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探究式教学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分类号】G633.91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初中生物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一改传统的机械、填鸭式教学方法,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仅仅注重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不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1.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探究方案,当学生针对生物课本上的某一方面内容思考自己小组的探究方案时,小组内部的成员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将不同的想法加以融合。探究方案完成后,每一组需要将自己的探究方案运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并且与同学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同学需要针对探究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不断完善探究方案。在完善探究方案的同时需要学生之间形成合作的关系,共同对探究方案进行研究,可以在交流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通^教师向学生下达探究任务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完成探究方案。同时学生的探究方案需要向全班同学进行表述,让同学和教师理解自己的探究方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学生了解其他同学探究方案的同时,会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不断地提问和讨论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探究方案的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
1.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在布置完生物探究任务之后,进行探究的全过程都需要学生进行完成,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和解惑者。一般情况下,探究任务是分组进行的,在一个小组内,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任务的需求进行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部分。从撰写探究方案、准备器材到记录实验过程等生物探究的全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打破了传统生物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在探究式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将其付之于实际操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4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往往会设计出具备许多变量的实验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实际操作的实验方案要求只有一个变量,因此学生需要对探究方案进行不断地分析和探究,对各种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出最恰当的变量,形成探究方案。学生在确定探究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分析能力,要学会取舍,并对现有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最后形成探究方案,得出具有建设性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2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相关措施
2.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首先,教师应该善于提出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例如,在学习“叶绿素”相关知识时,教师想要让学生知道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蒜苗是绿色,蒜黄是黄色向学生进行提问,在好奇心的趋势之下,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其次,教师在创设探究情境时,应该时刻谨记发挥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使学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对生物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问题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进行生物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
2.2教师适当点拨,确立学生的探究主体地位
在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自主、独立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越强,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越强。例如,在学习“人体所需的有机物、无机物”时,教师以学生每日的食谱为题材进行教学,要求学生设计自己的食谱,食谱中的食物应该包含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可以促进身体发育的物质。学生在设计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并且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和评选,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探究式教学的主体。
2.3对探究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对生物探究式教学进行合理评价是探究式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生物教学的方式,可以通过学生本身对生物内容进行探究和实验,拉近学生与生物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得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应该意识到对探究式生物教学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在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时,不应该仅仅关注探究结果,探究过程和学生的实验操作也是相当重要的,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同时教师应该从具体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灵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促使学生敢于向结论和探究方案提出质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不断地探究中进行改进、反思,从而提高学生进行生物探究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
3结语
初中生物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融合,在初中生物教学方面,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将探究式教学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的进行情境创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要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实践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要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质疑创新,在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大多是从实验中得来的,实验是发展学生探索知识的理想途径。传统的实验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对实验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设计的方法不做深入的思考,这种做法不利于能力的培养。如果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主动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经历探究过程,体会如何面对疑难情况,学会收集和加工信息,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怎样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呢?笔者在实践探索中获得以下的思考。
一、明确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要达成的目标
实验课的探究式教学应当成为让学生怎样发现、怎样分析、怎样解决问题的课程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新知,达到“探索─发现─归纳─迁移”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发展创新思维。
二、可以实现生物实验课探究式教学的过程结构
一节具有探究性的生物实验课教学过程,不仅要有教师精心的组织和引导,更要有学生经历探究、生成问题和互动交流等诸多构成要素,以及对某些问题的拓展和一系列的后续思考。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把这个过程概括成以下五个步骤。
1.设问质疑,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本节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设置问题,以激发探究欲望。
2.作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
让学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最终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即作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或分小组拟定合理的探究计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器具、材料、信息资源,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法,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3.进行实验,经历探究过程
这是核心步骤,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观察、查阅相关的资料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这个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单独完成。
4.分析结果,生成探究结论
学生经过探究过程,让他们把实验结果结合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
5.讨论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要求学生把自己或小组的实验探究结果呈现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对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提出看法,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纠正或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缺陷给予矫正,也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着重肯定长处,指出不足。
三、生物实验课实施探究性教学中教师的策略
1.精心创设实验探索的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探究活动中,问题是关键,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的创设决定着探究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教师要紧扣教材和教学目标设置好问题情境,要确保所设问题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引起积极思维。
2.引导设计多种可行的探究方案,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探究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发散思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例如,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节的实验课教学中,我在实验课前一天给学生分组,要求每一小组学生自行设一个实验方案,并鼓励设计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案。学生在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中进行深入思考,创新思维得到了激活与发展。
3.及时组织参与讨论,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
当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后,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四、实验课中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应重视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重视得出实验结论
教材中供给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实验,其结论多是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目的是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其过程富含教学意义。
2.提供自主探究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实验探究有效开展
一节富有探究性的实验课,教师心目中追求的不是教材中的实验结果,而是学生多向的探究思考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空和自由度。如果只注重问题创设,没有留时空给学生思考、探究,这样的探究只能是流于形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是有着深刻的激发探究、鼓励发现的价值导引的,学生在以宽松的时空环境里,自由地开展研究,自主地经历了探究过程,才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与表达。
3.教师要做好实验探究教学活动中的调控与角色定位
实验课的探究活动需要在宽松、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一节课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但要完成预定的终极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组织者,要积极组织学生实验、讨论;作为一个参与者,要主动参与学生实验,使之更加积极、更加专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活动中。
总之,实验在生物学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课题,有效地组织探究教学活动,能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作为生物课的教师,我们应不断实践、推进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4-56,59.
