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数学重点难点

初中数学重点难点

时间:2023-06-16 16:0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重点难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数学重点难点

第1篇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初中数学是学生们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教师应该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难点为切入点,具体探讨应对难点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数学教学;常见难点;对策;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难点

学生告别了小学进入初中之后,身体和心理进入到一个飞速发育的阶段,学生的智力也在初中时期不断提高。初中的学习不同于小学的玩乐式学习方式,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上,有了小学关于数学基本知识的铺垫,初中的数学学习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难度的增加和学习内容的拓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点,学生们无法迅速的消化掌握,降低了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下面对于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难点进行具体探讨。

1.1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函数概念在初中教学中正式引入教材,初中函数是学生们在以后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基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函数有以下特点:首先,学生们在从前的数学解题过程中,一般就可以在题干之中找到解题思路进行解题,但在函数的解题过程中,不仅要在题干中提炼关键字,还需要做函数图像进行辅助才能顺利解题。其次,函数的概念过于抽象,学生们在学习和解题的过程中无法短时间的在脑海中将文字迅速的转化为图像,给学习带来难度。

1.2 平面几何的辅助线做法

平面几何证明题不仅是初中教学中的常见难点,而且还是中考过程中的必考重点,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大分支。平面几何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教会学生们在遇到一道平面几何证明题时,迅速的做出正确的辅助线,打开解题思路。平面几何证明题千变万化,学生们在做题过程中,往往因为一条辅助线没做出或者连错就会使整整一道题失去分数。因此,辅助线的做法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常见难点。

1.3 绝对值符号的应用

在小学,学生们学习过等式的概念与计算之后,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开始正式引入绝对值的概念,而绝对值的计算问题往往与不等式的计算结合在一起,涉及到不等式符号的改变、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计算、绝对值符号在解题中的应用等等问题。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把等式的相关概念与不等式的计算、绝对值的计算相关概念相混淆,给学生们的学习带来困难。

1.4 实际应用问题的计算

实际应用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面非常广,包括:水池的蓄水量、沙土的重量与面积、公司的年利润、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解答等等。在教授实际应用问题是,由于问题中的数值一般较大,学生们在听课过程中面对庞大的数字会降低学习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面对庞大的数字往往会出现计算错误,一道题的结果算错会导致整体题的大部分分数丢失。因此,实际应用问题的计算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常见难点。

2.解决数学教学中常见难点的对策

通过以上论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国教学形式下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这些难点问题需要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分析,通过具体的教师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和攻克,不断提升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我国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各方面能力,达到提高成绩的最佳效果。

2.1 课堂教学中化封闭题为开放题

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是我国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对于一道题的讲解,教师往往只传授一种解题方式,这样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形成固化思维,阻碍了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态度。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课件和教学视频,将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进行转化,对于一条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采取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解答,逐渐培养其学生们的开放性思维,解决教学中的函数问题难点。

2.2 换位思考改变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转变自身的态度,在课堂上做到和蔼可亲,给学生们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培养出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对于一些问题让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讨论过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学生的角度将知识传授给同学们。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学会换位思考,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比如绝对值,教师可以将学生们的作业分类进行分析,找出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误区,以学生们的角度进行教学,不断攻克学生们在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2.3 循环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

教育家孔子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单单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系统有效的复习与联系方式,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把知识点忘掉,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后,可以安排习题练习、考试、数学竞赛等多种方式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循环练习。例如,在实际应用题的解答问题上,由于数值过大,学生们的计算往往会出现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方面的习题对学生们进行集中训练,在循环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准确率。另外,随着在循环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对于教学难点的熟悉程度逐渐提升,重点内容将不会成为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困扰和阻碍。

3.结束语

通过以上文章的探讨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在新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通过文章的分析我们给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相信随着我国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初中数学的教学模式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不断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更多优秀科学的教学方式会被研制出来,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为我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顾婷.高中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实施策略和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冯永晋,陈娇,黄小明.支架式教学法探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

[3]宁连华,涂荣豹.利用数学是常识的精微化指导数学教与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活动;开展;感知

“提问”,是教学工作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推进教学进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提问,具有显著的“促动”和“助推”功效,能够激发学习对象内在潜能,能够增强学习对象集中注意力,能够提升学习对象学习积极性,能够推进教学活动进程。初中生处在生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虽然经过阶段性的学习实践活动,积累和树立了一定的学习技能,但其学习能动性和探究积极性等方面,还没有有效树立,容易在学习活动进程中,出现与教学目标要求不“和谐”的表现。而提问活动,能够引发初中生的“情感”,提振初中生的“精神”,对推进教与学之间的活动进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人现结合教学实践体会,简要论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活动的开展。

