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中职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
中职学生为什么对数学缺乏兴趣呢?因为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因此,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生活信息,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例如在教学《集合》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数学中“集合”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请同学们将参加兴趣小组的情况写下来。待学生写完后,教师选择一组同学将其情况展示出来。某职中一班第一组参加篮球和计算机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如下:
篮球兴趣小组(用A表示):马秀英、李琳琳、欧阳凌云、王鹏鹏、刘淼、彭睿智;计算机兴趣小组(用B表示):欧阳凌云、张文明、刘淼、吕伟杰、郝一鸣;既参加篮球兴趣小组又参加了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同学(用C表示):欧阳凌云、刘淼。
即:A={马秀英,李琳琳,欧阳凌云,王鹏鹏,刘淼,彭睿智};
B={欧阳凌云,张文明,刘淼,吕伟杰,郝一鸣};
C={欧阳凌云,刘淼}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为的“集合”这一全新的数学概念作了很好的铺垫和过渡,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又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有关知识教学时,可以将其与按揭买房、储蓄贷款等生活理财相联系。我列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你家有现金5万元,于2011年1月1日存入银行,每年年利率是4.14%,存期每满一年后又将利息加入本金并作为下一年的本金,这样继续存下去,几年后能变成10万元?几年后变成20万元?看到这样的题目,学生立刻投入到题目的思考之中,积极探求解题的方法,最后经过集体交流得出了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大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中职生与普通学校学生的最大区别是职业性。中职生对数学兴趣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到数学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用性。换而言之,就是没有将数学与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联系起来。因此,笔者认为,要激发中职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的实用价值,提升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1. 将数学与专业联系起来。一是对于电工电子类专业而言,该专业课程中的许多计算问题,与数学中的向量、复数和三角函数等知识关系密切,进行教学时应相互结合。例如对电工电子专业学生进行三角函数教学时,因为电工电子专业知识中谐振信号合成的相关知识与三角函数的关系较密切,因此,教师应对三角函数的内容进行适当“延伸”,使之与学生的电工电子专业相接轨,即让学生能够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和差倍半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例,让学生明白学习三角函数知识对专业发展起到的实际作用。这样,学生在同步学习专业课程时,就能更加容易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二是在当大多数专业的学生进行三角函数教学时,只要求学生了解概念和会解三角形即可;三是当给机械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三角函数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联系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与下料划线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授课、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中工件下料的划线和加工作业点的定位计算等。
2. 将数学教学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中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清楚自己每一个阶段的职业奋斗目标,以及达成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职业规划成长中需要的数学知识点列出一个清单,并具体分配到中职数学相关章节的学习中,并拟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这样,学生学习数学时就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学习起来就更有动力。同时,还可以讲一些职场中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启发学生,警示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与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起来,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 分层教学,动态激励。深入研究学生实际,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可以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一定的进步。在教学时,注意提问的层次性、作业的层次性。但是也应该注意:一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不能对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产生歧视;二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实行动态管理。让学生在分层学习中能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情境教学,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轻松愉快地学到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创设数学应用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本抽象、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对于一些很难理解的空间几何,几何图形的变形等,通过传统的讲授和板书等方式,很难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将问题形象化,过程清晰化,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职生具有好奇心、好胜心,而他们即将走入的职场也具有很强的竞争性。现在的社会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 就业 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出现就业难,显然是不正常现象。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解决就业的思想问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将影响中职学生就业的不利因素化解于无形之中。中职学校如何对学生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呢?在我看来,中职学校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中职学生自身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树立信心
中职学校学生都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落榜者,因为中考失利被迫选择中职学校的,大多中职学生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常受家长、老师批评,自信心普遍不足。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职业规划意识,目标迷茫、自由散漫、行为懒散、学习不认真、心态浮躁、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中职学校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回自信。赏识教育对中职学生培树自信、健全人格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多进行赏识教育,对学生要多鼓励和引导,少指责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毫不吝啬地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看得起他们。有时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友善的提醒,都会让学生倍感满足和尊重,这对培养学生自信心能够产生直接影响,能让学生振作起来,找回自信。同时要重点教育学生树立就业信心,尽管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但社会对中高级技能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未来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前景是乐观的,中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缺口是相当大的。通过教育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
二、提高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顺利就业的前提,职业素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多项要素,是衡量从业者工作能力的主要依据。勤学苦练只能提高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只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道德修养获得提高。求职成功的关键在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提高专业技能,通过在校专业技能课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这是顺利就业的重要法码。另一方面,鼓励中职学生通过参加学生会、社团等组织,包括班团队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文体课外活动等,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尝试兼职,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完善并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充分准备。同时,要指导学生多读些本专业成功人士的人物传记、纪实报告,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自我探索、澄清困惑。
三、认清形势
思想政治课对中职学生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高尚的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加强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以及行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导中职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找准职业定位,让个人成长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中职学校专业特点,通过召开专题报告会、讲座等方式,邀请用人单位、企业家到校“现身说法”开展有关职业生涯的讲座,使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行业发展动态和就业状况,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求职时能够正确定位。针对学生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技巧方面的困惑,可尝试对学生进行个体咨询辅导,个体咨询辅导借鉴心理咨询的方式,采用一对一的面对面谈话或QQ聊天谈话的形式,帮助思想有困惑的学生解决职业规划和就业求职中的问题。也可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求职就业辅导网站,介绍就业形势,行业发展动态,提供文字或电子信息,电话咨询,在线援助等辅助就业指导措施,对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测评、职业介绍等进行疑难解答,
四、务实就业
中职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就业教育体系,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就业意识,在树立信心、认清形势、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务实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不可追求一步到位,教育中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思想,先站稳脚跟,踏实工作,积累经验,后图发展。重点加强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求职教育,一方面,组织召开各种就业教育主题班会,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开展讲座、座谈、联谊、论坛等活动,邀请就业指导专家开展就业前指导,请企业家到校进行就业指导讲座面授就业窍门,通过这些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企业需要怎么样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就业面试情景教育,模拟就业面试,以就业面试为场景,组织学生现场进行互动,让学生通过模拟实战掌握就业求职基本技巧,如面试技巧、自荐书撰写技巧、礼仪方面的技巧等。同时,教育学生树立“不等”、“不靠”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推销自己的意识。通过校园网站等不定期就业需求方面信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供需见面会招聘会、指导学生在网上求职等形式、广开就业渠道,积极推进学生就业工作。
总之,对中职学校进行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中职学校要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健全就业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中职学生学业和就业求职全过程,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信心、提高素质、认清形势、务实就业,把中职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健.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2005(06).
