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程度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8年2月~11月来本院就诊的牙周病患者360例,其中男性154例,女性206例。年龄15-68岁,其中大学文化程度(包括大专及第二学历)203人,中学文化程度(包括中专)126人,小学文化程度31人。
1.2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就诊经历、居住地。问卷内容包括:对牙周病的认知;对定期维护治疗必要性的认知;对牙周维护治疗间隔期的认知。问卷均由患者自行填写,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
2 结果
2.1对牙周病的认知情况360例患者中有151例(41.9%)认为牙周病必须接受治疗,有209例(58.1%)表示对牙周病不清楚,须经过医生的讲解。
2.2对牙周病维护治疗必要性的认知牙周病重建治疗后对于牙周病的维护治疗有51人(14.2%)认为有必要,有119人(33.1%)认为重建治疗后再服药就可以,有190人(52.7%)认为重建治疗后牙周病就会彻底好转拒绝维护治疗。
2.3就诊经历对牙周病维护治疗必要性的认知复诊患者对维护治疗的正确认知率72.5%(37例)明显高于初诊患者27.5%(14例)。
2.4文化程度对牙周病维护治疗必要性的认知根据调查发现文化程度高(大学文化)的患者有37人(18.2%)对牙周病重建后的维护治疗有正确认识,文化程度低即中学、小学的正确认知率为9.5%(12/126)和6.4%(2/31)。可见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维护治疗的认知能力相对较高。
2.5对牙周维护治疗间隔期的认知
对于3个月需进行一次维护治疗的间隔期,有37.3%(19/51)的患者认为有必要,有45.1%(23/51)的患者表示不清楚,有17.6%(9/51)的患者认为没必要进行这么频繁的维护治疗。
[关键词] 肝硬化; 出院;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657.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120-01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细胞所致的慢性进行性肝性疾病。我国是乙肝高发病区,约1.2亿人患有乙肝,其中约3%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终末期病变,如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死亡率很高,病人在经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承担着反复住院的费用问题,因此对肝硬化病人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问题。我科2010年10-2011年3月对5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出院健康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3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50例,男41例,女9例,年龄38-69岁,平均53.5岁,40岁以下7例,41-60岁28例,61岁以上15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0例,中学及中专25例,小学以下15例。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②肝硬化患者对出院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填表前由责任护士统一指导,向被调查者讲解调查表目的及填写要求,然后由患者或家属填写,文化程度低不能独立完成者,由责任护士征得同意后代为填写。调查表填写完毕,由责任护士当场收回并检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教育前后各50份,收回100份,收回率100%。
1.3 健康教育内容 ①出院后饮食指导;②合理休息、运动指导;③病情变化的表现;④并发症的预防;⑤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的观察;⑥避免不良情绪的重要性;⑦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观察。
2 结果
2.1 不同文化程度的肝硬化患者对出院健康教育知晓率 见表1。
表1 不同文化程度的肝硬化患者对出院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的比较 例(%)
2.2 肝硬化患者对健康教育知晓率 见表2。
表2 肝硬化患者对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的比较 例(% )
3 讨论
3.1 肝硬化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特点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促进身心健康[1]。出院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的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在本次调查中,50例肝硬化患者都愿意接受教育,说明肝硬化患者对出院相关知识的渴求程度非常高。为了患者在出院前能快速、稳固的掌握相关知识,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
3.1.1 教育内容系统全面而且重点突出 主要从出院后饮食指导、合理休息、运动指导、病情变化的表现、并发症的预防、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的观察、避免不良情绪的重要性 、所用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观察7方面进行。
3.1.2 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 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知识水平。76.5%的病人健康知识来源于医护人员,说明医护人员是开展健康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一方面容易被病人接受,另一方面使病人感觉亲切,有问题可以及时解决沟通,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提供健康教育资料,可以反复学习,加深记忆。同时进行专题讲座、观看健康教育片、与病友交流经验,对病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3.2 文化程度高低对肝硬化患者的影响 本文资料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出院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明显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这可能是文化程度高的患者对所讲解的知识理解力强、领悟透彻,并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应重点加强对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要耐心解释。对于有家属陪伴的患者,通常让家属和患者一起接受出院健康教育,让文化程度高的家属帮助文化程度低的患者,能够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3 出院健康教育在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 出院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相关健康知识及保健能力,确保患者出院后的自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赢得患者的信赖。出院患者因在出院前懂得了自护能力而高兴;护理人员因患者掌握出院相关知识而放心,从而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保证护理质量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达到护患“双赢”的效果。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健康知识,改变其不健康的行为,向有利于康复的方向发展。[2]对肝硬化出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自我保护能力,改善病人的健康行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帮助病人适应现状,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在家庭、社会的角色中重新适应,并使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得到尊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健康教育;需求;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03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新农合医疗保险”的普及,农村患者逐渐成为基层医院住院患者的主体部分。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利用护理学和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母的、有计划、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一提高患者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能力,达到预防疾病、保持健康、促进康复、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为了解基层医院住院的农村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状况,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探索更好的方法,提高基层医院住院的农村患者对疾病的预防、诊治及康复能力,选择2009.1~2009.12在我院住院的800名农村患者发放自设的问卷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2009.1~2009.12在我院住院的农村患者800例,所有患者住院日数均在1周以上,能用口语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患者以务农为主,而在外有固定职业而户口暂时未调走者不纳入观察对象。800例患者中男334例(41.75%),女476例(58.25%);年龄14~82岁,其中≤25岁者126例(15.75%),25~60岁者332例(41.50%),≥60岁者342例(42.75%);文化程度:文盲与小学278例(34.75),中学364例(45.50%),大中专以上158例(19.75%)。
1.2 调查方法:采用表格式的问卷调查,患者在办理出院手续离开病房前,根据调查内容进行询问。表格所包含的基本项目为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调查的内容分为:疾病防治、用药知识、辅助检查、饮食与健康、活动与休息、住院环境、规章制度、诊疗费用与人员介绍,共9项。每个项目分为评价分为非常想了解、一般想了解与不大想了解3个层次,让患者选择。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的农村患者群体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5岁的农村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除对规章制度方面不感兴趣外,其它方面无非常想了解的,也无特别不大想了解的;25~60岁农村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主要是诊疗费用与人员介绍两项,其次是疾病防治、用药知识、辅助检查,而对饮食与健康、活动与休息、住院环境、规章制度方面的教育并不感兴趣;≥60岁农村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主要为饮食与健康、活动与休息两项,其次是疾病防治、用药知识、诊疗费用与人员介绍,而对住院环境、规章制度方面的教育需求不大。
表1 不同年龄的农村患者群体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情况
注:“非常”代表“非常想了解”,“ 一般”代表“一般想了解”,“不大”代表“不大想了解”。
2.2 不同年龄的农村患者群体对健康教育需求的需求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教育水平高低,农村患者尤其关心的是诊疗费用,其次,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患者对疾病防治、用药知识、辅助检查、人员介绍方面的兴趣逐渐增高,对活动与休息、饮食与健康方面的认识更深入,而对规章制度方面的兴趣不大。
表2 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患者群体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
注:“非常”代表“非常想了解”,“ 一般”代表“一般想了解”,“不大”代表“不大想了解”。
3 讨论
