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2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提质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持续推进,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目前的教学质量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等语言能力,更要作为一种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的工具。这就对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水平,也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在此谈谈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一些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通病:他们往往把各个年级的学生同等对待,认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与认知能力比较有限,所以需要以灌输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除了课本以外,教师还把教辅书上的大量参考资料进行讲解,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困难,而且部分教师提问也过于频繁,以问代讲。教师提的问题数量多,但是往往对问题的优化工作不够到位,问题重复、覆盖面不够广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教师过多占据了课堂时间,完全忽视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得不到锻炼,因而教学质量不太好、有效性不高。
2.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足。我国小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语言文字涉及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只是单纯讲解语文知识,而忽略了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没能借课文中一些优美的片段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此外,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感情,对于某些极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课文,自己都没有产生共鸣,学生对此缺乏理解,更不容易有共鸣。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要深入课本,用心钻研。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投入于课本之中,用心钻研、体会,通过反复研读课文,才能够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进而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总结出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要素,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其“工具性”与“人文性”都体现在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文字,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精神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如果教师自身对课本的研究不够,不能了解编者的意图,教学目标不具体,重点难点不明确,就很难通过课文的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自己都没有通读课文,课堂上也不进行朗读,甚至对教材内容完全不熟悉,整个教学过程完全是拿着教辅书照本宣科,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有效。
2.教学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策略,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以此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究与接收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高年级的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这一点尤为明显。
3.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课堂上,也要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开发。例如: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因为他们这个年龄段对于一些活泼、新颖的东西非常容易产生兴趣,并主动多思多想,全面发展,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也加入画画、模仿表演等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如在教授《咏柳》这首古诗时,笔者先配乐范诗,然后用幻灯片放映柳树的图片,在对古诗进行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幻灯片展开想象,从而体会到诗句的内涵之美,在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学生为这首诗作画,并上台进行展示、介绍。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这首诗的美,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结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领会其内在要求,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其有效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石月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4(3):123-125.
[2]黄勇萍.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教育学术月刊,2008(5):85-86.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教学 人文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语文是人类思维想象、沟通交流及历史文化传承的工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指语文是人类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是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媒介。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现就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作简单论述,以抛砖引玉,躬求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现象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执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情况稍显落后,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人文性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工作不创新
农村小学教师少,人均任教学科多,工作压力大,教师们整日疲于应付,很难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长期停留在上世纪末期的水平。就语文教学而言,教会孩子读书、写字、作文尚可,要说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确是有心无力。
(二)学生知识不全面
农村以留守儿童居多,学生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缺失严重。在学校,学生上课没有网络、没有电脑,就连学生用图书也难达标,学校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生活在半封闭的环境中,除了教材外,几乎没有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鲜知唐宗宋祖,更不论秦皇汉武。
(三)师生地位不平等
人文性,重点在人,即要以人为本,就课堂教学而言,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传统教育理念奉行“师道尊严”,教师将自己放置在“管理者”和“领导者”的位置,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德育渗透不到位
农村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较为严重,思想品德课程形同虚设,德育的主战场由思想品德课堂转移至语文课堂。即便如此,语文教学少有德育渗透,或有渗透,也多以说教为主,很难做到润物无声,水融。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建设措施
(一)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是配置一批质量合格、数量达标的远程教育设备,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立足课堂,放眼世界。二是购置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使学生有机会和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零距离接触,从而达到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改善教育民生,提高教师地位。一是提高教师福利待遇,以吸引优秀人才向农村教育汇集,并让这些人才来得了,留得下,用得好。二是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不但要让教师能走得出去,对教育战线的精英也要请得进来。三是给教师减负提质,让教师们少做内勤杂务,多做学术研究。
(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转换角色,把主动权留给学生,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课堂外,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教师要以“爱”为中心,彻底根除辱骂、体罚学生等陈规陋习。
2.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学生因受自身条件限制,其发展方向、发展速度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避其所短,展其所长,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三)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
1.用好信息设备,营造和谐氛围。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符合课文情节的图片、音乐或者文字等,将知识点设置成动态的教学影像呈现出来,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化信息,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尊重学生体验,适时情感熏陶。在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尽量多用自我感悟熏陶感染学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是教育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典范,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材料,抓住时机教育和感染学生。
3.鼓励多读多思,提高文化修养。书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是学生提高文化修养的必由之路。鼓励学生多读书,既指教材,更指符合小学生阅读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健康书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读书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分享,指点学生勤于思考,从而达到文化积累、修身养性的目的。
4.联系生活实际,展现学生本性。课本的知识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生活中的实例充分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多接触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为学生带来的酸、甜、苦、辣,让学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记录下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我们要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人文课堂,从而加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建设,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精神成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晓萍.浅论如何以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1(10).
