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

时间:2023-06-16 16:05:22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 大学语文教育

引言

有国家制定的《高教法》和《教育法》做基础,高校拥有了很多教学上的独立自。高等教育正逐渐向大众化和社会化迈进,已经逐渐改变了过去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由于过去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高校重点培养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更注重“专业对口”。而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素质提高,这就需要高校对课程布置做出很大的调整,通识教育理念就此被提出,并逐步投入建设中。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基本概念

通识教育一词来源于美国,目前有很多人投入到相关内容的研究中。通识教育宏观来讲,指向了本专业教育的部分教育,它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但不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微观的通识教育是指新型大学教育理念,给高校学生实现全面的综合教育和培养,使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塑造学生的修养和综合素质。

当通识教育实行后,学生可以完全掌握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对各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兴趣,合理地选择自己的未来专业。当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后,还可以根据通识教育所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解社会的明确走向,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我国的通识高等教育早在19世纪就开始推行,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的教育模式被引进,各个大学开始重点培养各个专业的技能人才。这种模式将知识详细分类,缺乏对各类知识的全面了解和综合掌握,培养出的人才只具有单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理念已经和社会的需求产生脱节。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开始进行教育改革,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大学推动通识教育,首先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外在模仿,要注重实质性的积累,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可以走一条更有实质效果的道路――以建立通识教育的“共同核心课”以及建立“助教制度”这两个环节为中心,笔者以为这一道路是代价比较小,但收效比较大的稳健道路。这里涉及到的“共同核心课”一般指的是不分专业的公共课,具体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化科学。

二、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高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不清楚,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部分高校将语文教学当作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入,以语文知识教学为主,以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为辅。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一些有关历史、政治、哲学、社会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中学语文教学所限制,突出不了高校语文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区别,无法彰显高校语文教育的特点。另外一方面,高校的语文教育模式只注重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单一研究,缺乏对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包含。这种教育模式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缺乏语文知识传授。

(二)语文教学观念陈旧、教材内容不新颖

目前高校语文教学的观念过于陈旧,教材内容也不新颖。部分高校教师沿用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着教案照本宣科,降低学生听课情绪,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同时,高校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多年不变,组织和形式上不新颖,理论知识比例较大,缺乏实践性。此外,高校语文的评价及考核方式和高校的教育理念不匹配,不能培养学生的研究性精神,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对语文教学不重视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很多学生已经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对语文教学的重视已经消失殆尽。学生普遍存在一个误解,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对语文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语文的学习常常是熟读和背诵句子、段落,掌握一定的语文分析能力,涉猎一些文学名著,渐渐使自己对语文丧失了兴趣。却不知每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是各部分知识的掌握,后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上一阶段语文的掌握水平。有的学生认为语文使用的机会不多,只需掌握基础即可,将精力集中在其他学科上,降低了对语文学习的斗志,更不用说刻板严肃的课堂教学了。

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培养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通识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维,当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而产生的。因此,需要先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才能正确树立自我通识教育的思维,正确看待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的影响和联系,才能起到最终成功构建通识教育体系的目的。通识教育倡导我们秉承“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成教育行为的主体,使学生能够自由、综合地全面发展。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众多,在各个高校之间,领导和教师缺乏对通识教育理念的沟通,甚至有的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行者――教师都不完全掌握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思想。这时,通识教育一定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高校之间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共识需要尽快达成,这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高校需要采纳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来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推动通识教育课程在我国的发展。

(二)设立相应保障机制,促进通识教育前进

一种新的理念的推行需要坚实的保障体系来支持,通识教育的顺利推行也需要相关部门全方位地深入合作。完善的保障机制可以给通识教育理念的推行做后盾,确保通识教育理念取得更好的效果。设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首先,政府部门要建立相关的通识教育组织,由这个组织来制定通识教育的大方向、通识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评价体系、费用的来源和相关支持;其次,通识教育的推进不是单方面的努力,需要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教育部门的政策只起带头作用,真正的实施者是各个高校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各个高校需要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有效提高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最后,想要达到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建立完善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对通识教育的效果做出合理判断。

(三)开发完善课程内容,构建完整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是具体专业内容有很大不同的,只注意到专业知识的培养,缺乏人文素养的培养,也缺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高校通识课程的设置完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由于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还有很大改进的空间,所以应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学习,借鉴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办法,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增加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修养和文化。文化的培养可以具有明显的学校精神和地方特色,不局限于本专业范畴。共同课程和重点课程的设置需要高校自成一派,使高校拥有自己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将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和,再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法

(一)改革高校语文课程设置

完善高校语文教育应先从语文的课程设计入手,课程设计的建设主要包括语文教育的性质定位和课程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高校语文教育的性质是素质教育,语文的素质教育有两点解释:一是语文素质,语文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较为综合、复杂的学科。人们的语言表达、思维交换、交流等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语文,有优秀语言素养的人会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更多的关注。二是人文素质,我国的大学生只有接受更多、更优质的中外人文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实力。

