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时间:2023-06-16 16:05:10

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1篇

随着生产力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压抑已久、日趋旺盛的精神需求凸显出来。为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精神需求,高校必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体系的现代适应性,包括形成一套适应现代环境,适应对象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和接受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使主体性原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2004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之后,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标志着我们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识。从此,心理疏导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迅速发展。

一、心理疏导法及其科学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心理疏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疏通引导,创造条件,让其充分表达,又善于引导,从而帮助人们理顺思想障碍,提高思想认识,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遵循学生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创造出和谐轻松、平等民主的氛围,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让学生把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充分表达出来。教育者在倾听学生的心声之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障碍,弄清问题的性质和根源,找准问题的症结,然后通过循循善诱、引导教育,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清除心理障碍、理顺思想困惑,使其重新回到身心平衡状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教育方法具有价值导向性、平等性、双向性、专业性、针对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一)心理疏导法的理论依据1.心理疏导法符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民内部的矛盾也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可以采用民主的方法化解的矛盾。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而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行政命令等强制性方法解决思想是非问题,是没有效力的、有害的。”其中的“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等方法”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就是疏导教育法的表现之一。2.心理疏导法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并通过教育对象的内在思想矛盾转化,使教育对象的'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上达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达到平衡,最后形成新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和引导人的心灵、思想的工作。由于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故思想政治教育被人们接受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要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认识所存在的问题,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思想问题即不能堵住,也不能压服。人的行为是外显的,对人的行为可以用外在的行为准则与方法来进行约束,而对人的内在思想既不能徒劳地用硬性准则加以约束,又不能堵塞、压服。赌塞言路、强制压服、约束都不符合人们思想变化发展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运用循循善诱、说服教育等方法疏导教育对象,才能使教育者发出的思想信息渗入大学生的心理,促使学生的内在思想矛盾得到转化,从而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反之,不遵循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就不能发挥心理疏导的作用,就很难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3.心理疏导法体现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人的主体性日益凸显,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到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价值,立足于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即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生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其实质就是在尊重大学生的基础上,改变过去训诫式的工作方法,通过贴近学生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诉求,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一步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只有贯彻以人为本,才能保持与时俱进的发展活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肯定学生的个体价值,关心学生的内在需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旨。”

(二)心理疏导法的现实根据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繁多,如不断加快的变化节奏、日趋激烈的竞争等。现代大学生的发展,是富有个性、创造性与多样性的发展。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原有的人际交往、道德舆论与矛盾处理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新的道德、舆论、监督系统尚未建立成熟,很多人在这种转型之中缺乏归属感、幸福感”;其次,市场经济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动机、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使学生的精神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化;再次,社会的复杂多样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加大了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难度,很多人难以自主地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第四,“现代社会变化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复杂程度增加,容易引起心理震荡、精神苦闷、思想困惑、心理负担,导致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发生。”总之,当今大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多取向、多层次的,每个人发展都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个性化心理疏导服务。

二、心理疏导的具体方式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咨询式疏导及其运用咨询式疏导,即先“疏”后“导”,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围绕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相互理解、沟通、引导,达到消除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咨询式疏导,第一,要掌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格、年龄、政治面貌、出身背景以及个人阅历等。第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心中累积的苦闷、困惑宣泄出来,减轻其心理负荷,从而掌握其心理结症所在。第三,针对学生的心理结症,分析其成因及发展过程。其间,教育者要进行系统思考,详尽分析,把握学生思想问题的实质,并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四,引导帮助。在确定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之后,教育者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助其树立克服心理障碍的决心和信心,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其领悟,促使学生心理冲突得到调节,并且向积极方面转化。同时,要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矫正、自我调控的能力,赋予调控的具体方法。最后,检查巩固。在学生心理状况得到好转后,还应追踪学生的近况,分析反馈信息,巩固咨询式疏导的成果。

(二)说理式疏导及其运用说理式疏导,即理论教育法在心理疏导中的具体运用,是指教育者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与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的以理服人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说理式疏导,首先,教育者要完整准确地理解理论内容。采取只言片语、断章取义的方式,对本来就存在思想困惑的学生进行说理疏导,不仅无助于其解决思想困惑,还会导致思想上的混乱,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其次,要客观辩证地分析学生出现的思想问题,并对症下药。教育者要仔细分析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性质:是思想政治性质的问题,还是暂时的思想困惑;是否明知故犯、屡教不改等。第三,要针对性的说理疏导。即针对学生的性格、年龄、出身背景、个人阅历以及思想觉悟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第四,情理结合。说理疏导,既要坚持正面说理,以理服人,讲真理、说真话;又要寓情于理,同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三)生活对话式疏导及其运用生活对话式疏导是指“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创造各种民主条件,运用对话的方式,促使心理疏导客体思想转化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以人为主体、用对话方式开展心理疏导的方法。运用生活对话式疏导,首先,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以便教育者能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教育者要正视并正确回答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敏感问题”。这些敏感的热点问题往往是他们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因此,教育者要正视这些问题,并正确地教育、引导学生,而不是回避这些问题。比如,教育者要积极帮助学生理解就业、财富分配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科学辩证地看待我们的就业前景、分配制度。再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和学生接受教育的主体性。遇到事关“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政治问题时,教育者应注意灵活运用沟通艺术,向学生传递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思想信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色;沟通进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彼此双向互动。

(四)交友谈心式疏导及其运用交友谈心式疏导,“就是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解除其心理不平衡和心理障碍的方法。”运用此法,首先,要给予学生关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理解、信任学生,对其给予关怀、鼓励,使之感到集体的温暖,为交流创造前提条件。其次,营造出接纳、真诚、友爱的人际氛围和集体氛围是关键。教育者要让学生学会消除与人交往的障碍和隔阂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再次,教育者要耐心倾听学生诉说,使其将内心积郁已久的痛苦吐露出来,并用自己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健康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感染学生。最后,教育者还应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反思个人内在的诸多因素,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能力。

