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育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着力课改培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是课改发生的基:本单位,是课改积极可能性生成的土壤。因此,要大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课改意识和能力。使他们在校本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课程资源开发和配置,校本课程评价、调整方面,形成较强的课程能力。
1.1提高农村小学校长“导航”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素质发展的过程。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作为学校办学的灵魂,校长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看待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努力增强课改导航意识。
校长不仅要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适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而且要身体力行地推行这些政策。为了提高校长的课改导航意识和导航能力,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组织校长们共同讨论学习,引导校长努力形成先进的教育哲学和理念。要定期组织专家对各校的课程改革行为进行分析,为校长们开发校本课程出谋划策。要定期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交流、学习活动,使各位校长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1.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国外对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参与通常要经历不愿合作、不愿参与到私下合作、小范围参与再到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样一些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要深入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的校本培训,积极地引导,使教师由课改的“阻力”向“助力”转变,并最终成为课程改革的动力。
宣传发动,提高认识。校本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它实施之初必然会与传统课程形态在时间和质量观上产生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教师的思维惯性、思想惰性对课程实施产生阻碍。学校除了要通过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讲座外,还要从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高度,把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作为工作重点在会议上反复宣传,调整教师的观念;通过召开教师会,向教师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意义、目标、内容,课改和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等,寻求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支持。
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校本课程开发要教师做些什么,怎么做?要在学校搞好一两个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通过培训,让教师感知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使教师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典型案例,让教师通过感性的认识获得理性的认知,从而思考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行为。
同步培训,提高实效。学校要加强典型性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的跟踪调研,及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召开相应开发过程的经验交流会,对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培训,引导教师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将目光仅仅落在最后的校本教材上。
及时总结,积累资料。为了便于教师们相互学习、交流,要重视研究资料的积累。可以收集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实物、图片、录像等各种资料,以某一项校本课程为单位及时归档。每个阶段活动及其设计方案都必须及时上交归档,每个阶段结束还要及时进行工作总结。
2重视农村资源,开发具有农村特色小学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一定的课程资源,就没有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动局面。农村小学和城市相比,有着其独特的课程资源,农村小学的教师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这些特有的课程资源,建设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资源库,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生动的素材。
2.1依托社区文化,开发具有农村人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广阔的农村有着独特的人文教育资源、独特的文化底蕴,可以挖掘的潜力是显而易见的。如农村的地域范围及地理特征、农村的风俗人情与其成因、农村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影响等,这些都是城市小学所无法比拟的课程资源。
2.2依托农村地理,开发富有农村自然特色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农村,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是农村小学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农村小学可以考虑以本社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域特点、特产资源、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状况等,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
2.3依托农村背景,开发具有农村社会特色的校本课程。农村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而且有些素材是城市所没有的。例如,北京奥运会有许多中国运动员冠军来自农村,他们中的一些人出身虽贫寒,但从小发奋图强,为国家赢得荣誉的优秀事迹,引人深思。某校围绕这样的素材,开发了《从农村里走出的奥运冠军》校本课程,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3改进管理制度,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长效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是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进入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的,所以其开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大多数教师的日常工作范畴,教育工作者对这一开发活动要经历一个逐渐认识和适应的过程。这一点,对于各方面条件与城市小学有一定差距的农村小学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改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良性发展,成为摆在教育管理者前面的迫切任务。
3.1确立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制度。为了推进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各县市普遍建立了以教育局为主的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应该依托市教研室或教科室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这样的业务管理机构。为了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规模、规范化,农村小学也应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课程开发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不仅为整个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而且自身也应成为一个进行宣传和动员,提供支持和服务,增进交流、对话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过程。
3.2构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行,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学校的课程委员会应搭建合作平台,组织教师相互交流,倡导教师之间通过问题研讨、观点争论,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例如学校可以新辟论坛,让教师在论坛上品评开发案例、百家争鸣;鼓励教师建立研究博客,记录校本课程开发的故事;开展主题沙龙研讨,进行多领域的校本研究;组织校内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经验交流会……凭借合作,让教师的个体价值得到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效果得以最大幅度的提高。
一、以“三性”为基础———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特色
专业特色的构建首先应以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条件等实际而实施。目前,尽管我国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模式有很多种,各校的培养目标也有不少差异,但最终目的为了培养熟知儿童生命特性,具备一定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小学教师是一致的。基于此,该专业特色在共同具有师范性的前提下,必须彰显以下“三性”:
(一)儿童性
所谓儿童性是指该专业与其他师范专业相比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价值取向、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等方面以科学的儿童观为指导,充分尊重儿童生命发展的特征与规律,促进儿童健康幸福的发展,培养具有童心童爱童趣的儿童教育工作者及专家的特征综合。这是由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所确定的。小学教师工作对象是6~12岁的儿童,为此,小学教育专业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类自我意识中的重要内容。教育观是受制于儿童观的。有关儿童教育的观念,如果没有自觉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它便会自发地建立在儿童观之上。儿童教育总是以一定的儿童观为前提的。从西方现代儿童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来看,儿童教育或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儿童观的现代化;同时,儿童教育或基础教育现代化的一半应当是儿童观的变革。从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所遭遇的困难来看,儿童观的现代化是我国儿童教育理论发展或基础教育变革的瓶颈。要想培养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小学教师,首要是培养现代儿童观。改变我国传统文化中以成人为本位的,蔑视儿童文化现象,树立“儿童是人类之父”的儿童本位观,做到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关爱儿童。其次,学生了解儿童生命发展的科学知识,掌握其基本规律的需要。儿童是人类个体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其生命发展是有规律的。就目前人类科学已掌握的知识有:儿童学、儿童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化、儿童卫生学等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在于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儿童教育中,促使儿童健康幸福的成长。也是唤醒学生的儿童精神的需要。一是认识儿童精神的特征。充分认识儿童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拥有独特的精神特质。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整体混沌性、潜意识化、诗性的逻辑和游戏性,构筑起童年特有的成长旅程和文化世界。照应于儿童独特的精神与文化世界,儿童的早期教育应该是一种生活化及活动性的教育,一种生态化及陶冶性的教育,一种童性化和充满诗意的教育。儿童教育之培育精神的一切价值实现首先便有赖于儿童教育自身与儿童精神、童年文化的相互契合和融会。[1]因此,儿童教育的首要职责和根本使命只能是呵护儿童心灵、善待儿童天性。二是在理性支持下坚持儿童精神,如热爱生命、充满希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发展力;活泼快乐,充满好奇、梦想等;纯真无忌,用客观存在的一切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本来认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使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有了极大变化。在教育教学中彰现儿童性(或童性、天性),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也是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基础。
