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时间:2023-06-16 16:0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

第1篇

一、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智育化倾向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学校音乐教育主要属于美育教育的范畴。历史上学校音乐教育曾经走过全盘政治化的弯路,而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问题则是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学内容知识化

⑴音乐元素的学习过于强调认知

⑵歌唱教学不以审美体验为主旨

⑶欣赏音乐多以非审美体验为主

2.音乐教学手段知识化

⑴认知前于体验

⑵体验不以审美为主线

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美育教学的审美性原则和感性体验特征:一是忽略了音乐教学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则,二是忽视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途径是感受和体验音乐。这实际上是沿袭了智育教学的一般方法。我们把它称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二、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倾向的后果及原因

音乐教育有德育功能、智育内容和美育功能,但核心是美育功能。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后果是,现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未能很好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未能普遍激发艺术教育应对学生引起的巨大兴趣,因而多数学生未能主动地将音乐审美化为造就他们人生的文明素养。

九十年代,中央提出要加强素质教育,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尽管学校音乐教育大大加强了,但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仍无根本性提高,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们比以前更不会唱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是绝大多数孩子们不能完整地唱几首学校音乐课本上的歌,不能视谱歌唱,不会音乐的读与写,不能用音乐表达、合作与交流,甚至于报考音乐学院的孩子除了能唱规定要唱的一首民歌外,居然不能正确地唱出第二首民歌,更别提唱得怎样。这种情况正是音乐教育智育化的结果。

造成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智育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条:

1.学校音乐教育沿袭专业音乐教育方式

音乐本是一门人文艺术,学校音乐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是所有人成长过程中都应接受的素质教育。它的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审美体验,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和文明素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音乐学院的教学体系主要靠引进德国、法国、苏联等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以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体教学内容。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学校音乐课往往忽略了音乐是人文艺术的特点,而将一门以直接感觉体验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简化成了一门以音乐知识主导的“理性认知”课。音乐课的主要内容是音符、节奏、音乐术语和音乐形式的认知。

2.当前中小学校的音乐教师习惯使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

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大都是高等音乐院校以专业音乐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多数是以理论形式存在的,他们在大学里主要是通过书本来掌握音乐知识。从教以后,采用自然学科的授课方式教学是自然的。他们没学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听、唱、视、动等感觉体验来教授音乐,而是让孩子们正襟危坐地以听教师描述、讲解音乐作为接受音乐的主要途径。这就使本来生动有趣的艺术性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3.热衷于学习音乐技能的功利目的

社会往往将学生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比赛中得奖作为教学成果的评判标准;家长也将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学了多少知识技能,对孩子的升学是否有益处。有不少教师,不管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仅仅是为了某种功利性的追求(例如教师的教学展示评定,各种校、区、市级的比赛获奖情况等等),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老师的语言去表达音乐,按照老师的感受去理解音乐……这种做法违背了孩子的自然天性,不可能引起孩子们的审美兴趣,也无益于孩子们德、智、美的全面发展。

4.学校音乐教育管理效仿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

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还缺乏符合美育教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实行的是智育教学管理的“三考”制度,即:学生考试、教师考核、学校考评。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无疑强化了音乐教育的智育化倾向。

三、音乐教育应该回归音乐教育的

本质――美的活动

1.以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为主要教学内容

音乐教育主要是从事人的“心灵教化”,但是这种教育能起到的教化作用是有自己独特途径的,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和审美实践潜移默化达到的,音乐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为学生的音乐审美实践服务。学生在体验、认识不断深化的音乐实践中逐渐了解音乐的价值,提高音乐审美水平。人最自然的音乐实践和最原始的音乐审美都来自于歌唱。所以国际音乐家柯达伊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通过歌唱”。但是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弱化了歌唱的教学内容。近20年来,上千万琴童的出现成了中国音乐教育的一种别样的景观,这似乎是值得炫耀的成果。但是这些孩子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缺少了审美,对多数孩子来说,弹琴拉琴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乐趣,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因而他们只是把奏乐学习当成手艺,而没有掌握音乐语言的基础语言。我们对北京市银河、翠林、星河湾等小学,十八中初一学过乐器的孩子进行过音乐能力的测试:能完整唱完一首歌、正确视谱(无论五线谱或简谱)歌唱的竟不到5%!大多数孩子不能从奏乐中得到美的享受,更谈不上审美水平的提高。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家柳内在1886年发表的《音乐作为人文教育的教化手段》中所提出的:“奏乐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奏乐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奏以及奏些什么。唯有摆脱单纯的、机械的功利观点,追求达到普遍的音乐教化,才可能充分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价值。”

2.通过能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对音乐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活动。能动参与是能力与动力相适应的积极参与,也是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歌唱是学生最容易能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能动参与的歌唱实践为首要教学内容。

3.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情趣

音乐能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已是定论。问题是用什么音乐,通过何种途径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审美习惯。音乐的特征决定了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感觉教育,培养良好音乐审美习惯和情趣的最佳途径就是用美的音乐,通过音乐实践进行感觉体验,使学生从感性的初级审美逐渐深入提高到理性的高级审美。民歌是本民族人民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传承下来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唱民歌最容易激发处于自然状态的学生的审美感受,所以中小学的音乐实践应该从唱民歌开始。

4.通过音乐审美愉悦帮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歌德在他的名著《诗与真》“教育领域”部分中,具体地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和想象,其中把音乐当作一切的先导和核心:“不论孩子们以什么开始、人们看到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总是在歌唱,看来那些歌曲到处一样地,对每一件事都特别适应。好几个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相互地伴奏;傍晚还有舞蹈,通过合唱使他们的舞步得以活跃、并规范化……在我们这里,歌唱是教化的第一步,一切其他的都接着歌唱展开,并以歌唱为中介。在我们这里,最单纯的享受和最单纯的教学,都是通过歌唱得以活跃,并打下烙印的。即使我们从信仰和伦理的表白中所传承的,也通过歌唱被分享。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的方式是:唱出音来,学着用符号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并且根据这些符号的提示,立即在他们的嗓子里重新寻找到它们,此外更配上词。他们就这样同时练习手、耳、眼,比人们想象更快地掌握衡量的艺术和算数的艺术。所以,我们在一切可能想到的事物中,选择音乐作为我们教育的元素,因为从音乐出发,开拓得均衡的各条道路,会向各个方面扩展。”这一大段话具体、形象地道出了歌德的让孩子们在音乐教育的审美愉悦中健康成长的教育理想。2009年,我系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办了第一所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爱乐音乐实验小学。一个半学期的教学,我们都努力尝试让孩子们在审美愉悦中学习音乐。

5.让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内心化

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内心化,克服学习音乐的纯功利目的,使音乐成为人生美好的内在修养,是人文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验、实践、感受、审美音乐,让好的音乐引起孩子的内心冲动、内心喜爱、内心追求(审美是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结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实现的深层目标。

四、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探索途径

在我们的探索实践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美育化的工作,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步骤循序渐进。

1.让学生了解音乐美――从音乐母语走进音乐

初学者以本地区本民族童谣、儿歌作为音乐入门的主要素材,然后逐步扩大到外国民歌,从五声音阶扩展到七声音阶,从民族调式扩展到中古调式、大小调。

2.让学生理解音乐美――通过音乐母语,掌握、学会音乐的语言

3.让学生体验音乐美――一切通过有修养的集体歌唱,用声音、肢体等全身心地歌唱

4.让学生实现音乐美――集体做美好的音乐

五、关于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建议

1.突出歌唱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也出现过脱离音乐实践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重新回到歌唱”的方针。针对当前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回到歌唱去!”