(五)情感感化式疏导及其运用情感感化式心理疏导,即“以真挚的感情去感动人、感化人、感染人、影响人。”人本身都有得到别人真挚感情的渴求;同时也希望他人能够真诚接纳自己的感情。这是情感感化式疏导发挥作用的心理基础。若教育者能够得体地运用情感感化式疏导,不仅能使双方心灵相通,感情融洽,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防范心理和逆反心理”,使教育过程顺利进行,从而逐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运用情感感化式疏导,首先,要尊重、理解学生。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相待、不加歧视,善于发掘并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助其坚定信心、振作精神。其次,要情理交融。在引导学生时,教育者既要以情感人,又要以理服人。“情通则理达,理达则情固。情对理的灌输起催化作用,理的灌输有利于巩固和加深思想工作主客体之间的情感。理离开情,如骨之无肉;情离开理,犹肉之无骨。情是理的先导,理是情的升华,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动情,入情入理才能动心入脑。”再次,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情感人绝不是停留在言语上,还应表现在行动上;要多办实事,切实关心人、帮助人。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中,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者的“精诚”。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疏导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心理疏导的作用范围虽然心理疏导法在理想状态下能够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日趋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心理疏导法不是万能的,其作用范围有限。尽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知心朋友,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只能对他们的思想意识层面的问题起作用,一旦某个学生患有严重的身心疾病时,心理疏导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有限,就不能仅仅采用心理疏导引导学生,而应该及时把这种学生转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或专业医院进行就诊治疗。只有在心理问题层面,心理疏导法才能发挥作用,一旦教育对象患上严重的身心层面疾病时,仅仅运用心理疏导,则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把握好它的作用范围。

第2篇

一、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遵循的原则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吸取了宝贵的历史产物,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经验而提出的。现以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不仅要求言行一致,而且要求把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推动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大都来自前人的道德经验,在学生品德的发展中,极易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在道理上懂了,说得很漂亮,但往往做不到,因此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武装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育高尚的品德,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调查和访问。

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生活、社会服务、政治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甬道是以行为的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的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只有在体育常规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遵守道德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浓厚情感,才能使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品德。

(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名著《学记》曾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思想品德教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在于他们思想情感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于其中积极一面不断得到发扬并战胜了消极一面,于是才表现出进步。一个学生只有养成诚实的行为才能克服说谎的毛病,只有坚持遵守纪律才能改正自由散漫的行为,如果积极一面得不到巩固与壮大,那么消极落后一面是克服不了的。在体育常规教学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要处理好:对待学生要一分为二;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三)集体教育的原则

马卡连柯指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在体育常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落实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要处理好: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积累了因材施教的丰富经验。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品德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年龄特征,又有各自的个性、优点与不足。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否则不但不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他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而且还会无视学生特点、压抑学生个性,阻碍学生的进步。在体育常规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二、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常规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法等。

(一)说服疏导法是根据所要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采用讲解、报告、个别谈心和座谈讨论等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正误、得失、利害对比,或总结经验教训,启发疏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教育的方法。在体育常规教学中联系实际把握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症结,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道理,进行说服疏导时还应注意教育的目的明确,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作引导,不夸张,不讽刺,不偏袒,不恫吓,既严格要求,又热情耐心,这样才能动其情而收到感化、教育的实效。

(二)典型榜样法能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易于使知、情、意、行获得统一,从而使学生好学上进的愿望和行为,在不断受到鼓舞中坚持下去,结出教育成效的硕果。在体育常规教学中运用体育明星式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将会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熏陶作用,而且将产生显著的功效。

(三)竞赛评比法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要求进步,好胜心强,因势利导地组织竞赛评比活动,能起到促其进步,养成良好品德作风的效果。体育常规教学中可进行竞赛评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集队、球类的竞赛;各种个人或集体项目的竞赛。组织竞赛评比时,应使学生明确目的、要求,端正竞赛态度,正确对待荣誉;竞赛的条件、评比的方法应具体、明确、一致,评比中要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四)表扬与批评法

在体育常规教学中通过表扬或批评,能使学生分清是非,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产生一定的荣誉感或耻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体育教师进行表扬或批评时要清楚学生的个性特点,区别对待,掌握好表扬、批评的分寸,对在体育常规教学中表现优秀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应呈报学校领导,建议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分。

三、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体育常规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有建立和执行教学常规、结合教材特点、结合教学组织教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发挥集体作用等。

(一)建立和执行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防止运动损伤,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教学常规的建立的严格执行,不仅有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和风气。

(二)教师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可结合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教育;进行球类教学时结合培养团队合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三)严密教学组织教法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迅速、整齐、协调配合、认真负责等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课教学中有许多便于进行教育的组织教法环节,例如轮换教学内容、场地时的分组、调队,可结合进行迅速、整齐、遵守纪、不计较场地器材的优劣,相互体谅协作的教育。

(四)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体育常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首先要弄清情况,然后通过说理、劝导、表扬、批评等方法,进行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教育,如遇一时难以弄清的情况,则不急于处理,可先制止事态发展,待课后弄清再作处理。

(五)发挥集体作用。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并发挥其感染、教育的作用。因为良好的班集体具有良好的熏陶、教育作用,不良的现象及其影响常常会受到良好班风的抑制。

四、体育常规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要求与耐心启发、疏导相结合主要是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和行动、组织纪律和品德作风等方面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或有不良行为时,应给以启发疏导,分析说明利弊、得失和危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指出原因,要求学生改正,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促使自觉地努力达到要求。体育常规教学中既要防止简单粗暴的批评,又要防止姑息,放任自流。

(二)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是对学生的进步、好的思想品德的肯定,以促其巩固、发扬,但青少年也会有缺点、错误,对此应从爱护出发,给以适当的帮助或批评。批评能抑制不良的思想行为,促使克服、改正。批评时先表扬、鼓励,然后指出其不足,防止后进生产生自卑感,迷失方向失去继续前进的信心。

(三)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体育常规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的实事求是和使学生心悦诚服,在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例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既要鼓励,又要防止骄傲,对后进生则多肯定进步少提缺点,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仪表、工作态度、文化素养、道德作风等,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才能真正起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3篇