(二)综合性
综合性源于综合课程,是指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这里指该专业在确保学生拥有某一学科专长、能够胜任某一学科教学的前提下,将文科与理科等多种学科综合设置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与人文学科的知识,掌握其他多门学科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实现一专多能。综合性特征来自该专业培养目标中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特点,无论哪个学科的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全方位的。“自觉地将问题专门化,或者分割成不同的专门领域来提出和解决问题,那是成人才有的事。”[2]40-45而在儿童的眼中,老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论面对哪门学科的老师,他们都会提出跨越学科的“十万个为什么”,应对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这些知识,在总体上要达到‘面面俱到’,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关于人自身的知识,都应有广泛的涉及,同时要求在知识体系内部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达到对主客观世界有一个总的把握。”[2]40-45因此,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行综合培养是小学教育专业的要务。该专业的综合性也是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提倡打破学科界限、跨领域综合学习是当代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举措是:一是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二是在各门课程中,增加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旨在沟通学科内外联系,拓展学科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学科的坚壁已被打破,学科的渗透和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教师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有三种,文理分开型、学科方向型、综合型,无论哪种模式,学生在主修语文、数学或英语等专业知识外,均要选修音乐、舞蹈或美术等课程,以提高其审美修养、丰富各门学科教学手段。这样设置课程的目的就在于突出专业的综合性。
(三)实践性
所谓实践性是指该专业以培养学生从教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基本取向,就是必要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学,也应服务于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这一特点是由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性质决定的,是师范性集中体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为其终身发展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而这一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所实施的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实现,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所进行的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对象性活动与交往性活动。教师所从事的这些活动都是具体的和行动性的工作,因而教师专业是一门实践性专业。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更具有高实践性。在小学教育以及小学生的成长中,小学教师的作用,即“向师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方面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教师是实践工作者,但他们不是一个经验性的实践者,而是一个专业性实践者。也就是说,教师所从事的实践不是简单照搬和模仿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的做法,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丰富的学术性和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性,需要接受专门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和训练。[3]“如果把教师知识比作冰山,实践性知识就是冰山水下的部分。它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4]实践性是该专业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该专业突出的优势,是构成其专业特色的基本因素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实践
以“三性”为基础,突出特色应成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追求的目标。无论是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都要致力于“三性”的培育,凝聚合力。下面以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谈谈我们以“三性”为基础的专业特色建设的做法。
(一)重新确定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与高师培养中学教师的各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同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专业,但是由于小学教育本身具有儿童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要求小学师资必须具有童性与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的形势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以学科划分为标准的单一学科专业的设计,跳出了高师单一学科专业培养的传统框架,强调要架构多种学科知识体系,加强基础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基本技能的有机融合,在学有专长的基础上,突出学科教育的儿童性、综合性,强调较强的教师教育理念及实践能力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其专业指向并非某一学科,而是某一职业的综合性要求,即小学教育专业明显的综合性及儿童性是其专业定位的特色。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的特殊性或特色,这与中学教师的培养指向某一学科的学科性有明显的不同。依据上述专业定位,我们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熟知儿童生命发展特性,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的新型小学教育工作者。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个方面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实施效果看,这个定位与目标确定是合理的。
(二)构建科学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1.建立了以儿童生命力发展为中心的课程取向。为了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的“三性”基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变过去知识本位的课程价值观为以儿童生命力发展为取向的课程观。即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珍视生命、关爱儿童、具有儿童性的教师;知晓儿童生命发展的知识与规律,具有开发儿童智慧品质所需要的专门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能力;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导师、生活的管理者与学习的朋友。培养现代小学所需要的真正小学教师。为此,在课程结构中,我们加大以儿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模块的比例,增设了儿童学概论、儿童心理咨询、儿童文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家庭教育学等以培养学生以观察儿童生活、学习及解决儿童问题的教育科研锻炼等的新课程。
2.实行双轨并行的课程结构。要旗帜鲜明地将小学教育专业当做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特色专业来加以建设,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的内容,并建立以小学教育职业的整体要求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评判标准。改变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类专业为摹本来设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做法。把“养童性、重综合、一专多能”作为专业建设的宗旨和课程设置的根本性原则,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坚持学科课程教学和以儿童学为核心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双轨并行的课程模式。保证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
3.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确定通识课程、学科课程、教育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科学建构正式课程体系,又要特别重视开发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发挥隐性课程对于直接铸造影响学生终身的人品和专业情意、能力的无与伦比的潜在的教育作用,构建养成教育模式,努力开发创建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的潜在课程。
(三)强化实践教学
为了彰现“实践性”的特色,我们注重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特别注重通过教育实践课程,有效整合教育专业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和发展性、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目标管理模式,并将之纳入课程体系中。
1.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把过去教学计划中的24学分增加到32学分,将学年论文放在第7学期,并定为1个学分;保持了《师范技能训练》1个学分;采取“早接触、不断线、长流水”的在校四年每一个学期君要进行见实习方式;制订了《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方案》,出台了专业技能阶段性达标要求,严格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
2.分化实训环节。实践教学的内容更细化,教师责任更具体:我们将实训分为专业课训练、教学见习、教育实习、师范技能训练等多种类型的实训环节,专业课实训落实在专业课教师,如课程与教学论实训就有本课程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实施;师范技能训练由师范技能教研室负责。
3.采取双导师全程参与实训模式:双导师,是指为一个学生配备两个导师。其中,一个导师来自校内,负责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可称为“校内导师”或“学术导师”;另一个导师来自校外(小学),负责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以促使其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可称为“校外导师”或“实践导师”;全程参与是指小学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到毕业实习前四年,分阶段不间断进行实践教学活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鉴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迫切需要既有学科学术背景,又有基础教育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大胆创新,合理建设“理论学术型”和“技术实践型”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1.创造条件努力提高教师的学科学术水平与专业实践水平,建立大学与小学的密切合作关系、建立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与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几年来,我们小学教育学教研室的教师改变过去封闭自守的学术方式,走出大学校门,深入到小学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掌握小学教育问题,明确小学教师的培养方向。一是每学年,由于实践教学学分及教学班级的增加,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几乎都要承担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工作。同时,从2009年起,我们还分别同鸿都小学、城北中心小学等教师一起举行了“给小学教研注入活水”的活动,把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与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研究并指导基础教育的意识、兴趣和能力,同时也提高有效反思并加强小学教育专业职前培养小学教师的自觉性。二是通过每月举办的“学术沙龙”营造教师思考研究小学教育的氛围,提高学术水平。
