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音乐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当前的音乐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有特色的音乐课教学实例层出不穷,这反映了“课改”精神深入人心,广大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的积极实践。
音乐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必然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教学实践问题。比如就一堂课来说,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教学内容过杂、太乱,知识无序,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脱节等等。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音乐教师没有正确理解音乐新课程的性质和特征所致。《课标》在表述课程性质时特别指出:“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这种表述很明确地指出了人类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教学活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即是以音乐音响作为载体。换句话说,音乐课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进行的。如果欣赏《1812年序曲》不去通过音响的聆听体验音乐对战争的描绘,欣赏《梁祝》不去感受音乐音响如何渲染和表现爱的情感,欣赏《苗岭的早晨》不去了解苗族民间音乐固有的音调特点,而把大量教学时间用于对战争的部署、经过、胜败原因、历史影响的探讨,用于对梁祝爱情故事的讲演和创作背景、作者、演员的介绍,用于对苗家地域、习俗、服饰的了解,那么音乐课程的性质就被异化了。面对此类教学现象,许多老师不止一次地发问:这是音乐课吗?显然,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诚然,基于综合理念的贯彻,音乐课中可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一些艺术门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但涉及它们是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情趣。如果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引向了探究其他学科或艺术门类的方向,这显然是同“课标”的理念和精神相悖的,这也反映了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扎实与深入。其实,在“课标”实施建议中,已非常明确地提到“为保证《标准》的实施,教师应深入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问题,但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实施中却没有引起教师们的充分关注,今年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全部选手无一人答对,“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两道填空试题,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是新课程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根本原则。之所以要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是音乐课程的本质所决定的。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如果冲击了音乐为本的课程理念,就等于削弱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价值,那么,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的音乐课就会被异化为另类课程,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因此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在音乐新课程实施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面对一些教师在“综合”问题上的模糊观念,有必要明确一下音乐教师的职责。这里借助一位澳大利亚音乐教育家的话提示我们的音乐教师:“你是音乐老师,请你不要越权。”最后,还想告诉老师们的是,请大家进一步学习和研究《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是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学习和研究,才能更为全面地、准确地理解音乐新课程。
吴斌 人民音乐出版社
金亚文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关键词:初中音乐 课程资源开发 音乐教师
初中学校的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即回答怎样开发与利用音乐课程资源的问题。首先,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能够体现新一轮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性的原理,形成基本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思路。其次,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立足实际教学需要,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第三,由于音乐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地域性等特点,因此开发与利用要联系学生实际需要,体现复合性开发的特点。
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研究思路是转变观念、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多方取源、综合利用、以校为本。最根本的思路是要充分调动音乐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积极性,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突出校本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音乐课程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学科地位
初中学校由于学制短,仅有3年(少数地方是四年制初中)。当前,绝大多数的学校具有升学的任务和压力,客观上促成了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对升学考试不起直接作用的音乐等学科的轻视。音乐课作为“饭后甜点”而存在,成为可有可无、可上可停的自由学科,一有考试或学校其他活动,就会对其造成冲击和影响。这种音乐学科在初中学校教育中的从属地位,严重影响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观上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上的片面认识;客观上也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这种客观存在的现实,致使音乐课程资源形成严重浪费现象。因此,初中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认识到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不是以分数来衡量的,要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改变音乐课的附庸地位,确立音乐课程的核心学科地位,是学校音乐教育健康发展的首要保证。
二、建立有效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由于当前初中学校的上述的特殊性,从学校运行体制上调动不了广大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从管理制度上致使大多数音乐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闲置或使用率极低。广大初中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现代课程论,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彻底改变对音乐学科的错误认识观念。要以国家民族的发展大计,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音乐学科教学的作用,给予音乐学科以必要的重视。从管理体制上体现出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重视,改变对音乐教学和音乐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管理制度,使音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方便快捷正常顺利的使用各种教学设备,充分调动起音乐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加强师资培训,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习惯于单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课程实施计划,一套完全相同的教材,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比较落后的课程现象。虽然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实施,这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最直接被广大师生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仍然是教材,而初中的音乐教材每学期只有薄薄的一本书,这种状况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容易造成“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现象。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充分调动起广大一线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促成音乐教师成为积极主动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是首要的关键。要促进音乐教师形成课程资源观念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要使音乐教师充分理解什么是音乐课程和音乐课程资源,以及音乐课程资源对音乐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开发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因此,在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中,要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利因素。
四、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许多学校中的很多音乐方面的人才,如在教师队伍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不乏有能吹拉弹唱的能人,学生中也有很多学有所长的艺术特长生,完全可以开发利用这些有用的资源,搞活校园文化生活,促进音乐课程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广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促使学生成为主动参与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这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必要因素。