一、紧扣学生情感发展实际,提问内容要具有激励功效

提问的重要功效之一,就是增强学习对象的有意注意,提振学习对象的学习情感。教师开展提问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引入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知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参与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提问活动中,个别教师忽视提问情感激励功效的现象一定存在,采用单板、直白的提问方式,致使初中生情感受到压抑,能动特性受到抑制。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的具体实践进程中,对所提出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准激发初中生学习情感的有效切入点,通过丰富生动的提问内容、形式多样的提问形式,让提问成为培养初中生积极学习情感的有效“武器”,促发学生深入参与教学互动,深刻思考分析知识。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提问活动形式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初中生学习认知的特点以及学习情感发展的实际,充分放大提问所具有的激励功效,在设置现实生活事物直观画面基础上,向初中生提出“观察上述所展示的生活事物,你能不能找出这些事物的图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吗?”问题,让初中生在引导性的提问内容和期待性的提问口气中,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内心产生能动探知分析的积极情感。又如“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节课讲解中,教师向学生设置“一艘船只遭遇暴风袭击,发生海难,需要救援的情况,如果现在知道这艘船的位置以及救援队的位置,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到达救援地点的时间吗?”的问题,谈话特点的提问活动,更具交流性、更具互动性,初中生在此提问环境中,学习情感自然得到激发。

二、紧扣教材重点难点内容,提问活动要利于新知讲解

提问活动应该“有疑而问”、“有的放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无A而问”。教师应认真研析并准确把握该节课教材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等方面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使所设置的提问内容能够帮助学习对象更好的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或解题要点。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实施中,应充分发挥提问在促进学生学习进程方面的积极功效,抓住教材知识点重点以及初中生认知掌握的难点等因素,合理设置提问内容,实时开展提问活动,让初中生在认知疑难处或解析疑惑处,借助于有的放矢的“一问”,获得深刻学习探知的“精髓”,提高认知新知和解析问题的素养。如“三角形的三边性质”知识点讲解中,教师组织学生群体开展动手探究实践活动,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棒,开展拼接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初中生在实验操作中,对拼接三角形的条件虽然有了初步认识,但处在“朦胧”状态,为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性质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请观察拼接成三角形的三个木棒,看看其中两个木棒连接在一起的长度与第三根木棒之间的关系?”,初中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动手操作,发现两个木棒连接的长度超过第三根长度。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是不是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就能拼接成三角形呢?”,初中生经过动手实践,发现有不能拼接成三角形的情况存在。教师提出:“除了两个木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之外,还要有什么条件呢?”,初中生再次进行探究分析活动,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第二个性质。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活动,将新知内容逐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认知和探究,对新知内容有了更进一层的认知和掌握,切实推进了新知讲解活动进程和效果。

三、紧扣课改能力培养要以,提问活动要注重指导点拨

提问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另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习对象更好的学习探究。众所周知,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当前各个阶段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最为根本、最为现实的目标任务。提问活动,应成为培养学习对象学习技能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形式,指引学生更加深入、更加高效的开展探知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技能素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开展时,应渗透学习能力第一要务的思想,在初中生自主探知教材知识点内容、合作探析数学案例等实践活动中,结合数学知识点内涵要义以及问题解答要求,针对学习探知进程中出现的“疑惑”、“卡壳”等现象,变“指”为“点”,将直接告知方法策略变为“提问”指引,引导初中生根据所提问题或要求,进行有序、深入的实践活动,提高其学习能力素养。

以上是本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提问手段,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做的简要论述,希望同仁结合教学经验,为有效“提问”提供科学指导和方法经验。

【参考文献】

[1]毛祝莲.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J].魅力中国.2010年09期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提问法 教学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开启师生互动和激发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有较直接的影响。提问得法,提问得当,提问时机恰当,则教学效果增色,反之,则教学效果失色。本文拟就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问法的应用谈谈看法,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导入中的提问

