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7: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物理详细公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85-01
物理概念和物理现象组成了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两大分支。而这两大分支体现出了初中物理的基础性和固定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感受到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趣味性不高。但要想让学生深刻的掌握基础性的知识,就必须利用一切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融入课堂,并吸收本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是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首先,重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形成过程
死记硬背是物理学习手段的一大误区。其实,在中国,大部分学生都已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背书习惯,对于不了解或不清楚的知识点,首选的方法便是死记硬背。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期教学过程或应付考试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放眼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这种强压性的学习方式是错误的。比如,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对于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生,用纸上谈兵的方式讲述升华、溶化或凝固的概念,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使用情景展示的方式或看图方式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际生活,如果能在课堂上尽可能的还原自然规律,将会是教学手段的一大突破。待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一步的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生活中各类现象的观察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极为重要,也常常被人忽视。重要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通过学生自己对事物的思考和研究,会形成各式各样的看法,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洞察力和思考能力。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也离不开实践,实践可以直观的解释一系列物理现象和概念。另一方面,实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其学习的热情。
二、其次,在讲解概念与规律时重视公式的运用
学以致用是所有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物理教学也毫不例外,解释了众多现象和概念定理之后,教师应该逐步引领学生学习解题方式。而公式就是物理这门学科解题的关键。正确运用公式的前提不言而喻就是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运用条件。比如,在学习杠杆定理时,杠杆平衡条件是:F1L1=F2L2,学生要了解其中“力臂”的概念。虽然说,物理的计算题较为简单,几乎都可以套用公式来解题。但是,学生的高错误率同时也让人深思,是否在哪个教学环节没有做到位。其实,学生在解题时,思维偏于感性,选用的解题公式时会带着很多主观的想法,往往这些主观的想法与正确的解题思路是背道而驰的。那学生的主观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个人认为,对概念的模糊,掌握程度不够是导致主观臆断的直接原因。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着被动性,对学习内容无法灵活运用,可能课堂上举得例子听懂了,课后习题时,会发现课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与课后作业难以对号入座。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普遍现象,从改变教学手段出发,首先,要用通俗易懂的言辞对概念、规律作出正确的解释;其次,对公式的内在含义与运用条件要与前面已解释的概念规律作出完美结合;最后,要对该公式的经典题型作出详细分析,教会学生在怎样的前提下运用该公式。从学生的考试结果来看,公式中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也是学生易于记混的部分。
三、最后,在习题讲解和示范中注重概念和规律的运用
考试的目的是衡量每个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虽然,一份试卷并不能有太大的说服力,但是对于一些课堂上常常讲解却一如既往解答错误的题目,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而这些隐藏的问题,往往因为师生们在平时的重视度不够所引起。在平常训练中,教师较为关注的是学生是否解答正确,往往忽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更加糟糕的是,学生对题目都还存一丝疑惑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把公式套上去,跟着老师的步骤解题。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较为严重的。当题目稍微拓展一下,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答题。
比如,在学习电路这一章时,教师应该在解题前先让学生判断该图属于并联电路还是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在求电流大小是应用:I = I1+I2,而串联电路则用:I =I1 =I2。在单位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准确性。比如,热量Q的单位是J;机械功W的单位是J;功率P的单位是w。教师给出的题型最好是较为经典的题型,经典的题型具有代表性,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少走很多弯路,经典的题型也具有较大的转换空间,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将概念和规律融入公式,将公式融入解题过程,这是物理解题的必然过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是教学的关键,把握这一关键后,才能进入更深层次的教学中去。
总之,初中物理概念与规律是初中教学大纲的重点教学内容。同时,对今后高中物理的学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明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强弱点,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尽全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雷 艳.浅谈初物理教学中概念建立和规律形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1).
