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7: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辩论的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相对主义;诡辩论;运动;静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90-01
一、试题回顾
(09广东卷23)关于运动有几种看法:甲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丙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是
A、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B、二元论、形而上学、辩证法
C、辩证法、相对主义、两点论 D、辩证法、形而上学、相对主义
解析:甲观点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丙的观点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据此选A。
二、厘清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关系
从答案的选项设置我们可以看到辩证法、相对主义、形而上学三者并列,但是我们明确地知道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对立的,对立于人们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理解。辩证法引申为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形而上学引申为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待世界。如同马克思把世界的本原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样,对于世界的存在状态的划分也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外无其他本体论,二元论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同样道理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分类不属于辩证法的,则一定属于形而上学,除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外没有第三种状态。
因此,试题中关于世界存在状态的三种观点都可以也应该划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之中。乙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一种与辩证法的观点对立的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关系片面的观点,应当归入形而上学的观点。这样就自然而然得到一个结论:相对主义和形而上学有某种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相对主义从属于形而上学。
结合对相对主义概念的理解可以证明上述结论的合理性,“相对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从相对主义的概念和特征中可以看出“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使它成为形而上学;“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则使它滑向唯心主义,相对主义从世界状态上划分属于形而上学,而从本体论上划分则属于唯心主义。
通过上面的分析并不能彻底否定试题的设置和选项的选择,即使乙观点也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更具体为相对主义的观点,因此选择A选项并没有问题。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如果A选项改为“辩证法、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也没有问题。
三、厘清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
但是问题在于答案的解析中“乙的观点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乙的观点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这个解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在于“诡辩论”三个字。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关系不难看出问题的所在,“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相对主义成为诡辩论的“最应手的工具”不等于诡辩论只有相对主义这一个工具。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可以说是第一个对诡辩论做系统批判的哲学家,他曾经指出:“诡辩这个词通常意味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得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从黑格尔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凭借虚假的根据”动摇真理是诡辩论的典型特征,那么凡是违背辩证法原则的观点都有可能成为诡辩论的“工具”。那么丙的观点“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忽视绝对运动,与常识与真理不相符也属于诡辩论。这样说来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能够导致诡辩论。
四、误解的缘起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提倡生成”、“期待生成”。这就要求老师“关注生成”、“驾驭生成”,使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增添光彩。
一、巧用“意外”,引导探究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课始,我让学生任意报数,师生比赛谁先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正当我沉浸在游戏的情境之中,几个“不识时务者”打乱了我课前的预想:“老师,我知道其中的秘密,只要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对,在数学书上就有这句话。”又有几个学生偷偷地打开了数学书。怎么办?谜底都被学生揭开了。面对这一意外,我没有死守教案,而是果断地调整了预设。
师: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知道了3的倍数的特征。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只和什么有关?
生:只和一个数的个位有关。
师:与今天学习的知识比较一下,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1: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不行?
生2: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只看个位,而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
学生尝试探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简单数开始研究,借助小棒学生很快想到了用“拆数“的方法来研究,并且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3的倍数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最终,还有同学居然得出了4的倍数的特征。你能说这不是课堂意外带来的精彩收获吗?
二、抓住“意外”, 引导思考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是精彩的。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因此,出错在所难免。教师应该从学生错误的暴露和表现开始,把它作为教学的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顺应”他们的知识,掌握错误源头,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如:“一支钢笔7元钱,4枝钢笔一共要多少钱?”有的学生往往错误地列式为7+4。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于乘法含义没有理解。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生硬地否定,要尊重学生的理解。 我们可以适时地创设情境:“(板书:7元 7元 7元 7元)要求一共花了多少钱可以怎样计算?”在这种直观而又熟知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想到:4个7元相加,即7+7+7+7;相应的联系乘法的含义,4个7相加就是4×7。这样缘于错误找起点,起点找准了,学生理解了,错误自然就降低了。
三、利用“意外”,辩论明理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中这些“意外”的错误,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中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强化他们学习的信心和热情。如教学“质数、合数”的内容时,新授课结束后,我习惯性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我们探究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新发现和想法或是疑问?”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发现奇数都是质数。”这是在我意料之外的。此时,我没有急着下结论,只是微笑着望着其他的学生:“是这样吗?”就这么一句简短的问话,引起了一场精彩的辩论。
生1: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你看,9也是奇数,但9却是合数。
生2:我同意生1的观点,像15、21、35等也都是奇数而且都是合数。
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我却仍然只是微笑,不发表意见。这时生3站起来:“我认为这样说也不对,2是质数,它却也是偶数。”生4:“应该这样说,质数中,除了2都是奇数。”这个结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辩论已经结束,可是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沐浴在兴奋里,从这次“意外”收获的辩论中,学生感到,数学原来如此严密。
四、活用“意外”,开放思路