2.根据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在教师队伍结构的配置上,突破只注重学历和职称的现状,大胆选聘人才。在现有教师队伍结构中,除小学教育专业专职教师之外,一方面,我们聘请其他高校知名专家、学者,如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莫雷、扈中平、卢晓中等为客座教授,以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应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教师做专业“实践导师”,承担某些共建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教育实践;课程体系;理论知识;教学技能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高师院校却依然冷寂,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目前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在培养模式上,多偏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疏离了实际教育实践,结果培养出的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小学教育岗位的人才素质需求出入较大。特别是高师院校学生在实习后往往更能体会到所学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对小学教师的需求在发展,而小教专业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内容,这些矛盾促使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尽管近年来国内各师范院校对实践教学逐渐重视,但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及其教学功用仍然难以体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如实习形式单一、实践内容单调、专业技能衔接不连贯等,这些因素无不影响小教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就业出路。因此,我们急需构建一套基于就业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使毕业生不但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意义
(一)提高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面对社会急需高水平师资的这种需求,作为高等师范专业来说,我们应该大力改变职前教师教育现状。相对于中师水平、大专水平的小教学生,我们的小教学生应体现出自己的本科优势从而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应该在知识储备、教学技能养成等技术层面略胜一筹,更应该在教育信念教育理想等软件层面显示出我们的优势。只有这样,我校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
(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文科课程的重置,有利于师生焕发人文情感。教师厚积薄发,构建文科专业特色;学生学有所长,追求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和文科内容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小学教育要重视训练。一定要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讲解,转换教学思路,赋予人文性内容以情感的内涵。
二、目标
小教本科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能熟练运用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培养优秀的职前教师。[1]
“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布鲁姆)我们首先要知道,小教文科究竟要培养什么人。
小教文科培养的是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师,而不是一批文人;小教文科本科的学习不是小学语文教师单纯的学历进修,而是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提高;小教文科本科培养的不仅是既有一定文科专业水准又有一定小学教育知识的老师,而且还应该是懂得将二者有机沟通并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教师。换言之,这样的老师,必须具备两种眼光:一是用本科的文科专业水准去把握和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二是用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来强化、提本科段的文化学习。
介于以上的原因,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以专业课程发展为核心,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文科特色;即培养具有丰厚人文素养、从事小学文科教育教学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小学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具备从事小学文科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和沟通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三、构想
(一)整合课程结构,突出师范性
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二)颠覆教学方法,突出示范性
侧重理论的课程,如《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和《汉语通论》等,采取“教-学-做”的“三合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注意的是要基于研究的学习,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重视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多组织讨论课。
侧重实践的课程内容的,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口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和《阅读与写作》等,采用”观摩-评议-体验”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其中“观摩”指三方面内容:基于真实教学情境的教师本人的现身讲解、当地名师或新教师等上课说课、或者多媒体的视频材料等,以示范性影响、改变大家。
(三)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其特色性
首先,加设特色课程:如《民间手工制作》等,作为专业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其次,对学科内部加设特色内容,比如《唐诗宋词选读》就可以以唐宋诗词作品为依托,研究诗词鉴赏的方法,品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分成以下语文特色小组(分组设置组长。联合素质学生会,定期搞活动)(以下小组名称暂定):语言训练小组(演讲、朗诵等语言类)、设计训练小组(书法类、主题班会设计、班徽设计)、制作小组(板报制作、网页设计、手工制作等)和歌舞小组(填词作曲、影视配音等)、综合组(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四)优化培养途径,突出实践性
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究。把终结性实习转变为过程性实践,使教育实践贯穿整个学程。学生入学后,将学生分到实验学校对口班级。主要任务是见习课堂教学、班队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表现,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小学实施情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走进小学课堂,走进一线小学语文教师的生活,还要参加当地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亲自体验并现场研究小语教学。从日常教学,到集中的实习上课,都要着力突出实践性。
只有这样,我们的小教专业才能具有突出的专业特色。在以专业发展为核心的同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改革研究,从小学语文方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教学技能和坚定的教育信念,使他们有一种教育者的胸怀,这是他们现实就业和终身发展的可靠基础。
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每一个师范类高校力争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为实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终极目标。河西学院(原张掖师专)于1999年率先创办小学教育三年制专科专业。为了加快学校的转型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甘肃省最早创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与探索,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已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艺术技能课程开设模块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艺术类主干课程模块有: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基础美学、声乐、乐器、舞蹈、美术等。在这些主干课程中,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属于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基础美学属于专业方向理论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类课程开设模块主要有声乐、乐器、舞蹈和美术,属于专业方向选修课。艺术技能实践课程的几大模块中,声乐课程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歌唱技能技法课。课程内容为声乐基础知识、歌唱发声练习、歌曲演唱三大部分,主要侧重于声乐演唱技能技巧的训练,注重基础发声练习,着重培养学生声乐理论与综合实践应用的能力。乐器课程主要练习键盘乐器弹奏,掌握键盘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强调键盘乐器弹奏的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基础训练贯穿始终,尤其是编排了少儿歌曲弹唱的有关内容,更加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舞蹈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舞蹈基本功,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学科的特点与作用,掌握少儿舞蹈训练的基本方法,掌握常见的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通过训练使学生具有健美的身体,灵活协调的动作姿态,能够完成简单的少儿舞蹈的排练、指导工作。美术课程内容包括造型基础、构图基础和色彩基础的课程———素描、色彩(包括水彩、淡彩)、装饰画、卡通画、简笔画等。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简单结构入手,观察、分析、表现物象的能力,提高造型能力。还包括手工制作、雕刻、泥塑等空间造型艺术实践课。四大艺术技能课程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全面,基本上涵盖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基本艺术技能技巧,是本专业的特色之一。存在的问题是:1.培养目标的表述欠全面。“培养本专业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小学教师。”注重了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发展目标,而忽略了承载“美育”的艺术类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则是美育的一部分。在历史上,美育和艺术教育是同步发展的,而现在艺术教育包含在美育的范畴,艺术教育由知识、技能、艺术审美和创造美三个部分构成。尤其在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实施渠道。[2]10-112.艺术技能课程方案设置欠合理。培养方案中课程整体模块设计似乎涵盖了大部分艺术类课程,但这些课程属于艺术类专业方向实践选修课。由于受培养方案的限制,选修课的选课原则是“四选二”,也就是在声乐、乐器、舞蹈、美术四个模块中只能任选两个模块进行选修,这样势必会造成艺术类实践课程学习不够全面,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艺术模块不能够深入学习的现实困境。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分析
