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的基本原则

时间:2023-06-16 16:0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学的基本原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1篇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生物实验教学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

关键词:生物 实验教学 基本原则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上好生物实验课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生物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就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过不断地严谨认真地实验和实践的过程。在平时的实验课和一年一度的生物实验考核、检查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上实验课当实验得不到正确结果时,常常是马虎应付,实验课堂一片混乱,铃声一响学生不欢而散;当老师催要实验报告时,他们就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填写实验报告;还有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该做的实验项目,就抄袭他人的实验结果,或凭猜测填写实验结论等等。如果我们在演示实验失败时,硬把无现象说成有现象,或是把错误现象说成正确现象;甚至干脆删去难度较大的演示实验等,这样的教和学要达到实验教学的预期目的是不可能的,学生对上实验课也就没有了信心,不感兴趣。可见,对生物实验教学,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实验教学技能,树立严谨细致、认真科学的态度,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的任务,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2、认真完成实验环节,注重操作引导。在实验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实验员准备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或者指导学生实验,以及对待实验的严格态度等方面,处处、时时、事事都要体现教师的言传身教,只有教师教得扎实,学生才能学得牢固。因此,严格搞好实验课的“备、教、导”是上好实验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

2.1 备好实验课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前提。教材中要求做的实验,无论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必须要备好课,写好切实可行的教案,并且在实验课之前要亲自动手做一遍,即预备实验。教师做了,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应对操作过程中每一个细节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到实验现象,学到真正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备课,不亲自做实验,凭空想象,黑板上做实验,那就没有明显效果,更没有说服力了。

2.2 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俱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如做“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在不同的季节可以采用不同的绿叶作为材料。

2.3 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或当堂重做,或下次补做,直到成功。如一些实验现象,后边的学生看不清,就必须手持实物标本、模型或仪器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并充分利用投影仪,增强视觉效果;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实验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预期目的。例如,在做演示利用半透膜做发生渗透作用的实验时,如果根本没有实验现象,也没有按操作规程示范,讲完后学生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学生若照此模仿,那么“渗透作用原理”这部分知识,学生就无法理解,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水分代谢中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教学。此外,对一些特殊的材料、仪器和试剂,以及实验的目的和原理都要加以必要的说明,如选材的原因、仪器的功能、试剂的配备等。

3、严格要求学生,加强课堂管理。教是为了学。只有引导学生扎实认真地学会实验操作技能,教师认认真真的教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我们知道,实验课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往往是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的重要保证,也是在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与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直接关系,只有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概括上升为概念、理论,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学生也只有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才能丰富感知内容并向知识和能力转移,若不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没有实验现象和观察的基础,学习效果一定不好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避免材料仪器的相互挪借,留下课堂混乱的隐患。学生实验必须做到一人一组、一组一套实验器材和药品,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他们把实验做成功,做出明显真实的结果。生物的四个学生必做实验,教师都要督促学生当堂做好,不能马虎,失败了重做,时间不够,用课余时间再来做;其次,对不认真做的学生要作好记载,同时要耐心细致地给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给他们提供方便,一次又一次地让他们重做,直到实验做成功为止;另外,对使用的试剂要严格定量控制,杜绝浪费,防止事故。最后,必须要求学生按时客观地完成实验报告,凡有绘图的部分要当堂完成,理论和操作部分可课后完成。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的真实记录,是实验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如实地检验实验的效果,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报告中的每一个题目,如实反映实验情况,不得照抄课本实验指导,若实验失败或现象不明显,就应该把实际情况记录下来,待找出原因后再重做、补做,并予以更正,如果实验仍没有成功,则应该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失败原因,杜绝弄虚作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生物课实验,无论教还是学,都必须坚持客观、严谨、认真、扎实的作风,教师才能教好,学生才,能学好;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基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65-01

高中政治课自身所固有的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性、思想性、科学性、具体性等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它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它贯穿于高中政治教学的始终,并决定着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向和质量。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我们高中政治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不断创新,采取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这样才能使高中政治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高中政治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既要联系实际以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又要运用理论去分析和说明实际,达到观点和材料、理论和实际、学与用、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1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