关键词: “外研社杯” 英语辩论赛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模式
2008年5月20日,第十二届“外研社”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每次看完辩论赛都让笔者激动不已,联想到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侧重交际、辩论、演讲能力训练,与英语辩论赛的要求不谋而合,如果将辩论赛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这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必能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本着这种精神,笔者在“外研社杯”辩论赛现场直播时,指导学生观看。学生看后反应颇为强烈,趁热打铁,我在学生中组织了一次辩论赛。首先,由学生自己确定题目,推举主席及正反主辩,主辩再自行结合三位助辩。因为是第一次,给学生一个星期时间准备,由我和部分学生担任评委。一个星期后,辩论赛正式开始。正方辩题:在校大学生创业利大于弊;反方:在校大学生创业弊大于利。30分钟的辩论似乎转瞬即逝,正反双方大展辩才,可由于知识有限,常出现理屈词穷的时候,有的听众激情难按,代为辩论,虽有违规章,却也增色不少。结束后,询问学生感受,学生自觉知识有待丰富,也理解了课外准备的重要性,同时觉得这种方式很好,若能很好地完成,对英语水平的提高不可同日而语,要求以这种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我给他们布置了课外阅读的任务。学生阅读了相关课外知识之后,深刻地理解了文章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又确定了一个辩论题目。正方: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反方: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双方的论点都比较有力,对辩论技巧的掌握较之前次熟练。这场辩论实力相当,双方都有没做好的地方,但这次辩论赛较第一次大有进步。辩论课的开展受到学生的欢迎,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一、学生知识面扩大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首先必须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过在选择辩论的题目时要注意选取难度适中的辩题,学生查找资料会方便些,论证资料充分些,积极性也更高些。
二、能力得到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从一堂堂小小的辩赛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从分析事件、人物,阐述观点到思想升华,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口语水平提高
如果说辩论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双方(甚至多方)在论争的过程中,突破自己思维和观察的局限,听到不同的声音,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大家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那么英语辩论赛对增强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以及改进外语教学都大有裨益,这使学生看到了英语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考级拿证,而是要实践运用。
四、与社会接轨
随着全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始从地区、国家扩展到不同大陆乃至全球。与此相适应,在外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被融入外语教学的目标之中。为了充分利用中国和西方外语教学的优势,有必要探求一条能将交际教学融入传统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而辩论赛则正好满足这个要求。学生在准备辩论期间,需要不断地调查、研究、比较、思考。学生也许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是需要知道到哪里才能寻找到答案,而这个寻找准备的过程也会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学生本身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发展对每一个英语学习者所提出的迫切要求。当然,这种英语教学模式的探求,需要广大中国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确实给人启迪,观看后把辩论赛引进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能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切实地提高了英语水平。总之,把辩论赛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于培养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什么是“辩论式”学习
所谓“辩论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怎样进行“辩论式”学习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前提
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获得人格的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论题”是保障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教学中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例如:《苦柚》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我们就以“柚子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但伯父的心里却是甜甜的。不仅统一了认识,还体会到了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例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可以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学习“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我们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学生在辩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把握“辩论”的时机是关键
在语文课堂中,什么时候开展辩论最好?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例如:《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当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乌鸦喝水》中,我们知道乌鸦特别聪明,那么这只乌鸦怎么会上当呢?乌鸦到底聪明不聪明?如果课堂上能抓住这个问题。顺势开展辩论,就可以说把握住了“辩论式”的时机。通过辩论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再聪明的乌鸦也会上当。这样的辩论才更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三、“辩论式”学习的作用
(一)在“辩论武”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他就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着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二)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很多同学在分析评点周瑜这个人物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通过这场辩论,使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辩论会 宽容心 尝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27
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是大中华做人之美德。但今天的少年儿童大多都是爷爷奶奶们的心头肉,是爸爸妈妈们的掌上明珠。他们在比较优裕的环境中长大,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天性,哪里受得了一点委屈和挫折。然而,一个班集体总是由几十个天性活泼好动的孩子组成,生活、学习、活动中总少不了摩擦和矛盾。让孩子们成长,让孩子们团结,让孩子们宽容,这是我教学小学语文的初衷。下面我就一个实例展开对通过辩论会培养学们宽容心的阐述。
有一次,我提前5分钟站到教室门前等待上课的铃声。几个活泼乱跳的男生你追我打,正玩得开心,不料确把一个女生给撞倒在地。一个男生好心过来拉女生,却被女生吐了一脸的唾沫。这男生扯开喉咙大喊:“喂,谁是她十年后的老公?快来扶扶她吧!”女生听男生这么一喊,气得倒下地又哭又滚。我好说歹说,好不容易才把她劝进教室。女生还在嚎啕大哭,委屈得死去活来。于是,我临时将语文课与班会课作了调整,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十年后你的老公是谁?”几个大字。同学们一看这几个字,有的拍手大笑:“老师的精神出问题了。”有的大惊失色;有的一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待我用手势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后,才把上课前的一幕一五一十地给同学们述说了一遍。然后指着黑板上的字说:“今天,就是这句话惹出了事端。这节课,就让同学们作为正反两方开一个小小辩论会。正方同学是持以这句话不道德的观点,认为千万不能这样说。反方同学是认为这句话并没有不道德的因素,说这句话并没有侮辱人格的意思。”于是,同学们自动地分成了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一位女生说:“这句话乍听起来,十分刺耳,让人难以接受。细细一想,十年后,我们已经是二十二、三岁的大姑娘了,有的已经结婚了,是有一个老公了。但同学之间开玩笑不应该这么说,我认为说这句话的男生应该给那个女生道歉。他应该懂得要尊重别人,说话要先想一想什么话可以说,什么样的话不能说”。
反方的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下课时间开玩笑嘛,又不是真的,何必就这么认真呢。如果我是一个女生,有谁对我说这样的话,我会大大方方地告诉他,十年后,我会指给你看,我的老公就是他,这不就完了吗?”
