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16 16:05: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游戏 幼儿教育 激发 自主性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中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由此推断,幼儿教育是未来更高级的教育的基础,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阶段。这就代表着,我们必须在幼儿教育阶段完成孩子的性格、品质、决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建立工作,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那么,要完成幼儿自主性的激发与建立,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是最为常见的活动,而在幼儿的生活中最受到幼儿欢迎的,也是游戏。马卡连柯曾表明过这样一个观点——“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就像活动。工作和服务对成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样。”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游戏对幼儿的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游戏通过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让幼儿在娱乐的同时,收获许多在他们的人生中所必须的人格特征。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手段。下面,就让我来分点简述一下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游戏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我们知道,游戏深受儿童的欢迎,为了玩游戏,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惊人的举动。通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讲述,我们知道,在游戏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为了玩得更好、玩得更开心、玩得更有趣,常常会挖空心思,努力思考怎样才能够将这个游戏更好地进行下去。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许多诸如逻辑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在观察中得知,幼儿在游戏中都是通过行动和感官来进行思考的,这一获取思考的途径,直接导致了他们的意识需要建立在亲身的体验上,即通过经验进行学习。幼儿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实践上,才能够让幼儿有足够的经验积累,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在分别头上戴上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不同图形,接着让他们根据自己头戴的图形,在规定的时间里(比如倒数十个数之内)走到规定的区域内(即戴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小朋友们分别站在一起)。这一游戏,对于幼儿对形状的认知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群体参加这一游戏,更加深刻地认知到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让他们不但能够认清楚各个形状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够有足够快的反应能力,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对于幼儿们的具象图形认知能力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相应的,在这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用于加深幼儿对于认知的记忆,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就完成了相当一部分。

二、游戏有利于人格的健全

游戏在激发幼儿自主性当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表现在智力的激发上,游戏在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上,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人的人格也称个性,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幼儿正处在一个人格形成的阶段,普通的教育很难涉及到人格的方方面面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培养,容易造成孩子的人格缺失,导致各种的心理疾病。在游戏的帮助下,我们就得以顺利解决这一难题。

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拼图比赛的形式,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一幅相同的拼图,胜出方可以获得糖果等奖励,但是失败者就要忍受没有糖果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游戏,并辅以相应的奖惩,我们可以让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又必须有优秀的个人表现和良好的分工方式,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拼图。比赛结束后的奖励与惩罚,能够让胜出的幼儿学会分享,而败落的幼儿则能够学会面对失败、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就兼顾到了幼儿人格的各方面锻炼,有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换句话说,我们在幼儿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三、游戏有利于规则意识的形成

在幼儿的自主性激发和建立过程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需要我们去完成,那就是规则意识的形成。要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对规则意识的概念有所了解。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作为现代人必备的一个意识形态,规则意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游戏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上所作出的贡献是,通过游戏规则的形式,让幼儿学会遵守事物中间运行的规则,通过游戏当中对规则的建立和遵守,渐渐形成规则意识。为了成功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我们需要在游戏中强调规则的存在和作用,要求幼儿有遵守规则的自我约束,让他们学会在有规则存在的情况下完成游戏。同样是用奖惩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于是建立起规则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从而加重幼儿对于规则的重视程度。

四、结语

自主性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通过引导幼儿进行合理有效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渐渐完成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健全和规则意识的形成,孩子们的自主性的激发和建立,也就完成了大半。而剩余的部分,就需要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完善。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有着非常美好的明天,聪明的教育者应该懂得结合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来完成幼儿的教育,从而在我们的幼儿身上建立起完整的、强大的自主能力。游戏的重要性,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要想拥有优秀的孩子,我们必须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游戏中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尽情玩耍的同时,激发良好的自主性,这样的孩子,才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 幼儿 家庭教育 规则养成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规则是对空间以及自由所提出来的某种意义上相对的约束和限制,规则是一种很好的秩序与规范,能够使人的各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发挥出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享受到更多的乐趣。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培养,就能够使幼儿规则意识以及行为得到巩固,为孩子未来良好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关于规则意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家长以及老师在教育中点点滴滴渗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使幼儿更加适应以后的校园生活,更加适应社会生活。

1 目前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1.1 居高临下,意识缺乏

目前,存在一些家长,他们与孩子处于不平等的状态,在孩子面前总是会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这样是很不恰当的,对孩子在规则养成方面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因而,家长应该摒弃“家长说的话都是权威的,是不可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因为父母往往也是存在着缺点的,也往往会有讲错话的时候。家长在家庭生活以及家庭教育中都要尊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应该是贴心的,应该是孩子可以向其倾诉的朋友。同时,家长也应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如果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都要勇于承认,而且,如果孩子的观点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

有的家长认为幼儿现在年龄还小,如果对他们确立规则的话就有些早了,也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的教育一直大力提倡要充分展现孩子的个性,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性,如果加强对幼儿规则方面的培养那么就会违背这个原则,对幼儿管得太紧也会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展现。这些观念都致使了一些家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规则的养成而有所忽视。正如孔子曾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说明自由是那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自由却也是建立在所有人都能够遵守规则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关于规则的教育并不是限制自由。

1.2 自相矛盾,方法不当

部分家长意识到孩子如果在幼年的时候没能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这将会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因此,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给孩子制订了很多家规。然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之中,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方法不当这一问题。除此之外,有些家长不能够以身作则,却只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要遵守规则,自己却不按照规则来行事;有的家长之间对于规则教育的理念不一致,比如爸爸要求要这么做,但是妈妈却又要求要那么做,这会导致幼儿无所适从,有的孩子还会趁机利用家长之间的分歧来“投机取巧”。还有的家长存在着对规则的程度把握不准的问题,例如,有的家长规则过度,然而有的家长却规则淡漠。

1.3 自暴自弃,执行困难

有的家长在谈到给孩子确立了许多规则要求的时候,总是会抱怨执行起来十分困难。家长往往都有这样的抱怨:“我已经厌倦了整日对他们唠叨个不停,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规则对他们似乎一点都不管用,每次我都得不断重复提醒。”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性的制约,他们一般无法具备很强的规则行为以及规则意识。因此,家长肩负教导幼儿的义务以及责任,不能听任孩子自由发展,正因这样,家长才更需要加强引导与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形成、规则行为的养成。