[2]陈美玲.生物实验探究与创新实践[J].中学生物教学,2001(3):6.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探究式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一、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理论上探究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教学方式。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和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设计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七个因素。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
三、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一些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
对学生要信任,遇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四、教材的编写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初中物理作为物理的入门,在编写上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强调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五、本着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在平时教学中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在备课上要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对于一个问题的提出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地信息、完整地知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引导他们沿着探究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易接受的事物开始,使他们达到乐于参与的程度。现代初中生的心理水平正处在形式运演初级阶段,他们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的事物的支持。因为(1)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应以学生能习得正确的态度为重要目标。(2)探究之初以实验为中心,探究目标要切近,要与思维起点构成上下位关系,对于探究途中的思维断层应及时补充后续实验或用对话的形式予以调控,不断训练学生由“接受”“反应”向乐于“参与”的心理过渡。
(三)初中的探究式教学还要为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初中阶段可以从学科内较为简单的探究式教学入门,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指导的探究式教学为主,为后续跨学科的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做准备和衔接,教师应筛选出那些适宜开展探索式教学的内容。
六、探究式教学的结构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讨论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分析得结论应用反思
下面以“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原因”为例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科学猜想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可从生产、生活等现象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为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敏感和丰富的联想与假设,来自于不同的观点的撞击和争辩。好的情景创设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里的猜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生活经验进行的,而不是凭空猜想。但教师也不要追求严密的逻辑性,要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
本节课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观察家庭电路的连接及工作情况,提出问题:如保险丝断了那会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进行猜想:短路、总功率过大、电源电压过大等,然后让学生说出理由。
2.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启发、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提出总体思路,设计总体方案,再对每个局部进行微观设计,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活化重组,有机组合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向能力转化。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利时机。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把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也可以站在学生的思维层次上提出问题给学生思维指向,同时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万不能包办代替,注意方案设计不仅仅为解决问题,我们要在设计过程中整合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有时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给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修正、完善。开始时可提示从而降低难度。
3.学生操作、实施方案
方案出来后,让学生分组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或不完善,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修改,同时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作风,一丝不苟、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科学修养。下面就是本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
首先让学生讨论归纳步骤,然后让学生按总结的步骤去操作。由于是初次尝试探究法,学生对此还不大熟悉,为了顺利完成实验,可给以下提示:与什么情况相比电流过大?学生再讨论总结出如下步骤:(1)连好如图1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2)断开开关给灯泡短路,如图2,闭合开关,再观察灯泡和保险丝的工作情况。(3)分析现象并得出结论。步骤归纳后,学生就可以直接去操作。
4.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启发,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渗透科学思想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汲取别人的思想。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提示各组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错误及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由教师统一思想。
如本实验中如何判断保险丝是否断开可讨论:图1现象:灯亮,保险丝无现象。图2现象:灯亮,保险丝瞬间发出亮光。对比两现象得结论:短路可以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对此,有的学生会提出问题:保险丝瞬间发光灯不亮,能确定是保险丝断了吗?学生讨论后要更换保险丝试试,经实验后才能确定保险丝是否断了。实验后确定结论是正确的。
同理,在研究“总功率过大”“电压增大”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也采取了如上探究过程。
5.反思应用