【关键词】小学语文;知字教学;措施
【中国分类号】G623.2
一、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注重“言传”,忽视“身教”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灌入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被认可,老师们纷纷走下圣坛,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学的主体也逐渐由老师转移到学生身上。我们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照本宣科,将偶尔提几个问题称作与学生互动的课堂了。教师越来越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这也导致了有时甚至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教学质量的状况。
例如有很多老师将游戏引入课堂,以期达到边玩边学,寓教于乐的目的。比较常见的识字游戏有卡片游戏、贴字游戏、识字竞赛、开火车等等,这时老师的讲解和指导大多停留在口头上,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也没有用到手来记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知字教学行为孤立,字形成为主要教学矛盾
集中识字法自1958年创立以来就成为了使用最为频繁的教学方法,至今仍在语文知字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与后来的拼音识字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集中识字的方法便于记忆,不易混淆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促成阅读,曾在扫盲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拼音兴起的这二十几年中更是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知字的最大习惯势力。
然而,拼音识字最大的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汉字的形音联系,释义和字形方面就成为学生的薄弱环节,经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集中识字虽然强调形义联系,由于儿童认知和记忆事物的特点异于成人,听说读写的“写”仍是亟须攻克的难题。
(三)重视汉字结构分析,忽视构字规律
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育的独特阶段,他们观察事物往往不够全面和细致,对事物的认知只停留在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因此,大部分教师在进行知字教学是都相当认真仔细地将汉字拆分开来教学,却忽略了字形的整体轮廓结构和构字规律的发掘。
(四)忽视了汉字中的文化传承
“‘明’字就是太阳公公和月亮婆婆在一起”这样的故事谁都会讲,然而要把浸润在文字里千年的文化底蕴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传递出来,这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讲都绝非易事。在小学知字教学过程中忽视文字文化这一点,既有能力的原因,也有不够重视的因素,很多老师包括其他的成人都认为对小学生谈文化有些不切实际。在幼儿园时期,我们反而更容易赞赏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非常多的家长让孩子接受幼儿国学教育,视这些中国古代的传统启蒙教育为前端;但是一旦步入小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这些词语被更多地强调,表现在知字教育中的就是反复对音、形、义的教学和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忽视。
二、加强小学语文知字教学的措施
(一)强化书写练习
虽然“写字”已然是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中雷打不动的一项,写字训练量也非常大,但书写的重要性还是不得不在此着重强调。由于新课改带来教学方式的极大改变,课堂上的书写教学环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积极性被调动,学习的过程也更有趣了,但是学生们可能更多的是被故事和教学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没有真正集中到所学习的汉字上,对识字效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因此传统教学中传道受业的部分那怕是中规中矩,严肃单调也是不可以改变其本质的,新课标带来的是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变,教学的本质和目的还是不变的,作为教师还是不能将引起兴趣变成迎合学生的口味,锻炼他们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思考口语授课内容,采取听读识字也是教学的一部分。
(二)音形义结合,不能轻视任何一个方面
关于学汉语应该从拼音入手还是从认字开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着手,都不可以局限于一种识字方法或者单方面地重视字音或字义。沈德力先生在《关于汉字在形音与形义联系巩固性问题的研究实验》中得出结论: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 形音联系比形义联系容易建立, 而当联系形成后, 如果遇到有干扰的情况, 形义联系却比形音联系巩固。因此在知字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偏重字义的解释学习或者一味地强调拼音的重要性。
在字形的识记方面,教师除了要细致分析,注重结构规律讲解之外,更要将字形相近的字加以比较区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指出一些易错字的常见错误写法,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尽管学生对这些易错字的印象的确会更加深刻,但是他们甚至更容易记住错误的写法,经常出现“这个字我只记得不能这样写”的状况。因此,强调正确的写法,规范日常用字,形义统一是教学中应该做到的。
(三)帮助学生发现构字规律,自主识字
识字远远不是教学的目的,我们不是单单认识汉字这个符号而学习识字。所以小学语文知字教学不能拘泥于一个个的“字”,而是要通过掌握其中的规律,学会识字的方法,以达到听说读写,更好地进行科学文化的学习的目的。关于汉字的构字规律,汉代学者将其归纳成了六书,在结构上又分为独体字跟合体字,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不同类型造字方法的内容。例如“本”字的一横加在“木”的下方,正是在树木的根部,表示根本,重要的意思。
(四)深入浅出,传递文化内涵
一、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困惑分析
现如今,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困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缺少个性,感情十分平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写文章,最初写什么内容,最后写什么内容,这样一来,无形当中便给学生设置了很多边框,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学生多数都是按照教师的格式进行写作的,因而,所写的文章只是满足形式要求,而内容却十分简单,缺少新意,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枯燥和乏味。想要展现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个人思想活动进行描写,从内心思想活动中可显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彰显其个性。
2.题材和内容单一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一个显著的写作通病是内容十分简单,题材选择比较单一。例如:以《最有意义的一天》为题目进行写作,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都是帮社区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或是游览各地的名胜古迹学到很多知识,或是亲自为父母做了一顿饭等。所以,为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必须广泛搜集各种不同的题材,增加课外阅读量,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写作积累更多素材。除此之外,教师要教会学生去观察与体验生活,积累一些更贴近生活的写作素材。
3.想象力不丰富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大部分作文题目都是人们反复提及到的题目,而且内容也多采用记叙的方式,形式过于单一,因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上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只是提供给学生固定的题目,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更难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二、切实提升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法,要求写作的内容更接近生活,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倡导个性化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个性发展非常地重视。特别是在作文教学阶段,更应极力倡导采用个性化教学模式,不能用边框来限制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如何去写作时,还应指导他们将个性融入到写作当中,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很强的活力与感染力。另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挖掘。在写作时,重视对细节的描写,因为只有细节才能展现出一个人的面貌与品质。
