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

时间:2023-06-15 17:26: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财务收支审计

第1篇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内容

(一)财务预算责任 是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学校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编制学校财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包括:是否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编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部门预算);校内各部门预算指标的审批、调整等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各项收入是否按规定纳入预算管理,收入预算是否积极稳妥;支出预算是否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有无赤字预算的情况。

(二)财务核算责任 会计基础工作是否符合规范,财务核算是否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和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包括:对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收入,是否在学校财务账户内统一核算,有无账外账、“小金库”等问题;各项支出是否符合预算,是否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取得了合法的会计凭证并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有无超预算支出和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等问题;专项经费是否专款专用,核算是否合规,有无挪用、挤占等情况;各项专用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是否先提后用,专款专用,并正确组织会计核算;各类结余计算是否正确,是否按规定进行分配;应收及暂付、应付及暂存等往来款项的结算、清理是否及时,有无利用往来款账户挂账隐瞒收入或直接列收列支等问题;代管款项的核算是否合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是否完整,会计档案管理是否符合制度;年度决算和财务报告的有关内容是否完整、真实、合法,有无隐瞒、遗漏或弄虚作假等情况。

(三)内部控制责任 学校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及财务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法、恰当、有效;财务处是否依照有关规章制度对全校各项财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能否有效贯彻学校的有关财务决策,对学校签订的各项经济合同、协议履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是否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各项收费是否符合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票据使用是否合法、规范;现金和各种存款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银行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是否合规,有无出借银行账户、公款私存的情况;票据、支票和印章管理是否符合规定;融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手续是否完备,是否制定严格的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与办法,是否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各项债权、债务是否真实、合理,有无遗留的经济纠纷等问题;是否按有关规定进行财产清查,账账、账卡、账实是否相符;本部门管理的资产是否安全、完整。

(四)廉洁自律责任 在履行岗位职责时是否廉洁自律,是否在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是否接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个人的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是否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造成经济损失,职务消费是否符合有关制度规定。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一)定量指标 定量指标是能够用数量标准来衡量的指标,包括通用指标和个性指标。个性指标包括绩效指标和修正指标,是在确定具体评价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评价对象不同特点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来设置特定指标。

一是通用指标。通用指标包括基本财务指标、国际通行指标、公众关注指标等被广泛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指标。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共性方面,包括年平均收入预算完成率、年平均支出预算完成率、累计收入负债率、年平均债务依存度和年平均招待费支出比率五项指标。

(1)年平均收入预算完成率。该指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各年度财务收人计划完成情况,是任期内各年收入预算完成率的算术平均数,能够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在组织财务收入方面的业绩和努力程度,同时能说明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收入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计算公式:年收入预算完成率=(年度实际收入÷年度收入预算)×100%。

(2)年平均支出预算完成率。该指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各年度财务支出计划完成情况,是任期内各年支出预算完成率的算术平均数,体现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在执行支出预算方面的业绩,以及为保证行政、教学、科研和其他活动正常进行及事业发展投入资金与控制支出的能力,同时也说明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支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程度。计算公式:支出预算完成率=(年度实际支出÷年度支出预算)×100%。

(3)累计收入负债率。该指标反映高校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偿债能力,能够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承受财务风险的程度,如果累计收入负债率过高,则财务风险增大,将对学校的事业发展形成威胁。计算公式:累计收入负债率=任期到期年末累计对外负债总额÷任期到期年内学校经费总收入×100%。

(4)年平均债务依存度。债务依存度等于高校当年贷款额除以当年总支出,是任期内各年债务依存度的算术平均数,能够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支出对举债的依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情况。

(5)年平均招待费支出比率。该指标是高校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部门各年招待费支出比率的算术平均数,能够评价高校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部门招待费支出情况,衡量财务部门按规定范围、标准从事公务接待活动以及廉洁自律的程度。年招待费支出比率=学校财务部门年招待费支出÷财务部门年总支出×100%。

二是绩效指标。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个性方面,是衡量每个评价对象履行经济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包括年平均学校经费自给率、年平均学校人员支出比率、年平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和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八项指标。

(1)年平均学校经费自给率。该指标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除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以外的非偿还性资金与经常性支出的比率,是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学校经费自给率的算术平均数,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组织收入、满足学校经常性支出的努力程度。计算公式:年学校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100%。

(2)年平均学校人员支出比率。该指标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

各年学校对人员支出总额与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是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学校人员支出比率的算术平均数,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年学校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事业支出×100%。

(3)年平均学校公用支出比率。该指标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各年学校公用支出总额与事业支出总额的比率,是任期内各年学校公用支出比率的算术平均数,能够从另一个侧面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经费支出结构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年学校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

(4)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该指标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各年事业支出总额与折合后的各类在校学生平均人数的比例,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和年平均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分别是任期内各年生均事业支出、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的算术平均数,可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生均年培养成本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年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在校生平均人数×100%,年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本年生均事业支出-上年生均事业支出)÷上年生均事业支出×100%。

(5)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率指年度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的总和占当年学费总收入的比率,计算公式: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年度四项经费合计值÷年度学费总收入)×100%,合格标准是不低于25%。在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对四项教学经费的保障程度时,除了运用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率指标外,还应关注生均四项经费增长情况,是否保持了持续增长趋势,是否为稳定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资金保障。

(6)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该指标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基本建设贷款总额与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的比率,能够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基本建设资金贷款率=(任期内基本建设贷款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100%,“任期内基本建设贷款总额”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获得基本建设贷款的总和;“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

(7)学校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该指标是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与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的比率,能从另一个侧面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的合理程度。计算公式:基本建设资金自筹率=(任期内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100%,“任期内基本建设自筹资金总额”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自筹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任期内基本建设资金来源总额”指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取得的基本建设资金总额。

三是修正指标。主要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和廉洁自律的状况,是对通用指标、绩效指标的修正和完善,包括年平均职务消费指标、违纪违规资金总额和损失浪费总额三项指标。

(1)年平均职务消费指标。该指标是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履行职务而发生的各项开支的年平均额。职务消费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出差、会务、通讯、办公等费用支出。年平均职务消费指标能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廉洁自律的状况。

(2)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该指标是指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违反财经法规的资金总额,包括违规变更预算、虚增财务收支、虚列财务支出、截留挤占挪用、少计少缴税金等发生的金额。反映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违纪违规资金总额越高,说明单位和个人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行为越差。

(3)损失浪费总额。该指标是指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因管理不善、决策失误、投资、借款及担保等行为造成的损失浪费金额。

(二)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指无法通过数量计算分析评价内容,而采取对评价对象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来反映评价结果的指标。定性指标是用于评价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部控制、财务收支、资源配置状况以及资产安全完整状况等非计量因素,将无法计量却反映了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某方面状况的潜在因素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分析判断,验证定量指标评价结果,得出综合评价结论,主要由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财务收支真实性、财务收支合法性和资产安全完整率5项非定量指标构成。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该指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可从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角度,说明财务负责人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计算公式: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审计调查问卷设置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内部控制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层次。若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率高于90%,没有遗漏关键控制点,认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若介于60%~90%之间,认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健全;若小于60%,或者该比例虽然较高,但关键控制点有遗漏的,可认定其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二是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本单位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可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角度,说明财务负责人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计算公式: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实际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实际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100%。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有效执行、部分有效执行与无效执行三个层次。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为100%,认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大于60%,认定内部控制制度部分有效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小于60%,认定内部控制制度无效执行。

三是财务收支真实性,主要根据高校财务部门提供的账、证、表反映的财务收支数据与审计组实施审计后认定的数据进行比较来确认,是评价财务负责人任期内学校财务收支是否真实的一项重要指标。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三个层次。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相符或差错在5%以内的,认定其会计资料真实地反映了财务负责人任期财务收支状况;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基本相符(差错在5%~10%之间)的,认定其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地反映了财务负责人任期财务收支状况:凡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账、证、表数据与审计认定的数据有较大差距(差错在10%以上)的,应认定其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财务收支状况。

四是财务收支合法性,主要根据审计组实施审计后是否发现财务负责人个人及其任期内学校存在财务收支违规违纪事实来确认,是评价其任期内学校财务收支是否合法的一项重要指标。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符合、基本符合、违反、严重违反财经法规四个层次。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未发现违规违纪事实的,可认定为财

