师的分布状况调查显示,约八成的特级教师任教于省会城市或者直辖市,而占据更广阔地域的中小城市、县以下,以及农村只拥有两成的特级教师比重。这说明外部环境对小学数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作用非同小可。具体分析来看,第一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教育政策更加完善,小学教师所享受到的薪资、福利待遇都比较好,教师无后顾之忧,同时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第二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不论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发挥,还是参加进修、培训,都有更好更大的平台,也有更多的机会,更好的条件。
(二)学校支持
学校是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小环境,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方式、规章制度都会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影响。在任教于省会城市以及直辖市的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大部分又任教于以教学质量著称的名校或历史悠久的老校,这说明了学校支持对小学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意义重大。相较于普通学校而言,一方面名优小学的领导和管理者往往十分关注校内的教学动态,对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导、帮扶措施也更加完善、到位;另一方面,名优小学本身就具备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充沛的教育资源,尤其是拥有教龄长、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数量多,这就为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珍贵的优秀导师。
(三)个人素质
个人素质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条件,不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部环境如何优越,学校支持的力度有多大,最终还需要落实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因此,个人素质才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凡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首先都对教育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三尺讲台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这与一切外部因素无关,是小学数学优秀教师们专业成长的原动力;其次是对数学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钻研数学问题,乐于分享数学学习和教学的心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感到充实而快乐;最后是对数学教学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对学生的责任心。
二、小W数学优秀教师专业成长共性的启示
(一)政策保障很重要
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对各种鼓励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的落实,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小学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平。首先,政府部门应当保证小学教育的资源投入,努力提高小学教师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为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完善的小学教师评级制度,通过立体化、多层次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引导小学教师的职业成长;再次,有关政府部门应当努力搭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如开办名师进修班、举办小学教师培训班、开展网络研修等等,为小学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学校支持不可少
学校是小学教师成长的具体环境,校风学风和教学管理状态对小学教师的工作状态和专业成长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第一,小学领导者和管理者在教学管理方面要本着为一线教师服务的精神,多多关心本校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动态,对于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遇到的困惑积极指导,对于困难要及时解决,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第二,小学领导和管理者要根据本校的建校历史、文化积淀和办学特色,打造和引导校风学风,增强小学教师对校园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第三,小学教学管理者要完善本校教师的以老带新制度,让每一位新来的老师都能得到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带领和指导。
关键词: 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56-03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笔者以SMCR传播模式为视角,从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等因素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旨在提出可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策略。
一、SMCR传播模式
1.SMCR传播模式的内涵
SMCR(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传播模式是1960年贝罗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MCR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由信息、信源、通道、接受者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1]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SMCR传播模式中,对信源和接受者的研究要考虑到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对信息的研究要考虑到要素、结构、内容、处理、符号等因素;对通道的研究要考虑到人的视、听、触、嗅、味等感觉。
2.SMCR模式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SMCR传播模式现在常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明确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效果,需要考虑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者、受训教师、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体等要素,基于SMCR传播模式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 能够使我们以更清晰的视角和更微观的层次去解析各个要素,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技巧。
二、在SMCR传播模式下解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要素
根据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同样包含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四个要素。
1.信源
信源是传播过程中的发起者。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将信源分为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
从宏观层次来讲,教育行政机构推广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章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总体高度上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指导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
从中观层次来讲,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视和投入也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从师范类院校和中小学校来分析,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师范类院校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也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校的领导对信息素养的关注,会影响到教师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中校本培训的开设效果,以及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和资源配置等因素。
从微观层次来讲,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都是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学经验以及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采用了分层培训和网络培训等模式。分层培训即受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培训下一批受培训的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中受训教师之间会有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这些过程都直接影响着培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
2.信息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即培训内容。根据SMCR传播模式,培训内容要尽可能包含语言、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形式,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培训教师也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培训内容进行处理,即对培训内容的标准、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培训内容的顺序等进行环节进行安排,以此来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传播。
3.通道
根据SMCR传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视听等感官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培训内容的传播,对培训知识的安排也要考虑到不同的知识通过哪种通道更容易被受训者所接受,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4.接受者
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过程中的接受者,他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对培训内容所持的态度、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接受的传播技巧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的高低。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的要素提出建议
根据SMCR传播模式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之后,笔者将针对各个要素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可行性建议。
1.针对教育行政部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投资的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城乡教育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给教师提供提升信息能力的环境和资源支持。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工作,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针对师范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大本营,应该在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未雨绸缪,做好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师范类院校应主动制定信息技术培养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注重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为在校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机会。第二,应适量延长在校师范生去中小学校实习的时间,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小学校的研究性课题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培养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3.