2.增加课外阅读量,搜集各种形式的题材
为解决写作题材单一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工作: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这样学生便可积累更多的题材,从而为今后写作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观察与体验生活,把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和处理,将其变成自己作文的一部分。
3.设置多样化的文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日常布置写作任务时,要选用一些新颖的题目,不对写作提具体的要求,这样可留给学生更多空间,使其运用想象力,将自己的一些独特想法写进去,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加新颖。另外,教师也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可列举一些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自己拟定。在课后,学生也可到书店买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而且也有利于他们积累一些好的词句。
4.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一般来说,教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评阅后,学生只是将错别字进行修改,而完全不顾作文内容的好坏。所以,难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己进行修改,或是在小组中相互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修改后再交由教师进行批阅,这样可以使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正。
5.要求学生坚持记日记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增城市派潭镇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编号:PT2014W0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038-03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因而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也极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提问浅显、琐碎、平淡无奇,只是一味地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形不成问题情境,形不成认知冲突,形不成认识矛盾,也就形不成学习动机。如此这般,学生便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重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掌握技能的程度,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如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促进思考。
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 提问范围广,缺乏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不考虑提问对象的特点、学情状况等因素,问题设计缺乏针对性,笼统的就问题而问,使课堂教学杂乱无章。问题过于简单,导致能力强的学生没有兴趣思考问题,学生得不到知识增长和思维发展。教师的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教师没有充分考虑面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层次和不明显的问题梯度,在整体中不能把握提问的针对性,既没有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忽视不同学生的个别需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其实也相对的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2. 依赖传统的教学习惯,缺乏创新
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答案标准化的现象。学生由于长期被动学习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教师教学以“教参”为依据,对于学生理解不了的答案,教师采取的办法通常是灌输形式,学生回答问题只是形式上的思维冲突,并不是通过自己真正的理解而产生。课堂上教师将提问向着既定答案引导的现象反映出教师依靠传统教学习惯,缺乏在提问方法上的创新。然而在现实课堂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趋于形式,学生没有个人见解,单纯跟着教师、“教参”走,没有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思考,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3. 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提问泛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传统的教育观是以教师为主,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成为一种教学习惯,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来追求课堂活跃的气氛,导致学生不敢提问题和不知道如何提问题。这正是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参与课堂机会严重不均衡,教师即使有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但也因自身能力和课堂的动态性等条件制约,未能实现学生的主动提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人们往往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预设和生成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行为,掌握教学进度,因此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一一解答,便可以理解和掌握知识。然而这样的观点严重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在语文课堂上,只求课堂气氛而不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的勇气和积极性,是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是实践课程,它决定着学生敢于提问的意义,教师提问虽然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但却不能引起认知冲突。
4. 重预设,轻生成
有的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相当充足,把教学中的一切因素都设计好了,甚至每个问题由多少个学生回答都作了详细安排,上课只是按部就班完成预设好的内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突况完全忽视,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为了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中,针对问题而问问题,这样的课堂不能把学生带入思考状态,不能引起认知冲突,更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太重预设,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缺乏进一步追问。当课堂上出现新情况时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缺乏对突发现象的再利用,长久发展就降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5. 理答不科学
语文课堂上教师评价的语言单调、枯燥,学生得不到积极沟通的机会,降低了参与热情。教师过度表扬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严重缺少成就感,使得学生回答问题后仍然有对知识的饥渴感,这样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清楚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没有意识到哪些学生不喜欢发言,原因是什么,从而缺乏了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三、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影响因素及成因分析
1. 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
通过笔者长期的课堂观察发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教学习惯,以教参为模板,提问过度重视反应速度、举手频率,对学生独立思考不能大胆的放手。教师没有解放教学思想,学生的思想自然也不能真正解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根源在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学生的看法、对教材的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问题的设计。
