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生活与化学

现代生活与化学

时间:2023-06-15 17:27: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生活与化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生活与化学

第1篇

【关键词】:化学、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维生素C、坏血病

化学早已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涉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化学,特别是现在,化学知识广泛渗透到每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化学物质,化学现象,化学变化无处不在。认识化学,了解化学,懂得应用化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环保。本文以不可不知的反式脂肪酸、坏血病的征服者——维生素C为例说明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1 不可不知的反式脂肪酸

脂肪里含有的脂肪酸,是人体用来制造细胞膜与荷尔蒙的重要材料,但不是所有的脂肪都具有营养。脂肪的结构是由一群碳及氢原子形成的长分子链,与羧基结合成为长链脂肪酸,再由3个长链脂肪酸分子和甘油形成的三酸甘油酯。分子链上的元素碳与碳之间,如果以单键结合,就称它为饱和脂肪,例如猪油、牛油、鸡皮等动物脂肪及椰油和棕榈油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如果碳与碳元素之间以双键结合,则是不饱和脂肪,像是芝麻油、大豆油、葡萄籽油、橄榄油、葵花籽油等植物油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再依据组成双键的这两个碳原子上,所键接的两个氢原子在双键同侧或不同侧,而区分成顺式脂肪(cis fat)或反式脂肪(trans fat)。自然界中存在的脂肪大多以顺式的形式存在。饱和脂肪的长分子链结构较平直,容易发生堆叠,且堆叠架构紧密,一旦在人体血管内发生堆积,成为心血管疾病或动脉阻塞的主要原因。不饱和脂肪的长分子链则扭曲缠结,无法整齐堆叠。因此,随着人们生活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者倾向于选择不饱和脂肪而排斥饱和脂肪的使用,这样就迫使食品从业者转而用不饱和脂肪。但不饱和脂肪不足之处是无法适用于高温油炸的加工方式,因而“氢化植物油”技术顺应而生。

反式脂肪酸的获得,就是在多元不饱和植物油分子里加入氢元素,使原本的顺式脂肪酸上的部分双键,在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催化下被氢原子还原,由能量较高的顺式双键转化为反式双键,形成俗称“氢化植物油”或“部分氢化植物油”的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结构类似饱和脂肪,油分子间的吸引力较强,容易发生分子链堆叠的现象,因此在常温下是固态。植物性奶油越硬,则含越多的反式脂肪酸。糕饼、太阳饼、凤梨酥、蛋黄酥、月饼等加工食品过程中,为了增加口感所添加的起酥油,就属于氢化植物油。也由于氢化油不易腐败变质,可以重复在高温油炸食品中使用,使食物酥脆、卖相好,许多食品加工从业者为了降低成本,都使用氢化植物油来炸薯条、鸡块、洋芋片、爆米花、油条、盐酥鸡等食品。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与慢性病的发生呈正相关,所提供的能量增加2%,冠心病相对危险性为1.28 ( 95%CI=1.01~1.61 )。反式脂肪酸摄入量的增加与乳腺癌、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此外,反式脂肪酸能够少量通过胎盘、进入乳汁,通过对脂肪酸代谢的干扰,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反式脂肪也会影响脂肪酸的代谢,阻碍细胞膜的合成及荷尔蒙制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伤及肝脏。因此,减少含有反式脂肪酸食品的摄取,才能降低对身体心血管的危害。摄入体内的反式脂肪酸虽然会逐渐破坏人体的细胞膜,不过由于身体一直持续着新陈代谢的活动,因此只要有心改善身体体质,假以时日就可以脱胎换骨,把被反式脂肪酸伤害的身体修补回归健康体质。

2 坏血病的征服者——维生素C

人们发现维生素C在调节物质代谢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的生理化学作用:一、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一般认为维生素C同粘连组织成分,特别是胶原的完整性有关。胶原蛋白合成过程中,脯氨酸氢化酶的活性需有Fe2+的存在,但Fe2+易被氧化成Fe3+。若有维生素C存在,则可将Fe3+还原成Fe2+。因此,维生素C是胶原脯氨酸羟化酶维持活性所必需的辅助因子。人体内的结缔组织、骨及毛细血管的重要构成成分也离不开胶原。在创伤愈合时,结缔组织的生成是其前提,所以维生素C对创伤的愈合是不可缺少的,如果缺乏维生素C,就会导致牙齿松动,毛细血管破裂及创伤不易愈合等坏血病的典型症状。二、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反应。人体内的维生素C主要以还原型抗坏血酸存在,它和少量脱氢抗坏血酸处于可逆平衡状态,从而构成了氧化-还原系统。维生素C在体内既可以成为供氢体,又可作为受氢体,因而维生素C在生命活动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表现出对普通非血红素铁配体的作用,能增强人体对非血红素铁的吸收,在防治缺铁性贫血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四、可以抑制亚硝胺的合成。癌症专家发现,维生素C具有有效、快速中和亚硝基胺的作用,当亚硝酸盐进入胃内时,如果有维生素C存在,就不会生成致癌性物质亚硝基胺。五、可以防止组织胺的积累,帮助组织胺的降解和清除,所以患感冒后服用维生素C可缓解感冒症状。六、能刺激免疫系统,加速淋巴细胞的产生,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和治疗感染。

大多数动物可利用葡萄糖合成维生素C,但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还有灵长类),偏偏因缺乏合成维生素C的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故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维生素C,必须从饮食中获得。关于补充维生素C的方法,我认为从膳食中摄入天然维生素C要优于服用人工维生素C片,主要是因为:一,人们只要保持平衡的膳食,每天所需的维生素C就可以得到保障。这一点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中国人向来有饮茶的习惯,而茶中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如果再通过人工维生素C片来补充,很可能造成维生素C补充过量,对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二、对于维生素C片与其他食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人们还不是很清楚。如维生素C和虾在一起会产生AS2O3(俗称砒霜),从而引起中毒。

作为知识本身,化学只不过告诉人们,那些物质对人类有益,那些对人类有害,如何操作全在于人类自己。

参考文献

第2篇

现代生活的优越之处在于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绝大多数人不再为温饱担忧。那么现代生活究竟使血液病的发生减少了还是增加了?