针对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的聚集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引导和培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应实行信息化,即落实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内容、策略等进行改革,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2]第二,中小学校应重视并完善校本培训,采用分层分级的培训模式,可以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他们主持校本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带动老年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第三,中小学校应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师资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交流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系统,使教师能够通过BBS等平台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等进行提问和交流,为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受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技术环境。[3]第四,中小学校应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核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4.针对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作为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其先前知识背景、对培训内容的解析、对培训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第一,培训教师可以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年轻教师中选择,以便于有效率地开展分层培训。第二,培训教师应该关注新教育政策,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提高信息意识。第三,培训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此来加深对培训知识的理解程度。第四,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根据受训者的问题,及时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受训教师的教学工作。
5.针对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担任着信源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第一,中小学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能主动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第二,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要将培训内容运用在教学工作中,以自身实践来促进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第三,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沟通交流,以便快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享实践经验。
6.针对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直接决定着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需考虑到受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4]第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注重解决受训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有90%以上的教师在接受培训时,都希望培训内容能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问题的解决。培训内容应有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第三,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关注受训教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四个层次,在培训过程中按层次培训,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层次越高的教师,在培训中应更重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锻炼。
7.针对传播通道
根据SMCR传播理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内容采用试听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因此,需要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在加强和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开发各种网络培训模式以及网络电子资源,建构终身学习的环境,使受训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三种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14-17.
[2]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75-80.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取向;研究
1“实践取向”的本质
1.1理论滋养:其价值在于实践,是将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形成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省性态度,再经过反省和升华教育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滋养。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虽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等于完全离开教育科学知识去盲目的实践。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更加期待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甚至通过这种结合,衍生出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的新经验。1.2知行统一的教育:知行统一是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当下时代变革中,减弱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将两者的差距融合到最小,使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在当下时代变革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新生命。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是用实践中各个教育环节,在教育情境中来进行实践,形成一个知和行的师培养体系。并将实践作为培养小学教师和成长的重要项目,加强其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达到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新高度和变革。知行统一的教育必然是从理论与现实差距入手,不断的改善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使得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之时,注重实践的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有机统一,完美体现教育之美,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原则
2.1系统设计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系统设计专业的原则。在对小学课程设置时,老师应用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眼光的基础上,以促进小学儿童的全方位学习发展为课程设置,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经验入手,注重小学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的对小学课程教育内容进行设计,掌握小学教育实践的系统性,便于小学教师掌握教学的本质,围绕实践教学的核心,从多个角度对小学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评估和系统评价。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是在逻辑教学基础上,对实践内容的整合。2.2突出实践的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突出实践专业的原则。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整个理论。通过教育实践改变教学的焦点,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置的高度统一,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激发教师的潜能,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充分的做好教学准备。突出实践的特质,摆脱理论性教学的局限性,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改革。突出概念原则,以实践知识的呈现方式,突出实践的内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围绕实践教学为核心,发展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便于小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2.3终身发展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终身发展专业的原则。从教师职前的学习,入职后的教育实践和若干年的教育经历来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因此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也要以专业的发展角度来制定。保证小学教育得到终身持续发展,并从实践教育的本质入手,发展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成果,奠定小学教育课程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的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价值,在于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不断的将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创造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取向具有终身发展的原则。
3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议
3.1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的建议。明确小学教师的定位,应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并熟悉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授流程和方法,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了保证小学教育实践取向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严格要求小学教师具备教学经验,尤其以多年教育经验者优先考虑。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学科课程、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相融合。平时小学教师还应该相互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学习,长短互补,取其精华,最后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知识。3.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专业课程的建议。建议学校、老师,对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革,老师之间强强联手,互相取长补短,将优秀的实践教师组织在一起探讨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及时反馈信息,将空洞的理论课程,枯燥的教育方式,尽早的摈弃,实现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3.3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专业课程的建议。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改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建立大学-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是小学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设置和保障,可以通过大学-小学之间合作培养全面协同的优秀教育者。可通过共同研究课题、参加论坛互动,学校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相互教授课程,进行深度的学习和实践,由单一的教授实践方法转变为多层次的教授实践方法。相互之间都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素养,为教师专业知识成长提供了一个资源互补的高效平台。
4结论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并通过对小学教育课程进行设置的价值导向的选择,应用实践构筑实践与理论的统一。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内在特性。基于实践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理论诠释。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寻找内在的规定和诉求,构建经验主义情景,支持教师的实践工作。从现实的实践统筹小学教育专业的全局发展。小学教育的实践取向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或者是技术的投入,是知行的高度统一,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保证小学教育理论的学习、扎实基础以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权,刘树仁.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06期.