就这样正方说,反方驳,反方说,正方驳,辩论会上的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的态度也十分认真。你来我往,唇枪舌战,连刚才哭得似泪人儿的女生也卷进了这场舌战之中。经过三十分钟的辩论,同学们好像突然懂事了许多。正反两方的同学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同学之间的关系及产生了矛盾后的见解。
那位说了这句话的男生和气得泪如泉涌的女生又重归于好,坐到同桌的原位。男生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不喜欢开玩笑。”女生也笑着说:“没关系,其实是我太小气了。今后我一定要大量一些。再说,我的个性太内向,这次的辩论会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心灵之窗,使我深深体会到宽容待人的重要性。”
这次小小的、临时的辩论会不但使同学们对文明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培养宽容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给了我一个提醒:是否可以尝试以辩论会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的宽容心,塑造学生们的良好品质。就这次实战的经验告诉我,这是一种很可行的方式。辩论会中,我们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们各抒己见。学生们在一个大集体中生活,他们的个性、想法、情感等的表现方式均不同。可以说,学生之间并没有那种了解、默契、共鸣。辩论会中,学生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谈谈自己的梦想,可以说是畅所欲言。这将会为学生们之间相互了解、理解埋下伏笔,也会给学生们各自带去心灵的震撼,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们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辩论会中教师们还应重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是辩论点的选择。一场好的辩论会首先是标题要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冲劲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的。当学生们面对的是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的思维、情感就会更加活跃,这样教师们才达到了开展辩论会的最低标准。因此,教师们在选择辩论点时,应就学生们周围发生的、为学生们所熟悉的,或者是所困扰的事情引申为论点。另外在选择辩论点时,教师们还应注意该辩论对学生们的意义。学生们可以从中获取怎样的信息,能否达到成长、成熟的目的,能否影响他们的品质。这些都是十分关键的。一个好的辩论点,可以获取关注,可以铸就成长。
地点:大学生活动中心206(初定)由班长联合团支书借用
人物:生技062生技061生科061生工061全体同学(参赛选手每班各15人)
主持人:
邀请嘉宾:各班辅导员和英语教师外语系学生系团总支李老师
准备工作:
1,定好论题,分组(已安排)
2.通知各班参赛选手积极准备,增加比赛的精彩性(包括写阐述官观点,自由辩论论据,提问环节的问题,总结陈词
3,奖品:奖项(1)最佳团体奖(2)最佳辩手奖男女各一个(3)互动环节奖品(保密)
各奖品有各班班费分摊,
4.宣传工作:三份宣传海报,具体分配给两班的宣传委员23#9#5#
5.现场布置:各队用两张桌子,对放(侧向观众).播放放灯片:三页.每页包括辩论时,论题,辩手名字,各队所持观点,任务交给有能力做好的同学.
6.组织::各班组织委员及纪保委员负责监督全班人员到场并保持现场秩序(辩论时不要虚声,喧哗,吵闹,发泄情绪等)
7.互动环节的题目
8.计时员:主持人负责,外加一个助理比赛流程及评分细则:
双方分别总体阐述自己的观点,每队2”,
自由辩论10分钟(双方互相辩论,不允许使用过激语言,不能过于情绪化,否则扣一分)
相互提问与回答,每队共3个问题.一问一答2”,总结陈词,每队各用2”
评委4人,收分员1员,统分员1人,总分最高的为一等奖,总分其次的为二等奖,然后由评委共同协商决定出男女最佳辩手
互动环节:1.辩论赛正式开始前由生技062班同学演唱一首英文歌
2.第一轮结束后进行"猜猜猜"游戏,具体规则:
(1)现场选出几位观众答题,答对题目者方可参加游戏,选出6-8位观众自由分配为3-4组,
(2)由一人看物品并用英语描述出该物品的特征,(不可用肢体语言),由另一个来猜,猜对则两人各得一份该物品,猜不对就了留给下一组(猜题的同学只允许猜三次),描述的同学不可以用该物品所出现的任一单词,如toothbruth就不可以用tooth或brush.倘若违反规则,则需要演一段节目,时间为1-2分钟,方可拿奖品
摘要:本文选取春秋战国时期的“策士”作为研究对象,从“策士”种类的多样性、经济上的依附性、思想上的独立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此时期的“策士”是后世“策士”的基础和雏形,基本特征已经奠定。
关键词:春秋战国;游说;经济依附;思想独立
春秋鸸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此时期士阶层的地位日益上升,为了所依附的阶级与统治集团的利益,他们四处游说,以辩论为雄;同时,各诸侯国的霸主在争战过程中也逐渐的认识到,政治上的斗争与外交上的迂回是争霸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此社会形势下,在社会变动过程中随着时代的浮沉,“策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运而生,并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且影响至今,这一时期的策士具有很鲜明的典型特征。
一、“策士”概念界定
今人提到“策士”,多会想到春秋战国的纵横家们。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朝秦暮楚,见风使舵,但又有自己的政治主张,熟谙纵横之术。凭借机谋智慧、口才辞令,他们四处奔走游说,周旋于政治集团之间,为诸侯征城、掠地、杀人、灭国出奇谋划妙策。以张仪、苏秦、陈轸等人作为“策士”的典型代表,其实不然。
《辞源》解释为谋士,《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士”一词的解释是:“封建时靠君王或公卿为其划策的人,后来泛指有谋略的人。”[1]由此可见,“策士”包括一切为君主或诸侯王出谋划策的人,而不仅仅是后代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纵横家之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也在这一时期为自身的政治理想而各显本领。