2 家庭教育中关于幼儿规则养成的对策

2.1 体验后果,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有时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够使得幼儿由他律转变到自律。适当地让幼儿接受一定的自然后果法,是有必要的。“自然后果法”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他主张对儿童反复的过失采用“自然后果法”,即让儿童凭自己的直接经验接受教育,体会自己所犯错误的自然后果,从而学会守规则。

当然,这种方法是要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还要和引导说理相结合,要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意,让孩子能够慢慢感悟,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2.2 巧用方法,理解规则

孩子的规则教育不应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如果家长要采取强制的手段让幼儿识记规则,那么,可能只会是暂时记住,真正的执行效果并不会很好,这是由于幼小的孩子无法一直自然而然地记住并且遵守规则。所以,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都喜欢游戏活动、爱听故事这些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东西在规则教育当中。这些方法能够让幼儿更加容易地接受并且理解规则,效果也会比直接的强制命令要好得多。

2.3 创造条件,执行规则

有的时候,当孩子具备了一些的规则意识,但是却仍会出现时常违规的情况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执行规则,从而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例如给孩子创造交往的机会。经常带宝宝到有孩子的朋友家里去,或鼓励宝宝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给孩子们提供在一起玩的机会,这时成人最好不去关注他们。尽管孩子之间不时会发生磕碰,但恰恰是彼此之间的冲突,使孩子们懂得了哪样做行得通,哪样做是行不通的。

2.4 及时鼓励,巩固规则意识

鼓励以及表扬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但要有物质上的满足,还要用点头、微笑、抚摸等肢体动作,来对幼儿某一遵守规则的行为的表现表示赞同,所有这些都是一种对孩子的肯定,都是一种表扬,从而让幼儿巩固规则意识。

3 结语

规则意识以及规则执行能力,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作用,社会任何地方都会存在着不同的规则,同时,不同的社会角色也需要遵守不同的规则。如果社会没有规则,那么这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一定会是一个不正常的社会,甚至是无法生存的社会。但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并且见效的,这需要反复、长期的引导,只要家长用自己的耐心以及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能够使得幼儿把各种规则,化为他们自觉的、自主的良好行为,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

参考文献

[1] 陈露露,袁鲁.谈论幼儿的家庭教育.文学教育(中),2011(1).

第3篇

家庭会议:确立共同目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而运营好一个家庭需要经常性的做出很多决定。比如家庭生活中关于装修房子、购买贵重物品、假期安排等等,可以通过召开家庭会议来商议和做出决定。通过集体商议和决定,以及对决定的尊重,可以培养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找到正确的问题解决机制,避免因为个人偏见带来的主观误判。其实,对一件事情的判断和决定是否正确,其重要性远不如以何种方式来达成目标以及决定的过程是否能够得到所有成员的支持。

小游戏:建立规则意识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一种认知、规则、能力训练,是学习和掌握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学习,也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也经常会带领孩子一起做一些游戏。比如小学低龄孩子的父母,经常会带他们去户外踢球玩。自发的踢球活动往往很难开展下去,要么是孩子之间形成了小团体经常性发生纷争,要么很快就索然无趣,兴趣转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孩子没有建立起规则意识,无法形成团体合作和竞争。

要想真正有效地组织对于儿童自身成长有意义的活动,家长一定要跟孩子讲明所参与游戏的规则,比如跟孩子一起商议分组、划定踢球的边界、输赢的积分规则。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们通过对规则的遵守,对团队合作的努力来获得成长的奖励。

做家务:增强协作能力

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还要在实际生活中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做家务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然,事先给孩子一些思想准备,对家务劳动与家庭生活进行一些讨论是必要的:关于孩子的年龄与做事的能力,关于大家生活在一起应相互帮助,关于每个人应负的责任,随后便是列出家庭生活所包括的劳动项目等。这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知道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花费多少劳动,因而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这样的讨论会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家庭是一个生活团体的概念,每个人都要各司其职、相互帮助,才能生活圆满。

孩子们从小在家庭中学到的知识、培养的精神,都会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而在长大后带入社会。做好一件具体的事情并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面对遇到的困难。父母要和孩子一起,确立共同的目标,关注细节,努力合作,最终完成任务。

(陶勇 北京金战家长学校副校长)

第4篇

关键词:父亲参与;亲子游戏;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277-02

著名的幼教专家陈帼眉教授认为,家长对小孩子的教育,第一就是培养他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就是跟孩子做亲子游戏。亲子游戏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以亲子感情为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孩子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而进行的一种活动。[1]开展亲子游戏,是家长与孩子的需要,也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父亲角色理论也认为: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最基本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玩伴,父亲的主要抚养行为是与儿童游戏。[2]但在传统的研究中,探讨父母在亲子游戏过程中角色和作用时,通常是将父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或者主要探讨母亲),但现实是父亲拥有着区别与母亲的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男性的性别特征及其与儿童交往中显示的独特风格,使父亲理所当然地成为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一、父亲参与亲子游戏的意义

(一)有利于儿童认知的发展

父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父亲的性格、能力等独特特点,特别是父亲与儿童在交往上的独特性,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研究也证明:父亲与儿童游戏的作用不能被母亲行为所代替。[3]父亲陪孩子玩耍时往往比母亲更具新意,他们喜欢和孩子玩些嬉戏性游戏,如挠痒痒、追和跑、藏和躲或是带有一定冒险性、异想天开的游戏,他会让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肩头,做飞机状奔跑,这些游戏以触觉和肢体运动为中心,会给孩子以更新奇的感受。从父亲那儿,孩子能够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也能更广泛的认识自然和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花样变换多样的玩法,使孩子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并发展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从而促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有利于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父亲参与亲子游戏有助于亲子之间安全依恋的形成,安全依恋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往往会使孩子更活泼、勇敢、更有创新意识;使孩子更自尊、自信,责任感强,也更易与人接近,与人合作,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父亲往往是男孩的模仿对象,父亲表现出的自尊自信、坚毅执着、勇敢正直、诚实无畏等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男孩子。而对女孩来说,与父亲接触,会使她们情绪更稳定,并能在柔顺的性格中增加自信、果断、开明、坚强等优良品质。[4]可见,父亲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孩子良好个性品质的重要源泉。