[2]兰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2-0028-0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热情越来越高。如何使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有效性,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为此,秦皇岛市在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的《提升域内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能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中,着力对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提供指导,并重点对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操作模式和操作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教师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的驱动力,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与专业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具有不同的性质。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运用教育理论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研究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教师教育科研源于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遇到的疑难或困惑主要是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主要就是要研究教与学的行为。通过研究,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对自己的实际情境和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用研究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钥匙。当教师的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当研究的内容与教师已有的经验紧密相联时,教师就会充满研究的渴望与激情,研究中思维的灵动就会增强,研究中投入的精力也会增多,教师教育科研才能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持久生命力。
(二)教师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课堂教学,教师如果离开课堂教学去搞教育科研,不仅会加重自身负担,所谓的研究成果也会变成空中楼阁。教师教育科研只有符合自身的实际水平,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才会有能力研究,有经验和教训可探讨,并能使研究的心得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只有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着眼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教师教育科研要依托有效的校本教研
教研是科研的基础,是科研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要通过有效教研来促进。科研需解决的问题或是需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相关理论,可以以教研的形式来展开研究,把科研中的理论、感性经验作为教研主题,依托“集体备课”、“课例研究”、“主题研讨”、“反思交流”等活动,把科研和教研结合起来,把科研和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教育科研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科研问题教研化,课堂化。
二、教师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模式
在两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探索总结出了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是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直面教师的教学工作需求,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炼、上升、转化、确立为校本研究课题。通过教育科研与教研联动式主题活动,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整合起来。“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是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采用问题导入式的“五步研究法”: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方案――实践方案――成果总结。五步研究法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出问题
学期初,由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学科教师交流学科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将这些问题与困惑进行分类、筛选,将问题或困惑中具有共性且又是亟需解决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提炼、转化、上升为研究课题,由学校确立若干个校本研究课题,由学科教研组或年级教研组组织实施。这样从教学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中生成的研究课题,才切合实际,操作性强。
(二)分析原因
明确问题,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才能提出改进的策略。调查法是明确问题、分析原因的重要手段。调查开始前,要作好充分准备,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然后选择调查对象,确定好研究的样本,做好调查的基本框架,在基本框架上规划调查的纬度,在纬度的基础上设计调查的题目。科学、完善的调查题目是提高调查结论准确性的保证。
(三)制定方案
针对问题的原因,提出和制订改进方案。研究方案中要明确每一时段内要完成的研究任务以及要采用的具体措施。
(四)实践方案
教研组(或年级组)全体人员参与。在这期间,贯穿研究始终的活动包括:
1.学习。围绕课题研究安排理论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课改理念;学习已有的相关教学成果。
2.集体备课。教研组(或同年级学科组)围绕研究课题,按照“确立课题 ――确定主备人――分工准备(形成初案)―― 集体研讨(形成共案)―― 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 教学实践(跟踪检验) ―― 课后交流反思 ―― 二次备课―― 资料保存”的程序开展集体备课、集体研究。集体备课研究时要关注并落实研究的问题。教学目标要体现课题研究的专题性和实证性;教学内容应切合课题研究的基本方向,具有针对性;方法上要注意把教学过程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呼应课题研究的问题;同时要注重资料积累,制定研究记录表。
3.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开展的专项研究。研究过程按照确定研究的课题――构思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观察(上课与听课)――教学行为反思(评课研究,即围绕研究问题,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发现新的问题)――初步提炼、总结研究成果的程序开展。
4.课堂实践。一是教师要带着研究的问题进课堂,将每节课都上成课题研究课;二是举办课题研究课的公开教学活动,运用“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等形式进行课堂实践研究。
5.主题研讨。将研究课题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研究子课题,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6.研究交流会。研究交流会是课题组成员及时解决研究中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汇报交流在课题研究中做了什么工作,讨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好下两周的研究工作任务。
7.课后反思。带着研究的问题走进课堂,将反思贯穿于研究过程的始终,带着研究的心态进行课后反思和阶段性反思,它是教师教育科研的基本方式,是汇总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
实践过程中,要广泛收集各种反馈信息,课题组及时进行交流研讨,并据反馈信息调整方案,再行实践。
(五)成果总结