首先,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积极的音乐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其他知识技能学科无法替代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一种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电台、计算机、网络、宣传栏等媒体中的音乐资源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视野,开展综合性的音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音乐教育氛围。如开展“点歌节目、晨歌、午唱、每周一歌”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利用学校的音乐教育的作用。
其次,建设各种适合于本校实际的学生音乐课外活动小组。音乐课外活动小组是学生音乐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对学生的音乐知识、技能等各方面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活动方式,使所建立的活动小组能够真正的活动起来,不流于形式。
关键词:以生为本 中学音乐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60-01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音乐的不同曲风和不同年代的歌曲,不仅能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也能记录每个年代的社会现状。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除了可以得到美的享受与欣赏,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更是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等。中学生大多喜欢表现自己,中学音乐课的进行,以人本理念为教学模式,更有助于中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与表现能力。中学音乐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特性,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在人本理念的教学模式下,让中学生在中学音乐课中不断的发展自我,认识世界。
1 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新的基本理念和新的价值取向,又是一个基本的教育工作原则。“以人为本”就教育而言,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关爱人的生命及生存环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没有了兴趣,就谈不上愉快地学习,不能愉快地学习,就没有学习效率。以人为本,是我国当代新生的价值取向与发展理念,尤其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工作原则。在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以此为基础的教育观也是势在必得的。在教育领域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时,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与自主性,关爱学生个人的生活与生存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兴趣是一种愿意并乐于接受和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在众多的中学生中,对于音乐的学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自身很有乐感,还有本身很喜欢音乐,除此之外,便是按照家长要求去学习音乐的。由于中学生并没有很强的自制力,不具备主动完成自己不喜欢的事的能力,更谈不上进行创新和发展。所以在中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的学习,教师应该以人本理念为引导线,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新颖的教学语言,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音乐情景,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以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2 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模式
2.1 设计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音乐教学活动
在人本理念下的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音乐。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中学生的内心想法入手,中学生喜欢群体活动,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学生喜欢参加的音乐活动和游戏。比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玩歌词接龙游戏,教师先唱一句,再以这一句的结尾为下一个同学歌词的开头,要求每个学生有十秒钟的考虑时间,这样依次进行,在十秒钟之内没有接上歌词的同学就自己或者找搭档表演节目。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以糖和其他小玩具为小奖品来刺激中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应给学生机会进行小游戏或者小活动的策划。让学生以个人或者团体的形式进行音乐短剧的表演,把学生喜爱的歌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爱上了音乐课,也学会了创新与团结。
2.2 让学生在动画片和青少年节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
很多中学生已经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不感兴趣,而是将日常看的一些动画片主题曲唱的朗朗上口。为了提高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下,将一些动画片音乐做成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喜欢和会唱的歌曲中,了解音乐的知识。把优秀的国内外动画片引进音乐课堂,让中学生在动画片和少儿就目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不仅增添了中学音乐课的趣味性,丰富了课堂形式,更是符合“以中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3 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须从教师做起
面对来自社会音乐教学的新挑战,中学教师应该了解中学音乐课开设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孩子都必须以标准的音律唱出歌曲,也不是让每个中学生将来都成为音乐家,而是在于培养中学生情操,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除了教中学生音乐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审美与品位。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明白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调节中学生的学习情趣,而是利用音乐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少年。为此,教师应探索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新颖创新的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进行音乐课的教学。
3 结语
将人本理念运用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相应新课改的号召,还能够遵循了教育领域的理念与工作原则,促使中学生最大程度的接受音乐的学习。因此,作为当代一线的中学音乐教师,必须要注重人本理念的学习,且将人文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并在音乐的作用下健康成长,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方向,也是新的教育形势下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音乐教育方法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现代化,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增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作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贴近学生,让中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天地里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手段服务于教学,不断开创教育教学的崭新局面,使中学课堂教学呈现新的气象!
参考文献
[1] 姜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一、对高中音乐课程的理解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我国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存在的问题。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通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以及完善评价机制的多个方面来阐述的。在音乐教学中,要始终以上述原则为核心。若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的审美育人目标,只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兴趣爱好,必然导致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也违背了音乐课的基本理念。
二、现阶段高中音乐课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高中的音乐课程是以音乐欣赏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唱歌、创作、演奏、音乐与舞蹈以及音乐与戏剧等模块的学习。几个模块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各有侧重,既有独立性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片面、随意的学习,都会破坏其学科学习的科学性,不能达到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的目标,也偏离了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高中开设的音乐课均严重不足,许多学校以为高考分少,担心占了别的“重要”学科的学习时间,就以各种理由少开或者不开音乐课,开课率甚至不足50%。试想如此情形之下,如何去保证音乐课的正常教学,更别说如何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了。
另外,目前许多地区的普通高中的音乐课,变成了特长班式的准专业音乐课,成了音乐高考生的高考预备班。教学内容被随意改动,音乐学习的内容完全被声乐、器乐、乐理和视唱练耳等高考音乐考试内容所代替,完全偏离了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高中音乐的教学仍以老师讲学生听、重讲授轻参与、重知识轻兴趣、重结果请过程的死板教条的教学方法为主,没有留给学生参与、创造的空间,因而完全不能实现音乐课程自身的价值与目标。
