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院病区环境管理

医院病区环境管理

时间:2023-06-15 17:2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院病区环境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院病区环境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品管圈;病区环境

品管圈(QCC)是指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个人, 为了解决问题, 提高工作效率, 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体, 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及全员参与的方式, 持续不断地对工作现场进行改善与管理[1],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管理方法[2]。为了给患者提供安全可信的就医环境, 给员工提供优美舒适工作环境, 本科2013年11月~2014年3月应用品管圈活动进行病区环境管理,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科有21名执业护士, 年龄23~40岁, 其中本科10名, 大专11名, 副主任护师1名, 主管护师1名, 护师6名, 护士13名。

1. 2 方法

1. 2. 1 品管圈组成 由辅导员、圈长、圈员等8人组成, 辅导员负责对品管圈活动进行指导, 圈长负责管理和安排品管圈活动的进度, 圈员参与各个步骤的实施, 轮流负责某一步骤的计划安排。

1. 2. 2 活动安排 按照PDCA的步骤, 即P阶段:主题确定, 活动计划拟定, 现状把握, 目标设定, 解析、对策执行;D阶段:对策实施与检讨;C阶段:效果确认;A阶段:标准化、检讨与改进, 共10个步骤。

1. 2. 3 主题选定 每位圈员根据工作体会, 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 依据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的原因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提高病区环境满意度”。

1. 2. 4 把握现状, 目标设定 为了对本科病区环境的现状进行把握, 设定了病区环境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本科全体员工, 结果对病区环境满意度总体评分为50.13分(总分100分), 确定治疗室、护士站、护士值班室为重点整改区域。

1. 2. 5 要因分析 全体圈员经过要因分析, 通过绘制鱼骨图确定了环境、机器、人、材料、方法五个方向。共统计出18个小要因, 每人对其进行打分, 确定医务人员习惯不良, 物品放置不合理, 监管制度缺乏为改善方向。

1. 2. 6 对策实施 组织科内全体人员参观病区管理先进科室, 感受环境管理成效, 激发了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确定了一个日期进行彻底整理, 摒弃“万一有用”的思想, 丢弃无利用价值的物品, 有利用价值而科室不需要的调剂到其他需要的科室, 腾出了更多的可利用空间, 并进行保持。将病区环境分成7个区域, 每个区域设负责人, 每个成员都有包干区。员工间互相督促, 互相提醒。治疗车、抢救车等物品设置地标, 放置在规定地点不乱放。使用电线管理器, 将零散的电线及心电监护仪导联线捆成一圈, 更整洁有序。本科质控小组每月不定期检查2次, 加强监管。

2 结果

再次进行员工对病区环境满意度调查, 总体评分为89.92分。与改进前相比, 明显提高, 病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通过品管圈对病区的环境管理, 加强了员工的责任心、自觉性, 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有利于保障医疗护理安全, 避免了物品准备不全或时间延长而忙乱的现象。规范的病区环境管理, 创建安全、高效、整洁、舒适的空间, 既为患者提供了安全可信的就医环境, 也为员工提供了高效舒适的工作环境, 增加员工的成就感, 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 缓解工作压力[3]。通过品管圈活动, 小组成员能够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各项工作内容, 各种品管手法从不懂到熟练应用, 使小组成员的自身价值得到发挥, 增加了自信心。培养了大家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潘海燕,颜波儿.品管圈活动在ICU医护人员手消毒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2(10):2154-2155.

[2] 汪四花,林芬,沈国霞.品质管理活动在病房用药安全质量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11,46(1):60-61.

第2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183-03

睡眠障碍是精神病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精神病患者往往由于各种精神症状引起不良心理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睡眠颠倒、入睡困难、早醒、中间易醒等临床表现[1]。国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目前有15%~35%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碍[2]。在本院救治病区接受治疗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常会由于睡眠障碍而出现紧张、焦虑,在病区吵扰,对医护工作不配合等现象。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睡眠障碍进行积极干预来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以帮助其提高睡眠质量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入住本院流浪救治病区的50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70(45±5.65)岁,研究对象均满足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定标准。使用ICD-10的诊断标准,其中精神分裂症25例,兴奋状态15例,缄默状态10例。睡眠障碍形式:入睡困难20例,间断睡眠12例,睡眠过度6例,早醒8例,不眠4例。选取患者均自主同意接受本问卷调查。

1.2 调查方法

1.2.1 调查工具 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用于评定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量表有7部分构成: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每部分0~3分,0分“没有困难”,3分“非常困难”,累计各部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l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被试者完成试问时间为15~20 min。

1.2.2 发放问卷 实施干预前后均进行问卷发放,选取患者均自主同意接受本问卷调查。由工作人员统一收回,干预前后共发放有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3 护理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常规使用抗精神病药的基础上给予实施护理干预,药物主要有利培酮片(剂量3~6 mg/d)、阿立哌唑片口腔崩解片(剂量10~30 mg/d)、氯氮平、碳酸锂等临床常用药物。选取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PSQI量表测定[3],按计划实施严格的护理干预。

1.3.1 做好病区环境管理 救治病区属于封闭病区,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区环境介绍以消除患者对病区的陌生感,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创造一个“生活家庭化的氛围”促进患者情绪尽快稳定[4]。尽量给患者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夜间减少灯光对患者睡眠的影响,给患者晚上发药及巡视查房时要做到说话轻、关门轻、走路轻、操作轻,减少外界活动对患者睡眠的刺激。尽量将护理治疗放在白天进行,晚上必须进行的护理工作尽量在患者未入睡前进行,以减轻对患者睡眠的影响。夜间巡视查房时做好患者的睡眠记录,建立睡眠登记本,以帮助患者重建正常的睡眠模式,恢复正常的睡眠结构[5],详细了解患者的睡眠规律以便能对患者的失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3.2 加强沟通,鼓励疏导 患者失眠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而且焦虑占比例较大[6]。患者的不适主诉要认真倾听,告知患者的病情状况,治疗程度及关于这种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赢得患者的信任,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如果不能满足,及时向患者解释说明原因,取得患者理解。鼓励患者之间多进行沟通交流,培养倾诉对象,尽量消除患者对自己疾病的焦虑,紧张情绪,树立重新面对生活的信心。

1.3.3 合理的服药安排 调查显示,流浪精神患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7],这与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具有病程迁延、易复发、致残率高的特点有关[8]。护士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及时向患者解释每种药物对疾病的作用及对他病情恢复的影响,药物可能会出现的副反应及注意事项。对严重失眠的患者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对于调整患者的生物钟及改善睡眠护理非常有利,但必须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9]。对于一些特殊的精神病药物,如碳酸锂,氯氮平等要告知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免由于患者的不良服药习惯和方式而影响睡眠,对于彻夜不眠的患者应告诉医生,按医嘱予其服用镇静安眠的药物,积极控制病情,消除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失眠。