对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对研究中获得的经验和发现的规律进行深入的研讨,通过对课题研究全过程的回顾、梳理、反思、审视,探索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对研究问题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研教同步主题式校本科研”操作模式,将教师教育科研植根于教师教学实际,与教学、与课堂、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紧密联系,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炼为研究课题,确立为校本课题,并以校本教研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理论学习”、“主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课题研究,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使教师教育科研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过程指导教学实践,研究成果服务于教学实践的良好态势。
三、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有效结合的操作策略
实现教师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的有效、有机结合,需要把握如下策略:
(一)重问题、重实效――“小、真、实”的课题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
教师教育科研必须以实际应用为主要目标,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分解课题研究目标,落实研究任务,扎扎实实、认认真真、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课题研究,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更富有本校特色。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倡导教师课题研究的“小、真、实”。
(二)重教学、重常态――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心
课堂是教育教学诸多热点与难点的汇集场所,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原发地。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来进行。其实,用科研的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就是教育科研。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进行研究时,应以教育中心环节的课堂为研究的主要阵地。以“课例”为载体,将课题研究渗透、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使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成课堂实践和科研实践。
(三)重实践、重反思――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方式
教师教育科研要把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把实践与反思结合起来,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使整个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自省、归纳总结和自我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反思实践与学习研究有机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应以案例、反思为抓手,以课堂实践为归宿,促使教师关注问题、改革探索、冷静思考,将读书、实践、写作相结合,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四)重合作、重交流――同伴互助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有效组织形式
教师教育科研是在一种合作、对话的情境中进行的。同伴互助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有效组织形式,在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的同伴互动研究中,教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交流、彼此接纳,使教师在思维的互补、智慧的交融、工作的合作中,既贡献自己的智慧,又吸收别人的智慧,收到双赢的效果。
(五)重积累、重提升――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重要目标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做教育科研的有心人,经常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经验得以上升为理论,上升为规律性的东西。每个研究课题在研究总方案统领下,形成若干子课题,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制定一份课题或子课题实施计划,每个参研老师要记录研究数据,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案例和论文,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课题研究展示课,以此来促进参研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将会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郑金洲.行动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李倡平.教育科研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教学反思 常见问题 对策
如果一名教师想成为一名优秀或出名的教师,他至少要总结三年来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进和反思,在逐步的自我改进和反思过程中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低效的、形式化的,对教师专业成长发挥的积极作用有限,甚至由此引发中小学教师对教学反思本身的反感。为此,我们必须明确问题,分析原因,找准解决方法,以期使教学反思能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助力。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主体单一,教学理念落后
传统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以老师的授课为主,伴随着老师对课程的慢慢适应,就会不再注重自身在学习的能力,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一长就开始吃老本,上课完全照本宣科,没有创新教学理念。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中小学教学并不应该简简单单的注重教学中的书本知识,此外还需要提升上课期间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整体课程内容的比例,更需要探索学生创新性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作为一个中小学的老师,应该时刻注意完善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应该注重保持与时俱进,适应电子时代多媒体教学的需要,不要由于多媒体知识或技术的匮乏使得讲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面面俱到,笼统空泛
一些教学反思的指向过于泛化,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方法、从教学资源到教学步骤、从导入到小结等等诸多内容和环节无不包括其中,这样的教学反思看似认识全面,实则浅尝辄止,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有些教师形成了“八股式”的反思习惯,在每篇教学反思中都要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和今后改进之处等,好像不这样就不足以体现自己的深刻。有的教学反思中虽然谈到了问题的存在,但缺少深度挖掘,不去追问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反思不仅没有任何价值,而且还浪费了时间。
(三)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在中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堂一般组织形式都是教师的“满堂灌”,也就是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自始至终一个人讲。这样的课堂组织方式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无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达到促使学生思维发散的目的。当今课程对组织形式的需求往往是多角度、丰富性与多边性并重的,中小学老师需要将自身的知识、灵感、教学经验等内容深深地融入课堂教育之中,促进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提高教学水平。
(四)教学内容抽象,不易于理解
在中小学有许多课程中,包含着自然科学,在学生们学习自然科学部分的课程时,由于课程设置的较为抽象性,需要学生们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就会有时听到学生们谈论老师教学能力差,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不能给学生们一个梳理知识的过程,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学生们的自信心,导致学生们不会正面的评价教师。这样必然导致中小学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影响讲学质量,使得教学相长的目的变成了泡影。