一堂课的导入环节不可小看,一个好的导入可以有效开启一堂成功的教学之旅。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新内容的学习。提问法在导入时如果用得好,就能有效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一般而言,导入是承前启后的一个环节,此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最好也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即问题的设计要尽量结合旧知识和新知识,体现“温故知新”的原则。另外,问题还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让学生有陌生感。距离学生实际生活太远的问题,让学生难于理解,不易把握,也就难以真正思考。再一点,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当,不能过于简单,低估学生智商,也不能过难,高估学生认知水平。比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一节时,就可以使用“提问法”进行导入,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要确定三条边、三个角均相等?”这一问题抛出后,可激发学生思考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即通过部分条件即可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按此思考,就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必不可少。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问。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意义非同凡响。但教学过程中,提问并非可以乱来,而要讲究一定的原则。第一,问题要切中教学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必须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而且应当在所处环节上能起到推动教学开展的作用。第二,问题难易适中。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无疑而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过于繁难的问题则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在计划时间内学生难以解决,反而影响教学进度安排,对教学造成阻碍性影响。第三,提问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以支柱性的几个问题提领课堂教学过程。这里所说的支柱性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些核心问题中,因此,解决了支柱性问题,也就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而言,一堂课所教学的内容不多,重难点也不多,因此一堂课所提出的核心问题不宜过多。当然,针对同一个重难点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力图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重难点内容,并能在理解基础上实现应用。第四,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回答内容要及时予以点评,使学生获得进步。对学生的提问,不管是面向个人还是面向集体,当学生给予答案之后,都应当及时给予评价,肯定其优点,但也不回避其不足。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已趋于成熟,但仍然期望得到老师的公正评价,当然也还是更希望多得到鼓励。所以,老师针对他们答案的点评,他们都会很在意。客观公正而有鼓励性的点评,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方式的优势与不足,并及时予以调整修正,从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教学结束时的提问

教学目标顺利解决后,也不能就此终结教学活动,而要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前再提问。此时提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巩固之前所学,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得到进一步消化,拓展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记忆深度。此时的提问有两种情况:一是课堂上即时解决的,即提出问题后,学生当场解决,使学生所学得到当场检验。二是需要课后解决的,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抽时间解决,使学生所学知识在课后得到巩固。

以上是按教学环节进行的阐述,以下从提问主体角度简要论述。

提问法的应用,必然涉及提问者、问题、被问者、提问时机四个要素。一个好的提问,应当是这四个要素的最佳配合,即一次好的提问,应当是提问者在最佳时机向被问者抛出最切合教学目标且难易适中的问题。关于问题、提问时机等在前述内容中已然提及。这里就提问者和被问者的关系再做说明。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作为提问者的教师包场,提出问题后,由于内容时间安排过紧,往往不会留过多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索,还没等学生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教师便迫不及待地给出了答案。学生作为被问者往往失去解决问题的功能,时日一长,学生便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以来,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即教师不能包办,要把学习活动的主体权归还给学生,将学生引入学习过程,按教师的指引进行探究。按这一思想,提问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应当得到突显。即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当留适当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综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问法的应用一是要注意在不同教学环节中适当的时机使用,二是问题内容要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紧扣,三是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三点得到满足,提问法的应用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预设;活动开展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行为艺术”。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者进行精心的构建、科学的预设和有效的实施。其中,预设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准备环节和重要任务。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活动由预设和生成两部分组成,其中,预设是基础,生成是预设内容的生动再现。精心预设,能够为有效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做好“预设”环节的各项活动。新课程改革之“春风”已经在学校各个学科教学领域“劲吹”,初中数学教师应扎实做好“预设”活动,为课堂有效教学“布好局”、“开好头”。本人在此对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预设活动开展做如下粗浅阐述。

一、预设要紧扣数学教材,做到重点突出

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基础工程,需要结合多方面教学要素,进行精心的谋篇布局。数学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纲”,脱离了教材,教学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地气不足”。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了传授数学教材要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为了准确掌握数学教材要义。预设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就需要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准备和谋划。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预设活动中,要始终围绕数学教材,深入研究“读懂”教材,按照知识、技能、情操等方面“三维性目标”要求,紧扣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学习难点,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活动,抓住重点难点关键部分,进行有效的预设活动。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预设活动中,教师在学习借鉴先进教学活动成果经验上,通过研析该节课教材内容,抓住这一节课教材的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及应用”,难点:“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探索三角形中面积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利用较大的教学篇幅和较长的教学实践,按照循序渐进教学原则,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通过师生互动的讨论活动、生生合作的双边活动、典型案例的探究讲解活动以及设定丰富、多样、典型的教学案例和内容,围绕“要点”,向学生剖析该节课的“内涵”,传授和讲解该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的预设活动中,做到预设内容“贴地气”,有“生命力”。