3.1 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村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情况:过去,我们很多人对农村患者都有着这样的认识:文化素质低、身在农村、经济条件差,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很低,在住院期间,只看重诊治疗效和诊疗费用,对于健康宣教的内容认为无关紧要。而本调查结果显示,对于≤25岁的患者来讲,患者对各方面的认识尚不定型,无明显的偏向性;对于>25岁以上的患者来讲,无论文化程度如何,患者对疾病方面(疾病防治、用药知识、辅助检查)的知识都有着比较高的需求。这说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农村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可能为:①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执行,使农村患者的文化程度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对疾病不再迷信,对疾病防治、用药知识、辅助检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②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农村患者逐渐开始认识到身体健康重要性,对疾病防治、用药知识、辅助检查等方面要求有一定的了解;③电视网络的普及,增加了农村患者的见识;④农村孩子上大学,走进城市的越来越多,他们对家属的教育提高了农村患者对疾病的认识。
不足的是,农村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对于饮食与健康、活动与休息和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与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农村患者尚缺乏对疾病预防的认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不论年龄、文化程度如何差异,但对诊疗费用都非常关注,这说明,“明明白白消费”的观念已经深入民心,这一点应该应该引起我们临床护士的足够重视。
3.2 护理人员如何做好农村患者的健康宣教
3.2.1 护理人员要提高对健康宣教的重要性的认识: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的任务是:保护生命、减轻病痛、促进健康[2]。护士在临床工作中,除了完成诊疗护理、为患者传输促进健康的相关知识之外,还应告知农村患者树立正确健康理念的重要性,特别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村群体,更应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健康保健行为。患者在患病治疗期间对专业医护人员给予的健康指导意见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非患病时期非专业人员的指导。而护理人员是与患者接触最多,沟通最多的服务者。所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护士应责无旁贷。
3.2.2 护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健康教育态度:因农村患者健康需求差异比较大,健康教育的实施必须做到全程、全面。全程就是要贯穿并然诊疗的全过程,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甚至到出院后的随访。全面一是包括疾病的诊治、用药知识、辅助检查、饮食与健康、活动与休息、住院环境、规章制度等围绕疾病康复的所有内容;二是包括所有在院的患者,不管是有无健康教育需求或需求内容不同的所有患者。另一方面,应根据农村患者年龄、文化的差异,适当地区分健康教育的主次,重点讲述患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同时,引导患者对饮食与健康、活动与休息和健康的关系的重视,提高对“未病先防”的认识。
3.3.2 护理人员要提高健康教育的能力: 健康教育的质量如何,既患者接受、配合、执行的程度与护士的将抗教育知识水平、执行态度、沟通技巧有很大关系。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加强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积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教育,要有理有据、具体详实,避免内容空洞、乏味,流于形式。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掌握技巧:面带微笑、注意倾听、语调委婉、仪表端庄,善于观察患者的病情、表情等非语言信息等[3],以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郝玉玲.现代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2
【关键词】宫外孕;健康教育;需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能够在宫外孕早期准确诊断,但部分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文化程度较低导致错过了早期诊断的时机。为深入了解宫外孕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宫外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宫外孕患者100例。年龄范围为22-37岁,其平均年龄为(27.6±5.6)岁;停经时间范围为31-60天,其平均停经时间为(41.3±7.1)天。妊娠次数范围为1-4次,经产数范围为0-2次。
1.2方法
对本次纳入研究的对象应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解,患者在住院后由经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其讲解调查问卷上的各个问题,在患者了解填表的相关要求后指导其填写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主要有户籍、文化程度、学习需要程度、健康教育需求状况以及教育方式等。本次顺利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 ±s),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户籍、文化分布
户籍为本地的患者比例相对于户籍为外籍的患者要低很多,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发生宫外孕事件比例相对于文化程度低的要少很多,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
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和教育方式,详情请见表2。
3 讨论
3.1因素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渐迫切,对于健康宣传的方式还有内容需要医护人员不断更新完善。本次研究结果提示了相对于城市居民,外来打工患者更应该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城市居民整体文化水平相对于外来打工患者要高很多,对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也有较为正确的认识。
3.2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HCG指数偏高、存在内出血或者休克症状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方法治疗,将输卵管切除,但可能对生育造成影响,如对生育有需求的则需应用保守治疗。对于HCG指数较低、内出血程度轻微以及包块小的则可应用药物保守治疗[2]。
3.3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对宫外孕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具体如下:(1)饮食指导。嘱咐患者选择容易消化、富含蛋白以及纤维素的食物,诸如蛋类、瘦肉以及鱼肉等,另外还需适当的进食阿胶、当归等补血养血;如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在治疗期间不宜进食过辣或者过酸的食物,要多喝水;(2)活动指导。保守治疗的患者尽可能保持卧床休息,如出现大便秘结问题时可使用蜂蜜润肠通便,不宜选择灌肠。姿势的改变应该循序渐进,不宜太过激烈以免导致异位妊娠破裂最终威胁性命;(3)用药指导。保守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向其详细说明药物的作用以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确保患者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需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对应处理措施。
3.4小结
综上所述,文化程度和对宫外孕相关认识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的决定了其发生宫外孕概率的高低,通过监控教育让患者全面了解宫外孕发生原因和预后效果,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
参考文献:
[1] 任献平. 宫外孕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和体会[J].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13,05(01):168-169.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素质
作者简介:周宁,东北师范大学会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05-03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给出过明确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人力、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综合。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人力资本的概念引入对农村劳动力的研究,合理分析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职业技术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况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影响有着重大意义。
一、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
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受教育程度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5类。按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可以分为接受过培训与未接受过培训两类。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于九年义务教育,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素质不高。从农业部的课题报告中获悉:目前,我国农民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仅有7.3年,与城市相比少3年。而92%的文盲与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含有文盲数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以上程度仅有0.6%,同时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有5%。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初中文化程度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体。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偏低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偏低,造成了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下面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在改革中得以调整,提高了生产劳动中的技术含量,需要大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补充到就业大军中去;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素质低、不懂技术的人员。因此,即使未来经济和技术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实的农村人员也难以胜任。
二、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对就业行业和岗位选择的影响