二、针对中小学教师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
在对中小学学生的教学中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宏观上把握相关知识,拓展发散思维,创新学习过程。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要加强“一题多果”或“一果多题”的训练,转变学生们的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学生们实现知识的发散和正迁移。例如,在解等值线图的题目中,可以引导学生们自主改变解题条件,从多发面对题目的剖析,提高解题能力。
(二)展开分组学习
中小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对学生们进行分组,成立若干的学习小组,小组内要有优等生和较差的学生,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促使优等生主动将自身的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传授给差等生,从而使得组内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等生可以通过对差等生的讲解促进对知识更深的理解,差等生可以借助优等生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式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们的互助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三)开展行动研究式反思,营造团队合作氛围
针对研究结果中教学反思目的性不强、缺少团队合作氛围的问题,教师们可以利用开展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解决。教师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行动研究式反思,共同设计反思主题、实施教学反思并积极反馈。每个反思团队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反思,找出一个团队中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如有关教师提问、教师激励性语言、教师的评价等方面的教学行为反思。这样的反思方式不但可以增强教学反思的目的性,还能够营造积极的团队反思氛围,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成长,更有利于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通过实践带动书本学习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各异,不能也无法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去教育和培养他们。中小学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仅仅是预设性目标,已无法与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相适应,而应该将预设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相结合,达到教学共性和个性的共鸣与和谐共存。这种理念要从“文本式”走向“实践式”。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将内容自然分成若干个小问题逐步展开,在看书、查资料和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化解了难点和重点,并通过师生的辩论和相互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对学生们在学习知识认识。
作者曾受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的委托,对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抽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为广西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下面是此次调查所获得的部分数据,从这些数据之一斑中,我们可以窥见目前广西乃至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现状之全貌,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对培训效果及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对中小学教师作了广泛的抽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3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处理,将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后对培训效果及培训工作的评价总结如下:
1、通过培训对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的理解提高程度认为:很大的占47.5%;一般的占45%;较小的占5.8%;没有的占8%。
2、培训后学科知识方面收获:很大的占43.‘1%,一般的占45.8%:较小的占8.1%;没有的占1.3%。
3、培训后在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方面提高:很大的占39.7%;一般的9.5%;较小的占8.2%;没有的占1.2%。
4、通过培训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方面收获:很大的占31.9%;一般的占46.8%;较小的占14.3%;没有的占5.7%。
以上数据说明通过培训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和观念以及学科知识方面收获较大,在科研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实际操作方面收获较小。
5、关于参加培训的原因有:10.5%的教师认为是职称评审的需要、81.7%的教师认为是自身发展的需要、19.8%的教师认为是上级的规定。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小教师对继续教育持积极的态度,具有内在的培训需求和动机。
6、对培训者的下列表现表示感到满意的:敬业精神31.4%;学术水平39.1%;实践经验31.4%;授课能力21.4%;培训效果13.9%。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对培训者各方面感到满意的比例都较低,特别是对培训效果方面。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培训者对中小学的实际了解不多,从而造成教与学之间的脱节,浪费了培训资源。
7、认为会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培训I方法58%;受训人员参与培训过程19.1%;体验与感受培训环境与气氛15.2%,提高受训人员接受培训的主动意识36.7%。从这些数据看出培训方法的适切性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首要因素,其次是提高受训人员接受
培训的主动意识。
8、受训者认为培训者使用的教学方法对受训教师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能起示范作用有较高的相关性12.2%,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54.8%;较低程度的相关性24.9%;没有相关性 3.1%。这些数据说明培训者在培训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受训教师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因此培训者应注意自己教学的示范作用。
9、中小学教师认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的结果统计比例分别是
――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亏3.9%。
――经费不到位,培训的旅差费、培训费得不到十艮销46.8%。
――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23.3%。
――培训者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了解不够,对中小学教学实际了解不够35.4%。
――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认识不一 14.3%。
――由于学校工作压力,参加培训难以成行或不予放行17.6%。 .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中小学教师认为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是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这将是今后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费的短缺是第二位的困难与问题,这点是各方面的共识;培训者本身的素质是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培训者素质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满足培训的实际需求,培训教材的内容与形式、教师的工学矛盾、部分教师对培训目的的认识也都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顺利实施。
10、中小学教师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建议综合起来如下
――增加经费投入,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
