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时间:2023-06-15 17:26: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第1篇

【摘要】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监管现状入手,分析了目前会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模式,提出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具体措施。

自1985年《会计法》颁布以来,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治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加大了会计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会计信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中,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是我国理论界争论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政府依法执政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管理应当如何定位、应当采用怎样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已经成为理论界和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主要是政府通过实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报告条例等法规制度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的管制,是政府依据相关会计法律对企业和个人的会计活动施加的直接行政干预。在管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多头管理,主体不清晰。会计领域存在多个政府管制机构同时进行管制,而且政府对会计信息管制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规定并不清晰。如财政部门中有会计管理局、监督局负责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地方政府都有相应的行政授权;而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又有其行政管理、金融管理等使命。在这种管制中,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往往与其经济事务的监督交织在一起。作为理性的行为主体,政府的管理人员可能会利用职权进行权钱交易;加之我国并未彻底实施对政府行为的可问责机制,腐败的滋生将成为必然。政府这种会计领域的经济行为管制与政府行政管理的交叉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会计信息宏观监管的低效率,也将使市场自身机制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重复检查,责任不清,执法结果缺少透明度。虽然《会计法》明确了我国政府主导型监管模式,但还没有理顺会计监管权的设定和分配,财政、审计、证券监管机构、税务等政府部门监管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而且没有信息共享的机制,不仅为企业依照自身利益向不同的职能部门提供不同的会计报告的舞弊行为提供了可能,而且产生重复检查,责任不清、会计违法追查非经常化、结果追查不及时、执法力度不强、会计执法的结果不透明、缺乏警戒作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由于《会计法》对财政部门监管权力和责任的规定比较笼统和抽象,又没有充足的人力保证财政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监督,从而使会计法执法检查流于形式,监管力度很难加强。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会计法律的实施机制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的理顺问题是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从法律实施机制的角度来重新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模式,从制度的角度加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构建

(一)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的要素

1.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主体。《会计法》明确规定财政部为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从法律角度确立了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在会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因此,笔者将政府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的主体,以此为前提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模式。

2.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客体是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是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相关企业、会计人员及其所从事的会计工作。包括:企业对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执行情况、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健全和完善以及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等。

3.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依据和手段。首先,法律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工具。监管中将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会计信息生产系统进行约束;其次,政府监管的重点是可控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而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最具有可控性的是会计基础工作,也是《会计法》规范的主要内容,因此,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时将其作为监控的重点,构建“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政府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评价的手段;最后,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网络信息平台是政府会计监管和监管结果的媒介,通过该平台既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预警,也可以将动态监管循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执法结果及时反馈,并列示问题企业的黑名单。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管模式

模式构建过程中将要考虑主、客体的合理布局和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依据和手段以实现监管运作的有效性。会计监管模式如图1所示。

1.政府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直接监管

直接监管是指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运用计划、政策、制度等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的干预和管理,以达到行政监管的目的。具体的监管形式有两种:

一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以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基础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和手段,对企业会计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以及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此项工作由图1中的政府会计监管部门来完成,建议在中央及地方财政部门中专门成立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

二是政府会计监管部门通过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进行适时监督。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如图2所示。此项工作由图2中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或工作组)来完成。

前述两个机构隶属于政府会计监管部门,可以成立一个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评价机构,并分设两个工作组负责不同的职能。检查监督的结果由政府监管部门直接整理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公示;对于问题企业在企业信誉档案中加以记载,并在黑名单中列示,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同时对于违反相关法规的企业,政府会计监督管理部门应直接对其处罚,处罚结果也需公示在网络平台中。

2.通过中介组织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间接监管

中介机构的监管是指中介组织依据相关法律,受托对市场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的干预和监督。受托企业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间接监管形式有两种:一是正常的审计业务。受被审单位的委托对其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此时会计师事务所既是审计方又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对象;二是受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的委托,对预警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部门,此时,它是政府监管的有益补充。

3.监管模式的运行

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根源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生产。因此,会计信息监管可以分为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两个层次。内部监管是企业管理当局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评价体系和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企业自身会计工作和工作成果的监督管理。

外部监管是政府会计工作的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方(包括审计、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以及社会中介组织和单位、个人等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管理。外部监管以政府财政部门的监管为核心,并汇集来自其他监管部门、中介组织、个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信息,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查结果不仅作为即时处罚的依据,而且作为一种对企业进行信息生产能力见证的方式在信息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

在具体的监管中信息流程为监管信息由企业到各个监管主体、监管主体进行监管、信息反馈到企业、无误的监督结果汇集到会计信息质量评价委员会进行企业管理业务评价、评价信息以文档的形式进行社会公示。

三、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完善会计执法环境

执法环境的完善对于严格监管、使会计制度刚性化、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合理化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明确会计公共执法主体及执法方式,应当明确政府财政部门是会计执法的主体和组织协调者,有责任将各执法单位在执法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和整理,并监督执法结果的处理,同时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公示,记入企业及相关个人的档案,保证会计执法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其次,明确会计私人执法的方式及权利。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完善,《会计法》执行概念中的主体也必然会拓展到私人、公司和社会中介等。根据私人执法理论,会计执法权究竟属于国家抑或社会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何种执法模式符合最大化原则,能够取得最大的法律效益、达到执法成本与收益的均衡。《会计法》私人执行的基本前提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私人可以参与执法和索取相关收益。因此,有关《会计法》私人执行的程序和制度建设将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建立完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

企业是契约的集合体,会计是企业管理当局履行契约和解除契约的重要手段。作为内部管理者,内部经理人应当借鉴国家颁布的评价体系构建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使得政府出台评价体系达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全面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监督体系应包括对企业会计法规遵守情况的监督、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运行各程序的监督、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监督等内容。可以建立一种内外结合的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检查和提高机制。

(三)建立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奖惩机制

为了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在政府主导的监管中,除应该具有各种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外还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理解与交流。实践中,应该在各种监管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会计信息的共享机制,使得作为一种“信号”的会计信息引导会计活动中各个主体的行为。这种会计信息共享机制可以通过建立会计信息网络平台来完成。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可以由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中的会计信息质量预警部门负责,并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企业会计信息库。通过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库,使得同一企业的会计信息能为政府各不同管理部门所共享,限制企业为自身利益而编制不同报表的可能,并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优势。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应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库;对于非上市的企业而言,应以财政部门对企业的法定监管为核心来建立会计信息库;同时,考虑到税务、工商部门与企业日常联系的优势,应将工商部门对企业的营业检查信息和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纳税确认信息加入到会计信息库。

2.企业的信誉档案。无论哪一个执法部门,对于发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和会计造假问题,都应记入企业信誉档案,并在网络平台中予以公示;对于根据法律规定应予处罚的企业,还应将处罚的结果公示,避免不同的执法部门重复检查、重复处罚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起到对执法部门依法执政公平性和恰当性的监督,并对其他企业起到警示作用。

(四)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预警机制

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 质量 监管

近年来,我国资本正在急速增长,这使得我国上市的公司变得越来越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上市公司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应当根据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监管体系,促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上市公司实际运营过程当中,其在会计信息方面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降低由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所带来的损失。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问题

(一)会计信息内容缺乏时效性

基于我国所具有的特殊情况,使得上市公司在股权改革之前,通常是有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组成。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股份构成中流通股所占的比例较小,股份集中的程度也有所欠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重视,所公布的会计信息内容也够规范。例如,在信息报表当中常使用含糊其词语言。此外,由于上市公司在生产和信息披露上之间容易产生矛盾,致使很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都缺乏一定的时效性,无法反映出公司实时的运营状况。

