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粮食问题研究

粮食问题研究

时间:2023-06-15 17:27: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粮食问题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粮食问题研究

第1篇

本文介绍了凤阳县现有粮食作物保险运行情况,对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成效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农业;保险;研究

自2008年下半年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安徽省凤阳县精心组织,积极落实有关政策,目前已彻底改变了“多年致富,一灾变穷”的局面,收到了农业得保障、农民得实惠、农村得发展的可喜成效。

一、凤阳县现有粮食作物保险运行情况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运行情况。1.参保情况。2014年,全县粮食作物共参保、投保184.71万亩,其中:小麦97.5万亩,油菜0.27万亩,水稻67.2万亩,玉米14.26万亩,大豆5.48万亩。参保农户150043户次,收取农户保费557.9万元,完成全年种植业保险计划187.18万亩的99%。今年前三季度,全县粮食作物共参保、投保小麦90.4万亩,油菜0.049万亩,水稻67.39万亩,玉米25.07万亩,大豆5.12万亩。参保农户152294户次,收取农户保费572.5万元。2.理赔情况。2011—2015年,全县累计出险面积为129.57万亩,理赔总额8204万元,理赔户次为51.38万户次。其中:小麦出险面积68.48万亩,理赔金额2856万元,理赔户次24.43万户次;油菜出险面积0.06万亩,理赔金额4万元,理赔户次0.099万户次;水稻出险面积48.95万亩,理赔金额4508万元,理赔户次21.14万户次;玉米出险面积6.15万亩,理赔金额511万元,理赔户次2.66万户次;大豆出险面积5.39万亩,理赔金额325万元,理赔户次3.05万户次。

(二)农业商业保险(或政策性补充保险)运行情况。1.运行模式。(1)开展小麦补充保险。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的保障水平,提高抗灾减损能力,2014年,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开展了小麦补充商业保险业务。(2)开展家庭农场保证保险业务。为满足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创新服务,加强与农业银行凤阳支行的合作,推出了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业务,专门为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家庭农场发放生产贷款,有效破解了家庭农场缺少担保物的融资瓶颈。(3)开展天气指数保险。自2013年起,由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自主开展天气指数保险,重点保险对象是水稻种植大户。每亩水稻的保险金额为300元,费率4%,每亩保费12元,财政不补贴。根据现实天气指数和约定天气指数之间的偏差,进行统一标准赔付。(4)为农业生产主体办理保单质押贷款。自2014年起,对接各家专业银行,开展了以保单担保贷款业务试点。2.运行情况。(1)2014年,办理小麦补充保险22953亩,承保农户59户。(2)2015年3月17日,国元农业保险凤阳支公司与农业银行凤阳支行联合向凤阳县殷涧镇宋集村陈兴卫家庭农场成功发放30万元的“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3)2013—2015年,天气指数保险共投保24户,参保面积6894亩,收缴保费82728元。(4)2014年,凤阳县族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安徽省兴安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和农户,用保险单作质押,办理贷款约500万元。3.理赔情况。2014年,全县小麦补充保险受灾面积3481亩,理赔户数54户,理赔金额16.47万元。其中凯祥科技发展公司受灾面积581亩,最高赔付金额为2.41万元。

二、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成效及问题分析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1.取得的成效。(1)组织建设逐级完善。在县、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县、乡、村农险组织健全,形成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组织机构建设日臻完善,组织网络实现了全覆盖。县、乡(镇)政策性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及其农险办和理赔办健全;全县223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三农保险服务点”,每个村配备了一名协保员,“三农服务站”覆盖了全县各乡镇和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积极性,有效化解了农业保险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农险办、理赔办及“三农服务站”工作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履职到位,成效显著。(2)保险工作规范有序。一是种植业按规定开设了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大豆和油菜六个保险品种。二是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关于鼓励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自2012年起在全县开展了育肥猪和大棚蔬菜两个特色农产品保险试点,2015年扩展到肉羊、肉牛和大棚蔬菜三个特色农产品保险品种。三是始终坚持通过财政“一卡通”,将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资金直接打卡发放到户,既节约了时间,更有效预防了滞留、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四是县农险领导小组每年就如何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印发文件,提出要求,规范理赔行为和程序。强化业务管理,坚定务实作风。通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培训和规范管理活动,对照部门工作职责,着力克服履职缺位与越位的问题,规范承保、查勘、定损、理赔等操作环节和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做到职责明晰、承保规范、查勘及时、定损合理、理赔科学,初步形成了县、乡(镇)两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既各负其责,又互相支持,协调推进的良好氛围。五是规范操作流程,确保信息准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基础数据和信息的完整准确,材料的及时上报,资料的整理归档,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项重要工作。县、乡(镇)、村和农业保险公司按照“工作有计划、行动有轨迹、材料有签字、核灾有记录、归档有秩序、奖惩有措施”的工作要求,规范操作,加强管理。六是抓好示范推广,引导自愿参保。为了更好、更快地落实农险计划,积极动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自愿参保,为广大农户起到带动和引导作用,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对新型经营主体造成的影响。努力抓好“一个龙头”和“两个示范”,充分调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签单农户集中投保。抓好国有农场和种养大户的参保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户自愿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3)宣传工作,开展有效。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政策性农业保险,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凤阳县农险办和国元农保公司通过举办农业保险培训班,利用网站、媒体等方式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利用宣传车、宣传画(册)、标语、短信平台、民生工程宣传展板等方式进行宣传;乡镇则利用镇村会议和发放“致农民群众的一封信”、“农业保险一点通”、“政策宣传适用手册”、“集闹市场咨询点”等宣传方式,对农业保险政策和业务进行点上和面上的广泛宣传。(4)创新保险品种,降低风险。通过开展小麦补充保险、扩大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推广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为种粮户减少了因灾损失,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种粮积极性。2.存在问题。一是村级专项协保人员配备不齐。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民生工程基础信息表内容填列不完整,信息更新不及时。三是在防灾减损方面,对于大额赔款没有实行预付赔款方式及时进行生产救助。四是理赔制度执行不严格,赔款支付不及时。五是政策性农业保额金额低于直接物化成本,需要提高。

(二)商业保险成效及问题。1.取得的成效。通过补充保险和扩大特色农业保险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防灾减损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的保险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财政支持,农户需全额交保费。一方面,增加农业成本;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的风险加大,几乎没有盈利空间。

三、对完善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政策的建议

(一)对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的建议。建议最高赔付额提高,保费中农户承担比例可在20%—30%之间适当调整。

第2篇

关键词:物流;粮食;仓储安全;物流信息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47-02

引言

物流是对到达的以及离开生产线的原料、在制品和产成品的运动、储存和保护活动的管理[1]。欧洲物流协会认为,“物流”是指在一个系统内对人员和商品的运输、安排及与此相关的支持活动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达到特定的目的[2]。国内对于粮食物流研究较分散。其中,聂振邦指,出粮食物流是从生产到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整个过程中的商品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3]。王杜春针对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构建的对策[4]。张慧根据湖南粮食物流的现状及问题,提出构建粮食物流供应链,用供应链思想管理粮食物流,并提出对物流企业的新要求[5]。刘遂宪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粮食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筒仓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发原则和设计方法等[6]。

