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德育课堂

中学生德育课堂

时间:2023-06-16 16:0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德育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德育课堂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 课堂 德育教育 主渠道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加快了我国的改革开放里程,也让更多的思想观点涌入我国。西方的道德文化观点,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冲击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这就使得一部分抵制力不强的高中学生没有坚定的信念,价值观逐渐模糊。这些学生的法制意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新的社会与教育发展形势下,做好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十分重要。

1高中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高中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不仅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的努力,也需要其它学科教师的配合。但德育教育在高中学校的落实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具体如下:

1.1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虽然教学改革已经在我国实施了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创新教学思想与方法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但是,在大多数高中校园中,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占有主体地位,主宰着许多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更加激烈。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会不择手段地提高升学率。学校管理者用学生的成绩去衡量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用学生的成绩给家长交待。在这样的氛围下,课堂教学就完全是知识的传递场所,德育教育内容没有融入到课堂中的机会。因此,传统教育模式的持续盛行,影响了高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

1.2高中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不足

教师的个人德育教育意识,对于德育教学活动在高中教育中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教师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意识。这些教师往往认为学科教学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知识,多做一些练习,提高学科技能才是自己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将素质教育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德育教育成为不关已的一种教育。高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不认可,让学生丧失了许多了解正确价值观的机会。

2高中学校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方法分析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德育教育效果优化的重要手段。将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具体方法如下:

2.1重视第一课堂,发挥主渠道作用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德育课堂。德育课堂是传递德育教育内容的第一课堂,是让学生了解无产阶段政治观点以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课堂是育人的课堂,是树人的场所。高中教育工作者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学习内容的难度、数量进行调整。在考核学生的时候,摆脱单一的考试形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提问与互动行为,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多考量学生的思想。重视学生的思想,才能让德育课堂的德育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教师要大胆创新,结合社会实际给学生融入一些新的教育内容。比如,在人们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与能力。利用社会热点话题与学生讨论,在了解学生的同时,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观点,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2重视第二课堂,发挥主渠道作用

在优化第一课堂的同时,高中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德育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发。在德育课堂或者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系统性地传授德育知识,在其它课堂中,教师也要加强德育教育的自然实施。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课堂中,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传递德育内容,有利于学生接受,也可以给学生更直接的例证。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能一下子提高,只有充分开发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更多接受德育的机会。

比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讲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就可以通过语言引导让学生认识到变通的重要性。通过数学题目以及生活现象的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变通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减少不必要的困难。第二课堂的开发,会让高中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加高效。

2.3营造课堂氛围,发挥主渠道作用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重要的是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德育的力量。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的文化以及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尊重与平等,自然会认可尊重与平等,学会尊重他人,平待待人。高中学生的心智不尽成熟,教师对待他们的态度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认可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这一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上,将学生视为最重要的主体。鼓励学生与自己交流,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困惑,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的德育主渠道作用发挥出来。

3结语

综上所述,课堂是高中学校育人的主要场地,也是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利用课堂这一育人阵地给学生呈现正确的观点。让学生在德育学习中感受正确的观点,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效益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

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更看重的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点,而不是学生是否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没有素质和能力培养,就难以实现德育课堂教学目标。

一、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迫切性

教师课堂教学方式陈旧。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们最容易掌握和控制的方法,所以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没有或很少有师生间的互动,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有不少教师认为德育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把自己的“主导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怎么可能有兴趣去学习呢?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不符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阶段,两者在身心特点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上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这种做法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没有看到中职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思想和心理状态方面与普高学生存在的巨大差异。抓不住学生的心理,课堂的内容无法深入学生的心灵,学生当然没有兴趣学。这种课堂教学不符合中职生的身心发展

特点。

二、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效益提升的方法

1.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并应用于课堂教学

教育家叶澜教授说:“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育智慧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从天而降,只能从学习中来,从不断的实践积累中来。教师要重视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用新理念武装思想,用新方法迎接挑战。一直以来教学研究是职业学校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在德育课教学的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首先,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和强化科研先导意识,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课题研究理念,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进行教情、学情研究,探索出适合校情、学情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次,德育课教师要发扬教学研究的优良传统,根据教学的需要确定具体的研究方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发挥集体研究力量的作用,共同提高教师能力和教学效率。德育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德育教材不应是“授业解惑”的唯一课程资源,而是为教学服务的一个载体。