关键词:农民工 思想政治工作 内容 原则

1.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或者说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农民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然也要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而且,从农民工本身来讲,因为在城市中处在边缘地位,所以更关心自己的处境,更关心党对于农村和农民工的政策。对农民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就能使广大农民工对政策要求、社会现状、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有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理智的反应,通过市场合理择业、有序流动,这对于市场的正常运行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

2.民主、法制教育。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重点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及与计划生育、交通法规和治安管理等有关的法规,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学会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因不懂法而产生的各种纠纷。随着农民工法制意识的提高,必然会积极参与所在城市和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广泛参与企业、社区和农村社会生活领域的各项事务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3.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农民工从事的多是一些脏、苦、累的职业,有的是一些高危险职业。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未经过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也是许多产品、服务质量上不去和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职业技能、安全知识和职业道德。通过培训,使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就业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增加安全意识,避免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职业道德,保护自身和企业的利益。要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增进他们的组织观念,积极为他们所服务的单位献计献策;对待“跳槽”问题,要正确指导他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不能因个人私利而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

4.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由于历史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原因,许多农民工缺乏城市生活的文明习惯和常识。给市民造成了脏、乱、差的印象,也给自身融入城市树立了障碍。因此,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遵纪守法,文明行事,主动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自觉遵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树立一代新产业工人的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家庭美德教育。针对因远离家乡和亲人,家庭伦理道德观念约束放松状况下出现的一些非法同居、重婚等社会问题,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和家庭观教育,增强家庭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减少家庭问题的出现。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如它可以帮助农民工唤醒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有效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它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些特殊功能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6.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是衡量人的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基本尺度。由于城市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向知识型发展,许多农民工已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含义,他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知识。随着户籍制度在国内一些城市的松动,以及城市政府在外来人口就业政策上逐步以学历、专业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筛选标准,从而增强了对科学文化教育的渴望,激励着农民工群体加强自身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带来效果。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产生思想动机的基础,也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始动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成员的思想活动日益表现出趋利性特点。人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前途的关心,更多地与自身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们的利益问题,尤其是根本利益问题。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在对农民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首先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维护权益相结合的原则。在解决其思想问题时,一定要联系实际,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把提高农民工的思想认识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万能的,这是不言而喻的。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是主要的,但还必须依靠法律机制、管理手段和经济工作在其背后的约束和支撑作用。

大部分农民工是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规范的,但由于本身生活上的贫困,法制意识的淡薄,以及市场经济逐利的特点,光靠思想政治工作显然是难以取得成效的。把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行政管理和法纪约束相结合,就能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软任务”融入行政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硬指标,一起落实、检查、考核,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硬度,使两者水融而不偏废。

7.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注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发挥教育对象的作用,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对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要重视由外部进行灌输的社会教育,又重视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一方面,农民工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需要政府、社会团体、先进分子等各种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取得成效,最终还是要通过他们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

8.疏通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疏通,“就是广开言路,让教育对象敞开思想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发表出来。”引导,“就是对教育对象进行说服诱导,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引导到正确、健康的方向上来。”。疏通与引导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的,没有疏通,也就无所谓引导,没有引导,疏通也就失去实际意义。只能把两者结合起来,又疏又导,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强调坚持疏导方针,这是由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农民工具有人员涉及面广、组织松散、心理敏感的特点。因此,对于农民工,惟有靠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疏通引导,赢得他们的支持,才能解决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有矛盾。如果采取单纯的压制、堵塞、以管代教、以罚代教的办法,反而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第4篇

和合文化并非机械强力的求同,而是关注每一个个体,服务于每一个个体,最终达到团结每一个个体共同进步的行为指导性文化。然而,千百年来,中国人却更多地关注求同,忽略了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一符合人的生命发展需求的先进教育思想至今也很少有人把它完美地落到实处。经过仔细思考,我觉得“和合”思想在育人过程中的应用可通过一个简单的坐标图来显现。(如下图)

从图上不难看出,各个层面的人无论前进取向如何,只要向着理想方向,与起点平面成锐角,最终就能到达理想目标轴,若等于或大于90°则反之,我们可称之为“锐角发展观”。也就是说,按照和合思想看人的发展轨迹,就该求大同存小异,充分尊重个体自然发展的多样性,只要最终能到达理想目标轴,就该认同其发展轨迹。施教的关键点在于对人发展方向的牢牢把握。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人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始终努力探究“和合”思想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已小有成果,因为承德三中在开办短短几年内便被承德市教育局命名为全市首所“特色学校”。下面把我在承德三中的所思所做与大家交流一二。

确立鲜明的精神文化体系

教育思想: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育人理念:成功之道和而不同。

理念内涵:成功=明确的目标+满腔的热情+有效的方法+艰苦的劳动+不懈的坚持。

校训:真爱于心,模范于行。

评价理念:你只要全身心努力了就是最棒的。

创造彰显文化理念的物质环境

例如,学校的主题雕塑“三和致远”是由三瓣硕大的红色花瓣、一颗硕大的金色圆球(花蕊)和一组现代信息标识组成,其寓意是爱心至上,培育百花齐放、面向世界的祖国花朵。又如,学校利用仅有的一块空地修建了一个凸显和谐、自然风情的小公园,里面有花草树木、山水池鱼及仿真的家禽猛兽、快乐少年,取名为“和园”,意在让师生经常感悟自然万物和合共存之美。还有,学校以“德智体美劳”和“仁义礼智信”为主题,精心设计布置墙壁文化,等等。整个校园处处显现出“和合”思想之韵味。

让制度成为师生进步的推手

在学校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中,去掉“严禁”“杜绝”“绝对”等命令式概念。如把“楼道内严禁大声喧哗”改为“楼道内请轻声漫步”,前者要靠他人监督,而后者则靠自觉约束。

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除特殊工作外,上一级领导不要号令性地下达刚性行动计划,而是要具体执行者根据任务的总体要求作出两套以上具体行动方案提交领导审批,领导在审核方案时,只要没发现原则性的问题和严重的疏漏,就要坚决支持执行者的方案,这样,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一方面因熟悉方案而不容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会因领导的信任而产生高昂的工作热情,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计划。