(一)导致在就业行业和岗位选择上处于劣势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是其选择就业行业和岗位的前提条件。不同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决定其在就业行业和岗位的选择上不同,进而导致其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上的差别。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关系,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资本要求与其匹配的人力资本质量越高。由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 因此, 在就业行业选择上处于劣势地位,农村劳动力往往集中在脏累险的工作环境里,与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资本相匹配。工业、建筑业、服务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行业,而对于要求人力资本投资大、质量高的几个行业,诸如金融保险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探业等,他们只能望而却步。来自农业部的2005年调查数据表明,在2004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工业行业中就业的最多占28.3%;其次是建筑业占20.5%;餐饮、服务业占18.3%,商贸占6.9%,运输和农业分别为5.5%和4.9%,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仅占1.8%,其他行业占13.9%。现有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制造业和不可忽视的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正规部门,具体表现为大量在城市里的自我雇佣人员和小时工、零时工、季节工和自由职业者以及经常变换工种的从业人员。尽管非正规就业的收入低、无组织、不稳定和小规模,但由于就业成本低廉,是富有效率的就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生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从产业结构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从事三次产业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其90%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下,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其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上的超过80%。这表明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二、三产业,通过城镇工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再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建设,通过人口聚集发展第三产业, 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也表明文化素质差的劳动力集聚在农业,这实际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导致转移后职业的不稳定性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对其转移后职业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中,文盲高达21%,初中和小学为17.16%,初中以上只占9.46%,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回流的则很少。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原因是文化素质差,思想保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虽然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还可能是由于乡镇企业改制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或者是在大中城市中因国企改革劳动力相对过剩而引起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劳动力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进城就业的空间更加有限,以致在转移就业的路上走走停停,形成不稳定性转移。
科学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肯定,而各产业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各类人才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本优势,在人才市场上选择自己所需的职位。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岗位就越多, 就业率也越高。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在进城务工时首选岗位必然是“脏累差”的体力活,就业岗位的选择面很窄,这是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浅、快慢和熟练程度。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在转移中可以担当技术的重任,产生的绩效相对较高,职业稳定性也就越强;而文化素质低的劳动力在就业中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就业面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高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一般都是率先转移就业,而且转移时间较长,稳定性也强;相反,低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比较迟缓,且绝大多数是临时性就业。可见,文化水平决定了农村人力资本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转移就业。
三、农村人力资本在就业收入上存在的差异现象
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个人的收入水平与他所受教育的程度成正相关。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知识面越宽广,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也就越强,因而预期的收入也越高。而且,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0.73。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在相同时间内生产效率高,其收入自然也就会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由于从事脑力劳动比例大,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会不断增长,而且到达收入高峰后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同时,文化素质高、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工资增长幅度要快,因为劳动市场上急需的是懂技术、有文化的人员,而农民工经过培训提高素质后,会增加就业的竞争能力。可见,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收入的差异,同样也造成农民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差异。
外出挣钱,提高生活水平,是每个外出务工农民的愿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具体表现在收入增加、就业时间长、相对稳定等方面。当预期收入超过转移成本和生活费用时,转移才有意义;反之,当预期收入低于转移成本和生活费用时,农村劳动力则会返乡务农。人力资本拥有者其能力的高低与其投资教育的程度有着极紧密的相关性。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投资于人力资本,尤其是投资于教育与健康对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的重要性。托达罗模型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人力资本投资高的,预期收入就高;人力资本投资低的,预期收入就低。文化程度的高低,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和行业分布, 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农民收入的增长, 主要来自非农生产性纯收入的提高, 非农生产性纯收入的提高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幅度提高。文化程度与收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收入较高;文化程度低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收入较低。
综上所述,农村人力资本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以及获得的收入和享有的权益,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对教育培训的投资。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性,就要扩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使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断上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先唤醒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宣传先进和现代的思想。农民对知识和教育的不重视以至不愿投资是阻碍进步的原因,所以国家财政加大补贴力度,各级政府建立培训机制,以适应本地的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就业。另外,还要发动本地企业建立培训用工制度,定向培训,定向上岗,使农民工既掌握了技术,又不用离家去工作。在普及技术的同时还要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律和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进行传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多半是因为基础教育落后。发展职业教育与强化基础教育应并重。
农村劳动力同样是一种人力资源,有着无限的增值空间,在建立科学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制后,这种劳动力也会经过学习成为一种人力资本,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
[2] 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 .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
1 临床资料
3年间我科共收治的老年白血病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2岁,平均70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继发性白血病4例(均由骨髓异常综合征转变而来);初次住院18例,复诊再入院22例;住院10~28 d;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例,高中18例,初中以下12例,其他2例。
2 健康教育
2.1 根据老年人特点有计划的教育收集有关白血病患者的资料,如一般情况、文化程度、对白血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患者的感觉和期望,对治疗效果的信心以及其他需求,评估、判断患者的健康观、知识缺乏程度、学习能力、动力和方式选择,对疾病的适应能力,以及对治疗的满意度。教育的方式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综合考虑,尽量符合个体文化需要,可采用以下方式:文字卡或口头讲解;对于文化程度高及可以适当活动者可采用护士将健康教育内容写成卡片,随时指导患者学习、了解和熟悉,对重点加以解释,患者会自觉学习。讲解与理解相结合;对不识字的患者,护士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讲解,利于患者的理解和记忆。分阶段的实施健康教育;对病程不同阶段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2.2 入院介绍 患者入院后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的情况,物品的保管,查房和作息时间,以及入院后近期的检查,主要的治疗情况,通过介绍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