2.课堂教学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教学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要想向课堂要效益,就要在课堂上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更适合中职生的特点。

为构建德育课有效课堂,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和推进教师教学的教学评价目标夯实基础,我们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师生共评等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客观评价。总体而论,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的评价流程,使全员评价有机、有序地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接纳、尊重、理解、赏识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中职生虽然具有高中生的共同年龄特征,却又与他们有相当大的心理差异。由于初中阶段学校升学率的需要,这些学生很多经历过被教师忽视的失落、家长的责骂、初中毕业考试的失败,进入高中之后来自社会的不认同感,这些都使他们产生种种心理反应,久而久之,便形成其独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第3篇

一、职业高中引入德育教学、情境教学的意义

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情境教学法的特点,结合中职生的年龄层次、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的差异,通过多种途径和辅助工具,为学生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工作场景,能够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体验,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一)突破教学困难,调动积极性

现如今,职业高中重视专业课技能,轻视理论知识的现象较为严重,认为理论知识是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重点。针对德育课而言,德育虽然作为必修课,但与学生技能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不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存在内容单调、照本宣科、课程沉闷的现象。此外,对学生而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将知、情、意、行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旨在让学生产生情绪体验和情感感受。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中遇到的理解障碍和认知困难,对学生教学即需要重视知识传授,更需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课堂中创设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关键。

(二)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职业高中学生整体能力较弱,社会经验欠缺,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的认知。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缺乏相应的学习和理解,职高中德育情境教学多采用案例法为教学载体,帮助学生对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和理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进行德育内容的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二、优化德育课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践行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下使人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倘若德育继续回避道德选择的多样性,就容易产生德育规范性的问题,严重者使学生产生道德信用危机。针对此,职业高中应坚持将学生生活中人们多层次的道德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尽可能多地将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共性的道德困惑引入课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并针对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辨是非。此外,学校应树立榜样,丰富榜样人物的生活化,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践行职业道德热情。

情境创设中结合具体案例,如:会计专业做假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做假账的利弊,要求学生坚守职业道德,做一个高素质的员工。在德育课程情境创设中,能够将社会道德生活还原,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现象、真实冲突、真实问题带到课堂中,让德育变得切实、可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求,引领学生互助,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降低德育中心,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道德行为,并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2.运用探究式教学在线情境,丰富情境

结合具体案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问题的解决方法抛给学生,“假如你是劳动者,为完成工作,你应该怎么做”。基于个人阐述的解读而言,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和讨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最后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穿插其中,最终深化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意义。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第4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课教学;想象力培养;探讨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其逻辑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德育课中的想象力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就业有着很大的作用,德育教育并不是一纸空谈,甚至更重于知识的学习。

一、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1.学生的现状。(1)缺乏学习积极性。目前,很多学生,包括一些学生家长都认为德育课对学习生活没有什么帮助,只有不到10%的学生提出对德育课有兴趣。这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些学生和学生家长普遍对德育课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积极性。从另一方面看,也是缺乏学习目标的一种表现。(2)缺乏思维能动性。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优化,新时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也在不停地转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是全社会家长的追求,各种的补习班、培训班应运而生。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学生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之外,其余的时间基本都用来“学习”。想象力更是得不到锻炼,缺乏思维的能动性是必然的。2.教学现状。(1)教学模式陈旧。尽管新课改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也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具体的执行并不到位。教学模式仅仅局限于教室内,受制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缺乏互动模式。这种不够灵活的教学模式,不能结合实际的社会情况、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2)教学方法落后。受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校训有说明,课堂有安排,和普通的文化课一样学习就可以了。这种形式主义就间接导致了教师备课不积极、不充分,教学方法落后,不能够推陈出新,对教学研究也没有积极性,试想一门课程如果连授课教师都没有了兴趣,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并且,基本上从入学开始,学生接收最多的就是知识的学习,至于性格培养、感知培养以及想象力的培养完全不受重视。没有适合的教学方法,自然也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巧妙融入德育课教学