三、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高中音乐课,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诸多不能适应时展的问题,其作为整个基础教育中薄弱环节的性质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如何加强音乐教育自身建设,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高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倡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我们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要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开发他们的潜能,并使学生从中受益,尽可能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因此,我们的音乐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发展的权利,承认个性差异,欣赏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自由的学习与创造的空间,真正把音乐学习的愉悦带给每一位学生。
其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沟通音乐学习与学生的桥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形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多采用探究式、问题式、游戏式、体验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来促进学生学习。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平等性、互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指导并规范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富有成效。
关键词:高中 音乐课程 改革 必要性 对策
音乐艺术鉴赏力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高中阶段扮演音乐艺术鉴赏力培养角色的正是音乐课程教学。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来看,客观要求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须符合素质教育标准,同时应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目标,确立以审美为基本教学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争取构建起完整统一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集时代性、基础性以及选择性为一体的音乐课程,为每位学生音乐综合文化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普通高中音乐教学改革必要性浅析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的了解到目前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高中音乐课程的要求,但是从高中音乐教学目前的开展现状来看,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似乎还有一段距离。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说,受应试教育影响,对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音乐教学的深层含义,在具体教学中只是应付了事;从学生方面来说,由于教学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在音乐课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加上受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难以提起对音乐课程教学的兴趣。针对这样一种现状,对高中音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不仅是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纠正传统错误观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科学理念的有效途径。
二、高中音乐教学改革有效策略分析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已经充分了解到高中音乐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作用,并且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开展现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剖析。基于此,就高中音乐课程教育功能的实现来说,改革的实现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改革的实现呢?笔者主要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经验,围绕具体的改革策略展开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一)理念的改革
教师教育理念是贯穿整个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在高中音乐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应对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进行彻底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从音乐教学的艺术及教育本质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模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气息及魅力;除此之外,在学生掌握作品表现形式的基础哈桑,还应合理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入手,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以及鉴赏力。
高中音乐教学改革,除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之外,还应从学生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位置进行教学设计,了解学生的爱好倾向,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还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过程改革
音乐教学是建立在听觉基础上的,但是通过旋律的表达,却能够在我们脑海中展现有形的世界。就音乐教学的目的而言,主要是通过音乐教学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最终达到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的目的。针对现阶段学生参与教学的状态,建议在今后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渠道,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编排,收集多种形式的教学呈现方式,通过多方面的感官刺激,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灵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小组或者情景还原等方式,对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挖掘和探索;除此之外,还应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应用,将无形的画面通过有形的方式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的立体感受,让学生能更加轻易的融入到教师所要营造的音乐情感世界中去。
(三)实践改革
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为此,在所有音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都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及创造意识,引导学生引起对艺术实践的重视,并且将其作为帮助学生获得音乐体验以及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进行音乐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增强自身音乐表现的信心,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合作精神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高中阶段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作,其目的主要在于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质。因此,在教学中应合理的设定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对学生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进行培养,增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创作进行初步的尝试。
(四)教学多元化改革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相关措施之外,在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对民族音乐加以弘扬,促进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进行弘扬,从而使得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还应尊重其他国家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三、结语
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相关内容来看,客观要求着高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须符合素质教育标准,同时应充分体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目标,确立以审美为基本教学核心的音乐教学理念。结合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面临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参与状态来看,要想达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多下工夫,应从音乐教学的艺术及教育本质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课程教育的基本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模式,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气息及魅力;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编排,收集多种形式的教学呈现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小组或者情景还原等方式,对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挖掘和探索,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效应用;对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进行弘扬,尊重其他国家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郑振兴.试论高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J].黄河之声,2011,(14).
[2]张文婷.新课程与高中音乐教学改革[J].才智,2012,(24).
[3]林荣东.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关键词: 学科综合 音乐本体 课程整合 有机联系 沟通渗透