本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策士”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以思想著称的老聃、孔子、庄周、墨翟、邹衍、孟子、荀卿;以政治显世的管仲、晏婴、子产、申不害、商鞅、韩非;以军事起家的吴起、孙武、孙膑、乐毅、白起,也有以外交扬名的苏秦、张仪之流。除此之外还有能言善辩的惠施、公孙龙,精于农学的许行,善于水利的李冰、郑国,喜好天文的甘德、石申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策士是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人生观念、政治理想以及游说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但百家志在匡时致用,游历各国,“合则留,不合则去”,[2]显示出了春秋战国时代独特的社会面貌。
二、春秋战国时期策士的典型特征
(一)游说与辩论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策士,如孔丘、孟珂、苏秦、张仪、范睢、陈轸等人都是出色的游辩之人。正如刘知几在《史通・内言》中记载:“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若《春秋》载吕相绝秦,子产献捷,臧孙谏君纳鼎,魏绛对戮杨干是也。战国虎争,驰说云涌,人持《弄丸》之辩,家挟《飞钳》之术,剧谈者以谲诳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若《史记》载苏秦合从,张仪连横,范睢反间以相秦,鲁连解纷而全赵是也。”[3]春秋战国之际游辩之盛让人惊叹,而策士的游辩方式的多样也不得不让人称赞。
在“处士横议”的时代,各家纷纷著书游辩,以自身的学识和口舌之利宣扬自己的学说观点,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正因如此,各家的辩论各具特点。道家的辟阖、仪态万方、荒诞怪异和自由洒脱,法家的言辞犀利、咄咄逼人,无一不体现了学派的特点。但相同的是,各家通过“仁义”或“利害”或“情感”或三者结合,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来游说各国,或努力消除各诸侯国之间的隔阂,或实现所在国家的利益,或化解民族之间的矛盾,或努力实现天下的统一,不仅他们的辩论之术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思想也是需要我们为之深思的地方。
辩论中最为推崇的是雄辩,在辩论中具体表现为卓越的智慧,出色的言辩所形成的恢宏气势,雄辞激越和气势磅礴的风格也正是“策士”言说时的普遍特色。孟子喜欢运用排偶的句式和反复重叠的言语体现自身激烈、雄健有力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孟子生当周季,渐有繁辞,而叙述则时特精妙。”[4]这些无不体现了他们卓越的言说技巧,让诸侯为他们的气势所折服。
善于揣摩,引人入彀。“策士”们大多适应时展的雄辩之人,他们或委婉含蓄,或比喻寓言,很善于从对方的心理作为出发点。他们是思维逻辑的高手,在无形中把对方引入自己的思维路线中来。比如,孟子的一句“王何必曰利”就吊足了王侯的胃口,再从诸侯自身的利益出发,“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士庶人”“诸侯”“君王”,步步为营、漫不经心,不知不觉中,诸侯王们就进入了他们的言语轨道之中。“策士”们或用比喻或用拟人,但大多采取揣摩心理,从对方利益或仁义出发,迂回劝说的方式,引人入彀,这是当时的一个典型特征。
(二)经济上的依附性
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兵祸接踵而至,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的动荡不安带给“策士”无穷的灾难:另一方面,大多数“策士”出身贫寒(见表1),因此策士几乎到了“无以为食”的地步。
比如,范睢“家贫无以自资”,苏秦“穷巷掘门,桑户卷枢之土耳”等等,他们经济上贫乏,政治上又无籍借,所以他们必须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口舌之利投靠王侯,以换取必须的生活资料和人生存的自尊,他们不得不承受生活的重压,在经济上依附于人。正如李斯所说的:“斯闻得时无怠,今万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诟莫大于卑贱,而悲哀甚于穷困。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三)思想上的独立性
出身的寒微,带来的是政治地位的低微,但在思想的深处,策士们并没有这样认为或者不想承认,所以他们在所服务的诸侯王面前竭力维护自身的尊严。例如,通过个别以“道义”为己任的策士,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力争以“道”和“势”相抗衡,把自己与君主的关系明确的分为“师、友、臣”三类。这一点,《孟子》书中所记载的子思和鲁缪公关于“道”和“势”的争论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又比如,墨家子弟在外做官,如果服务的对象不采纳自己学派的主张,那么墨家子弟宁愿罢官。
“策士”们经济上的依附与思想上的独立性无疑是相互矛盾的,这使得他们既对自己所服务的对象既有利益一致的地方也有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所以,“策士”们虽然红极一时,但他们终究还是摆脱不了自己的悲剧命运,甚至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孔孟始终不道得重用,老庄选择归隐,商鞅被车裂,苏秦请求车裂,即使未死之人,如李斯、张仪之人也活得战战兢兢,如覆薄冰,这是处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所必然的无法逃脱的命运。
知识若不能变为生活的大美,那无疑是一种遗憾,同样,我们研究先秦“策士”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是消除“策士”即是纵横家的说法,也不是只有《战国策》中的人才是“策士” ,进而还原“策士”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先秦“策士”之所以能名扬后世,被后人代代谈论,也是因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魅力,这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127.
[2](宋)苏轼:《范增论》,载(清)吴楚材、吴调侯撰:《古文观止》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59:474.
