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防治的方法

化学防治的方法

时间:2023-06-15 17:27: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防治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防治的方法

第1篇

1、两种方法:生物防治方法和化学防治方法

2、生物防治方法:就是利用对病原菌具有直接杀伤作用的活体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有针对性地防治病害。以往在草莓病害防治中已有一些应用,如多抗霉素(宝丽安、宝利霉素、多效霉素、多氧霉素)防治褐斑病、白粉病、灰霉病;农抗武夷霉素防治霜霉病、白粉病;农抗120(抗霉菌素120)防治白粉病、锈病;特立克(木霉菌剂)防治灰霉病等。

3、化学防治:虽然化学防治因易“滥杀无辜”和造成污染,在当前的草莓病害防治中不是优先选用的方法,但就目前生物防治技术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化学防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了保证果农的草莓稳产和相应的效 益,在尽可能维护草莓园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前提下,适当 选择一些低毒、低残留、污染少的保护性杀菌剂,对草莓园土壤等病原菌越冬、繁殖较集中的场所进行处理还是必要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生物防治;以螨治螨;释放技术;安全影响

苍南四季柚原产于苍南马站区魁里乡下魁村,系清乾隆年间魁里周之桢用普通实生柚选育而成,距今已200多年,马站镇被誉为“中国四季柚之乡”。由于近年来有机合成农药的频繁的使用,使得大量的天敌被杀死或杀伤,四季柚全爪螨的抗药性也不断提高,防治难度加大,导致四季柚全爪螨逐渐由次要害螨上升为重要害螨。目前,防治四季柚全爪螨的方法多样,包括物理、生物、化学防治,但主要的防治方法还是化学防治,使得害螨产生严重抗性。由于叶螨的发育历期短,世代多,行动范围小,受药剂选择机会多,选择抗药性压力大。随着用药次数的频繁增多,使得害虫的抗药性进一步得到提升,据有关资料报道,四季柚全爪螨对有机磷类、拟除虫甲酯、氨基甲酸酯类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包括水胺硫磷、苯螨特、三氯杀螨醇、卵螨酯、尼索朗、双甲眯、托尔克、克螨特、哒螨酮、三氯杀螨砜、三氟氧氰菊酯、甲氰菊酯、氧乐果、三唑锡等几十种常用杀虫杀螨剂。[1]这就为四季柚的化学防治带来了很大难题,随着抗药性的不断提高,化学防治只有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增加施药频率,随之而来的是害螨的抗药性进一步增强,农药残留加大,环境污染严重,造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已迫在眉睫。

1.以螨治螨的可行性分析

如何利用益螨作为生物防治作用物来防治害螨以及控制害虫、线虫及其它有害生物,即所谓“以螨治螨”和“以螨治虫”技术,是害虫的生物防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以螨治螨生物方法具有安全性,对人畜无毒害,对作物和天敌比较安全,使得防治成本远低于化学防治的成本,不会污染环境,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智利小植绥螨来防治叶螨,成本仅为化学防治的一半,其功绩可与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相媲美,是目前防治世界性叶螨的最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是国内外防治植物上的各种叶螨的主要天敌。[3]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早在1963年就应用植绥螨防治四季柚全爪螨,取得不错的防治效果,证明植绥螨可以作为防治柑橘全爪螨的有效天敌。到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研究并利用在柑橘、棉花、水稻等农作物上利用植绥螨来防治四季柚全爪螨并已经取了可喜的成就。

2.巴氏钝绥螨的释放技术

2.1基本要求

树冠大于lm且叶片5000张以上,日均温≥20℃,一株一袋,300头/袋,在害螨虫口低密度下而且果园用药低峰期使用,果园留(种)草。

2.2捕食螨的选择

国内能够工厂化大量繁育并在生产中成功推广应用的,目前有福建省农科院植保所张艳璇研究员的胡瓜钝绥螨和江西省植保植检站和赣州市植保站的舒畅、钟玲,李爱华、欧阳才辉、唐玉珍等人驯养的巴氏钝绥螨。我站引进了江西省植保植检站驯养的巴氏钝绥螨进行释放试验。

2.3清园

在释放捕食螨前15天左右,针对柚园当前发生的病虫害进行全面、彻底的清园,一压低害螨的虫口基数,以避免在释放捕食螨后在其未达到防治高峰期内因柚园用药而造成释放捕食螨失败。

2.4释放时期

根据当地的天气以及害螨的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释放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年的3月下旬-4月中旬,秋季9月初比较合适。晴天的清晨或傍晚释放,阴天可全天释放。

2.5释放方法

在慢速释放器(捕食螨袋)一侧上方剪一个2cm左右细缝,在纸袋中部用图钉或细铁丝固定在树冠中间的阴凉的枝叉处,同时要注意纸袋与树干贴紧,便于捕食螨爬行。

2.6防护

在释放后,在遇到暴雨袭击,引发的病虫害对必须喷药防治的地方,应选择生物农药等高效、低毒、对天敌安全的农药,控制使用浓度来使用。

3.九种常用药剂对释放巴氏钝绥螨的安全性影响

化学防治在现代农业中还不可以被替代,同时药剂的副作用也不能消除。因此研究药剂的作用与药剂的使用量的关系就非常重要,不同药剂的不同剂量下,对害虫和天敌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在推荐农药使用浓度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防治对象上的农药残留逐渐减少,这样药剂对天敌的影响逐渐减少甚至到可以忽略的地步,因此,不同药剂防治害虫后,都能找到一个释放捕食螨的相对安全周期,不同药剂的分解速度不同,对捕食螨的影响也不一样。根据有关研究,对四季柚全爪螨雌成螨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阿维菌素>甲维盐>哒螨酮>甲氰菊酯>三氯杀螨醇>毒死蜱>吡虫啉>辛硫磷>马拉硫磷。9种药剂对巴氏钝绥螨雌成螨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氰菊酯>毒死蜱>辛硫磷>马拉硫磷>甲维盐>三氯杀螨醇>哒螨酮>吡虫啉>阿维菌素。9种药剂对巴氏钝绥螨和对四季柚全爪螨的的益害毒性比值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甲维盐>哒螨酮>三氯杀螨醇>吡虫啉>辛硫磷>毒死蜱>马拉硫磷>甲氰菊酯。益害毒性比是药剂对巴氏钝绥螨的L与对四季柚全爪螨的L 的比值。[4]结果表明阿维菌素虽为高毒农药,但是由于它对巴氏钝绥螨益害毒性比值最大,是甲氰菊酯的30万倍左右,表现出对巴氏钝钝绥螨极小的杀螨活性。同时对其他多种害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量少,环境中降解快而且彻底,是防治四季柚全爪螨比较理想的药剂,有助于协调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生物农药甲维盐、杀螨剂哒螨酮对四季柚全爪螨和巴士钝绥螨也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是防治四季柚全爪螨的比较理想的药剂。因此,在未来的实际防治过程中,制定合理的防治计划,寻找释放天敌合适时间,充分发挥天敌的防治作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协调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矛盾,有助于生态林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强,叶兴祥,赵华.桔全爪螨对几种杀螨剂的抗性及药剂混配的增效作用[J].浙江农业科技,1990,(1):15~18.