一、何为“学科综合”,为何要“学科综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为自己那“一亩三分田”感到迷茫和担忧。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来到,更新了陈旧的理念,打破了固定的模式。传统的分科教育开始出现止步不前的状况,“全面素质教育”的口号越喊越响。若我们还停留在“关起门来搞研究”的阶段,就只能等着改革的洪潮将我们淹没。
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科目,面临同样严峻的问题。如何顺应时展?如何加强音乐本身的建设?如何完善音乐课程体系?这些都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新的音乐理念提出:提倡学科综合。这是指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音乐教育,之所以提出关注学科综合的理念,根本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段化生成,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要使音乐课堂教学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必须将音乐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
二、如何开展好“学科综合”教学活动
我校于2011年4月成立了“以儿童生活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研究”课题组。以儿童生活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旨在在不打破现有分科教学体系的前提下,寻求建立一种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课程整合方式,以弥补学校分科教学的不足。
1.教师:扎实开展,共同探索。当然,一开始是不太顺利的,毕竟“隔行如隔山”。一段时间下来,我们发现:老师们只是打着“课程整合”的名号,课堂依旧延续分科教学的老路子:你上你的,我上我的,与平时的分科教学并无两样。于是,各科老师齐聚一堂共同思考商讨,最后决定以“征集主题”的方式选择整合内容,并要求集体备课。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各科老师在“实”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发展。认真组织和开展课题教研活动,为师生创设发挥才华的空间。在集体备课中,各科老师认识到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学科教学中单学科的片面性,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增强了教师学科联合的意识和主动性。
2.学生:多姿多彩,喜闻乐见。贴近学生发展的需求是课题所追求的,主题单元教学活动正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其中,“菜单式选课”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改变了原本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选择与自身特长爱好相符的课堂。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孩子们尽情发挥热情,各类课堂开展得如火如荼。最后,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展示,打破了原本匆忙、量大的课程模式,建构起了方便又多彩的新式课程。在五年级《我爱篮球》这一主题活动中,我将音乐课设置为“啦啦操”表演。在自主选择课程时,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大家都争相报名,想为大家展示出自己的热情和活力。经过了一周辛苦的排练,最终为全体五年级师生呈现了活力四射的“啦啦操”表演。整齐有力的动作、青春靓丽的服装、新奇多变的造型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学生别提有多自豪、多来劲了。
三、学科综合”给音乐课堂带来的“喜”与“忧”
1.“喜”——两大改变。音乐课程目标的改变。传统音乐教学片面理解音乐课程的价值,过于追求音乐教育的专业化。随着国际视野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重新审视了音乐课程的价值,确立了新的音乐课程目标,摒弃了以往把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首要目标的做法。强调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
音乐课程形式的改变。音乐同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融合是音乐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对软化学科边缘,增进对交叉学科的理解,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课堂上,可以将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赋予音乐课更多更新的内涵。其他学科蕴含着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配合不同节奏,节拍的音乐;地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地方名歌的风土人情,人文资料;数学——可以为学生解释很多关于音符时值的问题。语文更不用说,在感受歌曲情绪氛围方面起到了烘托意境的作用。还有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开发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容量,为教师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带来便利。为学生带来多姿多彩的视听享受……突破了传统音乐在事件、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风土人情、世间万象都可以“身临其境”。
那么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以及手段来丰富我的音乐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生机勃勃的音乐课堂。
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自主学习是独立自主、主动。自主学习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地点和时间上的自由选择,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成果。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在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美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因此诱发及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师首要任务。合作式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没有合作,音乐就不能产生和存在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把握时机激励学生多参与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和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上欣赏课是全班同学集体静听,听后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表演。
在一堂课例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运用最简单手段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收获与乐趣。所以把握好合作时机是提高音乐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的良好途径。
对于音乐课堂来讲,”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是在音乐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满足学生表演的欲望,使学生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运用。由于我的课堂上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主动的参与,积极参与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并且师生能像朋友一样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分享大家的想法,交流大家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使音乐课变得丰富多样,更充实,更有活力。从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情境教学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音乐认识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幻想思维,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的感知的过程变的容易,触景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根据音乐旋律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情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艺术学习是人们不断的丰富和提高,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从中建立起对自己,对亲人,对他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从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的介入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丰富了音乐课的教学方式,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自觉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试听效果好等许多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与辅助教学代替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他们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有效的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和表现能力。
四、改进不合理的评价方式,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对于音乐课程而言,由于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基本表现手段,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表演在时间中展开,最终诉诸人听觉的艺术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音乐课程本质在于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学习,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修养。生命化音乐课程的本质就在于激发音乐课程内在的生命气息和生命激情,还音乐课程以生命的本真状态(追求自由、超越功利、体现和谐、凸显个性、富于创造和充盈情感)。相对于一般的课程来说,生命化音乐课程更强调对音乐知识的内在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知识的学习指向对音乐的领悟、体验以及审美能力的生成。生命化音乐课程更重视经验、体验以及活动,更强调审美的主体性。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性的教学的本质、规律,即使存在,在教学研究中试图再现教学的本质或规律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研究者都是以某种“先入之见”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研究的。因此,对生命化音乐教学本质的探索是艰难的,也很难说其本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是基于对教学原理的理解,我们还是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对生命化音乐教学实质进行一些必要的认识。音乐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同时又是获得生命价值或意义的手段或途径。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教学,导致人所获得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是不同的。生命化音乐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音乐教学对于人的生命地位和作用被忽视,音乐教学实践中工具理性主义泛滥,割裂了主体的生命体验,片面强调知识技能,忽视音乐创作、音乐文化常识,音乐教育模式化和形式化严重,忽视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现状而言的。因此,笔者认为,生命化音乐教学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以主体的生命为基点和最终归宿,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和感受增进情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凸显生命灵性的活动。