2. 教师对课堂提问未能全面把握
教师对于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人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是有差异的,教师对于提问的内涵把握也各不相同。有的教师把提问理解成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的一种方法,为了识记知识而提问,考察学生记忆水平。有的教师则认为提问是教参、课标实施于课堂的最佳途径,把学生回答引到标准答案上,硬灌答案。而有的教师虽然对提问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在现实的课堂实施过程中却仍遵循传统提问方式,缺乏针对性,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这样的问题,离不开教师对提问的认识程度和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3. 教师未能将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提问衔接
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提问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着教育改革的精神,课堂提问的转变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还停留在书面上,未能深入透彻地领会改革的精神,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形式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加之新理念没有出现典型的案例,对课堂有效提问的理解不尽相同,“人云亦云”现象普遍存在,未能使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提问相衔接。
四、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1. 提问的切入点要准确,体现思维性
(1)创设情境,用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设疑提问,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如讲《灯光》这节课时,设计的引入使人印象深刻。这是篇阅读课文,要引导学生由几处灯光带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相当困难。现在的学生大都生活在华灯璀璨的新时代,区区几处灯光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感同身受的产生憧憬呢?这需要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着力思考如何创设能引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尽可能创设真实的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把“真实问题”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建构。主讲老师匠心独具,在引入阶段作了个假设:“同学们经历过家里停电吗?有什么感受?”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电的重要性,也为后续教学奠定了情境基础。
(2)抓住重点进行提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不仅仅是“言语训练”,还应当包括“思维训练”,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问题的“思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才能开拓学生思路,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2. 提问指向要明确,体现互动性
老师的提问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集体思维过程”,使之成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竭的动力,即要具有“互动性”,要能引发学生的对话、研讨与合作。因此,能否引发学生以集体讨论、集体思考为基础的学习,是衡量问题是否具有互动性的主要标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力有限,尤其是农村小学生。他们与外界接触较少,游历不多,许多新鲜事物知之甚少,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1)提问要体现师生互动。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着较多的“假讨论”,为了要讨论而安排讨论。形式主义,缺乏真正有效的思维。大多是这样: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再问,其他学生再答。“讨论之球”任何时候都是由教师抛出,最后又返回教师。真正的课堂讨论交织着“讨论线索”,“讨论之球”在师生之间进行传递,即教师先使讨论开始,一名学生提出讨论的线索,第二、第三名学生加入,教师只作适时、适当的点拨。这种教学的特征是,无论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角度看,彼此的发言是交织在一起,具有内在联系的。如教《晏子使楚》一课,在总结时可这样问:如果你是文中的晏子,你会怎样处理楚王的一次次为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将“球”抛回给老师。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互动就形成了,课堂上的真讨论也就水到渠成。
(2)提问要强化生生互动。口语交际过程不仅是师生互动过程,更是生生互动的过程。要使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真正互动起来,不仅取决于交际情景的创设,更重要的是要强化生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适时、适度的提问,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指导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交际热情,评价体现适时、有效、有针对性。老师尽量不插手,放手让孩子自己主讲,自己主持。让每一个孩子敢于当众发言、善于当众发言,这是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目标。
3. 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提问的有效性
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的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的线性提问为立体提问。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样。实践证明,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以精妙的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4. 候答的处理
在农村小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参差不齐,思维的灵活性远远不如城市的孩子。通过实践证明,在教师提问以后,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将会有质的变化。提问以后,若是学生回答不出,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可以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建构,或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解决。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候答时,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因此,只有给学生充分而适当的时间,才能使其充分地体验、感悟、有效思维,才能使情境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实效环节”。与其发问频繁,不如让学生认真地彻底地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实践,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要领,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从中找出切入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羚.国内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9,(6):17-20.
[2] 方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师范大学,2013.
[3] 王亚飞,苏若霞.新课程下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变化分析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63-64.
[4] 刘人云.“语文味”与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
[5] 金惠.从逼迫走向邀约: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J].教育导刊,2012,(9):64-66.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阅读
