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7: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儿童语言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言教育;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桥梁。一个健康的幼儿,在出生后生活在正常的环境里,都能够自然而然地习得母语,为其入学后学习书面语言打下了基础。许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都把儿童对语言学习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一些研究成果也表明:语言学习宜早不宜迟,儿童对语音的学习在学龄前最为敏感,其次是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都需要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持续不断。
一、了解幼儿语言特点,掌握幼儿语言规律
教学中要留心听儿童说话,分析幼儿的心理,学习幼儿教育的有关规律,使教师的教学语言尽量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口语表述,这样的教学语言,让儿童感到亲切,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缩短。幼儿的语言表达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条理性等特点,还会重复表达且罗嗦无条理性,掌握这些规律,就能对症下药了。所以,在语言活动教学或生活中,就经常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并纠正他们语言中的缺陷。幼儿一般不善于把要说的意思组成完整的一句话,仅凭自己的感觉把天真的想法说出来,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幼儿说话,总是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经常会出现上句话与下句话之间夹带“嗯嗯、啊啊”等,有时还出现反复,如“我那天我没有来”等,每当出现这些语病时,就帮助他们及时给与改写,让他们自己发现毛病的地方,然后自觉的进行更正。只要我们有意识地与孩子们说话,就会发现需要指正的地方。但仅仅这样做还不行,需要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尽量做到通俗易懂、形象有趣的表达,持之以恒下去,儿童的语言表达就会慢慢地完整起来,语言思维能力也会慢慢的形成并得到发展。
二、丰富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多看、多听、多说
在进行幼儿语言教育中,要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不断增长其知识。在拓展他们的视野上下功夫,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引导他们仔细的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的现象,强化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不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春天”的故事时,就说如果春天来了,人、天气、小树、花、草以及动物等都会发生变化,当我们看到这些变化时,就知道春天已经来了。因此,可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看看春天来了以后究竟会有哪些变化,然后再具体描述出来。当讲完“春天”的故事以后提问:除了上述变化以外,还能怎样知道春天来了?这时他们根据自己亲身的观察和体会积极发言。有的说:“燕子飞回来了”。有的说:“荷塘里有小蝌蚪了”。有的说:“小草钻出来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可以放风筝等。通过幼儿列举的很多生活常识和经验,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又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开展儿童语言教育,不仅要创新方式与方法,更需要我们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这是进行幼儿语言教育的前提与基础。
三、学习图画书中文字,为普通话教学打基础
培养学龄前儿童说好普通话是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儿童语音学习的关键时期,4岁以上的儿童一般都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其中3-4岁是语音形成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语音发展呈扩展的趋势,幼儿能从原来的不会发清晰音节的语音,逐渐到能掌握越来越多的语音。4岁以后,儿童的语音开始逐渐成型,再学其它语音就会感到很吃力。所以,4岁之前是普通话教学的关键时期。但针对4岁之前普通话教学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必须符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发展规律,其语言必须简单清楚。为学龄前儿童编写的的图画书中的文字相对于其它作品来说,就更显得有优势了,其语言简单明了,为幼儿学习普通话提供了绝佳的教学媒体。例如:在日本图画书《换一换》在中讲述了一只小鸡与不同的小动物交换声音的故事,在奇妙而有趣的声音交换中,幼儿可以听到讲述故事的老师发出不同的动物声音,从而为他们正确掌握普通话中象声词的发音提供一次愉快的心理体验。
四、利用自然环境,丰富幼儿的语言内容
幼儿对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经常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实地参观,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同时,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联想的好习惯,让他们、把视觉与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不仅有说话的机会,而且有说话的内容。春天,教师可以带幼儿去感受鸟语花香,拥抱阳光,亲亲草地,投入春天的怀抱,南方的幼儿可观察绵绵的春雨。夏天,可以带幼儿去公园,看蝴蝶翩翩起舞,蜜蜂采花酿蜜,鱼儿成群结队悠然地游来游去。秋天,可以带幼儿去田地看劳作,让幼儿感受到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成果。冬天,北方的幼儿可观看雪景,观察雪花的形状……在观察季节的变化中,引导幼儿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周围的环境在不同季节里有什么变化,让幼儿谈一谈。也可以在天气异常时,让幼儿描述天气的变化,或说说雨景、雪景等等。这样,幼儿在观察中讨论、想象、并及时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也陶冶了幼儿的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自然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正确地使用流畅的语言去表达和交流。通过直观的教学,丰富了知识,也发展了语言。
参考文献:
[1]冀彩虹.婴幼儿家庭语言教育环境现状与分析[J].幼儿教育,2009,(08).
