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德育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德育工作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必须明确的问题。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应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生工作的行动指南,不断提高自身德育工作水平,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实现路径,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明确高校辅导员职责与角色定位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前提
2006年,教育部第24号教育部令,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了科学的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的模糊,会导致辅导员陷入各种繁杂事务中,被问题牵着鼻子走,削弱了作为德育教育主体的工作力度。因此,明确辅导员的职责与角色定位是做好“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的前提。
二、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保证
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教师,辅导员自身素养及行为表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具备做好学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的基本要求。高校应关注辅导员成长,加强培养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形成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是提高高校“立德树人”德育水平的根本保证。
三、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辅导员工作制度、评价体系,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成就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在具体工作中,要适当将教育与事务分离,通过专业管理人员专门处理学生相关事务性问题,借助现代化数字办公手段建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让辅导员从各种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工作,而不是充当“保姆”与“消防员”的角色,无暇顾及其最重要的职责。
(二)深入调研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状况,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
辅导员是高校德育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受教育群体的特点和思想道德状况的了解是辅导员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对大学生不同群体的划分、群体特点的分析和归纳可以帮助辅导员加强德育工作预见性,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管理策略,做到因材施教。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同时,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还要培养时代精英。重视多元价值,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三)开拓德育新思路,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从来不是可以通过灌输、说教等简单的方法达到教育目的的,它需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科学形、灵活性,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高校辅导员应当继承发扬我国德育优良传统,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改进,建立开放的、多元的教育体系。积极开展以立德树人为主旨的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互动性,提高参与性,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更深刻的理解道德的内涵,感受道德的力量,进而在社会实践中去践行。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三者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
构建高校德育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高校整合德育资源,提高德育水平。作为高校德育骨干的辅导员老师,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参与度,增强互动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辅导员老师还应当具有全员育人的视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协调工作,与班主任、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一起,通力合作,营造和维护校园德育氛围。
(五)与时俱进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我们国家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对80后、90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工作形势,辅导员要进一步把做人、做学问、做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服务学生意识,提高服务学生本领,树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观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支持、配合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开拓新的德育渠道,合理运用网络,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开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王晓昕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加剧凸现了学校德育的不足,即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认识不足;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目标设置和实现中的片面性。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心理疏导能力;设置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学校德育内容;坚持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最终形成其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有效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步入社会的中间地带,当前我国的学校德育由于教育观念等的系列偏差,导致某些未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道德水准下降,屡有偏差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进行分析,审慎思考学校德育的不足,加强学校德育以防范和矫治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未成年人偏差行为,通常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违道德规范、纪律规范和非刑事法律规范,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还不构成犯罪或不作为犯罪处理的行为。主要可表现为(注:此种分类主要参照了吴铎主编的《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按社会规范的类型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方法。):其一,违俗行为,即与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如此”的原则或理念不一致的行为,如离家出走、未婚先孕。其二,违德行为,即违道德规范的行为,如奢侈浪费、自私自利。其三,违纪行为,即违反特定场合的特定管理规范的行为,如考试作弊、旷课逃学。其四,违法行为,即违反国家法律条文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某种程度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如索财、携带刀具。其五,心理性偏差行为,即由于个体自身某些特殊的精神问题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违规范的行为,如暴露癖、乖僻残忍。其六,自毁行为,即违规范并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如酗酒、自杀。
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深渊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未成年人先前一系列的偏差行为逐步积累恶化而成的,其基本路径为:沾染恶习——偏差行为——犯罪。未成年人的偏差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往往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前兆。社会个体与现存社会规范发生的磨擦和冲突有一个发展过程,从小到大,逐渐加剧,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导致犯罪行为发生,未成年人犯罪也是如此。要解决未成年犯罪问题,首先要预防未成年人出现偏差行为,切断他们通向犯罪的这一途径。
2003年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表明,全国初中2.9%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性偏差行为,14.2%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性偏差行为。在校未成年人行为偏差问题日益凸显了学校德育的缺失。
第一,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把“行为偏差”等同于“品德恶劣”,忽视了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还在形成之中,还缺乏较强的自制能力,其一般性偏差行为大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他们或是由于家庭的残缺不全,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行为怪异、自我封闭等的精神缺陷和心理障碍,导致偏差行为多发,或是由于对新环境不适应,学习成绩差,缺乏与老师和同学间良好的沟通,形成对人际交往的焦虑、自闭甚至暴力反抗。学校德育往往关注教育目标向学生个体思想品质和规范行为的有效转化结果,而忽视了学生道德内化和行为外化需要经过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些心理过程是德育的必备支撑。将未成年人行为偏差简单地认定为“品德低下”,给其贴上不良少年的标签,不但无益于未成年人长期积聚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加剧其偏差行为程度,甚至产生严重的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犯罪行为。当前学校德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科学认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对其或是忽视,或是不能给予充分的接纳和理解,更谈不上给予合理的教育和帮助。教育者简单粗暴的排斥和过激教育行为,不仅无法获得未成年人的心理认同,更可能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者成为了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制造者和推动者。
第二,学校德育针对性差、主体性不强,无法有效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偏差行为。传统德育通常是以社会为本,只将受教育者视为被教育客体。传统德育的方向和内容不是根据未成年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校德育很少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在需要和内心的价值冲突,只强调受教育者对道德义务和责任的认同,忽视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主体地位,容易造就出阳奉阴违的伪君子或什么都不信的道德虚无主义者。同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也难以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最终导致未成年人厌烦和自动远离道德教育。然而,任何手段也无法割断未成年人和现代社会种种不良因素之间的联系,面对多元化的社会,单纯的道德灌输,导致未成年人价值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使学校德育对于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疏导作用大为降低。
第三,学校德育目标存在片面性,实现过程中只注重行为管理,忽视人格培养,无法达到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和“育人”的目的。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德育要引导学生成为规范的社会人,还要具有高尚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德育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混在一起,使我们倾向于以政治教育标准来衡量德育的成绩,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代替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升学或者就业压力之下,学校德育经常以德育课分数衡量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无暇顾及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科学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往往放在规范学生行为和校纪校规的教育上,在管理上层层把关,把学生置于形式主义的管理网中,对照相应的《守则》《规范》,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贴上量化的标准,把培养出严格遵守规范的“乖学生”当作了教育的最终目的。至于如何结合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则很少关注。只满足于抓外部行为管理,忽视人本的道德内化的做法,使德育成了单向的行为训练和单纯的行为管理,使未成年人往往为了获得某些好处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口是心非的人格缺陷,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能力的形成。
二
那么,怎样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现对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呢?