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面向甘肃省招生普通本科学生,从历年录取名单信息中“特长”一栏填写内容分析,小教专业学生绝大部分没有艺术特长;从生源地信息栏分析,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由于受家庭条件、个人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好多学生没有受过艺术特长训练,因此,艺术技能掌握状况较差。1.艺术技能习得状况(1)由于受不同的教育环境影响,有艺术技能和缺乏艺术技能的学生艺术技能习得差异明显。(2)受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的影响,重高考文化课程,轻艺体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先天不足”、“缺乏营养”。(3)学生个体对艺术技能课程的感悟能力、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的不同导致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差异明显。(4)因任课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和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态度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受到影响。(5)受艺术类选修课“四选二”的限制,艺术技能的习得种类有质的差异。(6)受学校培养目标、课程模块设计、课时安排、实习机会的多寡、教学硬件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艺术技能的获得和运用也受到制约。(7)受学科知识结构、学生个体艺术素养、学习兴趣动力等主观因素影响,艺术技能的习得也差异明显。2.艺术技能课选课倾向根据近两年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课程选课倾向表分析:两个年级四个班选修舞蹈课程的共计153人,选修乐器课程的共计13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80%和71%;选修美术课程的共计69人,选修声乐课程的共计25人,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36%和13%,选修乐器和舞蹈课程的人数远远多于选修美术和声乐课程的人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1)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课和声乐课(音乐课一般以为唱歌为主)的开设始终贯穿于基础教育阶段,不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习得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四选二”选择范围的限制下,放弃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机会。(2)对于乐器和舞蹈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专门开设,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没有专门受过艺术特长培训,有大部分同学甚至没有接触过乐器,也没有接受过舞蹈基础训练,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大部分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选择是一种必然趋势。(3)小学教育专业男女性别比例分布不均衡(见表2),女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由于女性天美,处于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健身健美需求,选择舞蹈课程的人数较多也是一种必然趋势。(4)例外的情况是,少部分同学或许由于家庭条件和教育环境优越,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条件接受乐器和舞蹈训练,或利用业余时间正在进行此类课程的专业培训,已经习得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想在自身比较缺乏训练的其他艺术类课程上取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以求达到艺术均衡、全面发展而选择其他艺术选修课。
(三)艺术技能状况调查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根据研究目的,编制了《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状况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到的内容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教学现状的了解情况;学生对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的了解情况;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及艺术技能掌握情况;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的了解情况;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与人才培养模式对艺术技能培养的影响等方面。调查以河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为样本,根据调查目的随机抽样发放问卷130份,实际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率77%。收回的100份问卷中,男生19人,占19%,女生81人,占81%。通过表2、表3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男生比例占19%,女生比例占81%,男女比例相差较大,说明女生选择小学教师这一职业的倾向性明显;年龄分布在21-24岁之间,23岁的占57%,24岁的占6%,21-22岁的占37%。通过表4分析: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课时安排的认可度只有58%,也就是说有42%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希望有较多的上课时间,以保证对艺术技能的充分学习。艺术技能课对就业的帮助、课程内容、学分、考核方式的了解程度和认可度均在66%以上,尤其对我校的培养模式比较关注,有81%的同学选择综合培养模式,说明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培养模式比较受欢迎,期望值比较高。通过表5分析:学校对艺术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不够足够重视;有一半以上学生认为艺术技能课教师还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大部分学生对我校艺术技能课程任课教师专业素质比较认可;有一半以上学生对聘请小学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来校授课的态度不太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深入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对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艺术技能课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一线优秀艺术技能课教师不够了解,也体现出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表6分析:有83%的学生认为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的开设;有5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程感兴趣;有57%的学生认为艺术技能的获得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在“你对下列哪些技能比较熟悉(可多选)”调查中,有82%的学生选择“歌唱”,说明除了歌唱,学生对器乐、舞蹈、美术技能的掌握还比较欠缺。在“能否独立完成舞蹈编排或者电子琴弹奏”中,只有28%的学生选择“可以完成”,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舞蹈编排和电子琴弹奏的能力较差。可能的原因是学生的艺术技能基本功不够扎实,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有78%的学生对艺术技能课的学分比较重视,可能的原因是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修不够学分不能顺利地毕业,对学分的重视程度可能超过对艺术技能课技能习得的重视程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通过表7分析:有67%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学校艺术技能实训基地,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对“实训基地”的概念比较模糊,平时没有过多关注或对实训基地建设满意度不高;认为学校配备的艺术技能课硬件设施比较齐全、学校重视艺术技能课硬件建设的被调查者分别占74%和66%,说明艺术技能实践课程所需的硬件设施学生的满意度比较高。
二、艺术技能课程的构建措施
(一)优化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程建设现状和学生的艺术技能状况,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培养方案,合理配置艺术技能课程模块。1.将现行的声乐、乐器、舞蹈、美术艺术技能专业方向选修课,取消“四选二”的限制,列入“专业方向必修课”,适当增加授课时数,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各种艺术技能,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搭建平台。2.开设以艺术知识传授、艺术作品欣赏为主的艺术欣赏选修课,传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3.修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本专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知识扎实、教学技能娴熟、艺术素养丰厚、操作能力过硬”的现代化小学教师。
(二)重视教材建设,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的建设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艺术类课程还没有完备的教材,教材的建设问题有待于教育专家进一步调研并付诸建设。当然,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对教材功能的重新定位。以《乐器》课程为例,笔者认为教材建设应该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材应该适用于本专业,不能选取音乐专业的键盘乐器《钢琴》教材,也不能完全选用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材,小学教育专业应该突出教材的基础性、师范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教材编排要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既要让零基础的学生容易接受,又要适应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需要。建议在第一学期基础阶段选取《拜尔钢琴基础教程》前70条的内容,为学生的键盘乐器弹奏打下基础;第二学期选取中外优秀少儿歌曲、短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简易乐曲,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为少儿歌曲弹奏奠定基础;第三学期选取少儿歌曲伴奏曲目和简谱即兴伴奏歌曲,突出师范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将来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服务。力求贯彻落实小教专业钢琴教学“培养弹奏能力和弹奏简易乐曲、少儿歌曲伴奏的能力”的总体要求。不同种类的艺术,在审美功能上是相通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训练方式上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由于接受主体艺术素养、个性特征、接受能力等存在层次的差异,在授课环节上不能一概而论、统一要求,应该根据学生自身能力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尽量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可将照顾全局的“集体课”、照顾部分的“小组课”和照顾个体差异的“一对一授课”方式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建立高效课堂授课模式和课外训练模式,使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单位时间内达到最优。
(三)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双向导向和激励作用。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平时测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由于小教专业艺术技能课程是实践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已不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体现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客观全面的考核指标,合理有效的考核手段。艺术技能课程考核,应该根据课程考核内容,将“阶段艺术技能展示”、“终期艺术技能汇报”有机结合,可以采取“少儿歌曲演唱”、“钢琴弹唱展示”、“舞蹈创编展演”、“美术(绘画、手工、简笔画)作品展览”等形式进行考核,通过全员参与考核,任课教师专业点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程的兴趣和动力。这样不仅改革了课程考核方式,优化了考核形式和内容,而且训练了小教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艺术技能。目前,我校艺术技能课考核方式正在寻求改革突破口。以美术课程为例,考核改变以往“交一幅作业”的简单方式,在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框架下,根据阶段授课内容进行“命题创作”,教师确定创作主题和形式,学生按要求在不偏离主题和形式的情况下自由创作,完成作品进行“作品展览”,教师制定评分标准做出评价。这种评价的好处是:首先,“命题创作”贯彻课堂授课内容,创作形式和内容不偏离授课内容,有效地体现授课内容和目的。譬如,授课内容是“线描”创作形式就不能是“色彩”。其次,“命题创作”作品可在学生成绩评价时有可比性,同一形式同一主题的作品,根据最终效果可对比评价,考核成绩相对“自由创作”更加客观、公正。再次,“命题创作”评价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学生凝练主题,发挥创作想象力,训练学生命题创作的基本功。最后,阶段考试、考核的作品最终以作品展览的形式预期展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目的明确,有力地提高了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质量和效果。
