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时间:2023-06-15 17:26: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

第1篇

一、选择有趣项目,激发学生兴趣

在开展项目学习的时候,为了能够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熟悉上课的流程,并对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能够进行详细的规划。在选择项目内容时,教师需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在初中的学习中,物理是相对比较难的学科,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如果教师不加以指引的话,学生就很容易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就需要教师在物理项目上做精心准备,从而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光的色彩颜色”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棱镜来进行项目实验。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寻找三棱镜或者自己准备肥皂液,拿到课堂上。这些工具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去准备,当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让学生将棱镜放到阳光下,去观察阳光透过棱镜以后的颜色,当学生看到光通过棱镜以后出现五彩的颜色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到很惊奇。然后学生又通过肥皂液看到五颜六色的气泡的时候,学生就会感受到物理世界的神奇,在这样有趣的实验项目中,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想知道为什么白光会呈现出很多颜色。接下来在讲解光的折射的时候,学生就会认真听讲,这样就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感悟也会更加深刻。

二、开展课外教学,增加项目实践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开展项目学习的时候,不仅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项目实践,必要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到户外进行实践。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对我们周围环境中的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感觉到困难,就是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不足,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比较小,对于物理现象的了解也不足,因此在面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时,学生也不明白具体的物理原理,因此就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外实践项目,增加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悟,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物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如在进行苏科版初中物理“重力”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能够正确理解重力加速度“g”这个物理量,因此学生在进行有关的重力计算的时候只是套用公式,并不能对这个值进行准确理解,而重力加速度对于学生整个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设计项目来让学生理解这个量。如让学生站在相同的地点来对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进行测量,然后计算出质量和重力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重新测量电梯升降过程中物体的重力,让学生观察此时的重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刚才的实验结论一致。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加强对知识点的吸收,并理解在利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的时候应该满足的条件,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注重项目总结,提高知识感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项目学习,不仅需要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对于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解,增强对物理知识点的直观感受,还需要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总结项目,总结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反思和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回忆的过程,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感悟,然后在遇到类似的物理现象的时候也能够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物态变化”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安排实验项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将六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两个同学进行一组物态变化的实验,一组可以通过水的沸腾或者凝固来感受“汽化和液化”这组形态的变化;一组学生通过将冰放在阳光下进行融化和水放在冰箱中进行凝固来感受“融化和凝固”这组形态的变化;最后一组对碘固体进行加热,然后用玻璃片对碘蒸汽进行冷却,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升华和凝华”这组形态的变化,最后让三组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并且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将自己的实验心得和别的学生进行分享,从而使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够了解形态的变化。学生在对知识点总结之后,以后再遇到与形态变化有关问题的时候,便能够灵活地解决,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物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在项目训练中也会喜欢上物理的学习,这样物理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

作者:宋丹丹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学校

第2篇

一、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可观察度

用多媒体演示实验物理实验,是指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采取的一种实验演示方法。在现行的实验演示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一个弊端:前排的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的变化,但是后排的学生无法看清实验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弊端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后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导致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但是,如果将多媒体技术中的投影技术与实验相结合,就能提高全班同学对实验的可观察度,学生可以通过投影来观察实验的变化以及教师的操作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凝聚力,还能够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例如,教师在讲解“电阻”这一课题时,总是会以灯泡和电路作为实验器材,但是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观察到电路的连接方法以及灯泡的亮度变化。由于忽视了电路连接,学生在做该实验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问题,更有甚者会将实验器材损害。此时,如果教师利用投影仪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就能够观察到教师的正确操作步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优化学生的实验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可观察度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验现象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些实验是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演示的,有些实验即使能够演示,但肉眼无法观察到它的细微变化。遇到这些实验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物理教师口述实验的变化现象、利用教材插画和实验图象来阐述实验变化、实验模型的展示等)进行讲解,实验的可观性就很差,而且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实验结果。对于这种课堂上无法进行演示的实验,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实验现象,视频播放能够帮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加深他们对实验以及该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物态变化”这一课题时,由于升华、液化这些现象无法在短时间内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就会变得相当懒散,但是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升温,展示水从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的变化过程,学生就会很直观地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实验现象,增添了初中物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降低了教师对物理现象的讲解难度,是一件于教师、于学生都有益的实验演示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有相当一大部分内容为抽象化的理论学习,很多学生都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来学习这些知识。机械化记忆虽然能够应付物理考试,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很好地将这些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例如,在讲解“波”这一课题时,由于学生对抽象的声波现象并不理解,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波的形状以及传播路径、速度等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效果的注意点