[2]忻介六.农业螨类学[M].农业出版社,1988:1~465.

第3篇

1.大豆霜霉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荚及豆粒。叶片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背面密生灰白色霜霉状物。豆荚病斑表面无明显症状,剥开豆荚,其内部可见不定形的块状斑,其上可见灰白色霉层。豆粒病粒表面全部或大部变白,无光泽,其上黏附一层黄灰色或白色霉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中耕除草,将病株残体清除田外销毁以减少菌源,排除积水。

(2)化学防治: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5%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大豆开花期,喷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间隔7-10d喷洒一次,连续喷2-3次。

2.大豆褐斑病

症状:只为害叶片,子叶病斑不规则,暗褐色,上生很细小的黑点。真叶病斑棕褐色,轮纹上散生小黑点,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愈合成大斑块、致叶片变黄脱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清除田间病叶,并进行秋翻,将病残体埋入土层深处,减少菌源。

(2)化学防治:在发病严重的大豆田,于发病初期喷药防治2-3次。有效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亩、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150g/亩等,间隔10d左右1次。

3.大豆紫斑病

症状:主要为害豆荚和豆粒,也为害叶和茎。豆荚病斑近圆形,灰黑色,边缘不明显。豆粒上的病斑紫色,形状不定,仅限于种皮,不深入内部。叶片上的病斑初为紫色圆形小点,散生,扩展后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浅灰色斑,生有黑色霉状物。茎秆上形成长条状或梭形红褐色病斑,严重的整个茎秆变成黑紫色。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秋收后深翻土地,减少初侵染菌源。严格精选种子,淘汰病粒。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

(2)化学防治:于大豆结荚期喷药防治1-2次。有效药剂有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药间隔期8-10d。

4.大豆病毒病

症状:该病是整株系统染性病害,病株症状变化较大。常见的花叶类型有:轻花叶型,叶片生长基本正常,只现轻微淡黄色斑块;重花叶型,叶片也呈黄绿相间的花叶,皱缩畸形,叶脉弯曲,叶肉呈紧密泡状突起,暗绿色;皱缩花叶型,叶片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并皱缩呈畸形,沿叶脉呈泡状突起,叶缘向下卷曲或扭曲,植株矮化。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播种无毒或低毒的种子,适当注意调整播种期,使苗期避开蚜虫高峰。

(2)化学防治:播种前,用3%克百威颗粒剂5-6kg/亩与大豆分层播种。并要及时防治蚜虫。

5.大豆枯萎病

症状:大豆枯萎病是系统染的整株病害,染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至黄褐色萎蔫,剖开病根及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后期在病株茎的基部溢出橘红色胶状物。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300倍液,间隔7d1次,共防治2-3次。

6.大豆根腐病

症状:大豆根腐病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根部病害,幼苗或成株期,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以至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溃疡状、皮层腐烂,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主根变成秃根。病株地上部长势弱,叶片黄而瘦小,重者可死亡。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3年以上轮作。垄作栽培,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含水量。适时晚播。

(2)化学防治:用含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每100kg种子用种衣剂1000-1500亳升。也可用50%多菌灵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1比例,即每1000g种子各用2g,进行湿拌种。

二、大豆虫害

1.大豆蚜虫

为害特点:以成虫和幼虫吸食大豆嫩枝叶的汁液,造成大豆茎叶卷缩,根系发育不良,生长停滞,植株矮小,分枝结荚减少。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及时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减少虫源。药剂拌种可以减少蚜虫的为害,也可在苗期、成虫盛发期喷药防治。主要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亩、40%氧化乐果乳油40mL/亩、25%抗蚜威水分散粒剂20-32g/亩对水40-50kg均匀喷雾。

2.大豆食心虫

为害特点:幼虫爬行于豆荚上,蛀入豆荚,咬食豆粒,造成大豆粒缺刻,重者可吃掉豆粒大半,被害粒变形,荚内充满粪便,品质变劣。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进行合理轮作,翻重耙重茬地。

第4篇

关键词: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1.025

玉米广泛种植在世界各个地区,在世界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新型的栽培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以及推广,化学农药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玉米的病虫害对化学农药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严重地影响玉米的生产质量。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玉米的生产情况出发,并对玉米的病虫害做好调查以了解其生长发展规律,从而从多方面开展符合我国玉米的综合治理病害虫的措施,包括农业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信息素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

1我国玉米主要的病虫害

1.1大斑病

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等。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1.2病毒病

由于受到气候条件、环境的影响,玉米容易感染病毒,导致病毒病的发生。当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生长颜色不均匀或者矮小,容易弯曲,则可怀疑是否患有病毒病,提前做好病毒感染防治措施。

1.3丝黑穗病

由于芽穗受到影响,玉米发生丝黑穗病,其果穗比正常玉米果穗更短,也可能在开花期无花穗。玉米容易枯萎,幼芽难以生长。

1.4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寄生在玉米叶背和嫩芽上,能够大量繁殖。当其数量达到规模后,会导致玉米叶卷起、叶背枯黄,甚至还将导致整个玉米叶株死亡。必须在短时间内对蚜虫进行消灭,以抑制玉米蚜虫的大量繁殖,降低蚜虫对玉米叶片的损害,避免玉米死亡。因为蚜虫周期较长,容易对玉米雄穗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玉米授粉质量,导致玉米生长缓慢。

1.5红蜘蛛

红蜘蛛一般寄生在玉米叶或者雄穗上,对玉米叶进行啃食,导致玉米生长过程中难以获得充分的营养和水分,致使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2玉米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技术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当把预防病害虫放在第一位。在玉米的病虫害农业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生态控害以及生物防治的核心,通过对化学防治技术的合理利用,从而有效地降低由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提高玉米的生产质量。主要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了以下几种。

