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7: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字乡村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在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沈阳市文化体系建设呈现出迅猛的发展趋势,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比较大的进展,尤其是社区文化的活跃,使得城市基层文化建设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乡镇和村级的文化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活动项目、文化队伍等,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的文化发展以及农民的需求,加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是我们迫在眉睫的课题。
1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1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不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导致沈阳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都比较高,给人们提供的文化资源比较少。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产品和服务比较少,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形式很单一,参与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很少。其实很多农民非常喜欢阅读一些农业科技书籍和科技类报刊,但这些书农村的图书室很短缺。绝大部分农村图书室图书的数量不多,有的几百本,有的几千本,有些乡村的图书馆的书籍很陈旧,破损也比较严重,翻阅的几率很小。一些乡村图书馆里的书籍大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或者是扶贫捐赠,农民很难看得懂。很多乡村的农家书屋只重建设不重管理,服务手段单一,农民很少光顾,农家书屋成了摆设。
1.2缺少人才。人才问题是制约沈阳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沈阳农村既缺少管理人才,也缺少经营人才。县级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也不合理,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知识水平不高,对先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不会操作,对电子文献和网络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不了解,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适应。沈阳有些乡村的文化馆专业人员少,无法对文艺骨干进行培训,也很难开展业务。
1.3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文化工作的文件都要求增加农村文化经费投入,明确提出要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同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现在还有很多乡村达不到要求,财政对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投入很少,图书馆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都得自筹。有些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存在“阵地变形”情况。一些公益性文化单位由于没有经费,常常借助经营和出租房屋来交水电费、维修费等,这减少了主营业务的场地,严重影响文化业务的开展。
1.4农村公共义化服务基础设施对群众缺之吸引力。由于文化工作者缺乏,人才不中,加之一些文化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和资金限制等原因,一些基础设施承载的文化活动要么开展的少,要么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特别是活动过于单一,缺乏创新这一点对吸引群众进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卡拉OK能够吸引年轻人,但绝大多数村文化大院里没有相应的设备,或者是没有专门管理人员,使年轻人推动兴趣。两样表现的信息资源共享,很多村的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用的电脑只有一台,根本无法正常满足需要。另一方面,一些文化活动缺少传统文化因素,对农村中的老年人缺少根本的吸引力。而过于传统青少年又不喜欢。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少,文化基础设施很难得到充分利用。
2完善沈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2.1激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既要出钱又要出力。基层需要主抓服务,政府需要出钱投资文化产业,这才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果只注重基础建设,相关配套的服务跟不上,工作还是不到位。现在沈阳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基层文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就需要解决,应该把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内动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保证基层农民的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得以提高。
2.2增加投入。从沈阳市现在的情况来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为了适应市场机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和民间组织共同承担起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责任,以实现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了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可以建立“地产与文化千分之一互动”共建机制。以省委、省政府政府为主导,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具体内容为:省、市(县)、乡镇,在做政府性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建设居民小区的投资总额以及居民购买住房所缴纳契税中提取千分之一的资金用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2.3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实现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主要是实现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所以,政府应该在数字资源上增加投入,引进人才,促进数字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建设,借助网络实现数字资源平台的对接,让广大农民读者受益。当然,这需要乡村有网络,有电脑,才能实现数字的共享,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好地文化服务。这需要一批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管理人员,建设具有综合服务的文化站,完善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使沈阳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让文化站成为各个乡村娱乐的场所,成为乡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沿阵地,进而成为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平台。
作者:岳红梅 单位:沈阳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一)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应用不够。近年来,尽管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采取了一些措施,培养了像鹤壁、三门峡等典型单位,但大多数只停留在为行业管理和服务上,电子政务和信息服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但生产和经营环节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同时,厅属各单位所建的农业信息采集、农情调度、苗情远程监测、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农业遥感监测、植物疫病监测防控等应用系统,实行归口管理,信息分割严重,整合利用信息资源服务生产、市场、决策的能力不强。2、基层信息服务能力不强。据初步统计,目前,河南省乡镇农业信息服务机构1003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53%,绝大部分信息服务站归乡镇管理,有些是依托乡级通信代办点,乡镇信息服务站存在缺编制、缺人员、缺经费、缺设备的现象,造成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弱,各类信息服务不到位的问题。3、农业系统上下信息通联不够。涉农信息的上传下达效率低,权威性、准确性不够,条块分割管理,缺乏统一高效的协调运转机制。4、农业信息化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和省里每年直接用于农业信息化的项目资金少之又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
(二)与兄弟省市的差距
1、在重视程度、资金项目投入方面的差距。2008年以来,云南省政府对农业的年度考核中,专门把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专项单列考核,并在省级财政预算中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用于“数字乡村”建设和管理。近5年来,云南省在“数字乡村”建设、金农工程一期、视频会议系统方面的投入累计2.15亿元。福建省近7年在12316平台建设、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金农工程一期、信息资源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9650多万元。而河南省近几年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包括通信运营商投入)初步统计不足3000万元。2、在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差距。福建省和云南省在基层信息服务能力和终端平台建设方面都走在河南省的前列。福建省自12316开通以来,累计下达近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每年有100万元的财政预算资金用于12316热线服务,按照“五有”标准,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通过触摸屏终端、普通电脑终端、手机终端为农民提供贴心服务,将专家咨询、科技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送到农民手中,延伸到田间地头。云南省依托“数字乡村”工程,共投入资金1.49亿元,建成了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1348个乡镇共1494个“数字乡村”网站集群和14万个村级网页,形成全省协同合作、上下联动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平台。3、在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和设备配置上的差距。2009年8月,福建省列入国家发改委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总投资3909.17万元(其中,国家信息化试点补助资金800万元,中国电信福建公司2185.42万元,中国移动福建公司266.03万元,其他655万元),在全省17个县,建立233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和3817个村级信息服务点,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乡村信息服务站。云南省依托“数字乡村”和金农工程为抓手,经过5年建设,各州市、县区、乡镇农业部门均配置了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4、在农业行业监管和电子政务方面的差距。在农业电子政务方面,福建省和云南省都建设了农业厅办公自动化系统,云南省还建立了省市县农业部门公文交换系统。尤其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方面,从2011年开始,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连续两年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省财政每年投入703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从蔬菜、水果、食用菌、生猪、鸡和茶叶等六大产业入手,搭建了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政府监管平台,提供语音电话、短信、网页等多种查询方式。
二、几点建议
(一)国家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农业信息化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研究信息化重大问题和重大工程,出台专项规划,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持续有效推进。建议省财政在资金、项目上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重视抓好基层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建设,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目前,河南省正在强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建议以此为依托,匡算全省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信息化设备和服务平台建设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负担,统一配齐设施,加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基层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真正使基层农技站点成为查询“三农”的活字典,农技推广的百科全书。
(三)协同利用厅内信息资源,搭建农业厅内部工作网和农业系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以金农工程建成的省级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为依托,新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农业物联网等应用平台,进一步完善河南农业信息网服务功能。突出指导服务粮食生产,整合利用农情调度、苗情监测、病虫害防控、遥感监测、农产品价格监测等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权威的农业信息收集、分析、会商、机制,最终实现信息支撑决策、引导市场和指导生产的目标。
(四)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
论文摘要:计划生育统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计划生育统计资料可作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究其根源,找出对策,才能提高计划生育基础信息准确率,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是检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人口计划实施结果和对人口政策进行人口预测的根本依据。但是当前基层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不实已经成为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引起了各级计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造成基础信息不实的原因
计划生育基础信息不实是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各级领导和村组干部的责任意识问题和村级网络不健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生育对象
1.国家现行生育政策与部分群众生育观念的矛盾。由于受“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等生育观念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再加上自然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对养老问题顾虑大,“早生贵子,养儿防老”的观念从根本上未解决,特别是双纯女户为了想法生儿子,逃避管理,长期外出,生下孩子后几乎再不回家,使计生干部束手无策,再加上乡部分干部有同情心理,管理不到位,形成“本人逃避,村上保避,乡上回避”的局面,形成出生人口漏报。
2.生育对象存在超生要受经济处罚和落实节育措施的实际问题,于是抱着侥幸心理,超生后能瞒则瞒,推迟上报甚至不上报出生,形成出生漏报、瞒报。
(二)工作管理
1.近几年来,各级下大决心狠抓了“模范村、合格村”建设,但由于部分村班子瘫痪,更换频繁,又疏于培训,责、权、利落实得不好,基层网络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实的数据从源头上上不来,出现漏报、瞒报。
2.部分计生管理人员不负责任造成漏报,部分村级计生干部文化水平低,胜任不了计生工作,对台账表册理不清,道不明,丢三落四,自相矛盾;还有的责任心差,工作不扎实,出现漏报、瞒报。
3.依法管理、齐抓共管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计划生育人人有责,但有些部门的配合意识不强,“只问用工,不问计生”,“凭一证办多证”的机制并未真正落实,导致流动人口失管和漏管,流动人口的漏报出生和不落实节育措施现象时有存在。
(三)干部责任落实
漏报、瞒报的主要症结在乡村两级,乡级主要是畏惧“一票否决”和“黄牌警告”这根高压线,又涉及党政领导的荣辱升迁,乡镇领导干部怕亮“丑”,怕自身的工作被否定,谎报成绩,虚报问题,更不愿主动上报政策外出生,如发现问题就在数据上作手脚,造成出生漏报、瞒报;村一级是碍于人情,怕得罪人,纵容瞒报,责任跟踪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缺乏责任心、事业心,不深入村户摸底,上报出生知多少报多少,有时甚至政策内的也不能及时上报,形成出生人口漏报、瞒报问题。
(四)干部作风
指标的下达是可靠性与科学管理的统一,过低的指标不利于人口增长,过高的指标只会导致玩数字游戏。指标过高造成基层部分领导报喜不报忧,只讲好的不敢讲坏的,导致上级决策失误,为完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只好采取瞒报、虚报等手段降低计划外出生,乡镇驻村干部因不负责任,对村级出生瞒报、漏报现象熟视无睹,这样计划外出生的当年就报不上来,形成漏报,掩饰了实际的工作水平。
二、治理对策
(一)抓实事求是的思想工作