(四)培育师资队伍,加强艺术教师梯队建设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最终要依靠教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教师队伍能基本满足教学的需要,但也存在学科结构性缺失、专业学科带头人缺乏、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艺术技能课师资队伍建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和补充舞蹈教师,弥补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的问题。2.培育“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提高艺术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3.培养艺术学科学术带头人,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提升艺术学科科研能力和水平。激励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称,促进艺术学科教师梯队建设。4.坚持内外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用人机制,加大对艺术技能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小学一线艺术技能教师走进大学,进行周期性、阶段性授课,汲取先进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五)构建实训基地,强化艺术技能运用能力目前,我校校内艺术实训基地建设卓有成效,有“数码钢琴教室”一个、“钢琴工作室”两个、“电子琴教室”两个、“声乐教室”两个、“民族器乐教室”一个、“多功能舞蹈教室”两个、“美术教室”两个,能够满足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开设需要。存在的问题是校外实训基地比较缺乏,建议和校外艺术培训学校、机构积极取得联系,拓展业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小教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见习、实习拓宽渠道。在学生艺术技能的运用方面,在“一见二实三顶岗”的见实习模式下,积极联系见习、实习和顶岗支教单位,选取艺术技能高、艺术课外活动开展比较好的学校,选派小教专业艺术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艺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的实践运用能力,“着重培养一小批,争取带领一大片”,以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艺术均衡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另外,鼓励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艺术社团,譬如:慰问演出、大学生艺术团、美术社、舞蹈队、书法绘画协会等,将艺术技能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技能,为将来从事小学教育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一、初等教育专业课程分析初等教育专业是指在高师所设置的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由于我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特殊性,初等教育专业是指小学教师大专化的教育。1984年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试办五年制师范专业,开始了我国小学教师学历大专化的尝试;1998年南京师大首次招收小教本科专业学生,标志着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进入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可见,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层次和类型是不同的。按照教育部师范司对一部分办学条件、教育质量较好的中师加大投入,充实、提高后可升格为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精神,我校自1999年由原来的中师向五年制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转轨,并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2000年我校又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的初等教育专业的文、理科方向的学生。经过尝试和实践,我们认为: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既不同于‘五年一贯制”的小学教育专业,又有别于师范专科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三、二”分段。从学年分段看,课程设置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三年比照原中等师范课程设置进行,后二年比照师范专科课程设置进行,因而兼有中师和师专的特征。显然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无法照此模式开课。同样,初等教育专业也不能照搬师专课程,因它们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是不同的,师专培养的是初中教师,课程设置应强调专业性,而初等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课程设置更应强调师范性。如果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只是简单的叠加或机械模仿,则达不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尽管教育部也出台了初等教育专业的各科培养方向的课程方案,但如果各校的课程设置只是照搬照套指导方案,形成一个模式,不能体现学校特色,槁好校本开发,实现培养目标恐怕会出现阻抗。
针对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分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开始了‘着眼大局,立足本校,挖掘潜力,全员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探寻工作”目的是抓好课程建设,办好初等教育专业,适应小学教育需求,培养优质毕业生”
二、校本开发的探新工作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校本开发的目的,我们主要从强化学习,理论先导;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两策略出发,脚踏实地地进行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探新工作。
(一)强化学习,理论先导。校本课程一词是根据英文‘School-basedcurriculum”翻译而来,为正确掌握其内涵,我们组织广大师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达到统一认识,统一思想,从而正确指导行动,明确校本开发的目的。
1.专家指导。主要指聘请高校的课程论和教学论专家、教授来校讲课,并建立专门的、长期的合作关系。
2.教育硕士论坛。主要指利用本校教育硕士资源,对相关老师进行理论讲座和辅导。
3.名师点击。主要指利用本校高级讲师和骨干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点评。
4.自学研讨。主要指组织教师先自学,然后集中讨论,谈心得体会,达到学习的目的。
通过学习,我们的共识是: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出来的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校本存在于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于每一位教师的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并以理论为指导,人人都可以参与校本开发,学校就能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气象。
(二)真抓实干,注重实效。虽然初等教育专业的校本开发工作可资借鉴的参照系不多,还存在一定的困境和阻抗,但我们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有力措施,还是真抓实干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开发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体现学校特色。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应当突出特色,体现水平。为此,我们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发展自己,让更多的学生有所选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表现,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开发了以下课程:教育技能技巧课;教育科研基础课;小学教育实践课;心理健康辅导课;地方特色教育课等等。并要求学生至少选修3门课程,以保证对学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能力培养。
2.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的课程开发。初等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明确而具体的,要使毕业生能很快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真正研究小学教育和小学教育改革动态,主动适应小学教育改革的要求。做到想基础教育之所虑;急基础教育之所难;谋基础教育之所求”。因此,初等教育专业的校本开发必须适应或超前于小学教育改革的需求。
我们的做法是:从量上精简课程内容,反对抽象、空泛的陈旧内容登堂入室,把压缩出来的课时还给学生,增设内容充实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贴近小学教育实际的课程。从质上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在‘强化基础,服务基础教育”的原则下,建立少而精,博而通,实用而前位的课程内容,放开教师手脚,解放学生身心,为素质教育前提下的创新性小学教育服务。因此,我们注重开好以下课程供学生选择:文科综合课程;理科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计算机信息课程;小学专题性研究课程等新型课程。从而为毕业生走出学校,很好地适应小学教育的需求奠定厚实的知识基础。
3.考虑教师专业化特征的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认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专业素质。据此,我们认为初等教育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到教师专业化的特征,注重培养职能专业型教师。首先,要调整课程结构。主要做到突出师范性,加强学分制;注重现实性,开设综合课;彰显主体性,增多选修课;立足开放性,反对单一化。其次,要强化实践性课程。主要做到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时间,增设教育技能课,突出教育调查和教学观摩等实践活动,开设教育信息、专题研究等综合教育实践活动课。最后,整合课程内容。主要做到打破学科界限,综合各学科知识,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和开发。这样做,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奠定学生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逐渐关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小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入,为小学教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和内涵,之后从多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证明了多元智能理论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的研究使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逐步深入,为小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教育;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4.总结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2]朱云水.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英语课堂教学[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8).