2.1农业防治技术

2.1.1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具有更强抗病能力的玉米品种是防治病虫害的首选方法,也是最为有效且经济的方法。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选择具有适应性较强、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对于晚疫病发病严重的区域,可以减少容易感染病虫害的品种,增加抗病品种。在播种之前精心挑选健康的玉米种子,剔除带毒、带病虫的玉米。栏窦忧考煲呒煅椋避免疫区或病区品种进入健康的区域。

2.1.2加强田间管理 在收获和播种之前,对耕地进行深翻,能够发挥蓄水保墒、消灭地下害虫的作用,有利于降低田地害虫的基数。根据配方进行施肥,合理调配各种化肥成分,增加有机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及时对田间的杂草进行清除,避免虫卵和病菌寄生在杂草中。如果发现病株,必须把病株拔除,然后烧毁或者深埋,使用石灰进行土壤消毒。成虫盛发时,进行人工捕杀,并摘除卵块。

2.2物理防治技术

白天利用蚜虫趋黄色的特性,在黄板上涂机油或农药粘杀蚜虫,也可利用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的特性,在有蚜虫的地方挂银灰色或覆盖银灰膜驱蚜。夜间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地趋光性害虫。可降低田间病虫基数,减少病虫为害。

2.3生物防治技术

保护病害虫的天敌及人工饲养天敌。对病害虫的天敌进行保护,可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次数与用量的目的,通过对天敌的保护利用,来有效控制玉米病害虫的繁殖。

2.4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对化学防治指标的实行,以及对病害虫预测警报的加强,从而充分对病害虫发生的动态进行了解以及掌握,根据相关的防治指标来对玉米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实施对症下药。在利用化学防治技术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时,应当避免过量使用毒性高、残留率高的农药,应当科学合理利用毒性比较低、残留率较低以及防虫效率高的农药,与此同时在使用农药来防治病害虫。要注意轮换使用农药,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玉米的生产实践中,病虫害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因此要加强对我国玉米病虫害的控制,在防治技术上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合理科学的应用药剂,从而达到稳产、优质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赵子俊,林忠敏,牛荣山.旱地玉米免耕秸秆覆盖条件下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1994,(03).

第5篇

关键词多样化种植;抑制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林业病虫害

森林病虫害使森林资源大幅度消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并使生态环境恶化。应该将重点放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上,自然条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对病虫害的特点和发生原因进行探索,有利于找出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

1森林病虫害的特点

1.1森林病虫害的突发性

森林病虫害出现没有规律可循,且每种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肯定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提前进行林业病虫害的针对性预防,林业病虫害发生也就不可避免,并且会形成林业病虫害灾难,影响林业工程的建设。

1.2森林病虫害的传播性

林业工程具有树木种植比较集中的特点,发生病虫害时,一般规模较大,如果林区中恰巧种植的又是单一树种,病虫传播会更加迅速,后果将不堪设想。特别是随着全球变暖,冬季病虫的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不利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

1.3森林病虫害的进化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制出一系列的杀虫剂,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病虫的抵抗力也随之提高,就需要更强的杀虫剂出现,因而形成恶性循环。

2森林病虫害成灾的基本原因

森林病虫害是林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正常下林业病虫害会在林区生态系统中得到抑制,只有林业病虫害出现过度、暴发的情况下,林业资源受到大面积、毁灭性打击,林业部门才认定为林业病虫害。防治林业病虫害的工作应该从科学、全面认知林业病虫害发生和扩大的基本原因分析入手。

2.1林区树种过于单一

传统林业工程中由于过度划分林业工程属性,使得在林业工程建设中偏向于单一树种占比过大,这会形成林业工程单一性和脆弱性,一旦受到外来病害和特殊气候的影响,脆弱的生态系统就会被严重破坏,林业病虫害就会随之发生,给林区带来巨大损失。

2.2林业资源增长速度过快

传统林业工程建设中对资源增长和树木增殖有着不科学的苛求,认为只要林业资源速度高速增长,林业就能实现高速发展,环境也就能够确保有效恢复。这样的认识会带来林业病虫害暴发的风险,由于林业资源增殖速度过快,相生林分和物种难于得到发展,导致资源单一、生态系统脆弱,极容易引发大面积林业工程的病虫害问题。

2.3滥用农药制剂

为了达到快速杀虫的目的,人们滥用一些药物制剂,不仅会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还会杀死一些有益生物,破坏食物链,导致生态环境失衡。森林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生态环境,本身就具有天然的抵御能力,不要人为地破坏其生态结构,一旦失衡,后果无法想象。

3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要点

3.1运用多样化种植技术

种植物种多样化可以利用生物自身特性达到抑制与预防林业病虫害的目标,因此在林区工程建设中要结合当地的植物种群关系,以水土和气候条件作为前提,充分利用环境中防治病虫害的有利因子,形成相互扶持、共同稳定的树种体系和生态系统,使有益细菌微生物、病虫害天敌得以繁衍和扩大,在抑制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同时,深层次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相关细节与技术措施。

3.2合理应用抑制技术

抑制技术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手段抑制和限定林木过快的生长,避免因林木增殖过快而引发的生态危机和平衡,使相生物种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发展机遇,共同构成具有修复能力和防治功能的生态链条。应用抑制技术应该以具体的树种和目标林业病虫害为切入点,以抑制技术的应用控制森林过快、过大的增长与增加,要通过合理林业生态和结构的建设,预防林业病虫害。

3.3全面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林业病虫害一般都有天敌,科学地引入林业病虫害天敌是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应该合理而全面地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将林业病虫害防治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针对性的个体,利用天敌无污染、无消耗、高效率的特点,有效预防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例如:针对松毛虫的暴发,可以在林区投放规定密度的赤眼蜂进行防治;对于天牛的防治可以采用施放管氏肿腿蜂加以抑制;对于常见蚜虫和腻虫可以采用瓢虫与瓢虫幼虫投放的方式进行防治;当前林区使用的苏云金杆菌是常见的广谱杀虫剂,对于很多林业病虫害具有抑制的作用,同时对人体、环境没有危害和污染,是一种高效的生物杀虫剂。