1.融入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想象。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具有直观、生动、表达形象、具体等很多优势,应用到德育教学上,可以充分地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对课堂内容多重感官的共同参与。2.情景式教学,代入想象。心理学上把情景归纳为对人的直接刺激作用,可以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把情景教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课堂上,结合教材课文,或引入、或创设、或制造一个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引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3.故事化教学,促进想象思维。故事化的教学方式,尤其适合德育教育的课堂,从故事中获得启发、寻找乐趣、发现真、善、美,让整个课堂人性化、趣味化,在丰富课堂的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发挥想象力,自主理解、构建一个正确的内在德行。例如,对于“岳母刺字”这一故事的引用,教师首先对故事背景进行一个大略描述,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也便于充分理解人物个性之中“忠”的事实。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故事化教学中,不能像传授理论知识那样毫无感情地讲解,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想象空间。自由发挥想象力,领悟“忠”的真实意义,并结合实际生活,培养高尚的“忠”品格。4.课外教学,延伸想象力。在德育教学的学习中,局限于课堂的教学不仅缺乏实践,还缺乏空间感。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社会,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发挥创造力,践行自我道德理念。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做义工,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在与老人的交流中体会人生;也可以聘请一些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优秀德育人物代表,讲述他们的故事,并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优秀的品德。在德育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可以天马行空的遐想,把课堂作为学生的探索基地,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及把德育教育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放开心扉、扩展思路,让大脑思维活起来,在不断的想象中创造未来的奇迹。

作者:梁红珍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水白中学

参考文献:

[1]葛民建.浅议高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和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01:47-49.

[2]何斌.浅谈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职业,2014,17:125-127.

[3]李露露,匡瑛.中职德育课“重知轻情”现象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09:53-56.

第5篇

德育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到快乐的过程,而不是“被德育”的过程。只有学生对德育过程感到愉快,才能把德育知识提升到态度价值观的层面,把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当前,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还远没有达到让学生愉快的程度。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的现状

1.教学态度上以消极为主,教学内容上以课本为主

(1)对待德育课的态度上,学校与教师不仅忽视了德育课最基本的职能――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认为“专业课是重要的,德育课学与不学差别不大”,因而在教学态度上消极对待,敷衍了事,工作没有积极性。于是师表形象没有了,精彩课堂也没有了,学生也对政治课没有任何兴趣,上课昏昏欲睡,政治课成为一种煎熬。(2)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发掘以及对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广泛联系,课堂上照本宣科,生动的新教材在教师的朗诵下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只是把教师提到的“考点”标注出来就符合教师的学习要求了。

2.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学习方法上以记忆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灌输为主,把书本知识讲完了就“心安理得”,不管学生理解多少,受到多少教育。课堂没有多媒体、没有笑声、没有互动,只有单调的说教。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课堂上听懂多少是多少,主要以记忆来巩固知识,以应对期中期末考试,德育课堂在中职学校的各种学科中成为不得不上的“鸡肋”。

二、中职德育构建快乐课堂的必要性

1.关系到德育的实际效果与师生的心理健康

道德知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动,这一过程中,每一环节都应该是让人快乐的,否则道德发展就会戛然而止。一节让学生感到厌烦的德育课,无论知识反映的是多么重要、多么正确的真理,学生都会盼望着教师早点“闭嘴”,更不要谈什么情感的参与、价值观的提升、行动的改变等。简单说就是:让人不快乐的道德教育是难有实效的。

同时,德育课堂的快乐指数还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一个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教师,他自己也会变得快乐,心理也更健康,因为他能从学生的快乐中获得成就感;一节快乐的德育课不仅让学生感到道德知识与过程是愉快的,而且愉快的过程比起“耐心的煎熬”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2.关系到学科的形象及其生存、发展

目前,无论在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政治课都面临着尴尬,甚至有人提出“课程存在的合法性”进行争论,这是我们德育教师的悲哀。德育课无论从存在的目标还是必要性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损坏德育课形象的正是我们教师自己,因为我们的课堂不仅是没有效果的课堂,还是让人不愉快的课堂。不改变这种形象,连我们自己都认为没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我们的课堂变得让人愉悦,就为实施积极的道德教育打开了通道,如果学生因为上德育课改变了自己,提高了道德的水准,我们这门课程就会显得比任何一门课程都重要。