(二)会计监管法律的不完善

虽然当前我国在会计信息监管上实施了很多相关法律,但是这些法律通常都形成于四、五年之前,而且其更新的速度严重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到这些法律所具有的监管效力。c此同时,这些法律的实施还存在监管处罚力度缺失、震慑力不够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满足证券市场在管理方面的需求,我国成了证券委和证监会两个国家组织结构。其中证券委主要是是对证券市场在宏观上进行统一管理,而证监会则是证券委的监督执法机构,其主要是依靠我国所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证券市场进行相关监督和管理工作。这两个监管机构都是从宏观上对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管理。但是,现阶段证监会所具有的职能只是对会计信息披露准则进行制定,而会计准则的制定则是由财政部门所掌握,使会计信息本身所具有的质量形式会受到披露准则的影响。由于缺乏一定的协调性,这使得披露准则不能够对会计准则产生影响或是引导作用。证监会在会计准则制定上权利的丧失,使其在引导资源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导致证监会的监管不够全面。

此外,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当中,注会师是其中一道十分重要的关卡,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在对注会师监管方面还存在着监管力度不够的问题,针对会计事务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也存在控制不严、发现不力等现象,使得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较差公信力,这些都与注会人员自身素质和行为规范有着紧密联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对策

(一)加大会计信息质量监管力度

首先政府应当构建全面的监管体系,正确处理好自律监管和政府监管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来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会计信息,以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利用审计手段来提高对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外部监管工作。政府部门不仅要对违反法律规定的上市公司实施严厉的处罚,还要追求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或是刑事责任,严厉打击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以降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给社会和企业所带来的质量问题。政府部门还应当推动会计主体要严格遵守会计相关准则,最大程度反映出上市公司内部的财务情况。

(二)充分发挥注会在会计信息质量上的监管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注会本身的作用,主要在于:注会能否发现企业所存在的违规现象;注会能够披露企业所存在的真实违规情况。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会个人的惩处力度,提高其违规成本,确保其在上市公司监管上所具有的独立性和其所具有的实施效力。我国注会在提高内部素质上应当借鉴美国在此方面的经验,实施同业复查制度,尤其是针对于那些能够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的注册人员和事务所,更应当采取同业复查制度。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以本国国情为基础,充分借鉴此制度,并将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颁布出来,对所有的注会人员进行复查,以保障其在会计信息上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针对上市公司所存在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在此方面的改革和进步,对其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笔者先对存在于上市公司中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行了剖析,发现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提出有效的监管对策,以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世忠,刘赛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暨审计质量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

第3篇

一、会计信息含义概述

当下,就公司会计信息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然而民众对会计信息比较统一的理解即会计主体遵照会计准则相关要求,选用专业化措施,针对出现过的经济事物实施相应的明确、详细计算、精准记录,进而较好地构成可以符合信息使用者现实要求,亦可以充分展现公司财务与经营现状体系化信息之总称。

二、制约我国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未给予会计信息质量应有的关注

就现在来说,鉴于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特别缓慢,致使经济体系存在许多不足,故一些公司与会计信息质量相关的规定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陷,最终引发诸多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此外,某些会计人员于处理会计信息过程中盲目遵从上司的命令,人为地使自身会计信息朝监管部门拟定的硬性指标倾斜,完全不顾及市场需求。与此同时,部分公司就当前的会计信息实施了错误的研究,于披露信息过程中很难跳出以前固定模式的限制,如此便造成了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局面出现。

(二)会计工作者存在的失误

不管什么人,他们于工作时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然而会计工作者的失误却会造成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会计工作者失误通常指其于会计信息明确、计算、记载及上报等步骤,于自己未察觉的情况下出现的过失。尽管此种现象特别普遍,然而此种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出现的原因却并非会计工作者有意为之。会计工作者于工作时的过失通常分成如下几种:其一,鉴于工作者素质低下,很难精准地掌控专业化知识及技能,进而引发失误;其二,拥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会计工作者因为个人失误而引发问题,但是审计工作者却未审核出此类失误。

(三)外部监管力量较小

近些年来,虽然政府为了较好地制约会计工作者的举动编撰了相应的法律及法规,然而此类规定却并未起到应用的作用。此外,公司外部监管机构,比方说税务机构、审计机构及相应的中介机构等,亦没有把具体的监管工作落到实处,这便导致监管工作仅流于形式,不具现实意义的现象出现。诸如此类现象的出现致使公司会计信息无法得到恰当的监管,同时亦给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造成了特别大的阻碍。

三、促进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方法

(一)完善法律法规,切实推动执法力度的提升

自法律立场出发,强化对公司的监管,促进执法力度的提升,可以较好地规范公司会计工作者的行为及作风,强化其责任理念,亦可以较好地保证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而推动公司的可持续前进。所以,相关政府部门理应从社会及公司现状出发,制定一系列实用性高的法律法规,且扩大法律执行力度,加强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就公司而言,公司理应借助法律法规的监管,切实改进自身财会体系,并应努力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财务意识,贯彻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防止违法乱纪举动的出现。

(二)创建一整套完备的会计监管体系

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会计信息质量,各公司理应加速会计监管机制的创建,为会计监管的顺利展开供给法律保障。至于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的创建方式方面,公司通常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强化外部监管。外部监管也就是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监管及政府监管的作用。外部监管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展现公司会计信息公正性及真实性的终极关口。各公司惟有强化自身外部监管,方可充分暴露会计虚假,确保会计信息的高质量;其二,扩大公司监管的透明度,优化公司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方式;其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为了有效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出现时职工所出现的互相扯皮情况,各公司理应将责任落实至部门及个人,让职工各司其责,切实提高职工工作效率;其四,创建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强化舆论监督。

(三)关注员工素质,切实提高会计工作者专业素质

对公司会计工作者的要求,各公司理应确保数量及质量的同步达标。针对此方面,各公司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借助与著名财经学院展开合作,聘用部分具有科学理念及较高专业素质人才的方式,为公司的会计部门注入全新的血液;其二,公司应定期举办培训,以更好地提高自身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其三,为了有效地跟上时代及社会前进的步伐,公司可于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挑选部分杰出会计工作者去发达地区或本国的部分杰出公司深造,进而将其他公司及国家出色的会计理念引入自己公司;其四,公司可借助邀请知深会计工作者来公司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加深职工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并促进其专业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烟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

一、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制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来看,我国烟草企业普遍存在着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会影响到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烟草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烟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就目前来看,我国烟草企业会计工作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产管理混乱、往来账管理混乱等,甚至有的单位为了追求“数字”业绩,应付上级的考核检查,没有遵守会计基本原则,使得企业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着一些偏差,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烟草企业会计作为一项以提供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的专业管理活动,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烟草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而烟草企业要想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积极的做好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烟草行业只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发挥会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烟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监管工作不到位

引起烟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烟草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不到位。一方面,企业对内监管不到位。企业会计工作主要由会计部门负责,内部监管不力,很容易出现做变通做账的现象,再加上企业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信息交流受阻,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另一方面,外部监督中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忽略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

2.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烟草系统的基层财务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未能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简单的会计处理还能应付,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面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为了赶效率,不注重质量,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四、烟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升策略

1.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制度是工作执行的依据和保障,完善的制度对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烟草行业会计工作中,要想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烟草企业就应当完善相关监管制度。首先,企业要建立各项会计管理制度,科学地设置会计岗位,合理位置会计人员,明确个岗位的职权;其次,要加强内部监管,建立有效的内部监控机制,对会计工作进行全方面的监控,从而确保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烟草行业还必须强化会计信息的审核,完善相关审核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另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局长(经理)办公会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以确保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制定适合内部成本核算办法,从而避免会计信息的失真。

2.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与管理

在烟草行业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为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应当重视会计人员的教育和管理。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专业会计知识的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其次,加强会计人员职业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为烟草行业培养一直专业的会计人才队伍。另外,烟草企业应当将相关责任落实到会计人员的身上,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里,烟草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越来越多,而传统的会计工作方法已经不适应烟草行业会计工作的需要,传统会计方法信息失真严重,严重威胁到企业的利益。而信息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带动会计工作方式的创新。在信息技术的依托下,企业可以将各部门之间统一纳入到一个信息化系统中去,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同时,在信息化技术的依托下,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电算化发展,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发生。

五、结语

综上所述,烟草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对烟草行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会计工作中,要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和监督,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信息的电算化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推动烟草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筱琳.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9:158-163.