一、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粮食运输方式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包粮为主,散粮为辅。主要通航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和克鲁伦河等。黑龙江省的仓储总面积基本能够满足粮食产品的需要,其中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拥有仓容253亿斤。此外,黑龙江省在物流信息平台上也有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可以实现网上交易、使更多的农户意识到物流信息平台的重要和方便,并有更多的农户能很应用到电子商务上。

下面通过层析分析法对主要问题进行排序。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判断矩阵Ai(n行n列)中的元素按照行相乘得到一个新的向量:Mi(n行1列)。第二步,将得到的向量Mi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得到几何平均数,从而得到向量W=(W1,W2,W3,…,Wn)。第三步,最后将所得向量W归一化3-4李雪。计算完权重之后就应该计算比较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李雪2(15.6)_p0001.jpg>(i=1,2......n)。然后需要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计算公式为:最后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随机一致性检验指标为CR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建立如下指标体系:

图1中的A为目标层,B1到B3为准则层,c1到c8为子准则层,判断矩阵为:,,,。通过计算得出:TAB:最大特征值为λmax=3.029,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726 0.172 0.102]T;TB1C:最大特征值为λmax=3.059,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612 0.268 0.117]T;TB2C:最大特征值为λmax=3.000,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250 0.250 0.250]T;TB3C:最大特征值为λmax=2.000,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为[0.750 0.249]T。

通过计算可得:本模型中,比较判断矩阵TAB,TB1C,TB2C和的层次单排序的CR值分别为:0.026,0.056,0,0,都满足小于0.1,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所以,可知c1>c2>c3,c4=c5=c6,c7>c8。因此,市场化机制问题和仓储安全问题等成为主要问题。

二、针对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方面,提高粮仓安全。黑龙江省应加强粮仓安全的日常培训,鼓励各企业及组织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抓手,通过举办一些粮仓安全活动,来深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操作和应急处置能力。首先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其次是着力培养,提高素质,便于粮仓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此外,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投入,就相当于纸上谈兵。对粮仓硬件设施的提升,可以更好更全面地做到安全管理仓储。

另一方面,建立农业合作社组织。要解决粮食物流的问题,就要让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如签订合同、通过中介组织起来等,来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这样就能指导农民的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降低成本。这样的粮食物流模式可以使粮食从生产领域直接进入销地的批发市场,大大提高物流效率。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合作社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农业合作社对促进粮食流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代替小农户成为粮食流通的主体。农业合作社要比专业合作社更加紧密,农户入股,对合作社实行一股一票管理,部分利润按股份进行返还,而农业协会对农户只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协会与农户间无利益联结。因此,农业协会还是不能够更好的提高粮食物流主体的水平,黑龙江省应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粮食流通的市场化机制水平。如今,黑龙江省也有很多农业合作社的成功案例,下面就以水稻种植合作社为例子具体表明它的优势。

最后,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各地政府应积极发展本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大庆市他拉哈镇政府,了一些物流政策和指导意见,还专门建立了粮食物流信息的窗口,每天发放一些物流信息。此外,还建立了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以实现该地区的物流信息共享,提高该地区的物流水平和效率。

三、案例

现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睿思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情况来做简要的说明,以此来作为农民合作社的案例。

睿思香水稻种植合作社位于黑龙江省杜蒙县他拉哈镇,是以水稻的种植、加工、销售为经营方式。该合作社注册资金253万元,入社农户153户,合作社会员由水稻种植大户、大棚管理者、农业技术人员、农药化肥销售户、稻米运销户、水稻加工户。厂房面积达750.8平方米,育苗大棚7 200平方米,每年收购并销售的大米达2 000吨。主要销往北京王四营,锦绣大地和郑州等地。

在没有该合作社的时候,该地区的水稻主要通过粮库或水稻贩卖商销售出去。这种情况下,好水稻卖不上好价格,还存在水稻卖不出去的风险,而且水稻经贩卖商多次周转,增加了期间的物流费用,最终使消费者得到的水稻价格反而居高不下。现在,协会注册了“睿思香”商标,打造自己地区的水稻品牌,保证了水稻的特色、保证了水稻的销路、保证了水稻价格,减少了水稻的流通环节。这是单独的农民很难做到的,从种子的供应、催芽、水稻的种植、收购、加工、再到市场上出售等环节中,合作社都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预测信息,引导农民种植水稻的产品和数量、统一提供技术、加工、销售等服务,提高了水稻的竞争力、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第3篇

关键词:威海市 粮食补贴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威海市现阶段粮食补贴现状

威海市自2004年开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缓解柴油、化肥等农资涨价对种粮农民的影响,威海市有关部门将于2010年继续对种粮农民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农民每种一亩小麦,可获得83.15元财政补贴,其中,粮食直补15元,农资综合直补68.15元。另外,对小麦种植面积在100亩(含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亩再给予10元的奖励。

国家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持续实行,进一步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今年威海市近38.24万户种粮农民种植小麦112万亩,共可获得补贴资金9326万元,市财政于3月初已将补贴资金全部拨付各市区。各市区财政部门将于3月底前通过“山东省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管理系统,一次性兑付给种粮农民。

其中,在一系列惠农政策引导下,今年文登小麦种植面积增加了近4000亩,总面积达到41万亩。据介绍,今年文登粮食部门共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葛家、高村、泽头等基层粮管所的地面进行了硬化,并协调质监部门对收粮的所有秤磅进行了重新校验。文登市今年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比往年提高了3分钱,国标三等白麦由每市斤0.87元提高到0.9元,红麦和混合麦每市斤提高到0.86元。在粮食部门的督导下,各购销企业通过自筹、贷款和加快销售资金回笼等方式,目前共筹措收购资金6000多万元,以保证夏粮征购资金及时全额兑付给售粮农民。农发行文登支行将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的粮食购销政策,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

二、威海市粮食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威海市粮食直补政策已实施了6年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该市粮食直补在补贴方式、补贴标准、补贴对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粮食直补效应难以发挥,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然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1.政策变动频繁,实际操作难度增加

政策一年一变,政策缺乏衔接。甚至一年多变。一年内政策分批分季落实,不便于乡村统一布置工作。就负担卡填开来讲,极不方便,面对不断变动的政策,威海市地方基层无所适从,不易准确把握政策,执行起来就可能出现偏差。

