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利工程环保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出发,建立健全行政职权、落实行政职责。实际上,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限于权利的分工,我们主要强调水利、环保行政机关环境法律责任。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中,应明确加以规定。
1.建立健全行政机关的环保职责。应该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中,将涉及执法水利工程项目的各个行政机关规定一定的环境保护义务,承担相应的环境保护的责任。如环保工作是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大家都管,而不是环保部门一家来管,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设有环保机构,都负有保护环境的法定职责。相比之下,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除国家环保局外,其他政府部门环境管理机构还相当薄弱,与其所承担的环境保护任务不相适应,亟待加强和完善。
2.完善环境执法力度。由于执法者的环境法律意识不强,特别是很多地方领导为了水利工程项目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而干扰了环境执法。由于环保法律大多规定的法律责任要求不严,对环境违法者大多执行行政制裁,缺少严厉的刑事制裁条款,不能震慑违法者。重要的是我们要完善环境司法诉讼制度,对环境违法者提起司法诉讼,由法院进行司法审判,提高环境执法效力。
3.建立行政机关环境执法的监督制度。任何公民或团体都可提起环境法的诉讼,来保证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程度最低。公民或团体不仅可以对违反环境义务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提讼,还可以对未履行环保义务的行政机关提讼,以此来监督和推动国家行政机关环境执法力度。
二、水利工程建设各方的环境法律责任构建
水利工程建设各方的环境法律责任应该是一个相互监督的体系,但实际上却往往被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一方操纵,忽视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在构建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中,我们必须明确各方的环境法律责任,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1.水利工程建设单位环境责任。建设单位在水利工程开工前,应当就落实环境保护的措施进行全面系统的布置,明确施工单位的环境法律责任。详细编写《施工期环境保护规定》,要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特点,根据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具体编写环境保护条款,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对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负主要责任,不能只是走形式、走过场,来应付行政机关的环境监督,否则,应受到严惩。在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中,对于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人应设定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对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应处以罚金。
2.水利工程设计单位环境责任。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水利工程建设环境要求标准进行设计,论证施工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防止因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环境事故的发生。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环境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环境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意见。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特殊结构的水利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设计单位和有关设计人员应当对其设计成果负责。设计单位应当参与与设计有关的环境安全事故分析,并承担相应的环境法律责任。
3.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环境责任。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根据《施工期环境保护规定》的各项条款以及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的要求,负责施工期间所有的的环境法律责任,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环境保护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和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对施工人员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制定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所承担的水利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环境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4.勘察(测)单位的环境责任。勘察(测)单位在勘察(测)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环境安全。勘察(测)单位和有关勘察(测)人员应当对其勘察(测)成果负责。禁止有损坏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行为。
5.水利工程监理单位环境责任。监理单位和监理人员应当按照自然环境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合同的合同条款以及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项目要求实施监理,做好环境监理报告并对水利工程建设环境安全承担法律责任。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环保措施是否得当,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监理单位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环境破坏情况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行政部门、流域管理机构或者其委托的安全生产监督机构以及建设单位报告。
6.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环境责任。很多水利工程管理粗放,水平低,更谈不上实施现代化管理,造成了管理单位经济负担沉重、管理成本高,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更谈不上环境保护了。我们要规范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法律地位,规范它保护环境的法定职责。
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对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目的和作用进行了阐述,对环境后评价的方法、步骤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水利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
[前 言]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实际发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调研,与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成果进行对比,复核项目对环境影响实际发生情况和预测评价成果的差异,以检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成果和环境保护设计的合理性,并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对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该项工作不论对工程本身,还是就其对当地气候、环境、经济影响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1.1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方法
项目建成后实际产生的环境影响和环境质量,与项目建设前环境状况和项目决策过程中环境评价预测成果相比较,通过综合分析,对工程建成后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确定项目实际存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因素,提出进一步发挥工程的有利影响和减小不利影响的措施。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步骤
1.2.1 调查收集资料
⑴环境影响评价成果。工程建设前的环境背景,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分析工程运行后产生环境影响和环境变化趋势的前提。在环境影响后评价时应收集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包括环境监测资料、各环境要素(水质、水温、气象、土壤、陆生生物、水生生物、人群健康等)的影响预测成果和拟采取的减免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建议、措施等资料。
⑵环境保护设计成果。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和环境监测站网设计成果是环境保护设施实施的重要技术文件,是检查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依据,也是后评价需要验证的重要内容。
⑶施工期间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有关资料。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排放废污水、排放废气、产生噪声、破坏植被等,后评价时应收集施工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施工期间环境监测资料,特别是施工临时占地的植被恢复和复垦情况。
⑷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资料。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是水利工程竣工验收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水利工程环境管理工作的新内容。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前期环保工作及审批情况、应建的环保设施及运行情况、应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完成情况、环保档案、环保人员和制度,以及环境监测报告等。后评价时应收集经批准的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报告以及有关资料,作为环境影响后评价的重要基础资料。
⑸环境监测资料。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质量状况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分析评价环境演变趋势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与否,也是后评价成果是否合理正确的关键。后评价时应收集各监测站(点)历年来的监测资料,包括气象要素、水质、水温、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2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2.1 对局部气候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使水体面积、体积、形状等改变,水陆之间水热条件、空气动力特征发生变化,工程建设对水体上空及周边陆地气温、湿度、风、降水、雾等产生影响。环境影响后评价主要是复核工程兴建后气温、降水、风速、湿度和雾的实际变化,并与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成果相对照,在此基础上预测气候的变化趋势,并提出对策措施。
2.2 对水温影响
水体的热量传输机理是经过水和大气的接触面输送,通过水体流动传递热量。天然河道水流湍急,水体表面吸收的热量通过水体紊动迅速传向整个过流断面,故天然河道水温呈混合型,水温变化滞后于气温,呈周期性变化。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大,水体交换速度减缓,从而改变了水气交界面的热交换和水体内部的热传导过程。典型的水库水温效应表现为水体的垂直方向上的热分层现象。
2.3 对水质影响