虽然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的展示中有着许多的优越性,但教师切不可将多媒体展示完全替代实际操作实验,而是要将多媒体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工具。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并将其归纳总结为物理知识,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因此,教师切不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过多的使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虚无缥缈,不利于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降低学生的创造力。多媒体技术作为当前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工具,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切不可滥用、乱用;物理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多媒体技术犹如一把双刃剑,教师应该把握好使用的“度”,在最佳时刻将其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必将能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深入理解初中物理实验现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物理教师的耐心引导和细心解释,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物理实验中能够大大优化物理实验效果。物理教师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不断助推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作者:刘永明 单位: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对策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注重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关注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主动融入到物理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1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情境创设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1教学情境创设的“无意识”与“下意识”:“无意识”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主动创设情境的意识,一般表现为不会创设情境、不敢创设情境或者认为不需要创设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下意识”,指教师教学时一般重视知识教学,针对知识点的讲解,创设的情境围绕知识点,而不会使能力与情感方面得以发展。

1.2教学情境创设的“功利”化:目前而言,很多初中物理教学对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缺乏明确的目的。为了检验教学质量等,教师会开“公开课”,教师为迎合“公开课”而创设情境;为实现“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会知识,创设情境。总之,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仅仅把情境创设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手段,日常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严重不足。在课堂上,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传授解题技巧上。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是采取老师一人讲解的方式,不会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学习的时间。

1.3教学情境创设能力缺失: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情境教学的含义与意义,情境创设过于老套,甚至把“情境”理解为“场景”,而且一些教师选取情境素材的能力比较薄弱,创设情境达不到预期教学目的,规划情境的效果也不理想。有的教师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时,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白炽灯通电后灯体会变热。这个生活常识很多学生早就通晓,老师频繁举这样陈旧过时的例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对策

要解决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明确教学情境创设的必要性与真正目的,提高情境创设的积极性;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教师素养,发挥“公开课”的真正作用,对情境创设教学有模范作用。

2.1结合切合生活的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物理学理论的理解有很大难度,在进行物理学习时,可以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使课堂变得十分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由抽象转为具体,方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这是物理教学魅力的体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设计有意义的物理实验,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例如:教学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的关系”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选用一个塑料瓶,在瓶子的不同高度分别弄三个孔,在瓶子上方快速注入水,学生会发现最下面的孔出来的水柱最远。在教学初中物理“磁场的方向性”时,为了让学生正确体会“磁场方向性”,教师创设情境:将几枚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显看到小磁针的N极指向各不相同。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肉眼观察,真正体会到液体的压强和液体深度之间的关系,明确磁场是有方向性的,也可以动手进行简单操作。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

2.2运用视频等计算机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理解运用的目的。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灵活运用视频等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可以将物理知识转化为图形、影像、音效、动画等形式,合理地设置视频情境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机融入情境中,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内涵,给他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物态变化的学习和掌握课上,教师可以播放雾凇景观、漂亮的湖泊、冰雕等视频,或者制作幻灯片,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对物态形成产生一定的认识并有兴趣学习。

2.3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物理知识大部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有着很多奇妙特性。在物理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也可以促进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思想与情感表达达成一致的方法,物理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生活。例如:在学习惯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都有过切身体会,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看看是否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坐公交的时候,车到站停车的时候,会感觉身子向前倾倒,而启动的时候是往后倾倒;当我们奋力向前跑,突然遇到障碍物要停下来的时候,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向前,不注意还会摔一跤。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中的惯性知识,就能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因为是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学生能很快接受与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逐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教师必须创设教学情境,避免在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时的一些常见问题,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教学,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探索与钻研物理学知识。

作者:杨利 单位:江苏省泗阳致远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洪.初中物理中的趣味性教学探究.科技信息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创新思路

一、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特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包括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包括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精神等。而初中义务教育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必须强调课堂教学的创新工作。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初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积极参与与科学有关的活动,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科的基础性、实践性以及时代性,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还需要确保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就要求物理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要让学生成为物理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以及探索者。这样做对于培养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索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非常深刻的领悟,才能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让物理教学更加生活化

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抽象的物理学知识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例如,在讲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这一章时,教师可通过列举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不同物质来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且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能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并注重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是将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从而自主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理解以及掌握的过程。进行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将物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到这个教学活动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进行辅的指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将学习的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尽可能多地提出意见和想法。相比较传统灌输式教学而言,探究式教学法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

