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

时间:2023-06-15 17:26: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鉴赏课堂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音乐鉴赏课堂笔记

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

高校音乐是艺术课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性质较强,也是大学生重要专业课程。高校的音乐教学目标主要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加强学生乐感以及音乐原创能力。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可以将音乐知识变得更生动具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节奏变化,为学生带来视听享受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艺术修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创作出更多原创作品。

一、高校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内容更具体化

音乐的具体节奏能够充分给予人听觉和视觉上的艺术享受,音乐相对于其他课程,内容上更丰富多彩,表现形式上更多元化。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将乐谱都采用大面积的板报形式进行教课,即使借助于音乐弹奏乐器也没有办法带来全面的视听享受,学生只能了解认识基本音乐知识,并不能充分感受音乐自身的魅力特点。

(二)促进学生效率提升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视听结合所获取记住的知识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种科学有效的数据调查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提供了有力保障。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多种生动表现形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多媒体软件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三)增强音乐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兴趣,就等于学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对学习成绩造成严重影响,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有效应用多媒体技术,极大程度的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兴兴趣,在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理论历史方面的教学大多数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大部分学生敷衍应付的心理比较严重,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将枯燥无味的音乐历史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出历史人物、历史乐器以及历史音乐作品,多种形式的展现更加详细的诠释了音乐历史内容,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二、关于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

(一)在理论知识的应用

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进行授课,将相关知识要点全部记录在黑板当中,学生主要注意力全部用在摘抄课堂笔记上,严重忽视了教师所讲的相关音符、节奏以及调号等内容,影响听课质量与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将很多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化,教师通过具体的音乐教学软件帮助提升教学效果,在讲解相关知识要点时通过软件的配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享受,多媒体现场演示不仅节省了教师书写黑板笔记的时间,还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演唱练习的应用

演唱练习对学生音乐学习至关重要,也是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演唱练习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音乐学习情况,以及对相关音乐节拍乐律掌握程度。传统的高校演唱练习教学中,大多数都是由教师利用钢琴伴奏,来对学生进行音乐的节拍、乐感以及发声等方面的指导,长时间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并且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基本需求。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当中,可以有效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演唱练习平台,有很多专业的练习软件,不仅师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在线互动,还包含数十种音质调试与声音特性联系,可以为学生带来综合练习。

(三)在音乐鉴赏的应用

音乐鉴赏简单说是针对某一音乐作品的整体欣赏,通过欣赏音乐作品对其作出相应的听后感与评价,他是一种主观与客观基本意识统一的行为活动。音乐鉴赏在高校音乐课程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能够将艺术情操贯穿学生整体欣赏过程中,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加强音乐节奏感,对将来学生自主创作音乐作品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很多高校音乐课堂中可以看见电脑以及智能投影机等先进多媒体设备,由于传统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存在落后,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影响了教学效果,但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电影、视频等形式的展现,现场向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演示,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刻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全面了解音乐给人内心带来的情感影响,通过音乐可以理解作者创作时的主要情感,能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本身内涵,将主观感受与客观评价有效结合到一起。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鉴赏教学,学生可以将学到的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与鉴赏课堂中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充分的运用到日后原创作品当中,提升学生音乐创作的热情,促进高校学生音乐素养全面提高。

三、结语

第2篇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现实性

(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中,由于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巧都较为抽象,学生常常无法正确理解或是根本不知所云,从而使得学生对音乐课程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也较为僵硬,这就导致传统的高校音乐教学远远收不到预期的成效。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将传统抽象的音乐理论具体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将音乐的表现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还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无形的音乐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多媒体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音乐学习方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也逐渐展现出其特有的优势。

在传统的高校音乐课堂中,教师主要通过应用传统乐器和音像设备来辅助教学,但是教师必须花费许多时间来连接和切换这些设备,这大大地扰乱了正常的音乐教学秩序。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定欣赏一些音乐作品时,需要对某些经典部分反复聆听时,教师利用传统的音像设备,常常会产生定位不精确或是寻找播放点速度慢等问题。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在电脑上设置需要的播放方式,可以在作品的任意时间段开始播放,无疑能将音乐表现的更加全面和细腻。

(三)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现代技术,它将声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视频处理技术广泛综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集图像、声音、动画和文字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化技术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也是对音乐教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改革,它不仅能扬长避短,克服了传统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各种缺点;还能利用其优势,提高了高校音乐教学效率,为当今高校音乐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让他们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另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首先就给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让高校提高对转变音乐教学模式重要性的认识,为高校打开一条迫切革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路。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于音乐理论知识中

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中,传授音乐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倾灌和说教来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少教师在每堂理论知识课中都会在黑板上板书大量的笔记,学生的注意力也就主要集中在抄写这些笔记上,很多老师讲解的调号、乐谱、音符等细节没有认真听清或是标记不清,在课下后经常会对这些细节产生一些错误的理解。另外,音乐理论知识因其自身的抽象性,学生也很难在课堂的短时间内弄懂和消化,因此,高校音乐教学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音乐教学中能很好地解决音乐知识抽象,学生不能弄懂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某些和声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这些软件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给学生做出相应的演示,让学生能够当场感受每个音符,聆听每个旋律,做到视听的完美结合。这种方式是传统的“无声”教学无法比拟的,它能让学生及时对各个音部和各种和声效果首先有初步的感知,激发学生兴趣,还为教师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高效地进行音乐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二)应用于视唱练耳中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习的好坏程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音符、节拍演唱的正确程度。在传统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利用钢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对节奏、旋律、和弦和音程的敏感力度。最初,这种方式的确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水平。但就现在而言,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使学生对单纯的练耳产生厌烦,进而产生抵触情绪。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视唱练耳中,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钢琴对教师的各种束缚,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音乐审美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专业的练耳教学软件,帮助学生全方位的进行练耳。在这些专业练耳软件中,它们一般有着较强的互动性和开放性,有数十种调试音节的类型及和声音程的性质等,是交互性的听觉训练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具有一些特点,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练习和测试。首先,在音程的音高辨识中,能够按照教学需要手动设置是否显示调号、参考音等。另外,在听辨音程性质时,教师能按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手动设置听辨的音域和和声音程等,这能让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极大的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让教师能具体指导学生,学生在课后练习时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于音乐鉴赏中