[2]韩先桃. 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及效应研究[D].华侨大学,2013.

[3]刘金郭. 烟草行业财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1:94-96.

[4]张雅婷. 关于烟草行业全面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探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1:101-103.

第5篇

摘 要:目前,我国会计信息造假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方对公司所披露会计信息质量的质疑与关注。尽管政府有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会计信息质量低下、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诚信原则的缺失。本文正是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对诚信原则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

关键词:诚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1.1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该满足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的基本特点。2001年葛家澍撰写的《财务会计的目的与信息质量》中阐述道“会计信息质量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低要求,如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的最低要求,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不合格的”。前文已经指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其关系到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合格的会计信息会干扰监管层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合法及合规性监管,会误导使用会计信息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也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1.2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文主要介绍会计信息几个不宜理解的特征:

第一,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应该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使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充分诠释了会计信息质量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的职能。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以便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以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现金流量状况。

第二,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记账规则中重要的原则,同样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的会计处理必须以业务的经济实质为依据,而不局限在法律依。虽然企业的大多数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一致,但是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在发生的过程中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企业发行永续债,从法律形式上来看其应当作为负债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由于其经济实质满足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此时,当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时,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将企业发行永续债作为所有者权益科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三,谨慎性。谨慎性是指企业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应当考虑企业可能面对的潜在的经营风险。在进行资产科目及收益类的科目处理时,不能过高估值;在进行负债类及费用类科目时,不能过低估值。例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出现明显的坏账时,应当及时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固定资产项,应该严格按照折旧规则进行折旧。如果在此类项目的会计处理中没有遵循谨慎性要求就会导致资产高估,这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的参考价值。因此,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或者内部环境时,应作出相应的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2诚信原则对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诚信作为会计所必需的重要品质,在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会计缺乏诚信原则,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企业缺乏诚信原则,不仅会影响到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对自身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缺乏诚信原则的企业由于披露的信息质量缺乏保障,企业难以获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信任,对于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也难以顺利解决。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发展履行的是“ 公开、公平、公正” 原则,而诚信原则与上述的“三公” 原则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然而由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企业都未能很好的履行这些原则,会计诚信原则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而会计诚信原则缺失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情况下,形成与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样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的错误决策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如果会计从业环境较差、会计行为人道德品质不高,缺乏会计诚信原则,必然会导致不道德的会计行为发生。而与会计诚信原则缺失密切相关的不道德会计行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使会计行业陷入严重的诚信危机,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3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所执行的准则制度和程序方法而言,在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结合程度的影响。从会计从业人员的角度分析,由于不同的会计从业人员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这就决定了其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做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与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危害社会和广大公众,侵蚀广大投资者的相关利益。

3.1诚信原则匮乏,由利益驱动诱发造假行为

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失真行为影响较大,所以本文所分析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主要以上市公司为主。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小于收益,那么上市公司将进行会计造假,而上市公司因会计造假而承担的风险成本取决于市场环境,假如没有相关的会计信息监管者,并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识别出会计信息的真伪,那么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将陷入类似于“囚徒困境”,会做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决定,只有作为会计信息质检员的审计师和作为会计准则制造者的政府部门的介入才能打破上述的平衡。事实证明,市场环境给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弄虚作假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比如有的上市公司为了逃避被特别处理(ST)的命运,会不择手段地粉饰业绩,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

3.2会计事务所缺乏诚信原则,未能对企业会计信息严格审查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主要通过审计鉴证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他们可以服务于市场中的任何机构,他们可以站在政府部门这边,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鉴定并出具公正的审计报告,他们也可能站在上市公司这边,为了谋求长期合作与高额的审计服务费,审计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最终为哪一方服务取决于其获得的审计舞弊的相关收益和被监管部门惩罚的成本之间权衡的结果。显然,如果舞弊的收益大于惩罚的成本,注册会计师将会选择同上市公司一起造假。通常为了节约成本,保持充分的利润空间,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就简化程序,甚至放弃‘谨慎性’这一会计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东方电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其外部审计机构――乾聚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一大帮凶。据了解,乾聚事务所通过连续四五年为东方电子审计财务报告,仅审计费用就获得240万元,在这个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注册会计师很轻易地就将独立性抛在脑后了――这也正是东方电子公司一系列虚假财务报告能够出笼的根本原因。

3.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就我国目前企业会计的整体水平而言,企业会计的综合素质不高。部分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不能坚持诚信原则和会计职业道德,为了自身利益,进行会计信息作假。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会计人员在面对领导伪造企业会计数据的指令时,不敢进行反抗,最后成为会计信息作假的帮凶。上述的这些行为都会带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可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4塑造会计诚信原则,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4.1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力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证券监管机构应设立专门委员会,对于某些典型行业的关键的财务数据要与同行业进行分析对比,具体的做法是借鉴当前流行的绩效评估的做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一些典型的行业建立一套可行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对财务指标异常的上市公司要求相关方面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进行重点抽查,不要过分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除对有迹象显示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情况的上市公司进行针对性的查处以外,还应就上市公司年报设立正常的抽查复审制度,保证每年一定比例的抽查面。不能完全依靠注册会计师行业内的质量抽查,证监会还应及时修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加大处罚力度。

4.2加强会计事务所执业人员执业道德的培训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对执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主动地组织执业人员参与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的讲座,向其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尤其是诚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后果,将职业道德意识传达给所有执业人员,并且促使他们将这种意识贯穿于自己的审计工作之中。职业道德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很衡量的,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职业道德与审计质量挂钩,这样能够促使员工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4.3提高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诚信原则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会计人员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可以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 培育会计人员“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道德观念。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要强化他们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工作中能自觉的以“ 不作假账”为道德准绳, 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关于诚信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76-78.

[2]杨兴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上海会计,2001,(9):132-134.

[3]应松年.政府应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J].法制日报,2003,(3):156-158.

[4]苏文胜, 王巧丽.会计政策选择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J] .财会通讯2005, (8):72-74.

