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前教育研究概念

学前教育研究概念

时间:2023-06-16 16:0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前教育研究概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前教育研究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对策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学者开始关注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普遍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不符合学前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是典型的揠苗助长。然而实际生活中,将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教授给学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概念

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概念目前学界没有统一的定义。黄绍文认为学前教育小学化,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把学前当小学生来进行教育,但实践中有不同层面的表现。李建轩提出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一些学前园为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要,学前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学前当作小学生来要求,提前对学前进行小学教育的不良倾向。两位学者都是从学前教育小学化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对其进行定义。

二、教育心理学视域下学前教育的任务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学前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特点是:(1)自我中心主义。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以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2)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他们的思维受眼前的显著知觉特征的局限,而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3)思维的不可逆性。(4)缺乏守恒。守恒是指掌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所掌握的概念并不因某些非本质特征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见,对于学前阶段的儿童,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教授一些简单的数字运算。比如借助一些图片或是玩具可以将一些如1+1的简单运算问题形象地展示给学前。对于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我们常常过分地关注其不合理的地方,忽视对其合理部分的讨论。一些学者在提出的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方案,彻底否定现行的操作方案,认为应该让学前教育脱胎换骨。这种的做法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有些学者认为:既然学前教育小学化严重,那么学前教育阶段就彻底摈弃文化教育只进行游戏。国内外研究表明在学前阶段采用游戏对学前行进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不代表学前阶段的教育任务就是游戏,游戏是辅助,教育才是目的。学前阶段的儿童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学前词汇发展规律:儿童在3-4岁词汇量增长迅速,词汇量可达近2000个;4-5岁时言语交流异常活跃,发音准确,词汇量大约为2500个;5-6岁时词汇、句子质量已有显著提高,词汇量超过3500个。儿童处于学前阶段时,对他们进行识字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学前教育机构为了招揽生源,让学前背诵唐诗宋词。学前阶段的儿童可以利用表象进行思考,但是唐诗宋词对于这也阶段的儿童而言还是太过于抽象。这时候可以采用图片或是动画片等直观的形式对孩子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识字教育。

三、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错误地宣传不合理的教育观念。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他的研究中曾形象地指出,如以人十七岁的智力水平为100%,则一至四岁发展了60%,四至八岁发展了30%,八至十七岁发展了20%。各种类似研究的报道使得原本为人们所忽略的学前教育一下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错误将智力发展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忽略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

2、学前园应对生源压力的错误对策。市场经济环境下,私立学前园为了自身私利不得不采取可以合适短时间立竿见影的教育模式,于是学前教育小学化应运而生。

3、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错误认识。学前教育不应该是为小学教育提供基础教学,它是独立的阶段。幼小衔接,是为了让孩子在习惯教育方式、作息时间、行为方式等方面改变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在大班下学期对学前教育模式的改变。但是,为了迎合部分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不合理要求逐渐地被推广到中班和小班,造成了目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现状。

四、根据我国实际现状提出针对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对策

1、普及学前教育是独立阶段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人们采用学前教育的提法来替代学前教育,这是不恰当的,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学前教育是独立的阶段。大众传媒应该在群众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宣传正确的学前教育概念,使其深入人心。

2、规范学前教育市场。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察力度,出台合适的学前阶段统一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案,避免学前教育机构拿孩子做广告招揽生源。

第2篇

[论文摘要]现代学前教育存在着科学主义的取向、教育不公、课程评价不公等问题。教育理想是教育主体自身超越性的真实体现,当前重提教育理想,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入新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活动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主观追求,因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现实,更是预设了人们观念性的“需要”或者是价值趋向。这种观念性的“需要”或是价值趋向充分表征为教育理想,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一)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现,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及教育组织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它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第,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为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反映,理想当然是一种认识,但理想这种反映具有超前性,从而构成主体在实践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作为人们的超前性认识,教育理想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现实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立足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而对于教育现实的一种积极性的批判和扬弃。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预测和预见的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于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

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其主要基础的。在教育史上,从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到实验教育学创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学看成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研究界风行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验,教育学日渐成为心理学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而学前教育学则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

“科学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强调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量研究,极力把人的主观价值观排除在研究之外,也不太考虑历史因素。在人的主观性、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也开始了对科学规律和标准的追寻,他们相信:全世界儿童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找这种科学的儿童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制定成可以操作的标准,推广到全世界,让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按照这种科学的标准去实施学前教育。于是,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被公式化的教育教学原理、通则和规律控制,教学过程似乎可以由这些固定的信条和不变的法则来决定,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实践本身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标准去实行。

(二)学前教育的民营化改革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学前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民间资本,推进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一些公立幼儿园也在一夜之间转制为私立幼儿园、贵族幼儿园。有些地方也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要求当地的民办学前教育到2010年占90%以上。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营利,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必然侵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广泛推行民营化之后,学前教育领域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格局:资本实力雄厚、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不用担心生源,各项收费会进一步水涨船高,而那些缺乏强劲资本做后盾的小型幼儿园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必定要进一步降低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以期通过低收费吸引到生源。这样一来,当前已经一定程度存在的富人家的孩子上好幼儿园、穷人家的孩子上差幼儿园的分化现象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三)不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儿同课程评价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很难操作和实施。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幼儿发展,将幼儿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幼儿同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幼儿园教育达成幼儿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指标。而幼儿的发展并不全然归因于教育,更不全然归因于幼儿园教育。又如,将幼儿园有没有编制园本课程作为评定幼儿园是否达标或能否上等级的指标,要求所有幼儿闶都必须编制自己的课程。殊不知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同然可以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作出调整和取舍,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他们无需人人去编制课程。幼儿园也无需园园去创造与别的幼儿园不一样的课程。因此不难发现,这种幼儿园课程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以客观“证明”幼儿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合乎所谓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证明”结果,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最为关注的也是证明结果。在这种“证明”过程中,教师是完全被动的,不管评价者的评价是否合理,他们只能迎合和接受,这实际上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三、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首先,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合适的。学前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并非科学主义的研究能够解决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从学前教育现场问题出发的生态研究。学前教育的变革者也不应始终坚持以“理想化”的状态为标准,强行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状态的幼儿园及课程。