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凡在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5%以内,情节轻微的,可认定为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基本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但对违规违纪事实要披露;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5%~10%之间,情节较轻的,应认定为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凡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违纪事实的,违纪违规资金比率在10%以上,或金额虽然不大,但存在私设小金库、账外账问题,有重大违纪案件的,应认定为财务负责人任期内财务收支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五是资产安全完整率,反映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本单位资产安全完整情况,能评价财务负责人对资产管理控制的有效性,计算公式:任期内资产安全完整率=任期到期年末资产盘点数÷任期到期年末资产账面数×100%。单项审计评价可分为资产安全完整、资产基本安全完整与资产不够安全完整三个层次。若资产安全完整率为100%,认定资产安全完整;资产安全完整率大于95%,认定资产基本安全完整;资产安全完整率小于95%,认定资产不够安全完整。在进行审计评价时,既要对每个定性指标的执行结果作出单项审计评价,又要将其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对高校财务部门负责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综合审计评价。如果认定财务负责人任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无效执行、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财务收支状况、财务收支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或财务收支有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资产不够安全完整,则综合审计评价为不称职,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相关线索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如何对高校专项经费的应用进行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高校主管部门和高校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绩效审计的基本含义出发,剖析开展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所需的条件,并对其审计的目标、主要任务和审计重点进行了详细介绍,提出了绩效审计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校 专项经费 绩效审计

随着高校办学自的扩大,资金筹集渠道日益拓宽,加之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力度,教育经费大幅增加。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力,各高校不断增加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怎样合理、高效地使用资金,实现资金的最优使用效果,是高校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要深思熟虑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专项经费的概念界定

高校专项经费,是指政府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拨付给高校,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的资金。它是与高校基本经费相对应的概念,在高校年度预算中安排或下达,主要包括基本建设经费、大型修建和购置经费、科技三项费用、三重建设(重点科研、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科研专项、课程建设经费和后勤专项及其他具有专门用途的院控经费等。

二、绩效审计的概述

1.绩效审计的含义

绩效审计是效率审计、效果审计和经济审计的总称,又称“3E”审计。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走向深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伴随其发展而发展。高校专项经费指高校除维持日常运转外,结合学校长期规划,以预算专门经费的方式用于教学平台搭建、科研平台建设、校园环境治理等的专项经费,其经费来源包含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专项财政拨款、学校事业收入以及经营收入等。

2.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比较

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查错纠弊、保证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为目的,其对管理改革以及风险防御的作用极为有限,已经远远达不到现代高校管理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而绩效审计则是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寻求进一步提高绩效、完善管理的途径为目的,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审计范围更广,评价系统更丰富,建设性作用更为突出,更能满足高校管理的需要。所以,推行绩效审计,特别是在专项经费管理中推行绩效审计,加强专项经费的绩效评价,是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的必然趋势,对高校改革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开展的必要性

1.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管、杜绝腐败的需要

只有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通过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建立健全制度与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2.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

通过绩效审计的评价功能,可以发现不足,明确优势,改进管理水平,调整资金投放结构和比例,以期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3.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水平的需要

审计的职能要从单纯的坚持违纪违规、错报错漏,专项报告及建议改进影响效益的环节和制度。

四、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内容

1.审计目标

对高校专项经费的绩效审计,目的是对审计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政策、法规,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既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又可以完善绩效审计理论,推动高校专项资金审计的绩效审计化发展,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审计的结果,进一步积累绩效审计的工作经验,为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主要任务

(1)年度预算安排的合理性

查看决算报表中,一些每年度均有预算安排的专项,二级单位在上报下年预算计划时,是否同时送报该专项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预算。

(2)审核专项经费申报的预算

在决算报表中查看,上级财政在预算安排时,是否考虑该专项当年结余情况,如何安排预算。

(3)专项经费结余资金的处理情况

财政拨款项目是否严格按照申报的预算使用和管理、按时高效地完成;校内预算项目如有结余,是否考虑调整该专项项目预算金额,财务部门和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对已完成项目专项经费结余挂账是否进行及时清理和调账归零。

五、开展高校专项经费绩效审计的对策

1.相关法规的完善

法规制度的完善对于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指导审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我国对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还缺少高层次的专门立法,现有的国家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规定仍停留在较高的原则性层次上,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应制定有关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专门法律,进一步提高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

(2)加快建立相关法规的配套制度,对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外部审计力量利用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具体的规定,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操作指南和审计准则,促进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2.加强绩效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

第3篇

在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下,高校的招生规模、教育设施等也在不断提高,使高校的经济规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现阶段高校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着高校的财务利益。一旦高校的运营状况不佳,则会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提高了高校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因此,建立审计防范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对高校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审计的重要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需求量大,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因此,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对财务状况进行风险评估,对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具有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满足了高校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财务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高校一旦出现财务危机,必将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的影响,只有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化解财务风险,有利于高校的快速发展。

第二,满足了财务发展的需求。根据高校财务管理的需求,对财务风险评估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现代化的审计职能,为财务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满足财务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第三,满足了审计工作的需求。通过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做好内部的审计工作,善于借鉴先进的成功经验,加大防范财务风险工作,保障高校的经济利益。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了账目收支不透明、公款私存的现象出现,致使财务管理制度松散,收支不平衡。同时,在高校财务管理中,资产不实制约了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加大了财务成本的风险,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财务部门责任不明确

现阶段高校的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采取自收自支的管理方法,导致财务部门的责任不明确,并没有一定的监督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的控制财务管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资金流失,加之高校各部门对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高校领导的财经意识淡薄

针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来说,高校部分领导以“顺利开展教育工作”为由,自取自支,私藏“小金库”,使高校的财务状况收支不平衡,出现财务风险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财务紧张的情况,限制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预警措施

(一)建立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审计体制

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上,采取相应的内部审计预警措施,从根本上降低财务的风险,确保财务预算没有出现赤字现象。例如:建立举债指标,合理的控制举债规模,完善预算审计工作制度,防止出现高校财务预算超出的现象,加大对日常财务收支的管理,保障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真实性。

(二)增加高校财务审计人才资源

审计工作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各部门管理人员应该加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在财务管理中增加审计技术人才,解决财务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使财会人员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

(三)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

由于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发生,采取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已经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只有加大对审计技术的研发应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才能有利于审计工作更好的开展。同时,将审计工作的有关数据进行专门的数据录入,方便财务人员的查询应用,避免因为传统审计工作疏忽造成的财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大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更好的使用现代化的审计技术,促进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办学效益,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加大对高校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能从根本上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核工作。例如:高校的公用经费收支、人员费、通讯费等,要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形成密不可分的制约关系,并设立财务监督小组,通过日常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整体控制,提高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五)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其知识技能、经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尤其在当代的经济发展中,加大对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培养,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针对不同的技能人才,以多种方式实现财务技能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知识技能更加多方面发展,培养出职业技能较高的财务工作人员,使财务人员明确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从根本上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发生,做好审计预警机制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长足发展。

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由财务预算控制、管理制度控制、总会计师机制控制构成。只有建立与完善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管,才能保证高校各项事业活动顺利进行。

一、建立健全财务预算控制

近年来,审计署在《审计结果公告》中指出教育部下属高校存在年初预算不细化、不完整等情况,必须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增强预算的约束力,规范预算程序,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高校应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进行全面预算控制,将学校各项事业活动所发生的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

(一)合理编制预算

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首要目的是维持教学科研的正常运转,在预算程序上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在预算方法上适于采用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以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高校预算编制应当遵循“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证高校的预算编制能够合理透明。高校应该明确各项预算收入,细化各项预算支出。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高校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办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对各类资源的使用状况及效率进行综合考虑,以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和规划。高校预算编制要对经常性预算支出和建设性预算支出进行统筹,在编制方法上,采取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相结合的方法。学校要把预算下达到校内各个教学系统和行政系统,把学校的各项内容与目标采用预算的方式来确定,以此作为高校实现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

(二)控制预算执行

在制定出合理的财务预算后,高校应重点监控财务预算执行情况。高校应建立健全以“预算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二级预算管理体制”,实行预算分级管理。明确各院系、各职能部门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责,形成科学的预算控制体系,目的是为了确保预算的严格执行。各教学和行政部门应在预算体系的基础上,严格对组织收入、合理控制支出进行落实。在预算范围内开展业务活动。会计人员办理会计业务时,要随时了解预算支出情况,对于不按预算支出进度开支的行为,要及时提醒;对于超预算行为,要拒绝办理。确需追加预算时,要按照有关程序进行审批。

(三)考核预算执行

预算执行情况一方面反映各部门开展业务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各项目负责人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制定、执行财务预算提供参考。因此,一方面应由学校审计机构定期对全校的预算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审计,包括对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预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效果等。另一方面,应建立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对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预算实时监控,对于执行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及时编制调整预算并进行审核,严格控制资金流向。除此之外,还应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就各院系、职能部门的预算完成情况及个人工作业绩作出评估并进行奖惩。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控制