1.3.4 行为矫正 流浪精神患者是个特殊的患病群体,在本院治疗的流浪精神病患者均无家属探视,患者最主要的诉求是要求出院回家。这种愿望由于晚上没有人诉说而更加强烈,从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①医护人员认真耐心地向患者讲解本市的流浪患者救助政策,告诉患者在这里住院,医护人员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会尽快联系你的家属或核实家庭住址,让患者早日出院,增强患者对病区的归属感和对住院治疗的认同感。②矫正患者不良的睡眠习惯和态度:流浪精神病患者由于在外面长期露宿,居无定所,生理和安全的需要都无法实现,养成了非常不好的睡眠习惯,护士在进行行为矫正时采取刺激控制法,让患者在只有睡意时上床,不在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事,卧床20 min后仍不能入睡就离开床等[10]。告知患者睡觉时要脱掉鞋子、外套上床;夜间查房时给患者盖好被子,纠正患者认为睡眠要有8 h才是正常睡眠的看法。③对于过度睡眠的患者应减少患者日间睡眠时间及次数,鼓励患者多参加病区的康复活动,如下象棋、看报、打乒乓球等。

1.3.5 良好的睡眠技巧 制订规律的作息时间表,改变懒惰的生活习惯,培养患者睡前小便、漱口、洗脚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兴奋躁动引起失眠的患者,在使用镇静药物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弯曲双臂,用力绷紧双臂的肌肉,持续10 s,感受双臂的紧张,放松后再来一次。对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失眠的患者,让患者在床上深呼吸,吸气到一定程度再均匀呼出,持续10 s,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上,并结合一些传统方法给患者泡足[11],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分别在实施干预前、后30 d测定患者的PSQI得分,与干预前比较,患者干预后的PSQI总得分下降,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得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病患者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往往由于其大多处于严重的精神疲劳状态而存在睡眠障碍[12]。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患者失眠的患病率高到47%,远高于正常人群10%~15%的患病率。Breslau等[13]报道,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社会支持系统差,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基本属于“三无”人员,其睡眠质量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除积极的医疗干预外,为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应加强对患者睡眠环境的管理和适时的心理干预。

3.1 流浪救治精神患者睡眠情况的特殊性

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流浪救治精神患者在外面习惯了自由流浪的生活,而住院期间需要接受医院的管理;②对救助政策的不了解:很多精神患者认为是政府把他们隔离起来了,不给他们自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③病情较复杂,不稳定:由于救治流浪精神患者大部分病情严重,病情的控制需要较长的时间;④对家人的思念:医院对于患者的管理是封闭的,住院精神患者基本上无家人的探视,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家庭住址及联系方式,这就造成了很多流浪精神患者只能长期待在医院,因此,保证流浪精神疾病患者的睡眠质量应因人而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3.2 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第3篇

1感染的相关因素

1.1产妇方面

1.1.1自身因素

①妇女妊娠晚期及临产后生殖道原有的生理防御机制被破坏,如阴道的自净作用,宫颈黏液栓等。②分娩过程中能量大量消耗、失血,以及产程中产妇的焦虑情绪,产后的大量出汗、体质虚弱,使产妇的抵抗力下降,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多。

1.1.2外界因素

①频繁的侵入性操作,如:肛查、阴道检查、人工破膜、导尿等。②分娩助产操作:会阴切开、产钳、剖宫产等。③产后休养方式不得当,如紧闭门窗,忌刷牙洗头,饮食多荤少素,易造成营养失衡,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探视人员过多等均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1.2新生儿方面

新生儿感染往往来自产前、产时和产后。产前多为宫内感染。母体内的肝炎、风疹等病毒通过血液循环直接进入胎儿体内,这也叫母婴垂直传播:产时感染多发生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了污染的羊水或产道分泌物,多为大肠杆菌感染:产后感染多来源于外界环境、医护人员以及家人之手。

2预防措施

2.1加强产科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学习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是护理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的指导性工具书。通过学习可增强护理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意识,拓宽护理学知识面,提高护理质量。

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侵入性操作是产科感染的危险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产科感染中泌尿系统感染居第一位,占53%[1],侧切口感染为10%~17%。因此应熟练掌握导尿技术及加强导尿管的护理,对会阴切口要做适当的处理,注意局部清洁消毒,减少出血和血肿形成,消除死腔是关键[2]。做好侧切切口的护理,每日用碘伏消毒液消毒外阴2次,预防感染。

2.3加强母婴同室病区环境管理

严格规范清洁区、污染区的范围,病区陈设统一,保持室内的清洁和空气新鲜,定期空气消毒,定时开窗通风,减少陪护及探视人员。病床湿式清扫,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拖拭1遍,污染的卧具及时更换。据有关资料显示,患者用过的24h床铺上可检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因此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舒适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每月对母婴同室病房的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以保证母婴同室病房管理工作规范有效。

2.4做好健康宣教,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

解除产妇紧张、焦虑心理,提高产妇自信心,鼓励产妇进食高热量饮食,减少产妇体力消耗,改善不良的休养方式,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后刷牙漱口,及时沐浴更衣,勤换内衣裤,保持外清洁,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以利恶露流出和子宫复旧,合理饮食,增强产妇抵抗力。

2.5加强手部清洁,减少交叉感染(外源性感染)

第4篇

【关键词】 内科;病房;护理管理

1 综合病区内病房的合理规划

1.1 病房合理分配 由于内科系统的分布广泛,涉及内科系统的病种较多,因此,将内科病人按系统化的分布病房,有利于不同护理操作的集中进行,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的杂乱性,且可以防治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病人在住院的同时可以相互学习及讨论护理计划,有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1.2 病区环境管理 规范统一的病区治疗室、护士站、库房及物品的合理摆放,在空间上实现人、物、场所上的合理优化组合,减少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因为规划不合理而重复过多的繁杂操作。在每个房间的门口装有明显的标志卡,能引导病人及家属自行返回病房及寻找工作人员。对于各类物品应分门别类、表示明确、一目了然,过目知数的摆放,减少护理人员时间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有效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 责任制管理在综合病区内的运用

明确责任制管理 将护理人员按不同的技术职称、学历及工作能力分为不同的护理小组。将每一不同内科系统疾病设一责任制小组,管理不同疾病的内科病房,由责任制护士带领辅助护士合理分配护理资源,按时按质完成护理工作。在不同的病房上,设立常有的管床护士,分级管理,对各种不同的护理操作进行深入管理及监控,每日通过护理操作后分析护理的效果,及时根据病情变化更改护理计划,充分发挥责任制护理中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的作用。

3 合理的差错事故管理及隐患对策

3.1 差错事故管理 在新的护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后,医疗系统的一线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该条例带来的责任,因此对于医院护理的管理有了更大的挑战。病区护士长在处理护理差错事故的时候应结合科学与现实,鼓励差错事故的上报,对于差错事故进行深入分析,对护理人员持理解、宽容的态度,通过自身管理的方面分析该事故发生的原因,不过分的追究个人的责任,努力找到事故差错发生的原因,做好及时的调配工作,使全科护士从中受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减少避免差错事故的再次发生【1】。