三、构建快乐德育课堂的建议与方法

1.师生平等有尊重,要求适度有分寸

愉快的德育课堂首先要有让人愉快的教师,这是政治教师应有的风采和魅力。而让人愉快的政治教师一定不是高高在上、与学生“近在咫尺,如隔天涯”的教师,而是与学生互相平等、尊重的教师。这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做学生的朋友。

同时,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也不能“高高在上”,那些连说话的人都做不到的高调大话,不要在学生面前“吹”,这会让学生生厌的。道德要求要适度,要循序渐进。中职学生的素质基础参差不齐,要从实际出发,从起点上开始德育过程,才会让学生接受。

2.方法形式有趣味,讲究艺术有美感

为什么学生对励志大师的讲座激动得热泪盈眶,久久难忘?为什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有的都能睡着了?要提高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来与他们产生“共鸣”。

德育课堂的特殊性要求:教师的讲解应该是美的,教学素材是美的,活动形式要体现美。孔子讲“以美导德”,就是指德育应该用美去熏陶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去追求美。为了实现这种美,教师要精心备课,研究学生及其生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学生活动,让课堂充满笑声与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活动有氛围,课外实践有体验

第6篇

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认同教育者所倡导的对社会、对事物、对人生的观念,并内化于自己的观念体系中,成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体验、感情的积累和行为的实践才能完成。因此,德育教师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时,只有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才能实现德育的效果。现在有的教师不管学生懂不懂,夸夸其谈,甚至有些问题教师自己都没有弄清楚就引进课堂中,致使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要克服教学中的盲目现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增强课堂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当前社会变化对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市场经济中利益突显所引发的金钱观、享乐观等,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人际交往的虚拟化等。面对这些问题,德育教师必须在德育活动中及时关注并引发思考和研究,增强学生对多种意识形态、多种价值取向的辨别批判能力,使他们在多元价值观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进取品质和优良品德。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3]盛闵贵.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1).

第7篇

【关键词】:德育功能 重要性 市场经济 根本要求 德育动因 心理状态

职高德育课是职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如何发挥德育课对职校生的德育功能,培养优秀技能型实用人才,已成为德育课教师致力探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职校生在逐步形成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就意识的同时,由于社会行为市场化、价值化的泛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金钱至上”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这是极其有害的,因此,在职高德育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坚持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防止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绝对化,提倡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腐朽思想的侵蚀,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人才。

2、职校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根本要求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综合职业能力,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才能提高自己择业的竞争力,才能提高对职业变化适应力,才能提高立业、创业的创造力。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职校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均衡发展,其中应把德育放在首位。因此,只有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才能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

二、发挥德育课德育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德育教师师德修养,发挥德育教师榜样的作用。

德育课教师在学生心中自然应当是教学内容的率先实践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

如果德育老师师德形象比较差,与学生期望想象差距甚远,学生就会由鄙视德育教师人格而对德育课的科学性和可信性产生怀疑,从而也影响了德育课的德育功能。相反,如果德育老师形象素质与学生期望的一样或更好,学生就会由敬佩老师的人格而坚信德育课的科学性,认识到学好德育课也能够象教师一样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从而充分地发挥出德育课的育人功能。因此,德育教师师德素质的高低,是影响职高德育课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德育课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二)、联系实际,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

高中学生情感的社会内容日益增加,对英雄模范人物能激起强烈的爱,对国家民族的兴衰能够激起内心强烈的关注。德育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实际,充分发挥重大时事的德育功能。例如:如5.12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涌现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顽强的生命、可爱的解放军、消防战士、白衣天使等,作为德育老师,我及时把这些新闻,有关信息、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及时地传递给学生,同时也利用新闻的环节让学生点评抗震救灾中故事,由于新闻本身的具有强大震撼力,这时,作为教师不用更多说教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有了这些鲜活的事例,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时的德育教育事半功倍。因此德育课老师不仅要乐于联系实际,而且要运用联系实际,采用多种形式。既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又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联系社会热点、难点。还要敢于联系社会的阴暗面。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相互比较,相互斗争中提高识别能力,和德育水平。