筑坝建库,库区水面扩大,水深增加,河水流速变缓,使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减弱,库区水域污染物的浓度、分布都将发生变化。水库拦蓄营养物质氮、磷、钾,促进藻类生长,可能导致富营养化。灌区开发也会对水质带来不利影响。
2.4 对环境地质影响
水库蓄水后,库水的附加荷载及水的渗透压力,可能改变岩体的应力状态,产生局部的应力集中,诱发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库水对岸坡的淘刷和浸泡,改变了库岸原有的稳定状态,可能产生滑坡塌岸,黄土库岸滑塌的可能性更大。
2.5 对土壤环境影响
灌区开发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会产生土壤潜育化和次生盐碱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利工程兴建如水资源分配不当,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使土壤发生沙化。工程施工和移民搬迁破坏植被,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
2.7 对水生生物影响
兴建水利工程将影响鱼类生活的环境条件。建库后下游河道天然水文情势改变,其中水流状态和涨水过程的变化对鱼类影响较大。水库蓄水后由于水库水文条件和营养物质的变化,也会对浮游动植物、底栖动物产生影响。
2.8 对人群健康影响
水利工程兴建将不同程度地引发人群健康问题。由于大面积淹没、大批人口搬迁以及施工人员集中,为某些疾病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可能。
2.9 对水文情势及下游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因拦蓄、调水等改变工程下游来水来沙过程,下游河段流速、流量、水位、泥沙运移规律等有所改变,可能影响下游工农业用水,河道冲刷也可能对下游的水利工程和桥涵等产生影响。
水文情势及下游影响后评价主要是统计分析工程投入运行后实测的下游来水来沙过程,实际的河道冲淤变化资料,调查对水利工程和桥涵存在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根据实际发生的影响,对环境评价预测成果进行复核。
2.10 对文物景观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可能使自然景观和文物受到淹没、破坏或干扰,水库的形成也可能增添新的景观。文物景观影响后评价主要是调查自然景观和文物受影响的程度,分析评价保护措施实施的效果,提出进一步开发利用景观文物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规划设计
1 水利工程与环境
1.1 水利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利工程是以防治水害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的基础建设项目。其本身具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如防洪、除涝工程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灌溉、城市供水工程能够为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水资源保障;水电工程可提供大量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调节性能的水库,通过调节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可提高下游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利于改善水质;在血吸虫疫区,水利工程结合灭螺,血防效益显著;水土保持工程本身就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开发目标等。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认识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对环境的改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水利工程环境问题的特点
水利工程将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使之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而水也是维持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如果在水资源重新分配中,忽视生态环境对水的需求,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环境问题就必然发生。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水资源方面,由水资源条件的改变对局部地区可能带来诸如河道断流、湖泊萎缩、下游绿洲消失、土地退化等生态破坏环境问题,以及水库下游环境恶化问题,或由于水土资源开发不当而产生的生态退化问题。还有工程施工、移民活动对当地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等。这些环境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反过来又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
1.3水利开发与环境保护
正因为人们注意到水利既有改善环境的功能,又会对环境产生负效应的双重作用,因此在开发建设中,在尽量发挥水利工程改善水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整体效益,已成为当今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把环境需求贯彻到工程规划设计中,体现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则。因此环境影响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水利工程环评中的环境角度或环境需求
环评专业就是从环境角度来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不同于传统的工程经济角度。环境需求也就是环境保护的需求,是环评的依据,只有明确需求才能进行评价其合理性,而环境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常常是矛盾的,环评就是在两种需求中寻求统一,即寻找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
2.1防洪工程的环境需求
兴建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标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是水利工程最主要的功能。但从环境角度,洪水这一自然现象同样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一个环节。洪水对湿地以及某些水生动物是必需的。因此,在这些地区兴建防洪工程就必须考虑其对生态的影响。
2.2水资源开发的环境需求
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而水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维持自然界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元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超过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必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在水资源开发中强调合理开发利用,而不是充分利用。在考虑经济及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时,还必须为生态环境以及水环境留一定的用水份额,提出合理的环境需水和生态用水量已成为共识。但具体到每个工程,目前还不能像经济发展需求那样给出较为具体和合理的生态需水和环境用水,以此作为工程的环境约束条件,这是水利工程环评中最重要、也是最难以准确定量的问题。
2.3土地资源开发的环境需求
水利工程为灌区建设提供了条件。水利工程往往要淹没、占用大量土地,其中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需要通过开发土地、提高土地承载能力等多种方式安置移民。对涉及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环评专业有着与移民专业、规划专业不同的要求和提法。移民专业主要从土地承载能力、环境容量、解决利益重新分配带来的社会问题。规划专业重点从开发方案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考虑。而荒地、林地、湿地等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分等多种维持生态平衡功能,对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工程方案,环评专业应从资源和物种多样性角度评价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灌区土地开发方案的环境可行性,从环境角度对开发提出要求。
3 工程规划设计各阶段环评工作侧重点
3.1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与工程规划设计中环评工作的关系
目前环境管理已纳入建设项目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需要环保部门单独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工程设计各阶段中的环境影响评价,都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是互为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首先,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评是贯穿工程设计全过程,直接参舆工程设计。
其次,报批后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执法的依据,其在评价的基础上,侧重环境管理,明确建设者的环境责任,重点为建设项目环境“三同时”管理服务。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评侧重为工程优化设计服务,把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到工程设计各阶段方案中。
3.2规划设计各阶段环评工作侧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明确开发建设者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为工程优化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任务概括起来有:明确环境问题,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拟定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估算环境保护投资,制定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计划等。
工程规划设计各阶段的环评更强调与各阶段设计工作深度紧密结合,和其它专业一样,不同阶段环评工作深度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项目建议书是为立项的设计文件,环评应着重分析工程影响区域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工程建设是否涉及诸如自然保护区、文物、珍稀动植物、供水水源地、城市取水口等环境敏感点,从宏观上作出是否存在制约工程开发的环境因素,对现状环境问题的影响趋势,并对重要环境因子作出初步的预测评价,为项目立项提供环境依据。所谓环境制约因素,是指那些工程建设对可能涉及的重要环境因子的影响是不可逆的、长远的、和不可接受的。
可行性研究阶段,则进人环境管理程序,大型工程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型工程可以填报环境影响表,并进行专项审查。在明确没有制约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后,报告书(表)将要从环境保护角度全面论证工程的环境可行性。可研报告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应在《报告书》评价基础上,更注重对不利影响采取的环保措施与工程设计紧密结合,强调环保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保证环保措施得以落实,并按工程概估算办法估算环保投资,列入工程总概算。
初步设计阶段,一般不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具体落实环保措施,包括措施的方案比较,工程量计算和投资估算,这部分应视为工程的组成部分,设计深度与工程相同。这个阶段是环评各阶段中工程特性最强的。管理措施应与工程管理深度一致,具体明确环境管理责任人、执行人和管理内容,以及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分清与环境行政管理的界线,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提供验收依据。
4环评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找准评价工作的落脚点
明确环境保护责任,弄清环境需求,是环评工作的落脚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同于环境质量评价,首先应分清哪些环境问题是由工程开发建设引起的,哪些是环境本身就存在的。因为环境保护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保护”的原则,环评的关注点是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次生环境问题,或加重原生环境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明确开发建设者应负的责任,集中解决开发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忌泛泛谈环境问题。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环境需求是环评最重要的工作。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目前环境需求的定量化尚处在摸索中。