不可否认,生活的改善确实从总体上减少了某些营养性贫血的发生,比如缺乏铁剂、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食物中充分获取这些营养成分。但是,现代生活却使某些血液病的发生增加了。

现代生活增加了某些人群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既然现代生活使人不愁温饱,完全可以获得充分的营养,那为什么部分人群中的缺铁性贫血反而会增加呢?一是现代生活使很多家庭用上了铝锅、不锈钢锅,不再用铁锅炒菜了。如果一个家庭长期不用铁锅炒菜,他们就只能从食物中获取铁,而少了从铁锅中获取脱落铁的途径,一旦铁的需要量增加(如小孩生长期或妇女怀孕)或丢失过多(如妇女月经等)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二是现代生活中某些人因工作太忙需要熬夜,养成了喝浓茶的习惯,有的人一天要换好几次茶叶,每次加小半杯茶叶。他们不知道茶叶中的鞣酸会与铁离子形成难以吸收的化合物,长此以往,发生了贫血还不知道病因。三是现代生活使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富贵病高发,使某些已患病或害怕患这些疾病的人吃饭战战兢兢。他们这也不敢吃,那也害怕碰,久而久之,不恰当的饮食种类限制导致了营养性贫血的产生。

装修引起的血液病

以前分到新房子,打扫打扫就搬进去了。现在大多数有了新房的人都要美美地装修一番才搬进新居。他们不知道装修涂料中多含有甲苯或二甲苯,如果装修涂料质量欠佳,会含有相当量的分子苯。这些分子苯经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后,在体内代谢成为酚类物质。酚须经骨髓进行再解毒,解毒过程一方面可直接造成骨髓细胞损伤,另一方面可造成造血细胞核酸结构变化,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或一些恶性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当然不是每一个接触苯的人都会发生这些疾病,发生不发生、病情轻与重,与个人对苯的敏感程度有关,就像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者并不是个个都发生风湿热一样。但是接触苯的人群增加了,血液病的发生率也就增加了。预防此类疾病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绿色环保不含苯的涂料,选择质量好的含苯少的涂料,以及在装修完成后让房间充分通风1―2个月再入住。

染发引起的血液病

染发用的染料中含有苯,因为苯是染料的主要化学成分。既然染发剂含有苯,那么通过头皮吸收进入血液必然存在上面说到的引起血液病的可能。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发现,患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可以追问出长期染发的历史。有的有少白头的人长期染发,到30多岁发生了白血病;有的老年人头发白了,染发1~2年不幸患上了白血病;有的爱美少年一会儿把头发染成红的,一会儿染成黄的,几个来回下来,贫血了、发热了、出血了,一查血不正常了,一查骨髓已经患上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有人会说这是不是耸人听闻?怎么那么多人染发,没听说谁得了白血病。殊不知,白血病的年发病率本来就只有2/10万-3/10万。如果我们做一个对照研究,那么在lO万个一染发者中,白血病的发病可能就不是2-3个,而是20-30个了。最好的预防办法是不染发,老年人的银发配上大红的服装不是最美的图画吗?如果实在需要染发,应该尽量延长两次染发的间隔,越长越好。并经常检查血常规,一旦有异常应立即停止染发。

开新车开出白血病

以前没有开车族,血液病在汽车驾驶员中发病率相对较高,那是因为他们与汽油长期接触,而汽油中又含有苯的缘故。当然这也与个体差异有关,不是每个接触汽油的人都会发生血液病。现在开车族壮大了,接触汽油中苯的人多了,发生血液病的机会也就增加了。减小这种可能性的办法是:尽量减少汽油的外泄,如果你开车时经常能闻到强烈的汽油味,那是很危险的。另外长期开车的人不妨经常到医院检查血常规,如果既往血常规正常,开车后出现明显的白细胞下降,又不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那说明你对苯很敏感,需要小心行事了。

第3篇

近两年,笔者与备课组教师以开发手持技术新实验、利用手持技术改进传统实验为教研方向,并将教研成果应用到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在带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也有困惑:如何更好地在研究性W习中利用和开发手持技术实验?就此,笔者谈谈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应用手持技术的几点体会。