学校对教师岗位的安排放弃了行政分配权,实行优化组合制,即学校只聘任教学小组长(两个班一组),教学组其他成员由组长选聘,这样诞生的所有教学小组都是团结奋进的战斗团队。如此人文性的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个体的尊重与信任等诸多“和合”思想元素,从而让死板的制度变成了鲜活的富有感召力的激励工具。

把思想理念元素内化到师生心中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线,实行班级综合实践周制,也就是每周有一个班全面负责学校的环境卫生、秩序监督、课间评比等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同时集中进行学校文化内涵学习研讨,走出校外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整周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分工,都有展示自己长项的舞台,都是实实在在的管理者。

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主张教(学)无定法,坚持“集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变“苦学”为“乐学”,以创造引人入胜的知识情境为载体,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依此,学校创建了“激欲入境,责任牵手”课堂教学模式,既安排充足的时间夯实基础、保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提高及格率,又提供“高手”论剑拓展拔高的机会、提高高分率,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一)形势政策教育兼道德观教育

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是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形势政策教育有利于企业上下明确当前的政治形势,透彻党和国家的改革方针和政策,可以有效激励全体企业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和十足的干劲儿投入到企业的生产和建设上来,对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煤炭企业贯彻和落实党方针政策的基本和前提是熟知和掌握当前的形势政策,这就要求企业将宣传和讲解国家形势政策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全体干部和职员贯彻落实思想国家形势政策的意识。另外,道德观教育是继形势政策教育之外又一个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是长久以来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实践体现,推之以煤炭企业,干部和员工的职业道德观尤为重要。“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社会道德风尚,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道德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基于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煤炭企业要提倡领导发扬模范道德带头作用,将职工道德观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二)法制观教育和利益观教育并行

法制观教育同样是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坚持经济建设与法制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在完善法制建设和加强执法力度的前提下,要将引导和教育企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法制观念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煤炭企业应在企业内部进行法制宣传与教育,促进企业人员懂法、守法、护法,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企业还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系统的法制观教育计划方案,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只有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提升了,其领导与管理才会更人性化和高效化。另外,除法制观教育之外,利益观教育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至关重要。首先企业要引导职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明确利益的真正涵义,清楚只有在实现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个人利益方可崭露头角,也就是说要坚持多奉献少索取的基本原则,并以正当途径实现个人利益。因此,煤炭企业加强利益观教育十分重要。

二、创新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一)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并重的方法

理论灌输有利于煤炭企业人员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政治思想,是企业帮助员工树立正确世界观和科学人生观,促使员工积极奋斗的重要途径。实践教育法是在理论灌输的基础上将理论落到实处,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煤炭企业中,广大的干部和职员都可以作为企业进行理论灌输的对象,先进的科学理论只有在有效的传授方法中才具有传播和深入的生命力,并不断发展和传扬,投入思想政治实践的大军。为了不使煤炭企业中广大职工干部头脑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干扰,适时进行先进理论灌输很有必要。当然,员工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单靠机械的理论灌输还远远不够,企业还应引导职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员工的综合思想素养。为了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纯化员工心灵,树立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要目的,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员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很重要。

(二)疏导教育法与榜样教育法至关重要

疏导教育法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科学高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利于顺利解决企业内部思想认识问题,达到企业全体职员思想认识统一、语言行为一致的目的,从而推动煤炭企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疏导方法区别于强制压服与行政命令的方法,其善于柔化过硬的机械管理手段,用柔和的劝说和委婉的引导循序渐进地对员工的思想进行疏导,达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在煤炭企业中不断坚持和贯彻疏导教育法,有利于团结全体职员,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全体职员思想统一,行为一致的前提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但是,如果企业只进行思想疏导而缺乏榜样教育,也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效率滞后,因此,企业榜样教育的工作方法势在必行。做好榜样师范教育主要应做到:一是确保榜样事迹的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人物事迹才能起到模范带头、激励推动的作用。二是企业要爱护和重点培养榜样人物,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空间,不断提高其思想觉悟。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起到模范和激励作用。

第6篇

推进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艺术院校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50-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党中央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事关国家民族的兴旺与发达,“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内涵的认识

所谓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具体地说,也就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特别是对人的精神解放、心灵解放、心灵自由的追求,是对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即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变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来达到消除症状、缓解心理压力一种方法。从广义上来讲,心理疏导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达到排忧解难、降低心理痛苦的目的。从狭义上来讲,则是在建立了良好的心理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技术和理论,对求助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以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包含心理疏导的,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目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两者都是从关心人、理解人出发,充分考虑人的内在需求,努力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另一方面,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模式。以往我们惯于把存在的问题症结归结为思想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有利于分清问题的性质,找准切入点,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实效性。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把解决人的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有机统一了起来。

2 艺术院校学生基本特点

与其它综合性大学相比,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更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从而更能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对我们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重大意义,也可以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做到细致入微、有的放矢。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1)层次参差不齐。艺术院校学生一般在年龄、认识、知识、能力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专业不同,在教育水平和教育经历上存在差异,如舞蹈类学生和美术类、音乐类学生相比,通常是年龄较小,知识有限,认知能力较为欠缺,心理上缺乏抗挫折能力。文化事业管理类学生文化知识相对较高,而艺术素养相对又弱。(2)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但重专业,轻理论学习,信仰意识薄弱。艺术院校学生注重专业学习,功夫精力大多下在这方面,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治思想意识比较薄弱,欠缺对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信仰。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受到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往往促使其形成追求短期艺术功利、渴望成名的急功近利的思维,受大环境的感染,学习氛围显得有些浮躁,个人中心主义表现较为突出。(3)个性突出但缺乏自律性,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所高等艺术类院校,拥有自由而富于个性化创造力的学习氛围是其所独有的特质,任何灵感的产生和经典作品的涌现都离不开个性化思维的活跃运转,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往往能为学生提供激发潜能发挥艺术创造力的平台。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在自身审美的方面常常把张扬个性,标新立异定义为完美,行为上个性古怪;思想上崇尚自由,缺乏自制和自律的意识和能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面临着人际关系、前途命运的苦恼。