2.3 心理指导 对老年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使患者能够正确认识白血病,了解白血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良好的生存目标。
2.4 进行白血病的健康教育 正确认识白血病,包括白血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用药的注意事项及疾病的转归。同时注意语气和方式,避免谈病色变,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告诉患者白血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减退,骨髓造血功能也逐渐减退,在治疗过程中,要不断的自我监控,如出现头晕、视物不清时不要紧张,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同时卧床休息,避免活动,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遵医嘱合理的用药,避免漏服或不规律服药的不良后果,结合患者的病症,强调服药的重要性,避免忽视疾病的防治。
2.5 营养学知识 讲解有效的合理的饮食对疾病的影响。由于应用化疗药物,对口腔及消化道黏膜的损伤比较大,对患者身体的消耗也十分巨大。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质、高热量结构合理、易消化的饮食。确保患者的营养需求。
2.6 向患者讲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的方法均可以导致白细胞的下降,因此患者极易发生感染而加重病情。指导预防感染的具体措施,如限制陪探人员数量,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每日紫外线灯照射消毒病室2次,每次30 min。鼓励患者佩带口罩,预防呼吸道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保持泌尿生殖系统清洁,预防感染等。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引起抵抗力下降,而诱发感染。为患者配备漱口液,三餐后漱口并及时清洗义齿,预防口腔感染。
2.7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用药的作用及重要性 治疗白血病的首选药物均为化疗药物,这使许多患者产生恐惧、抵抗的想法,从而拒绝使用。耐心的劝导患者,讲解目前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方法就是应用化疗药物,举出与患者年龄相仿治疗效果好的病例鼓励患者,增加患者信心,从而治疗疾病。联合患者的家属一同鼓励患者,使患者接受疾病,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
用药期间,因药物对血管有刺激性,另外患者年龄大,血管弹性差,故在注射方式选择时宜选PICC导管或留置针穿刺注射,同时嘱患者减少活动,防止药物渗漏引起不良后果。
2.8 出院指导 重点指导患者按时服药,定期强化治疗。不可随便的更改药物用量,同时注意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先兆及对策,结合自身的身体情况,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做好饮食、运动、药物、自我检测的指导、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定期来院复检血常规。
关键词 农村育龄妇女 妇科炎症 发病率 干预措施
关键词 农村育龄妇女 妇科炎症 发病率 干预措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75
我县是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长期以来不良卫生习惯,妇女的妇科病是困扰已婚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了了解妇女妇科炎症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对全县12个乡镇25 680例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现将普查资料分析如下。
我县是少数民族居多的地区,长期以来不良卫生习惯,妇女的妇科病是困扰已婚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为了了解妇女妇科炎症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对全县12个乡镇25 680例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现将普查资料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3月对全县12个乡镇的25 680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统一登记制表,由我院妇产科医师、B超医师、检验技师和护理人员到各乡镇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及健康教育宣传。
一般资料:2009年10月~2010年3月对全县12个乡镇的25 680例已婚育龄妇女进行统一登记制表,由我院妇产科医师、B超医师、检验技师和护理人员到各乡镇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治及健康教育宣传。
治疗方法:我院在这次妇女病普查中,采取发现1例患者就及时治疗,宫颈糜烂采用妇科氧疗、宫颈直接涂擦药水、栓剂交替使用,日1次,直至痊愈。对糜烂面较深,不再生育者采用K-S光热,LEEP刀手术切除,达到根除宫颈糜烂及宫颈息肉。用LEEP刀点刺挤出宫颈纳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采用住院或门诊抗生素治疗,对各种阴道炎采用氧疗和放置阴道栓治疗,对附件襄肿、子宫肌瘤采用手术根治及中药治疗。
治疗方法:我院在这次妇女病普查中,采取发现1例患者就及时治疗,宫颈糜烂采用妇科氧疗、宫颈直接涂擦药水、栓剂交替使用,日1次,直至痊愈。对糜烂面较深,不再生育者采用K-S光热,LEEP刀手术切除,达到根除宫颈糜烂及宫颈息肉。用LEEP刀点刺挤出宫颈纳襄。盆腔炎、子宫内膜炎采用住院或门诊抗生素治疗,对各种阴道炎采用氧疗和放置阴道栓治疗,对附件襄肿、子宫肌瘤采用手术根治及中药治疗。
结 果
结 果
普查后疾病统计与分析:对25 680例育龄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查出疾病12 330例,发病率为48.01%。我县妇女病高发病为宫颈炎,发病率达46.1%,其次是阴道炎。各种妇科疾病情况,结果见表1,表2。
普查后疾病统计与分析:对25 680例育龄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查出疾病12 330例,发病率为48.01%。我县妇女病高发病为宫颈炎,发病率达46.1%,其次是阴道炎。各种妇科疾病情况,结果见表1,表2。
文化程度:文盲发病20 000例(77.89%),初中以上文化1680例(6.54%),小学文化4000例(15.6%)。
文化程度:文盲发病20 000例(77.89%),初中以上文化1680例(6.54%),小学文化4000例(15.6%)。
民族结构:少数民族18 580例(72.4%),非少数民族7100例(27.6%)。
民族结构:少数民族18 580例(72.4%),非少数民族7100例(27.6%)。
年龄及避孕情况:年龄20岁,占22.12%;20~35岁,占40.5%;35岁以上者占37.42%。使用宫颈炎的发病率高,宫内节育器、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发病率高,口服避孕药发病率低,多次药流、人流发生妇科炎症更高。
年龄及避孕情况:年龄20岁,占22.12%;20~35岁,占40.5%;35岁以上者占37.42%。使用宫颈炎的发病率高,宫内节育器、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发病率高,口服避孕药发病率低,多次药流、人流发生妇科炎症更高。
结果分析:文化程度低、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妇女妇科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非少数民族、交通方便的地区妇女的妇科病发病率低。
结果分析:文化程度低、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妇女妇科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初中以上文化、非少数民族、交通方便的地区妇女的妇科病发病率低。
讨 论
讨 论
本研究显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已婚育龄妇女,其生殖健康状况欠佳,卫生习惯差。在普查的25 680例妇女中,有12 330例发病,发病率高达48.01%,主要原因是我县部分边远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医少药,导至这些地区的妇女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很少,加上大部分妇女文化程度低,出门赶集的机会很少,也就难于接受妇女病普查信息,由于对妇女保健知识,婚育知识、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家庭成员对妇女身体、生殖健康不关心,认为妇科病不是大病,不影响劳动,就不闻不问,导致妇科炎症的延长和恶化,从而加速妇女的早衰,过早进入更年期。
本研究显示,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已婚育龄妇女,其生殖健康状况欠佳,卫生习惯差。在普查的25 680例妇女中,有12 330例发病,发病率高达48.01%,主要原因是我县部分边远乡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医少药,导至这些地区的妇女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很少,加上大部分妇女文化程度低,出门赶集的机会很少,也就难于接受妇女病普查信息,由于对妇女保健知识,婚育知识、生殖健康知识的缺乏,家庭成员对妇女身体、生殖健康不关心,认为妇科病不是大病,不影响劳动,就不闻不问,导致妇科炎症的延长和恶化,从而加速妇女的早衰,过早进入更年期。
健康教育知识缺乏:要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月经期、孕期、产褥期的卫生指导,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指导、妇女病普查普治的重要性和妇女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孕前检查、产前检查、围产期检查的重要性,提倡住院分娩,降低产道损伤,从而降低妇女病发病率,对我县特殊地区,特殊人群制定规范、系统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方式。利用乡镇妇女干部、乡村卫生员及计生员就地进行妇女保健知识、性知识、生殖健康知识讲课、宣传,采用彩图张贴、广播、电视等宣传,对语言难于沟通者,采用当地干部进行翻译,不定期对村卫生员、计生员及村干部进行适宜技术培训,宣传各类健康知识。
健康教育知识缺乏:要加强对农村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月经期、孕期、产褥期的卫生指导,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指导、妇女病普查普治的重要性和妇女劳动保护的重要性、孕前检查、产前检查、围产期检查的重要性,提倡住院分娩,降低产道损伤,从而降低妇女病发病率,对我县特殊地区,特殊人群制定规范、系统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方式。利用乡镇妇女干部、乡村卫生员及计生员就地进行妇女保健知识、性知识、生殖健康知识讲课、宣传,采用彩图张贴、广播、电视等宣传,对语言难于沟通者,采用当地干部进行翻译,不定期对村卫生员、计生员及村干部进行适宜技术培训,宣传各类健康知识。
全民总动员:全社会都要真正关心、关爱妇女生殖健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更要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妇女的劳动负担,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少生优育等,认真落实避孕措施,降低药流术及人工流产术的发生,从而降低妇女病的发生率,让广大妇女同胞以良好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中去。
全民总动员:全社会都要真正关心、关爱妇女生殖健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更要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妇女的劳动负担,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少生优育等,认真落实避孕措施,降低药流术及人工流产术的发生,从而降低妇女病的发生率,让广大妇女同胞以良好的精神和健康的身体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中去。
我院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力争每年1次进行大规模的妇女病普查普治,从而降低我县妇科病的发病率。
我院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部门,力争每年1次进行大规模的妇女病普查普治,从而降低我县妇科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孟令鲁,王艳红,马晓晨.5309名学生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保健,2010,18(3):182-183.