(一)预决算控制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收入预算编制应当积极稳妥;支出预算编制应当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预算管理是通过对资金运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按项目和类别控制校内各单位的各项资金支出,将高校的资源配置加以量化。高校决算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通过制度将学校各项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程序之中,实行严格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超预算支出,对大额资金的支出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学校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

(二)资产控制

当前,加强资产控制已成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中之重,资产控制要求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1.加强流动资产控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以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现金及各种存款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及时清理应收及预付款项,不得长期挂账;对无法收回的应收及预付款项必须查明原因,落实责任并按规定程序核销。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存货进行清点,保证账实相符。

2.加强固定资产控制。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的是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账实相符。第一,高校应成立固定资产管理处,购置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控制,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第二,应制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购置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购置、使用、账务处理、报废、处置等做出规定,规定购买、验收、保管等环节的具体责任人,从固定资产的购置、保管和使用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监督与管理;第三,应建立固定资产定期清查制度以及固定资产使用效益评价制度,定期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进行评估,除此之外,还应不定期抽查评估结果,将院系或专业作为二级核算单位对其实行全面管理。

3.加强工程项目控制。湖南省审计厅《关于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对全省81所公办普通高校债务的锁定审计,核定2010年末债务总额182.8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拖欠工程款占79%,平均每所高校负债2.26亿元。因此,高校工程项目的控制必须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来抓。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高校工程项目管理的首要目标。对于耗时长、采用分包方式的工程项目,要严防舞弊行为。要严格控制工程项目支出,严格执行工程预算,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工程项目支出。

4.加强无形资产控制。高校领导应增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从制定规章制度入手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高等学校通过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合理计价,及时入账。

5.加强对外投资控制。《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有关审批程序。如果出现因投资不慎导致资产浪费或闲置的,则按“绩效评价制度”对部门给予考核。

三、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机制控制

教育部于2011年在《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公告》中决定公开选拔6所试点直属高校校长暨总会计师并公布任职人员名单,之后将继续推进公开选拔工作,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延伸到每所高校。

(一)建立健全总会计师选拔、提升机制

《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中规定,总会计师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选聘、委派,可根据工作需要,实行异校或异地任职,依照干部管理权限任免。从采取“委派制”的各高校的实施情况不难看出,受委派的总会计师不熟悉高校的文化背景、人际环境以及规章制度,所以,应在全国建立“高校总会计师人才库”,根据各高校特点选拔合适的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1)道德素养。应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能够正确处理好国家、学校和职工利益,能够维护国有资产安全性,并严于律己,公正廉洁。(2)专业技能。总会计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战略与风险管理、资本运作、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熟知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审计等相关学科内容。

(二)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履职保障机制

应明确总会计师主要职责权限以及履行行政职权的保障机制。总会计师的工作内容包括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参与高校会计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参与制定财务收支计划并监督执行、对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管、参与财务收支预测及编制财务报告、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等,并按照财经制度要求参与相关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的聘任。总会计师的工作职责决定了总会计师在处理工作时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做到客观、公正、公允、独立判断,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及经济监督的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日常监管机制

总会计师主管学校财务工作,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必须建立总会计师定期报告履职、年度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其由政府委派,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的双重领导与监督,工作过程及结果也受到校内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所以,在实施时应建立定期轮换制,根据工作业绩考核结果,将合格的总会计师在各高校进行轮换,杜绝违法犯罪,也有利于提高总会计师的工作能力。

(四)建立健全总会计师评价机制

应完善高校总会计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机制,建立牵制总会计师的内控制度,向校长及党委定期汇报工作,包括财务状况、资金收支活动。财政、教育、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总会计师的监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总会计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及人事调动的依据。

总之,高校的财务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高校的内部会计控制也必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我国会计控制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坚定不移地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确保高校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从而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J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C1266)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校合同审计 必要性 困境

高校合同审计,是指由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本校对外经济合同的签订、履行和终结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咨询活动,是内部部门非财务审计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成为日常经济管理的一部分,物资购销、人事聘用、科研协作、合作办学、房屋租赁、借款贷款等经济活动,都需要签订法定的合同,以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在这一背景下,加强高校合同管理, 开展合同审计,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笔者在从事高校合同审计工作中的经验、感悟略论一二,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高校合同管理中的问题凸显合同审计之必要

1.风险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薄

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不像企业那样有强烈的风险经营意识,参与对外经济合同谈判与签订的人员很少抱有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他们多是基于学校不受损失或者少受损失以及寻求职能部门职责的完成和个人责任的最小化出发,致使各项对外经济合同不能做到保证学校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参与合同谈判与签订的人员由于并非法律专家,不像作为合同对方主体的企业那样久经考验,对于合同的套路及陷阱烂熟于心,可能无法识别一些有损或者将来有损学校利益的条款,合同潜在风险加大。如某高校后勤部门在房屋出租方面就曾经出现过一次签十年的租期,完全没有考虑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就是风险意识淡薄、签合同没有经验的表现。

2.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合同进行管理和审核

我校在出台合同管理办法之前,合同的管理与审查是分散进行的,各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对外合同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不具有实质意义上的审核与监督,更像是一种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在我们和各兄弟院校的交流中了解到,其他未开展合同审计的高校也基本属于此类情况。合同管理没有明确的载体(制度与机构),就无法对合同的签订与履行进行监督,各部门的合同无法及时整理和归档,学校领导不能全面了解对外合同的签订情况,财务部门依据没有经过一定监督程序而形成的合同进行对外付款,很容易带来潜在的资金风险和法律纠纷。

3.合同签订主体不当,合同印章使用不规范

按照《合同法》规定,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才具有签订合同的主体资格,法人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我国高校是一个独立法人,学校下属的学院、部门不是一个独一的法人机构,无权擅自对外签订合同。但是,高校下属单位未经授权擅自对外签订合同是现实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司法实践中,对于学校下属单位对外签订的合同,无论是否加盖学校印章,也无论学校是否授权,如果合同已实际履行,则往往被认为事实上已生效,合同的权利义务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最终往往要由学校承担。因此,高校必须明确对外合同的签订主体,避免和减少因合同主体不当造成的损失。此外,许多高校没有设置合同专用章,有的以行政章代替合同专用章,甚至用下属各职能部门或者学院的印章代替合同专用章。如此不规范的印章使用行为,很容易产生合同纠纷,使学校利益受损。

综上,高校在合同签订行为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从完善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高校十分有必要开展合同审计。合同关系是一种严肃的法律关系,合同审计也应当是一丝不苟的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内审部门通过合同审计加强合同的管理,可以预防合同纠纷、规避财务风险、保障高校合法权益,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二.高校内审部门如何开展合同审计工作

如前所述,从强化内部控制的角度考虑,合同审计应是一个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系统化的工作。以下就日常合同审计工作中应当关注的内容,并按照合同的签订过程顺序谈一下高校内审部门如何开展合同审计工作。

(一)合同签订前的审计

这一阶段的审计目标包括:核实合同草本所称标的物确是学校教学或者科研活动所需要;确认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核实合同所涉及权利和义务是否合理、合法。

应审查的资料包括:物资或者服务提供者的法人(或个体)营业执照的原件;对方相应的资质证书的原件;对方单位授权委托书、授权代表身份证;对方从事类似交易或服务的证明材料。

审查的主要内容:1.与合同主管部门沟通,合同所称标的是否必须购买,单位现有资源是否可以满足需要;该项资产或服务采购活动是否列入计划(尤其资金数额较大的项目),是否已落实了相应的资金来源。2.合同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3.合同条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标的名称是否规范;数量是否准确;质量是否达标;价款支付方式是否明确;是否符合学校财务规定;涉及到外币结算的,是否注意到相应的外汇风险;运费、安装调试费是否包含在所报价格里还是另行约定;质保期限是否合理;售后服务响应时间是否会耽误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售后服务收费是否合理;违约责任是否明确。

对于一些重大的、特殊的经济合同,如果审计人员不能把握条款可能带来的风险,可以咨询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防止在合同中存在技术方面或者法律方面的问题。

(二)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审计

这一阶段的审计目标包括:跟踪检查合同履行情况,如果合同出现变更状况,核实其理由是否充分,手续是否完备。

审计的主要内容:1.以金额或者风险为依据选择相应项目,深入到合同主要责任部门,检查合同涉及事项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未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的合同,查明其原因,分清双方责任。2.审查合同的变更是否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相关手续是否完备,并检查合同的变更形式是否合法,按规定,合同变更应当采用书面形式。3.审查合同纠纷的处理是否及时、合理、合法。4.审查合同违约责任是否按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进行及时、合理、合法的处理。

