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内控审计

企业内控审计

时间:2023-06-16 16:0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内控审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内控审计

第1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85-02

一、内控制度与内部审计

内控制度是各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公司法》及财政部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蛄合本部门和系统内部的实际情况,建立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序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内部审计是在一个单位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所进行的独立评价,它由独立于被审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人员采完成,是为了检查单位内部各项既定的政策、程序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贵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目标是否达到。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是内部控制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分支系统,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应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正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方向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目前企业大部分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企业应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部,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部应对监事会女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自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其机构设置示意图如下:

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其主要职能是查错防弊而不是对企业管理作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其相关资料。I作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如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往往审核投资协议是否完整,企业是否根据投资比例在相应的会计期间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收益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了正确的核算,至于是否应该投资,投资回报率是否合理,合作对象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有更好的选择方案等,一般都不去作深入地分析。

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再次,内部审计应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转变。目前,一般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的作用将更多的体现在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均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控制。内部审计应能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最后,企业还应配备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的拓展,审计机构在人员的构成上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的审计人才,而且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选择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部门,使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加强内部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规则、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以更好地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内审,能有效防止内控失效

(一)一般企业内控失效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一些企业会计工作比较混乱,核算不奕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的现象时常发生。即使是已在沪深上市的众多公司中,上述现象也屡见不鲜。

2.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如企业在业务活动经费的管理中往往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对业务招待费的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造成了严重的挥霍浪费现象。再如有的企业对应收账欺、库存物资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有的制度本身就不合理、不健全,有的虽然有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各行其是,制度形同虚设。

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务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椰用、盗窃资金。

(二)为遏制内控失效,必须强化内部审计

针对内控失效的现状,在重新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时,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方面的内部审计工作。

1、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建立“防、堵、查”为主线的递进式的监控措施。即在企业“产、供、销”的生产经营一线,建立互相牵制、互相制约的内控制度,重要业务最好采用双签刺,所有业务均要经过复核,禁止一个人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在会计部门常规性合算的基础上,内审部门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棱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践。通过内部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纪律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建立以“查”为主的监控防线。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内控措施,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而且对于防范和化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加强内部考棱的力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就,必须时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由内一审部门会同财务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来具体执行内部检查工作,检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给予精神鼓励或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迁挂钩。只有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

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厦,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转变。

四、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

1.建立、完善符合现代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蓑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在企业内部建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是达到上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中,内审机构应是独立于财务部、人事部的一个独立部门,它应直接对监事套自责,如有必要,遇有重大的内部审计事项或企业内部发生重大的违规、违法事件时,还可直接向股东大会极其常设机构董事会报告。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中,内审部门应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报告能引起企业管理当局的足够重视。针对内审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处置建议,应及时予以研究并给予反馈,这样才能保证在科学、完善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下,最大力度地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2.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财产完整,也是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同时这也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基本职责。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的苗头,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

第2篇

关键词 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程序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证其经营行为不偏离其目标,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调节、沟通和约束的过程。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审查、分析测试、评价,确定其可信程度,从而对制度产生的结果做出鉴定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

一、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内容

1.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经济制度改革的产物,越是经济搞活,越需要加强内部审计。内审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这是改革和开放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加强内审监督,可减少或避免出现违法乱纪,起到“把关”和“保驾”的作用。

2.建立责任控制制度

指以单位内部各部门、层次及人员之间的经济责任为中心的控制制度。一是工作岗位责任制度,即从领导到职工按工作岗位确定的责任和权力;二是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制,它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部门按各自的职能任务和性质划分的职权,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尽其责。这里最重要的是既要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作用,又要做到密切协作,通力合作。

3.业务处理程序控制制度

指单位内部为全面实现经营管理目标,通过制定标准程序及实施要求,达到有效控制、取得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它一般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生产经营质量控制制度,它主要围绕作业过程和生产经营质量与劳动效率等方面进行;二是进行业务结算手续控制制度,指经营管理活动中各环节必须履行的手续控制制度规定,如:对外合同审批,采购供应环节中的计划、审批、采购、验收、保管、付款、记录和复核各步骤手续是否健全合规;三是经营管理程序控制制度。如上述采购环节各步骤必须分别是由生产部门、业务部门、采购部门、仓储部门、财务部门逐一完成。

4.会计控制制度

指财会部门为了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财产安全完整和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而制订的各种财务处理规程和防范措施与办法。会计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部分。它包括:(1)人员的分工负责制。(2)资金收付程序控制制度。(3)严格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记录制度和会计报表编制报告制度。(4)财产和凭单控制制度。

5.内部牵制制度

主要指财经业务处理要做到相互制约和监督所制订的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其核心要求是任何会计事项都必须经过两个以上部门或人员处理。如会计与出纳分管、账物分管、审批与经办分管等。这种利用职务分工进行相互牵制的制度,也是判断组织责任控制手段功能是否健全的主要标志。

二、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的程序

企业内控制度审计程序的建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健全性测试阶段、符合性测试阶段、实质性测试阶段、全面评价阶段。

1.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测试阶段

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础情况,这是审查内控制度的第一步。其方法步骤是:首先查阅收集资料,了解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组织机构、经营范围、各种内控制度、业务处理程序和手续等;其次,将上面了解的情况,应用记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把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直接描述出来,了解其健全程度和完整程度;最后,汇总调查结果,确定符合性测试的人员分工,重点和方法等。

2.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阶段

进一步检查内控制度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得到贯彻执行,执行程度如何,其中有何缺陷和薄弱环节,确定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可信赖程度,以确定下一阶段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测试的过程,就是对调查结果进行查证核实的过程。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方法主要有凭证测试、实地测试、实验测试三种。

3.内控制度实质性测试阶段

就是对被审计单位内部会计处理程序发挥作用程度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内部会计处理程序发挥作用下所产生会计数据的可信性,从而揭示内控制度的实质问题,以便审计人员据以做出审计结论。这一阶段,通过对内控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给予信赖的,则实质性测试份量和程度就可以相对减少;反之可定为审计重点,并增加实质性测试的份量和程度,找出问题所在,收集审计证据,确定性质,以便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做出切实、全面、公正、准确的评价结论。