Emphasis o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read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teaching
Zhang Cui-nu
【Abstract】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of reading in read-oriented, but in the actual process, found that many teachers in the areas required for reading too low to allow students to prolonged infection in the reading voice, which had said it was a pity. Therefore, through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in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the importance of reading aloud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the problems and stimulate student interest in read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teaching.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Teaching; Reading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可是在实际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对朗读方面要求过低,无法让学生长时间侵染在读书声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朗读教学为什么效果差强人意,其实这并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原因。朗读不仅要从学生入手,更应该从教师出发,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做到和谐的阅读课堂。
一、.精心设计导语
一节课上的好不好,导语是关键,同样,一次朗读读的好不好,导语也是重中之重。巧妙的导语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上《春天的雨滴》的时候,这样导入的:“绵绵的春雨,如针如丝,轻轻地滋润着大地,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春天的雨点》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上面的导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用了优美的词语,将学生带入一个绵绵春雨的情景中,而对于朗读课文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即“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样学生不会盲目的朗读,在读中也会动
脑思考,做到了一次完整的成功的朗读。
二、教师范读,使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范读,是很多教师都会忽略的一个环节,但它确是不可缺少的。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范读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进行朗读。教师不能随便行云流水的读过,必须还要带着感情的朗读。老师的激情范读能让学生立刻了解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还是愉快的,还可以减少朗读训练的无目的性。
三、模拟情景
一部优秀感人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有一个动人的情境。情境能让人欢乐,也能让人悲伤:能让人振奋,也能让人消极。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境不同,人的心境也就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将学生带入课文定的情境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感情融入多少,和融入情境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方法。
1.语言描绘情境
这里的语言描绘情境,也包括运用音乐等声音来带动学生进入情境。教师用语言和音乐来作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文情境中。而在朗读中配以合适,贴切的音乐,往往可以使学生在形象音乐的情境中,领会课文中的重点和思想感情,以激起感情的共鸣,美的享受。在语文教学中,音乐和文字的结合,无疑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得到美的感触,起到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效果。
2.挂图描绘情境
图片在我们的课本中,可谓随处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毕竟只能形成一个大致初步的印象,脑海中想成的画面其实也是不完整的。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挂图,能让学生立刻在头脑中出现一个完整画面,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十分有帮助的。
3.多媒体描绘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大迈步的进入了电脑时代。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电脑,教育也如此。现在已经有很多老师已经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这能让学生情绪高涨,认识深化,积极思考,对教学效果有莫大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包括:运用动画,运用网络音乐,运用专题网站,运用录像的多种方法。尝试运用各种途径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
四、改进课堂设计
语文课可以生动活泼,也可以枯燥无味。一节好的语文课,课堂设计不容忽视。教师在安排课堂设计的时候应该运用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将朗读放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什么位置。运用好各种朗读方法的优势,将朗读有效的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争取做到课堂中时时都有读书声,让学生从读中学习,从读中感悟。
关键字:偏远山区;五年级语文;改善学习
“人才强国”的口号自提出以后就受到多方的响应,我国尽全力投入发展教育事业,也使我国教育界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不论是教师师资力量的筹备还是硬件设备的投入,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而对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发展缓慢等不利因素使得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发展了城市里的孩子,就忽略了让偏远山区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并且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是孩子将来发展与工作的重要基础,尤其在五年级这个关键阶段,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意义。那么笔者将针对五年级语文教学,浅谈偏远山区学生的发展策略。
考虑到偏远山区的特殊性,要综合多方面的限制因素,为了实现偏远山区五年级语文教学的发展,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实施较为妥当:
一、加强山区教师专业素质培训
偏远山区总是被众多限制因素困扰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最大的障碍,所以改善五年级语文教学困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加强山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在偏远山区,教师资源是相当有限,那么要做好教学就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如果教师长时间和外界阻断了沟通,无法及时更新知识,最终也会导致教学出现滞后的情况。笔者认为加强教师专业素质的培训在偏远山区具有极强的可行性,这样的培训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学校,可以实现多校联盟,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会,可以针对实际的教学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并且可以组成一个培训班,尤其中的领头人带领学习与培训,促进整个小规模地区的教学发展。
二、加大对偏远山区的教学投入
对于偏远山区的学生来说,缺乏的不仅仅是先进的语文知识,更加匮乏的是相关的硬件设施。现在在城市地区,基本上所有的学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系统教学,而偏远山区根本不用提这些科技手段,有个良好的照明条件都是相当不错的,甚至学生连基本的教材、练习本都很难以满足。所以加大对偏远山区的硬件设施的投入是相当必要的,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交通因素是最大的困扰,可能引进一些体积较小的设备还是比较简单,但是如果需要量大体积大的物件就相当麻烦了。笔者认为,如果直接由国家教育部拨款投入,时间和距离都是极大的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就是连接周围城市的企业或爱心人士,成立专门的基金会,或者定期的投入相关的设施,并且针对每一笔款项都要落实,保证学生能真正受益。