其次,学前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逐渐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人园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性要得到实现与强化,最关键的还在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扩建、多建公办幼儿园,平衡各幼儿园间的师资与设施配置。同时,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制订应与公众普遍收入相适应的程度,能让大多数孩子进入条件相差不大而又能保证教育质量且收费相对低廉的公办幼儿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

第3篇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幼教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也进一步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一些大城市更是供不应求。而学前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则是教育资源不足、具有地方偏差,一些大城市拥有学前教育良好的资源,而一些乡村则完全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

我们国家目前缺少的是高素质的幼师人才、一套完善健全的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的工作比较轻松,还享有双休、寒暑假等福利。除了到幼儿园上班之外,还可以到早教机构、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工作。就业机会是非常多的。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索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第4篇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存在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1)》称,“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十分突出,北京超过五成的公众认为“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非常突出。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确实存在。

很多事情经由炒作,就会失真。“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经由炒作,成了“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相当大的“杀伤力”。

知道一些我国学前教育基本情况的人一般不会完全赞同这样的说法。对于我国许多城市来说,特别是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在那里,入园并不难,难是难在入“性价比高”(高质量、低收费)的幼儿园,而入“性价比一般”的幼儿园并不难,还有部分幼儿园迄今还在为招生不足而发愁;入园并不贵,贵是贵在穷人付不起过高的入园费,他们缺少可以进入低价甚或免费幼儿园的途径。

可见,对于我国许多城市来说,“入园难、入园贵”是一句以偏概全的话。这句话甚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最近国际上公布的一个题为“良好开端——对世界各国早期教育排名”的研究报告将我国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的负担列为其所调查研究的45个国家和地区中最高的一个,其中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在2010年,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是每月102美元,政府给予大学生补贴,而在同样的地方,上幼儿园却每月要支付660美元,政府几乎不给予幼儿园承办者和贫困家庭经济补贴。”〔1〕这样的研究结果和陈述与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事实并不相符。

问题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尽管“入园难、入园贵”的表述并不准确,但是老百姓对学前教育现状的不满还是存在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有人将原因归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到位。

这个理由看似有理,但要做到投入到位是困难的。我国已经明确规定,学前教育为非义务教育,这一规定决定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有别于义务教育,不可能通过所谓“到位的投入”做到“人人不花钱就能容易地进入幼儿园”。其实,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将学前教育列为义务教育。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短期甚至中期内改变学前教育的性质,即使政府加大了投入和增加了供给,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在北欧国家,那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批评得最强烈的也是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到位。

也有人将原因归为政府没有举办足够的公办幼儿园,以致公办幼儿园远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大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分流民办幼儿园的市场份额。

这个理由在逻辑上存在问题。要解决“入园难”的问题,并不等同于要解决“入公立幼儿园难”的问题。我国已经明确规定以公办、民办并举的方式举办学前教育,这是解决国家办学资源不足问题的最佳选择。民办幼儿园也是幼儿园,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足够的民办幼儿园,能够缓和或解决一些“入园难”的问题,而通过举办公办幼儿园去限制或压制民办幼儿园的存在和发展,只能造成更加严重的“入园难”问题。事实上,只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在自由选择幼儿园时,会有相当部分的人选择民办幼儿园的。

还有人将原因归为幼儿教育过于市场化,导致幼儿教育成了营利产业,无法实现幼儿园的社会福利功能。

这个理由将“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归结于民办幼儿园的营利性,在因果关系的推理上存在偏见和歧视。首先,我国并不是一个“高福利国家”,我国的幼儿园教育还不可能具有全民完全、充分享用的社会福利功能;其次,为解决学前教育公平的问题,政府有责任将数量不足的公共学前教育资源主要用于弱势群体,让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社会群体承担一定的学前教育经费;其三,我国当今的幼儿园教育存在着差异,自然会产生“择园”现象,在幼儿园教育并非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解决“择园”问题的最合理办法就是“按质论价”,激励“物有所值”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将入园难,特别是入园贵的原因归为由于民办幼儿园追逐利益所致,这看似有理,却存在将舆论引向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歧路的嫌疑。

笔者曾在一次讲演中运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让听众一下子明白了“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如果在市场上泰国大米25元/千克,东北大米10元/千克,散装大米5元/千克,老百姓会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大米,谁也不会抱怨。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1)保证各种大米的质量底线。(2)不让散装大米涨价,或限定散装大米不能过快涨价。(3)给买不起散装大米的人发放救济大米。政府如若规定泰国大米和东北大米都与散装大米同价,或者只略比散装大米高一点价,那么必然导致“买泰国大米或东北大米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若政府中的一些官员可以控制或者部分控制泰国大米和东北大米的销售权(即决定这些大米卖给谁),那么必然导致腐败现象的产生。

虽然说导致“入园难、入园贵”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应该看到这个问题与学前教育的政策有很大的关联性。

第5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城乡 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19.2 文献标识码:A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我国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云南省保山市更是如此。统筹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使所有适龄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1.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配置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计划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果计划的相对均衡。

1.2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概念辨析

1.2.1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

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要根据不同区域,城市与乡村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分布规划,分布实施,使学前教育走向一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更有力的措施支持、帮助基础薄弱地区的薄弱幼儿园的发展,在共同发展中相互促进,不断实现均衡发展。

