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反应的方式

化学反应的方式

时间:2023-06-15 17:2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反应的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反应的方式

第1篇

作者:王新平 王旭珍 王新葵 程茜 杜艺 王晓晨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化学学院

光能可以连续地转变为电能。例如,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可持续地从太阳接受光能并转化为电能,反之,电能也可以持续地通过电灯转变为光能。也有很多实践证明,化学能和电能之间可以完全地相互转化。公式-ΔrGm(T,p)=-W'给出了定温、定压下系统自发的化学反应以可逆的方式进行时,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W'传给环境)的能量转换关系。公式ΔrGm(T,p)=W'则给出了环境向系统输入电能(W')时,使非自发的化学反应以可逆的方式进行的能量关系。按照光化学第二定律[2],光能可完全转化为化学能。这些实践结果和认识表明,电能、光能是高品位的能量形式,而系统无论接受电能,还是接受光能,都是接受非体积功。

光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在定温、定压下,当非体积功为0时(即热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T)与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ΔrGm(T)之间的关系为:(式略)对于光化学反应,该关系式并不成立[3]。这是因为反应系统从环境接受光能,即接受非体积功。例如,反应6CO2(g)+6H2O(l)C6H12O6(葡萄糖)+6O2的ΔrGm(T,p)远远大于0,反应非自发(即其反向过程自发)。但是,在日光下,该反应(即光合作用)在常温常压绿色植物细胞内实际发生。对于该光化学反应,反应实际发生的方向与用ΔrGm(T,p)判断的方向刚好相反的结果,并不是由于绿色植物细胞所导致的。这是因为,在无光照射的条件下,同一植物便转向“呼吸作用”,即实际发生与上述反应相反的过程。可想而知,在某特定的光强下,上述反应将呈现动态平衡。这就是说,上述反应实际向哪一方向进行,完全取决于系统是否从环境得到足够的光能。对于指定的光化学反应,现假设可被反应吸收的光量子为hν,则在定温定压下,由ΔrGm(T,p)≤W'有:(式略)这就是在定温、定压下,光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与被反应吸收的光量子数之间的关系式。显然,由该关系式可知,光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只在一定光强下为一常数。当光强度改变时,它将随之而变[1]。因为光化学反应要吸收定量的光量子才能进行,而光子具有物质的属性,因此将被反应消耗的光子视为“反应物”,在理论上也是成立的。极为有趣的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便有:(式略)这就是前面推导得到的式(4)。通常,把光合作用描述为一种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反应。在光合反应后,光子这一物质并没有被放出得到复原,而是被反应吸收掉了(即转变成化学能被储存于产物中)。因此,不能把光化学反应理解为“光催化反应”。也就是说,不应将光子视为催化剂,而只能将其归结为反应吸收的高品位的能量[4],即非体积功。根据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E=mc2),能量也是广义的物质。因此,也可将能量理解为广义上的“反应物”。在激光照射、等离子体等环境输入非体积功的条件下,关于“反应物的实际转化率超出了相应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之类的研究报导已屡见不鲜。其实,这样的结果并没有违反化学平衡规律。这是因为,公式ΔrGm(T)=-RTlnK(T)并未考虑环境对系统做非体积功的情况,所以它只适合热化学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式(4)表述的光化学反应平衡与式(1)表述的热化学反应平衡共同构成了整体的化学平衡规律。从上述每种认识角度来理解光化学反应,都能得出同一结论:对于同一化学反应,在有光参与和无光参与的反应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是完全不同的。在光照下达到平衡的光化学反应,只要可被反应吸收的光强度发生变化,原来建立的光化学反应平衡就被破坏。例如,在可自动调节光通量的墨镜中,当光线较强时(式略)反应平衡向正向移动,墨镜颜色变深;而当光线较弱时,反应平衡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墨镜颜色变浅。

依靠非体积功进行的非自发反应在定温、定压下,对于一个非自发反应,当环境向系统输入非体积功W'时,沿式(4)的推导过程,也可得到:(式略)式(5)表述环境向系统输入任何形式非体积功W'的情况下的平衡规律。环境对系统所作非体积功越多,反应的平衡常数就越大。光化学反应平衡有不同于热化学反应平衡的特殊性。光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为(式略)与此类似,依靠输入其他非体积功而进行的反应,其标准平衡常数与非体积功的关系为ΔrGm(T)-W'=-RTlnK'。这样,有非体积功(光、等离子体,电能等)存在时,反应转化率就必然超过相应热化学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将光化学反应平衡的特殊性纳入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学生关于化学反应平衡的知识模块完整化,还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热力学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

第2篇

关键词: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3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设计思想

以“从具体的知识传授到核心观念建构,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於学生认识发展”为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中“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要求,从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的方向、焓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的概念、熵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的概念”等具体知识的教学,上升到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化学反应的方向可以用反应体系的某些物理量的变化作判据;和自然现象一样,化学反应一般由‘高能’趋向‘低能’、由‘有序’趋向‘无序’等”;从对“焓判据”和“熵判据”的知识解析,上升到通过举证的方法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2、教材分析与比较

本课题内容属原理性知识,在现行3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中都有体现,但有关内容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见表1),人教版是按“速率化学平衡(限度)方向”的顺序,意在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要用到焓变和熵变知识,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更多的领悟,所以把它放最后,以知识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从内容的难度考虑;鲁科版是按“方向限度速率”的顺序,旨在反映化学反应研究的一般思路,即对一个任意设计的化学反应,首先需要判断的是,它在指定条件下有无可能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对於有可能发生的反应它的限度如何?最后是反应实际进行的情况还涉及反应的速率问题,即从化学反应的一般研究过程考虑。苏教版是按“速率方向限度”的顺序,考虑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在必修教材《化学2》的学习,已经能定性地认识化学反应有陕有慢,知道许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即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