(四)以评价改革为导向,关心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教师在课堂上应以评价改革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教学体系,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与甄别性评价形结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建立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是对教师教育工作以及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一种客观体现,所以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理念建立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表现有全面的了解,用科学发展观去判断学生物理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且结合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能够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跨入新时代的今天,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应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其中,充分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新,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通过互相间的交流、分析以及思考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资源,并且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思维创新,并将物理知识更好地融入到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顾琦.初中生物理学习准备的调查和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 袁丽.中学物理课程中数学知识的支持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 吴海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 黎泳建.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才智,2010(1).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德育

德育教育的实质就是对青少年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德育培养应贯穿始终,不遗点滴。

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将德育内容和物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在授课中自然贴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此我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可结合中国古代物理学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仍有相当的距离。一些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国的物理学成就,产生了盲目的崇洋媚外的心理。针对这种思想实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

例如,在学习“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它们无疑是古代科学家的科学知识与建筑师们高超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又如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以介绍东汉时成书的《春秋纬》中记载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舟中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这说明早在公元l-2世纪,我国科学家对运动的相对性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比哥白尼、伽利略大约早了1400多年。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杠杆的应用;在学习磁现象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在“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抒发爱国情感,再引导学生感悟从“以铜为镜”到“以人为镜”的做人道理。

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和科学家的爱国行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学习中国古代物理学和科技发展史料,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请学习感悟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人的成长过程与此规律相似,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当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学会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动力积极追求进步。

三、结合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进行隐性的有机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并不是要求教师在进行学科内容教学时,将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道德等德育内容作为授课内容,逐一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会喧宾夺主,主次不分。尤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部分章节内容的德育因素并不突出,而是融汇在对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应将德育内容渗透于知识讲解过程中,并不一定非要将德育内容提到课堂教学的高度。因此,“德育渗透”的重点在于渗透,即如何在不影响物理学科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将德育内容隐性地穿插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过程中,使学生在学到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例如,在讲解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时,教师可提示最大静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转变为滑动摩擦力的临界点,这实际上就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观点。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并不需要将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进行详细地教学,而是通过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相互转换的介绍,引发学生的类比思想,使他们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如,物体温度的变化会引起物态的改变,而物态的改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等量的变化,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然地渗透量变、质变规律的教育。

四、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的渗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致、趣味、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言行上到得一致、和谐,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中的火花。”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无不影响着学生,为此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定的信念、意志,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状态去影响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可通过大量演示实验,教育学生研究物理学的过程一点也离不开实践,使学生在用实践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尊重事实、诚实的品质。通过宇宙飞船上天、核实验成功的介绍,告诉学生这是协同合作的结果,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相互合作的习惯。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214-01

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作为物理老师应该怎样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针对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建议。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立足于学生主体,在保证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获得丰富的生活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新课标和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要求与挑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能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摆脱之前的"统领者"身份,成为学生的指导者与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新课标背景下的物理课堂,应该是积极的、愉悦的、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单调乏味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与成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喜欢教师,并身心放松的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内部,与学生打成一片,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引导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后,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障碍,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探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在教学"压强"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讲解压强的概念,再引入一则新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冬天的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几个小朋友在冰上玩耍,但是冰块承受不了太重的压力,所以一块冰裂了开来,一个小朋友掉了下去。这时一名战士恰好路过,于是他立刻跑到岸边,慢慢爬到破冰处,将小朋友救了上来。此时学生马上产生疑问:"为什么要慢慢爬到破冰处,跑过去的话不是更快?"有的学生就会想到:"跑过去可能会踩破冰面",此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为什么爬过去不会踩破冰面,而跑过去就不行呢?"通过逐层深入的引导,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可以继而再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思考,并和学生一起思考生活中运用到这个知识点的例子,培养学生勇于思考、探索的精神。

3.现代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以来,要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不可获取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为现代教学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实践证明,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的表现特点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白霜、冰雪化水、水蒸气遇冷液化等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动态展示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在教学"连通器"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通船的场景,开阔视野,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拉近与生活的距离

朱正元教授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推广简易的实验,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拉近课堂和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们感受物理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在简易代替性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操作者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特别要留意那些课后"想想做做"的思考题,这些虽然与考试无关,但也不能弃之不理,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在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这些简易的替代性实验具有贴近生活,简单明了,操作简单,代表性强的特点,就地取材就可以开展实验活动,所以教师要灵活的运用优势,引导学生创造实验环境,制造实验器材,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原理,体会实验内涵。例如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塑料瓶,我们就可以废物利用,修旧利废,为我们的实验服务。如,初步接触电,摩擦起电:我们可以用塑料瓶在我们的皮肤或头发上反复摩擦,然后用塑料瓶接触我们准备好的纸屑,发现塑料瓶有了吸附的作用,这说明,物体相互摩擦可以生电,让物体拥有磁性。再如,音调的探究实验:准备几瓶废旧的塑料瓶,并且装上不同体积的水,然后吹起,会发现装有不同深度水的瓶子发出的声音不同,这是明白,频率影响音调。此外,探究不同颜色吸热能力的强弱:准备两个装满水的塑料瓶,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纸包好,在阳光下照射相同一段时间后,用温度计测量瓶中水的温度,比较不同颜色纸包裹塑料瓶中水的温度高低,温度越高,说明吸热能力却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物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那么我们的物理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慈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探微[J].文理导航,2011,(6)