(三)有利于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

父亲比母亲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进行社交活动。父亲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能够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丰富了孩子的社交内容。父亲能够影响孩子的交往态度,使他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另一方面,父亲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中,较多采用平行、平等的形式。父亲给予较多的鼓励,给孩子更多的操纵和掌握交往过程的机会,促进了孩子交往技能的提高。在与父亲的亲子游戏中儿童也能学到一些行为准则,而且懂得更多的交往技巧,对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父亲参与亲子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父亲们也开始意识到与孩子交往的重要性,但是交往频率最高的活动往往还是教孩子学数学、音乐、识字等,偏重幼儿智力的发展,忽视了游戏的作用,认为游戏与教育孩子没什么联系,开展游戏是幼儿园的事,认识不到通过游戏可以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或者密切亲子关系。

即使父亲与孩子游戏,与过去那种追求无拘无束的游戏相比,现在的这种游戏受到了更多“规定”的制约,承载了父亲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给予过多的期望。孩子的游戏加入了更多的人为因素,父亲呈现给孩子的游戏似乎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如益智、益脑,父亲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开始与智力开发的手段划上等号。父亲在与孩子游戏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本身需要什么,游戏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游戏对孩子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则考虑的较少。

(二)游戏意识淡泊

在一项关于亲子园游戏的调查中发现,在亲子园的游戏中90%甚至100%全是由母亲、祖辈和保姆参与,问卷调查发现产生这一现象的客观原因是父亲忙于养家糊口,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无暇照顾孩子。主观原因是父亲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认为看孩子是女人的事。[5]在新浪网的亲子教育论坛上发起过一项题为“你在家都陪孩子做些什么?”的讨论。有一个从事IT行业的父亲这样写道:“大多数的情况,我没有时间陪伴儿子,虽然同居一室,但是儿子很少有见到我睁眼的时候。”更别说有充足的时间陪孩子游戏了。由此可见,目前多数父亲的游戏意识淡薄,一直忙于工作,认识不到与孩子游戏的重要性,觉得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在爱孩子、关心孩子了,所以不能主动地抽时间陪孩子游戏。

(三))游戏经验匮缺

有些父亲愿意与孩子游戏,但是由于对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不够,不知道孩子在游戏时的某些特殊需求,不懂得孩子游戏的特点,只好凭自己的意愿来陪孩子玩。游戏的材料主要以购买现成的居多,自制的玩具较少,有些玩具由于玩的时间太久或者没有新颖性,在与孩子游戏时,提不起孩子的兴趣;父亲与孩子经常玩的是些戏嬉戏性游戏,内容单一,同一种游戏玩的次数多了,便会使幼儿产生厌烦情绪而不愿再玩;有的游戏角色需要父亲投入一点,但父亲碍于做家长的面子而不能深入的投入进去,父亲扮演的角色不够形象逼真,致使孩子的游戏热情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愿与父亲做游戏。

三、父亲参与亲子游戏的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在亲子游戏中渗透教育

父亲参与孩子的游戏可以促进孩子认知、社会交往技能、个性品质等的发展,作为父亲要更新以往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孩子数学、识字、画画、音乐就是最重要的,偏重智力发展,忽视了游戏的作用,父亲应该认识到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的重要性,父亲可以在游戏中有目的的把知识技能及孩子品质行为习惯的教育渗透其中,而不是一味的把自己觉得有用的知识硬塞给孩子。

(二)增强游戏意识,创设亲子游戏的环境

爸爸这个称呼在孩子心里是什么?是漂亮的房子、汽车或高档的玩具,还是情感和对孩子的理解?如果父亲能仔细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你一定会听到:爸爸,工作与我您更喜欢哪一个?我喜欢您像我一样能在地上爬、玩水、玩泥,甚至把衣服弄得脏脏的,然后开心地抱在一起大笑。其实在孩子的心中他希望自己的父亲能是一个自己喜欢的玩伴,能与自己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而不是把自己放在一边置之不理。由此,作为父亲应该更新观念,充分地认识到父亲的爱并不单单体现在提供物质需求上,还体现在精神和情感上的关怀和体贴,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抽出时间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并且积极地为孩子创设游戏的环境。

父亲在家庭中为孩子创设游戏的环境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家庭房屋的布置上父亲应给孩子留有一席之地,为孩子创设一个相对独立的居室,这个小居室或小角落的布局应充分考虑儿童游戏的特点。

(三)了解儿童游戏的特点,积极参与亲子游戏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幼儿期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游戏。父亲要参与孩子的游戏首先要了解孩子游戏的特点,进而激发孩子与父亲游戏的乐趣。父亲可以经常地与孩子玩些创造性游戏(如角色扮演的游戏、搭积木等),这些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型人格,并开发智力。同时利用男性一般在体力和运动技能方面优于女性的特点,多带孩子到户外玩些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游戏,如玩球、骑车、游泳等,经常的变换游戏玩法,提起孩子游戏的兴趣。通常有父亲的陪伴与指导,孩子往往玩得更积极、更投入,也更感到安全;在与孩子游戏中,利用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严感,帮助孩子建立游戏规则,尤其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为孩子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亲子游戏时,父亲要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玩的游戏。要把孩子视为游戏的主人,让孩子充分发挥其独立能力。在游戏中扮演好角色,提高孩子游戏的热情。父亲也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玩具,选择玩具时要考虑到其教育意义与艺术性,并注意安全,物美价廉;也可以可给孩子提供一些不用的废旧物品,如空饮料罐、空盒子、碎布、零碎毛线等,启发孩子动手动脑,自己制作各种玩具,并用自制的各种玩具与孩子一起游戏,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与父亲一起游戏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倡导亲子游戏的意义与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Tamis―LeMonda CS.Conceptualizing fathers’roles:Playmates and More[J].Human development,2004,47(4):220-227.