2.组织编写突出音乐实践的学校音乐教材

3.增加中小学生音乐实践量,试办每天有一节音乐课的音乐小学

4.改革音乐教学管理方式,不以音乐知识的考试为衡量学生音乐成绩的标准

5.改变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重在培养实施人文音乐教育的能力

第2篇

【关键词】高校音乐课堂管理优化路径

一、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价值与作用

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美育有着极高的价值,切实加强音乐教育成果,就必须高度重视音乐教育[1]。从高校音乐教育视角分析,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引领教师进行高效教学,培育学生综合素养,深化音乐教育成果。高校应该从以人为本、制度性、规范性三个维度出发,构建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体系。以人为本是指尊重学生的核心地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工作;制度性是指以合理的制度为参考依据,为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支撑;规范性是指面对一切违法乱纪的言行,都要秉公处理,保证客观性、公平性,以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音乐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人才培养的战略途径。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改革的核心点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而进行。教学质量的提升与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是脱离不开的,如果没有高效的音乐教育管理作为支撑,那么高校就无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性需要,也是学科教育从综合性、细致化以及学科自身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2]。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在音乐教育管理方面,基本依靠“二级”管理方式,即“院+系”,同时也慢慢形成了“主模式+多辅助模式”的新型教育管理体系,有效增加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制度性。因此,摸索、尝试构建新的音乐教育管理路径,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乃至我国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音乐教育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最为突出的现实性问题就是领导不够重视,以及教育理念的偏差。大多数领导对音乐教育工作的价值与作用缺乏清醒的认知,关于美育也是模棱两可。同时,教育管理机构的态度、理念、形式以及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对高校音乐教育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3]。艺术教研室作为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职能部门,也是决定音乐教育成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高校并未设置艺术教研室,残缺的教育管理机构对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开展影响十分巨大。如今,国家正极力促进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完善,但各高校贯彻与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唯有设置完善的音乐教育管理机构,才能为音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撑。

2.教材内容缺乏规范性与时代性

高校音乐教材缺乏规范性,教学大纲也不独立、健全,选择教材时又存在随意性。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视角下,音乐教材需要以教学计划、教育特色为依据,精心挑选。教育部门可以组织学者、专家以及一线教师或优秀高校牵头,共同编写音乐教材与教学大纲,力求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提供统一性指导。同时,音乐教材内容必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统一,以学生音乐认知能力为立足点,侧重题材与体裁的多元化,保证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作品之间的巧妙交叉、承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有着民族之分、信仰之别、文化之差,编制涵盖多民族音乐内容的教材,更利于学生讨论、分析、学习。音乐教材内容还应与民间音乐相融合,例如傣族音乐、陕北民歌等。教育部门可以邀请民间艺术家和音乐教育专家共同编写音乐教材,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眼球,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文化,促进地方音乐的弘扬、传承以及发展[4]。因此,唯有制订健全、有效的教学方案,编制旗帜鲜明、内容多元化的音乐教材,才能保证音乐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教学形式固定、单一

音乐实践活动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同学校实践活动有着各自的特色。目前,高校音乐实践活动一般分为艺术团、军乐团、舞蹈大赛以及歌唱比赛等,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温馨、轻松,却又不失文化艺术气息的音乐教育环境。但实际上,与音乐基础知识有关的普及性活动十分少,音乐专题讲座或者是音乐会等艺术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冷漠对待,这就为深层次的音乐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高校音乐教育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开设音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该扩展普及范围,提升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质的养成。

三、高校音乐教育管理的新路径

1.构建完善、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教育有效落实、有序开展的根基。为了促进音乐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高校需要制订相关保障措施,成立专门的音乐教育部门、教研室或音乐艺术教育中心,同时指派专职人员进行管理,力求人员、责任落实到位。即使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挂靠于艺术系或团委等部门,也要设置音乐教研室,并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明确具体责任与岗位要求,以保证音乐教育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5]。挂靠于音乐院系下,虽然师资力量雄厚,设备设施齐全,为音乐教育管理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其配备的任课教师基本为专业教师,教学专业性强,学生的学习压力十分大,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此外,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艺术中心或部门具体承办与管理艺术活动,并配备专职教师,提供专用场地及设备,如艺术团体活动排练、演出以及管理等。这样不仅能够为学校艺术团体增光添彩,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促进其音乐素质的养成。

2.开设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课程

高校学生大都来自五湖四海,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更期待了解、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或者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但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自己的专长或者课题作为授课内容,脱离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轨道。因此,音乐课程设置需要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编制专属自己的教学大纲,以此为前提,开设音乐基础课、传统民间音乐鉴赏课等。为防止由于硬性要求导致学生排斥音乐课,教师编排课程内容时需参考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从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古典与传统民间音乐的同时,对学生偏爱的现代音乐也要给予支持[6]。

3.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校音乐教学体系中,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中小学时期音乐教育取得的成果并不客观,且学生了解、积累的音乐知识也很少,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开设,为学生了解音乐知识、文化提供了平台,也深深刺激着学生的音乐细胞,使其迷恋上音乐。教师可以借助古今中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知识,拓展视野,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感知能力等。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感兴趣,而对传统戏曲、民族音乐等却较为冷淡。基于表面角度分析,此问题与音乐教育理念是相悖的,但是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融合,必然会产生“化学反应”。例如,教师在讲授我国民族音乐基础知识时,可选择《台》进行导入,然后与民族音乐知识一起讲解。传统教育理念下,受“填鸭式”“灌输式”的影响,尽管教师所讲的音乐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学生的积极性极低。此外,高校音乐教学要选择“课堂+实践”的形式,“课堂”是第一课堂,是核心,“实践”是第二课堂,是辅助。课堂教学分为理论课与实践课,其中理论课包含音乐基础知识、基础乐理以及作品鉴赏等。实践课包含合唱、舞蹈以及乐器演奏,等等[7]。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借助第二课堂加以练习,以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是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最有效的途径。

4.组织实践活动

大学生有理想、有朝气、有活力、有独立思考能力,也有着叛逆心理。对此,高校音乐教育管理需要侧重实践,通过“理论+实践”,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第一,注重构建校园音乐文化,比如通过大合唱、音乐汇演等集体性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参与构建校园音乐文化创造机会,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二,侧重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学校应该借助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组建文艺演出团队、追寻音乐故里等有关活动,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音乐种子,让它慢慢发芽,茁壮成长。第三,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将音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与体验音乐带来的独特魅力。例如,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音乐、组织毕业汇演或者邀请名家名人表演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慢慢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实现全面性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必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59-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学校是社会主义文化培育与发展的基地,对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音乐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中学音乐教育水平的途径。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是人类社会有的精神产品,是一种特质性文化。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不仅能美化人的精神生活,也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作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性质的学校音乐文化,是师生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对学校和师生有依赖性,又通过自身的存在影响着学校文化、师生风貌和音乐教育水平。学校要真正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成为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就必须重视音乐文化建设,通过音乐文化促进学校音乐教育及学校文化发展。