3种版本的教材,虽然在编排和呈现方式表现不同特点,但在内容上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在知识的深度上没有过高要求。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焓变和熵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等具体内容出发,突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更全面的认识为根本目的。同时,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拘泥於某一版本的教材,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通过经验和直观体验,认识自然界中的自发过程及特征,并迁移到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形成“化学反应存在方向”的认识。

(3)通过归纳的方法,知道H<0有利於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并通过“证实和证伪”的方法,认识焓变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惟一因素。

(3)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和体验,知道“熵”可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程度,认识S>O有利於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惟一因素。

[提高性目标]

(4)学会从现象分析到理论探究的科学方法,形成“―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并不意味该条件下反应能实际发生”的观念。

(5)通过分析和概括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初步认识这两个因素不是孤立而不相互关联的,形成对事物发展或变化整体认识的观念和全面分析的方法。

(6)通过基於“熵增原理”上的类比体验,强化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教学重、难点

焓变、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反应热效应;设问;图像;思维导图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是《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主要是从能量变化角度来认识化学反应。先引入焓变ΔH,利用物质总能量的变化、化学键的变化、盖斯定律、化学实验等方面来学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这些知识对高中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又派生出了焓变、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等陌生概念,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在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中,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掌握好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化学反应热效应教学的策略问题。

一、巧妙设问,化解知识疑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能在排除疑难的过程中得到激发。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随之而来的教学方式必须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这就需要高中化学教师转变传统化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问题”思考,教会学生学习。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以说问题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也是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前提。西方学者德加默曾经说过:“提问得好就是教得好”。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教师教得如何,学生们掌握的程度怎样,都能在课堂中学生的提问过程中加以了解。因此,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巧妙设疑来进行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对教学过程实施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如在化学反应热教学的开始,笔者设置以下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并让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一个总体的 认识。

问题1: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特征是什么?

问题2:凡是有能量变化的过程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吗?举例说明。

问题3:化学反应的ΔH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关系?

问题4:化学反应的ΔH与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有什么关系?

通过上述设问,学生们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概念,一个是宏观方面物质的总能量,另一个是微观方面键能的变化。这样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也有助于后面知识的学习,接着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点:为什么规定放热反应ΔH0?这主要是化学反应以体系为中心,放出热量,环境温度升高,体系本身能量降低,就认为ΔH0。这样建立起体系与环境的基本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

2.在实验教学中设置疑问

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是从实验角度描述化学反应热效应,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在仪器的选择,方案的设计,数据的记录方面等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关注控制变量的方法。师生围绕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误差的措施展开讨论,笔者设置以下疑问引导学生一起对实验进行探究。

问题1:在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为什么要将氢氧化钠溶液迅速、一次性倒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此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不能分步进行吗?

问题2:烧杯上的纸板为什么要及时盖上,怎样改进能使误差更小?

问题3:环形玻璃搅拌棒需要不断地进行搅拌吗?环形玻璃搅拌棒能否换成金属材质的呢?

问题4:在实验过程中,小烧杯和大烧杯之间为什么要填充满纸片或者塑料呢?

这些问题都是有关中和热实验操作的关键所在。这些关键操作也是减少实验误差的必要操作,师生一起解决完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安排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利用图像,突破知识难点

图像是一种较为直观、形象的教学工具。图像在高中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但能有效促进知识间的联系,而且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导与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的整体框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利用图像判断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在利用图像判断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吸、放热时,我们只需要看图像上纵坐标所对应的起点和终点对应的热量大小情况,即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情况。利用图像可以直观地分析和比较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大小关系,从而判断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如果从图像上能分析出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一定为吸热反应即H>0,如果从图像能分析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则该反应一定为放热反应,即H

2.利用图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在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学习过程中,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既是高考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过程中,以焓变的计算难度最大。焓变的计算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用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差值直接进行计算;第二,如果有出现过渡状态的计算,从图像上可以反映出反应热与活化能大小无关。

3.利用图像进行知识应用

我们可以利用图像判断反应的ΔH的大小。比如: S(g)+O2(g)=SO2(g) H1;S(s)+O2(g)=SO2(g) H2,同种物质,它的状态不同,所含能量也不同,一般来说气态>液态>固态。所以我们可以画出图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H1>H2。同理我们可以从这类图像中判断物质的稳定性。已知金刚石、石墨与氧气反应能量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知道金刚石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比石墨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高,也就是说金刚石的能量比石墨的高,依据“能量越低越稳定”,可得出石墨要比金刚石更稳定,也可以得出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化学反应肯定是吸热反应。

三、借助思维导图,掌握知识重点

结合近年高考有关“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的相关考题,笔者总结出在高考中,有关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核心知识主要有:能量、焓变、热化学方程式、标准燃烧热、盖斯定律、键能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掌握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判断需要具备以下的知识,见表1。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这一核心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抓住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各项要点。

化学知识点比较零散、多而杂,思维导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尤其是适合化学知识点的整理,学生通过画上述思维导图大大提高了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正确率,同时也加深理解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第4篇

我是通过这样几个步骤来实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

一、以学生实验为主体,在实验中体会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因此,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任务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最好的老师,任何问题都没有实验来得更有说服力.每次进教室的时候,如果我带了实验仪器进教室,学生就非常好奇,学习的兴致非常快的被调动起来,若这节课按着我以前的思路来上课的话,起码要到离下课还有10分钟的时候再来做.这时学生早已对实验失去了兴趣,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让他们能亲身体会.如何使他们的学习情趣调动到最大化,我试着让学生先做实验,先从定性角度体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我分别设计了5组实验:1.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快慢;2.比较Na2S2O3分别和不同浓度的稀H2SO4反应的快慢(以产生黄色沉淀的先后顺序来判断);3.比较同浓度的Na2S2O3和同浓度的稀H2SO4在不同温度下分反应快慢;4.比较块状与粉末状的CaCO3和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快慢;5.比较H2O2在MnO2有无的条件下反应的快慢.通过这5个实验学生立刻就得出结论:影响反应速率的本质原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同时还清楚了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并能自己举出一些生活实例.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印象深刻,才会有主动发现问题和寻找原因的学习能力.