反思探究过程,梳理思维线索,可使学生认识深刻、理性。更重要的是反思总结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总结探究过程的困惑与喜悦。在应用中巩固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新知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探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中研究后两因素也可造成电路中电流过大时可让学生反思后在课下自己完成。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要点;分析
前言:
在新课改环境之中,学生的教学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起引导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断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教学讲究实践性,仅凭教师的口述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采用探究式教学则可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要点
1.1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而非教师,整个的探究活动是在固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的,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目标,随后由学生自行提出探究问题、核心观点、假设方案等内容[1]。在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之后,对于探究问题的预设与生成也需要加以明确,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并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而确定,针对高中生而言,为了使探究式教学活动更具操作性,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可更加具体化,如“电磁感应的规律性”该问题可具体为“动生电动势的基本规律”等。
1.2探究教学形式要灵活
作为新课改重点提倡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说教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需要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以实现探究目标,注意不可将探究式教学的形式加以绝对化。如果部分比较简单的物理知识,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不必再进行探究,解决课堂时间。同时,对于太高深的物理问题也不适宜让学生去探究,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继而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得不偿失。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当中,形式与内容都需要灵活调整。
1.3物理教学为主,物理科学为辅
1.3.1探究目标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并非是对物理问题的简单重复,而是重塑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以提炼知识为主,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2]。鉴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尚低,探究目标需要基于教材内容而提出,如“超导材料的抗磁效应”等已经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不宜要求其进行探究。
1.3.2问题预设应有发散性。探究式教学的起点是提出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预设问题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探究式教学的质量[3]。预设问题之时,教师需要遵循教学目标的大方向,联系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兼顾课堂氛围与情境,合理预设问题,确保问题具有高度的思维发散性,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平抛物体的运动”为例,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与要点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学生分析
2.1.1知识水平。“平抛物体的运动”属于较为特殊的教学案例,其核心内容在于运动的分解与合成两个方面,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物体力的运动已经有所掌握,因此教师可以考虑从物体力的运动对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与阐述。
2.1.2认识水平。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平抛物体的运动有着比较丰富的认识,善于使用逻辑思维来联系现实与理论,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2.2教学目标
2.2.1能力层面。开展探究式教学,其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五个方面,具体为:
(1)教导学生熟练掌握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常用的物理研究科学方法,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观察物理原理等水平。(3)强化学生完成科学探索的技能。(4)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以及脚踏实地的生活品质。(5)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与分享精神。
2.2.2知识层面。通过实行探究式教学,可切实提高学生如下三个方面的知识层面的能力,具体为:
(1)明确物体作平抛运动时的物理规律,运用其中的原理解答实际的问题。(2)掌握物体平抛运动为匀变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与加速度均为g[4]。(3)了解物体平抛运动其轨迹为抛物线,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速度随着抛物线的变化而改变。
2.3教学设计
2.3.1预设问题。对于“物体平抛运动”案例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三项原则,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流程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学生在下观察,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整个试验流程做口头总结与书面总结,教师给出具体的数据与题目,要求学生应用具体的公式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2.3.2小组实验。小组实验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并作了具体的课堂示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首先,指导学生自由分组,以五人或是三人为单位,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案以验证物体平抛运动的物理规律[5]。其次,安排小组代表当众演示本组所设计的试验方案。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试验方案进行一一点评,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深入分析其可行性,提高相应的改进意见,要求各小组撰写试验心得与总结,巩固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深入明确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相关要点,一则要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二则要保证探究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同时坚持物理教学为主,物理科学为辅的探究式教学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通过开展课堂实验与总结分析等学习过程,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敏.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刘国跃,廖碧涛,龚劲涛.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8:136-138.