【关键词】艺术课程 幼师 素质
教育乃一国之本,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近几年备受关注。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虽然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教学的重点也并不只是授业解惑,但幼师在肩负着一定程度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站在幼儿的思维角度,用各种智慧的教学方式使幼儿的身心、智力得到发展。这种潜在的教学任务其实是对教学的更高挑战,需要教师自身具备扎实的教学功底。因此,幼师的自身素质高低是能否成功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
幼儿教师是一个繁杂而又有着高要求的职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包括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与艺术,并具备弹、唱、说、跳、画等基本技能。除此之外,幼师还应该拥有极大的耐心、爱心和包容心,具备与其职业相符的人格魅力。如何提高幼师的素质是当今社会热议的问题,我们不能否认由于个体的差异性,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但仅从探讨的角度,从幼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出发,笔者认为,艺术课程学习对幼师的素质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以下从“能力素质”和“人格素质”两方面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艺术课程对幼师能力素质的影响
(一)体现在基本技能技巧上
基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在幼儿园这个实际的教学环境下,无论是集体教学还是小组教学活动中,以“弹琴、歌唱、教学讲述、舞蹈律动、绘画”构成的教学方式使幼儿每日的在园活动丰富多彩地进行着。以下,笔者对这五种教学方式简称为“弹、唱、说、跳、画”。
弹、唱、说、跳、画是一个合格的幼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如何运用技能,使其成熟并个性化,这是一个优秀的幼师应该掌握的技巧。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的特性决定他们要在实际操作中才能获得经验和发展,所以幼师的技能技巧高低是教育活动成功进行的重要因素。
弹——“钢琴”,艺术课程之一。3—6岁的幼儿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听觉极其单纯和敏感,是固定音高概念培养的黄金时期。所以,作为固定音高乐器的钢琴,是幼儿确立固定音高概念的绝佳辅助,甚至会影响幼儿今后的艺术素质乃至国民的艺术素质。所以,钢琴的弹奏是一个高素质幼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唱——“声乐”,艺术课程之一。学前期幼儿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而歌唱正是幼儿美好地展现其语言能力的一种特别的方式,但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的发声。一个具备声乐教学能力的幼师会及时地发现幼儿的错误,并使用正确的方式帮助幼儿纠正错误,在正确发声的同时保护他们还未成熟的嗓子。在歌唱活动中,引导幼儿倾听和分辨优美动听的声音与旋律节奏,提高和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也是幼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略的教学内容。可见,声乐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幼师的能力素质的形成。
说——这一技能看似和艺术课程无关,其实不然。“教学讲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它具有较强的活动掌控力,是幼师对于活动内容与幼儿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讲述时,幼师不仅要用规范语言与正处于语言能力关键期的儿童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要用语言和儿童进行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在掌握儿童的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用儿童所接纳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包括语气、声调、表情等方面,涉及了很多与艺术表演相关的方面。幼师通过自身在声乐和钢琴两方面的艺术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学会将情感与音乐表达相融合,笔者相信一个懂得在唱歌弹琴上表现自己的幼师,也会在语言上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
跳——“舞蹈”,艺术课程之一。舞蹈能塑造人的体态美,用肢体的动作表达情绪情感。在幼儿园中,教学对象比较特殊。学前期的幼儿体态塑造处在最佳时期,生活化和游戏化的舞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配合着音乐课的律动则是舞蹈教学学前化的重要体现,引导幼儿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和情感融合表现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促进幼儿的骨骼发育,有效塑造幼儿的体态美,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所以,舞蹈课程的学习对于幼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画——“美术”,艺术课程之一。绘画的训练能开发幼儿无穷的想象力,但首先幼师自身应该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唯有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对审美有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指导幼儿用画笔来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美术活动不仅仅是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使幼儿的美术作品像他们的心灵一样单纯美好丰富多样。幼师起着幼儿对于美的启蒙作用,手中拿着一把开启世界“美”的大门的钥匙,要用正确的方式向幼儿展现出美,并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具备美术技巧的幼师一定能将这一任务做得更为出色。
(二)体现在“五大领域”上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幼儿教育内容相对地划分为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希望在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以及所涉及的内容是每个合格的幼师必须掌握的,能成功完成这五大领域课程活动的幼师必然也具有较高的能力素质。在这五大领域中,与艺术课程相关的艺术领域看似只占了五分之一的比重,但通过分析其余四大领域的教育目标,不难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它们都离不开艺术课程的支撑。