4.2树立为工程优化设计服务的思想
作为工程规划设计中的环评,更强调为工程设计优化服务,即把环境保护要求落实到各阶段工程设计方案中。只有牢牢树立环评为设计服务的思想,使环境需求与工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作为工程规划设计一部分的环评专业的发展才有生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工程设计方案从规划指导思想、方案选择、施工方式、移民安置等进行评价,不仅分析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更要对现行方案进行评价,不能离开工程谈环境。只有对推荐设计方案的环境合理性进行评价,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为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和工程优化设计的环境约束条件,以及需采取的环境保护专项措施。
分清环评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关系也是环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因为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各专业都有各自的角度和工作范围,界定与其它专业的关系,才能成为工程有机的一部分。环评与其它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与移民专业、水土保持专业、规划设计专业既有分工又有交叉。不充分了解工程建设特性,评价就成为无的放矢,最终导致环保措施失效。
目前环评工作和工程设计的结合不够紧密,尚不能起到优化工程设计的作用。另外存在重评价轻措施的倾向,常常在作出大量评价之后,却没有相应分量的措施支撑,环保投资更给人以不可靠的感觉,环保措施和投资的工作深度落后于同阶段工程设计深度。而项目前期工作中环评的最终目的除有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外,绝大部分都应是在工程开发的同时落实环保措施和环保经费。因此,要求环评人员要与规划设计人员加强联系,把环境需求真正落实到工程设计中。
关键词:环保绿色;生态工程;环境工程
Abstract: the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sign is mainly 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cope and size, required for the migration of residents' occupation,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s influenced, especially in the aspects of water resources due to water redistribution leads directly to water environment has been destroyed. Therefore,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need to make full use of green design concept, so that the project will not destroy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make irrigation works industry to protect ou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green; ecologica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保绿色水利工程设计的含义
绿色设计也称为生态设计和环境设计。它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工程建设过程中及投入使用后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同时,对于生态修复项目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
二、环保绿色水利设计的成因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主要问题包括环境、资源、人口,环境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它关系到社会生存发展。随着我们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愈来愈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得知环境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资源、人口有着根本性的直接关系,特别在水资源环境问题上,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是水资源涉及区域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北方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干旱情况持续发生、水资源短缺成了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由于洗车、餐饮、洗浴的不断增多导致用水量与日俱增,这就要求我们水利工程设计师的任务要从原有的防洪排涝工程设计转向引调水及水生态环境改善治理工程设计,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与环境水利转变。因此,水利工程设计师也在面临转型,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不要单纯考虑水利工程设计,还要做好对水资源的分配导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三、环保绿色设计在河道生态治理中的应用
近年来,全国各地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采取了很多国外先进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对河流的生态建设有了初步的改善,比如堤防绿化措施、生态型护坡技术等。这些新的技术经验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去粗取精,还需要设立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来指导,使工程更具科学化与规范化。
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
我们要分析工程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评估工程项目经济技术与生态环境效益,把单一经济技术评估体系进行转变。以往的治河水利工程仅注重河流本身忽略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忽视河流周围生物群落存在。因此,我们进行防洪工程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是否处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在水利工程设计中需进行常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加强相关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对特定生物群落与水体之间相互依存有正确的认识。
2、水利工程施工与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尽量避开动植物发育期。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过程中要采取辅助保护措施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水利工程师要设计合理排水、平整地形、合理改善植被生长环境。为有效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我们要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工作。引入环保绿色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中,将原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拓展到防洪与城市生态规划并存的水利工程建设理念。
3、水利工程周围的景观设计
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要保留原有的江河湖泊天然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建设要创造出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我国现有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
四、环保绿色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分析
1、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必须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1.1水库移民涉及很多领域,水库移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存权与居住权。因此,移民问题收到我们工程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水库移民相当一部分是山区水库,由于周围群众生活质量不高经济困难,对于这些地区我们需要采用脱贫脱困的方法,使移民工作得到库内居民的支持。
1.2泥沙对于河势、河床、河口以至于整个河道的影响很大,修建大坝产生的最根本影响因素是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在河流上建坝,阻断了天然河道引起河道流态变化,导致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直接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破坏。
1.3河流中原本流动的水在水库里停滞后所带来的影响:①对航运的影响,譬如过船闸需要时间,对上、下行航速会带来影响;②水库水温有可能升高,水质可能变差,特别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的出现;③水库蓄水后,随着水面的扩大,蒸发量的增加,水汽、水雾就会增多。这些都是修坝后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
1.4大坝建设对鱼类造成的影响,鱼类由于种类不同,其生存的环境也不相同,世界各国在建坝中解决鱼类洄游问题通常采取两种办法:①采取工程措施,建鱼梯、鱼道;②对洄游鱼类进行人工繁殖。我国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中,在解决中华鲟洄游问题时选择了人工繁殖的办法,事实证明是比较成功的。需要强调的是,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坝,对鱼类和生物物种的影响是不同的,要对具体的河流进行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2、采用环保绿色设计理念解决水利建设的技术生态难题
我国水利工作者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建大坝,对生态问题考虑不充分。任何水利水电工程,从本质上说都是生态工程。如果在水利水电建设中不能正确对待和科学处理生态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坝的主要任务是承担着防洪与水资源配置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进行大坝建设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生态问题。生态发展要放在建设的第一位,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相信通过采用环保绿色设计理念,一定会解决很多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的难题。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防洪问题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河道生态修复整治后,对保护城市城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减少洪涝灾害以及为城市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使河道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以致于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是环保绿色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设计中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宝林,杜德寿;“招瓢控蚜生态工程”灰色系统初探[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2]杨爱玲.城市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研究———以东北区为例[D].长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产态研究所,2000.