【摘 要】中职作为教育界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极强专业性,产品性,定向培养性。而在中职学生管理方面,由于学生自身具有综合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低,学生年龄差异大等特点,存在众多管理问题和潜在问题。现就中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生;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一、中职学生管理若干问题探析
(1)教育设备不健全。作为国民职业教育重要组成成分,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育专业性质社会人才,技能性高素质人才为主要培养方向。但既然是高中阶段进行的教育,社会焦点在高考,压力在高考同样完善的教育资源也在高中阶段。据不完全统计,高中教育国家政府投资占据总体教育投资15个百分点,而中职教育仅为2个百分点。社会关注度和受用度不同注定投资方向和力度不同。在有限教育资源和教育设备的同时管理单位经费内的学生,其难度大于高中教育管理。在监控设施内一但发现可疑问题或学生可疑行踪,可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问题,将管理工作的难度降到最大,实现可视化校园。(2)自控力不强。夹在教育与职场交界处的中职教育,其独特教育性质决定教育模式不同。在灌输专业知识基础上也要进行相应技能大量培训,锻炼,在保证专业知识过硬前提下达到标准职业要求。知识积累和能力体现不仅要求教师解读与讲解,更要求学生具备增强自身能力之意识,在课下或节假日多关注时事,多联系,多学习,但中职中普遍问题既是学生上课不积极,下课遍地走。(3)教师职业素质不高。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其职业规划和道路铺建不同注定受关注程度各异,现阶段国家以研发型人才培养为主,技术型学生培养为辅的层次培养模式。特定培养模式决定教师水平不同,高中教师最低要求大学本科,但中职教育可能工厂中颇有经验工人也有可能加入其中。资源配备最终要受社会关注度决定和自身社会价值决定。
二、中职学生管理对策分析
(1)抓好自身建设。校园建设是落实安全管理工作重中之重,提高管理团队整体素质,营造良好校园环境,打造和谐,归属感新校园是优先之推广工作。校园设施建设是中职教育基本物质保证。利用自身有效资源将资源合理最大化理念灌输于每个管理者,整体进行校园合理规划,充分利用每一处资源,将垃圾变废为宝;或申报基础体育设施,教学设施,在学生体验先进教学资源,优秀教学模式同时可通过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劳逸结合,达到教学最大化,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营造温馨,舒适,有竞争力校园环境,是教学管理工作自身建设之根本。选取自控力强,有个人魅力,表现突出之学生,对其进行深层管理培训,灌输管理意识,讲解管理方式。以参加业余党校进修,加强管理知识学习和基本品德教育。通过灌输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的形式,让学生内部实现自治管理,节省教师管理资源。积极开展培优管理工作,形成学生内部竞争,形成“不教而学”之势,保证人才输出质量及学生管理水平。学生自治管理模式是自身建设之稳固发展阶段。(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实现中职学生管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建立健全制度是促进管理工作有条不紊进行的基本可行性方式保证。中职学生管理过去存在以点辐面式教育模式,稳固抓某一点管理,通过一点辐射至全面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存在欠缺,有待改善。中职学生管理中面临面大,点多,线长之特点。对待学生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式。中职学生管理需根据学生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统一,合理,多层次教育制度,对情况有特殊变故着予以宽限考虑,对情节恶劣者予以严肃处分,奖罚分明,松弛有度,以应变实际管理工作快捷,有序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明确管理机制,稳步管理条例,制定管理明细,让学生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对照管理条例,规范自身行为方式,管好自己。(3)落实“情感”教育。“中职”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职业人才重要培养基地,祖国在现代化建设中愈来愈依赖技术性人才,对推动社会稳步发展具有历史使命。建立校园自身建设和健全管理制度均是不同层面需求,现阶段教育需抛却理论束缚,完善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塑造品行高尚,素质一流的新型职业人才。在理性教学基础上开展感性教育是“情感“管理核心所在。加强师生沟通是促进良好双边关系的又一“情感“保证,互相尊重是沟通前提,自尊,自信,自强性格是学生情感教育三大因素,在尊重信任基础上与学生进行真诚,有效沟通。
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众多可变性和不可预知性。但中职学生管理工作其核心一切为了学生,为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过硬职业技能之社会发展型需要人才。以学生为主体,形成养成教育,力求完善教学,落实管理,探索创新,为社会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郭栗,刘畅.有效沟通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途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4):121~124
[2]谢崇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5)
[3]陈雪丽.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教育素质的培养[M].江苏高教.2001
自2005年国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职业教育领域也为了迎合新形势下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进行着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一、新形势给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让职业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持续上升,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发展。新形势给职业教育带来发展的同时也给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灵活化。目前职业教育使用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仍然沿用的是普通教育的学习管理模式。但是学生在职业教育阶段的档案管理情况较普通教育而言更为复杂。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之后,还要提前到企业单位进行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部分职业院校理论学习与岗位实习是交叉进行的。这样再单独由学校来管理学生的学籍档案,会将学生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无法有效体现。因此,应该将学生学籍档案更灵活化、全面化,对学生在职业教育学习阶段的经历进行记录。
2.课程安排文化课与专业课主次灵活调配。职业教育也有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以文化课为主还是以专业课为主一直是热门探讨课题。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中,两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平分秋色,应该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教学计划与学习重点进行灵活调配,从而让学生既可以提升职业技能,也让文化课成绩保持合格水平。
3.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在人才职业化的趋势下,企业对于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对综合职业素养的培训加以重视。
二、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具体改革举措
通过对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新要求有了更全面的分析和了解,接下来我们就主要通过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改革措施的探讨。
1.学生管理制度信息化、分管化。从入学初开始就将学生的纸质版档案进行信息化录入,这样便于学校的老师和合作单位的领导登陆学生的电子档案对内容进行编改。但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档案安全,纸质版档案依然保留,并且在职业教育学习阶段进行分档案管理。既要有学生在校学习的学籍档案,也要有学生到企业实习的工作实践档案。在学生毕业时将这两份档案同时放入学生的档案袋中,保证学生档案的完整性。