1.治假求实工作必须坚持查防并举,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抓起。目前,人口出生能够得到控制,主要靠行政手段和经济制约来实现,所以很不稳定。因此,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要着力解决思想多变工作,抓领导层思想。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肯定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克服盲目乐观的思想。领导干部带头讲实话、讲真话、办实事,一是一,二是二,工作有成绩不虚夸,有问题不隐瞒,不护短,勤于督查,勤于落实,勤于奖罚兑现。
2.抓基层干部思想。把建立层层责任制同动态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奖罚分明,促使计生干部人人有责任感,千斤重担人人挑,建立出现问题,不能推卸的责任追究制,提倡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摸实情,讲实话,报实数,办实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抓群众的思想。立足于宣传教育改变群众生育观念,除抓在人口控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政策法规等宣传教育外,更应从道德、文化、习俗等观念上进行指导,同时政府应在奖励及优惠政策的兑现上加大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群众旧的婚育观念,真正把国家的政策要求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乡村队伍建设,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1.多年的统计工作实践证明的关键是源头数字上下大力气,从村级抓起。要把工作重心下移,就必须加大创“模范村”、“合格村”、扫“死角村”的力度,建立制度,落实责任,逐步形成县领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组配合的管理格局。
2.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按照分段负责的原则,县对乡、村每年培训不少于4次,乡镇定期、不定期对村专干进行手把手的业务指导,坚持开好每月例会,同时,由于统计工作专业性强,队伍要相对稳定,要真正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工作扎实的计生队伍。
3.加强乡村表、卡、册、簿的管理。严格按照有省、市规定的表、卡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上报、交接、归档和保密制度。要明确这些卡档是计划生育管理的村级记录,是计生管理最基础,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各类计生统计数字的源头。
(三)抓规范管理工作
1.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控制和工作质量指标。若人口控制目标过紧或过高,就脱离实际,结果欲速则不达;若人口控制目标过松,要求过低,既不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又会影响人口的有效控制和工作水平的提高,所以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把握好目标的“尺度”。
2.摸清底子,夯实基础,在认识上,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方法上,每年每季从源头上做起,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核对,全面整顿好台账,尤其要将新入户、新结婚、新出生、新节育等有关对象所涉及的有关资料进行认真填写、核对,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
3.严肃纪律,奖惩分明。对计生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歪风,做到追究领导责任,对严重失职、造假制假的实行“一票否决”。
4.规范管理建章立制。要围绕“村级规范化管理”这一中心内容,逐项落实。经过抓好规范性的管理和制度、促进计生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5.齐抓共管,形成共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走综合治理之路,形成治假求实的良好社会局面,计生、统计、公安、卫生、工商与相关部门要加强联系,加强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做好人口与计生统计工作。
(四)抓干部的工作作风
实事求是是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灵魂。弄虚作假、瞒报、虚报、统计数字不实、不仅影响各级领导的正确决策,而且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败坏党风、民风所以各级计生干部要以实为荣,摸实情,讲实话,报实数,办实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各项人口数据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参考文献
[1]蒋正华.计划生育规划统计与考核评估[m].中国人口出版社,1998.
关键词:精准脱贫;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在精准扶贫方面,文化扶贫是“主力”,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9日,文化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使涵盖839个县的贫困地区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这关系著数千万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公共利益,有利于如期、保质保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促进基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一、石柱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薄弱与重复建设问题并存
首先由于石柱县属于秦巴山区、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起点低、欠账多,基础薄弱。目前,虽然各乡镇文化服务的阵地建设有所成果,很多乡镇都设有农家书屋,但对数字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都很薄弱。其次,由于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设施闲置浪费严重,比如,一些乡镇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文化惠民项目分散建设、功能交叉、项目资金、建设用地、设施布局、运行管理、人员配置、服务提供互不衔接,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存在长期闲置、无效“空转”的现象。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容与需求不匹配
以往各村级文化室及其他已有的文化服务基本上都是政府配送的,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大水漫灌,配送的内容带有政府的意志,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农村书屋的书刊,所藏书的结构和数量都一致,真正能够吸引老百姓目光并且能够看懂的书籍极少,一些书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根本就没法看懂,这些书纯属摆设。
(三)人才是短板,尤其是乡土人才匮乏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规模小、人员少、业务能力弱,这是一直困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短板。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如果基础设施有了,文化资源有了,但没有人管理,一切等于零,所以人才是关键。目前,各乡镇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方面,由于经济落后,条件艰苦,家庭等各个因素的影响,能够给农村老百姓文化生活带来活力的外部人才不愿意来,来了也靠不住、留不下。另一方面,农村本土人才水平普遍较低,只有高中、中专甚至初中水平,有的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凭多年的经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方协调的扶贫工作机制
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齐多方之力、汇多方之智、集多方之资。一、整合资源、统筹利用。《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载体,“采用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在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建设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二、坚持行业互补、上下联动,与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协同实施文化产业扶贫、文化人才扶贫、文化创业扶贫等工程。
(二)精准识别,根据需求提供服务
先是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的作用,为每个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一张精准的文化资源需求清单。接下来就根据需求清单来提供服务,比如,针对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化公共服务的总量不足,种类少,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可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纳入重点保障的特殊群体,提供专门的公共文化五福保障措施,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儿童康乐设施,增加儿童课外读物,为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父母之间提供视频沟通等便利。
(三)大力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
出于现实的考虑,破解人才短板,关键在“造血”,盘活乡土文化人才。《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培育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新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乡土人才成长的环境。一、充分发挥当地各类能人(农村企业家、乡镇干部、乡村教师、在校大学生、回家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作用,鼓励兴办文化小微企业、工作室等市场主体,发展特色手工艺品、传统文化展示表演和乡村文化旅游,将文化育民、文化乐民与文化富民相结合,走出一条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扶贫的特色之路。二、邀请市级专业文化团体和文化馆专业人员,对乡土人才进行辅导培训、以老带新、委托培训,提高本土人才的文化素养。三、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着力艺术精准扶贫,鼓励市群众艺术馆组织文化志愿者赴各农村学校开展公益性艺术课程培训。
关键字:数字化;5万数据库;问题与方法
一、数字图件存在问题
1. 建库流程分析
依据《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1∶5万部分)操作手册》与《1∶5万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分省)建设实施细则20120726》对数字图形进行整理。
2. 数据源质量问题
建立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前提是要保证图件的完整、齐全。数据源一般为纸质折叠地质图与电子数字图件。而我们以往采用的是纸质图件,除非是因部分数字图件未归档的情况下,采用电子数字图件。使用电子数字图件中存在着数据重复,数据不套合等问题。这些数据采用的都是近年来做过矿调工作的数据。
3. 图形质量问题
图形参数产生质量问题,会导致系统库出现质量问题。在数字检查过程中发现,等高线比较密集需要人工抽稀,在人工抽稀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一条等高线因为地势的险要或是陡峭,无法将其画完整,只是出现一段一段的线段,利用同比例尺的地形图进行核实修改等。
4. 图形校正质量问题
在使用数字图件的过程中,有的图形经过校正后,可以满足精度要求,有的则可以直接套用标准框使用。想达到实际精度要求,不影响建库的质量,则必须要使用校正后的数据。
二、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 存在问题
(1)根据上级单位下达的工作部署,以合作协议书形式下达年度任务,工作要求在已有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基础上,选择与本区国民经济建设及国家地质调查密切相关,收集相关工作的数字化数据(电子),有地质矿产图(矿产图内包含着磁测、化探、遥感以及现有的金属矿点、矿化点等信息)、区域地质矿产说明书或报告等(在收集过程中,遇到与其它省的图幅重复时,需重新收集;还有的数据未及时归档导致工作进度有所缓慢)。
(2)由于收集来的数据无光栅底图,其次图面过于繁琐,地质要素无法取舍。在地质内容中断层没有切割任何地质体;在同一地质体中存在着2个不同或是相同的地质代号,只能取其一(还有可能就是地质体未被地质界线分割所造成的);在变质岩石地层单位命名中存在着时代的上角标与组名的正体、斜体;非正式地层单位的划分了等。
(3)地质内容中点要素分别表示内容地质代号、地质注释、同位素年龄测定、火山口、地质钻孔、产状子图、矿产子图、断层子图等。
(4)图面内所以的地质界线、代号、水系、公路、居民地、境界线等,不能准确的放到标准图层中。
(5)断层没有按照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搓动。
2. 解决方法
2.1 对数字图件进行检查
对数字图件进行检查前,应先对数字图件进行影像生成与校正(因收集来的图件里没有光栅图件),为了方便后期检查使用,应先生成影像文件,然后在对影像进行校正。下面对数字图件的检查进行了描述:
①更换系统库准备工作
更换系统库准备工作,主要是检查地形内容是否有齐全,有无漏的或重复的点、线数据;等高线中出现画错的地方应进行处理;图层是否正确等(等高线中大部分线未重叠线段,等高线中无遇到双线河或是陡崖就被断开,每一层的数据都未按标准数字化。
检查数字化地质内容时,要注意地质界线之间是否建立结点关系,断层与断层之间、断层与地质界线之间是否建立拓扑关系;地质界线之间压盖关系;断层错断地质体的合理性;注释与子图的层位、大小需规范化;子图中心点位置、记录子图编号有利于换库中使用。
2.2 换库后后续工作。在检查换库后的数字图件时,应整理一个“更换子图表.doc”,将换库前的子图号记录下来,或是将子图截成图片放到“更换子图表.doc”中;以便使用标准库时,可以找到对应的子图。
a.河流:踏着光栅文件,对图面内水系河流进行整理,在整理过程中,河流存在着线型与拓扑问题;河流之间需要建立节点关系的应断开;河流方向要进行简单的判断,判断河流方向时,应依据高程点与河流之间所形成的夹角(锐角),对其进行判断方向与河流的左右岸。
b.公路:同样依据所形成的光栅文件,将公路的线型进行修改;在小路、乡村路、大车道之间它们相互接触的地方应建立节点关系,并建立拓扑;如果小路、乡村路、大车道与双线公路接触时,单线公路与双线公路接触的地方应断开后,无须平差。
c、居民地:在检查居民地时,要注意检查真形符号、线参数设置,其形状、大小与原图一致,这样方便以后剥层。也可将各级政府驻地形成多边形面。
d、境界包括:行政区划、境界线。矢量化时,线参数设置,与原图基本一致。
e、地形:在等高线画错的情况下,依据同比例尺地形图将其修改,直到无误。如有图幅等高线比较密的,则需人工进行抽稀。在抽稀前,将每一条等高线的颜色进行修改区分,区分好颜色后,将此文件另存一份进行修改;根据所给出的颜色进行删除与保留,保留下的等高线颜色不改,以便后续等高线赋属性直接使用。
f.地质:地质内容中主要是地质界线之间的压盖关系,与接触关系是否正确。要注意地层的新老接触关系,为了避免出现压盖关系的错误,仅提供矢量化参考顺序:断层脉岩第四系地层侵入岩火山岩非正式地层其他地层等界线。
在以上内容修改依据是“参考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各类参数系列表”进行修改的。利用GeoMAP67工作软件,对数字数据进行层层整理。依据相关的细则、规范或地形图、与联测地质图面内(电子)所错动的方向等,进行及时修正。确保图面内容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校正工作。
3. 数字图件校正
①放大所要校正图幅的左下角或是中心点位置到50~80倍,记录校正图幅左下角X、Y坐标到记事本中,然后在MAPGIS平台下“图形编辑”中装入工程文件(装入要位移的工程文件),并所有文件处于编辑状态,利用“其他整块移动整块移动坐标调整”将记录的X、Y坐标负数(有可能是正数、有可能是一正一负)键入对话框中,使工程文件中所有文件移至原点或是中心点位置,将地理、地形、地质文件进行更名做为过渡文件放到临时文件夹中。而整饰部分保留原名,放入MAP文件夹中,整饰部分不进行校正。
②剥离方里网:打开理论框(项目组预先在MAP文件夹中,存放了统一生成的标准框,为了不破坏原来的标准框,应先复制出一个到临时文件夹中),点击“图层关所有层”,点击“图层改层开关改线”,把内图框以外的线图层打开,点击“更新窗口”后,将显示所要删除的内容,点击“图层改当前层”到61层,点击“图层删当前层删除线保存线”即可。
③校正:MAPGIS主选单中误差校正,点击弹出画面,点击“文件打开文件”打开文件(同时打开实际框与理论框)。然后点击“控制点编辑校正控制点”弹出“浏览编辑控制点”对话框,“小数位”中“精度”下面的数修改为“10”,点击“确定”。
(1)采集实际值:
①点击“显示复位窗口”弹出“选择文件名”对话框,选择“实际框”将其点蓝。随后点击“文件打开控制点”弹出对话框在“文件名”处输入“D(L或X)K00A.pnt”,点击“打开”,出现“错误信息-该文件不存在,是否新建?”,点击“是”。
②点击“控制点设置控制点参数”弹出对话框,选择“采集数据值类型”为“实际值”,“采集搜索范围”为“0.1”,点击“确定”。点击“控制点选择采集文件”,弹出“选择要采集控制点的文件名”对话框,将实际理论框点蓝并点击“确定”。最后点击“控制点自动采集控制点”,呈现控制点数值(“控制点浏览控制点文本”一般为132个)。放大四个角点和中心点查看是否对应,若对应则点击“文件保存控制点”,弹出对话框后点击“确定”。
(2)采集理论值:
①点击“显示复位窗口”弹出“选择文件名”菜单,只选择理论框将其点蓝。然后点击“控制点设置控制点参数”弹出对话框,选择“采集数据值类型”为“理论值”,“采集搜索范围”一般为“3~5”,点击“确定”。点击“控制点选择采集文件”弹出“选择要采集控制点的文件名”对话框,将理论框点蓝并点击“确定”。最后点击“控制点自动采集控制点”,呈现控制点数值(“控制点浏览控制点文本”一般为132个),与实际值的特定数值对比,看其是否一一对应。放大四个角点和中心点查看是否对应,若对应点击“文件保存控制点”弹出对话框后点击“确定”。否则(下转75页)(上接63页)重新采集。
②点击“显示复位窗口”弹出“选择文件名”对话框,只选择实际框将其点蓝之后,点击“数据校正进行线文件校正转换”,再次点击“显示复位窗口”弹出“选择文件名”对话框,选择新生成的线文件NEWLIN.wl与理论框同时点蓝,检查其校正精度,符合要求进行下一步。
4.地质图图面质量检查
根据查图面的专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修正,先修改最原始的文件,并对修改好的点或线进行校正,然后打开已校正好的的工程文件(正式出图的文件)。要注意新老关系的压盖,老的覆盖在新的上面。检查图面中的面块颜色与图例中的是否一致(注意:根据所给出的参数表进行核对并修正)。
5. 数据检查
对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数字栅格图件及其元数据进行检查,包括数据基础检查、数据完整性、逻辑一致性、位置精度、属性精度等内容。
5.1 数据基础检查。检查数据的平面坐标基准、高程基准、分带和分幅情况是否符合要求。
5.2 数据完整性检查。检查数据覆盖范围、图幅总数量是否完整;要素、数据层与内部文件是否完整。
5.3 逻辑一致性检查。检查数字线划图数据拓扑关系、概念、格式是否一致;数字高程模型和数字正射影像图像灰度值及色调、数据格式是否一致;数字栅格地图数据格式是否一致。
5.4 位置精度检查。检查数据的平面位置精度和高程精度是否符合要求;数字正射影像和数字栅格地图的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格网大小是否符合要求。