一、建设中学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学校音乐文化是学校成员在特定的价值观引领下,传承音乐艺术,共同遵守和信仰的音乐行为规范。它是由规范、价值观、信仰和符号等要素构成。学校音乐文化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学校情趣高雅、内涵丰富的音乐文化蕴含着高尚的情操,是塑造师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师生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同时,又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师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加强学校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专职的音乐教师和丰富的音乐资源,是发展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学校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发展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学校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艺术品位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音乐文化能塑造师生美的心灵

我国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指出:音乐的境界是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它是文化的集中和提高的表现。音乐是以声音深入人们心灵的艺术,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使听众、演唱者能产生审美体验,激起美感。音乐艺术具有时间动态性和听觉性的特点,音乐的节律、律动与人的生命和谐共振。只要有欢快音乐或歌声响起,师生就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二)音乐文化能培养师生共同情趣,沟通师生的心灵

在学校,师生的心灵沟通可以有各种方式,音乐是最直接、最丰富、最有感染力的沟通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校长在努力塑造学校精神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以音乐文化为载体,通过音乐文化的魅力,使师生产生凝聚力,使学校产生活力。

(三)音乐文化能增进师生的情感、形成集体合力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造成人们之间的理解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和精神痛苦,从而引发了心理问题。作为音乐文化可弥补现代社会感情交流之困境,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以音乐文化活动为载体来凝合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轨迹,净化师生的心灵,引起积极、奋发向上的情感共鸣。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音乐的抒情功能,为学校成员之间情感交流提供一个“场”,使他们在音乐文化“场”中进行真挚而无言的精神对话,获得情感共鸣,使全体成员在一个共同分享的情感经验领域中达到交流与理解,让学校成员在音乐文化活动中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来增进友谊,形成集体合力。

(四)音乐文化能美化学校的形象

学校形象是社会公众和学校员工对学校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建立在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师生员工努力之上。现代社会,学校形象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音乐文化可以营造一个高雅、舒适的学校氛围。当师生员工、家长置身于一个声调柔和、旋律优美的学校环境中,就会心情舒畅,对学校留下美好印象,融人到学校环境中,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信赖感。舒适的工作环境可以调节师生员工的工作情绪,激励斗志,产生良好的学校形象。

二、中学音乐文化建设的策略

第4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 音乐专业 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虽然绝大部分积极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素质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行为方面较多的局限于经验型和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这也跟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有直接的关系。

一、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师范性

这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也是与专业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既能“上舞台”,又要能“上讲台”的一专多能的通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要掌握系统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音乐教育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音乐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技巧课程外,还应包括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中外音乐教学理论体系、音乐教材教法等课程。

2、综合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首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如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其次,在加强民族音乐文化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习、理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因此,在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应注重其他姊妹艺术人文学科等音乐相关文化课程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掌握和具备从学科综合的整体来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的方法和能力。

3、专业性

音乐教育是一种建立在音乐专业技能培养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它必须突出音乐的、艺术的、审美的特点,又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音乐教育,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表演与教学能力,欣赏分析乃至创作乐曲的能力,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工作。

4、多元化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应是多元化的,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不断开辟适合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专业和课程,开设职前培训或就业指导性课程,增强学生在未来生存环境中的竞争力。

因此,师范院校音乐院系的培养目标应从过于技术化向人文化、文化化转变。

二、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的若干设想

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是决定教育方向,影响教育全局、体现教育价值的关键。根据目前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学机制本体的正确定位与落实,目前应该是复归、体现以师范性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教育。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音乐教师教育无疑应该是高等的水平、师范教育的性质。就音乐专业来说,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专业音乐院校各专业,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二者应呈平行、并列状态,而非从属或包容的关系,更无高低贵贱之分。高等音乐教育专业达不到音乐学院那种单一而精湛的专业水平,但音乐院校的学生也难以胜任普通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因此,高等音乐教育专业应该努力寻求自己办学的主体意识,不与专业音乐院校去攀比“一专”,而应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综合素质”之路。

2、建立起有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综合素质不是全能,综合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培养出精通一切音乐艺术门类与知识的人才,而应该是在造就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师资的大前提下,施行以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除了切实开好现有的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习和艺术实践外,还应增设一些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有益,与音乐艺术相关,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新学科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哲学、艺术美学、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心理、音乐生理、音乐文学等,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及艺术修养,哪怕是讲座形式,也会大有裨益。

3、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考核评价体系

(1)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采用观赏实践性考核方式,改变以往专业课由任课教师或学科小组闭门考核,采用班级或年级小型演唱会、汇报演出的考核方式,组织学生观赏,教师打分。B、大奖赛式的评分标准。由于专业特点、声乐、器乐、舞蹈等技能等多以小课形式授课(一个老师带几个学生),考核中不免出现偏爱现象,为达到公平、公正的考核结果,不妨采用大奖赛的评分方式,去掉最高和最低分,得出平均分。C、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音乐教学的成绩评价可分为:平时、期中、期末、总成绩的评价,如可采用课堂提问、作业检查、舞蹈创编、即兴伴奏等方式进行,加大平时评价在终结性评价的比重。D、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让学生通过互相观察与评价,相互帮助与启发,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鉴赏、评价的能力。

(2)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建议。A、各种教学文件的齐全与质量、备课、教态、有无不断学习和创新的意愿;B、是否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专业技术;C、课堂上是否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耳朵,去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D、是否热爱音乐教育、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E、将教师能否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师资、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社会实用人才做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考核依据。

三、结语

一切教育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的都是为了准备未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杜会,音乐教育也应毫无例外地树立与加强未来愈识,切实把如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提供有效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智力与能力放在首位,不断修正与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音乐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万珍,王天宇.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56.

[2]吕丽娜.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6,(4):56.

第5篇

关键词 审美 音乐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经历了从“音乐美育”到“音乐审美教育”,再到2011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确立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变,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在人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发展的主线。

1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实质及其确立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十年课改始终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音乐审美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将应用于新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中。新《课标》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表述为:(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2)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3)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4)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5)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头条理念得到凸显,同时强调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品格和创造,这是对传统音乐教育极端功能化的深刻反思,是音乐教育科学本体价值的回归。

《课标》将“音乐审美”的内涵明确定义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这个界定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也和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戚戚相关。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之初确立的音乐美育思想,其诞生就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他们相互区别又相辅相成,音乐美育是辅助德育的重要手段,这种美育观深深受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乐以修身养性、以乐教完成德育”文化传统的影响。“礼为德育、乐为美育”,的西方美育思想中国化的尝试,将中国古代的礼乐思想与西方美育思想融合,赋予了中国古代乐教以新的时代内涵,推进了中国美育的普及。

音乐美育的思想也随着现代美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而不断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育观念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初期的美育有鲜明的不同,从着眼于现代教育的完整性而提出的美育是德育和智育的辅助,发展到现今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强调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转变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美育本质和作用的认识,也确立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教育”的思想。20世纪末的素质教育改革,明确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的提出,突出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不仅凸显了音乐课程“以美育人”的独特价值,它作为一种具有陶冶情操、促进德育功能和文化理解的综合教育理念,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中促进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如何实施“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2.1 牢牢把握“以美育人”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课程宗旨,实现音乐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文化认知的有机融合