艺术类院校承担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先进文化建设输送优秀合格人才的使命。要培养出国家社会真正需要的艺术人才,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必须要努力培养出艺德良好、心理健康的新型艺术人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之“知”与人文关怀之“行”统一起来,在人文关怀中弘扬人文精神,在心理调试中体现人文精神。使学生体现出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与时代精神相合拍的精神品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体现人文关怀,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育的具体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一种培养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内涵,它肩负着关注人自身的发展,解读人生终极意义,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终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终极使命乃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具体体现。艺术院校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性要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1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就是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要以尊重、理解、相信、关心、服务学生为出发点,根据个性差异,对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理念。(1)是要深入实际,了解学生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了解困难学生和个性偏激大学生的情况,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收集第一手资料,增强针对性。由于专业的因素,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独来独往,所以要了解其真实状况,就必须主动与他们接触,实际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就业、心理上的难题、困惑,化解他们对专业学习和文化课学习之间关系的误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是注重用情感去感化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待弱势群体学生和极个别“问题”学生,要诚恳真心真意帮助他们,引起共鸣,激发他们的美感,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3.2 注重解决心理困惑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最基本的层次来看,表现在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注和物质需求的满足。由于本身学习的紧张和社会竞争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次逐年增加。作为艺术院校,面对的是有着艺术表演才华而又个性十足的学生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艺术才能展示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不时会出现由于专业上的不精而产生的心理失落和心理困惑,继而发展为对专业学习和文化课学习的消极。因此在艺术院校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健全健康心理的养成。可以通过开展“艺术节”活动、高雅艺术表演、学生社团的建设、校园歌手赛等各类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学风建设、评优评先,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引导校园树立互助、诚实、守信、和谐相处的校园新风尚。与此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心理危困学生实施心理干预。注重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提高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3 管理与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没有耐心和韧劲,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艺术类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以人文精神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少一点责备,多几分理解与宽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有严格的纪律管理相配合,在严格行政管理和执行纪律问题上,避免出现过分夸大说服教育作用和单纯惩罚主义两种倾向,实行严宽适当的柔性化管理教育模式。

3.4 在艺术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在艺术类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善于利用“情”与“理”,“德”与“教”的结合。运用“情”“理”原则需要讲求艺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人格力量征服人。尤其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更为重要,艺术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寓教于实践,在真实中找寻美,塑造美,在实践中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目的。艺术来源于实践生活,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在学生艺术实践,社会体验当中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习惯,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一种针对心理的思想活动变为一种付诸实践的教育过程,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客体身份逐步向客体主导化甚至向主体身份转化。

总之,在艺术院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坚持为学生服务,甘心当学生成长阶梯的垫脚石,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定会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并且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教育部思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章明明,冯清梅,韩劢.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7篇

一是补偿功能。(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元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杜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针对性.(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三是调节功能.(1)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学生产生意义障碍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三、德育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与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

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其工作的依据是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不把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真善美的标准等强加给学生.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价值导向”观点与“价值中立”观点的冲突.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前面已阐述过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达到独立自主.自控实现.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并尽快解决好问题,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因此,工作中把有“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原则冲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做人的素质。

因为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实践中可以看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找们从哲学的角区去分析学生真正的内心感受,从德育的角度来把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弄清楚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原因.以及思想认识上出现的误区,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8篇

一、概述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概念

人文关怀的内涵极为丰富,其与人的价值观、个性、生存及其理想命运等息息相关。人文关怀即关怀人的生存现状,并积极肯定人的尊严及其生活条件,对人类天性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总体来说,人文关怀即为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标志着社会文明发展的不断进步,反应了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

心理疏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上来看,心理疏导是一种外延。采用说明、解释、相互理解、支持等方式,合理运用语音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逐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疾病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行为和态度等,以去除其心理障碍。

2 从医学角度上来看,心理疏导是它的本意。其是一种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转变人类的意志、行为和心理认知,从而消除心理症状、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联系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应准确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涵义,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才能共同进步。

1 人文关怀是以理解人、关怀人等为核心要素。现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针对人的思想问题进行解决,侧重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直接导致人文关怀有所欠缺。思想政治工作应深入人的心灵,秉持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对其进行心理抚慰,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一大进步。

2 政治思想工作中,心理疏导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实现了内容和方法的有机统一。从方法上看,其主要防治泛心理化,主要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思想导向;而从内容上看,基于心理疏导自身所具有道德价值和人文关怀思想,重视将其包含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各教育对象。

3 人文关怀是以关心、尊重和爱护人为主。而心理疏导是在遵循人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沟通方式,开导人们的心理障碍。两者都是一个创新性工作理念和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包含心理疏导,而心理疏导体现着人文关怀,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目标,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二、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意义

(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组织、群体和成员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并逐步朝着多样化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转变。以教育工作为例,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平等的思想,才可避免与被教育者之间距离和隔阂的产生,从而使被教育者信服,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国家相关部门强调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有效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

(二)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创新要求

随着个体思想动态的日益复杂、各项利益要求的提高,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通过心理疏导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有效手段,适应这一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型要求。

(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文关怀旨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经济和政治上实现人的整体价值。心理疏导也是以人为主体的审视工作。两者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三、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

现阶段,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摆在重要位置,正确认识到“五化”原则的重要性。

(一)注重人性化原则

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主体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为了引导人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应注重平等意识,尊重人格,做到以理服人。应将传统的灌输式思想政治工作转变成换位思考、互相探讨的沟通方法,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理解。

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管理人员应转变居高临下的姿态,严禁以权压人,尊重下属,平等待人。不定期对人员生活、工作、家庭、安全等方面进行关心与问候,这也是体现人文关怀的有效方式,以使员工全身心投身到工作中。

(二)注重个性化原则

由于个体知识、兴趣、修养、生活环境及受教育情况各不相同,导致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遵循个性化原则,避免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人员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应在全方位了解人员心理状态基础上,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开展疏导工作,有效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三)坚持生活化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应根据广大群众的需求,着力于群众关心的热点、实事,从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提高工作实效。应全面贯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及时了解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将其作为工作重点,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矛盾和思想困惑,积极有效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工作、文化和生活中。