此外,政策缺乏衔接,制度组合作用不大。一是部门分散,缺乏衔接。在一年内发放到同一农户的各类补贴,财政部门内负责执行的就有几个科室,这些科室往往不是协调一致行动,给基层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二是收支并存,缺乏衔接。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农业扶持力度,而地方上仍然存在一些涉农收费,比如水费。一些地方基层因继续向农民收取水费,而将应发给农民的补贴存折留扣在手,使得补贴落实大打折扣。其实在加大支农支出的情况下,这些落后的收费项目完全应当取消,在公共产品供给领域, 真正对农民实行“零负担”。三是制度组合,缺乏衔接。其一,补贴目标定位过高,当其他制度是处理同一目标的主要地位时,粮食补贴政策就应当着眼于简化和完善操作方面,这是当前补贴政策应该注意改进的地方。其二,现行制度环境也在影响补贴政策的落实,同时也影响了补贴的监督效果。

2.按承包耕地面积和现行标准补贴,不能刺激农民多种粮

威海市实行的粮食直补方式主要是按农民承包耕地的面积进行补贴。这种不与粮食种植面积挂钩甚至不管是否耕种就直接补贴的方式虽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但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的结果往往是“按亩分钱”,致使部分农民群众误解为按人头发放补贴,把补贴款简单理解为党和政府的关心款,与粮食种植没多少关系,不利于鼓励种粮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另外,当前粮食直补绝对数额较小,每亩补贴才13.5元,占粮食价格的比重极小,起不到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补贴标准低,有的说:“一亩田补十几元,还抵不上化肥涨价的钱。”在比较效益的驱使下,一些农民弃粮种经济作物。

3.农业生产资料费用呈上升趋势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农民支出增加

自2008年上半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高涨带动国内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不断攀高,加重了种粮农民的负担。据对山东省各县农产品生产价格抽样调查表明,2006-2008年,威海市农业生产成本年均分别上升了24.0%和10.8%,其中2008年比上年同期上升了54

.4%和37.0%。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原因是农资价格大幅度上涨。农资费用出现较大幅度增加,成本上升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4.农业补贴额度过低,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由于我国目前财力有限,威海市对农民直接补贴的额度太低,远低于粮价波动对农民收益的影响。目前农业补贴发放中的另一个问题是,补贴资金没能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农民补贴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发放,每户补贴额度多为几十元、几百元不等,相对于农机具的价格微乎其微,所以许多农民把补贴款只作为一笔意外之财,很少真正用于发展生产,影响了现土地耕种者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发挥补贴的作用。

三、建议与对策

1.继续加大补贴力度,调整补贴结构,完善补贴种类

威海市应在国家财力的允许下,继续逐年增加农业补贴数额,改进补贴方式。进一步明确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的目标和导向,逐年加大对综合性收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的力度。同时,增加农机补贴数额,改变农机补贴方式。通过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使农民购机补贴的覆盖面逐年扩大,最终使这一政策覆盖到每户农民。还可新增如农民转岗,创业技术、技能培训等增强“三农”软实力方面补贴等。

2.完善补贴发放方法,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完善直补资金的发放办法,加强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建议财政、农业等重要部门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告示制度。乡镇财政部门不仅应该在补贴发放前对补贴发放范围、发放办法进行公示,还要将补贴项目、金额和存入时间公示。通过发放通知书或明白卡等方式及时告知农户,便于互相监督,增强透明度。进一步升级“一折通”计算机管理软件。财政涉农补贴资金项目多、涉及面广,将目前所有的财政涉农补贴资金纳入软件系统操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同时,也便于监督补贴资金发放使用情况。

3.完善粮食补贴程序控制制度,健全粮食补贴监督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执行政策宣传单、农民负担监督卡和一册通发放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确保农民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补贴资金安全封闭运行。二是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公示制度。健全政策公示、数据公开和网上查询制度。三是在简化对农民直接补贴项目的情况下,制定更加严格规范的操作和控制程序。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执行能力。搞好培训辅导和调查研究,善做政策探索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勇做改革先行者。

此外,除完善补贴操作的内部控制制度外,还需要完善内外结合的监管制度。健全政府监督、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具体实施监督时,政府各部门可以统一行动,各部门发挥各自监督优势,各负其责,这样可以整合监督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努力把粮食补贴这项民心工程办成顺民心、合民意的工程。

4.建立联动机制,发挥农业生产规模优势

惠农政策应综合运用。农业补贴政策应考虑与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和农资最高限价等政策相协调利用,综合分析他们之间的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联动机制,建立弹性联动模型。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在粮食价格和农业成本经常变动的情况下,补贴政策能快速调整,发挥积极作用。从发展来看,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农业补贴政策导向上应顺应这种转变。配合土地经营权流转,明确补贴资金是发给最终的耕种人的,减少补贴发放过程中的矛盾。农业补贴政策应对种粮大户给予倾斜和照顾,对达到一定规模种粮大户按实际面积给与补贴、农民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应给与补贴。补贴政策使耕地多的农户收益较多,耕地少的农户受益较少,甚至利益受损。考虑到要建立“和谐社会”,建议农业补贴政策也应适当考虑耕地少的小农户,尤其是耕地少的贫困小农户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穆月英:关于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和局限性的思考 理论探讨 2010年第1期

[2]闻新国:粮食补贴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 前言论坛 2009年第19期

第4篇

关键词:粮食核心区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在实施国家粮食战略工程,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优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主要从投入保障、收入保障、科技保障、产销合作、粮食流通等方面构建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伴随着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政策的效应出现递减,尤其是粮食主产区既要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又要解决长期困扰的"三农"问题,因此,如何实现存在矛盾的多极目标就成为摆在粮食主产区面前的重大课题。同时,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世界粮食市场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客观需要粮食主产区进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新路。

一、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基本情况

从2005年开始,河南在全国率先探索农业综合开发的有效途径,进行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主要做法是,连续3年集中全省70%以上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专项用于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的中低产田改造,连续3年向每个重点县投入资金3000万元,实行规模开发。通过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以粮食生产大县为重点,着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初步实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综合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通过建设,到2007年,河南省24个粮食核心产区已成为省内"产粮大户":粮食总产量达到412亿斤,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9.7%;全省粮食增产28亿斤,其中98.6%来自核心产区。2008年,河南省开始编制《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采取措施使粮食年生产能力由目前的1000亿斤增加到1300亿斤,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地区。

二、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滞后及原因分析

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必须有金融的大力支持,但长期以来我省金融业发展滞后,尤其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农户与农村企业由于资信不足、抵押担保品缺乏等原因,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构筑农户和涉农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并吸进金融机构加大支农信贷投入。从银行与政府和农户的视角出发,要求完善支农金融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构筑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和创新支农金融服务。

1、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金融支持现状。根据规划,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到2020年要实现1300亿斤的粮食生产目标,需要投入3000亿元的资金,这么庞大的数字仅靠中央的支持和我省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显然,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粮食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因此,粮食核心区建设的资金筹措,就显得尤为重要。