二、预设要凸显课改精髓,做到能力至上

新课程改革下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课程改革,都必须贯彻和落实课程改革的精髓和要义。通过对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的整体研析,笔者深刻认识到,课改的精髓是“以生为本、能力至上”,其目的是:“锻炼人、培养人、发展人”。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就必须遵循和按照新课改的目标和精髓,开展有效备课活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环节,就要抓住新课改目标精髓,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作为重要任务,渗透和落实在预设教学内容之中,让课堂成为初中生展示“风采”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初中生锤炼“技能”的地方,多搭建初中生动手实践,动脑研析、动口辨析的平台,逐步培养和提升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和情操。如“如图所示,在一个ΔABC中,CE是∠ACB的角平分线,EG∥BC,CG是∠ACD的平分线,试证明EF与FG之间的数量关系”案例讲解环节预设中,教师根据课改目标以及教材能力情操要求,设置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

学生分析:该问题是关于等腰三角形方面的问题,要求得EF与FG之间的数量关系,就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

教师补充:在研析条件过程中,要正确找出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边之间的联系。

学生推导思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根据问题条件中提供的等量关系,构建全等三角形,从而证得EF与FG之间相等。

教师点评:在此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通过等量替换,构建等量关系进行证明。

学生解答问题。

三、预设要呈现调节功能,做到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进程中有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预设作为课堂教学准备环节,自然要未雨绸缪,精心做好准备,认真充分备课,同时,还要借鉴他人教学经验以及自身教学感受,认真回头看,深入查找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全面的准备和假设,做实做细课堂突况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的制定,实时调节课堂教学“节奏”,保证教学活动实效。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在学习探知、研析解答数学知识及案例中,经常发现解题错误、思维不严密等现象,做好预设活动中的应急处置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如“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一节课巩固练习环节教学预设中,教师通过研析以往课堂教学资料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心得,发现初中生解析该节课案例时,时常出现“图像和性质内容理解不清”、“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混淆”等不足,为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在预设该环节教学内容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节奏,随机加入了指导和讲解学生解答案例不足这一应急内容,在“防患于未然”的预设活动中,为课堂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总之,一堂优质课,需要精心的预设。教师只有充分联系各方面教学要素,精心准备,科学设置,就能为课堂生成活动打好坚实基础,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国富,俞雅红.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追求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02期

第5篇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对数学有恐惧感,学不懂,总认为老师讲的太快,没有时间去练习,去消化。“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高一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逻辑推理强,抽象程度高,知识难度大。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对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对学生弱小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创伤,加上这些同学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随着学习的深入,数学成绩的分化是必然的,那么成绩落后的原因何在?学习数学有困难的新高一同学应怎样顺利度过适应期呢?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更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

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2、循序渐进,积极归因,防止急躁。

由于高一同学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同学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让高一同学学会积极归因,树立自信心,如:取得一点成绩及时体会成功,强化学习能力;遇到挫折及时调整学习方法、策略,更加努力改变挫折,循序渐进,争取在高考成功。

3、让学生了解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1)了解教材与教辅区别。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经常重复出现,题型少而简单,研究的数量关系以常量为主,较多的侧重于定量。计算;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但注重定量计算,而且计算的技巧性强,还注重理论分析,常常需要作定性的研究和说明。

(2)课时与课容的区别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上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强调、反复训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并在课堂上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练习而到高中,由于科目增加、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巩固强化,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这也使得高一新生一开始不太适应高中学习。

第6篇

关键词:预习;引导;训练

我国现行教育正面临从义务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训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步骤开始:

1.明确教学目的

在新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读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的然后对其进行分析,掌握重点难点。

2.预习与引导

对教学内容分析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方向加以引导,要求其完成课前预习的部分,并进行思考,设计预习提纲就相关问题提问,让学生尝试自主寻找

答案。

3.习题训练

习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掌握学习要点为主的基础知识题,二是灵活运用学习内容的提高训练题。通过解答习题,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自主运用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以勾股定理为例的自学教案设计

以勾股定理的教学为例,自学教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

教学目的:掌握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学分析:用数学公式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预习提纲:

(1)勾股定理的内容和定义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3)如何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

(4)尝试解答:已知RtABC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4 cm 和9 cm,求斜边长多少?

2.课堂教学

对勾股定理的课文内容详细讲解。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度为a、b,斜边长度为c时,三边关系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即: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且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

解说勾股定理的常见证明方法。

(4)勾股数

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如3,4,5;6,8,10;5,12,13等,帮助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关习题

例如: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a、b、c是RtABC的三边,∠A=90°,则a2+b2=c2

D.若a、b、c是RtABC的三边,∠C=90°,则a2+b2=c2

②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a、b、c,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

A.a+b=c B.a+b>c C.a+b

4.课后总结

就习题中学生错得较多的部分给予详细解答,确定辅导的重点、难点,巩固所学知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帮助他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微课;数学课堂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素质教育深化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定于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开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的课题,全国各地中小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微课应用研究。