音乐课程的审美性以及审美作用的凸显不是指要在音乐课程教学中丢弃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反,学生音乐审美素养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依赖于音乐实践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和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音乐的创作表演有其艺术特性,决定了音乐的欣赏、表演和教学都有特定的实质与技能要求,这是由音乐学科特性所决定的。而只有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认识多元的音乐文化,正确理解各种艺术表达形式,而这也正是音乐审美体验和认知文化的过程,也是学生音乐素养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有组织的音响能激起人的不同的情绪情感反应,对人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它精细人的感知,深化人的思维,丰富人的情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感受与理解音乐,才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

2.2 重视在“音乐情感体验”中增进“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包含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以及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学校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即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过程。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应在掌握一定程度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在音乐本体的艺术实践中,在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艺术门类的探究与感知中,在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中形成。

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密不可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理念,而“音乐审美”不是空洞、虚幻的目标或口号,其内涵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其中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依靠的是建立在音乐听觉能力之上的对音乐艺术的有效理解。沟通和交流离不开以音乐欣赏和演唱、演奏为主要形式的音乐表演活动。“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则需要有“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修养”。简言之,音乐素养是形成音乐审美能力的根基,正由于“音乐素养”对培育和发展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值得重视。

2.3 重视“音乐本体”,倡导有效的音乐教育

“音乐本体”即音乐自身,它可以泛指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文本(乐谱)或音乐作品的音响,可以是指音色、旋律、节奏、节拍、调式、和声等音乐作品的基本要素,也可以指构成音乐作品、形成某种音乐风格或表现特点的内在规律。

在课程改革之初,在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于“知识与技能”要求矫枉过正,过于忽视音乐学习的技能要求,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效果,满足于学生课堂层面上的广泛参与,把音乐课上成了一堂“综合课”,或者使得音乐课堂成了一堂娱乐活动课。在音乐教学中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文化认知等各面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局限于浅层次的场景描绘,将对学生的音乐要素把握要求降低到只要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忽视音乐本体的表现,致使音乐课堂游离在音乐之外,音乐本体的失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校音乐课程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提不上去,因此,要科学认识音乐教学规律,正视音乐本体的重要性,倡导有效的、使学生真正受益的音乐教育。

2.4 重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课标》要求系统学习母语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需要学习的,便是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最具民族音乐特征、自幼耳闻目睹受到习染的民族传统音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者从我国五大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和建立适宜学生学习的本土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库,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践行;体验;音乐艺术;经验;生态链;高等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识码:A

Experiencing Music in Practice

FENG Zhi-quan

(School of Music,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Jiangsu 21500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13号令,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艺术教育应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国外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艺体司2006年3号文件,公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课程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教育部的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如何使每位大学生通过音乐课,喜爱和感受音乐给自身带来的,给生活带来的乐趣,给自身专业发展带来的启迪。迫切需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教育方式的变革。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在《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一书序言中讲到:“音乐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本体象征。音乐揭示世界和人生的双重奥秘,并通过这种感性生命的揭示,展示有限生命获得无限精神超越的自由境界……音乐在人类历史上促成了人的自我精神的觉醒和人格完成(孔子“成于乐”,庄子“听之以气”)而在现代社会,音乐更具有和谐人心疗治灵魂的作用。音乐使人具有一种优雅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便在忙碌生活中失去生命原色和感性活力的当代人,重新达到本体复归。”①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技术、音像技术和设备的大众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音乐教育传统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高校音乐教师传统的知识垄断,被网上无限资源打破,高校使用的传统音乐教材及其高校音乐教师课堂中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被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交流方式取代。电脑音乐工作站、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网络音乐、网络歌曲和歌手的涌现。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面对这丰富多彩的音乐现实社会,面向追求音乐时代大潮的弄潮儿,应进行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音乐教学改革实践,适应和应对时代潮流的发展。给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感受基础音乐文化知识,体验音乐技能和技巧的表现魅力,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

这里的践行是指人要做的音乐实践活动。音乐践行活动应被广义地阐释为表演、作曲、即兴、听赏和运用音乐记谱法。体验是指人身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感受。音乐经验是指过去和现在音乐知识的理论性总结。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宗旨是社会需求,是要形成人与社会良性的“生态链”:社会能提供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什么样的音乐场所生存,什么样的工作实现个人价值被社会认可的最大化;社会和个人身心的需求,需要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适应社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根本是学生的需求,也是人的需求: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喜爱学习的知识,它包括当前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喜爱学习的知识内容和今后工作将从事喜爱的职业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动力是教师的需求: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能从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接触和教授知识中,学到新的喜欢的知识;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愉快的获得学生们的认可。社会、学生、教师三者利益在生活中价值的最大化,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形成音乐教育良性“生态链”的关键。高校音乐教育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社会上人们需求音乐的获得,对社会有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高等音乐教育获得发展;高校培养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获得他喜欢的职业,同时又实现了个人社会价值的最大化;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得到了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生活条件的优化。高等音乐教育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改革实践,是高校音乐教育实现社会、学生、教师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高等音乐教育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改革,这要求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理念的改变。高校音乐教师传统的知识垄断,要面对被网上无限资源的打破,面对丰富多姿生活状态的发展。高校音乐教师传统的音乐教材内容及其在课堂中静态、单向的传统灌输方式,被高校音乐专业学生鲜活的、动态体验后获得的音乐知识经验内容所取代。高校音乐课程环境观念的巨变,要求把学校环境和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的音乐因素,均视为课程和课程资源。实现正式(稳定的、不变的)和非正式(不稳定的、多变的)课程的融合。高校音乐教育者要与学校、广电单位、乐团和社区群众团体等音乐文艺单位,建立广泛和十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那里建立学校音乐实习基地。音乐教学要同当今社会上的音乐热门行业、企业进行互动。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要直接接触音乐热门行业,到他们中实践和体验。边实践、边学习、边得到少量的报酬,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实践及音乐创新的生理机能。高校音乐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当今社会音乐热门行业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原发性创新,进行大胆的对新音乐的探索。高等音乐专业的学校,要同学校所在区域的乐团和公共广播公司、文艺团体、群众团体建立互动机制。学校要定期邀请他们,为音乐教师和学生,提供系统的音乐欣赏服务。服务的内容包括围绕音乐作品的详细背景、演出和播出的时间表、教学计划、以及网上信息的服务等。

为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施,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每年都在暑期之前,安排学生进行三周的音乐体验和践行活动。音乐学院采取30人一个班级单位,10人一小组。安排10人到当地音乐电台去录制节目,并且负责音乐节目的策划、编排及于听众的互动活动。10人到当地歌舞团去参加乐队的演奏、演唱、舞蹈及节目的策划、编排演出活动。10人到当地社区去采风,记录社区演唱和演奏的民间乐曲以及组织社区的音乐活动,让人民群众享受音乐给生活带来的。(如学生到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到常熟古里镇白茆山歌协会。学生使这些地方社区的音乐活动,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开展的项目与当地的民俗紧密联系。他们让人民享受音乐、享受音乐给生活带来的欢乐。)这三个小组的活动及任务,每一周进行互换。每个小组都能够进行一周的音乐电台实践,一周的歌舞团的实践,一周的当地社区的实践。他们每个人都能够从不同的工作中,得到他们所需求的知识和技能,把学校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书本上僵化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动态的成果。他们从音乐践行中,体验到自身今后在学校课堂上需要学习的东西。