第6篇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概念

所谓公司治理,是指通过建立一套既能分权又能相互制衡的有效机制,以此防止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侵害,降低成本和风险,达到保护所有者的目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治理,即公司内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是一种直接控制;二是外部治理,即一系列制度的安排,力在通过市场间的竞争对企业实施的一种间接控制。具体来说,内部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组织机构、董事会等;外部治理结构包括市场制度、监督制度和信用制度等。

会计信息产生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是管理当局提供给投资者用以评价经营业绩并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基础,对于缓解委托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会计信息的质量越高,对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的影响就越大,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越多,财务报告的目标也才能较好地实现。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二、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1.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科斯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组成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的冲突导致交易费用增高,契约的稳定性受到质疑,由此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公司治理本质上是一个制约和决策机制,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来制约其他利益主体,从而达到维护企业整体利益的目标。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判别公司治理机制有效的前提条件。

2.高效率的公司治理机构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证

一般来说,会计信息系统与公司治理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会计系统是在公司治理机构的框架之下,而有效地公司治理机构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要想得到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必须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这就必然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可以说,两者是密切联系和双向互动的关系。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现状及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我国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国家股所占比重过大。另一方面,股权过度集中,上市公司处于第一大股东的超强控制状态。我国部分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甚至受个别执行董事大股东操纵,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损害了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控制的重要保障。董事会缺乏独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股独大”,即大股东控制董事会,代表和维护大股东的利益;二是董事会被经理层控制,如董事长和总经理“双职合一”等,即许多高层经理担任董事会成员,使得经理人员在公司的许多重大决策,如经营决策、利润分配、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方面占有强有力的话语权,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保证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机制的独立性及对经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和约束。

3.监事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主要的职责是监督高管是否认真履行企业的宗旨,维护股东的权益,而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决策权和任免权。其主要组成人员大多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这就使监事会的约束监督效力大打折扣,实际上它已经沦为了董事会的议事机构。从这一层面来看,监事会的作用已经几乎为零,外部监督力量失效。此外,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监事专业知识和有效监控机制,出现了监事会监督不力和公司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的现象,导致使用者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从而误导了相关利益者。

4.对职业经理人员缺乏有效的评估制度

根据委托理论,股东委托职业经理人员以所有者的名义行使职权,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经理人员和股东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是背离的,于是就出现了“搭便车”、在职消费等问题,特别在企业经营不善时,经理人员很有可能采取粉饰报表的措施,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来实现某种政治和经济目的,由此损害了股东的正当利益。

(二)外部治理结构现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外部治理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一是外部资本市场的治理。虽然,现在我国资本市场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效率低下、政府干预等,都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外部治理结构的“缺口”,使得企业的外部环境不理想,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二是中介行业的独立性较差,依附于上市公司。目前,由于行业的激烈竞争,一些中介机构,如会计事务所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在国家组织的会计监督和审计中充当“智囊团”的角色,配合上市公司采取多种多样的反检查措施,试图逃避国家的惩罚和制裁。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改进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培养机构投资者,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

国内外学者在对资本市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股权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都不好。一方面,股权过于集中,中小股东的权益就会受到损害;另一方面,股权过于分散,又不利于公司的集体决策,从而误失有利的战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发展机构投资者,它可以弥补股权过于集中和分散的弱点,从而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而且,在公司法中,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投票表决制度,采取多样化的投票方式,如现代化的通讯投票方式以保证股东权利的公平公正,从而使股东大会能够有效行使其决策权和监督权,进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2.提高外部董事与独立董事的比重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桥梁。一方面,董事会代表的是所有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又监督经营者,而且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方面应强化外部董事的监管地位,保障董事会的独立地位,防止内部人控制;另一方面,要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独立董事的存在使得内部人控制、大股东控制的动机化为泡影,因为独立董事往往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而且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这就大大减少了会计舞弊的可能性,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大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是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所必须的。

3.进一步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完善内部控制

监事会具有监督职能,完善的监事制度能够保障监事会对公司财务和高管行为的有效监督,从而减少管理层的舞弊行为。上市公司应建立监事会与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相配合的制度,而且要与独立董事制度相配合,从而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健全公司外部治理结构

1.加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建立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首先要解决的是会计事务所、证券交易所等中介机构依附大企业的问题。第一,完善外部会计规范的体系,加强执照监管、违法违规惩处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建立有效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试图从法律层面来规范企业运行;第二,加强诚信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外部公众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利用社会舆论、道德良心来促使企业认真负责地履行职责,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第三,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使其诚实守信地开展相关活动,真正地对国家、社会及公众负责,成为有效监督上市公司行为的“防火墙”,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2.正确处理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的关系

西方资本市场为了保证市场公开、公正及透明程度,维护各利益方的合法权益,致力于上市公司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的验证,而对一些市场准入的审批和相关准则要求的设立则比较灵活放松。但是,在我国却是不一样的情景。我国监管部门比较重视上市公司成立之前的规范要求和成立之时的标准设立,却忽视了对上市公司成立之后的一些运作的监督,如披露的会计报表的有效性等。这个层面也表明我国的资本市场仍存在缺陷,不能从实质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国家监管部门的监督制度。证监会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上最权威的监管者,应作为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的着力点。首先,应完善其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强制性信息的披露准则,当然这也要考虑上市公司的披露成本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增强证监会的监管力量,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是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吸纳高素质、有经验的证券业管理人才。最后,应依法监管并提高监管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第一,依法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第二,按照“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增强监管透明度。另一方面,加强会计信息的市场调节。目前,关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通常是加强各方面的监督行为及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等。无可否认,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是十分必要的,但监管并非万能,监管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是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但是,并非全体纳税人都消费会计信息,因此无法实现均衡。所以,虽然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发挥会计信息的市场调节手段,通过市场的手段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胜劣汰的作用。

3.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

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同时借鉴过去的监管经验逐步完善股市,鼓励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为各种行业提供优质的服务;积极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降低股权集中度;大力反对股市的过度投机,及时淘汰资不抵债、业绩不良的上市公司,降低资本市场虚假会计信息的传播,进而营造一个制度齐全的资本市场,提高其合法性和透明度。

政府作为监管主体之一,重点应在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而不是“”介入企业的具体运作。政府要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加强资本市场的严格监管,严厉打击利用市场漏洞来进行虚假交易等违法行为,清除资本市场存在的“毒瘤”,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为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提供了良好的主体市场环境。

4.培育和健全经理人才市场

建立规范有效的经理人才市场,是公司内部治理得以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建立专业经理人员会员制,规范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设立监管机构,聘请外部资深人员负责监督。其次,国家应大力发展公平、公正的经理人市场,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规范,鼓励有能力、有经验的经理人员参与竞争,实行优胜劣汰。最后,完善经理人员的工资―奖金激励机制,让其明白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两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费用。

5.提高会计从业者素质,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主要有两类:一是公司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是避免发生操作性、原理性、制度性的错误;二是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全国统一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机制来适应审计业务的要求。通过对这两方面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组成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另外,培育会计人员坚定的职业操守理念,提倡诚信为本,坚持不做假账、不做坏账;改革会计管理体制,健全会计人员的激励和惩罚机制,通过先进的报酬制度和严格的惩罚措施,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从而实现所有者权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群.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

[2]吴丹.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09(18).

第7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通过在给定博弈选择策略的条件下,分析政府、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过程,得出每个博弈主体所接受的策略达到纳什均衡时,才能使会计信息真正做到真实与公平,并提出会计信息由不对称到对称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博弈论 会计信息 信息不对称

博弈论最早是1937年美国数学家约翰•冯•纽曼提出的。1944年冯•纽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基本完成。学者们对博弈论在会计信息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敏探讨了会计博弈产生的根源和种类,并对其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会计信息博弈尚未达到纳什均衡;上官萍(2002)则认为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到经营者、投资者等决策主体的任何一种行为决策,都会对其决策产生影响,形成优劣截然不同的经济后果;而杨宗昌和钟子亮(2001)则是将会计准则作为各种局中人的会计信息揭示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国内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定量的方法,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如杨东海对混合策略博弈矩阵纳什均衡的求解,得出企业做假账现象的严重程度是由现行社会利益分配状况决定的,加重对作假账者的惩罚短期有效,但长期却无效。博弈论把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各种行为,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或利益一致,进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的策略选择问题,使分析更加准确。同时,不完全博弈论把信息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得通过博弈论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并因此分析提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具有现实性。本文从博弈模型的角度出发,以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各种会计信息使用主体之间的博弈过程,由此提出应变对策及建议。

