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校音乐教学计划

学校音乐教学计划

时间:2023-06-16 16:05: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校音乐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校音乐教学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161-02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不够重视。例如,对于大众化的音乐教育,只有少数的高职院校成立专门的音乐教研室或艺术教研室,引进音乐教育师资,开设音乐选修课,将音乐教育课程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很多高职院校对此没能引起重视,专职的音乐老师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兼任的。高职院校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原因在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中小学音乐教育过于薄弱。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开设音乐选修课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亟须得到重视、研究与探讨。

一、开设音乐选修课的目的

根据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在各级师范学校、学院,普通高校普遍设艺术选修课,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普通高校以实施美育为目的,以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设置音乐选修课面向非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这一途径,落实到具体的音乐教育形式。

第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的目标。音乐是美的,但对于一种美的音乐每个人有不同的态度,正确地理解音乐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因此,怎样吸引学生喜爱并欣赏人类创造的音乐精华,这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和学生同样不满足于仅仅是一种音乐的享受,他们渴望更多地体验和理解作曲家通过作品所传达的某种东西,因此该课程最终是要吸引学生去听音乐、喜爱音乐,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音乐欣赏课可以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艺术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有效途径。各类艺术活动对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求知欲强,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艺术团等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使艺术的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促进,并在艺术活动实践中体验。如可通过开展班际歌咏比赛,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高职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很少设有音乐教研室,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学团队,大部分都是由行政人员或辅导员老师兼任,而这些人员平时又有大量的行政管理工作。因为没有专职的教学团队,师资得不到保障,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教学机制。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考核等都不是太规范,教学效果不佳。

(二)学校不够重视

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手段,高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交响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能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跨世纪人才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从而能达到培养“四有”新人的目的。因此,高等院校作为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应该认识到音乐教学在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音乐课程不属于高职院校教学的主干课程,很多学校认为可开可不开,如果有学生选修,学校就简单开设一些公选课,随意性很大,课程量的设置也很少。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学校虽然列入教学计划,但是重视度不够,认为上选修课的老师并不一定要求是专业的教师,只要懂一些音乐就可以了。这种状况造成音乐课程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三)音乐课程教学设施差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音乐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求高水平的教师在专业技能上加以指导,教学设施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因为不是艺术院校,学校对于设备的投入较少,只有一些非常简单的音响设备,满足不了教学的需求,这造成教学效果十分不好。由于设备简陋,老师的教的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学生基础薄弱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十分渴望学习音乐。首先,从邕江大学每个学期的选修课音乐鉴赏课程的选课情况来看,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非常多,甚至很多学生因为名额有限的原因而选不上,可见他们对音乐教育的渴望程度。但是,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县城、农村,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不多,因此他们的音乐基础比较差,但这更加凸显了加强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大多数同学都愿意上音乐课,并具备一些音乐基础知识,但对音乐基本理论及对音乐的认知情况堪忧。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目标提出:高职职音乐艺术教育人才要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包括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但这些对于县城、农村来的学生生源,是比较欠缺的。再次,大多数学生都很少参与音乐活动,接触并喜爱高雅音乐的大学生普遍偏少,这和学生们从小的生长环境以及教育条件是分不开的。

三、对策

针对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引进专业的音乐教师

从高校发展看,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大师、骨干,更需要团队。引进教师是解决当前高职院校音乐老师不足、改善教师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式。很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以邕江大学为例,近年来从艺术院校招进了不少优秀艺术生,充实了师资队伍,音乐教育也从无到有,到现在逐步进入正轨。

(二)把音乐教育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在教师引进、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第2篇

(一)对音乐理论教学重视度不够

音乐教学注重的是欣赏和体验,通过实践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才能真正掌握音乐的魅力。而参与实践体验的前提是掌握好理论知识,但是音乐理论知识学生听起来较为枯燥,并且学校对其的重视度也不高。此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职业院校都在扩大招生,而职业院校招生时对理论知识的参考不是非常注重,并且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很多学生音乐基础薄弱,音乐理论知识掌握更是不尽人意。而到了职业院校以后,教学计划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描述较少,参照教学计划根本不能更好的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为此,学好音乐基础理论,并将其与听、唱、演结合起来是音乐教学的重点。

(二)音乐师资力量有限

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中,音乐教育一直都处在边缘地位,职业院校不能对音乐在素质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尤其是在偏远地区,职业院校的基础设施较差、音乐教学设备的配给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所有这些都影响到了音乐教学质量,因为缺少音乐教师,学校在制定课程安排时较为松散,经常随意开课,缺少统一课程管理。因此,鉴于师资力量的不足,音乐教学在方法上很难实现创新和发展,依旧沿袭传统欣赏式、听讲式,课程氛围不活跃,教师想到哪就讲到哪,备课以及收集音乐素材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音乐教材老旧,缺少创新

音乐教学存在不足,其原因除了师资力量、基础设施不足以外,还有一项重要原因是音乐教材不能实现更新。音乐教学中的理论及素材知识都是从教材中获得的,如果教材中的知识依然是传统的知识,学生的音乐学习就等于重蹈覆辙,永远突破不了传统观念束缚。此外,教材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获得音乐体验的基础。为此,做好教材的编写工作非常重要。在教材编写中应该多编入一些时代感强的音乐或者曲目,将一些老旧的、距离学生较远的曲目取代掉,还要融入一些歌颂祖国和人们的曲目,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爱国情怀。总之,教材编写要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符合时代需求。

(四)课堂教学需要改革

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课程。但是,在很多职业院校中,受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学手段、教材配置以及教学模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不相符。职业院校中的教师将自己看成是知识的传播者,重在对知识的讲授,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却非常少,学生最终将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但却缺少对学生的引导。

二、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方法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职业院校开设的目的是培养专业素质高的人才,担负着提高国民素养的重任,而音乐教学是国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此,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也要体现以培养音乐素养高的人才为目标。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做好知识的讲述和分析,还要具备各方面特长,比如,唱歌、表演、会演奏、创作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间树立起榜样作用,使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可以说,实现学生具备会唱、会演、会弹、会创作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改革的目标。在明确了教育目标以后,各项教学手段实施才能更加有针对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音乐教师是职业院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力量,职业院校组建出一支专业水平高、职业素质强的教师团队,并培养出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核心教研队伍,将其作为学科带头人。只有职业院校中有专业带头人才能使教学研究更加深入,为实现教学改革提供力量。此外,还要积极引进高学历的人才,为教学改革提供中坚力量。定期组织教师出国培训,使教师能够开阔眼界,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表现形式,其学习在一定程度上靠天赋,但是并不是所有爱音乐的人都有天赋,但是很多在音乐上有造诣的人都对音乐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为此,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关键。在教学中要尽量使学生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乐器或者是曲目练习和表演,让学生独立完成音乐创作,使学生能够塑造出独特的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段旋律,让学生在听到旋律后自由创造曲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结语