(四)遵循人本化原则

人的感情是人文关怀的重要对象,而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枢纽。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将群众反馈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和调查对象,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处理好各矛盾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坚持科学化原则

第9篇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新理念强调以生为本、关注学生身心特点、尊重学生、依靠学生等,这是符合思想品德教育规律的,也是“以人为本”国家理念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如何让思想品德教育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呢?笔者根据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新理念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以生为本”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一、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以相互尊重为前提。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思想道德的交流,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才能使交流更好地进行下去。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不尊重学生的道德见解,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灌输自己的道德观念。结果往往是学生反感教师的道德说教,甚至发展到讨厌思想品德老师的地步。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道德见解,并平等地与学生展开思想对话。有一次,我找本班的两位“早恋”女生谈话,我并没有一开始就训斥她们,说她们这种“早恋”是错误的,而是首先肯定了处在青春期的她们产生男女好感、交往过密是正常现象,并且还与她们说起了自己中学时代“暗恋”女生的轶事,那时的我暗恋上一个我认为有个性、很可爱、长相秀气的小女生。长大后,我在一次出差中偶遇到那位女生,她的变化让我非常吃惊,肥胖、粗口、没有气质,我真怀疑自己当初的眼光。她们听完后,哈哈大笑,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和对她们的尊重,我接着与她们进行了深入的思想道德交流,并指出她们现在所谓的爱情是纯洁的、幼稚的、不成熟的,要求她们暂时封藏这段感情,待到长大后如果仍然不变,再继续深入交往。那次谈话后,两位女生渐渐中止了“早恋”倾向,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尊重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对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尊重是必不可少的。

二、理解性原则

理解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理解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整体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著名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用“海因茨偷药”等道德两难故事阐述了少年儿童的道德发展不同阶段划分及特点。科尔伯格研究表明处于不同道德水平发展阶段的少年儿童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差异是很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道德水平发展所属的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不要用成人的道德认知水平来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此外,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还有个体差异性,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环境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对于道德的认知也是有差异的。部分教师不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整体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时常抱怨青少年学生是猪脑子,不理解自己的道德说教。我们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如果不了解这种差异或漠视这种差异,必然造成道德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需要蹲下身来,聆听学生的道德心声,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件的不成熟的道德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实施道德教育。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学生都是很可爱的,并且道德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显著。

三、信任性原则

信任性原则是指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道德纠错的意志和能力。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教师应该相信犯错的学生能够知错就改。一次政治学科单元测试中,笔者发现本班的学生考得出奇的好,答题非常完满,尤其是学困生答案接近于标准答案,我顿觉定有蹊跷,就找了两个学困生询问原因,经过一番开导,他们道出了偷盗试卷答案的内幕。我语重心长地说:“分数并不是最重要的,测试本身不是目的,测试只是一种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大家抄袭了答案,老师就发现不了教学的不足之处,怎么知道如何改进教学呢?既然大家认识到了错误,我就不没收参考答案了,我相信大家以后不会再抄袭答案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发现偷试卷答案的行为了。常言道:“信任是一味心灵良药,能够荡涤犯错学生的浑浊心河。”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是充分使用信任这味教育良药,激发犯错少年的自我道德约束力,拯救了一批失足少年,促使他们改过自新,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相信犯错学生是无知之过、无心之过,充分信任他们在意识到错误后,能够依靠自身的道德意志力来纠正错误的道德行为。

四、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教师对犯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采取以疏导为主的原则。青少年学生是未成年人,是不成熟的,对一些道德观念产生错误的认知或发生不当的道德行为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对犯错学生的教育关键是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让他们明辨是非。有一次,我班的一位学生与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辱骂授课老师。我知道此事后,把那位学生找到了办公室谈话,询问冲突原因,那位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错,上课就是做点小动作,不想听他的课,老师就批评并辱骂了他,自己只是回骂。我先是肯定了他的部分观点,承认授课老师做法有欠妥之处,然后指出老师是长辈,学生辱骂老师是极不正确的,我接着说:“如果我们在家犯点小错,父母批评并骂我们几句,我们能够回骂吗?”那位学生说:“不能,不被别人笑死才怪呢。”我又接着开导,并指出:“你上课做小动作,不听课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影响老师上课的心情,降低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而导致老师失去理智而发怒。”那位学生在我的耐心疏导下,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授课老师道了歉。对类似不爱学习、自制力较差、易激怒、易犯错的学生,一定不要采取强制措施,必须耐心地进行疏导,促使其提高道德认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教师重塑学生道德行为时,要多从正面给予引导,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进行肯定与奖励,以激发他们的道德意志。激励性原则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上。部分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品德有过高的期望,希望学生遵守纪律、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拾金不昧等。他们甚至还希望学生成为道德的完人,殊不知学生是不成熟的,是未完成的道德人。过于苛刻的高标准的道德要求,脱离了学生的道德水平,遮蔽了教师的眼睛,让教师看不到学生身上的点滴道德进步。因此,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学生的点滴道德进步。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对一位在课后大扫除中表现积极的“坏学生”进行了表扬。没想到,从此以后,他在各种课外劳动中,更加积极了,并且逐渐热爱学习了。我找他谈心后,才知道他一直被其他老师贴上“坏学生”的标签,我是唯一一个当众表扬他的人,他很感动。由此可见,表扬这味良药对于“坏学生”的转变是多么的重要啊!