2.文化课与专业课课时合理搭配。目前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文化课知识普遍不高,因此,在职业学习阶段不能对文化课程完全放松。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内容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同样重要。在教育管理中,学生专业技术实训阶段,可以减少文化课的课时安排,但这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课的知识竞赛,刺激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文化课程。而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阶段,可以适量增加文化课的学习课时,同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测试。这样在课时上合理搭配,为学生减轻课堂学习压力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3.注重技能提升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职业人才与普通人才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其对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但是随着技术性人才的职业提升空间扩大,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也成为重要参考标准。因此,在专业实训以及专业要求的德育课程当中要注重对德育内容的渗透,向学生传授技能的同时,也要将基本的职业素养传授给学生。
三、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反思
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还不成熟,尤其是在扩大招生之后要保持原有水平已经是挑战,在此基础上要得到提升还需要专职辅导员、专业老师和学生干部多方配合才能完成。除了我们上述提到的三个主要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外,仍存在两个教学管理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
1.学生的管理工作“以生为本”。在中职教育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总是存在一些人为管理的漏洞。例如,学生校外犯罪活动监管失职、学生归寝出勤问题难等。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由于老师对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老师要严肃管理纪律,量化赏罚,并将学生表现与档案挂钩。其次,老师尤其是专职辅导员要加强业务学习,通过提升自己更好地进行“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
2.技能培训注重教学模式创新。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技能培训主要以实训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因此,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对技能培训教学形式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曹佃省(1975-),男,山东莒南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王进平(1991-),女,江苏盐城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王道荣(1966-),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编号:BJA090056),主持人:郭兆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职校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研究”(编号:ZCZ10),主持人:王道荣。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2-0019-04
职业成熟度(Career Maturity)指个体在完成与其年龄相应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上的心理准备程度[1],职业成熟度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个体、家庭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职业成熟度愈高,代表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强,能够做出最恰当的职业选择并获得最成功的职业发展,反之,则表示对职业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愈欠缺,愈有可能做出不正确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职业生涯的发展[3]。
每个人在人生历程中总要做出许多职业决定,如何在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职业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势下积极进行自我职业准备,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国务院职业教育会议中“培养和造就亿万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的提出,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快速增长[4],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时,由于学历的劣势和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往往表现出自卑怯懦、信心不足等问题,进而影响到随后的职业生涯[5]。
目前职业成熟度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学生且表现为职业选择中职业定向不稳、职业期望过高、择业功利性强、自我评价不准、职业知识片面、人际技巧缺乏等问题[6]。高职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目前对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较少涉及,且以往研究中对职业成熟度与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本研究旨在调查高职学生群体的职业成熟度状况及其与相关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为了解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状况及相关职业咨询与指导提供借鉴。
一、对象与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扬州市三所职业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统一培训各单位合作研究人员,统一施测过程,召集学生完成问卷后当场统一收回。研究共发放问卷650份,剔除具有明显作答偏向者及信息填答不全者,共回收有效问卷517份,有效率80%,其中文科类211人,理工科类306人;男生201人,女生316人,被试平均年龄18.86岁(SD=0.49)。
采用刘利敏修订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7],共29个项目,职业成熟度包含职业决策知识与职业决策态度两个维度,其中职业决策知识包含职业自我知识、专业知识、人际交往知识及职业世界知识等四个维度;职业决策态度包含现实性、功利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等五个维度。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验证性因素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结构效度理想,可作为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测评工具。
参照相关研究,针对被试家庭因素(父母教育程度、家庭生活氛围)、自身生活学习因素(活动参与及工作兼职)及专业满意度等方面编制人口统计学问卷。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职业成熟度总体概况
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均分为3.07(SD=.45)分,大致处于中等水平;职业成熟度各不同维度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在职业决策知识维度:职业自我知识水平最低,人际策略知识及职业领域知识水平较高,专业知识处于中等水平。在职业态度维度:职业独立性及职业自信性水平较低,职业现实性及主动性水平较高,职业功利性处于中等水平。职业成熟度各维度在男女生间的差异情况见图1。
图1 职业成熟度及各维度在男女生及
整体样本中的均值趋势
(二)职业成熟度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成熟度(t=2.30,P<.05)及职业决策知识(t=2.13,P<.05)、职业决策态度(t=2.06,P<.05)等方面性别差异显著,男生职业成熟度更高,职业知识更丰富,职业态度更积极。
(三)职业成熟度与家庭因素
对父母亲教育程度与子女职业成熟度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成熟度及其他维度在教育程度间未发现显著差异。进一步对父亲及母亲学历与职业成熟度间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父亲学历高者,子女专业知识更丰富(F=3.91,P<.05),职业选择更为主动(F=2.69,P<.05);母亲学历愈高者,子女职业决策知识(F=2.83,P<.05)及相关领域知识(F=3.20,P<.05)愈丰富,职业选择中的抱负性或功利性(F=2.61,P<.05)更强。