5.5 属性精度检查。检查属性项名称、类型、长度、顺序以及属性值、分类等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1∶5万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与实施细则20120726》。在属性录入过程中尽量避免错漏、全角和半角部分的输入。对于各分层文件的投影参数、TIC点要求完全一致,要求统一使用同一版本、同一种方式进行投影,进行成批文件的转换,保证投影转换的质量。如果在投影时,输入的投影参数与中央经度不符合要求,则结果文件的位置和图形就会发生变化,且位置偏移。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今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安排部署,针对创建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狠抓任务落实,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各项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创建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会议精神,在对全县创建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临泽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5年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了相关单位的工作任务和创建指标,明确了工作完成时限。上半年,县委、县政府召开研究文化工作的会议3次,对创建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安排县财政拨付创建经费20万元,并将创建工作任务指标纳入各镇和相关单位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中进行考核,从而形成了职责明确、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创建工作格局。县文广新局配合省、市“乡村舞台”建设、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公共文化权益保障等课题的调研,组织开展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3篇,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强化硬件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
一是“三馆”改造提升工程进展顺利。加快推进城区公共文化项目建设进度,至目前,县博物馆扩建工程已完工,工程决算已报县财政评审中心评审;陈列布展大纲已上报省文物局评审通过,陈展形象设计已通过市文物局初审,8月份即可进入布展。工程完工后,博物馆可新增场馆面积1043平方米。县文化馆、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已完成原县交警大队业务楼的整体划拨和相关服务设施的搬迁,场地布置工作已全部完成,已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县图书馆新增场馆面积1230平方米,总面积达2320平方米;县文化馆新增场馆面积2319.93 平方米,新开设了艺术研究室、群文创作室、书法美术、摄影展厅、非遗展览厅和舞蹈排练厅等场所,场馆总面积达到3823.23 平方米。
二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惠民项目资金,组织实施蓼泉、板桥镇两个综合文化站新建、改建工程和板桥镇板桥村、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至目前,蓼泉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已完工,文化广场已完成工程招标,现正在加紧建设;板桥镇综合文化站已完成原计生服务站业务用房的划转工作,近期正在购置相关设施、设备;鸭暖镇白寨村文化室已完成改建任务。新建的蓼泉镇唐湾村文化活动室主体工程已完工。板桥镇板桥村、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新华镇明泉村、蓼泉镇双泉村等四个村级文化广场正在加紧建设当中。
三是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起步良好。结合“数字张掖”、“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建设文化馆数字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文化活动资源,促进地方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辅导等资源的共享。积极争取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的7个镇和4个城区人员密集场所的11个“电子借阅机”已完成安装调试工作。扎实组织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新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一个,上半年放映电影**场次。进一步创新数字电影院管理经营模式,积极提升服务水平,至目前,累计播放影片**部,接纳观众**人次。
四是“乡村舞台”建设有序推进。按照市、县为民办实事方案,今年我县计划重点建设29个行政村“乡村舞台”。为确保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县上筹集建设资金210万元,并有效整合组织、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资源,为建设“乡村舞台”的村配套相应设施和建设资金。至目前,已有14个村已完成村级舞台建设任务,5个村的村级舞台正在修建中,下剩的10个村正在办理招投标手续等前期工作。加上去年已建成的28个,全县已累计建成“乡村舞台”42个。结合“乡村舞台”建设,完成了新华镇新柳村、明泉村、宣威村、倪家营黄家湾村、板桥镇东柳村、鸭暖镇小鸭村等6个村的文化长廊和文化墙的配套建设任务。我们还进一步加大对村级自娱自乐班子和民间文艺社团的扶持力度,去年下半年至今,先后筹资50多万元,为全县15个自娱自乐班子配发了移动音箱、话筒等设备,为7个镇文化站配置演出服装658套。
(三)打造文化品牌,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一是节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启动了第六届“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精心策划16项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县农民社火汇演、“韵祥杯”中国男子篮球(CBA)临泽四强对抗赛、甘肃省百姓文化广场惠民演出、民间民俗作品展、书画摄影展和第三届广场舞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结合文化艺术节的开展,全县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少儿文化艺术节,社河镇各社区分别牵头举办了社区文化艺术节,为不同领域的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演出节目。今年前7个月,全县开展节庆文化活动50多场次。
二是广场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我们充分利用文化体育广场这一场地优势,组织开展了周末广场文化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县青少年歌手大奖赛、戏曲大赛、临泽小调、百姓舞台大家唱和“乡村舞台”周末大家乐等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县直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纷纷编排文艺节目开展义务展演,演出活动达20多场次,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依托广大文艺爱好者,组建社区和农村广场舞健身队80多支,利用周末和农闲时间开展排练演出。目前,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是“快乐老乡”引领示范活动深入开展。为了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结合开展的“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我们组织县文化馆文艺专业人员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经常深入各镇、各村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利用各镇的赶集日时间,分乡镇举办集中示范活动7场次,为农民群众义务演出节目7场次,书写赠送对联1万多条幅,送书画作品800多幅,发放文化宣传材料4000多份。县文化馆业务工作人员走进乡村、社区和学校,开展各类辅导培训20多场次。
(四)加大人才培养,文化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进一步加大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采取“送出去”培训和“请进来”交流的方式,组织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和文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今年上半年,全县举办文化骨干培训班4期,培训200多人次。同时,大力鼓励支持各类文化人才的成长,相继成立了传习所4个,基层文艺辅导基地15个,组建了社区文艺团队5支。积极引导镇、村组建文艺队、社火队、健身队90支,发展民间自娱自乐班子30个,新招募文化志愿者150多人,累计达到858人。全县基本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强、具有一定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文化工作队伍。
(五)狠抓项目建设,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紧扣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3341”项目工程、文化产业“6551”体系谋划项目,编制文化招商引资项目11项,借助深圳文博会、兰洽会、省文博会等重要节会,抓好宣传文化旅游项目的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至目前,文化项目已完成招商和签约4项,协议引资20亿元。其中,河西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签约资金0.2亿元,华夏牡丹观光园文化旅游建设项目签约资金10亿元,丹霞大景区君庭文化商贸街建设项目签约资金4亿元,临泽县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签约金额3.5亿元。华夏牡丹文化旅游观光园丹霞花海项目规划初稿编制已完成,项目立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环评、能评、风险灾害评估报告已委托相关单位编制,定植防风林网3.4公里,栽植核桃、水晶杏等苗木3.5万株,定植薰衣草860亩;河西民俗博物馆建设项目已完成土地审批、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7月上旬开工建设,主体一层工程已封顶。与北京江山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订的临泽县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到位资金0.2亿元。县上还加大对文化社团和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原创剧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皓首剧社、大鸭剧社等文艺社团开展演出,组织成立文化产业协会、赏石协会9个,开发了临泽奇石、剪纸、雕刻葫芦、印章、瓷盘等文化旅游产品。上半年,全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700万元、增速48%。
(六)注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效明显
结合全县已普查的66项335个子项情况,积极申报具有地方特色的“八仙马子”、“仙姑信仰”、“打席筐”和“放河灯”等20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传承项目,设计制作了《河西宝卷》、《手工挂面》等非遗项目光盘40多张,完成了甘肃省第一届文化资源普查基础信息资源的录入和登记工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名录和重点保护项目传承体系。对濒临灭绝的民间民俗项目进行了挖掘抢救,开展了传统社火调演、民间小调演唱、民间故事搜集整理和民俗文化征文等活动,积极挖掘民间文化遗产,编辑整理了《临泽饮食文化》《临泽民间小调》、《临泽宝卷》、《临泽传统农耕文化》、《临泽文史》等相关书籍资料。相继建成了甘肃秦腔、临泽民歌、刘青年剪纸和河西宝卷四个传习所。组织申报了第三批和第四批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全县15名非遗传承人被确定为市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人。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逐步得到恢复,并且在传承利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七)注重舆论宣传,不断提升文化工作的影响力
认真贯彻落实《临泽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宣传内容、宣传方式和工作要求,细化了工作任务。自去年以来,累计投入宣传经费11万元,在各镇主干道制作固定宣传展版75块,宣传专栏143个,电子大屏15块,悬挂张贴宣传标语、标识794条,印发宣传单4万多份,媒体“文化创建”专栏2个,城乡电子屏滚动播放宣传标语1300条(次)。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总结交流,积极做好信息报送和宣传报道工作,今年至目前,全县在县级以上媒体刊发有关创建工作的信息300多篇,有效普及了党的文化惠民政策,提高了城乡群众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知晓率。
二、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今年以来,我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建资金短缺。主要是县博物馆扩建工程面临陈列展览经费短缺的问题,新扩建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需陈列展览经费500多万元,除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陈展补助经费200万元外,还有300多万元的缺口。蓼泉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虽已完工,但文化广场建设资金仍有缺口。桥镇文化站也因资金等制约因素,建设进度滞后。
二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还不完善。这些年,虽然县上逐年加大了对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投入力度,但由于部分村集体积累薄弱,村级文化场地建设相对滞后。至目前,全县仍有39个村未建成村级舞台,有29个村未建成标准化的文化广场。
三是创建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镇、单位对创建工作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镇、村两级对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有严重的等、靠、要思想,工作推进不够有力,工作进展缓慢,创建工作的最大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三是镇、村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够。个别镇的综合文化站阵地设施被人为地挤占、挪用。一些村级农家书屋管理使用不够规范,对外开发不够正常,文化阵地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
四是乡村舞台建设难度较大。今年,全县“乡村舞台”建设任务数为29个,至年底要实现70%的行政村建起“乡村舞台”的目标。但部分行政村的经济条件有限,特别是一些偏远村建设难度大。
五是基层文化力量仍然薄弱。按照验收标准,各镇文化站须配备3名以上文化专干。但由于各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调换频繁,近年来招考到镇文化站的干部大多不在文化工作岗位工作。一些村级农家书屋管理员由村、社干部兼任,开展文化服务的时间不能保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力度。认真落实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县博物馆陈列布展工作,争取9月底完成布展并投入使用。加快实施县文化馆、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各厅、室的硬件设施,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充实免费开放服务内容,营造免费开放环境,使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更接近群众,便利群众,提高免费开放的知晓率和服务群众的满意度。加快实施好蓼泉镇综合文化站和板桥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和改建工程,重点是加快蓼泉镇文化站的文化广场建设进度,及早做好两个文化站的设施、设备的购置和配套建设工作,使其尽快投入运行。同时,积极争取财政资金,为运行良好、管理规范的45家农家书屋各补充更新图书100册以上。
二是扎实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加大市、县为民办实事的力度,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和责任,列出任务清单,制定推进计划,抢时间、赶进度,有计划、分步骤抓好组织实施。重点是组织实施好文化惠民工程,抓好4个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加快“乡村舞台”设施、设备招标和采购手续的协调办理进度,严把工程质量关,组织实施好舞台建设和电子屏架设;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和规范化建设,重点抓好“乡村舞台”建设村的文化长廊、农家书屋、村级阅览室的配套建设,分批次配套一批文化活动器材、设施,力争10月底完成29个“乡村舞台”建设任务。
三是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抢抓“一路一带”战略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以张掖丹霞被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大景区之一的机遇,加大文化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力度,扎实推进丹霞民俗文化村、西游文化园、流沙河丝路文化园、河西民俗博物馆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着力培育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传媒、电子商务等重点文化企业,扶持发展雕刻葫芦、丹霞水晶石、麦秆画等特色文化产品,拓宽市场,提升效益。