3.4合理运用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虽然在效率上和成本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化学药剂具有残留和广谱的特点,因此,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上应该慎重选用化学防治技术的应用。运用化学方法防治林业病虫害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使用的时期,要在关键的时间迅速应用化学药剂,避免出现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过度影响。在化学防治方法应用中还应该注意药剂使用的轮换化要点,避免长期喷施一种化学药剂,预防林业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在化学防治林业病虫害技术中要把握时机,喷施的时间要避免与阴雨天交叉,在喷施的过程中要与林业病虫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相结合。

4结语

病虫害的科学预防和全面控制是林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林区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基础环节,新时期的林业病虫害出现了发生规律、发展趋势上的新特点,林业病虫害预防工作必须加以转变。要认识到林业病虫害的危害性,从技术运用的技巧和经验入手,探寻林业病虫害预防和治理的新模式。要看到林业病虫害防治人才的重要价值,加大防治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力度,给予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者更宽广的成长空间,使其主动、全面、积极地展开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创新工作,催生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新体系、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晓巍.小议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要点[J].科技视界,2014(1):403

[2]玉贵媛.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办法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18):30

第6篇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无公害

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健康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生产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农作物已从传统的数量要求逐步转向为以质量为主的现代化要求,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生产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水稻种植中,采用虫草害和无公害防控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措施与方法,也是当前水稻种植与生产的核心环节。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各类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协调水稻种植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科学的控制各种病虫草害。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人们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严禁使用各种剧毒、高毒和高残留的农业药品和化学产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草害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稻田杂草丛生,种类众多,各地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其杂草发生的种类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全国稻田中大约有两百多常见的杂草种类,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也大约有四十余种。其中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中,以稗草危害最为严重,其危害面积也最大。其次就是异型莎草、鸭舌草等。

2、水稻病害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排列全国农业之首,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大约1/4,年产量更是高达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水稻病害也是较为严重的,是影响水稻生产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多年的工作总结与分析,在目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水稻病害约为一百多种,就目前正式记录在案的水稻病虫害也有七十多种。

二、常见的水稻种植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作用。

1.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

经试验和调查表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平均减少70%以上,减少农施用量超过50%。

1.2科学进行栽培

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虫能力;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侯;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生物防治

2.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

2.1.1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某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建立稻鱼、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内放养鱼或蟹,至2006年已发展稻田养殖2 133.3k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用来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这些田块在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用化学杀虫剂。

2.1.2稻鸭共育防治有害生物,实现增产增收

稻鸭共育是在稻田内放养鸭,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鸭粪还可肥田。由于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2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依据预测预报放宽对害虫的防治指标,改进化学防治技术,减轻对天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2.3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

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3、化学防治

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仅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的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化学农药混配剂使用。2种以上病虫发生时,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品种。最后1次用药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

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习惯。通过这些低毒、高效农药替代使用后,稻谷中的有机磷含量会大大降低,大米品质才能达到无公害大米的要求。

4.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

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防治时期一般是在病虫一生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险期,要做到消灭病虫在大量发生之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施药,如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过高,浪费农药,还有可能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残留等。配药时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规定的浓度。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将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

第7篇

关键词:剑麻;病虫害;综合防治;展望

引言

剑麻是龙舌兰科(Agavaceae)龙舌兰属(Agave Linnaeus)多年生肉质旱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纤维作物,广泛分布在我国华南一带,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广东和广西,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剑麻具有色泽洁白、质地坚韧、富有弹性、纤维长、拉力强、耐酸碱、耐腐蚀、耐磨擦、不易打滑等特点,它能广泛用于航天、航海、渔业、运输、工矿、油田等行业,还可以用于编织和制作剑麻地毯、剑麻布、过滤器、工艺品等。近年来随着剑麻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日益增加,它已经成为两广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并且成为两广的优势产业。但是,由于剑麻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其产量与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剑麻病虫害防治成为其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防治效果与剑麻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影响着麻农的收入高低。目前,剑麻的主要病虫害有斑马纹病、褐色卷叶病、紫色尖端卷叶病、红蜘蛛、新菠萝粉蚧和褐圆盾蚧等。

1 剑麻几种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1.1 剑麻主要的病害发生特性

斑马纹病是一种病原菌病害,是目前影响剑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我国剑麻产业的发展。主要致病菌为鞭毛菌亚门的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其他的致病菌还有槟榔疫霉P. arecae和棕榈疫霉P. palmivora Butl.。斑马纹病是病菌从植株的地上部分侵害剑麻的一种病害,剑麻叶片被病菌侵染后会出现叶斑、茎腐和轴腐等症状,症状可能在同一麻株上单独发生也可能合并发生,因此斑马纹病又被称为斑马纹复合病[1]。剑麻发病时,多数是先感染叶片,进而感染茎、轴,最后整株植物死亡。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斑马纹病可分为叶斑病、轴腐病、茎腐病。

感病的初期剑麻叶片上会出现近似黄豆大小的斑点,水渍状,浅绿色,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病斑会迅速扩展,每天扩展的直径为2-3cm。因为昼夜的温差影响,病斑会形成灰绿色和深紫色相间的同心环,边缘呈现出淡绿色至黄绿色,同时中心会慢慢变成黑色,有时还会有黑色粘液溢出。感病后期病斑老化,坏死的组织会皱缩,从而形成淡黄色和深褐色相间的同心轮纹,即形成独特的斑马纹状。

褐色卷叶病是一种虫媒病害,它的发病机理是粉蚧为害剑麻叶片后,轻则叶片先端会呈现出褐色卷叶干枯现象,重则整株剑麻卷叶干枯。

紫色先端卷叶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它与土壤中所含的磷、钾、钙的含量多少有关,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磷的缺失引起。老叶和成熟叶多会出现这种症状,多表现在叶片先端,发病的叶片边缘呈现出紫色,叶缘的两边会向中卷曲。

1.2 剑麻虫害的发生的特点

目前,剑麻的主要虫害有红蜘蛛和新菠萝粉蚧等。红蜘蛛的主要为害部位是剑麻的嫩叶,会造成剑麻叶片斑点褪绿变黑,而且会影响叶片质量和植株的生长。新菠萝粉蚧(Dysmieoeeus neobr evipes Beardsley)属于外来物种,它爆发流行的季节常在干旱的冬季,新菠萝粉蚧虫体10节,颜色灰白,没有卵期,具有两性生殖特征,一代仅20多天。叶片基部、未张开的心叶和根系是其主要的藏匿之处,它主要是先为害嫩叶再为害老叶,进而使剑麻出现煤烟病,而且剑麻叶片先端会出现褐色的卷叶干枯或者整株的叶片干枯的现象。