第5篇

【摘 要】“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的一句话。对与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体育课;学习习惯;小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上课效率的保证,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教师抓课堂常规

在体育教学中,课堂常规要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去,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从点滴做起,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意识。

上好每个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并且将课安排在教室上,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学期主要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包括上课的着装、考勤制度、纪律要求、队伍集合地点、阴雨天上课要求等。教师还要明确上体育课哪些事情是一定不能做的,哪些事情是一定要做的,该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样的事情。

做好学期中的课堂检查工作。每个学期的开始阶段,学生的课堂常规意识相对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意识淡化,思想松懈,在这时候,教师就要进一步加强课堂常规的教育,使学生的不良现象还在雏形就被“消灭”。

在每个学期结束,对课堂常规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整体的课上情况作出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课堂常规的重要性。

二、教师抓听课效率

由于体育课一般情况下是在室外,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学在室外上课时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我在学生分散注意力的时候,我会采取集中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回到我身上:立刻停止说话,此时课堂一片寂静;故意找不认真听的学生回答问题;集体做注意力集中练习如:反口令练习等。课堂效率是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教师抓安全练习

体育课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上体育课的同时,危险性要比其他课要高。课上会有:跑、跳、投掷等一系列的活动,教师一不注意,学生就有可能会意外受伤,所以,体育课的安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来增强课上的安全性呢:课前规划好场地,上课的时候,规定学生在指定的区域活动;在课堂常规后,带领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每个小组设立组长,负责督促本小组学生,维护小组纪律和秩序。

学习不是学生一味在学校就行的,在家中,家长对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起到模范作用,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所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家长平时要锻炼孩子的耐力

虽然很多孩子平时经常会到室外跑跑跳跳,但正规的体育运动并不多,所以耐力素质并不好。然而,耐力可以通过后天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持之以恒的锻炼、甚至较长时间的家务劳动来提高。建议家长利用暑期,带孩子进行游泳、晨跑、上下楼梯、跳绳等运动,如果家长一起参与练习,孩子一定会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除此之外,安排孩子每天做一定时间的家务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力素质。

二、家长应该多磨一磨孩子的耐性

如今的学生,普遍都没有很好的耐心,我们应该让学生多体验“等”的感觉。比方,带孩子去超市购物,让他体验在收银台前排队等待的滋味;要有始有终地让孩子玩,在孩子专心玩一些积木或者看书之类的,不能叫他去做另外的事情;在孩子拼图还没拼完时,也不要叫他去洗澡;在平时的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有始有终地做完一件事情,是培养孩子耐心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学会遵守游戏规则,规则性游戏最适合用来培养争强好胜孩子的耐性。比方“下棋”,不管是围棋、象棋还是飞行棋,都是强调规则的游戏。家长在陪孩子玩游戏时,不仅能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规则的意义,还能分享游戏带来的乐趣,无形中慢慢提高了孩子的耐性。

三、家长灌输健康、安全知识

在学校中,教师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在教师讲授一些安全知识的之后,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知识会有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大家都知道,“安全隐患猛于虎”,但是,有些孩子却缺乏一定的安全知识。特别是有的孩子常常磕磕碰碰,弄伤了自己也不在意,而一旦伤口感染细菌,问题就大了。所以,简单的健康、安全知识除了在校学习之外,家长也应直接参与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校期间觉得身体不舒服、或者身上弄伤都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老师,做到尽早处理好问题;走楼梯的时候应该靠右边,不能推搡,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外出时,穿越路口要走斑马线,能识别红绿灯信号,做到不闯红灯等。

也许,一个学生的缺失,不会影响整个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一个孩子的缺失将会是对整个家庭万分的打击,所以,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寻找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去培养他们。

第6篇

关键词:幼小衔接;自我管理;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040-01

近几年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越来越认识到了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幼小衔接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入学适应情况和今后的健康成长。在近几年来发现孩子在小学期间主要有以下情况不适应:儿童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差,不能适行为自控能力差,对严谨的课堂规则不适应;儿童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差,没有形成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意识,遇到问题不会想办法去完成的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之自我管理能力,是我们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引导大班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侧重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自我管理能力呢?

一、提出规则,关注常规自我管理

进入大班后,孩子们虽然各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自理能力提高,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也有了。但是,我发现,有许多孩子还缺乏一定的常规自我管理能力。如:有时孩子会忘记老师交代的任务没有完成,就会推脱到家长身上,而且会找很多理由,如“奶奶忘了拿了”“我没时间”等等。还会出现小朋友东西不翼而飞的现象。习惯了指挥大人,习惯了大人照顾自己,而不知道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应对自己负责。在幼儿园,孩子是出于被照顾的地位,而且幼儿园教学以自由活动和游戏为主,孩子会比较轻松。而小学教育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小学生活更加程序化,秩序性更强。一个个环节非常清晰。

本学期,我试着让常规的一日生活学习安排,使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和行为进而试着管理自己的任务。要开始关注有目的的,有系统的学习。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活动和学习,从中培养孩子的入学要进行的环节意识,使孩子在主观意识上做好进入小学生活的准备。

二、以规则意识建立为关键的幼小衔接

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家长和幼儿园配合并持之以恒,平时做事丢三落四、不守规则的孩子很难在学校中有出色的表现,有良好的倾听习惯,注意力集中,对学习有兴趣,有相对独立自理能力的孩子,他们一定能很快的融入新的学习环境。

(一)改进奖励制度,提高自控能力

到了大班以后,我首先和幼儿一起讨论建立了班级公约,并一起制定了各种奖励和惩罚制度,比如,入园不迟到、遵守上课纪律,建立小贴纸一张,不按时完成作业罚停一次区域游戏等。

(二)实行签名游戏,增强责任意识

进入小学之后,经常发现一年级的小朋友因为适应不了学校的作息安排,没有时间观念,晚睡晚起,经常有早上上课迟到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一天教学活动。为了培养幼儿早睡早起的习惯,养成不迟到现象,增强幼儿的责任心。结合大班幼儿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的年龄特点,我开展了晨间签名活动,每月准备2张红绿色纸,在幼儿园规定时间入园的幼儿签名在绿色纸上,迟到幼儿则签名在红纸上,一个月下来,红色纸上从原来的10余名幼儿,到后来的没有。这样的签名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的责任意识,再没有出现上幼儿园迟到现象。