4.全面评价阶段

在实质性测试结束后,根据其测试结果,编写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有效性做出全面评价,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并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审计建议,以据此改进工作,完善内控制度,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三、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审计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在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中,应注意:

1.企业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二是全员管理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利;三是全面性原则;四是动态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设应随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不断修订和完善;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2.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杜绝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交叉任职主要体现在董事长和总经理由一人兼任,董事会和经理层人员重叠。这种交叉任职的后果是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权责不清,制衡力量弱化。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出现的决策失误往往在于交叉任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构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经理层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

3.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我国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严重缺位,这对改善内控环境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其次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对董事会这一内部机构适当外部化,引入外部独立董事,以期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设立专门委员会,从而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

4.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对内部人监督的倾向

当前,许多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只是强调对审批程序的监督,而不论人做得对不对,只要有人签字,就算控制监督到位了。因此,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上,必须坚决克服重程序监督,轻对内部人监督的倾向,真正做到三个加强。一是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内部控制监督;二是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三是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从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机制。

5.科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监督

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 角色定位 管理 作用

一、概述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或部门和审计人员,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依照审计特有的专业技术及方法,保持相对独立性地对本组织的财务活动、经营效益和各项管理活动进行的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对组织内部的各项业务及内部控制结构进行独立的评价和监督,以确定企业是否遵循了法律法规和公认的原则、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资源、是否保障了财产的安全以及是否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我国现有的用于规范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宪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其有关内容大部分是基于对我国内部审计双重性地位的认识,即认为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审计的基础,而作出的一些关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基本任务、审计范围、职权等方面的原则性的规定,而涉及内部审计具体管理及工作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并不多。

二、内部审计的角色定位

2.1 内部审计的职能

现阶段,内部审计具有检查、签证、评价、建设的职能。

检查职能是指依照一定标准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内容,弄清事实、明辨是非、揭示矛盾、改进工作。具体包括:检查各项业务和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性;检查单位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有效性;检查反映经济活动资料的真实性。

鉴证职能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经济活动加以鉴定和证明,据以作出审计结论。签证在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行,是为了确定报表的质量,并确定部门和管理人员履行其职责的情况,对反映其经营和生产活动绩效的报告的真实性、正确性、效益性作出签证,从而为单位贯彻经济责任制提供依据。

评价职能包括对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对单位某一方面的经济活动或整体经济活动是否遵循既定的目标和决策的评价,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责任制度等的合理性、完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等。评价必须有一套具有先进性、客观性和可比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

建设职能是通过“建议”进行的,建议是肯定管理上的优点,指出管理上的缺点,协助组织领导提高经济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挖掘潜力以达到预期效益。

2.2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角色定位

协调企业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协会的关系,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内部和行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共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围绕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心,确定审计重点,编制企业审计工作计划;根据现代企业制度需求,不断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开展资产保值增值审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大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力度。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外投资审计,根据董事会决定,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事前、事中跟踪审计。避免投资决策出重大失误,防范投资风险;实施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经营审计及人力资源审计,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全方面服务。

在审计重点上,将突出对经营管理状态的动态监督,以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主要内容;根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配合企业财会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和所属企业进一步完善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等,实现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开展企业和所属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三. 内部审计的作用与管理

3.1 内部审计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的扩大,企业规模迅速膨胀,产权关系日趋复杂,企业负责人承担的经济责任日益明确,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活动。而企业与外部经济联系和经济协作的日趋繁多,也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能力。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因此,在实践中运用内部审计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内部审计的管理

内部审计管理就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内部审计工作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监督。一个理想的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应包括支持保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支持保障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财力、物力和其他行政方面的保障,使审计工作能有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人力资源系统为审计工作提供具备合格资格和能力的审计人员,并通过建立责任体系和培训管理,保证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业务管理系统通过期问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来控制审计业务工作的进程,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云婷. 浅谈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模式[J]. 北方经济, 2009, (02)

第4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控管理 内部审计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得以提升,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信息,所以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而言极具导向性。若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松弛,就会扭曲管理者向会计提供的信息,为企业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此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很多国有企业盈利能力都比较弱,而且不够重视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造成严重影响。

一、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现阶段,多数国有企业都已逐渐重视对内控管理机制进行优化与完善,然而,依旧存在很多不利于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完善的政策性、体制性及企业自身导致的障碍。优化与完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对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加强以及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国有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障碍与问题。

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产生影响的障碍与问题主要有:人事制度障碍、企业内部人障碍、体制障碍以及企业发展障碍等。首先,目前有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形式都是层层,企业层级人决定着企业管理决策,然而,如果出现私人利益顶替企业利益的现象,就会造成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失效。所以,国有企业多层行政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造成阻碍;其次,由于国有企业职员与管理层无法满足自身利益,也会阻碍内控管理机制的完善与优化,进而形成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内部人障碍;再次,人事、资产及财务管理的脱节也是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完善与优化造成阻碍的关键性因素,在调配与选拔企业管理者的过程中,并未从企业长远利益考虑,只关注企业短期业绩,导致很多不良信息与经济漏洞未能及时发现,企业内控管理也由于不到位的人事管理而出现搁浅与阻滞现象;第四,国有企业在经营至一定水平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纵深发展,通常都会考虑发展企业多元化。然而,很多企业并未实行经营决策与战略决策相分离,一般都是运用企业分权掌控机制,导致企业总部丧失内部资源配置与制定企业战略的决策权,国有企业母子公司合理掌控模式的缺乏就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内控管理机制优化与完善的主要瓶颈。