2 剑麻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化学防治效果不佳,施药技术落后

由于剑麻叶片表面的蜡质层特性,不易长时间吸附普通的药剂和药粉进而吸收进入植株体内,因此剑麻的化学防治效果比较差,而且由于长时间多剂量的喷洒农药会增强病虫害的抗药性,使得化学防治进一步陷入障碍区域。由于麻田的面积比较大,大多农场采用手动喷雾器打药的传统施药技术会使得“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更甚者可能会造成施药人员中毒。

2.2 农业技术、化学防治成本高,全面实施操作困难

由于剑麻种植面积较大,种植地理环境多在山上,以及地质原因造成的土壤贫瘠,加上近年的用工荒问题严重,其生产过程中主要进行的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及病虫的残体、清理田间病虫为害的剑麻叶片和整个植株、割除脚叶等农业技术的工作使得剑麻生产的人工成本大幅度提高,造成很多麻田缺乏管理。而且大面积大量喷洒农药,使得剑麻的化学防治成本也很高,进一步加剧了剑麻生产及防治的成本,而剑麻本身的价格偏低,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使得麻农们的积极性大大被削弱。

2.3 主要品种严重退化,抗逆、抗病虫性能严重降低

剑麻原产于墨西哥的龙加丹半岛,目前国内主要的栽培品种是H.11648麻,它是1963年引入我国进行栽培的。由于今几十年的栽培种植,该品种已呈现出严重的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开花较早现象,而且其抗逆和抗病虫性能大幅度降低。

3 剑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为了防止剑麻的生产被病虫害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也已经成为剑麻产业的主要任务之一。

3.1 严格做好病虫害检疫制度,杜绝传播

随着剑麻产业规模的扩大,近年来病虫种类也在增加,已经对剑麻产业造成影响。新菠萝灰粉蚧是1998年首次在海南昌江县麻区发现,危害面积1.2万亩,产量损失为30%;2006年8月在广东湛江市雷州半岛麻区暴发扩散蔓延,危害面积达3万亩,经济损失惨重。剑麻斑马病随着恶劣天气变,出现危害加重。因此加强对麻苗和引种的管理,杜绝传播途径,避免病虫害带入新的发展区域或将新的病虫害传播蔓延到其他无病的区域。

3.2 农业技术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生物防治结合

剑麻在生产上的农业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虫的残体、脚叶以及病虫为害的麻片和植株等。农业防治可以采用做好农田的基础设施、做好农田的清理工作、适时割叶、合理施肥、控制水分等措施,显著降低剑麻病虫害的发生率和为害程度[2]。由于剑麻的非食用特征,目前化学防治已经成为主要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有着其特有的优点,在一定化学试剂适宜浓度条件下,它能快速杀灭害虫,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但是由于现在农药的大量施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甚至危及到了食品和生态安全,而且长期使用农药会使病虫容易产生一定的抗药性,而且会产生杀伤天敌的后果。因此,病虫害生态防治凭借其经济环保而又健康安全的独特优点已经成为剑麻产业发展关注的重点。生态防治技术不仅能够减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劳动强度,而且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了防治的成本。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已经筛选拟利用绿僵菌等菌种的菌制剂用其来控制粉蚧虫及其共生蚁类[3]。

3.3 品种改良、抗逆品种的选育与生物药剂的更新结合

目前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诱变育种技术和体细胞杂交技术等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很多方面,并且在剑麻抗病品种选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高产抗病的剑麻新品种已经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培育出来,其研究的机制是拟通过构建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导人剑麻的基因组中,以培育抗病的转基因工程植株[4]。由于剑麻的叶片表面是一层蜡状物质,虽然蜡质层对其生长形成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一般的溶剂药液不易吸附在叶片表面。因此为解决剑麻叶片表面蜡质层的问题,新型的生物药剂或添加剂的研究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4 展望

4.1 研制新的化学农药,提升施药技术

根据剑麻的叶片表面的蜡质特性,研制出易于吸附并被叶片吸收的新型药物制剂,进而提高化学防治的效果,减少农药的浪费,节省剑麻病虫害防治的费用。而且由于麻田大面积施药的需求和工人减少的原因,需要提升麻田施药的技术,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工成本。

4.2 培育剑麻新品种,提高抗逆、抗病虫害性

以选育出抗多种病虫害、纤维品质好、长叶数多的剑麻为目标,加大选育剑麻新品种的力度。同时将新品种和现有品种进行轮换种植,进而减少病虫为害,降低麻农的经济损失。

4.3 开展研制剑麻生物有机肥

充分利用剑麻加工的废料如麻渣等有机原料为主,开展以麻渣研制剑麻生物有机肥,既又综合利用了麻渣,减少了肥料成本。通过接入高效BYM菌剂,辅以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利用先进的螯合技术、生化工艺,复合发酵而成的新型肥料,集长效性、速效性、增效性于一体生物有机肥。既解决了麻渣带病菌原直接还田,所带剑麻植株感染而影响生长的问题,保障了剑麻健康安全持续发展。

4.4 全面开发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应用于生产过程

化学防治虽然有其快速杀灭害虫的特性但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增强害虫的抗药性,由于生物药剂具有对环境污染小且药效长的效果,因此需要实行化学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对剑麻进行良好的有效的病虫害防治。

5 结束语

由于剑麻产业在两广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病虫害直接影响到剑麻纤维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加强剑麻的病虫害防治刻不容缓。新药的研发、施药技术的提高、新品种的选育以及生物防治的推广应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给予更多的支持,这些对剑麻今后的产业化发展有着显著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金龙,刘巧莲,陈鸿,等.剑麻斑马纹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 2008(6)

[2] 张礼铜,王锦国.剑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与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 2010(3)

第8篇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以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为主,加强检疫监管,综合使用化学、物理手段,逐步形成平衡、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确保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林业有害生物基本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类:

第一、检疫防治。

一个国家、地区通过法律法令明令禁止某些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在其传入后限制其传播,叫检疫。因此检疫又称法规防治。森林植物检疫包括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两方面的内容。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确定并颁布的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有19种。其中属于林业有害动物的有12中,属于林业有害微生物的有6种,属于林业有害植物的有1种。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在于,严密防范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以及国内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扩散,为林业建设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生态调控。