[2] 严娇.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J].湖南中学物理,2009,(10)

[3] 嵇成国.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的实践探索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10,(7)

第7篇

一、搭建知识和学科发展的框架模型,引导学生勾画物理学科的基本蓝图

苏科物理八年级上的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光的折射、物体的运动这些章节开始,学生被引进了物理的殿堂,他们站在这些奇妙但是又无所不在的自然现象面前,除了惊叹以外,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在他们的脑子里构造出由物理符号和元素组成的抽象世界。探究这些能够引起视觉、听觉的现象背后的故事时,孩子便有了揭开魔术秘密的兴奋与快乐。这是引导物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把这些章节安排在八年级上的原因――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界是物理教学最初也是最好的素材。随后,到了八年级下,一些较为抽象,但仍然能被感知的概念被引入到课本中:力、压强、运动。而且课本不仅仅强调这些概念本身,而更强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例如从第八章力到第九章压强和浮力,再到力与运动,物理学习不再是单纯地罗列应该被认知的元素和现象,而是强调这些元素的关系和现象发生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与此同时,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和第七章的从粒子到宇宙则是在科学唯物辩证法下对物质本质的追问。从九年级开始,学生开始进行更为抽象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学习――功、电、能、电磁等等。这就对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弄清章节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常常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可以对一个章节的内容很了解却又不能同时自由地联想这些知识点和别的章节的关系的话,他也很难准确把握我们想要传授他的那些东西。也就是说,树立整个学科的系统、搭建知识的框架显得十分重要。

二、教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第一步

笔者发现,虽然现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很强,会经常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不在少数,但是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有一定差异,总结起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任务性的提问:

学生会对听课中含糊或者不懂的知识点、课后不会做的习题,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这也是目前主要的提问内容。从积极的角度来说,老师的回答和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客服知识点盲区,并培养其诚实自主的钻研习惯。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提问方式并不是新课改所着力引导的方式。新课改强调的是学生对科研和探究的兴趣和自主性,因而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不是局限在题目和知识点的提问。

2.思路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进行了自主的思考后,可以做到不针对题目本身进行提问,并且为了能够举一反三,建议知识点的联系,会对不会做的习题,做出这样的提问,“这句话隐含的知识点内容有哪些”,或“这两层意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虽然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让老师无从下手,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长进,应予以肯定,当然老师也要不遗余力的倾尽自己解题的经验和对知识点背后关联的深入理解,这时候学生对于解决自己当下所面临的问题便有了可参考的思路,或者产生自己新的思考。

3.反思性的提问:

一些学生在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后,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更多的融入自己对实验、对解决思路的反思。这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题目了。这种问题就已经初步符合了课改对学生提问探究素质的新要求。试想,如果听课时,学生不进行完全投入的积极思考,不设身处地地作为一个实验探究的当事人,评估者,他是不会想到这个层面的问题的。毕竟,大多数的学生目前还处在被动地接收、消化老师传达的信息,而不懂得融入自身现阶段的知识经验水平,来做主动地参与思考。

4.自主性的提问:

有极少的学生,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猜测的特征。若进而能解决问题,往往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这部分学生已具备了向高深领域探索的基础,创新已成为他们的跳板,这些学生毫无疑问的已获得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这也是新课改所最希望看到的提问方式。

由以上几种情况,笔者总结出引导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几种方法:对课本中“基本概念”提问、对解题过程中所选用“公式”的提问、从“公式”出发的对实验设计的提问、对“实验”设计合理性的提问、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提问、对“物理前沿”的提问、对“解题方法”的提问、对“物理实验方法与步骤”的质疑、对“知识的联系、各学科交叉”的提问等等。

三、通过物理学科的教学,将科学方法论的精髓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在笔者看来物理学科是最能体现科学方法论的学科。它常以数学为书写符号,却表达了更加丰富的科学思想。物理集中了自然科学思维系统的精髓,因而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潜移默化地将物理学科背后蕴含丰富而实用的科学方法论渗透给学生。这样的环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帮助学生在其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持续地从科学的探究方法和思维逻辑中收益,并感到科学和自然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8篇