四是精心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好先进文化引领工程,精心办好第六届“中国枣乡•魅力临泽”旅游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组织开展好“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千台大戏送农村”、“百姓舞台”、民间自乐班子展演、摄影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力度,扎实开展文化惠民系列演出,下半年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场次以上。同时,切实发挥“乡村舞台”繁荣农村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的作用,依托“乡村舞台”,广泛开展“优秀读书家庭”、“12345家庭文化示范户”、“五星文明户”、“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群艺表演活动,真正使“乡村舞台”成为教育群众、凝聚和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加大协调力度,配齐配强镇文化专干和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加大指导和检查力度,促进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通过“送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提升现有文化人才的素质。通过举办文化培训班、选派文艺专业人员到基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和送文化下乡等方式,全力做好群众文化培训和辅导工作。
关键词:农村群众;群众文化;建设标准;措施
1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良好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随着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多数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步伐远不如农村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为了加快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脚步,各地区要重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充分挥发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出大量的农村人才。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民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导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文化建筑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思想认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去参加和学习相关文化活动,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贡献;同时,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村民会受到文化建设的感染与教育,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努力学习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高校,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另外,在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促使部分村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3)大力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先进的理念和思想进入到农村地区,使村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进行耕种与生产,促使相关农产品可以快速投入到市场,这对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2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群众文化意识淡薄。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时发现,多数农村居民都存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其在思想方面较为落后,对于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不闻不问,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茶余饭后习惯通过打麻将、拉家常等方式来消磨时间,这样就造成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无法顺利地推进。长此以往,村民的思想会越来越腐化,越来越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基层人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还为建立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所以在专业的人员方面也存在的严重的不足,这就造成了相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容无法全面开展。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在农村当中建立了专业的文化建设工作站,但是基层人才严重不足,许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习惯在大城市工作,很少有人才愿意进入到农村工作,导致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很难开展。另外,个别农村地区已经开展了群众文化建设活动,但是在活动中缺乏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带头,能够参与到活动的村民非常少。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较差,部分村民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质,只能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从事一些其他的赚钱活动,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文化建设中。(3)经费投入有限,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要想在农村地区顺利开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就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一旦在建设中出现经费缺乏的情况,势必会导致文化活动很难推进与开展。但是从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没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所以在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经济紧张,无法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村原有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与实际的规划和建设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其次,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比发展非常缓慢,导致许多投资商和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建设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最后,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导致许多专业的文化人员愿意投身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最终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去发展。(4)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发展阵地流失。由于农村地区发展缓慢,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基础设施和群众基础有着极高的要求,部分农村只能为文化建设提供简单的场所如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图书室等,这会严重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基础设施在建设完成后就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农家书屋基本处在闲置状态,这些书屋平常并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导致许多书籍出现丢失和损坏的情况,甚至在个别农村地区还会出现连书都没有的情况,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5)形式缺乏创新,文化活动开展内容单一。在我国乡村振兴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文化活动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老套的情况,影响到了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另外,部分农村地区相关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农民在参加活动时没有良好的场地,影响到了村民的参与热情和感受,不利于后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3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3.1重视乡村文化振兴,转变传统观念
思想对于一个人的改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加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活动来提高农村人员的思想认识,促使更多的文化活动可以在农村中开展。作为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在要求相关村民在活动中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同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文化管理制度,确保相关文化活动可以顺利进行与开展。作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做好日常宣传和引导工作,在宣传时可以在村委会、田间地头以及村民家门口张贴相关宣传资料,同时也可以利用村集体微信群,一些有关文化活动的内容,在必要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下拨一部分资金用来鼓励村民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于表现优秀的村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还可以确保全体村民应用良好的文化修养,这对日后乡村振兴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2借助乡村人才振兴,培养文化人才
人才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构建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顺利开展,吸引更多的村民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使村民真正爱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在满足其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农村人员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和地方政府要重视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这过程中,可以采取鼓励人才下乡、人才返乡以及培养当地人才的方式。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确保每个基础岗位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管理,同时地方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定期对这些乡村人员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在年底给予这些基础文化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吸引更多的有志青年愿意下到基层中开展工作和学习,这既可以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还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利的帮助。
3.3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开拓投资渠道
在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多数农村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足和质量较差的情况,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会限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落实,所以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些高质量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时可以有良好的活动场地,这对激发农村群众的参与热情有着积极作用。具体按照地方财政部门出台的政策标准进行操作:(1)每年对每个乡村补助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24万元(具体金额按照地区经济条件而定)。(2)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共享、农家书屋、文艺演出、公益电影放映和体育活动等,所需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负担。另外,作为地方政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农村群众文化设施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通过多渠道融资,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投资压力,还可以确保相关文化基础设施顺利完成。
3.4合理规划设施用地,科学作出决策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地开展与进行,与其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部门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时要对用地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在用地规划的过程中根据当地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切忌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占用村民的耕地和宅基地,并且在建设过程中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在建设文化设施时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设,并严格按照相关建设标准,比如对于农村文化广场的建设,要遵循如下标准:①文化广场面积应在500m2左右;②文化广场包括广场(舞台)区、观众区等功能分区;③有健身娱乐器材、垃圾收集箱等设施;④有灯光照明,有电源插座;⑤有不少于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年利用率不少于60天(次)。避免在建设中出现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村民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主动配合地方政府和人员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发展。
3.5注重继承结合发展,创新文化形式
现阶段的文化要想实现健康发展,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与帮助的。所以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积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然后对一些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要敢于抛弃,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深入挖掘当地优秀的文化,之后再对这些文化进行大力宣传,以确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对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然后结合新时代农村发展情况融入一些全新的元素和理念,积极引入数字化技术,同时也可以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创新。具体要按照如下标准操作:①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②村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群众文化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化发展,以此在农村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3.6弘扬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创造良好农村文化氛围
在农村地区开展群众文化建设时,首先地方政府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对相关文化活动开展针对性的设计,用实际行动支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素养渗透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确保全体村民能够拥有先进的思想,使其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可以有效抵御不良的文化侵蚀,这对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对于特色的农村传统文化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建设一些具有地方特点的文化内容,这不仅可以推动地方文化的发展,还可以使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这对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推进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快速完成,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和部门要重视起来,并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可以加大资金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引入人才和创新文化内容等,以确保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顺利地开展与落实,确保农民群众可以拥有优良的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群众文化研究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忠文.浅谈农村群众文化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家参谋,2021(24):15-16.