三、规范教学过程
笔者在前文提到针对山区教学的投入,每一笔款项都要落实,这是保障山区学生受到应有福利的保障。因为国家对于偏远山区的教学投入确实不少,然而学生实质享受到的却少之又少。所以在笔者看来,规范投入与教学过程是相当必要的。比如一笔专项款直接由国家教育部发放,中间要通过省级、市级、县级教育部,最后再投入到学校中来。在其中人性的黑暗是大家所看不到的,被利益熏心的人始终惦记着发展偏远山区这一些少之又少的福利。那么笔者认为,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连结社会力量,建立诸多的基金会,省去中间环节,直接由基金会发放到户,也把直接的金钱改换成物资,并且在网络上将各项款项进行公布,由大众监督。
四、积极开展支教活动
各种各样的支教活动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适当地开展支教活动,引进外援一方面能减轻山区教师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支教的到来带来了外界的先进知识,能够带领学生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支教在城市接受了良好系统的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山区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有利也有弊,来自城市里的年轻教师难免带着一点娇气,来到偏远山区之后对艰苦环境嗤之以鼻,从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有着消极影响。那么在支教的选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要选择能适应山区环境的教师,选择能够带领学生学习水平和素质提升的教师。比如各大高校每年可以从学校具有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品质,且热爱教师行业的学生中选择一部分来奔赴山区进行支教。
以上是笔者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改善偏远山区教学滞后的困境是势在必行,对于发展我国全体的教学事业有重大意义,也必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然而始终要记得的是,偏远山区不同于城市地区,有着众多的限制因素,想要做好五年级语文教学,就要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实际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措施,结合多方力量,为山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参考文献:
旧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近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改仍使我们不少老师“穿新鞋走老路”,即在教学中不能或不愿“超越自我”。在此,我想谈谈小语教学中“超越自我”的现实意义。
(一)超越自我,首先要认清形势,明确目的。
超越自我就是在自己的教法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一点总书记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提出,可见其重要性。这一举措是教育家、教研工作者和教师们从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的经验和失误中总结出来的。记得五、六十年代有一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走上讲台后闹出“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尴尬场面。这就是“填鸭式”、“满糖罐”的教学方法之所见。目前,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改革课程标准,修订思考练习进一步体现了新“大纲”的精神,所以总结经验教训,认清形势,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刻不容缓。
(二)超越自我,还须明白创造力的真正含义。
创造力、创新能力这些词我们耳熟能详,但心不明。我想:要真正“超越自我”,须明白创造力的真正含义。创造力从广义来说是人的能力和个性品质。具体点说,创造力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方面。作为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些习惯和能力包括学生善于、勤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三)超越自我应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习要“勤”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储备一桶水”。 这就是告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停地充电。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须谨防知识过时、断层。曾经我的老师给我们介绍军事武器时,常说飞机、大炮和手枪。如果科技发达的今天,现代战争各种先进的高科技武器犹如满天星辰,我们在课堂上仍只会说大炮、手枪这些武器,就显得过时和不合实际了。多媒体教学已进入课堂,试问你会使用吗?环境污染、绿色革命已引起世人的重视,想想环保知识你知多少?国际大事、世界经济等问题都让学生耳濡目染,你又能与学生沟通多少?诸如此类的知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老师不是万能,也无需万能。有些知识只要了解无需精,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无论是勤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是学习教坛成功人士的经验和极富人文思想的名著对我们都是受益匪浅的。其实借鉴和自我梳理都是一种不断学习的活动过程。总之,只要有教学,就要勤学习。我们随时都要抱着“空杯状态”学习心态,这样才能为超越自我打下基础。
(2)观念要“新”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抄词语解释和段落大意,然后把它背熟。说句真话,当时的我特别不爱上语文课,这种心情一直困扰着我。如今我做语文老师了,我的工作对象比我们小时候见多识广。假如我们再沿用旧的教法,除了误人子弟,还会羁绊自己的工作。有的教师有教改的意识,并无行动或力度不够。做事总是“前怕狼后怕虎”,教学中面面俱到,深怕没说到,学生考不好。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跟着“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以“熟能生巧”为藉口,作业重复机械,抄练了一遍又一遍。这种包办代替、机械重复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新教材大纲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不能再“新酒装旧瓶”了。我们必须了解教改新动向,紧跟时代节拍,用多变、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对象,还学生以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应放弃“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的提问,冲破“应试教育”的樊篱,能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这种新观念是“超越自我”的必要条件。
(3)方法要“活”
长期以来,低年级的生字课教学枯燥无趣。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对此都有同感。读拼音、认字形结构、书空笔顺、口头组词等步骤成了生字教学的模式。为了考试,许多老师规定学生死记几个词,背一、两个句子,不停地读和写。这一做法,老师累、学生烦,毫无创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实际上低年级生字教学的课堂完全能活起来。在备课时,抓住知识点,少备老师如何教,多备学生怎么学。切忌提研究性语言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渊源,尊重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丰富营养。小学一、二年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有效指导其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其终身学习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当前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不懂得运用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介绍几种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一)充分发挥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我缝制了一个图书交流袋,挂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每逢周五,轮到同学们借书,他们就蜂拥至图书角,借阅自己喜爱的图书,人手一册。除此之外,孩子们还会隔三差五地从家里带上一两本书,插到图书交流袋里,与同学交流。我留心看了看,里面竟有童话、寓言及古典四大名著等。每天中午,图书袋前,从没断过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总不停地搜寻自己爱看的图书。不时,教室里会响起琅琅的书声,时而又会传来阵阵辩论声。有一次,我发现徐晨人小朋友竟手拿一本书进行抢答赛。每当课上听到小朋友们妙语连珠时,我都会暗暗惊叹:这小小的图书交流袋竟会有如此大的作用。