[3]何文治.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启发探究式 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
近年来,随着对化学教学研究的深入,在化学教育实践中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虽说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还需建立起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且能促进学生知识及各项能力同步发展,便于教师实际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重点探讨启发探究式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其具体内容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化学实验为核心,以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为主要形式,把教师的“讲和做”与学生的“讲和做”有机融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突出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就是把我们习惯使用的平铺直叙的导课情境化,并且把待解决的问题蕴含在情境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专注力和求知欲,使学生迫切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从内心里关注一个问题、情境或事件。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节时,我的设计如下:用酚酞试液浸泡过滤纸,做成纸花,先喷无色液体A,再喷无色液体B。让学生观察现象:大白花喷液体A后变红,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喷无色液体B,红色消失,又变为白色,此时学生必然会产生液体A、B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等疑问。同时也给学生在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以启发。
(二)收集资料,精选方案
收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基于学生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学校图书资源不充足,网络资源不便利的条件下,课外收集资料难以实现,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需要的相关资料由教师直接提供。
另外,针对问题,学生根据自己以有知识或获得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对于需要实验验证的假设提出设计方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仪器准备不切合实际,所以应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精选。当然,学生的假设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错误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而要学会倾听,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议”、“读”。这一过程经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借助现有的工具书(指教材或带到课堂的辅导用书),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猜想,提出验证方案,自主的把不平衡的知识分解开并逐渐趋于平衡。
比如:在学习“酸和碱”之前,学生习惯于根据有没有明显的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使学生的原有经验与这一现象不符合,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根据现象判断化学反应发生),以启迪思维,使学生产生质疑。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后,师生进入“做”实验的阶段。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演示学生实验中易错的操作,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化,保证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分析、对最佳方案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规律,获得问题的最终结论。这一层次主要是构建新知,突出重点,使学生不平衡的知识重新达到平衡。教师引导学生把从“探究”和“研讨”中获得的新知进行提炼加工,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对于学生概括出欠合理的结论,教师不求全责备,尽可能地给更多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四)知识应用与迁移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层层递进。通过练习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或学生间给与及时矫正,使教学过程中突出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迁移,联系旧知,再一次整理成知识体系。
比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结束时(学习了催化剂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解反应概念),给出以下练习题:请帮助解决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并画出装置图。①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如何选用并组装仪器?②若选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何选用并组装仪器?③你认为用过氧化氢溶液与用氯酸钾制取氧气,仪器的选择和组装有何异同?
可见,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逐步认识催化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解反应,以达到获取新知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接受知识,没有学生思考问题、迁移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三、总结
总之,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适合新课标、新理念及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受到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师的关注。从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启发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建构知识,更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调整和修正知识的不平衡,达到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焕阳.“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云梦学刊,200,(S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政治课;问题情境
引 言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衡量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主要看是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能否提高教学效率。而历来被中外教育家们所青睐和倡导的探究式教学,它作为一种又年青,并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念,能够提高教学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的矛盾需要高效率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启发式教学的地位更胜从前,这充分昭显了它的时代意义。尽管启发式教学意义重大,但是在多年的政治课教学中,它仍然未受到与之地位对等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展开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我们都知道政治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有独钟。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并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以“日美为何紧逼人民币升值”这一时事为背景,学习有关外汇的知识。探究性学习,通过给学生创设情境,把学习抛锚在一个有真实意义的问题解决活动的情景脉络中,能够使学习者认识到知识的实践效用和利用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的需要。当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认为其是一种享受的时候,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满足一些基本的要求,如考虑最近发展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有渐进性、要能开阔学生的思维等。
二、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有效的探究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探究性提问,是指那些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改变、去发展,去获得启示,去尝试使用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要在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启动探究欲望,结合过去的经验,确定几个可能的调查方面。考虑: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要探讨它?我们对问题已经有了哪些了解?广泛搜集有关问题,辨别并提炼出主要问题,从中选取中心问题。考虑:我们能做什么样的预测或假设?我们怎样解释它?我们应以什么为中心展开探究?运用“头脑风暴”等研讨形式提出预测或假说,并确定调查的方向。在课堂探究学习中,问题最好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选择。所探究的问题最好蕴涵着所要学习的学术性知识、技能,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需要学习这些知识、技能。通过探究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获得探究技能,也需让学生建构知识。探究性问题应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可衍生性、挑战性等特点,还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是问在有疑之处,难度适度,并有启发性。