1依据教材内容和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开发与生活有关的实验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在采用手持技术为主的中学化学实验中,定量实验相对很成熟。比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氧化还原滴定实验,可以控制滴定速度,在电脑上显示数据,克服了肉眼观察的误差。中学课本中,采用手持技术的定性实验相对不成熟。因此,开发定性实验是手持技术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电池是现代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用到的化学科技产品。手机中的锂电池、可充电电池,汽车中的铅蓄电池、手表中的氧化银纽扣电池、电脑中的拆卸式两用电池,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电池。电池,是新型的能源,开发没有污染的高效电池,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由此,笔者在2016年春季的研究性学习中,经过认真思考,联系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和本校已有的手持技术传感器,与学生讨论后确定选题――开发新型原电池,并约定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出其他原电池的研究性学习。选择这个课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市场上的电池大多含有汞、铅等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对土壤和人体的危害较大。开发新型电池,是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方向之一。作为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科技探究的方法,科技探究的成果不一定出彩,让学生有科技探究的过程体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

首先,笔者开发的原电池实验,以产生的电流大小判断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并且显示出电流的实时数据。传统实验中产生的电流很小,用电流表几乎测不出来,且安装的二极管或者小灯泡的显示效果也不好。而采用了电流传感器,电流数据直接显示在电脑上,并且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效果直观。

其次,受原电池容易产生污染物的影响,学生决定采用“手持技术设备”开发水果电池。为了开发有意义的水果电池,学生查找资料,首先测出常见水果的电解质浓度与pH值的关系,然后根据水果的pH值,测出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电量)大小与水果的品种、水果的温度(手持技术可以给水果加热)、水果实体或果汁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学生1个月的努力探究,得出的结论虽然不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但是给现代电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科学数据。师生在此次研究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之美,科学探究带给了师生心灵的震撼,让师生对自然科学探究的兴趣更加浓厚。

2依据实验产生的主要数据开发研究性学习实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感器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密。如今,不仅有测量物质物理性质的传感器,也开发出了一些常见化学物质的传感器。例如,H2传感器可以用于测定电解水产生的氢气,在固定容器中测定氢气的ppm浓度。最后,随着反应的进行,ppm浓度变化是一条能够在纵坐标上读出数据的曲线,从而测得氢气的生成量。通过软件处理器中的斜率或者导数等数据处理,得出所需分析处理图像的具体函数值,进而得出H2在不同时段的反应速率。其实,这类实验探究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意义不大,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寻找开发氢气最佳的方法,为人类日益枯竭的能源和资源寻找最佳代替品。由此,开发氢能源是现代很多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笔者带领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分析数据规律,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为以后更深层次的科研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我校的探究仪器和实验条件,笔者开发了水质测量的研究性学习。

我校有SO2、CO2、O2、NH3等气体的传感器,O2传感器分为2种,一种为溶解氧传感器,另一种为氧气气体传感器,还有Na+传感器等常见金属离子传感器,pH值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为了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传感器,探究我校的水质,笔者带领学生做了探究我校水质的研究性学习。测量我校不同地方的水中的溶解氧、pH值、电导率,实验数据见表1。

3合理地应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改进探究,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

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模拟化学学科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化学信息,应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与建议。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更多地是强调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创新精神,着力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得出探究结果。探究活动课题需要中学生以知识背景为出发点,使其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进步和提升。

化学科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燃料、生活垃圾的处理,自来水的供应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相关。从这方面中研究选题,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开展化学课外实验探究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生活中开始学习化学,把化学带进生活,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其实就在身边。让学生做一个在生活中求知,在探究中学习知识的人。

改进实验方法,让定性实验定量化,充分利用资源是重要的探究目标。此外,正当、合理地应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实验废物的产生是另一个目标。由此,2016年秋,笔者再次带领学生开展了水果电池的研究性学习。水果电池的开发和利用,就是为了改进先前的实验探究,达到化学实验绿色化和零排放的目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必要改进成以手持技术为主的探究实验,进而将定性实验改进为定量实验以增加反应物的转化率和减少生成物的排放量。比如O2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该实验最主要的目的是尽可能制取最大量的氧气,而不是测定O2的反应速率,因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改进。实验室制取氧气的3种方法,是非常成熟的方法,是初中化学的经典实验,再次应用手持技术的价值反而不大。

4充分利用传感器的显示功能,让户外科学探究更加方便

相对于传统实验和实验教学,结合信息技术的手持技术实验有自身优点,笔者简要说明以下几点。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时事政治;教学;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新时代高中政治教育中,教师要把时事政治渗透到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认识,改进学生的价值观,以便于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高中政治与时事政治的区别及联系

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在现代生活中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教学理念,两者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高中政治是以理论为核心的教学,其侧重高中生分析事物能力的培养。然而时事政治却与之相反,其注重学生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事件,振兴中华。然而两者的结合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补充教材空缺,适应现代高考的趋势,并培养高中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新时期教学背景下,时事政治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走入课堂,并受到高考的重视。所以,高中政治教师要把时事政治与高中政治相结合,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考,从而强化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

1.举办时事政治专项讲座

在校内适当举办时事政治的专项讲座,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近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小悦悦”事件,通过这个事件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丰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例如,某校为了强化学生的人生观,在“小悦悦”事件结束后,专门开展了一个主题专项讲座,为的就是强化学生的人生观。