1.2.2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一蹴而就

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着长期的历史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均衡是相对的,是不断螺旋式上升、循环发展的动态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2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对比

2.1学前教育机会不均衡

城乡学前教育机会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入园率的差异上,截止2013年8月,保山市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仅为50%。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入园率偏低,保山市72个乡镇中,仍有17个乡镇没有建中心幼儿园。目前保山市仅有一级幼儿园13所,仅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区。

2.2学前教育过程不均衡

城市幼儿园拥有优厚的教学资源,不仅设施齐全,而且教师结构合理、层次较高、管理规范,幼儿园的包教质量较高,尤其是城市幼儿园基本实现了教学现代化、可视化、活动化,教学手段丰富多彩,贴近幼儿的心理,符合幼儿教学的要求,深受小朋友的喜爱。乡村幼儿园由于体制不顺、经费不足,设施、场地、教具、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连一台VCD、彩色电视机都没有,玩具、图书也很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老套,阻碍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一些幼儿园实行的混龄班,只有一个老师,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太大,老师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几本课本就进行数学,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多媒体、音乐、美术、游戏、手工等教学活动。农村幼儿园办园指导思想、保教活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小学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发展。

2.3学前教育结果不均衡

学前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学前教育的结果无法通过考试的成绩来衡量。但是否接受过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的质量的高低,却对儿童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优于农村儿童;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入学准备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他们入学之后的学习和发展。

“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国家应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和入学机会,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3统筹保山市学前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建议

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的统筹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过建立一整套长效机制,促进保山市学前教育的发展。这些机制包括形式多样的投资机制、供求均衡的分配机制、一体化的管理体制等。

3.1多样化的投资机制

3.1.1政府是幼儿教育投入的最重要的主体

公益性是学前教育最基本的属性。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主要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和管理监督得以体现的。其中,政府财政投入对其公益性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明确政府职责”,这是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快学前教育普及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3.1.2确定城市和农村不同的投入机制

保山市城市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的背景不同,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相比农村较为丰富,因此城市和农村的投资重心稍有差异。政府对于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应实行政府支持、举办者投入、社会力量捐资、家长缴费的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政府对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应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家长交费为补充的经费投入机制,并逐步加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

3.2供求合理的分配机制

合理配置城乡学前教育资源时要以供求均衡为导向,考虑合理配置资源的现实原则。

3.2.1城乡幼儿教育供求的差异性

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的供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城市地区供给能力较高,丰富的幼教资源被用于提高幼教质量;而供给能力低的农村地区,有限的幼教资源还得(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延伸到范围更广的地区,幼教资源分散,并且不能满足所有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需求。因此,在分配幼儿教育资源时应该倾向于为不利群体提供服务,优先考虑农村地区,用于改善农村幼儿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乡镇示范性幼儿园,发挥其辐射能力和规模效益。

3.2.2 城乡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原则

(1)供给与需求均衡化

解决城乡学前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合理分配学前教育资源的关键,由于保山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城市与农村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差异,在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时应该偏向于乡镇和农村幼儿园,改善和加强农村薄弱幼儿的硬件软件建设,不断满足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需求。

(2)因地制宜合理调配

在我国分税制体制的背景下,保山市各级政府、不同区域的同级政府间存在着财政实力的差异。但各级政府都应该根据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前教育资源的比重,着力将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重点扶持农村幼儿园,以缩小农村幼儿园与城市幼儿园之间的差距。

保山市政府应积极把学前教育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使一些本来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或者使一些处于不利境况的幼儿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3.3合理优化的幼儿师资结构

统筹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应加强学前教育人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学历层次。要探索用人新机制,将素质较高、富有潜力、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派到基层幼儿园担任管理工作,以改变农村幼儿园的管理状况。要创造条件、完善政策、设立地方支教津贴,鼓励年纪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幼儿挂职任教,以优惠的待遇吸引大中专学生到基层幼儿园任教,提高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同时鼓励学历低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参加培训与进修,逐步改善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

3.4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保山市城市学前教育相对农村来说有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农民收入的限制,呈现出“办园条件低、教师水平低、小学化倾向严重、安全隐患严重”等特点,很多散居幼儿甚至无学可上。

(1)在办园体制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保山市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建立以县政府办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民办园为补充的办园体制。对于人口和幼儿较少、距离较近的行政村,可以联合共同举办幼儿园。

(2)在管理体制方面,保山市政府要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城市学前教育的管理相对已经步入正轨,市政府应该加强对各区县农村政府的管理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作为对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项目,积极开展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结对互助”等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在传播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研究、培训师资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学前教育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会遇到各种新问题、新挑战,适时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克服学前教育发展的障碍,推进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推进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的统筹发展。

基金项目:保山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保山市城乡学前教育统筹发展研究”(12B009KZ)。

参考文献

[1] 孟香云.关于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2).

第6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分析探讨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根据幼儿衔接导向的学前教育及其基本内涵作用和意义的阐述,在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第四,有目的有规划有计划地在学前教育中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辅之以拼音教学对学生的认字、写字及读字能力进行培养。坚持开展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儿童的后继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它是为儿童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准备阶段,对于儿童心理和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幼小衔接的导向分析了目前学前教育在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和配套问题上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从学前教育课堂时间参照小学阶段进行设置、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向小学看齐、教会儿童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管理以及培养其进行阅读思考的能力,目前这几个方面是学前教育中基于幼小衔接导向中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希望本文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问题的顺利解决和改观。

参考文献:

[1]周蔓雪.对幼小衔接工作有关问题的新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S1)