第一,加强学校德育的人本理念,提高教育者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疏导能力。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主导因素,其综合素质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效果。政治思想过硬、职业道德修养深厚、专业知识扎实是对教育者的基本要求。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还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今天的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个性差异,要研究他们的特性,激发其潜能,引导其顺利实现社会化,成为具有基本道德素养的社会人,教育者就必须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需要,依据他们智力和性格的差异,采用不同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同时,面对频发的导致偏差行为的心理问题,现代社会赋予了教育者新的角色——未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健全自身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除了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与技能,教育者还要特别关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学会洞悉其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并根据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运用沟通、聆听等心理辅导技巧疏导他们的情绪,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制约着未成年人能够达到的道德水平,以及未成年人偏差行为发生的几率。而目前的学校德育中忽视了关于个人成长的教育,德育过程中缺失了对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关注,这造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许多盲点和误区,更迫切呼唤以人为本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德育体系的充实。
第二,贴近未成年人日常生活,丰富学校德育内容,推动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置德育内容,容易引起未成年人的共鸣,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其一,大力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1〕通过生命教育,可以树立未成年人珍惜和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态度,减少和避免自杀和虐待他人等偏差行为,帮助其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危机,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其二,加强未成年人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8-14岁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期。对于这个时期的未成年人,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进行道德教育,不失为一条科学的途径。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是否能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成为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其三,注重未成年人个性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不用教条的统一目标评价他们,针对每个人的优势和弱势,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途径,让他们真实感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对自我和社会的认同,减少偏差行为的发生。
第三,坚持学校德育对未成年人的“价值引导”,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从实践上看,近几年我国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改革,但传统灌输式道德教育方式的影响却根深蒂固,加之未成年人缺少自主的道德判断和独立做出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教育者只鼓励其自由选择而不加以正面的积极引导,无异于放任自流,只能造成未成年人是非、善恶、美丑界限的模糊,最终陷于道德困境。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学校德育环境,学校德育在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识的前提下,采用多种具体方法提供道德的“价值引导”,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到:“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作为起点,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层次,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探索式学习。此外,还要建立良好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关系,提供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实现了自我教育才会有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未成年阶段是培养人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得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教育者应把操作性强的合理的德育考核放在首位,唤起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教育,变“他律”为“自律”,有效切断偏差行为乃至犯罪行为产生的途径。
[参考文献]
PDCA管理循环模式虽然是针对企业而创造出的一种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但在办学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校德育若引入PDCA模式,实施有效管理,便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Plan——分析现状,
明确学校德育提升追求的目标
今天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中学(以下简称“东中”),曾是全市农村初中的排头兵,但发展到现在,不仅曾经的校舍变了,生源、教师队伍、办学规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PDCA模式中P(计划)的要求,学校德育要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漂亮的校舍、先进的教学设备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全面调查和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确立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推行新的制度、机制和管理模式,明确学生的德育新目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教育的三个原则之一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阶段”。因为任何先进的德育工作目标,只有与师生道德水平、思想状态相适应,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效。因而,我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家访等方式,了解师生和家长的思想状态,按照“立足常规、规范管理、追求实效、形成特色”的基本要求,确立了“四抓、四促、四提升”的德育工作目标,即抓教育,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抓活动,促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使活动的有效性有较大的提升;抓培训,促班主任专业素养提升,使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有较大的提升;抓管理,促德育工作成效的显现,使班级的科学化管理有较大的提升。这样,学校德育就有了目标导向作保障,做到了德育的实事求是。
二、Do——文化引领,
明确学校德育提升的实施策略
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管理者,提炼、经营、打造学校德育文化是引领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根本任务,也是PDCA模式D(执行)的要求。为此,笔者在学校德育管理中首先确立“人人有进步、个个能发展”为德育工作愿景,把“为生命的健康成长负责、为学生的亮丽人生奠基”作为全体德育工作者的工作理念,以“换位思考、教在心灵、化为行动”为德育工作方式,以“以爱为本、以严为准、以细为好、以导为主、以行为重”为工作原则,要以三全(全员、全程和全方位)、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为工作策略,努力实现“志向高远、学业有成、体魄强健”的学生发展目标和“有智慧、善管理、能创新、会总结”的班主任成长目标,以此作为东中德育人的工作理念体系和文化引领系统,把全方位开展“礼育”(尚礼教育)和打造文化班级作为学校德育的品牌,着重明晰五条实施策略。
一是以校本培训为抓手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执行力。校本培训每周一次,分为经验分享、班会观摩、案例研讨、工作反思四个板块,每月一循环。
二是以“尚礼修身进取班评比”为手段,强化执行常规。扎实落实班级的管理考核评比,落实行政管理人员每天分年级巡查课堂制度,将学生日常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真正使常规“常”起来。
三是以“尚礼修身伴我行”师生自主活动为载体,增强“礼育”执行效果。以校园为圆心,学生活动范围为半径,以中华传统礼仪美德为核心内容,以知书达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的开展“礼育”活动,形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礼仪行为随处可见”的良好氛围。
四是以文化启智为目的,实施文化班级建设,打造“礼育”文化班级。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方案,以班名、班训、班旗、班规、班法等为依托,以班会为载体,建设文化班级,争创特色班级。
五是以家长学校为平台,营造“礼育”氛围。建立家长学校兼职“讲师团”,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选聘成立“教师辅助工作者”家长义工队,家校合力,扎实落实礼育。
三、Check——规范程序,
明确责任落实的过程检查
根据PDCA模式C(检查)的要求,学校德育要强化全员德育,建立三项责任制以检查学生的言行,督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全员德育导师责任制。学校教师都要做学生的导师,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心理上的疏导者、学习上的辅导者、生活上的指导者,时时处处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全体教师人人能说“十句话”,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的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的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鼓励的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的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的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激励的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的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的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的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的话。二是课堂责任制。每位教师都是学生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提前进入课堂,检查学生出勤情况,确保准时上课;独立处理好课前、课中、课后发生的相关事情,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三是首遇责任制。教职工遇到学生行为失范时,要及时制止、教育并告知班主任或相关部门。
明确了责任后,重要的一环就是必须对岗位人员的履责状态进行考核评价,促使每位教职员工增强岗位责任意识,以推进学校德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Action——监控纠错,
明确总结反思改进的问题
学校德育管理的关键是班主任的评价考核和德育处、年级组等部门的工作效果控制。对于班主任管理考核,完全可以运用PDCA行之有效的监控纠错方式,即定量、定性结合的测评。东中对班主任的工作情况采取多角度、多层次测评,其考评过程包括自我测评、学生测评、教师测评和行政领导测评四个方面的定性评价,每一个方面都由若干考核细则组成,还有班主任工作常规落实、班级学生各学科学习成绩综合排位、班级管理量化考核等定量评价。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班主任的依据,从而激励成效卓越的班主任继续努力再创佳绩,促使工作平平的班主任反思不足,寻求改进的策略。对德育处、年级组等德育部门工作则采取内审的方式进行监控,主要由部门内部对照工作目标自我总结、内审座谈了解、梳理汇总存在的问题,部门内部提出整改措施。例如:个别学生行为习惯出了问题,运用PDCA模式,就应该思考下列问题: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责任人是谁?问题的客观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在以后重现?责任人及相关班主任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已产生的问题如何在某一时段内有效地弥补纠正?根据问题设计改进措施,并明确责任人跟踪整改。正是这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监控纠错程序,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儒家教育思想;和谐;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3-0024-2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
“和”、“谐”两字,最早出现在《管子》一书中,书中写道“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能伤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有道则合,有德则合,有“道德”则“和合”,有“和合”则“和谐”,有“和谐”则“团结”,有“团结”则“成功”。《国语·郑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万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段话,是我国古代较早提出和谐思想的例子之一。“以他平他”是指各种事物的配合与协调。所谓“和”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在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事物之间只有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达到平衡,才能“和”,才能“生物”。
儒家和谐思想实际是一种社会教育,其最高的教育目标是恢复人的本性,其教育的宗旨是认识人生价值,明白人生意义,体会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所以,儒家的教育是启发人性,启发人性中本具有的良知良能。
二、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1.肯定教育在培养人才和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即通过教育,造就完善的人格,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无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他的继承人孟子和荀子,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治理国家和培养人才中的作用。孔子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创始人,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名分颠倒、犯上作乱、天下无道的混乱世情,孔子想通过教育的方法来培养能治国安邦的贤才,以达到他实行德政的政治目的。孔子看到了教育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中的重大作用,并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上加以认识,把个人道德修养和提高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同时,他也重视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他认为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多少差别,人之所以成为各种不同的人,是由后天的学习和环境造成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和荀子以及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都从不同的方面论述了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和谐教育就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2.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通过教育培养人的理想人格,达到成“仁”的境界即成为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从政”是孔子的教育任务,即“学而优则仕”,他创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人才,培养理想中的“君子”。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理想是要让学生成为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人,于己是一个道德完善、学识广博的人,于社会是一个有能力为臣事上、振国兴邦的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首先对德育予以高度重视,把做人的道德品格摆在重要的位置,认为一个人处理事情不能违背道义的原则。孔子提倡“仁政”,他把“仁”看作是从政的最高准则。“仁者”就是要“仁爱”,就是要爱人。按照孔子的标准,“仁人”就是超越人的本能而具有高尚理想、高度道德修养的人。这样的人,当他的理想和生命发生冲突,二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生命,去殉他的道义原则。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和谐发展”即是真、善、美的统一,即道德、才识和科学的统一。新时代“和谐教育”是要通过真善美统一、教学做合一、德才识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