2.合理安排时事政治的讲解时间

第5篇

一、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生活,表现出日常亲近的休闲意境

现代生活的首要的、直接的含义,就在于它的日常性、亲近性,表现为身边的、日常的、细节的活动。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旅游的第一要求,或者说直观的特点,也应该在于它的日常亲近性,就是说,旅游过程中的休闲、娱乐、体验、参与、交流等应该作为一种日常化的、亲近感的活动表现出来。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经常地、直接地接触到的各种人际服务、交往和交流,如与接待、陪同、导游的工作人员,旅馆、饭店、商场、景点、游乐场等的服务员日常接触中产生的美好感受和留恋。第二个方面,是旅游者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购等旅游环节中,所感受到的愉悦。如穿的入俗、住的舒适、吃的美味、行的便捷、购的满意等。第三个方面,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把自然风景景观作为旅游观赏对象,而且把由优美的、有特色的城市日常生活设施所构成的城市氛围、城市环境、城市景观,也作为旅游观赏对象;不仅把观赏高雅专业的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旅游活动,而且把体验、参与大众化的、通俗化的社区文化、行业文化、家庭文化等生活也作为旅游活动;不仅把参加各类学术、商务会议作为会议旅游,而且把会前、会中、会后的各种私下交流、休闲、购物活动也作为旅游活动。总之,旅游者旅游过程中一切日常活动,我们都应该看作旅游活动。

从日常亲近的旅游生活观念出发,我们发展旅游业、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必须十分注重城市服务的细节,注重提高市民尤其是服务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让游客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每一项服务,都能够产生一种亲近感、满意感、新鲜感、愉悦感,成为旅游内容的组成部分。要求陪同、导游、会议工作人员、宾馆饭店服务员、出租车、公共汽车司机和售票员、商场营业员等,都要意识到自己的接待、服务活动是整个旅游活动的一个环节,必须用自己美好的、周到的、亲切的服务,来创造一个整体的生活化的旅游环境;必须使我们所安排的衣、食、住、行、购等,都渗透着旅游生活内涵,使旅游者处处有一种亲切、方便、舒适的感受;必须使我们整个城市建设、城市面貌风景化、美妙化,每一条街巷、每一个社区都成为一幅幅立体风景画,即所谓“一步一景”。使旅客所到之处,都能观赏、领略、体验到一种自然的美和人文的美。

杭州作为以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在实现旅游活动日常化、亲近化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平时我们说杭州的自然景观,虽然没有显著特色,如古迹遗存不及北京、西安,山水不及桂林、黄山,庭台楼阁不及苏州,但自然景观汇湖山、江川、海潮、瀑布、峰峦、森林、溶洞、怪石、溪泉、峡谷于一体,到处都形成一幅幅立体山水画,给人以自然、优美、亲近、和谐之感。杭州的吴山、宝石山、西湖等山水风景区与市中心区融为一体,千岛湖、富春江、新安江等也紧靠杭州排岭、白沙、富阳等重镇,生活区与旅游区融为一体,很适合日常生活化的休闲性旅游。杭州的丝绸、服装、茶叶、中药、工艺品等日常用品,杭州的特色菜肴、风味小吃、医药保健等日常饮食、健康以及杭州的市巷民居、酒肆茶楼等,都能够让游客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购中都感受到浓厚的旅游氛围。尤其是杭州人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要求较高,生活意识比较超前,城市的生活气息也比较浓厚,在形成整个城市的优良生活环境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总之,只要在我们的旅游工作中对旅游生活的日常性、细节性、亲近性有一个主动的意识和把握,能正确、有效的引导,杭州旅游的生活化可以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发展。

二、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生活,包含着新颖独特的文化内涵

生活是日常性的、近距离的,但并不是说生活是平铺直叙、单调无味的,而是处于经常变化、多样丰富、创新求异状态的,这也就是现代生活中所包含的生气和活力。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生活,其独创性、新颖性、多样性的特点也十分突出。旅游生活中,游客经常地处于一种新异变化、创造性参与的情感状态。这种新颖、独特、多样的要求,也就是文化内涵的要求。

旅游中的新颖创造,可以从两个层次看,第一是直观上的、对象化的新颖独特,包括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历史等,也包括各种具有文化内涵的日用品、工艺品、风味菜肴等。第二是思想、感情的新颖感悟,就是通过各种文化的参与、沟通、交流,使思想感情有一种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和新的回味。新颖独特的创造、参与,不仅有层次上的提高,也有深度上的展开,就是从文化的观赏,进入到文化的感悟,再深入到文化的参与、创造。这种深入,可以有操作上的深入,也就是各种风俗民情的展示和参与,工艺品的制作等。也可以有社会生活意义上的深入,也就是指从封闭于旅游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展、深化到社会化、社区化的文化活动,参与城市的各种文化生活,如参与艺术节,参与社区、行业、企业的文化活动,参与各种文化学术思想交流活动等等。还包括参观、考察、参与当地各种有意义、有特色的文化、经济、教育生活。总之,要使整个城市的活动,都带有文化独创新颖性,使旅游者在参与、观赏中得到新颖、多样、立体的文化享受。

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发挥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的新颖、独创、多样性需求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从景观文化看,在西湖及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天目山等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内,竖立着灵隐寺、六和塔等名寺名塔,镶嵌着岳飞坟、于谦、秋瑾墓等碑文墓葬,建立有坡、章太炎等历史名人纪念馆和丝绸、茶叶、中药、官窑等国家级博物馆,设有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等学术技艺机构,分布着良渚文化、南宋官窑等古迹遗址。从风俗物品文化看,杭州的风土人情、饮食风味,服饰装潢、健身保养、市巷民居、酒肆茶楼、日用工艺、经济物产等等,无不凝结着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相融合的内涵,蕴含着旅游观赏价值。从城市建设看,杭州的南山路、梅家坞、北山街、武林路等特色街区、特色园区、特色社区、特色建筑等,也都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呼应的积淀,具有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创业经营相融合的特点。从社会经济文化看,杭州的软件通讯、商贸金融、房产居住、信息咨询、美容装潢、高新技术等发展较快,渗透、凝聚、散发着较强的科技和文化气息,很适应于发展国际、国内的学术性、专业性会议中心,民间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展览、博览中心,创意中心、设计中心、信息咨询和评价中心,宣传形象传播中心,等等。这是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旅游特色、旅游创新,也是杭州文化旅游发展的导向和重点。