[3](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9.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探究性学习效果不佳。作为教师,应想方设法解决相关问题,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
生物;探究性学习;有效开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广泛开展,但在探究性学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学生逐渐学会了配合老师,经常掩盖发现的疑问,课堂顺风顺水,一气呵成;二是一些教师固守预设,没有勇气把握课堂的生成,课堂功利化,缺少灵动和思维深度。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好的探究性学习其主体必是学生,教师在活动中不能抢眼,要把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要做到这点一定离不开好的情境。好的情境是开展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情境创设要多元化,常见的情境可以描述生活实际,可以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生成,也可以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借助媒体教师自己创设。例如,在学习《爬行类》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只小蜥蜴要寻找自己同类的故事情境,情境贴近学生的感知,学生既好奇又有兴趣,探究活动一下就展开了,并且以找同类为线索,通过小蜥蜴不停地寻找,学生的好奇心贯穿着整个探究。又如,学习《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一课时,教师播放显微镜下小鱼尾鳍中各种血管的视频,微观世界的奇妙,立刻将学生置身于探究情境中,调动着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判断着哪些是动脉,哪些是静脉,什么样的是毛细血管。从血管的粗细到血流的方向再到血管的主干和分支最后到红细胞通过的状态,学生置身在探索情境中,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真实地反馈,动态地生成,学习着知识,感受着方法。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是灵魂,无处不在,但也只是灵魂,绝不抢眼,默默地保证着探究活动的进行。在一定的情境下,探究活动要取得实效,还要注意所选的探究材料的活动价值,尤其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恰当的材料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诠释知识,成就轻松愉快的学习认识过程。
二、合理设置问题,推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决定着探究的价值。问题要有探究价值,更要有驱动性,要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以《爬行类》一节课为例,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建构爬行类特征的概念。问题1:你知道的动物中,有哪些属于爬行类?这个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也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问题2:(出示蜥蜴或壁虎)你抓过蜥蜴(或壁虎)吗?有什么感觉?它的哪个结构和爬行类相适应?引导学生亲身感知,观察感受爬行类的特征。问题3:爬行类还有哪些特征呢?再次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推动学生逐步完成知识的建构。
三、注重课堂生成,挖掘探究性学习资源
探究性学习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固守预设,要重视课堂生成”。再以《爬行类》这节课为例,课堂上我用“小蝌蚪找妈妈”这个学生们都熟悉的题材设计了课堂主线,在小蜥蜴寻找同类的路上,先后让小蜥蜴遇见了鱼、青蛙、乌龟、蛇、鳄鱼等动物,每碰见一种动物,都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猜想空间,也为问题的生成创造了条件。例如,蜥蜴碰见乌龟时,一部分学生会认为它们外表不像,不是同类,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或者有一些生活认知,认为它们是同类,这样新的问题就生成了。学生生成的问题,是教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问题,也是教师要利用好的最好教学资源。当出现问题时,可以给时间让正反方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发现乌龟和蜥蜴相同点远比不同点多,最终得出是同类的结论,进而总结出“有些爬行类体表覆盖的是骨质甲”这一特征。同样的认知过程,碰见蛇以后,辩论出“有些爬行类无四肢”这个特征。在辩论过程中,教学内容得到了深化,学生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就实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四、重视对探究过程的归纳总结,提升探究性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24-01
目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我国各地被广泛使用,这主要是苏教版在教材内容选择方面,符合了学生成长的认知规律,并有助于教师开展多层次的教学。因此,基于这一教材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做好语文教学方法的组织探索,从贴近学生阅读理解的内容方面,寻找到适宜学生接受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语文作为学生的思想启蒙工具和日常思想交流的工具,在现代的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育,它对于学生长久的发展与正确思想轨迹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严格把握好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一切工作和内容都要围绕着学生的主体特征展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案例收集,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形式等手段,致力于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抛除传统教学的灌输模式,多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鼓励,以达到学生综合理解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的逐步提高,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标,使小学语文的教育更具科学性和规划性。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整体方面考虑,制定教学的方法和教学大纲,协调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全面进步;针对不同类别的能力培养,合理地做到学习方法的建立。
(一)通过创新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创新性教学的意义是改变以往教师完全授课的课堂模式,在课堂上倡导自由学习的理念,通过采取关联教学法来促进学生间的互动。
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三年级语文《少年王勃》一课时,可以通过讲述教材外的王勃相关事迹,激发学生们对于王勃这一人物实际的了解,以王勃写下《滕王阁序》,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假如自己和王勃处于同样环境下,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请学生们在联想之后相互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作文拟题《我与少年王勃的区别》。这样可以在完成授课内容的情况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培养,相比为学生在作文课堂布置《我的理想》之类的作文题目,《我与少年王勃的区别》不仅具有了命题作文的自主思想,同时还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并且能够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学习激励。这类关联教学的方法,要求教师进行多领域的教学素材内容的搜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此种互动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升阅读能力
在课堂中教师应当做好学生读说能力的培养,在标准的读说基础上,灵活变通授课的形式,使学生获得整体的知识熏陶。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辩论的课堂形式,精心选取优秀的辩论题目,引导学生们参与其中。
例如,《乌鸦喝水》一文中,提问:乌鸦是不是只有填石子才能喝到水?是否还有另外的方法?方法是什么?以此使学生们在阅读中真正领悟到文章的内容核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论证观点,投入到与同学之间的辩论中,提升知识理解能力,享受到辩论所带来的新鲜体验,增强讲读的能力,并促进自我辨别思维的形成。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考虑好辩论立题的新颖性,发挥出其关键的课堂引导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除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中要做到使每一个学生真正理解授课内容,而非简单地问一句学生有没有听懂,就开始下文的继续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设立悬念,在授课时多问学生:当出现文章中的类似情况时,你们会怎么办?