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一是现行制度安排对会计信息质量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目前,中国主要通过《证券法》、《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刑法》等相关法律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进行了规范。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判定机构和统一的判定标准,加之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不相匹配、缺乏公众监督等弊端,削弱了这些法律法规应有的震慑作用。二是中介机构和执法部门对会计法规执行的力度不够。由于中国中介机构地位不独立、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其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因而不能有效发挥其对会计主体的外部监督和服务功能。另外,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会计信息作假的蔓延。三是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是会计作假的深层根源。中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政府或政府官员在会计秩序中的违规行为,这就在制度上为政府和政府官员在会计上的违规操作提供了机会。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支持政府管理部门的执法不严,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会计信息作假的蔓延。四是不合理的行政体制安排是会计作假的深层根源。中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政府或政府官员在会计秩序中的违规行为,这就在制度上为政府和政府官员在会计上的违规操作提供了机会。政府出于地方经济利益的考虑,支持企业会计作假,以达到上市“圈钱”,扶持、培养和壮大本地企业,最终繁荣地方财政与经济的目的。但是,本文认为,在企业主体与政府之间还存在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的机制。本文就此建立一个博弈模型,发现这种混同均衡是存在的,由此对观察到的无所不在的会计作假提出防治措施。

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政府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模型假设

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方即上市公司和政府监管部门。上市公司有造假和不造假两种策略选择,监管部门有监管和不监管两种策略选择。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潜在策略选择,并且双方都有一致的理性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上司公司如果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其收益为R,若选择造假策略将获得额外收益A,但造假一旦被监管部门查出,则上市公司将要承担的处罚为S。监管部门选择监管的成本为C,由于上市公司选择造假策略而给监管部门带来的损失为N,并假设其监管的概率为P(0

选择造假的期望收益:W=(A+R-S)×P+R×(1-P)=A+R-PS(1)

选择不造假的期望收益:Y=R×P+R×(1-P)=R (2)

联合公式(1)、公式(2)可得临界值(A=PS),即选择任何一种战略所得到的期望相等,此时上市公司可以随机选择造假或不造假;当A>PS 时,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是造假;当A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阶段的情况与A>PS 即上市公司的灰色收入远远超过它所受到的处罚的状况相吻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倾向于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据分析,如果证券市场上长期都是上市公司造假的期望收益(A-PS>0)的话,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将会增强。因此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大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监管力度和检查频率(即增加P),同时加强对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即提高S)。

(二)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

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双方即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工作的审计收入为W,如果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的成本为C,且其披露的概率为α。被审计公司若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其收益为0,如果造假将获得额外收益B,且公司选择提供真实信息的概率为β。假设监管机构监管注册会计师并且检查成功的概率为q,若查出问题,则监管部门将给予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公司其收益e(百分比)的罚款。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博弈矩阵,如表2所示。

通过以上模型可知:第一,当α确定时,要实现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信息与提供不真实信息所得的收益相同,则得到等式:0=B×α+(B-Bqe)×(1-α)(3)

即α=1-1/qe。从而要想提高α,就必须提高监管机构成功查出问题的概率q,同时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和被审计公司的处罚力度e,且处罚措施越严厉,注册会计师隐瞒被审计公司假账的可能性就越小。

第二,当β一定时,同理得到等式:(W-C)×β+(W-C)×(1-β)=W×β+(1-β)×(W-Wqe)(4)

即β=(Wqe-C)/Wqe。从这个结果上看,要想提高上市公司提供真实会计信息的概率β,必须减少注册会计师披露虚假信息的成本C。

(三)政府监管部门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博弈

模型假设:存在两个博弈方即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如实反映真实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收益为0,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额外收益为T,概率为α,若被监管部门发现则将受到K 的处罚。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为C,且其监管的概率为β。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博弈矩阵,如表3所示。

通过以上模型可得:

当注册会计师隐瞒真实信息与否所得到的收益相等时,即0=β×(-K)+(1-β)×T(5)

解得β=T/(K+T)

当监管部门监管与否得到的效益相同时,即-C×(1-α)+(-C+K)×α=0(6)

解得α=C/K

分析以上结果容易看出,要想降低注册会计师的隐瞒概率α,必须加大惩罚力度K 同时降低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

相关应对措施

(一)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违约成本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导致决策失误并造成损失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使造假者无利可图,有效地打击财务造假,从根本上遏制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发生。企业作为理性的个体,在法律惩治力度不强情况下,选择造假策略进行会计处理,说明在企业与企业的博弈中,造假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大于不造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会计行为约束条件过松,企业造假遭受的损失很小。这就是造成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博弈时,难以促使企业向不造假的“纳什均衡”转变,企业的最佳策略就是造假,不造假反成了次优策略。

(二)优化股权结构,进行国有股减持

通过国有股减持,并使之流通,可以减少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国有控股股东操纵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局面。但是,不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此外,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股东远离会场参与股东大会已成为可能。因此,应当支持广大中小股东采用信息技术远程参与股东大会投票。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有利于增强中小股东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这种行为可以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施加压力,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三)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律制度制定的最高标准,就是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的前提下,按照现代博弈理论,经过反复博弈,直至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制定出能产生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的行为规范。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提高、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在不同的时空,各利益方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理解和要求同样变化,这时,就需要反复进行博弈,以求得到新的平衡。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

实践证明,各个监管者之间在共同监管的领域有必要通过信息共享和区域协调节约监管资源,以提升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效果。在银监会、证监会之间签署一个备忘录,单独明确对共同监管对象的信息披露监管合作、协调的原则、范围和方式,确定统一的企业信息披露标准和会计标准,增加信息披露监管的有效性。但如上分析,随着监管者的增多,每个监管者将虚假信息披露认为是真实的可能性在增加。

(五) 发挥市场参与者的监管作用,加强监管双线问责

上市企业相对于非上市企业而言,信息披露的质量和真实比较高,除了监管者增多以外,市场参与者增多、市场价格波动等约束增强也是重要原因。既要对企业披露虚假信息进行处罚,也要通过内部监督,对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低下和失职行为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1.刘慧玲.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各方博弈分析[A].财会,2008(4)

2.上官萍.从博弈论看会计信息披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4)

3.黄世忠.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10)

4.杨宗昌,钟子亮.会计信息揭示的博弈分析[J].财会月刊,2001.22

第8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 因素

一、会计信息的价值

会计信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企业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需要以此作为投资决策与信贷决策;企业内部管理层需要以会计信息来证实自己履行资产经营的责任;国家财政、税收等机构要以会计信息作为执行宏观调控与利益分享的依据。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容乐观,会计信息造假、隐瞒,种种舞弊手段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的充分有效,对防止财务信息的不实十分重要。而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急功近利,片面强调经营,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抛诸脑后。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通常导致:高层管理人员对财务报告、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持偏激态度;公司员工(包括财务人员)频频离职;公司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由一人或少数人把持;财务程序的执行暗箱操作;高层管理人员冒险激进,参与违规行为等。这样的内控环境下,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也在所难免。

(二)处罚与预期收益的不对等诱使企业高管操纵会计信息

我国《刑法》、《公司法》和《会计法》都对企业财务造假而承担的刑事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但上市公司主要负责人因违法行为受到刑事处罚的较少,量刑也较轻。这使一些企业高管产生了侥幸心理,因为虽然操纵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被处罚的可能性)不变,预期收益却大得多。当一个人通过操纵会计信息可以得到亿万收益的时候,不论是什么样的会计准则、多么严格的执法力度,都无法阻止某些人的铤而走险。