[3]朱章玉;周国平;俞吉安;李坤宝;张承康;;用光合细菌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5年06期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中,与工业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大,通常包括库区及坝下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河段,以及渣场、料场、施工道路和移民安置区等;其次,主要的环境影响是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第三,运行期不产生污染物,但“淹没、阻隔和径流调节”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深远且不可逆转;第四,因工程任务不同和建设地点不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差异较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引调水工程比水电工程影响更为复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并在重要水利工程如葛州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立项论证过程中,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工程建设对水环境、陆生生态、水生态和移民等多方面的影响,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但相对而言2000年以前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施工期环境保护上,且投资相对较小,约占工程总投资的0.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与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环评函〔2006〕4号实行以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环境影响报告书更加关注工程运行期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充分注意到筑坝河流脱水断流问题、高坝大库低温水下泄问题和洄游鱼类通道被阻隔问题。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在常规的施工期“三废”处理和防治措施基础上,普遍增加了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坝下埋管或发电小机组布置了最小生态基流泄放设施;对于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底层取泄水产生低温水影响的高坝均采取分层取水;对于影响鱼类洄游的闸、坝工程,有条件的均布置鱼道,并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对于在水库、河道引水工程的取水口均布置拦鱼设施;对于不适宜建设鱼道的水库、水电站亦在研究建设人工捕捞过坝、升鱼机等措施。近年完工的项目如广西长洲水电站、浙江曹娥江大闸工程均建设了鱼道,吉林老龙口枢纽、新疆恰甫其海枢纽等建设了鱼类增殖站。目前,最小生态基流泄放措施、鱼道、增殖放流站、水库分层取水等设施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配置。目前在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方面,总体特征表现为,国家立项的大型项目好于地方立项的中小型项目;发达地区的项目好于欠发达地区;水电项目好于水利项目。其中水利项目中落实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保投资不足。为适应环境保护的发展和更好的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规定,环境保护工程投资作为工程总投资的组成部分,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并配套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其后又出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这些规程和规范的实施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投资编制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2环保措施落实过程存在的资金保障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水利和水电工程立项审批程序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水利项目立项实行审批制,水电项目实行核准制,水利项目审查环节相对更多一些。本节以国家审查的大型水利项目为例重点讨论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过程的资金保障机制。尽管水利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与实施建立了较完善的基本保障体系。但是,较突出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投资难以得到完全保障,其主要原因如下。
2.1技术因素对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影响
2.1.1工程设计深度不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各阶段环境保护设计深度均要求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一致,但一般设计深度与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深浅不一。
(1)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设计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仅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没有独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开展环境现状的实际调查。因此,环境影响篇章中环境保护目标不明确、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性差,甚至漏项。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往往类比其它工程或按工程总投资比例计列环保投资。现状情况是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一般偏少,“包不住”可行研究阶段的环保投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提高本阶段的设计水平;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展环境现状调查,基本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初拟环境保护措施。
(2)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要求,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掌握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也不能正确估算环保投资。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采用较多的方法也是照搬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保投资,这样即便环保措施合适,投资不一定合理,同样会在审查或评估时被取消或大幅核减。
(3)初步设计阶段。本阶段环保工程选址大部分落实不了,无法进行工程布置,设计方案空泛。初步设计阶段环保设计仍停留在可研阶段深度,致使工程量和投资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概算投资以照搬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投资的情况较多,这就不能将可研阶段漏计的投资找补回来,也就失去了在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落实环保投资的作用。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空泛,投资误差大。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2.1.2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体系不完善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的依据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规程划分的环境保护费用包括工程措施费、非工程措施费、独立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融资利息,但是没有相应的概算定额,使得投资编制人员仍然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一规程。此外,无论是水利水电设计院的环境保护设计人员,还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专业人员,大部分人缺乏概预算方面的专门知识,不熟悉投资概估算的编制方法。也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过程中常常采用类比方法,类比其他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而得到相应的环保投资概估算。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因工程建设位置不同,环境影响也不同的特点,类比的环保措施和投资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按主体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估算环境保护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拍脑袋”性质,更加不切合实际。由于环保投资编制中存在的这些技术问题,在工程管理部门评估及批复时,很容易误导评估及批复人员,认为措施必要性不大,或投资不合理而被大幅度削减或砍掉,进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另外,过鱼设施和分层取水的投资通常列入主体工程投资中容易被忽视而不利于落实。
2.2管理部门审批对环境保护投资的影响
根据我国的管理体制,水利部门承担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管理与审查工作;环保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和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而发改委负责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评估与投资的批复。这种管理体制意味着经水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保护措施,都要经过发改委的批复。在三部门的审查中,不同的审查部门聘请不同的专家,不同专家对环境保护措施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审查为例,有的工程在水利部门预审后,环保部审查时认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而发改委审查时又认为不必要。表2列出了近年来不同部门审查的部分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变化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审查对环境保护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投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部门管理职责的差异。这种不同部门审查影响环保投资的现象是由我国管理体制所决定,也是必然和客观存在的。
3环保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
3.1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