在家庭氛围方面,家庭冲突或和谐者在职业成熟度(F=8.14,P<.01)、职业决策知识(F=9.35,P<.01)、职业决策态度(F=4.95,P<.01)方面差异显著,家庭氛围非常和谐者较有时冲突或经常冲突者,其职业成熟度愈高,职业决策知识愈丰富,职业决策态度愈积极。
(四)职业成熟度与学科专业情况
对不同专业间(文科、理科、工科)职业成熟度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专业者在职业成熟度及职业决策知识方面差异不显著,在职业决策态度(F=4.36,P<.01)、职业领域知识(F=4.37,P<.05)、职业独立性(F=3.21,P<.01)等方面差异显著,文科生的职业决策态度更为消极,领域知识水平较高,职业独立性及自信心水平较低。
在专业满意度方面,对自己所选专业非常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者在职业成熟度(F=26.60,P<.01)、职业决策知识(F=27.17,P<.01)、职业决策态度(F=18.43,P<.05)等方面差异显著,对所学专业非常满意者职业成熟度更高,职业决策知识更为丰富,职业决策态度更为积极。
(五)职业成熟度与生活学习经历
在是否经常参与或组织过相关社团活动方面,在职业成熟度(F=13.14,P<.01)、决策知识(F=9.06,P<.01)、决策态度(F=14.02,P<.01)等方面差异显著;参加且组织过社团活动者,职业成熟度更高,职业专业知识、人际知识、领域知识更丰富,职业现实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水平更高。是否经常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者在自我知识及功利性方面未见显著差异。
为考察性别、专业、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氛围、专业满意度、课外活动参与等变量对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程度,以上述变量为自变量,以职业成熟度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满意度、性别、社团参与及家庭氛围都是职业成熟度的显著预测变量,共同解释职业成熟度21%的变异量,其中专业满意度是职业成熟度的最强预测变量,单独解释成熟度16%的变异量;专业及父母教育程度不是职业成熟度的显著预测变量,各变量对职业成熟度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性别、家庭氛围、专业满意度、活动参与等自变量
对职业成熟度的逐步回归分析
注 :** P<0.01。预测变量a:专业满意;b:专业满意,性别;c:专业满意,性别,社团参与;d:专业满意,性别,社团参与,家庭氛围
三、讨论
本研究采用刘利敏修编的职业成熟度问卷,对职业成熟度、职业决策知识、职业决策态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调查分析。该问卷总均分满分5分,研究中被试总均分为3.07,显示高职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结果显示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各维度间的发展不平衡:在职业决策知识方面相应的自我知识水平较低而人际知识水平较高;在职业态度方面相应的职业现实性水平较高而职业自信性及职业独立性水平较低,职业功利性处于中等水平。职业成熟度及其相关维度间在性别、家庭氛围、父母教育程度、专业满意度及个体社团参与等变量间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中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与谢雅萍等的研究结果一致[8][9],本研究中男生的职业成熟度、职业选择抱负性或功利性高于女生,与刘红霞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中的结果一致[10]。男女生职业成熟度性别差异可能与传统中“男主外,女主内”等角色期待的不同有关,亦或与求职中的性别歧视及男生实习锻炼的机会更多等因素有关。研究中女生职业成熟度显著低于男生、职业决策态度更为消极的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在职业选择及职业生涯规划中加强对女生群体的相应重视与教育。
研究中家庭氛围的和谐或冲突影响子女职业成熟度,家庭氛围和谐者职业成熟度更高,职业决策知识更丰富,职业决策态度更积极。这可能由于家庭氛围影响到子女的安全感,对父母支持的感知少进而影响到将来自己的工作预期及职业态度[11]。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教育程度与子女职业成熟度有关,且父亲或母亲的教育程度对子女的职业成熟度的影响不尽一致,这可能是父母亲教养方式不同所致,父亲教育程度愈高,子女专业知识更丰富,职业主动性更强,母亲受教育程度愈高,家庭条件相对愈好,母亲给其提供职业榜样,职业世界知识更为丰富,因而子女的职业抱负性或功利性愈强[12]。
研究中高职学生的职业人际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显示目前高职学生基本具备职业人交际交往的能力,然而职业自我知识水平较低,显示高职学生不太清楚自己能胜任哪些工作,不清楚自己的强项与弱项,因此需要教授其客观认识自我的策略,教授学生熟知自己的能力、技能、兴趣与潜能,了解相关职业及职位的知识需要与岗位要求,使其对内在自我知识与对外在职业岗位及周围环境等的现实相吻合,以增进职业成熟度。本研究中自我知识水平较低的结果与谢雅萍职业成熟度研究中显示大学生职业自我知识较低的结果一致[13]。
研究中高职学生主动性及现实性水平较高,显示高职学生在高社会竞争、高就业压力的就业环境中能够较为主动且头脑清醒,职业决策中能够基于外在现实而非片面追求工资待遇或地域偏好。然而职业选择中的自信心及独立性水平较低,需要通过增进自我知识及相关领域知识,教授相关职业信息探求、筛选与应用的能力,以增进对现实自我及潜在自我的了解,进而增强职业自信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不只是提供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到哪里及如何找到这些信息并能有效加以利用,对社会中存在的知识提供能够接近的机会,以实现对职业世界知识与职业角色的有机对接。
研究中对专业的喜好程度影响到职业成熟度,对所选专业喜爱者职业成熟度更高,职业知识更丰富,职业态度更积极,在职业独立性及自信性方面亦显著高于对专业不喜欢者。有研究显示高职学生的学习期望与现实状况间的差距较大,有些选择读高职院校是出于无奈甚至是被迫之选[14],然而对专业的喜好与否影响到将来的职业认同,继而影响到职业成熟度及相关职业决策知识与职业决策态度[15],因此教育中需要注意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热爱与认同,克服目标理想与社会现实间的矛盾冲突,促进职业成熟度的发展。
研究中职业成熟度在是否经常参与或组织社团活动者间差异显著,经常参加且组织过社团活动者,职业成熟度更高,职业专业知识、人际知识、领域知识更丰富,职业现实性、主动性、独立性、自信心水平更高。这可能因为学生在活动参与或组织中,实践运用并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技巧,在活动参与或组织中不断反思进步,从而使自己在职业选择中更加自信与主动。
研究中职业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职业自我知识及职业自信性及独立性水平较低,不同学科专业间职业决策知识及职业决策态度亦有所不同,显示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尤为重要。相关部门要帮助学生确定职业规划,鼓励制定近期及中期职业规划,增进不同学科高职学生对相关工作任务的兴趣,增进对相关职业及岗位的了解,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决策过程中的策略,使学生走进职业世界,在临近毕业的最后阶段促使个体做好如何有效应对从学校教育向职业世界过渡的准备。
参考文献:
[1]Super, De.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3(5): 185.
[2]曲可佳,邹泓.职业生涯探索的结构、方法及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2):442-450.
[3]Crites, Jo, Savickas, Ml. Revision of the career maturity inventory[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6(2):131-138.
[4]贺绍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展与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2(12):67-69.
[5]章顺来,王桂芳.高职学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79-80.
[6]樊潇潇.重庆市大学生职业心理成熟度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9-112.
[7]刘利敏.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问卷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8]马红宇,魏祥迁,刘三明.免费师范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1):82-86.
[9][13]谢雅萍.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7-33.
[10]刘红霞.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88-91.
[11]Turner, S, Lapan, Rt.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 Support in Adolescent Career Development[J].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2(1): 44-55.