3.2 护理隐患的对策

3.2.1 由于内科系统主要由药物治疗为主,每日的输液量较大,为了每天能及早的进行输液治疗,日间的输液均由夜班护士进行查对配置,但是,有数据表示,夜班护理人员在早上6点时为最疲倦的状态,由于一夜未眠,在查对液体的时候难免有眼花的状况发生,加之早上有抽血等操作,夜班配置液体的事故风险极高,通过此项分析,设置专有的治疗班早上7点为上班时间,不用参加清晨的大交班,责任制管理白天的输液液体,不仅能防止夜班护士在配药时差错事故的降低,且液体的配置时间也顺延,配伍的有效期也有了保障。

3.2.2 主班在每天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保证治疗操作准确无误的首要关键,且还负责着整个病区病人的领药的工作,因此,主班必须由两人一起合作担当,每时每刻主班不离开护士站,有效的分配护理操作的下达,防止转抄医嘱时的错误发生,且对来护士站询问的病人做到有问必答的作用,提高了护士的首次护理服务的成功性,从整体上提高了医院的形象。

4 护理队伍的管理

4.1 合理排班 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事情繁多,护理人员的每天面对疾病造成工作压力巨大,不能按时下班疲劳工作等都是护理工作中的隐患,因此,护理管理上管理者在管理时应根据具体工作状况合理排班,深入了解夜班护士的需求,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休息,根据加班情况,及时给予补修,防治护士疲劳上岗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努力满足护士的正常需求,对于有事需临时休息,应合理安排,防治护士在工作时三心二意而导致护理差错。及时和每位护理人员沟通,解决在护理管理中的不足之处。

4.2 加强业务管理及素质教育 对院内及院外的业务讲座、护理查房要求主动参加,鼓励参加各种进修学习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鼓励研发探讨新技术的开发。

5 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

使用标准化,强制化的管理,恩威并施,病区护士长根据护理质量考核的标准制定相关的考核计划,在病区内有以护士长为组长的病区护理质量控制小组,随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与每个月护理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检查,然后在每月的病区护理会上进行分析讨论,按责任制分化落实到个人,做好分析报告,及时反馈给护理部,使管理者了解和掌握质量的相关情况,为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管理数据【2】。

6 结果

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加上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医院在患者心中的信任度,同时,护理人员在其中也感受到被关怀的感觉,从思想上能扎扎实实的工作,做到真真正正的工作与生活分开,减少了临床上护理人员差错的产生。且不断的拓宽管理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增加了医院管理者的管理力度,促进护理质量的显著提高和内科整体护理系统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目的:为了使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细菌菌落数≤200cfu/m3,降低医院感染可能性。方法:对烧伤病房进行改建。在原有病房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设置了5条专用通道即医护专用通道、病人专用通道、陪客专用通道、探视专用通道、污被服专用通道等。并对病房改建前后,在原有环境管理程序下进行空气监测,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烧伤病房改建后较改建前空气细菌菌落数下降,下降率为68.89%。结论:烧伤病房设置5条环形通道,使空气中细菌菌落数下降,达到国家标准。

【关键词】烧伤病房;改建;空气监测

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不仅关系到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也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自身健康。国家卫生部(1996-01-20)的医院消毒标准要求,烧伤病房的空气细菌菌落数应≤200cfu/m3[1]。我院烧伤病房在改建前人流量大,包括医务人员、探视人员、病人、陪客等;污染物多,如烧伤病人感染期创面分泌物及被污染的被服、敷料等;烧伤病房的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甚至导致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不能达标,存在医院内感染的隐患。同事们为改变上述现象,向有关领导反映烧伤病房改建方案,于2006年9~12月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总结了一套环境管理经验,现交流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空间大小:选择普通病房三间,面积为4m×5m;治疗室,面积为2m×4m;换药室,面积为4m×5m。

1.1.2 空间清洁度:每日早、中、晚各通风1次,每次30min;紫外线灯管功率为30W,在1.0m处的强度>70μW/cm2,紫外线消毒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30min;每日每床湿式清扫;地面、桌面、家具、墙壁等每日用优氯净溶液(浓度为500mg/L)擦拭1次。

1.1.3 空气:早上7~8时为非探视时间,每间病房病人数为1~2名,允许1~2名陪客陪伴。在人流、物流相对控制情况下进行空气监测。

1.1.4 普通琼脂培养基:直径为9cm。

1.2 方法

1.2.1 改建方法:在原有病房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设置环绕病房的5条专用通道,分别为医务人员专用通道,供医务人员进出病房专用;陪客专用通道,供陪客进出病房专用;病人专用通道,供病人进出病房专用;探视专用通道,供探视人员进出病房专用,探视时间此通道才允许开放;污被服专用通道,供污被服送出病房专用,严禁污物逆行。

1.2.2 分组:分为二组。同样空间、同样季节,病房改建前的空气培养结果为对照组;改建后的空气培养结果为试验组。

1.2.3 采样

1.2.3.1 采样条件:二组在清洁、通风、消毒等清洁基本方法与清洁程度基本近似的条件下进行采样。

1.2.3.2 采样时间:早上7~8时,选择在消毒处理后与医疗活动之前采样。每半个月进行1次。

1.2.3.3 采样高度:与地面垂直高度为1m。

1.2.3.4 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

1.2.3.5 采样方法:固定采样人员;固定检验人员;人流、物流均由清洁污染的方向进行。将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无菌治疗巾上置于各采样点处,采样时将平板盖错开,暴露5min,盖好平板盖,包上无菌治疗巾,立即送检。

1.2.4 检测方法:将营养琼脂平板放于温箱中37℃孵化48h,按照观察结果,记录每个平板上的菌落数。按下列公式计算1m3空气菌落数。空气中的细菌菌落数/m3=50000N/AT,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N为平均细菌菌落数。

1.2.5 实验次数(n):病房改建前、后各取24个样本。

1.2.6 排干扰,具备可比性:对照组与试验组在季节、人员、地点、方法、物表清洁方法与清洁度等相近似的条件下,进行空气监测。唯一不同的是实验组病房具有5条专用通道,而对照组则是传统病房布局与设置。

1.2.7 判断标准:烧伤病房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Ⅱ类区域,空气中细菌总数≤20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空气质量合格。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计数资料显著性检验方法,按照空气中细菌菌落数是否达标为依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表1为2006年7月与2007年7月,也就是烧伤病房改建前后相同的月份(时间)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的比较。二组均未检出致病菌。

烧伤病房改建后空气细菌菌落数下降,下降率为68.89%。考虑到不同季节、不同温度等因素对空气中微生物影响,对烧伤病房改建前后每半个月进行1次空气细菌培养,其结果见表2。

3 讨论与分析

3.1 烧伤病房空气监测重要性:空气是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空气中细菌(微生物)含量的监测是控制医院内感染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医院设施的优劣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有直接关系。据报道[2],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一项调查表明,空气中浮游菌落在700~1800cfu/m3就有发生感染的危险性。因此,空气监测是预防院内感染流行、暴发的主要监控指标之一。也是我国多年来进行医院内感染监控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烧伤病房病种的特殊性,烧伤病房的空气监测尤其重要。由于烧伤创面坏死组织存在,成为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适宜的温度、湿度有利于病原菌在创面上生长繁殖。烧伤病人创面的腐败组织适合包括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等在内的大量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生长。烧伤感染革兰阴性球菌感染中,以金葡菌、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见。而病原菌入侵的途径是多渠道的,主要通过创面、肠道、呼吸道等。如果烧伤病房空气质量不合格,空气中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与烧伤病人的创面直接相接触,细菌大量生长繁殖,导致病人发生感染。感染是烧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另外,感染不仅仅使创面加深,愈合时间延长,诱发高代谢、高消耗等,而且是烧伤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始发因素[3]。