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变革,以及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施,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理论课和表演课等课程,教师要改变目前的授课理念,使学生能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人类共生共存,音乐是所有人的根本需求。音乐在人类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升华人的精神,丰富生活的质量。毋庸置疑,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应当成为人在追求终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高校音乐的理论课教学或表演课教学,要面向当今社会的音乐流行趋势,面向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教师可要求学生课下找当前大多数同学们喜爱的歌曲和音乐,进行课上集体分析解读,先让学生发表他们各自的观点,教师讲评学生的观点,最后说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看法。让同学们讨论,同学可提出不同的看法,最终达成共识。怎样才能使所有学生持续地参与有意义的音乐活动,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这要求高校音乐的领导者,牢牢把握社会、学生、教师利益最大化这一人类生活的本质,以及音乐本身的性质及其与人的素质的关系决定着,音乐是人类知与行的一种基本方式,包括思维、身体和情感。音乐它不仅代表着人类的基本思维和行动方式,而且是人类在意义的创造和共享活动中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践行的价值在于人对美的身心需求,在践行中体验现有的音乐经验和崭新的音乐收获,享受成功的欢愉。只有通过完整和充分的践行体验学习,才能领悟其音乐丰富的内涵。

高校音乐教师在改进音乐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参与学校区域内,音乐实业及其他各种音乐中介机构和人士的活动。这项工作应当通过对这些教学资源恰当角色的界定,在学校区域内的每个地方社区得以启动。如我院在苏州6中、26中等学校建立实习基地。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这里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使这些学校得到教学质量上的提升。这些学校的学生在全国或省市的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得大奖,形成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以及办学特色。由于高校音乐教学环境的繁衍,高校音乐教师所界定的角色将随之拓展,高校音乐教师必须承担有机整合、协调正式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的领导作用。高校音乐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对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开发,提升音乐教室的数字化进程。加快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及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的普及和在学生中的应用。

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对学校奖励基金项目的设立,科研基金的使用上进行改革。支持和奖励学生或教师,围绕音乐活动各类课题的学术研究。这些研究包括智力的、情感的、以及对音乐的生理反应。另外,还应当包括与音乐教育相关的社会领域的研究,以及直接有助于有意义的音乐听赏的具体研究。音乐践行活动是音乐学习的本质途径和形态,学生通过这类活动,认识和理解音乐和音乐的传统,喜爱上传统音乐的精华,喜爱上传统的音乐理论。学生在音乐的践行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是人类知与行的一种不可替代的方式,音乐是人类多元智力中一种必需和根本的形态,是人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一种特殊的传播和交流符号。音乐践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所从事音乐事业的伟大,人类生存不可缺少音乐。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中,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音乐教学核心,是如何启发调动学生对他们非专业课程的兴趣和喜好,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益。通过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学习,不仅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而且也陶冶了心情,也对其所学的专业有益。爱因斯坦曾说:“我的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1912年8月的一天,他突然对妻子说:“我有一个非常奇特的想法。”说完后就坐在钢琴边,边思考边弹琴,经过长时间思考后,便钻进顶楼的工作室,一星期后他走下楼来,手里拿的稿纸便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原理》。②钱学森是我国一位有音乐修养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位小提琴手。俄国“五人强力集团”成员鲍罗廷是位有名的化学教授。天王星发现者威•赫歇尔经常在巴黎圣母院举行音乐会。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他既是思想家又是音乐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编著了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词典。波兰前总统帕德莱夫斯基是著名的钢琴家。英国前首相希思是位指挥家。西德前总理施密特能弹一手好钢琴。泰戈尔、巴尔扎克、高尔基、罗曼•罗兰、托尔斯泰、恩格斯等大人物,都是音乐爱好者。音乐不仅给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们带来愉悦,而且也带来科学和思想上的灵感。

为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寓教于乐,对他们所学专业带来启迪,我采取上课教的内容,课下让学生寻找类似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如:我上课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要求学生了解歌曲《茉莉花》有多少个不同的版本,让他们上互联网或杂志书中去找。这样学生可以找到英国人巴罗出版的《中国游记》书中的《茉莉花》,英国作曲家格兰维尔•班托克引用的《茉莉花》旋律,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引用的《茉莉花》旋律,从中学到普契尼为凸显歌剧《图兰朵》故事的发生地中国,在歌剧中多次引用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学生还会了解到国内最早用工尺谱记谱,又有歌词的是成书于清代道光年间贮香主人编纂的《小慧集》;《小慧集》中《鲜花调》是七首工尺谱的最后一首,箫卿主人仅用工尺谱记录了词曲;两段唱词由于第一段唱词开始为“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故曲名称为《鲜花调》;后来也有以第二段唱词开始为“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将《茉莉花》作为曲名。除以上外,学生还了解到河北南皮的《茉莉花》、辽宁海城的《茉莉花》、辽宁长海的《茉莉花》、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茉莉花》(改良调)、河南商城《一朵茉莉花》等等不同的《茉莉花》版本。同学们找到如此多不同版本的《茉莉花》歌曲后,我让同学们听和感受这些不同版本的歌曲《茉莉花》,感受它们风格及音乐表现上的差异。笔者在教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题材时,同样采用教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方法拓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他们的知识。另外,结合上课所学的知识,利用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音乐联欢活动,让他们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笔者还利用上课尾声或上课中间,让学生进行音乐展示,使学生的行为和老师的上课展开互动。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要面对现在着眼于未来,要架构社会、人、学校良性的“生态链”。音乐作用于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丰富生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企业家在大规模流水线上,利用背景音乐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超市中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放慢了购物者的脚步,提高了超市的销售量。快餐店播放活泼的音乐,提高食客的进餐速度,增加了就餐者。悠扬的音乐可以促使植物叶面气孔的放大,使其加速生长。温和的旋律可使鸡的产蛋量、牛的产奶量增加。音乐还能治疗人的某些身心疾病等等方面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20世纪末,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公布了豪斯赖特研讨会报告――《2020视野》(Vision 2020),这一具有前瞻性的2020年美国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豪斯赖特宣言》对各国的音乐教育都有某种启迪作用。作为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改革实践,将使得高校音乐教育者的任务比原先的音乐教育模式更加繁重。高校音乐专业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要比原先教育模式下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更加融入社会。高校音乐教师的知识传承,要比原先教育模式下的音乐知识传授方式,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践,将使得高校的音乐教育紧紧围绕着当今社会的需求,达到社会、学校、学生或人,以及教师共同利益的共享。达到高校音乐教育能够长久的发展和繁荣,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可。在践行中体验音乐经验的实施,将使得高校音乐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上从事他们喜爱的职业或找到他们在社会上赖以生存的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同时,高校音乐教师在于学生们的接触和知识的传授中,获得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生活的优化。(责任编辑:楚小庆)

第7篇

现如今,在各大高等院校中都相继开展了音乐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技术在现代技术中普及面越来越高,这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为高校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新媒体与高校音乐教学结合到一起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音乐教学;特征分析;改革措施;探讨

“新媒体”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信息咨询传播媒介。较之传统媒体而言如报刊、广播、电视、杂志等等,“新媒体”更注重利用网络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新媒体的发展需要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网络资源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网络信息传播媒介也更上一层新台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等新型的信息传播设备了解国内外的最新消息和娱乐信息。大学生作为最易接受新咨询的群体,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新媒体的出现也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育的特征