第7篇

关键词:西部农村;幼儿园;集团化发展;背景;类型

一、幼儿园集团化发展的背景

1、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时代的需要

自我国从2010年正式提出幼儿园发展以来,由于历史欠账、经费欠缺、人口多等因素的限制,政府大规模投入幼儿园建设,力不从心;同时伴随着教育产业论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集团化”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运作和配置模式,在企业集团和各层次教育集团中得到成功运用。面对新时期下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这一困境,一种以集团化方式运作的学前教育机构组织形式――集团化幼儿园应运而生[1]。

2、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国务院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 年)》、《若干意见》(又称“国十条”)等多项政策均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应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原则,指出学前教育的资源应通过多种形式来扩大,努力实进而现兼顾城乡、合理布局的良好态势。而“集团化幼儿园”作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形式之一,如何使其在发展中“彰显自身优势,弱化不足,形成 特色”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的关键,是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现实需要。集团化幼儿园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解决“入园难”问 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当下,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难”、“入园贵” 等问题,是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3、幼儿园集团化发展是基于幼儿园教育自身的需要

从目前已有的集团化幼儿园的现状来看,它们类型复杂、内涵不一、模式多样、运行机制各异。虽然它们都冠以“集团化幼 儿园”之名,但并无统一的内涵和准入标准[2]。加之这种“集团化”的特殊组织形 式,各个分园之间的管理与运行方面较之传统的单一园所具有一定差异,这将导致其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管理和运行方面的挑战。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避免其在运行中各类隐患的发生,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咨证信息。同时,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确保集团化幼儿园内各组织部门的最优配置与最佳的运行机制,从而构建数量与质量双重保障的优质教育资源[3]。

二、幼儿教育集团化存在的形式

1.独立法人形式

从调研资料来看,独立法人形式由“独立”与“混合”等本土概念以及其他等位概念组成。一般设立总园的园长,她是教育局委任的独立法人;在翠屏区的幼教集团中,具有多位法人。也就是说,每所幼儿园在加入之初的的法人在组成新的幼教集团后,仍然为该分园的法人。这类幼教集团的管理较为统一,主要为业务上指导,各园所之间的沟通状况较为通畅。

2.联合纽带形式

集团化幼儿园的联结纽带基本包括三种形式,即“产权”、“契约”和“产权 +契约”。[4]一种是隶属于教育局的公办园,与教育局之间属产权关系;一种是 XX 分园与总园之间是以契约合同的方式联结在一起的形式;另一种是,大部分园所与集团之间属于产权关系,也就是统一归幼教集团所有,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也存在部分园所与幼教集团之间以契约的形式存在。

3.主办园所命分园名形式

即以某一个知名或老牌幼儿园的名字“XX 幼儿园分园”的形式来命名。主要有三类:“完全相同”、“完全不同”和“相同关键词” 等等位概念,往往研究对象更容易记住或提起完全相同的命名,一种是幼儿园的名字完全一致,就是集团化幼儿园的一种象征;一种是各个园所名字的关键词是相同的,即各个分园门前的牌匾上均有 XX 幼儿园的字样,只是在后面后注明某某分园。其中,分园的名字多以投资商、所在地区等因素命名。

三、幼儿教育集团化的基本类型

1、名园+新园的类型

所谓“名园+新园”的发展模式是指,由一些办园历史较为悠久、教育教学质量较高、师资队伍精良且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幼儿园,利用其自身品牌优势开办若干所由其直接经营和管理的分园的发展模式。绝大部分采取该种模式的集团化幼儿园在原则上普遍采取“只建新园、不取新名”的方式[5]。“名园”通过在教育理念、教学研讨、园所管理、后勤、保育等方面的输出与再创造,全面帮扶新办园所的建设与成长。宜宾市翠屏区如青年街幼儿园江北分园等。

2、名园+乡园的类型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主要呈现“城乡二元”的区域特点,四川省宜宾市亦是如此。这种差异导致了农村多表现为“无园可入”的显示困境。因此,创办以“乡镇中心园”为核心拓展的农村集团化成为解决农村“无园可入”的有效途径[6]。所谓“名园+乡园”的发展模式是指,优质幼儿园(城市)利用自身在诸多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与农村幼儿园(多为较为薄弱的乡镇中心幼儿园)联合办园,通过管理模式的规范化输出、教育教学的观摩与指导、各类资源的共享等形式带动农村幼儿园的良好发展。

在宜宾市翠屏区,主要采取的就是城区优质的6所公办幼儿园每一个园直接管理3-4个乡镇,全覆盖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从当前来看,翠屏区主要可细致体现为以下三类:

一类是城区优质幼儿园与乡镇中心幼儿园联合办园;

第二类是农村优质幼儿园与农村闲散托管班、农村薄弱幼儿园联合办园;

第三类是城区优质幼儿园与城郊结合部薄弱幼儿园或学校联合办园。

3、品牌+地产的类型

所谓“品牌+地产”的发展模式是指,由品牌园所提供科学管理理念与丰富的教育资源,由地产商提供资金支持所联合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该类模式下创建的幼儿园多建在该地产商开发的社区内。也就是说,开发商凭借其自身的资金优势,加之政府的指导,进而在某区域内解决了幼儿“入园难”和“入名园更难”的现实困境,因此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在四川省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引下,房地产商需将小区配套幼儿园无偿交给教育部门,由政府统筹安排,协助其办成集团化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连锁民办幼儿园。也就是说,该模式下创建的社区幼儿园属于公共教育资源。由于越来越多的家长会把社区配套教育资源的情况作为投资置业时重点考虑的因素,该模式已成为近年来逐步兴起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宜宾市丝丽雅开发的丽雅龙城小区幼儿园就是该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华.教育集团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05.

[2]宁本涛.经济学视界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9).

[3]郑佳珍.幼儿园集团化管理的理念与实践经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董秀华.国外教育集团发展与运行简析[J].开放教育 研究.2012(2).

[5]柯长瑜.实施集团化办园,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J].幼教天地,2011(6):95、103.