――培训者应先接受培训,应了解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际。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要注意了解农村中小学的实际;制定培训规划、目标时应分层次提出要求,不能搞一刀切。
――采取多种培训形式与手段,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改革教材,使教材适应新形势要求。应加强科研意识、能力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
――注意培训的实效性。
三、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对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对广西区所有培训机构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了有效问卷159份。通过统计分析,将培训机构与培训者对培训工作的评价情况总结如下:
1、关于培训者,你认为目前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有(数据为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
A学术水平44.7%;B敬业精神18.9%:C授课能力39%,D培训效果39.6%,E实践经验 31.4%;F教育科研能力55.3%。
此组数据说明培训者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学术水平亟待提高,其次在授课能力、培训效果、实践经验方面也有待提进一步改善,绝大部分培训者的敬业精神都较好。
2、培训者对所在培训机构的评价
――硬件建设方面:9.4%的人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要;46.5%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需求,37.1%的人认为大部分情况不能满足培训需求。
――经费预算与投入:认为合理的占0.6%;认为较合理的占20.1%;认为不能满足需要的占 69.2%。
――师资结构及素质;10.7%的人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60 74%的人认为基本能满足;21.4%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各种培训的需求。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培训者有1/3以上的人认为培训机构的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这说明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是当务之急,经费预算及投入有2/3以上的人认为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投入不到位,有1/5左右的人感到培训机构的师资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加强培训机构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当务之急。
3、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培训者的意见如下
――认为经费不到位的占74,8%。
――认为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电教部门彼此之间协调不够的占28.9%。
――认为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占 32.7%。
――认为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不高的占 57.9%。
――认为培训的教学模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的占37.7%。
――认为培训机构硬件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培训需求的占44%。
――认为培训教师对中小学实际了解不够的占 40.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经费问题是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的“瓶颈”;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原因主要是:有些培训内容与教师的需要脱节、不能做到按需施训、培训的模式较为单一、经费的限制、工学矛盾等;培训机构硬件建设、培训者对中小学的实际缺乏必要的了解、培训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都是制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顺利实施的主要因素。
4、如何提高培训质量,使培训更能满足第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机构与培训者的建议主要有
――应进一步开展培训者培训,此类培训内容要新,方式要灵活,要讲究质量。
――应对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权属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培训机构之间的协调有个依据。
――加强培训基地的硬件建设,应按照规定收取教师的培训费,以免影响教师的参培极性。
――组织培训者深入第一线进行调查,根据第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此次调查我们对广西各地、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试卷110份。根据统计结果,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工作的评价总结如下
1、关于培训机构
――师资结构及素质:不能满足的占30。9%。
――经费预算与投入:认为合理的占2.7%,较合理的占10%;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占81.8%。
――硬件建设:认为能满足各种培训需求的占 7.3%;基本能满足需求的占47.3%;不能满足培训需求的占40%。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的建设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均不满意,特别是经费的投入。这表明加快对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尽快使硬、软件达标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事。
2、认为参与教师培训的机构应该有(选项后数字为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各级教师培训机构 84.5%;师范院校70.9%;教科研部门70%;学术团体15.5%;电教部门58.2%。
以上数字说明,应广泛发动各种资源参加教师的培训工作,各部门应广泛联合,协同搞好培训工作,但应注意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3、关于培训机构的师资,对下列各项感到满意的比例分别为:培训效果21,8%;实践经验15,5%;敬业精神63.6%,学术水平23.6%;授课能力 20.9%
从以上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机构师资的敬业精神满意度较高,达到63.6%;对其它方面满意度较低。因此,大力加强培训者的培训显得十分迫切。
4、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教育行政部门的看法是
研机构、电教部门彼此之间协调不够。
――有90%的人认为经费不到位。
――有66.4%的人认为培训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方法手段比较传统。
――有58.2%的人认为培训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缺乏实效性。
5、对于如何顺利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教育行政部门的建议可归纳如下
――鉴于有相当部分教师经济困难,建议上级能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减轻受培教师经费负担。
――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师的培训时间应安排在假期进行;制订切合农村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继续教育方案,不能搞一刀切。
――继续教育制度的激励机制要进一步健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要通力合作、定期协商,力求上下一致,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协调好关系。
重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素质的保证。下面就小学教师研究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有关的探索和研究。
一、 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是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关键
小学教师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小学教育也是民族的奠基工程。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义务教育的质量,也决定着未来人才的培养。
当前,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它对包括小学教师在内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水平。