将“生命化”引入音乐学科教育,解读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和特征,其意义不在于将“生命化”作为方法和条件对于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工具性意义,而是将“生命化”作为教学的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一方面能更好地揭示生命化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体性意义,从而更好地接近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研究当前我国在新课改这一背景下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破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性。而且,将“生命化”引入音乐学科教育研究领域,以“生命化”作为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体系重构的动力和途径,追寻“生命化”所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对于打破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封闭、乏味以及引导音乐学科教育实践的意义建构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基于以上对于音乐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从生命的角度对生命化音乐教学的特征进行必要的描述是可能的,通过对生命化音乐教育特征的描述,以期对生命化音乐教育有一个外在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我们在现实中更大程度上践行生命化的音乐教学。
(一)审美性
费尔库什尼说过:“音乐应该有生命。它来自对原作正确的、恰到好处的演奏。只有当钢琴家给乐谱注入生命,你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力和美。”①给乐谱注入生命,是他奉行的至高美学原则和诊释理念。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审美教育实施的基本手段和载体。审美性是生命化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②。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审美追求是人对生命的追求,审美体验是人对生命的体验。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③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审美为核心。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择;从教师的语言表达,到作品的范唱、范奏;从师生的衣着仪式,到教学环境的布置,都应当体现审美的特点,使学生在美的,陶和愉悦之中,感受人生的真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
(二)思想性
生命化的音乐课程与教学强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思想提升人,这是任何一种其它教育方式都不能比拟的。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净化学生的心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音乐教学如果忽略了思想教育,而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来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则不能达到对作品的完整理解,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在教学中注意艺术与思想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把思想挖掘融入音乐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音乐作品不论大小都有一定的思想性。人是精神的存在,不会只满足于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去追寻生命的意义,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要充分利用音乐的艺术魅力,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整统一,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思想启迪,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升华思想的完美境界。
(三)情感性
情感是生命化音乐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由于音乐直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活动灵活、准确、细腻,是主观情感的审美体验。所以,音乐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去拨动人的心弦,以主体的生命为基点,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生命化音乐教育最具有情感性的特征。由于音乐课程与教学是以情感培养为主要目的,以美的形式向人们传递情感,所以,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由于音乐是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类情感的高度集中、升华和概括,它能够使受教育者情感更丰富、深厚、宽泛。另外,由于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大多不带个人功利性,因而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总之,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化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
(四)愉悦性
愉悦性是指音乐引起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主观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喜悦、愉快的体验和感情。音乐的愉悦性来自音乐对人的生理的适应,来自音乐对人的心理要求的满足。《乐记》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就是讲音乐可以使人得到快乐,满足愉悦情感的需要。嵇康把音乐给人的愉悦比作“美色”:“妙音感人,犹美公惑志”;④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⑤追求快乐和愉悦是生命的本真表现,音乐教学中的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恰恰是生命化音乐教学的这种愉悦性,使学生在轻松课堂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心灵,自始至终充满着激情,保持着愉快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快乐式”的教学,可以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美育在最高层次上就是要造就一种自由、愉悦的审美世界,这种审美愉悦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超越了既定的世俗规范,是一种澄明透彻的心境。”⑥
(五)文化性
生命化的音乐最直接和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和人的生命活动内蕴。卡西尔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动态形式”⑦。苏姗・朗格认为,“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有相似之处,这使艺术品成为一种生命形式”⑧。从生命意义上来认识音乐,不失为对音乐本质的一种最高抽象。音乐并非仅仅是一门知识,一项技巧,而是人性的存在方式、表达方式,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具有文化的普适性。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孔子教育理论中的“志于适,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乐教”的思想。可以说,将深厚的“乐教”传统衍生为“美育”思想,是我国音乐教育行为的基本出发点。⑨文化有诸多的形态和表现形式,但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却最能反映人的生命本质。尤其在现代社会状态下的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存在,成为人类基本的生活形态,成为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感受形式和最真实的感性要求。当今的专业音乐创作打破了风格权威,讲求自我个性的展现;许多作曲家都从文化出发,运用自己谙熟的富有特色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力求使创作成为“自我”心灵的最自然的流露,成为某种文化的特性“表达”⑩。现代音乐艺术的这种演变规律表明,生命化音乐艺术不再是一种虚构的存在,也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而是成为人类渴望感性满足,并追求精神超越的理想的文化空间。
①谢颖.给音乐注入生命――鲁道夫・费尔库什尼[J].音乐爱好者,2008,(4),28.
②?眼德?演席勒,徐恒译.美育书简?眼M?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3.
③曹延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眼M?演.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3.
④吉联抗.嵇康・声无哀乐论?眼M?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50.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眼M?演.商务印书馆,1982,107.
⑥冯建军.生命与教育?眼M?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0.
⑦刘纲纪.现代西方美学?眼M?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92.
⑧[美]苏珊・朗格,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眼M?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7.
⑨程兴旺.现代音乐反思与追问[J].人民音乐,2008,(2),19.