2、长期重工轻农的发展模式使导致我省对粮食核心区的转移支付不够,农业投入不足,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滞后更使这一问题变得更为严重。目前,我省粮食核心区的资金筹措困境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农户和涉农企业缺乏资信和抵押担保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二是县域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而且多数网点只存不贷,导致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商业银行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三是农信社和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自身实力或体制原因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四是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足,传统的支农方式过于陈旧,已不适应农户的需求。

3、粮食核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分析: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信社网点分散,总体资金实力单薄和创新不足,实难担当支农的大任。大型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由于绩效较差,或被撤销,或被合并,导致网点逐渐减少。而政策性银行也因商业利益驱使,疏于向农户或涉农中小企业贷款;二是缺乏规范和政策引导。在支农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贷款利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政府没有通过财政补偿和利息减免这些优惠政策引导商业银行积极支持农业发展;三是金融服务创新不足。僵化、陈旧的金融服务模式不能适应农村差异化、个性化的资金需求。小额信用、联保贷款已逐步退出市场,"公司+农户"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四是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也较大程度影响了银行信贷的有效投入。

三、解决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金融支持的思路与措施

1、是完善支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金融体系。建立以商业银行、政策银行、储蓄银行、农信社为主体的基本金融架构,并对它们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以便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界定它们在粮食核心区建设中的角色以及在资金筹措中的职责。

2、是加强法制建设和政策引导。从立法的角度界定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对粮食核心区建设的职责,规定其金融支农的合理份额。另外,通过国家优惠政策和货币政策"诱导"商业银行积极支持粮食核心区建设。

3、是构建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首先是对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倾斜;其次是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最后是建立担保基金, 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金融创新, 积极拓展农村担保业务。

4、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粮食核心区建设关键在于调动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因此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开展适合农户特点的信贷业务,比如创新组合性信贷产品、开发捆绑式信贷等。其次是创新方式,通过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推动支农客户经理制以及加快支农电子银行等形式来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盛锦飞.2006.中国农村金融困境分析及建立社区银行构想[J].改革探索(11).

[2]刘淑华.2007.我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与化解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12).

[3]崔立功.2006.金融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79).

[4]陈天阁,邓学衷,方兆本.2005.农户融资与信贷供给--来自安徽的调查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1).

第5篇

(1)食品安全成为新要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品安全日趋重视。安全食品的要求正在推动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的相应变革和发展,保证最大程度的食品卫生和产品安全已成为发达国家粮食加工行业优先考虑的任务。装备制造企业的新产品特别重视了食品卫生安全设计,采用新型卫生材料和新的卫生标准设计,大大降低了真菌毒素、农药残留、微生物等有害杂质的污染。另外,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原粮接收、自动抽样和检测、粮食成品自动包装堆放,以及散运系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2)规模化成为新方向

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过小,造成资源利用率低、耗能高、效益差,在与外资大型加工企业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加快我国粮食加工产业规模化的发展进程是必然趋势,相应要求加工装备向大型化发展。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粮食加工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迅猛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国际上出现了许多跨国集团企业,粮食加工产业化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对粮食加工设备也提出了大型化的要求。

(3)创新成为新动力

发达国家的先进装备制造公司十分重视技术和装备的创新研发,具有健全的研发机构和完善的创新体系,建立有研发中心(包括进行基础研究和测试分析的中心实验室,既可以对机械设备材质进行工程、物理和化学测试分析,还可以对加工涉及到的粮食原料、在制品和产品进行系统的理化分析),拥有中试车间,装备齐全精良,为研发新产品及实现工程产业化创造条件。我国也相应地在强化公司研发团队力量,增加研发投入。

二、小麦加工装备业呈现的新技术新装备

为了适应小麦加工业的发展,按工艺流程需要,粮食加工装备应该进行清理、输送、磨粉、筛分、分级、配料、自动控制、包装计量等设备的改进,满足清洁、安全、大型化、自动化的要求。

(1)粮食产后清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我国在粮食收获时大型农机具的使用,使粮食收获后粮食杂质多(特别是小麦秸秆段,玉米芯碎块等),入仓粮食易发热、发霉,粮食浪费较严重,加工过程能耗高,清洁生产、卫生安全水平低等问题。因此,研究粮食收获机与粮食清理机集成匹配控制,通过集成创新、设计,研制适合我国农村的粮食高效清理设备,大幅提高我国粮食收获的清理水平,实现提高成品存储质量、减少粮食污染和霉变,提升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清洁生产的目的。其研究内容包括小麦联合收割机清粮装置的清理优化设计与配套装置的研究、不同小麦联合收割机清粮装置终端集成清理工艺方案设计研究和小麦联合收割机集成清理装置结构设计研发。

(2)原粮接收自动取样和检测系统的研究

针对我国粮食加工厂原粮接收仍采用人工取样的现状,应研发出原粮接收高效自动取样装置,实现样品的自动扦取和吸入检测室。应研发出在实验室使用的、适合于快速检测粮食样品中杂质的小型组合清理筛,通过集成近红外品质检测仪器,形成一套自动检测系统,实现对原粮样品杂质、容重、水分和基本品质指标的快速检测。

(3)大型高效粮食清理装备

满足粮食清理大型现代化要求,实现高效、节能、清洁安全的生产目标,采用现念,集成先进技术,对粮食加工的清理装备进行研制和开发。研制的主要设备包括:①大型高效清理振动筛的研制。针对目前粮食加工规模化发展及大处理量的要求,解决当前设备存在的产量低、稳定性差、振动疲劳断裂等问题,研制大型高效粮食清理振动筛。②大型高效分级去石机的研制。针对目前粮食加工除石工序的大处理量要求,解决当前设备存在的工作稳定性差以及疲劳断裂等问题。采用现代设计手段,研制适用于多种粮食物料需要的大型高效分级去石机。③大型擦打刷组合机的研制。针对目前粮食加工量不断增加的要求,安全、卫生及节能降耗在粮食加工中要求越来越高,解决当前存在的产量低、破碎率高,以及粮食损耗浪费、多道工序耗能等问题,研究组合擦打刷组合机的运动规律,实现占地面积小、工序少、卫生安全、节能的大型擦打刷组合机。

(4)动态粮食真空调质技术研究及装备

针对粮食加工过程中调质时间长、均匀性差、仓容占用多、微生物滋生繁衍难以控制等问题,研究在真空条件下小麦和玉米水分迁移的规律和真空调质机理,确定粮食真空调质的温度、真空度和时间等最佳技术参数;开发能满足日加工小麦300t~500t的新型真空调质装置和设备,设计相应的真空调质清理工艺,实现动态真空调质,使调质时间由传统的常温常压24小时缩短为2小时。

(5)大型高效高方平筛装备

针对粮食加工大型化要求,研制新型的8仓和10仓超大型高方平筛,替代国内普遍使用4仓和6仓式的中小型筛分设备,解决因单机处理量小而制约我国粮食加工大型化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大型化高方平筛可能出现的疲劳强度破坏、轴承易损,以及装卸困难、串漏密封问题;研究不同物料分级的最优化物料运动和筛体振动参数;定量化实验研究筛理效率,获得最佳工作参数,达到提高产量和效率的目的。