(一)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构成
第一层次:一般教研能力;二层次:较深的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第三层次:较强的专题研究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能力是逐步发展并培养起来的。只有具备一般的教研能力,才能总结和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最后达到专题研究的高度。三个层次能力的培养,可根据教师职级而定,如对小学二、三级教师主要应增强教研意识,培养一般的教研能力;对小学一级教师,应着重提高总结推广经验和成果的能力;对小学高级教师,应培养和提高他们写题研究能力。各层级的教师,应根据各层次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培养,自我提高;师训部门也可分层次、分目标地进行培训,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当然,这三个层次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具体实践中,个层级教师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一个层次、两个层次或全部层次,作为提高自己研究的发展目标,教研部门和师训中心也应从实际出发,提出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培训方案。
(二)建立课题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怎样转化差生;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然而,现状表明,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还比较欠缺。,制约了小学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1.建立科研常规管理制度。来促进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使课题研究氛围浓厚起来,以此来规范和激励课题研究行为。
2.课题研究纳入年度考核。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考核直接写入《教师年度考核方案》,对主研和参研人员给予相应的加分。并通过专设的教学研究成果奖,激发教师的团队精神,发挥他们群体自主研究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的途径
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小学教育教学机构和教师自身都应进一步树立教研意识,把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从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来说,要让小学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打好基础。教育研究能力是动脑和动手两种能力的结合,表现为:在动脑的前提下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动脑和动手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
(一)师范学校应开设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教育学科的各门课程是培养教育研究能力必设的基础课程。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应在开好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开设现代教育理论。重点选讲中外著名教育思想、学科教育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小学教学动态以及现代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使小学教师了解中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国内外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熟悉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以及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懂得并发现常规教学、目标教学、尝试教学、愉快教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教育研究中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实验证明四个阶段的构成程序;熟悉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如:选题――查阅文献――初步调查――制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结论――撰写报告(论文)等,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论文等文体的写作方法。
(二)在师资培养和培训的教育中,要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
在教学中,应多运用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活动教学等方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员直接形成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在考试方面,不应古板的让学员简单地回答书本知识,而应着重突出知识运用、问题分析、专题研究、综合创新等特点,采取评课、班队工作方案设计、教研方案拟定以及撰写报告、论文等方式,让小学教师在考试过程中训练其研究能力,还可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让教师根据所学理论听课评课、上研究课、开展教育调查、参加某些教改实验、进行教育研究的实际操作,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
(三)培养教师自身的教研意识,激发研究兴趣,提高研究能力。
实践表明:成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它的被满足和不断激发,具有永恒的动力作用。学校应着力引导小学教师确立自己的成就目标、发展目标,让他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接近自己的发展目标。应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成功经验。让广大教师明白:如何成为小学领域中教育方面的名师或专家,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潜心于教育学科的研究和探索。还可经常组织教研活动,让教师参观教改实验典型,参加开放性教研活动,开展优秀课竞赛和教学论文竞赛等活动,从而在活动中提高研究兴趣。
(四)教师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师还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即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知难而进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勇气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教师还比较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即按照旧的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实质性的成效。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专家讲座也是培养教育研究的有效方式。
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听学者、专家讲座,介绍教改动态,以开阔教师自己的视野,扩展知识面。当然,最主要的是引导广大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开展自学活动。自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只有边教边学,才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研究能力。
三、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经验不足,办法不多,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有待于优化。希望多安排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不高,认为课题研究太高深莫测,不是他们所能够完成的。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最大福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所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七年多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如鱼得水,及时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和自身业务学习之中,并结合自己所任的学科,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校际之间的联系,拉近了中小学教师与名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农村中小学与名校之间的差距,达到优势资源共享,为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搭建起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持平台,使农村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远程教育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移植性,它既给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给中小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远程教育资源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教研和业务学习来说无疑是一块丰富的资源。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让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贵州省的大面积实施,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受益匪浅,用一个词来总结——值得。