(一)做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帮助学生找回信心
一是教师应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解读课标,通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与高中物理教材的不同与相通之处,努力发掘一些相同与相似的知识点并讲解,找出问题之间的延伸点、连接点,从初中课本出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教师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转变为学生看问题的方法。我们还要有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衔接的意识,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如何做好物理新旧知识的衔接,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自然地将初中的物理知识与高中的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建立基础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做题有主人翁的意识,增强自信心。二是应经常针对一些特殊的专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如何理解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讨论摩擦力可能的做功情况,如何学习物理概念和定律,尤其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相关考点,利用基础的物理公式及解题技巧迅速找到题目的突破口,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物理现象的探索活动,改变原有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生活现象走进物理现象中。既可以降低他们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本质问题的理解能力,并最终达到所期望的学习目标。
(二)列举实例、提高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思维模块的建立应采用以学生为主导,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现象和具体的物理实验完美的结合,让学生在实例中探索真知,教师将实验情景与物理结论建立联系,让一些难懂的概念瞬间变成学生追求真理的乐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解决知识的愉,建立物理学习的信心,掌握基本的物理情景。例如在学习必修二《万有引力》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这些天体是眼睛看不到的,一点也不接近生活,认为难理解,这样就会出现很多奇怪的问题。那么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该如何处理呢?讲正课之前,建议拿一些球体的形象教具展示,并给学生讲解一些天体运动知识,或是一些天文学家的成长故事,这样也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物理学科无非是综合语文、数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体。适当改进教学内容,每一节课前需要教师讲解一个相关的趣味性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使知识简单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探索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总结出物理基本规律和本质属性。例如:物理量分为矢量和标量,我们在讲解他们区别的同时,还要讲解运算法则,告诉学生物理量的运算法则适用于高中物理的所有公式:在课下练习时学生能够应用发散思维,以简单的方式将复杂的题目一一解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实验道具的配合下,学生立即将问题简单的解决了,那么学生心里一定有信心,在做题中会联想教师的思维方式与物理情景,对物理的学有帮助。
(四)提高技巧和方法应用的能力
在解决物理问题时不能采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是明白物体的状态,其次是物理情景的建立,最后才是受力分析,运用公式等。例如:解决运动学问题时我们要多利用位移的定义式(平均速度*时间)等,这样避免了那些二次的运动学公式,使问题简单化。由于初中物理知识简单固定,很多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内容的精髓,遇到高中复杂的题目时无从下手,生搬硬套公式,不能灵活地运用方式方法,所以正确理解题目,正确使用方法与技巧对物理题目的解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从初中问题入手,引出高中新知识点
物理教学中应该采用阶梯教学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基本的物理知识理解后建立一定的物理情景,将初高中知识点做到有效的物理结合,在基础中升华,最重要的是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常识,在真实情景中寻找知识点的学习。由于有些物理公式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讲解物理基本的知识点,对整个公式的来源与导出要有详细的讲解过程,注意到数学的知识点的强化(如国际单位制、物理量的运算法则、三角函数等)。课堂中的简单练习不宜太难,阶段性的考试难度要适中,让题目做到难易适度,让学生体会学习及考试中的乐趣。用简单的方式与方法与学生分享书本中的基础公式、概念与定理,不要使学习本身的难度扩大化,从不同方式解释(文字、公式、图像等)。例如“物体沿斜面自由下滑”其中的自由就是指物理无初速度这一隐藏的条件。最后,对学生那种凭空想象物理情景的经验错误,一定要及时发现并改正。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初高中新旧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好地建立他们对这门学科的思想与观念,认识到思维的重要性。
作者:李安
关键词:高一新生;初中物理;学习能力;培养;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做好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学习的有效过渡,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与学习特点,度过学习物理的难关,是我们每个高中物理教学者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工作中实际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初高中物理存在的差异
(一)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课程要求的差异
1.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差异
初中物理课程中大多数多问题都重在定性分析,即使进行定量计算,也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比例关系的运用;高中物理课程,大部分问题不单是作定性分析,而且要求进行大量的,甚至相对复杂的定量计算。
2.知识所呈现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材内容大多数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摩实验、抽象思维和教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通过想象假设、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接受难度大。初中课程的问题多是单因素的归因的逻辑关系;高中课程的问题的归因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且是以递进式、归纳式的逻辑关系为主。分析问题时还需较多使用假设、判断的推理逻辑手段。
3.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解决问题的差异
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运用数学工具的要求不高,主要使用算术、代数方法;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使用数学工具提高到了需大量使用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图像、矢量运算、极值等方法的综合应用上。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物理的学习,学生习惯于教师的知识传授。高中物理的学习则要求学生独立地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取知识。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转变使学生产生了不适应感。
2.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什么,自己就学习什么。上高中后,物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而有的同学还是以老一套的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上课听不懂,进度跟不上,不得要领,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因而感觉到物理深奥难学
3.高中物理习题的求解,要求学生在数学工具使用上学会用数学语言表示物理问题,学会数学工具的灵活运用,实现大量定量分析的自如化。
二、克服以上差异的教学措施
1.应做好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的有效衔接。
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固有特征、教材内容、教学环节现实特性,完善知识临界点,合理衔接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强化直观教学,合理修正,才能真正消除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的差异。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
2.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对记忆性要求较强,所以学生们普遍形成了一种比较僵化的、死记硬背公式并套用的现象,分析、回答问题时逻辑性、条理性较差,即使到了高中,学生们也习惯依赖初中时形成的算术法解题的传统,生搬硬套公式,而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
针对高中课程的知识呈现多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课堂引导中,快速形成抽象思维习惯,形成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早入高中课程学习的门道。比如:在高一年级阶段关于“加速度”的教学中,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采取引导学生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加速度“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加速度“a”的意义。有效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3.在教学中,要注意渗透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教学。