对学生来说,高中政治课本上的诸如、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等理论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有很大的不同,在学生面前它并不是以实际的、具体事实的形态出现的。学生要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除了要认真学习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所以,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时,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实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也可以通过种种手段考查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可以说,联系实际是学生学好高中政治知识的根本途径。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十分重要。

1.2 理论联系实际对高中政治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学好高中政治课,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事实上,高中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不可不讲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国内外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各个方面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现实、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如果理论脱离实际,那么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抽象概念,根本不可能完全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更不可能把这种科学理论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只有认真贯彻这项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坚持高中政治办学方向,更全面地发挥高中政治课应有的作用。

2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方法

2.1 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

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要切实掌握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和联系性,使理论和实际相吻合,做到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说明观点。这种联系才是抽象理论和具体实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高二政治第二课第二节的教学中,讲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规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哲学知识后,就要有机地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只有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才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使我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的轨道上转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总之,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中,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做到理论和实际的内在协调,这样才能逐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给学生带来更直接的认识。

2.2 注重联系实际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联系实际,要在确定知识点后,考虑联系什么实际,需要准备什么实际材料,以及如何去联系,联系到什么程度。否则,就是盲无目的地联系实际。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级逐课、逐节、逐框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安排。也就是说,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时刻把握联系实际的目的。比如,讲授高二年级第一课第二节第三框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个知识点时,就要考虑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准备好有关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所存在的问题的事实材料,在讲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时,把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实际及其关系融汇其中,使讲解达到相互交融的程度,使教学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联系实际,才能循序渐进,才能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另外,在联系实际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求实精神。通过这些,有效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无论是从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理论联系实际都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这既关系到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问题,也关系到能否造就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军的政治问题。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在深刻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的基础上,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并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种种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使高中政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中政治教学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学容.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探索[N]. 学知报,2010(03).

第3篇

一、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导入新课

(一)歌曲导入法。音乐是一种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卷。它能像磁石般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图画导入法。利用图画的艺术语言,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其丰富的内涵,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是一种极富诗意的导入。

(三)复习式导入。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复习开始讲新课。

(四)表演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时机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言语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新教材每课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对话,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自己想表示的词替换到对话里,还可以借用手偶表演。这样既给学生营造了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也促进了知识转化为了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开展游戏竞赛。爱玩――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趣味性、启发性较强的游戏,激励学生进入乐学状态,新教材的教师用书大篇幅给教师们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我们可以灵活地用。

(三)教唱英语歌曲。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既愉悦身心,又陶冶情操,还能激发学习兴趣,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生们乐唱的英语歌曲,学唱歌曲加上与歌曲一致的动作,一则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二则帮助学生复习本课的内容,掌握了知识要点,使学生有一种轻轻松松学外语的感觉。

三、英语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分层次性教学法。交际教学活动按照认知规律需遵循以下三个层次:纯语言活动,准交际活动和交际活动。三个层次依次递进,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学生的创造性由小到大,教师的控制由大到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逐渐平衡。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我们教授语言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主动地掌握语言。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时的主体,鼓励他们多说一些自己能说的英语,要不怕学生说时犯错,多给他们口头练习的机会,并通过视、听、说、玩、唱、读、戏等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接触尽量多的语言材料,也可以在教学时开展两人小组、多人小组、成行、成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课堂实践,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

(三)创造性教学法。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对原有知识消化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完成难度适中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四)应用性教学法。我在非英语课时,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一些简单的school language也均使用英语,在此同时我校在每周三开设英语兴趣课,并鼓励学生在校园内用简单贩英语互相问候,在此基础上,我校又创设了一个英语学氛围,每周一、三、五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均播放一些英语儿歌、小故事、校园英语等磁带。这些学习氛围的创设,有利于刺激学生的观感,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学习英语。

(五)环境性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环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学起来就会感到贴近生活,也就会自觉主动地接受信息,激起交际动机,在轻松愉快的特定环境中学习语言。