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论述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微课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引入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抽象了的概念、符号、算式、推理、几何等学习起来枯燥乏味,数学课堂可以通过精美的微课设计,再结合一些功能强大的软件如Flas、几何画板等可以使数学学习动起来。利用微课的动画性促进课堂的有趣性,进而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专业的视频制作软件如Adobe Captivatel,此软件除了具有录屏功能之外,它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实现交互性,可以在视频观看过程中插入一些自主练习题,可以有效的检测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刺激学习者的思维。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情境设计,从认识心理学来看,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感知即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和学生现有的的认识能力,创设学生可体验可感知的贴近生活问题的情境,好的课堂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成功的情境设计就奠定成功课堂的一半,课堂导入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评价情境设计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教学中引入微课的动画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亩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讲解利用角边角(ASA)证明三角形全等这一课中,在教学设计时,如果直接导入课题,势必引不起学习者的兴趣。在微课中录入一个视频“几个朋友在玩足球,不小心打碎邻居家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碎成3块,提出问题:可以选择其中一块玻璃就可以配成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玻璃了?学生很惊讶,此时继续发问:到底拿哪一块就可以去配玻璃了”。我们知道只要拿有2个角和夹边的碎片就可以去配玻璃了,不需要拿全碎玻璃,利用这个微视频作为本节课的情境设计效果很好。

首先,它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关注度很高,一看视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平时基础差,上课爱打瞌睡的同学也提起了精神,抬起头欣赏视频,对问题解决跃跃欲试,作为教师这样就很成功了!学生只要肯听就有办法提高学习成绩。然后,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很贴近学生生活,平时学生都爱运动,特别是足球跟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很自然会想、会问到底拿哪一块玻璃才可以确定三角形呢?利用微课的动画性打造课堂趣味性,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解决了问题,学到了新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学到了知识,而是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各项能力。

二、利用微课进行数学概念的学习和复习

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准确而又彻底地理解和掌握好数学课堂中学习的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其他一切皆是由最基础的概念扩展延伸来的,对学生掌握数学新概念、复习旧概念很有帮助,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

三、利用微课的暂停性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完全掌握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一些难题,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中招考试的第22题探究题,部分学习者一遇到这类题目就害怕,不知道如何处理,不会思考,无从下手。而毕业班的学习时间很紧张,一张试卷100分钟内完成,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分析问题,学会观察―类比―归纳―应用等能力,笔者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微课对他们进行分类,让学生学会做一道题就会做一类题。

四、用微课的重复性掌握知识,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

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内容可以重复播放,例如,初中学生刚接触几何证明题时,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课堂上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完全理解掌握,一些经典例题部分学生不能完全听懂或者证明步骤书写不规范,我们就可以使用微课讲解一些重点题型,反复播放给他们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和教导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时间,放学回家之后,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就无法进行指导和帮助。而在微课教学模式下,可以不受时间限制,学生结合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知识点,部分难度较大,可以反复学习,如果对微课程多次观看,本知识点依然无法被掌握,就可以记录这些问题,回到学校之后,教师再及时给予指导。并且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在复习阶段内,学生还可以再次复习那些遗忘掉的知识点,这样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就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通过把微课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有利于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习和复习,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实现差异化的教学,使得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有利于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顺利落实三维课程目标,为数学教学改革开辟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化教育研究,201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理论经过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探索已经很成熟,但是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效果大打折扣,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学实践不能与理论成果实现有效结合,实践操作中一些很重要的细节往往被人们忽略。笔者通过对现在中学课堂的观察和研究,从课堂整体实施效果看,发现几条比较突出的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法,希望广大中学教师有所启发和收获。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探索

仔细观察分析初中课堂提问的教育研究现状,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根据课堂提问教学的历史及必要性、课堂中的实践性、可操作性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查分析,提出了三条针对提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第一点教师课前备课时应该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精心设计问题,确保这些问题学生回答得上来又有收获。第二点就是提问方式问题,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提问的可操作性,确保这些问题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提出而不会显得突兀,同时还应该注意问题的时效性,确保学生取得最大收获。第三点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充分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可以接受这些问题。很多学者和专家在理论研究中都提出几个较突出且很重要的问题,比如:教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能力,确保问题与学生的知识程度相适应,并且教师提问的频率也应该注意,如果频率太高,会让学生时刻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如果频率太慢,学生会抱有侥幸心理,觉得不会提问自己,学习效率不会很高,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状态进行设计和安排。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着急,不能急于将学生带入自己原本设计好的答案中,应该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等到他们充分思考后再将答案公布,使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答案,尊重学生思路的多样性。很多学生的答案也许与教师的答案有一定的出入,但是不能马上否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研究分析,确定答案的正误,然后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不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有更好的平台。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探究