三、做好儿童入学前的心理准备

1.营造循序渐进的外部条件。要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必须重视一个客观因素,即实现幼小之间时间和环境的柔和过渡,这对儿童身心正常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做法:第一,遵守作息时间、养成幼儿按时起床,按时入园,按时离园的好习惯。第二,加强幼儿体育锻炼,重视幼儿对独立性的培养,使之入小学后能坚持小学的紧张生活;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缺乏自理能力,就容易产生自卑感。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a、培养孩子认真听讲、边听边读边思考,在上课时发现孩子东张西望要及时纠正。b、做什么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c、培养孩子提问题的习惯,并将学到的知识主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2.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告诉幼儿小学和幼儿园的区别,侧重讲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上课为主,上了小学的第一学期就要学会汉语拼音,认识200多个汉字,要考试,小学生上课要注意听讲,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都要求孩子有一定的意志力,而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要从克服困难开始。

四、重视家园合力,共筑和谐之桥

第7篇

整理能力,是幼儿日常行为规范中良好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幼儿学会整理,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生活有序,做事认真仔细有始有终等良好习惯,也能使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培养幼儿的整理能力还可以使环境保持整洁,好的整理习惯还可以让幼儿顺利的进入小学的生活学习,此后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幼儿整理习惯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幼儿不良整理习惯的具体表现

1.晨间活动结束后,玩具柜里的物品杂乱无章,几种棋类玩具混在一起,计算操作的材料放在了语言角,美工篮子里放满了废纸、剪刀和双面胶;

2.图书看完后书架上一片狼籍,有的图书倒着放,有的图书斜着放,有的图书封面和书分开了散落在一旁,还有的图书掉在地上;

3.活动区活动后,小商店的商品还在理发店里放着,火锅店的餐具落了一地,服装店的服装有的没叠好有的没挂好;

4.户外活动回来,衣服随手放在桌上……

二、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如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已经成了溺爱,吃喝拉撒都一包到底,使孩子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还认为孩子太小,整理之类的劳动应该由大人来完成。

2.家长的观念意识错误,注重孩子的学习,忽略习惯的培养。

3.家长、老师态度不够坚持或前后要求不一致,看到孩子整理得慢或没达到预期效果,就马上动手帮助。

三、培养幼儿良好整理习惯的有效策略

1.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其知道让孩子整理的重要性

父母自己先要认识到,健全的性格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对孩子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顾虑多多,毫不放心,创设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依赖性。为了改变家长的这一观念,我们通过谈话、家长会、家园桥等,来提高家长的育儿意识,从而调整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相信孩子,大胆放手,鼓励孩子独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教师的榜样作用,幼儿潜移默化受影响

《纲要》明确指出:“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和幼儿朝夕相处,是幼儿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给幼儿以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教师的潜移默化长期熏陶下,幼儿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并以此来检验和调整自己。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做到“哪里拿、哪里放”,物品要放在固定位置,用完书后及时将书放回原处,写完字后及时把笔放回笔筒,布置环境后及时将各个物品归纳收拾,将垃圾整理。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到处整洁了,在不经意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了。

3.开展多种活动方式,强化整理习惯的形成

首先,利用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我要回家”――玩具哪里拿哪里放;“我也来当家”――请幼儿学做主人,整理班级物品;“谁的小手灵巧”――比一比谁整理得又好又快。

其次,一起建立规则,突显幼儿自主性。《纲要》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显“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幼儿积极参与讨论“怎样让我们的教室变得干净整洁?”“活动区的物品应该怎样收拾?”“图书角的图书应该怎样摆放”“手工区废纸放什么篮子、材料放什么篮子?”这些问题老师和孩子共同商量共同制定了合理的规则,制作出了与物体相应的标记贴在放物体的位置,幼儿活动后,按标记复位,就不再出现不知道放哪里的现象,由于规则是大家共同制定也是大家亲自设计的,因此幼儿有了很高的责任意识,收拾整理时能很快乐很积极地投入,幼儿的收拾整理习惯就养成并内化了,环境也更加的干净整洁了。

再次,肯定支持,提高幼儿主动性。习惯的养成是行为习惯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平时,发现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就紧紧抓住契机,随口的一句“你摆放图书的方法真棒”“你的玩具整理得真整齐”,很多孩子就会把自己看后的图书放好,把玩具送回家。另外,我们还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来调动孩子整理的积极性,如:在评比活动时开设整理栏,对有整理行为的孩子就奖励小五星小笑脸;在吃饭时能主动整理餐具的,请他当值日生,督促其他的孩子整理餐具。

4.家园合作,促使习惯成自然

第8篇

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父亲虽不能代表自然界,却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另一极,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学技术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风纪的世界、阅历和冒险的世界。

 

——德国哲学家弗罗姆

近些年,有很多的文章在谈到孩子的早期教育时,都会强调妈妈对于婴儿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两岁以内,提出妈妈要无条件接纳、注重情商教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观点。李双江之子的事件发生后,“养不教,父之过”的声音充斥媒体,父亲这个角色被拉进大家的视线,大家不禁想知道父亲对于一个家庭的意义何在、他的功能与妈妈有何不同、缺失父爱又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小兰的爸爸

小兰的爸爸是个老好人,对谁都和和气气。从开始工作起就一直待在一家国有企业,十几年下来,工作做得还行,职位上没有任何变化。他在家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做饭、打扫卫生、修修补补。爸爸从来没有对小兰发过火,有时候妈妈骂小兰,爸爸想劝和还会被妈妈连带着一起骂。在小兰眼里,爸爸是个十足的窝囊废。用妈妈的话说,你爸像个娘们儿一样,一点血性都没有,升职、涨工资永远轮不到他……小兰想,妈妈如果不是思想保守,早就和爸爸离婚了。

 

小兰从小争强好胜,事事争第一,是妈妈的骄傲。现在她已经28岁了,留学回国后在一家500强的企业做中层领导。一切都很好,唯一的问题就是小兰找不到男朋友。并不是没有男人喜欢小兰,只是小兰一个也看不上,独自一人时,小兰想是不是天下就没有一个好男人呢?