关键词:高血压;用药依从性;危险因素;药学干预
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通过终身服药来维持血压的正常。而许多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医生的叮嘱进行服药,导致高血压的用药依从性非常差,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保证的同时,患者致死、致残的几率也明显的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568例高血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284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中男152例,女132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68.65±5.29)岁,病程5~13年,平均病程(6.25±0.68)年。对比组患者中男150例,女134例。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8.68±5.37)岁,病程6-14年,平均病程(6.52±0.78)年。所有患者均在我院通过台式血压计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并在我院接受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Y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药学干预方法:主要分为处方审核、用药指导、生活方式指导三项。处方审核:对患者现有的用药处方进行审核,重新对患者的高血压症状和高血压原因进行分析,审核处方用药的适宜性,并根据医生为患者开具的处方为患者提供药物。用药指导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药物效果、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问题进行讲解,确认患者掌握了上述医学知识后,对患者进行高血压医学知识的宣讲,并强调患者正确服药的重要性。改善生活方式是根据患者的高血压病情和身体状态,进行生活知识的普及和改善,严格控制患者食盐的摄入,在患者生活当中对患者进行锻炼指导,如指导患者打太极拳等。
1.3疗效判定 患者的临床用药干预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的舒张压90 mmHg。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经过药学干预,研究组患者的用药依从例数为280例,研究组的用药依从度为98.59%,对比组的用药依从度为70.42%,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用药依从陛危险因素 根据分析,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危险因素与患者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患者中小学以上至初中患者为40例,用药依从性仅为25.00%,初中至高中文化程度患者为148例,用药依从性为37.83%,高中至大专文化程度患者为200例,用药依从性为43.00%,大专以上学历患者为170例,用药依从性为82.35%。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异明显。患者中从事单纯体力劳动者的用药依从性明显的低于从事脑力劳动者的用药依从性,而家庭经济状态较好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较高,见表2。
3.讨论
健康教育是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患者及家属为教育对象,通过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教育过程,使患者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其不良行为或问题,使之有利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院自2009年实施健康教育专职护理以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实施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88例中 男50例,女38例;年龄42~76岁,心梗病人20例,高血压30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病人38例,初次入心内科住院的是44例,复诊再入院44例,住院10~28天,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6例,高中22例,初中以下25例,文盲25例。
2实施方法
2.1预评估:收集有关心血管病患者的资料,如一般情况、文化程度、对心血管和糖尿病知识了解程度、患者感觉和期望、对防治效果的信心以及其他需求通过评估,判断患者的健康观、知识缺乏程度、学习能力、动力和学习方式选择,对疾病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诊治的满意度。
2.2教育的内容:
2.2.1病人入院后向病人做入院介绍。 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师护士情况、就诊手续、物品保管、查房和作息时间,以及入院后近期所需做的各项检查等。通过介绍和评估,取得病人信任,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安心治疗。
2.2.2进行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正确认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病因、病理过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注意教育时的语气和方式,避免“谈病色变”,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明白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诱因、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并发症,及自我监测方法,如:高血糖及低血糖、酮症酸中毒以及使用降糖治疗和改善心血管治疗的用药。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避免漏服或不规律服药的不良后果,强调血糖控制的重要性,结合心血管病出现的病症,做好防治。
2.2.3营养学的知识。讲解有效的合理控制饮食对两种疾病转归的影响,从而引起重视。指导患者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糖、易消化的饮食、量适宜,结构合理,注意卧床休息,保暖和饮食卫生。
2.2.4向病人和家属讲解按时服药及注射诺和灵的作用及治疗原则。 许多病人误认为长期应用易产生依赖,甚至拒绝应用。护士应做详细的解释工作。治疗用药可明显改善症状。耐心劝导病人,结合病情给予鼓励,增加病人的信任。
2.2.5向病人讲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糖尿病易发生感染,会加重心脏负担,加重病情。指导预测感染的具体措施,如:限制陪探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等,同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不良刺激,心衰卧床的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
2.2.6出院指导。重点指导病人两种疾病是相互影响的,按时服药,不可随便减量或增量,同时讲解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先兆及对策,结合心血管病的身体情况,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做好糖尿病的饮食、运动、药物、自我监测的指导,提高家庭、社会的认识。由于糖尿病人自己调节糖代谢的能力丧失,内外环境微小的改变,都会导致血糖波动,如:气候变化,情绪不稳等。为使病情控制在满意的水平。指导病人在家中掌握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等一些方法,做为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的依据,并定期来院复诊。
3教育的方式
根据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综合考虑,尽量符合个体文化需要,可采用以下方式。(1) 文字卡或口头讲解相结合。 对于文化程度高的,可以适当活动的,可采用护士将健康教育内容写成卡片,随时指导患者学习、了解和熟悉,对重点加以解释,患者会自觉学习。(2)注意讲解语言。 对不识字的患者,护士将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解,利于患者理解和记忆。(3) 分阶段实施健康教育。对病程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吉林大学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 要:文章以国内现有的研究影响农民土地转出/转入意愿与行为因素的量化实证结果为基础,利用元分析汇总出农民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土地流转特征、生产特征、环境特征等方面的具体因素对农民土地转出/转入意愿与行为的影响情况,解决了现有研究结论分歧大、单个研究样本量小的问题。同时还研究了日渐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对农民土地转出/转入意愿与行为的调节效应,发现中央不断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对于家庭总人数多和非农收入比重低的农民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力较强,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土地转出行为、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土地转入行为的推动力较强,从而找到了政策提升农民土地转出/转入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 :土地流转;意愿;行为;元分析;调节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7-0069-05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吕东辉(1967-),辽宁康平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农业经济管理与系统工程、农产品期货市场与国际贸易;张桂颖(1981-),吉林通化人,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与系统工程。
土地流转是近几年来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土地流转能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民是土地流转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土地资源的配置,农民所持态度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的效率,其意愿对实际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影响力,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其机制和模式选择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不顾农民的意愿而强制推行的土地流转模式终将失败。研究农民土地流转意愿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农民土地流转的规模、速度以及解决由此而可能产生的一些纠纷,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解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自2002年开始国内学者就从不同的角度高度关注了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量化实证研究。Feng, S. and Heerink, N.(2008)验证了土地租赁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负相关关系[1],这与石敏和李琴(2014)[2]的观点相反。Huang(2012)、赵光和李放(2012)认为非农就业的出现会促进农户转出耕地[3][4]。黎霆等(2009)、杨丹和高汉(2012)分别认为劳动能力和地权稳定性预期、信贷资金可得性是影响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5][6]。罗必良和郑燕丽(2012)、聂建亮和钟涨宝(2014)分别研究了农户产权行为能力、分化程度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7][8]。这些研究绝大部分样本数据都来自于对某一省(市、县)农民进行的抽样调查,单个样本量偏小不具有普遍性,且研究结论分歧大不具有一致性。本文以这些研究结果为数据基础关注两方面问题:第一,在国内关于各因素对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影响的研究结论分歧如此大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评估各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二,中央推出并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土地流转政策,并加大对政策的宣传,那么日渐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会从哪些途径提升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政策推动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效果对于不同农民有何差异?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运用元分析的方法给予定量化解答。元分析近十几年来在管理学、经济学领域受到诸多的关注,但是在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甚少。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元分析研究,也没有关于政策如何影响土地流转的定量研究。