第3篇

一、教学质量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是教育的核心,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有研究者认为,“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供的成果或结果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也有的说法认为“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1]。由此可进一步理解:高校教学质量作为“一系列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是教育部门为了满足个人、学校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确立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设计、组织和实施等行为对预期目标进行实现的结果。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在专业知识、道德品行、素质能力等方面接受来自学校“质”的打磨与“量”的累积。若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一切教育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对教学质量进行专门系统化的管理,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工程系教授韩之俊在所著《质量管理》一书中对“质量管理”进行了如下解释:“质量管理(qualityman-agement),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来使其实现的所有管理职能的全部活动”[2]。高校教育的质量方针、目标,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认以及培养方案的制定;管理职责则落实到学校、学院教务各个部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是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开展前后做的一系列监控行为。如此说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至少需包含以下内容: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安排教学活动,成立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监控,并在每学期教学活动周结束后对该学期的教学质量进行总结与反思,实行适当的奖惩制度。上述的任何一项内容,都是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不可忽略的重点,高校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每一个环节做到具体落实,以求最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音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常见问题

一直以来,音乐专业都是高校教育中较为特殊的专业,和其他一般专业的学生相比较而言,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思维特点、性格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大不相同。由于音乐专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普遍接受的是专业小课的学习,他们更注重个性表现,强调实践能力,善于表现丰富的情感,每一个学生都有较强且较为独立的个性。正是因为学生们早期在接受专业教育时更多地追寻“自由”和“随性”,使得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不能尽快适应集体教学活动,导致学院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进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着引领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共同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教学行为管理与学习行为管理在音乐专业的特殊性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行为管理常见问题

本文提及的“教学行为”指音乐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其自身所具有的一切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认知态度、言行举止,包括教师个人素养、教学思想态度、教学行为规范等等。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教师,教师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除了应不断加深专业知识水平外,还需增长在其他文化领域方面的了解与见识,教师的知识储备量和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预期成果。目前,在对于一些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中可以发现,有的教师在开课之前没有完整系统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较为随意。在一些表演专业课上,个别教师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只限于让学生学会演奏或演唱几首曲目,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的关注,部分学生在整个学期的专业学习之后只从技巧上掌握几首作品,但对于其他文化理论知识不予重视、知之甚少,对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仍然感到迷茫。如此“狭隘”的教学方式与当下高等教育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教师的教学思想态度是在教学准备与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情绪意志的一种体现。教师准备教学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方法选择等准备工作的完成质量,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教学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上一些集体性质的理论基础课时,部分学生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到整体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学习动力,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创造更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必然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讲述、提问应答、板书示范、辅导讲解等一系列行为都可称作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对学习结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轻松愉悦、互动性强、实践机会多的课堂学习体验是他们较为期待的,因此,音乐专业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更需要注意的环节。在诸如乐理、和声、复调、作品分析等理论课的课堂上,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且更易被学生接受,合理分配理论讲解、课堂练习与实践的课时比例;而对于声乐、器乐、舞蹈等表演性质的课程,则不能过分重视实践而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综上所述,教学管理部门需加大对教师教学行为的管理,督促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加强自身教学行为规范,用好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

(二)学习行为管理常见问题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自我管理等学习行为对于最后的教学结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考学前多以学习专业为主,不少学生的考学动机甚至是因为文化课业不好,希望通过一两年的专业学习取得迈入大学门槛的机会,他们对于音乐专业的认知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不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后不明确自己在校四年学校对其做出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缺乏学习目标导致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生活亦不能合理安排。他们除了对专业技能学习较为认真,对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有的学生甚至出现旷课、旷考等行为。对于以上现象,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管理的第一步则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设定符合人才培养计划的学习目标。心理学家库尔认为,个体的学习动力系统中,既有动机成分,也有意志成分,动机激励人们去学习,而意志则控制人们的学习行为,让人克服困难[3]。若将“意志成分”理解为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积极良好的学习态度即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有效地接收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信息;反之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师的管理固然重要,学生的自我管理同样必不可少。在经过教师的引导之后,学生需要对学习行为进行自主监控,这一项自我监控行为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富有挑战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时间随意性、目标单一性、思维情绪化”等问题,学会统筹管理多门学科的学习时间,列定详细的计划,用理性思维进行自我学习管理。

三、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

为了促进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效监控管理整个教学过程,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在总结梳理了当今高校音乐专业一些常见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之后,本文试图对构建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一)结合培养目标,制定管理政策

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完整的组织或体系都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为准则和管理政策。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体系同样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方针政策,以确保教学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展开。国家教育部教育司于1998年发表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搞好教学管理,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及教育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及教师的共同任务。在学习与研究过程中,要从中国国情、从教育科学的规律与特性出发,紧密结合教育及教学管理的实际,不断改进研究方法”[4]。可见,制定高校音乐专业特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学校、学院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科专业特点,符合音乐专业教学规律和业内教学改革潮流。此外,管理政策制定实施后,还需在全校、全院上下各部门之间加大对教学质量管理的宣传,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管理政策得到充分认识,在将来更好地配合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从根本上树立起教学管理重要性的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

(二)监督教学过程,丰富管理手段

教学过程由教师(教学主导)、学生(学习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要素构成,在此过程中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形成互动关系,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影响课堂质量以及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是有规律可行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帮助监督教师、学生建立起各自的教学秩序与学习秩序,发现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解决问题。监控过程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作业批改、成绩考评”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教授过程,以及“课前预习、听课、复习巩固、考查、掌握运用”五个基本环节所构成的学习过程。为了保证对教学过程的监控管理切实有效,管理人员应在管理策略上时时更新、寻求突破,切换管理视角,丰富管理手段。在以往的教学活动管理中,一般是各学院从事教学管理的专职人员负责,在学校和学院之间做到上传下达。然而在高校音乐学院的教学管理中,教管部门仅仅做好“上传下达”远远不够。管理人员应结合音乐学学科特点,合理统筹安排理论与实践课教学进程;学会及时与专业教师沟通,定期督促教师修订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既要尊重教师对于不同专业课程的上课方式,又不能完全放任专业课成为上课时间、地点无要求的“无管理”状态。此外,管理人员还可在学生内部发动相互监督的自我管理行为,建立一支学生管理队伍配合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定管理制度、教学计划,讨论教学方法等方面,听取学生意见,尊重学生想法,形成一个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管理部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管理的思维与活力。