二、完善与优化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一定要以国有企业经济活动为优化重心,同时根据企业经济活动各环节,依照国有企业所属系统与运行体系制定一套纵横联系并具有严密性的方法与程序,保证国有企业各环节与职能部门能够均衡、协调及分工一致,做到自动检查与监督企业内控管理,纠正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保证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可以根据企业政策、方针及计划正常运行,以此使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

要想构建现代化国有企业体系,就一定要对企业组织进行积极规划,尤其是企业财管组织,这是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得以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第一,国有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全体职员与各部门一定要做到密切配合,进一步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对企业财务流程管理进行规范,保证企业财务流程执行力的提升,追究企业在执行财务流程过程中导致重大损失的责任。第二,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具有特殊性质的工作人员业务行为进行有效监控,避免出现企业财务管理漏洞,加强防范出现账外账及假账等违规行为。最后,一定要严格根据国有企业相关规定,对财务授权审核机制予以严格执行,同时审核国有企业授权范围,对其操作流程加以规范,避免企业授权失效情况的发生。

(三)建立国有企业有力内部审计机制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构建,对企业实行监测与控制程序是有效进行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重心。国有企业一定要对内部审计制度予以严格落实,有机结合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机制。通常国有企业从四个方面对内部审计机制进行构建,即效益审计、财务审计、流程审计以及管理审计。第一,国有企业一定要根据相关法规,合规审计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报表等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第二,企业必须建立相关管理审计机制,并根据国有企业管理章程来审计企业内部流程与管理者责任,像,审计企业人员离任职、审计工程竣工、审计项目评估等;第三,国有企业需要建立效益审计机制,详细审核企业经营业绩,对企业财务自检管理与调控有效性、专项资金监管与重大项目投资到位与否、预算分配合理性以及企业资源浪费与损失与否进行分析,以此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提升。最后,企业一定要对业务流程中的重心进行严格把控,并依照企业业务性质来审核流程控制点。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与完善是一项繁琐而长期的过程,要想实现国有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将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构建视为企业管理的重心。由此可见,国有企业一定要不断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机制的优化,创新管理方法,对国有企业内控管理机制予以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安排

2002至2007年,美国陆续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审计准则第2号及第5号(以下简称AS2、AS5)。2010年4月,我国财政部与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随着指引的颁布,我国正式确立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外部审计制度。笔者拟对两者逐一进行分析。

一、内控审计制度所处地位的比较

AS2和AS5均是独立的审计准则,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却并非处于"准则"的地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配套指引。显然,"指引"的法律地位和效力不如"准则"。

二、内控审计制度规范内容的比较

(一)总体情况

总体上,AS5的规定更为详细,不但包括简介、计划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评价识别出的缺陷等方面,而且在附录中详细列举了多个专题和特殊情况的应对审计策略。应该说AS5较偏向于规则导向。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较为粗略,没有单独列举特殊情况。

(二)内控审计的性质定位

审计从性质上来看,可分为“信息审计”和“过程和行为审计”。关于内部控制审计的性质定位,美国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萨班斯法案》和AS2均把内控审计界定为“审计师就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测试和评价”的鉴证业务。这说明在早期,美国认为内部控制审计应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信息审计,是对管理层认定的再认定。随后PCAOB颁布的AS5重新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界定,规定“审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自此,内部控制审计被界定为对过程和行为进行直接审计的活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这说明我国对内部控制审计性质的理解和定位与美国一致,都认为其是对内控过程和行为进行鉴证的直接报告审计。这样定位的原因有两点:(1)成本的考虑。直接审计内控所需的审计程序更少,成本更低。(2)诉讼风险的考虑。在信息审计下,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内控本身不具备有效性,但是由于管理层的自评报告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因此注册会计师出具了无保留意见。这种情况就会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误认为内控是有效的。投资者因此受到损失时,甚至可能会审计师。

(三)内控审计的范围

企业内部控制包括质量、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等,是广义的概念。那么,内控审计的范围是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还是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对此,美国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可见在我国的规定下,内控审计的范围更大些。注册会计师不但要审计与财务有关的内部控制,而且要关注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

我国之所以扩大内控审计的范围,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的内控评价等指引规范的是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因此为了配套,内控审计的范围也应该是整体的内部控制;(2)管理层通常是针对整体的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的,如果将内控审计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将不利于管理层内控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耦合;(3)现代企业是高度整合的系统,各部门之间紧密联系,很难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从整体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划分出来;(4)美国强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最初是为了减少阻碍,推动内控审计的顺利实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内控审计已经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因此已具备将内控审计的范围推至整体内部控制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将内控审计的范围扩大,会增加审计成本,对注册会计师的能力要求也更高;而且如何确定非财务报告内控测试的范围、应采取什么方法或技术进行非财务内控测试等,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内控审计主体

《萨班斯法案》404条款(b)规定,担任公司年报审计的会计公司应当对内控报告进行测试和评价,且评价过程不应当作为一项单独的业务,即须有同一事务所执行内控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认为“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并未强制规定内控审计的主体必须是执行财务报告审计的同一事务所,内控审计甚至可以作为一项单独业务。此举更为灵活,一方面考虑了内控审计具备成为独立业务的条件和事实,另一方面并未阻断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整合审计的后路。

(五)内控审计意见类型

通过对比AS5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发现在我国的规定下,内控审计意见类型则未包括保留意见。笔者认为此举并不恰当,当审计范围受到的限制并未达到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情形时,审计师应当出具什么报告呢?诚然,增加保留意见会提高审计意见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减少报告阅读者的误解,也有利于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的整合审计。

三、建议

(一)考虑到内部控制审计已成为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将《指引》改为《准则》,并归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中,形成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告审计“两辆马车”并驾齐驱的状况,提高我国审计准则的全面性和国际趋同性。

(二)内控审计意见类型中增加保留意见,以提高审计意见的适用性,为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Z].财政部网站,2010.