(四)、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德育动因

第8篇

一、认清形势,建构审美审美鉴赏坐标,驾驭德育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一)建构审美鉴赏坐标,是教学现状改革与突破的要求。

目前,职教德育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填鸭式”、“一言堂”、“空洞说教”的现象。同时,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忽视美学在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但笔者不敢苟同。在职教德育课教学中,要彻底摒弃枯燥无味的空对空说教,充分发挥美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吸引职专生的注意力,提高职教德育课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推动职教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改革,实现新的突破,建构审美鉴赏坐标无疑是“直通罗马”的捷径之一。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科学、艺术和审美的统一体。正如人们所说: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二)建构审美鉴赏坐标,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职教德育课堂教学作为社会文化再生、延续和创造的一种实践活动,应该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价值目标。

(三)建构审美鉴赏坐标,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越强烈,而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职专生十分强烈要求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渴望体验到教学美,在审美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要求,也是职教德育课堂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要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美的形态,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因此,建构审美鉴赏坐标,把职教德育课堂教学与艺术美紧密结合起来,建构审美鉴赏坐标,驾驭德育课堂教学迫在眉睫。

二、适应形势,建构审美鉴赏坐标,驾驭思想政治教学,切实可行。

建构审美鉴赏坐标,驾驭职教德育教学,旨在通过艺术美与课堂教育的紧密结合,寻求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引发审美效应。提高职专生审美鉴赏与辨别能力,区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使职专生对美的追求更敏感、强烈与执著;让职专生更接受思想教育而贴近生活,使职教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一)建构教学形式审美鉴赏坐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教学任务,高层次、高品位地达到教学目的,就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的美的教学形式,并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机渗透审美教育,使师生产生共鸣。

1.音韵美陶冶心灵

一首好的诗歌,一段好的音乐,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生活审美认识的高度概括。读起来朗朗上口,唱起来悠扬动听,品起来回味无穷。

在职教德育课教学中,结合所学知识内容,选择联系紧密的诗歌,师生共同朗读,或选取恰当的歌曲,师生共同咏唱,引起师生共鸣,使情感交流、心灵融合。

在职专二年“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这一课的教学中,先播放录音《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质疑、思考,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我”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她,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联系。这样的导入形式新颖,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增强课堂效果。

在职专一年“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齐声朗读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声如洪钟气势磅礴,学生情绪立时激昂。届时,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喻指什么,从而让学生领悟创业的意义和艰辛。

引用音乐、诗歌的审美情趣或用于开场创设意境,或用于课中增强气势,或用于结尾进入,或几者穿插并用。学生感到亲切、愉快,犹如进入艺术之地,那种枯燥无味的空对空的说教荡然无存。

2.书画美引人入胜

教师教学中的板书、使用的插图、电教软件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体现的艺术美,亦能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首先,在计算机网络年代的今天,通过围绕课文主旨制作多媒体电脑课件,五彩缤纷、形式多样、角度各异、材料演绎,体现主旨,创设新颖别致的教学意境,犹如回归现实,亲身体验,领略主旨,融入其中。

其次,教师板书的艺术性。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书法功底和求精的治学态度。“字好一半文”,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写字,对于写得一手好字的老师,通常学生都很佩服。这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融入课堂仅是顺其自然,书法不是很好的老师,只要写得规范、端正、清楚即可。

再次,将绘画美引入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绘画强调立意,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将好的美术作品引入课堂,可一面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主题,一面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这样在有意和无意之中把学生引上正题,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绘画具有立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在职教德育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绘画插图,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识感性化,同时鲜明的色彩也会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

(二)建构教学语言审美鉴赏坐标。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美的教学语言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语言的艺术修养,创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以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感染。

教学语言要有科学美。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否具有凝聚力,关键在于语言是否具有科学美。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都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之美。教师讲解这些理论,必须以准确、清晰、真切的语言,精辟、透彻、深刻地将其科学之美表现出来。在讲授中应做到字句精确无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切忌用“或许、可能、也许”等一些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词句。