(三)完善评价体系,提升管理效果

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环节,是提升教师教学经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音乐专业教育而言,系统、科学地建立一套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其中应考虑到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几个不同方面。评价目的是评价人员期望通过教学评价产生的最终结果,包括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奖惩性评价是将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相结合,以此作为学校对教师嘉奖、晋级、降级、解聘等依据。发展性评价不涉及奖惩,是组织教师互相听课,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为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督促、提升教学能力提供平台和机会。以上两种评价目的都是管理机构在设置评价体系时需考虑的因素。评价主体是参与教学评价的人员,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学校领导、评审专家、教务部门等人员属于外部评价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本人、学生群体属于内部评价人员。不同评价者的评价角度和依据不一样,产生的评价效果和反馈意见也不相同。高校音乐专业在构建自身评价体系时,即要依照学校教务部门规则遵从学校的管理,也要从学院内部参考教师本人对教学方法、教学行为上的反思与建议,并从学生评价的角度考虑教学过程安排的合理与否,全方位进行有效的评价管理。对于音乐专业教学评价而言,评价方法应尽量丰富,如现场听课评价、录像视听评价、量表打分评价等方法都可纳入评价方法范畴中。现场听课评价为管理人员进行随堂听课、评课,最直观地考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亦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录像视听评价主要适用于如器乐演奏、声乐演奏、舞蹈表演等表演性质的课程,通过录像录音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表演过程记录下来,进行课后的评价与分析;量表评价也称为问卷评价法,由管理人员事先编好评价量表发放给教师和学生,让他们根据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主观印象进行回答并给出建议。

四、结语

第4篇

一、“主修”课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功绩

1966―1976年的“”,不仅造成了人才断层,同时也造成了后备人才的积压。根据当时国家教委统计,1977年报名要求参加高考的中国青年多达1000余万人,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这一年实际符合高考条件,并参加高考人数共有570万人,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高考录取比例29:1。

当时,我国专业音乐院校屈指可数,招生数量十分有限。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1977年经特批后扩招名额仅213人,而报考该院考生近2万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考生群,面对全国诸多音乐领域专门人才的匮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际上承担起了专业音乐院校的部分培养责任。

由于当时专业音乐学院招生名额十分有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当时很多考生不得已将报考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实现自己音乐家理想与抱负的途径。而实际上,1977年恢复高考时,音乐类考生群体中确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技能超群、功力深厚,他们没能进入专业音乐院校并非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受到专业音乐学院招生名额的限制。当这批人陆续进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对各类音乐人才的需求,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当时的国家教委在充分听取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专家意见后,于1979年下发了《高等师范院校四年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首次提出了“主修”概念,并形成了“主修”课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事实证明,当年开设了“主修”课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确实为各音乐部门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专门音乐人才,今天我国许多富有成就的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音乐理论家就是毕业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他们都是当年“主修”课制度的受益者,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修”课制度同时也为我国今天音乐事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主修”课制度的异化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教育”的模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修”课制度已不能适应“大众教育”的教学实际,特别是“主修”课制度与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严重的背离,“主修”课制度甚至成为制约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瓶颈”,异化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异己力量。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修”课制度的异化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课程专业化的异化

“课程专业化”指的是把某门课程当作专业来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现象。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有些即便不是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也都曾有过在专业音乐院校学习或进修的经历。由于他们接受过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思想与办学模式对他们的教学影响极其深刻。加之1979年原国家教委下发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为满足高素质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不约而同地将具体的“主修”课程赋予了浓郁的“专业”色彩,并迅速形成了一整套“主修”课考核运作模式,且一直延续至今。

“课程专业化”一般的操作模式为:

第一,新生入学伊始,不同教研室根据学生术科主考项,分专业、有针对性地组织新生专业汇报,不同专业教师发现苗子,!择苗子,重点培养苗子。

第二,大二第二学期,根据师资情况确定不同专业“主修”生名额,并分教研室、专业,组织“主修”考试。

第三,凡取得“主修”资格的学生,可自主!择专业教师(或教师!择学生),专业学习可延续一年或至结业。

第四,“主修”生专业学习结束需公开主办个人独唱、独奏音乐会。

第五,使用专业化的教材。把当年专业音乐学院的教材、培养模式,甚至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思想、教法、理念搬进普通高校、导入课堂。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主修”课制度的初期,原国家教委曾组织部分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专家陆续编著出版了系列适应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发展需求的配套教材,这些教材基本是当时专业音乐学院不同专业或方向主体教学内容的汇编、整理、重组。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主修”课程制伊始,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便产生了一种把课程对应为专业的复杂心理,在这种复杂心理导引下,教师纷纷以不同方式各自强调自己所授课程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于是乎“主修”课程门类越来越多,“主修”课程由当初单一的技能性课程,衍变成几乎涉猎所有的专业方向。

2.入学考试专业化的变异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片面的“主修”课制度的全面执行,决定了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试内容和办法的规定。“”结束后,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术科”考试,基本实施的是“初试”+“复试”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至今。以广东省为例,其专业“术科”综合评分比例分配如下:声乐或钢琴(或器乐)占60%;视唱练耳占25%;基本乐理占10%;加试占5%。“初试”,首先将考生划分为声乐或钢琴(或器乐)两大类(考生只能!考一项),考生在自己所属“专业”类内,自!演唱或演奏曲目一首,作为“初试”内容。初试时,主考教师仅根据考生自!曲目演唱或演奏状态一项,决定其是否进入“复试”。该“初试”大约淘汰40%左右的考生。只有通过“初试”进入“复试”的考生才有机会进行“专业”综合测试(这种考试办法与音乐学院声乐、器乐专业考试基本一致)。由于特定的“专业”化的“初试”内容,使考生产生强烈的专业“初试”过关心态;又因进入“复试”后,声乐或钢琴(或器乐)评分比例仍占60%,主项“专业”仍然具有最终决定录取的地位。这种考试办法的实施直接引导考生在入学前必须明确、重视自己的“专业”,结果造成了大比例的考生轻视音乐基础课的学习,在考生群体中出现了“我是考声乐的”、“我是考钢琴的”的奇怪说法。实际上他们非常明白自己的能力,他们根本没有报考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钢琴(或器乐)两个专业的想法,而是这种带有明确导向性的考试办法,从源头给考生灌输了一种强烈的、学院式的专业心理,直至非常深刻地渗透与影响到他们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之中。

近年来,部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术科考试实施了“一次性综合测试”的模式,但由于术科考试内容与分值设置依旧,其结果与影响没有发生什么本质变化,仅仅是缩短了考试周期,节约考生考试时间(笔者以上引用的术科分数划分比例不具备普遍性,有些普通高校术科考试中的主项分值达到了80%―85%)。