【关键词】参与式 载体式教学 音乐实践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课
德国著名儿童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强调:“这(音乐)体系绝不是单纯音乐形式,它是运动、语言与音乐的一体化,儿童在其中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音乐创造的积极参与者。”确实,创造性是人主观性发展最高表现,就当代社会而言,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的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就艺术领域而言,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由教育部制订并颁发的《音乐新课程标准》因势而导,将“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我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及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得出以下两点认识:
其一,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要掌握关于知的识方法,要“渔”而不是要“鱼”。与旧形式的音乐教育相比较,在新课改背景下成功的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致,培养其创新精神,发掘其创新潜力。从过去由老师指导下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其二,对于新媒体的呼唤。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易操作性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又切合小学生爱质疑、爱表现的心理特征,从而成为了参与式教学中不可替代的环节。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课件的应用,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扩大了信息来源,充实了容量,加快了节奏,提高了效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达到水融的境界。
二、载体式教学的有效实践
就目前教学媒体发展而言,音乐课上涉及到的有主要有Adobe Audition和Cool Edit两大软件,本文结合教学实际,选择Cool Edit为编辑器,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Cool Edit在音乐教学的功效做以下分析:
1.多样的歌唱教学,有效的教学过程
在音乐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运用CoolEdit软件,精确地将教师、学生的演唱录音,从而达到了清晰欣赏自己的演唱的效果。此外,软件还可以通过逐帧修改的方式,将第一次录制时不满意的段、乐句甚至是一个字的地方做修改,现代化的技术让我们“合成”自己一首完美的演唱,这对改变音乐的教学方式上无疑是革命性的。
2.简单的音乐制作,广阔的实践平台
新课标中对音乐实践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Cool Edit具有的简单的音乐剪辑、编录等功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的音乐制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里,可以合成任何学生想合成的音乐,既有大自然的物语,也有心灵的声音,个性化在这里得到抒发,成就感在这里得到满足。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本着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创造、体验创造过程而设计了《小小音乐制作人》这一侧重学生自主体验音乐、创造音乐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在肯定与尊重学生原有音乐知识的背景下,制定了以下三维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Cool Edit软件,初步了解和掌握录制、剪辑、编辑声音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过程,利用已有音频内容和自己录制、处理的音频,为动漫作品《变形金刚》片段配音。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堂实践,使学生了解音乐学科的多样性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共通性和娱乐性。在过程中学习、掌握,并培养学生今后愿意去探索、发掘,更好地“玩”音乐、“玩”动漫。
结合教学过程与课堂的实际反馈,笔者认为运用Cool Edit这一载体为音乐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具体而言:
其一,从歌唱教学这一环节出发,Cool Edit以其录音、剪辑、合唱的功能为学生多样化的演唱歌曲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本课教学切入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人物与情节,内容新颖,手段创新,也正因为学生熟悉动漫中的人物,配音环节录音也较易掌握人物声音特征。
其二,在最重要的制作环节中,软件Cool Edit更是凭借着其操作方法简单、易懂以及效果明显等诸多功效,高效推进教学环节的实施,具体而言,在本课《变形金刚》中,邀请学生作为“声音源”模仿擎天柱、霸天虎的变形指令(汽车人变形;霸天虎变形)并录制下来,在第二轨道配上金刚变形的变化声(在Edit中用插入音块的方式导入金刚变形的“咔嚓、咔嚓”声,并排列到之前所录的指令声音之后),在第一轨道导入视频,完成影片配音。最后,利用软件中“分割、删除”及“移动”功能,将多余的空白部分去除或移动有效音块到指定视频下方。当然为求声音更为逼真,运用转调、回声、变音色等方法让自己的声音更接近原声。从以上的环节可以得出:通过运用Cool Edit从录音到作品成形,学生必须积极主动的投入其中,录音、编辑、成形一气呵成。
三、载体式音乐教学所带来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课程的成功实践,笔者将新课程理念指引的载体式教学的现实意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参与式的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载体式的音乐教学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再者,根据学生的个件差异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顺应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高密度的学科融合 《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实施中,综合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在以《小小音乐制作人》为例的载体式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验音乐创作的过程,其背后是原有知识背景的支撑,尤其是对计算机的基础使用的掌握。
3.“音乐创造” 这是新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把“音乐创造”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具有突出的创造性发展价值,它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门类之一,据调查研究,喜欢音乐的学生占100%,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就占80%,从此可以看出,所谓的音乐课不仅没有给学生带来欢乐,反而给他们增加了压力。
四、结语
然而,基于现实,载体式教学在音乐课中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其一,如何有效区分音乐课与信息技术课的范畴。即以Cool Edit为载体的教学,其重心往往会流于对载体本身的实践,从而模糊了音乐课与信息技课的媒介。其二,通过实践证明,载体式教学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因而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既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制作的意识,是每位音乐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其三,载体式教学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数字化音乐教学能力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前行。
【参考文献】
[1]魏莉,《浅谈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进行音乐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
[2]袁宪芝,《音乐学科中如何进行参与式教学》[J];音乐天地;2009年第9期
[3]高永达,《浅谈参与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信息;2011年第4期
[4]黄振圭,《运用体验式教学让音乐课展现艺术魅力》[J];吉林教育;2008年第Z2期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78―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已走过五年的历程。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音乐教学以传统的“显性、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朝着“隐性、简略、开放”的方向改革发展。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偏离课改的轨迹,走形式主义,忽视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新课改下,恰到好处地把握音乐课教学的“度”,是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把握好教学目标与音乐教学过程的“度”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其无形性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以“教”而教,只重结果,实际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这种单调、呆板、直接的固定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发展,把开启人类智慧、丰富个人情感、培养创造潜能的音乐课堂,变成“束缚人的牢笼”和“制造人的模具”。新的音乐课标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过程,把过程放在与结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二者之间关系的尺度,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去把握,变“学会音乐”为“会学音乐”。
二、把握好音乐与其他学科整合的“度”
课改中提到学科整合,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但是学科整合的利用,不是让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漫无目的,发散性讲解。《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三、把握好知识技能与表演的“度”
传统音乐课堂模式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讲,学生“一本正经”地听或有秩序的教唱。而新课程打破传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部分教师把“少讲”或“不讲”当成课改原则,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退出了教学的舞台而成为旁观者,致使课堂出现“失控”的现象。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过度强调音乐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导致音乐课理论性强、专业性强。这是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音乐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新音乐课标中多注重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自主”与“自流”、“放手”与“放任”的界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创新地学习。
四、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化理念;中小学;课程改革
在我国经济化建设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模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模式,其中多元化信息模式的形成可以丰富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化的传播技术等项目的开展,提高了经济化的信息交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小,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却为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性的服务。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现阶段的信息收集还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形式正逐渐面临着文化的冲突。因此,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历史发展形式
对于多元化音乐教育而言,它的出现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这以后通过在各种音乐会议上的广泛流传,为整个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也就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多元化音乐形式的形成主要是在反对社会净化、打破欧洲中心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通过对这种多元化文学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中小学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而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欧的音乐形式影响着美国音乐文化的制作及整个内容的发展,其中美国多元化音乐艺术形式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社会性的课题研究,才进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多元化的音乐形式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基本内涵