教学语言要有激情美。德育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否具有精神感召力,能否有激励作用,除必须具备科学性与思想性外,关键在于具有激情美。职教德育课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有鼓舞和激励的作用。要使语言具有激情美,教师必须有激情,要“入境”,要把科学和真理融入自己的心灵,这样才能讲得有信心、有力量、有激情,才能触动心灵,感动肺腑,振奋精神。

教学语言要有逻辑美。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方面要提示教学内容本身的逻辑内涵,另一方面要合乎逻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逻辑的形式、规则和规律。语言有了逻辑美,才会生动,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联成“网”形成“块”。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逻辑学知识,提高语言和说理的逻辑修养,强化语言的逻辑力量,使语言具有逻辑美。

教学语言要有韵味美。学生听了能感到轻松愉快、神清气爽,营造“愉快教育”氛围。反之,语病迭出、拖泥带水、漫无边际的语言表述,只能使人产生沉闷无聊的压抑感,不利于实现职教德育课的教学宗旨。

第9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实效;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18-01

中职德育课是中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课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是指中职生不仅能掌握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知识,而且能将之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通过日常行为表现出来。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方法、延伸课堂教学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更新教学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就要打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师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实,中职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智力并没有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非智力因素上。德育课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理解、信任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创新德育工作。同时德育课教师应树立先进的人才衡量标准,不把德育课作为任务来完成,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经受住考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转变教学方法

德育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难懂,如果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即使讲得再深刻、再全面,也激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德育课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讲授方式,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社会调查法、活动引导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所选的案例应符合学生实际,并结合教材中的概念,模拟现实情境。情境教学法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聘技巧,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室内布置面试的模拟场景,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巧,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注重积累材料,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

中职德育课缺乏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德育课教学模式程式化,与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不相符。所以德育课教学内容应回归生活,走出固定化、模式化的格局,把与时俱进的新观点、新精神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等充实到教学中来,用生活实际来补充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生动性。同时教师可以把富有哲理的故事、幽默的漫画、精彩的影视等融入到课堂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提高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素质是增强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德育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作用,因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要通过德育教师来实施,要提高教学实效性,必须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德育课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因为教师的品行、生活态度会对学生带来重要影响,在塑造学生灵魂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德育课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课程,要求德育教师掌握专业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第三,教师要有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情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就会拉近彼此距离。

五、改革评价方法

要提高德育课实效,就要改进考评方法。中职德育课考评方法多样,为了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可以采用开卷考试与口试的方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同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能力、个性不同,应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考评方法,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理论考核占30%,采用小论文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考查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卷面成绩占50%。结合学生实际采用科学的考评机制,能大大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

六、延伸课堂教学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离不开实践性德育活动,中职德育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德育教学目标、学生思想实际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辩论赛、经验交流、诗歌朗诵等活动。如学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内容后,可以开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赛。还可以让德育课走向社会,开展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总之,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是时代的要求,对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高德育课教学实效,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学生的理解与配合,更需要德育课教师提高自身素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中学的学生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职业中学学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都是一群不被关注的群体,这些群体包括:家庭缺陷群体,包括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思想教育是缺失的;学习困难群体,包括基础知识比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他们在校期间一直是不被关注的群体;行为习惯不良群体,包括不遵守学校纪律、在校外惹是生非的学生,他们是经常受到学校处分的群体。从这三方面来说,职业中学学生的组成比较复杂。特别是这些学生由于各个方面一直以来没有被关注,从而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多表现在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教师顶牛、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教师家长的批评和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甚至叛逆等等。我从事班主任二十年,接触过很多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有一次一个女学生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星期六一整晚没有回家,非常着急,让我帮忙打听孩子上哪去了,我到处打听也没有结果。星期一,该学生像没事一样来学上课,我细心工作耐心询问,她才说出实情,原来她星期天和几个朋友在KTV唱歌喝酒,然后又去网吧通宵。我很吃惊,我没有批评她,而与其交流,她认识到了错误,说后悔不该一个人在外过夜。问其原因,她说她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她要求很苛刻,遇事爱唠叨,她就故意做给父母看的。一名十七八少女就是为了和父母赌气而不计后果,使我感到害怕,这一时期的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将导致学生厌学、弃学。