[3]罗俊梅,周明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振兴研究——基于“乡风、乡情、乡土、乡贤”视角的思考[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22(02):48-53.
[4]包玲琍.对乡村振兴视角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21(18):19-20.
关键词:数字化成长;农村;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13-04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立了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吹响了我国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全面进军的冲锋号。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必须将信息化作为其主体内涵,推进它的途径抉择也必须是信息化发展的路子。由此在当前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数字鸿沟的情况下,通过数字化成长引领农村城镇化发展就成了必然的战略抉择,非如此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在各方面相对落后的面貌。
一、当今时代城镇化的本质内涵是信息化,推进城镇化的目标是构建信息化的城镇
在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时代大环境下,所谓城镇化就是以信息化、知识化为本质内涵的城市化。正如美国著名经济与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信息时代引入了一种新都市形式,即信息化城市。”按照他的信息经济理论,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城镇的特性应该是:其一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其二是围绕网络组织起来,其三是部分地由流动的空间组成的。他所说的这样的城市、城镇,不是以往概念上的仅以一种形式而存在,而主要表现为一个社会经济运作的信息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流动空间取代了原来的城市地域空间。由此,推进城镇化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以知识经济为内涵、围绕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社会经济结构,亦即信息化的城市结构模式。具体到当前我国农村推进城镇化的要求,就是除让一部分农民进城工作而转为大中城市的居民外,大部分农民要就地向县城或附近城镇聚集,来建设以上所说以信息化为主体支撑的,并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起来的小型化的城镇群体。例如江苏省张家港那样的城镇群体,除其结构规模小于大中城市外,其构成模式基本是按照信息化的小城市样式,以知识、数字、科技为内在支撑、围绕数字网络形式组织起来的。又如河南省新乡县的刘庄、龙泉镇和小冀镇京华社区,它们在通过数字化成长之路使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为我国广大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鸿沟”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数字化成长是跨越它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城乡间存在严重阻碍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是指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间在拥有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国家有关信息部门在四年前的调查,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综合指数仅为城市的35%,其中城市居民固定电话普及率是农村居民的162%,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2.5倍,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是农村的16倍,城市网民普及率是农村网民普及率的6.5倍。这种城乡数字鸿沟,是城乡间在技术、知识、经济、社会等多层面上存在信息差异的综合反映。从技术层面看,它是信息通信技术不均衡扩散在城乡间引发的技术鸿沟;从知识层面上看,它是城乡间在获取和利用信息、知识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表现的知识鸿沟;从经济层面看,它是城乡经济水平的不平衡在网络经济发展中所反映出的经济鸿沟,并能够导致城乡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这种由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的差异引发的城乡在技术层面、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所形成的多层面的“鸿沟”,在很大程度上隔断和割裂开了城乡间的信息沟通和经济联系,显示出了乡村与城市间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距及其形成差距的根本动因,严重阻碍了农村面向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二)数字化成长是农村跨越“鸿沟”、面向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对作为不同主体之间信息差异的数字鸿沟的填补、消除,必然要求通过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含量的繁衍增殖来实现,即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成长的方式来实现。而数字化作为信息化的内涵体现,实现它的技术与量能的增长又必须建立在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上。这就是说,只有通过信息化发展搭建数字化成长之桥,才能够使农村得以用之来跨越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而实现城镇化发展。另从信息化作为城镇化本质内涵的界定看,它也必然导致农村推进城镇化的途径抉择也只能是走信息化发展的道路。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信息化的差异,信息化的差异只能通过信息化发展的方式来消除;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这种信息差异又是造成整个城乡间一切差距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由于城乡间对信息、知识获取和利用条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对称,就造成了其在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以至人们的收入、消费上的巨大差距。因此,从根源上消除整个城乡差别也就必须通过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三、推进农村数字化成长、跨越城乡数字鸿沟应采取的战略举措
(一)要把信息化发展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来抓
信息化发展作为数字化成长的先决条件和根本推动力,只有在它大力推进的情况下,才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整个农村经济的知识化、数字化水平,使农村从根本上快速拉近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差距。因而,当前必须将信息化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要尽最大努力、采用多方面措施尽快推进它的发展。为此而要在农村的经济建设中做到,建设其信息高速公路要更重于建设一般的公路、铁路,推进其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更重于推广机械化农器具的使用,建设其信息数据库、知识库、智能库要更重于建设粮仓、水库,开发利用其信息资源要更重于开发利用其地上地下的物质资源。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对策
1 我县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文献资源经费相对匮乏,书刊价格的上涨,使我图书馆的采购能力日趋紧张,新入藏文献严重不足,陷入购书经费拮据窘境。到目前,我馆去年经费为13万元,全馆总藏书量达到13万册,图书年入藏量达到5000册以上,报刊年入藏量达到400种以上,电子文献(共享工程)年入藏量150件以上,地方文献有专架、有兼职人员,有专门目录。但是我县图书馆,存在藏书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文献载体形态方面多以印刷型文献为主,电子文献的收藏屈指可数,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要求;从文献内容上看,休闲类文献占了极大的比例。文献资源共享性差而学科覆盖不全,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盲目发展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经费有限,另一方面品种大量重复,缺乏必要的统筹规划和合理布局,未形成完整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我县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首先,各馆都习惯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各自为政,对资源共享不太积极不太热心,有的只愿共享,不愿共建,文献资源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存在分散作业、各自为政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不成大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大局。传统图书馆习惯于封闭式的管理,因此在馆藏建设方面,我县各级图书馆之间文献信息资源的重复率很高,根本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中的优势互补目的。
其次,目前我县各级图书馆都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状况,对资源共享的资金投入更是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a) 受地方财力的限制,图书馆事业经费整体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图书馆每年经费增加的幅度低于文献价格逐年上涨的幅度,抽不出更多的经费用于资源共享建设。b) 对于文献资源共享的建设尚未进行统一规划,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的投入。c) 能用于资源共享建设的经费,难以满足其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
再次,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以往那种单一的图书馆学知识的人才,已很难适应资源共享工作的需要。资源共享的建设,要求各馆对本馆的特色文献信息及时进行收集和整理,也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文献信息检索的技能,更要掌握现代化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具备网络信息获取和提供的能力。
2 推进我县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思路
2.1 建立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
认真贯彻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精神,组建和完善我市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的协调机构,对全市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统一规划、统一指导、统一协调。只有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具有行政权威的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协调机构,才能根据本县的文献服务需求和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集藏基础,统一规划各种文献收藏的合理布局,确定各馆的分工,最终取得实质性成效。