反思学生实验是以大组为单位,共分5组,每组只做一个实验,相比演示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可以很好得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由实验学生认识到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受到外界条件[HJ1.18mm]的干扰,在学习的同时,他们又开始探索如何来表示某一个化学反应速率,能否从具体的数值上来判断反应的快慢.于是,我就进行我的第二步教学内容

二、以概念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物理学上有关速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然后,以PPT方式投影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完成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根据学生的书写,最终确定正确的表达式,同时学生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平均速率.

反思这种方式可以让学习能力薄弱的同学也一同参与,且有成功的喜悦.相比教师直接转述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时时刻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式,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以练习为突破,充分调动学生的归纳和拓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很好得调动学生,让学生的心、手、脑一起动起来,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在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我采用多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得到了锻炼,还能高质、高效的完成化学反应速率的推导公式和计算方法.

例1在某一化学反应里,反应物A的浓度在10 s内从4.0 mol/L变成1.0 mol/L,在这10 s内A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该例题巩固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表达式.

例2向2 L容器中充入0.7 mol SO2和0.4 mol O2,5 s末测得剩余SO2是0.3 mol,则v(SO2)=.

该例题在表达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形,通过计算,学生自行得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推导公式.并且由该题得出不同物质表示同一反应速率的数值关系,以及引起该关系的原因.

[HTH]例3[HT]反应 A(g)+3B(g)=2C(g)+2D(g)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

A.v(A)=0.3 mol/(L・s) [KG1*2]B.v(B)=0.6mol/(L・s)

C.v(C)=1.0 mol/(L・min ) D.v(D)=0.45 mol/(L・s)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 .

这例题会有一大半的学生进入陷阱,我引导学生回忆例2中的结论,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数值上如何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会提示学生,在这种暗示下,学生学习的归纳能力得到了提高,并能举一反三,自己学会了并理解了知识点.

反思以这种练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虽然在时间上花去了比较多,但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这种欲望被点燃了,并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便能得到满足感,我觉得也很值得.

四、将知识赋予生活生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希望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寻找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知识得以巩固,同时我还引用了今年苏州市二模试卷上的一道题,来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某文献报导了不同金属离子及其浓度对双氧水氧化降解海藻酸钠溶液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9、图10所示.

注以上实验均在温度为20℃、w(H2O2)=0.25%、pH=7.12、海藻酸钠溶液浓度为8 mg・L-1的条件下进行.图9中曲线a:H2O2;b:H2O2+Cu2+;c:H2O2+Fe2+;

d:H2O2+Zn2+;e:H2O2+Mn2+;图10中曲线f:反应时间为1h;g:反应时间为2h;两图中的纵坐标代表海藻酸钠溶液的粘度(海藻酸钠浓度与溶液粘度正相关).

由上述信息可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填序号).

A.锰离子能使该降解反应速率减缓

B.亚铁离子对该降解反应的催化效率比铜离子低

C.海藻酸钠溶液粘度的变化快慢可反映出其降解反应速率的快慢

第5篇

笔者近期参加了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笔者选取了高考复习的一个小专题作为参赛内容,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小专题的“小”和“专”的特点都能与微课的要求较好匹配;二是笔者平时就是采用“小专题法”进行高考复习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并非刻意为了比赛而“另起炉灶”,故该课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在高考复习中采用“小专题法”,又基于两个主要背景:一是高考模式及学科特点的变化,二是高效课堂的要求。自2008年江苏省实施新的高考模式以来,化学等学科成为非计分科目,其课时被大幅挤压。教师们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在教学时间减少而教学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且教学质量基本不受影响?其实,这种要求也恰与近年来广受重视和提倡的“高效课堂”思想不谋而合,高考模式、学科地位的改变则是作为一种外因,迫使教师们积极迎接挑战,求索高效课堂,从而赢得主动。

传统的高三复习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例如,在二轮复习阶段,往往都是把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大专题,而每一个专题则仍是一个具有较大范畴的体系、大单元,这些专题通常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在新形势下,再按老路走,时间不允许,尤其是对于一些生源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而言,矛盾更为突出。于是,复习工作的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教师们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知识缺漏、能力欠缺问题。于是,“小专题”应运而生!这种小专题化的复习模式十分灵活、方便,不仅仅适用于二轮复习,也适用于其他任何阶段,便于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专题突破。有时一堂课可以完成2~3个小专题。这种化整为零、逐个攻破的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选题缘由

这堂微课所选取的小专题为“化学反应速率及比较方法”,该专题及其个性化的命名方式少有教师会使用。首先,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部分内容一般都包含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大专题中,且在这个大专题中化学平衡问题是重点,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则非常容易被疏忽,从而导致学生在考试中失分。即便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主题,也很少会有人在其后再加上“及比较方法”几字。笔者之所以作此处理,是建立在高考考查立意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地从知识与技能的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高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不难看出,仅仅围绕“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基础性复习是不能适应高考的新要求的,而增加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的探究要素,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科学思维,促进他们能力、素养的提升。

教学需求分析

1. 适用对象分析

本资源适用对象为全省高中化学教师,学生亦可观看录像进行自学。高中化学教科书有三种版本,学生如要学习这部分内容,则应该已经学习过高一必修2模块和高二选修4模块的内容,对涉及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已有基础性的了解,对相关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操作已经基本掌握。