第6篇

事务所对企业的内控审计,应积极应对信息化环境给内控审计工作带来的各项挑战,不断更新观念,增长认识,确保内控审计工作合理并有效。

(一)创新内控审计方式,提供审计工作效率

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内控审计的方法和内容也随之改变。创新是改善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重要方法,树立创新意识,并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内控审计管理能力和工作质量奠定有力的基础。

(二)加强内控审计力度,加快软件技术开发

在信息化较强的企业,事务所的内控审计人员应事先了解企业内控的制定、修改及自我评价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重点关注不符合国家相关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部分,提出建议,做好事前评审和问卷调查等。。这些人员应重点分析制度是否完善,在应用中能否有效运行,防止舞弊现象、执行偏差度和措施的出现。在制度制定后,相关人员应执行穿行测试,并按照相关程序和环境对风险较大的企业进行多次测试,审计人员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标准和规范,给企业的内控体系提出一定建议,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风险预防和应对能力。企业内控审计工作会在信息化环境下变得更为复杂,审计技术的要求不断提升,促进事务所不得不对软件进行更新,以此适应这种发展环境。所以,要加快审计软件的更新速度,加速开发,适应企业新环境内控审计需要。事务所还应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审计软件使用效率,使审计软件的审计优势得到发挥,从而满足信息化审计需求的发展。

(三)提高信息化内控审计人员的审计业务水平

内控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影响着内控审计工作的质量,这是提高内控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保证,为了提高内控审计工作的质量,应重点提高内控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想拥有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就要不断提升内控审计人员素质。内控审计人员应掌握审计工作的技术、业务和实务规范,并全面了解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要让审计人员熟悉企业中的各项业务产品和控制操作,对审计职业谨慎观念进行强化,从而在审计人员心中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让其认真履行审计规则。事务所应重视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适合计算机审计发展需求的培训制度,并给与不了解计算机的审计人员一个系统化的教育,确保内控审计人员能够在掌握会计知识的前提下,精通计算机知识,成为行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四)扩大内控审计工作范围

在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下,事务所的业务处理过程主要有计算机处理、手工处理和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处理。针对企业内控审计工作的重点是人机交互处理过程、计算机系统业务处理和不同系统之间的传递,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实施审计,才能更好的了解内控的运行情况,从而保证后续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相关人员要明确审计的对象,并处理好其他审计系统,这些管理信息会影响企业管理的决策工作。审计判断是审计人员的一项技能,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逐渐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情况。信息化环境,审计人员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由此提高对审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对企业进行客观而公正的判断,以降低审计的风险和审计质量为标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审计师个人的经验积累外,还应对重要审计进行集体判断,推广好的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应用访谈的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例如访谈对象可能在内控管理中有重要的作用,合理设置访谈内容,充分体现这些人员在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相关人员应做好访谈记录,充分利用访谈机会,调动访谈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用的访谈资料。

二、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 会计盈余质量 经营管理绩效

内控审计是财务报告的一项法定要求,在内控审计下编制财务报告,满足法定会计准则与规范,做到结果当中不隐瞒重要信息、不存在欺瞒财务报告使用者等,通过内控审计能够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正是基于内部审计这一基础规范,对财务报告的质量做出了要求,财务报告中对企业会计盈余和内控审计的关联度进行了说明,因此对上市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室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会计盈余的关系

第一,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盈余质量。学者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发现,内控制度是通过体系化的流程让财务报表结果变得科学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财务报表的编制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财务报告当中的偏差、遗漏和错误等情况,进而有效地防范由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问题导致的财务信息使用者发生的决策偏误,如管理层、投资人、债权人在经营、筹投资的决策等。我国财务部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企业内控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制度,让企业的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产生对制度的信任,进而让企业的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的高质量、高标准。内部控制制度本身是流程化且具有规范性的,这就对会计处理的记录和估计差错进行了约束,同时内控制度的高标准也让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对其产生信任预期,确保做出正确的企业经营决策与战略性发展决策。财务报告中所反馈的会计盈余是内控制度下生产经营过程的一个真实反映,由此可见,内控制度的高质量在会计报告当中可以持续的产生影响,并且正向影响对企业盈余也有着正面的作用。

第二,可提高披露内控审计报告公司的会计盈余质量。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内控审计制度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高质量可促进公司内部管理效率,同时在制度规范与信息披露下也对高管与股东盈余能力进行了反映,并制约二者因信息不对称出现的操纵盈余、等问题。同时,披露内控审计的公司通过第三方机构出具内控审计报告,将企业内控审计结果向外披露,这种披露行为本身是对企业内部管理质量进行的传递,而对企业声誉有着正向的影响,让企业内控不断的改进。

二、上市内部控制审计对会计盈余质量影响的三种假设

第一种假设,文献研究表明,对企业而言提高其内部控制审计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会计盈余管理水平,因此注册会计师可正当的对上市公司内控进行审计并提出意见,这对上市公司实现内部控制机制的不断完善起到帮助。因此提出假设一,上市公司具备内控审计的,其项目会计盈余水平要低于不具备内控审计的上市公司。

第二种假设,在外部审计监管当中,内控审计是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对企业的盈余管理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企业实施内控审计的目的在于让自身经营活动变得合理与合法,进而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会计盈余管理从管理层面上是通过利用经营活动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支配的,为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对利润做出合理地分配,因此企业内控审计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是降低的。

第三,研究显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是由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意见所决定的,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即盈余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财务审计意见,但在实际中发现这种关系并非十分明显。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而言十分重要,若财务报告审计出现非标准意见,那么将对公司的信誉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降低经济效益,出现信任危机。让企业内控制度得以良好的发展是抑制会计盈余管理的重点。对内控审计制度存在漏洞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推断,让内控审计对会计盈余管理的抑制影响得到保证。因此假设上市公司内控审计意见与其会计盈余管理谁平为负相关关系。

三、实例分析

(一)样本选择

选择2012年至2015年某市股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对其中存在的审计资料缺失、资产负债率超标、新上市公司、金融保险类公司样本等撇清,留下2012年至2015年企业会计盈余管理样本进行实证分析。