3.通过疏导化解各方面矛盾
在儒家教育思想中,有许多主张和内容是从理性的角度阐述如何处理好人们之间的关系的,它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是非常鲜明的,因而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论语》中涉及的三戒三畏的原则、安贫乐道的原则、宽容不愠的原则、用礼贵和的原则等。三戒三畏原则中的“三戒”是:戒色、戒斗、戒得(即贪)。该原则在承认由人们的生理现象所决定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同时认为教育或教化有可能改变或防止之,因而有针对性地提醒在不同阶段预防的目标。安贫乐道的原则要求人们处在贫困的时候不被贫困所吓倒而继续像处在富贵幸福的时候一样仍孜孜不改其乐。这是一种幸福快乐的精神境界、一种极乐境界。宽容不愠原则要求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平共处、快乐生活,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前述诸原则对于化解民众之间的矛盾无疑都会起到重要的、有益的教化作用。儒家教育思想中也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具有教化作用的内容,例如诚实守信、言信行果的原则等。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些都是尤为重要的。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局面的途径
一直以来,成人在孩子面前,谈性色变,家长闭口不谈,老师支支吾吾。面对“应试教育”,性教育的开展阻力重重,大多数学校仍处于三无状态,无教材无教师无课时。改革开放几十年过去了,多数人们依旧认为谈性就是下流,就是龌龊,就是不文明;性,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性教育会把孩子们引入歧途。有些人甚至认为,他们知道得越多,越容易使孩子们变坏。下面笔者就中学生性健康教育谈几点认识。
一、物品与性健康教育的区别
有许多人将性知识与书刊黄色影视混为一谈,书刊黄色影视客观上也进行着某些性知识的传播,但它不加选择给人更多的是强烈的感官刺激,而性健康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的教育。性健康教育不仅是性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是一种对人进行性心理、性伦理等多方面教育的综合活动。比如让孩子们了解男女身体的生理构造与机能,如何保护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如何维护正常的男女操守和性道德观念等等。性健康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性知识、高尚的性道德、健康的。
二、中学生性问题的现状
1. 性生理成熟提前:据上海科学院研究所一项研究报道,我国目前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3.86岁,比10年前的14.43岁提前了0.57岁;女生月经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2.28岁,比10年前13.38岁提前了1.1岁。
2. 性心理成熟加速:10年前,青少年最想知道的是性生理发育、与异往的方法和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现在他们更想知道的是关于如何处理、避孕和性病等知识。
3. 性意识更理性和开放:29%的女生表示有了亲密的异性朋友,有19%的女生曾与男孩单独约会过。在对“性”这一问题的回答时,约80%的人认为“性是人皆有之、光明磊落和纯洁快乐的”。
4. 性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10年前,青少年回答主要来源于“报纸和医学书籍”等人数占74%,而现在下降为43%。现在的青少年从电脑、光碟和互联网等途径获得的性知识比例大大增加。
三、对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曾对本校初、高中400余名男女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贫乏得惊人。被调查对象中,有许多人不能完整的说出男女性器官,不知道男女第二性征有哪些表现。有许多男生不知道遗精是怎么回事,当出现首次遗精时毫无心理准备;有许多女生不知月经是怎么回事,在月经初潮时非常恐慌。
中学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时期,是决定一个人体格、素质、性格、行为和智力水平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随着第二性征的形成和渐趋成熟,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青春期心理不适,如性恐惧、性压抑、异性敏感等。有的因生理发生变化而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有的学生因性能量不能得到合理的排遣染上恶习而神思恍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因不能控制性心理沉溺早恋而无心学习,甚至离家出走;有的学生因不懂性而失身,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葬送了一生幸福。如果这些不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排解,轻者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重者产生心理障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以正面、正确的方式,通过正当的渠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1. 性健康教育的原则
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必须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把性心理、性道德、法制教育融为一体。性道德教育是性健康教育的核心,起主导作用。美国在性教育问题上曾有过严重的失误,他们忽视了性道德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没收到应有的成效,青少年与性有关的问题不断出现。因此,性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知道科学的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懂得应该遵循哪些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使他们逐渐形成自尊自爱、自我调节、相互尊重和相互体贴的优良品质,从而为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将来正常的婚恋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 理解、尊重、爱护、信任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性教育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理解、尊重、爱护、信任是性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理解是指对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特点必须熟悉,尤其对青少年有性的迷惑、恐惧等心理问题时,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灵深处,循循善诱,耐心引导,让他们产生对教育者的信任感,唤起他们的自我觉悟,帮助他们解决烦恼。这样做就不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会造成教育上的心理障碍。
3.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致性原则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除了依靠专业教师、班主任、团组织的教育外,还需要家长的支持配合,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中出现的某些倾向召开主题班会或进行个别教育,并要注意社会教育的负面性影响。这对减少和避免性犯罪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对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他们的素质如何,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国家包括我国都片面的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淡化甚至是忽视了大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以及大学生个体的需要。这就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很难获得实质性的提高。因此对大学生个体价值的研究,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在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和时展的前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观,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重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由显到潜,再由潜到显的实现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过程,它要受到各个方面,包括价值主体,价值客体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得到有效、良好和可持续的实现,需要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和整合。”科学发展观对如何进行优化整合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全面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一、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科学发展观一再强调“以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把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即更多的关心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开发学生。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把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大学生自身上,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出发点。同时要关注每个人的个性特点,认真研究每个大学的思想道德形成的各种原因,通过改变影响大学生外在因素,达到影响大学生思想的目的。同时要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准则,道德准则,行为准则的研究。建立出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政治教育的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生的需要。根据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立足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提出的,不仅体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更是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为群众服务。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的。”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重视大学生的自身需求,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实践不仅是学说的立足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的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要做好社会实践工作,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和勤工俭学等,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与时俱进,全面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就是要确立和发扬与时俱进的思想。与时俱进也是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实现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过程,既需要主体的不断完善和进步,同时也需要客体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要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才能不断满足主体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的生命,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拥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合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适应现代化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的改革与转变。“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任何真正的发展,首先应当是内源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只能从内在的矛盾去寻求动力,从调整内部的结构入手,如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来推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高校的“以生为本”就是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大学生,走进学生,相信大学生,不断满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要。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德育为先,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成才。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者。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我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素质是整体素质的灵魂。我要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的自身素质和不同的背景,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的人才,使每个大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自己的特长,从而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树立“发展”的理念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发展的观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中,使大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德育观念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的道德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满足当前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功能要求的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教育功能协调运作、持续长久地发挥自身应有的功能和发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树立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系统,使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期大学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树立“创新”的理念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的需要,为我国培养更多符合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代视野。知识经济端倪初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实践形式。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创造性的开展教育获得。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而且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是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思想和行为的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有效的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尽做大的努力开发大学生的潜能。
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实现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规划、密切协作、勇于实践,从而带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3,1.