2. 学习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属于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原理性知识,处于“化学基础理论”的范畴下,它是化学平衡问题的基础,在高考中为常见考点,也是实验探究题可选用的重要命题素材。如果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快慢比较的问题有较系统和深刻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进而加深对化学平衡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以之为桥梁,将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问题相联系,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3. 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平均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能够进行基本的速率计算,知道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常见方法。

(2)了解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一般规律,能够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情况,并选择较为合理的方法去比较、测知反应的快慢,感受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化学实验的意义、价值,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 感受真题

展示两道高考题,分析其中的核心问题:

(1)(2011?江苏高考)对于反应:2H2O2 2H2O+O2,加入MnO2或降低温度都能加快O2的生成速率。

(2)(2012?上海高考)往锌与稀硫酸反应混合液中加入NH4HSO4固体,反应速率不变。

设计意图:用呈现高考真题的方式引出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可以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把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2. 生活探寻

化学是自然科学,其研究的对象常常来自于自然与生活。生活中涉及许多化学反应,例如食物的腐败、钢铁的生锈,等等。

设计意图:指出化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将其与生活问题相联系,既能够体现学科的价值,又能够让学生对化学问题产生亲切感。

3. 科学思路

我们总是希望有利的化学反应能适当快些,不利的化学反应能够尽量慢些。事实上,科学家们一直在这个领域不懈探索着。那么,若要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否发生变化,必须具备怎样的基础和前提?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角度进行思考,体会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

4. 知识铺垫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设计意图:这些问题是必须掌握的基础性问题,应该复习和重视,并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5. 科学探究

[理论分析]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即反应物自身的性质,它对化学反应速率起决定性作用。

(2)外因:①浓度。②温度。③压强。④催化剂。⑤接触面积。⑥其他。

设计意图:采用内外因分析法,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哲学思想,而最后补充其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为了体现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问题。

[数学方法]

1.直接计算。

2.曲线图法:依据曲线的斜率。

[实验手段]

前提:在对比实验探究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变量。

分类讨论:(讨论时采用列举法)

(1)对于有固体参加的反应

发散思维:你还能想到借助哪些物理量来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吗?(温度、压强、pH、导电性、电流大小……)

结合PPT幻灯片介绍手持实验技术,选择其中的温度传感器进行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实验探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展开讨论之前,首先根据分类的思想将探究问题进行合理分类。即便如此,仍比较抽象,故再采用列举法对常见例子加以实际分析和探讨,借以概括出一般规律。

6. 展示课堂结构

用PPT出示本堂课的主体结构。

7. 自主练习(课后完成,略)

总结与反思

对此微课,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授课方式:面向观看视频师生,独立讲解、自问自答。这样录制出的微视频可用于教师教学参考、研讨,也可用于学生课后自行观看学习,耗时约9分钟。

本节课的主要设计理念是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尽量覆盖、面向能力。以探究如何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为核心问题,彰显能力立意;而由于所探究问题本身内涵丰富、涉及面广,结合中学实情,采用了列举法,选取适合高中生探究的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加以探究,力求以点带面。要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的探究,其前提又必须掌握相关概念、公式、单位等基础知识,因而要自然而然地先做好这方面的复习工作,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第6篇

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与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材分析

遵照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作为侧重理科类学生学习的教材,本节侧重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这部分知识达到大纲中所规定的B层次或C层次的要求。本知识点,按最新教材来讲。

教材从一些古代建筑在近些年受到腐蚀的速率大大加快等事实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不同的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以及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教材注意联系化学键的有关知识,从化学反应的过程实质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以及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需要通过分子(或离子)的相互碰撞才能实现等,引出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名称。并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说明只有具有足够能量和合适取向的分子间的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教材配以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进一步说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和的情况,从中归纳出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接着,教材围绕着以下思路:增加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加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又进一步介绍了压强(有气体存在的反应)、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对上述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教材最后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通过对铁与盐酸反应的讨论,综合运用本节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分析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图画来说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材的教学关键。教师不可轻视实验和图画在本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本节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本节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原因。

教学建议

化学反应速率知识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知识后,能更好的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其原因是本节教学难点。这部分教学建议由教师引导分析。而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可在教师点拨下由学生阅读、讨论完成。

关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联系化学键知识,明确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先决条件。

(1)能过提问复习初中知识: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2)通过提问复习高中所学化学键知识: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3)明确: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必须通过反应物分子(或离子)的相互接触、碰撞来实现。

2.运用比喻、图示方法,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

(1)以运动员的投篮作比喻。

(2)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让学生观看HI分子的几种可能的碰撞模式图(如制成动画教学软件加以模拟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化学反应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

第7篇

【关键词】内容体系 教材 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24-02

高中化学必修一、二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在初中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全面更深入地向学生介绍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教材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像是杂乱无章、无序可循的。但在使用过程中,只要用心感悟、仔细体会,就会发现还是有一定内容体系可遵循的。

教材从具体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三部分:(1)无机化学基础,向学生介绍物质的构成、分类、性质、用途,物质间的反应、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2)有机化学基础,向学生介绍常见有机物、有机物的性质、简单有机反应、有机物与生活;(3)化学实验,向学生介绍化学实验安全、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实验技能。

教材从知识类型上看,可以分两大块:(1)元素化合物知识,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构成、物质的形成、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副族和Ⅷ族代表元素及其化合物、常见有机物;(2)化学原理和理论,向学生简单介绍化学反应的原理、类型、速率,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与生活。

我把新老教材进行对比并结合近十年的教学体会,从具体知识的承载对象:物质、化学反应、化学实验三个角度来阐述我对教材内容体系的一点感悟。

一 从所研究的物质角度来看教材的内容体系

物质是客观存在,作为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教材对物质的介绍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