音乐鉴赏是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真实感受、理解和评价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主要存在画面感不强和操作复杂等缺点,这些都在极大地制约了音乐教学效果。当今发达的多媒体技术能将音乐、图像、文字、视频等综合于一体,教师只需移动电脑鼠标就能在课堂中进行现场演奏,完整地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鉴赏中,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音乐空间,营造一种音乐情境,极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沉浸其中,深入感受音乐作品的深意,从而更好的学习音乐、创作音乐。长时间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鉴赏音乐的能力也就逐渐提高,审美能力也得到提升。

(四)应用于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同样作为音乐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音乐创作教学,教师让学生在纸上创作,让乐曲凝固在纸上。当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创作教学,能让乐谱鲜活起来。例如,目前流行的一款电脑音乐创作软件nuendo软件就能让以前创作中众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完成的音乐作品进行分轨演示,让学生对乐器的音量、音色、演奏法等得到清晰的认识,来帮助学生创作新作品。

多媒体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不仅只有作曲家才能创造出好的音乐,学生也能只需一台电脑,一种创作软件就能自主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它无疑为高校音乐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不合理利用也同样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例如影响资料和教学内容脱节,没有实际的内在联系;教师将多媒体操作当成了主要教学手段,片面夸大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从而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示范。这样都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利于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仅仅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型教学手段,教师应合理、理性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第3篇

一、传授美学理论常识:

1、文学区别与其它意识形态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以美来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的精神世界。2、生活丑一旦进入艺术领域,就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从而达到对艺术美的表现。3、“美”是一个集合化概念:“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美在创造中。4、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多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美学思想。5、美的三种基本形态:自然美: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客观世界中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美;社会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艺术美:人们通过艺术手段,依靠一定的美学观点和审美情趣,遵循美的规律创造出的一种综合美,包括音乐艺术美、舞蹈艺术美、雕塑艺术美、文学艺术美等。6美的五中基本范畴:崇高、优美、悲剧、戏剧、丑。7、美育即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深化、升华,和提高。

二、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和各种美的形态,为语文美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欣赏课文的自然美的描写时,可抓住形态美和色彩美来分析;对社会美则需要用心去感悟。

1.形态美。形态美可分为图案美、图画美、变化美三个主要方面。图案美,主要指形态表现为均衡、对称、秩序,给人以稳重、庄严、力量的感受。图画美,主要指统一中的多样、不整齐、不雷同、不对称、曲线式、独特式,使人感到奇特、丰富、新鲜。变化美,主要指一种形态的运动、变化和多种形态的先后呈现所显示的美。那些采用“移步换行”手法写的游记,往往展现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变化美。

2.色彩美。色彩美的欣赏,可在“色调”方面着眼。

淡素色调:从绿、蓝、青等冷色为主,配乳白、灰白,形成一种平淡、朴素、清新、安闲、轻快的色调。《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属于这种色调。

灰暗色调:以黑、灰、土黄为主色,配以灰白,形成阴沉、沉重、压抑、神秘、严肃的色调。《岳阳楼记》描写“雨霏霏”的景象,就是一种灰暗色调。

明丽色调:以红、橙、黄暖色为主调,再加绿、青、蓝、白对比,形成一种明朗、艳丽、欢乐、热烈、活泼的色调。《春》(朱自清)、《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这些课文中都有这种明丽的色调。

在语文教材中,充分展示了语言艺术的美,我们应该重点体味它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结构美。

3.社会美。语文教材展现会美、尤其是人性美。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诸葛亮的《出师表》,孙犁的《荷花淀》等等,引导学生静心感悟。

4、艺术美。课堂教学中,在对具体文章艺术美鉴赏中进行美育,如诗词的艺术美鉴赏。例:《山居秋暝》中的音乐美:通过诵读掌握其三拍的节奏和韵脚、声调的平仄,感受其中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感受诗中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构成一幅纯美的秋天夜晚的山水图。尤其要注意自然美中的色彩美,“青松、翠竹、青莲”的色调,先指导学生联想、想象,表述出心中的自然美,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其中的美,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鉴赏诗词,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指导学生领悟其中的社会美。,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过程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主要谈谈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美、节奏美、风格美。

和谐就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处于最佳状态,和谐美就是系统的结构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状况的和谐;教师的情绪与课文中情感的和谐;板书的形式与课文内容的和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的和谐;课文朗读的声调及采取的形式与课文的内容及体裁的和谐;教师的服装与教师的身份及教学内容的和谐等等都可以使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呈现一种和谐美。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延续性。教学步骤的间歇、停顿、衔接、延续形成一定的节奏。节奏美表现在教学的节奏要与学生的生理节奏、心里节奏相适应,应该快慢相宜、动静相生、难易相杂、手脑并用、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语文教学的风格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美育因素。教学风格主要指语文教师教学的个性和特色,表现在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讲课语言等方面。教学风格美从教师个体来说,要有鲜明的独特性;从教师群体来说,要有统一中的多样性。虽然教学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其常见的形态有活泼、朴实、旷达、抒情、细致、严谨等。如“抒情”的教学风格表现在教师善于借助诗词、音乐、绘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用抒情的语言打动学生;整个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和启迪。