农村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走进了社会,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但纵观心理健康教育的热烈场面,我们发现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城市热、农村冷;中小学之间发展不平衡,小学热、中学冷。从相当部分的农村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盲区,那么农村中小学生是否较少有心理困扰和障碍呢?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经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发现形成这些心理困扰的原因有多方面的:
1.时展迅猛剧烈,各种文化纷至沓来,社会文化心理日趋复杂,这些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有些消极的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2.离异家庭的增多,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被忽视,使得一些孩子产生诸如厌学、心理脆弱、性格不合群、独立能力差、亲子冲突呈增加趋势等心理问题。
3.“留守儿童”的特殊状况,使得很少有人关心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心理上有什么压力……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在调查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要高出同类学生5~6个百分点。
4.地方经济的差异,使农村村镇健康娱乐设施匮乏,文化氛围不浓,社区活动不多,青少年学生课余生活枯燥、单调,游戏机房和网吧成了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有的上网成瘾,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5.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小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发育不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6.师资培训问题。教师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但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缺少专家指导;二是教师教学工作量太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农村学校引进人才的机制一直运行不畅,教师流失严重,现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由心理健康的教师来实施,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也令人忧虑,这就更难保证教师可以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了。
针对上述因素,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着眼,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成长,为上级学校输送身心健康的人才,也为他们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评估、教师评价的重要范畴。一方面,加强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一方面,形成适合农村学校及农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方案,进行跟踪督导评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予以重视和加强。学校管理应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管理重心,制定措施,完善过程,以培育身心健康的人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要把它深入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从整体上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这些课程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的技能技巧,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其次,优化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通过课程学生能逐步认识到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优化心理品质。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以此作为他们自尊自信的支点,从而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人格。再次,逐步认清各种心理问题与成因,提高自身调节控制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力,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过分宠爱、激烈的学业竞争、学校教育的欠缺等,当代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疾患,抗御挫折的能力比较差。
3.强化师德,更新观念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修养、品格、行为举止时刻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心理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支持。我们强调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坚持人性化的教育原则,倡导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意识。要尊重学生,要关爱学生。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作为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4.建立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成长中的自然问题,是学生新的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之间特定的基本矛盾所产生,但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仅仅靠面向全体的普遍性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必须辅之以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确定心理咨询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和讲座等。对少数有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帮助和辅导。让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有地方倾诉其心声,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增强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责任感,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摆脱困扰的方法。
5.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以团队活动为中心,组织开展丰富多采的科技文体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活跃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活;组织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团队及班会活动,既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卫生知识传授,又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思想品质教育。
6.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形成合力
关键词:《课标》要求 命题特点 复习 训练
中考数学总复习是初中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环节,也是初中学生参加毕业和升学考试的重要阶段,所以广大师生非常重视考前总复习,复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反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关系着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升学,同时也会影响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和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客观评价。因此,如何抓好初中数学总复习,追求数学总复习实效,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对初中数学教学的感悟,以及对中考数学总复习工作的思考,浅谈中考数学总复习策略。
一、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范围及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初中阶段的知识范围和学生的能力要求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指导中考数学总复习工作的纲领,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全面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标准》涵盖了七-九年级的所有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标准》强调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指导学生进一步加强对三大领域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以及自主探究合作的经验,解决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而其中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大领域是重点学习内容,压轴题也多在这两大领域。
依据《标准》,中考主要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数学活动过程;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的知识技能目标和“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目标。突出对归纳、类比、分析实验、猜想以及数形结合、 化归转化、分类讨论、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考查。
因此,只有研读《标准》,才能明确考试范围、内容及能力要求,才能精选资料,有的放矢地做出科学的决策,进而提高复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研究中考试题的特点,把握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考数学命题也与时俱进,彰显出时代的特点。因此,研究近几年的数学中考试题的特点,对把握中考数学命题的趋势,指导中考数学复习工作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卷面结构,难易程度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坚持中考数学命题指导思想不动摇
即:狠抓基础,注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注重创新。
2.突出基础知识的主体地位
试题中基础题和中档题几乎占到总分的80%以上,考查内容多、范围广。《标准》规定的试题范围内每一章、每一节内容几乎都涉及到,考查的全是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知识和常用技能。试题难度降低,从以往的论证转向发现、猜想和探究,进一步适应课改要求。几何方面分值减少,难度降低,重在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猜想、探究能力。如不直接考查学生求证或论证某一结论的成立,而转为考查学生发现了什么,猜想什么进而进行推理。代数方面,降低了运算能力,运算量减小,重点考查学生只用一次概念,只需一次运算或只需一次推理。一些繁、难、偏题量减少,题目的文字叙述简洁。多数试题源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要么加强条件或弱化条件,要么拓展延伸加工改造。
3.关注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
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大多被“生活化”,以学生所熟知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标准》要求和“公平性”命题原则。这类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并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二OO八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升空、二OO九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商品销售、房地产开发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等,渗透着一定的德育教育。
4.突出创新意识,彰显数学规律
创新思维和意识是素质教育中最具活力的课题,而数学规律更是观察、归纳、类比、探究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体现。因此,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逐渐增多,不求结论的唯一性,重在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上主要特点无疑反映出一种考试命题的新趋势,折射出中考数学复习工作的基本思路,在体现《标准》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三、中考数学复习策略和建议
1.成立中考备考小组,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作用
研究中考,备战中考,指导中考,进一步加强中考数学复习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科研指导。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通报复习进展情况,总结复习经验,反馈复习质量,完善复习措施,研究中考动向,传达中考信息,解决各种问题,确保中考数学复习工作高质量有序进行。
2.制订中考复习计划,落实复习目标要求
备课组要根据教情和学情制定好统一的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从复习时间上进行合理安排,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复习计划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过教材,夯实基础。以《标准》为纲,以教材为本,教师引导学生分章节,分体系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注重各章节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理清脉络,形成合理的知识网络。复习时严格按《标准》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分单元整体把握,并借助一定的复习题,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灵活应用,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练结合使学生数学思想在关键处闪光,能力在要害处提高,扎扎实实夯实基础。第二阶段,整合教材,提升能力。本阶段以分类复习为主,以抓重点突破难点为重点。教师根据《标准》所规定的中考范围及内容将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所有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划分成若干类问题,如开放探究类问题、方案设计类问题、动态几何类问题等。进行专题复习,抓考点、难点、重点和热点,深挖每一类问题的考试价值,力求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的例题和习题要体现基本的数学思想,又要有适量的“难、新、活、宽”等特点。在专题复习讲解中,要引导学生分析每种题型的特点和常用的解决该类题型的思维方法,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提升应用能力。第三阶段,模拟训练,检测效果。本阶段以综合训练为主。以典型性训练及检查反馈指导为重点,通过模拟训练来检测复习效果,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答卷的规范程度。模拟训练试卷的结构,难易程度等方面要符合《标准》要求,接近中考试卷。每一次模拟检测后都要进行质量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得与失,特别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知识漏洞,要帮助引导学生查找原因,总结教训,积累经验。试卷的讲评先要帮助学生分析考查意图,围绕考查意图转化考查方式和角度,进行知识归类后讲解其思路、方法及过程。模拟测试次数适量、题型互补,难度渐高,追求实效性。第四阶段,查缺补漏,自我完善。中考数学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节奏快,难免有部分学生存在着知识、能力、经验和方法等方面的欠缺,需要时间去补充和完善。因此,有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排查。对部分学生还要进行必要的考前心里疏导,使他们能够调整好心态,增强中考自信心,确保考试期间能够正常发挥。