(二)变量选择

被解释变量:在会计盈余管理中,盈余管理程度时对会计估算方法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然后经变更做出实际盈余管理。例如选择企业预计残值与资产折旧年限。本次实证研究选择修正模型JONES,融合ROA变量,模型为:

根可操控会计应计利润DA可计算出上市公司其实际DA值为TA1,t-NDA1,t。

解释变量:在上市公司内控审计中控制变量是以虚拟变量ICA出现的,又被称为是独立分量分析,当上市公司内控审计中ICA=1时,则未实施内控审计的ICA=0。

(三)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结果分析,该上市公司的应计会计盈余管理程度平均为0.0801,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和2.9984,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之间的应激会计盈余管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统计计算所得ICA值平均为0.4432,结果显示上市公司有近50%披露了自己内控审计报告内容,这显示出明显响应了政府《企业内控基本规范》政策,分析控制变量平均值为21.9717,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17.5344和26.3142,这表明上市公司规模分布比较平均。上市公司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0.5122,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0.000和0.9978,中位数0.5257。从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来看,样本上市公司平均负债率均>40%,部分超过50%,最大负债率近似等于1,结果提示众多的A股上市公司之间其资产负债率差异很大。从总资产收益率上来看,平均为0.0389,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0.9958和2.9310,表示各个上市公司之间总资产收益率存在很大的差异,平均收益率均>5%,提示可能是因行业性质、经营效率等因素导致。

2.统计分析。通过结果显示上市公司中的被解释变量预测值和实际值是基本相同的,无差异;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在置信度99%上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证明假设一成立,表明有内控审计的上市公司其项目会计盈余水平比未进行内控审计的上市公司相比要更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披露自身内控审计报告对市场有一个有效的提示,投资者可根据提示对公司内控审计情况、盈余管理抑制水平进行分析,并评估公司价值,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帮助上市公司完善自身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

经济的快速发展凸显了石油在能源中的重要地位,新时期国家这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加上现今市场环境的开放性和信息化,还有燃油费改革等因素对石油企业的内部审计和管理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许多石油企业已经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内控制度,但是欠科学完善,导致了成本增多、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资金严重流失和违规投资等现象的发生,如何进一步完善石油企业内控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和管理控制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关键。本文探讨了石油企业内控制度的作用和必要性,分析目前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和监督体系、优化组织结构和建立权责分派体系等对策来加强和完善石油企业内控制度建设。

一、石油企业内控制度概述

(一)石油企业内控制度的作用和必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大,石油承担着在维持目前的生产模式的基础上增大石油产量的重任。这往往迫使石油企业增大投资的金额和规模,如果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就会导致产量不稳定。油田不同于普通企业,它投资开发的周期长,资金技术密集,建立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企业内控制度,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活动资金进行体系化的预算管理,这样既能对资金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的管理,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又能够保证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内控制度在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位置相当于一个安全程序,能够和企业的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加强和完善石油企业自控制度是石油企业加强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石油企业内控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石油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企业管理体制的转型,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内控制度的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建立了包括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环境控制、活动控制和监督等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它本身就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再加上石油企业的管理层不够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薄弱和监督不严格等原因,很多问题在运行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

第一,与企业内控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尚不成熟,使得内控制度无法有效地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约了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反过来也会导致相关法律和制度得不到贯彻和执行。第二,内控力度不够,成本高,加大了石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采购环节的职责分工不明、账务审查不严、存货发出手续不完善、对账不及时等都是内控不严的表现,这会造成库存货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第三,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企业不重视,认为内部控制不必要,要么对内部控制的程度不能很好的把握,亦或是把控制当成内部控制的目的。这给内控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最后就是员工对新兴的内控制度不够理解导致在建设内控制度的过程中走弯路走错路。

二、完善石油企业内控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对内控制度的全面认识,增加认同感

石油企业中的大部分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对经济效益的过分重视导致了对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性的忽视。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需要企业各级管理者从精神上认同和重视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只有在理念上认同内控制度,才能将它真正落实到行为和活动当中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注重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为内控制度的完善创造良好的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凝聚力的重要表现,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首先,领导者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领导者是企业的风向标和掌舵人,决定了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其次要培养企业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环境,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健全石油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要完善石油企业自控制度的建设,就要建立健全其内部审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对企业内部资金的流向进行预警和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必须规范资金预算管理和反馈制度。此外还要加强对内控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注重内部审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内控的漏洞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内控水平。

(四)建立权责分派体系,优化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是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载体,优化组织结构要求完善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的流程框架,保证一项业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合作完成,但是要明确规定各部门的权力和职责,避免出现重叠、分工不明、权力真空等情况。此外,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加强对企业内部事物的控制,还包括对人的控制。每一项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人来完成,所以提高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然要求。

结束语

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关键,尤其是石油企业。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属于大型国企,地位超然,所以加强和完善石油企业内控制度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的管理层应当对内控制度对企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有全面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大力建设石油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审计和监督管理制度等方式来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弥补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内控制度和实际联系起来,在实际建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方招平.浅谈如何完善石油企业内控制度[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23(2).

[2]史新军.有关构建石油企业内控制度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2013,(12).

[3]张文平.构建石油企业内控制度的措施探究[J].才智,2012,(21).