第8篇

关键词 学前双语教育;师资;学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18-02

1 学前双语教育的概述

公元一世纪,罗马教育家昆体良首次提出“双语”概念;《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明确“双语”定义:可以熟练地运用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双语教育”的积极意义才真正在思想认识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各国也才开始摸索双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至少学会2种语言,且能够把第二种语言熟练地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对其“听、说、读、写”的能力要等同于自己的母语水平,这样才可称为真正的双语教育。

学前教育主要是针对0~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特别是语言发展处于关键期的2~6岁的儿童。学前双语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切合学前儿童的智力和语言发展特点,亦使教育不会输在“国际起跑线”上。

2 学前双语教育现状

学前双语教育对国家和国人的积极正面和长远发展意义重大,欧美各国率先推行学前双语教育,如加拿大、美国等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学前双语教育刚起步,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师资规格标准和培养策略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没有真正形成适合我国特色的学前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3 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规格标准

师资构成及特点 近几年,我国的学前双语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虽私立学校较多且少数公办学校也在积极响应和加入,但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堪忧。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师资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的幼儿教师,他们有较强的学前教育理论,善于把握学前幼儿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语言系统和学习特性,并能把自己的理论熟练地运用到自己的学前教育中,但英语水平较弱,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或者熟练运用英语;第二类是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错,但大多不具备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储备;第三类是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或其他国家的外籍教师,他们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熟知英语的文化背景,有些教师或许具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理论,甚至有创新意义的教育方式,但因为中文的限制,不能很好地跟学生交流[3]。

学前双语教师构成存在问题的成因 我国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在校接受师范院校的培训而走上教师岗位的,而师范院校培训学科和内容的单一化,直接造成学前双语教育的难题。据调查,在师范院校中接受过学前教育教学法训练的教师占68.7%,但从未有教师接受过学前双语教学法培训。纠其原因,目前为止,师范类院校对于培训内容划分比较单一,没有真正与现在的学前双语教学接轨,这直接造成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滞后和混乱。

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规格标准 学前双语教育的硬件设施可以完美复制,但其软件――学前双语师资却是我国学前双语教育无法超越之殇。我国学前双语教育良性而又可待续的发展,要结合国情和发展问题的解决不断进步。所以,现在制定我国学前双语教育师资规格标准是当前的重中之重。综上所述,满足此标准的师资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1)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知学前幼儿的心理,了解学前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有丰富而又勇于创新的学前教育理论、实践教学经验和方法。要想做好一名优秀的学前双语教师,首先应当是一名优秀的学前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很好地学习和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积累学前教育经验。

2)有良好的中国文化积累,并能掌握流利的英语口语和英语教育的理念。汉语是我国的母语,任何的教学方式都不能脱离母语而独立发展。一个优秀的学前教师,只有掌握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能将其融入英语教学中去,在比较、分析里进行双语的互融互助学习,才能算是双语教育。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学前教师能熟练运用双语,懂得英语教育理念,并让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无缝连接。

3)能够不断创新,根据学前幼儿的特点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教法,并善于挖掘幼儿的多元化个性。我国之所以认可并推行学前双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小接触多元化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体系,促进智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1]。鉴于这一目的,就需要学前双语教师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教法,真正实现我国学前双语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4 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途径

职前培养 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是放在高职教育院校中,所以学前双语教师就职前的培养,关键是高职教育院校中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不能只是一味地语言单一化师资培养,要加强第二语言的学前教育培养,并更多地加入一些第二语言的教学教法的教授内容,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学前双语教学师资的最优。

职后培养 对于已经在职的学前双语教师,可以通过岗后培养来实现。师资构成中的第一类教师,缺失的是英语的流利性,那么就重点培养他们的英语水平,教授一些英语教学教法。师资构成中的第二类教师,因为是英语专业毕业,所以可以把岗后培训重点放在幼儿心理、语言等发展规律上去。第三类外籍教师,因为多数薪酬昂贵,成效不大,所以应该多选择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教师,这样才能让学生接触到英语的“原汁原味”。

5 创新与发展

学前双语教师的专业规格标准需要教师先“融合”,让自己灵活地在双语的实用和环境里互相转换,才能对学前幼儿人格和身心全面发展起到春风化雨的积极作用;接下来才是“授业”,研究更好的教学教法,适宜孩子的最优化学习,拓展孩子的思维,让他们的智力和知识在双语的环境中多元化发展[4]。我国的学前双语教育应以中英两种语言为媒介[2],让学前幼儿熟练驾驭两种语言,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还须依托学前双语教师的专业规格标准和培养策略的研究,以更加灵活、专业的教学手段,课内外无限延伸,实现真正的、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秀花.初探双语教育及其师资培养的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2(1).

[2]林蓉,唐梦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

[3]沈雪梅.学前双语教育师资标准规格及其专业发展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0(5).

第9篇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舞蹈教学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识码:A

价值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它的概念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本身是不具备商品属性的,所以通俗地说,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想要达到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那么在此基础上,价值取向指的就是教育主体在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下,在面对具体事物时候内心中的具体价值倾向和立场。简单地说,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价值取向就是教育者在教授孩子进行舞蹈活动的时候想要达到的目的和为这种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和抽象的行为体现。换句话来说,价值取向和教学目标是息息相关的。

1我国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沿革

其实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者们就十分注重幼儿的教育和价值取向的研究。对于有的教育甚至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关于蒙学的阐释,而蒙学在当代的体现正是学前教育。在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中,是有着十分明确的目的的,在书中的论述就是“蒙以养正”,它的含义就是说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以达到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目的。也就是在古代已经注重教育的价值所在了。这个正对于中国古代来说,就是指的“礼”。这里的礼是古代很广泛的礼,不仅指的是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礼貌,还包含孩子对于秩序的敬畏和遵守。这种模式延续了很久,直到清末西方的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学前教育才正式地开始。