1.原子的构成

教材内容在承接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玻尔原子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构成不同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本身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原子的结构不同是由于构成这些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的数目不同。教材中引入了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与初中所学元素的概念相比较、融合,就可以使学生明白: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或核外电子)的数目不同而已;相同元素的原子虽然核内质子(或核外电子)的数目完全相同,但原子核内的中子数目可以不同,一种元素可能会有多种原子。学生就能理解周期表中一百多种元素对应着几百种原子的事实。

教材中还引入了核外电子排布。在掌握了原子的构成后,学生通过核外电子排布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原子构成的认识,可以清楚感受到随着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性变化,为学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2.物质的形成

把原子介绍清楚之后,顺理成章地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形成。自然界中存在的宏观物质就是由原子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教材中引入了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物质的形成要结合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元素的种类进行考虑。已达稳定结构的原子,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分子,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如稀有气体)。未达稳定结构的原子,由其原子种类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其结合方式。一般情况下,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之间以离子键(也有特例)结合成宏观物质;非金属原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成分子(分子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成宏观物质),或原子团(原子团以离子间或共价键结合成宏观物质),或宏观物质;金属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结合成金属或合金。

教材中物质形成部分内容介绍得较浅,但作为中学阶段已可以解释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形成原理,而且这一部分知识的介绍对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性质非常重要。

3.物质分类

教材中物质分类部分仅限于常见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与构成原子、化学键、物质种类多少等因素有关。教材上只介绍了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从生活实例入手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多少,把常见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为了介绍清楚混合物,教材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把混合物分为浊液、溶液、胶体。浊液和溶液初中已学过,这里重点介绍胶体的概念、性质、制备等。为帮助学生认识清楚纯净物,根据形成物质的元素种类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的分类是高中的重点,从电离角度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从化学键角度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从性质上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从得失电子角度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4.物质的性质

必修一中介绍了钠、镁、铝、硅、氮、硫、氯、铁、铜等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初学时觉得这一部分知识有些凌乱,但当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习过后,就会发现前面所学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和后续学习的第一手材料。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及递变性。前面所学习的是每一主族、副族和第Ⅷ族的代表元素,然后利用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就可以将前面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推而广之到其他元素及化合物。这样,学生就会对周期表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如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作氧化剂,根据周期律氟气、氯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可作强氧化剂;氢氧化钠是强碱,则氢氧化钾、氢氧化铷、氢氧化铯也是强碱,且碱性依次增强。

5.物质的用途

当学生掌握了物质的形成、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之后,就能联想到它的用途。教材中物质的用途都是伴随着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的介绍而展开的。重在向学生传递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学科思想。如金属钠原子半径较大,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这样的结构特点决定其原子易失电子,单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所以金属钠一般做还原剂。

二 从化学反应角度来看教材内容体系

化学反应作为物质结构性质的体现,物质用途的依据,化工生产的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中之重。教材对化学反应的介绍主要包含以下四部分:

1.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排列组合的过程,那原子是如何实现重新排组合的呢?化学键理论认为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旧键断裂和新键生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生成放出能量。用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可以解释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但没有解释清楚吸收和放出能量时旧键是怎样断裂,新键是怎样生成的。无法从根本上解释化学反应过程,于是教材引入了分子碰撞理论,微粒间通过碰撞实现了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

本人认为教材对于化学反应原理的介绍,分子碰撞理论是关键,以分子碰撞理论结合化学键理论才可以较好地解释化学反应的原理。

2.化学反应类型

教材始终是以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两大反应类型为主线来介绍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概括出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的本质,要求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对初中所学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整合、拓展、引申。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使学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化学反应,去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教材中为什么要重点介绍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本人的看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人类研究化学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和放出的能量,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教材中已用大篇幅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一直没有系统介绍过,教材中引入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应用的基础上介绍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同时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

教材向学生介绍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能与热能、化学能与电能。能量守恒定律的介绍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实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有利于和物理、生物等学科实现交叉。

化学能与热能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原理,帮助学生实现对化学键相关知识的复习和提升,帮助学生理解反应条件和反应原理。化学能与电能向学生介绍了常见电池和发电厂的工作原理,使学生学会原电池的设计,这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拓展和提升。

4.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

这部分内容是把化学反应和化工生产进行对接,让学生了解如何把一个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工生产过程,使其产生效益。教材在化学反应速率中主要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量化办法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引导学生考虑如何控制反应进行的快慢。化学反应限度以可逆反应为例向学生介绍了化工生产中影响产率和反应物转化率的因素,介绍了化学平衡原理使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有所了解。

三 从化学实验角度来看教材内容的联系

第8篇

2021高二化学教学计划怎么写?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高二化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积极开展本备课组的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化学成绩为教学中心,结合学生现状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狠抓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

1、认真分析研究教材、课程标准,以及学习学生的特点和基础知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高二化学教学。

2、根据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年级精神,加强集体备课,认真听课,落实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3、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知识上本学期学习内容是在必修1必修2的基础上进行选修四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相当于对以前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加深。

能力上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在老师的培养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在练习的基础上去总结。

2、学习习惯:学生的层次不齐,同一个层面的班级中从第一名到最后一名相差很大,成绩好的学生能主动去听课、笔记、作业独立完成,还会抽时间去做些课外的强化练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习,上课只是在听,不会主动的去记,作业只是完成任务,没有主动去总结,去强化的意识,还有一部分听课都不认真。

四、教学内容

1、了解化学反应中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涵义,理解燃烧热的概念,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3、理解盖斯定律,并会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进行相关简单计算

4、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5、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并能利用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6、了解焓变、熵变与反应进行方向之间的关系

7、认识强弱电解质的含义,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8、知道水的电离常数和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PH值之间的关系