(三)投资者本身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高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重视的是上市融资以及再融资,在市场上圈到钱之后,对会计信息的重视度就会下降。而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我国目前股市的涨跌,基本上是单边式的,大多数股票或是同时上涨或是同时下跌,选准了时机进入股市似乎比选对了股票更加重要,所以小股东们也不太重视会计信息。对银行来说,在向企业贷款的时候,考虑得较多的往往是企业的背景、后台、有没有资产抵押或担保等等,单纯的信用贷款还是很少。虽然银行也会要求企业提供财务报表,但实际上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审核要求并不高,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比较低。

(四)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对任何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常常局限于若干个财务指标。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过于注重财务指标,却忽视了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从而促使了某些企业通过故意遗漏、改变会计信息或是作误导性陈述等方式来粉饰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空间。当股东、债权人或是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运用财务指标分析结果作为决策参考时,如不能识别财务指标中的陷阱,就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五)会计师事务所未能揭示失真的会计信息

在现有的委托关系下,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解聘由被审计单位决定,如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客户会认为对自己不利而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有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不伤害客户的关系,不自觉地对可疑的会计信息网开一面。在审计中,会计师事务所通常沿用统一的审计程序,强调是否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了相应的审计程序。但有时如警惕性不够高,忽视了被审计单位的关联交易、抵押担保、溢列存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缺陷等问题,没有就这些问题采取进一步审计程序,以至于未能在审计报告中揭示不确定因素或重大风险。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建议

(一)加强外部环境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会计监管体系

首先,应发挥政府部门在会计信息监管中的重要作用。虽然有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存在,但单靠企业的自律是不切实际的,还要依靠政府部门的监管。政府监管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在会计监管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其次,市场参与各方也应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审核不能仅仅靠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证券分析师、评级机构、新闻媒体等也应参与监管。市场各方若都能严格监管,企业舞弊的可能性自然大大降低。

(二)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内部治理机制包括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实际上就是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关系。一个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使人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一致,确保企业合法、合规运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监督高层管理者的行为,防止财务信息的虚假。

(三)加强对财会人员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会计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应加强学习有关经济、金融、法律等各相关领域的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从而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这样在进行职业判断和会计处理时,才能降低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会计人员的素质不仅包括其专业水平,还包括其职业道德。进行诚信教育需要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潜移默化地根植在每个财会人员的心中,才能积极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孝林,孙芳城等.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

[2]阎达五、李勇等译.高质量财务报告.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第9篇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财务制度不断改革,结合国家“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会计信息质量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内容主要是可比性、可理解性、重要性、可靠性、谨慎性、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都是极其重要的,其是一个国家、企业,甚至是一个个体行业非常重要的信息记录,关系到经济利益关系。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任何一个企业公司中,财务机构都与经济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会计属于经济管理的。对于经济管理的会计来说,企业公司进出的每一笔账都需要予以记录,一方面了解企业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应对审计检查。第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的可靠性需要会计人员如实的反映会计科目中的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内容的完整。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第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性原则就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的成果和现金的流动量相关的所有交易事项。会计报表各个项目就充分体现了重要性的原则。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是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关键性的竞争因素。

二、会计信息质量对信贷融资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对信贷融资的影响很广泛,也很重要。信贷融资是企业由于自身运作的需求,是向银行,保险公司等一些金融机构申请一定期限贷款的筹集资金的方式。企业的信贷融资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例如,可以向银行进行定期贷款;可以向社会中?l行企业债券,筹集社会各行各业的资金;还可以出售企业的股票,吸引社会各界人群,进行商业投资。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的信贷融资也具有一定重要影响。第一,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无误,对信贷融资会有一定的帮助。会计信息条理清晰,整洁明了,可以让企业在进行信贷融资时出示会计信息时确保质量,这样进行的信贷融资可以更容易些。第二,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企业信用级别的重要标准之一。会计信息质量需要会计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记录,逐笔逐实登记。做到会计信息质量级别高,信息内容真实可靠,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完整性。第三,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的每一个原则都非常重要。及时性可以提醒企业要及时了解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谨慎性需要企业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做到小心谨慎,不能盲目。总而言之,会计信息质量就是判断一个企业公司的信用高低重要标准之一。

三、优化会计信息,提高信贷融资效率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是在优化会计信息,提高信贷融资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需要会计工作人员认真核对会计数据,核算会计结果,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无误。第一,我国的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表明会计人员一定要遵守会计方面的法律制度,遵守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第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国家完善会计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相关的规范指导。国务院以及政府的工作人员要严格监督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不能有半点马虎的行为出现。会计工作人员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一项会计任务,不得出现任何闪失。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做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者。

(二)发挥独立董事作用

企业在优化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贷融资效率的时候,一定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企业,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第一,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可以促使公司提升治理水平,提高公司的办事效率。第二,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可以强化管理层的监管活动,控制的成本,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提高组织机构的透明度。第三,企业可以更多的招聘一些独立董事,适当的提高独立董事的在公司占的比重。为投资者提高办事效率,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到贵公司。为此,创造一个稳定,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为提高信贷融资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提升市场配置效率

中国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的,经济制度也是如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现代社会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市场更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自发性,也是一种不稳定的经济,但是它仍然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一,提升市场配置的效率,可以增加市场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企业的发展方向还是主要以市场为主,通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提升,可以延伸企业的发展方向。第三,提升市场配置效率,可以充分显现公司的规模程度,赚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商业基础。总之,提升市场的配置效率,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四)完善相关监督体系

完善相关监督体系是企业的决策机构和监督机构所要共同完成的任务。每一家企业都会有掌管不同职责的机构组成。决策机构,监督机构,执行机构是一家企业重要的三个机构。决策机构需要企业的董事在一起共同讨论商议公司在规章制度方面的准则。为企业今后良好有秩序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监管机构不能够受到其他机构人员的影响,做出一些不正确的判断或者决策。监管机构要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其的干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安全性与公平公正。其次,对于企业而言,要积极主动的配合监督机构办事原则,不能够干扰监督机构的办事效率。及时的向监督机构提供会计报告,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准备万无一失的作用。总而言之,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完善相关的监管体系是企业在优化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贷融资效率过程中的基础组成部分。

第10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1.会计信息披露属性问题

从会计信息披露的供给者的角度来分析,上市公司首先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愿意披露给公司带来“不利信号”的信息;其次上市公司从成本—收益原则出发,当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成本得不到补偿,或披露会给公司带来负收益的时候,上市公司选择不披露或虚假披露。借助供给曲线,本文对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现象进行分析,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信息披露供给曲线图

这里,假设将会计造假供给者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之差作为会计信息这一特殊商品的价格(P),把上市公司即信息供给者的预期造假愿望作为该种商品的供给数量(Q),套用供给曲线,做如下解释:当价格(P)从C点上升到D点时,数量(Q)将从C’点上升到D’点,即当供给者的预期收益升高,预期成本降低,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时候,会计信息供给者的造假愿望将会增强,会计造假现象将会增多;当价格(P)下降时,会计信息供给者的造假愿望将会降低,造假现象将会减少。所以,供给方造假行为是否发生,往往取决于供给者对会计造假结果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权衡。

2.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制约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

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提供的通用会计信息,是按照“公共选择”的思路,权衡公共“利益”后的结果。所以,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决策者的需要,只可能达到一个基本的“度”。这种制约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的时间上,现行财务报告形成过程较复杂,如表1.1所示。传统会计系统中必须经过基本的处理步骤变成所需的信息,提供给外界的财务报表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无法满足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