我国大力发展艺术事业,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高校音乐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最具独特性与最具时代性的重点课程。此外,在新闻传媒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我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责任,所呈现出的基本特点已经成为了最具时代性的重要标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师生互动更加频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重要的主体,两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内容。

1、富有时代性与传媒性

众所周知,音乐自身所具备的独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产生一种能动效应,对整个音乐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闻传媒时代中,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均具备时代性与传媒性。学生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在新闻传媒的指引下能够积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各种新闻节目接收信息。此外,新闻传媒所具备的互动性,既可以实现音乐教育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又能为其各种新闻信息传播载体搭建良好、舒适的互动平台,从而培养和提升高校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制作效果、音乐理解能力等等。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高校音乐课程与其他的基础性课程有所不同,其教学目标并非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点的多少,而是以愉悦学生身心为根本目标,培养高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显得至关重要。新媒体的出现为师生间的互动沟通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例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一系列的学习讨论,并对其学习的重难点加以巩固练习;学生还可以运用网络资源欣赏经典的音乐作品,以此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充分调动高校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发性;高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新媒体网络平台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创造更多有利的机会,既能满足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习得更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同时又能帮助高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辅导。除此之外,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其问题的地方进行详细地讲解,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反馈教师可以知晓学生日常音乐学习的困惑与不解。

2、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育途径更加宽广

音乐教育中音乐本身是一种具备内涵的产物,从艺术的角度而言,音乐是一种高雅艺术与传统艺术结合的新形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由于牵扯到众多音乐内容与音乐理论,其难度性非常大。在新闻传媒时代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得到扩大,并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模式。由于音乐教育涉及西方教育与国内教育,很多学生会对其理解难度增大。但是新闻传媒下,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会与新闻传媒相联系,在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新闻传媒平台中,进一步丰富教学为容,能够实现音乐、文字、视频的结合,促使音乐更加具备感染力与传媒性。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课程是一种以传达声音为主、辅以必要的教学器材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门人文学科的实践活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网络资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采用先进的新媒体教学模式,尤其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上的广泛使用,这不仅丰富了高校音乐网络教学资源,而且也符合了高校音乐教学的历史发展潮流。具体而言,首先,高校音乐教师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使得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音乐的内在价值;其次,高校音乐教师利用新媒体向学生演示各种乐器,使学生能够拥有视觉音乐感;最后,教师可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能够品尝音乐盛宴。另外,新媒体也拓宽了音乐学习的路径,学生可通过微博、微信等主要传播载体进行音乐学习,这不仅可以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且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世界级的音乐盛宴。

3、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在新闻传媒时代,各种新闻载体的出现造就了音乐教育的传媒化,其中最主要的表现特征为教学方式。在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音乐课本知识,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化,未能突出主体教学形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消逝,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在新闻传媒时代下,各种传播载体以及传播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这一现象。教师不再亲自演奏或者表演乐器,并且能够将国级别的原生态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音乐教师将优秀的音乐表演节目进行下载,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以及音乐素养,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兴趣进行学习。当下的高校音乐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更注重学生学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并未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运用现代化新媒体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学生可以走出高校音乐教学课堂,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进行深入地辅助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选择各种乐器的演奏视频呈现给学生,从而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形式。高校音乐教学采取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之下,音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仅仅进行指导与解析便能够获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中音乐教育的不足

1、高等院校没有为改革音乐教育投入足够的资金

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时展的主要趋势,在发展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各种媒介产物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新时期音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且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由于新媒体属于新兴事物,部分院校对其基本性质不甚了解,无法将新媒体对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行评估。在资金的投入方面,高校所做的还不够,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对音乐课堂进行创新,导致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停滞不前。另外,不少高校存在错误的认知,没有充分意识到新媒体的价值,认为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传播信息,却忽视了它对促进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内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2、高校内的音乐教师对新媒体了解不够深入

在开展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教师是非常关键的部分,他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如今新媒体迅速发展,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该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新媒体来对音乐教育进行创新。然而从相关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高校内大多数音乐教师会认为,新媒体属于互联网领域,与音乐教育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对一些年纪较大的老音乐教师来说,掌握新媒体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困难,所以仍保留以往教学的方式,但很难激起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知,目前在我国的高等院校中,音乐教育被不断进步的时代远远甩在了后面。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改革音乐教育的策略

在音乐教育方面进行改革,有助于为教育体制注入新的活力,也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在给我国的音乐教育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压力,因此,高校应该在对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全面探索出改革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推动音乐教育在高等院校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1、增加投入的资金

在新媒体形势下,我国高校没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对其存在的价值了解不够深入,投入的资金不够充分,因此,为促进音乐教育更好发展,高校的领导者需要改变对新媒体的错误观念,深入了解新媒体,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将新媒体充分运用到音乐的教学活动中。另外,高校还应该对音乐教育的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结合新媒体的优势来弥补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运用新的媒介来推动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校应该充分挖掘出新媒体的价值,将其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深入改革音乐教育的同时使新媒体向音乐化方向发展。

2、对音乐教师运用媒介的能力加强培养

音乐教师承担着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应及时跟上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提高自己运用媒介的能力。就比如从一些音乐节目中可以让音乐教师对目前音乐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就比如由中央卫视所创办的音乐节目《星光大道》中,融合了各种音乐唱法以及乐器演奏,内容非常丰富;就比如每年举办的青歌赛,通过比赛,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员脱颖而出,导师本身也具有浓厚的音乐魅力。因此,音乐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作者:邢丽萍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学改革[J].新闻战线.2015(01).

第8篇

1.1音乐德育化在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

由于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品质的培养,甚至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社会大众打下基础。如何在教育中找到一种学生都能乐于接受的德育教学形式,是目前学校的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难题。音乐德育化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举措。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音乐和德育教育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当代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想法比较新潮,因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将德育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教育所产生的良好作用能有效促进所有教学的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保证,德育教育对学生积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性格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音乐德育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可能性

音乐德育化的实行初期,可能很多教育人士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事实证明,音乐德育化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得音乐德育化教育成为可能。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都是为学生来服务,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德育化贯穿于我国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过去的教学中,音乐教师也无意中将音乐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观灌输给学生。通常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别。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互通互联。

2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

2.1亲和性强

首先,音乐本身比较快乐亲和,它能够使人沉浸在愉快的气氛当中。欢乐的韵律、美妙的音符、动感的艺术,给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精神养分,放松他们的心情,音乐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次,音乐教师本身就有亲和性,他们平易近人,能够容易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也很容易的就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2感染性强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它与情感水融,音乐的特征就是由情至意、因情导行、意行互动。音乐是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它能诱发人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与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作品丰富的感彩。对于初在青春期的学生,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演唱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调节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就在于情绪的感染与控制上。

2.3功效性强

音乐是音响符号组成的,作用于听觉的刺激物。不同的音乐教育可以激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可以将音乐本身蕴含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使道德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音乐虽作用于人的听觉,实际上是作用于人的内心。学生在长期接受音乐教育后,就能达到心之谐和,而心之谐和又能导致行之谐和。这种教育方式的功效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久的。

3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实现方略

3.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理念

以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让学校音乐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渗透德育,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音乐理念,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把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让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而促使德育功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

3.2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体制

完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的音乐素质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学校的音乐课由选修课调为必修课,这样肯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就改变了音乐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使更多的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校要塑造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学校创新型音乐教师应该对音乐有热情;应该掌握音乐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等。