第9篇

目前付建华是用友软件NC产品-集团财务产品经理,也是NC-企业治理产品的主导规划者,其所在研发机构负责的ERP产品也是用友最大的产品线;该产品主要面向大型集团企业和上市公司提供完整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而这些公司正是此次内控规范试行的先遣部队。随着《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颁布,其目标客户群体在内控管理方面将做出重大调整。

“《指引》颁布之前,很多上市公司虽然普遍建立了内控的制度和规范,但真正运作起来的不多,大多数还是形同虚设,内控的执行和后续管理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此次《指引》的提出,是政府以外力来推动企业内控的加强”,付建华表示,在具有了外部法律规范环境以后,企业务必要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而在将相关内控规范落实到企业业务流程的过程中,财政部明确提出,建议上市公司采用IT手段开展内部控制管理。借助于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上市公司开展内部控制的执行、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及执行进行监控、更方便地进行内部控制的审计和评价,并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内部控制的审计评价工作量及成本。

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成与实施,不仅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实际运作,诸如软件供应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也深受影响。中介机构该如何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助力上市公司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作为国内最大的软件供应商,从管理信息系统层面来看,用友已经准备好了。

解决思路

增强用友ERP产品的内控特性,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有效的支持。

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与各种管理活动和业务活动密不可分,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就需要将内部控制的特性与各种功能进行有效的集成。在企业内控规范没有出台的时候,用友ERP-NC、ERP-U8等产品中就已经具备了一些内控的特性,而在内控规范颁布之后,2009年用友又通过增强既有ERP产品的内控功能和特性,使得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更加系统地支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这种解决思路包括面向大型企业集团的NC产品线,和面对中小型企业客户的U8产品线。

比如:针对企业采购业务,大多数企业通常需要执行的控制点有几十个,在用友ERP产品中,过去的解决方案只关注了其中的一部分。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出台后,用友对各产品线的采购管理模块分别进行了功能的补充,从而使其能够支持内控法规和大部分企业的采购业务的控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需要单独购买新的产品,只需将既有的系统升级即可。

研发并推出NC-企业治理-内部控制监控及报告产品,支持企业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从而达到及时掌控和降低风险。

即除了在现有ERP产品基础上内控特性的增强,用友还面对市场需求和政府相关规范要求研发了新的内部控制监控与报告产品。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企业的管理层必须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就要求企业不仅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更要保障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而对渗透在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控制行为进行及时监控、及时的风险防范,离开了软件工具的支持,几乎无法实现。用友NC-企业治理-内部控制监控及报告产品则为企业建立电子化内部控制制度,并据此对各种业务流程的控制活动进行监控、统计和报告,对企业IT控制活动进行监控、统计和报告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平台。

研发并推出NC-企业治理-内控审计与评价产品。

该产品是专门为企业内审部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评价服务的。按照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企业不仅要关注内控制度的执行,更要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及披露。内部控制审计及评价产品完全按照内部控制审计规范要求的流程设计,并与ERP产品、内部控制监督与报告产品高度集成,不仅给企业内审人员提供了工作平台,还能够根据ERP系统的业务信息和控制监控信息自动提供部分审计依据。

从内控的制度建设、内控执行、内控监督到内控的审计评价,用友NC-企业治理产品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同时,该产品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用户的应用成本,将产品设计为完全的开放型产品,即不仅能够与用友ERP产品进行集成应用开展内控监督与审计评价,同时还能与第三方任意软件系统集成应用,实施内控管理。从而让用户一次性投资,解决所有内部控制管理问题。”付建华说。

实施建议

2010年4月,《指引》出台后,来找付建华咨询的客户就络绎不绝。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付建华发现了几个值得企业深思的共同问题。

部分中国企业应对内控规范的要求仍较盲目。相比于海外企业在内控管理方面的目标清晰、运作规范,中国企业往往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是出于等待的状态,不到最后期限就不考虑实施;要么是急功近利,寄望于内控与全面风险管理能在短期内迅速完成。

中国企业应当在了解自身管理水平、管理基础、所处行业特点等基础上,结合自身状况及法规要求,相应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和开展风险管理。此外,内控与风险管理体系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内控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它是为风险管理服务的。付建华认为,大部分上市公司还是要从内控层面做起,不要急于求成。只有内控做好了,才能帮助企业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也才能为企业在日后推行全面风险管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10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加强了制度上的完善。但就目前企业相关制度的设立方面,仍旧存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对相关工作内容不了解,造成内部审计工作浮于形式,无法达到企业有效展开内部控制的效果。本文基于这一情况,简单阐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企业在制度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内控优化策略,旨在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控的有效性,帮助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审计调查 优化策略

企业在现阶段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阶段。在企业中,唯有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才能够保障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企业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整合与控制、认真落实各项经营决策,才能够让内部各项活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达到整体上的优化效果。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充的状态下,分工与合作的制约与联系必须通过系统化与规范化的控制达到严密管理的效果,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正确决策。

一、目前企业在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企业在内控制度的建立方面显得比较凌乱,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化体系,自然无法达到统筹优化效果。现如今,各项新兴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例如网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运用网络已经是必然趋势。但技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在相关制度上却仍处于落后阶段。同时某一些制度已经无法跟上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形同虚设,但企业仍未将其撤销,而是束之高阁,使之成为彻底的形式主义。另外,预算的编制缺乏严谨的态度。有些企业预算严重脱离实际,没有生产和销售等预算执行部门的参与,从而使预算在执行中频繁调整,严重破坏了预算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二)多为事后管理,缺乏前瞻性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若没有经过完善的设计以及不断地改进,是无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的。就目前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而言,多数企业都是在问题出现之后再开始制定策略,也就是说在问题发生之后通过问题了解需要改进之处。这样一来,企业会逐渐变为“重经营,轻管理”、“重生产,轻控制”模式,无法通过防范达到内控效果。

(三)控制上存在滞后性

目前,会计制度已经在不断完善,企业在此方面的制度建设理应跟随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就目前企业制度建设方面而言,仍旧存在一些滞后性特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让企业无法紧跟经济时代的发展。如财务人员利用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技术人员更改原始电子账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并很难恢复到真实情况。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应该重视并加强控制的要点,企业只有从制度上加强完善,才能够保障此类问题不再出现。

二、审计调查下内控制度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促进建设,发现问题

审计工作一般都是企业内部人员在进行内控制度时对控制系统产生的看法与评价,属于事后控制阶段。但现如今的内部控制已经能够部分达到事前检查效果,在审计人员开始进行审计之前就将设计的控制制度审查一次。这样一来,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解决。