2当前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价值取向及原因

拘于篇幅和主题所限,我们今天不再对学前教育整体的价值取向进行探究,仅以舞蹈教学为例探讨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

首先,当前的舞蹈教学体现出一种功利化的取向。也就是说无论是家长要求还是教师自主进行舞蹈教学,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从中培养孩子的各种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而是想要孩子从小就具备一技之长为将来的发展增添砝码,甚至有的家长仅仅是为了攀比才让孩子刻意地进行舞蹈学习。

其次,当前的舞蹈教学体现出一种过分的技巧化的取向。舞蹈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很多孩子不一定适合舞蹈。但是教师为了向家长展现出自己的教学成果,往往在某些细节的动作展现上对孩子要求过高,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讲违反了客观规律,有揠苗助长之嫌。当然,这种错误的价值倾向也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的延伸。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两种情况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首先是当前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十分激烈,普通的文化课成绩再好,也总是有分数排名之分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增添砝码,只能够逼迫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社会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直接下放到了学前教育阶段。不能不说是国家教育的悲哀。

3未来我国学前儿童舞蹈教学价值取向措施探究

未来的学前舞蹈教育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为孩子负责的,是真正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首先是以人为本。我们总是提以人为本,孩子也是人,在孩子的教育上自然要以孩子为本。在舞蹈教学上首先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其不感兴趣,并且加以引导仍然没有兴趣,就不要逼迫孩子再去在舞蹈上有多好的表现。其次是要全面推进教育公平,不要让畸形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学前教育的阶段,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想要彻底扭转错误的价值取向,就要从根源上解决。最后要将舞蹈课程作为一种半教育半游戏的性质,主要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服务,而不要刻意地成为孩子身心发展的必须,保障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成长。要关注孩子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因材施教,对于有天赋并且有兴趣的孩子进行深入地教育,对于对舞蹈不感兴趣的孩子,教育其将舞蹈当做快乐的游戏即可。

4结语

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生搬硬套,满足于当前的教育现状和现成的教学经验,而应当着眼于更深层次的研究。价值取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者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并且能否实现,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可塑性极大,教师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学前教育阶段也有其特殊性,教师在考虑教学价值取向的时候不能够仅仅考虑相关的一般性理论和实践,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特点,探寻出一条适合孩子们发展的学前儿童舞蹈教育之路,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全纳教育非正规学前教育留守幼儿社会实践一、全纳教育视域下的非正规学前教育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融合教育,是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强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理念。

非正规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正规教育概念而提出的,“旨在为人口定的亚群提供有选择的学习类型的正规学校体制之外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Torsten husen,T.Nerille Postlethewaite.The 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Press.1990.P390―391),与正规教育相比,非正规教育的结构较为松散,时间上有更大的伸缩性,教育方法上也较灵活,而且其目标更直接,宜于因地制宜地开展”。

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潮,各国都在进行全纳教育的理论实践。由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相对于其他学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大量农村幼儿、边远贫困地区幼儿、少数民族幼儿、城市弱势群体幼儿、残障幼儿等无法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非正规学前教育作为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面向适当人群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以弥补相当一部分正规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正是现阶段学前全纳教育理念的有效实践。

二、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开始探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发展模式,总结我国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志愿者主体模式、家长(家庭)主体模式、社区主体模式。

现阶段,“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明显不足,更缺乏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针对农村留守幼儿开展的严格意义上的非正规学前教育并不普遍,虽然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主体也包括志愿者、家庭、村镇等多种模式,但由于专业师资、课程资源、场地硬件、经费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加之农村非正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状况的制约,实际上真正面向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农村流动劳动力子女开展的非正规教育,大部分主要以自上而下的政府兴办的模式为主,数量有限受众面很少。另外,以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为依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却越来越多地关注到农村留守幼儿这一弱势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送教下乡,为农村留守幼儿开展持续的支教服务活动。这样的现实状况,为我们探寻留守幼儿(包括城市流动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学前教育专业或相关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通过系统培训,深入农村开展定期的持续性的支教服务,并借助高校和社会的力量对整个支教活动进行支持、监督和管理,使大学生志愿者的支教行为成为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社会实践模式探索

近年来,以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我们一直在进行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2012年1月,在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教育部课题《全纳教育视域中农民工子女学前教育》的引领下,南京晓庄学院共组织207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寒假面向家庭周围的学龄前留守幼儿尝试开展短期义务支教;2012年3月,全纳式农村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验基地落户江苏海门市海门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与当地大学生村官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留守幼儿的帮扶活动;2012年7月,经过严格培训的留守幼儿义务支教团奔赴西宁开展了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这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可以说都是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大胆尝试,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此类社会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

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南京晓庄学院在留守幼儿支教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项目化管理下的以课程资源、志愿者团队、组织保障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教实践模式。

(一)丰富的支教课程资源

非正规教育有别于非正式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而又灵活的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实用性和直接性。而大学生志愿者要想利用社会实践中支教活动的平台面向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就必须保证支教活动的系统性、计划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在深入农村支教时要改变以往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状况,努力提升支教质量,在这一过程中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为依托,将是非正规学前教育开展的有利保障。

首先,从留守幼儿成长的实际需求出发创编的支教教材使得支教内容有章可循。2010年南京晓庄学院史爱华教授领衔创作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就是一套专门面向3~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丛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资源》为教学用书,《全纳式学前教育读本》为幼儿绘本。这套丛书为参与支教活动的志愿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幼儿绘本中的内容均为原创,包含了以儿歌、童话故事、配画等为呈现形式的36个主题内容,可以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幼儿教学活动;教学用书则以“零培训”为特点,简单易懂、易于掌握,既能有效指导志愿者的支教活动,又适用于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