3.2 环境改建:我院烧伤病房改建前与普通病房类似,所以医护人员、病人、探视、陪客甚至污染被服等人流、物流均由病区大门进出,人流量大、污染物多,空气质量往往不能够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而空气中浮游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4]。烧伤病人的创面为开放性,失去正常皮肤的屏障作用,对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抵御能力降低。同时,医务人员在室内走动、换被服、操作等均可增加空气中微生物的含量[5]。如果烧伤病房的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使病人难以度过感染关,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对此,我院对烧伤病房环境进行改建,在原有病房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设置5条通道。

3.3 分析:从表1及表2显示实验组得空气细菌菌落数下降。由于污物流向由原来的混合流向变为单一流向,相对控制感染污物中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传播;再加上烧伤病房布局合理及严格的环境管理措施,使人流、物流分区分类分别进行管理。所以,在相等空气消毒措施等条件下,实验组的空气质量优于对照组。同时,由于病区改建后,环境改善,人员相对控制,噪音减小,病人舒适程度及对病区住院环境的满意程度增加。医务人员对工作环境满意程度增加。

3.4 改建后管理:首先,严格执行进出病房制度。人员一律在指定的区域更换拖鞋、隔离衣、戴口罩、帽子。限一人一套,如有被感染,应立即更换。使用过的口罩、帽子应焚烧处理;隔离衣使用后应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如果未使用应于24h内灭菌处理;拖鞋应每日用优氯净(浓度为500mg/L)浸泡30min。其次,加强健康宣教,对医务人员及病人、陪客、探视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教育与培训,并组织实施,定期检查。最后,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技术及严格执行空气监测制度。定采样人,执行并签全名。每半个月至1个月进行一次空气监测。

3.5 存在问题:首先,病人、陪客、探视人员对烧伤病房管理制度及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缺乏。当医务人员要求他们遵守烧伤病房特殊管理制度(如走专用通道等),他们往往不能够很好的配合,甚至有所抵触,造成医患、护患关系紧张。如何很好地协调与解决问题,也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其次,由于经费、时间等限制,对烧伤病房空气监测结果未按照季节的不同进行细菌学分类。因而,不能够更精确地指导空气消毒剂及消毒方法的使用。最后,此次研究的样本数少于100次,也是存在问题之一。

烧伤病房改建前后空气质量比较,经χ2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别极显著(P

【参考文献】

[1] 贯文,刘卫英,易服贞等.4种烧伤病室空气消毒法比较.护理研究,2001,15(1):8~9.

[2] 松君,邱林怀,陆建国等.空气中细菌学监测对医院设施改善的意义.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25~26.

[3] 盛志勇.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7~130.

[4] 肖兰香,周玲莉.空气层流无菌室不同状态下洁净度的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1~332.

[5] 刘胜文.实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20.

[6] 夏贵喜,李扬.产科病房的细菌学监测.护士进修杂志,1999,14(5):57~58.

[7] 冯怿霞,李志平.我国医院室内空气消毒药物的利弊与发展前景.护士进修杂志,1999,14(10):14~16.

[8] 王安帼.几种空气消毒方法的效果探讨.护士进修杂志,1995,10(7):9~10.

第6篇

摘要:医院手术室护理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有效管理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树立专业形象的关键。我院通过制定手术室护理流程的内容及其对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提高了手术室管理质量,现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我院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职能,采用美国的法约尔管理方法,有年、季、月、周计划。明确分工,协调好护患之间和同事之间的关系,控制对检验工作是否与制定计划相一致,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要求护士做到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护士长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做到人性化管理,有布置、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

二、工作管理

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与工作效率,首先要加强手术室护理的程序化管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确实有效的规章制度。认真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核对工作,并记录在手术室护理记录单,我院自2002年9月份根据卫生部的要求,凡住院的手术患者均有手术室护理记录与病历保存归档,护理部不定期的检查记录的完整性,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做到工作管理程序化,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责任到人,按责上岗。几年来未出现因核对不清而影响手术安全的现象。

三、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工作是最重要的一环。它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制定持续质量改进计划,科室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副护士长为副组长,成员3人,每月有检查有记录。

3.1术前访视

为了保证手术的预期效果,必须做好术前访视,巡回护士在术前一天去病房访视,会见患者先问好,作自我介绍,再详细了解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术前诊断、拟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化验结果、了解病情和手术部位及过敏史,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其紧张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有较好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3.2严格掌握无菌技术操作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如手术器械必须高压灭菌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备好足够的手术用物,每月监测空气、物品的细菌培养,以利分析无菌技术管理。

3.3业务技术管理

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以上,学习内容如复杂手术配合,重危病人抢救,新仪器的使用讲解及掌握要点等。同时采用护士长早会提问,设护士工作质量记录本等,每日记录,月底统计,要求新护士认真做好工作笔记,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护士有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的概念[2]。熟练掌握手术配合工作,护士长不定时抽查,评定成绩与年终考核挂钩。

3.4专科配合效果好

根据护士的年资、能力大小、个人特长进行科学分工、合理安排,如进行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腹腔镜、激光、骨科等手术、仪器操作要求精确、熟练,对不同的专科进行相对固定配合。这样既促进专科配合,又促进专业性管理,同时亦取得各科手术医生的满意。

3.5标本管理

标本是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此我科对标本管理进行把关,凡手术结束的标本均由巡回护士放入标本袋,记录好姓名、住院号、科室、床号及标本名称等,由手术室护工亲自送病理科,并做好标本的双签名工作。

四、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手术日益创新,手术设备日益新颖,且种类较多。据统计,手术室各类物品达数千种,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物品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才能保证各类手术仪器完整性。我科设器械护士一名,负责器械的供应和次日特殊器械的挑选,与设备科联系仪器维修和保养工作。器械物品定位、定点放置,贵重仪器每日清点并交班,如C臂机、显微镜、进口电刀、各类内窥、钬激光、低温等离子消毒机等,使用后要登记,值班者每天交班。备用器械用后清洗消毒烤干上油。保护好各类仪器,防止遗漏,避免损伤,延长使用时间是设备管理好坏的关键。

五、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清洁卫生必须放在重要地位。我们制定严格的卫生制度。每天对手术室进行湿式扫、抹和整理。每周五下午彻底搞卫生,并进行细菌学的监测;对参观人员制定入室制度,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空气污染。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保持室内安静、整洁,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减少患者手术的心理恐惧。使手术室的环境适合现代手术间的要求。

总之,做好手术室护理流程管理主要是做到组织管理程序化、工作管理制度化、技术管理正规化、设备管理科学化、标本管理严格化、环境管理洁净化,达到洁净、整齐、无菌、安静、严肃的工作氛围。从而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惠萍。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护理与康复,2005,8l287.