水利部于2007年2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11年1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经修订后也即将。但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概算定额,尽快完善概估算编制体系,将SL359规程纳入概预算范畴,首先让各部门都认同该规定。三阶段编制规程是规范各阶段设计深度的标准,建议尽快实施。同时要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使得专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针对目前环境保护设计深度普遍达不到相应阶段的技术要求,重点培训环保设计人员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三阶段的环境保护部分内容和深度。通过培训让工程设计人员提高环保意识,了解项目建议书阶段环境影响篇章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的必要性。对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和环保设计人员,还应宣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程规范主要内容和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重点培训环保投资项目划分、费用组成、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及独立费用编制方法等。鉴于部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属于水利水电行业,环境保护投资编制的培训可委托水利工程环境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要提高设计质量,水利工程设计单位还需加强环境保护设计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各设计阶段的深度进行设计,准确计算工程量和投资,为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批复提供依据。
3.2过鱼与分层取水设施投资
从主体工程中分离投资较大的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列为环保投资,有利于其投资的批复。首先,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作为环境保护措施按规定其投资应该纳入环保投资,这样做也可提升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其次,对于主体工程而言,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为小规模措施,隐藏在庞大的主体工程中,在进行投资审查时,容易被忽视而被砍去。
3.3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保障措施的落实
鉴于目前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多部门分管制度,水利部、环保部、发改委在加强本部门的职责外,需要建立沟通机制,相互信任,共同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发改委在评估与批复过程中充分吸纳水利与环保部门的意见,保障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的批复和落实,使水利水电工程以最小的环境和生态代价而健康发展。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在提倡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形势下,建设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分层取水等环保措施,已成为闸、坝等拦河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的必备措施。
(2)在技术上,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水利水电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定额,完善概估算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尽快三阶段编制规程。加强已有规程规范的宣传,系统开展环境保护人员环保设计与概估算编制的技术培训。环保投资概估算应有理、有据、翔实可信,经得住各部门的审查。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 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二、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
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1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简析
1.1设备应用土方开挖工作作为一项工程施工,其离不开对于机械设备的有效应用。通常来说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往往会采用3台反铲挖土机、12台翻斗车同时进行施工工作。并且在机械设备的应用过程中会采用大挖挖土,小挖进行修坡。除此之外,在设备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遵循由上往下的施工原则,并且预留好汽车坡道边坡及底部应留人工清底,从而有效减少雨水和太阳暴晒对土层的扰动。另外,在设备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时刻进行测量挖深,并且通过放坡系数计算该挖深处的下边缘位置,与此同时由测量人员撒出白灰线进行控制。
1.2土方开挖在水里工程土方开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证达到土方文明施工的要求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避免土方运输车辆泥土污染市政道路,因此可以通过在现场出入口边设置专用沉淀池的方式来对于现场道路作地面硬化处理。除此之外,在土方开挖的过程中由于水里工程的工程工期往往较紧,因此为了更好地确保现场运输流畅并且不会影响后续工期的施工,工作人员应当尽快的将会所挖出的土堆放到指定位置,而卸土的场地由有关部门指定。
2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要点
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要点包括了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有施工技术选择、安全施工设计、环保施工设计、施工管理组织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2.1施工技术选择施工技术选择是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在施工技术选择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事先根据坐标撒出基础边线,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放坡比例参照土方开挖图撒出下口线、上口线。除此之外,在施工技术选择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还应当确保挖土整体思路是先挖除然后在预留最后再进行正式放线。另外,在施工技术选择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将清除的土方送至返铲半径之内带弃,如果遇到薄弱土层或不慎超挖之处采用级配砂石填,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水平的有效提升。
2.2安全施工设计安全施工设计对于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安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的重点应当包括了边坡的塌方工作。这一工作的有效进行除了需要有科学的计算依据和良好的施工质量外。还应当通过专人进行监测的方式来有效避免坍塌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闷在安全施工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当时刻注意边坡的稳定性并且在雨后要仔细观察土壤情况,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有裂缝、鼓包、滑动等现象,要及时排除险情后方可施工。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效率的不断进步。
2.3环保施工设计环保施工设计是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确保文明施工能够进行的过程中,施工单位为了更加全面的落实创建文明工地的要求,则应当注重确保环保施工的具体措施管理范围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除此之外,在环保施工设计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持续的采用文明施工措施,例如设置清洗池并且在马路上铺设湿草垫,以及用于扫清轮胎上外带土块。并且在每天施工设计之后,都进行马路的清扫工作并且适量撒水压尘来达到环卫要求,最终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可靠性的持续进步。2.4施工管理组织施工管理组织是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组织设计的重中之重。在施工管理组织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去机械设备完好并且安全装置齐全有效同时做到有专人来进行管理。除此之外,在施工管理组织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专人检查。另外,在施工管理组织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注重加强土方施工管理,并且每周召开一次关于施工组织和管理工作的例会,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施工的具体措施落实情况,从而在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切实搞好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的前提下促进其组织设计精确性的持续进步。
3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水利工程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水利工程土方开挖施工的组织设计要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水利工程工作人员应当对于土方开挖的组织设计有着清晰的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进行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作者:张明军 单位:安徽省宣城市水务局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融资渠道;粗放式管理
引言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案优化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效益,我国农业发展朝向现代化方向进行,对农业水利工程提出更大需求。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成为影响工程综合效益实现的关键因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更科学的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
1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建设资金不足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尤其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充足的资金供应是确保工程依照质量及进度计划持续执行的前提。目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以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带来严峻财政压力的同时,易出现因资金供应不及时而引发的施工进展缓慢甚至停工问题,水利工程无法按期交付,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1]。
1.2粗放式管理
农业水利工程实际建设活动多采用施工单位与区域居民共建的模式,加上建设资金匮乏,使得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大多处于一种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下。例如,工程方案设计阶段现场勘查工作不到位,导致方案与实际施工条件、工程需求存在诸多矛盾点;缺少生态保护意识,引发水污染、土地资源浪费、植被破坏等问题。以上问题严重影响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并给工程后期维护及环境保护工作带来更大难度。
1.3宏观制度缺失