(三)合同履行结束前的审计

这一过程是指在合同临近履行期限,双方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即将终结前所进行的审计。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进行这一步骤审计,只有那些标的金额巨大,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应有选择的进行此类审计,如投资项目清算时、建筑安装工程的竣工决算时,需对所涉及的合同协议进行细致的审查。因为这类审计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专门研究,在此不做过多的陈述。

三.高校内审部门开展合同审计中的困境与对策

首先是规章制度缺失的问题。由于合同审计的产生与发展的时间较短,不像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那样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和评价体系遵循。目前,高等学校合同管理的意识也不像财务管理那样强,还没有系统出台诸如资金的使用办法、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等等一系列有关合同的规章制度。在合同管理工作都是不甚规范与严密的情况下开展合同审计一大问题是审计的评价依据不足,我们不能只抱着《合同法》这棵大树缘木求鱼,《合同法》中的条款更多的是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与违约责任承担等原则性问题,对于合同审计操作性方面的却没有明确规定。

所以,开展合同审计之前,学校首先要做的是制定适合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完善与合同相关的物资购销、人事聘用、科研协作、合作办学、房屋租赁、借款贷款等活动的相关规定,合同审计部门据此制定合同审计相关制度。这些制度与规定应当明确哪些经济合同必须通过合同审计程序才可以签订或者履行;明确审计部门、合同职能部门在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的不同责任;明确合同审计的主要程序;明确合同的审计重点与要点;明确未经审计的经济合同,财务部门不得支付相关款项。这是开展合同审计的制度保证,只有制度不断完善,才能使合同审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并逐步制度化、常规化。

其次是如何营造良好的合同审计环境问题。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并不能保证合同审计一定可以顺利开展,还有一个工作环境的问题必须重视。审计部门要认识到,对于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来说,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比,合同审计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要消除有些人对于这项工作的误解,也许在他们看来,既然有收付款环节的财务审核把关和事后的财务收支审计监督,合同审计看来就是一项多余的和制造麻烦的事情。这些职能部门或者个人进行的物资购销、课题研究等项目通过了立项与经费审批等诸多“难关”,好不容易进行到了合同签订环节,又多出一个合同审计,顺利的话罢了,不顺利的话他们难免会产生情绪,抵触合同审计,不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合同审计与事后的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一样重要,通过合同审计,尽可能把风险在合同履行前最小化,不仅是对相关部门和个人乃至整个学校利益的维护,更是对职能部门领导或项目负责人所承担的责任风险的有效化解。在合同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应抱着服务的态度,多听取职能部门的意见;若意见不一致,要采取分析说理的方式,晓以利害,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帮助职能部门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开展合同审计除了争取职能部门的理解外,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同样十分重要。学校领导应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开展合同审计后再进行的财务收支或者经济责任审计,如果没有重大的审计发现,并不能说明审计无成效,这种“没有问题”的审计结论,恰恰是把监督关口前移的合同审计的成效。

第三是缺乏专职合同审计人员以及兼职审计人员的合同审计知识、能力缺乏问题。高校经济合同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尤其一些技术服务合同,其关键控制点并非一般的审计人员能够把握,合同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签约的法律意识,还要具备一些专业技术的学习、消化能力,才能在维护学校的合法利益,减少和避免纠纷,防止上当受骗的同时有效地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专职从事合同审计的人员相对缺乏,大部分合同审计任务是由非专职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部门需优化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在人员配备上考虑合同审计之需要,如果自身人员结构无法满足合同审计的需要,对于技术性比较强的合同,可聘请兼职合同审计人员或者顾问,实施交叉审计。另外,内审部门必须明确,合同审计只是项目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不能由审计部门全部包办代替,审计的职责只是对合同签订的合法性、合同条款内容的真实完整性进行审核和评价,其他内容不应纳入审计范畴。

四.结论

合同审计工作是控制学校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学校合同管理,维护学校合法权益,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内审部门,应把这项工作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努力探索合同审计的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傅四礼,邹家骊,颜永红.浅谈高校合同审计.教育财会研究,2005;6

第6篇

高校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高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形式。

1.监督职能

高校审计的主体职能包括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基本职能。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监督职能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但这三者的监督方式、监督力度都不相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且高等学校的审计应当对高校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行独立地监督,所以,监督职能应该是高校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

2.管理职能

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首先是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控制与监督作用。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效益观念的增强,投资主体的拓展,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经济的壮大,高校审计在实施控制与监督的同时,利用其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开展工作,逐步发展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学校管理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取决于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观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本身,包括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审计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路创新

审计力量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设有,也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名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岗或“转业”到审计部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计人这项工作,素质参差不齐。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要程度认识不足。高校在配置审计工作人员时把关不严,把一些没有审计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部门,致使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强化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参与督促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高校审计工作纳入高校党政负责人考核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审计工作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广泛征集审计线索。省级审计机关、高校审计部门应在高校内外广泛宣传审计工作,扩大高校审计线索来源途径。改革现行审计主体,改变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孤军奋战的状况,引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制,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强制性、权威性职能,形成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全面、真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强、审计经验丰富、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的优势。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部门、社会各方面反映的信息等制定审计计划,召集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中的询证、计算、实际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复核确认,审计机关负责终审并出具审计意见,公布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报告的监督、执行和反馈等后续审计。

1.增加审计经费,提高审计工作物质基础条件,建立审计经费的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在学校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对其审计工作的经费安排。

2.强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审计中除基建审计等专项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方面作为审计重点,能控制经费、预防腐败、发现问题、健全制度。①对财务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否根据《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并及时足额入账等。②对设备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学校各类资产状况是否安全完整;公用经费和专用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规定,设备费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③对基建规划处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基建投资是否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面积;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手续是否完备,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等等情况。

建立评价体系,优化审计成果在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实,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发现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将从此不作选拔和任用,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高校审计工作评价体系,把高校审计反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审计评价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社会效益方面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师生员工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一杆标尺;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采取对被审项目和社会同类项目经济效果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问题进行分析,对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要将高校审计结果列入高校主要负人业绩考查内容,维护高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高焯.审计学(修订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4]葛长银.审计经典案例评析.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要求,2000年,中央本级率先在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四部门试编了部门预算。高等学校的财务预算作为教育部门预算的主要内容纳入政府的部门预算管理,并根据部门预算的原则、方法和程序编制高等学校预算,按照国家有关财政法规制度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执行财务预算。但目前,这项制度在高等学校的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现结合广东省高等院校情况,对深化部门预算改革问题进行剖析和探讨。

一、目前我省高校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预算“两张皮”现象普遍

高等学校预算应当与编制和报送的部门预算保持一致,禁止“部门预算”与“学校预算”两张皮的现象,这是部门预算对高等学校预算最基本的要求。但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部门预算和单位内部预算“两张皮”的现象。一是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编制学校的“部门预算”,上交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二是根据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按照现行财务制度的规定编制的校内执行的综合财务收支预算,这就形成“两本预算、两张皮”的弊端。部门预算是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规定,按“类”、“款”、“项”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编制的;而单位综合财务收支预算是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的支出的用途编制的,并作为高等学校校内预算执行的主要依据。由于两本预算编制的依据和编制的方法不同,使得两本预算的差异很大,相互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够科学

当前高校预算的编制方法仍然多采用增量预算法,即以上一年的实际支出为基础,考虑下年度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的变化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易于形成刚性支出,不利于支出数额与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况且基数是多年形成的,其中包含有不科学和不合理的因素,因此用这种方法编制的预算基本结果是一年比一年提高,节约使用经费的意识淡薄。广东省高校部门预算“一上”编制的文件一般在暑假期间八月下达,要求10天左右报送,部门预算的编制也主要由财务部门个别人员参与,因为他们不参与学校战略规划,无法了解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对学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也了解有限,使得编制预算只能是在往年的开支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减,只要能保证填写完整,保证勾稽关系正确,通过审核按时报送上去就行了,缺乏科学认证,编制预算成为“数字游戏”,使得教育主管部门难以了解和掌握高校部门预算的实际情况。