(一)事先设置好问题的性质及问题的组成

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要尊重教学目标,使课堂提问具有有效性。很多学者专家认为,这一目标的最重要一点在于诱导典型思路形成。教师课前应该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流程有一个合理规划,然后对本节课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一个大概思路,诱导学生在课堂中逐渐形成这些思路。对教师变式思维的灵活度及心思的缜密度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做的是诱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解题方法,不给学生解释,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本节课重点难点,更不能有效理解所学内容,学习之后一段时间就会忘记,效率非常低。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教师设计提问方式及提问频率的基础

一本书中的重点难点不同,问题难易程度也不一样,有的老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跟上课堂紧张气氛,就会将很多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以提问方式解决,而在应该让学生自己研究探索从而发现问题的时候就采用封闭式提问,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会显著提高课堂节奏感,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据老师提问时的表情、语气及周围气氛推断出答案到底是是还是否,甚至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学生上课几乎不用动脑思考,思考深度随之变浅,上课效率随之变低,更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交流机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弊端。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将封闭式提问与开放性提问相结合,并且提问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不能带有暗示性,也就是不能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语气推断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提问后无人举手的解决措施

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一个很常见但很不能理解的情景,那就是教师提问之后全班没有一个同学举手或者举手的只是极少数几个人。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成长发育的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注意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很在乎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想在同学面前丢脸。在这种情况下,不举手就很正常,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直接点名,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很多老师一直在等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知不觉中浪费很多时间,并且主动站起来的往往是班里学习较好的几个人,对其他人的思考学习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四)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应该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方式解决

课堂实践发现,小组讨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可以说很不理想,因为初中生心理和身体发育都不完全,学生在一起讨论的往往是好玩的或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只是在老师面前表现得像在讨论问题一样,其实不然。其次,很多学生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所以话语权一般在小组学习最好的两个人手中,或者特别积极外向的人手中。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教师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学生刚进入研究讨论状态就已经结束了,结果什么都没讨论出来,只是说了几句准备的话,效果不是很理想。

三、结语

希望以上问题及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启发,并且结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造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探究,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改善,进一步提细化和规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思考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引入 初中数学 互动学习

万事开头难,任何事情有了良好的开始才能奠定好基础,才能往好的方向发展。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引入新课程的过程显得特别重要。通过新课导入方式开展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下对新课程的引入做几点简单的分析。

一、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在数学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即数学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不再在呆板的教学中生硬的接受数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新课程的正确合理的引入,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主观性和积极性,对创建和谐美好的教学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的引入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数学教学和学生的求知欲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但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对新课的引入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学课程中无法发挥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课程进程枯燥,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这是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详细地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掌握充足的教学资料,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质量。

二、新课引入的方法

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的导入,是指在教师的科学合理的引导下,使学生进入新课程学习的最佳状态。那么如何进行新课的引入呢?以下简单介绍一下常用的几种方法。

1、直接开展新课的引入

直接进行新课的引入是指在新课教学中教师直截了当的讲解本次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重点难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熟悉了新课所要掌握的内容,让学生尽快的进入数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新课引入,即在教学开始时,开门见山地进入本节数学教学的主题,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明白本节课程要学习和掌握的数学知识重点及难点,便于学生及时调解思路,适当新课导入的知识。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可以直接开展新课的导入:

【例】学校组织初一年级的65名同学为校园建花坛搬砖,一班同学每人搬6块,二班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四百块,请问一班有多少同学搬了砖?在讲解这道题时,可以设置生活化的提问,即提高学生们有没有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各项义务劳动?而且在得到学生的回应后,可以开始以下的教学内容讨论。

首先,这道数学题的已知条件相对较多,题中的数量对应关系学生较难理清,让学生列算式也不能直接计算出答案。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有效时机,直接将新课的内容导入其中,展示下面的表格,以使得新课导入的内容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表1)。

通过这个题目综合分析可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些题目使用算术方解答相对困难,但换成方程解决却非常简单。上面的数学题大家分析可以得到,只有一个未知数——即为一元,未知数的对应指数是为1次,这样的方程就是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教学使教师充分利用新课导入引导学生逻辑进入教学情境,简单易记,教学效果良好。