【论文关键词】保险学 案例教学
【论文摘要】案例讨论是保险学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互动教学方式,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实际生活场景,使学生融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交流观点的教学方法,其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效果明显。通过组织讨论既可以分析各种各样保险案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的保险学原理,从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借鉴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夯实相关理论知识。保险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不能只采用围绕纯理论展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而应贴近保险实务,着力加强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以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在保险学教学中组织大量的案例讨论课非常必要。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与优势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的特征表现在:第一,真实性。真实性是案例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它所引用的事件在内容和情节上一般不是虚构的。第二,对于案例的描述重在呈现事态演变的全过程,包括期间出现的问题、隐含的矛盾以及对立的观点、冲突。第三,案例展示的事件针对性强,每个事件都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它是一种教学材料,是为教学服务,它包含有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理论或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优势
1 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保险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理论结构日益丰富完整,对于本科阶段的非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驾驭基本理论。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尝试运用保险学的基本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案例分析中,应将注意力集中到案例事件上,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课程理论内容的理解。同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对案例的讲述和评析,强调学生置身于客观社会情境,通过具体的分析,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深化理论知识的目的。
2 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案例教学反映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讲授教学模式中过于单向的信息传递的弊端,使教师、学生的思想通过保险案例呈现的特殊情景交织在一起。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独到的分析,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强化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多元化的观点可以及时改进教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3 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入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求偿问题相关的案例,由学生扮演人、投保人等角色,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接触、分析不同的情景,他们被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并设身处地从扮演的角色出发参与分析和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由此,学生虽然没有亲自调查和身临其境的体验,但结合自身的学习优势,即原有知识和经验背景,他们会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互动中,通过调动过去的经验积累激发联想、比较、思考,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在对不同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悟出几条可行性方案,为以后处理类似的情况提供参考。
二、案例讨论课的实施
(一)设定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为:第一,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保险实务的能力。第二,使学生理解保险基础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第三,为学生学习保险合同的订立、保险合同纠纷、保险理赔等方面,营造与实战极其相近的氛围。第四,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使学生在扮演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等相应角色时能根据所面对事态的变化而寻求应对的思路。第五,通过分析不同保险业务类型、不同情景保险案例,促使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保险学基础理论。
(二)案例讨论课方案设计
在教学大纲的框架内,方案设计可根据课程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既可以采取课堂分组讨论分析,也可以采取辩论或学生讲解等形式。案例是对应章节中的基本理论而设计的。在选择案例时,首先,要求所选案例的内容必须是以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其次,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代表性和矛盾冲突点;再次,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选择范围,案例的内容应紧密结合保险活动实践和社会实际,尽量选择反映我国保险领域的案例,同时也应尽可能反映当今最新的保险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最后,内容应新颖,具有生动性和可操作性,采用篇幅应适合授课进程的要求。
(三)课堂讨论的具体步骤
1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理论依据,作好讨论准备是组织成功的案例讨论课的基础,因此,在上讨论课前教师就应将相关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教师组织和指导好案例分析是案例讨论课的关键环节。首先,教师可根据案例分析中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理论,查阅案例相关背景资料,不仅要从理论上理解案例,而且应在具体的情境下加以把握。其次,要求学生组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案例讨论课的相关研究课题,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集思广益,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当然,也应建立必要的评分监督机制,以防止小组内部出现任务分工不均。在小组成员的具体组成上,应按照学号顺序若干人一组,而不能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来组织。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各组讨论辨析水平也不至于相差太大。
2 课堂讨论阶段。课堂案例讨论的任务主要包括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措施。学生从自身视角剖析案例,阐述小组看法,不同意见相互辩论,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期间教师应注意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将讲台让给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思考、争辩和决策,引导学生探询案例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根据保险学的教学内容,课堂讨论的具体形式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辩论法。辩论是一种强烈地针对问题的正面与反面的讨论,它能促使学生更加熟悉该课程的内容。教师应于辩论结束后对正反两个辩论组分别作客观的评估。
就辩题的内容而言,要使学生双方在辩论赛中辩得起来、辩得下去、辩得公平,应尽可能选择没有定向性的辩题。在保险学中可以展开辩论的话题是非常丰富的。比如保险合同纠纷中,针对保险公司是否应该理赔,可以根据大家所持观点的不同明确地划分出正反两方。双方经过分工后可按照辩论赛的一般程序展开辩论。辩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辩论是一种“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保险学案例讨论中更需要系统的辨证思考,只有借助辩证思维,才能对辩题作出全面的深刻的透视,才能准确地把握争议点、切入点和立足点。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强。
第二,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创新精神的培养置于最重要地位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围绕保险活动的角色主要有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人、保险经纪人等。教师可根据案例的实际需要指定角色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角色扮演。要求学生结合案例的规定情景充分地展开想象把角色扮演好。比如结合保险合同的签订、保险理赔等环节就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确保险活动的各参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教师则扮演着编剧的角色,把舞台让给学生尽情地表演,使其成为课堂的主角。在保险产品营销的案例教学中,充当保险人的学生应独立地思考和解决投保人向他提出的问题,灵活运用推销技巧、产品特点,以及必要的心理战术等来推销出自己的产品。扮演投保人的学生也应想方设法地了解清楚保险产品的所有问题,保险合同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各自角色之中,真实地体验着保险产品营销的全过程。这种类似游戏般的体验,促进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和认知保险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最好方式。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则是以客观的局外人的立场出现的,主要的作用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场景、提供背景资料、点评总结等,可见在角色扮演法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