物理思想的建立和物理方法的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习题,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要重点讲清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详细分析物理过程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清晰物理过程,帮助学生养成画图习惯。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离开了实验必将寸步难行。在新课程教材下,教师更应加强实验,尤其是学生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展开讨论、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亲历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
5.培养坚强意志,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要学好物理,必须要具备刻苦努力的拼搏精神,同时还必须有不畏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考试成绩,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相反这次考试的失利说不定恰恰是为了迎取下次更好的成绩。只有让学生树立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才能稳步提高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好物理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尽管高一的物理难学难教但只要把握好高一学生物理知识储备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以强化反馈为手段,面对实际,讲究实效,注意高一物理与初中物理内在的延续性与阶梯性。就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理引导学生做好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初中物理教学在整个初中知识教学中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有许多不易学生理解的物理概念,又因为存在课时的限制,学生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往往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概念图的直接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图解的方式将初中物理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概念图可以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方式参与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用学生熟悉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运用概念图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二、概念图的运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完善教学方式。概念图的运用有利于教学方式的完善主要是针对老师来说的。初中物理在教学的过程别注意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掌握情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定的事例引入物理概念然后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释,之后安排相应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然而在练习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使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掌握了物理概念,并能结合相关的物理公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会局限于物理公式运用的范围,不能灵活的进行转化。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没能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图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有序性与整体性,如果老师能够将其糅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进行灵活的转化,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效果,进行经验总结,将概念图灵活穿插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序地安排,丰富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在以往的物理教学中,老师依照书本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由于缺少深化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够准确。概念图的作用在于能够用简明有序的方式呈现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概念图还是评估教学效果的一个很好的标准。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绘制的概念图发现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了解学生实际的接受情况,这样有利于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学生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日常学习中忽略的问题,因为概念图的构建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对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较为清楚的理解。通过绘制概念图,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短板并能进行相应地调整,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次犯错。通过评估,老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则可以扩大知识面,对知识体系进行查缺补漏,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三、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1.概念图在新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概念图在新知识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的方式进行。课前的时候,要求老师按照第二天的知识点安排教学内容,将概念图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结合以往学生熟悉的方法,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完成概念图的绘制。同时,老师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掌握情况制作概念图,完成对新知识点的预习。一方面通过自己绘制概念图,学生能够关注到以前的知识点和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新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概念图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之前错误或者不全面的地方,给予改正,以保证知识点的正确性与连贯性。课堂学习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在引入新知识之前,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事例或者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事先绘制的概念图对物理概念进行讲解与扩展,参照之前学生制作的概念图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根据课时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学生在自己事先制作的概念图的基础上,参照老师的课件,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习更好地整合知识的方法,提高自己制作概念图的能力。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应该注意老师着重强调的地方,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的巩固复习。在课后的练习中,学生可以参照老师的概念图先对新的知识进行整理,对新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延伸思考。课后有机选择练习的重点,,做好解题笔记,将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向老师请教。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对教学的效果进行验收,纠正学生易犯的错误,保证教学的质量。
2.概念图在复习时的运用。复习的内容可以安排在每章的结尾和全书结束的时候。整合的内容可多可少、可繁可细,老师可以根据课时和学生的掌握情况做相应地调整。学生在章节结束时做的概念图可以详细一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全书总结的概念图就应该找出最主要的概念,省去细枝末节,要求学生站在整本书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概念图进行一些修改,提出自己的意见。复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查缺补漏,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
四、结语
概念图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当然,在概念图参与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还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进行改正。
作者:赵红霞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29中
关键词:初中物理;解题思维;培养
一、疏通整合,培养直觉思维
物理直觉思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基本上不借助于逻辑推理,更多地是根据已有知识感觉做出的一种猜想、领悟的思维.合理物理猜想,能加快解题的速度,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打破惯常思维,重视保护学生已有的合理猜想和浅易物理直觉,学生不确定的猜想教师也应积极诱导,这样才能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教师可以用课件组织结构图或表格向学生简要阐述课本内容各章节的承接关系;章节内容结束上复习课时,都要用结构图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体系的系统框架;注重对教材的整体分析,让学生明确知识的承接和联系,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所遇到的新问题产生一定的直觉,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例如学生在掌握了各种机械能的大小决定因素后,就能又快又准地对各种机械能之间的转化作出直觉判断,初学物理的学生,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往往张冠李戴,教师在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教学中,应强调运用比较、分辨方法加以区别.如物重与质量、压力与压强、惯性与惯性定律、功与功率等,在教学时应详细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学生种种片面的观点认识.