第7篇

[摘要]新护士住院48小时体验患者的感受,她们从患者审视和监督医院护理工作的角度出发,通过访谈新护士从中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寻求合理的护理对策的依据之一,从而培养护士的同理心意识,满足患者需求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根据Heidegger采用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理解、解释现象更感兴趣,是通过解释来理解现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研究者和被访者之间深入的谈话,研究者只是帮助被访者描述经历而不进行讨论。从病房环境的管理、危重病人集中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扩展健康教育路径等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新护士;岗前培训;同理心;共情;对策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不断深入开展,如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培养新护士、进一步改进护理工作成为护理管理工作者地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我院护理部在对新护士岗前培训工作中应用同理心(共情)原理,即新护士住院48小时体验患者的感受,她们从患者审视和监督医院护理工作的角度出发,从中发现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寻求合理的护理对策的依据之一,从而培养护士的同理心意识,满足患者需求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1.理解同理心(共情)的概念

同理心是指了解和分享对方的看法和感受,敏锐地体会对方的思想与情绪,属于心理学概念,其基本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由此较容易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Alligood认为,治疗性的共情是习得的现象,基本共情是自然的能力。护士自身具有基本的共情能力,但要发展治疗性的共情,需要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关怀一个人,必须能够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样,而不能把他从外面去审核、观察,必须能与他同在他的世界里,从内部去体认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标与方向。共情(empathy)有人译作同理心。按Rogers(1957)的观点,共情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体验自身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共情是能够理解和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各种负荷的能力,要求护士能够进入病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的个体。

2.材料(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材料(研究对象)

共情体验培养对象选择2010年、2011年新上岗的护士,共计24名。

2.2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应用访谈法收集护士体验后的资料。具体步骤:体验一访谈一分析整理一改进措施一效果。①新护士上岗前,以病人的身份办理住院手续入住病房,住院48小时,切身体验作为(当)患者的感受。对体验后的护士护理部召开座谈会,逐一进行访谈,认真听取记录角色体验者的感受和反馈意见。②资料分析:根据Heidegger采用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理解、解释现象更感兴趣,是通过解释来理解现象。资料的主要来源是研究者和被访者之间深入的谈话,研究者只是帮助被访者描述经历而不进行讨论。以新护士的不良感受为主线进行分析整理,找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不足。③提出改进措施,继而完善临床工作,提升护理质量。

3.结果

3.1病房环境的管理

普通病房收治三至四个患者,感觉空间太小;病房里有一个危重患者其他病人均不得休息;陪床及探视人员多、东西多、病房凌乱;患者不遵守作息时间(不熄灯、看电视等)护士不闻不问;有的家属还在病房里接打手机。

3.2护士的服务态度

多数患者对护士的态度敏感,尤其是对新入院时负责接待的护士的态度尤为敏感,患者总是希望得到护士的真情、尊重与理解;希望参与到对自己的诊疗计划中来;体验中对于护士回答问题的简单化,解释沟通不到位;服务态度生硬,不注意说话方式和语气等缺乏责任心和同情心的做法,深感惭愧。

3.3护士的专业技术操作

护士扮演患者,从专业的角度看临床护理工作,发现了许多普通患者不能发现、护士们习以为常的问题: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操作不够规范(做治疗不端治疗盘,操作不戴口罩,消毒范围小);晚间护理不推护理车(应付工作走过场),反映了护士的形象和自身素质,体验到患者有不安全感、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

3.4护士的健康宣教

感觉护士到病房跟患者沟通呆板,没有共同话题,其原因是护士们专科理论知识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一些操作告知及健康教育方面患者就得不到有关疾病一致可信的信息,护士也就得不到病人的信任。

4.对策

4.1病房环境管理

在加强病房管理方面,规范统一物品摆放位置,明确规定了严禁在病房内吸烟、喝酒、大声喧哗、打手机等,由责任护士监督并保持病室的整洁和安静;重新制定了陪护制度,这样,不仅改善了人多拥挤的住院环境,使病人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医护人员还能更好的为病人实施治疗和护理,使病人尽快康复。

4.2危重病人集中管理

各病区成立“亚监护病房”一实行危重病人集中管理模式,亚监护病房即介于普通病房和ICU之间的管理模式,将本病区的危重、大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均安置在亚监护病房集中管理,只允许留一名家属陪护,其生活护理大部分由护士完成,这样一来减轻了家属负担,减少了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其他病房安静了,为其他患者提供了良好的休养环境。

4.3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根据教育护士换位思考的服务理念,制订了《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与服务流程》一书,进一步规范了护士行为。将患者满意度作为衡量优质服务的一个标尺,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提示;各病区每月做患者满意度调查,评选服务明星、微笑护士、技术能手等,照片在《护士园地》展出,发挥标兵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微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护士脸上不可或缺的符号。“你们这儿的护士服务态度太好了……”这是病人常说的一句话。

4.4三基训练常抓不懈

对新上岗护士均到我院ICU培训两周,熟练掌握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后再分配到临床科室;对其他护士采取分层培训的方法,即护理部及科室针对低年资和高年资护士进行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日常工作中从规范每一个细节抓起,戴口罩、洗手、端治疗盘、放置大小便器、喂饭、翻身拍背、吸痰等,提升护士的素质。并选派护士骨干去大医院进修学习,还重视培养专科护士,目前我们拥有手术室、助产、肿瘤等专科护士,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带动提高了我院护士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8篇

做好外科护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具有现代整体护理的理论,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护理技术操作更要精益求精;不仅要做到迅速准确配合医生第一时间争分夺秒抢救生命,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笔者就我20余年的外壳护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1加强技能培训 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护理工作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不能做好外科护理工作的。执行护理程序要准确、全面地估计病人的健康状况;找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安排实施。如果知识水平不够,就很难完成任务。在外科紧急抢救及复杂的术后护理中需要护士能快速、准确地配合治疗,及时敏锐地观察、发现问题,并且能事先有计划地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因此,护士要不断充实自我,在加强护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加强心理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更新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还要不断地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参加医生及护理查房,结合病历翻阅有关书籍、杂志,记录护理心得及经验,不断总结经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护理水平,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本领。

2做好外科护理交接班

交接班制度是全国医院管理年护理管理的核心制度,它不仅能保证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连续性,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并且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的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交接班的工作成效:

首先,强化交接班意识:交接班时护士长应不定时抽查护士交班的情况,组织护士不断学习交接班制度,讲明忽略交接班的危害性,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督促检查以保证交接班的连续性。其次,规范交接班内容:强调危重患者床边交班内容包括生命体征、夜间睡眠、晨起精神状态、各种管道情况、皮肤、出入液量、患者主诉、心理状态、当班内采取的主要护理措施、存在的护理重点、难点。最后,改进交接班方式:做到口头交待要讲清,患者床头要看清,各种治疗输液单要交清,护理记录单要写清,以保证交接班内容的制度化。