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能够利用审计工作对制定的控制制度提出建议,即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当中。因此,审计调查工作在内控制度的实施初期可以达到优化与促进作用,帮助制度的设定走上正确轨道。在审计调查的参与下,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有效程度上都会大大提升。

(二)完善内容,防治结合

审计工作,顾名思义,就是对现存制度的审计与优化。在审计调查工作的开展过程中,相关制度是否合理与完善能够被及时了解,并且找出症结所在。审计调查首先需要调查,针对企业内部各部门间关系找出现行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将漏洞及时探讨并上报。

漏洞在相关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出现并非罕见,由于制度建立人员对企业了解无法达到充分程度,加上相关经验的缺乏,审计工作必然能够或多或少发现一些问题。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过程中,企业内控制度能够在建设初期就趋于完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的大篇幅改动。换言之,审计调查可以加强制度漏洞的预防,以“防”为主,达到对漏洞的根治效果。

(三)加强监督,保障实施效力

企业在内控制度的建立方面会以系统化标准表示出来,在审计监督工作之下才能够确保制度的有效实施。目前企业中不乏一些制定了内控制度但没有实行的企业,造成制度的形式化。企业内部控制本应是一个动态性较强的管理系统,因此审计调查工作同样应该是处于动态环境,通过不间断的监督让内控成为一项日常事务。其监督工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财务状况的监督

企业财务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点内容,只有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才能够让企业正确使用积累资金,帮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务上的收支情况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直接体现,审计调查应将财务作为重要要素,达到对内控制度的完善。

2、对重要活动的监督

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与其它企业或是上级部门进行一系列往来活动,审计工作就是要去调查这些活动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单位、部门、经济活动以及资金款项,避免出现因公徇私情况,达到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管理。

3、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展开监督

内部控制的执行需要相关部门来进行监督与规划,确保制度建立的有效性,一些企业只是建立了内控制度,但在实施方面领导者无法起到带头作用,员工也不会主动去规范自身行为。这属于对实施程度的监督,在执行方面,还应加强对进度的监督,确保内控制度的建设一直处于进步状态,在不断完善的背景下让内控更好的达到优化企业建设效果。

(四)防范风险,健康经营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若企业处于国际市场中,其面临的风向将更大。市场经济在竞争力度不断加强中,为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若企业无法制定出完善的内控制度,面对风险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内控审计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帮助企业完善风险制度的制定,在面临风险时以临危不乱。风险的防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协调风险,共同承担

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内部各部门都应协同运作,确保将风险的平均值拉到最低状态。企业在面临风险时,内部各部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风险若没有及时处理可能演变为综合风险。因此,对风险的认知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都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统筹兼顾,达到消除风险的效果。

在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可以以第三方角度参与到内控制度建立中,与企业管理部门共同应对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在第三方角度,审计调查工作者能够更为客观的看清局势,并且正确评估风险。

2、提供咨询,加强协作

审计调查部门可以利用自身调查结果,帮助企业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解决一些问题。企业制度建立者可以在遇到问题时向审计人员咨询,帮助企业安全度过风险。

3、识别风险,防患未然

审计调查工作人员能够对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调查,了解各部门在制度建立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企业都会存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以及人力部门等,在对这些部门进行审计过程中需要发现在风险防范制度上的缺陷,帮助相关部门提高风险意识,达到对潜在风险正确识别的效果。

结束语:在新经济形势环境下,企业唯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才能够保障生产经营的合理化以及经济决策的正确化。审计调查能够有效优化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相关条例的制定与执行。审计调查人员需要通过缺陷的挖掘以及建议的供给让内控制度提升有效性,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与长远经营提供保障,促使企业发展的现代化,并在市场风险面前抓住机遇与挑战,提升自身实力。

参考文献:

[1]张铁峰,贾丽娜.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中国会议.2009(10).

[2]董志君,张颖.从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调查工作谈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企业技术开发.2010(19).

[3]沈广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06).

第11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 内部控制 问题 对策

石油企业内部控制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规范化、现代化、规模化的必然产物。我国石油企业常常跨地区、跨行业,甚至跨国经营,管理的业务类型复杂、管理层次多、管理范围广,内部控制任务艰巨。石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措施,可有效地防范舞弊,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损失,因此建立并完善实施内部控制体系对石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国内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企业内部控制较为薄弱。石油企业内部控制可在客观上要求公司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市场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随着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企业面临的风险逐渐加大,因此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有助于保证并不断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石油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受到部分影响,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未能全员参与

由于内控主要培训并未针对的是全体员工,往往只是管理层人员以及内控专兼职人员,大部分员工对内部控制的作用及意义不是很了解,缺乏全员参与内部控制与管理的意识,大都认为内部控制是管理层及财务计划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甚至有的员工还可能产生抵触思想。仅仅靠每年一两次的答题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让员工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反而产生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能自觉地爱看书查资料,而是找人代答、抄答案,这些都是掩耳盗铃,没有真正对员工进行讲解培训,员工又如何能知道内部控制的基础知识。部分石油企业对内控人员的重视不够,未配备专职的内控人员,即便配备了内控人员,内控人员也没有进行相应的的培训,未获得相应的资质,导致内控效果不佳,制约了内控工作的开展。

2.企业内部审计控制薄弱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有不少企业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即使有内审机构的企业,由于过于依赖外部审计,该机构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然而从中国中小企业现状来看,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还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3.内控人员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

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内控人员担负着具体的内控业务,需要及时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内控检查和测试,但由于石油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广,涉及部门较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得到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甚至会被一些任务较重的部门认为是找麻烦,干涉其部门的工作。专业内部控制人员容易被误解,压力较大,部门内控人员存在畏难情绪。