二、加强解析,培养抽象思维
物理公式、定律是人们对物理现象的理性认识,它的形成充分显示了人类抽象思维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细心引导学生感知公式、定律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公式、定律的理解,更有利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死记是无法进入抽象思维情境的,教学时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活化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就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例1 长为1.5 m的轻质木板OA(质量忽略不计)的一端能绕轴O自由转动,另一端用一细绳把板吊水平,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5 N,现在轴O的正上方放一个重为
7.5 N的金属小球,让小球在2 N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小球运动到C点的时刻,细绳刚好被拉断,问这时外力F对小球做了多少功? 思维:绳子被拉断是一个临界,这时绳子上的拉力为T=5 N,小球在C点对木板的压力等于小球自身的重力,对于木板来说,此时是一个瞬间杠杆平衡状态,列出杠杆的平衡式子,即可求出OC的距离,根据公式W=Fs就可求出外力F对小球所做的功.由题意知,小球到达C点时T=5 N. N·OC=T·OA, OC=(T/N)·OA =(5 N/7.5 N)·1.5 m=1 m,
F所做的功W=Fs =2 N×1 m=2 J.物体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常常要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临界值能同时体现和反映出两种状态的特点,但它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需要仔细研究临界的特点以及前后两种状态的规律才能正确求解.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性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杠杆和力臂的引入教学.可以从小学的讲过的杠杆说起,告诉学生力臂实际上也是建立在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特殊的杠杆,也就是说在脑海里要把力臂当作是真正存在的杠杆,用杠杆的概念去理解力臂,这样就会觉得力臂就像是杠杆一样的形象了.弄清了力臂后,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也就好理解了.这时应激发学生进行推理,从而正确的判断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概念.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会得出动力臂与省力杠杆类似,花费的力气少,做的功多;阻力臂与费力杠杆类似,花费的力气多,做的功少.学生的这个回答,正是教师想要的.依据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的对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概念,告诉学生结合所学的力学知识,通过判断和推理,找出动力臂与阻力臂,从而判断出这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四、注重建模,提高建模思维能力
物理建模过程中,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加以概括,建立物理模型.在教学中要注意建模过程的教学,如在连通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这些物体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找出它们的共性:上端都开口、下部都连通,进一步抽象建立连通器的物理模型.同样在研究简单机械时,可以举出多种生活中的工具或器械,让学生分析比较,尽管这些工具或器材,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有的固定点在一端,有的固定点在中部,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特征:1.坚硬,使用时不变形.2.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进而抽象出“杠杆”这一物理模型.
【关键词】教材分析;科学探究;适当类比;体会与反思
教材分析及课堂教学设计思想
欧姆定律一课时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本节内容,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设计:先从生活实际引出课堂探究课题,然后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一一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在得出数据的基础上在进一步体会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优越性,在实验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依据实验事实,分析、探索、归纳问题的能力,分组体验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过程与方法,同时通过介绍欧姆的故事,增进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最后自然而然得出欧姆定律的结论与公式。下面笔者就详细谈谈欧姆定律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从生活实例中引出科学探究问题
将电源开关灯泡组成一个简单电路,灯泡发光,让学生自己动手设法改变灯的亮度,要想改变灯泡的亮度就是要改变通过灯泡中的电流,而改变灯泡中电流的方法归纳起来就两种改变电路两端电压或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从而引出课堂探究的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有何关系。
二、设计分组实验,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一:电阻R不变时,研究通过它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
按图示电路他接好电路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组实验
便把测量的数据填入下表
R=____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探究二:保持电阻R两端电压不变时,研究通过它的电流与其电阻大小的关系
按图示电路他接好电路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组实验
便把测量的数据填入下表
U=____V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三、适当类比,提升学生理解定律和运用公式能力
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到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I=U/R,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变形公式U=IR和R=U/I,对于变形公式R=U/I一定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所以不能说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不能说电阻与电流成反比,也不能说电阻与电压和电流有关,要理解电阻的大小决定于本身的材料、横截面积和长度,与加在它两端电压大小和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即使电阻两端不加电压,它的阻值还是本身那么大,但在不知道电阻值大小的情况下利用公式R=U/I可以算出电阻值的大小,电阻值一旦算出后,如果不考虑温度影响,电阻值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为了更好地理解公式R=U/I的物理意义,可以将电阻与密度、比热容、热值等相似的物理量进行类比。
四、课堂教学中体会与反思
通过本堂课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以下几点务必在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与完成:1.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和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务必弄清滑动变阻器在两次实验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后者是换了不同阻值的电阻后每次都要重新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2.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在学生得到实验数据后由于测量数据肯定存在误差,可引导学生以电流I为纵坐标,以电压U为横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画出I-U的图像,可以帮助学生较为直观地得到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同样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也可采用图像法,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比较直观,二是可以修复实验数据测量时的误差,使学生更易得到实验结论。3.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要控制电压相同,在这部分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控制的电压大小要合适,尤其是相对于电源电压而言不能太小,二是要知道选最大值多大的变阻器较为合适,当定值电阻由小换成大的或由大换成小的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应如何调节,这里的能力培养相当重要,学生一旦理解了,那么在以后考试中遇到相关的实验题做起来就会很得心应手,反之这里的实验考题将一直成为学生的考试难题。4.得到欧姆定律公式后,务必让学生理解在运用公式I=U/R时,三个量必须是同一电路上的电流、电压、电阻,即必须满足同一性和同时性,在训练学生欧姆定律公式及变形公式运用时一定要结合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展开训练,一方面要注重训练学生看懂电路图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1.“无”计划。