(六)趣味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教学即使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无论是编写教案,还是课堂教学,都需要讲求一定的艺术性。寓教于乐,使教学富有趣味性,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形式。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模仿力强,记忆力好,敢于回答,乐于参与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

(七)引导性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恰当地设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疑引导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设疑要通过引导才能达到质疑,解疑的目的。引导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到教学内容上,使学生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在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增加记忆,掌握新知识。

第4篇

一、调整并保持学生良好状态原则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认知行为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反应并保持学习状态。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可以重新解释一下,决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越要考虑提出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有机会说,有话可说,说得出,说得对。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积极交流的同时,教师要伸出热情的双手,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高中英语学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援助。主动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还应该课后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并维护其在英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习惯的原则

课前的预习就是为了给自己寻疑,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有了疑问才有一种探寻答案的迫切愿望;课后复习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印象加深。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并通过预习能提出质疑。教师也要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这样有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同样复习也是这样,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总结归类,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知道怎样复习,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英语教师要把学生的预习和复习当作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指导,规范要求,达到预期目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对学生积极进行认知干预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理解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即理解和关注学生如何实施学习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实施效果是什么。首先,当学生完成老师的教学指令后时,教师不能只是打个勾或说个“Yes”or“No”草率应付了事。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或交际能力的训练完成后,教师应从质量角度予以评价,对完成的方法或技巧加以指点,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其次,教师应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外在语言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老师应该鼓励这种调节过程。例如,英语语法是一项重要而又难掌握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要设法训练学生独自理解概念和运用语法于交际语境的习惯。精心选择例句并展示给学生,由其模仿老师分析句子结构和概括某一语法规则的特征,用有意义的方式来思考和运用这类句子,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就会主动地投入英语学习之中。另外,教师要合理运用操练组织方式,使学生的能力训练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分配给学生的任务要有数量适中且针对性强

四、科学操控课堂的原则

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离不开师生互动,教师对课堂的科学掌控有助于做好英语教学活动的“收”和“放”,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在上课时,教师总会采用一些基本策略,达到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具体操作如下:采取什么手段,以什么教育思想为指导来管理外语教学课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通常来说一节包括三个阶段:导入正课和结课。成功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正课阶段,正课是一堂课的关键内容,它涵盖知识的传授,科学的训练和认知技能的形成,而中学生又往往在保持注意二十分钟左右开始出现“神不守舍”现象,所以我们应该改变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新颖有趣的高效课堂教学形式。导入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的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故结课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结课艺术千姿百态,有归纳式结束、自然式结束、回应式结束、迁移式结束、扩展式结束、回味式结束、式结束等等。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增强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期待,有效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

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按教师要求去完成作业,老师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语操练,集体讨论等,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作业,教师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容易失去对课堂的掌控,最终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了。

第5篇

一、目的性与针对性结合原则

数学的学习,要通过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需要进行一定强度的习题解答训练。因此,平时的教学中需要老师科学有效地将数学习题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教学训练目标出发,选择习题时要有针对性,合理的设计教学程序,而且要对相关知识做精当的讲解,来更好地完成每课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对习题的消化和吸收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课时间有限,如果习题的选择没有针对性,很难达到相应的训练目标。

二、示范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

学生的解决习题的技巧和能力不是自己自然形成的,而需要教师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示范和学生的实践训练,从学习模仿到训练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掌握其中的解题技巧,充分掌握某类题型分析的思路,做题的原理和步骤,以示范和启迪学生应用到实践训练中。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想更好的发挥,重要的是需要选择好典型的例题,只有较为典型的习题的解答和讲解,才能较好地突出反映所要传达的上述诸多信息,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一些思想方法的实质,例如反证法,函数思想,配方法,数形结合法,化归思想等。

三、启发性与层次性结合原则

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有启发性,这关系着学生有没有兴趣听和能不能听懂,教师对习题的讲解对学生有所启发,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的原理和技巧。另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独创性,敏捷性,灵活性等是在习题的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选择例题和习题时其难度不应该过大,也不应当过小,过大的思维跨度对学生思维容易产生障碍,过小则起不到启发的作用。按照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选择能使学生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延伸和提高的习题。因此,习题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是现在习题需要考虑重要因素,当然,在讲课环节也要分好层次,步步推进,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思维收到启发。所以,习题教学中要把启发性与层次性充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避免注入式的机械教学。