宏观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综合效益的一大原因。不少区域专门针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制度法规尚未成形,导致管理工作的开展缺少宏观理论依据,难以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带来诸多管理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对区域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和部署,工程监管、评价理论体系不足,工程利益相关方权责义务不明,导致工程纠纷频繁发生。
2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问题处理对策
2.1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针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资金供应不足问题,工程规划阶段,有关部门应依照本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特点、自然气候特点等,合理设计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及标准,准确预估工程建设所需总成本,结合成本估算开展融资活动。当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认合作方,适当选择施工企业、材料供应企业,也可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降低工程建设资金压力[2]。另外,有关部门应积极拓宽水利工程建设融资渠道,分散资金供应风险,吸引更多社会单位或个人加入到农业水利工程融资活动当中,弥补政府财政不足。例如,鼓励当地农民自主投资,共享农业水利工程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便利;吸引当地企业参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拓宽资金来源,并为企业提供优先享受水利工程运营效益的吸引政策。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甚至国民经济水平提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建设应被看做一项社会性活动,得到政府、企业及农户的支持与配合,形成多元化的工程建设融资渠道,共享工程后期收益,促使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
2.2创新建设与管理工作方法
2.2.1新技术融入新技术融入能够显著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同时带来更高的经济性和环保性。例如,在农业水利工程方案设计阶段,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地质勘查技术,科学规划工程建设位置、规模及质量等级,确保后期施工活动顺利进行。践行工程精细化管理方案,做好现场勘查、技术交底、施工监管、风险监控等工作,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及生态保护要求,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2.2工程评价机制工程评价机制的引入能够强化工程建设质量、环保、进度等风险的被感知程度,帮助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以环保风险评价为例。工程建设之前,全面了解施工区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结合工程建设规模、特点等,合理预估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提前制定风险防范方案,并设置生态环境影响临界值。对整个建设过程的环境影响情况进行监控,防范水污染、植被过度破坏等风险,结合工程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建设方案及管理措施,避免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盲目进行。工程竣工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对其所在地的环境因子进行监测,配合一定的生态修复手段,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对原本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2.3人员培训机制前文提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多以施工单位与当地居民相联合的建设方式,施工参与人员普遍不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及技术能力,缺少安全、环保及风险控制意识。为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工程建设问题,在施工前需对工程参与人员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明确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水利工程与个人利益间的必然联系,传递基本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并确保施工管理制度落实到个人,严格依照管理制度要求开展施工作业。另外,管理人员作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本身必须具备先进的工程管理理念,能够从建设质量、经济性、环保性等多个方面对施工活动进行评估,发挥个人管理才能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有序、有效进行。
2.3加紧完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法律法规
加快完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法律法规,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活动的开展营造有利外部环境。例如,培育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市场,加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其他专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以合作方式将更多社会资源引入到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当中,形成多方参与、互利共赢的市场化发展模式[3]。新资源、对象的融入能够促使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朝向规范化、市场化发展,从根源上打破粗放式管理的局面。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资金获取及使用进行立法规定,确保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对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活动执行状况进行全方位监督,给予一定的技术及管理指导,配合区域群众监督,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成效。
3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案例分析
3.1案例背景简介
某地区河塘治理工程,分为山塘治理、河道清淤、灌溉水利工程及生态修复四个项目模块。其中,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案设计合理,各项施工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不错的工程建设成效,现对其建设管理经验进行分享,图1为本项目应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3.2管理经验总结
①本工程建设资金以县级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配合受益农户资金自筹方式,获取充足的建设资金。②建设方、监理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相协调,共同开展工程建设管理与监督工作,及时跟进项目建设情况,合理调整工作方案。③工程聘请当地有一定威望的党员干部及知名人士参与到工程建设监管工作当中,以此来提高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自主参与、配合工程建设活动,强化工程管理成效。④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建设水利工程受益群体共同管理协会,选取当地居民代表作为管理协会成员,负制定工程使用制度及维护方案,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管理培训,使工程所在地群众参与到工程后期管理活动当中,发挥群众优势共同开展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工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可持续房展;生态环境
一、水利工程建设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水利工程本身来说,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要求进行施工的水利工程属于一类非污染型生态化建设项目,并不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不仅如此,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还可以对周边的环境及居住者带来诸多的便利条件及综合性效益。具体如下:
首先,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阻止洪水对下游沿岸造成的影响,对于周边地区抵御洪涝灾害起到了重要行的作用。
其次,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其核心部分就是水库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库建设作为水利调节过程中的枢纽,可以满足周围农田在枯水期的灌溉需要,合理的对上下游的水量进行调节,拥有自净能力的水库还可以对中、下游的水质进行改善,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最后,水利发电是水利工程项目众多作用中的一种,也是最为重要的作用之一。水力发电与普通的火力发电不同,水利发电是充分利用水流动的力量来发电,在发电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的排出。与火力发电相比,其环保能力更强。风力发电虽然也具有环保性,但是由于风力强弱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并不如水利发电稳定。因此,水力发电被称为可再生的情节性能源,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水利工程的整体构造及作用上来看,水利工程建设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必将对周围的环境及居住者的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具体如下:
首先,水库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工作人员对其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必将导致河流上游的水域过高,对周围的农田及居住区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下游的流域,由于工程水坝的阻拦,长期得不到河流水源的冲刷,其自然流态以及河道宽窄必将改变,生物的迁徙习惯也会发生变化,对该地区周围的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其次,人类的文明发源于河流,河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许多河流的上游沿岸依旧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迹及美丽的自然景观。由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存在,上游水域的海拔不断被提高,如果不进行妥善的管理及控制,必将会对沿岸的居住者、文化遗迹、及风景名胜造成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文化损失。