 

按理说,小兰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家庭,父母双全,而且他们都很少离开家陪在小兰身边。但爸爸虽然在家,却是一个被妈妈“阉割了的男人”,随时可以被妈妈骂得狗血淋头。在小兰的眼里,这样的爸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和威信。所以小兰会在心里贬低男人、对男人失去信心,认同妈妈、认同女性。如果在小兰的家庭里长大的是男孩,也不会认同父亲,反而是认同母亲,这样他就失去了男性榜样,个性容易“女性化”。所以小兰的父亲只是在角色上存在,在功能和位置上却是缺失的。

 

规则、边界、力量

如果说在一个家庭里,母亲的功能是温暖、理解和包容,父亲的功能就是规则、秩序、边界和力量。母亲的功能和父亲的功能,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缺一不可。

建立规则

有个心理学实验,把一群小孩子先后放在有护栏和没有护栏的蹦蹦床上玩。结果发现,孩子们在有护栏的蹦蹦床上活动范围很大,从中心到边缘都有小孩;而在没有护栏的蹦蹦床上他们都挤在中间,活动范围小,看上去没有安全感。可见,护栏既是限制又是保护,它把孩子限制在护栏里面,同时又保护着孩子可以安心地跳来跳去。父亲在家庭里就扮演着护栏的作用。父亲通过“立规矩”让孩子认识、了解规则并按照规则行事,这看起来像是一种限制,但实际上是重要的保护,保护孩子免受违规甚至是触犯法律的惩罚。

 

从依赖走向独立

两岁之前,孩子和妈妈之间是“封闭的二人关系”——相互依赖、满足、欣赏,边界不清,融合在一起。一个积极、强有力的爸爸的介入,会帮助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切开这种“二人关系”,走向“开放的三人关系”,促进孩子完成“分离一个体化”的过程。如果爸爸常不在家,或在家只是隐形人,或是离异家庭,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就会跟妈妈一直相互依赖、相互控制、界线不清,不利于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很多上学后又以各种理由休学、退学、逃学的孩子就是这种情况,他们无法独立面对社会,在潜意识中找到各种理由回到妈妈身边,和妈妈继续纠缠。

 

逐渐社会化

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妈妈和孩子有很深的情感联结,妈妈总是能及时地、无条件地、积极地响应孩子的各种需求,这让孩子产生幸福感、对他人和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自信等能力。而爸爸的爱却是有条件的,要获得爸爸的爱和奖励,必须遵守他设立的规则。从这个角度来说,爸爸就代表着社会,只有当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时,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并适应社会。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爸爸的过渡,直接让他离开妈妈跟他人接触,对孩子来说就比较难,适应过程也会更曲折。

 

性别意识

父爱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有重要意义。男孩认同父亲,能够站在“男人角度”看待妈妈和外部世界,这时,他是有竞争力和有能力的;一个被妈妈尊重和欣赏的父亲角色,会帮助女孩站在“女人的角度”和妈妈认同与竞争,变得有女人味和有魅力。

 

父亲不在,如何“补位”

我曾经接到过一个咨询,来访者是小宇妈妈,她33岁,孩子小宇一岁。小宇妈妈说小宇爸爸接到公司的通知,要外派到欧洲去工作两年。这个机会是小宇爸爸期待了好久的,专业学习、回来后的升职机会等都让小宇爸爸心动不已。但小宇妈妈的苦恼是,孩子这么小就没有爸爸的陪伴好不好?而她一个人要怎么又当爹又当妈地带好孩子?

 

其实小宇妈妈的问题很多家庭都曾面临,只是离开的时间长短、孩子年龄不同而已。那么当父亲暂时缺席时,妈妈要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1. 保持爸爸与孩子的联系。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说,爸爸真实的存在都是对家人最好的安慰。所以爸爸要尽量常回家陪孩子,充分发挥爸爸在孩子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果爸爸回家困难,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保持和家人的联系,让孩子感觉到爸爸的存在。妈妈也可以创造机会,带孩子去探望爸爸,多和孩子讲爸爸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情况。父母要共同努力,切实地让爸爸作为“第三者”积极地介入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二人关系”。

 

2. 树立爸爸的形象。在孩子面前,妈妈要多提起爸爸,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爸爸的作用与优点。如果妈妈在孩子面前总是指责爸爸,特别是把夫妻之间的矛盾告诉孩子,希望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对孩子绝对是一场灾难。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些男性和女性榜样。对于离异家庭,妈妈可以给孩子找“爸爸替身”,比如,外公、舅舅、继父等。当他们在孩子心中承担起“父亲”的职能时,会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

 

特别要提的是,继父和孩子并不是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不过是生活在一起的成年男人和孩子的关系。妈妈无法通过命令让孩子接受和爱继父,只有当孩子愿意信任继父,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才能建立。

第9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家庭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大家庭到现在小型化、简单化的家庭结构,孩子们也大多为独生子女,很少有兄弟姐妹。另外,现代的城市生活方式,封闭式的住宅和公寓,使得孩子们越来越缺少与小伙伴的交流与玩耍。远离了发展孩子们合作意识与能力的环境,加上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孩子们与他人交流的积极性。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呢?

我认为最佳的途径是顺应幼儿的心理自然发展规律,培养幼儿与父母的合作,与老师的合作及与同伴的合作。培养幼儿与父母的合作主要靠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倾听孩子的声音,言传身教,以榜样来教育孩子,如遵守社会规则适应社会的发展等等。与教师的合作,如:幼儿对上手工课兴趣较浓,他们都爱利用自己的小手折叠,创造出美丽、形态各异的作品来。下课后,教师把幼儿的作品贴在墙上供大家欣赏,这时幼儿都纷纷跑过来帮助老师,有的拿胶水,有的拿剪刀,帮助老师完成张贴任务,同时自己也感受到合作的愉快。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是极其重要的一点。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与同伴的合作。例如,"运西瓜"是幼儿比较喜欢玩的游戏之一,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人一组把"西瓜"运到指定的筐内,看哪组幼儿合作的最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同时又不能把"西瓜"掉了。这不仅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且对更好地加强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实现了现代幼儿生活中无兄弟姐妹的心理情绪补偿,使幼儿们得以健康成长。如大带小、大帮小的活动,鼓励大班的幼儿,主动邀请小班的弟弟、妹妹做游戏,乐于带着弟弟、妹妹一起玩,主动关心爱护弟弟、妹妹,教弟弟、妹妹玩耍等。这既让大班的孩子感受到了做哥哥做姐姐的乐趣和自豪感,又让小班的弟弟妹妹感受到了来自爸爸妈妈和老师之外的关怀和爱护。其次,合作可以让孩子们发展更协调、更全面。通过孩子们与同伴一起玩耍,相互合作,让他们感受到互帮互助、协调努力的必要性,产生合作的需要,进而激发其合作意识,并通过多次重复使合作成为一种习惯加以巩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要培育有强烈集体主义精神的合格新一代。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的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成功提供强劲的动力!