(二)以身示范,师生共读。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发挥示范熏陶作用。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要让学生背诵的古诗,自己首先能够倒背如流。为了尽可能地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都喜欢读书,教师首先自己要扎进书堆,然后从推荐阅读的内容入手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根据孩子对天体宇宙、大自然等未知的领域充满好奇的心理,向他们推荐《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等书,鼓励他们自己找答案。看到孩子们对一些另类的作品兴趣很浓,喜欢看脑筋急转弯或笑话集,就介绍《脑细胞迪斯科》和妙语连珠的《阿凡提的故事》等。有一段时期,我发现孩子们在收集《儿童画报》随书附赠的《西游记》卡通画,于是先让他们说说画中的故事,然后引导他们看《西游记》普及本,结果许多孩子都入迷了。
(三)鼓励亲子阅读。在现有条件下,大部分课外阅读是要在家庭完成的,如果得到家长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大提高。我经常给家长写公开信,做好家长工作,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课外阅读兴趣第一的原则。将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的家长动员起来,与孩子一起阅读,并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切实指导。尽可能做到为孩子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书;每天陪孩子读一会儿书;每晚为孩子讲一个名人小故事。同时,我经常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家长中好的做法,向其他家长推广,并积极推动、支持家长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探究有效的阅读方式
(一)每周一诗。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求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天的早自习、下午的课前预备时间,教室里便充满琅琅读书声。每星期抽出一节早读课检查学生背诗的情况,对那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的学生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古诗词那精练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味、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自由阅读。每周发给每生一张卡片,要求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记清所读的书名、日期、主要内容,还要摘录好词佳句。有的孩子很有童趣地为文字配上插图。然后,每周抽时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借此指导阅读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多读、多思。
(三)自办报刊。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办手抄报。上学期,结合我校一些活动,我班以环保为主题,举行了手抄报评比。期中,为了更好地开展读书节活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情况,举行了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评比。学生为了编报,根据读书节的环保主题,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编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对学生编的报纸无论好坏都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比较中,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几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四)网络浏览。现代意义上的阅读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报刊书籍上,电影、电视、网络扩大了人们的阅读空间,有选择地观看知识含量高的影视节目和光盘,可以迅速增长知识。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家长的监督。上一学期,学完三册课文《识字八》,我下载了一些神话故事片让学生观看;学了《阿德的梦》一文后,我从网上载了有关宇航员在太空中活动的图文,让他们欣赏。
(五)参观、旅游,读大自然之书。公园、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无不是一本本摊开的大书,漫步其间,自然增长见识。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写园林风光的课文,读过课文后,如能再实地游览,那么学生对作者的描写便会有更深的感受,对作者的选材、遣词造句等语言表达方法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参观博物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人物、风俗、地理。参观科技馆,可以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力。近几个学期,我们就根据当地有关文化单位组织的展出活动,及时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参观,使他们多了解社会,多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
从这幅漫画我们不难看出家长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孩子考了双百分,父母乐呵呵,可孩子自己怎么也笑不出来。背上那个硕大的书包压得他直不起腰、喘不过气、眼冒金星、两腿发抖。所以,家长们,请你们在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一下孩子的身心健康。老师们,在提质的同时,更要注意减负,还给孩子一个天真的童年。
为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2011年9月,重庆市教委召开万人视频会议,专题部署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并出台“减负十条”新规,吹响了“减负提质”的号角。此后,各区县学校从自身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自身规律,引导教师向课堂要质量,把更多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一场让教育回归本原的“变革”在重庆教育界轰轰烈烈展开。我校的一场减负提质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在这减负提质的大气候之下,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改进。
一、正确解读减负提质
顾名思义,减负即减轻负担,提质即提高质量。我认为减负并不等于教学内容的减少,也不等于学习时间的减少。减负不单纯是学生课业负担数量上的减少,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渐进与革新,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否则,学生的课业负担今天可能被减下来了,但在明天又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附加上去。教学减负不是减质,在减负的同时更要保证提质,这个“质量”则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这才是真正的减负提质!我想,这一观念的提出其实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减负提质的实施措施
1.把课堂教学作为减负提质的主要阵地
加强备课是课堂提质的前提,“居高”才能“临下”,“游刃”才能“有余”。我们老师都知道,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因此,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备课时要有目标意识,将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结合在一起,落实到每一节课;备课要有质量意识,即教学设计要树立一种现代人才观,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备课要有主体意识,即教学设计时,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特殊认识活动,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一种现代科学的学生观。
2.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家都知道,小学低段的儿童特别贪玩,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儿童这个心理,在课堂中,尽量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我看过一个教学视频――《一次成功的实验》,老师分给每小组学生一个小口的瓶子和一根系着小球的绳子,让他们先玩实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说说游戏后的体会。这样,学生在玩耍和交流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课文内容,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这何乐而不为呢?