也称林业防治,即结合育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经营活动,创造林木良好的生长环境,使树木健壮,抑制有害生物的侵害。这是最根本、有效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选择良种(即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培育壮苗、适地适树、栽植密度合理、营造混交林、防治病虫害、科学的抚育、采伐等措施。

第三、生物防治法。

就是利用活的生物有机体来防治林木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内容包括:①以虫治虫。即利用捕食性、寄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赤眼蜂等)来防治害虫;②以菌治虫。即利用使各类害虫致病的微生物(如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病毒等)来防治害虫;③以其它捕食性动物(如鸟类)或植物来治虫;④以昆虫的激素(如脱皮激素、性诱激素等)治虫;⑤应用昆虫的不育技术治虫。

第四、化学防治法。

即采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药”。化学防治一般在病虫对林木危害有较大经济损失时采用,使用农药的方法有喷雾、喷粉、熏烟、注射茎干、涂环和灌根等,注意合理使用农药。首先要正确选择农药品种和使用浓度,对症下药,对虫下药。还要选择合适的浓度,过浓时林木易遭受药害,过稀时药效不好反而使害虫和病菌增加抗药性。其次要正确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适时下药。这个合适时机是:1、害虫的大部或全部进入最合适用药的发展阶段;2、天敌的大部分处于不活动时期,保证用药对天敌的杀伤最小;3、能兼治同一生活环境内的其它害虫或病菌。再次要注意农药的合理混用和合理交替使用,避免害虫或病菌产生抗药性。同时尽可能减轻用药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第五、物理机械防治法。

第9篇

关键词:通径分析;马尾松毛虫;防治方法;相关关系

马尾松毛虫是我市最主要的历史性害虫,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烈。为分析化防、生防等防治方法的利弊,更好地指导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作者对我市1990~1998年马尾松毛虫发生与化防、生防比重、总防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来源

本次研究材料来源于我市1990~1998年森林病虫害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结果。统计每年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各占松林的比重(称之为“发生率”,下同);化防、生防占有虫面积的比重(化防率和生防率);总防治面积(包括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占有虫面积的比重(总防治率)。结果见表1。

2.研究方法

先对上述材料中的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及发生率进行两两之间相关系数的分析,然后采用通径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表11990~1998年马尾松毛虫发生与防治情况

年度(年)

化防率(%)

生防率(%)

总防治率(%)

发生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5.04

11.16

38.97

22.30

7.40

6.80

5.18

22.56

14.09

19.30

9.30

19.62

17.09

16.25

47.16

36.10

47.15

70.12

26.92

21.40

60.49

39.39

29.21

70.33

46.91

69.70

84.21

1.50

3.73

3.06

8.32

2.13

1.65

1.26

2.31

0.72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材料中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及发生率两两之间相关系数分析,得出表2。

设X1、X2、X3分别为化防率(N1)、生防率(N2)、总防治率(N3)的通径系数,再根据表2建立通径系数的正则方程组:

X1-0.0874X2+0.3221X3=0.2829

-0.0874X1+X2+0.8916X3=-0.6113

0.3221X1+0.8916X2+X3=-0.4666

解方程组:X1=0.361,X2=0.3926,X3=0.322。由此列出通径系数表3。

表2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及有虫率两两之间相关系数

rij

化防率

(N1)

生防率

(N2)

总防治率

(N3)

发生率

(S)

化防率(N1)

生防率(N2)

总防治率(N3)

1.0000

-0.0874

0.3221

-0.0874

1.0000

0.8916

0.3221

0.8916

1.0000

0.2829

-0.6113

-0.4666

表3通径系数表

通径系数

X1(N1)

X2(N2)

X3(N3)

rij

X1

(N1)

1.0000

0.3610

-0.0874

0.0256

0.3221

-0.1037

0.2829

X2

(N2)

-0.0874

-0.0316

1.0000

-0.2926

0.8916

-0.2871

-0.6113

X3

(N3)

0.3221

0.1163

0.8916

-0.2609

1.0000

-0.3220

-0.4666

结果表明,化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应为0.361,通过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0256,通过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1037,生防率对发生率的综合效应应为0.2829;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926,通过化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0316,通过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871,生防率对发生率的综合效应为-0.6113;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322,通过化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1163,通过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609,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综合效应为-0.4666。

三、结论与讨论

1.化防率与发生率成正相关,生防率与发生率成负相关,总防治率与发生率成负相关。

第10篇

关键词:柑桔;病虫害;综合治理

收稿日期:2011-03-01

作者简介:黄建辉(1977―),男,福建仙游人,助理工程师、实验师,主要从事林业及果树栽培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S436.6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179-02

1 引言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柑桔病虫害的防治上过分依赖化学药剂,出现了许多严重问题:某些病虫害愈来愈严重;害虫和病菌产生了抗性;农药残留严重污染了环境;防治次数和经济成本的增加等。要克服这些问题,实现柑桔病虫害的可持续防治,必须采取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综合治理不同于过去的综合防治,后者是要求将所运用的各种防治方法配合起来,彻底消灭害虫,而前者虽然也重视各种防治方法的配合,但它更强调以自然防治为主,并不要求彻底消灭害虫,是从柑桔生产的全局和柑桔园生态系统的总体观点出发,以预防为主,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及为害条件,有机地使用各种措施。即是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根据病虫害发生及发展规律,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

2 综合治理的基本程序

2.1 划分生态区

气候条件是柑桔病虫害发生和主要因素,气候变暖,使原本当地不能越冬的害虫成为能完成生活史,周年能产生完整世代,如木虱、潜夜蛾、红蜘蛛等。又如沿海地区被台风侵袭后,常使柑桔溃疡病的大流行。根据历史上的气候条件,将柑桔园分为若干个生态区。

2.2 调查各生态区的有关情况

调查生态区有益生物与有害生物的比率,根据益害比,决定是否用药防治。如红蜘蛛在捕食螨与害螨的比率在1:50时;锈壁虱在捕食螨类平均每叶0.5头以上时;黑刺粉虱发生区虫口达每叶10头,而瓢虫平均每叶1头,或者寄生蜂类平均每叶2头以上时,均不需要用药,害虫可自然地受到天敌的控制。

调查生态区的栽培措施(施肥、修剪、采收、清园等),用药技术等。其中最主要是调查农药的影响,如波尔多液对锈壁虱,三氯杀螨醇对矢尖蚧,溴氰菊酯对红蜘蛛、锈壁虱均有明显诱发作用。其次是管理不当,如施肥不足时,有明显促进锈壁虱的发生。