三、制定探究方案,明确探究路径
形成问题以后,接下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制定探究方案。探究方案是指探究者对整个探究活动的构思、规划以及对探究结果的预期。探究方案对发展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十分关键。所谓探究思维,简言之,是一种高层次的有序思维,不仅涉及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还涉及一种高层次的科学思维。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的探究方案,应包括思考如何提出假设、选择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数据、验证假设以及得出结论等。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探究,确定人员分工,设计、制定探究方案。考虑:我们打算怎样进行调查?我们需要哪些信息?我们怎样获得这些信息?怎样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取得一致意见后,制定计划,划分小组,制定小组行动方案,明确个人的任务,分析所需的资源,制定时间表。
四、学生自我总结,检验探究实效
在学生自学探究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请部分同学宣讲表述自己和小组的观点,要求其他同学认真细听,然后提出赞同或反对的理由。此时需要明确学生所处的阶段特点:一方面对生活充满激情,思维活跃,潜力无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考虑问题易片面、偏激,易走极端,从而钻进“死胡同”。所以教师要适时控制课堂,使整个课堂充满自由和谐、活泼严谨的学术氛围。通过教师的总结,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由此可见,学生实践探究既是学生完善知识储备的过程即“充电”,也是其发挥潜能,提高能力的过程即“放电”。通过这一“充”一“放”,为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的要求和特点决定,不必强求统一。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国家政策、国际热点联系十分密切。可谓:小课堂,大社会。例如:2010年突如其来的“玉树”大地震,震撼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从被困废墟却仍坚持生存希望的求救者身上,懂得了坚强,从那些不顾生命危险、争分夺秒的救援人员身上,懂得了责任、爱心,从全国上下情系灾区、支援抗震救灾的热情,懂得了团结的力量。在学校开展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时,也看到了我们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踊跃捐款。高中思想政治课能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课堂实践探究活动,对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在自我的感悟中得到情感的提升。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素质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一定要符合时代的潮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把自己变成学生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参考文献】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把传授知识当做教学的唯一任务,而探究式教学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以实验探究为例: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
1、探究实验不是验证实验,不能提早给学生下结论;教师要提前做好方案设计,充分提供实验器材、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设计,达到探究目的。
2、实验时老师是实验的组织者,指导者,不能代替学生操作,旨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实验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与经验,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3、实验结论由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得出,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数据的合理性及误差较大的原因,切忌以错误结论为由批评学生,应针对性分析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我在实验探究中角色转变的一些体会。教师转变观念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平等、理解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励,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泼的、兴奋的状态,主动学习。
二、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探究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想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问题。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未知问题的气氛中,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动量定理时,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一个鸡蛋从某一高度处自由落下至地面,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肯定会回答说破碎。紧接着又提问:“用另外一个同样的鸡蛋从同一高度处自由下落至一个很厚的海绵垫,是否会破碎?为什么?”通过连续提问的方式给学生描绘了一个物理情景。在提问的同时,也可以安排演示实验,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欲望。
例如,以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个实验为例(如图1),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方案一,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计多个方案,拓宽学生的视野:
方案二、利用光电门测速度,完成加速度的测量(如图2)
方案三利用气垫导轨减小阻力,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改打点计时器为光电门得到速度数据研究加速度(如图3)
在教学中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在探索中获取知识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结论的产生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知识结论的产生过程,只重视知识结论的理解和应用。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由一些概念、规律、定律组成,这些知识在高考中的必然考查,使得教师十分注意他们的相关应用,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给他们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模式进行训练。学生对于重要的知识结论都能倒答如流,却忽视了知识结论的产生过程,以至于出现以下现象:
学生对于物理学史的考察考试中得分率并不高。
有些考生不喜欢答实验题,原因是实验题设计思路灵活,考查知识建立的过程与方法,不但要求知其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才能熟练完成实验要求。
课堂教学很顺利,作业完成效率教低。
……
目前,初中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程理念也在广大教师中得到深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要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以及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对于达到上述教育目标作用明显。
一、探究式教学理论概述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多元化教学活动中主动探求知识、研讨问题、获取方法,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就是师生在数学教学目的的指引下,教师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创设研究情景,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充分质疑、主动探索、讨论交流的机会,使其通过多种方式的解难释疑,深刻领会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宗旨在于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法
1.确定探究内容,构建新知。确定教学内容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式教学。一般地,当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经验产生冲突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动力。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和教材内容的设计,选择恰当的知识点作为探究式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探究式教学方案,力争在教学活动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构建新知识、掌握新内容,从中培养数学思维。为使学生的知识构建更加合理有效,教师应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协作学习,进行讨论交流,并对协作学习和讨论交流过程给予指导,使之朝有利于构建知识的方向发展。