二、数据与模型
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进行精细的筛选,纳入元分析的关于农民的土地转出意愿/转入意愿/转出行为/转入行为的有效原始文献有45/34/49/42篇,样本量为23111/20794/35752/32795,覆盖了全国22/20/25/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这些文献基本使用的都是logistic模型,对采用probit模型的系数先转化成了logistic系数以后才使用(本文所用元分析的原始文献检索截止到2014年11月,详细目录可向作者索要)。
本文以系数估计值作为效应值 (对于一些单位不统一的连续变量选用发生比),系数估计值的方差(标准误的平方)的倒数为权重 ,来计算汇总效应值
Q服从χ2(ki-1)分布,若Q值大于相应的卡方临界值,则意味着平均效应值相对应的总体存在异质性,可以进一步探索主效应的调节变量。当效应值之间同质时,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当效应值之间具有异质性时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本文在判断调节变量的存在性问题上将理论分析和同质性检验结果相结合。进而以调节变量为自变量、效应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来进行调节效应估计,筛选出导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
三、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主效应分析结果
最后纳入主效应分析的土地转出/转入意愿的影响因素有12/10个,土地转出/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有11/8个 (借鉴Hunter和Schmidt(2004), Borenstein等(2009)的建议,并根据国际惯例将主效应分析中效应值个数的最小值定为5[9][10]),我们将其分类为个人特征(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家庭特征(家庭总人数、农/非农业劳动力人数、家庭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农业收入,是否参加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特征(是否有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生产特征(非农收入比重、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环境特征(与城镇的距离),其测量方式分为虚拟、定序、连续,分别对土地转出意愿、转入意愿、转出行为、转入行为的主效应分析和同质性检验,结果如下(下面的K表示效应值的数目,Q表示同质性检验统计量),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只报告显著的结果:
1.土地转出意愿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文化程度(定序,K=22,Q=134.986)的汇总效应值为0.215;文化程度(连续,K=12,Q=27.702)的汇总效应值为149.442;年龄(定序,K=10,Q=315.536)的汇总效应值为-2.593;年龄(连续,K=31,Q=20830.04)的汇总效应值为22.487;家庭总人数(连续,K=21,Q=160.989) 的汇总效应值为-3.229;农业劳动力人数(连续,K=17,Q=33.274)的汇总效应值为-16.559;家庭总收入(连续,K=7,Q=0.329)的汇总效应值为1.132;人均纯收入(连续,K=5,Q=8.825)的汇总效应值为1.803;非农收入比重(定序,K=5,Q=68.191) 的汇总效应值为0.843;非农收入比重(连续,K=8,Q=17.33)的汇总效应值为1.337。根据Q值与相应的卡方临界值的比较,只有性别、家庭总收入、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收入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随机效应模型。
2.土地转入意愿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性别(虚拟,K=7,Q=19.649)的汇总效应值为-1.561;文化程度(定序,K=17,Q=61.354)的汇总效应值为-36.21;年龄(定序,K=10,Q=220.608) 的汇总效应值为4.232;年龄(连续,K=21,Q=253.005)的汇总效应值为-207.343;家庭总人数(连续,K=17,Q=118.231)的汇总效应值为-24.869;农业劳动力人数(连续,K=13,Q=64.934) 的汇总效应值为1.703;农业收入(连续,K=7,Q=6.468)的汇总效应值为1.753;非农收入比重(定序,K=5,Q=72.869)的汇总效应值为-0.742;非农收入比重(连续,K=6,Q=13.995)的汇总效应值为-378.415;耕地面积(连续,K=14,Q=2.333)的汇总效应值为1.065;人均耕地面积(连续,K=8,Q=0.975)的汇总效应值为1.073。其中文化程度(连续)、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随机效应模型。
3.土地转出行为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文化程度(定序,K=16,Q=12.488)的汇总效应值为0.184;文化程度(连续,K=14,Q=50.586)的汇总效应值为0.05;农业劳动力人数(连续,K=19,Q=221.653)的汇总效应值为-0.683;非农劳动力人数(连续,K=11,Q=391.896)的汇总效应值为0.438;非农收入比重(连续,K=12,Q=93.375)的汇总效应值为0.046;耕地面积(连续,K=20,Q=4.188E+12)的汇总效应值为473627100.3。其中性别、与城镇的距离和文化程度(定序)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随机效应模型。
4.土地转入行为的主效应分析结果:文化程度(定序,K=11,Q=27.129)的汇总效应值为0.306;文化程度(连续,K=13,Q=49.632)的汇总效应值为-0.064;农业劳动力人数(连续,K=14,Q=59.592)的汇总效应值为0.14;非农收入比重(连续,K=13,Q=3966.036)的汇总效应值为-0.225;耕地面积(连续,K=18,Q=7927603913)的汇总效应值为16565.423;人均耕地面积(连续,K=16,Q=0.698)的汇总效应值为0.978;与城镇的距离(连续,K=5,Q=0.135) 的汇总效应值为1.053。其中与城镇的距离和人均耕地面积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其余均采用的随机效应模型。
出现以上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1.农民的个人特征当中,农民的性别对土地转入的意愿影响显著为负。说明男性的转入意愿弱于女性,这是因为农村男性相较于女性,与外界发生联系多,拥有的信息量多,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更愿意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的文化程度对土地转出(入)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负);对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对农民土地转入行为则有双向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其见识阅历越丰富,对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也越了解,在非农技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较多,就业的稳定性较强,非农就业收入的水平也较高,因而愿意转出土地而不愿转入。另一方面,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接受新知识,应用新技术能力较强,因而出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考虑会出现扩大经营规模的行为。但由于当前农业比较收益低,这部分农民相对较少。农民年龄对土地转出/转入意愿具有显著的双向影响。一方面,年龄较大的农民,农业生产经验丰富,收入来源有限,又很难寻找各种非农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年龄越大,劳动能力越弱。
2.在农民的家庭特征当中,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对土地转出意愿影响的发生比大于1。说明土地转出的发生率在人均纯收入高的农民家庭大些。这是因为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反映了农民的富裕程度,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民家庭生活水平相对越高,越愿意从事比较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总人数和农业劳动力人数都反映了家庭的人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尤其是劳动力人数更是一个专业、精细的指标。家庭总人数对于土地转出/转入的意愿的影响显著为负。一方面,家庭人数越多,土地越容易成为养家糊口的生产资料,此外人口多拥有的耕地也较多有利于农民集中经营。另一方面,农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比较收益低、经营风险大,而且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机会增多,当家庭面临较大人口压力时,转入更多土地反而会使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增加,因而从事非农就业是理性选择。农业劳动力人数对农民土地转出(入)意愿/行为有显著的负(正)向影响。而非农劳动力人数对农民土地转出行为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人数越多说明整个家庭以土地为生的人数越多,越依赖土地,因而越愿意转入土地扩大规模,以提高农业经营的收入。而家庭中非农劳动力人数多则说明家庭中的非农收入比重较大,家庭对于农地的依赖性不高,进而土地转出的几率增加。家庭总收入对土地转出意愿的影响的发生比大于1。家庭总收入高一般都是非农收入高,或者是从土地转出中获得了较高收益,因而更增加了土地转出的信心。农业收入对土地转入意愿的影响的发生比大于1。农业收入反映了耕地对于家庭收入的贡献,因此农业收入高的农民更倾向于转入土地。