三、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可以建立生态环境评估制度,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其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真实、准确的评估。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工作通常在立项之前便开始进行,相关的文件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的关键。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管的施行情况来看,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开始前与结束后的两个阶段。因此,生态环境评估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的研究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与管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要充分全面体现出水利工程建设中各类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及影响生态平衡的相关要素作为评价的手段,科学有效的反映出目前人类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其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对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价值进行真实、准确的衡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落实工程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各个环节,还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展开全面性的保护措施,利用强制性、规范性的手段,确保相关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
3.建立并健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必定会对相关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这些不利影响彻底消除以前,应该建立一套健全的补偿机制,对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或个人进行补偿,尤其是因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产生的大面积移民,要尽可能的给予最大限度的补偿,对于因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受到破坏的周边自然环境,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要给予恢复。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并健全相关的补偿机制,尽可能将水利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及周边居民的生活有利有弊,在实际的施工建设中,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评估制度、健全补偿机制的方法,充分的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利因素,尽可能的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不良影响,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为周围居民、生态环境以及农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高效环保;机械
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由于受历史的、客观的因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的、粗放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仍占据主导地位,这严重制约着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已愈来愈不适应水利事业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快,国家对投资水利的力度也在不断提高。城市大交通格局的建设,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加重了水利工程的使用率和负荷。一些刚建成和投入使用不久的水利设施,在压力负荷下不等到寿命周期就步入“养护时代”。水利工程建养市场的需求可以说从现在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水利工程使用的高效率和复杂状况对养护施工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效、机械、环保的建养方向逐渐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如何实现水利养建的高效作业,是我们在这里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水利工程养护面临的困难和需要突破的瓶颈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工程建成时间早,建设规模大,建设任务重,但由于当时技术水平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前期规划、投资等基础工作不充分,致使工程建设质量差标准低。通过较长时间的运营,很多工程已达到或超过服役期,很多的病险工病害已经出现,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二是,长期形成的重建轻养的思想还长期处于统治地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各级领导大多比较注重工程项目的建设,而轻视工程项目的维护保养,工程建设的精细化和工程养护的粗放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工程建设时,只考虑工程建设的直接投入,而基本没有考虑工程建成后的管理设施、维修养护机械设备和运行、维修的投入。在工程运行中,经常超负荷运行,不考虑或很少忽视后期的养护工作。三是水利工程养护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上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要求。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上、思想观念上还比较落后,常常以局部利益牺牲大局利益。水利工程设施的正常破损、人为损坏不能及时得到维修、养护,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工程设施不得不进行大修,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已建成工程的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方法还存在着不规范、定额标准陈旧、管理方式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政企不分,管理中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仍然存在。
二、水利工程养护体制必须要探索的市场之路
水利工程养护体制和管理模式是一个地区水利养护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先进的管理模式应该是一个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并严格控制成本并且能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水利工程养护是一个国际化课题,在这个方面各国的模式不一而足。法国水利工程由建筑商或经营商所有和运营。对用户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补偿投资、建设、运营和养护,并获取一定的利润。在法国,除了剪草、冬季养护、标志维护、垃圾清理外,大部分养护作业以合同方式管理。因此,特许经营权的提供者一般是承包商与税费管理者相结合。澳大利亚总的趋势是水利设计、施工和养护的私有化。私有化的程度随各州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管理方式降低了养护成本。西部澳大利亚州90%以上的养护业务实现了合同化管理。在南非,水利部依靠专业顾问进行水利设计、分析和现场施工管理,由特许经营者进行建设、运营、转让设施的方式越来越流行。施工和经营采用合同制,特许经营者在合同期对水利的养护负全责,最长合同期限可达30年。这种方式不仅能在预算紧张成本的情况下提供道路建设所需资金,而且政府可按一定返还比例分享特许权的利润并获得税收。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越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养护管理模式上私有化程度就越高,他们赖以维持或者保证这种管理模式得以贯彻的是合同。精细的合同化管理在资本主义国家深入人心。而在发展中国家的非洲和我们,更多的是依赖政府和垂直的水利部门。因此我们必须迅速找出一条适合国情和区域发展的特色之路,针对症结,进行深层次的、有效果的、落实科学发展的改革。这种改革首先要打破重建轻养的思想,近快实现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建管结合的转变。要求工程管理单位全过程参与建设管理,逐步扭转重建轻管和建设与管理相脱节的局面。积极推行管养分离、精干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
三、养护机械化应如何向养护高效化转变
养建作业的机械化等于不等于高效化?我认为实现了实现了水利工程机械化并不等于就实现了养护的高效化。没有养护的高效化,就没有养护的高效益,没有效益的养护终将是失败的养护。在国内养护靠铁锨和洋镐的局面存在了很久,建养任务艰难险重全凭一身气力,高效化在当时谈几乎毫不现实。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水利的养护作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这种机械化是指养护作业系统中主要和辅助的生产劳动过程,全部或部分由机械性能参数相互协调的机械系统完成,在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证下,这些机械系统在指定的作业条件下以最佳的经济技术指标,保证养护作业的质量和效益。机械化代替人工作业是大势所趋。养护作业机械化必将从以简单机械与人工配合作业向全部机械化作业化发展。养建作业机械化的普及不完全等同于高效化,机械化是实现高效化的条件。高效化不是简单层次的机械化,包含了高速、质量和效益,是一个内涵外延广泛的概念,这必然对养建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来关照机械化。
四、养护高效化机械化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保为代价
树立养护环保化,实现和谐发展是养护高效的前提。提倡环保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水利工程养护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其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目前的水利工程建养要求是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强调用户至上,树立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处理好资源节约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养护管理中努力实现环保化、节约化是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水利设施自建设开始到运营,整个生命周期都将对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在建设期主要是生态破坏,包括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植被破坏与减少、水土流失、占用耕地。养护施工不破坏沿线的生态,取土后的土面及时绿化,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建筑废料合理利用,集中排水不对水土造成冲刷,这些看似简单的环保措施却对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平衡有积极的一面。
关键词:水利工程;工程管理;启示;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基本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从结合计划经济到结合市场经济转变,管理体制的初步建立促进了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向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但是这只是初步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实现,日益表现出水资源供求短缺、水污染的日趋严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等现象,这些现象充分表明了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以及国外西方国家水利工程管理相比,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就目前的水利工程管理现象表明,现执行的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措施等不适应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如何加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结合国外水利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目前水利工程管理中所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适合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若干对策,以改善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1国外内水利工程管理对比分析