在多元化信息形式传播的过程中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成为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于贝内特・雷默而言,他认为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的建立是音乐艺术想象过程中所产生的根源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是对音乐发展形势的剥夺,而是在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多元化音乐形式。而在多元化音乐形式的建立过程中也可以形成一种多民族的音乐模式,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差异性的描述“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音乐的研究性模式”,通过这种文化形式的建立,可以形成多民族音乐形式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坎贝尔在音乐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会主张民族性的文化传播形式,但并不是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而对于特里斯・沃尔克而言,在多元化音乐形式形成的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音乐形式,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发现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形成,不仅涉及到知识的多样性,还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建立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在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
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同化型文化”,其主要表现在我国特有的汉文化的形式。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合了少数民族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在这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就逐渐产生了特有的文化性风格,而对于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而言,其特点主要具有保守性以及封闭性的特点,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将碰撞文化所同化,但是确很难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同化。
(二) 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是时展的需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逐渐走向繁荣及稳定的发展现状,外来居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多。因此,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也就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形成是社会及时展过程中的保障,但是,不应该重复西方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建立起科学化的文化传播理念,通过多元化统一性理论的建立,可以实现不同民族及文化的历史性,其独立性的文化价值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及传承,从而促进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
(三)多元化教学形式可以满足长远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开展,可以使整个音乐教育形式全面的满足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形式。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引进科学化的音乐教学理念,从而保证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满足超前性以及预见性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文化形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三、 我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元化的音乐课程教学更多会存在于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强化学生们对社会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首先,通过对德国布莱梅大学音乐教育家克莱南在《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克莱南认为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种与西方看齐的教育体系,看到了延续的民族性音乐,看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宫廷音乐的文化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京剧发展的资助及扶持,虽然整个艺术形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但是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的编制模式。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轨道,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性的影响。其次,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感受到欧洲古典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一些著名的音乐以及音乐理论知识了解的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最后,在世界性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及其民族在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都比较重视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过程中,保护传统的音乐文化,是每位教育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责任。
四、 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
在我国音乐课程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其教育的基本形式一直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相关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知识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种交流性的教学形式。在“”开展以来。我国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不仅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模式,而且将这种音乐形式作为整个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而优化我国音乐教学的原有体系,使人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因此,通过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建立,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认知,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二) 强化民族音乐的传统艺术形式
在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民族音乐的艺术形式而言,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而形成的,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被人们群众广泛的应用。而在民族音乐形式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很多音乐形式处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而言,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以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因此,在多元化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使中小学学生充分的学习及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而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形式,打破原有的一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提升民族音乐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地位。所以,在现阶段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将音乐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教学,要充分展现出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其独特的文学内涵,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也就无法掌握就其中的艺术形式。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掌握各种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使中小学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为我过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三) 敢于融合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
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的管理人员应该敢于接受外来的音乐形式,通过与我国传统音乐形式的融合,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在美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艺术创新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在吸收其他音乐文化的同时,不断的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形成了美国式的音乐教学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培养及提高美国公民的文化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人们要充分的结合国际化音乐形式的发展趋势,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及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多元化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充实及改革西方音乐形式的思维模式,在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意识形式大多是古典艺术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作品的形式及创作技巧的局限性相对较强,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整体性的内容相对较小。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少会涉及到其他民族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人员就应该在内容上对传统的音乐形式进行补充。其次,在多元化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展现东方音乐形式与世界音乐形式的差异性,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英语文化的创新艺术,在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为我国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而言,要想实现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使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养,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瑜.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误解及其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2013,(3).
[2]马达. 解读音乐课程的价值――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感 [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3(2).
[3]罗琴. 音乐教材编写理念、内容及方式的全面突破――“人音版”新旧音乐教科书对比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4,(6).
[4]管建华. 21 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 课程改革与文化. 音乐教育,2013,(3).
[5]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性和实践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3).