3.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董事会监督机制失灵,监事会职权也形同摆设,对公司没有起到真正的制约作用,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受重视,审计权利得不到充分保证,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权威性,进而大大的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另外,监管机构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督乏力,目前我国证券监管体系尚不健全,各监督机构职权相互重叠,难以达到协调统一,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同时也削弱了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产生监管机构审查不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二、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完善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的制度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即基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自律规则。首先,就基本法律的规范来看,一方面,立法部门应尽快完善现有的法律和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处罚,建立民事、刑事和行政三位一体的系统性制约体系,提高上市公司的违规成本,如图1.1所示,加大会计信息披露造假的成本使价格(P)下降,才能对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或造假者形成实在的压力,会计信息披露供给者的造假愿望相应的将会有所降低,进而对上市公司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披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图2.1 事项法下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图

其次,就第三层次中的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分析,其在定性信息的披露规定上仍存在着不完善的条款。例如:上市公司对员工情况的披露等条款需要证监会做出具体内容和格式的详细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使上市公司有法可依。

2.完善IFR的会计信息披露

(1)采用独立菜单的披露方式。在上市公司网站主页上设立专门供投资者浏览的独立菜单,并赋予明显、直观的名字,例如“投资者论坛”等。从而提高自愿性会计信息披露的针对性。

(2)会计信息披露中引入事项会计的思想。事项会计下,会计信息是在事件的驱动下形成的,会计信息披露过程基本表现为:交易或事项—数据库(通过企业内部网)—防火墙—信息使用者,具体过程如图2.1所示。根据图2.1,对比传统的财务报告模式,事项会计这一过程会计信息供求双方的交流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会计信息实时披露,从而促进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披露,从而弥补了我国的证券市场中反馈滞后缺陷。

3.加强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一是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管,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财产清查制度,保障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保障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升审计人员的地位和权限,确保审计人员能做到客观、中立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保障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二是强化政府监管,对政府监管人员的聘用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平,同时协调好各监督部门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明确划分监管职责,避免监管混乱现象,政府监管应确立证监会的主导地位,建立以证监会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审查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监管作用,如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质量,加强舆论监督等。

三、总结

总之,我国上市公司应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寻找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以保障上市公司健康、稳定、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政府会计监管的几个主要理论论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以期能对政府会计监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有所裨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何提高市场的信息功能显得越来越重要,而政府会计监管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会计监管的背景及含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①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内部经营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受到巨大利益的驱动和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会计信息提供者所生产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含水量”也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造假现象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安然事件以及在最近我国资本市场上发生的一些腐败案件,使人们对会计行业自律的严密性、独立性、政府在会计监管中发挥的作用产生了颇多的质疑,于是会计的理论界和实务界针对如何加强政府会计监管、政府在会计监管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那么,什么是政府会计监管呢?当前人们对会计监管的含义有这么几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会计监管是政府或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工作的干预,以确保会计工作能够合理、有序的进行。第二种认为,会计监管不仅是对会计工作的干预,更是对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若只把会计监管片面的理解为“干预”,那必然是间接的,而会计监管本质上要求必须具备经常性、全面性、连续性特点。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监管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竞争的先天性缺陷——个体利益膨胀导致整体利益无法实现最优,而建立的一种让利益各方进行有效博弈的制度,因此会计监管可以看作是一个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会计监管是对会计主体生产和披露会计信息所进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这里的外部监管包括会计行业自律(如会计师协会)、民间监管(如公共媒体等)以及政府的监管。

可见,政府对会计的监管也是从外部的角度进行的,由于政府地位独立,与被监管者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联系,同时它有法定的权威和强制力,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依法实施制裁,所以笔者认为政府会计监管就是政府为了保护市场各参与者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和运转,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指导或强制会计主体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披露的行为。

二、政府会计监管的优点

(一)政府会计监管弥补了会计市场存在的缺陷

会计市场“交易”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会计信息。对于供给者来说,提供会计信息除与其他商品一样要花费明显成本(如会计人员工资、账簿凭证费用、资料搜集整理费用等)以外,还要承担一些隐性成本②,如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就可能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因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可能会引起股价的波动,或影响企业的筹资能力。由于会计信息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作为供给方的企业,常常利用自身占有信息资源的优势进行舞弊。即使企业管理当局没有舞弊的初衷,但由于其提供的这种特殊商品比较容易为其他企业特别是竞争对象模仿,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对企业本身的经营造成诸多不利。这时,作为手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就可以凭借其自身的地位和权力,采取措施减少这种不对称,从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

(二)政府会计监管使委托的链条能够正常运转

现代企业的发展导致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同时伴随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东分散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力受到削弱。在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等相关信息的占有上,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信息的非对称分布,前者在信息占有上处于劣势,成为企业“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后者由于占有信息优势而成为“委托——”关系中的人。委托关系中的问题就在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目标常常不一致。这样一来,委托人为了制约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不计成本,使存在委托关系的企业收支失衡。同时,委托人方面的强势地位和道德风险问题也需要关注。这时,由一个能够代表所有委托方利益的机构或者团体实施会计监管便成为现实的需要,政府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一重任。

(三)政府会计监管能够控制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

政府监管部门的一项基本职能是确保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就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东缺位,分散的社会公众股所产生的牵制力量又很弱小,公司内部人员控制现象严重。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仅有赖于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还有赖于强有力的政府监督和管理。事实表明,加强政府监管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确实能产生很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充分发挥监管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四)政府会计监管在当前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不发达,资本市场尚未完善,旧体制的惯性以及证券市场某些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也使这部分会计信息需求者甚至并没有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的个人以及机构投资者数量有限,有相当数量的人对会计信息没有较深的理解,有的可能还看不懂财务报告,客观上也为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这种环境下,对于会计信息的监管应该多一点“强制”,少一点“自由”,现阶段的会计监管仍应以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刘永泽、张玉娇,2003)。

我国加入WTO后,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政府要发展经济、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就必须监管会计。

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由政府财务部门领导的,独立审计准则也是由财政部制定颁发的,体现了政府监管的特点。但是,由于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力量有限,有的权威性不高或业务水平限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从安然事件等的发生看,独立审计准则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执行也由注册会计师协会检查自律,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当今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方博弈的市场经济中,仅仅依靠哪一个行业自律性组织来进行会计监管都是不现实的和无效的。所有这些,都使得政府对会计的干预有了现实的意义。

三、政府会计监管的缺陷

(一)政府垄断会计规范制定权导致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政府在对市场的垄断性实施干预的同时又形成新的垄断。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立法给予了政府会计规范的制定权,却没有明确政府会计规范制定低效或无效时应承担的责任,政府的权力与责任是不对等的,缺少有效的激励,缺乏监管效率高低的衡量标准,量化上的困难又增大了考核的难度,难以评估政府监管产出的质量和运行效率。

(二)政府监管目标的多元取向导致政府角色的冲突

政府的监管目标是多元的、难以测度的。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往往集资产所有者与管理者于一身,政企难以做到真正分离。以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而言,政府集会计信息提供者(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总会计师)、使用者(决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合理性、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监督者(政府审计和证监会检查)于一身,政府一手要抓好几个“球”轮流在空中转,即使使出浑身的解数,也难免有“球”落地的危险。政府的多元利益目标取向,一使政府存在深刻的角色冲突,有可能利用其社会管理者的垄断权力来谋取其所有者的利益,维护政府部门的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利益,违背公平的市场交易原则;二使政府的活动空间增大,对政府的监督难度也随之增大;三使政府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多元化,政府的行为演变为上市公司的行为,既要求上市公司参与市场竞争实现盈利,又要上市公司承担众多的社会责任。这种以两种标准评价和监督上市公司履约行为的方式,极易导致上市公司利用相互矛盾的目标函数行使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使政府监管无所适从。