(三)预算编制范围不完整

部门预算中应该把实际用于该部门的全部政府性财力都反映出来,实现部门预算内容的完整。《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提出了高校预算新概念,并规定了“大口径”范围,将学校的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以准确反映高校财务收支总体规模。但是,由于高校资金来源日益多元化,下属各院(系)、部门多渠道创收的收入和相应的支出往往没有全部纳入到预算中,脱离了预算的监督管理,而上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对高校的专项经费拨款,由于年初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无法在年初部门预算中反映,只能在年中追加,特别是项目确立滞后,预算指标一般在下半年甚至年末下达,致使部门预算内容残缺,预算不完整,使预算收支的口径与会计核算的口径不一致,对预算执行的考核缺乏可比性。

(四)信息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实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单一账户后,不但部门预算软件没有和原来各高校使用的会计账务管理软件联网,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支付三个软件也是互相独立的。广东省高校部门预算采用单机版的部门预算系统,实现预算数据录入和倒盘上报预算数据,基本属于数据录入软件,并没有实现预算监督执行等管理功能;政府采购软件实现政府采购计划申报;国库支付系统实现财政拨款资金的用款计划申报和支付申请,高校财务部门使用的各软件系统之间没有衔接配套,不能达到数据共享。

(五)预算制度缺乏绩效信息

目前,我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仅仅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全面推开,并且缺乏系统性研究。从高等学校来说,存在重分配、轻监督的问题,当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也主要监督各预算单位编制和执行预算的规范性,对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和社会效果的关注不够。各高校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仍是投入预算,重心放在争取预算拨款,而对预算执行中资金的产出和效果并不关心,资金分配后,缺少跟踪问效,预算多少和绩效之间没有联系,加之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没有成本核算的概念,不能适应部门预算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预算绩效考评的需要。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高度重视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部门预算编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下一年度经费需求的保障程度、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高校一定要认真把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加强对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领导。单位领导应亲自主持预算的制定,并监督执行。同时,在组织机构上要给予充分保障,加大编制预算的组织管理力度。要抽调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集中汇审编制预算,保证预算编制和报送时间。要明确各单位的责任,做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环环相扣,保证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要适应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强化预算管理力量,将工作重点转变到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预算执行上来。

(二)完善制度,提高部门预算综合性

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是1997,1998年颁布实施的,这两项制度颁布实施时正值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问题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是2000年前后的事。所以,相对于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等公共财政制度来说,现行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公共财政建设及相应制度改革的需要,必须及时地加以研究并作出修订。但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重视和加强预算管理,根据各项事业活动需要和财力可能,按照《预算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编制预算,把高校的所有财务收支都纳入预算管理。同时,也应当按照公共财政建设和部门预算制度改革的规定,编制高校的财务预算。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应当把学校的财务预算与部门预算有机地统一起来,严禁把高校校内预算与部门预算割裂开来,或把部门预算当作应付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需要。只有把部门预算作为学校预算年度执行的校内预算来认真对待、认真编制,才能保证部门预算制度得到贯彻实施,也才能真正树立起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健全预算信息管理系统

为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工作,应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管理模式,使部门预算的编制能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为部门预算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保证,提高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各高校应将现有的各个应用系统整合,建立综合信息平台,将单机版部门预算系统改进,变成网络版,统筹管理预算基础信息、专项支出项目库、预算编制审查、预算指标管理、预算执行监测分析等工作,并将各项预算数据及预算执行情况都集中体现在网络上,财务部门预算控制人员可随时调用,查询预算执行情况及单位财务状况,以便全面控制各责任单位的业务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所在,纠正预算执行偏差。同时,在执行数据的汇总与分析的基础上为滚动预算做数据准备。(四)健全绩效机制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它提供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奖罚措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为高校提供一个促进财务预算工作改进和业绩提高的信号。这里,实现绩效目标耗费的资源是成本费用的概念,而不是传统预算管理中的支出概念。预算绩效考核是对经费支出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评价的行为,是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是以定性分析和定量评判为手段的预算支出管理模式,这对强化支出管理意识,优化预算支出结构,提高预算支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绩效指标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国外高校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绩效指标的测量能够提供关于高校运行状况的准确信息,同时也衡量高校完成战略目标的情况,使高校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有据可依,确定了十分详细和缜密的关键绩效指标。我国高校绩效指标体系可以使用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并借鉴《英国高校管理统计和绩效指标体系》的做法,将我国高校的战略目标划分为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校产绩效、声誉绩效等六大层次,然后在这六大层次中选取更详尽的关键绩效指标,对预算执行结果加以衡量,从一些看似细微的关键点衡量预算执行效果以及资金使用效率。

(五)完善监督体系

监督部门预算是一项复杂的行为,需要若干部门或组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并形成一个有机体系。首先要落实人大的监督权,每年预算在上一年12月底前完成,人大代表要在次年3月人大会议期间审议,这说明每年在人大审议通过前其实已经在执行,而且审议时间只有短短几天,并且多数代表并非这方面相关专家,所以每年都会提出报表看不懂的意见。为此,我们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改进审批的效果,具体包括:人大代表可通过培训或聘请专家或中介机构提高预算监督力量及专业水平,同时提前和延长预算审查时间,保证人大代表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审议,以提高预算监督的效率和效果。其次提高审计机构监督地位,每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会对部门预算进行例行审计,但审计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全面的落实和执行,所以很难发挥审计监督预算的作用,建议提高审计机构的监督地位,拓宽审计监督的范围、推进预算审计的深度、增加预算审计的频率等。再次是扩大及提升财政部门监督视角。目前高校已全面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及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其中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都是采用与财政联网的系统实现,财政部门可以实时对部门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管,财政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但对具体支付细节进行审核监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财政部门预算的宏观调控和对资源配置管理的优化。最后,加强群众监督。对于高校来说就是要将部门预算通过教代会、互联网等多渠道以易理解的方式向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公开,内容包括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部门预算编制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部门预算的执行。

总之,部门预算编制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还需要不断总结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中的经验教训,完善预算编制方法,提高预算资金管理水平,保证高等学校持续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彩,蔡强.部门预算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6):1.

[2]高师财务管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3.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往来账款 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一、高校往来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往来账款的管理不规范、不重视,未定期核对往来账款

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的财务收支业务活动,绝大部分业务实行收付实现制、少数业务实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在日常核算中,高校相对较注重对收入、支出的核算,但对往来账款的产生和催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忽视了规范管理,由于疏于对往来账款的管理,未定期与相关往来单位进行账目核对,加上有的欠款单位往往又对债权人的对账要求有抵触情绪,导致往来账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长久累积下来,往往容易形成长期挂账、坏账或死账,往来账款家底不清,债权债务不明,清理难度较大。

(二)财务制度管理和制约力度不够,往来账款催收不及时

经办人员对往来账款的催收不到位,财务人员对往来账款的对账不认真或者根本不进行对账,有的往来账款未按照规定程序报批进行支付核销;有的已作为坏账处理的款项收回时再次挂往来;有的由于单位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员多次发生调整、岗位轮换,交接工作不到位或者接任人员不了解往来款情况,导致往来账款逐年沉淀累积形成了呆坏账。有些往来账款名存实亡,长期挂账,有的个别挂账款项甚至超过20多年,想要清理也无法取得任何证明材料,实际上早已形成死账坏账,没有依据进行申报核销或清理。

(三)往来账款账务处理不规范

在实际会计核算中,一些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乱设往来科目、账簿,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明细科目繁杂混乱、科目笼统不明晰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未能真实反映单位债权债务情况。

比如,未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科目核算内容进行核算和分类,往来账户之间不按业务内容记账:有些跟正常经营业务无关的款项被计入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有的应计入应付账款的业务,误计入其他应付款。

有的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乱设往来科目、账簿,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同一客户的相同事项的往来账款,随意设置明细科目进行挂账,导致同一客户或者同一事项在同一会计核算科目下设置了六、七个明细科目内容;有的出现同一个客户的同一个经济业务事项在多个往来会计科目上挂账;还有的甚至在结算往来的时候,不核对前期对应往来科目进行核销结算,随意挂新的往来明细科目,导致前期已入账的往来账户未能得到对应的结算核销,新的往来明细又出现单边挂账的现象,人为地造成往来账目的混乱和繁杂。有的往来科目未有明确的债权债务人,设置的明细科目非常笼统,核算记入的内容十分复杂,清理非常困难。

(四)利用往来账款核算长期投资,导致高校净资产和债权债务不实

按照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对外投资应当通过“长期投资”会计科目核算。但实际中,有些高校设立下属企业时,并未按照出资协议实际缴纳注册资本金,或者支付投资后又抽逃资本金,将其挂“其他应付款”科目;有的高校在支付对外投资资本金时,挂“其他应收款”科目,未确认“长期投资”,未真实反映对外投资的情况。