关键词:前概念;物理教学;影响意义;应用策略

所谓前概念,就是指在正式组织教学活动前期,学生已然对必要的课程内容产生一定深度的理解,而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这类认知主要包含两类层面,分别是以往学生系统化学习物理知识的经验,以及对现实物理现象的自发解读和物理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系列前概念在学生物理学习环节中,都势必会造成强烈的迁移影响,基于此,作为教师要保证富有技巧性地加以指导,目的是充分发挥出前概念的积极影响效能,减轻其本身包含的负面影响。

1前概念对于物理教学的具体影响作用

1.1积极影响

妥善化的物理前概念,尽管说和科学性的物理概念有着千差万别,但是其始终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保障,尤其是发挥正迁移作用之后,可以顺势辅助学生获取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基础上,保证他们熟练和灵活性地完善已有知识体系。如在进行浮力学习期间,他们会联想到浮在海面上的轮船,在水中潜行的潜水艇;而在进行杠杆原理学习过程中,他们会自觉地引入生活中使用剪刀的生活经历;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则会自然地联想到雾气和露水,以及已经学过的蒸发与沸腾观点。

1.2消极作用

在实际组织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一旦说某些错误性的概念不能及时予以修正,就会严重影响到后续学生掌握新知识点的进度和水平,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新知识意义随意性歪曲的现象,使得学生产生物理越来越难学的恐惧心理。

2前概念的基础特性

2.1广泛性

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期间,因为学生经历完初中物理的学习阶段,亦对周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颇有接触与感悟,因此会尝试凭借物理语言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独立解释。不过他们所拥有的前概念涉猎过于宽泛,加上生活化的物理情境通常都是经由诸多元素作用的系统,所以相关解释包容的物理性自然也就过多。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光、声、电、热等物理分支学习过程中,学生都会承受各自前概念的影响。

2.2层次繁琐性

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体系构建过程中,经常会习惯性地沿用个人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并且利用熟悉的思维形式进行对应活动认知解读。所以,不同学生在构建自身的前概念过程中,出发点势必各异,就证明学生对于相同物理情境构建的前概念势必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对应的教学设计活动期间,要尽量透过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研究,目的就是尽量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前概念积累状况。

3在物理教学中科学合理性沿用前概念的措施

3.1借助物理知识原理将知识予以渗透

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状况进行观察,特别是学生日常所见,之后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本体前概念,随之搜集学生意见和学生看法等,借助资料信息搜集整合,将所得素材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入式设计和情景化设计,全面的对学生自身已有认知进行拓展性的课件设计与教学任务安排,增加教学体验性,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事先进行问卷调查,最为常见的就是人类发生器官种类,以及怎样创造出的声音,还有就是声音产生缘由问题。通过此种形式,物理教师对学生前概念就有了一定了解,接着便可进行自我教学总结。学生可以熟知物体发生种类和物体为何发生,但是上述行为存在无疑是特性。课堂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教师可提前设置相关实验,比如说将纸屑放在扬声器上,敲击音叉置于水中,让学生群体将手放在喉咙上切身感受声音魅力,最后就是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其中奥秘,再由教师进行课堂归纳总结。

3.2教学情境创建

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初中物理教师要对前概念进行认知,不论前概念正确与否以及认知是否面面俱到,教师都应该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教学目的,对学生学习予以补充和延展,情境教学促进了初中物理教学合理化结构体的构建,也形成了生活化物理教学模式,教师针对不全面的认知教学可以采取分组实验模式,让学生来提出问题,以小实验的模式组织教学,教师以引导者身份出现,借助物理概念来以反问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启发和引导,促进学生跳出原有认知,接受一定认知冲突,最终达成认识顺应过程。

4结语

综上所述,前概念对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改善,的确存在着极为深刻的影响。作为教师,要保证熟知学生生活背景来创造趣味性的引导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持续深入性地研究相关知识点。长此以往,顺利摆脱前概念的一切消极影响,真正灵活和高效率地解答书本,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物理问题,为今后物理成绩提升和升学前景合理化绽放等目标贯彻,做足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谈物理教学中的前概念[J].教学与管理,2010,15(01):122-143.

[2]余忠亮.简议前概念的探测与分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9(10):77-86.