2、创设情境来进行新课的引入

在新课授课之前,教师就新课程的内容设置一些导入性的问题,让学生来解答,让学生在懵懂中增加求知欲,从而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情境,这种新课的引入在教学中也经常用到。如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讲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带一些建筑物模型,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在建筑物中的运用。比如大桥模型上的钢架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教师在此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哪种形状最多,最后学生发现三角形最多,因为三角形最稳定,所以产生的支撑效果最好。故事中情境是一种必然还是一种偶然?带着有趣的问题从而引出该节课的课题-三角形的稳定性。适当的在教学中增加一些趣味成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运用类比进行新课的引入

运用类比进行新课的引入,就是教师自然的引用从前学过的知识,来推出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将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相互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容易接受并理解新课程的知识。这样进行新课导入,使学生即复习了已经掌握的知识,又把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实现了充分结合,有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巩固。类比的引入,让学生能从已掌握的知识中发现并结合新的知识,从而更扎实的掌握新接触的知识。当然,这种类比方法的新课引入,把已学过的知识引入并进行简单的重复,即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又加深了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学过的知识是打好根基,新学习的知识是拓展与建设。这种方法摒弃了教师呆板的填鸭式教学,而是激发学生的创建性思维,把所学的知识很自然的结合到一起,这样的教学手法可以真正帮助学生顺利接受并掌握新知识,也自然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的向活性方向发展。

总之,教学没有定律,我们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常思考、常学习、常想象,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把我们的学生带入到生机勃勃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课引入在实际教学中起到应有的高效率、高产出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10篇

改革误区

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由于数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质,数学改革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改革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还更应该注意到教育观念的革新。

“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一些教师已经认识到传统数学教学的问题,尤其是在数学课堂组织环节上,教师虽然能认识到“满堂灌”的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大篇幅地传授教学理论,改为在课堂上全程提问,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教师所提问的问题缺少代表性,他们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而是根据传统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很难从教师提问的问题中学有所得。第二,在数学课堂上,对于新课的传授,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作为启发,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不足,他们在讲授新课环节往往会进行通篇提问,这种通篇提问使得学生忙于应付课堂新课知识,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回答问题,学习效率大大降低。

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准确把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这点在学生做习题时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教师对学生的习题设计上毫无针对性,在对一些简单问题的把握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认为这些简单的问题是学生必然会做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在考试时学生往往在简单的问题上丢失了大量的分数。在对一些稍微较复杂问题的处理上,一些数学教师也不够完善,为了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他们往往让学生做一两道较为复杂的习题,在学生解答完之后就只是简单讲解,丝毫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学生很难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有所掌握。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时,教师只是简单讲解三角形全等判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然后就让学生解答问题,由于在授课时教师只是简单讲解,并没有对这些定理的深刻内涵深度挖掘,学生解答问题时效果必然不会特别理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度挖掘“精讲”的内涵,所谓精讲是让教师对学生不易掌握的重难点数学知识、数学理论知识等内容进行精细讲解,通过这些精讲,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知识,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答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这才是数学教学改革关键所在。

走出误区的策略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要走出教学改革的误区,教师就应该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学会灵活应变,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授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教师要摒弃传统数学教学理念,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让学生数学知识系统真正有所提高。其次,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传统教学的经验对整个数学知识理论系统进行梳理,分出教学中的易点、重点和难点,在分出知识板块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区教学。再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在学生学习中有所体现,同时在教师的教学中也应有所体现,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现出大量的创新成果,这样学生势必会被新颖的教学理念所吸引,从而有助于自身数学能力的提高。

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正认识到数学教学观念的重要性,创新教学观念,这样新课标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加明显。首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因素,对于一些难点问题的解答,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思考,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这些问题的本质找到数学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实现实践与理论相互结合。其次,在数学教学中,反馈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另外一项重要能力。所谓数学教学的反馈,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问题提出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与时代的发展相互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内容:第一,数学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指明灯,教师应该随时注意教学大纲的变化,从教学大纲中了解数学知识的侧重点。第二,目标体系是教学中的参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目标体系,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目标体系进行适当修改,以便学生接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到以往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对教学改革进行调整,真正走出数学教学改革的误区,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水平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观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第11篇