三、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生活,贯穿着系统和谐的经济要求

旅游作为一种生活,在日常性中,既包含着一种新颖独特性,又要求这种新颖独特性能够现实化,也就是能够有序地串联,合理地组合,使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与他人,与环境处于和谐、联贯、融洽的系统之中,这种和谐统一,就是旅游活动系统的特点,也就是旅游生活经济实惠、周到便捷的要求。

整个旅游活动系统化、经济性的要求,既是旅游者的要求,也是旅游工作、旅游环境的要求。从游客方面来说,希望旅游的项目内容能够有序而巧妙地展开,希望整个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观、购等搭配合理、安排有序,这样,在时间、空间的利用上,在消费支出上,都较为经济合算,效率也较高。总之,旅游活动中新颖、创造性的感受,应是在有序便捷的活动和合理的支出中实现的。从我们的旅游工作来说,一方面,要注重旅游活动和项目的新颖独创性,注重其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要重视旅游活动的系统化,使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包括景点、景区之间的联接;旅游项目之间的联结;旅游文化活动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结;旅游活动、项目与旅游购物、旅游休闲之间的联接;旅游活动本身与旅游客源安排之间的联接,等等。既有活动安排方面的联接,又有内容连续、递进、深化上的联接。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形成连续、有序、互相呼应、交流的整体。

旅游上的系统性、便捷性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旅游产业化、经营化的要求。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待旅游,让旅游行业各个门类,包括旅游社、宾馆、餐饮、园林、文物、交通、文化、服装、展览、会议服务、娱乐等,彼此分工、协作,互为反馈、交流,形成统一、有序、平衡的整体,形成一个旅游系统环境,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产业链、产业生态圈。这种系统综合经营,既为游客提供综合配套的服务,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旅游业是放射状开放型的产业,还涉及到许多相关的产业、行业门类。实际上,一切与生活直接相关的行业和部门,都与旅游业有关,也都会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作为一个系统,是开放的、动态的,其发展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

杭州的自然观景比较丰富,奇石奇洞、古寺古塔、名楼名园、好山好水,可以说是一应俱全。杭州的人文景观,从古迹遗址、民间传说到国家级的博物馆,分布广泛。吃、穿、住、行的物品中,也处处体现了旅游氛围,而各种社会的、民间的文化创造、文化交流活动,更是频繁、多样,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日用物品、社会文化、经济交流活动之间,很容易以旅游生活为中心互相联贯,互为组合。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杭州的产业结构以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为主,以贴近生活的加工工业、消费型产业为主,比较适合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信息、通讯、设计、创意、咨询、展览、金融、装潢、生物工程等高文化、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这些产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本身就可以成为现代都市旅游的内容,又可以作为旅游的配套支撑,很容易与旅游业及旅游相关业形成互为渗透、整体配套的关系,尤其是数字时代、虚拟网络经济和社会的逐步形成,更是为整个城市和社会生活融入大旅游体系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技术支撑。只要我们从旅游活动的系统性出发,组织、协调、衔接好旅游各门类、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带动和依托好相关产业、行业的发展,我市旅游生活就能进一步系统化、和谐化,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体系和运营体系。

第6篇

关键词:提升 大学物理课程重心 开课时机

【中图分类号】G642

一、提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重心的必要性

1.当前我国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普遍现状

现在以及过去的几十年的过程中,由于受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限制,一直以来大学物理课程都把经典物理学部分,也即以经典时空观为支柱的牛顿力学和以库伦定律、安培定理、洛伦茨力、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等为代表的电动力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和所耗费的教学时数几乎为课程总时数的75%.而以惠更斯原理及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为依据的电磁波理论(包括波动光学)及应用只占了15%左右,以爱因斯坦相对论时空观为支柱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础部分只占了10 %,这方面的应用就更是少者更少。有些学校甚至将原子物理部分干脆砍掉。其主要原因是在第一学期就开了大学物理课,而数学知识跟不上,学生因困于数学计算上而难以前行,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经典物理部分。

2,人类现代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状况

与当前我国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普遍现状恰恰相反,这几年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变化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特别是现代信息的储存与传输理论和技术及相应的设备装置的开发和利用,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手忙脚乱。

3. 提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重心的必要性

面对人类现代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喜悦景象,而本应在这方面做先行指导者的大学物理课程,却远远落在了他们后面,正亦步亦趋地、不知所措地步着人家的后尘,使《大学物理学》这门课程昔日的辉煌黯然失色。这真是我们物理教学的悲哀呀。

纵观上述情况,本人据自己近20多年的中专、大专及大学物理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现代生活、生产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感受和认识,认为我国目前大学物理课程的这种教育现状非常可危,必须尽力尽快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便及时跟上时展的需要。

二、主动有效提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重心的几点具体措施

1. 重新审视《大学物理课程大纲》,确立与时展想适应的课程重心

改革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重新审视《大学物理课程大纲》,尽力尽快把现代大学物理课程的重心提升到以电磁场理论及应用和原子物理理论及应用上来。(这种想法,本人曾在96年的全国中专物理课程大会上就提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时数安排:

1质点运动学 2学时;质点动力学4学时;刚体动力学4学时;气体分子运动论4学时;热力学基础6学时;真空及介质中的电场8学时;真空及介质中的磁场10学时;电磁感应与电磁场10学时;振动学基础4学时;波动学基础6学时;电磁波和波动光学10学时;光的干涉8学时;光的衍射8学时;光的衍射4学时;狭义相对论6学时;电磁辐射的量子性8学时;原子核物理22学时.。

这些年来,电磁场理论及应用和原子物理理论及应用这部分内容一直是作为一般性的了解要求,学时安排少,于此相应的实验就更少。作为一个现代人,连自己身边每天使用的、生活中几乎是不能缺少的通讯工具的基本原理都不够理解,确实有些傻帽的感觉。而这些知识在大学的物理课程中如果还不能获取,那要等到从什么课程中获取呢?还等专业课吗?要知道很多专业是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课程的。

2. 有机协调相关联课程 合理调整大学物理课的开课时机

那么,如何在不增加课程教学总时数的情况下,有效提升这个重心呢?显然,一是要合理有效精简经典部分(特别是中学课程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二是要要有机协调所开设的关联课程,特别是《高等数学》,另外还有《物理化学》课程(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在《物理化学》中有一定篇幅)。

学学物理课程必须的数学工具是矢量代数和微积分及解微分方程。而这部分数学理论知识是从大学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才开课的《高等数学》中获得,如果这时同时开设大学物理课程学习,无异于将一支没有相应作战武器的军队开往战场,让没有带相应施工设备的建筑工程队伍进入施工现场。其结果可想而知。可有些学校偏偏就是在第一学期就这样做了。

所以,课程的开设时机优为重要。当然,据多年的经验,多数同事认为,合理的时机应该是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约为 16*4*2=128学时(不包含实验)。这样安排,学生通过一学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矢量代数和定积分的知识,这时正好在大学物理课中的经典部分------质点运动学和质点动力学以及刚体动力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真是一箭双雕。这样,才有可能做到合理有效精简经典物理部分内容,加快经典部分的教学进度,从而为加强对电磁场理论及应用和原子物理理论及应用的教学力度和深度让出时间,为完成提升这门课程重心的任务做保障,从而实现提升大学物理课程重心的目的。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7篇

代化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的进步发展紧密相关。大量的事实说明,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进入推理,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一方面,19世纪形成的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四大学科的内部,在分化和综合、交叉、渗透发展中已经和继续填平鸿沟、模糊界线;另一方面,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乃至人文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相互促进,衍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化学科学的发明和创造被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化学与化工、材料、能源、制药、食品、环境、农业、军工等产业的紧密结合,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效益。展望21世纪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利用、水源、能源及食物等问题都与化学有关。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以化学为核心的科学成果的影响。因此,化学教育正面临着变革。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公民,教学内容要社会化、现代化。这正是当今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简称ICCE),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化学教育会议。ICCE的首届会议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化学教育委员会(CE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响应,于1971年在意大利的弗拉斯卡蒂召开。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规模逐渐扩大,一般由IUPAC、UNESCO和主办国的化学会共同组织。到2000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六届。从近几届ICCE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化学教育改革方兴未艾

“教什麽?怎样教?学什麽?怎样学?”这是任何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和尖锐。从ICCE看,近几届会议几乎全部以化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议题。化学教育的教育改革思想正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关心人的充分发展,从提高理论水平转向加强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从我国大学化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看,为了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8所院校的20余位教授先后在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举行了4次研讨会,对化学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一个课程结构改革的新体系,与旧的课程结构体系相比,新体系有如下特点:(1)教学思想发生转变,原体系先讲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再讲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而近代谱学分散于各课程中;新体系先讲化学原理和谱学基础,后讲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了同层次、低水平的重复。(2)加强了基础理论内容,如谱学、化学原理、结构和材料等。(3)引入了化学发展的热点,如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等。(4)将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按化学一级学科开设“实验化学”。目前,新体系的部分教材已经出版并开始试点。

从我国中学化学的课程结构看,日前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部分中小学课程将作重大调整,一些单科性课程将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其中,初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整合为科学课。各中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可选择开设单科课或综合课。从教学内容看,新编的教材中,具有适用性的内容明显增多,如编入了水与工农业的关系,水与人类的关系,水资源保护;介绍了酒精、醋酸、煤和石油资源;介绍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等。很多学校和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将表现为:(1)化学课程的多样化。把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编入必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每个学生必学。然后把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内容,编入选修课程。给将要升学继续学习化学或其他科学技术的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学术性课程,这些课程狠抓双基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给即将就业的学生开设具有职业特征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之后能为今后就业做一些知识技能上的准备。(2)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行。学科课程有利于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综合课程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反思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就笔者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当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一、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导向偏离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实际教学中,一些中学化学老师虽然有教学反思,但是他们的反思初衷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能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21世纪公民,而是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为了分数的提高;忽略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达成。开展反思性教学不应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效果的反思。因为反思作为一种思维形式,它并不能保证反思内容的正确性,而反思内容的正确性依赖于教师所持有的价值观念。当下高中化学教师受功利目的的驱使和影响,在片面追求分数的价值理念的影响下,可能会过度地追求教学反思的工具理性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反思的成效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二)自觉意识缺失