第9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以把一支稍小的试管插入一支盛满水的试管中,提出问题:若把两支套着的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会掉下来.教师演示实验,把两支试管倒转到竖直位置.学生清楚地看到,小试管不仅没有掉下来,反而沿着大试管上升了.结果出乎预料,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此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开展教学活动,引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这样,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抓住实验教学这块阵地,让学生积极思考,重点探究实验教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在创新中进行物理实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秉承“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教学理念,还要让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实验,在创新中发展,在思考中提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创新的习惯.初中物理实验是小组合作的实验,单凭某一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完成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要设计实验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安排学生在不同的合作小组中完成实验.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是,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且借助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惯性”后,学生明白了公交车在刹车的时候,身体向前倾的原因;在学习“物态变化”后,学生明白了夏天在教室里面洒水会起到降温的作用;在学习“串联、并联电路”后,学生明白了大街上路灯的工作原理.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

四、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1.收集和整理.要求学生按章节物理知识点和规律观察身边相应的物理现象,并由专题小组收集整理与知识过关同步进行.例如,有的学生回家看到妈妈把孵化一段时间的鸡蛋放到盛水的盆中观察和检验,他起初大惑不解,便写了篇观察记录,并通过小组讨论弄懂了其中的奥妙.事后他在回忆中风趣地写到“原来我妈妈也懂得运用物理知识呢?”

2.参观与学习.结合各地实际将学生带出校门,进行实地考察,也是改进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讲“连通器”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食堂锅炉水位计;在讲“简单机械”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工厂和附近机械铸造车间参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组合和有关原理.

3.调查与研究.有些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讲,反复练,不如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的效果好.比如,电学中关于“路灯和小彩灯”的知识,学生在实际调查研究后,对电路的联接方式和工作情况有了深刻印象.

五、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10篇

一、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过去以教材为主、以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物态变化”内容,传统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再讲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以及过程特征。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以熔化和凝固知识的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因此不能只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熔化和凝固概念的规律本身上,而应该注重学生对凝固和熔化过程的经历和体验上。首先应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如“水结成冰、冰熔化成水”这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这种现象;然后结合事例引导学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条件。由于学生刚开始学物理,教师应根据探究的方案进行较多的指导,在学生交流方案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操作过程当中的所有问题,包括学生操作是否规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学生的操作是否有安全隐患等。在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后,学生通过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可能并不理想,如熔化的温度偏差较大,所画的图像并不能明显看出熔化过程等一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在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实验都是失败的。现在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探究过程的收获,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又可以巩固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可见,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主要区别是不仅注重探究结果,同时还注重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学生在刚学物理时,我们一方面要控制好科学探究的操作难度和思维难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当中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因素。从过程与方法上来看,学生在准备工作中经历了猜想、假设、实验验证、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来看,通过参与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以及交流合作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这样的新课引入,从课程目标三个方面上来看,都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理念。这样的处理会充分地利用教学当中科学探究的素材,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学生探究活动与传统的学生实验是不同的。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学生的实践活动并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师预先规定好的程序来进行操作,得出教师预计的实验结论。

现在的实验探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思考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来交流研讨探究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教材注重到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力争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这样既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的科学情感。比如,在“汽化和液化”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因此在这一节教学之初,我们应避开那些比较抽象的、一般化的物态变化和那些非常严密的物理概念,而应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实例如晒衣服出发,认识到一种具体物质——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从衣服上跑掉了!”从这样一个学生很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来认识汽化现象。再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这个知识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的一个分化点。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应该进行改革。尽管在探究活动之后需要一些定量计算,但是应该尽量避开那些意义不大的模型化的繁杂计算,应该像教材中的例题和作业那样设计一些有实际背景、有实际意义的习题。再如,“光的反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落实上,只关注如何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应该从实际问题出发,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物理知识在实际当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些具体实例出发来引入所要研究的内容,并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来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强调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感受。所以物理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本身,而应结合学校的物质条件和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多种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探究“熔化和凝固”的实验时,学生从他的实验结果或者从熔化图像上很难看出比较明显的熔化过程,或者可能会发现海波由于过热而不凝固这样的问题。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题研究。在进行专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学生当中,在研究方案的确定、如何查找资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方面给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帮助。比如,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现象”之后,学生会产生这样的问题:

第11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物理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促使学生有心向学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初中生可塑性较强,教师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初中生的物理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学科特点,充分利用物理知识中的兴趣点

物理是研究自然现象、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它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也有形象生动的实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创设有趣的情景,找到生活与物理的共振点,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如,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外面总是湿湿的,难道易拉罐向外渗水吗?你能运用密度知识计算自己身体某部分的质量吗?为什么附着在车窗玻璃上液化的水雾有时蒙在车内,有时又蒙在车外?这样,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感到单调乏味。