五、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办法

1、备课:提前一周分解任务,主备人分析教材教法,选择性做好PPT,选择好相应的周习题题。

然后进行二次讨论与交流,进行个性化处理,把自己的思路与习惯融入教学过程中。

2、上课:上课中严格贯彻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不随意增加深度与广度,同时注意课堂上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较正教学要求,不能因为赶进度要求而完成教学。

3、作业:作业的布置上首先考虑的是适应教学的目标,方式可以单片纸的形式复印,内容以当天课堂上讲的内容为主,每周的练习以本周的教学内容为目标进行设定。

作业设置及反馈:平时的作业定时定量,注意难度,周末的练习以一周内所学的内容为目标,选择习题,自己命制,不用现成的试卷或练习,力争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要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及时改进。

4、考试:考试的命题以基础题为主,题型与题量模拟高考的相关要求,评分的标准也按高考的要求来,使平时的训练标准化,格式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5、补差: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能够帮他们及时的填补差距,补差主要是给这些特殊的群体学生适当的降低目标,在基础上下功夫,少做难题,多搭台阶,循序渐进才会给他们以信心,以提高化学平均分。

6、目标制订

制定与研究每章、每节、每周的教学目标,根据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分解每章每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设定每节课的课时目标,在课件的制定,作业的布置,课外练习的选择上,体现教学的目标,使学生感觉学习的目标明确,目标的达成也很清楚,不仅便于老师的考查与反馈,同时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目标明确有成就感。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2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工作计划《高二上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4、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5、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考试时间第一次阶段性考试10月4日(第六周)期中考试11月4日(第十周)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第十八周)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章节课时周次

第一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1至2周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单元复习

第二章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3至8周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单元复习

第三章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9至16周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和滴定单元复习

第四章

第一节原电池17至20周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单元复习机动21周

期末复习22周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3一、教材特点:

本教材所介绍的化学反应原理是一些有关化学反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它们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价值。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一些经典原理的含义或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教材尽量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注重科学性,尤其避免为了“浅出”而随意地、错误地解释概念,使本教材在科学性上具有相对长的生命力。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是考查中学生对描述化学反应的物理量,如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常数等,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同时考查学生运用这些化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反应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1、富有张力,适于因材施教。

2、注重科学性,避免自圆其说

3、重视知识的框架结构,重在介绍学术思想,不围绕有限的知识点组织素材,而是知识点服从知识的框架结构,介绍思路方法,力图从本质上理解。

4、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知识的衔接(与必修内容衔接,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与大学内容衔接)

5、突出实验科学的特点。

知识是避免理论绝对化,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强调实验对理论产生的重要性。

6、突出现代化学走向定量化的特征。

注意提供定量信息,设计一定数量的定量计算内容,如焓变、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二、工作措施:

1、注重知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尽可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线索进入到新的学习内容中去;注重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在前后章的内容、章内各节内容,以及各处内容的编写上都特别注意了这一点;注重与大学内容的衔接,不是简单地将大学内容搬来,简单下移,而是精心设计、精心选择,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规律,在深入浅出上下功夫,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相关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概念、基本的了解,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理解以及更高水平的把握留待大学阶段解决。因此,本教材在这方面比较好地解决了中学内容与大学内容的衔接问题。

2、合理处理抽象概念。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例如焓变、熵等物理函数)力求从同学熟悉的事实出发,用浅显的语言,分析其物理意义。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或者不讲过程只端出结论的两种偏颇做法。

3、重视学习者的参与性。

尽可能地启发同学开动脑筋、动手实践,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再做出归纳、介绍理论。避免填鸭式的知识罗列。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调实验对于理论产生的重要性,衡常数概念、速率概念都是通过实验数据导出。

4、介绍知识时避免将理论绝对化,理论的得出无不源自实验事实,理论的正确性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

任何理论都存在局限性,都有其应用范围;任何理论都不能随意使用,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做到:

(1)提高认识,夯实基础

(2)重视对新增知识的处理。平衡常数、溶度积等勿深入探究,学生能理解会判断及进行有关计算即可。

(3)注意课本的编排方式及呈现方式。为有助于学生掌握,先讲电解池再讲原电池,先讲平衡再讲速率等。采用原处理方式。

(4)注重与原课本的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运用Qc与Kc判断虽然合理,勒夏特列原理虽有局限性但应用方便,完全可采用,反应速率表示原处理方式即可。

(5)可将必修2第2章与原理结合在一起合并讲解,节约时间,同时也防止知识重复讲解。

(6)重视“过程与方法”体系的建构。

(7)注重问题本质掌握,增强解决新问题能力。

(8)注重学生对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课本有关一些定理、公式并非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处理有关数据,然后得到结论,让其自己去体会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这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培养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本学期理科班周课时为7节,主要学习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向高考辐射。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工作目标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高考考试说明,做好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驾驭能力,立足课堂开展教学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学科实际,落实各项教研和教学常规工作。

树立质量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四、具体工作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2)定时与备课组内的老师进行交流,解决有关问题。与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活动,内容包括有关教学进度的安排、疑难问题的分析讨论研究,化学教学的最新动态、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等。

(3)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要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自主地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都能积极响应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使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高二化学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二化学学科组工作,将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就化学而言,高二化学教学文科班要完成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习,该模块是在高一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化学的学习,但学生进入高二后由于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化学学习习惯和方法没有建立,对化学学习不感兴趣。理科班要完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班,高二年级共有3个理科班,其中一个理科重点班,一个音舞美班,一个体育特长班。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更差,打好基础是关键。9个文科班,文科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化学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相当一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基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化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对他们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

三、教学进度

《化学反应原理》

绪言:20__.8.2——8.2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20__.8.3——8.10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20__.8.11——8.12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0__.8.13——8.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8.21——8.24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20__.8.25——8.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20__.8.27——9.3