健康领域——《纲要》中除了要求幼儿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以及个人卫生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力之外,还需要幼儿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健康领域的课程运用在幼儿园的实践活动中,涉及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等方面。在幼儿期,幼儿身体的各器官、组织发育很快,因此身体的结构和形态的可塑性较高,以此作为幼儿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在幼儿园健康教育领域中的体育活动中,设置了幼儿健康、韵律操的教学内容。就此而言,幼师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舞蹈能力,在了解幼儿身体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教学内容,自身的动作优美、到位,肢体协调、灵活为幼儿树立真实的榜样,用自己丰富的表现力去影响幼儿的运动,提高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语言领域——《纲要》的基本要求是发展幼儿语言理解、交流、思维能力,能运用礼貌用语,并能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等。在幼儿园的课程活动中,语言领域的课程包括文学教育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等。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表演法等。其中表演法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以其形象性和有趣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表演法是幼师指导儿童正确地运动语言、动作、表情等扮演角色,进行故事表演的方法。由于幼儿年龄和思维的特定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幼师需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朗诵声调的抑扬顿挫、夸张的面部表情才能更好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所以,语言领域的课程,要求幼师具有一定的表现能力。肢体语言、语音声调、表情表现都离不开艺术课程中舞蹈、声乐等对此息息相关的影响。
社会领域——《纲要》的基本目标是幼儿能乐意与人交往,参加各种活动,遵守社会行为规则,有责任心有爱心等。实践到幼儿园活动中,社会领域的课程比较着重幼儿的情感体验。所以,对幼师而言,如果自身拥有丰富的情感,对生活中的美有敏感的触觉,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情感的体验,那么必然对于幼儿的情感体验会有更准确的指导。无论是美术、音乐、舞蹈,它们都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都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所以艺术作为一门与审美、情感活动息息相关的课程,在无形中会影响幼师的审美和情感体验。
科学领域——《纲要》的目标是发展幼儿求知欲、探索欲,培养他们关心自然环境,体会数学的乐趣等。在幼儿园的活动课程中,科学领域的课程要求幼儿掌握简单的科学、数学常识,但是科学活动从来不是以单独的探索进行的,它与艺术的学习相辅相成。比如在小班科学活动中,在水杯中注入不同量的水,让幼儿击打水杯,并通过听到声音的不同来探索水杯中水量的高低与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声乐中的音高与科学探索极佳融合的体现。此外,科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中教具总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具是幼儿进行探索实践的现实载体,所以幼师必须具备制作与课程相关的各类教具的能力。而教具制作的能力正是艺术课程中手工课学习成果的展现,所以,即使是科学领域的课程,也离不开艺术课程的辅助。
艺术课程并不仅仅是“五大领域”的五分之一,而是其余四大领域的支撑,与之相辅相成。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开展,在显在和潜在中都对幼师有一定的艺术素质要求。学好艺术课程不仅有利于幼师在艺术类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发挥,还能帮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更为出色地完成教学活动。
二、艺术课程对幼师人格素质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让人们对幼师的关注点集中在职业素养上。一个合格的幼师应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规范其职业道德。人格是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人格的形成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其完善与后天环境以及个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可见,艺术教育对人格素质的影响已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那么,艺术课程对幼师在人格素质方面有哪些影响,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艺术能调节情感
艺术课程不仅仅是艺术技能上的学习,它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在于,艺术课程教育是情感教育。其目的是让接触它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艺术的美,将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入所创造的艺术作品中,不断积累审美情感,使人情感丰富。幼师的职业是一种关乎良心和爱的职业,它充满了各样责任,不仅要照顾幼儿一天的生活,更要保证幼儿的人身安全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课余时间还要写成长档案。肩负繁杂的工作重担,幼师其实很需要情感上的释放和关怀。有研究表明,音乐、色彩和表演对人的情绪有显著的影响,当人倾听音乐时,人的心跳、体温、大脑活动、激素分泌等均发生变化,在美术中,不同的色彩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艺术在调节情感、疏导消极情绪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幼师应该具备调节情绪的能力,因为懂得调整自己的状态的幼师也不会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二)艺术能提高审美
艺术是一个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当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通过情感的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和理解,揭示生活中某些情感的意义,从而启发自身的存在价值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进而对完善人格产生强烈的渴望,并以此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幼师的艺术学习也许到达不到那么高的精神境界,但多少总会被艺术的美所吸引并改变。拥有一定审美情趣的人,会知道打孩子“不美”,戏弄孩子也“不美”,虐待孩子更“不美”。艺术的美自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它被人们主动地接受,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影响力。所以,提高幼师的审美情趣,是完善其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之一。
(三)艺术能激发想象
艺术创造通过声音、动作、线条、色彩等元素展现自身的生活情感体验,艺术欣赏则是通过体验别人的声音、动作、线条、色彩等元素来还原自身曾经经历过的生活情感。在与艺术以及艺术作品的不断交流中,想象力至关重要,它让艺术的活力经久不衰,也给审美活动带来更多的丰富性。不论是艺术的创造还是艺术的鉴赏都在不断激发人的想象能力。在幼儿园,一些工作有单一和重复的内容,幼师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想象力能帮助幼师在重复的工作中学会不断再创造,恒久保持职业激情。它更有助于幼师引导和激发孩子的想象思维。总之,想象力能促进幼师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从而完善人格素养。
综上所述,艺术课程无论是对幼师的能力素养还是人格素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一个具有良好能力素养,以及符合职业要求的人格素养的幼师,才能做好幼儿教育这项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俞志达.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3).
[2]袁晓莉.艺术教育与人格完善[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陈玲玲.幼儿园五大领域下的幼儿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
[4]赵颖颖.幼儿艺术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新探[J].现代科学教育,2009(6).
[5]张明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