第三,模拟讲授法。模拟讲授法是学生模仿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较系统地传授知识,启发学生智力的方法。其基本要求包括:科学、自主地组织教学内容;讲究语言艺术;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受众积极地思考;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避免单纯的讲授。
3 总结评议阶段。总结评议阶段是保险学案例讨论课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同时教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学生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适当表扬,形成激励效应;并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基本知识和观点作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案例分析报告,从理论的高度,重新回顾、审视案例的讨论经过和解决方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效果。
总之,案例讨论是保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加大保险学案例讨论课的比重,通过互动式教学,以各类典型案例为载体,强化学生对保险学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掌握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自大陆高校代表队1986年参加亚洲大专辩论赛起,电视辩论在我国发展历经十余个年头,笔者认为,从宏观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86~1993年,1993~1997,1997~1999年。1986年~1993年这一阶段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电视辩论的“上升期”,此期间人们对大专辩论赛处于一个由不了解到了解,由冷漠刭热情的过程之中。而这一时期恰恰也是电视这一强势媒体介人中国家庭生活最迅猛的时期,客观上为大专辩论扩大社会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各种因素夹杂在一起,最终促成了神话般的''''93复旦辩论队的横空出世,至今《狮城舌战》仍是许多辩论爱好者的启蒙教材,而“起承转合”的一至四辩的角色分工依然被许多辩论队奉为圭臬,在其后数年内,大陆各高校辩论队都难以摆脱复旦的影子。尽管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支队伍绝非无可挑剔,但是他们毋庸置疑是新加坡辩论模式发展至顶峰的标志,因此获得后来者的广泛敬意当之无愧。
而任何一个事物到达顶点也就意味着站到了下滑的起点。1993年之后,电视辩论可怕地、不断地以一种重复性的面孔出现,其间的“长虹杯”大专辩论邀请赛,1995年上海第一届名校大学生辩论邀请赛,更多的是对狮城模式的一种强化,而绝非突破与创新。此种模式在1995年代表中国大陆出战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南京大学队的身上发展到了极致,其突出的特征便是霸道的逻辑,华丽的词藻,极端的归谬,频繁的类比,乃至如出一辙训练有素的笑容与手势,不由得使人啧有烦言。这一点南大辩手自身都无法否认,甚至有辩手在某大报上发表文章《辩论反对辩论》,国内一时对电视辩论责难之声四起。而1997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似乎只是在进一步论证人们对辩论赛攻击的合理性,首都师范大学的失利也正式宣告了新加坡模式的死亡,而电视辩论也由天堂落到了地狱。因此,1993年到1997年这一阶段似乎可以概括为电视辩论的“下滑期”。
1997年之后,回到起点的电视辩论赛进人了艰苦的摸索期。在深刻的反思与广泛的征求意见之后,1998年举行的“蓝带杯”对赛制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攻辩环节,到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赛,更是有了大动作,完全取消二、三辩陈词,增加自由对话环节,保留攻辩。赛制的调整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比赛观赏性的提高,使得电视辩论赛重新恢复了活力。在此笔者不得不怀着敬意提到99年的西安交通大学队,可以说这一支队伍对于辩论而言,扮演了一个“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角色。本人以为他们是在复旦大学之后,惟——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辩论的升华的队伍。从理性的角度分析,1999年西交大队的成功取决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观上是由于四位辩手实力强且平均,风格各异而又互补,尤其是一辩樊登、二辩郭宇宽,在“西交大模式”中扮演了两个不可缺少、权其重要的开创新角色,如果没有这两位的全新风格,那么西交大恐怕也很容易滑入平庸。而客观上的因素恐怕要归功于艰苦摸索之后赛制的全新变更。
就2000年全国大专辩论赛而言,主办者在赛制上显而易见地花费了大量心血,在''''99国际大专赛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调整,突出表现为以下三点:其一,强化了一辩的功能,增加攻辩小结,缩短陈词,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背诵型”一辩的出现。其二,取消了自由人制度,将自由人对话转换成正反双方二、三辩的攻辩。其三,增加了观众提问,使得比赛的不可预见性进一步加强。应该说,这一赛制的改进基本上是成功的,二、三辩攻辩加强了比赛的比抗性,事先很难准备的观众提问对辩手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使得比赛的可观赏性进一步强化。但是,作为一名亲身参与的选手,我依然感觉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第一,就一辩的功能而言,该赛制在防止“背诵型”一辩出现上并不尽人意,很大程度上只是增加了一辩的背诵量。因为在拿到辩题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对于对手的观点一般都可以有六七成的掌握。而攻辩小结至多只有一分半钟,因此只要根据本方的提问,抓住几个大的方面,多准备些内容,攻辩小结自然可以顶过去。要蒙住评委,恐怕也并非难事。
第二,就攻辩环节而言,该赛制要求提问的二、三辩只能提问,回答方只能回答,不得反问,并且规定提问只能用10秒,而回答可用2o秒。实际上,由于一辩陈词降至2分钟,提问方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对一辩陈词的一种补充,必须起到一个进一步展开体系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规则,每次回答用足20秒,提问方便只能问出三个问题,这样必然减少攻辩的回合,容易降低比赛的精彩性。并且该赛制还规定提问方可任选二、三辩进行回答,因此大多数队采取了只玫二辩或者只攻三辩的策略,使得比赛责任不能被公平分担。
第三,观众提问的设计本身很好,但规定由一、二、三辩回答,相对而言,削弱了四辩的作用。纵观本次比赛,我们不难发现,以前一辩的尴尬地位似乎由四辩取而代之,即只要在自由辩论中发言几次,再加上大段陈词便大功告成,这种架空四辩的方式实际上也限制了许多优秀四辩的发挥。
笔者认为该赛制可作如下改进:首先由一辩陈词2分钟;其次由双方二辩对话,各用时2分钟;再由双方三辩对话,各用时2分钟。至此双方阵线完全展开,可进入攻辩阶段,先由正方一辩向反方四辩攻辩,再由反方一辩向正方四辩攻辩,用时各为l分30秒;攻辩结束由双方一辩用1分钟的时间作攻辩小结。之后是4分钟的自由辩论,然后进行观众提问,—、二、三、四辩均可回答,但不得一人回答两次,最后由四辩进行总结陈词。
这种设想基于几点理由,其一,经过''''99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检验,自由人对话环节,本身是成功的,只不过是由于自由人以游离于整个队伍之外的感觉才将其取消。其实与其取消,还不如扩展到正反双方二、三辩各做一次对话。其二,将攻辩缩短成一次,既可体现攻辩与二、二辩对话的区别(前者强调对体系的补充,后者强调双方的对抗),又不嫌累赘。将提问与小结均交由一辩完成,可以进一步强化一辩。其三,明确攻辩对象为四辩,加强四辩责任。其四,观众提问四位辩手均可回答,强调比赛责任的平均分担。当然,以上仅仅是本人的一孔之见,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本人认为尽管辩论模式的发展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绝不是没有方向的。多年的比赛实践证明,其发展始终强调两点,其一是对抗性,即强调思维的碰撞,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其二就是整体性,必须要求比赛责任的平均分担,一个队伍只有平均实力强才是真正令人心悦诚服的队伍。
关键词:国际金融;辩论式教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23-02
国际金融在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中属于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该课程涵盖的内容知识点较为复杂,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较强,不同知识点之间可以通过某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掌握情况,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辩论式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了班级气氛,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一、辩论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现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教育水平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高校的教学质量也被逐渐提上日程。加强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也是提高教学的重要手段。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纵观现如今的教学来看,辩论式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围绕教学要求和指标,设置合理的辩题,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分析、沟通、交流,深入探讨辩题隐含的深层含义。如此一来,通过展开相关的辩论,有效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胆量,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为了更好地在辩论中崭露头角,观点鲜明,学生也会提前准备好辩题,充分搜集各方面资料,从而为自己的辩论做好准备。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现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更好的氛围。课前学生会主动搜集各方面资料,也相当于是课前预习,主动摘抄一些有用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会主动参与辩论,积极思考,应答对方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自己所在一方赢得胜利而付出努力;课后,针对课堂上的辩论,学生可以从中总结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和观点,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