语文课堂教学美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流畅美、变化美、充实美、音乐美等。这些美的充分展示,给学生以美的启迪,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受到美的感染,以欣赏的心态面对语文教师,面对语文课。

四、语文活动中的美育

语文活动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等,采取的形式可以是读书报告会、朗读会、故事会、演讲会,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小组和文学社团,丰富学生语文活动内容。

这些活动为语文美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可重点通过推荐优秀阅读篇目和指导他们写鉴赏笔记来进行语文美育。

写作活动,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鞭挞生活中的丑,关心周围的世界和人,关诸如人口、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战争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如指导学生课外当报刊、电台的“小记者”,“小通讯员”给一些传播媒介写稿;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的思想。指导学生编写黑板报、墙报、专刊、手抄报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视觉对象,就是教师的仪表和举止。教师的姿态与服饰对学生是一种无言的信息,它们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僧的审美观。教师的举止应自然、大方,并注意用目光与学生交流,教师的服饰应端庄、朴素、文雅、大方、整洁,必要时还要注意与讲课内容的和谐。

第4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材 古典诗歌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0-02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这个期间,文学可以说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流传下来的大量的古诗词,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文化精髓。从高中语文教材编排来看,存在大量诗歌,特别是古典诗歌,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华。对名篇佳句、诗歌鉴赏进行背诵默写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的重点。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一直是师生头疼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打破快餐文化、理解困难等思维模式的约束,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与能力。

一、注重意境,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古典诗歌作为最有文学魅力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有“语言钻石”、“文学之母”的美称,由于它具有语言抒情、形象鲜明、语言精练等特征,在简短的文字中隐藏着丰富的意境,为了明确这类信息,必须从诗歌意象明确潜在意境。所以学生在语文教材学习中,必须根据诗词形象、意象,深入诗词内部,感悟诗歌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分析作品字词,还必须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诗歌情境,得到美感。

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朗诵诗歌配乐,对引领学生进入施工情境也有重要作用,通过朗诵配乐不仅能激发学生潜在感触、记忆,还能将主观体验和乐声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更加深入的品味诗歌妙处。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凝神静态,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展现在脑海。在词曲教学中,根据音乐特性,用演唱代替教学,引领学生进入意境,这样就能让学生融入更多情感品味词曲情调,如:《虞美人》、《窦娥冤》、《送别》。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唱片,再教学,一旦学生会唱,就很难忘记,这样既达到了加深记忆的目标,同时也是背诵的过程,还能在优美的歌声中品味情感与诗意。

二、加深文化积累与沉淀

在传承华夏文化的过程中,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美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爱上古典诗歌,除了要对课本进行教学,还应该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有更广的涉猎范围,从而不断提高文学积累与素养。通过在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摘抄比赛,每学完一个单元或者阶段,让学生轮流上台背诵喜爱的课外诗作,其他同学可以笔记,或者摘录,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画质”。例如:在学习先秦诗歌告一段落后,通过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背出了《燕歌行》、《垓下歌》等作品,不仅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也让学生领略了古典诗词的浩瀚。

在对唐宋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山居秋暝》具有情深景美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很喜爱,此时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时机让学生搜罗王维的其他诗歌进行拜读。这样就能让“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行到水穷时,坐看云起时”、“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人追求宁静、淡薄的理想志趣以及艺术造诣毅然跃于胸中。

从古典诗歌形式来看,虽然短小,但是精炼,拥有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内容。所以在古典诗歌学习中,应该将其和现代白话文以及诗词结合起来,从而打开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生查子》这篇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中甜美的忧伤,此时我们可以选取《青春》、郑愁予的《错误》,进行对比鉴赏与体会,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容易学到知识,还能陶冶情操。

三、增强参与力度,提高鉴赏能力

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来看,语文诗歌教学涉及内容具有很大的时间跨度、涵盖区域广、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由于诗歌鉴赏需要良好的文学功底、素养、领悟能力以及审美视觉,所以它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本着参与教学、鼓励鉴赏的原则,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根据座位进行编排,让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进行主讲,在早读或者授课时间,轮流上台进行问答,最后再由老师归纳、点评。在这种教学方式实施的过程中,为了保障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根据作品内容、手法、时代、意境对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对作品进行研究;在老师点评中,老师不仅要对学生仪态、语言表达进行评价,还必须站在审美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细致、全面、深入的品味、理解诗歌。

古典诗歌作为文化的精髓,博大精深,每首诗都是对生命、自然、情感的展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带着虔诚的心去感受、体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不断培养鉴赏能力,让学生爱上诗歌,领悟语言魅力与艺术。

第5篇

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短歌行》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处运用PPT课件的演示功能,收到不同的效果。

上课一开始,首先展示出曹操的两张对比鲜明的图片,并分别配之以解说性文字,图文并茂,展示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形象和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使学生在对比中全面了解和认识诗歌的作者。