第三节化学平衡20__.9.4——9.20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0__.9.21——9.22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9_.23——10.1

期中复习备考20__10.3——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20__.11.20——11.22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20__.11.23——12.4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20__.12.5——12.11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0__.12.12——12.20

归纳、整理与测试20__.12.21——12.30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20__.1.3——1.4

第二节化学电源20__.1.5——1.7

第三节电解池20__.1.8——1.15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0__.1.16——1.17

第9篇

【关键词】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246-02

一、教材内容分析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是高考选修课中的必考内容。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之后以呈现出来,重点介绍判断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焓判据、熵判据及复合判据",有一定难度。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对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第一,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不是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第四,简单介绍了复合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吸(放)热反应与能量的升高(降低)之间的关系;并能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有序"和"无序"状态。

2.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学设计理念

焓、熵、自由能及其相关概念都是新概念,它们的建立需要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以及自然界的普遍变化规律,因此先展示目标让学生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几个常见的焓变、熵变(即混乱度变化)的过程,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疑难点拨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逐步构建新知识;再通过总结,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最后通过达标检测进一步提升、强化所学知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体会"高能"到"低能"的自发性,理解焓变与反应的自发性之间的关系。

② 体会"有序"到"无序"的自发性,理解熵变与反应的自发性之间的关系。

③ 初步了解焓变和熵变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能用焓变和熵变分析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全面分析问题,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进一步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

五、重、难点处理

焓变和熵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是本节的重难点,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以及自然界的普遍变化规律来设计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再由教师点拨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七、课后反思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模型;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教学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88-01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的重要内容。化学反应速率内容隶属于对化学反应的认识。高中阶段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锻炼机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实践,探究,学生已经初步涉及物质的本身性质,浓度,温度、催化剂以及反应物的颗粒大小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基本能力(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简单运用实验解决问题能力、评价简单实验能力等)。可见,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从而为学习本内容奠定了基础。

1."化学反应速率"模型的教学设计

图1化学反应速率的学生认识发展层级

数学模型是对所研究问题进行一种数学上的抽象,即把问题用科学的符号语言表述为一种数学结构。通过数学模型的逻辑推理、求解和运算,就能够获得客观事物的有关结论。化学反应速率方程是在大量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数学模型,是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之间的数学关系。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反应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关系是不同的,速率方程实际上是一个经验公式。因此这一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有助于扩展学生对规律研究的认识。

2.建立从具体知识的教学向为以观念构建为核心的教学转化

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在内容上也选择和讲授事实性知识,但事实性知识的作用更多的是观念建构的工具和载体,最终目的是要在这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深层的、可迁移的观念或观念性知识。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的把本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与此同时,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要把学生置于真实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里,通过问题解决和活动探究去建构观念而不是仅仅记忆事实。观念建构为本教学强调学习要在具体性知识的基础,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深层的观点和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学生对具体性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不断应用知识把知识功能化,挖掘知识的认识价值和方法价值,从而把具体性知识转化成观念性知识。

由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涉及到的碰撞理论、活化能理论、速率方程等都是针对基元反应的,在应用于复杂反应时,可能会出现某些矛盾或错误,因此在教学中如果不涉及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的内容,就会影响学生对反应速率的本质的理解,但是在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加入反应历程和基元反应,又会给学生增加学习的难度。因此,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中是否要涉及这些相关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高瑛,马宏伟,颜桂琴,化学教学,2005,(5):8-9

[2]陈瑞芝,化学教育,2007,28(8):48-50

[3]龚国祥,马春生,刘江田,化学教育,2012,,33(3):12-24

第11篇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和物质的化学性质。作为符号语言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元素符号与客观化学物质是一种间接的关系,需要以化学概念为中介,因此符号的表征是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一个难关。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普遍是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传承轻创新,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效果差,对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有很大影响。教师应深入解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从高中化学方程式的价值回归和认知内涵出发,进一步认识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意义,改进教学策略,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帮助学生领悟思想方法,提高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化学学习的良性发展。

2高中化学方程式的有效教学策略

2.1应用合理方法,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规律与方法(如利用韵律语或顺口溜)熟记并正确书写元素符号,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打好基础。化学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关键,教师应积极创设化学化学课堂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书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记忆,提高书写技巧,学会书写化学式,为书写化学方程式做好准备。可引导学生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实质,可通过小卡片游戏或组内相互提问等形式强化记忆,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帮助学生记忆并正确写出化学式。还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及所表示的意义,寻找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新授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复习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总结归纳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和方法,激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兴趣。同时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板演、发言、游戏、竞赛等方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帮助学生尽量避免常见错误: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不配平化学方程式、错标或漏标反应条件、错标或漏标生成物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生成和发展,多渠道、多途径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2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 教师可以实验的直观性、趣味性和观赏性吸引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强化化学实验教学,利用实验事实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认识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的本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效率,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方程式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对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强化演示实验、半验证半探究式实验,利用学生实验进行引导探究,鼓励学生多动手做家庭实验等。

如利用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探讨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原理时,让学生能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蓝色的溶液滴入NaOH 溶液变成蓝色絮状沉淀证明反应有Cu(NO3)2生成;搜集到的无色气体通过吸入空气变红棕色证明是NO;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达到讨论探究的目的。

2.3应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化学反应,揭示其本质,激活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图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本质观: 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呈现化学反应,揭示其本质,用微观图(原子、分子模型)结合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引导学生画出某化学方程式的微粒图,依据微粒图书写化学方程式,从微观上分析化学方程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反应本质观,进而理解符号的意义。例如利用Flash 动画演示可逆反应,让学生理解正、逆反应同时进行的微观反应状态,为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多感觉刺激提高化学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广度,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水解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在微观水平上的分析利于挖掘方程式隐含的信息,更容易理解这些平衡包含的量的关系如电荷守恒、物料守恒等。