3注意护患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工作中,护士要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一切护理措施及操作要使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要落实告知义务,注意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主动向患者介绍有关药物的作用及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合作,耐心地回答患者提出的询问,消除患者的疑虑与不安,使其愉快地接受治疗,通过这种交往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而且可增加患者对医院及护士的信赖,从而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同时还要注意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和信息的反馈,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密切关系,减少误会和冲突,从而减少和避免纠纷的发生。

此外,护士还可以使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即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姿势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它可以是伴随着语言沟通所发生,有着辅助、强化感情的作用。如抚摸可缩短护患之间距离,增进护患之间感情交流。对急诊外伤患者,握住患者双手,可以使患者从心理上减轻清创时产生的疼痛感;对于儿童可抚摸患儿的额头,使患儿产生亲切感,减轻恐惧心理;对于老年人,摸摸脉搏,测测血压,拉拉被子,使患者感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关心、体贴,消除顾虑和不安,增强其接受治疗的信心和勇气。

4加强病区环境管理

良好的病区环境有利于病人身心休息,促使病友间人际关系,增强病人心理治疗效果,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护士需要做好新入院患者的接待工作,并向病人及家属宣教入院须知,以及病房各种设施,为病人创造温馨幽雅.温湿度适宜的生活环境。

5小结

做好外科护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因数都可以直接影响到病人的康复,除了上述技术以外,用自己的细心,爱心去关心安抚每一个受伤的心灵,用热心全心服务于每一个患者,尽自己所能去帮助爱护他们,为护理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琳.急诊护理风险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81-182.

[2] 陈松.应用循证护理对危重患者晨交班实行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 2004, 24(2): 34-35.

第9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 机房环境 管理控制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用于诊断、治疗、检验等方面的医疗设备种类层出不穷,据我国《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统计,医疗设备共分44大类,260小类,每小类又分为很多品种。每一品种的医疗设备原理、用途不同,使用环境要求也有所不同,做好各类医疗设备的应用环境管理,是保障设备正常应用的前提。本文从五个环境因素方面出发,分别列举了几类医疗设备的具体环境应用要求,提出需应对的措施,从而实现环境管控之目的。

1.温湿度方面

几乎所有医疗设备均有温湿度要求,控制好温湿度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转的基础。对于一些大型医疗设备如CT、核磁共振、DSA、直线加速器等设备,一般要求房间温度控制在18-23度,超出范围,机器性能不稳定,易出故障。因此,这一类机房需要特别注意空调的安装和使用,并由专人每天检查记录。

在湿度方面,对于江南等有梅雨季节的地区,要着重注意湿度过大对设备造成的危害。建议在相应机房内配置除湿机。另外,北方城市空气干燥,需要注意加湿和防静电处理。

2.电磁干扰方面

2.1电生理、心电/脑电/肌电图机等设备为检测人体微弱电信号的设备,电信号小至μV级,这些设备信号很敏感,易受外界电场干扰,因此在使用这一类设备时要远离强电磁场设备如核磁共振、热疗仪、高频手术和电凝设备、射频治疗设备、微波治疗设备等。同时,不少医院在重要位置采取信号屏蔽技术,减少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对敏感医疗设备的影响。

2.2核磁共振设备会通过磁体产生极低频磁场和高频磁场,核磁共振的磁体部件同周围环境中的大型移动金属物体产生相互电磁作用,因此在建设核磁共振机房时,就要考虑机房周围设施,应远离有大型车辆经过的道路、升降电梯、停车场、变电站等环境。同时,磁共振产生的极低频磁场对人员有不良反应,做好电磁防护屏蔽,可同时保障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3.震动方面

3.1运输震动

医疗设备的运输主要分为到货运输和院内移动。医疗设备属于高精密仪器,厂家发货时都会对设备进行严格全面的包装,大型或特殊的设备包装箱上会贴上明确的搬运、放置、倾斜限度等要求,按照要求搬运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很多设备安装后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使用,而是由工作人员推去各个病房做检查或治疗,例如床边X光机、血滤机、公用呼吸机等,这要求医院在院内各个楼层之间及病区内部设平滑的无障碍通道,以方便机器的运送,同时临床医学工程师要定期检查这类设备的车轮、移动把手及易松动部件,及时排除潜在故障,保障设备安全。

3.2精密仪器的防震

以医学检验设备为例,检验设备种类很多,一般由光路、电路、水路等精细部件组成,在医疗环节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检验设备精密高,外界环境的声光水电的突然变化对其检测结果有影响,震动是一项尤其要注意的因素。因此检验设备比常规设备对环境有更严格的防震要求。安装检验设备时要注意相邻设备之间的震动,可在一些设备上加装防震台或防震垫。

4.灰尘清洁

清洁无尘的环境是每台设备理想的应用环境,尤其对于需要长期运转的设备而言。医院保持24小时以上开机的设备有很多,如PACS/HIS/LIS等网络服务器、CT主机、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等。这类设备长期运行,散热量大,灰尘会导致电路板上器件散热不良,还易堵塞热交换出风口,使机器部件因温度过高而烧掉;清洁这类设备时需在专业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定期检查设备的散热风扇,更换防尘网,根据实际情况用小型吸尘器及毛刷清洁机器内部灰尘,对运动部件转子部分更换或添加相应油,保障设备良好运转。

5.通风方面

对于小型设备而言,机器主要依靠自身风扇散热,对于功率和产热量大的设备则需在空调和通风方面保证环境要求。生物安全柜、生物手套箱、超净工作台及水平层流台等均要求有良好的通风环境,目的是保证有害空气及时得到处理,使机器表面控制在感控指标范围内。另外10MV以上电离辐射会产生臭氧及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易对人体有害,也应由良好的通风系统排出。

6.小结

医疗设备关乎医疗质量,是医院实现救死扶伤社会职能的硬件基础和保障。而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医院设备越来越精细、准确,也对应用环境提出了各种要求。为了让这些设备充分准确的发挥功用,全面考虑其使用环境的适宜性是设备维护人员的必要工作。对医疗设备的应用环境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博.医院核磁机房建设注意要点[J].医疗装备,2010,11:25-26.

[2]张楠,李景格.现代医疗环境中电磁干扰(EMI)对电子医疗设备的危害[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9,16(1):33-34.

[3]郑智雄.如何优化医疗设备的工作环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3):27-28.