(五)利用往来账款调节收支,在往来科目中核算列记应属于收支性质的款项,不通过收支科目反映,从而隐瞒收入、调节费用或虚列支出,虚增债务

有的高校为逃避税收或预算监管,将房屋租金收入、科研项目经费收入、联合办学收入、其他单位拨入资金等,计入“其他应付款”科目,在单位发生不方便支出的费用时,通过对“其他应付款”进行冲减列支。比如,通过往来账转入本高校职工食堂或下属单位列支,肆意调节财务收支;个别单位“寅吃卯粮”,年度预算超支,为做到年终决算平衡,年底就把年度内已实际发生支出进行调减,挂应收和应付,待来年再转为支出,形成单位的隐性债务。

(六)一债双挂,虚增债权债务,歪曲财务状况

有的高校由于会计工作水平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对同一经济业务事项,未按照高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规范核算,导致应当计入支出未列计,长期挂往来。比如,有的高校在核算事业基本户与基建户的项目经费时,将拨往基建的项目经费在事业基本户挂“其他应收款”科目,在基建户收到拨入项目经费挂“其他应付款”科目,将原本应计入事业支出的基建项目经费错误地进行双边挂账,并且在将基建户并入事业基本户大账时,又只是简单地进行会计科目的相加合并,未考虑内部拨款事项的真实准确性,虚增单位整体的债权债务,歪曲单位财务状况。

(七)个人借款报销还款不及时

比如:有的职工因公或因私向单位借款,但是未及时报销费用或归还借款,年限久了,可能有的职工已经离开本单位,且职工家庭住所发生重大变化,无法联系上,清理起来很困难。

二、高校往来账款管理问题的改进建议

针对高校往来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强化管理意识,防范风险

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高校负责人要有高度财务管理风险意识,财会人员要有扎实的财务专业能力,高度的责任意识。在往来账款管理中,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的持续管理和动态监督,建立和严格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往来账款严格管理控制,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二)加强往来账款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上至下严格贯彻往来账款管理制度

在高校财务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往来账款设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制定合理完善的签字审批流程,严格执行审批流程;确权定岗,明晰岗位职责,加强往来款项核算和清算制度,定期清理往来账款,避免账龄过长出现呆坏账;加强财务工作交接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做到工作移交资料齐全完整,工作交接前后均有据可查;建立健全往来账款的台账登记管理制度,高校往来款项业务较多的,建议由专人负责往来账款的台账登记管理;单位内部个人借款事项较多的,应建立适当的个人借款制度和偿还制度,对于个人借款及时核对、催收。

(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会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能力

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能力有限,造成会计核算失误、会计审核监督不力,以致造成严重损失的事例也常有发生,教训深刻。因此建议:切实加大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力度,树立财务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多渠道、多途径加大在岗培训轮训力度,提高会计人才队伍专业水平。财会人员也要牢固树立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赏罚分明,对优秀的财务人员进行奖励,以精神激励为先,物质奖励为辅,对违反财经工作法律法规的人员进行惩罚,自律与监督双重并举,培养财会人员的自警、自醒和自律意识。

(四)加强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使用往来账款调节结余的情况

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年初合理编制单位财务收支预算,严格管理预算执行,避免支出过程中出现超预算、无预算的情况,从根本上解决使用往来账款调节收支结余的现象出现。

(五)规范执行高校会计制度,禁止使用往来账款进行收支核算

规范账务处理, 严格执行高校会计制度,加强核算收入、支出科目,禁止使用往来账款进行收支核算,制定单位报销制度,严格执行和审核。

(六)建立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外部审计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往来款项审计检查

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往来账款进行内部审计,或者聘请外部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与往来单位或个人进行对款,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避免坏账损失。

总之,高校往来账款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和资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应做好往来账款的规范核算,加强管理控制,进行审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避免或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火霞等.浅谈事业单位往来账的问题与防范[J].科技视界,2012(19)

[2]刘咏梅.会计人员素质及其优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20)

[3]祝传何.高等学校往来款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0(10)

[4]苑斌.预算单位往来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1(10)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府管理权力下放,高校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高校依法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高校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与办学经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仍然存在收支不实、截留收入、挤占挪用专项经费、设置账外账、债权债务长期不清理等[1]。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资金管理不规范,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

  资产日常管理环节薄弱、资产流失较为严重。由于高校资产大部分由财政拨款或行政划拨形成,其占有具有无偿性,使高校长期形成了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基础工作不规范,家底不清,账账、账实不符,产权不清、资产利用率低、处置随意性大、使用和监管脱节,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同时,高校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和划拨,既不提资产折旧,也不需计算盈亏,这使不少高校没有牢固树立使用国有资产要承担保值、增值责任的意识。

2·预算编制不完善、执行不严格。

  目前多数高校的预算是由财务处人员进行编制,然后各部门执行。预算编制粗糙、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造成了“花钱的不管预算,管预算的不花钱”的现状。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过短,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编制的部门预算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在资金使用上,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的现象,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3·财务管理体制运行缺乏科学性。

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者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统一领导与财权分配的矛盾。目前,高校财务统一领导存在两种极端,一方面财经纪律不严,追求小集体利益,削弱统一领导的效率;另一方面过分强调领导的权力,造成决策不民主、不科学的问题。在校长负责制下,高校财权分配是在校长和中层干部之间分块负责掌控的,这种运作制度,虽然强调了财权的运用,但却没有建立相应的经济责任制,不利于高校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

二、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处理措施

良好的财务管理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如何构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应该是每一个高校的工作重点。下面谈几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点对策思路。

1.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按照新的预算管理办法,它要求高校从预算编制开始严格按照部门预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基本数据收集,按照高校计划、高校规模和定员定额的有关规定准确地编制部门预算,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部门预算严格执行和有效控制,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确保部门预算改革措施在高校的贯彻实施,有效防止部门预算与单位预算“两张皮”现象的再发生。

2·建立财务综合评价系统

建立科学规范的高校运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高校绩效考核评价提供依据,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参考。财务分析不能只停留在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收支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定员定额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一般性分析层面,要反映高校整体的业绩和效率、效果、效益,绩效考核评价等内容。通过合理的评价与比较,可以进一步激励高校总结成绩,发现问题,找出薄弱环节,使财务管理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一方面,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财务部门和其他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内部制衡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职、相互监督、互不扯皮推诿。在积极开展财务收支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专项审计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基础上,增加效益审计的内容。另一方面,强化财务管理职能,把管钱、管物、管业务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发挥财务网络的实时报告、在线管理的功能,及时对资金进行追踪、分析,实施有效的监督,对资金投入的效果进行定量分析,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产购置实行责任制,提高资产利用率,促进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在加强对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真正发挥其潜在经济效益;重视投资项目的事中的过程控制和投资后收益的评价和信息反馈,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并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为优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要在做好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的同时,做好学校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拓资金来源、提高办学效益上来,保证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宏艳,曾建茹.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 2009, (02) .

[2]马亮. 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9, (15) .

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内部管理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始了管理审计尝试,从单纯以财务收支为主要和合规性、真实性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审计,转向开始实施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评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仍处于自发的阶段,远没有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程度,高校内部管理审计工作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

1.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不像外部审计那样有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遵循。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自我评价机构较弱,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更谈不上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2.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灵活性增加了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的难度。管理审计主要是对审计对象的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一般缺乏现成的公认标准可以借鉴,不同的项目,往往具有不同的标准,即使是同一项目,也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而采用不同的标准,往往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审计衡量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灵活性,给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可靠性带来较高的要求,进而直接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

3.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了审计取证的难度。管理审计必须获得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给审计师的判断提供合理的基础,如果审计证据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直接影响结论的公正性。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依据一般公认审计准则和对财务报表表达意见所必须的最低的保证标准不同的是,管理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而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采取提高调查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量的,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需要在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增加审计结论的可靠程度。

4.管理审计实施的内部环境尚不宽松。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局限于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为主的财务审计,管理审计还没有得到广泛的,高校对其管理活动没有实施经常性的审计,有关这方面的规范化制度尚未出台,这些都影响管理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5.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的快速发展及各院校办学自主性的增强,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逐步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相应的办学风险。因而,对管理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除需要和审计领域知识外,还需要掌握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而高校现有审计人员多是财会岗位转过来的,对财务、会计等专业知识比较熟悉,而现代管理知识等相对欠缺,不能满足管理审计发展的需要。

6.管理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审计不谋而合。高校审计人员大多对计算机还不太熟悉,许多审计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率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管理审计工作的需求。