2.有计划,但缺乏实用性。
3.复习内容不全面。
4.复习的“度”缺乏把握,有的“度”不够——复习不到位;还有的“度”过分——超度复习。
针对以往的复习计划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要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地的中考要求,掌握中考检测的目标和重点,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方案和强有力的措施。改变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培养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实例、发现物理知识点、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物理规律和特征的能力。认识基本测量仪器,掌握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则。熟悉和理解基本物理概念、规律、公式、单位及常用的物理常数。了解物理学史的重大发现。
二、复习措施
1.着眼能力,注重“双基”
中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将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很好的兼顾选拔功能和学业水平考查功能,在完成高中招生选拔功能的同时,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大众物理”的理念,真正具备了“初中物理”的浓厚味道。
2.注重过程考查
从以前只注重知识结果的考查,转变到现在知识、知识的得出过程、知识的应用并重进行均衡的考查,体现了日常物理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学”、“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自然要与生活紧密联系;物理的职责是服务于社会,自然也要与社会紧密相连。试卷时刻彰显着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把学生的一些身边事作为试题的素材,把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这样的试题不仅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而且有助于学生感受物理的实际价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物理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复习过程中应该注意问题
1.知识分块,建立网络
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我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最好让学生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2.查漏补缺,发散训练
它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设计试题做到把多个知识点链接在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事件上来,从而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白炽灯,就牵涉到许多物理知识,为什么灯泡内要抽成真空或充入氮氩等气体?灯泡的灯丝为什么要用钨丝制成?灯泡的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功率小的灯泡的灯丝细?等等。(1)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特别是一些关键词语的意义。如:光滑、静止、匀速直线运动、不计摩擦和滑轮重,PZ220-40、2.5V、0.3A、正常工作等等。
3.注意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以及伴随的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经常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等物理规律,这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研究的。此外,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也考查了其他一些常用方法。如“模型法”,例如: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利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此外还有“类比法”、“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观察法”等。
4.注意教材中的实例分析
各类插图、生活及有关科技发展的实例等。
5.注意教材中各种实验的原理、研究方法和过程。
四、模拟注意的问题
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
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的解释、举例。
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
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
3.关注社会热点,如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
如: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复习计划要满足以下三个要求:
1.要制定(复习开始之前完成)。
2.要实用(针对自己、针对学生)。
既然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述和讲授就必不可少。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逐一加以说明
(1)物理对象模型 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
这种模型应用最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作为例子,我们详细分析质点。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部分每时每刻都在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而只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作为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就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具体例子都可以这么做,如以最大速度行驶在笔直铁轨上的火车,沿着航空路线飞行的客机,从比萨斜塔上下落的铁球等。
(2)物理条件模型 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
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把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和阻力不仅包括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还包括杆本身的重力;而杆重力的力臂在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这样,除了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与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就可以把杆当成轻质杆,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物理过程模型 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
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4)理想化实验 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
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的强大力量。
(5)数学模型 由数字、字母或其他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
关键词: 高中生 物理教学 学习习惯
高中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的成绩,而且会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给予行动的指南。
物理这一自然学科向来是中学生的一大难题。物理理论性太强,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在高中阶段,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想法已根深蒂固,自然对物理的学习也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惑和茫然。如:如何提高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公式定理定律?如何能够掌握一套学习物理的方法规律?