在介绍作者的环节中,运用PPT画面,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特别是他作为一位文学家,在建安文学中体现出的“感于实事,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风格,以及在四言古体诗创作方面的成就。了解作者创作本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赤壁之战前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而了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分析诗歌内容的过程中,分别用四张幻灯片展示每层诗句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清诗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把握每个层次的抒情重点和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在总结归纳时,再次用幻灯片显示高度概括的关键词语,总结诗歌的主旨、写作的艺术手法和作者的感情线索,突出重点,使学生印象深刻。

在诗歌内容阅读分析结束后,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把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首先把教师自己改写的范例用PPT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赏析,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在课堂练习环节中,用幻灯片展示名句默写填空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既方便快捷,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在朗读诗歌时,运用音频播放媒体,链接播放《短歌行》一诗的朗读录音,并配上背景音乐。同时在画面上显示诗文内容,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之下强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运用视频播放媒体,播放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视频片段,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将教学向课外拓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激发学习兴趣。

二、应用新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作为教学重点之一的朗读中,通过PPT画面直观展示诗歌全文,并链接播放朗读录音,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之下强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在突破理解诗句内容这一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分别用四张幻灯片画面展示每层的关键词语,以帮助学生理清诗歌层次,理解诗句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在课后拓展延伸课外欣赏环节中,链接视频,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使本节课的学习在中落幕,余音绕梁,使学生留下长久的回味。

三、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效果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改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方法 江秀华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长河中最亮的一颗星,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该将这种文化继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高中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一、披文入情

南朝梁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由此可以看出,鉴赏者只有通过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文字才能领会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

首先,明白词语义项的多样性。比如,在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句中的“可怜”是“值得同情”的意思,与今义相似;但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百花高楼更可怜”中,“可怜”却意为“可爱”。由此可见,“可怜”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多个义项。

其次,了解语境词义的特殊性。在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词在一定的意境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意义,这就增加了学生对诗词含义理解的难度。比如月、雁、蝉、鸥、落花、黄叶、柳、笛声是最普通不过的词和事物了,但是到古典诗歌中,尤其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它们的意义就变了。其中,乡思诗词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芦管声、角声;送别诗用柳来表达,柳寓意留。因此,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还要了解语境词义的特殊性。

再次,明确用典的含义和用意。用典是诗词曲赋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板书口授为主,学生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

加大了课堂容量,增加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更多的教学活动,完成了传统教学方式下一课时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

充分合理地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现代媒体手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内容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建议

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诗歌篇幅相对较短,大多可以在屏幕上进行完整地展示。另外,“诗中有画”的特点和其语言的节奏感又使得它与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诗歌教学更适合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讲授和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手段永远不能抛弃,多媒体手段始终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决不能喧宾夺主,用事先预设好的程式化的画面和声音替代教师生动活泼的讲解和随机应变的板书和演示。

在课堂教学中,新媒体手段的使用要适度,不应使整个教学过程局限于新媒体设备的操作和展示的框架之内,让课件牵着师生的鼻子走。新媒体的使用要符合学科知识特点和学生年龄、年级水平,不能变成表演课和观赏课。

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不能只看不写,只听不记,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书本上一片空白,头脑中一无所有。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阅读教学与高考选考内容的衔接研究”的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289)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第一中学(735000) 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某种愿望或情感,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就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词人借典以廉颇来抒发感慨,说自己虽老了,但仍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

二、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通过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状态等,进而认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主旨,达到对作品由表到里的深刻理解。

比如,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在理解本诗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首先了解一下贾谊,他是西汉文帝时的政治家、文学家,但后来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当看到这些内容后,学生就会大胆地猜测,在写此诗时,诗人应该也是被贬了,所以才借助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我们也知道,刘长卿作此诗时已是第二次迁谪长沙。所以,我们就理解了本诗所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了:诗人追思古人来表达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三、驰骋想象

有的诗歌写的是作者的经历,有的写的是所见之物,有的是叙写离别之情,但是无论写什么内容,诗歌的创作都有想象的成分。所以,通过想象,学生才能理解古典诗词的内涵,才能够补充诗词中省略的内容,才能理解作品的意境,才能悟透作品中的形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比如,柳永的《八声甘州》上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一下诗人所见的景物,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出苍凉悲壮、凋零之景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出词中壮丽的秋景所蕴含的凄凉伤感的柔情。

想象力不仅是作者创新与创作的重要方法,更是读者理解文章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无形的想象力可以使相隔几个朝代几个世纪的人产生相同的情怀与共鸣。所以,在高中古典诗歌的鉴赏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也是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熟悉修辞

古诗词之所以会流传千年,不仅仅在于其卓越的文采和意境,也在于其美妙的修辞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不仅颇有共鸣,更能引发读者深刻的认同。

第6篇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价值,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对音乐课程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建议。意在创设科学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自信心、音乐潜能、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民主性评价构建丰富的舞台

新《课标》中指出的“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定期定量地举行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在班级里提供一个个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让学生的音乐技能、感受、表现、创作及特长等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习自评与互评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音乐能力的了解与评析,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深人开展与提高;也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效果的客观评定,不断完善对音乐课程的管理。