3.3创新学校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

应该选择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要顾及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等,选择一些具有强烈的现实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学校的音乐教育内容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音乐理论、精神、历史、常识、法律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将音乐疗法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中,音乐疗法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为突破口,向德育渗透,促使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进取心理、宽容心理、协作心理等有这种大的意义。

4结论

第9篇

1.1非专业性质的高等音乐教育处于尴尬的地位

1988年4月,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音乐教育的意见》一文将高校非专业公共艺术教育行为扶上了重要地位,认为高校非专业艺术教育事关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随后,清华以及北大等高等院校响应此政策,率先在学校开展了非专业性艺术教育课程。这一举措距今已有二十七年,但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更大的价值,高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还是仅仅流于表面,教育目的也仅仅是为学生普及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等,这一行为导致了非专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功能的弱化,教育活动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

1.2课程安排预期目的与最终实践目的的错位

对于非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音乐教育主要是作为主课的一种辅导功能而出现,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所以说如果课程在设置时,不能很好地将育人的牵引性设置进去,那么便很容易致使这一门课程陷入一个狭隘的境地,也就是所谓的程式化摆设,或者课程浅显易懂,仅供娱乐,或者课程生涩难懂,学生不感兴趣,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这无疑都会直接降低音乐教育本身的价值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商榷,我国部分高校在对非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并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情况而进行针对性的设置,多是简单复制音乐专业的课程结构。相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来说,非音乐专业学生在接受音乐专业教育时,因为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与基础,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且正如前文所言非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智能以及情感还有思维、人格等的发展,因此对非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是一个跨学科的难题,随意简单复制课程结构并不可取。

1.3高等音乐教育运行策略以及规划的缺乏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直言道,我国大学生之所以创新能力缺乏,主要是是因为我国大学教育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文理分开,音乐教育被忽视甚至是被漠视,影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这一问题已被多数学者所发现,但具体怎样解决,如何在不加大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将音乐教育适当地添加进去,如何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正确引导“音乐教育”的开展方向,仍有待商讨。在这种背景之下,形成一个有效的音乐教育运行策略便是难上加难,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方面的作用也便被大大限制。

1.4“师资建设”的滞后

除过上述值得考究的问题之外,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师资建设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在。与音乐专业相比,我国的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其主要实现目标与前者截然不同,这也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既具备基本的艺术素养,同时又具备一定的育人技能,可以说是一种凌驾于艺术以及教育专业之上的一种融合。但我国实行音乐教育以来,并未从教师层面进行改进,一般都是从音乐专业借调老师或者直接选聘音乐专业毕业人才对非专业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最终实践结果告诉我们,这些艺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足以应付这样难度的教育目标,其结果自然也无法让人满意。

2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策略

2.1明晰课程性质,加强学科建设

对于普通高校非专业学生来说,音乐教育课程一般都是作为校级公选课被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学校规定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学校开始的校级艺术公选课中选出一门来,基本是两个学分。在此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高校的基本的课程设置。首先,公共音乐课在高校被归入校级公共选修课之列,当然,选修课并不是说可有可无的课。我国教育部在这一方面有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并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音乐课程是属于校级公选课,但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所谓的选修,只是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选择一个自己较为喜欢的课程,无论是“艺术导论”还是“音乐鉴赏”,学生都必须任选其一,修够两个学分,方可毕业。这便对高校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即学校要根据教育部以及本校实际情况,开设音乐课程以供学生选择。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公共音乐课程并不是可有可无,这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教育部门的有力规定,必须纳入教学计划。

2.2强化组织管理,调整课程设置

就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教育工作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教育工作多头领导、体制不顺、效率低下,是问题的主要类型,从表面来看,这些问题似乎是因为音乐教育的先天的特点,其实深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足,音乐教育不比学生基本课程教育———其课程设置面相对较广,课程量也是相对较大,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来领导。有鉴于此,高校应该成立一个相应的领导机构,专门对高校非专业音乐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此机构一般至少要有一个副校级领导任组长,专门组织管理学校的音乐教育,并与承担学校的涉及艺术教育的比如团委、学生处等机构联系起来,提高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工作。

2.3打造专业队伍,强化师资保障

前文有提到,专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一支专业、专职、专门的音乐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提高自身音乐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根据我国相关教育方案规定,我国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专职教师人数不得少于艺术教师人数的一半之数,但是由于我国教师编制较为紧凑,高校音乐教育在实际运行时难以在短期内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要求。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目前国内“艺考热”的存在,使高校艺术生源有增无减,同时便直接增加了高校艺术教师的教学任务,音乐教育与专业授课两方面的压力使高校艺术教师不堪其负。另一方面,我国部分高校音乐教育中心属于挂靠运行,并没有实际的依存实体机构,这便给高校教务处在安排课程上设置了不少的障碍,降低了教务处的运行能力。为了有效达到方案中的师资设备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化解在职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压力。高校可以根据本身课程需要,吸纳社会上的艺术能人、工艺大师等,同时对校内目前存在的艺术教师进行分类,以便为校级公共课的设置提供便利,最大可能地分散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授方面的压力。其次,根据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有选择地与社会艺术团体合作,借助社会艺术团体的优秀资源,丰富高校音乐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

2.4优化教育内容,满足学生要求

校级公选课中最容易被学生选中的往往是课堂内容与形式具有吸引力的一些课程,因此,提高音乐课堂的吸引力也是重中之重,我国教育部除了对八门限选课程进行明确的限制与规定之外,对任意选修课程也有一定的规范。任意选修课即艺术作品赏析课,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以及艺术实践类课程,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学校在对音乐课堂进行安排时,要尽可能地在学校现有的师资以及设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这里就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数量上,另一个便是质量上,数量不足,难以满足高校学生的上课需求,质量不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我国多数高校来说,数量不是根本问题,从根本上提高高校音乐课堂的质量才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的有力规划,学校在开设音乐课堂时,要做到择优选择,整合学校资源,根据老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尽最大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3结论

第10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作为美育当中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手段,音乐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艺术素质、审美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此外,音乐教育还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并对学生的智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开发,最终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可以说,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起步于20世纪中旬,但由于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久之后就进入了瓶颈阶段,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才得到了恢复。在当时,只有部分著名的高校开展了音乐教育课程,一经开课,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相关的历史记录来看,北京大学在第一次开设音乐欣赏课时,由于人数太多,竟然将教室门挤坏了。此后,我国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开设课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也变得更加丰富。与其他的学科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由于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高校在对学校教育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综合考虑音乐教育,这使得高校音乐教学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学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使得音乐教学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2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与过去相比,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也开设了音乐教学的相关课程,但这并不代表高校以及学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通过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当中,音乐教学的形式化较为明显,教学较为随意,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技能,所以忽略了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今,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不完善的教学体制、较为薄弱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不够注重学生的自主创作等。这些都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相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少部分人就能够做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打破对教学理解的误区,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改革策略,使得普通高校当中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保障,最终推动我国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

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之所以难以进一步发展,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力度以及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关键。作为艺术教育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价值很高,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当中,领导往往缺乏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这使得音乐教育在实践过程当中难以得到重视。在一些高校当中,没有建立起严谨的音乐教育体制,这使得音乐教育体制难以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一些普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音乐院系,也没有固定组织进行音乐教学,这些情况都导致普通高校教育当中的音乐教育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而从教学硬件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也缺乏足够的教学器材。