2.3 作出预测

根据益害比率、气象条件及病虫害流行发生期预测可能爆发的病虫害。

2.4 制定防治措施

在确定防治对象后,制定防治措施,并注意各种措施间的协调性。主要是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协调。在预报的基础上,优先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措施。

3 综合治理的基本措施

3.1 农业防治

3.1.1 加强冬季清园

果实采收树势基本恢复后,剪除病虫枝、枯枝、细弱枝、陡长枝,并集中烧毁。人工刮除树杆上的苔藓地衣,清除多年生的恶性杂草。

3.1.2 种植多层次格网化的防风林

种植防风林,特别是沿海台风入侵频繁地带及柑桔边缘地区,选用女贞、杉树、榆树、泡桐等建立针叶林阔叶林混交的多层次格网化防护林带,给柑桔树生长发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护林带的建立能降低阳光直射和风速强度,可减少冻害和叶片摩擦造成的伤口,从而可从根本上减少病虫的发生、传播和流行的可能性。如冻害后,树势弱,树脂病发生严重;叶片有伤口,使溃疡病、炭疽病的侵染率增加,病害发生严重;有防护林带的柑桔园木虱传播困难,黄龙病发生相对较轻。另一边面,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捕食螨、瓢虫、草蛉、蜘蛛、步甲虫等多种天敌的栖息繁衍,能有效抑制害螨等虫害,减少喷药的次数。

3.1.3 套种绿肥、合理间作

柑桔园套种压埋绿肥作物可培养土壤肥力,创造有利于柑桔生长的天敌栖息繁衍的小气候环境,使天敌有足够的营养补充,丰富了桔园的生态系统,笔者在福建三明林业学校教学林果场柑桔园进行套种与未套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套种园内的各种瓢虫和蜘蛛激增,隐翅虫、拟步虫、食蚜蝇、食螨瓢虫、捕食螨和寄生蜂等明显比未套种园多许多。同时绿肥生长快,能有效抑制其它害草滋生为害。可大力推广的绿肥作物包括藿香蓟、日本菁、草决明、浙春2号、竹豆等。

3.1.4 合理施肥、养树壮根

施肥应根据树体的大小,植株长势,土壤肥沃程度,调节施肥量,合理搭配N、P、K的含量,施用无机化肥应少量多次,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做到速效与迟效肥有机结合,均衡供应柑桔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

3.1.5 促控枝梢,截断害虫食物链

成年柑桔树,以春梢为当年的结果母枝,秋梢为翌年结果母枝,而夏梢粗壮,为消耗营养的组织,且易成害虫的食物链。通过肥水控制,在7月中下旬掌握在降雨前后重施壮果促梢肥,促使秋梢抽发整齐,提前老熟,减轻潜夜蛾为害,此时下肥即可保当年产量,又能争取下年多花多果。大暑前抽发的夏梢及9月中旬抽发的晚秋梢应尽早抹除,减少食叶类害虫的食源。

3.2 物理防治

利用害虫趋光性,在其成虫发生期,田间每隔100m左右点1盏紫光灯,灯下放盆水,并在水中加入少许柴油,可诱杀蛾类、金龟子。利用人工钩杀幼虫,刮杀卵和初孵幼虫的方法防治天牛、溜皮虫。根据害虫迁移、产卵的习性,涂胶、刷白或堵塞虫孔等措施。

3.3 生物防治

以自然控制为基础,发挥天敌的作用。柑桔为常绿植物,生态系统稳定,与其它作物相比,是害虫天敌最多的作物,几乎每种害虫都有多种天敌存在。利用合理的栽培技术,改善果园小生态环境,创造有利天敌繁衍而不利害虫孳生的环境条件。在病虫害发生区引移释放天敌,用日本方头甲、黄金蚜小蜂等控制矢尖蚧;用草蛉、捕食螨捕食红蜘蛛;用松毛虫赤眼蜂控制卷叶娥;用异色瓢虫捕食蚜虫;用大红瓢虫和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等。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有效果好,方法方便,收效快的优点,是协调治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科学用药,防止盲目施药,应适当放宽化学防治指标。如红蜘蛛一般掌握在春季3~4头/叶,夏秋季5~7头/叶时进行防治。锈壁虱用肉眼观察,发现个别果实出现洞皮时喷药。潜夜蛾防治指标是嫩叶受害率在5%以上,但新梢停止抽发时可不必用药等。这样有利于天敌保存,生态保护和节约用药成本。

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减少广谱性杀虫剂的使用,应多用选择性的农药,强调有机磷,菊酯类农药的使用,如用机油乳剂、速螨酮、克螨特等防治红蜘蛛。用机油乳剂、优乐得等防治矢尖蚧。用植物性农药(苏云金杆菌等)防治潜夜蛾。用抗生素农药(链霉素等)防治溃疡病等,可减少对天敌和杀伤作用。化学防治应尽量在柑桔发芽前使用。对盾蚧类应抓住第1代若虫盛发期,对螨类应在早春卵多螨少柑桔冒芽半米粒时喷药,在天敌相对较少时防治。

3.5 植物检疫防治

严格引种制度,特别是对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和蔓延。一经发现潜伏危险病虫害,应及时销毁、彻底铲除。

3.6 应用现代技术,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根据病虫害发生流行与柑桔寄主植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气象条件病害流行预测法、病原物数量动态检查法等分析推断病害的发生期及发生程度。建立计算机数据库,为以后预测预报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志恒.柑桔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浙江柑桔,2000,17(4):14~15.