叶一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教学中的困境并愿意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时,就倾向于进行教学反思。但人的惰性又通常使教师不自觉地用过去的习惯、经验和方法来进行教学,容易落入窠臼。而人一旦满足自己的狭隘经验或对自身的问题缺乏反思的行动时,反思性思维就容易沉沦、消失或者遗忘。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迈出这一步,认为教学反思、做科研等是一种负担,不乐意去进行教学反思,而更愿意关注学生成绩等显性现象,忽略教学反思这些隐性因素对自身提高的重要作用,对教学反思缺乏自觉意识。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当地高中化学教师时间普遍有限,并且很多教师不习惯笔头书写,导致一些反思的想法"稍纵即逝"。久而久之,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实践创新缺失

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教学反思只有基于实践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美国学者舍恩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而当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虽有不同程度的教学反思,但有很多教师都将"反思"理解为"意识流"式的思考方式,并未对反思过程进行深度"加工",没有思考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缺少探究、批判的成分,没有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后面的教学实践中,导致反思过程不了了之。久而久之,反思的习惯也慢慢消退。对于新教师而言,及时反思之后的实践创新对后续教学的改进是很有帮助的,平时在理论学习或者培训过程中也要将新的教学方式等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

二、问题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

叶澜教授曾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如果一名高中化学教师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考试得分,不愿意进行教学反思,最后导致在教学日益模式化的同时也沦为教书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教学反思欲望尤为重要。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新课程改革是一场从教育思想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深刻变革,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不能转变过去陈旧的教育理念,则课程改革难以顺利进行。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和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教师仍然沉浸在旧的课程理念中,旧瓶装新药,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非常抵制,使用得不顺手,干脆还是用老教材。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新课程不断提出的挑战前,要乐于将新课程理念内化到教学并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不要让新课程理念"流于形式"。

(二)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之所以很多化学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原因之一是问题意识淡薄。因此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反思能力的前提。我们时常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同样要培养一种问题意识,《化学教学》《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这3种中学化学教师熟知的化学教育期刊中优秀教师的论文和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反思点、勤于在文献阅读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最终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统一起来的教师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对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研能力

教研能力也称教学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反思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前提和基础。传统的教师只是教书匠,而现在的教师则同时要成为教学和学习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处都在做研究:我该怎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怎样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怎样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这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决策判断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拓宽理论基础,以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用研究者的身份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在教学中进行教研,以教研促进和改进教学。

因此教师从自身角度应该提高个人效能感,从教师的信念系统出发,刺激教师教改的欲望和教学反思的动机,实现有效地、持续地教学反思。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55—01

在知识多元化、社会信息化、观念多样化的新时代,化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近几年的新课程实施中,教师不断地学习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更好地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基础教育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愿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了少数学生的升学而服务的项目,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但是也不能歧视后进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由于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学习成绩上的暂时落后。作为化学教师,应利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以及化学趣味实验等有利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倡导教学相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重视教师“教”的过程,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常以“教”得如何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新课程则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的过程。不再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而要引导、鼓励他们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多体验,从“学”的过程中来培养情感,形成能力。如,在“金属钠性质”的教学中,以往的方法经常是教师依照课本,在课堂上边演示实验,边板书总结;学生则是被动地看、听、记。这种教学法虽然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金属钠的理论认识,但易忘记、易混淆,缺乏感性认识,不能形成认识其他金属单质性质的能力。如果把本节教学转移到实验室中,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学习目标并板书于黑板,然后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动手动脑,每个实验小组先完成学习目标再作小结,教师最后作全面总结并评价,从而使学生对金属钠的性质有了鲜活、生动的感性认识。

三、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关系 化学科学知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和谐的一面——环境污染,然而这种不和谐并不是由化学科学本身造成的,而恰恰是人类自身不当行为的恶果。但是由于社会上各种媒介的不恰当宣传,使广大学生乃至普通民众都错误地认为化学工业是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一时间,化学成了环境污染的代名词。在一项高中生关于学习状况的调查中,有21% 的学生选择不喜欢学习化学的理由是“没有用处且产生了环境污染”。化学教师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之一,要本着科学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教材中《环境保护》等章节,找准学科知识与现代生活实际的恰当切入点,大力宣传化学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改变教学方法,形成实验能力

第10篇

近几年来,国学热成为一个高频词,国学热即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潮。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我们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未来传统文化的如何继承和传承,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是国学热兴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将设计思路转向传统

设计界也是如此,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可以找到很多利用他的位置,将传统元素运用于设计中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现代设计中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重新认识与挖掘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传承传统文化,这些是作为现代的设计者要思考的问题。

传统艺术设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智慧与才能,延伸着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现代艺术设计只有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秉承民族传统精神才能有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才能独树一帜屹立于世界艺术设计中,而不是被同化甚至堙没。

“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而加以文彩也。”装饰,指用各种壁饰、灯饰、柱饰、门饰等手法美化主体,使主体既不丧失其功能,又具有一定的美感形式。中国传统风格多采用对称的构图方式,有的庄重优雅,有的宁静雅致而简朴。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中国风的体现,是将传统风格中一些典型的符号,如屏风、窗扇、藻井以及明清家具的一些造型元素运用在室内布置、家具设计、陈设设计以及的色调复古设计等方面,以求达到“形”“神”兼备。