作者简介:

第10篇

一、护士对病房的管理

1、环境管理

(1)环境的安静:有的患者别人休息他不休息或自己睡不着,就高声收放录音机,甚至约几个患者或家属在病房里打牌、下棋、大声谈论等,影响他人休息。对这些患者,护士应关心体贴他们,肯定他们在患病期间寂寞,并用如果我想休息,对方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对换方法开导患者,使患者自觉插上耳机或停止喧哗,保持病房肃静。

(2)环境的卫生:病房需要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但因患者各自的文化涵养不同,有的在室内或窗外牵绳晾衣、挂物、随地吐痰、抽烟、往窗外和室内乱丢果皮纸屑和倒水等。只顾自己方便,根本不管病房的清洁、整齐,护士就从保持病房清洁整齐对患者身心调养的好处及大家都应尊重别人的劳动等方面,说服和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交叉感染的预防:护士长定期在病区开工休座谈会做相关疾病的健康指导工作,嘱患者勿乱窜病房,少去公共场所。

2、病房财产的管理? 病房的财产交接班要靠各班护士完成,病房护士应自觉遵守交接班制度。对病区的生活设施(如桌子、椅子、开水器、电视、电话及卫生间的马桶等),要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

3、病房安全管理

(1)防止火灾:加强医护人员及陪伴的防火的意识。在病区的安全出口处或显眼处放置灭火器,督促患者及家属勿在病房内使用电炉、酒精炉、吸烟等,确保安全。

(2)防盗? 患者随身带的钱及贵重物品叮嘱他们保管好以免被盗。

二、病防护理管理中对护士的服务要求

1、必须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转变护理服务观念

要求护士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并进行换位思考,经常与患者进行交谈询问,直接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期望和需要,以及期望被满足的方式,以便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能达到并超越患者的期望,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健康需要,提出把“空姐”般的服务送给患者,使患者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要求每位护士明确对患者应负的责任

(1)承担治疗护理的责任:护理人员应该以其所掌握的全部护理知识和护理手段,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服务,决不允许拿患者做“人体试验”,无视患者的痛苦。

(2)承担解除痛苦的责任:患者的痛苦来自躯体和精神两方面,护士不但要配合医生通过药物等医疗手段,努力控制患者躯体上的痛苦,而且还要做好心理护理,避免不良刺激,解脱心理上的痛苦。

(3)陈述、解释的责任:护士有责任向患者说明病情、诊断、治疗、预后等有关医疗护理情况。

3? 规范服务行为

让每一位护士了解护士素质的内涵,让每一位护士知道护士的形象是艺术、科学和爱心的结合,是外在美和内在思想、气质反映到语言、行动上的形象,要求每一位护士,树立平等意识、朋友意识、亲人意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求每一个护士要有积极而稳定的情绪,护士的情绪变化,尤其是面部表情对患者及其家属都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这是每一个护士都应当意识到的,护士积极的情绪,和善可亲的表情和举止,不仅能够调节病房或治疗环境的气氛,而且能唤起患者治病的信心,增强安全感。另外,人人都会有挫折,人人都有不顺心、不愉快的时候,护士工作也在所难免,这就更要求护士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加强调节控制的能力,做到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激情含而不露,以保持病房或治疗环境愉快,情绪的稳定性。

4、落实安全措施

(1)坚持做到三交、三按、三清。三交:书面交班;口头交班;床边交班。三按:按病情交接班,按治疗情况交接班;按抢救仪器使用交接班。三清:口头讲清;书面写清;床边看清。

(2)坚持护理查房制度,严密观察病情。要做到五知,切记五不可。五知:知患者的主诉;知患者的不适;知患者的苦恼;知患者的日常生活不便之处;知患者的社会问题。五不可:不可随意简化操作程序;不可忽视每一查一对,三查七对要字字记清;不可凭主观经验估计行事;不可忽视操作中的病情变化;不可放手对护生无监督的独自操作。

5、加强业务基础培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首先教育全体护士认识到患者对医疗需求不断增高的今天,如果没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仅靠服务态度好,也无法满足患者的要求。其次,组织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理论学习,逐步提高整体业务技术水平。

6、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防止医疗纠纷发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系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

第11篇

【关键词】急诊患者;搬运;问题;对策

急诊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离不开搬运工作这个重要环节,搬运是否得当,对患者的生命、疾病的转归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据文献报道,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发生意外明显高于其他科[1]。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在患者搬运环节中起主导作用,为了保证医疗和护理工作的质量,本文专题探讨急诊患者在搬运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5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急诊科完成急危重症病人院前急救和院内转送搬运共388例。其中男220例,女168例,年龄16~89岁,平均58岁。颅脑外伤52例、脑出血75例、脑梗塞55例、严重创伤并休克32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消化道出血并休克30例、肺心病38例、异位妊娠并休克30例、酒精中毒34例,其他20例。

1.2方法

搬运工作主要由专职医生、护士共同完成,必要时需家属或陪人协助完成。搬运过程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如便携式简易呼吸机、呼吸气囊、多功能除颤监护仪、便携式吸痰器、微量泵、急救药品箱等。

2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对患者的疾病缺乏预见性的判断而急于搬运

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因病因、伤情的未知成份较多,需要检查和治疗的迫切性较大,临床医护人员为了明确诊断,往往重视仪器的辅助检查,对疾病缺乏预见性判断,在没有掌握搬运的适应症,缺乏仔细、认真体检及初步处理的情况下,急于将患者向车上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缺乏急救措施,途中患者出现病情恶化,失去抢救时机。更有甚者,搬运环节没有医务人员的陪伴,致使患者在辅助检查时或返回急诊科的途中出现心跳、呼吸停止等险情,严重时使患者失去急救机会。

2.2缺乏敬业精神

由于急救工作环境条件差、抢救任务重、对待遇不满等,使急救护士产生情绪障碍,部分医护人员服务观念滞后,缺乏奉献及敬业精神。

2.3搬运人员动作粗暴,忽视搬运的

由于急救工作的特殊性,常由护工和家属参加搬运工作,他们往往忽视患者应取的正确,或搬运时只求速度,上下车时由于动作不协调或体力不足,造成患者半空坠落;多人搬运时动作不协调,采用拖、拉、推等动作,上下坡不减速或过度使劲,甚至用车撞门,造成搬运工具不平衡、震动大,引起患者管道脱落、堵塞、骨错位、损伤神经血管。如对大咯血、大呕血患者采取坐位,对心衰患者采取平卧位,对脑外伤患者单人托抱,对气胸患者屏气支撑,对骨折缺力点固定,这就可能加重患者的疾病。不少医务人员对保护颈椎的意义不重视,使一些伤势并不严重的伤病员,在错误的搬运中因颈椎错位而伤势恶化或导致终身残疾。另外寒冷季节不注意给患者保暖等。

2.4搬运前后沟通协调工作脱节,搬运时忽视患者的心理活动

搬运前未与患者家属沟通,未向家属告知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搬运前后未与相关科室周密的联系,如诊疗辅检科室的预约、病区床位的安排等,个别情况下未把患者护送到病区,而让家属陪伴入院,延误了诊疗时间,甚至引发护患纠纷。搬运者随意与旁人或家属交谈,未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造成患者对疾病知识的错误认识,引起患者焦虑、恐惧心理。

2.5搬运工具陈旧、品种数量少,缺乏专人保管

目前医院内常用的搬运工具为平车、轮椅、担架,设备陈旧,缺乏定期保养维修。在长期的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家习惯用担架、轮椅作为主要的搬运工具,对新研制的搬运工具了解较少,如不知道铲式担架、过床易,加之认识误区,又反过来遏制搬运工具新产品的开发及使用,使之落后于临床,不能满足临床之需要。

3对策

3.1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工作使命感

医院定期举办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班、座谈会,抓好临床实例分析,以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运用移情来考虑问题,做到处处为患者着想,遵循全心全意为病人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服务的道德准则,使他们的工作目标价值与医德情感保持稳定与持久,激发工作使命感、责任感、同情心,增强对搬运环节与疾病转归关系的认识,使群体的护理行为达到规范化、科学化。