12]Hill, Ne, Castellino, Dr, Lansford, Je, et al. Parent academic involvement as related to school behavior, achievement, and aspirations: Demographic variations across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 2004(5):1491-1509.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
(一)职业规划意识产生较晚
不少大学生在谈及职业生涯规划时都认为,这是毕业生的主要任务,而处于其它年级的学生不必为职业规划“浪费”时间,职业规划等到即将毕业时再做不迟。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如果不从走进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有关职业规划的理念,形成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到毕业真正面对就业问题时,就会陷入盲目状态,等意识到自己在专业水平和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时,就已经无能为力了,出现不知所措的尴尬。
(二)缺少明晰的就业自我认识
就业认知是指个体对个人职业价值、兴趣、能力以及职业的事实状况和相关信息的了解,是对客观现实的我以寻找一份何种工作与我相匹配的认知。近半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就业定位等相关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只有少部分大学生对此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就业中职业的选择和决策均需要对自我职业价值取向、兴趣、能力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做出正确的选择,自我认知模糊必然对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三)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就业心理的准备包括:对就业市场需求情况的了解,对自我职业能力的准确认识,对就业的技巧和知识的掌握,从学生到职场人士角色转换的意识以及抵抗就业挫折的心理准备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认知,没有把就业作为人生非常重要的环节刻画在潜意识中,难以形成内驱力量,从而导致学习缺乏动力,努力失去方向。
二、大学生择业能力的提升
(一)持续学习能力
学习不仅是在校大学生的事,入职后依然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适时学习,适时更新知识,这样才能生存发展。
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就业和入职后有无上升的潜力。学校所学已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比尔?盖茨说:“一个人如果善于学习,他的前途会一片光明,而一个良好的企业团体,要求每一个组织成员都是那种迫切要求进步、努力学习新知识的人。”
增强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做好一份工作,就必须通过持续学习来获得足够的工作能力。学习是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创造自我的必经之路。因此,要热爱学习并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要不断拓展学习的对象,向同学老师学习,在实践中向领导学习,向工作伙伴及客户学习,检验课堂所学,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积累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能力。
(二)实践操作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是指在专业学习中所必须具备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对理论的掌握和知识的积累,而且缩短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们要提前了解社会、了解自身,就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在了解自身优势的同时,完成自我定位,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融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
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认真完成实习、实训等各类教学实践环节,参观访问企业家及其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市场调研并撰写分析报告;第二,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参加勤工助学,参与家庭或他人的创业活动,到小微企业跟班打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公益服务等。
(三)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产生新构想、新观念、新理想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及运用新观念、新构想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当今时展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机遇。
一是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一方面,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软硬件方面的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
二是积累知识,增强才干,知识与能力并重。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基点。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越多,开拓创新的能力就愈加旺盛,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才能孕育出创新性举措。
(四)沟通与合作能力
沟通合作能力包括:有全局观念和协作意识;尊重他人,善于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一起工作;能够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
要实现有效沟通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沟通需要自信。有自信的沟通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积极健康的定位,充满自信的人会给企业带来信心;二是沟通需要技巧。掌握心理学的互惠关系定律,彼此给予礼貌和友善,能够以对方的立场来看待处理问题。成功的管理者认为,最重要的沟通技巧是解决冲突的技巧,尤其是使冲突双方或团体都满意的处理冲突的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互惠合作。现代企业都是多部门、多工种有机结合的共同体,只有合作交流才能增强企业的运转效能,减少摩擦和内耗。大学生在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要善于打破自我封闭的状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明确自身在团队中的地位和职责,勇于向他人请教,并乐于分享工作经验和体会,在履行自身职责中体会共享集体智慧和成果的快乐。
(五)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把人群组织起来以有效地完成某项工作或某种任务的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现代社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其他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相应管理能力才能真正胜任岗位。
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应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抓住机遇。大学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干部,如学生会主席、学生社团干部甚至是宿舍舍长等。这些职位都是以服务同学为目的,肩负的是责任和义务,都可使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如有机会,应该主动要求承担,这样的经历在求职中十分重要。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二三分段 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1-03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沟通,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发[2014]64号)文件精神,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搭建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提升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操作娴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在2015年2月份签订协议,开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协议规定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开展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工作。下面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中高职衔接“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衔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差异的。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初、中级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目前的中职教育仍然是以基础教育为主,而高职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转换为产品的能力。经过市场调研,并且根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情况,我们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为:中职阶段(前两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电路基本原理,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和销售等技能,能熟练使用电路基本测试仪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后三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信息网络的网络结构和电路的基本知识,具有电路设计和调试能力,具有通信网施工、监理及通信网维护、优化网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保证没有意愿升到高职继续教育的学生具备就业的能力,也要保证有意愿升入到高职继续进修的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实施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如果没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必将会严重影响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难以保证各层次的职业教育质量。因此,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组成的团队进行市场调研,走访行业专家,根据企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调研材料,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换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多次召开研讨会,制定中高职层次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选择课程内容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制定出了一套能指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图1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团队老师充分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阶段的要求,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扩展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又要保证避免交叉重叠。把中职电信类专业的课程和高职电信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整合,从而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我们把体系中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及素质拓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四个模块,如图1所示。把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分为中职开设课程、中职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开设课程3类,如表1所示。
表1 “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
基本素质课 德育课 防艾、爱国、环境教育(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礼仪规范课程(1)、法律常识(2)、演讲与口才(1)、职业健康与道德(2)、职业生涯规划(2)、就业与创业指导(2)、军事训练及入学教育(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安全教育(2)
文化课 语文(1)、数学(2)、英语(2)、计算机应用基础(2)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实用电子技术工艺(1)、电子线路(1)、电子技能实训(2)、电工作业(2)、电类专业应用数学(3)、电子电路测量技术(3)、电路分析基础(2)、专业综合辅导课(3)、数字电子技术(3)、模拟电子技术(3)、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2)、电子电路综合技能(3)、C语言程序设计(3)、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3)、物联网应用技术(3)
综合实训项目 专业综合设计(2)、暑期专业顶岗实践(2)、毕业顶岗实习(2)、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2)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含毕业教育)(3)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3)
专业拓展领域课程 电子领域方向 办公设备(1)、动画设计(1)、家用电器(1)、电工技能实训(2)高频电子技术(3)、VB程序设计(3)、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3)
通信领域方向 计算机组网与维护(2)、办公巩固与网络(1)、高频电子技术(3)、通信电源技术(3)、数字通信技术(3)、计算机网络技术(3)、光通信技术(3)、三网融合技术(3)、通信基站维护与管理(3)、通信工程制图(3)、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3)、网络规划与优化(3)、LTE组网与维护(3)
其他类教育活动 技能比赛 国家级(2)、省部级(2)、院级技能比赛(2)等
备注:括号内阿拉伯数字1为中职开设课程,2为中职高职衔接课程,3为高职开设课程
三、“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的衔接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行双(多)证书教育,将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取得中、高职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经培训并通过社会化考核取得与提升职业能力相关的其他技术等级证书。
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毕业生必须在中职毕业或者高职毕业时取得计算机操作员、电工操作证、通信设备维护中级证、单片机设计员中级证、AutoCAD操作中级证、通信工程监理工程师、华为工程师认证的一种。中职阶段考取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操作员、电工上岗证),在高职阶段考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证、通信工程监理师等),并鼓励多考取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培养
可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序号 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证书名称 颁证单位