3.教师角色音乐家化的变异

片面的“主修”意识扭曲了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将来要扮演的音乐教师的角色转化为所谓各有所长、一专多能、多能一专的音乐家角色,使得音乐教育专业本来很清楚的培养目标被淡化模糊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普通高校内部发出了关于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探讨声音,一些关注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现行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主要观点指向授课方式、课程结构、培养目标等。这些批评性声音中以廖家骅先生最有代表性,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通才教育”与“一专多能”。廖先生说:“受各种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影响,高师音乐专业‘主修’意识膨胀、变性,其后果十分严重。其一,淡化了师范性。其二,造成学生畸形发展。其三,高不成,低不就。其四,只有一专,而无多能。”①此后,相关呼声虽然很高,但观点未出廖先生之左右。20年过去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当初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今天一所专业音乐院校的招生人数相当于当时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招生人数总和,有的甚至超出了这一数字。2000年我们参加了一次地区级普通高校招生就业工作会议,获知当前国内不同领域对专业音乐人才的需求基本已经趋于饱和,国内各大专业音乐院校已经将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了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以往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进入专业音乐领域就业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专业音乐院校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已经泾渭分明,彼此间从未发生过水火不相容的局面。但“主修”生依然成为诸多院、系教学水平与能力的标志,院、系间依然宠“苗子”,推“苗子”,教师间彼此依然争“苗子”,比“苗子”,这些“苗子”一入学便享受特殊待遇,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单独的授课方式。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群体中,“主修”几乎可视为一种身份象征,有“主修”表示该学生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而没有“主修”则表示该学生专业能力差。对于有“主修”课的学生而言,只要“主修”课表现得好,其他课程只要及格便可以交差,有些学生甚至将其他课程忽略不计。因此,对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二年级学生而言,该时段最重要的任务莫过于是考“主修”。每到大二阶段,教师皆花大力气雕凿自己个人得意门生,因为自己教授学生考入“主修”的人越多,则表示自己个人教学能力越强;学生拼命攻“主修”,因为他要为自己今后发展定个方向与身份。对于那些没有能力竞争限制“主修”课程的学生,以及那些没有列入“主修”课程范围的授课教师怎么办?极力拓宽“主修”课程范畴,积极加入“主修”行列成为了他们努力发展方向。面对如此轰轰烈烈的“主修”局面,我们的管理者、教师、学生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三、结 语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修”课制度是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事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主修”课制度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社会对各类专门音乐人才的需求,为特定时期的我国音乐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小平同志在上曾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任何事物处速发展的今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的!”。面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现实,我们认为应对“主修”课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对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部分给予必要的批评,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本来的位置与功能,使其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从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二十余年,感触最为深刻的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课的教学严重脱节,作为向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师资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甚至对当代基础教育现状不了解、不熟悉,几乎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如此办学,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们许多优秀毕业生一旦离开学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总有一种大材小用、专业不对口的强烈失落感!这些年轻的音乐教师抱怨和批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的用不上,用的没有学”的牢骚不绝于耳,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对此现象如果还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那就不仅是失职,而且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严重犯罪!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修”课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第5篇

一、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的内涵

“特色”就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在具体的表述方面,通常采用“特征”、“风貌”、“品质”、“特性”、“发展方式”、“风格”、“特点与亮点”、“方式与思路”等词语。而对于“办学特色”一词,所有文献中有两个定义,分别为: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2002 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提交的报告《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中指出:“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2003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也给了一个界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杨晓霞,刘晖.高校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 高教探索.2009.(01):55.)。可见,“独特优质风貌”即是办学特色的本质特征。

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其他专业一样,常常被通俗地总结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办学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专业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等。其中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办学目标定位的依据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对于办学历史较短、规模较小、基础较为薄弱的民族地区高校而言,如何开拓思路,充分整合相对有限的音乐教育资源,开创出一条风格迥异、别具特色的办学路子,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主动、获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因此,只有主动适应社会、积极为地方服务,充分挖掘地方民族舞蹈资源,突出地方艺术特点,才能使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具有特色和生命力。

二、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一)、办学定位问题

一般来说,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是侧重培养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实践技能、熟知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大纲是大同小异,办学定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拿河池学院来说,目前学院音乐专业的办学定位跟其他专业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定位基本相同,教学大纲基本没有差异,体现不出自己的特点,未能真正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

(二)、师资队伍问题

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的艺术系基本上是学校升格后才成立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以河池学院艺术系为例,从职称结构看,全系39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从学历结构看,具有硕士学位者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从总体上讲,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偏少,教师科研水平相应偏低,特别是缺乏一些重大项目研究的高级人才。加上教师学历结构不尽合理,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专业人才培养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生源质量问题

从近几年的艺术类考生专业考试来看,基础好的音乐专业学生早已被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区外一些著名艺术院校录取了,所以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生源质量只能在中下水平。对于地处民族地区的河池学院来说,其音乐专业的生源质量相对就不是太高。面对这样一些专业基础不太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学校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是完全套用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四)、课程设置问题

民族地区高校的音乐专业办学时间不长,例如:河池学院艺术系的音乐表演和音乐学两个本科专业都属于新办专业,其中的教学计划虽经多次修改,但由于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仍然不够完善,还存在针对性不强、开设顺序不合理等现象,特色课程特别是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没有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体现。就音乐学专业而言,更多开设的是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的相关课程,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在其他行业的就业和发展。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艺术实践类的课程设置较为薄弱。这些问题都在困扰着河池学院音乐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民族地区高校音乐专业特色办学措施

我国各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中的音乐舞蹈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例如:桂西北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长期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几年来,作为桂西北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河池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依托本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积极开展办学特色大讨论活动,寻找适合自己发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新路子,不断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办学实力,逐步形成自己的音乐专业办学特色。

(一)、开发特色校本教材,打造特色专业学科

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自身所处地区的民族文化特点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形成特色校本教材。近年来,河池学院艺术系积极深入挖掘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并运用到音乐专业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例如:2005年7月,创编的壮族舞蹈《唱山歌》获广西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比赛一等奖;2009年2月,创编的壮族舞蹈《甜蜜蜜》获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一等奖;2008年10月,创编的瑶族舞蹈《背篓・瑶人》获第六届全国舞蹈荷花奖校园舞蹈大赛优秀表演奖;2007年12月,创作的瑶族民歌合唱《天下有瑶就有爱》获全国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广西赛区三等奖;2008年,创作的毛南族民歌合唱《花竹帽》、仫佬族民歌合唱《葡萄歌》先后获全国首届民歌合唱比赛金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合唱比赛金奖、广西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专业组合唱比赛二等奖;创作的原生态壮族民歌独唱《美女山下刺梨花》,不仅在河池学院的文艺舞台上大放光彩,而且还在广西教育厅举办的全区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了声乐专业组比赛二等奖。另外,还创编有5个舞蹈,分别在全国、全区、全市获奖。因此,挖掘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文化,收集、整理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资源,形成特色的校本教材,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结合本地区音乐文化实际进行教学,打造特色专业学科,这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二)、创新特色教学手段,构建特色教学模式

创新特色教学手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河池学院艺术系应按照民族地区高校“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这一办学基本宗旨,大胆创新教学手段,要求开设的音乐专业知识带有地方音乐文化元素和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构建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要积极调整原来的教学大纲,逐步制订切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计划,把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独唱、重唱、合唱及原生态作品引进声乐、合唱课堂,把桂西北少数民族的舞蹈作品引进舞蹈课堂,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逐步体现自身的办学优势。

(三)、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培养特色专业人才

开展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时,要不断丰富艺术活动的内容,突出大学生艺术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总结特色艺术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例如,河池学院每年均举行声乐、器乐、舞蹈作业汇报、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音乐会、“少数民族音乐进校园”音乐会,举办音乐五项全能比赛,举行各项文艺晚会演出,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的艺术类比赛活动、参加地方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等等。学生在具有特色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各种能力必将得到提到,学校的音乐专业办学特色也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必将形成。