2.2 加大投入,改革资金的投入方式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建设需要必要的、稳定的资金投入,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都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在财政分灶吃饭的现行体制下,一方面要发挥各级财政的积极性,逐步加大对各自所属图书馆的正常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各级财政为此做必要的专项经费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财政的专项经费应按统筹规划,集中掌握使用于必要的、统一的、影响全局性的用项。
2.3 推行业务总分馆制
a)在现有行政隶属关系、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业务总分馆制,即以省馆为总馆,各市、县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的图书馆为分馆。经费充裕的市级馆可设为地区分中心馆。
b)建立山西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健全市、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各级图书馆之间图书文献借阅“一证通用”和“通借通还”,在县域推行乡村文献流动模式,实现资源共享。
c)实现全区域图书馆的业务协作如联合、协调采购,联合编目,以中心带动基层,城市带动农村协同发展。
d)整合图书馆群的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等,建设全面的集群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在资源共建共享的起步阶段,在自愿参加的一些图书馆中,制定一系列必需的馆际协作协议,选择若干个馆进行馆际互借的局部试验,待试点成功后扩大共享范围。
具体来说,就是以山西图书馆为中心馆,参与馆为分馆,以系统为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各分馆作为远程终端访问中心馆的服务器,采用一证通的方式,读者只需持一张借书卡,就可以在总馆或分馆查找、借阅各馆的藏书,并可将所借的藏书归还到任一分馆,实现总分馆之间通借通还。分馆及社区馆仅需连入互联网,登录省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分馆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不需要独立的服务器,通过IE浏览器就可进行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对各分馆来说系统完全免费维护,为用户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硬件资源数字资源共享方面,利用现有网络和计算机技术,采用VPN共享省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
3 结束语
随着文献信息量的迅猛增长,图书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购买齐全所有的文献,传统的办馆模式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一方面,单个图书馆读者的多层次信息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图书馆之间又存在着重复收藏,浪费严重。因此,图书馆之间开展协作,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纪丽斌,关于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和举措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村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
这是梁鸿笔下的梁庄。一个中国中部再普通不过的村落,也是四十万农村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缩影里有宗族势力,有村庄政治,有邻里恩怨。
王家少年了82岁的老太、光河用儿女交通事故的赔偿换来一幢楼房、道义伯即使火化了,也要把骨灰在棺材里撒成人形梁鸿通过这些真实的“个人史”,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化危机。
对多年负笈城市的梁鸿来说,她爱梁庄。那里埋葬着她的母亲,生活着她的父亲、兄长、姐妹;她依恋它,在这里她度过自己的青春。
一个乡村女子,走着一条和众姐妹不同的道路,读书求学,在千里之外怀乡,直到2008年,她决心不再单纯“回娘家”,而是给这片土地一个记录。
“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乡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努力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梁鸿说。
于是,她用脚步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用眼睛记录下那些故事,写下那些连筋带肉的疼痛与困惑。
于是,就有了写给自己的村庄的书——《中国在梁庄》。
村庄缺失的精气神
一个乡村的真实与矛盾,类似密码。只有年年月月走过村头青石板,并在上面崴了无数次脚的人才能了然于心。
梁鸿曾是“在青石板上崴过脚的人”。村头那棵优雅的槐树,那些开花的枣树、苦楝树,都留驻在她对于少女时代的美好回忆。
真正开始调查,她发现对梁庄一点也不熟悉。越走进梁庄,越走进每一个人,乡村的复杂形态就慢慢呈现在她面前。在她看来,朴实温暖的故乡在发生着很大的改变——
记忆中的坑塘种满了莲藕,干净清澈,鸭鹅掠过水面,会留下白色划痕。而今成了污水坑,黑色的淤流,滋生着苍蝇和虫蚁。《水经注》里记载的湍水,早已不见了河坡青翠,黑亮的河面上漂着各色泡沫,用打火机点燃,能蔓延百余米。
出外打工的人,通常会把孩子留给老人,这像是一种交换,父母帮着儿子看孩子,儿子给父母养老。“你不养人家小孩子,将来老了谁管你?”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几乎是村中老人的共识。所以,哪怕再苦再累,六七十岁的老两口带一帮孩子的现象,在梁庄极为常见。
梁鸿还写到了乡村文化的衰败、精神的困顿。随着撤点并校,书声琅琅的学校已经十来年没有学生了,甚至一度变成了臭烘烘的猪场。儿童逃学、上网打游戏,初中生等着退学,出去打工,对于梁庄而言,一种颓废失落与涣散在人们心中弥漫。
除了村庄大事,更有让人心生恻隐的人物小传:
村里有个媳妇春梅,丈夫常年出门打工,春节才回一趟家,年轻媳妇想念丈夫,人变得狂躁不安,逮谁和谁吵。婆婆当众骂她“花痴”,说她想男人想疯了。一天,她把化肥撒到别人地里,回家后喝敌敌畏自杀了。
村里有一位五奶奶,在青岛打工的儿子将11岁的孩子托付给她。60多岁的老人根本管不住调皮的孩子。一天,她在屋里做饭时,孙子跑到河里玩水,淹死了。
这些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小人小事,在梁鸿看来,却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最大的问题,“我们忽略了人心的东西。经济可以计量,可以作为功绩,人心却看不见。但是,人心又是一个民族情感健康和心灵温暖的基本因素。人心涣散了,我们拥有高楼大厦,拥有那么高的GDP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它也会累积出许多社会矛盾。”
2010年12月,《中国在梁庄》出版,梁鸿开始接触中国的乡村建设团队。
2011年夏天,梁鸿开始考察在外打工的梁庄人。她买了地图挂在家里,以梁庄为原点向外辐射,确定了南阳、广州、福建等七个地方。
她去西安采访蹬三轮的堂哥,去青岛采访镀金厂的老乡。这样的采访让她发现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比如:你想听他谈在城市的生活,结果他们谈的都是梁庄。他们也在外面制造一个小梁庄,认干亲、走亲戚,即使在城市里,他们也在以村庄的模式、以传统的社会模式建构一个小环境。
“每次我都信誓旦旦地计划至少呆个七八天,但总是呆了两三天就想逃跑。他们生活条件之差总出乎我的意料。”梁鸿坦言,怀念能洗上热水澡的北京的家。
在梁鸿看来,《中国在梁庄》展现的是一个空巢的梁庄,大量的人都在外打工。“尤其是中青年,他们是梁庄的经济来源,也是梁庄的精气神。”
对于梁鸿来说,这本新书或许能将《中国在梁庄》中缺失的“精气神”补充完整,然而,那些日益凋敝村落的“精气神”,又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补充完整呢?
回望故乡,不只是伤感或幸福
《中国青年》:一本原本打算印刷几千册,供朋友之间交流的书,写出来之后家乡人疯狂去买,现在我手里的这本已是第九次印刷,这出乎你的意料吗?是因为书写当下中国农村的作品太少了,还是因为这本书的非虚构,触及到了村庄的真实与疼痛?
梁鸿:是的,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其实书写当下中国农村的文学作品非常多,并且,许多作家写得也非常好。但是,因为文学本身的影响力在越来越小,另一方面,作家所运用的叙述方法可能也与大众的经验与阅读有一定距离,所以,社会影响力并不大。
《中国在梁庄》以非虚构的方式,尤其是以作品主人公“在场”的方式,带领大家回到乡村现场,回到记忆与现实的交错之中,更有现实感,更能够触及当代乡村现实的真实和疼痛,也更能触及读者内在的疼痛与记忆。所以,才有意外的反响。
《中国青年》:从城市里回忆,到近距离审视,曾经美好的梁庄逐渐支离破碎,距离成书又过去了一些时日,现在能说清楚梁庄在你的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吗?
梁鸿:我还远远没弄清楚梁庄的形象。梁庄既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现实,也是一个坚硬的历史遗留物。梁庄的人生,梁庄里的传统,梁庄的命运,梁庄与我们这个族群,与我们自身的关系,我还刚刚开始探索之行。所以,回望故乡,不只是伤感或幸福,而是要弄清楚这伤感的或幸福的河流是怎么流淌,又是怎样扭曲、断流和干涸的。
《中国青年》:《中国在梁庄》书写的不只是你的家乡,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乡在这个时代的沦陷模样。环境污染、上楼建厂、青年远行,何人故乡不沦陷,如果从宏观的时间角度打量,当下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什么?
梁鸿:我们正处于一个断裂的时代,这不只是农村,而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我们正处于一种下坠的过程中。经济在增长,城市在增多,高楼在更高,广场在更大,我们的躯体在不断丰盈,然而,我们的内心却在不断萎缩。道德、传统、良心、公平、正义等等,都处于下落过程中。正如写作《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的美国学者孔飞力所言,“我们最难以判断的,是‘盛世’在普通人的眼里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对于生活正向何种方向发生变化,是变好还是变坏,是变得更安全还是更不安全等问题的态度,同我们期待在经济发展时会发生的情况,可能大相径庭。从一个18世纪中国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商业的发展大概并不意味着他可以致富或他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安全,反而意味着在一个充满竞争并十分拥挤的社会中,他的生存空间更小了。”
当代农村正在呈现出这样一种“盛世的危机”。看起来,农村挣到钱了,但是他们的生存空间、精神存在、家庭际遇和幸福感反而越来越小。他们被迫与父母、孩子分离,他们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在越来越差,他们的工作环境也非常糟糕,而与此同时,他们的村庄也在经历着环境污染、人口减少、亲情淡漠等问题。他们进不了城,也回不了乡。这就是中国当代的农村和农民。
《中国青年》:如果说村庄是一个国家的温度计,那么,透过梁庄这枚温度计,我们能够窥到什么样的时代气候?
梁鸿:它让你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出了问题,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我们的发展方向出了问题。有一天,我们,整个民族会失去村庄,失去自我,变成一个绝对的赝品。同时,自我也在扭曲,变成一个伪自我,像很多传统。
我悲观,但还要行动
《中国青年》:村庄里的学校变成养猪场令人怅然,然而更让人担心的是弥漫在乡村的失望与厌学,你觉得有什么样的办法能让这样的状况得以改观?或者没有办法,只能寄望于时间?
梁鸿:只悲观叹息肯定不行。但是,现在的教育模式只能使厌学更加严重。乡村“撤点并校”,镇上办大规模的寄宿小学、寄宿中学,甚至寄宿幼儿园。一个班里有一百多个学生,学生只能侧着身体坐,老师只能轮流改作业。这些孩子,被关在学校里,就像被封闭在一个容器里,没有机会接触大自然,没有机会体会亲情,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儿童、少年所应该享有的一切,怎么可能热爱学习、热爱家乡呢?所以,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新的调研,反思现在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小县城和乡村教育模式。
《中国青年》:批评家李云雷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说:“它向我们呈现出农村所面临的不只是政治、经济危机,而是心灵危机、伦理危机与价值危机,相对于政治经济危机,这是影响更加深远的危机。”你在书中提到的控制土葬、扒坟烧尸等事件,你觉得这些粗暴对农村伦理道德的割裂会在将来得到修复吗?