1 计算机操作员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2 电工操作证 南宁市安监局
3 通信设备维护初、中级证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4 程序设计员初、中级证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5 AutoCAD制图员(1-4级)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6 通信工程监理工程师 工信部
7 华为工程师认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四、“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的衔接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从中职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大部分刚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以前的基础教育中学习能力都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往往都比较难以管理。为了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无缝对接,我们成立“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老师)。团队老师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的老师组成,主要成员由专任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辅导员组成。团队老师主要任务除了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之外,仍需承担共同管理学生的任务。具体管理措施为:
(一)团队老师共同做好中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新生入学教育由团队老师共同完成,充分让学生理解“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个人要进行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必须性。从今年的实施情况开看,中职学生的入学教育我们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在两年之后选择升入高职继续进修。
(二)团队老师组织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校区。在2015级中职新生入学之际,团队老师已经组织学生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参观,主要是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和校内实训环境的参观。大部分学生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表示认可。
(三)团队老师每年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团队老师计划每年在中职举行技能比赛。比赛期间,评委由团队老师以及企业代表组成。在高职技能比赛期间,团队老师组织中职的学生进行观摩,以树立对自己专业的兴趣。
(四)团队老师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在一年一度的学生表彰大会上,组织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到中职学校进行成功典型案例教育,与中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及工作经验,帮助中职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五、“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衔接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由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中高职的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作用出发,建设不同层次的实训室。我们主张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具有实用性、基础性、操作性和技能性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高技能性、应用性以及管理性。校内实训基地分为中职校内实训基地、中高职共用校内实训基地以及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其中中高职共用基地设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承担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综合类实训项目,中职教学阶段需要进行的综合实训项目以实训专周的形式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具体校内实训室如表3所示。
表3 “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层次 实训室名称 实训室作用及主要承担课程实训
中职 电路基础实训室 开设电子元器件的识读、选用及检测,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知识、焊接技术,安装与连接工艺,整机安装技术和装配实例。主要承担电子技能实训、实用电子工艺、电子线路等课程教学。
电脑设计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认识、常用办公软件的实训,主要承担课程办公设备、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网络网络安装、布线与测试等基础技能型的实训项目,主要承担计算机组网与维护等课程教学。
电子设备维修实训室 开设常用电子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工作,主要承担家用电器课程教学。
高职 电路设计实训室 主要承担电路设计以及制作电路板的实训,只要承担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等课程教学。
电气控制实训室 承担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触电急救模拟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电工作业等课程教学以及电工操作证、电工上岗证等职业证的考试培训。
计算机网络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组网、网络开通和网络安全维护的实训项目,主要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课程教学。
移动通信实训室 主要开设3G系统结构组成、3G无线侧的BSC和基站的建设与日常维护项目,主要承担通信基站维护与管理、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电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课程教学。
网络优化仿真实训室 开设无线网络优化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无线网络数据采集与测试、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等课程教学。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 开设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教学。
中高职共用 专业综合实训室 主要承担中职、高职中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主要承担专业综合设计、电子技能等课程教学。
电子电路综合技能实训 主要承担综合电路的实训项目,如基于TTL电路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 ;数字音量控制电路设计与制作等项目,主要承担电子技能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等课程教学。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暑假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目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15家以上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以及第五学年进行集中的暑假顶岗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已经得到了合作双方院校的通过。2015年8月已经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共102人,3个教学班,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正在实施培养。合作双方将会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学与职业,2011(16)
[2]殷侠,孙丽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项目基金】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职业技能
作者简介:邢清华(1987-),女,天津市人,天津职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年度课题“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高职专业评价研究与实践”(编号:YGK2015-07),主持人:张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6-005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着力培养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坚守职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构建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机制,将包含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职业态度与职业作风、职业规划与职业担当、专业精神等要素在内的职业精神有机融合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断提高高职教育育人质量,有力推动“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这一目标的实现。
在西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进行了完整而科学的论述,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能力、素质、个性、需要、实践活动、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充分发展。恩格斯认为教育对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生存,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1]。在我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高职教育职业精神培养的生动教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恰为高职教育职业精神培养的丰富内涵。由此可见,在高职教育中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不仅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而且具有深远的思想渊源与文化背景。高职教育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促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教育职业精神要素构成
(一)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职业理想是职业精神的灵魂,是每个人对于职业活动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追求成功的不竭动力。职业理想统领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目标、职业准备、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各个要素,贯穿了职业实践活动的始终,是每个人的人生理想在职业生涯当中的映射。对于处于职业准备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要在职业领域实现自我价值,就要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才能够顺利择业、就业,从而敬业、乐业。当前,很多高职学生在确定职业理想方面存在一定的功利性、狭隘性、盲目性等问题,如有的学生过多的以金钱作为评价职业的标准,有的学生择业时候只选择自己专业范围之内的职业,还有的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方向比较盲目模糊。
职业归属感就是要努力培养高职学生乐于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热爱自己所从事岗位的职业观[2],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认识、职业期望、职业意志、职业技能、职业情感等,其与职业理想二者都是做好职业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培养职业归属感的重要前提,要让高职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要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牢固树立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的观念,通过职业归属感激发自己在工作岗位中取得更大进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二)职业态度与职业作风
职业态度即在工作中乐于奉献、精工细作、善于技术创新的态度,它不仅揭示从业者的客观状况和参与社会生产的方式,也揭示他们的主观态度和价值观念,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3],是职业人职业发展的基石。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脚踏实地、不断进取、全面发展,对待工作任务认真负责,对待困难问题勤于钻研,对待技术工艺敢于创新,对待领导同事团结友善,对待用人单位乐于奉献,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获得大家的认可肯定,才能在职业领域获得更大的发展。
善于合作、遵时守纪、注重规范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精神在从业者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具有互相教育、互为榜样、潜移默化的独特影响和带动作用[4]。在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不仅要自觉遵守企业的制度规范,更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生产条例,要加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与人沟通合作能力、强化改革创新思维。
(三)职业规划与职业担当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设计、充满活力的实践探索、坚持不懈的信念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领域的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有目的地了解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前,高职院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然存在着形式过于单一化、内容不够充实、过程缺乏系统性、学校单项化指导、专业指导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依然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重视与加强。
职业担当是把客观的职业责任变成自觉义务,并在履职中激发个人潜能、服务社会,职业担当和职业规划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W生个人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担当较为缺失,社会责任感需进一步加强。职业者只有在工作中时刻明确所担负的责任,并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才能把职业担当外化为实际行动,自觉承担职业责任,为服务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使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得到双赢。
(四)专业精神
专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组成,是专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的一种对专业社会责任和专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的总认识,是以专业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适应专业行为需要的一种意识、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是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本质特征[5],其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是其基本特征。专业精神体现了职业者对生产流程的一丝不苟,对精湛工艺的执着追求,对完美产品的精心雕琢,对创新技术的坚持不懈,是对精益求精、敬业守信职业精神的深度诠释,是使“中国制造”更多更快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重要保证。