第10篇

一、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现状

1.从“文本”向“生本”转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育儿为本,素质为先,已成为幼儿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理念,也得到广大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幼儿教师作为孩子的“心灵之师”,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这也成为社会各方的普遍共识。

2.从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

受活动场地所限,加上传统重保轻教思想的影响,幼儿体育教学沦为做做游戏、唱唱儿歌,活动模式固化,忽略了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孩子只能机械、被动的应付了事,缺乏新颖性、创新性,教学尚处于传统固化了的封闭思维状态,幼儿的学习效果不明显。但有些幼儿园已正在努力改进,使活动呈现方式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活动空间也日益扩展。

3.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讲解、示范、练习,是幼儿体育教学的基本教法。但是,要防止教师牵着孩子走,孩子围着教师转,让孩子适应教师的教,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是以教定学。而素质教育则要求让孩子主动学习,突出孩子的主体地位。

二、幼儿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目标空泛,体育课堂常规基础教学环节薄弱

传统教案的核心是幼儿教师对教材熟悉掌握的程度及教学能力,不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即孩子只能按照幼儿教师所规定的内容、方法、时间去学习,幼儿教师也只关心孩子学会了多少和有多少人学会,而忽视诸如稍息、立正、向前看齐等课前教学常规的训练。再加上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特别是隔代亲情况更为普遍,这就造成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心理脆弱,怕累怕苦,遇到不顺就哭,遭遇挫折就退缩。

2.教育方式单一,幼儿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现在幼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出现孩子喜欢体育活动但厌恶体育课的状况。例如,投篮活动中,个子矮的孩子由于力量小、篮圈高,大多投不进去,影响积极性,总是表现的情绪不高。

3.活动过程中安全管控意识薄弱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但在活动过程中,有时监管不到位,往往导致损伤事件的发生。如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老师鼓励说,看谁先找到妈妈,以抓到“青蛙妈妈”为准。大部分孩子按老师指定的路线图,但有的孩子性子急,他不按照顺序来找,而是越过中间的“动物”,直达目标,更有的孩子出于好胜心理,在还没有接近目标时,由于跑的太急,和“青蛙妈妈”撞上,导致受伤。

三、加强幼儿体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1.育儿为本,健康第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所以,要认真学习和领会纲要精神,从幼儿园体育资源和孩子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入手,以孩子的成长诉求和个性化发展为主线,紧扣幼儿生理发展特点和体育课件教学计划,选择和设计活动内容,重视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的终身体育意识。就一堂课来说,活动内容尽可能全面多彩,既要有行走、小跑、向上跳的动作,也要有爬、钻、攀等方面的动作,锻炼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

2.整合资源,优化方式,夯实课堂常规教学基础

幼儿体育课堂常规是幼儿体育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和教学特点的总结,也是个人体育素养的提炼。从集合、点名到讲解游戏规则,从游戏过程注意事项到游戏结束清理现场,幼儿教师在精心设计体育课堂常规的同时,要工作前移,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游戏设计中来,既要让孩子充分了解游戏活动的规则和制定规则的重要性,又要倾听孩子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兴趣,使孩子们在健康、平等、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3.把握规律,培养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幼儿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要使孩子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应该根据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来确定目标,注重孩子个性发展,引导孩子在开放游戏中主动学习,使抽象动作具体化、形象化,使孩子易学易掌握,不断获得新知识,可以自制简易器械,如在接力游戏和练习平衡活动中,接力棒、平衡木都可以用硬纸壳做。通过趣味活动,有讲有练、有静有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使孩子获得一种满意的心理感受,从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运动能力和创新精神。

4.精在事前,细于过程,化为执行,大力加强安全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正文:

“我要看《金刚葫芦娃》,谁也不许换频道!”

“不行,我还要玩这个玩具,不给你玩!”

“妈妈,我鞋带开了,给我系一下!”

这些言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不断强调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特长培养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对孩子进行礼仪、规则、责任感、合作意识、独立能力等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通过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使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幼儿在同情心、责任感、自制力、交往主动性、自信心、独立自主性,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等方面,问题相当普遍与突出。根据多年的幼教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一、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利用好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抓住点滴的教育契机。

1、晨间接待:从一入园,孩子在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就开始了,要求幼儿要衣着整洁、精神饱满;进门要和门卫、保安叔叔、及晨检教师有礼貌的问好等。

2、升国旗。通过认识国旗、唱国歌、升国旗、国旗下的讲话等环节让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3、小小值日生。把幼儿分成若干组,根据每组幼儿的特点,分发不同的任务,让幼儿喜欢自己的班级,并乐于为集体、为他人做事。

4、游戏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等。

5、进餐、盥洗活动。生活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的本身,对幼儿而言,“愿意、乐意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是最重要的,能让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幼儿的意愿,我们尝试了幼儿生活上的自我管理。

让幼儿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在自主活动中带来的乐趣,而且培养了幼儿独立意识、节约意识、环保意识、规则意识、分享意识等。

二、以亲子活动为载体,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社会这个大熔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还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幼儿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结合季节特点、节假日、教学目标,有计划的组织家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亲子活动。比如:在春天,就到郊外踏青放风筝,组织幼儿外出看桃花,看迎春花。又如:召开亲子运动会及亲子操,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更增进了亲子间的交流。再如,结合节日的活动。

2、幼儿对父母和长辈的爱往往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我们组织亲子绘画《为妈妈、奶奶画全身像》、《爸爸的书柜》、《爷爷的眼睛》和粘贴画《我帮妈妈做事情》等。帮助幼儿理解爸爸和妈妈,爷爷和奶奶的辛苦。同时,开展“谁是好孩子”、“红花姐姐对谁笑”等活动,教幼儿情景表演:奶奶买菜回家,幼儿搬椅子请奶奶做;妈妈下班了,幼儿接过手提包等,教育幼儿关心、体贴大人,使幼儿体会到自己吃饭、穿衣、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就是对父母和长辈的爱。

3、我们通过亲子活动帮助幼儿从绘画作品、录像、地图和画片中了解到我们祖国有幅员辽阔的土地、美丽的山河,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奇丽的风景名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幼儿从小感受到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光荣与自豪。在幼儿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三、教师、家长要言传身教,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希望下,我国绝大部分家庭虽然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存在教育价值观的狭隘,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和能否升学,不关心思想品德等其他方面教育的现象,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性格偏颇、不会生存等无法融入社会的现象;也不难发现存在着教育方式偏失、方法单一的状况,导致了适得其反的效果。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呢?