2.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习热情。“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托尔斯泰这句话表明:成功的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不在于“填鸭式”、“满堂灌”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以创设探究情景为主线,结合教材内容、选准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入与数学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引导学生从惧怕数学到亲近数学,从亲近数学到热衷数学,使其品尝到圆满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思维、陶冶数学情操的目的。
3.实施探究方案,挖掘探究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制定的探究式教学方案实施教学,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途径。把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教师引出问题学生尝试加以解决,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牢固树立数学意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探究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意志品质也得到了锻炼。
4.开展探究合作,提高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帮助其较快地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要注重适时开展学生之间的探究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对“交流成果”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可以采取同桌互帮,小组研讨,全班辩论等形式,为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搭建舞台。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诱导,如:“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你对他的回答满意吗?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推向。探究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合作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引导,要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仅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数学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己任,高瞻远瞩,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推广科学探究理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探究意识,通过实施探究式教学把这一思想融入教学工作中。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树立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想,激发内在潜能,使探究教学得以顺利实施。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特征;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能够持续不断拓展的根源所在,人们在各个年龄阶段均可以进行探究式学习。本论文中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下的学习,探究式教学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情境下的教学。因此,对探究式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的概念作如下定义: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与问题研究,经历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精神,并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教学是指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创建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建构其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一)目标性原则:以人为本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主体的品质与能力的反映与概括。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主体性的品质与能力主要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三个方面。其中,主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独立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创造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三者统一于学生的主体性之中。因此,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二)环境性原则:学术自由的民主性。民主性原则的实践内容是教学中的学术自由。贯彻学术自由的民主性原则,首先要消除专制的教育气氛。因此,要打破沉闷的教学常规,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改变把教师、教材当成“真理”,学生只能唯师命是听、唯教材是从,唯考试是行等现象,还学生以自由;尊重学生发言权、建议权,让学生自由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教师主动征求教学建议、民主公正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学习成绩隐私等。其次,要允许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质疑问难,给予学生思考的自由,发扬学术自由精神。
(三)方法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差异性。个性是差异性的具体体现,认识学生个性是实施差异性教育的基础。其实,一个具有创新力的人,其个性往往具有不顺从、不随俗的一面,其思维正具备创造活动所需要的非逻辑性、求异性、发散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接受、宽容不同个性的学生。
(四)教学中的引导性。引导性是是指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比较典型、全面的情景与材料,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这种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引导性的特点。
(五)探究式教学的渐进性。探究式教学因教师提供指导的多少而不同,相应地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也不同,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具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探究模式中已有说明,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渐进性特征。
(六)探究式教学的问题性。问题性是指探究式学是围绕一定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探究活动总是从发现或提出问题开始,并且学生在发现疑问后产生渴望建立新概念、解决问题的要求,通过围绕一定的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的意识及习惯。
三、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一)探究式课题的条件
第一,解决问题所需的必要技能应清晰、具体,且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创新等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如果课题中的问题只需学生从认知结构中直接提取即可回答,而没有分析等复杂的思维活动,那便不是探究。
第二,解决问题存在比较明确的解决策略或方法,问题解决所需策略应是具体、明确的。只有这样,当学生探究出现困难时,教师才可以通过提供这些策略或者方法,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考,才能确保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习得学科知识。
(二)探究式教学各环节的设计
1、提出问题环节
学生在课堂中探究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为了习得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科知识,教材中每一节标题和内容往往已显现出需要研究的对象,而从问题情境中识别出待研究的对象,便是提出问题。
2、猜测与假设环节
环节的活动多数学生都可参与,从整体上显示出积极的活动,但就每个学生个体来说,其思维活动还是比较单一的,只要能提取出存在被研究现象出现变化的情景,并从中识别出情景中其他变化因素即可。
3、制订探究方案环节
制定计划在已知研究对象以及可能的相关因素的条件下,学生可运用控制变量法对照实验法等策略安排研究方案。
4、获取事实与证据环节
本环节需要学生运用一定的策略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相应的结论。
5、检验与评价环节
本环节需要学生运用验证的方法对所获结论的可靠性做出检验。最基本的方法有:确定新规律的正确描述;由新规律可以推演出一些新的事实论断,并确定这些论断观察和测量的属性或特征;找寻能显现该特征的生活情景,或设计能显示该特征的实验方案;观察待测属性是否真实出现。
6、表达与交流环节
本环节学生依据图表等方法组织和呈现研究成果。
四、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探究式教学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活动和尝试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分析和讨论,最后形成新的概念和观念,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探究式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于去思考、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大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这与我们现今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不相符。探究式教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刚.试论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及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2-49