(三)政府会计监管部门之间的不协调性③导致会计监管效率的下降

政府会计监管的政策应是集体协调(包括部门内部的协调和部门之间的协调)的结果。群体力量在有效机制的约束下能取得“1+1>2”的效应,否则是负面的抵销效应。如对上市公司会计的规范,美国SEC经过慎重的投票表决,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转给完全具有民间性质的会计职业界,自己则保留对会计准则的裁定权。该方式既能够充分发挥职业界的才智,又能节约大笔财政经费,更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公允性,从而提高了会计准则被遵循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证监会与财政部之间的关系在立法上并未理顺,存在着权力上的重叠与交叉。如财政部负责制定所有企业的会计准则(包括披露准则),而证监会则负责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权力上的界定不清,导致了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其直接后果是不协调甚至矛盾的“红头文件”纷纷出台,朝令夕改、变通性解释大量存在,使企业会计处于疲于应付、无所适从的局面。

(四)政府会计监管产生了新的信息不对称④问题

政府对市场的有效干预依赖于对市场信息的全面、及时和准确把握,片面、过时和失实的信息必然带来决策的失误和管理上的顾此失彼,其结果是导致整个证券市场运行效率的降低。由于监管者处于社会层级结构的塔尖,其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显著。虽然依靠政府的权威可获取任何一种信息,但政府获取的信息是自下而上逐级汇总、累积的结果,信息传输中的时滞、错误、虚瞒等弊端不易克服,信息的充分性和代表性难以保障。当信息累积到一定程度足以引起政府的重视时,一则已经导致了较大的社会损失,二则政府需进行大的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产生震荡性影响,增大政府的决策成本。即使收集到适当的信息,由于“人们的决策实际上就是以既有的知识结构作为解释框架去解释新获的信息结构的所谓真实涵义,然后决策并采取行动。”因此,监管者的素质对于监管的效率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五)政府会计监管供求机理的扭曲状况导致监管的过度或者不足

作为公共物品的政府会计监管难以形成一个合理的价格机制,难以显示统一的社会偏好,易于出现需求过度和供给膨胀的供求机制扭曲状况。前者如使用者对虚假信息陈述恶性案件的过分敏感,新闻媒体、律师等的推波助澜,监管的受益者对政府监管的积极要求而不考虑对整个社会增加的监管成本等等,都会导致政府监管所能发挥的作用被不适当的夸大;后者如政府官员任期以及再次竞选的政绩压力,政府过分自信有能力纠正市场缺陷,基于部门利益的争权,政府监管不受成本效益原则的严格约束,监管效果难以考察等等,都会导致政府对监管的过量提供,出现监管低效甚至无效,增大社会成本。因此,要得到一个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监管政策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监管的矛盾。在自由市场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在政府干预下也未必能够提供一个优化的答案,政府的介入可能会使供求扭曲的状况更加严重和复杂化。

四、我国政府会计监管的适度性⑤分析

我国政府的会计监管存在着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我国政府中存在着众多会计监管机构,耗费于会计监管的财政支出数额巨大;另一方面,政府会计监管的成效却很不理想。深圳原野、红光实业、琼民源、银广厦等恶性案件不断出现,会计违规行为越禁越多。政府监管不足或者过度都可以导致会计监管的低效,因此,不要盲目地将出现的会计信息虚假问题简单地归因为监管不足而不断的强化监管。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的领域,分别采取措施辨证施治,才有利于走向适度监管的目标。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政府会计监管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对企业全面的、彻底的监管制度,但监管过度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主导下的渐进式会计改革使计划性监管和市场性监管之间的磨合不是短时期能够完成的。在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并存的情况下,进行双重取向的政府会计监管改革的难度更大。

注:

①公共物品的概念是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进行界定的,会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一旦失去必要的约束,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就会导致市场的失灵,因此加强政府的会计监管是很有必要的。

②隐蔽性成本是会计主体在提供会计信息时进行成本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学者认为隐蔽性成本不应成为提供会计虚假信息的原因,会计主体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③政府监管的不协调性,主要表现为我国会计监管的多头领导、多头监管。监管的权力和责任混淆不清,各个不同部门的相关立法时常有矛盾,协调性差。这样容易造成有事多人管,出了问题无人负责、互相扯皮的现象。

④适度性是政府会计监管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做到适度性,学者们已做了很多的研究,但这却是一个理论上可以说的清楚、实践中很难做到的棘手问题。相信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这一问题将得到更为有效的解决。

⑤政府监管本来是要缩小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不对称程度,但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新的会计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政府要提高监管的效率,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做到监管决策的科学、集中、高效。

【主要参考文献】

[1]丁栋虹.制度变迁中企业家成长模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6):36.

[2]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万颀钧,张作伟.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征的政府会计监管体制探讨.齐鲁珠坛,2004,(1):28-30.

第1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协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壮大,会计信息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各种财务报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信息,这些信息无论是对企业内部使用者还是外部使用者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关于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方面的研究在逐渐深入,从整体上看对于这两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较少的论述了在具体环境下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的问题。

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中,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它们都是为决策有用的,因此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方面有着统一性。但是,它们并不总能同方向影响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它们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不能以降低相关性来确保可靠性,也不能以牺牲可靠性来提高相关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两者中任一者完全丧失,则其信息有用性为零,亦即意味着会计信息质量为零。所以,应辩证地理解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协调两者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内涵,并提出协调两者关系的措施,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一)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具体分析

1.相关性的概念。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满足相关性要求企业在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中,要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不同的信息需要,但这并不能说会计信息必须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2.三方面具体分析(1)会计信息应该与谁的需求相关。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作为与所有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向他们提供通用的财务报表。(2)会计信息应该与什么相关。通常相关性包括三种概念,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理解:①信息具有预测价值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③信息对决策是有用的。(3)会计信息与抉择的相关程度。在承认决策相关性的前提下,对相关性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①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的内在价值,价格会随着会计信息的而波动。②如果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进行预测,它就是相关的。③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其“俘获”或“汇总”能影响价格的信息的能力,而不要求会计信息是市场上最先的影响价格的信息。④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在一个严格的实证研究环境下,如果会计信息的与价格的反应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该会计信息就不具备相关性。

(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具体分析

1.可靠性的概念。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三方面具体分析(1)真实性。真实性强调会计信息应与实际相符,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必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只有首先保证真实,才能值得信息使用者信赖,才能具有可靠性。 (2)可验证性。可验证性是指不同的人员通过检查相同的证据、数据和记录,能够得出相同的或相近的结论。(3)中立性。会计信息要可靠,就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不带偏向的。如果会计信息通过选取和列报资料去影响决策和判断,以求达到预定的效果或结果,那它们就不是中立的。

三、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协调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轨的逐步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相关需求将显得越来越迫切。

(一)计量属性选择上的协调措施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此消彼长,互相矛盾的关系,两者必需兼顾。如果有一项会计方法能提供兼顾可靠性及相关性,提供有用的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那它就满足了会计的发展方向,必定会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

(二)会计政策选择上的协调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说贯穿了整个的会计核算过程,从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到会计报告都离不开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政策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和内在标准,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根本的影响。

适当的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企业管理阶层应当在国家会计制度的引导下,合理选择会计政策,寻找一种体现全局利益的政策,制定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也就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达到两者的协调。

(三)加强监管力度

除了计量属性的选择方式与现行财务报告方式上提出措施外,能同时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监管力度了,因为监管的不力会对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削弱造成影响。为协调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措施提供保障,没有监管的存在再有效的方法也都难以实现效果。因此,加强监管力度可以同时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