梁鸿: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反讽意味。这些事件和问题非但不会得到修复,反而会完全“消失”。中原大地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坟运动”,村头田地里的坟头要全部被铲掉,因为它们占了耕地面积,一平百事了。坟既没了,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而民众的反对、对农村伦理道德的负面影响、对一个民族生命观和伦理观的轻视则完全不被考虑。
《中国青年》:是不是会有某些顷刻,你会想着如何介入村庄复兴村庄的文化或者经济,比如也来一个乡村建设实践?这也许压根不切实际。
梁鸿:我会介入。实际上,我现在已经在接触一些当代乡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和他们一起去考察乡村的现状,如何进行新的建设以恢复乡村的文化活力和经济活力,也书写文章以作为传播,扩大影响面等等。我悲观,但还要行动。
《中国青年》:听说你之后一直在考察在外打工的梁庄人,准备写《梁庄在中国》,现在写作如何?这些老乡又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梁鸿:去年至今我跑了十几个城市,去调查梁庄在外的打工者,已经基本完成,可能在下半年出版吧。
我重点考察几个层面:梁庄的打工者们在城市究竟如何生存?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如何?他们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他们怎样思考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以此来透视整个中国乡村在现代性思维和都市化进程中的命运和境况。
调查的结果让我很意外,也很沉重。这群进城农民的生活仍然是被遮蔽的生活。
一言以蔽之,农民“进城”的道路还很漫长。现在的城市政策、工厂制度、户籍制度和教育模式只能使城乡对立更为严重。通过惩罚、驱逐和规训的方式去对待进城农民,只能使农民成为恶民,只能产生怨恨情绪。他们需要平等、公平,需要一个完整的家。需要有自己的身份感和尊严感。可是,这些,他们很难得到。同时,这些情绪也会造成具体的社会问题,这是我们的发展必须关注到的。
【关键词】地面数字化 电视 传输
地面数字化电视以高清晰的图像、较快的传播速度、传播面更宽广的功能,向世界的各个角落传播着社会的实时新闻、娱乐快报及其他信息,实现信息传送的自动化处理性能和信息数字化,加速各国与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面数字化电视的基本概述及特点
(1)传统的模拟信号是通过电视塔发送再到电视机上,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是对这一技术的进一步深化,是另一种重要的传送类型。随着通讯卫星采用数字化方式,广泛传播着高清晰、高质量的节目源的发展,相应地推动促进了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加速发展,通过融合芯片将通讯卫星传播的节目源翻译成规定的编码,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电视广播传送到电视机上,展现在受众面前。地面数字化传送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带动地面数字化电视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已是大势所趋,前景无限广阔。
(2)地面数字化电视技术具有内容丰富、信息容量大、支持固定和移动信息接收;操作模式灵活、支持数据广播、互联网等不同信息的应用;同时设计了先进的调制系统,降低了发射功率,增强了抗干扰能力;播放质量高、清晰度强、发射频率网络覆盖区域广;最具特色的是具有便民性,在当地数字电视信号没有加密的状态下,人们可以用自代的拉杆天线接收到数字电视信号,观看到当地的电视节目。
2 地面数字化电视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研制成功了继世界三国之后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在我国发展成了一个新型产业。数字电视试行初期,主要用于没有网络覆盖的地区,以及移到客户终端,比如乡村、工程机市场、手机等;2005年,我国发射直播卫星成功后,开始直播地面数字电视;2007年倡导数字电视一体机的思想,提出符合我国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标准接收设备的研发,形成产业化;地面数字化电视抓住契机,进行了研发培育,希望实现数字一体机规模化;在中国地面数字电视的元年(2008年),国家用数字电视一体机全程高清地播放了北京奥运会比赛盛况。这代表了我国数字电视的技术走向成熟,并拉开了全面推进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序幕,预示着我国数字电视将发生跨越式的突破进展,鉴于老式模拟信号电视机仍在市场占有一定比例,用户也不在少数的情况,国家数字电视产品技术科研发人员设计了一款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视频输出电路传送的装置―机顶盒。这是将系统架构、软硬件设计等关键技术整合一体的数字电视接收设备,便于所有家庭智能电视和交互式多媒体的应用。
但是地面数字电视也具有它的局限性,一是地面数字电视信号频道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受众的多样需求,二是数字信号采用单向传输,不能实现与有线电视网络的智能互动,三是目前信号传送质量没有完全过关,信号仍不太稳定,四是造价高,收费档期节目,不受观众的喜爱。
3 地面数字化电视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分析
3.1 正确选择天线及着落地址,确保数字电视信号质量高
发射天线是连接电视塔与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桥梁,是对电磁波的空间辐射。选址一般原则是:山高路陡地形,发射塔就低装置,平地宽敞地形,发射塔就制高点安装。发射天线将电视塔发出的信号辐射到地面数字电视,但是地面数字电视信号的磁场具有方向性,对信号的传输质量有着不小的影响。因此对发射天线的选择不可掉以轻心,不以为然。针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射天线,比如多林、多水地带、潮湿的区域,选择垂直极化的发射天线,其原因是树叶茂盛、含水量增多,使天线和地面之间的介电常数、电磁波等发生变化的影响;宽敞无遮挡的地方,选择水平极化的发射天线为宜。在装置设备的位置确定中,要避免两种情况,一是选定发射地址距离过于稀疏,产生数字电视信号辐射不到,信号强度不够,造成传输死角;另一种情况是位置距离设定太密,产生传输信号重叠、相互干扰,影响收视质量,同时增大了经济成本,造成极大的浪费。
3.2 不同的地域选择不同的发射频率
地面数字电视实验对于工作频率是有要求的,一般的功放模块都要在一定的工作频率范围内操作,再者就是调制系统是用芯片来完成输送,对于不同速度的移动接收,就有不同的频率变动,高速移动接收采用频率低,多普勒频率移动小的装置比较有利,否则就是以频率大,多普勒频率移动大的装置适宜。再次就是在规定的工作频率范围内的最低端,根据实验证明,电磁干扰极为严重,发射频率过大。尤其在多水、湿地、树密的地域,这些地形状况对无线数字信号的吸附率非常强,并随着工作频率的增高变成更加增大,大大减低了数字信号的传播速度,因此在这样的地段,要选择正确的工作频率装置。
3.3 充分合理地利用场强的作用
场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两种以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移动,形成电磁场。电磁场强度取决于电磁波的变动,电磁波强弱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就代表了信息的传递。因此场强越强,传播的信息速度就越快,数字电视信息接收的质量就越高,电视节目就越清晰。不同的地区的地形特点,增加发射机功率来提高载噪比,提高信号接收的灵敏度;但如果一个地区,有足够的场强,就意味着覆盖性能较好,接收信号的灵敏度就高,发射天线处的信噪比就低,大可不用增加发射机功率,减少成本费用,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收视效果。
随着国家对数字电视的高度重视,全国各个部门从加快普及地面数字电视接收机角度来推动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加强宣传,积极引导,提高人民大众的认知度和执行力,促进了我国的地面数字电视产业的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彤.浅谈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具体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9).
[2]姜文波,周卫华,李熠星,夏平建,朱建标,叶进,文艺.专题研讨之三地面数字电视[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9(05).