1、宽松愉悦的“演唱会”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与乐于参与的课堂形式。从歌曲演唱的考核中,可以了解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兴趣程度、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可以测评出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感、气息运用、表现力等技能表现。举行单元性的班级演唱会能及时评价学段的教学情况,促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真实的教学水平。“演唱会”的表现形式是自由、宽松、合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师生都是演唱的合作者、表现者,也都是现场的评委。首先老师拟定一个评定方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老师作指导性的点评或总结。例如给一定的分值,尝试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做法,让学生体验到公平的原则;参与的方式可以从本单元里自选一首歌曲,进行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或师生进行问答式对唱、或一组演唱另一组歌表演;一组唱歌另一组打击乐;还可以请同学为你钢琴伴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教师都予以肯定。如果第一次不太好,但能在多次表现中逐渐进步,更应得到鼓励与支持,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评定结果。在这种宽松、愉悦的体验与表现中,更能激发学生声情并茂演唱歌曲,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不断树立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2、诗情画意的“听赏创作会”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重要的比重。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应该考虑和利用音乐与美术、文学的综合和联系,拓展思路,使之更加广阔。由于学生阅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每个人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同,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测试。例如:当学生听赏完一首或一段音乐后,他可以选择语言文字来描述,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说出来;也可以用线条、图案、绘画将联想到的与音乐有关的画面画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配乐诗朗诵或拟题作文;编舞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创编一段律动或舞蹈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个人展现或小组合作,各小组的听赏内容可以自选,避免雷同。师生根据参与者不同特色的展示结果给予客观评议,各抒己见。评委及时在个人的评价表上作公正的评价记录。评价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

3、富有创意的“课前十分钟”

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而创设“课前十分钟”的舞台,能为学生提供发掘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素材再创音乐作品的空间,鼓励探索和实践,相互激励和促进,增强合作与交往,关注全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能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的课前十分钟就是在每次课程活动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自选内容和形式到台前来展现自我的综合音乐能力。如为学过的歌曲配上表演、配上打击乐,给听赏过的乐曲编读新的故事或配乐表演。也可以利用校本教材或生活中的素材来创作:如模仿一段潮剧中的“青衣袖水”动作,演示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学唱一小段快板,模拟赵本山学老太太等。在“十分钟”里,我们经常收获惊人的喜悦,体验学生发自肺腑的笑声,感受孩子丰富的表现魅力。

二、建立及时多样的评价记录

我们强调评价的全程化,也一定要做好评价记录的有心人。随时拿起笔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才能使我们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注重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发展的眼光评定效果。可以用“丫J /I”等不同档次作记录;实施终结性评价时,.应该参照整个评价过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给予客观合理的分值或级别,如“优、良、中”等。在当面评价时采用准确、形象的文字作定性评价;而书面记录可采用量化评价。在各种评价记录中一定要重视和体现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意见,例如最受同学们喜欢和好评的节目或表演者用深色彩笔“.”作记录。

借助新版的实验教材封三的评价设置,其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很受小学生喜欢,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园地。如“音乐小花在开放”一专栏,分为技能展现、音乐感受及艺术创造等几部分,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创造条件、展示结果。学生可以同桌互评,也可以小组展评,特别进步的学生由老师给予评定记录,学期结束时,每位学生都能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了解不足,相互交流激励,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

第7篇

关键词:美术课堂 ;学习兴趣; 高中美术 ;提高效率 ;学生主体性

我校处于较偏远的县市,前几年上美术课的情景到现在记忆犹新,尤其是上第一节美术课就傻眼了:学生们竟然没有美术鉴赏课本!问过年级长才知道高中的美术和音乐都不给学生发课本了,晕,原因一是不够重视,二是要省钱。上了两节,都是在说给学生听,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这一块几乎是一无所知,后来学生有了美术课本加之新课改后我觉得美术课学生喜欢上了。尤其是美术书的重新改版,上面的美术作品范围扩大学生特别喜欢翻阅。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以高度的热情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真正领会美术带给他们的知识和乐趣。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关注教学内容

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基本突破口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大群体,本质应是单纯的。而由于现在媒体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令现今学生的知识面有些片面。他们绝大多数对于流行的和新奇的东西有着浓厚兴趣,而对美术欣赏课所要讲授的知识,则不全都感兴趣。新的欣赏课课本增加了很多设计科目,其中包括网页设计、书籍装桢、环境艺术等等,这些内容是学生们所喜欢的。而另外一些内容却不是时新的东西,学生表现出的兴趣并不是很大。学生的兴趣点往往在于猎奇,这是青年人的正常心理注意的需要,而真正的知识内容本身并不具有猎奇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添加一些丰富的具有趣味性的知识点。美术本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教师应该多挖掘。例如以提问的方式让班里所有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这些讨论的内容可以是与课程无关的,但必须是本科目涉及范围内的。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艺术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艺术教学是通过以“情”感人来达到教学目的的,而课堂情境的创设是否具有美感,教师教学是否富有艺术气息,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牵引学生“情感”的起承转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在鉴赏古代陶瓷艺术的时候,我用远古时期的音乐舞蹈和学生一起走进原始的年代,在原始人的生活中挖掘美术的形式。在鉴赏古代园林艺术时,我用古典的音乐带学生畅游我国大江南北的园林。鉴赏中国古代壁画的时候,我和学生们共同讲述九色鹿的故事。精彩的课件让学生享受了视觉大餐,更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丰富的表达背后,表现出学生的多样思维与认识。在课堂中我与学生彼此更了解,共同体验美术带给我们的喜悦、惊奇、雄伟、悲壮……