一、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注入了新的血液
远程教育资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最新的教育信息,为中小学教师带来了课改前沿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一)远程教育资源以其强大的信息量使中小学教师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促使中小学教师产生教学危机感和紧迫感——至少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是这样认为的。因此,教师们都能自觉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各种知识,如社会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艺术欣赏等等,使自己与时俱进,快速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二)远程教育资源以其丰富的教学案例视频信息,特别是许多资源体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中小学教师就地取材,使用现代远程教学设备,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特点,打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塑造自己的教学亮点。
(三)远程教育资源对教材分析及课标的解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们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适应新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创造了条件。
二、远程教育资源改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
(一)由于有了课程资源,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不再是教师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了什么,但是课堂教学质量不能丢,如何来充实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是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首要任务,为此,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们爱上了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育资源,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授课,尽量将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二)由于有了教案示例,中小学教师们的备课观念发生了改变。
远程教育资源有其丰富的内容,及时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只要教师把它复制过来,认真研读,稍作修改就可以利用了,说实话有部分远程教育资源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的。这样,中小学教师在写教案和课件制作上就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解决更多的教学实际问题。由于新课程的实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负担明显加重,教师每一课时都要自己去写详细教案、制作优质课件是不现实的。因此,大家都一致认为,只要正确地利用、借鉴,甚至复制远程教育资源提供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教学效果同样是成功的。
(三)由于有了探究活动指导,中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改变。
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支配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新课程下学生探究活动的教学指导就越来越轻松了,大多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由于有了扩展资料的提供,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知识在得到了大量延伸,学生学到知识也越来越扎实,学习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了。
三、远程教育资源丰富了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
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资源,弥补了农村中小学资源匮乏、教学设备缺乏的不足,延伸了课堂教学,拓宽了学习内容,改变了学生枯燥无味的被动学习方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创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一)远程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内容从狭小的教室走向宇宙空间。远程教育资源给教师们教育信息犹如涓涓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仅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素材,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素质。
(二)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省去很多板书时间。课堂上需要板书的文字结构、例句、知识要点、图例等内容,多媒体课件早已设计好,省出来的时间,可以用来详解教学重点、难点,辅导学生练习,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三)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各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远程教育资源库,同时又有因特网的连接,只要教师想讲哪一课,就到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库中便可查到你想要的教学课件,再进行修改便可以使用,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远程教育资源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师到外地学习的机会太少,远程教育资源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后,教师们及时地在自己的学校接受到了大量的教育优质资源,直接从远程教育资源库中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原汁原味地观看教育专家的培训讲座,听取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阅览各地教师的优秀教案、经验文章、优质论文等,通过这个平台,中小学教师通过自学,自然地更新了自己的观念,树立了新思想,改变了落后的教育方法,七年多来,远程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提升了不少。
(一)中小学教师通过“时讯直通车”、“教师发展”等栏目,能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学科教学技能。通过借鉴、利用、综合、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又能提高中小学教师们的备课、撰写教案和设计课件的质量。
(二)远程教育资源使班主任知道了班主任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说教,还要有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面对学生个体差异,要学会倾听,学会与学生交往,学会做好心理疏导等等;远程教育资源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知道了不少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明白班主任工作也是一个专业,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才能使班主任的工作更具目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