例如:求数列1*1/2,3.1/4,4,5.1/8,...(2n-1).1/2n.前n项的和。

老师是这样讲解的:首先分析数列各项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列可看作是一个首项为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2n-1)},和一个首项为1/2,公式为1/2的等比数列{1/2^n}的对应项相乘所得,再引导学生与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进行对比,来说明(1)式中乘以适当的数,然后两式相减,从而得到所求数列的前n项的和。这样有层次地气氛学生去思考,有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常规性与新颖性的结合原则

形式新颖,结构独特的习题和丰富多样的解题技巧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新颖独特的解题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常规题型的改变,以及部分常规题型巧妙,奇特的解题技巧,教师新颖的授课方式,都能够更好地展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是不能一味地追求新、奇、巧而忽略习题教学的基础作用,还要注重常规题型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技巧的训练,不管多么新奇的解题方式都是建立在常规方法上的,所以,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正确的讲解方法要注重新颖性与常规性的结合,这对防止数学习题教学偏颇非常有好处。

例如:已知两个正数a和b,满足条件a+b=1.求证:(a+2)2+(b+2)2=25/2

证明:令a=sin2a,b=cos2a。显然有a+b=1。于是有(a+2)2+(b+2)2=(sin2a+2)2+(cos2a+2)=(sin2a+cos2a)2-2sin2acos2a+4(sin2a+cos2a)+8=25/2

以上证法从已知条件入手,想到sin2a+cos2a=1和正弦的最大值为1的特点,这是一种证题技巧,有利于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但是如果忽视常规性的基本解法训练,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五、全面性与选择性的结合原则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要通过数学习题将数学形式、解题技巧的多样性及相关知识内容全面的展示出来,高中数学习题按形式一般分为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证明题,按知识内容可分为概念题,基本题,技能题以及综合题。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发展,使题目形式不断地丰富化,新颖化,使题目种类呈现多样性特点,在习题教学中有了多种选择性,这给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一些麻烦,所以按照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习题,对学生的学习和数学能力与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要在注意数学习题的全面性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进行习题教学,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第6篇

一、解决问题策略形成的年龄特征

梅耶通过详细考察学习与记忆中的复述策略、分类组织策略和表象加工策略的研究后,提出了儿童认知策略发展的早期、过渡期和后期三个阶段:①大致在学前期,儿童处于策略学习的早期阶段。此时儿童尚未掌握策略,能够自发地获得某些简单的策略,但并不能适当地应用这些策略。②小学时期,策略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此时儿童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策略,但尚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③初中和高中时期,策略发展处于后期阶段。某些青少年已经可以于某些领域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自觉运用适当的策略改进学习并按需要调整策略。

由梅耶的理论可以对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发展中呈现出的一些特征作些分析:①学生已经自发地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三、四年级的学生在没有专门学习整理、列表、综合等策略前,有时也能够粗略地用这些策略解决一些问题了。②学生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由低年级到高年级日益丰富和复杂,但通常独自不能够有效地运用这些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③小学生在成人的清晰指导下能够利用已有的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教学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没有学习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前,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为30%左右;经过教学和练习后,学生再次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率一般可以达到80%以上。④受小学生注意范围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的特点和其他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比较适合学习比较单一的学习策略。

二、解决问题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及教学原则

考察“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的教学过程,可以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策略的孕育阶段

是指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某种策略的萌芽,且大部分学生对这种策略尚能够不自觉地运用,此时,在教学这种策略单元前的练习中,可以先出现两三道用有关策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为后面学习有关策略打下良好基础。

2.策略的感悟阶段

此阶段是解题策略的正式学习阶段,总体上要把握好四点: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是策略学习的基本点;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感悟策略是教学的支撑点;完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策略学习的着力点;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恰当运用策略是策略学习的目标点。这一阶段的教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引入。设计恰当新颖的引入,可以有效诱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策略学习时的心理需求。一是情境引入,即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入策略学习。二是故事引入,通过与策略学习有关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入学习。三是先行组织者引入,即采用与策略学习有关的先导性材料让学生阅读或设计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为学习新策略作类比性引入学习。