三、对策研究

1.建立健全石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对于管理日益现代化的石油企业而言应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对企业所设计的业务及其流程进行梳理,并进行规范,制定或在原有基础上修订内部控制制度。(1)建立以防为主的防控制度,在石油企业一线、二线及后勤部门的供、产、销任何一个环节建立一个相互制约控制体系。(2)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制度,该制度以财务审计部门日常的审计为基础,对石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检查,并根据单位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周期性的核查。在财务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内部控制岗位,同时在该岗位上配备工作能力强、认真负责的人员在该岗位任职,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将监督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单位主管领导。(3)建立以检查为主的监督制度,根据现有审计、纪检监察部门为基础,建立一个独立于审计对象的审计部门。审计部门通过定期检查、任后审计、举报核实、监督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方法,对石油企业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

2.加强培训,全员动员

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主管的领导及进行相关业务的经办人员所导致的。从事企业内部控制人员除了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外,还应该了解石油企业相应法律法规和本企业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能合理的解决。石油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人员进行相应的岗位培训,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素质,提高内部控制人员的职业技能,并使其获得相关的从业资质。使企业的内部控制人员的方法和观念不断更新,了解和熟练最新的内部控制方法和技巧,使企业内部控制人员的具有较强的监控能力。

内部控制不是主管领导和相应内控人员的事情,涉及石油企业的全部职工,只有上下一心,步调一致,才能把石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好。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领导的内部控制意识,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应加强对员工内部控制必要性的教育和相关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使企业员工从根本上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使其摆脱内部控制的错误认识,调动员工的内部控制热情和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企业的到内控。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石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优秀企业文化传承,但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对石油企业的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石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的文化,努力打造适合本企业自身的优秀的企业文化,通过具有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和思维方式,使石油企业的员工能够自觉遵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推动石油企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刘钢.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7(3):79-81.

第12篇

摘 要 现阶段,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内部控制缺失或是弱化的现象,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有效地执行,这直接给投资者、债权者及企业经济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本文从内控评价内容、程序及方法三方面深入思考内控评价绩效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内控评价 绩效体系

2009年7月1日,财政部正式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开始实施,为检测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明确了具体的测评标准,同时也为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内控绩效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一般情况下,企业内控的评价主体是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和外部的注册会计师。其中,对于高级管理层的内控应当聘请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来评价,以保证评价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而对企业内控程序、活动及政策等内容可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完成。企业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的内控评价原则执行评价工作,即一致性原则、公允性原则、独立性原则、风险导向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型原则。

一、内控评价绩效体系中的评价内容

构建完善的内控评价绩效体系首先要明确内控评价的具体内容,要以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执行性为前提,重点对内部控制中的五大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企业内部环境控制的评价

要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评价依据,对企业进行审核测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与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管理架构是否按法规、制度和章程运作,管理层的决策程序是否规范、科学;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制工作;是否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是否编制了内部管理手册,使员工掌握企业机构设置、岗位分配与责任、业务流程;是否在企业管理层及基层开展内控培训,让内控风险防范成为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共识;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内控文化和树立健康向上的企业精神,营造全体员工尽职尽责的工作环境,企业的管理层和采购人员是否签订诚信承诺书,对所有重要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在购销活动中秉承阳光协议中的精神,操作要透明化、公开化,严厉控制和打击商业行贿、受贿等行为。

(二)企业风险评估的评价

要综合考虑到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各种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风险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并制定有效的措施。测评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是否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和风险管理控制部门,是否具备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否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和道德风险进行全程监控;是否对已经发生的企业各种风险制定了有效的控制措施;是否对重要的经营活动及已知的风险点制定了风险监控措施,达到风险防范于未然、风险排除或是转移的目的;是否对重要客户建立资信信息档案,是否定期整理与公司发展目标不相符的业务或经济项目。

(三)企业控制活动的评价

企业依据风险评估结果,为确保风险对策的有效执行和落实而采取的程序和措施,主要包括各种经济事项的批准、授权、验证、协调、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财产保全、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及绩效考核等方面。

在企业控制活动审评测评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内控制度两方面采取的控制活动进行重点审查。在内部组织机构中重点审核:机构、岗位及权利责任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要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定监督制度对采购与验收环节实施全程监督。在内控制度方面重点审核:企业是否制定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化、合理化的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权责规则、财务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及内控监查制度等。

(四)企业信息与沟通的评价

要把审核公司是否制定了内、外部信息的管理政策作为企业信息活动测评的重点,保证准确传递信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有效处理内控的缺陷和各种风险的隐患;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系统运行是否安全、稳定。

(五)企业内部检查与监督的评价

要重点审核公司是否制定了由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下,由风险管理部门或是审计部门执行的内控制度检查监督措施。具体包括:重要领导离任是否进行了责任审计;重大项目的投资、担保、质押及关联方交易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层层审核制度;公司的重要固定资产、原材料、存货、现金及银行账户是否制定了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抽查与清查制度等。

二、内控评价绩效体系中的评价程序及方法

第一步,要明确企业整体的内控目标,制定详细的内控评价方案,包括范围、标准、方法、进度及费用预算等;第二步,把制定的内控评价方案上报到董事会和企业管理层审批;第三步,内控评价机构根据审批通过的内控评价方案组织实施工作,收集、整理、分析内控信息,针对控制活动进行审核测试,以获取准确的、充分的证据对内控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价,做出书面报告。

内控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对被审查单位员工进行的个别访谈法;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的调查问卷法;通过整理、分析、比较数据关系得出评价证据的比较分析法;在企业内控业务流程抽样总体中抽取业务样本的符合性进行判断,进而得出整个业务流程内控有效性的抽样法;对企业的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与清查,对原材料及存货等内控环节进行现场检查的实地查验法;对某一控制环节或活动进行重新执行获取内控执行效果信息的重新执行法。这些方法要根据企业内控评价的实际情况来结合选用。

总而言之,企业应该认识到内控评价的重要性,从内控评价内容、程序及方法等方面构建一整套健全的内控评价绩效体系,有利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客观、准确、可靠的评价,从而为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加强内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刑梅,崔佳.浅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