即使我国与国外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上完全不同,而且经济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同时各国的水利工程管理的体制以及发展历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对各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进行对比分析,仍可找出各国之间在水利工程管理观念上的某些一致性,从国外的成功经验上得到启示借鉴,以改善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1.1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上对比
(1)国外的管理体制。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已经实行了分级管理体制,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分工管理。就以在水利工程管理有卓越成效的德国来说,其水利工程管理又不同部门分工管理,主要由联邦环保部、州环保局和水利协会。其各级水利工程管理部门都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突出分工协作的重要性。水利工程的管理、建设等由该国的堤防工程部门负责执行,而其余利工程政府全不直接负责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管理体制上很突出的特点是分级明确、分工协作。
(2)我国的管理体制。就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来分开,主要分为生产经营型和社会公益型两类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即中央管理以及地方管理。与国外管理体制相比,显然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处于政企不分、政事交叉以及职责不明确的管理状态;经常出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防洪安全的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同时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上存在较多矛盾。显然,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严重缺点就是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确。
1.2水利工程管理法规上对比
(1)国外的管理法规。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完了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法规,可以说各项水利工程管理都是有法可依的。如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的工作程序等。如荷兰的水利工程管理的成效得益于水利法规体系的完善,无论是防洪工程的规划、管理,还是洪水预警预报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相关部分执行。
(2)国内的管理法规。从上世纪开始,我国以及各省份都相应出台相关的水利工程管理法规,如《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等为水利工程管理实现有法可依提供了基础。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管理法规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法规的完善。水利配套法规体系仍需要不断完善建设,另外,即使有法可依但仍存在有法不依或者执法不严等问题,不利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法规的实施。由此表明了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首先不断完善水利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其次落实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以法治水。
1.3管理技术
(1)国外的管理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水利工程管理的成功得益于国家注重管理技术的推广以及应用,有效合理的管理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以及运行费用,而且正确的管理技术还能确保工程的正常运作,对提供合格的水产品起到关键的作用。就拿德国的水利工程管理来说,该国十分重视工程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了行业标准以及技术手册等,通过技术手册等介绍水利工程管理中的最先进管理技术,让行业及时地得到学习。对于一些新技术、方法等先通过公报的形式在协会内部交流,供参考使用。
(2)国内的管理技术。对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来说,部分管理手段还是相当落后。部分工程在先前建设时,由于没有考虑必要的管理技术,致使现今工程存在养护维修阶段,防汛抢险技术水平相当落后,设施也出现严重缺乏。如部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设施中还没有水文自动化调度系统或者下游警报系统。现代化的管理设施,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严重缺乏。
2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针对以上分析的国外与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对比,可发现我国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体制落后,权责不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仍采用传统管理体制,没有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法律法规;管理表现出权责不明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营性资产产权过于单一,所制定的产权制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导致缺乏活力。
(2)机构过于多而复杂,管理技术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素质落后。这问题在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中尤为突出,相当多的管理部门责任存在交叉重叠,导致权责不明确;而且并没有通过有效途径去宣传管理上的新技术、新方法,导致所采用的管理技术已沿用多年,根本不能适应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3)过于单一的治理目标。目前我国每年都尚有发生水污染、洪涝灾害等问题,归咎原因在于水利工程管理方法过于单一。例如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只顾及工程问题,如没有兼顾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造成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仍会出现各种弊端。
3启示和对策
结合国外对于水利工程管理的成功经验所得到的启示,并针对我国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对策进行改革。
(1)借鉴荷兰的经验,完善水利配套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水。建立完善水利工程管理法律法规同时,与城市规划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一切水事活动都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行政,使水利法规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个水利建设工程中。
(2)精简机构,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基于现代网络化的不断普及,网络化管理已日趋成熟。采用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不仅精简多余的管理机构,而且还能使管理更为规范化。采用先进的管理水平,通过杂志等刊物来宣传管理的新技术等。同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3)注重结合生态保护。借鉴德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经验,应注重环保,主要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程都不应该建设。尤其是在治水观念上应从过去单一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转变为结合生态保护的多目标综合治理。
(3)正确处理好建设和管理的关系。首先,每一项水利工程在立项审批、规划设计、施工组织中都要考虑工程管理问题。要把工程管理设施、监测观测、交通通信及信息化工程等管理项目纳入工程建设计划,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其次,工程验收中要把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建设都要按照其等级履行相应的验收程序。对没有组织验收的水利工程,不得交付使用。验收报告中应附具水利工程管理预案,验收后必须由验收主持单位出具验收纪要或验收单,并纳入工程管理档案。验收纪要(单)中,应对工程交付使用后的管理提出要求,对管理预案提出评价意见。对列入建设计划的管理措施没有完成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最后,建立水利工程管理台帐。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对所分管的各类水利工程定期进行普查,建立小(二)型以上水利工程管理台帐,需要报废的,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报废;需要交付使用的,要通过验收后交付使用;对存在突出问题的,要及时研究予以解决;需要维修改造的,可按轻重缓急,编制维修改造计划,逐步实施。对微型水利工程可实行动态管理,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总量控制,通过产权改革,实行社会化管理。对每年需要上水利工程管理台帐的,可由工程管理单位按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方可列入,作为水利部门编制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就目前的工程建设发展速度来看,我国水利工程数量将有迅猛的发展势头,若不结合生态保护,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影响将日益严重。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应采用适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水利管理模式,注重水利工程管理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议多目标的综合治理方式。
结语
通过国内外水利工程管理方式的对比,分析我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改善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促进水利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影响的具体问题分析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3减小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4总结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生态影响问题,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会燕.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