六、反复性原则

反复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道德成长的长期性、反复性。教师千万不能抱着一蹴而就的想法,认为一次道德教育就能彻底改变学生的道德行为。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时常感叹一些问题学生屡教不改,今天写保证书,后天又犯错了。他们没有认识到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长期性。笔者当班主任期间,就经常找学生“谈话”帮助他们纠正一些道德认识的误区。刚开始那些“不良学生”改变不大,随着谈话次数的增多和深入,我发现大多数“不良学生”的道德行为都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错误的道德认识形成是一个过程,那么他们的道德认识纠错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反复的矫正过程。因此我们进行道德教育要有一种等待花开的平和心态,慢慢来,我们会发现学生每天都有道德成长的点滴进步,最终积水成渊,成长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第10篇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中学生德育工作可以归纳为三句话:第一,德育内容要讲求系列化,坚持“三面一线”,即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认真抓好品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等三个层面的工作;第二,德育方法要讲求时空一体化,坚持 “三全一化”,即全面教育、全方位教育和全程教育,注重通过心理疏导和实践活动,使教育内容内化;第三,德育目标要追求理想化,力求“三有一无”,即每个学生有文明习惯、有是非观点、有进取精神,学生无重大违纪现象。

以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基础,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主要任务,我们组织班主任及后备班主任认真学习,并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总结出养成教育“六个抓”,心理教育“四个导”,校本特色活动开展“八种模式”的德育工作途径。

养成教育“六个抓”。首先是抓小事、抓小节,坚持“小题大做”。通过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现场观摩、迎检突击等,让学生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里江堤溃于蚁穴”和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完成由小善到大善的积累。现在,学生中“文明礼仪带进校园,微笑带给同学,孝心带给长辈,谦让带给社会”的文明之举遍布校园,校园内地面无痰迹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口无脏话的良好习惯已经蔚然成风。其次是抓反复,反复抓。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需要过程,陋习、恶习会在不同阶段出现同一性质的反复,这就需要反复抓、抓反复。我校学生自觉佩戴胸卡、自行车整齐化一排放、进入校园推车行走等习惯就是这样坚持不懈中培养起来的。再次是重点抓,抓重点。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对个别年级或个别班级或个别学生进行重点教育,注重点面结合,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例如,利用暑期军训组织高一新生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 “中学生一日常规” 以及“泰州二中校纪校规”,让他们知校史、懂校情,一进校门就懂规晓纪,做合格中学生。

我校对“关注生”(即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存在问题的学生)实施了德育扶贫工程,充分发挥德育的方向作用与动力作用。由中层以上干部和他们结成对子,学生定期向干部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干部则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疏导,并在行政办公会上交流转化情况,共性问题统一解决,突出问题集中解决;对部分违纪学生,学校组织人员给他们上课,作如何守纪、如何防范重大违纪、如何做人等专题讲座,让他们确实受益匪浅;对极少数严重违纪的学生,组织他们参观少管所,让他们受到震撼和教育。

高一(20)班学生王光军,刚上高中时迷恋上网打游戏,多次旷课,甚至半夜爬墙出校。对此,学校我一是通过与其监护人(爷爷)交流,了解到该生父母长期在外,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管理加上爷爷溺爱,从小养成不守纪、贪玩,爱打游戏的毛病。二是从行为习惯入手,从小事抓起,逐步纠正其不良言行习惯。如针对该生与老师讲话时,不知道礼貌用语,上课不听讲,不做课堂笔记,宿舍内务不去整理,日常行为散漫等,从小事要求、规范,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三是不断鼓励,不断激励,适时表扬,让他感受自己不断进步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如近期不上网打游戏,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在班会课上要求同学学习他能够改正自己缺点的精神和毅力,使该生大受鼓舞和激励;让他做班级卫生的督查员,适时给予表扬,逐渐培养其责任心,坚定他做好这份工作的信心。经过老师近一年的教育,该生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发生很大改观,难怪他爷爷说:我孙子像变了一个人。

心理素质培养“四个导”。一是针对学生的忧虑心理,进行理想前途教导。我们请来本校毕业的高考状元和就业、创业获得成功的校友现身说法,让学生建立起诚信就是本钱、知识就是力量、拼搏才有前途的心理意识;二是针对部分底子差但要求上进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分析造成底子差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的措施,鼓励他们增强信心;三是针对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理智控制自我情绪,有效控制逆反心理;四是大力进行正面引导,坚持以鼓励为主、榜样为主和说服教育为主的“三为主”原则,因材施教。

我校有一名毕业生,在校期间一度不守纪律,多次旷课,打架,抽烟,喝酒,而且早恋问题严重,家长对他都无可奈何,说:不想孩子今后有什么大发展,只要不犯错就行了。为此,学校明确一名中层干部与他挂钩,并根据他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是多次邀请家长到校,老师、家长一起与他谈心,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教育他,感化他。二是挖掘他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促其成才。这位同学学习基础薄弱,但平时爱好体育,身体素质也比较好,正是报考体校的好材料。于是,帮扶领导与体育教师共同为他制定了一套训练计划,他自己也勤奋学习,刻苦训练。经过不到一年的努力,这位同学成功地考上了《徐州大学》。他的父母特地来学校感谢学校,激动地对老师说,真想不到我的儿子能成人成才。

校本活动的“八种”模式。素质教育德为先,教育创新德为重。落实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仅靠单纯的理论说教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无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的,只有把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生动有趣、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的活动,教育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而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校从本地实际出发,经常开展德育活动。

(1)制度化的常规活动。如“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重温入团誓词”、升旗仪式、班团会等。

(2)固定化的传统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孝敬母亲、清明节悼念先烈,五月份感恩,“七一”赞颂党恩、“十一”歌颂祖国。

(3)基地化的实践活动。建立校外基地,如消防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敬老爱幼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等。

(4)定期的专题活动。学校邀请当地先进人物和省、自治区、州市劳动模范、教育专家等作专题报告。例如:法制安全报告会、英模报告会、科普报告会、家长会等。

(5)设计型的主题活动。如“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签字仪式,校园艺术节、体育节、学雷锋树新风、我为校园添绿色等。

(6)政治性的社会活动。抓住国际、国内重大时事和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开展好主题活动。如“崇尚科学、抵制”系列活动,“科学发展观”进校园系列活动,“心系奥运”系列活动,“廉洁文化进校园”、“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

第11篇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来的西方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吞噬”着在校大学生的心智。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一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方向,他们价值观念扭曲,团队协作观念差,心理素质不高,自私自利等,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迫在眉睫。该研究简要概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的的几个基本原则。