3.回归教材,讲求科学的复习方法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也就是说中考中好多题型都是课本例题和习题的变式,或是对课本题型的延伸,无论试题如何变化,其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思想均源于教材。因此在数学复习阶段,抓好教材,用好教材,学活教材乃备考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科学地安排各阶段的复习时间和内容,不打疲劳战、题海战。各复习阶段由于内容及目标要求不同,所需时间及训练的标准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时间上相互衔接,内容上相互补充,能力要求上螺旋上升。特别是训练题的选择上,应精而简,资料占有上教师要多,学生要少,切忌大题量的机械照搬、照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精讲巧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提升精讲的到位率和巧练的有效率。尽管复习中各阶段的复习内容及目标要求各有侧重,但最基本的讲练结合复习模式必不可少。讲,讲重点、讲难点、讲考点;练,练基础、练能力、练应用。确保精讲准确到位,巧练触类旁通。
随着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的攻坚、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逐渐多样化,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纷繁复杂、突出多变。主要表现为:
据调查,2013年__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200余批次,其中多数来自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1)反映村级换届选举中的有关问题。如不符合条件的人参加选举,选票、封条未盖公章,贿选、打架等;(2)土地征用款分配、承包田调整以及因宅基地和山林权属利益等问题;(3)反映征地不公开、价格低等问题;(4)涉法涉诉。反映借款纠纷经法院判决后未能执行,以及不服法院判决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上访多?从本县调查了解到,一是随着农村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村级组织的政治强力缺失,村干部的作用开始减弱,并且村人民调解组织日常功能开始退化(有的地方调解组织形同虚设)等所带来的问题在基层得不到及时解决,以致村民因维权而盲目走上上访之路。二是现在农民维权寻求法律保护少,逐级上访多。因为请律师打一场官司需化费2000元左右(有的费用还不算),负担不起,只好选择上访来维权。三是政府对农民土地征用过程中,因补偿利益问题发生矛盾,村委会或村民不是以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而是请农村土律师诉讼状(所谓土律师就是乡镇法律服务工作者),不少诉讼状中反映问题的内容任意夸大,目的是想方设法与政府相抗衡,以此获得更大利益,以至或上访案件越来越多。
造成上述问题及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归纳起来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建设赣西工业商贸旅游重镇和打造“两基地一阵地一目的地”的目标,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十二五期间依法治县规划,积极推进“法治__”创建工作。
(一)加强学习,全面领会建设“法治__”的基本内涵。法治是指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普遍处于符合一种良好而完备的法律规则系统的要求的状态。建设“法治__”,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__的具体实践,必须体现建设法治国家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反映所在地域特色。根据法治国家的基本理论,“法治__”建设的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法治__”,应该是民主健全、制度完备、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权益切实受保障的法治社会。首先是民主健全。就是民主制度完善、政治参与有序、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而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第二是制度完备。就是地方规范性文件需齐全、规范系统、相互协调,与国家法律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第三是公共权力运行规范。要实现法治目标,最关键的是合理配置和有效制约公共权力,不允许越权和滥用权力;第四是公民权益要有切实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一切合法权益都受到法律保护,一切侵权行为都将受到应有制裁。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一是要把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依法行政的六条基本要求和建设法制政府的七个方面目标,对这些要求和目标不仅国家机关工作员必须全面掌握和认真领会,而且要在今后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二是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和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上来,依法履行工作职责。要着力解决行政权力的纵向和横向的科学配置问题,使之既保证有利于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又有助于防止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三是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要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减少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直接的、微观的事前干预;充分运用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减少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行政手段的适用;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扩大政府网上办公范围,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四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要进一步规范政府文件公开、信息、会议旁听、档案查询等具体办法。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其余信息都要公开。五是加快推进乡镇
综合改革,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在积极创新工作载体过程中,把深化县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向乡镇延伸。(三)坚持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首先,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把严格公正执法贯穿到各项司法工作中,强化司法机关惩治犯罪、调节经济社会关系、保障国家和集体、法人和其它组织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其次,要完善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进一步加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转的司法体制。其三,要建立健全抵制行政干预司法活动的有效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各级党政机关要为司法公正提供必要的条件,严格将司法活动与经济利益相分离。第四,要完善公开审判和人民陪审员制度,逐步建立健全人民监督员制度。要把加强诉讼监督与惩治司法腐败结合起来,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等职务犯罪案件。第五,要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要扩大司法救助范围,切实保护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妇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监督。一是要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监督。要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向其报告工作和接受其质询。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政协委员提案。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维护和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行政判决和裁定。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力,支持人民群众对关系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及时依法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行为。主动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支持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行政决策,对重大违法行为进行曝光。三是切实做好工作。善于利用这条重要渠道倾听群众呼声,掌握社会动态,及时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四是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如建立简易复议程序解决争议,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政府层级监督中的自我纠错、快捷有效解决行政争议的作用。建立健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情况的考核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县政府应当定期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情况。
(五)深化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治意识。一是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学习活动。全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是建设“法治__”的基础条件。要广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法律文化,形成尊重人权、崇尚法治、守法用法的社会共识和良好风尚。针对不同普法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有步骤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内容上要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法律法规。今年9月,__县司法局为使法制宣传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社区),编印《以案说法》和《人民调解案例汇编》12000册免费发送各放至各乡镇。二是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开展以“法治乡镇”、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的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三是建立法制宣传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普法的实效性,在巩固提高原有的普法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普法的新路子和新形式,逐步构建“大普法”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领导、运行、评估和保障,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以及各类知识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各部门、各行业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关键词】扶“差”攻“坚” 转化学困生 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56-03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结合我校的办学思想,提供给每个学生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厌学,因学生厌学造成学校存在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和高辍学率。为了解决这一首要问题,我校立足于校情,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实质上就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理论依据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教育学规律主要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子曰:“有教无类”,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再如他对弟子的分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可使为之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论语•公冶长》)等。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也有着因材施教的思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心理学规律主要是人的心理发展有差异。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他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还是符合实际的。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表明:千分之三的人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人是低智商,其他人都是正常的,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人不仅在智力上有差异,在能力上也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一般能力上,也表现在特殊能力上。如有的人在绘画方面能力特别强;有的人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有的人在音乐方面展示出自己的天赋。如有智障,先天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四、五岁的舟舟,却在音乐厅里挥洒自如,是个音乐天才指挥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说明了人虽然有差异,但也是各具个性的。
契诃夫曾说:“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教育应该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自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他天生的第一,人往往在某一个领域里是具有独特性的,教育就是要去发现这个独特之处,要去肯定他的独特性,这个人才可能对自己有信心,按照自己内心的蓝图生活。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优异成绩,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文化科成绩不行,老师肯定他们是差生,就借此说他们是弱智、笨蛋、没出息,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那种只关注少数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教育,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牺牲了相当数量学生的成功。面对这一点,作为教育者,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对学校实施《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的决心更加坚定。
二 研究意义