第11篇

【关键词】瓜类 病害 防治

优先使用农业物理措施如合理轮作、种子处理、土壤消毒、嫁接防病、高温闷棚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除以上方法之外,结合我县技术员多年来种植瓜类蔬菜实践经验,向菜农朋友介绍几种发病率高的病害有效控制措施,实用价值极强,欢迎菜农朋友检验。

一霜霉病

1、营养防治:可用尿素(氮肥)0、25千克+糖(红塘、白糖均可)0、50千克+水50千克。在黄瓜生长盛期喷施,每隔5天喷1次,连喷4-5次,据试验结果,防效可达80左右。用此方法还可再加上0、3磷酸二氢钾喷施,效果也很好,而且抗寒性增强。

2、化学防治:施特灵25克+50%霉多克25克+水15千克,施特灵是一种生物制剂,可提高作物自身免疫能力,增强抗逆性,与保护性、治疗性杀菌剂等农药混配使用效果更加而50%霉多克是治疗性杀菌剂,两者混配效果极佳。

二 细菌性角斑病

1、生物防治:为了预防各种细菌病害的发生,在定植后第7天,用每15千克水+代森锰锌20克+100万单位的链霉素各3支进行叶面喷施。

2、化学防治:施特灵25克+细菌快克25克+水15千克叶面喷施,原理同上。

三 白粉病

1、小苏达防治:当黄瓜白粉病刚刚发生时(黄瓜个别的叶片发生,而且只有1-2个很小的病斑),隔3天喷1次,连喷5-6次。喷洒的浓度是2(即500倍液)小苏达溶液。经试验,防效达90左右,如果作预防用,发病前喷,效果更加。小苏达喷后可分解出二氧化碳。在保护地黄瓜上喷,还能提高黄瓜产量,这叫一举两得。那么,小苏达不是农药,为什么能防治白粉病呢?原因是PH的作用。因为白粉病菌要求在酸性条件下生存,而小苏达是碱性,喷后造成小气候条件改变,成弱碱性,致使白粉病菌死亡。但是,若在病害发生比较重时才防治,效果不好;如果随意提高浓度,效果也不好;或喷洒间隔天数较长,效果也差。这种防治法成本低,来源广,利于农村大面积应用。

2、化学防治:奥尔1袋+加纳金25克,一次即可控制病情效果非常显著。或者用升华硫0、5公斤+洗衣粉0、05公斤+水200公斤,先将升华硫和洗衣粉包在纱布里,用水揉搓出来,搅均喷雾,每7天喷1次,一般连喷2-3次效果也非常好。

四 灰霉病

1、及时摘除花瓣:因为病菌主要侵染花瓣,如果我们能及时在花瓣凋萎时提前摘除,装在塑料袋内,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可明显减轻瓜条发病。

2、化学防治:施特灵2袋+50%施美特25克+水15公斤,连喷2次,效果极佳或用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利得可湿性粉剂,效果好,不易产生抗药性,农药广谱,防治对象多,价格比较便宜。

五 菌核病

1、选用紫外线塑料膜:保护地塑料膜可改用紫外线塑料膜,此膜经试验,可抑制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形成,发病轻。

2、药剂防治:施特灵2袋+菌核净20克+水15公斤,效果极佳;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1),混均后,喷600倍液,效果更佳。隔7天1次,连喷4-5次。

六 病毒病

1、趋蚜:可用银灰膜,一是铺盖,二是挂条,可以起到避蚜作用,减轻病毒病。

第12篇

关键词:水稻病害综合防治

综合防治即从农业生态学的总体观念出发,以预防为主,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原则,有机地协调使用农业、化学、生物和物理机械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害的发生数量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达到高产、优质、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防治水稻病害,保护水稻安全生长,基本上有4条途径:一是改变农田生物群落的组成相,使病菌的种类和数量减少,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二是改变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之不利于病原物的生存和繁殖或增殖;三是减少农作物被害的可能性,增强或提高利用作物的抗病性、耐病性;四是直接消灭病原物。病害防治方法,按其性质可分为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现将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植物检疫

加强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保障水稻生产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例如,和县2008年首例细菌性条斑病,就立即采取封锁、消灭措施,以防止植物检疫对象传出扩散。

2加强预测预报

加强预测预报并及时发放宣传到户,做到有情必报。预测预报工作在如今农户分散经营且多为老人妇女的情况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预测预报可指导他们及时准确地用药,控制病害发生及蔓延,以避免造成农作物减产、品质下降。

3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和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大棚、中棚、小棚甜瓜后茬不少为晚粳。水稻条纹叶枯病在不同品种间表现差异很显著,例如和县近年推广的安选晚1号、宁粳2号等表现为抗耐病性,常用品种武运粳7号因感病而停用。二是合理密植及肥水管理。以增强作物抗病性,较好地抑制稻瘟病、纹枯病发生。

4物理防治

日光晒种、温水浸种,可杀灭病菌。或通过汰选种子,利用健全种子与被害种子在体型、大小、比重上的差异进行分离,剔除带有病害的种子,可达到防治的目的。

5生物防治

目前在水稻上已广泛使用农用抗菌素,如经久不衰的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和刚投放市场的四霉素等,在病害防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生产无公害农作物的首选生物药剂。

6化学防治

加大植物检疫工作是农业主管部门和植保部门的重要职责,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由于种种局限不如化学防治收效快、效果明显、使用方便,因此农业生产现实中农药防治仍占据主要角色。由于当前市场的开放性,不少经营户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不知或分不清真菌细菌病毒以及它们的繁殖增殖、传播方式。因此,应加大对农资经营户的培训力度,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

恶苗病是一种细菌性种传病害,发病后几乎无药可治,浸种灵或强氯精药剂浸种是防治此病的最佳方法。在苗床病害防治上,基肥不宜过多或过少,氮、磷、钾需平衡施用以提高秧苗抗病性。立枯病可用20%甲基立枯磷1000倍液喷雾。疫病可用恶霉灵400倍液喷雾,苗瘟用三环唑或稻瘟灵防治效果较理想。在大田病害上,条纹叶枯病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麦收前后防治灰飞虱以减轻其发生危害,药剂宜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直播稻宜选在6月上旬,避开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并实施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提高作物抗病性。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用强氯精浸种,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真菌和细菌;秧苗二叶一心期后用36%三氯异尿酸900g/hm2对水450kg喷雾,隔5~7d再喷1次;水稻成熟后,秸秆需带出田外处理,稻谷单独存放,谷壳集中销毁,不可扫入粪坑作农家肥下田。防治纹枯病可实行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和合理施肥,还可用井冈霉素或三唑酮防治,效果很明显。防治穗颈瘟可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科学施肥,浅水勤灌;在孕穗末期至抽穗始期用20%三环唑或30%稻瘟灵乳油防治。防治稻曲病应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氮、磷、钾合理施用,浅水勤灌,干湿交替,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还可用40%井?蜡芽可湿性粉剂或好立克于破口前后防治2~3次。

参考文献:

[1]杨永进,黄水坤,周少华,等.20%康宽悬浮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88.

[2]吴晓峰,张立洋,邱晨,等.不同杀虫剂对水稻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16):7527-7528.

[3]郑淑华,李玉民,徐利敏.30%琥胶肥酸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曲病药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3):53-54.

[4]王永君,黄正道.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寒地水稻病害防治中的一些问题[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