3.以作业为突破口,保证减负提质
(1)作业要有针对性
要不要布置作业,该布置多少,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老一套,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2)作业要多样性
既要有口头作业,又要有书面作业;既要有只需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作业,又要有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作业;既要有知识的识记、运用,又要有能力的训练、培养,要多种形式合理组合,适当搭配。
(3)作业要有层次性
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分清层次,因人设题。既要有全体学生都必须做的基本题、综合题,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又要有“选做”的开放题,供有能力的学生再提高训练。这样,既可以保证优生“吃饱”,又可以保证后进生“吃得了”;既可以起到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增加课外阅读,丰富课外实践
减负之后,我们要倡导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经典书籍。班级可以开展课外阅读评比活动,如,开设“阅读交流沙龙”,从而引导学生阅读“精品书”,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
小学语文 新教材
一、依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熟练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及基本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教师应树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教育学生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习。
二、构建语文教学新理念
1、摆正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又提教师主体,也许有人认为矛盾。其实不然,要让学生主体得以体现,首先得摆正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体地位表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学生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准备了哪些应急措施?整个过程做到收发自如。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主体就是教师要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2、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古人说“学贵知疑。”教学中坚持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交给学生思考的路子,让他们遵循一定的规律,有序地把问题引向深入,久而久之,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断提高了。教学中,教会学生生疑,学会提问,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精思质疑,在探讨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对同伴或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见解,提倡大胆分析,敢于创新。
2、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张扬个性,丰富感情,提高学习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情感,创造“亲、助、乐”的人际环境和“美、趣、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投入。主动参与,主动发展,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
三、抓住教材的“趣味性”
一年级的学生由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无意注意占优势。因而,他们较难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老师们抓住教材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学习。一位教师在教学“ai ei ui”一课中的“认识字词”部分时,就是采用在表演中认识字词的方法,首先指名三个小朋友到黑板前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表演植树的情景;然后将全班同学按三人小组分别进行表演,边表演,边说话,边识字。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鼓励学生:看谁通过表演能把三个人之间的关弄清楚,并把“你、他、水”这三个字认记住。就这样既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又培养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认识记住了“你、他、水、”三个汉字,真可谓“一石三鸟”。
四、抓住教材的“生活性”
实验教材的很的很多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并且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特点,让学生“说”起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自选商场》一课时,首先向学发问:小朋友们谁到过自选商场呀?90%的小朋友都纷纷举起小手说到过自选商场。老师又问:谁能说说自选商场里都有些什么样的商品呀?有位小朋友连手也不举张口就来:有特别好玩的玩具,有各式各样的文具,有大小不一的电器,还有我爱吃的果冻……从这里可以看得出,只要是儿童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他们将说得形象、生动、具体、有趣,并且词汇也很丰富。这位老师没有急着让学生看书而是接着再问:谁把你看到的商品贴有标签上的字说给大家听听,然后打开书看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里有没有那些字?这下可把同
五、抓住教材的“新颖性”
实验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新颖。过去的教材,拼音部分全是拼音,而实验教材从拼音部分的第三课就开始识字,“爸爸、妈妈、我”并逐步地从词语过渡到短句,从短句过渡到几句话。这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边学拼音,边识汉字,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学生特别感兴趣,学起来轻松愉快,不显得枯燥无味。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同样一课内容,纯拼音教学,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只达到90%左右,而边学拼音边识汉字,学生感兴趣的程度却达到98%以上。其掌握程度也不一样,纯拼音测试只达到96%,而拼音汉字并行却高达99%以上。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拼音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益。总之,只有抓住实验教材的这些新特点,才能使语文教学上出新特色。
一、当前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应用,但总感觉仍然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主要表现在,老师提的问题设计不到位,不具有启发性,学生不需讨论,也无需探究就可以解决,而老师为追求这种教学方式,也装模作样地去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做了一些表面文章,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另外,多数学生不具有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时,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人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入,真正意义的合作其实也尚未开始。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措施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作为讨论中的每个人,包括教师自己也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
其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合作前先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看到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表面现象。于是他们在合作交流时才有话可说,并且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
第三是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每次学生的合作往往都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对这位同学来说,他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好些,但对其他同学来说,是否以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讨论就该好好思考了,至少象这样的“代言人”的角色不能固定。为此,教师应热切关注整个讨论,包括知道谁已经发言了,谁还没有发言,要想办法给那些安于“沉默”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以“合作”为核心的学习环境中,所有参与者——教师、学生及研究者的合作对于提升研究的质量、推动研究的深化就具有尤为突出的价值。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我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我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预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
(二).开展有效研究,深化合作教学行为
1、在实践中研究
教师的实践研究离不开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开展合作学习研究的主阵地。脱离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对此研究、开发与拓展。“研究课”作为学校普遍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由于具有合作性、交流性、开放性等特点,也成为促进教师开展合作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的实践研究活动。教师在此项活动的全程参与过程中,能迅速地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2、在反思中研究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到:“我认为在这节课中提出的合作要求不细致,不明确。同学朗读课文后,生生之间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同学朗读的好与坏?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仅仅告诉学生按照三点去评价:正确、流利、有感情。什么叫正确?怎样读才算流利?读到什么程度才叫有感情?学生对朗读评价标准很模糊。应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告诉学生:正确就是要读准字音,不多字、不丢字;流利就是要不停顿,流畅;有感情就是要在本课中应该读出儿歌的韵味,读出问的语气。学生用这种尺度再去衡量同学朗读就很容易了,不会出现根据学生平时行为好坏而随意评价。”可见,教师通过反思不断地探究自身在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正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科研意识与能力的有效策略。
3、注重合作评价,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