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就是给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这是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校园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转化“学困生”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进行转化“学困生”――扶“差”攻“坚”课题的研究实验,学校由过去的“培优辅差”转为“扶差保优”,树立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差生是害群之马、流感病毒,传播性强,负面影响大。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教育。学校要特别注重学困生转化工作,对教师转化差生有突出成绩的更要表扬、奖励,同时给每一位教师及领导班子成员一定的任务和目标。转化“学困生”有助于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和学校控辍保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社会纠纷,减轻社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的利民举措。
三 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生理缺陷、智力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造成我们农村中学生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偏差、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学困生”。
1.社会教育方面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顺从性差,个性张扬。时展了,网络无国界,交通无区域。孩子在媒体的熏陶下,心目中的偶像不再是过去的科学家、发明家、爱国英雄、助人为乐的雷锋等,而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名模、超级女生、快乐男生、靓妹秀女、帅男酷哥、我爸是李刚、金刚奥特曼、武林大侠等。男的不爷们了,嗲里嗲气,娘娘腔,裤子跑边了;女的不闺秀了,妖魔化、假小子等。赶学外国人超前消费,外国青年不怕吃苦,吃不了苦;中国青年怕吃苦,却吃得了苦(甘守清贫)。还阿Q一下,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月的钱,头几天花了一大半,剩下的日子挨饿,啃方便面,宁可不工作挣钱、不吃饭,也要到网吧死扛,这就是“独善”。喜欢的东西马上买,喜欢的朋友都有份。不论贵贱,自己不想要随手送人,这就是“兼济”。
2.学校教育方面
教育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人获得幸福,而现在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不顾孩子的天真活泼、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天超负荷地学习,教师填鸭式灌输枯燥的文化知识,没有乐趣、没有创意,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学生害怕学习,失去学习兴趣,自然把学生逼到厌学。随着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乡教师待遇有差别,影响乡下教师工作积极性,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简单,教学方法义务化,部分教师缺乏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感,师生冲突不断,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自然也会把学生逼到厌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没有门槛,学生的基础差,语数两科总分考4分都能上初中。到初中课程科目增加,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压力大,造成厌学情绪,三五个结成群,互相影响。
3.家庭教育方面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不是恨铁不成钢,就是听天由命;不是重教不会教,就是轻教不重教。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家庭。随着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动力不断向城里转移,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我校学生1200人中有留守孩子380人。这种隔代教育,老人无法承担教育和管教子孙的重担,孩子失去家长监护,成了一匹野马。“学困生”旷课、打架、偷东西、喝酒、赌博、早恋、上网等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对部分屡教不改“学困生”,不能令其退学又不够条件送劳教,回到家中监护人又管教不了,回到社会上随时都可能变坏,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 研究目的
国务院总理说: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五 课题内涵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做好学困生沟通―转化―跟踪―激励的循环过程,转化也就是如何扶,如何攻。就像看病,把脉―写病历―开方子(对症施治――攻,辅助疗法――扶)―复检―精神疗法。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差”即“差生”中有部分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坚”即“差生”中另一部分不仅学习不良,而且思想品德发展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也称为“后进生”。以上这些学生个性存在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这就是我校《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中的“扶”与“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采取以“扶”为主的教育策略,对于“后进生”我们不仅要“扶”,而且还要“攻”,采取“扶”为辅、“攻”为主的教育策略。“扶”是沟通、引导、跟踪、激励。“攻”是典型事例示范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安司法劝诫教育、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学方面,就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设课、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引导成长”,组织开展分层教学,结对帮扶,真正在教育的方法、技能上狠下工夫。
学校教育要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培植它、成全它,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有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潜力”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教他们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正确引导学困生朝自己爱好的方向发展,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前进的热情,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使学困生在学习中走出困境,昂首阔步。《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就是如何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让他们在学校快乐、自信、有成就感地成长。
六 扶“差”攻“坚”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内容
第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第二,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三,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个案研究。
第四,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该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第五,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第六,学校、社会和家庭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第七,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2.操作要点
第一,成立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以政教处为主,教务处、团队、年段长、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师,以及各科目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深受师生好评、有耐心和爱心的教师各一名组成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的领导小组。
第二,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转化学困生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学习方面;辅导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由各班班主任组织任课教师剖析班级的每位学生,而后呈报学困生的名单到年段长,由年段长统一上报到扶“差”攻“坚”领导小组。控制人数以防把本该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教育范畴的工作揽到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来做。
第四,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报的学生情况,组织领导小组中的老师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寻找学生“差”与“坚”的病原,了解学生在哪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确定是学习方面的问题还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对每个对象都拟一份转化方案,也就是明确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教什么,怎么教。
第五,学困生的教育教学目标设置,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来拟定学习目标和思想品德行为目标,分阶段就是按月、半学期、一学期三阶段,分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表现情况来拟定教育教学目标,目标拟定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六,学困生在学习上可以采用与优生结对子方法,成立学习互助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个班分四个大组,一个大组长管三个小组长,一个小组长管三个成员,大小组长都是班级中的优生,是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小老师。学习任务在教师和大小组长的帮助下实行课堂学习任务当日清,周学习任务当周清。
第七,领导小组根据转化方案,结合工作计划安排有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好教育内容、地点、方式、时间,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安排辅导教师和学习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第八,在扶“差”攻“坚”过程中,根据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与兴趣特长来确定教师跟踪辅导学生结对帮扶。跟踪辅导教师通过观察、考察,填写好每周扶“差”攻“坚”跟踪辅导卡,对进步不大的学困生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与方法;对有进步的学困生要拟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九,对转化过程中有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鼓励―激励,对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树立典型,在学校月示范栏中安排一至二期进行示范。
第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实施方案。
3.实施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开展学困生调查分析并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并进行分工。整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第二,实施阶段。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的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登记表,制定具体的转化方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第三,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下一步推广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4.注意事项
在开展工作中,要抓好四个落实:(1)沟通: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开病历书)。(2)转化:哪些方面属于教育――攻,哪些方面属于引导――扶(能集体攻的,集中开展,不适合集体教育的,个别交流,逐步化解,根据学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引导、培养、扶好学困生)。(3)跟踪:转化学困生是个漫长、艰巨且很繁琐的工程,成效不明显,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常跟踪。(4)激励:转化后依据不同的进步,及时地落实奖惩、激励工作。
应做好四个方面:(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喜欢优生是人之常情,而喜欢差生则是教育之需,师爱之情。人往高处走,他们都有向上的心,更需要尊重、信任、关爱、呵护;更需要不歧视、不挖苦、不讽刺、不打击;更需要少训斥、多嘉许,少放弃、多帮扶,少放纵、多包容;更需要不断鼓励、严格要求、及时纠错、严肃批评。(2)扩大闪光点,捕捉动情点,抓住转折点,巧治薄弱点。工作讲究方法、策略,常分析、找现象、对症施治。(3)培养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地进步。(4)扶上马,送一程。老师要认识每一个孩子原本的第一,他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智能性格还是兴趣爱好。寸有所长扬其长,因材施教,抓住专长,培养专长,引导他们参加特长生考试,推荐保送他们到更高一级学校就读。
七 研究实验成果体现形式
本研究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对实验效果考察以学生自我前后对比为主,也可以参照同班同学进行比较。实验教师注意考查评价学困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若干量化评价表,科学、全面地掌握学困生在不同阶段各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实验成果的具体体现:(1)学困生调查报告;(2)转化学困生个案;(3)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4)学困生转化教学设计;(5)学困生是否完成阶段性教育教学目标和转变情况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思想行为转变鉴定表及家长反馈表来体现;(6)学困生毕业后跟踪的落实;(7)课题的研究实验成果汇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劳的工作,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臻佳境,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需要我们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和探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仁贤编著.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
[2]叶运生编著.西方素质教育精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8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辅导员工作;思想沟通;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04-03 收稿日期:2016-05-10
课题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2011年校级课题(XYS11Z16)。