二、发展和完善高校内部管理审计的对策

1.转变观念,为管理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内部环境。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方面,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要克服管理审计是服务,财务收支审计是监督,担心管理审计会削弱审计监督的职能的模糊认识。要引入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管理审计的思想,设想自己既处在总体管理的位置上,也处于部门管理的位置上,从财务审计入手,在搞好财务收支的基础上,先披露违纪违规问题,再披露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原因,找出对策和方法,提出改进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为高校提供建设性的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单位也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审计就是查问题的,不能真正解决单位存在的管理问题。必须认识到审计行为真正的目的是促进单位提高效益,应支持配合审计工作,共同解决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合理定位,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通过审计机构设置和审计的客观性来体现的。各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都处于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的地位,有些单位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只是由兼任,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要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开展内部管理审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及权威是当务之急。内部审计部门应与单位的财务部门分离、与单位的管理脱离,设置上独立于其他各个职能部门,在整个组织或单位中处于较高的权威位置,直接受最高管理层的领导或授权、对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只有这样,审计业务才会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和限制,从而有效地行使审计职权,才能做到审计结论的客观、真实、公正。

3.转移工作重点,有效地发挥内部管理审计的服务作用。管理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挖掘提高效益的潜力,主要做法是提出改进管理工作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必须转移工作重点,处理好内部管理审计与服务的关系,对于单位主要经济活动进行有效控制,真正服务于管理层。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服务是内部管理审计的活力所在,将审计视点和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对审计的事项要进行全面了解,从不同的视角对各个部分有重点地、客观地、独立地进行分析,揭示单位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运营秩序发挥作用。

4.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对高校经济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熟悉,应将其审计方向放在对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运作全过程进行参与和监督。开展内部管理审计,不应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通过事前事中审计,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单位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审计人员在进行管理及效益审计时,应按照内部控制评审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从而促进单位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使管理活动有序进行。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要开展内部管理审计,将审计范围从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在掌握财务、统计、审计知识的同时,还需熟识国家的法规和经济改革的方针政策,掌握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综合知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参与管理审计,并通过对审计对象的分析、评价,做出合理的审计判断,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据此提出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6.拓宽审计领域,推动管理审计实践的。高校内部管理审计要与其他种类的内审项目结合起来。要结合本单位特点有针对性选择内部控制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类型审计项目。开始时,要选择那些规模小、易于操作的项目,然后再选择一两个跨部门的项目做试点,为全面开展管理审计摸索方法、积累经验。一般情况下按照调查、测试和评价的方法,可以查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及原因,进一步确定审计重点。也可以采用对比法、系统分析法,对管理目标、组织、方法、程序、业务流程及管理效果等进行综合检查,寻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审计建议。内部管理审计反映了内部审计动态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变革倾向。关注内部管理审计的发展,将内部管理审计与高校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否认,未来的高校管理,还将进一步带动内部管理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促进高校管理之进程。逐步完善管理审计体系,预示着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

[1]东北师范大学审计处。关于深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EB/OL].web.nenu.edu.cn/shenjc/wmm-1.html.

[2]张连华。全国内部管理审计研讨综述[J].内部审计,2003,(12)。

[3]李勇。试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管理审计的难点与对策[EB/OL].studa.com,2004-08-30.

第11篇

科学技术一直以来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对科研项目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并把国家各高校作为出卓越科研成果的重要场所之一,为了使国家对高校支出的科研经费得到有效利用,就有必要对高校的科研经费审计进行细化和标准化。本文从目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难点出发,通过对高校开展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具体的审计策略,以期达到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助推剂。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等大型科研战略计划。十以来,国家提高了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支出的投入力度,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的收入来源,科研经费总额已占到学校收入总额的4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347.2亿元,比2012年增长26%。伴随着科研经费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滥用、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新形势下,如何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规范科研经费的路径和细化科研预算及标准化是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克服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过程面对的难题

(一)科研经费来源途径复杂,造成监管困难

高校科研经费的获取有多种途径,主要包括国家、省级、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主管部门以及通过高校与社会资源合作而形成的横向科研经费;高校根据自身的意愿和目的自筹的配套设施科研经费。这种情况下要求各科研经费项目和资金的来源都需要分别设账管理,而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单一项目管理和核算审计模式向冲突,这势必加大了经费的监管难度。

(二)立项预算不科学,结算偏差大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普遍存在课题预算编制不细化、不科学等问题。一方面,项目负责人由于不熟悉有关的财务制度,没有专业的、前卫的财务知识,不重视预算的重要性,最终导致预算效果不好,偏差很大。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者也没有对预算的实施严格的考察和审核,造成预算效果不理想。

(三)资产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

具体表现为:在各项科研项目结题后没有及时办理固定资产、所有资产的登记、保护、验收等手续,最终出现复杂混乱的状态以及人员的流动没有及时的办理相关的变更手续,加剧了混乱的局面。二是设备购置执行没有预算性,导致重复购置和质量问题,固定资产资源难以共享。三是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专利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四是结题不结账,结余资金仍作为项目进行管理,导致固定资产得不到及时清理。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资产的浪费和流失。

(四)科研效益不高

我国高校的科研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以经费申请与为重点开展工作,成果产业化比重较少,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平均为20%,就目前情况看,实现产业化的低于5%,并且专利技术的交易率只达到5%。目前多数高校缺乏一套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进考核评价体第,科研效益很低。

二、科研经费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全过程跟踪审计相对于传统事后审计具有明显优势全过程跟踪审跟以前的审计方式不同,将监督职能提前执行,也就是在预算执行、财务收支、效益等审计过程中都实行到位的监督,以便于在任何一个阶段出现为题时及时解决,以免问题发展壮大,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具有的预见性、前瞻性,实现科研经费得到规范管理且发挥较大的效益。

(二)全过程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确认”与“咨询”是内部审计的两大职能,确认是组织合理化运行的基础,咨询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方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传统的科研经费审计重确认、轻咨询,并且咨询服务滞后、不及时。审计人员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充分发挥审计确认职能,及时发现项目各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为项目组提供服务性的补救方案,达到科学管理、资金得到充分利用的效果。

(三)全过程跟踪审计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过程跟踪审计将涉及到整个科研

项目全过程的很多内容及细节,即项目的预算、资金的收支、资产管理、项目效益、项目进程等。审计时间长,内容复杂,审计风险大,审计质量控制难,但这并不代表全过程跟踪审计不讲成本。审计部门自身也是内部资源的消耗者,在不影响项目研究进度的前提下,审计工作要抓重点,讲方法。审计人员抓住预算编制与执行、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经济合同审计等几个重要风险控制点,以点带面来把握事前、事中两个阶段审计内容,既节约了成本,也取得很好的审计效果。

三、高校科研经费全过程审计的具体策略

当前,很多高校科研经费的审计方案通常是在可以项目结题时才统一各项事物的审计,这是一种事后审计。相比于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介入时间太晚,等问题发现时已错失了纠正的时机,经费管理使用控制效果不佳,无法有效遏制科研经费滥用现象。要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就应该在申报立项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审计及早介入,审计人员及时地、动态地掌握科研项目的各种信息,实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的一整套贯穿全过程的科学监管体系。

(一)事前审计——立项及预算编制阶段

项目立项阶段,审计人员在查阅、了解和学习项目申报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审核立项申请资料论证的充分性和可行性。确实关注纵向科研经费申报的具体内容是否与相关部门批复的范围及比例和内容相符合,横向方面核实合同约定科研经费的用途、范围、具体数额与之是否相符合及合法、有效、科学。预算编制阶段,审计人员重点关注预算编制合理性、科学性。重点审查方面涉及项目预算编制是否合理科学,且在经费范围内是否有效;2.资金的来源出处、可利用是否清楚,使用权是否合法;3.外拨经费有没有明细的预算,分散到各课题承担的经费汇总是否与批复预算相一致。