一、歌词讲解失去音乐课特点
教学案例:学唱歌曲《海》教学片断(人音版第二册)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声音来朗读歌词。
[教学情景:教师将《海》的伴奏音乐进行循环播放作为背景音乐,并在多媒体上出示一幅蓝色的大海画面。学生深情地读“大海啊望不到边,多广阔的海”,接着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另一幅月夜的大海画面。学生继续读“太阳啊已经下去,月亮升上来”。]
师:孩子们,老师没有从你们的歌词朗读中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与月夜的美景。
[教学情景:教师结合音乐与画面深情地朗读歌词并讲解大海是如何的辽阔与美丽,大海资源是如何的丰富等,目的是想启发学生深情地读出大海的辽阔、月夜的美丽。]
师:孩子们,请深情地再读一遍歌词。
[教学情景:学生按教师要求读好第一段歌词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第二段歌词的教学。](此教学环节用时近十分钟)
从表象看,该教学环节是在音乐的弥漫下结合图片朗读歌词较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理念,但只要我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该教师在完成歌词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时将歌词讲解得太细,已经完全将歌词朗读变成了语文课中的配乐讲解。其实朗读歌词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只不过是让他们在音乐弥漫中了解、认读歌词而已,教师没有必要用语言注解得太多。
二、多媒体依赖造成教学负担
教学案例一:表演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三册)
[教学情景:教师带领学生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进行了很多音乐活动,并学习新歌曲,收到很好的效果,接着……]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用优美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教学情景:教师正准备用多媒体播放音乐伴奏时。计算机突然死机了,该教师在计算机旁左弄弄右摆摆了好一阵子。眼看学生已经不耐烦了。才坐到钢琴旁,一弹伴奏令人哗然:首先歌曲是降E调,该教师弹的是自己熟悉的调。给人一种歌曲调偏低的感觉;在学生演唱一遍歌曲后,可能该教师觉得弹D伴奏学生演唱歌曲的声音位置和状态都没有弹降E好,于是决定弹降E调让学生再演唱一遍歌曲。这一次不知道是该教师平时过多依赖多媒体音乐伴奏还是本来自身教学基本功就不够,总之她的伴奏无数次地出现错音。完全影响了学生的歌曲演唱及对这首歌曲情绪的表现]
教学案例二:聆听音乐《霍拉舞曲》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四册)
[教学情景:教师在上课前将音乐教室布置成一个晚会的现场。]
师:在美丽的罗马尼亚,正在举行国际儿童音乐夏令营,来自各国的喜欢音乐的小朋友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东道主罗马尼亚的小朋友给我们带来了一首舞曲(播放《霍拉舞曲》,教师邀请部分学生到台上来跳圆圈舞。) 师:大家开心吗? 生:开心。 师:是什么让你们这样开心? 生:舞蹈、音乐。 师:对,这首欢快、热情的《霍拉舞曲》把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海洋,请同学们选一种颜色来代表音乐的情绪。
[教学情景:学生回答“蓝色”,教师请学生再想想有没有其他颜色更代表热情,学生又回答“黄色”,该教师还是请孩子们再想想……如此这般了好一阵子终于有学生回答出了“红色”,该教师如释重负地说“完全正确”。]
原来这位教师在多媒体上制作的是“红色”代表热情的情绪,如果学生没回答出“红色”那她就没办法出示制作的教学课件。其实学生回答什么颜色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认为哪一种颜色在自己心中代表热情就行。
从上面两个课例我们不难发现,现代课堂固然需要借助多媒体来优化教学,但是,过多依赖多媒体反而变成教学负担,尤其是音乐教学,教师过多依赖多媒体音乐伴奏不仅不利于促进教师对音乐教学基本功的提升,还容易形成对多媒体伴奏的依赖性;同时多媒体教学语言还变相地在注解音乐,其实,音乐是非语意性的艺术,它需要每一位学生用心去体验、感知。
三、新课导入失去音乐之源
教学案例:学唱歌曲《这是什么》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三册)
[教学情景:上课铃响了。老师用了很多好的方法组织学生快速地将情绪投入到音乐课中,接着……]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坐在地上,拿出准备好的纸和笔放在小凳上。
[教学情景:学生快速准备好]
师:请听老师的谜语并在纸上画出谜底“这是什么?”
[教学情景:教师语言导入:“滴嗒滴嗒滴嗒滴嗒当当当.滴嗒滴嗒滴嗒滴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
师:请孩子们开动脑筋,把老师的谜底画出来。 [教学情景:静悄悄的音乐教室,学生苦思冥想画老师出的谜语的谜底,有画马的、有画马车的、有画钟的……时间过了很久终于有部分学生举起小手,告诉老师已画好谜底,于是该教师请部分学生出示谜底并公布答案。]
象这种离开音乐的导入形式还有很多,看似新颖但有违《音乐课程标准》提倡的音乐课应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其实该教师完全可以用歌曲表演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来猜这个谜语,这样既生动有趣又不离开音乐,很合乎《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观。
四、相关文化知识拓展脱离音乐之本
教学案例: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片断(人音版教材第五册)
[教学情景:课堂上,教师以舞蹈、打击乐等多种形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孩子们,你们去过内蒙古草原吗?
生:没有。(因为他们大多是南方的孩子)
师:那你们想了解内蒙古草原及那里小朋友的生活吗?
生:想。
[教学情景: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多幅内蒙古的图片。绘声绘色地介绍草原的辽阔、蒙古族服饰的美丽、牧民的热情好客、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包括摔跤、赛马、射箭等),整个民族风情拓展用时十三分钟。](这一教学片断完全是在上社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