(6)面粉自动计量包装和码垛及散运系统

针对面粉计量包装及码垛工序使用人工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通过研发和集成国际最新技术,实现25kg袋装面粉的全自动快速计量、套袋、灌包、封口和输送过程。集成袋装面粉码垛机器人最新技术,应用于面粉厂码垛和发运系统,进行示范推广,实现人力节省、降低人工成本、改善劳动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为解决我国当前面粉散存、散发和散运技术与装备的薄弱问题,优化研究散存和发运技术工艺,研制出高效清洁安全的散装和散发装备。

三、研发绿色环保粮食加工装备

第6篇

近些年来,粮食生产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大众需求的满足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粮食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联系,在粮食生产中应用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可以加快粮食行业的发展速度。所以在此前提下,我国的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将解决以往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我国未来的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发射光谱;测定元素;粮食生产

在科技不断发发展的今天,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在近些年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的应用的进一步提高。

1发射光谱法测定的基本概况

近些年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的发展迅速,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技术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决定了人们的衣食住行的质量,还表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这种技术已经深入到各地的粮食食品检测分析中,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的广泛加快国家的资源有效配置事业以及经济领域地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化工技术。因为我国现有的技术受限,现在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还有着很多问题。

2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应用的基本现状

2.1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

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理论在我国已不算新鲜事物,因为在人类学会发光光谱法测定元素进行科学实验时,并且发展到各个行业来,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提高粮食生产技术。相对来说我国的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技术前景以及水平都是不错的。为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特别是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后,我国掀起了一阵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以及各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要求越来越多[1]。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其实已经提出很多年,可以更加低能量,低能耗。它可以体现在成本的控制,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也符合我国提出的可持续战略。我国提出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是十分符合我国国情,对我国的发展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国民的粮食生产的环境,还可以提高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现在世界上对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已经非常先进,我们国家的技术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不断吸收其他国家好的优秀的技术,发展我国,增强我国综合技术,在粮食行业上占得先机,就是在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有利于我国的发展,获取更多的利益。综上,人们必须注重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建设,因为它是现在粮食行业比较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十分明智而理念,符合我国国情。

2.2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

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措施人们已经清楚了推进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并且现如今技术的应用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我国的技术人才并不够多,技术熟练程度不够。虽然学习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或者粮食生产相关技术的人才有很多,但是能真正融会贯通,真正把技术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技术人才并不多,使生产粮食企业或机构在使用或发展这项技术时并不能快速有效使用。因为对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时要了解原料的造价以及成分。如果对上述情况不能够很好的统一练习,就会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2]。所以我国应大力加强现场知识以及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大投入教育资金,发展潜在的技术人才,将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培养一线的技术人才。不仅可以解决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的技术支持问题,还可以加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人才更为多样化。在全球化的今天,现在国家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现在技术发展以及使用情况地区不平衡,像是经济基础较为雄厚的地区,企业或相关机构在吸收新鲜知识的速度会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快,技术发展也会快不少,长久以往下去,地区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利于较为落后地区在色谱分析在化工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3结语

我国也应尽快提出加快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不断提高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利用率、使用率,真正实现安全发展,快速发展。为我国科学和谐发展提供服务,加快我国经济的更为快速、安全、稳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发射光谱法测定元素在粮食生产中的研究和应用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影响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甲,司晶星,丁莉,等.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与原子荧光光谱之仪器特点及应用比较[J].才智,2009(23):71-72.

第7篇

关键词:Web挖掘;文本分类;粮食舆情;舆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0-2426-03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粮食信息数据量大、市场供求信息不明确、技术保障不到位等因素对我国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2009年初中国爆发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场旱灾,国内市场充斥着粮食供应可能趋紧并有可能大量进口粮油产品,以及全球粮油价格将由中国的大量进口而出现暴涨等网络言论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引入新的技术手段对粮食情报信息实现有效监管,如何在海量的粮食网络资源信息中,快速有效地挖掘蕴含有巨大潜在价值的粮情知识和信息,同时过滤掉大量无用的或不相关的粮情内容,准确地定位所需要的信息并自动分类,以保证粮食安全,已成为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该文就基于Web挖掘在粮食情报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讨论,并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挖掘的粮食舆情分析系统的框架。

1 粮食舆情系统模型设计

1.1 Web挖掘简介和粮食舆情分析难点

Web挖掘是从大量Web文档集D中发现隐含的模式W。如果将D看作输入,P看作输出,则Web文本挖掘的过程可看作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即F:CP。网络舆情是公众利用互联网表达或传播的对热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所持观点的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态度。利用Web挖掘技术进行主题追踪的舆情分析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任海果研究了主题事件的追踪技术,实现了对热点事件的发现、演化和趋势分析[1]。Federico Neri等研究了1000个关于意大利公共广播服务意见的Facebook网贴,得到了观众关注度和兴趣度,并在开源情报信息和Web挖掘中得到应用[2]。Wang等利用垂直搜索技术收集互联网上关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网络信息,搭建了食品安全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满足了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3]。但由于粮食信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4],使得粮食舆情信息的采集不够全面,现有分析系统的分析不够深入,总体来说粮食网络舆情挖掘扔存在着一下难点:

1) 粮食舆情影响因素复杂。粮食舆情受多种因数的影响,和粮食直接相关的有粮食产量、销售价格、产地、供求关系等因数,此外还有气象条件、病虫害的等间接影响着粮食安全,目前对粮食安全因素的挖掘不够全面。

2) 粮食舆情信息的存储位置和方式复杂,没有统一的系统来采集各种形式的粮食信息。如粮食产业信息资源,如灾害史、产量信息、气象条件等,并发存储在各家统计机构、管理机构、经营机构的网络环境中,并且没有统一的数据表示形式,没有开发出联合采集各家机构和组织中粮食数据的采集或者存储方法和策略,不利于粮食舆情信息的整合和关联分析。

3) 粮食舆情信息牵涉面广,没有融合各方面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在粮食信息处理方面,没有实现统计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等多种分析方法融合的决策策略。

4) 没有提出预测和预防模型。现在的网络舆情分析往往注重于热点的发现,没有为热点事件建立等级级别区分管理和提供预防,同时对于发现的灾难事件,没有定量的分析灾害危害的严重程度和预警级别。

利于舆情分析技术实现对粮食舆情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该文设计了一个粮食舆情分析架构模型。

1.2.2 舆情信息预处理模块

舆情信息预处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采集到的相关网页进行去噪处理,如对广告、注释等噪声数据进行清理,然后用统一的结构化的格式进行文本表示,然后利用分词技术、特征提取技术、权重计算技术等进行特征选择,构建粮食数据仓库,利用分类器实现文本的分类。文本分类技术是整个预处理模块的核心,其步骤描述如下:

本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功能:

第一、通过对粮食舆情主题检测进行热点、敏感信息的发现,并针对特定的粮食安全主体,如粮食价格、供求关系、气象条件等各个主题跟踪技术处理,同时设计融合各方面因素的分析策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提供预警信息。

第二、对特定粮食安全事件的公众所持观点和关注度的分析,掌握事件发生、发展和加强的可视化时间序列,开发基于区域性舆情的分别汇总,提供实时的空间和时间的网络舆情趋势信息保障,有利于决策者实施适当的措施。

第三、利用灾害预测、分析和预防的决策系统,对多发性的、危害严重的灾害构建主动分析、及早预测和及时预警的机制,提供相关、相近主题的预防措施经验。同时针对灾害引起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进行关联分析,比如旱灾有可能引起局部供求关系失衡,灾害的严重性导致价格波动的范围等建立定量的数据分析方法发现彼此存在的联系。

2 结论

利用Web挖掘技术实现对粮食信息的监测,有利于充分海量的粮食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发现粮食热点事件,为粮食安全提供预警服务。该文着重分析了当前粮食方面舆情分析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方案,构造了一个较完善的粮食舆情分析架构。通过各种算法的编码和改进,实现本文所构建的系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任海果. 基于主题事件的舆情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 ] Neri F, Aliprandi C,Capeci F,et al. Sentiment Analysis on Social Media[C]. Istanbul, Turke:Advances in 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and Mining,2012:919-926.

[3]Wang Su, Liang Meiyu, Gao Tian and Du Junping. Realization of Product Quality and Food Security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System[C]. Jina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8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10:2736-2739.

[4] 龙方.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7-14.

[5] 孙立伟,何国辉,吴礼发. 网络爬虫技术的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5):4112-4115.

第8篇

[关键词] 粮食产量 粮食零售价格指数 农业收入

一、导论及问题提出

研究粮食产量问题及影响因素,一般认为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播种面积、农机总动力、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等个指标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李芝兰“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选择”,载《经济师》,2007年9期。谢杰“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载《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9期。也有学者认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种粮与其它可行经济活动的比较收益。孙海清和王波(1999年)提出,在现实的经济体制、政策和资源条件下,农户收入已成为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同时,学者们也发现即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外部冲击变量不仅包括粮食收入,还包括粮食本身价格、粮食生产投入品价格以及其它相关农产品的价格(种粮的机会成本)。其中,粮食本身价格又分粮食收购价格和粮食市场价格两种。这两种价格经过不同研究者、不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如孙娅范、余海鹏(1999)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比较大。有的研究报告则认为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较大,如方福平、王磊、廖西元(2005)采用滤波法分析得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粮食市场价格变化、种水稻的效益比较等因素对稻农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单产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二、相关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中经专网。样本区间:1983~2005的年度数据。变量选择:Q=粮食产量(万吨)P=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Y=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元)

三、计量模型

1.建立模型及平稳性检验

(1)建立模型以及检验模型设定误差

①将粮食产量Q作为被解释变量,粮食零售价格指数P及其五年内的滞后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家庭经营农业收入Y及其一年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如下模型:

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后,得:

(5422.223)(30.75698)(32.88820) (33.35154) (33.81285)(28.05541) (7.615387) (8.167393)

t=(5.199648)(-0.447621)(0.033697)(0.047498) (-0.112766)(4.455952) (2.081504) (-1.036706)

=0.919068 =0.867566F=17.84530DW=1.757462

初始模型建立明显大于样本容量的承受能力,但这里是要通过检验大致地剔除变量,保留对q最有影响的变量,结果明显是要保留p(-4)和y。新模型为:

②检验模型的是否有设定误差,使用拉姆齐一般性检验。

采用为无约束模型,检验结果为

F统计量小于临界值F0.95(2,19)=3.52,不拒绝H0:=0,j=1,2,则表明不存在遗漏变量。

(2)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

分别对被解释吧变量Q,解释变量P 和解释变量Y用ADF法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结果均为在一阶差分且滞后0阶的情况下平稳。

(3)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

对et 进行单位根检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可知存在协整关系。非平稳的经济变量间有协整关系,说明相互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虽然在短期内会出现失衡,而可以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中得以维持实现。

2.建立长期模型,对于长期模型进行各种检验

(1)模型回归:

在Eviews中对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1982.170) (17.76606) (0.882976)

t =(13.85441) (6.607951) (8.911169)

=0.897742 =0.884960 F=70.23338 DW=1.795753

(2)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分别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自相关检验和异方差检验。模型皆通过。

由以上分析可知,长期模型为:

3.建立短期动态模型

(1)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回归后得:

(301.9145) (19.28072) (3.436398) (0.234064)

t = (-1.076067) (4.968146) (4.353207) (-3.429830)

=0.823547 =0.785736 F=21.78040 DW=1.849260

et从特殊到一般检验发现et(-1)相对较好t值在5%下显著。

(2)对短期动态模型进行各种检验

分别对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自相关检验和异方差检验。模型皆通过。由以上分析可知,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为:

四、经济分析

由以上计量模型可知,长期粮食产量Q、粮食零售价格指数P、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家庭经营农业收入Y之间的计量模型为:

在短期,经过修正之后可得粮食产量Q、粮食零售价格指数P、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家庭经营农业收入Y之间的计量模型为:

通过短期和长期的计量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当年的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会对四年后的粮食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的滞后效应非常强。从长期看,当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四年后的粮食产量就会平均增加117.3973万吨。在短期,当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四年后的粮食产量的增长量就会平均增加95.78942万吨。

第二:当年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的家庭经营农业收入会对当年的粮食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从长期看,当年的农民经营农业收入每增加一元,当年的粮食产量就会平均增加7.868349万吨。在短期,当年粮食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当年的粮食产量的增长量就会平均增加14.95935万吨。

第三:在短期模型中,误差项ET(-1)的系数为-0.802799,体现了对偏离的修正,上一期偏离越远,本期的修正量就越大,即系统存在误差修正机制。

五、政策建议

由以上对计量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存在严重的滞后效应、而农民收入则可以比较及时的影响当期的粮食产量。因此农民对于价格信息的反应较之于对收入信息的反应的敏感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价格作为指导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具有至关重要的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我国农民对价格信息的滞后反映会造成资源配置的盲目性,也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因此加强价格信息的传导机制,以及让农民更直观的意识到价格的重要性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从另一方面,我国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有很强的管制和干涉,例如实行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但是在长期,价格因素还是会显著影响到农民的生产行为。因此我国制定农业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应该考虑到价格的时间滞后性制定合理的收购价格,才能实现合理的农业产量,最终维护农民的利益和粮食市场的均衡。

参考文献:

[1]朱 文:“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因素分析”.《经济观察》,第7期.