(二)事中审计——项目实施阶段

因为项目是谁阶段是没有预见性的难控制阶段,所以在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中最为重要,据调查,审计人员称该阶段以是以预算批复为依据来把握支持掌控为重点。1.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计重点为:①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②操作程序是否按照计划进行,是否有随意调整且调整操作是否得以批复③财务决算编制结果是否符合目标要求,相关报表数的真实、准确、完整性。2.财务收支审计。科研经费收入审计的关键在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合法性、合规性;科研经费收入的真实性和调查实用性;学校财务是否对该项目的课题经费进行系统性的管理且单独核算;而科研经费支出审计的关键在于:①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项目预算书和相关科研管理制度的规定;②各项资金的支出情况是否得到确实的落实,有无出现超出、不够、挪用等情况;③对分有专项和自筹两项经费是否单独审计核算;④项目资金支出签字权限及相关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要求;⑤各项科研项目结题后,对办理结账手续是否清楚且安规定执行。3.资产管理审计。应重点审查以下内容:①购置科研设备应严格按照规定的(预算、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入库)程序办事,②资产台账的基本状况,保证内容清楚、完整;③随时关注科研人员的流动,合法有效规范的处理好人员去留以及相关相关项目结题后变更登记、资产变更登记等变更手续;④科研活动形成的无形资产,如专利技术、版权等是否纳入学校无形资产管理。4.科研经济合同审计。审计重点为:①物资采购是否编制预算、是否采用恰当的招标方式、采购验收不规范;②技术转让合同是否对合同方主体资质进行审核,合同条款是否合理。③临时用工合同是否按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签定,合同要件是否齐全,条款是否清楚。

(三)事后审计——项目结题阶段

项目结题阶段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①结题项目是否及时结账,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分配;②对科研成果的资产是否按所有权归属进行登记保护和检验入库等问题的核实、明确;③项目是否按有关程序进行验收评估;④根据已经完成的科研成果,结合任务合同约定的要求和目标,审核计算成果是否达标;⑤通过对科研项目完成率、成果应用率、成本效益率等指标的权衡和计算,综合分析评估出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报告。四、结语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方针的要求下,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也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科研审计不仅要使它达到使用的规范化、合理化,还要使它规范化的同时实现最大效益并且与学术研究三者之间的合理有效统一,这才是高校内部科研经费审计的最终目标。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注重审计模式的创新,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高校可以将全过程跟踪审计引入到对重大科研项的监管之中,以点带面,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实现科研经费的有效监管。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2012.

[2]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第1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影响

一、高等学校预算的内涵

高等学校预算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高等学校必须在预算年度开始前编制预算,预算的内容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预算由校级预算和所属各级预算组成。

二、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观念守旧

高校的财务改革不断深化,在预算管理方面,《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了高校预算编制大收入、大支出的“大口径”概念,彻底打破了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加强预算管理。但长期以来,高校办学经费基本上靠国家财政包揽,一些高校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办学的法人意识,只是按上级批准的拨款计划编制预算,简单地按开支标准管理支出。若不够就向上级主管部门要,上级主管部门批不下来,就只能想办法开拓新的经费来源作为补充。但因为这样的学校往往实力有限,所以学校把目标锁定在无辜的学生身上,部分高校在招生入学这一环节中违规和不规范收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二)预算管理不到位

由于高校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缺乏重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参与预算编制的人员不是专职人员。他们对学校运行、建设发展与预算的关系缺乏研究,缺乏对学校内外部影响预算的因素所作的经常、系统、广泛的搜集和分析整理,无法确定哪些目标可以达到,哪些目标无法达到,难以对学校预算管理提出细致可靠的依据。特别是在预算编制中,预算编制人员对高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及变化情况的认识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缺乏缜密的科学论证,因此难以保证预算收支的良好运行。

(三)预算制度落后,不符合高校发展的需要

会计核算制度与预算执行监督相冲突。高等院校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内部同时实行两种会计核算原则:学校的事业收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原则,经营收支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原则。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不同的是:收益与成本支出的确定标准不同。收付实现制不是以经济事项的实际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支,而是以资金是否为实际收入或付出为标准来确定的。这种会计原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预算与反映的收支实际情况相悖。

(四)预算编制不科学

收入预算编制不完善。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高校的综合财务预算应该涵盖高校全部资金的收支内容。这就要求高校的各项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预算,统一管理、统一核算,不得遗漏和隐匿,不得在预算之外另留收入项目。但在对高校的财务大检查和审计中发现,高校内部不同程度地存在“小金库”现象。其下属的部分学院(部门)“本位主义”思想作怪,从小团体利益出发,截留收入,作资金的体外循环,没能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收入事项均反映在整个学校的综合收入预算之中。

(五)预算执行中监督不力

预算执行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预算软化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一方面受国家宏观政策变化,预算项目追加、调整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各高校事业计划与财务预算(计划)之间脱节所致。在高校预算管理中,缺乏完整的预算控制系统,难以令高校的预算管理部门对由于预算执行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变化进行快速反应。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有的虽然有了预算管理制度,却有章不循,随意更改,预算形同虚设。资金的收支缺乏统一的筹划和控制,随意性大,资金使用混乱。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资金体外循环严重,事前监督不严,事中控制不力,事后审计监督园受多种因素影响效果不佳。高校预算具有大收大支的全口径预算的特征,既无法反映预算资金的全貌,也不利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执行情况。

三、构建高校预算管理新模式应有的理念

(一)确立以发展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高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基石

预算管理是对计划的数字反映,是落实高校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手段,高校在实施预算管理前,应该认真进行高校发展政策的调研和高校自身资源的分析,明确高校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项预算,以便使高校各项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二)确立面向未来和基于活动分解作预算的理念,使预算指标客观公正,易于接受

高校的办学活动是收入的源泉和成本费用的动因,高校未来的办学活动则是预算数值大小的直接决定因素。以对高校未来办学活动的预测为基础,并将这些活动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地分解,才能使高校的预算指标接近实际,使预算管理成为协调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经济活动和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保障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构建高校预算管理新模式

(一)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程序

按照实际工作程序,高等学校预算编制程序划分为准备、“一上”、“一下”、“二上”、“二下”五个阶段。各阶段的具体职责如下:

准备阶段:由财务处负责,在对以前年度学校的收支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下一年度学校的总体工作计划、任务以及事业发展规划,对下一年度学校的总体收支规模进行初步预测。

“一上”阶段:学校院系部处办,根据本部门上一年度的经费执行情况编制部门决算,并结合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本部门的预算草案,上报财务处。财务处汇总各部门的预算草案及下一年度学校的总体收支规模预测方案,报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由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调整确定后,上报教育部。

“一下”阶段:教育部下达学校预算控制数后,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学校各部门的预算控制数,由财务处下达给各部门。

“二上”阶段:各部门根据预算控制数,调整本部门预算后。重新上报财务处。财务处汇总后报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

“二下”阶段: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各部门预算,由校长或校长委托主管财务副校长签字后,上报教育部以及下达给财务处和相关部门控制执行。

(二)预算实施

预算实施及审查是预算执行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健全的预算法体系、严格的监督检查程序和科学的检查方法,是确保预算监督质量的关键。国外通常从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到监督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我国各地方高校而言,应当建立对预算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预算管理的薄弱环节,应当告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明原因,

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向上级部门报告监督检查结果和有关部门的整改情况。高校通常由校内监察审计部门执行预算监督职能。

(三)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围绕确定的预算目标组织实施的,其基本的职能是通过严格规范的控制过程,衡量工作,评估绩效,纠正偏差。学校财务要充分发挥平衡预算的杠杆作用,增强管理职能,提高办公自动化手段,及时反馈会计信息,为学校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当前,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建立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系统全程监控预算的执行进程,实时跟踪、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非正常情况,加强与经费使用部门的沟通,开展动态监督,纠正执行偏差。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真正做到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四)预算调整

高等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财政补助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一般不予调整。《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如果国家有关政策或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对收支预算影响较大,确需调整时,可以报请主管部门或者财政部门调整预算。其余收入项目需要调增或调减的,由学校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对于学校可自行调整的项目应予以高度重视,需要调整预算的,应由校财经管理委员会或相关机构充分讨论后报学校决策层审批。通过严格的程序调整才不会削弱预算的控制力度,反而可以增加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要注意预算的调整不宜过频,否则预算的编制就失去了意义。

(五)确保预算顺利执行的措施

1 建立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为确保财务预算的有效执行,高校财务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一套以财务部门为中心。上通学校决策层、下连各学院(部门)的预算执行信息传递与反馈网络。

2 加强学校财务对所属二级财务的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随着高校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若干经济利益主体。为了便于进行高校财务管理,一般设置若干二级财务。所谓预算的监督性是指预算下达后,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预算编制无论做得怎么好,如果不对其执行进行监督,那就形同虚设。失去监督,下级部门可能将A项经费挪用到B项,而B项经费又用作其他,如此等等。

预算管理工作是关系到高校经济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性、监督性,严格执行、认真分析,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学校财务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监督机制,使大家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绪勇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企业内部会计制度设计[I]冶金财会,2008(4):17-18

[2]宋可为新会计准则下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分析[I]会计之友,2008(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