二、高职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构成
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机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以校企合作为融入机制的合作平台。校企合作不仅是高职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是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机制的重要合作平台。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课程、科研、实训、师资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习得相关的技术技能,在实际的职业环境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切身体会到企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安全生产规范、创新的经营理念、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等,这些生动有力的活教材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并将职业精神逐渐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的全过程。
其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融入机制的重要载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贯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依据,包括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培养活动、培养条件与保障等具体内容。要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就要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重要载体,将职业精神渗透到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将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充实这些课程内容,并在专业课程中突出职业精神元素,真正达到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职业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
再次,以师资改进和学训配套为融入机制的有力支撑。师资力量是职业精神培养的人力支撑,学训配套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物力支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规范的言行、敬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直接会对其教育对象学生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校内专业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交给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积极主动发挥自身职业精神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仿真工作环境中开展技能训练,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最后,以职业文化积淀为融入机制的灵魂所在。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以师资改进和学训配套作为职业精神融入的有力支撑,这些都需要以职业文化的积淀为基础和背景。可以说,校内职业文化是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土壤,高职院校需要长时间营造彰显职业文化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与影响,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三、高职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探索
高职教育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的有机融合。
(一)职业精神元素在课程中的融入
在高职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元素,真正实现知识技能的工具性与人才培养的精神性相统一。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没有足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设置上也很少将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容纳入其中。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认真研学以职业精神培养为核心的思政课程,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劳动观,在积极引导下形成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深化对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有力增强职业素质与有效提升职业道德。
二是增强职业指导课程的主要渠道作用。职业指导课程是高职院校开设的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最有针对性、最普遍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主要渠道。职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载体,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并且在不同阶段对于课程内容要进行不同的设置,高职院校通过职业指导,使学生从对自我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点、职业特征、行业发展直到社会需求等方面逐层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更为深刻的了解的基础上,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更加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科学的规划、系统的实施,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未来走向职场奠定基础。
三是深化人文素质课程的渗透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课程,例如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汉语言文学》、《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赏析》、《优秀企业文化解读》等凸显人文精神的选修课程供学生们选择学习。高职院校通过这些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意渗透与不断熏陶,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他们视野、挖掘学习兴趣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道德修养、审美品位、鉴赏层次,使学生从人文的角度和层次来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来把握专业中所具有的职业精神,使学生达到精神与知识的统一、素养与技术的统一、情感与技能的统一。
四是加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职业指导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的有机融合与紧密联系,增强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职业知识、人文知识的互通性,形成日常专业教学与职业精神培养相互融通、相互依托、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知识和技能的紧密联系,情感态度与职业观、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在专业课程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的理念,有机融入职业精神元素内容。
(二)企业经历丰富教师的培育与引导
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师,一支企业实践经历丰富、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技能熟练、言行彰显企业元素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关键。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并推动校企共同培训专业教师,让专业教师通过生产实践来掌握最近的技术工艺、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真实感受并有力吸收职业文化在工作岗位中的体现来提升自身职业道德与职I素养,教师才能够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作为知识技能传递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认真的工作态度、严谨的致学作风、敬业的工作精神、精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专业知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教师职业精神的示范作用影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有效、合理的行业企业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制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来自行业的技术专家与企业的能工巧匠不仅能够带给学生当前最近的技术工艺和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高尚的职业精神,同时受到所学专业领域职业文化的感染,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的兴趣与热爱。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培养。职业指导教师作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特点及职业需求,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真实想法、兴趣爱好、优势缺点等,从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为清晰明确、切实可行的规划。
(三)“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
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首先,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针对职业精神在不同行业领域的不同特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出不同岗位职业活动中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作为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所具有的特定的职业精神有初步的了解。
其次,构建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为一体的职业精神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特色、技术规范等内容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全程渗透到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训中,将职业精神和技术要素有机融合,加深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对技术工艺的认知、对职业精神的感悟,增强专业教学与实践的针对性。
再次,高职院校要有效利用“第二课堂”形式的职业活动将隐性教育嵌入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高职院校不仅要创新教学形式、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性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还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多面化的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锻炼职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在“做中学”提升自身职业精神。同时,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综合评价制度体系,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纳入到评价体系之中,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实训指导教师评价、校外培训师评价等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并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保证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实效性。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在学训中的强化
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这一深度实践锻炼来实现。
一方面,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可以置身于模拟真实工作岗位的教学环境,能够实际操作与企业生产一线接轨的实训设备,学生所感受到的生产性实训氛围直接会对其职业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对其职业素养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实习实训场地和环境建设,使其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可以要求学生在校内实训过程中按照企业工作的要求统一着工装、佩戴工作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与工作制度进行技能训练,使其更好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融入到职业岗位中,从而增强学生说的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实行的企业化管理方式,融入的企业专业技术操作,学生可以学到更扎实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多样化的实践锻炼,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最大化的吸收职业精神要素,促进其职业精神的养成。高职院校可以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以企业某一岗位群的具体岗位职责为切入点,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驱动,组建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化团队,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按照企业培训的方式进行仿真实训,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职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养成。
(五)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与激励