同现今的“国学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回返”传统,肯定和尊重稳重朴素的传统美学,推崇自然、结合自然,这种传统的回归同样适用于现代装饰设计。传统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不仅仅是做到传统元素的提炼、传统文化的复古,更应该是应对当下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室内装饰中多采用木料、天然织物、石材等自然材料,利用材料的自然美、纹理美等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对自然亲近的渴求,这也是对社会和自然的法则、伦理的肯定和尊重。

关于中国现代装饰设计

然而现在中国的现代装饰艺术奉行“拿来主义”,只是单纯的将传统元素搬入自己的设计作品当中,导致传统文化发展的停滞,设计也称不上设计,只能是抄袭或者是重现, 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毫无发展可言,中国的装饰设计只会走向灭亡的另一端。

创造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创造不是拿来主义,抄袭前人与洋人的东西,换汤不换药;也不是裁缝,将拿来的拼拼凑凑,缝缝补补。观每一位艺术大拿和设计大师,他们的成功源于一种积累,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他们的底气是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对传统文化与艺术追求的结果。

现代装饰艺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照搬传统和设计裁缝肯定是行不通的。笔者认为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借鉴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较好的反映出符合潮流的传统,时尚的传统。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提炼、混搭、拼接、嫁接等方法,折衷吸取历史主义、古典主义、装饰主义设计元素,借鉴传统风格,但这一切又都秉着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

中式风格中独特的“中式符号”及文化底蕴演变成一种居住时尚与潮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和追捧。在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中我们同样也可以采用这种折衷的方法,利用后现代的设计手法,简单临摹中国古代家居文化,尤其以明代为典型代表,当然不是简单的抄袭拓写。例如在不同的个案中,选取古典元素时要融入个人对古典元素的体验感觉,才能满足不同的人对家的个性诠释,否则便不能称之为家。中式传统的回归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新的时代需要新的设计理念结合符合当代人得审美要求来表达我们内心对东方文化回归的渴求,这样传统中透着现代,现代里又揉着传统,中式风格室内装饰设计的内涵是历史民族精神延伸,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这些带有“中式符号”的现代生活将变成流行的趋势。

贝聿铭先生是世界公认的设计大师,更是让每一位中国设计引以为傲的建筑师,在他的很多设计中运用到了他的故乡――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让很多人在他的设计中感受到一种思乡的情怀,在现代建筑中注入传统文化情怀,是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精髓的至高境界,也是贝聿铭这些大师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结语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捕捉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与生活联袂,注意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生活化教学。

一、捕捉“生活现象”,让学生亲近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教学“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课时,可以通过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像引入,让学生知道天气预报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而这些方便是天气预报员通过把每天、每月、每年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而形成的,从而引出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在教学中出现的所有统计图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二、设计“生活情景”,让学生演练数学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生活化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概念。”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有味、有价值。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将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

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全班学生一起动手办―个“快乐小超市”,每个人自己画一个标有标价的小商品,让学生通过商品的标价来认识小数及小数点,并通过读、写商品的标价来学会读、写小数,进而学会小数的加、减法。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我们可以运用自身经验,通过创造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创设这样一个个生活情景,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也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感、陌生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概念就是丰富多彩的,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三、返回“生活天地”,让学生应用数学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走进“生活世界”,让学生欣赏数学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生活的习惯,要引导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并学会从生活中提炼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本事,练就敏锐的数学慧眼,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这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含着这么多的数学美!

第12篇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以下是本人对化学有效教学的一点看法,愿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应是学生所了解的或愿意了解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的学习情境。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的,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动力。

每一节课都设计几个动情点,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师可以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这里的生活素材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经济生活,让学生从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中来感受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例如,“化学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可以增加烧不坏的手帕、魔棒电灯等实验。同学们看到手帕在“水”中浸湿之后能够被点燃,就觉得不可思议,继而猜测“水”不是水,而是酒精,我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们:“对,但不全对,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为什么手帕燃烧了,最后却烧不坏呢?同学们表示不解,我告诉他们,这是利用化学原理,以后慢慢学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看到我用玻璃棒在浓硫酸中蘸了一下,又在高锰酸钾中蘸了一下,然后靠近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就被点燃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惊呼:“化学原理真奇妙。”

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理解科学的本质。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地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或确定有关活动方案,再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搜集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证据,验证假设,要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研究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课本中“向小纸袋中倾倒二氧化碳来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的实验”,而这个实验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易成功的。但同学们在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呢?学生就会去思考,然后来寻求答案,原来增加的重力不足以克服空气的阻力,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什么样的实验方案来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呢?”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设计了多种方案,有同学提出用二氧化碳来吹肥皂泡,也有同学说向有点燃小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更有同学说把用空气吹的肥皂泡放入到二氧化碳气体中,也有的同学说用精密天平称二氧化碳的质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再从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三、有效反馈,激发教与学的平衡与和谐课堂反馈能力,表现为教师欲达到教学目的,不断把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输出给学生,这些信息作用于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应。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等条件的差别,就要求教师的反馈要多样化,抓住时机,合理利用反馈。

心理学相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反馈产生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来源于学生的信息是复杂多变的,再加之有些信息具有适时性,因此,教师必须对信息做出最迅速、最准确、最灵敏地接收与反馈,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反馈要及时,学生做对了要立即给予肯定,可以增强其自信心、愉悦感和自豪感,并有助于保持已有的知识。如果做错了或不完整,通过分析交流,给出正确的答案,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痕迹,建立正确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