作者简介:文 红(196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的主力军,也就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2010年湖南省各高校都进行了“心理沟通平台建设”的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于2010年申报了省级科研项目“心理沟通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双元结构’的实践探索”,我作为我校一名专职辅导员,于2011年也申报了校级课题“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的大学辅导员工作探悉”,探讨新时期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手段。近几年来我校的教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重视,配备心理专干一名,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定期开展了很多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讲座活动,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动员全体辅导员和班级心育委员大面积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心理交流,解决了在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交友不慎、世界观人生观交友观有偏差的学生的认知问题、思想偏差和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化解了由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矛盾,良好地处理了学生突发事件,连续几年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院部。现将我院2013―2014年学年度采取的措施、方法、手段介绍给大家,以期与各位学者、各位从事学生管理事物的领导、同行们商榷。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和内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高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包括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帮助少数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初级目标――化解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并科学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掌握有关避免和消除心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困扰,保持乐观、稳定、积极向上的心态。
2中级目标――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各高校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内心冲突,消除人际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3最高目标――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这一目标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吸收和借鉴一些开发心理潜能的经验,以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有独立意识、智力充分发展、人格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高校心理健康的内容
1三个层次
(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识别心理异常现象,透析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科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2)传授心理调适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及时调节负性心理和情绪,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开发心理潜能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人格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四大领域
(1)学业发展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考试心理等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其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调动,帮助大学生克服不利于学业发展的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
(2)生活适应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生活态度、健康的生活情趣,养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3)生涯发展教育。通过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使大学生具备生涯发展意识,客观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倾向、职业兴趣,做好升学、择业的心理准备。
(4)生命质量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进而欣赏、热爱并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二、学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采取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大学辅导员要能自觉地参与我院心理沟通平台的工作;通过培训掌握心理沟通的基本要求,熟练运用有效心理沟通的方式方法,能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创新,不断总结对学生进行心理沟通行之有效的方法。
(1)辅导员利用院部建立的“心理沟通室”,并充分实现其功能的延伸,通过网络、电话、面谈等形式,与所有学生建立起全方位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从而全面带动班级其他工作的开展。经常性地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当中存在的问题,把大多数的问题解决于萌芽之中,争取杜绝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
联络班级心育委员、团支书和寝室长,通过朋辈辅导助人、自助,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心理弹性得到增强,使他们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现实困境,从而保证班级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地开展,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
(2)一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与学生比例是1∶3000~1∶5000,专职人员远远不能直接面对全体学生,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对学生进行一种专业的“心理咨询”。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心理疾病,只是在学习、交往或者家庭问题上出现一些纠结,需要找人劝解,或者是一种郁闷和负情绪的宣泄,甚至只是需要一种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即“心理沟通”。在其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运用“无条件关注”“倾听/关怀”“(让学生)宣泄”“心理支持”“交互式沟通”等方式(见下图),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扰。
三、2013―2014年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健康工作措施
1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本学期,将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宣传工具、机会以及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进行常规宣传工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力度。利用新生入学的心理筛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月、世界精神卫生日、毕业生的心理测试、评先评优、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规模的普查机会,开展相关调研,理清班级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联性,以学校德育学科研究基地作为依托,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互结合的工作模式、工作途径和手段,以开放式的问卷方式和面谈,从每个班选拔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的调研中。
2提升班级心理沟通人员的知识能力,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
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向,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矫治为辅。因此我们在重视对全院学生开展发展性辅导工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一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案例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院学生,并使自己在实际和研究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
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正常生活、有效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行习惯是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基础。我院在2014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注意给学生加强了心理健康小知识方面的宣传工作,对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作用。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特点,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
心理健康不是单方面地从以政治思想道德角度为出发点进行指示与说教,而是对学生心理状况、心理过程、心理机制的帮助与辅导,运用“关注”“倾听”等沟通技术,让学生的情绪和心情得到慰藉,感到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并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帮助和指导,达到能主动疏导自己情绪的效果。
5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中
如“心理成长咨询室的大力推广”“心理健康调查表、心育报告”“大学生心理健康月宣传栏”等。
6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因此教育科学学院在2013年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开展次数,覆盖爱情、人际交往、压力释放等方面,让学生们学会一定的心理健康小知识,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四、2013年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1心理健康教育在系统、规范、有序中顺利进行
我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真考察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借鉴已有教育资料,举办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并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2扎实工作,拓宽渠道,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心理咨询室(又称心理沟通成长室)在工作日始终向全院学生免费开放,个体咨询与辅导的案例也随着学生求助意识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学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能够较好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释放心理压力。
(2)2013年举办第一届“遇见明年的自己”活动,面向全系学生征集一封写给明年的自己的书信,以文字的方式记录自己对明年的期望,从中发掘积极意义,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努力方向与改进措施
(1)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我院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2)丰富校园文化。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和文化活动来推进我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比如表演心理剧、心理小报、心理小论文、团队心理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3)继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关心关爱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我院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了探索:每个班选拔了部分合作意识强、善于学习和为他人服务的大学生参与到前期调研工作中,各个班普及心理沟通的内容;对学生干部,则以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提高朋辈辅导能力为目标,进行不断轮训,注意朋辈沟通、热线电话、网络博客、创办手抄报、宣传画、知识展版、征文、广播稿等多种形式;在全院形成一种重视心理卫生,加强心理问题的防范和介入的良好氛围,广泛发动学生积极投入心理沟通之中。这样,院部学生的管理工作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郑少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研究大连:大连海事学院出版社,2006.
【关键词】微笑教育;情态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微笑守则;课题研究
素质教育的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微笑教育作为探索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的现实课题,为我们开展学校管理现代化、建设和谐校园,开辟一个内容丰富的教育平台。
1.微笑教育,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微笑是教师最直观、最生动的一种施爱手段,也是一种可贵的教育管理资源。微笑教育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开启一个新的视角,它是在建设学校特色文化坚持内涵发展的前提下,运用以人为本的法情相济、以德达治的渠道,追求新时期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管理目标,实施以情感教育为基础的情态管理。
微笑教育出笔在微笑,立意在管理,核心为知识与文化转化服务。这种服务,摒弃惩罚性的管理思路,引进激励、竞争、制约的管理机制,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选择、主动学习、合作共进、发展个性,为学生的符合时代需求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服务,已使学校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从粗放型到科研型,从权威强制到恩威兼施,从短期应对到长期跟踪,力求实现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转变为满足学生合理要求的行为,在共存共识中发展并完善着理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微笑教育强化情感融入服务的管理意识,强化教育质量来自管理过程的观念,以利于学校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它蕴含三个要素:1、学生的情感世界受用于知识与文化迁移、转化过程服务之中,并融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呵护成分。2、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可用公式A×B>A2来表示,其中A代表制度规范,B代表情感教育,A2代表单纯的制度规范强化;A×B代表情态管理,并且情感教育B的成分要重于制度规范A的成分。3、加强校园资源重组,合理配置,有效地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监督的机制,展示多元教育资源共享并得以协调均衡发展的态势。这三点在重建教育新秩序过程中又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着的。