二、培养学生素养、关注学习过程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美术素养”是这次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而言,美术课程也要求要学生形成一种“美术素养”。“美术素养”是“人文素养”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和意识,可以交流思想情感、理解人生的意义、表达人文的关怀、美化生存环境,从而提高生活的品质。总而言之,现在学习美术课程的目的并非是涂涂画画、产生一件作品而已,而是要让学生能从“人文”性质的高度更深刻地理解美术和运用美术,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例如再讲《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一课时,我走进课堂一言不发,打开视频机,播放一段母亲为孩子劳作的场面。起初学生都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学生不由自主的议论了起来。然后,我打开课件问学生看到《欧米埃尔》这件作品时有什么感受?”学生很快就答上来 。接着,我展示了一件作品《米洛斯的啊芙洛蒂特》问学生:“这两件作品的感受?”意境的创设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各抒已见。在这种良好的情境中,我因势利导地引入了新课。再譬如上《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这一课时,我会把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盒油画棒。以先欣赏作品然后讲解知识点再作画最后再讲解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而学生在自己动手绘画这一环节时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完成。充分运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关键。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在有效的活动设计中,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以前我总是认为两个星期一节美术课教学内容不要讲太多,现在突然觉得学生知识面还是挺广的。在授课过程中注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

三、学生主体性“导师”教学在美术课堂实践中的体会

我从教9年每每上美术课学生都很“激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美术课在学生眼中是 “次要科”,所以学生课堂上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低,在进行小组教学时,有时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这样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小组教学。初次合作学习实验课,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合作的愿望,集体荣誉感也很强,但合作的技能还不够,“导师”组织得还不太好,没有组织每个组员一人一人地发言,而是大家七嘴八舌,显得较混乱。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对待混乱,教师和学生都要有耐心。刚开始,小组学习的效果看上去也不太明显,教师通常会感到对班级有点失去控制,教学内容可能完不成。如我在讲《米洛斯的阿芙洛蒂》这幅画时,对有无手臂是否会影响画面效果分正反方展开辩论时。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形式不太适应,缺乏合作的技能,效率较低。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谈和倾听的礼规教育。即:组内交流和讨论,由“导师”或指定一位同学发言,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并做适当记录,待其发言结束后再继续;小组讨论结束后,应形成小组意见,并做记录;组织交流学习成果,讨论、辩论,最后形成全班统一的结论。 又譬如在讲到《美术课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这一课时,我会把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发一盒油画棒。以先欣赏作品然后讲解知识点再作画最后再讲解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只是在刚开始实施时计划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用一节课完成教学内容,实际却用了两课时。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不够,对学生期望过高;现场一片混乱, 要加强小组学习规范的教育,怎样运用教师的表情和语言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这些操作规范的实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师的角色。在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主演者、指挥者和控制者。但是在以学生主体性“导师”教学为组织形式的美术课堂教学中,要“风筝不断线”,教师对班级所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主要以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为主。合作学习中减少了教师不必要的大包大揽,表面上看来,教师失去了许多在传统课堂上的“权力”,实际上,教师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也没有放松对教师的要求,相反,合作学习对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学生主体性“导师”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注意不断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课上小组讨论时,可以根据小组成员各自的特点安排承担的角色,如平时热情较低的,可任命其为发言人,并对他的发言及时予以肯定,调动他的学习热情;读书和笔记方面较差的可让他担任记录员,培养他的记录能力;守纪方面差的可任命为纪律员……同时这些角色又可定期互换,这样就保证了小组内个人责任的落实。

“如果愿意欣赏艺术,您必须是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句话对任何人都使用。因为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所以当前课程需要改革,美术教师更需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当然,随着实验的不断推进,我越来越感到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求教师从始至终起到指导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在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画家》

第8篇

一、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体验、感悟和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针对美术学科特点,在教学工作中,真正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学习,自觉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加强对自己的思想教育,学习先进教师的事迹,重视师德思想教育。

二、具体工作:

(一)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充实自我

勤听课,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

(二)注重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井然有序、形式活跃、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课堂中进行趣味化教学,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运用谜语导入新课、故事贯穿课堂始终、音乐游戏中解决枯燥的美学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艺术鉴赏的能力;课后认真做好笔记,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其改进方法。做到针对性强,措施可行,方法新颖。针对自己的教学及时改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

(三)关注特长生,进行培优训练

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科兴趣及个性特长。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活动不留于形式,切切实实的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音乐教学 自主学习 聆听 分析 实践

传统的音乐教学就是以强调知识与技能、接受与掌握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只是一味地欣赏歌曲、学唱歌曲,一节课下来不仅老师唱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教学效果不明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音乐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学会聆听,自主交流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是用声音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人们听觉的感知,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1.美妙音乐,随心聆听。

古代文化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创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发而创作作品,而听众是通过作品体验其中感情的。如果没有学会聆听,那么再美的音乐都无法感受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坐上三四分钟欣赏音乐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要他们在六七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安静地欣赏音乐作品,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并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因为每类作品相对应的欣赏方法也是不同的。

比如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歌曲短小,音调缓和,所以我让学生初听音乐的时候采用闭目聆听的方式,闭上眼睛,仿佛一切都安静了,调皮的孩子想说话都没有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全身心地聆听音乐,随着音乐的律动,为之陶醉,感受音乐的美好,身心愉悦。

在遇到歌曲旋律发生较大起伏、情绪变化明显这一类的音乐作品时,我会让学生换一种方式感受:带着问题去思考。如欣赏歌曲《东方之珠》时,我给学生提这样的一个问题:在音乐的初听过程中,你感受到作品从哪个地方开始情绪发生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位同学都在认真细致地听,那带着问题去思考的样子可爱极了。