(四)、培养特色师资队伍,构建特色教研梯队

第6篇

关键词 课外 音乐活动 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改革全面的推进,音乐教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课外活动作为学校音乐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课外音乐活动好与坏,又直接影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在同一时期的认识也有不同。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改革上提出了诸多问题,因此,有的人不满足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提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等等。如何理解和认识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以及课外音乐活动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一、课外音乐活动与课堂音乐教学的关系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界线将逐渐消失,说课外音乐活动就是“第二课堂”、课外音乐活动就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对于这种片面的提法,我们不能说是没有道理的,应当怎样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既看到两者的联系,又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别,可能是比较符合教育和教学规律。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德、智、体诸方面都要给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为了打好基础,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工作。在各种教育的组织形式中,教学是基本的组织形式,重视和发挥课外与校外活动的作用,才能全面地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所以,我们首先应弄清楚它们的概念与内涵,它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更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课堂音乐教学

课堂音乐教学要求按照音乐教学大纲,面向全体学生,并认真制定教学计划,系统的进行教学。课堂音乐教学主要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打基础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并参与唱歌、欣赏、器乐演奏等的艺术实践,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表现音乐的能力。虽然技、情、趣统一的课堂音乐教学吸引着学生的兴趣,但是,由于课时限制,又由于课堂上的同一进度、同一教学内容,难以激发起学生多种多样的更强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强烈求知欲,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可以得到满足。

(二)课外音乐活动

课外音乐活动,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音乐活动。是向同学们进行艺术教育,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发展学生音乐才能的活动。 它在满足学生个人的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方面,比音乐课有更大优越性。兴趣是参与的驱动力。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的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1)自愿参加,发展个性;(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3)自己动手,锻炼能力;(4)轻松愉快,受到欢迎。

(三)课外音乐活动与课堂音乐教学的相互作用

课外音乐活动可以培养和促进学生对课堂音乐学习的兴趣,产生兴趣的迁移。学生由于喜欢课外音乐活动,就更能促进他们在音乐课上的学习。尤其在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学生会更加不怕困难地努力去掌握它,在掌握的过程中,提高着表现音乐的能力。课外音乐活动不能是第二节音乐课,更不能加大中、小学生的课余负担。课外音乐活动应是轻松活泼、情趣盎然的音乐园地。课外音乐活动首先是巩固提高音乐教学的成果,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学校音乐教育的任务。

二、课外音乐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参加活动,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特长。但是,课外音乐活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只是把课外音乐活动当作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认为它是音乐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有的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在合唱节、艺术节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为了能争取几个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推荐名额,只对少数参赛学生加班加点排练某一个或某几个曲目。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对课外音乐活动在培养人才方面所担负的重任认识不够。所以,要真正地把课外音乐活动开展起来,就必须认清它的作用和意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良好的音乐环境、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和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安排好课余生活,满足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课外音乐活动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组织课外音乐活动,不但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激发求知欲,丰富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而且,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音乐才能和特长,尽早培养创造型人才。同时课外音乐活动可以产生兴趣的迁移,促进课内音乐学习。课外音乐活动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课内、课外相结合,才是音乐教学的整体,才能成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音乐教学的完整体系。

三、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很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将活动分为两大类:一是群众性音乐活动;二是社团性音乐活动。

(一)普及性质的群众性活动。

第一,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便于开展和普及,是提高全民族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人人开口唱、班班有歌声的"红五月"歌咏活动,每周一歌的歌咏活动,都是很好的活动形式。用健康、优美的歌声,陶冶学生的性情,让歌声伴随着学生青春的脚步。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要制定好计划,选择好歌曲,组织好辅导,使歌咏活动既有声势,又能深入扎实地开展。

第二,配合节假日的各种音乐活动。如元旦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等,都可以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活动。

第三,竞赛性质的音乐活动。如音乐创作比赛、音乐智力竞赛、小歌手比赛等。这种形式,给那些有一定音乐特长的同学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都能积极热情地做好准备参加比赛。这种活动形式还给许多班集体提供了一次集体活动的机会。在班干部和文艺骨干的组织参与下,全班同学团结一心,展示了团结向上的班风和朝气蓬勃的青春风貌。

(二)具有提高性质的音乐社团和音乐兴趣小组。

第一,合唱队(团)。合唱队可以组成年级性的或全校性的,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合唱所要求的条件及人数进行选择,可由几十人或上百人组成。辅导教师,除本校音乐教师外,还要以聘请兼职教师。在中学及小学高年级中,可以培养学生担任指挥,伴奏及合唱队的组织管理工作等。

第二、乐队。可以组织民乐队、管乐队、鼓号队、综合性乐队等。根据乐器演奏条件和乐队组成的需要来选择队员。然后,由音乐教师进行辅导和训练。也可以借助专业文艺团体和音乐院校的力量,进行辅导,以利于乐队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三、其他音乐兴趣小组。小组的人数应少些,而专门技术的要求则高些,如音乐创作小组、指挥小组、声乐小组、戏剧小组及各种乐器小组等。除集体活动外,还要进行单独练习、个别辅导等。

四、课外音乐活动开展,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在开展音乐课外活动时,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外音乐活动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师资、设备、场地等。课外活动的内容安排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特点。

(二)课外音乐活动要做到技、情、趣统一。活动内容要丰富,活动形式要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要使学生在参与课外音乐活动中,在艺术实践中体验音乐美感,将知识、技能更好地转化为表现音乐的能力。要使学生通过课外音乐活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

(三)课外音乐活动的内容要富于教育性和艺术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实际水平。活动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并注意培养文艺骨干,使他们在学校文艺生活中发挥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文艺特长。

(四)课外音乐活动要坚持群众性与自愿性原则。要让学生认识到参加课外音乐活动的意义,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音乐活动,但必须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讲究活动的实效。

(五)开展各项课外音乐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并且要有计划,有要求,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我们在强调音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课外音乐活动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是不能相互代替的组织形式。因此,学校在上好音乐课的基础上,必须积极认真地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做到课内外密切结合,更好地完成学校音乐教育的任务。每个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师资条件和学生的爱好,选择一两项活动,长期开展,使之形成传统。总之,每个学校课外音乐活动都要形成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特色。

参考文献:

[1]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9.