一、预设要紧扣数学教材,做到重点突出

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准备环节,基础工程,需要结合多方面教学要素,进行精心的谋篇布局。数学教材是教与学活动的“纲”,脱离了教材,教学活动就失去了“生命力”,“地气不足”。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为了传授数学教材要点,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为了准确掌握数学教材要义。预设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就需要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准备和谋划。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预设活动中,要始终围绕数学教材,深入研究“读懂”教材,按照知识、技能、情操等方面“三维性目标”要求,紧扣数学教材知识要点、学习难点,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活动,抓住重点难点关键部分,进行有效的预设活动。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预设活动中,教师在学习借鉴先进教学活动成果经验上,通过研析该节课教材内容,抓住这一节课教材的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及应用”,难点:“综合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探索三角形中面积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利用较大的教学篇幅和较长的教学实践,按照循序渐进教学原则,设计一定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通过师生互动的讨论活动、生生合作的双边活动、典型案例的探究讲解活动以及设定丰富、多样、典型的教学案例和内容,围绕“要点”,向学生剖析该节课的“内涵”,传授和讲解该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有的放矢,重点突出的预设活动中,做到预设内容“贴地气”,有“生命力”。

二、预设要凸显课改精髓,做到能力至上

新课程改革下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课程改革,都必须贯彻和落实课程改革的精髓和要义。通过对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纲要的整体研析,笔者深刻认识到,课改的精髓是“以生为本、能力至上”,其目的是:“锻炼人、培养人、发展人”。预设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就必须遵循和按照新课改的目标和精髓,开展有效备课活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预设环节,就要抓住新课改目标精髓,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作为重要任务,渗透和落实在预设教学内容之中,让课堂成为初中生展示“风采”的地方,让课堂成为初中生锤炼“技能”的地方,多搭建初中生动手实践,动脑研析、动口辨析的平台,逐步培养和提升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和情操。如“如图所示,在一个ΔABC中,CE是∠ACB的角平分线,EG∥BC,CG是∠ACD的平分线,试证明EF与FG之间的数量关系”案例讲解环节预设中,教师根据课改目标以及教材能力情操要求,设置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分析:该问题是关于等腰三角形方面的问题,要求得EF与FG之间的数量关系,就需要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内容。教师补充:在研析条件过程中,要正确找出三角形的角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边之间的联系。学生推导思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根据问题条件中提供的等量关系,构建全等三角形,从而证得EF与FG之间相等。教师点评:在此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内容,通过等量替换,构建等量关系进行证明。学生解答问题。

三、预设要呈现调节功能,做到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进程中有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预设作为课堂教学准备环节,自然要未雨绸缪,精心做好准备,认真充分备课,同时,还要借鉴他人教学经验以及自身教学感受,认真回头看,深入查找教学活动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分、全面的准备和假设,做实做细课堂突况的应急处置工作预案的制定,实时调节课堂教学“节奏”,保证教学活动实效。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生在学习探知、研析解答数学知识及案例中,经常发现解题错误、思维不严密等现象,做好预设活动中的应急处置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如“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一节课巩固练习环节教学预设中,教师通过研析以往课堂教学资料以及自身教学实践心得,发现初中生解析该节课案例时,时常出现“图像和性质内容理解不清”、“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混淆”等不足,为避免此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在预设该环节教学内容时,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节奏,随机加入了指导和讲解学生解答案例不足这一应急内容,在“防患于未然”的预设活动中,为课堂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结语

总之,一堂优质课,需要精心的预设。教师只有充分联系各方面教学要素,精心准备,科学设置,就能为课堂生成活动打好坚实基础,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陆丽娟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级中学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素养;核心素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仅仅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为增强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思维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增强数学核心素养。

二、准确把握初中数学内容的整体性

数学这门学科是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各个知识点一体的一门学科,其同一部分的各个不同的知识点均存在较强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内容,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链条,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和系统。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必须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礎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教育在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对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提高自身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一项职业能力,它不光是要求语言类专业的教师要做到一个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教师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工具。语言表达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不光是将你所要表达的知识表达、阐述清楚,还要考虑严谨的思维逻辑、以及对于文字的掌控运用和拿捏处理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加丰富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教材是教师的主要利用工具,但是在教材的使用上面是要讲究技巧的,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平台,那么,面对教材中那么多的繁琐的知识点中,如何做到重点难点的划分格外重要。那么,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就从中可以得到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是从来都不需要依赖教材的,因为他可以把教材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工再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学生做很多无用功的可能,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3.过硬的专业知识。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教师拥有一个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是学生能够进步的重大支撑点,也是教师努力调整教学方法的基础,过硬的专业知识才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自信,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份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素养。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普遍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减轻教师的任务,大大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水平。

四、体现数学学科的思想性

所谓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学生对各个数学概念、数学结构和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是学生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提炼的数学观点,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提及的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所蕴含的抽象的数学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以及由这三种基本思想所延伸出来的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换化规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随机思想和抽样统计思想等。同时,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凸显出数学学科的思想性。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体会到数学思想的教育价值。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因此,便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升入研究教材内容,充分重视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相春.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 刘晓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