八年级上好第一节物理课,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物理作为第一堂物理课的兴趣点,如用:冷水使烧瓶中热水沸腾、纸片“托住”满杯水、“瓶吞鸡蛋”、用力吹向小漏斗,漏斗下的乒乓球被漏斗紧紧“吸”住等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这些实验现象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冲突,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惊讶。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做实验,伴随实验中的一些简单操作,产生的形形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会象磁场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能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移动切去头的小注射器的活塞,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可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利用激光手电的光穿过加湿器产生的雾化水汽,可以清晰地随时随地呈现“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

(二)结合新技术、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动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材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胎儿的B超图像”图片(《声的利用》一节的内容),学生惊讶地“发现”子宫内孕育的是一对双胞胎。其实,从我们普遍使用的手机、电视、MP3、笔记本电脑等日用家电产品,到我们看病时用的B超、X-光、CT照相等,到航空航天技术、磁悬浮现象、高温超导、纳米技术乃至核能源或核武器技术,无不深深地植根于物理科学的成就之上。教师要有意识在教学中,渗透相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广度和实有用性,让神奇的物理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好物理的积极性。正像教育家布鲁纳说的那样:“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

(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原物理学的自然本色

初中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其中形象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生动的模拟和真实的再现,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材料。例如内燃机的工作过程、分子的热运动、核裂变、聚变等,是必须依靠好的想象才能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其形象生动地实体化,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对难学、难理解和难演示的实验可以制作课件,还可以从网上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在《机械能及其转化》一节的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材上静止的插图变成生动的动画,画面上地球卫星的高度和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卫星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实现相互转化的,且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物理教学内容丰富充实、直观形象和生动,还原了物理世界的自然本色,让学生感受物理的美,这美感能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兴趣是学生不断进取、不断求知的源泉,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想尽办法来培养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乐学物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想学、乐学并有所收获,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二、培养学科情感,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物理学习过程中知识点多、单位、公式复杂和推理要求严密等学科特点,与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思维能力低,没有成就感的学生萌生了“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厌学、弃学情绪,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遭受挫伤。然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积极情感。

(一)展示教师教学魅力

初中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科的情感,大多来源于对任教老师的喜好,教学实践证明,与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多数学生偏爱其所教的学科,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初中物理教师教学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熟练的教学技术手段、风趣的语言表达能力、高水准专业知识和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爱等构成了教师个人特有的教学魅力。这种教学魅力,是令学生信服和崇拜的基础;这种教学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起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积极学科情感。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和发展。如,数据后面没单位是初学物理者常犯的错误,苦口婆心的唠叨、板着面孔的训斥都收不到好的效果,那就用幽默的语言问学生,“你的体重是50~~厘米?”学生立刻反驳“不是厘米,是千克!”“你不说,我不知道的!”单位的重要性无需再多说了。慢慢地漏掉单位的情况会减少,直至消失。

留心观察会发现,爱拖堂教师的学生课间迟到多;上课爱嗦教师的学生纪律散漫、堂上废话多。教师的言行,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正是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有什么样的任课教师就有什么样课堂。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展示教师教学魅力,使物理课堂充满吸引力,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

物理学科抽象、概括的特点与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尚未形成的特点不相一致,导致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比较困难,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其实,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还有“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如果在农村薄弱初中,切实地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目标重点是落实在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发展”上,落实在让学生接受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会不切合实际,盲目拔高,徒增学生的挫败感。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维持对物理长久的、积极的情感,为物理有效教学提供保证。

1.清扫数学障碍

初中物理中应用数学知识,多数属于知识的横向迁移即水平迁移,但农村初中生数学掌握得不好,或时间长遗忘了,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达不到物理的要求,这都会给后续的物理学习带来困难。例如,学生虽然在数学课里学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内容,但画力臂时,很多同学还会做错,画力臂成为杠杆教学中的难点。深入了解发现,学生在作图时受到力的作用线、支点等因素的困扰,感到无从下手。为减少干扰,可以先教学生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的两端尽量延长,再过支点作垂线找力臂,这样练习后学生的出错率就会大大降低。再如,八年级教材中声速的单位写作“m・s-1,由于学生还没学过“负指数”的内容,也会造成认知过程的困惑。所以,教师在物理课上要重视学生在数学上的“微小”困难,协助学生清扫数学障碍,保证物理有效教学的顺利进行。