1、提高家长的社会化程度。子女是家长的镜子,子女从来不会忘记模仿他们的父母。家长必须明确自己在孩子社会性发展中所执行的责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道德觉悟、知识水平、教育能力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全面提高自己。一项道德社会学的应用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和教育方式与子女道德人格形成及人生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要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必须在思想修养和文化知识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家长才能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营造道德与文明的家庭氛围,培育出德智双修、人格健全的子女。

2、拓展家庭社会化教育的内容。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应根据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突破传统的重智和育才的局限性,将体、美、劳、技的训练纳入到家庭教育的范围。尽可能提供现代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家庭物质条件,并利用这些条件,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旅游观光、阅读视听、体育活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来拓展孩子的社会化内容,使孩子在家庭活动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从而促进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幼儿园、社会三者应连动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网络。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整合三者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8.15

第12篇

父婴时代到来

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热播之后,一时间,好爸爸的形象也日渐成为共识――当得起严父、老师,更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玩伴。善于学习的爸爸们更是纷纷通过电视、网络、杂志、书籍,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亲子style。

想知道他们有多热情投入?单从育儿用品的购买上就可窥见一斑!淘宝网公布最新数据,2013年共有3000万名爸爸在网上购买了育婴用品,父系群体的消费额达到181亿元,虽然与母系群体291亿元的数字相比仍有差距,但买单的男性比例已经上升到购买用户总数的44%,几乎是男女各占半边天,一举成为网络史上超级亮点。

与此同时,爸爸们在物质上的投入还带动了精神上的重视,他们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价值观:不想做孩子眼中的赚钱工具,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成为父亲与孩子之间最温馨的时刻。这也意味着,母婴用品的叫法不再天经地义,随着父亲在孩子成长、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参与,标志着父婴时代已经来临。

今年刚三十而立的Leo就是一名光荣的新手爸爸,“爸龄”虽然不过短短一年多,却已乐在其中,且越发投入。充满正能量的生活写实就是他最好的证明――“每天早晨,迎着女儿灿烂的笑脸,开始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抱起女儿好好亲上几口;半夜里一听到女儿的响动,马上一跃而起。”对女儿的爱就这样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爱得深沉却也细腻,有时候,Leo也会想念二人世界的洒脱与自由,但是望望女儿熟睡后苹果般可爱的脸庞,就会觉得一切牺牲都很值得,“即使辛苦,也是甜蜜的辛苦”。

父教优势不可替代

是的,越来越多的爸爸意识到亲子的重要性,专家们也鼓励爸爸们一同加入育儿大军。由此可以想象,父婴时代会是令人激动的时代,再好的母亲也无法替代父亲的角色,父教与母教是不同的。

爸爸对孩子的教育,主要体现在规则教育和形成性别意识两个方面。就规则教育而言,与孩子交往时,妈妈更多的是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语言交流,爸爸则多是通过运动和孩子进行游戏交流,更注重立规矩。也就是说,孩子会从爸爸那里知道什么是规则,会观察爸爸怎样面对挫折,化解危机,然后进行模仿;而形成性别意识则指爸爸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化发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爸爸为儿子提供做男人的基本模式,帮助他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爸爸为女儿提供与异性接触的基本条件,爸爸也是第一个引导女儿认识男性社会的人。如果父教在家庭中缺失,男孩有可能变得娘娘腔,女孩则像个假小子。你瞧,爸爸多么重要且必要。

爸爸身上具备的男性特有的品质,以及基本素质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男性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和勇于冒险等个性特征。经常与爸爸相处的孩子,人际关系往往融洽、从事活动的风格更加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这些,都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重要心灵养料,一旦缺失,潜在的各种问题往往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呈现。

由此,我们可以层层递进去理解一个爸爸的角色――有了孩子,只是做了生理爸爸;给孩子物质保障,则是做了物质爸爸;积极地沟通、陪伴孩子,才能成为精神爸爸。这三个“爸爸”综合在一起,才称得上父婴时代的爸爸。

好爸爸的亲子5妙招

爱孩子不在嘴上,而在心上和行动中,所有这一切都融入生活的每个点滴。当然,好爸爸与孩子相处,是有妙招的。

妙招一:把自己变成孩子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请把自己变成孩子,蹲下身,和孩子处于同一视野高度,当你蹲下来时才会发现,孩子的视野里只能看到无数成年人的腿,而不是我们大人眼中的世界。所以,在和孩子沟通中,高高大大的爸爸们请一定要蹲下来,这样你就会明白孩子真正想要的,让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妙招二:我的时间我作主

忙碌的爸爸们应该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而忙?”为更好的事业?更多的收入?不!这不是你的全部,因为你还是儿子、丈夫和父亲。所以,别再把忙作为借口了,请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哪怕保证每天有半个小时的亲子时间,都是值得夸赞的。另外,也请记住,下班后,在孩子面前,你只是一个爸爸,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请关掉手机,忘掉工作,抛开烦恼,全情投入。

妙招三:爱要大声说出口

男性往往都比较深沉,但在孩子面前,这样可不行。父婴时代的好爸爸们要学会更直接地关爱孩子,大方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感情。学着像妈妈一样,当孩子小的时候,把孩子抱在怀里,并用温柔的语调与孩子说话;当孩子长大些,多用亲吻和拥抱等充满爱的肢体语言,告诉孩子:“宝贝,爸爸爱你!”

妙招四:分龄高质量陪伴

对0-3岁的宝宝而言,开心地玩耍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游戏,都可以成为亲子互动的良好机会;3-6岁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社交和户外活动,爸爸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各样的场合去,练习社交和应变能力,学习适应新的环境,此外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也值得推荐,如修车、木工、修剪花草等等,都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到了小学阶段,孩子进入性别意识形成的初期,爸爸要多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多鼓励孩子(尤其是男孩)去冒险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