其次,学前教育专家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使得以大学生志愿者为实施主体的支教过程科学、规范、有序。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把握、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灵活运用、教学效果评价等都是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在这些问题上,学前教育专家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有效的弥补了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的众多不足,对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留守儿童支教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

以大学生支教为载体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过程中另一关键就是支教主体的专业化。一方面,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施要求支教主体拥有学前教育等专业知识理论的储备和支撑;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要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机制,实现“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实践中的思想教育和实践中的专业学习”。在这两方面的激发和要求下,学前教育专业化的志愿者支教团队应运而生。

我校留守幼儿志愿者支教团队主要由学前专业在校学生、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三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是支教团队的主体,既可以方便地接受系统培训,本身又有着专业的理论支撑,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掌握课程资源,因此承担着主要的支教任务;大学生村官和苏北计划志愿者则是支教团队的重要补充,这部分志愿者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当地的留守幼儿有着各种联系,了解留守幼儿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等,对于支教活动的开展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后者与前者相比在支教时间上存在这很大的灵活程度,在留守儿童非正规学前教育整个过程的持续性和深入性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学分制”管理下的组织保障体系

留守幼儿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而大学生志愿者却在不断变更和流动着。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留守幼儿这一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保证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实施的系统性、计划性,还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并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生支教留守幼儿的长效机制。

南京晓庄学院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由校团委、教务处和专业院系共同牵头,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学时学分、成绩评定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真正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管理。面向留守幼儿的大学生志愿者支教实践在学校团委的直接组织和管理下,从实践基地落实、实践队员招募到实践项目资助、实践奖惩等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践的目标要求、内容形式则由学前教育专家团队审核把关,保证实践活动的专业科学、系统灵活;每一次的实践执行由院系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队,制定详尽的实施方案并按时保质落实到位;实践的考评奖惩由校团委、教务处和相关专家领导组建的考评工作组共同完成。而对于实践过程中基地的建立、维护和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方面,则要充分发挥志愿者、学校、社会各方的优势,形成固定的支教基地与较好的舆论氛围,保障支教活动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四)项目化的实施运作模式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项目化管理是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对支教项目和运作过程进行管理的技术和手段,它将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于支教活动的整体过程,是传统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在大学生志愿支教所有项目上的综合应用”。高校大学生假期开展的社会实践项目,在人员、内容、时间和经费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灵活性,项目化管理中强调随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柔性组织的框架模式正好适用于这样的活动管理。

在课程资源、组织保障和支教成员基本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遵循每一次的支教实践活动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原则。在每一次独立的支教活动开展中,严格按照项目化管理的要求推进项目实施。

支教整个过程分为项目启动、项目准备、项目执行和项目总结四个阶段。项目启动阶段,由学校下发统一文件,对支教内容和要求做出方向性指导,根据文件内容相关院系选派指导老师和参与过支教实践的经验丰富志愿者组成支教实践筹备小组。项目准备阶段,筹备小组将结合实际情况,初步拟定本次支教实践的方案,包括联系确定支教地点、支教时间、志愿者人数等,按照“公开招募、统一选拔、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大学生志愿者选拔工作,并邀请学前专家团队进行集中培训,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最终的支教方案。项目执行阶段,支教团队深入实践目的地开展全面丰富的留守幼儿非正规学前教育活动。项目总结阶段,由校团委、教务处等相关部门组建考评工作组,对支教实践过程、成果、经费等方面做出全面科学评定,对优秀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并督促和鼓励实践团队持续开展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

实践证明,以学校学分制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以基于零培训的“全纳式”学前教育课程资源或类似的学前教育读本为教育载体,由专业导师引领,以大学生志愿者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师资力量,针对留守幼儿开展非正规学前教育的实践是切实可行的。而这种“专家引导、专业支撑、科学管理、组织保障”形式的实践模式也必将是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程敏.非正规学前教育研究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20-22.

[2]左瑞勇,王纬虹.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与提升[J].中国特殊教育,2008,(6):8-12.

[3]吉执来.非正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探析[J].教育导刊,2009,(6):11-14.

[4]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07-108.117.

第1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发展;探讨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农村经济也在飞速提升,如今与农村有关的惠民政策也逐渐落实到位,农民的生活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开始逐渐受到了关注,在许多乡镇上都开办了不同规模程度的农村学前教育班。可是因为农村学前教育并不普及,同时其起点较低,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分析并且对此提出可靠的解决方案。

1.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状况

1.1小学化教学内容过于严重

目前有关农村学前教育活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属于非常规规律,其并没有遵照幼儿生理正常发展规律开展一系列活动,这样的形式将会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很严重的压力。先从教育活动上进行观察,农村学前教育大多是因为家长的激烈要求,才会开展的,而家长之所以赞成是为了能够让孩子提前接触到小学的知识,所以孩子的听说读成为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重点,造成教师对于语文数学重点关注,但是本应注意的美术、音乐、舞蹈却反而不受重视。另外在教育方式方面,其采取的与小学教学方式接近的模式,这使得孩子的动手能力并未得到一定的培养,并且也缺乏应有的游戏环节,这样无法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使得幼儿的主动学习性无法有效地形成。最后则是教学教材的环节存在问题,因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不规范,导致所使用的教材多样,并且多数使用一年级教材,造成学前教育变成小学教学预备班,与因材施教的根本有着极大的偏离。

1.2薄弱的师资力量

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大多数都是即将退休的小学教师,或者是非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社会青年,其本身也并未经受过任何有关的专业培训。而这两者是无法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仅仅只能对幼儿起到看管作用,保护其不受到摔跤磕碰等伤害,但学前教育的课程安排以及活动开展就无法有效开展。