第7篇

现代自由教育系统是一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够批判性思考和表达自己思想的高等教育系统。此外,现代自由教育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社会的公民。这种系统的特点是单独的教学计划,这能够给予学生最大范围的自由选择空间。

应用这样的系统需要宽范围的多等级的改革:从课堂进程到教学计划再到行政结构,都需要改革。

这一系统的目的在于,在有活力的社会环境中培养有潜力的学生。自由教育的思想体系的基础在于:对学习的热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生活中比单独一项科目深入了解更有价值。这些品质很重要,还在于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态条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发展自己,能够在毕业多年后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自由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选择的权利。学生能够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这一权利: 选择想学习的训练班,或者是在进入第二阶段(即大学3-4年级)选择感兴趣的科学领域。学生自主实现自主特色教学。这样的选择权利表明,对每个人都适用的统一的教学计划和通过普遍方法来达到高等教育是不可能的。然而,自由教育系统的教学计划如此设定,既是为了保证学习的宽度,更是为了保证学习的深度。规定的必选课可以保证学习的宽度,以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古典课程、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学习知识的方法。学生学习必修课程,需要从这些课程中选出具体的训练班。要达到学习的宽度,学生必须选择不同的课程来进行学习,这些必修课是不能选择的。达到教育宽度是在第一阶段(大学1-2年级)。而第二阶段则是要集中专业地学习学生所选的科学和艺术课程,有音乐课、艺术理论、语文学、心理学、认知学、历史和语言学等等。在第一阶段时,为了顺利进入第二阶段,学生不仅要听大量的课程,还要兼顾对课程的深入和专业化。

学生在老师(即监护人)的指导下选择科学领域或专业,老师能够帮助学生最终决定专业和课程计划。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的专业在老师的推荐下按顺序选择一系列的训练班。老师有时也会推荐学习混合领域的课程。专业化项目最重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至少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强调的是,专业化不仅仅是局限在传统科学课程中。自由教育系统在发展学科间课程时,为保留知识完整性提供了机会。

自由教育系统的教学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特

—应该用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 应该培养学生养成多提问多质疑多思考其他方案的习惯。

— 教师在知识方面没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 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室外进行。

互动的、针对学生的教学是指教室不再成为老师对学生单一教学的地方。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授课,虽然这是世界上大部分学校的惯用方式。课堂中的教学,应该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过程。学生能够自由讨论任务、做总结,并互相学习,这样一来便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民主化。但是,为了达到教学民主,则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界线。教育者帮助学生强化分析能力,鼓励对同一个项目的不同看法,培养对理论的不同态度,于是,学生经过长期自主思考逐渐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然,为了使效果更好,在上课之前,学生应该提早预习所要分析的材料。为了帮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不应该在课堂上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一个辅助和推动的作用,如向学生解释材料,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定。

欧洲传统的教育系统认为,青年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就已经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与这种思想不同的是,自由教育思想则认为,批判性分析的思想比简单的积累知识更重要。在将来如果学生需要对当代社会做出重要决定,则他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能对最新的科学观点做出分析和理解。

在现代自由教育系统的教学计划中,艺术和人文科学的学习没有的界线,不仅如此,还一定会加入数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因为在过去,数学和天文学曾被看作是自由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课程的要求都不能太高,否则学生就会被剥夺选择权,而选择权是比课程数量更重要的。

自由科学与艺术系的音乐课程不仅仅保证了教育的课程,还实现了学生教育的专业化。自由教育系统中的音乐课加强了各科之间的联系。选择了音乐专业化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够在混合学科领域满足自己的教育需要,能够专业学习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和音乐认知学,能够有创造性地使用电脑进行数学模拟,能够学习程序音乐模型,还能够了解音乐及其他艺术的变迁史。在自由教育的模型中,学科之间的工作比模型本身的实质重要得多。

第8篇

一、商校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堪忧

由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尤其是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这里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去年,笔者在所任教的学院里对近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两多三少”:10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100%的学生认为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很有必要;然而,在他们当中,能够识简谱的仅占2.6%,能够熟练掌握一种乐器的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的几乎为零。大学生们对于音乐教育的渴望与实际具有的音乐素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有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例如在小学和初中一年级阶段开音乐课,在这以后直到上大学前的五年中,音乐教育就断了线,学生不可能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音乐教育,这里还未涉及没升人高等院校的更大一个群体。何况就是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许多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的负责同志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如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严格执行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糊弄音乐课,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挤掉音乐课,部分中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音乐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育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间。学生进人高校以后,主要接受的是专业教育、技术教育,音乐教育更显得苍白无力。安排专门师资、课时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的学校不多,致使学生在音乐艺术教育上“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大学生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了。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园地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再加上一些传媒的“误导”,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大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秀不辩,美丑不分,有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望子成龙”心理作用,对音乐艺术教育也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考虑社会需要,逼着孩子学歌唱,学乐器,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视孩子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为“不务正业”,这也对学生特别是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要使高校艺术教育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必须首先认识到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一要充分认识到高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的大学生审美情趣,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拿音乐艺术教育来说,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侧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尚知道音乐艺术对于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我们更应该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二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动我国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人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教育改革一个带方向性的大问题。改革的实质就是要把由一切教育活动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按照教育规律,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加强高校音乐教育,是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是育人,也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加强音乐艺术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因此卜,重视和加强素质教育,就不能不重视音乐艺术教.育。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战略方针的需要。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扣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宣扬社会主义的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假恶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教育战线的思想文化阵地,把当代大学生铸造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人,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快高校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大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笔者认为,当前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在教育法规和制度上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大学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艺术教育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加快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标准和制度。

(三)改革音乐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社会音乐实践活动,如在学校内部和校与校之间定期举行演唱比赛,开展校园歌曲创作征集活动等。在高等学校要以组织和参与社会、校园音乐艺术活动为主,同时对大学生进行较高层次的音乐基本理论和技能教育,使大部分学生音乐素质有较大提高,一部分学生在音乐演唱、演奏、创作、欣赏、指挥等某一方面达到专业或准专业水平。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要把音乐教学同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结合起来,使音乐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事业,而且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加快发展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事业,要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第9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教学改革;改革措施

作为美育当中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手段,音乐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艺术素质、审美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此外,音乐教育还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道德情操得到提升,并对学生的智力以及创新能力进行开发,最终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有效的促进。可以说,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起步于20世纪中旬,但由于当时我国社会的发展,不久之后就进入了瓶颈阶段,一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才得到了恢复。在当时,只有部分著名的高校开展了音乐教育课程,一经开课,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相关的历史记录来看,北京大学在第一次开设音乐欣赏课时,由于人数太多,竟然将教室门挤坏了。此后,我国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开设课程也变得越来越多样,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也变得更加丰富。与其他的学科进行对比我们发现,由于音乐教育起步较晚,一些高校在对学校教育进行综合考虑的过程当中,仍然没有综合考虑音乐教育,这使得高校音乐教学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音乐教学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使得音乐教学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2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与过去相比,虽然目前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也开设了音乐教学的相关课程,但这并不代表高校以及学生十分重视音乐教学。通过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当中,音乐教学的形式化较为明显,教学较为随意,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技能,所以忽略了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今,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不完善的教学体制、较为薄弱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不够注重学生的自主创作等。这些都是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现状,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相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少部分人就能够做到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打破对教学理解的误区,寻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改革策略,使得普通高校当中音乐教育的地位得到保障,最终推动我国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增强。

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全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之所以难以进一步发展,领导缺乏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力度以及不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关键。作为艺术教育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价值很高,对素质教育的开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的普通高校当中,领导往往缺乏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这使得音乐教育在实践过程当中难以得到重视。在一些高校当中,没有建立起严谨的音乐教育体制,这使得音乐教育体制难以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支持。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仍然处于无序管理的状态,一些普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音乐院系,也没有固定组织进行音乐教学,这些情况都导致普通高校教育当中的音乐教育存在着较强的随意性。而从教学硬件的角度来看,很多高校也缺乏足够的教学器材。