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校外顶岗实习来实现。高职学生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习得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进入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作为毕业后走入职场的准备工作。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深刻受到企业文化与精神的熏陶,进一步了解岗位工作的规律与特点,加强职业技能学习与锻炼,学会严格遵守相关的职业规范,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在实践中得以提升,从思想、观念、意识、知识、技术、素质等全方面都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适应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从企业的方面来看,企业中的真实物质环境与创造出精神财富都是高职院校所不具备的,是课堂教学和实所不能替代的,企业整洁安静的办公环境、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严谨、规范的职业态度,人性化的领导理念与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作风。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要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的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习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注重安全生产的良好职业习惯。同时,要采取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并进行有效的反馈与沟通,以更深层次得把握学生顶岗实习的真实情况,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岗位、员工的身份、复杂的任务,领悟职业精神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切实将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香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74-03
当前,我国处在发展战略转型期,经济的现代化、知识化、全球化以及可持续发展都要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紧迫的现状,积极进行改革,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达的职业教育。虽然数年前香港就已形成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其职业教育体系也随之进行动态调整,对此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香港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香港的职业教育体系是由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两大部分构成的,学历教育是香港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相当于内地的学徒培训或职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相当于内地的中专、中技或职高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涵盖范围较广,包括高级文凭(相当于内地的大专教育)、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如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自身开设了产品设计、土木工程和环境管理等学士学位课程,还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香港本地大学联合开设了科技管理、项目管理和工商管理等硕士研究生课程。
(一)发展过程
香港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1972年,以香港理工学院成立为标志,经历了起步阶段、拓展阶段、提升阶段。
起步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进入由工业化向多元化的转型期,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过渡,产业界需要大批高级技术人才。在这种背景下,香港政府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立了教育统筹机构和职业院校。
拓展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逐步由以加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界需要全面提高技术人才的科学素质。在这种背景下,香港政府组建了香港职业训练局,注册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增加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科技教育的成分,旨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提升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香港经济面临新的转型升级,信息业异军突起,高新科技产业群和金融服务产业群形成。为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香港政府更加重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努力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重组了职业院校,升格香港理工学院为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学院为香港城市大学。
(二)发展特点
与德国“双元制”、美国“社区学院”、台湾“技职教育”和内地“专科层次”等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较而言,香港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较为广泛的内涵。它不是狭隘的技能培训,而是优质的素质教育,包括传授基础知识、锻炼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面临职业生涯中的工作内容变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宏观上分析,香港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务实致用、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香港的高等职业教育兼具东西方教育体系的特点,既保留了务实致用的传统,注重模拟真实环境教学,又融入了西方的先进理念。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实行“以素质为基础”的弹性教育模式,学院的环境科学专业高级文凭课程体系中除了学术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了通识教育、语言训练和职业规划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之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继续升学。另外,香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密切配合香港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因此,香港政府经常检讨和修正其教育政策,以便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为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教育体系 香港的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义务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形成了有机联系,课程设置彼此衔接。学生在不同级别的学校毕业后,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另外,只要有一定的基础,任何人均可申请接受相应级别的职业教育。同时,香港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职业院校分工非常明确:专业学院和科技学院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人员;理工大学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员和工艺型工程师;科技大学主要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和科技人才。在学制上,也确定了副学士、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体系。因此,香港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上下衔接、纵横相通的“立交桥”体系,从而保证了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有条件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教育模式 香港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香港政府机构中的职业训练局为香港地区提供了完善高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经济发展。其中,有些专业和培训课程不仅免收学费,而且学员在受训就读期间还可享受稳定的津贴、薪金,所涉及的费用均由政府负责。另一方面在于社会的积极参与。香港职业训练局下设的各行业训练委员会,其成员包括雇员代表、雇主代表、行业工会会员、雇主商会会员、教育界人士和政府部门官员等。训练委员会参与职业训练局课程策划、内容设计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工作,并且进行两年一次的行业人力资源情况调查,向职业训练局提供市场需求报告,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香港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也各具特色。香港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性,作为社会事业项目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发展也具有某些规律性,其中不乏可资借鉴之处。
(一)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当前,内地部分省份已经开始实行高职院校注册申请入学制。高职院校是采取降低质量与价格的“山寨式”理念,还是采取注重科技与创新的“苹果式”理念吸引学生就读,理念不同,结果显然也会不同。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办学思路、办学形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在办学思路上,应立足于产业和行业的需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建设的方向,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办学形式上,应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实施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在教学模式上,应充分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自身的各种条件,创建“务实致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职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即使是同一种职业,其内涵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改变。高职教育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有具备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素质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完善高职教育体系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提出要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内地的学生、家长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中存在着一种错误认识,就是认为只有学业上的失败者才会接受职业教育,在他们的心目中接受职业教育就是接受了次等教育。香港专业教育学院观塘分校校长曾昭学先生认为:职业教育不是次等教育而是另类教育,它给予学生另外的选择,况且从大学层面来讲,香港有一些应用型大学的课程设置相对而言也是接近职业教育方向的。因此,高职教育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形成开放型的“立交桥”结构。在系统内部应积极探索纵向贯通的途径,设置高职本科、应用硕士等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新模式。例如,上海市就提出了采取“两个必须”和“一个优先”原则,探索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贯通途径;在系统外部应积极推动横向衔接的方式,建立与成人继续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等类型的国民教育体系之间的联系。再如,江苏省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推行高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的“3+2专本衔接”新模式。
(三)加强指导组织功能
香港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奉行“积极的不干预”的原则,主要发挥指导、监督、服务和资助的作用,从宏观层面规范和引导教育活动。香港职业训练局通过建立各行业训练委员会实施政府的意图,使高等职业教育既不偏离政府预设的轨道,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又不妨碍市场机制,发挥调节各办学主体的积极作用。目前,内地的高职院校都设有类似于香港职业训练局行业训练委员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代表、研究学者和院校教师等组成,并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指导作用。但是,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由于受到原有的工作习惯、工作程序和思维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指导委员会机构建立后,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往往停留于每学期开一次会议,沟通交流一下专业情况,缺乏深度和广度。
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是办出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慎重选择专家成员,注意聘请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市场调研部门、同类学校同类专业的专家和用人单位的领导及技术人员;切实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明确学校与委员会成员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大家都能够以负责的态度参与到专业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有效发挥委员会的监督、评估作用,调整专业建设方向,使其符合行业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发展高职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更是国家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因此,高职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完善体系、优化资源、加快发展。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求学愿望,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施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南通纺织企业战略选择[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3-45.
[2]徐松.我国产业群经济中的高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
[3]Ad Schellekensa,F P,Alexander Verbraeckc.etal.Flexible programmes in hig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expert validation of a flexible educational model[J].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2010(47):283-294.
[4]吴志柳.香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90-92.
[5]严新桥.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培训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18-19.
[6]孟宪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动因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13-16.
[7]张鹏.特色凸显的香港专业教育[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3):92-95.
[8]肖凤翔,薛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29-30.
[9]白景富.谈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和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5,7(5):23-25.
[10]邵丹萍.关于专业指导委员会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