(2)体验。就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解题过程中获得对解题策略的意识和感受。教师应注意结合具体的例题,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验所要学习策略的主要含义和操作步骤。

(3)归纳。在学生对解题策略已经有足够的认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归纳,主要归纳以下几点:本课学习的策略是什么名称?用这种策略解决问题采用哪几个步骤?……一般对策略的名称可以在引入和归纳阶段出现,对于某种策略的准确含义则不需要学生准确叙述,重点归纳对策略如何运用和策略的作用。

(4)练习。对归纳出的策略结合“试一试”或“练一练”的习题进行模仿练习或适度的变化练习,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并让学生注意策略适用的条件。

3.策略的应用阶段

此阶段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策略的操作步骤(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运用策略所体现的方法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能够在新颖变化的问题情境中顺利地运用策略,达到策略学习的最终阶段。策略的有效形成需要学生对自己行为的不断反思,策略学习的反思活动将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提升。

第7篇

论文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尽管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房贞政. 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s1)

第8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习题教学 五项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87-01

数学习题一般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加深,学习技巧得到有效掌握,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知识得到巩固。但是目前,习题教学中还存在一部分问题,导致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高中数学的习题教学过程中,一般遵循五项基本原则:选择性和全面性结合原则;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常规性和新颖性结合原则;层次性和启发性结合原则以及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原则。

一、选择性和全面性结合原则

在数学习题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注意选择性和全面性结合的原则。其中全面性指的是数学解题方法、呈现形式、内容以及知识方面具有多样性。按照呈现形式,可以将数学习题分为证明题、解答题、填空题以及选择题。按照知识内容,可以将数学习题分为基本题、技能题、综合题以及概念题等。随着教学进程的加快,一些题目新颖并且内容丰富的习题被创造出来,又因为习题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选择性。虽然这是好事情,但是在选择习题时,就产生了一些麻烦。在习题选择上,一般遵循两个方法,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习题选择要将教学目的放在首位;二是要对习题的多样性进行研究。

二、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

在学习最开始的阶段,学生主要是对老师的解题思路进行模仿,在这个时期,选择习题的示范性一定要强。对例题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和解题技巧。在例题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比如在对反证法进行讲解时,选择这样一道习题:设有45个停车场,从每一个停车场中开出两辆汽车,保证任两个停车场距离都不同,在开到距离前停车场最近的停车场时停下,证明任一停车场中停放的车辆数不超过五辆。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只是不断的读题、画图形来进行分析,学生根本不能看出题目中的条件和结论有必然联系,这样不利于学生掌握反证法。其实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选择的习题不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结合原则。

三、常规性和新颖性结合原则

如果老师选择的习题具有新颖性,一般会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使其学习兴趣增加。所以老师选择习题时,可以适当的对题型进行改编。但是在追求新颖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习题教学的常规性。例如在讲授三角形正弦、余弦时,习题:已知整数a和b充分满足a+b=1这个条件,求证:(a+2)2+(b+2)2=■.

证明:设a=sin2a,b=cos2a;由题所知,a+b=1;所以:

(a+2)2+(b+2)2=(sin2a+2)2+(cos2a+2)2

=(sin2a+cos2a)2-2sin2acos2a+4(sin2a+cos2a)+8=■

上述论证是先判断已知条件,由此想到,并运用正弦值最大是1这一理论。这种习题不仅可以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散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四、层次性和启发性结合原则

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灵活以及敏捷。但是想要实现这些,还要通过习题训练获得。在进行习题教学时,需要用对学生有启发性的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在分析和研究过程中,获得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在此期间,应注意将习题的层次性和启发性相结合。选用的习题难度以及思维跨度要适中,过大或过小对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不仅要重视概念的形成,发现问题以及解释规律,还要注意层次性和启发性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机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升。

五、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原则

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所以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增加练习习题的环节,在进行习题训练时,应将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掌握课堂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如果想要学习进步,只依靠老师课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该加强课后习题的练习,通过习题掌握其中的重点和方法。如在进行对数概念学习时,容易忽略约束底数与真数的条件,对于这类情况,老师可以设计一些习题:

1. 如果ab=N,logaN=b,a和b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2. 如果想要log(x-1)(3-x)有意义,x需要为何值?