3.2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不高

许多高校都拥有一定的音乐师资队伍,但由于很多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多,使得师资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如今,普通高校当中的音乐教师主要来自师范学校或是专业的艺术院校,也有一小部分的音乐教师来自文艺专业团体。一些高校的音乐教师并不属于专门的音乐教师编制,此外,大多数的音乐教师都比较年轻,没有获得高级职称。高校音乐有着比较广泛的教育内容,这对于教育人员的音乐功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音乐教师需要全面了解音乐知识。但是,大部分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方法也较为传统,这些问题都使得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4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途径

4.1加强领导重视,建立音乐教育体制

普通高校领导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应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此外也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水平与国家教育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应对教学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成立高校音乐教育小组,由校级领导直接对其负责,改变高校音乐教学当中管理无序的情况,保证高校音乐教学的顺畅运行。没有音乐院系的普通高校应设立固定的音乐教育组织,并在其中设立教研室,配备专业教师。高校还应该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国家标准制定教学计划,使其能够合理地进行音乐教学。高校应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保证硬件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设置乐队排练室、专用音乐教师,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最终顺利地开展高校音乐教学。

4.2构建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

作为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保障,音乐教师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能否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应构建质量、数量都能够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以及学校条件聘请专业教师,从而使得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得到缓解;第二,普通高校应鼓励在职的音乐教师继续深造,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出国考察等形式,为高校培养出拥有较高素质以及音乐水平的教师队伍;第三,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的科研,使得高校音乐教学不断发展,高校应鼓励教师研究新课题,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第四,应加强对音乐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对优秀的教学成果加以推广,发挥音乐教育社团的作用,展示研究成果,推动音乐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媛媛,杨照帅.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混沌理论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7(04).

[2]…李木一.高校音乐教师课堂教学探究——评《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7(08).

[3]…刘洋.高校音乐教育中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价值分析[J].戏剧之家,2017(13).

[4]…刘乐婵.浅谈高校音乐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7(06).

第10篇

一、加强认识,转变观念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内诸多高师院校对器乐的教学目的不是很明确,属于一种冷处置状态。鉴于此,加强对器乐教学的认识,转变观念是推动器乐教学的关键。那么我们可尝试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教学目标明确,重视器乐的日常教学。2.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艺术实践。3.开展专题讲座,对器乐中某些乐器的特性做科学性的分析,消除他们对器乐学习的误区。4.积极引导器乐教师潜心施教,教科并重。

二、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教学内容的具体文件之一……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有力保证,是编写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各项活动的行动指南。”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实施的关键因素。2004年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提出器乐(中外乐器各一种共6学分)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的高师院校却因为主客原因得不到实施。客观原因:随着逐年学生的扩招,教学师资匮乏,学生与师资不成比例,导致器乐教学得不到保证。主观原因:主管层面不重视,片面强调声乐钢琴,即便配备有少数器乐教师,但都是属于附设,有演出就凑数,没演出就放大假的局面。没有宏观调控教师比例。

三、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高师是培养中小音乐师资的基地,培养目标的不同,如果教学模式一味的模仿,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忽视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停留在教会几首作品。第二,教学对象单一。第三,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第四,教师上课随意,上课内容没有整体规划。第五,扩招与教师的反比例,教师教学任务太重而导致对教学的敷衍。科学的高师器乐教学模式为单人课,小组课,集体课,三合而一的模式。单人课使得教与学的地位相对稳定,其教学常能较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师生交流也比较便利,学生也能在较短的时间习得必需的基础知识、技能、能力和观点,为学生音乐技能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小组课将音乐素质相近、技能水平相近的同学分成一组,使得同学之间增加了交流,拓展了视野,加强了竞争,同时也为教学节约了资源。集体课重在利用集体授课的优势,培养学生从教的能力,运用齐奏、重奏、合奏等不同的表演方式培养学生的相互配合的能力;这三种教学模式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对高师器乐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四、规范教材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在器乐教学方应具备独立组织器乐教学和编排器乐节目的能力,因此,高师器乐的教材应具备以下几点特性:1.师范性。2.实用性。3.浓缩性。4.精练性。5.分类性整理。教材的内容分:1.乐器的基本理论和演奏方法。2.练习曲与乐曲。3.实践部分。

五、资源配置优化

高师器乐教学乐器种类繁多,从教师资源配置上不可能一门乐器一个教师,加之高校扩招,师生不成比例,导致了器乐教学停滞不前,从而出现不开或者少开器乐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因此为了妥善解决器乐师资相对不足的矛盾,我们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入手,力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益。1.在编在岗教师。建立评聘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动性、(下转第18页)(上接第17页)能动性。2.设立流动编制,外聘专业教师。3.优秀学生助教。

六、结语

高师器乐教学是音乐专业课程中必不可少且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门技能课。高师器乐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合格音乐师资的培养。因此,对器乐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永远是教师锐意进取的课题,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开展器乐教学研究与实践, 把握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科学教育理论,认真分析,不断总结、改进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高师器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晓勇.《谈高师器乐课教学》.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中国分类号]J6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3-365392005005-0078-03

2.樊国生.《高师音专器乐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南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第四期

3.廖丹.《关于高师民族器乐的思考》. 《美与时代》.2005年6月(下)

4.田晓娜主编.《中国学校教务工作实用全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第1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方法

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理念的革新,推进了高校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也受到了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校音乐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关系到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趣。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使高校音乐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结合高校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创新,以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总体来看,我国的教育思想在根本方面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从内容、形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此来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1 普通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现状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事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教育思想、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难成体系。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方面,但具体的实施主要还是看学校现有教师的配备状况、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学校是否重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等。各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有限,对学生实行限选,即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而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大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部分学生在上大学前的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所以当他们走入大学接受音乐方面的教育时,往往会显得不知所措。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音乐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知识,还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以形成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

2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1 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

音乐教育一直被视为我国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但在高校的实际教育中,音乐教育往往因部分领导缺乏重视而被忽视,或由于某些人对音乐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音乐教育变得具有功利性。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开展,也会影响我国高校人才的整体素质。

2.2 大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不够

由于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从基础教育到大学阶段,学生一直将音乐教育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学生对音乐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加大了培养音乐素养的难度。

2.3 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水平不高,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课程设置和学分设置中均存在不合理性,造成了我国高校音乐课程时间短、学分少和课堂内容主要集中在歌曲欣赏等不科学的音乐教育现象。这从根本上降低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效果,限制了我国高校人才音乐素养的提升。

3 加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策略

3.1 积极转变音乐教育观念

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主要采用课堂传授专业英语知识,并在期末采取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查,这种教学方式加大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压力,限制了学生音乐修养的提升。因此,高校应该及时对目前的音乐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把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作为高校音乐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并且,高校音乐老师应该与时俱进,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丰富学生的音乐思维和音乐生活。