3.2重视急诊环境管理,加强与相关科室的衔接

包括急诊科与相关科室的合理布局,各科室的标志应清晰可见,秩序井然,通道畅通,尽量减少患者的搬运频率和时间。超级秘书网

3.3健全搬运环节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量化考核

建立搬运程序、注意事项、搬运工具维修及保养等制度,搬运工具做到定点、定位、定量放置,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如条件允许可配备多功能搬运工具。并将搬运环节纳入质控内容,务必使搬运环节的有关工作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

3.4加强业务训练,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的判断、应急和审慎能力

平时加强三基训练,常备不懈打好基础,还应重视从多渠道进行业务培训及定期的专科业务考核,使搬运环节实现得法的良性运行。

3.5防止法律纠纷

危重患者在转运、检查中存在很大风险[2]。医护人员在转运病人前应与接收部门联系并充分交流,确保接收部门已获知病情并做好准备,护士应估计至前往科室的路程和所需的时间,联系好运送的电梯。搬运前应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风险,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并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物和器材,整个搬运过程有医护人员的参与与陪伴,防止医患纠纷的发生。

第12篇

关键词:护理人员;医院感染;角色;作用

院内感染情况仍是院内高发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就诊安全性关系紧密,理应受到各地方医疗机构的重视。同时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重要场所,提升各医疗机构医疗质量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关键所在。虽然国家相关文件,控制院内感染发生情况,降低院内感染率,但是院内感染管理仍是临床面临的主要挑战,其发生率并未明显改善[1] 。院内感染的合理有效控制不仅体现院内医护质量,更是医疗水平的具体指标。因此应力争将感染管理推向规范化,才能够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科、外科、骨科、妇产科、眼科等5个主要病区,护理人员共68 名(床数与护士比例为1:0.42),年龄 20~54岁,平均年龄(26.4±2.3)岁,其中有5名护士长,各病区1名,按职称分为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分别12名、21名、30名。 护理人员文化程度不等,有本科、大专、中专 ,分别8人、22人、33人。

1.2优化护理方法 2009年培训10人,2010年培训40人,发挥护理人员在防控感染中的作用

1.2.1 在护理人员中普遍宣传防控感染的重要性,对护理人员树立较强的防控感染观念和意识,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中,随时体现预防感染的理念。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责任和义务,认真履行,将防控感染工作列入自身工作范围之中[2] ,有效将护理工作和防控感染工作结合起来,发挥自身作用和价值。通过自觉意识和自身努力为控制感染发生,确保患者住院安全尽一份力。

1.2.2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宣传作用

防控感染需要院内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去维持,因此对防控感染知识和重要性就需要护理人员在患者及家属中做宣传,积极预防感染疾病发生[3-4] 。护理人员通过交流、讲解等多种方式将预防感染的注意事项和知识普及到患者中去,提升患者认知程度,了解感染发生原因和途径,从而采取措施进行避免。

1.2.3 维持院内环境整洁卫生,认真落实消毒灭菌工作

首先保证各病房整洁,通风良好,布局合理。然后通过定期紫外线消毒等方法对各病室进行彻底消毒,降低空气中细菌含量。做好各医疗器械的清洗和灭菌工作,认真保管。护理工作操作过程中按照无菌观念进行,避免造成人为污染。合理处理医疗废品,减少安全隐患,降低危险因素,对于一次性医疗用品进行专门通道运出和销毁。

1.2.4 通过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水平,积极防控感染发生

通过学习和培训等方法使护理人员掌握感染病发特点和表现,尽早发现异常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并及时急救治疗。强化监控力度,组成专业监控小组,随时掌握感染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空气质量和器械灭菌情况,并进行弥补和改善。学习防控感染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提升护理人员主动工作积极性,掌握解决感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测、x±s表示,。P

2 结果

2009年我院护理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人数为10人,医院发生医院感染率为5%;2010年通过对五个病区40名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环境管理,开展宣传及时与患者沟通等多种干预措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角色作用,2010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

3讨论

3.1 医院感染的防控与护理人员的联系

防控院内感染管理的主要工作包括确保院内环境卫生、整洁,充分做好消毒工作,定期灭菌,合理处理医疗垃圾,对感染者及时发现并隔离等等多方面工作。以上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去处理和完善。对预防感染相关知识宣传也需要护理人员完成。人为努力是预防切口感染的主要措施,因此通过改善院内护理管理,优化护理工作可将切口感染可能性降至最低,成为防控感染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环节。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在感染防控工作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担负多种角色,并且是无可替代的。护理工作质量与感染发生情况息息相关,优化护理质量是降低感染危险因素的关键所在[5] 。因此,有必要强化护理人员对感染知识的认知度,严格规划护理工作流程,提升整体护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防控感染工作中的作用,全身投入防控工作中。

3.2 与感染发生有关的的护理影响因素

3.2.1 护理人员对防控感染重视不足,消毒无菌意识薄弱

防控感染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未普及到每个护理人员中去,护理工作人员相关意识薄弱,并未按标准要求完成灭菌和消毒等工作,对感染管理重视不足,导致实践中不能真正落实感染管理工作。护理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防止感染工作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患者住院安全更是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此种现象的普遍存在明显增加患者住院危险性,发生院内感染。护理人员对防控感染重视不足,并未设立相关监测系统,无法随时跟踪感染趋势,无法进行提前防治,院内感染相继发生。

3.2.2 院内环境不达标,空气质量和卫生维持工作不到位

院内环境水平是预防感染的主要部分,直接影响住院质量。院内空气中细菌含量较高,消毒灭菌工作为得到真正落实,消毒不彻底,可直接侵犯有创切口,引发感染。并且多种病原菌可引发多种院内感染疾病,降低患者抵抗力,增加并发症种类,影响疾病预后[6] 。另外,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对于一次性物品缺乏管理秩序,对医疗废品分类不明确,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各种因素影响院内综合卫生环境,导致感染发生。

3.2.3 对护理工作人员培训滞后,护理工作效率低

由于重视不足等原因,并未对护理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工作和意识方面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对感染认识不到位,专业知识掌握水平较差,相关意识薄弱,明显降低工作质量,不利于感染预防工作的完成[3] 。并且工作人员流动性较大,是病菌传播的主要载体,再次加重院内感染发生率。工作人员进出病室未充分注重个人卫生,不能随时用消毒液洗手。工作人员并未受到多层次培训,对感染行疾病特点等认识不足,发生迟报、漏报,并未及时治疗,增加感染疾病发生率。

通过2010年对我院40人进行培训,2010年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护理工作质量改善,院内感染率明显下降。 医院感染防控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必须认真贯彻和落实,此项工作渗透到护理各环节中,必须由护理人员完成和改善,并且成为每个护理人员的责任和重要任务,因此为保障患者住院安全,预防感染发生,护理人员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侯宪花.护士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42.

[2]孔香英.护理人员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174-175.

[3]董艳娥.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2010,5(7):15.

[4]杨丽珠.医院感染管制与护理管理的思维及推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