论文摘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不仅是师范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小学教育专业的个性的要求。在认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的基拙上,构筑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优化行之有效的培训管理过程是培训有效性的保证。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的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证办学的高等教育水准,坚持并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特色,应是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探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形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途径和方法。其中,反思传统的对学生的“基本功”的训练,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系统设计并实施符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是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是师范教育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么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明确提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是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应具备的,是学生必修的内容。对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需要
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意味着在高等院校中设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使学习者具有完善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具有成熟的教育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专业道德。提升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核心在于提升其教育专业素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它决定了教师的专业素质的优劣。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技术水平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教师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期,尤其是其思维的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教学活动外在表现的兴趣比对教学内在内容的兴趣高的特点等,在小学,“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的共识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大学教师有更为特殊的要求。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小学教育专业比其他专业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具有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富有个性的特色。
(三)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状况的需要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处理好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学术性与师范性、深度与广度、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关系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高中起点的大学生,与三年制、五年制初中起点的专科生相比,可塑性不强,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生源质量、专业思想、教师职业技能的潜质水平等方面明显削弱。如何在本科教学中,用大学的文化影响、提升和完善小教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应引起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度重视。
二、构筑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体系
根据原国家教委师范司1994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2001年颁发的《关于印发搞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的通知精神,参见浙江省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要求与考核办法,以及根据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中专或大专培养的技能型的小学教师转向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专业化的小学教师,应重新审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拓展原中师“写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演讲”等单纯的训练项目和要求,构筑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七个方面的系统的培训内容。其中,在其他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基础上,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研究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有反思性、探索性、研究性、总结性学习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应细化基本技能和专业方向技能的具体项目,既要包括教师的初级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教师的高级职业技能,由理论体系、操作体系等构成完整的整体网络式的系统结构体系,使初级阶段的基本功训练走向高一级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着力体现本科教育思想性、师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相统一的理念。
三、优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过程
第一,制订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将这一计划纳人课程建设整体中来统筹考虑,在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分别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模块,开设音乐基础、美术基础、体操、舞蹈、写字、教师口语、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班队工作原理、小学各门课程的微格教学、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同时注重内容安排的系统性,体现一年级到四年级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并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训练及考核,颁发《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二,采取开放多元的培训方法。可以将训练内容列人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以及教育类、专业类、相关的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将一般技能训练与专业方向技能训练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外自练相结合、理论指导与实际训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自觉训练和考核评比相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重点通过安排学生自主的分散训练与有教师指导的、集中的训练等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性与全程性结合,做到课内有教学指导、课外有训练目标,并有多元化的展开形式,建立全方位、全程的训练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反思能力和领悟能力。
第三,建立培训组织机构,完善培训质量监控。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专门的组织培训机构,如指导测评中心等,出台培训与考核规程,由专人主抓,任课教师、学生“小先生”积极参与其中,直接掌握和管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形成立体式的质量监控体系。结合有关学科的学习,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达标考核的方法,不达到合理要求不允许参加教育实习。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以形成整体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的民生事业,人们的教育需求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的制约。当社会经济属于商品短缺时期,人们对教育的期望是"有学上",国家致力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当社会经济及商品生产告别短缺而追求质量与效益时,人们开始追求优质的教学,由"有学上"转为要求"上好学",普遍期望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优质的学校。政府致力于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全国各城市,小学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后,施教区范围内房价逐年飙升,标志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渴望。于是名校集团应运而生,放大优质资源主要是扩大增量资本。但人们担心优质资源的数量是否能与质量同步扩张。当社会生产力水平更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以自主品牌、科技创新和建树企业文化为标志时,人们对学校优质教育的期盼也随之发生变化,名校和名师在人们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教育的发展必须回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同时引领社会观念的变化,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和个性化的成长。江苏率先提出小学特色化的建设,一批特色学校脱颖而出。江苏的一批名校率先体现特色发展:南通师范二附小的情境教育、南京北京东路小学的情智教育、南京长江路小学的和谐教育、苏州常熟实小的发展性教育、宜兴市实小的求真教育、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生命关怀教育、吴江盛泽实验小学的智慧教育等,百花齐放。
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需要,而且要引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以改变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的方式为主要标志,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从劳动密集、投资拉动、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理论创新,依靠创新型人才的智力优势的高付加值的精致化、创新型增长。小平同志当年所说的通过教育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期望,成为更急迫的现实需求。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培养各个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基础教育是为国民素质和国民经济奠基的教育,也是为创新型人才成长奠基的教育,基础教育必须着眼于社会和时展的需求,主动调整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正是对社会经济转型的主动适应。
教育有为社会分层的流动和上升提供渠道的职责,由此凸显现代社会的机会公平,这就决定着教育必须由起点公平过渡到过程的公平,这就意味着小学教育的均衡在现阶段要有高位均衡的观点,不是削峰填沟谷式的消极均衡,而是以改革发展的战略和长远眼光,做到高位均衡。这方面江苏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经济发展为此提供了物质力量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江苏的文化积淀、传统的教育优势、尤其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使江苏小学教育均衡体现为高位均衡。随着时代的进步,江苏率先提出小学教育的特色与创新,学校应有各自的特色和个性,这是教育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高位均衡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职业兴趣;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1-000222-02
作者简介:赵阳(1991-),女,吉林省松原市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同样经历高考严格选的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却出现了分化,并且经过调查,这种分化与学生的职业兴趣有关。早在1959年,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便提出了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所谓职业兴趣是指人们对某类专业或工作所持的积极态度,不同的人对不同职业或同一个人对不同职业都可能抱有不同的态度。
一、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缺乏的原因
(一)专业选择存在盲目性