在当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妙趣横生的实际应用更好地结合?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针对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学习习惯和潜在问题作合理的剖析。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对高中学习比较陌生,同时也想学好每一门学科,所以我首先从学期初对学生的鼓励和要求谈起。学期的第一节课上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高中物理的要求:做到“三专”:课前专心预习,课上专心听讲,课后专心复习;准备“三本”:笔记本、作业本、错题本;抓住课堂,做到“三不”:课堂上不说话、不睡觉,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等。然后对学生进行一番鼓励,告诉学生不要畏惧高中物理,不要因为初中学得不好而影响高中的学习,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高中物理学习中涉及的初中物理知识也会重新更详细地再次讲解与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常识、笑话、故事等进行兴趣式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变难学到爱学、会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能够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让学生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
其次,从新课讲授中发现学生潜在的问题――高中物理的新课教学相对习题课而言难度较小,学生会较认真地听课和学习。但是,学生没有听课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方法: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不会听课,无法集中精力或多或少存在其它不好的习惯和毛病。针对这个问题,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记物理笔记。几次课下来,我发现个别学生由于写字速度较慢,记笔记相对较慢,这样严重影响了听课。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就教学生上课如何记笔记:书上有的可先不写,可课后按留的题目补上,课上只记书上的扩展内容,或者实在跟不上的,可先不记,上课只要认真听讲,课后再复结,补上笔记。
(二)高效率听课。人有天生的惰性,学生也不例外,上课时总会有些毛病和坏习惯。例如,不注意听讲,玩东西、睡觉等。针对这些,上课时,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调动大部分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能完成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参与了教学,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自然也就克服了坏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当然还有很多。这里我仅就两点讨论一下。下面,我从习题课的讲解上来谈一下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困惑之处――习题课对于高中生而言,有枯燥之处,流水作业的方式使学生更觉乏味。而且学生往往不会分析物理习题,自然解题就困难。在习题课的讲解上,我注重每一道题的分析讲解过程,更注重知识的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首先,分析一道题时,除罗列已知量外,对某些关键字、词、句子,让学生作上标记,同时把从字、词、句分析出来的物理信息,解题所需的内容标记在旁边。这样做有助于对整个题的内容把握。长此以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会大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授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和解题过程是互逆的”。注意分析过程,从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入手,寻求思路。然后从所求问题入手一点点去分析所需要的量,看已知量中有没有,若没有,再根据由已知量是否可解得分析下去,最终的分析极限自是已知量有的,然后从分析极限往回求解,自然是豁然开朗、海阔天空。
再次,每一道题讲授结束,注重分析此题联系的物理知识,注重解题的关键。如果习题中有类似的题目可一并讲解,不用流水作业,一题一题地去讲。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另外,除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的一大困惑之外,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和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我在平时讲习题时就教授学生如何规范地写解题过程,亲自示范给学生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哪些是得分点,哪些是必须要写的,以便在考试中尽量少失分。与此同时,在作业的批改上,我也制订了一套方案――根据作业完成的情况,把作业成绩分成五个等级:A、A、A、B、C――错两道以上作业题的得C,错一道作业题的得B,没有错题的得A,在得A的基础上,有一点小毛病小问题的得A,书写非常工整、步骤详细完整的得A。几次作业反馈的效果非常好,大部分学生都能得A,然后再通过作业批改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克服小毛病,使作业的完成情况日趋完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长期坚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解题习惯。
最后,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物理学习,我让学生准备了错题本,把平时做错的题,以及典型题等作以归纳总结,作为平时的巩固、考试前的复习之用,为自己准备一本独一无二的资料,积累一笔无价之财富。这样做可大大降低学生考试的错误率,提高正确率,为学生学习物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我要说的就是坚持,是持之以恒的信念――只有坚持,才能培养出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坚持,才能得到想要的丰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闪光点,让克服自身的坏习惯,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激活物理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物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64-01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初中物理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物理是当前初中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为了不断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需要对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加强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而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沿用填鸭式模式,使得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记忆一些物理基础知识,比如一些公式、原理等,并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帮助。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尽管相比于以前的初中物理教育而言,教育质量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学理念还比较陈旧,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十分呆板,当前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要进行开放式教学,但是很多教师的观念并没有及时改变,教师的综合能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物理教育的质量。其次,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比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将大纲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对各种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资源的应用不足,因此导致教学过程学生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学习,并没有挖掘出自己的潜力。第三,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外活动开展较少。高效的课堂应该是不对学生进行限制的课堂,应该是开放、自主以及灵活的课堂。开展课外活动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将课堂不仅局限在课堂上,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互补。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组合作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小组合作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学生进行分组,使得不同的小组可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可以使得学生在各种任务的完成的过程中能够对各种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