二、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分析
(一)实时性强,内容更新较快
国际金融这门课程讲解的知识点与国际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国际金融市场处在现如今的状况中,跌宕起伏,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最近出现在国际市场上的美元问题,美国政府因为债务超限,政府停摆,令政府的颜面大失。面对这种现状,人们不禁会疑问,美元是否应该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人民币是否可以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的进程,充当世界储备货币?这些问题都是在发展的浪潮中逐渐引发的[1]。随着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国家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问题也会逐渐引发出来。加强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教学,融入对国际金融的新变化、新动向,理解、借鉴、吸收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化知识点的讲解。例如2008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并由此形成了蝴蝶效应,以希腊、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陷入了沉重的债务危机。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有所弥补。这些问题的引发和对策的提出,都可以作为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国际金融的时时动态。
(二)实践性较强,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
国际金融涵盖的课程内容比较丰富,综合性较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深入掌握和理解相应的知识点,更要求学生能够将知识点应用到日常的案例中[2]。例如外汇交易的实践操作、外汇汇率的计算、两地套汇、间接套汇、金融期货、期权计算等等,这些都是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在管理风险方面,外汇风险进出口商如何规避汇率风险,编制和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资本流动的具体方向。通过亲自动手计算,掌握汇率的变换,从而更好地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满足具体需求。国际金融课程的知识点与国际金融市场密切相关,学生要想到金融市场发展,必须充分掌握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点的内容。
三、辩论式教学在《国际金融》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教学思路设计方面的应用
辩论式教学法的整体思路是:教师设置辩题―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辩论―点评总结。整个辩论的过程大概都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的,虽然流程比较简单,但是整个流程下来,耗费的时间较长,通过参与整个辩论,学生获益匪浅。为了更好地推广辩论式教学,让学生深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结合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辩题。辩题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汇率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人民币升值问题设计辩题――“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人民币升值问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辩论课开始之前,学生会通过图书、网络、向人请教等各种渠道查找相关资料。整个过程耗时较长,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辩论的过程中采取分组辩论的形式,其他学生和教师作为观众,在辩论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地给予相应的点评[3]。学生可以通过辩论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辩论结束之后的点评和总结也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客观公正的总结,学生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人的看法,从而与自己的看法相结合,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
(二)在教学安排中的应用分析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必修课,教学课时相对来说比较多。为了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课堂辩题,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虽然辩论赛有很多的规则,辩论赛的进行也完全是参照整个流程来进行的。但是在课堂上采取辩论赛的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规则当然也可以随机修改[4]。一般的辩论赛都是正反双方组成,双方各四人。但是在班级中开展辩论,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双方的参与人数。例如在50人的班级中,可以选择10个人为一组,共同组成一个辩论队伍。5人为正方,5人为反方。1人是一辩,负责陈述观点,1人是四辩,主要的职责是总结陈词,攻辩阶段和自由辩阶段分为二合一,统称为自由辩。在自由辩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事先将辩题告诉参与辩题的学生,学生大概会有几天的准备时间。教学过程中的辩论式教学是部分参照正式的辩论赛的规则,但是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既不失辩论的主体,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进来。
例如在学习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这一章节的知识点的时候,重点讨论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的优劣。在不同的背景下,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各有优势,但是要根据现如今的发展状况,综合评价这两种汇率制度。这个辩题可以涉及到很多的知识点,例如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国内经济状况与国际经济状况的联系、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等等知识点。首先,在正式开展辩论之前,教师遵从学生自愿的原则,自由选择辩题的正方和反方。然后将所有的学生分成两组,人数分配不均的再进行适当的调整[5]。每个小组的同学互相分工,确定搜集的具体资料的方向。明确辩论的方向,是围绕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这个辩题进行说明。在固定汇率这个组中,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国际收支的调节方面的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金融危机的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固定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演变方面的资料,通过这种合理分工,多方面收集资料,并紧紧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层层递进,从而更好地深入到课题中。在浮动汇率制度的组别中,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国际收支的调节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与资本流动、金融危机的资料,一部分同学搜集浮动汇率制度的发展资料。每个组中分配好整理资料的人,将搜集的资料按照有序的规则进行整理,这样在辩论的时候就可以有序的进行。虽然辩论的过程往往都是很激烈的,而且对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比较强,面对对方提出的问题,需要随机应变,即刻想出应对的方案。通过开展这样的课堂练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练习的机会,不仅可以加深课堂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发散其思维,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越发引人关注。辩论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沟通、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的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仍需要加强辩论式教学方法的引用,通过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的国际金融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虎林.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06).
[2]张建波,白锐锋.论案例教学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改进[J].经济研究导刊,2011,(01).
[3]涂亦楠.论国际金融软法及其硬化――以国际信贷法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