(二)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从而缺少学习动机中职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初中的中下游学生,他们成绩不太好,底子薄。有一名数学教师在给计算机专业上课时,在讲指数运算时,问一个学生一个问题“1/2+1/2=多少?”“2/4。”学生很干脆地回答,教师满脸无奈,学生哄堂大笑,而其本人则表现出很茫然,可想而知,他的数学基础几乎没有,而讲国家政治制度,他们更如听天书,这样的基础,要使他们接受中职教育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材枯燥现在的德育教材中许多知识比较枯燥,理论性也比较强,对不爱上文化课的职中学生来说,更是枯燥无味的。再加上学校的考试制度没有道德标准,没有考核约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

二、解决措施

(一)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配合,全面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不是一堂课的课题,而是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是一朝一夕的培养,而是时时、处处、事事的实践学习中。我们要和各科教师通力合作,通过多种手段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职业中学的学生,要把德育放在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要以中下游学生作为主要授课对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三排的学生身上,对坐在教室后面的学生不管不问,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职业中学的学生虽然优秀生所占比例比较少,但是在其他技能方面许多学生存在很多优势,比如:美术水平高,电脑打字快等,如果打击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也会在优势方面失去积极性,从而会影响一个学生的美好前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文化课比较薄弱的学生,给他们自信心,使他们在思想上和知识上都得到提高。作为班主任,我对这些学生比较了解,一旦给了他们动力,他们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回报。记得有一个学生刚入校时,成绩很差,在别人眼里应该是无可救药,但多次交流后我发现其自信心很强,因此,我不断鼓励他。他进步很快,在2013年对口高考中考上了山西大学。因此,我们应更关注中下游学生,让他们得到进步,这更是德育课要达到的目的。

(三)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德育课上课模式大多数教师在上德育课时,总习惯画重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比较好一点,就是满堂讲解,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于德育课的枯燥无味,我们要改变授课方式,例如可以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道德与法律”时,可以放在多媒体上讲,可以先播放一些小案例让大家去讨论,以调动大家的积极。同时,要和班主任结合,在教室搞一些教室文化建设,是学生脱离旧的教学环境,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更有新鲜感。

(四)触动学生的情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身的经验、身边发生的事、社会热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重新整合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乐于接受,参与热情高,才会有效触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活力。总的说来,职业中学德育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德育课教师,我们一定要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真实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只有分析了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行为四者的统一,才能使职业中学的德育课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综合性技能型人才。

作者:郭守军单位:山西省平陆县职业中学

第11篇

    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举一个小例子:一位高三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不应该只是试卷的考试分数。不同的学校(尤其是高中年级)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程得到良性的发展。

第12篇

1.客体的内涵

哲学认为,客体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即实践活动的对象,具有物质性、对象性、矛盾性。从物质性来看,客体是除人(自然人、组织)之外的具体的实物或者抽象的客观存在物;从对象性来看,客体是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从矛盾性来看,客体是在认识过程中的矛盾或问题。

2.德育的客体

德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实践活动,德育的客体是指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它符合客体的物质性、对象性和矛盾性,既包括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物,即物质性;它是德育这一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即对象性;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解决的矛盾或实际问题,即矛盾性。可见,传统的德育客体学说认为德育的客体是受教育者是不科学的。在传统理论的影响下,德育教育将学生作为灌输的工具,作为被动接受者,严重制约了德育目的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启示

中职学校的德育应摒弃传统的客体论,重新审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把他们作为主体平等对待,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主体—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应做中职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信任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中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让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成为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待人接物,成为“四有”新人,做个知法守礼的合格公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这样,学生自然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学生用优良的学习成绩回报教师,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德育的客体性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启示

德育的客体性是指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根据时代要求,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制约人们主体性所表现出来的客观性、对象性、制约性。

1.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有自身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

思想认识水平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呈螺旋式向上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曲折性。中职学校的德育必须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性和生理特点开展教学,必须和初中生德育和大学生德育相区分,建立与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的接受力。

2.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植根于现实社会

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是一张白纸,不能任由教育者书写。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其自身的现实基础。德育教学内容必须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不可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蒙蔽学生,否则德育将会被学生抵制。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学生实际,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学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并让中学生从中找到解决困惑和问题的对策,向学生传授分析、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德育课教学的生命力。

3.主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制约着主体的认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