1.3错误的开办目的

农村学前教育本是为了能够开发农村幼儿的能力,启发其创造力,激发其兴趣,但由于家长对于孩子成才过于急切,仅仅只关注表面的显性成果,而对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情感方面等隐性教育的培养则并不关注。这就导致部分学校仅仅将学前教育班的开办当做学校营利创收的方式,而受到利益驱动开办的特色办、兴趣班都是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完全没有顾忌幼儿成长过程的规律。另外,教师给幼儿灌输各种知识,仅仅是为了能够让家长与领导认可自身工作,而非学前教育的初衷。

2.改善并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对策

2.1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与待遇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前提为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与待遇,农村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的好坏对于其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农村教师水平开展改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第一,补足农村教师的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福利待遇的效果;第二,将农村幼儿教师薪资待遇纳入财政系统,建立有关的收入机制以及工作保障,使得编制内的幼儿教师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第三,对于幼儿教师的招聘与使用需要严格把关,并且在职期间需要定期开展培训,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和幼儿教育方面的业务素质,确保其学前教育的开展能够顺利进行。

2.2教育观念需转变

学前教育为基础教育中的重点之一,是之后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其重要程度与义务教育相同,所以需要受到家长、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关注。为了能够保障学前教育顺利进行,需要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对其有着正确的认知,需要认可学前教育是以孩子为根本,并且转变错误观念,不应将学前教育与提早教育当作同一概念,需要将孩子自身发展需求作为学前教育的根本,不能急于求成,应以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主。另外,每个孩子就是独立的个体,应对孩子的认知与兴趣持有尊重的态度,将成人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是错误的作法,这样将会造成儿童过早对于学习的反感,并且将其童心及创造力给剥夺。为了确保其能够奠定出良好的基础,需要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各种发展经验,使得其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3农村学前教育环境需提升

如今是信息化的时代,中小学教育也在朝着信息化发展,而农村学前教育也需要随之改变。为了能够满足如今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有关幼儿园也需要加大经费的投入,采购教育所需要的娱乐设备、电脑、多媒体等。另外政府投入时也可以采取多渠道办园,比如合理收费、捐款办学等,这样就确保开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经济有着其应有的保障。结语农村学前教育既是如今教育事业中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环节。为了能够让孩子的发展不受到制约,需要从教室、学校、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改善,让教师、家长对农村学前教育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使得有关的教学活动与内容不再是小学化,而应让其回归自然,能够顺着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开展,为将来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展有着地区特色的办学方式,让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最后让国内的教育事业有着飞跃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郭兴平.探讨制约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7):163-163.

[2]吴继红.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瓶颈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1):97-100.

[3]何显禄.浅谈政府主导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J].科学导报,2014,(19):7-7.

[4]陈玮.当代农村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发展与意义[J].教育界,2013,(32):176-176.

第1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电脑美术课;应用研究

0 前言

当今的美术设计开辟了崭新的领域源于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脑美术紧随时代潮流,依托当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了传统美术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电脑美术课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现阶段我们要研究学前教育与电脑美术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用什么样的工具,如何开展教学,本文将进行一些相关内容的应用和研究。

1 目前高职院校学前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课程任务重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时安排是: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大约是2年,实习时间大约是1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的课程有几十门之多,去掉休息日,国家法定假期和寒暑假,能够分配到电脑美术课学习时间不甚多,在这样短的时间上创作一幅专业作品尚且不够,何况要学精一门课程。高职学生大多数没有良好的美术功底,有些人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美术基本功的练习,因此,此门课可谓是时间少,任务重。

(2)教学设施不完备

学前教育专业在当前热度比较高,社会对此专业的毕业生需求一直很旺盛,学生对此专业报名都很踊跃,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很多。但是,有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还没有跟上当前的教学形势,资源十分匮乏,这种情况影响电脑美术课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不利于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形式单一

现在,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电脑美术课还是以教师灌输式的授课为主,学生根据知识掌握的情况局限在模仿绘制中。有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作品,甚至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形式最终不会收获良好的效果。

3 我们对电脑美术课程建设研究总结如下对策

(1)高职教师要正确启发学生,让其认识到电脑美术的魅力。

当前,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电脑技术在美术艺术上的巨大影响力,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它的作用。

(2)做好基本功,打造坚实基础。

在教学中,不能因过分倚重计算机技术而轻视绘画基本功的练习。良好的美术素养可以让学生在电脑软件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最大化地让教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电脑美术课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在学习层面上杜绝了学生会用电脑软件,但不知道如何着手创作的怪圈。

(3)加强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电脑美术课的过程中往往只表现出其感性思维,为了充分利用电脑的创作优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也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解放思想,杜绝经验主义。

(4)多媒体视频教学,让学生互动学习。

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将知识点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从多个角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做到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很快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知识难点的学习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多次重复学习,从而加深理解。

(5)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深入浅出。

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是抽象的,学生要掌握概念才能运用软件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出来,可以用比喻法,联系生活上的实际事物解释,让抽象的概念更加形象,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举一反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多总结。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理论点的原型,通过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展示出来,学生一般也会理解深刻,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自然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6)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案。比如,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注意到男生女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异的,男生偏重于理性思维,女生偏重于感性思维,在学习中男生电脑操作更加流畅,部分女生有时电脑操作起来不得要领。教师对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要布置一些实例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做到举一反三,而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将每个知识点重点讲解演示,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高学习热情,跟上教学进度,达到教学目的。

4 结语

教学要紧随时代的潮流,当代的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多采用电脑多媒体综合形式,很少用传统手工绘制教学。计算机已经走入千家万户,高职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也要体现数字化的美术手段。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让教育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与当代的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培养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学生。电脑美术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和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要坚定信心,改变传统观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强.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