3.农民的生产特征中,非农收入比重对土地转出(入)意愿/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负)。这是因为家庭非农收入比重能反映出土地对农民家庭的重要性,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越高,说明农业收益对家庭的重要性越低,农民的土地情结越淡化。耕地面积对土地转入意愿、对土地转出/入行为影响的发生比均大于1。说明土地转出/入的发生率在耕地面积大的农民家庭大些。这是因为一方面,耕地面积越多,耕作压力越大,当家庭劳动力不足、种植成本高或想从事非农产业时,农民可能会转出农地。另一方面,耕地面积越多,土地成片的可能性越大,一些种田能手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行规模经营,因而愿意转入更多农地。人均耕地面积对于土地转入意愿影响的发生比大于1,而对土地转入行为影响的发生比小于1。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农民愿意转入土地但是却很少发生转入的行为。虽然理论上人均耕地面积多有助于取得规模经营收益,但当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地仅是为了粮食自给,追求家庭收益最大化必然倾向于从事非农产业。
4.在环境特征中,与城镇的距离对农民土地转入行为的影响的发生比大于1。说明距离城镇远的农民愿意转入土地。一般来讲,距离城镇近的农民由于小城镇和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快,对土地需求大。这里结果与常理相悖,可能原因是对“与城镇的距离”做主效应时的效应值个数过少。
四、政策提升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途径:调节效应分析
自1984年中央1号文件农地产权的可转让性问题有所体现之后相关研究已经跨越了30年,并且,农业部为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已经确定33个市(县,区)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因此,时间点的探索以及样本采集地是否是试点地区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
首先,我们将的时间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即将2014年与研究年份之差作为研究时间点这一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元回归,回归对于样本量的个数的限制为6。其次,将样本采集地是否为试点地区作为一个调节变量,采用0-1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元回归。根据Hunter和Schmidt(2004)、Borenstein等(2009)的建议,政策调节前后效应值之差最小值为3[9][10]。
由于篇幅限制,只报告有调节作用的显著结果:
1.时间点的调节效应结果:时间点对土地转出/转入行为,土地转入意愿均没有调节作用,而对土地转出意愿中家庭总人数(调节系数为-0.124,P值为0.097)和非农收入比重(调节系数为-0.724,P值为0.068)起到了调节作用。具体点说时间点对家庭总人数和非农收入比重影响农民土地转出意愿的程度有显著的负调节效应。前文我们验证过家庭总人数多的农民土地转出意愿较弱,并且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更倾向于土地转出。由此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政策越完善对于家庭总人数多和非农收入比重低的农民土地转出意愿作用越强。
2.样本采集地是否是试点地区的调节效应结果:样本采集地是否是试点对土地转出/转入意愿没有调节作用,对土地转出行为中的文化程度(调节系数为-0.23,P值为0.047)、土地转入行为中的非农收入比重(调节系数为-4.997,P值为0.05)有调节作用。具体点说样本采集地是否为试点地区对文化程度影响农民土地转出行为的程度的调节效应显著为负,对非农收入比重影响农民土地转入行为的程度的调节效应显著为负。前文验证过文化程度高的农民容易发生土地转出的行为,而非农收入比重低的农民容易发生土地转入的行为。说明中央制定的政策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民土地转出行为、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土地转入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大。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1.通过对土地转出意愿的主效应分析发现对农民土地转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年龄(连续)、家庭总收入、人均纯收入、非农收入比重;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因素有年龄(定序)、家庭总人数、农业劳动力人数;而性别、农业收入、是否有土地流转中介组织、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则无显著影响。
2.通过对土地转入意愿的主效应分析发现对农民土地转入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年龄(定序)、农业劳动力人数、农业收入、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定序)、年龄(连续)、家庭总人数、非农收入比重;而文化程度(连续)、家庭总收入则无显著影响。
3.通过对土地转出行为的主效应分析发现对农民土地转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非农劳动力人数、非农收入比重、耕地面积;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因素有农业劳动力人数;而性别、年龄、家庭总人数、是否参加社会保障、人均耕地面积、与城镇的距离则无显著影响。
4 .通过对土地转入行为的主效应分析发现对农民土地转入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定序)、农业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与城镇的距离;有显著负向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连续)、非农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而年龄、家庭总人数、非农劳动力人数无显著影响。
5.影响农民土地转出意愿与行为的共同因素有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收入比重,且方向相同;而影响农民土地转入意愿与行为的共同因素有文化程度、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其中除人均耕地面积外方向均相同。
6.调节分析发现,日渐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对农民土地转出意愿的推动强度与农民家庭总人数、非农收入比重显著负相关,对于家庭总人数多和非农收入比重低的农民作用较强。而对农民土地转出行为的推动强度与农民的文化程度显著负相关,对于文化程度低得农民作用较强。对农民土地转入行为的推动强度与农民的非农收入比重显著负相关,对于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作用较强。
(二)政策建议及结论
1.扩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加强技术技能培训,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应当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为农民土地流转创造先决条件。同时应开展对农民的公益性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从事非农产业的竞争能力。而劳动力转移能否促进土地流转则取决于城乡统筹发展,因而政府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配套的户籍、养老、医疗、教育等制度,为促进土地流转提供有力的社会环境。
2.搞好信息服务。当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是有偏差的,尤其是需求。政府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收集和公布信息, 在政策和财政上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比较收益,让农民的转入意愿尽快地转化为现实。
3.政策应继续倾向于对文化程度低的农民的土地转出、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的土地转入行为的推动。中央日渐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已然能够促进文化程度低的农民的土地流转供给和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的土地流转需求。中央不断地创新现行土地流转制度,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对农村劳动者的培训,使得农民可以通过土地转出获得土地收益同时又学会了多种技能从事非农产业,提高了土地流转的供给。非农收入比重高的农民通常文化素质都比较高,掌握较多的科学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当前比较收益低下的情况下,这部分人群多数选择非农就业,造成农民转出土地动力极强,而转入土地的动力极弱。中央制定的政策转变了这部分人群的思想,使得他们愿意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来获得较高的农业收益,进而提高了土地流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FENG,S.,HEERINK,N.Are farm households´ land renting and migration decisions inter-related in rural China? [J].NJAS, 2008, (4):345-362.
[2] 石敏,李琴.我国农地流转的动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1):49-55.
[3] HUANG,JK.,GAO,L.L.,ROZELLE,S.The effect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the decisions of households to rent out and rent in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12, (4):5-17.
[4] 赵光,李放.非农就业、社会保障与农户土地转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102-110.
[5] 黎霆,赵阳,辛贤.当前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4-11.
[6] 杨丹,高汉.信贷市场与农地使用权流转[J].世界经济文汇,2012,(2):60-72.
[7] 罗必良,郑燕丽.农户的行为能力与农地流转[J].学术研究,2012,(7):64-70.
[8] 聂建亮,钟涨宝.农户分化程度对农地流转行为及规模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4,(4):749-757.
[9] HUNTER,J.E.,SCHMIDT,F.L.Methods of Meta-analysis: 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M].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hand wound infection and nursing education.Methods Taking a class three hospital as an example,the data of patients with hand wound infection were investigated.By investigating the situation of hand wound patients who had not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 and th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degree of wound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and injury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level, the time of treatment, the incomplete debridement and the body’s immuni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ound infection rate of hand wound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 hand injury who had not received the wound nursing education.Conclus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 patients to take proper treatment to protect the wound surface.