前面说到的是针对简短音乐作品的欣赏方法。但是碰到一些内容丰富、较大篇幅的音乐作品时,该怎么做呢?在欣赏交响诗套曲《沃尔塔瓦河》时,我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在音乐笔记本上把音乐中使用的主要乐器、音乐节奏的变化及对音乐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虽然一开始这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些大,但是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加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就会逐渐提高。我记得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在音乐的进行中,我听到了小提琴的音色。它用清脆的拨弦和竖琴晶莹的泛音相配合,有如溅起的浪花银光闪闪。还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沃尔塔瓦河的主题由小提琴演奏,那深情如歌的旋律细致地表现了作者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深情及真挚的爱。

2.美妙音乐,随心聆听。

音乐教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起来,气氛就活跃多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作音乐性的“动”,必然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快之中,他们在不知不觉地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所以对于节奏感强烈、情绪热情奔放的这类音乐作品,就要让学生随着音乐动起来,充分运用人体各部位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表演,让孩子们从座位上解放出来。在《走近进行曲》一课时,我让每一个小组成员站起来围成一个圆圈,播放两首不同风格的歌曲,让他们随着音乐动起来。我发现当播放歌曲《桑塔·露琪亚》这首舒缓3拍子的音乐时,大家就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身体做摇摆的动作,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动作都可以感受到他们沉醉在抒情的音乐中。与之对比的是歌曲《当兵的人》,当充满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歌声响起时,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有力地踏起步伐,那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样子,把进行曲的风格诠释得相当到位,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3.自主表达,学会交流。

学会交流,是指组内之间或组间之间的成员,在知识、思想和智慧等方面的撞击,在交流中,使知识得以丰富,在交流中,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小组合作学习引入音乐课堂以后,我发现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最优化,必须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要准确地从速度、力度、音色、音区、旋律、情绪等音乐要素上面入手。

现在的学生在表达音乐感受的时候,常常词不达意,总是把“好听”、“优美”这些词语反复地运用,真正涉及音乐本身的并不多。我认为只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各个音乐要素,在交流的时候才会充满自信,才会主动地表达感受,和同学交流甚欢。

比如学习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找一找哪一个音乐要素对歌曲情绪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很快就感受到是力度这个音乐要素。在复听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仔细感受歌曲力度的变化。在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积极性颇高,几个小组都很高水平地表达出这首作品在力度变化上的层次感。第一小组成员说:音乐采用了由弱到强、又由强到弱的处理方法;第二小组成员补充说:力度记号为ppp—ff—ppp;第三小组成员说:形象地描绘了纤夫们拖着沉重的货船、迈着艰辛的步伐由远而来,复又远去,直到最后消逝在远方的情景。

二、分析音乐,自主学唱

每一个音乐作品总是体现了词曲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因特定的时代、环境、修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常常表现出各自的创作风格。对每首音乐作品有相应的了解并学会分析音乐作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演唱、欣赏歌曲。

1.哼唱旋律,找出变化。

初中的歌曲,一般是短小且富有规律性的。在分析音乐的时候,我常采用两种方法:(1)哼唱旋律。如学唱歌曲《当兵的人》,我先让学生初步欣赏,对音乐的旋律有整体的印象。在复听的时候,尝试让同学们轻轻地跟着旋律哼唱,感受音乐。在哼唱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乐曲的前16小节旋律铿锵有力,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这一乐段的最后音落在“1”上,给人一种稳定、坚定的感觉。后16小节,音乐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抒情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前面形成对比。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将情绪推向。所以是一首带再现因素的单二部曲式。(2)找出变化的乐句。这里的变化指的是旋律、情绪、节奏、速度等方面变化较大的乐句。找到它就相当于找到了音乐发展的转折点,能让我们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的风格特点、作者所传递的情感,等等。

2.歌曲演唱,自主学习。

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其他条件的差异,其学习方式必然有差异,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就有了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学习环境来予以支持,从而达到个体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目的。

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一课,先通过聆听音乐,从听辨中找出旋律重复与发展的规律,再注意让学生从模仿切入,用“啦”来模唱歌曲,熟悉旋律。接着师生共同演唱歌谱,难点、重点的节奏和旋律,教师加以讲解,更进一步熟悉歌曲的整体旋律,然后教师让学生跟着录音,填词学唱。学生有了正确的演唱概念,为自主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最后,请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这首歌曲的方式,可以跟老师一起学唱,可以跟录音学唱,也可以组成小组来自学。学生非常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策略,其目的是还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索的权利。当师生一起学习时,学生演唱的错误教师能及时指出,并加以强化,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跟录音范唱和自学时,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及时纠正,互相帮忙。而学生个体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这种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产生愉快的心情,增强学习自信,培养自主学习、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和谐发展。

三、鼓励实践,自主创造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音乐表演、音乐欣赏,它们都与各种形式的时间活动密切相关。就音乐教学活动而言,学生离开了演唱、演奏、创作、鉴赏等音乐实践活动,就很难获得直接体验;同样,离开了直接经验,学生也很难做到进一步感受、体验、理解、鉴赏音乐。因此,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与实践,重视让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美。在《荧屏乐声》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用所学电影音乐的知识,为《西游记》唐僧师徒中的四个人设计相配的音乐。四个小组自主选择音乐,并附有旁白。当每一组在表演的时候,大家都认真观看,仔细聆听选配的音乐。听到有趣的地方,都会发自内心地大笑。这样的表演,这样的实践活动,给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10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听、说、读、写的工具,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好务。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那么如何开好头,起好步?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讲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见。

一、抓牢输入端,逐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

从听传统评书开始,感受语言的魅力。传统评书是口头语言运用的典范,悬念迭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富有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评书片段,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了解历史文化,体会说书人的思想倾向。这种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加以适当引导,必将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课下安排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或独立)继续听评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此基础上逐步将听的内容拓展到听广播、看新闻、电影和其他戏曲形式,兼收并蓄。