微笑教育的特色管理关注现代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技能和文化精神氛围,较好地突出学校的个性和活力。好的管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追求制度创新,是富有想象力的创意管理。它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从知识与文化传递者的角色向知识与文化组织合作者角色转变,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二者之间地和谐发展;要选择、创造适合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而不要凭主观臆想让学生去适应教师的口味,确立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伴随学习方式悄悄发生变化,教师创造和谐有序的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参与校规的制定并学会“同伴调解”,以达到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学生内在的情感和信念不断升华,促使制度规范转变为良好学风形成的亲和力,并从中获得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的愉悦感,进入文明养成、自我教育的最佳境界。即使对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联网、远程教育等先进教育手段,微笑教育也以其特有的管理艺术,显现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势头。
2.微笑教育,人本特色的情态管理
微笑教育的情态管理促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步入艺术殿堂。它遵循情感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开始,通过对教育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育管理过程,避免平庸,远离单调,注重情感参与,提倡精神激励,采用积极的心态来组织教学。
情态管理提倡课堂教学情知并重,以情优教,树立让学生品尝学习愉快和乐趣的过程中去接近智慧的理念。积极探究实施启发式教育,要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激发他们对未来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放活学生身心,剔除他们身上趋同权威的思想,注重独立思考,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活动要占据课堂教学的主要时段,让他们总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培植自信,心怀期待。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从教学内容中挖掘、诱发、赋予、调控微笑情智,改革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让“预设”与“生成”双赢,实现师生、生生双方的对话、信任、认同、默契以至忠诚的双向心理互动和交融;注重学情分析,维护心理安全,充分运用关注生命成长的诸多有效因素谱写课堂协调发展的音符,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大胆提问,行为超常,情感宣泄,让他们保持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精神状态,实现认知与情感的互促和催化,使之达到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堂以育人为本充满激情,特别注意到境由心造,营造师生情感交汇的“生态链”,力求学情、师情、文情“三情共振”,善于将严肃的教育寓于和蔼得体的言语或幽默风趣的谈笑之中,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学其理”。
情态管理要强调人的生命尊严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区分是非善恶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追求人格完善。教师一方面要抓住影响学生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拒绝用“成人化”剥夺孩子的童年、童心、童趣,为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良好的机制;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活动空间,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选择,使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感,主动发现,手脑相长,成为学习实践的主人。然而,由于家庭、遗传、身份、受教育的程度使学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以牺牲人性为代价单凭管理原理的条文去统一规范学生的言行,而要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讨论和思考,跟踪和服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在师生实现平等的、同志式的合作关系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自立自护自控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形成的态度、方法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向关注学生的发展转变,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迁移、疏导、激励功能,以情育情,以理育情,以行育情,以美育情,引导、影响、促进学生实现知识迁移转化时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和谐,并获得积极心态向主流价值观发展的“习以成性”的精神激励和情感需求。
情态管理要树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指导思想,建立包含情感指标精神质量在内的综合素质多元动态的科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幸福体验。它的特色管理要以机制创新为契机,实施常规性评价和非常规性评价并行,分项与综合结合,定性与定量交融,互评与自评巧用,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判断、发现和提升功能,把评价过程变成产生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的一个个“加油站”。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学会用“儿童视界”观察问题,关爱个性,善待差异,尊重“丑小鸭”,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竞争中各其显能;要努力做到公平全面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难以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教师的微笑,包含对学生的期待,这种期待要体现教育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必须深入到生命之中获得有意识的价值开发;教师良好的期待,能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心理效应,为学生的悟性闪现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微笑,表示教师认识到幼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尊重和信任孩子应成为一种习惯和责任,表示教师在时时关注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情操、精神状态、情绪心态、个性习惯、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表示教师能引导学生正视社会现实,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素质锻炼,可增强他们的受挫能力和忧患意识。
3.微笑教育,有情操作的微笑守则
推行微笑教育的关键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乐于以个人的学识、智慧和艺术去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找到合理的方法从人性化出发去解决问题,做到对学生引导而不强迫,关心而不溺爱,理解而不放纵。切忌让教师不分场合、没有分寸地对学生笑(如果那样做,则把微笑教育庸俗化了),要让教师在教育学生时注重心灵的沟通和人格的尊重。学会对学生说话的正确方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会赏识每一个学生,把微笑化作滋润他们心田的阳光雨露;学会赞美学生,捕捉他们身上的创造性火花;学会宽容,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不侵犯他们的隐私权和知情权,维护他们情感世界的那片净土;学会亲近,注重诚实守信,善于言传身教,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民主意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学会无为而治,帮学生找回“闲暇”,拥有自我,与整个世界默契相融、心心相印;坚持正面说服教育,慎用必要的惩戒和强化训练,以满腔热情的爱心和责任感去打造平等、安全、健康的教育情境,把教学工作或任务变成让师生感受快乐、体验进步的创造性活动。
为了让微笑教育便于操作,不至于流于形式,我们学校按照“因人而异、微笑搭桥、情态管理、过程服务”的操作原则,对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衣着服饰、教态仪表)和言行规范都提出具体要求,制定“十做到”守则,包括和学生相遇,教师要尽量打招呼;坚持讲普通话,带头用好礼貌用语;把微笑带进课堂,注重观察,并和每一个学生沟通;开放讲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展开对话;允许学生插嘴和向教师提出质疑;课内允许喝水、上厕所,让学生自己排座位;作业要少而精,允许说“不”,允许重做测验;积极运用有效表扬,学会善意正确的批评;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遵守网络道德和安全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走,要有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等内容,并建立心理对话热线,不仅展示生动具体的形象化教育,还要凸现主体意识的人性化教育,抓住有效教育的心理行为互动细节,“为鲜活的生命奠基”,培养教师管理创新能力和微笑品牌意识。同时,开展以“让微笑充满校园”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营造“温馨教室”、“爱心书屋”、“开心话吧”,组织“好习惯助我成长”、“合作小伙伴”、“当好‘四季鸟’”等阳光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老师对我们微笑,自己应该怎么办”的宣传教育工作,举办以“微笑面对未来”为题的系列演讲比赛,追求知情意行“和而不同”、与时俱进,将教育要求自觉转化为他们学习过程的内驱动力和身心体验。在学校实施微笑守则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义工”,推行微笑教育网络化,让“微笑”进乡村、社区,与家庭教育同行,在多元融合中争相斗妍。
我们学校有些教师,一开始很愿意开展微笑教育,但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快又回到训斥、责骂这类所谓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了。显然,微笑教育还缺乏强有力的学校组织文化支撑,缺乏多元价值观共存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没有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有着自己学校特色的微笑精神。怎样才能求真务实地开展微笑教育,使“微笑守则” 顺利实施并坚持下去呢?学校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做21世纪创新型教师”的活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形成群体智慧和师德文化,加强对微笑教育的课题研究。2、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充分的尊重教师的权益,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人格追求的教育活动,唤起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欢乐、尊严和使命感。3、鼓励教师多读书,加强人文修养和科技知识的学习,改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技术能力,促进自主发展和多重角色形成,将专业化发展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4、引导教师注重教育管理与创新教育,不仅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还要讲究教学艺术,把握好微笑教育的时机和尺度,丰富和充实微笑教育的体认底蕴。 5、用“经验与反思”撰写微笑日记,注重教育行为研究和心灵之旅探索,学会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沟通信息,树立典型,使微笑教育常抓不懈。
4.微笑教育,返璞归真的管理文化
微笑教育是一种本然价值回归的管理文化,能够以多样化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显现了集刚性管理规则与柔性管理艺术的优势,以利于学校文化在破旧与立新、传承与创造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平民教育”的办学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民主精神与和谐魅力。
微笑教育作为新时期学校管理文化的出现,有如下特征:(1)前瞻性。我们要培养21世纪综合素质人才,思想前卫、气质豁达、胸怀博大、理想飞扬是学生面向未来必备的品格,终身教育、多元智能、全球意识、组织才能是他们落实学习行为的理念,让他们面带微笑去面对人生,放出眼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知识性。微笑教育将沿着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现代管理的基本走向发展,既要以管理规范为前提,又要以传播知识与文化为背景,力求将原有知识转变成获取新知识的理念、手段和方法。在实施知识与文化服务过程中,必须涵盖人文修养和科技发展的内容,提倡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以及重视对情态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时师生双向心理互动的认识和研究。(3)针对性。“微笑”的运用是根据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具体的工作要点,受教师心理趋向及活动意图支配,转化为可操作的外显形象和服务过程。微笑教育要求因时因地制宜,提倡“另辟蹊径”,注重“与众不同”,对学生自然天成的个性、特质、爱好、理想、能力甚至于习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健康的培育。(4)渗透性。微笑教育的人文关怀渗透在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和细节之中,较好地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循循善诱的原则,调适学生有权应该享受的教育。它的情态管理往往超越技巧和模式的层面,用对生命的珍爱所迸发的激情和尊严、用对人性的感悟所表达的气度和智慧,走向民主、自由和创造。(5)激励性。当微笑教育进入师生双向多维的良性循环时,它的法情相济、以德达治的激励机制将外因感动转变为师生的内心自律:教师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饱满的情绪进入最佳精神状态;学生受其感染,感到备受信任和期待,引发创造性思维、学习的冲动和表明自己的热情,整个教学活动将沿袭内涵发展之路焕发出生命活力。(6)含蓄性。微笑教育遵循理解来自认同,关爱产生力量的人文理念,用知识慰藉心灵,让榜样润泽信仰,“从内心出自内心”交互发展的心理历程中,学生希望被如何对待,以及他们实际上被怎样对待的感受和体验,往往对他们的学习生活行为和方式产生极其重要影响。(7)美感性。微笑教育的情态管理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富有节奏感并保持特有的审美距离,较好地从教学的内容、手段、语言、场景以及教师仪表等人文生态环境方面激活学生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对美的发现,积淀审美素养,提升审美情趣,促使学生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造潜能得以开发和利用。(8)礼仪性。微笑教育以礼为美,以仪引德,是加强师德建设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注重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规范,从小就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知荣明耻忠孝感恩,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引导他们学会理解、接受、认同别人的关爱,并能尝试如何关爱他人,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参与社会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