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到自己所向往的学校,无法就读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因此盲目的填报了志愿,在进入大学后,难免存在消极抵触的心理,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不仅耽误了自己,还浪费了美好的大学生活。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大部分会从事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如果对本专业没有兴趣,没有学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出现错误。
(二)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不积极
现有就业政策对师范生的就业方向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即绝大部分师范生毕业后都要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必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意向并不都局限于小学教师,其中不乏一些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并不积极。对未来职业的这种态度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一些专业类课程上。这是导致学生职业兴趣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对教学、考试模式不适应
大学生的时间基本上是靠自己来支配,因此学生要有一定的合理支配学习与娱乐时间的能力。然而,有的同学却无法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前“临阵磨枪”,使得成绩不理想,而成绩不理想又导致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并最终导致学生职业兴趣的缺乏,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另外,现在的考试主要采取闭卷、书面的形式,考查的内容中书本知识占了大部分,而实用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少,由于学生智力倾向的不同及学习侧重点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擅长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必然存在一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因不擅长书面考试的形式,而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导致他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职业兴趣逐渐降低。(四)职业态度存在性别差异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认同感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生对于小学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高于男生,他们相对于男同学更愿意主动接受小学教育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以及更积极的深入到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要关注性别差异。
二、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兴趣的策略
(一)入学前在专业选择上提供有效的指导
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对大学各个专业的特色、对学习者的要求、课程设置等情况都缺乏了解,他们所能得到的指导和有效的信息是极少的,这就使得他们在专业的选择上有很大的盲目性。进入大学后如果发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原先的设想有较大的差距,往往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入学前在专业的选择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能使学生寻找到真正的志趣所在,又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这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又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二)身临其境,体会教师的职业魅力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处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一条难得的认识社会的途径。高师院校可以多多安排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进入到各小学校进行实践学习,使学生身临教育情境之中,去感受真正的小学课堂,与学生一起上课、玩耍,体会教师职业的魅力。其次,实习的所见所闻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其中必定有他们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学生亲自参与到小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而不再是“纸上谈兵”。见习使学生们了解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小学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性,使得学生提高了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主动、自觉地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
(三)注重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品格
师范生职业品格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职业品格加以影响的过程。在师范生教育中,职业品格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基础,要在学生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通过理念的确立激励学生立志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两者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新时代教师职业品格,进而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作为要在人心上刻画的未来教师,将是一个神圣又慎重的职业。小学教师尤为如此,小学生无论身体还是生理上的发展水平都尚不健全,就需要教师的教导和约束,这不但需要耐心,更需要方法和知识。然而,对于知识的学习,正如俗话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兴趣是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探索的积极动力,因此,培养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兴趣就显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范士龙.教师关怀的生活样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4]蔡志凌.“90后”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3(3).
[5]郭翠菊.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所在[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
[6]张爱卿.组织行为学[J].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7).
“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顶层设计”“中学导讲评式教学实验”“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攻坚计划”……这是一系列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叩问本质的区域教育整体改革,在成都东郊556平方公里的龙泉悄然面世。
“九年来,我见证了龙泉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崛起,也见证了龙泉驿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这是李霖涌的肺腑之言。他是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一名普通教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原本不是一个纯粹的教师,因为我曾经下海经商,先后做过校办公司的出纳和校办工厂副厂长。”
“为什么选择到龙泉来做一名教师?”是这里“充满勃勃生机的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的热土”,让他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于是,在2005年8月5日,他选择了桃花故里,正式踏上了龙泉一中的讲台,这一天正好是他40岁的生日。
而作为龙泉教育战线5000多名教师中的普通一员,李霖涌见证了龙泉教育人探索教育改革所付出的努力和贡献:教育投入大幅增长,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课程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水平跃居全省一流行列。
“追寻教育的本真,是新一轮教育变革的思想根基和至高点,也是龙泉教育人的信仰!”这是龙泉驿区教育局局长黄与红对龙泉教育改革做出的注释。
她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没有信仰的教育也将沦为“教育技术”的奴隶,而这样的教育改革经验也将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Part1 顶层设计 从根源探寻教育本真
这是源于2010年的一场变革。当年8月20日,历经半年调研论证,易稿12次,《龙泉驿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遵循规律,摒弃功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龙泉老百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原始冲动下应运而生。
“一场触及灵魂的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出台、新一轮“课改攻坚”启动,龙泉教育人深刻地认识到: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龙泉的教育与“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升高的教育需求相匹配。
龙泉教育人认为,发展中的优势让他们感到龙泉教育“化蛹成蝶”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发展中的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实施区域教育改革必须系统思考、整体构建……构建全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顶层设计”及其配套评估体系势在必行,这既是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是龙泉教育人涌动于心的内在需求。
龙泉首先确立了“顶层设计”改革的核心理念:“育人为本,特色发展。”《方案》明确了“育人为本、特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指导思想,把“培养习惯良好、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兴趣广泛、个性彰显的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
《方案》以六大板块构建“顶层设计”改革框架,即办学思想“理念校本化、视野国际化、行为人文化”;常规管理“制度建设科学化、过程管理规范化、目标考核综合化”;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序列化、课堂教学优质化、评价方式多样化”;队伍建设“师德建设系统化、队伍成长团队化、专业培训终身化”;学生发展“习惯培养常态化、知识技能能力化、兴趣活动课程化”;特色建设“学校发展自主化、文化建设个性化、办学成果特色化”。“十八化”分别从校长、教师、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目标和考评要求,勾勒了该区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路径。
顶层设计理念中响亮地提出了“三个”观点:不唯分数而教,要为发展而教;不为生存而教育,要为教育而生存;校长有思想、教师有理想、学生有梦想。
黄与红说:“‘顶层设计’重在唤起教育人的心灵觉醒,校长潜下心来办学,成为有思想、有理念、有作为的专业化校长;教师静下心来思教,研究儿童、研究课堂,成为师德高、业务强、受欢迎的专业化教师;学生拥有天真烂漫的童心和健康快乐的童年,成为好学、好问、好思、好动,有梦想的阳光儿童。”
有教育专家这样评价:如果说“顶层设计”是一场观念革命,则其观念创新集中体现为对教育本质与要义的回归与坚守、对教育路径的改革与创新。
“那记惊雷唤醒了改革的蓬勃力量”
从2010年夏那记炸响的惊雷开始,龙泉教育人开始全线发动、砥砺前行。
2010年8月20日,该区“顶层设计”动员大会上,时任教育局局长宁旺成向全区3000多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激情号召。
2010年12月,龙泉组建了由各教育集团理事长、学校校长、教育行管人员、教研员组成的讲师团。
1.1现行管理模式古板不变
在现行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当中,学校都或多或少制定出一套套的制度和规则,让教师和学生去遵循和实施。那么管理人员就必须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相应的老师和学生也就要严格照办,不敢违反。这样一来,老师在上课时自我的一些个性和特色就难以实施,以至于一些好的创新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所以使得教学水平难以提高。按照以前的教学模式,小学教育中教学成绩的评断由学校的领导阶层来进行判定。这样一来,教师为了自己表现更优异,就必须符合领导的口味,那么教师就会采取填鸭式教育。那么教师自己教学特色难以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难以被发现和发挥,小学教育成果自然得不到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冒险尝试自己的特色教学,万一失败会被批评,成功也不会有奖励,所以老师的教学会选择僵化的教学,这样一来,小学教育将得不到进步。