[2]李芝兰,2007:“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选择”,《经济师》,第9期,2007

[3]谢 杰:“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经济问题探索》,第9期,2007

[4]马红波 褚庆全:“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

[5]吴俊达 瞿 翔:“中国粮食增长的贡献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当代论坛》,第10期,2007

第9篇

>> 印度的“四化” 预算的“四化” 四化同步的战略对策 人类的“四化”别解 “降维法”解题的“四化”策略 作文讲评的“四化” 我的“四化”建设 新媒体传播的“四化” 谈报纸散文的“四化” 试论作曲的“四化” 年级管理的“四化”原则 语文作业的“四化”建设 口算教学中的“四化” 挂篮的“四化”技术 拼音教学中的“四化” 实现语文备考的“四化” 城市发展的“四化”方向 服务“四化”同步发展 推进IT融合创新 “四化同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赵芝俊,张社海.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12,22.

[6] 翟虎渠,刘旭.中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王志立.中原粮食主产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EB/OL].(2013-06-28)..

[16] 韩长赋.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N].光明日报,2013-09-13(10).

[17] 吴京英.农民弃耕抛荒问题的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1993(9):25-27.

[18] 蒋育林,付春雷,霍华.长阳县耕地抛荒严重[J].中国统计,2009(3):42-63.

[19] 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N].人民日报,2012-03-20(1).

[20] 罗佣华.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吗[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64-69.

[21] 王学斌.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世界经济情况,2007(3):53-60.

[22] 俞金尧,土地抛荒为哪般?[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2-19(1).

[23] 胡传景,程石.适当规模化 谨防“非粮化”――对建立“公司+农户”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想[J].国土资源,2009(3):20-21.

[24] 朱善利.土地制度改革和粮食安全[EB/OL].(2009-11-22)..

[28] 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

[29] 刘丽.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消耗[EB/OL].(2007-11-20)..

[39] 肖海峰,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6):45-49.

[40]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1] 李,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42] 杨俊,杨钢桥,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2(7):29-39.

[44] 蔡.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33.

[45] 扈映.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2):264-268,279.

[46] 温铁军.中国50年来粮食供求的6次“波动”[EB/OL].(2007-08-27)..

[47] 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8] 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国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黄季.食品消费的经济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张瑞娟.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展望――基于1950―2010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农业展望,2011(4):53-58.

[52] 张锦华.中国粮食安全――以上海为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第10篇

【关键词】粮食检验;现状;注意环节

引 言

粮食安全是国策,粮食生产是前提,粮食流通是环节,粮食检验则是保证。粮食质量检验是粮食工作的基础,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粮食质量出了问题,不仅在经济上给经营者造成损失,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粮食质量检验又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粮食及其制成品的物理特性、工艺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储藏品质及卫生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粮食质量检验工作贯穿于粮食行业的流通各环节的全过程,是整个粮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粮食市场已形成多元化格局,竞争日趋激烈,粮食食品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涉及粮食质量方面的活动中,粮食质量检验工作在行政执法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加强粮食检验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我们必须改变陈腐的旧观念,以粮食的“最佳食用品质和用途”以及“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为目标进行粮食的质量管理工作,进逐渐挖掘和开拓粮食质检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科学、真凭实据地发挥粮食检验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粮食检验工作现状

由于粮改后的粮食经营多元化、市场化,一批又一批新的粮食经营企业不断兴起,懂行的做,不懂行的也做,由此产生对粮食检验认识不够、认为执行标准不重要的思想,其表现为对检验工作重视不够。有的经营者不懂粮食检验,不设质检部门,不配检验员;有的虽然安排了检验人员,但没有从事过粮食检验;较高素质的粮食检验人员非常短缺,从而在粮食经营流通中形成了粮食检验薄弱环节,粮食收购入库第一关把不严,入库粮食品质不清,有的次粮入库,储藏期间不懂检验、不做检验,有的出现坏粮,交易中有的标准不清,交易的粮食质量模糊,加之国家质量监管不够,常有纠纷产生,给经营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当前粮食流通体制下的粮食检验工作现状亟待改善。

二、粮食检验应注意的环节

1、严把入库检验关

收购工作过程中,粮食检验流程直接确定并划分了粮食的等级,是靠质量说话、让品质论价的基础。在入库时,质检工作人员必须要贯彻收购质量标准,严把收购质量关卡,以“便于安全储存、便于轮换”为原则,收优质粮(多收干、饱、净、无虫、无霉的高等级粮)、将陈化粮、“三高粮”芽麦等不合格粮关在库门之外。这是仓储有效管理底线。

2、勤检验,严防储量虫害与霉菌

在粮食储备过程中,需要定期并机动的进行检查,及时观察粮食的虫害和霉菌反映、及时掌握储藏稳定性的变化情况,这是粮食检验的基本要素。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检验粮情,尤其对仓内边缘、仓底、四角等易发隐患部位要着重防患,在季节或者气候变化时期固定增加进仓检查的工作量,这是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和迅速解决问题;尚无虫霉和结露等问题时,要提前做好预防和预警工作。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粮情变化,防止陈变及连带,规避储粮事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三、粮食检验工作的具体实施

(1)进一步完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国家各级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参与粮食流通管理。粮食流通由过去国企粮食部门独家经营转向市场化多家分散经营的新体制,使原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无所适从。随着改制多年,粮食流通体制不断完善与发展,粮食经营者认识的提高,粮食流通检验需要第三方有检验权威机构参与。现在已有第三方粮食检验监测部门开展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的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既拥有完善的粮食检验设施,又有高技术高素质的粮食检验监测队伍,加之政府呼吁、国家政策支持,大胆尝试参与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体制管理,积极主动开展粮食第三方检验监测,已成为必然,且作用重大。不仅会减少粮食经营者经济损失、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对保证粮食安全、利国利民具有重大意义。

(2)探索粮食检验人员专业培训新途径,建设高素质粮食检验监测队伍。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国营粮食企业转轨改制,大中专粮食院校兼并,粮食类招生很少,无法满足粮食大市场的需求。市场化、国际化、大国策要求足够的高技术、高素质的粮食检验监测队伍,探索粮食检验人员专业培训新途径是必要的。一是国家大中专院校要适当扩大粮食检验类招生;二是有条件的组织可以成立粮食类专业知识培训机构;三是国家各级粮食检验监测部门担负起对社会粮食检验人员的培训;四是粮食经营者内部自身培养、企业之间联合培训。

(3)适应粮食流通规则,明确粮食质量标准。规则是准则,标准是尺度。各粮食经营者都必须明确粮食交易标准,按粮食流通交易规则去经营,有了标准,检验人员就容易开展粮食检验工作,利用其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对所交易的粮食品质进行综合检验评价,以得出准确的结果,从而达到交易公平、互利互惠的效果。