Key Words:Hand injury; Wound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Nursing education
手外伤是常见的外科损伤性疾病,伤口感染是手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伤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清创不彻底、就诊时间、创缘皮肤张力大造成的局部血运差以及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导致的伤口感染使得患者的康复速度大大降低,并且加大了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该研究通过在2016年6~9月对某三甲医院进行手外伤伤口感染患者的资料收集分析,同时进行护理教育。现研究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16年度以某三甲医院为例,对80例手外伤患者进行调查。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16~68岁。其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有28人,高中22人,其他30人。就诊时间4 h以内60人,超过8 h6人,4~8 h之间的14人。
1.2 方法
以这80例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的文化程度、就诊时间、伤口是否清??彻底、机体免疫力等资料,见表1。
随机将他们分为伤口护理教育组(n =40)与对照组(n =40),两组都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及进行基础治疗。伤口护理组予以相关的伤口护理教育,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伤口的大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2 结果
通过对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发现引起手外伤伤口感染的因素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就诊时间、清创不彻底以及机体的免疫力相关。针对上述相关因素实施了相关的护理教育。80例患者中,出现伤口感染26例,其中伤口护理教育组2例,对照组24例,伤口护理教育组感染率为5%,对照组感染率为60%;伤口护理教育组的感染率对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手外伤伤口感染愈合现状
伤口一旦发生感染,引发局部炎症,炎症加重、脓液淤积、累及其他部位,伤口迟愈等情况,造成患者病情加重,严重的将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我们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做好患者伤口的护理,协助患者康复治疗并给予患者自我护理教育。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使手外伤患者的感染率得到有效的减少,促进患者康复[2]。一旦患者发生伤口感染的情况,则需要增加对患者的关注度,为患者做健康的心理教育。
3.2 相关因素分析
3.2.1 患者的文化程度
手外伤患者伤口感染大多与自身文化程度低有关,主要是接受能力差和思想重视度不够用,尤其是对术前准备,饮食等认知情况有关。对低文化水平病人来说,由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自身的重视度不高等原因,伤后不能自己急救或者预处理,以及在伤口处理后对医务人员嘱咐的注意事项缺乏理解或者依从性差,没有每天按时消毒,定期换药包扎,没有避免一些活动等等导致术后感染。
3.2.2 就诊时间
手外伤患者的伤口感染率与就诊时间有关。在发生手外伤时,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选择去医院的时间较晚,这对于开放性手外伤的预后有很大影响,加大了开放性手外伤的感染风险。患者应当在受伤后的有效时间内就诊,以避免感染[3]。若能在较早时间内进行治疗,那么其治疗的效果就会提高,伤口的感染率就会低,愈合恢复的也就会快。所以为了达到较高的治疗率,减少致伤和致残率,在出现外伤后,就要立即送往医院诊治。及时的诊断以及治疗可以快速改善病情、降低感染的机率。
3.2.3 清创不彻底
彻底清创是控制感染的关键。伤口感染时要彻底清除各种失活组织、加快手术速度,尽量减少细菌污染的时间,伤口的彻底清创是防止感染的重要因素。清理伤口,去除血凝块和异物,切除或修剪失活组织和明显挫压伤的边缘组织[4]。
3.2.4 机体免疫力低下
机体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如病原菌的侵入、心理焦虑或者消极悲观、身体过度劳累等 ,导致手外伤患者极易发生感染。由于免疫力低下,各种原因都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甚至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等,而加重手外伤伤口感染,增加对机体的消耗。
4 护理教育
4.1 术前护理
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解释各项操作目的、流程及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积极引导患者配合医务人员,及早接受治疗,避免延误清创时间。
4.2 术后护理
4.2.1 伤口护理
定时进行伤口护理,更换敷料。注意观察患者皮肤温度、末梢循环?羁觥⑵し舾芯跤形抟斐#?伤口有无出血、感染症状,伤口部位的气味等。如果发现上述情况明显者,应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可以适当给予局部热敷等物理疗法,如组织肿胀明显者,局部可用50%的硫酸镁溶液湿热敷。对于出现发热的患者,首选物理降温;若患者感到疼痛,要了解产生的原因、持续时间、部位等,必要时给予镇痛剂。
4.2.2 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早期根据伤口感染后的临床表现、脓液的性状、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局部制动,避免受压,嘱患者抬高患处,以免感染扩散;及早并彻底地进行清创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争取伤口I级愈合。
4.2.3 功能锻炼指导
告知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根据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指导患者进行相应的活动,防止关节僵硬、肌肉、肌腱粘连及肌肉萎缩,促进受损神经的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5]。
4.2.4 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指导患者进食高能量、高维生素、高蛋白质的饮食。
4.2.5 心理护理
大多数手外伤伤口感染患者情绪焦虑,都很担心预后不好,而且大多数感染患者,常因伤口感染问题感到疼痛。因此,心理护理很重要。作为护士,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的沟通,在充分理解患者痛苦的基础上,从各方面给予他帮助和关心:适时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缓解伤口疼痛,增强他对康复的信心,履行告知义务,消除患者的种种顾虑,从而使他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4.3 健康教育
【关键词】 围孕期 梅毒 感染
近年来我国梅毒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梅毒可以通过母婴垂直传播造成孕妇流产、死产或新生儿感染等不良妊娠结局,严重威胁母婴健康。为了解围孕期妇女梅毒感染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治疗和其他干预措施,我们在2011年7月一2012年6月对苍南县参加婚前检查的围孕期妇女进行了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苍南县内进行结婚登记的所有苍南户籍围孕期新婚妇女。
1.2 方法 静脉抽血3~5 mI,并分离血清,4℃冰箱保存,48小时内完成测定。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测定血清中梅毒非特异性抗体,试剂由上海荣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如阳性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抗体诊断试验(TPPA)检测,试剂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所有试验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pi Data3.1双份录入、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苍南县同期结婚登记并符合条件的对象共4093例,本次共调查3694例,占90.25%。其中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41岁,平均年龄25.16±5.85岁。TRUST和TPPA(+)11例,阳性率0.30%,均为潜伏梅毒。
2.2 梅毒感染与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单因素分析 梅毒阳性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有统计学意义(趋势X2=6.349,P=0.012),见表1;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05),见表2;与职业因素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既往有人流史和无人流史妇女梅毒感染情况比较 梅毒阳性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围孕期包括受孕前、受孕时及受孕后的关键阶段,是影响胚胎发育的最关键时期(1)。目前人们对围产期保健的关注已前提到围孕期,对围孕期妇女进行咨询、指导和检查,可以有效的预防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对母婴的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
Cilbert(2)认为孕前常规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并恰当处理可避免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宣传和强调孕前和早孕期筛查梅毒感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围孕期妇女梅毒的阳性率为0.30%,均为潜伏梅毒,与其他地区比较阳性率偏低(3-5)。主要分布在25-岁和30-岁年龄段,且梅毒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大感染的风险增高,并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梅毒阳性率逐渐下降。与毛小恩等(6)调查结果相似。围孕期的妇女正处于性活跃期,再加上近年来很多年轻人的性观念发生了改变,但他们缺乏相关的性知识,尤其是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的人群对生殖健康知识理解力差,缺少自我保健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对梅毒等性病感染的危害性认识欠缺。因此重点对该年龄段的围孕期期妇女(尤其是文化程度低者)进行健康教育、筛查和及时治疗、干预,将会事半功倍。
本次调查显示:梅毒的阳性率随着人流次数的增多而增高,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内分泌的改变及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下降,尤其是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减弱会使妊娠期间病原体感染机会增加;而人工流产相对妇女机体而言又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损伤,相应地降低机体免疫力,间接增大了病原体感染机率。因此建议妇女采取必要的避孕措施,防止非意愿妊娠发生,避免多次人流或药流后机体抵抗力的下降,导致感染的发生。
鉴于梅毒的筛查试验敏感性高、成本低;检出梅毒后可进行有效的治疗;围孕期妇女的筛查可预防胎传梅毒的发生等特点,在围孕期妇女中开展梅毒的筛查是可行的,其成本一效益比高,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醒华,王临虹.实用妇女保健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96
2 Cilbert CL.infection pregnant women[J]. Med J Aust,2002,176
(5):229
3、杨健,邓蕾,黄新宇,等.广州市区早孕妇女梅毒与HI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56-3458
4、张荣莲 陈烈平 陈起燕,等.福建省38418例妊娠期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8):74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