1.2只根据成绩好坏判定学生优劣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从小学学习任务就开始就越来重。所以社会上也开始了减负的呼声,但是在教育变革的压力下,不是减压,反而小学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现在都面临着竞争尤为激烈的升学压力,为了能考上好的中学,小学生们整天都在努力的奋战学习。所以小学生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填鸭式的接受一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降低,教师的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都必须遵循老师学校既定的规定和学习内容,使学生没有了个性发展,一旦不合要求,就会被制止,不允许有违规,一旦违规,会受到惩罚。在只看成绩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整天都会一直强调成绩很重要。如果有些学生有艺术,歌曲或其他方面的优势,也会在成绩的驱动下被埋没。小学时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可能会形成一生的学习习惯。所以只看成绩,压制了洽谈方面,以后学生的发展会受限。每个人都只会成绩,其他什么方面都没有创新能力了。而且如果强制的学生学习,整天在书海题海作业中,会让学生产生烦躁感,对以后极为不好。所以一人为本就变得更加重要,应该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结合管理者,开展小学教育工作,那么小学教育才会发展的长久。
2.以人为本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开展的措施
2.1改变管理层的思想
对于传统的管理层,他们都是以学校的传统规则制度为主导,应该转变管理层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层应该从教室和学生的角度,观察他们的特殊的特点,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层首先应该参与到课程教育中来,偶尔的兼职老师的课,体会一下实际的课堂实质怎样的。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助于让管理层和老师有种平等的感觉,消除长期以来上下级的距离感,使得真的融入一起。其次就是管理层在设定规定时时时刻刻站在教室的角度去考虑,了解教室真实的需求,让教师有归属感。还有就是要尊重老师,激励老师,让教师调整自己,与学校的同步发展。
2.2小学教育管理中必须设定以人为本的制度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这时在制度中做以规定,教师学生管理者才会重视这个的重要性。学校应该从以前的严格条条框框,,改革成教师可以出去到别的学校学习。制定制度老师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教育,如果有成果,就要积极及时的进行奖励,设定具体的激励体制,让老师可以有动力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也不是一味的按成绩评定学生的好坏,如果学生有其他特点,可以制定制度,符合要求并做的很好,也是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对于教师,可以实行岗位责任制,实施岗位津贴,对老师的劳动多劳多得,只要是工作业绩好久奖励,竞争上岗,从而创造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应该以学生和老师为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去指定制度,让教师学生看到努力的希望。
2.3多关心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尽量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工作强度,工作情感。这样才能给教师一种宽松的,充满工作动力,又有领导同事关心的工作氛围。对于企业,关心员工会使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同时使得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有一种家的感觉。让教师对工作充满了动力,让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对学生教学更加认真负责。从而教师会很开心的投入工作之中,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了良好的激励体制,有了关怀,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从而学生也会有好的影响。同时,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不强制,这样说不定能发挥中他们的特色,在别的方面有一番造诣。
3.结语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教学质量 管理问题
小学教育对个人未来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管理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学校基础管理的核心工作。从我国小学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小学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实施新课改和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小学教学质量管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总结归纳了当前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学质量控制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教学准备的科学性不强
小学教育的备课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是:部分小学教师对备课工作不够重视,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有的把过去的备案重复多次使用,有的甚至将参考书中的教案内容抄写一遍。有的学校对备课要求过于刻板,不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缺乏有效性和创新性。集体式备课没有真正达到集中教学智慧、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有的甚至将备课的教案分工准备、集中抄袭,没有真正发挥集体式备课的作用。
1.2课堂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不强
有的小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事前准备的刻板教案实施教学,没有认真倾听和解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听课遇到的难点问题,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和积极性。有的在讲课中满堂提问,简单地认为这样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导致学生被问得头脑混乱、无所适从。有的对课堂教学采取放任式方法,过于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未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清楚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缺乏清晰的条理,对课堂教学活动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控制和引导。
1.3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不强
一些小学的班级规模设置上千差万别,有的小学的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存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问题,有的学校特别个别重点校普遍存在大班现象,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有的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安排。有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缺少专业化人才队伍,现有教师队伍缺少课程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能力,严重制约和影响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2.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生源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的家长对于优质类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此外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在教学基础环境和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的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对优异时,就努力把孩子转到基础条件更好的小学就读,从而导致学校间生源分布情况不均衡。同时,由于受到教学类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优质校录取人数超过学校教学承载总量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各个层次和水平学生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中,从而不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开展,不利于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管理。
2.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部分家长把主要精力用在赚钱养家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或不科学、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有的对孩子成长关心得不够,对孩子过于溺爱,无力对孩子进行必要教育和指导,更缺乏必要督促和帮助,导致孩子学习自觉性较差。有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科学,对于孩子没有耐心,动辄就打骂,更不会给予必要的激励,家庭教育效果不好。
2.3教师素质方面的原因
部分老师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认为教师待遇和公务员相比差距很大,从而导致个人心理不平衡,敬业精神弱化,责任心不强,甚至有的存在师生关系庸俗化倾向。有些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理论素养和质量管理观念不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有的缺乏创新性意识,满足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考虑不够、研究不多,导致教学质量、水平和层次长期得不到提升。
2.4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小学虽然建立了教学管理体制和框架,然而在教学质量的激励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制定,只停留于约束、限制及管理的初始阶段。学校教科研活动有效性不够,小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得不紧,教学科研水平不高。部分小学教学的基本设施和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实验室、图书室及实验类器材设备等方面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3.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学质量控制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集体性备课工作,定期开展大集体式备课,组织科组中所有教师参加;不定期开展小集体式备课,组织年级组教师参加,通过备课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教案的个性化特色,要求教师备课时将规范性与特色性统一起来,防止教师备课教案千人一面的问题。重视课后辅导,强化课后作业管理,按要求对各年级学生的作业量进行统一,防止额外增加作业的问题。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对各校进行教学质量调研式考试,促进各校、各科教学质量实现均衡性发展。
3.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课堂教育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和保障。强化课堂教学指导,通过公开课和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工作,对听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进行通报表扬,对听课发现的问题用集体通报谈共性、私下讲个性问题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任务和效果落实到位。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每周抽查方式,表扬课堂教学比较规范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科目及班级,组织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对习惯不好的班级进行会诊,推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
3.3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以研究课题项目为有效抓手,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科目教研活动,自觉开发校本类课程,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注重加强对小学教育学科业务骨干及专家人才的培养,做好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将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增强个人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及教研能力,促进小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
4.结语
小学教育成效如何,教学质量管理是关键,因此,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小学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措施和办法,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推动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和培养我国未来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兰英.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探析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途径[J].教师,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