[2]招清.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每个教师在对一节课进行教学评价、探讨它的有效性时,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标准是根据教学目标而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评价标准很不相同。孙亚玲教授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一书中写到:“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和终点。”不同的目标必然带来不同的评价取向和评价标准。
Z老师的这节课是典型的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在目标设定上有很明显的差别。
一、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异
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过程、结果以及衡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表1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目标比较表
从上述教学目标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由此指导下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着力点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探究式教学和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上的差异
传统教学的教学过程是“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具有封闭性、非情境性,学生学习的个体性和被动性等特点。教师按照一定的形式直接呈现预先选择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仅仅是对教师传授的新知识进行重新解读和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常以讲述的方式贯穿头尾,学生思考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机会很少,问题基本都是教师预先设定好了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很自然的认为一节课讲述的知识容量越大,内容越详细,教学的效率就越高。
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过程则是“以学为中心”,教学及学习过程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一种对话性、交往性的教学机制,强调教学过程的体验性和认知性,具有开放性、情境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整体性等特点。教师的作用从讲教为主转向以设计恰当合适的情境,将要学习的内容放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它的有效性体现为: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建构性,它使学生学到了终身有用的东西,身心素质得到充分发展;二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步发展、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个人的发展需求。
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探究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对探究式教学过程有效性的评价
在具体的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中,观察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笔者以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判断。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恰当的合作探究问题。
如果教师的情境设计的不合理,问题设计的深度太深,广度太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储备,他们的思维水平和能力都不足以解决问题,或者问题设计的太简单都有可能造成探究学习的低效或无效。
第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应该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需要完成的工作及扮演的角色,并且知道学习活动结束后目标达成的呈递方式。
第三,组织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进行思考和讨论。
思考需要时间,把一个问题分析讨论清楚更需要时间,而时间是限制探究式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时不宽裕甚至是比较紧张的状态下,用讲述法十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可能需要一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所以,因为时间的问题,这个环节常常被压缩,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就开始讨论,讨论也不很充分,有效性就被打了折扣。
第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需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用以上的四点来衡量Z老师的这节课,他创设了育种的情境——提供育种的豌豆亲本,达成的目标是通过杂交培育所需品种,要求学生自己构建育种方案,小组交流、展示育种方案、互评方案,教师针对学生展示方案中暴露出在思维表达上的问题进行修正、引导,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育种的方法,构建育种的模型,但由于担心公开课内容不完整时间不够用,所以学生讨论互评的并不充分,而且诱变育种也用同一种的教学模式,似乎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集中时间有效完成一种育种方法的教学,当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另一种育种方法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总之,从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和反应来看,本节课虽然有瑕疵,但应该是有效的。
四、开展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Z老师这节教学观摩课是有效的,为什么教师的评价之间却有那么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目前教学实际评价体制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教育行政部门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沿用着原有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教师迫于考试成绩的评价压力,会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会、也不敢轻易的改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师们对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判断和评价。还有老师就很明确的说:“Z老师这种教学方法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对学生长远的发展肯定是好的,但也只有教学观摩课,可以这么试试,平时绝对不可以这么上……”
既然已经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好处,为什么平时不能用、不好用,却只能在教学观摩课的时候,进行“表演”,不能形成常态课?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化学实验;特征;一般模式;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331.5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133-01
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实验活动来获取化学知识,在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想和看法得到自由的发挥,从而使他们的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力。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思维。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创设轻松愉快的合作探究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拓宽学生的思维。
2.重视合作学习。在探究式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计划、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建构富有吸引力、形式新颖、贴近生活的问题情景,以引起学生对所探究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置疑、探究、小组合作和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和研究者。
3.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建构的学习情境,应能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并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习的动机。
二、探究式实验学习的一般教学模式
组织和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有多种,一般将课堂上的探究学习活动分为8个阶段:
1.问题的提出――探究的开始。问题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动力、起点,探究性学习又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地在目前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探究的初步形成。猜想与假设对后面实验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大胆地猜想与合理的假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制订方案――探究的关键。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制定较为周密的方案,自主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探究方案。设计中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4.进行实验――探究的实施。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论证猜想和假设的实质性过程,是知识的发源地和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
5.搜集证据――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使用实验探究、调查考察、资料查阅、上网等方式搜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6.解释与结论――探究的解决。根据实验记录和各种证据,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理性分析形成结论,这是实验的目标。用报告形式将实验进行总结,这一过程应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7.反思与评价――探究的升华。反思和评价既是一种学习过程,又是对一段学习过程的小结。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与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探究方案。
8.表达与交流――探究中成长。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地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交流,学会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与不足,培养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良好心理品质。教学案例――灭火的原理及火灾中逃生措施的探究。
1.探究目的。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能根据不同的火灾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掌握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措施;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火、灭火、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2.探究活动。
(1)提出问题并进行假设、猜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要和火、电、油、气打交道,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火灾事故。既然火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人类就要相应地采取灭火措施。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究竟有哪些呢?根据对燃烧条件的认识、生活中常见灭火方法的了解和查阅相关资料,可提出如下设想:隔绝空气,窒息灭火法;把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冷却灭火;移开可燃物,隔离灭火。
(2)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可以独立设计方案,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共同设计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完成探究报告。
方案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①点燃酒精灯后,用灯帽罩灭酒精灯,感受这是哪种灭火原理。②点燃两支蜡烛,向其中一支火焰上喷水,使其熄灭,另一支用嘴一吹使其熄灭。分析这两种灭火原理是否相同,各是哪一种灭火原理。③在一本书上,放两团浸过酒精的棉球或废纸团,点燃棉球或纸团,造成火势。灭火的同学迅速将下面的书本抽走,着火的棉球或纸团用湿抹布盖灭。思考对于书本而言,是什么灭火原理?实验完毕后,――分析,得出结论。
方案二:①在一烧杯中放入两根高矮不同的蜡烛,点燃蜡烛后,向杯中倾倒CO2,观察现象后分析得出利用CO2灭火的原因。由此引出CO2密度比空气大,在发生室内火灾时,人们是不是要尽量站直,不被淹没呢?有的同学根据消防知识,认为应匍匐前进,那是为什么呢?通过下面实验来探究。②如下图所示,放在同一平面上的两支一高一低的蜡烛,点燃后,用一大烧杯罩在蜡烛上,模拟室内火灾,观察哪支蜡烛先熄灭?
分析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与第一实验的现象相反?由此我们得知,室内发生火灾时,人们应怎样正确地采取逃生措施?本次活动让学生猜想灭火的原理,并通过设计探究性实验来验证,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使学生体验化学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可以先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探究目标,收集相关资料。教师还应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创设探究活动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
1.装备原理类课程分析
装备原理课程是在学员掌握机械、电子电工、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质上属于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层面的理论课程。该类课程集理论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于一体,同时又是后续装备指挥与管理、装备保障作业与装备操作训练等类课程的先修课程,是使学员懂装备的基本授课内容,在知识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探究式教学与装备原理课程的适切性分析
2.1激发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以假设为核心、以合作为师生和生生的相互作用方式,充分体现了学员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对认知的渴望。理论教学时,在教员创设的情境和问题的引领下,学员主动思考和获取解决问题的知识,积极参与到被探究问题的研讨、解决和结论交流过程中。
2.2提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装备原理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学员将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针对待探究的问题,自主学习装备采用的关键技术与基本声、光、电、控等分系统工作原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基本思路。学员通过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模拟科学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岗位任职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3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
学员通过探究问题不仅培养了独立的思维能力,而且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教员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员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更能感知知识的发生,认知和归纳整理事物的形成规律,从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和新想法,并在自主开放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探索和求证,学员的潜能在活动中得到发挥和展示,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3.装备原理“探究”教学的实施
由于受到课时数、学员数、教学场地等等教学资源的限制,探究式教学在装备原理类课程实施过程中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对组织实施的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与选题。实施过程可以采用开放式讨论、装备室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3.1教员引导
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教员要适时引导学员进入所要探究的问题,让学员了解问题的存在与表现。例如在某型导弹装备原理课程中,制导原理是一项重要内容,若采用讲授式教学,学员一方面被动地接受,学习不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对原理的理解停留于表面,不去追究其根源,只能达到一知半解。而教员在这个环节先对比其它导弹装备的制导方式,提出本门课程导弹装备制导方式的特点与优点,引导学员去思考“为什么采用这种制导方式?怎样实现这种制导方式?”的问题。在教员的引导下,学员利用已有知识、搜集资料等去分析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其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2课堂探讨
学员接受探究的问题后,就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到图书馆、阅览室、网络中心收集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出结果。这里所说的课堂讨论是在前述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完成之后进行的。
教员在课堂上先做导引,然后组织学员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例如有的学员针对比例导引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装备可采用无线电自寻的制导的体制,最难能可贵的是还提出了,采用这种制导体制将会碰到的难题;有的学员针对红外寻的制导体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抗红外干扰的难题;还有的学员交流了激光半主动制导的方案……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员间的互动也客观上增加了信息的传递量,拓展了学员的视野。
3.3装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