2.指导学生记忆

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有学习活动。不可否认,农村初中的学生受生活环境及学习条件的影响,缺少学习方法,记忆能力也略为逊色。学生归纳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都说“学会了,可没记住,或没记准”,可见要学生学会所学知识,就必须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有效记忆,教师把一些重要知识点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化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八个字;天平的使用可以归结为一首小诗:“水平台上放天平,游码左归零;左重右调动螺母,横梁才会平;左物右码移游码,横梁再次平;砝码总和加游码,得数是质量”。“缩记法”简明扼要,也非常好用。如把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和电流表要和被测用电器串联,缩记为“串流”;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且等于总电压和电压表要和被测用电器并联,缩记为“并压”;也许不够规范,但言简意赅,也深得学生喜爱。联想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把抽象枯燥的物理知识记住,如把固态、液态、气态放在依次升高的“台阶”上,当发生上台阶的物态变化时就要吸热,反之则要放热,分清“吸热”还是“放热”,就把握解决物态变化问题的关键。

3.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感到内容“高不可攀”时,会导致学习兴趣低落,参与动机低。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情景,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一点提升,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农村初中(下转第37页)

(上接第27页)生中,教学标准更应降低一点,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避免情境设置过难,产生畏惧心理。例如常见的电学计算题目:在标有“3000r/kW・h”的字样的电能表后仅连接了一个用电器,在3min内观察到电能表表盘转过60转,求这个用电器的功率。多数学生感到题目难度大,无从下手,教学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①“3000r/kW・h”的字样表示什么物理意义?②电能表的表盘转1转,用电器消耗多少kW・h的电能?③(1/3000)kW・h的电能是多少J?④表盘转过60转,用电器消耗多少J的电能?⑤3min消耗72000J的电能的用电器的功率多少W?中间增设kW・h和J两个单位之间换算的台阶,可使认识呈渐进式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分解难点、小步前进,让学生容易接受,能学懂,增强信心;同时对教师有信任感,愿意听老师讲的课。

第12篇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导学”的起始环节,有时甚至贯穿整个物理课堂。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开展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问题情境以问题材料为载体,这就要求教师在选定问题材料时应注重三点:一是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材料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兴趣,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相契合;三是材料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材料的分析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运动的描述”时,教师可以创设“月随人动”(晚上明月高挂,人行走时,月亮也跟着走)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提问:泡沫在水里会漂浮起来,石头扔到水里会沉下去,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分析此类生活气息浓厚的物理问题,学生便能快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二、问题设计方略

问题设计可谓是“问题导学”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作用在于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对于整个物理教学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正因如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设计物理问题时应投入更多精力,注意问题的科学性、适度性、系统性、探究性、层次性以及数量的多少,真正发挥物理问题的成效,同时增强“问题导学”的实效性。例如,在讲“动能、势能、机械能”时,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好预习任务,然后在学生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问题:(1)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是什么?(2)影响动能的因素有哪些?动能和势能之间有什么联系?(3)哪些都属于机械能?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能有什么?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一下。上面的这几个问题都比较简单,但却清楚明晰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知识迁移、分析探究问题等能力,对初中物理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三、引导学生提问

观察“问题导学”四个字可以看出,“问题”和“导”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点。上文已细致阐述了“问题”,怎样才能做好“导”呢?这就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多多猜想、质疑,敢于提出自己心中所想、所疑,从而达成引导学生提问的目的。首先,教师要营造出欢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同时加强训练学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提问方法,如根据实验现象提问疑惑点、依据问题情境提问疑难处、针对物理问题提出矛盾之处,长此以往,学生提问的能力和质量一定能得到提升。最后,教师还须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教学等,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中提出问题。

四、诱导学生解答

提出问题之后就要解决问题,诱导学生解答问题是“问题导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领路人的角色,善于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掌握方法、获得真知。例如,在讲“浮力”时,学生常在“100N的水能否产生大于100N的浮力”这一问题上犯迷糊,因而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阿基米德原理的分析上来,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此问题中涉及的重点概念,从而解决问题;在讲“物态变化”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实验室做“水沸腾”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在亲身观察中了解“水在沸腾前后时水中气泡的大小变化情况”这一问题,将感性问题上升到理性层次,从而获取正确答案。

五、善于迁移拓展

物理学科的逻辑性极强,与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十分复杂。在物理“问题导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迁移拓展的方法为学生铺路搭桥,让学生将理论问题的解答思路应用于现实实践,以此取得优良成效。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黑板反光时,黑板上的字还看得清楚吗?再结合“光的反射”示意图,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入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完全重合?入射光束与反射光束之间有什么关系?随即将学生引至“中学生应如何保护视力”的活动上来,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能够有一个整合理解,进而加深课堂拓展的深度。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