3. x为什么值时,log (x3-2x2+2x)=1.

学生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训练和学习,才可以在掌握对数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时更加轻松和牢固。

六、结语

习题教学这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尤其是数学教学方面。目前,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在这个不断探索、尝试以及总结的过程中,习题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把握好习题教学的五项基本原则,并且根据其特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对习题教学进行合理运用,以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军生.谈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J]. 教育探索,2008

(05).

[2] 华占余.谈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J]. 数理化解题研究

(高中版),2013(09).

[3] 林文.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3(09).

[4] 孙霞. 刍议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五项原则及其应用[J]. 中学教

学参考,2013(29).

第9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本文受到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ACJYZD201203)的资助。

按照国家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质量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是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就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其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对外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围绕上述关于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及其就业的方向。然而,如何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明晰国际贸易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国际贸易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是什么?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应该是什么? 应该坚持怎样的基本原则才能构建有效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何才能将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推广和应用?等等。对于此类问题的回答,无疑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明晰的问题。本文力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初步探讨,旨在能够引起更多的学者专家的思考,以便为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贡献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际贸易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优化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于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基于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应由理论型向实践性转变,因而,合理确定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体系。第二,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将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运用的实践当中来,并且能够将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带入"教学过程中进行进一步学习。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面临的可能困难与问题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可能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第一,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各高校由于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等,使得目前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很难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二,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面临着挑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组织管理也跟不上,因而使得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第三,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可能由于目前在实践教育条件等仍然跟不上的情况下,因此,针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考核,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对于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比不上对于理论教育的要求。

三、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为了构建有效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特色性原则。特色是提升专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为此要确立素质教育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关键,以及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适用性原则。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本着适用性原则,充分体现国际贸易及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并以此为原则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三,混合型教学原则。所谓混合型教学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模式

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以下几种可选模式。第一,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的发展模式。通过举办各种竞赛,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构建开放式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从而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第二,将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借鉴社会培训机构的成功经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采取三个相结合,即课堂、实验实训场所和企业环境相结合。第三,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促进实践教学发展。根据目前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及需要,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服务业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科研带动教师和学生参与,从而有效实现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促进实践教学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屯裕,2006:《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宁波城市学院学报》第1期

第10篇

关键词:钳工教学质量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b)-0183-01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部分,钳工教学对于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钳工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钳工的实质就是利用钳工工具对一些零部件或磨具进行加工,同时对于一些机械的装配和改造也具有很大的作用,根据其加工的精度和工件的使用范围不同,我们一般可以将钳工的类型分为粗犷型和精密型。它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工作范围广、适用性强,同时对于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也比较高,是机械制造业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钳工教学作为职业院校的工科专业之一,它主要是按照大纲的基本要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钳工操作技术水平为目的教学方式。这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需要用到不同的物理和化学专业知识,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钳工技术知识外,还需要具有具备专业性强的技术知识。钳工实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式,但是鉴于我国的钳工教学模式比较陈旧,很多学生都对钳工实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尤其是钳工操作中的一些训练,缺乏新颖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被压抑,无法发挥学习能动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提高钳工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们的操作技能。

1 提高钳工教学质量所要注意的问题

1.1 做好钳工教学的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与否会对钳工教学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为学生有条不紊地学习创造有力的条件。作为钳工教学的教师一定要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同时还要做好钳工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按周、按月、按季地进行教学效果考核评定,分部分阶段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根据钳工的复杂性特点,制定不同级别的技能考核目标,注重钳工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钳工教学方案的设计还应该注意引进国外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设备,并结合我国钳工的使用方法和特点,作出最科学的设计方案。钳工方案的设计工作是钳工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每一个教师都要注意钳工教学方案设计的重要性,为有效性教学创造条件。