3.2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不高

许多高校都拥有一定的音乐师资队伍,但由于很多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使得师资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如今,普通高校当中的音乐教师主要来自师范学校或是专业的艺术院校,也有一小部分的音乐教师来自文艺专业团体。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并不属于专门的音乐教师编制,此外,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获得高级职称。高校音乐有着比较广泛的教育内容,这对于教育人员的音乐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音乐教师需要全面了解音乐知识。但是,大部分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这些问题都使得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4.1加强领导重视,建立音乐教育体制

普通高校领导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应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此外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水平与国家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成立高校音乐教育小组,由校级领导直接对其负责,改变高校音乐教学当中管理无序的情况,保证高校音乐教学的顺畅运行。没有音乐院系的普通高校应设立固定的音乐教育组织,并在其中设立教研室,配备专业教师。高校还应该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国家标准制定教学计划,使其能够合理地进行音乐教学。高校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保证硬件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设置乐队排练室、专用音乐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最终顺利地开展高校音乐教学。

4.2构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

作为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音乐教师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能否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构建质量、数量都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以及学校条件聘请专业教师,从而使得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得到缓解;第二,普通高校应鼓励在职的音乐教师继续深造,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出国考察等形式,为高校培养出拥有较高素质以及音乐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三,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科研,使得高校音乐教学不断发展,高校应鼓励教师研究新课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四,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对优秀的教学成果加以推广,发挥音乐教育社团的作用,展示研究成果,推动音乐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杨照帅.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混沌理论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7(04).

[2]…李木一.高校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探究——评《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08).

[3]…刘洋.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分析[J].戏剧之家,2017(13).

[4]…刘乐婵.浅谈高校音乐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7(06).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评价 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前言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方针和政策,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音乐教学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音乐教学所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和测量音乐教学成绩和效果,它要求对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作知、情、意全面性的考察。音乐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专指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才能成长及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现代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理念、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音乐教学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就是方向性原则,也就是说,评价应该引导音乐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价应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音乐教学工作,为学校和有关领导对音乐教学的领导工作,以及为音乐学科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指出明确的前进方向。

    音乐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老师来说,应该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发扬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优点,找出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音乐教学评价对于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领导来说,应该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更好地贯彻执行《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课程标准》本身来说,应该获得执行情况的反馈,检验自身的完善程度,使之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评价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以音乐学科特点和音乐教育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应该作为建立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依据和基准。

    科学性的评价要求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公正。评价和测量要求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鉴别度。这是使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和公正的保证。效度是指评价测量能真实地表现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指评价测量能够稳定地反映出被评价测量者的实际水平的程度,鉴别度是指能够把水平不同的评价对象区分开来的程度。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外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音乐教学已由重技能技巧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教学评价已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移,从局部评价向整体、综合评价转移,从被评价者的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从重结果逐渐向重过程发展。在评价理论方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三、整体性原则

    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必须从整体、全面、全过程进行评价。无论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必须从整体着眼,涵盖音乐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领域。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要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坚持整体、全面的评价。

    近几年,音乐教学评价发展较快。人们在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期望通过一种比较科学、可行的评价办法,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策略,明确努力方向;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个性不断发展;调整学校管理策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激励音乐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完善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特别是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教师要面对多个年级、众多学生,评价的实际操作如果十分繁复就难以实施,这就要求评价必须简便易行。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曹理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12篇

关键词 美学教育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当今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是人文艺术学科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与教学相结合的一门教育学科。高校中的音乐美育教育,必须要体现时代性和现代音乐教育特有的美学品质。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针对当前美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和相关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才能通过音乐美育教育这一途径,使人们能得到高尚的审美教育,并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修养。

一、的美育思想与美育实践

是我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开创者,他首先提出了“美育”,将之提到了与“科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并以美育为桥梁,实践救国的信念。他认为音乐美育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也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因此,他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以“研究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的北大音乐研究会,还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专业音乐杂志,他还成立了丝竹改进会、西洋管乐队。后来在肖友梅的倡议下将音乐研究会改为音乐传习所,一面研究西洋音乐,一面研究传统音乐,集教学、研究、表演为一体,并聘请刘天华等一批音乐大师担任教师,揭开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肖友梅认为:中国艺术教育之发展,全靠蔡赖先生振发,而音乐教育被重视尤赖先生之倡导。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高校发起和组织了各式各样的音乐学会,积极倡导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在那个时候开始走上了科学与美育相结合的道路,这一结合与先生的美育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今天的许多有识之士仍然在追求实现他的教育思想的道路,如果说当时先生追求的是一条教育救国的路,那么今天,我们追求的则是教育强国理想的实现。

二、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为了说明现实中音乐美育的特性和功能是如何被遮蔽如何被忽略的,我们必须对音乐教育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概括起来讲就是音乐美育的功能主要是指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当这些功能与音乐教育的各具体环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我们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重视的往往并不是音乐的审美功能,而是音乐的认识功能和意识形态功能。也就是说,音乐教育的功能同其他艺术教育的功能的本质没有区别,所不同的仅仅是表现手段和所借助的媒介不同。

新时期音乐美育的教育,应当体现出现代音乐教育特有的美学品质,不论是作为现代音乐教育的学术探讨,还是相应的改革探索,又或者是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都无法回避美育的时代性因素。通过音乐教育这一途径,对人们进行音乐美育教育,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音乐艺术修养,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美育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就音乐教育中的美育而言,除了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外,还存在着教师教学、音乐教育功能和学科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正是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我们知道音乐教育一旦偏离美学因素和不重视对美学功能的发掘,音乐教育就无法从根本上获得积极、健康、有效的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说,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的范围要宽泛得多,它不仅是指音响的艺术因素,同时还包含同美学领域相关的一切要素。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音乐艺术概念正在不断地接受新的音乐潮流的挑战。而且,新音乐艺术越来越有取代传统音乐艺术的趋势。也就是说,现代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将越来越以激发人的感官功能为主要目标。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显得更加明显,音乐美育中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而美学特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贯彻,又致使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滑向边沿。

三、对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思考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要考虑音乐艺术的特点,定好位置,音乐美育教学研究的是音乐学科的教育,是以学校为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有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这些决定美育教育的性质、方向与形式,体现了整个美育教育的共性,由此阐明和揭示了美育教育的普遍规律。所以,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能违背音乐学科的本质特性,高校音乐教育以美育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旨在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改善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专业口径狭窄,过分追求专业知识,人文教育薄弱等缺陷。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广、有着完善人格魅力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仅需要注意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更应注重知识性、创造性的融合。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特殊性在于:高校音乐美育教育应注重审美欣赏和创造的精神渗透,并将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到其它课程中去。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更理性,在各方面也更加成熟,这也决定高校音乐美育教育更应理性、要求包涵的文化内涵更深,这是高校音乐美育教育的重要特点。

高校音乐美育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批判的创新精神,其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音乐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显示自我的价值。因此,高校音乐美育教育不仅应用前瞻性的教学观念,了解国际国内的音乐和文化信息,了解国内外的音乐文化动态。还要重新学习先生的音乐美育教育思想,将他的音乐美育思想与当前的音乐教育思想相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对当前音乐美育教育中存在的具体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推动我国高等音乐美育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修养,得到正确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四海:《的音乐教育思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