1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行为学等[1]。这就要求教育工作人员,不断研究学生的日常行为,分析学生的心理,并深入研究其内在规律,从而培养出高校和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目前,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这种背景下,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老师和学生在人格方面是相互平等的,教师有尊重学生的义务。

1.2 坚持目的性和导向性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来讲,就是要向学生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方针、路线,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等,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境界也得到提升;要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观点和看法,青少年处于叛逆期,且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不是很强,极易走入歧途,老师要及时对他们的错误思想进行批评纠正,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等。

1.3 坚持激励性和示范性的原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一个榜样,犹如举起一面旗,可以带动一大片。从小大家就都知道雷锋,董存瑞等这一类英雄人物,并梦想长大后能够像他们一样,为建设祖国的大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别人心中的“大英雄”。这样从小就在大家心里撒下了“一粒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粒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在这粒种子的影响下,人们始终不忘初心,发展成为了心理健康、心智健全的青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坚持激励性和示范性的原则。当然,不一定非得为他们寻找像雷锋那样的大人物,这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合时宜的。老师可以用他人的良好行为来启发、激励大学生,用身边见义勇为或舍己为人的事情来感染大学生,使之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除此之外,高校也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都或多或少的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4 坚持层次性和针对项原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件事得出的答案也不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不同,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在同一层次。不同人的经历不同,思想的成熟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根据不同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实际,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手段,切忌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另外,初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不少同学或多或少都会有遇到一些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好书本知识和提高素质的矛盾、自我发展与家长束缚的矛盾等,老师应正视这些心理问题,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同学的不同问题,给予辅导解决[2]。

1.5 坚持真实性和情感性的原则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情感就构不成人生。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总是和客观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并产生不同的态度,如喜欢、讨厌、憎恨、恐惧、痛苦、高兴等,这些都是人们的情感,这些情感是狭义的,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所说的要坚持真实性和情感性原则中的情感是广义的,它是指学生的利益需求和发展需求。想要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质量,老师就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要动之以情,又要晓之以理。

1.6 坚持疏导性和及时性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择业就业的压力等。对于出现的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疏导,否则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疏导包括疏通和引这导两个方面,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大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另一方面对于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要加以正确的引导[3]。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助,并建立起友好关系,从而教育工作者能够比较容易的打开学生的心扉,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12篇

善后疏导,是在进行完全局性的系统思想教育后,对个别思想认识还跟不上、纪律观念还相对淡漠甚至有抵触情绪的学生,有意识地做好善后疏导工作。这是个别式的、亡羊补牢式的工作。要通过心理疏导,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恢复心理平衡,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同时也要预防和控制各种异常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但如此,善后疏导工作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健康的生活情趣以及对学校生活的较强的适应性。总之,把握好德育工作的时机,要讲民主,重疏导,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通过理论指导,舆论引导,文化倡导,思想疏导,检查督导,善后疏导,使学生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要创新德育方式和方法

当前,学生的思想活跃,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光靠老方法肯定不行,因此,要提高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除了要把握时机外,还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特点,因人施策,注重德育工作方法和方式的创新。在工作方式上,必须走出单纯“管”“灌”的模式,要和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要转变以往工作中“我讲你听”的说教方法,提倡学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双方地位平等,活动气氛就会融洽,学生以真实的个性和情感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在方法上,要注意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可采取平等讨论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渗透教育法、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防止和克服“两张皮”现象,坚持虚功实做,以实为主,在结合上下功夫,真正把德育工作寓于各种课程教学之中,寓于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当中,寓于社会实践之中。同时,思想教育必须从小事做起,使之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成德育工作无处不在的格局。德育工作只有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产生活力和魅力。

二、要加强德育体验教育

要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仅靠单纯讲道理式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仅有单纯的理性认识不足以促成改变,伴随着对道理的认识,必须有情感体验,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得以巩固,才能对学生的道德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是认知和情感体验并重的学习。为此,要努力改进德育工作方式,选择和抓住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寓教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重视观念引导与行为操练相结合,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熏陶,教会学生做人、求知、做事。为此,学校应该切实把学生的课外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到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体会理论的真谛。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和调查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如近年来,一些县市在学生中开展“假如我是县长”的活动,不少学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如有的学生探寻治理工厂废水污染的办法;有的要求政府加强对荒山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等。这些活动不仅发展了青少年学生的关心社会品质和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还逐步引导学生关注各种社会现象、关心社会问题,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释当前种种社会不良现象存在的原因,教育学生正视这些问题,树立以自己的行动解决这些问题的远大志向,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途径。”当前,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崇高精神。因为社会公益活动对个体品德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它有助于学生摆脱狭隘个人主义思想意识,形成为社会服务的习惯和观念,并能满足学生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要。如“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即属此类。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城市孩子“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活动,极富特色。在几天时间里,学生与农村孩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使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尤其是对农村及农民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那里,学生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

三、要强化道德选择能力

从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现状看,学校德育基本上只是一种“教会服从”的教育,从未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道德取向进行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当历史迈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由于社会发展变革速度快,国际交往与联系明显增多,人们接受的信息量大、传播信息渠道多,思想更加活跃和开放。学校、家庭、亲友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点、道德准则具有多元性甚至相互矛盾。对学生而言,他们能同时接受多种丰富的信息,同时受到多种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而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并开始要求自己作出选择的时期,他们不再盲目地“唯书”“唯上”,不再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有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经过自己过滤的标准和原则作出选择,但是其认识水平的局限,往往导致他们选择和行为的盲目性。

因此,仅仅“授之以鱼”的教育,仅让学生记住空洞的德育知识或培养某方面的行为习惯,不仅不能应付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情况,而且还会让学生因此产生价值混乱。所以,如果一味让青少年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不鼓励他们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决定,就无法培养出真正有德性的人。可见,在这个信息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开放的新世纪,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应该使每一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以使学生逐步达到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目标。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对学生自我判断、自我选择的能力的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学生适应多元社会、多元价值的需要,并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

四、要整合德育资源,形成德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