1、加强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个最基础的部分就是学生交流过程中的合作。为了实现小组合作教学,一个重要的基础是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使得学生能够在小组内都得到锻炼,能够在小组内发挥出积极性和自主性。一般分组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所了解,能够做到科学的分组,使得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的主体学生,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之间的合作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活动,另一个是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一个关键的步骤就是要对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变。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使得很多学生也失去了对初中物理课堂的兴趣。
2、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引导小组讨论
小组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有合理的教学问题供给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要注意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学生在新知识方面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中反馈出来的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行问题的设置,以小组为单位,对各个教学问题进行解决,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充分地锻炼,让学生能够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各种知识的掌握。
3、在课后实践教学中加强合作教学法的应用
课堂练习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课后也应该要积极加强各种初中物理知识的巩固,使得学生对各种物理知识进行掌握。为了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需要加强课堂与课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课外也可以进行积极的训练,比如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运用到,可以作为提高学生的物理技能的重要途径。加强课堂内外之间的小组合作,可以通过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来实现,还可以在课程讲解结束只会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初中物理游戏,将教学的内容融入到初中物理游戏中,寓教于乐,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比如教师在课堂教育结束之后,可以布置具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来解答,以实现各种物理问题的解决。
4、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
在小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各种教学任务进行合作完成之后,教师应该要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指出,并且提出一些建议,从而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还应该要不断努力的地方,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加强小组合作法的应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锻炼,积极发挥初中生的主动性,使得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初中物理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汪直学.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3(08).
1 培养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有同学说对物理没感情,更没有兴趣。其实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下面就说说我是怎么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初中在《科学》中就开始接触物理,刚开我学的是云里雾里,什么浮力、压强等根本不懂。物理的概念特别多,很抽象难以理解。可以说我是硬着头皮开始了我的物理生涯。面对糟糕的物理成绩我特别的沮丧,也一度讨厌物理。一次科学老师找我谈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兴趣不是天生的,很多兴趣是靠后天培养的,兴趣的培养还需要方法和耐心。”在他的鼓励下,我的物理学习重新起航了。首先我学着看物理书,不仅是物理书,还有很多科普类的书籍,看到不懂的打个“?”。一个星期我就看了好多书,留下了很多问号,然后带着不懂的去找老师解决问题。坚持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听不懂的物理有点懂了,不会做的题目有点会了,甚至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我也愿意去看这一类的书籍了,我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从此,只要遇到物理问题我会去研究,物理难题我会去啃,兴趣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物理也成了我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2 做好课前预习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物理老师都会说,要学好物理首先要学会预习。可见预习的重要性。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我每天要做很多的作业,落实很多的课堂内容,预习没时间;也有的同学说预习不是很重要,这些内容老师上课都会讲;还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预习什么。我想说的是预习太重要了。高中的物理知识在教科书中都是呈现,对概念、公式、应用的讲解不是很透彻。预习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知道老师在课堂上会讲什么,哪些是自己看不懂的,概念如何理解,公式怎么应用,实际模型怎样建立。高中物理一节课看似内容不多,往往是一个公式或一个概念的学习,但背后隐藏的条件很深。所以不预习,你就不知道自己接下来面对的重难点是什么,听课很吃力;其次,不预习就不能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 提高听课效率
课堂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时间段,如何好好利用课堂45分钟呢?我将自己的课堂学结为以下三点:
首先,提升主动性。主动听课和被动听课都是听课,区别确很大。主动听课会根据老师的讲课程序主动自觉思考问题,在理解基础知识之后,对重点进行剖析,对难点进行思考;而被动听课,都靠老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反应迟缓,学习的也只是老师的讲解过程,不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我喜欢主动听课,积极接受新知识、新问题。
其次,关注课堂知识重难点。在主动听课的前提下,不难发现老师一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在讲解重点时往往会重复表达,仔细推导,书写板书等,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也就是做到“会听”。听懂了才能进一步思考其他问题。