2.4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化学知识网络,提高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条件和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物的水平: 教师应把握教材编写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结构,将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纵横”联系,自主构建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网络,学习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书写化学反应条件和复杂化学反应方程式生成物的水平。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体系中的位置并从较高层次与视角审视所学知识。新授课时,以物质间相互转化关系网络图呈现给学生,根据网络图进行物质性质、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复习课时则指导学生归纳网络图,根据相应的展开巩固化学方程式。

2.5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教学,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深层次的分类,以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可根据化学反应类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进行深层次的分类。根据形态特征,化学反应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从电子得失的角度则分氧化还原反应,帮助学生理解,以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可从物质的结构如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物质具有的性质;从实验、对比中归纳氧化还原性的强弱;从物质中元素价态的变化规律及实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如SO2、H2O2中S 和O均处于中间价态,因而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氧化性、还原性哪个为主,还要通过实验等方法来判断;又如,可用Cu 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解。

2.6比较物质性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完善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体系,巩固化学方程式: 教师应充分把握化学反应的规律和普遍中存在特殊的特点,引导学生比较物质性质,研究异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完善化学方程式的知识体系,巩固化学方程式。要引导学生从物质本身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等方面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比较,特别要引导学生比较物质性质,以巩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

2.7应用类比法,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联系: 教师可应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规律性与化学物质的相似性,促进学生对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认识,从学生的旧知识体系中构建、完善出新的知识。

如SO2和CO2都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此SO2与碱、碱性氧化物、水和某些盐的反应可以通过与CO2的类比得出,通过实验和提问,经过整理和小结完成此知识点的教学。可以类比学习的化学方程式还有很多,如C与浓H2SO4、浓HNO3的反应,NaOH与Al、Si 的反应都具有很强的类比性。

2.8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化学方程式的应用能力: 教学化学方程式应注重利用方程式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为突破口,精心选择针对性的习题,以随堂检查、课后作业、游戏活动比赛(如化学方程式书写大赛)的形式,有意识引导学生加强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帮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加深化学方程式,强化学生化学方程式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结束语

高中教师应精心组织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优化学生化学学习思维品质,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强化化学方程式的规范化书写的训练,加强反复练习,在应用中进一步掌握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兴趣和方程式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方法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OpenGL;3ds Max;c++;3D动画;化学反应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随着电脑软硬件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电脑美术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走上了迅猛发展之路。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使用3D制作动画,三维建筑、室内效果图等,但是很少将其与化学实验结合起来,有的也只是用3D模拟出分子和原子结构,而对化学反应时的断键和成键情况没有具体的说明。对于比较复杂的断键、成键过程,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老师讲解也很抽象,所以对模拟实验会极度渴望。

本文讨论了通过3D动画来模拟化学反应的设计与实现,能够将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

一、系统的实现流程

系统基本流程为界面设计,建模,模型生成,动画生成,动画控制。

(一)界面设计

使用windows界面设计,实现与用户的交互,用户通过选择化学分子式或者反应方程式进行3D模拟动画的展示,同时,在动画播放过程中可对其进行基本的暂停等操作。

(二)建模

首先在3ds Max中对化学分子式进行建模,构建出每个分子的球棍模型,该模型能够清楚地反应原子间的相对位置和化学键的位置。利用插件,将模型导出为md2文件,用于模型生成。

(三)3D模型生成

本系统使用OpenGL这个专业的图形程序接口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加载,使用纹理贴图技术将不同类型的原子渲染成不同颜色,从而绘制出分子的3D模型。

(四)3D动画生成

将渲染的3D模型,通过调整时间和坐标位置加载为动画,用于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五)动画控制

在动画播放时,可对其进行暂停,停止,播放等操作,便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断键和成键情况。

二、系统的研究方法和关键技术

(一)3ds Max建模

本系统使用3ds Max 2011软件平台制作化学分子的3D模型,涉及到对该软件的了解和使用。

(二)深度缓冲区

本系统启动了深度缓冲区用于消除实心物体被其他物体所遮挡的情况,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glEnable(GL_DEPTH_TEST)

glClear(GL_COLOR_BUFFER_BIT|GL_DEPTH_BUFFER_BIT);

(三)纹理贴图

本系统使用纹理贴图技术为不同的原子绑定不同颜色,分为以下几步:

1.创建和绑定纹理对象

glEnable(GL_TEXTURE_2D);

glBindTexture(GL_TEXTURE_2D,groundTex->texID);

2.将保留在data中的像素值传给当前绑定的纹理对象

gluBuild2DMipmaps(GL_TEXTURE_2D,GL_RGB,groundTex->width,groundTex->height,GL_RGB,GL_UNSIGNED_BYTE,groundTex->data);

(四)光照

本系统使用OpenGL光照函数来绘制真实感图形,具体步骤如下:(1)定义每个物体的每个顶点的法向量(法向量决定了物体相对于光源的方向);(2)创建和选择一个或多个光源,设置它们的位置;(3)创建光照模型。(4)定义场景中物体的材料属性。

(五)视图变换

视图变换实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子模型的功能,能够清楚地观察反应过程中,各原子和化学键的变化。实现部分代码如下:

gluLookAt(cameraX,cameraY,cameraZ,lookX,lookY,lookZ,0.0,1.0,0.0);

图1 默认的照相机位置

图2 使用gluLookAt()后

(六)加载md2文件

加载md2文件,实现动画:(1)读取原始数据;(2)将数据转换成模型结构;(3)动画显示。

三、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3D动画模拟化学反应系统,能够对化学反应中的断键成键过程进行模拟,系统使用简单,能够清楚地展示化学反应过程,对于实际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毅.SUN Yi 3DS MAX在虚拟现实设计中的运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09(06).

[2]程P.三维动画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