[3]卢清松.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具体施工技术初探[J].科技资讯,2012(22).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福州模式”;创新;数字社区媒体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032-03
社区公共服务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新载体。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种主体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各地创新出各种有效的模式,如武汉百步亭社区模式、北京回龙观社区模式等。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城市家庭中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的优势日益凸现,充分利用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网络虚拟与实体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构建立体、全方位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成为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新趋势。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即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又称福州法治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此方面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福州模式”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fzsqw.省略/ )是由福州市司法局、北京互联通享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各级党政核心部门、社区居委会参与,通过社会化运作的综合性社区服务网站集群,是全国首家以普法为主线,以社区为服务对象,力图使社会各界资源集聚、共享的数字社区媒体;是全国首家以社区为精准分众的数字社区媒体,是实施国家社区法治化、信息化战略,立足“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其以“电子政务加速器、社区经济孵化器、百姓生活动力器、商家营销导航器”为指导,以“亲民、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构筑法治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建设法治和谐社区”为目标,以不断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为广大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多样化服务。目前,网站设有多个栏目与专栏,是一个由福州社区网总站和包括福州市鼓楼、台江、晋安、仓山、马尾五城区300多个社区网站组成的网站集群。其以自己突出的特点和先进的理念创新,已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福州模式”。
据笔者总结,“福州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构建纵横交错的网上立体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我国目前的行政层级划分,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从纵向上划分为三级(市、区、街道),加上社区层级,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总共为金字塔型的四级,从上至下每一层级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网站,每一层级的网站与自己所管辖(或指导)的下一层级的网站之间,以及平行的层级网站之间实现网网联动、信息共享,其网站集群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300多个社区网站,为福州市五城区200多万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从横向角度上看,每一层级网站内容丰富,主要子模块相对统一,主要包括:资讯抢先看、办事在社区、法律进社区、工商进社区、银行进社区、电力进社区等三十个子模块。纵向和横向交错有致,共同构成网上立体公共服务体系。
2.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定位为“电子政务加速器、社区经济孵化器、百姓生活动力器、商家营销导航器”,其主要内容包含了面向社区的公共行政事务(具体如工商、地税、环保、综治进社区等)、公用事业服务(电信、电力进社区等)、商业便民服务(金融进社区等)、社会便民服务(就业进社区等)、信息提供(便民情报站等)等六大类内容,为社区居民工作、生活提供着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3.强调互动,便捷实用。 一方面,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在设计上考虑到社区居民与相关主体互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内容、程序的设计上为网络互动、沟通交流提供便利;如居民在输入必要的信息后可以注册成为会员,可以登录“会员管理中心”窗口获得“法律咨询”等六个方面的法律服务,社区“在线律师”可以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网站上设有“网站使用指南”栏目,使初入网站者能快速掌握使用网站的技巧;网站上还设有“问吧”搜索引擎,使使用者能便捷寻找网站上所有对其有用的信息。此外,互联网的优势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便能高效利用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快速了解信息、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4.政府与市场携手,互利共赢。由于社区公共服务内容繁杂,既包含行政管理范围内的内容,也包含大量商业服务的内容,还包括了居民自治、自我服务的内容,这就决定了采用单一模式运行机制无法达到最佳的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的目的。为此,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创造性地采用了由福州市司法局与北京互联通享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各级党政核心部门、社区居委会参与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政府(具体由福州市司法局负责)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并承担监控网站集群运行的责任;企业(北京互联通享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网站经营、维护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充分挖掘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的商机,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居民获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福州模式”的理念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石。福州市包含外来人口在内总人口约780万人,市城区有300多个社区,人口比例约占总人口的40%。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如何高效、全面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福州市社区建设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福州模式”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积极尝试,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其一, 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社区事务涉及内容极广,既包括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公共行政范围内的管理事务(工商、环保、税务、 计生等)也包括其他公共行政范围外的社会经济事务。而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发展,管理与服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大量传统的公共行政事务日益体现服务理念,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在社区网集群内容设计中将社区公共行政事务与其他社会经济事务有机融入全方位公共服务的整体范围内;另一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事务范围内事项(如税务管理)则寓管理活动于全面服务范围内,立足“公民本位”,设置子栏目,充分体现服务理念。
其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运行模式。目前中国城市社区网站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由居民自建的、自己维护的网站;二是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自己建立并维护的网站;三是物业管理公司与网络公司共建的社区网站。[1]从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视角来看,这三种模式各有一定缺陷:第一种模式内容、作用受局限,现阶段运行存在资金困难等困境;第二、三种模式通常着眼于社区物业服务的具体内容,同样无法囊括全面公共服务的内容。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的运行模式符合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相分离的理念,由政府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具体由专业企业运作,政府把控方向,从而有效解决了网上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方向、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
其三,网上与现实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沟通工具,与电话“点对点”的即时沟通方式相比,它可以实现“点对面”的沟通,并且有、接收、视听等功能,这些特性,恰恰可以满足社区人与人之间沟通、融合及现代公共服务发展的需求。社区网是建立在真实社区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所及现代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平台。[2]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将政府、社区、商家、居民等多种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平有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政府政务公开的窗口、社区管理的平台、居民生活的帮手、企业发展的舞台,为社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利用社区网提供公共服务相对于现实社区中的实体公共服务体系而言具有效率高、互动性强、相关结构趋向简化等优点。二者相结合有利于构建成立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再造的思路
虽然“福州模式”在理念上有一定创新度,在现实中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毋须讳言,“福州模式” 无论在建构的思路还是在具体运行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影响到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应当进一步开阔视野,吸收社区网络治理的新理念,对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进行有效再造。
1.针对设计内容上的不足,从居民本位出发进行栏目再造,进一步提高性能、完善体系。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福州模式”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具体内容方面,虽然目前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是300多个社区网站的集合,但属于同一区的社区网站内容大多雷同,真正具有本社区特点的内容只有“公交线路”、“社区联系电话”等极有限的信息;页面设计繁杂、具体项目设计众多,模块不清晰,对于电脑技术有限的年长居民而言更是凸显使用不便的缺陷;目前现有的内容多以提供资讯为主,真正开发设计的具有创新性的针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栏目很少;内容更新的速度慢。其次,在具体效用方面,福州市社区网站的一些功能在现实中并未真正实现,设计中的互动环节基本未实现。如网站中的互动栏目“社区大家谈”实际成为居委会信息场所,网站上设计的“网友评论”、“我想回答”子栏目中网友的回应数量基本为零。此外,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在最初设计时是由福州市司法局组织的,其以“普法”为核心,力图“把公共服务内容与普法紧密结合”,这种由司法行政管理机构而非综合管理机构推进的模式也导致了法制教育、法律服务内容比较完善,但其他公共服务内容不足的问题。
“福州模式”并未达到其预期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网站设计存在缺陷,居民认知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但从深层次上看,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整体设计没有脱离传统官僚机构层级管理的旧的思路,未能真正从居民视角出发构建具有创新性,能为居民真正提供便利、高效、可操作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其未发挥实效的根本症结所在。借鉴“流程再造”的理念(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其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流程”是核心特征),[3]应当从“居民本位”角度而不是传统的“机关本位”的角度对使用社区网的流程、整体模块、具体栏目设计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简化程序、强化互动,增强其实用性、可操作性,以逐渐建构较为完备的信息采集工作体系、公共服务工作体系、行政辅助服务工作体系、公益服务工作体系、便民服务工作体系,使其真正成为全市社区网络服务的中心、社区信息数据汇集与交换中心、社区管理数据访问的通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互动交流平台。在此系统再造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扩大、提高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使用范围、频率,使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它,并不断增强对其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其效用。
2.克服运作模式的缺陷,变“蜘蛛型”为“海星型”模式,真正成为社区网络治理有效平台。所谓社区网络治理是指为了实现与增进社区公共利益,众多的社区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利,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而目前的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是自上而下构建的,由政府机构出资,政府在其运行中占据完全的主动,政府不仅是倡导者而且还是资金支持者、组织者,掌控着社区网集群发展的模式和方向。作为社区网络治理,“一方面,必须将现行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直线式社区建设结构,变革为上下结合多元互动的横向网状结构,以便使更大范围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另一方面,通过使居民成为社区自治组织的成员,将居民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自助、互助建设自己的社区家园,提高居民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各个横向网络之间是平等合作关系。这两方面恰恰是社区网络治理的基本逻辑”。[4]根据以上标准,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虽然利用了互联网的先进形式,但仍未脱离自上而下传统的公共服务体系、模式的窠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网络治理。
虽然在现阶段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由强势的政府推进、操办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现实性和可行性,但这种模式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弱化了公共服务中公民自我服务的意识,不利于公民自我服务的发展。“治理”理论及“多中心”理论均指出,政府与公民、社会自治组织之间公共服务职责的划分应当遵循“辅原则”,公民或自治组织的自我责任和合作优先于国家责任,国家只有在公民或公民组织的社会组织不能或不再自我服务、自我救济的情况下才提供帮助;而根据萨瓦斯的归纳,“志愿服务”及“自我服务”为公共服务基本类型之一。目前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中却忽视了公民自我服务、志愿服务在现代基层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这不利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健康、全面发展。二是不利于培育公民自治精神,不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在具体形式上各层级网站之间互联互通,但其本质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直线式社区建设结构,官僚体制的科层制度仍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组织结构并未扁平化,公民在其中充其量只是被动的客体,这不利于培育公民自治精神,不利于实现真正的社区网络治理。
美国学者布莱福曼与贝克斯特朗将组织从形态上划分为“蜘蛛型”组织、“海星型”组织以及混合型组织这三种类型,利用其分类,可以将科层制集权化的组织视为典型的“蜘蛛型”的组织模型(支配蜘蛛行动的是蜘蛛的脑袋,如果失去了脑袋,蜘蛛必死无疑),分权化、开放性、多中心的社区网络治理组织可以视为“海星型”组织(海星的主要器官遍布每一个肢节,代替头部发挥作用的都是一个分散化的细胞网络)。[5]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从本质上看是以政府为主体,其组织形态仍是“有头”的“蜘蛛型”组织,其与主要由居民自主掌控、每个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个体的“海星模型”的社区网络治理组织存在着本质区别。在“海星型”组织中类似海星不同肢节的多中心的公共行动者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相互调试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增进彼此利益,这是社区组织发展的方向。“排除了‘蜘蛛型’组织中的掌权首脑,一个权力与智慧发散于它所搭建的放射性关系网中的组织,必然显现其民主自治特性。通过社区网络平台的创建,扩宽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调动起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民主的培育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6]近年来高层日益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而基层政治民主的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要从“蜘蛛型”模式嬗变为“海星型”模式,其关键是政府从全面把控的角色中逐渐退出,促使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成为探索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试验田,使其逐渐发展成社区自治、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3.突破仅限于城区的局限,进一步连通乡村社区网,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乡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也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之中。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明显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公共服务利益二元结构并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7]此外,在目前虽然逐渐进行变革但仍大量存在的市管县体制下,城市政府管理着大量农村区域;而在城市内部,“城中村”问题同样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之一。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复杂原因,目前城乡二元割据的现象虽仍然存在着,但从作为公民所应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来看,城乡居民应当享受同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割据最终将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如何在此持续城市化过程中打破割据,做好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与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连通,为二者之间最终兼容打下基础,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由于互联网具有连通便利、快捷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并促使其与城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连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具体体现在:
其一,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同为基层社区,具有许多共同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并使其与城市社区在线平台连通,更有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协同发展。如一些乡村社区在基层民主的探索方面较之城市更为真实、先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展更好;而城市在公共服务模式、机制、发展程度等方面做得更好,二者之间相互学习的空间很大。其二,消除城乡二元割据、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并使其与城市公共服务在线平台连通,有利于使即将转化为市民的村民认识、熟悉城市公共服务具体内容、政策、机制,为其更好转变为市民,以及对促进各地顺利推进城市化提供条件。
对此,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已做出初步探索,建立起乡村社区网的模块,在具体网站设计上有一些体现与城市社区网不同的栏目(如“三农”服务站),但从整体上看,福州市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尚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具体体现在,目前所建成的网站仅有由福州市新店镇西园村民委员会主办的福州西园村网(xyc.省略/xcpd/sjzrzx.asp ),且栏目内容单一,与城市社区网有较大雷同,基本不能体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虽然村民文化素质、上网操作技能、互联网普及率等方面与市民存在较大差距,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应当是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福州模式”应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并通过城乡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互通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锦辉,吕立峰.发展社区网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J].党史文苑,2009,(1).
[2]王晨燕.社区网,崛起的社区媒体[J].新媒介,2008,(6).
[3]Hammer M, Champ J.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3:33-36.
[4]杨蓓蕾,孙荣.城市社区网络治理:内涵、建构与实证[J].中国行政管理,2008,(9).
[5]奥瑞・布莱福曼,罗德・贝克斯特朗.海星模式[M].中信出版社,2008:26-2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