1.2 注重“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是所有教学活动中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钳工教学来说也不例外,因为钳工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很难对每一个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和操作水平进行系统的评估和考核。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也就是注重“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鼓励一些操作技术比较娴熟的学生继续保持,对一些操作出现问题的学生要耐心劝导,并积极帮助其完成。一些第一次进行实践操作的学生,对钳工比较陌生,一接触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下手,甚至在操作上出现随意性较强的现象,不易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示范教学和媒体教学相互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直观地了解钳工操作的真实过程,一边操作一边示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加深对钳工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通过加强自身的实践操作学习,缩短其与其他学生的差距。“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还需要学生与教师的之间的积极协调与参与,共同完成整个教学活动,学生要理解老师的用心,可以帮助教师分享一些学习任务,带动学习较差的学生积极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2 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对策

2.1 引入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进入了教学活动中,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借助多媒体工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加强学习,尤其是钳工教学中更具有优势,因为钳工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借助多媒体可以立体直观地将实际操作过程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学习记忆。多媒体教学是钳工教学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适应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值得所有的学校推广与使用。

2.2 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任何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钳工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热爱钳工这一学科。对于一些刚刚接触钳工的学生来说,我们可以给他们展示一些优秀的钳工作品,激发他们在该领域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另外对于教师本身来说,还要善于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们可以循循善诱,多提出一些具有探讨性的课题,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在探索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和成功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都是为了赢取学习高分。除此之外,教师还该注重钳工行业的规范性,按照标准规范对学生进行教学。

2.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钳工行业竞争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人们综合素质的竞争,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机械制造业对人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也比以前高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钳工安全操作的有关规定,同时还要做好对钳工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将学生的理论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用科学的标准为社会创造价值。

3 结语

提高钳工的教学质量水平,为社会培养优质的钳工加工类人才是我国钳工职业类工科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加强学生们的实际动手操作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适应时展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晓雁.我国钳工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56-57.

第11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基本原则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其中关键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任务。

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提高全民族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中外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激励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不仅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水平上,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求实精神,运用和探索科学的能力,以及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文化知识与修养上。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地训练某些技能技巧。这就是说,学习物理有三个基本环节:观察和实验、思维、运用。此外,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有自我深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学习物理的三个环节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三)物理教学中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普遍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的还是其他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既艰苦又有意义的实践。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有在某些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四条基本原则。

(一)互动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所谓互动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注意教学双方的互动作用,真正体现教依据于学、学受导于教的相互制约关系。物理教学活动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因此,互动原则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发展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所谓发展原则,是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发展两方面,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必须有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从深度上讲,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而从广度上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内化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所谓内化原则,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实现这种转化的途径就是内化。内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化,如认知结构与即将接受的知识结构基本相符,就让前者同化后者,即把知识结构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二是顺应,如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就改组前者,以适应后者,这样才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总之,内化的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知识结构得以内化,以有序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四)反馈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所谓反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物理知识的外化,外化就是把学生头脑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如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物理习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然后外界对学生外化的结果作出评价,学生接受这一评价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以上我们分别从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原则方面,就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广大物理教师只有摈弃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才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第12篇

摘要: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中小学蒙语文学科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中小学蒙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蒙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中小学老师提高蒙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尽管中小学蒙语文老师在蒙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中小学蒙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中小学蒙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一些可行性思路。

关键词:中小学蒙语文教学 基本原则 创新策略

中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蒙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蒙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蒙语文教学过程中,蒙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蒙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蒙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中小学蒙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中小学蒙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一、中小学蒙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做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中小学蒙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蒙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2、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在以往的中小学蒙语文教学过程中,蒙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蒙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蒙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蒙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蒙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中小学蒙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蒙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蒙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蒙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蒙语文学习水平。

3、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传统的中小学蒙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蒙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中小学蒙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1、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小学蒙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中小学蒙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蒙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蒙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3、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中小学蒙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三、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中小学蒙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蒙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蒙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四、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