(4)粮食检验人员担起粮食检验重任。粮食检验人员在粮食企业中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影响粮食经营好与坏。企业管理者一定要用好管好粮食检验人员,粮食检验人员更要担起粮食检验重任,从粮食流通环节着手。一是做好粮食年景普查。其内容包括粮食品种、品质、产量、产区,为粮食经营与管理提供依据;二是宣传国家政策,讲解粮食市场形势,好粮好价好收益;三是把好粮食收购质量关。抽样有代表性,检验准确,质价相符,公开公正;四是文明礼貌,有客户至上的意识;五是做好落实储藏期间的检验,坚持“三检一化”检查制度,指导保管,确保储粮安全;六是做好交易出库的粮食检验、监管工作,做到整体检验与批量抽检相结合,确保交易粮食符合合同标准,避免交易纠纷及其造成经济损失。七是做好粮食经营管理者的好参谋。调查研究粮食生产及粮食市场需求,为经营计划提供准确可靠科学的依据,为粮食经营合同的标准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为粮食经营与管理者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 结

伴随着存储时间的延长,粮食品质很有可能发生劣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检验人员不断学习研究、提高专业检验水平,在确保粮食使用品质的前提下,减少国家财产的损失,加强粮食品质检验工作,让粮储的经济效益和质量管理同步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计民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左桂华.对粮食检验工作的研究和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2(8):124.

第11篇

中国遇到了哪些问题?城镇化促进了粮食消费数量和质量的增长;种粮利润低,使得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和城镇化的“GDP冲动”从未停止;土地失控,使得耕地流失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最大威胁,耕地“18亿亩红线”难守;此外,耕地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人才流失和青黄不接等问题,直接危及粮食安全。中国真的要经历粮食危机吗?

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

在多位农业学者看来,中国不会出现粮食危机。农业政策研究者程国强分析称,目前中国不缺粮。小麦、水稻以及玉米库存消费比在40-60%,而联合国的安全线为17-18%。中国缺的是粮食安全新战略、新机制,缺的是良田好地、绿水青山,缺的是战略视野以及安全、持续、稳定的全球供应网络。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城镇化的大规模改革。在工业化和GDP的诱惑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会导致种粮人口的减少。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解决统筹城乡问题,必须要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人数减少,农业规模增大,不仅可以使农户获得国家补贴的数量增加,还可以提高农户承接国家其他支援农业项目的能力。

在他看来,农村劳动力的富余非劳动时间很多,可以有效集中,采取规模化种植,有效提高农业效率。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发展规模化农业,实行“农场主模式”。这种在欧美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模式是否适合中国呢?

著名农业问题专家张晓山表示,中国人多地少,不可能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以大农场主为经营主体的农业模式。他认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时候需要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和龙头企业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

对于规模化农场等模式,党国英称中国不会太快实现。农场主的培育,经营规模的扩大,需要一个过程。“我特别担心以后国际粮价下跌压力大,说不定造成农产品过剩,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他分析到,依靠农业来增收不会有跳跃式的变化,农民感受不会强烈。局部地区卖粮难、卖农产品难的问题可能会出现。

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城镇化背后,越来越多人担心18亿亩耕地红线失守。无独有偶,中国各地正在进行一场以房地产为支柱的城镇化“”。地方政府保住增长的捷径就是“土地财政”。于是,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

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确实压力很大。18亿亩耕地红线到底要不要守住?当下,学界对于保护耕地问题有争议,焦点在于会不会影响城镇化。党国英认为,保护耕地红线不会影响城镇化,道理很简单,城市土地本身利用效率并不高。

党国英分析称,现在农村的建设用地是17万平方公里,按照一般小区建设的标准,1平方公里可住2万人以上,考虑其他的配套问题,1平方公里起码可住3万人,农村宽松一点的话可以住16亿人。城市的各类建设用地与农村的占地差不多,全国是30多万平方公里,住宽松一点,可以住30多亿。从这个角度看,“地荒论”是不对的,建设用地是够的。

中国农村地少人多,平均每个农户只有半公顷左右的土地。在小块土地上耕作,大多数农民不可能富裕起来,或许这是中国农民贫穷的原因所在。提高农村土地有效利用,转变农村发展方式也就成了这届政府的工作重点。保护耕地红线,才能降低粮食危机发生的概率。

不缺粮背后要监管食品安全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去年产粮1万亿斤出头,去掉其中的种子,人均占有粮食也在700斤左右。中国更有畜产品、水产品和其他替代粮食的产品,人均消费粮食充其量也就400斤左右,城里人平均消费粮食充其量不到200斤。中国粮食还有超过安全警戒线的储备水平。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市场大体均衡是有保障的。中国政府和中国的流通基础设施完全可以应付局部发生的粮食供需的短期不平衡。

一位社科院农村问题专家调研农户时,发现农民自家存粮减少了。一些人担心,种粮人不存粮,是不是粮食不安全了。但这位专家认为正好相反,农民不存粮,是因为农民感觉粮食安全了,市场上粮食供给增加了,农民才会减少存粮。一些种粮人不存粮,但专业性的存粮机构增加了,市场上粮食的总量增加了,存粮更有效了。

不管这位专家的逻辑推理是否合理,但媒体所披露的问题也是要引起注意的。解决好农村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不仅能解决农村问题,也会解决粮食危机问题。

当传统育种技术与杂交育种技术无法再满足粮食需求时,中国所面临的粮食增产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将不得不规模化应用转基因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很有可能成为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强力竞争者或主导者。

第12篇

近几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明显呈现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

直观表象上来看大体有两点:一是粮食产能已不是紧迫问题。2004年至今,中国粮食生产已连续12年大丰收,而且粮食产量还有继续增加的空间。从够不够吃的角度,实际已不存在重大缺口。二是粮食价格内外倒挂。目前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国内价格比完税价格分别高34.2%、39%和43.8%。

如此态势造成的现实困窘不言而喻。为了保障作为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对粮食生产采取保护性的最低收购价政策。但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粮价内外倒挂的情况下,收储上来的粮食积压严重,难以通过市场予以消化;同时,价格倒挂也使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打击。

由此,中国当前的粮食安全问题,准确说应该是农业产业的安全问题。对于导致如此局面的原因,决策层、智库、学者存在一定共识,那就是“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

11月12日至13日,“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围绕此次峰会“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本期封面专题,就聚焦这一主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在题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致辞中指出,新形势下继续提升中国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的中国粮食安全形势,从“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去库存”、“以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竞争力”、“以绿色产能的增长接替边际产能的退出”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题为《完善农业政策 推进结构改革》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包括促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进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方面。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一文中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农产品供给总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

如何认识、判断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一直是广受各方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军扩的《进一步增强和拓展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文认为,中国经济一方面向好的因素在增多,企稳的迹象更加显著,而另一方面,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还不够强大,企稳回升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而进一步壮大和拓展经济发展新动能、夯实经济稳定增长基础的关键,仍然是加快推进各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