其三,笔记不能少。物理课堂内容很丰富,有概念的建立,公式的由来与推导,模型的建立等,只顾着听,下课或许还有印象,过两天就忘记,时间长更是都忘记了。所以物理笔记不可少。如何处理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呢?记笔记不是抄板书,也不是记老师语录,而是记课堂重难点、记自己的疑问、记结论的条件与补充、记解题的思维和方法等等。总之,我的笔记就是我学习物理的天马行空,也是我学习物理的路径。物理笔记也为以后更有效的复习提供了平台。
4 做好阶段复习
很多同学听到复习就感觉是学习很长一段时间对某块某章节知识点的总结与梳理,其实不尽然。每次上完物理课,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回看本节课的课堂笔记,看看今天学了什么。做作业之前我又一次翻看自己的笔记,回顾当天物理内容并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去完成作业会事半功倍。这样知识容量少的简短复习不仅可以让知识点学习更透彻,也更不容易遗忘。
阶段性复习的方法很多,我比较喜欢静静的想。不看书本、笔记,对知识进行回忆,强化自己的记忆。然后,对着自己回忆的内容翻书、整理笔记,有遗漏的及时补上,有不懂的及时专研。复习周期不能太长,新知识一周最好有两次的回顾,一个月左右有一次比较全面的章节复习。总之,复习就是要战胜遗忘。
5 独立完成作业
很多同学怕做物理作业,甚至有的同学把作业当做是老师的任务,完成了就好。我作业是自己的任务,通过作业才能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效,帮助自己巩固课堂所学的内容。因此,作业不仅要认真对待,还要独立完成。遇到不懂的,积极思考,看知识如何应用,思维如何开展,方法如何实施。一般性的基础题尽量不要请教老师或同学,可以通过翻书或看笔记,再思考完成;遇到难题,自己思考之后实在不懂的,最好请教老师,因为老师的讲解循序渐进,更加详细,还会拓展。每做一题要达到攀登高峰的感觉,切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题”,那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弱,也越来越没兴趣。
6 敢于面对错误
在前面多个环节中会遇到解题错误和疑问。面对解错的题目我很坦然,很庆幸在作业中检验出来。因此,我很珍惜错题。有错误及时纠正,有疑问及时探讨,做到一周内不积累。在纠正错误时,搞清楚是混淆概念还是计算出错,是公式套用错误还是题意理解不清错误,是物理模型建立不对还是数学方法使用不恰当等。有时候,即使做对了,老师提出的不同求解过程,也认真学习。通过思考,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错误面前留下证据,“错题集、疑难集”专门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也为以后全面总复习提供素材。
7 沉着应对考试
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差异,基础差异,兴趣差异等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实施差异教学,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其需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分析
(一)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
所谓物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领会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验技能的心理特征。物理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不同,表现在物理学习能力类型的差异、物理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物理学习能力发展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等许多方面在接受物理新知识时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方面,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类型特点。
(二)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
(1)学生先验知识的差异
在物理学的领域里,最基本的知识是表达基本概念的物理术语,如果不使用这些术语,我们就无法讨论问题,甚至无法思考物理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力学中的术语是力、力臂、力矩、速度、路程、位移、加速度、时间等。除了术语知识,还有对有关图形的理解以及主要物理事实、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等的回忆。
(2)学生领会新知识的方式和知识建构快慢的个体差异
从一种抽象水平转化为另一种抽象水平的能力的个体差异。例如,用自己的语言把文字说明内容转化为符号、图表,或把符号、图像的内容转化为语言或文字,初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别比较大。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
1、构建初中物理教育理论与物理教学实践的桥梁,把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学行为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教学理论只能指明教学发展的一般方向,要想把初中物理教学理论变成初中物理教学行为,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的中介物,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就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它不仅规定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而且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式,从而保证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初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2、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备课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授课方法上,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尊重个体差异,坚持学生中心的原则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能对教学中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同时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不同思维,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2、注重差异反馈,针对个体评价的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差异反馈十分重要,作用很大,认知心理学认为,详细的反馈比仅仅告知学生对或错的效果更好。
(三)差异教学的实践——单摆的教学设计及教学
1、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分析
2、教学过程实录
(1)设置差异性情景,提出研究内容
(2)根据学生差异,确定研究方向
确定研究内容以后,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要引导下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讨论提出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目标:
1)按照课文的要求制作一个单摆。
2)观察单摆振动的情况,并大致总结出振动的特点。
3)借助数学方法理论可以证明,当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运动。
4)猜测单摆的振动周期会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5)设计实验对猜测给予定性的验证。
6)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7)协作探究出单摆的周期与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8)对所学的研究内容作一个回顾和总结。
(3)关注差异,个别辅导
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只给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及学生要求的相关资料,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样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对困难较大的研究小组提供及时指导。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问题:如对验证周期和摆长定量关系的小组,要求学生用图像分析问题,做出周期与摆长算术平方根之间的图像,作图时应用坐标纸,并且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