精读、泛读结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精读,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字、词、句的写法,有感情地诵读诗词文章,学会使用字典和其他工具书。泛读,就是在用好课本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读物。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阅读内容应当从图画为主逐步转向文字为主。课本精读、课下泛读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在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浓厚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严控输出端,加强说、写能力训练

相对于听与读,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比较难的。课堂训练一般从模仿开始,用一两分钟讲述亲身经历,然后逐步加入自己的见解,必要时也可以先从书面讲话开始,逐步脱稿说清一件事,以此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课堂讨论也是说话训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发表意见时说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个方面,语言尽可能简练。教师先示范,学生按照模式反复练习,说话的内容就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从做笔记、写日记开始,打好写作基本功。学生的写作习惯养成,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初期应着重在做笔记和写日记上下功夫,采取摘录、批注、写心得体会等方式记录生活,积累语言素材。中后期要注重知识转化,将摘抄的名言警句合理融入日常写作中。构思、起草、修改和成文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修改。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定期修改,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字,掌握技巧,自我提升。

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赞同张文质先生提出的“慢教育”这个理念。教育不是立竿见影、急功近利的事情,必须服从厚积而薄发这个基本规律,不能揠苗助长。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终会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林超颖.培养良好写作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J].语文学刊,2013(12).

第11篇

关键词: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教科书学习而言的一种读书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重视学生的阅读个性和体验,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而仅靠有限的课内阅读教学显然是无法完成这个目标的。因此,丰富的课外阅读就成了同学们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课内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情感体验,而且在课外还要加强读书积累,不断培养语感。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如饥似渴地进行课外阅读呢?

一、教师要做好导航,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教师,要从孩子们一入学就要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孩子们导航,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这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机遇。在个人阅读过程中,老师要多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集体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协调统一,才能产生和谐的美感;分角色表演读,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比赛读,让学生比出激情,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二、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由此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教学,由课内精美文章的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如学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在学生被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那顽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精神所感染的同时,可借此向学生推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名人传》,学生从中了解更多名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习名人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圈点摘录,掌握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教学在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学生阅读文章,最大的毛病就是常常只注意作品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思想和语言只满足于一知半解。克服这个毛病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要做好笔记。中国有句古话: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欢的词句;自己喜欢的片断等。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并将摘记的东西内化吸收,学以致用。如果学生掌握并运用了这种阅读的方法,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针眼里逃出来的生命》的作者李凤杰为例,当他写完这部中篇小说后,觉得精疲力尽,修改不下去。于是,他花了三个月的工夫,专门读书,把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速读了三遍,分析、体会、写笔记。后来再动手修改自己的作品时,竟奇怪的顺手和轻松,并取得佳绩。

四、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紧密配合,统筹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包括课外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等,以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是开展好课外阅读的前提。

五、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引导他们“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加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那么,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不妨谈点浅陋的看法。

一、构建自主学习模式

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要设置一个适当的自学环节,为学生创设自学的环境,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自学,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将自主学习环节分为两步进行。首先是课前预习,即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感知。课前预习要有目的性,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预习任务和要求,使学生知道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如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把课文读流利,搜集与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等等。然后是课上自学,即在课前预习之后学习新课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感知。如让学生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情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浏览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等等。课上自学可采用个人自学、小组研究等形式。

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语文自学能力的结构特点,应该使学生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1)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指导学生能自觉、正确、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掌握自学工具。

(2)自觉欣赏、品味妙词佳句的习惯。课文中的妙词佳句含义深刻,富于概括性和表现力。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欣赏、品味的习惯。使学生一接触课文就能自觉感受到这些妙词佳句的美,因而爱不释手,乐于咀嚼。

(3)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的习惯。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词语,而不是死背字典、词典和学习资料。

(4)注意倾听别人发表意见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就某一问题发表的意见,并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

(5)善于概括段、篇的主要内容,捕捉重点词句的习惯。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归纳或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鉴赏能力,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越是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对段、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越强,对重点词句的捕捉也很敏锐。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概括段、篇的主要内容,准确捕捉重点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6)阅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是学生对课内知识的运用和消化,是课堂自学环节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应多加鼓励,并在学习中给予指导。

三、着力培养感悟能力

感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学习内容进行感知、品味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调动多种心理机能参与知识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对课文语句的感知、品味、领悟和吸纳。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既有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又有情感、兴趣、性格、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学生感悟语句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感悟能力就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感悟能力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绘画展示。如理解“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等词语,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一幅山峰耸起,云绕山腰的画,或让学生亲自动手画画,以达到直观感悟词义的目的。

(2)动作演示。如理解“众星拱月”一词,可让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3)借助媒体。如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车夫经历坎坷、困苦的外貌画面,使学生对词义心领神会。

(4)播放音像。讲解“浑为一体”一词,可播放风吼沙鸣的音乐或录像,使学生领悟词义。

(5)读中求悟。对于一些含义较深的句子,可采用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教师范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以领悟句子的含义。

培养感悟能力,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提高。因此,培养感悟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灵魂、核心。作为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

四、搞好课堂教学延伸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要注意两点:

(1)布置探究性作业。布置作业要精心设计,要注意科学化,要有探究价值,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动口、动手、动脑。

(2)布置课后(或家庭)作业,要形式多样,少精活实,要让学生对作业有新鲜的感觉。可采用听、说、读、写交叉进行的办法,使学生对作业的形式感到新颖、有趣,而不是厌烦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