3.2 创新音乐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门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学应该采用一种具备艺术特点的教学方法来提高音乐教学的艺术性。因此,高校音乐老师应该大力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使音乐课程更加现代化与形象化,提升教学效果,以一种民主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3 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个人教学素质的水平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式、精神面貌都为学生提供了榜样,想要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就必须提升高校音乐教师的素质水平。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提升音乐教师的道德修养,使其树立起良好的人民教师形象,使其充分意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以高尚的品德来感染学生,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榜样。通过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通过对音乐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实现其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激励与评价的管理制度来激发音乐教师的潜力,提升其整体素质水平。

3.4 增强学生的音乐实践锻炼

音乐教育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中,还体现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高校的音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知识学习的阶段,更应该注重实践活动。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实践性,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创作音乐歌曲,组织学生编排音乐剧等来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组织各种合唱、舞蹈和音乐表演的比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乡村音乐体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大地进行改革和探索,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为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因此,不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基础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围绕着师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师范教育而言,我们对中等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高等师范教育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此外,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步伐相应的加快,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许多革新……。所有这些都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应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教改工程,因为它不是靠增加几门课或是改进某些教学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些认真的研究探讨,以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师范目标的延伸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20世纪初,清政府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的“立学总义章”就明确提出:“设初级师范学堂,令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人焉”[1](P139)。到了1918年,教育部又指令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办“乐歌体育专修科”,“以应各师范中学之急需”[1](P154)。从此之后,师范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也不断提高。在民国初年,仅高等师范学校就有6所[2],基本上形成了简易师范和中等师范培养初小和高小音乐教员,高等师范培养中学和师范音乐教员的人才培养格局。解放以后,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有了新的调整和提高,根据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3]等文件精神,我们逐步停办了简易师范(即初级师范),按照中师(包括中等艺术师范)培养小学音乐教师、高师音乐专科培养初中音乐教师、高师音乐系培养中师和高中音乐教师的教育体制和目标,促使我国的师范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建国50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师资,虽然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分配或工作以后不在音乐教育岗位了,但是中学和中师音乐教师的主体仍然是来自高师音乐系、科。

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目标,从政策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反映出明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性,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例如加强了面向中学的音乐教育课程、增加了应用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采用了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的“学科(音乐专业)中心论”、以单一学科专业取代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倾向,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的不断提高,音乐教师已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因此,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也都得到了根本性的确立。但是,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促使师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师范培养目标的定位,已适应不了基础教育师资提高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各类人才的学历层次呈普遍攀升态势。硕士学位、本科学历在各行各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专科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历则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迫使不少专业的专科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关停并转”,今后小学师资的合格学历将提升为专科,而初中师资的合格学历则必须为本科。同时,我们还可以高瞻远瞩地预言:在一些发达国家,硕士学位、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到小学、幼儿园任教的人才使用状况,在我国不会太久也将出现。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随着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毕业自然进入初中的升学模式将逐步普及,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界限的划分也不宜泾渭分明。在许多音乐教学规律和方法上,中小学是一脉相通的,例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都是实施素质教育,学科性质都是音乐审美教育;再如儿童的变声期可能出现在小学高年级,也可能出现在初中一、二年级……。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论专科和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须要将延续了几十年的“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须”的目标,扩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或“培养合格的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师资。”如果以上目标得以确立,那么就要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光投放到整个儿童———少年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去。要以6岁———15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研究他(她)们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生活,并以此来修订和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乃至各科教材。显然,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通才教育的扩展早在上一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在高师音乐系、科教学改革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应该以通才教育为目标,当时曾为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这种通才教育主要是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先必须掌握好声乐、钢琴、即兴伴奏、乐理与视唱练耳、指挥、歌曲写作……等音乐基本技能,然后再在这多种技能中发展一两门个人的专长学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未来到中学工作的需要,也帮助提高和发挥了个人的特长。但是,我们过去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方面通才教育的理解,主要偏重于音乐技能领域,对于合格音乐师资的认识也主要局限于音乐专业里的通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为在音乐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多面手,以适应中学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提升。总的来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成为音乐教改的基本指导思想,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属性也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和研究……,这些理论成果集中地体现在近期由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之中。

这个文件站在时代的前沿,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音乐教改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基本理念的阐述,提出了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一整套完善的音乐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和举措,毫无疑问,它应该成为今后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的行为纲领。《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除了音乐本体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之外,增加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三个部分[4]。这项音乐教学内容的扩展是音乐人文属性回归的体现,也是把音乐教育作为整体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和安排的。这种扩充性的调整,无疑给在职的音乐教师提出了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当然,更给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增加了新的课题,从整体上来看,这实际上是对通才教育的一种扩展,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多种音乐技能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能力和知识:舞蹈:舞蹈和音乐不仅是姊妹艺术,而且二者密切的血缘关系可以追溯到她们是同步起源的:“情动于中而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这些古代的论述不仅说明了二者产生的历史渊源,而且生动地阐述了音乐和舞蹈都是人们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在我们原有的音乐教育中,就有着某些舞蹈的因素,例如小学的游戏、律动等。在《音乐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充实了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加入了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戏剧:戏剧和音乐同属表演艺术,学习和借鉴戏剧的表演技能,可以增强歌唱、演奏的艺术感染力。同时,歌剧、戏曲等是包容了戏剧、文学、音乐……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多种姊妹艺术的有机交融,更具有浓烈的人文气息。《音乐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提出了“学习表演简单的歌剧、戏曲、曲艺片段,并能对自己与他人的表演作出评价。”这一部分崭新的教学内容对体现音乐的表演特征,增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具有非凡的价值。美术:美术作为造型艺术与音乐所使用的物质材料是不同的,审美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音乐和美术都来自生活,都是客观事物在主观内心世界的艺术反映,二考有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通晓美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多一种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途径。

所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能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的相同和不同。”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是关于人类社会现象方面的知识,它是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果,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学科,其中,人文学科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不仅因为音乐属于广义的人文学科范畴,而且它与多门人文学科(如文学、历史、地理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不仅有助于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创造,而且更可以提高人的整体文化素质。《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不少这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知识。音乐的传播和感受离不开声学、电学、生理学的原理,特别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音乐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电脑音乐进入音乐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现代科学技能(如电脑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也是《音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

总之,《音乐课程标准》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了音乐教学的新内容标准,它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新的教学任务。然而我们过去所强调的通才教育主要局限于音乐领域之内,显然,是满足不了新的时代要求。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更新办学观念,开阔通才教育的视野,给学生以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日后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21世纪伊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新使命是极其繁重的。不论是培养目标的延伸,还是通才教育的扩展,都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这两方面的任务不仅不矛盾,而且其要求是一致的,具有互补效应,此外,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上,也要抓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逐步加以解决。关键是我们要紧紧抓住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这个根本方向,统一考虑改革方案与举措,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能够更加符合新的时代要求,为广大中小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音乐师资。

参考文献:

[1]章咸,张援.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2]马达.20世纪中国论文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

[3]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