(二)提升高校语文师资力量

高校语文教师师资问题一直是阻碍高校语文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职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很有必要的。建设语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提高高校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二是要提高高校语文教师的相关专业水平,例如掌握语言文学的能力、总结学科知识的能力;三是要加快建设高校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速度,将教师培养成为自主发展、自我学习的全能型教师。我国高校除了从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要求之外,还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现有的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三)注重高校语文人文教育

高校语文教育缺乏人文教育、生动性不高已经成为主要问题。语文教育不单单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交流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刚刚走进学校的新生来说,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语文只是高考工具”的思维模式进行转变,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中的道理、内涵、理念以及情操,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更远大的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想要实现通识教育改革,就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上多下功夫,并配备相关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教育改革的决策者应先从自我意识上产生新的认识,行政层面的政府机构进行相关政策和意识的引导和推广。同时,高等院校层面的有关部门需摒弃原有惯性思维,给高校语文课程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实际教学层面的高校语文教师也需要培养通识教育的理念和课程意识,改革传统授课模式,丰富语文课程内容,综合提高语文课程在学科中的地位。语

参考文献

[1]王倩,赵娟,张小倩.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语文教育[J].文教资料,2008(8).

[2]何妤.当前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2013(6).

[3]杨吴昊茜,刘唐宇.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3(12).

第2篇

【关键词】中国文化 目的语文化 高考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095-01

一、引 言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同生与共。自人类学家霍尔(Edward T. Hall)1959年撰写了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语言与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硕果累累。相比之下,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在近十多年才真正兴盛起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日益频繁的交流,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新课程标准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除了之前一直强调的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还加入了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目标要求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在文化研究的论文、专著等如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同时,文化教学与高考相结合起来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赵立柱谈到英语高考中的文化测试改革,谈到文化测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同时还借鉴了国外的文化测试经验。廖翠坚通过分析2008年广西岑溪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英语试卷的完形填空为例,说明文化意识在完形填空中的体现。宋鑫婧及其组员分析了2009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内容效度。但是对于高考英语试题中文化的系统性及平衡性的研究甚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近十年的高考英语试题(全国卷I)中的文化主要载体――完形填空及阅读理解部分中的出现频数,探讨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英语测试中的平衡关系。

二、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对比分析

1.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的量化及典型性,笔者最终选择了十套高考英语全国卷I中的十套试卷(2002-2011)中的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部分。原因在于全国卷I是所有高考试卷中全国覆盖范围最广的测试卷,而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部分又是高考英语试题中的核心部分,所占分值为70分,占总分的46.67%,它们不仅考察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形式,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本研究十套高考试卷中,完形填空共10篇,阅读理解共50篇。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统计和比较的研究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将文化分为中国文化及目的语文化,以篇数为单位,统计并计算出十套高考试卷中的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部分中两种文化的出现频数。之后,分析两种文化在高考试卷中的体现,以验证是否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所提出的文化意识目标的要求。

3.中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在十套高考试卷中的出现频数及对比分析

从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看,两种文化在阅读理解部分及完形填空部分中的出现频数有显著差异。目的语文化在两部分的出现频数都比较高,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50篇文章中有37篇是目的语文化。这说明目的语文化在高考题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但对于中国文化,无论是在阅读理解部分还是完形填空部分,出现频数都明显低于目的语文化。尤其是阅读理解部分,50篇文章中仅有3篇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要求高中毕业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七级标准。七级的文化意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英国人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异同,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由此看来,高考英语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不够,两种文化不平衡。

另外,据笔者细心查找,文化只是作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背景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没有专门的文化测试项测试学生的文化知识。笔者曾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极大一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认同他们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英语表达很少关注,是由于考试中很少涉及该方面知识的考查。因此,在中国学习英语的特殊环境下,新课程标准中文化意识目标的实现急需要在测试中体现,否则难以引起教师及学生的足够重视,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要高中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得到提高,高考内容及其形式的必要改革是需要的。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策略;英语教师;农村中学

1、引言

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秋颁布实施的《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在内的一个统一体。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研究培养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不仅能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文化素养,而且能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教师跨文化意识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跨文化意识的概念最早由Hanvey提出,根据他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一般来讲这种认识包括四个层次。跨文化意识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在行为和观念上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敏感度和洞察力,它不仅仅表现在一种外在的、显性的知识,更体现在一种内在的、隐性的能力和素质。跨文化意识是可以培养的,根据其显性与隐性共存的特点,实施有效的培养策略,就能够不断提高学习者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在多文化交流背景下自觉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

英语教师不仅自身是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同时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重任。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跨文化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研究的重要落脚点就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终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跨文化意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英语教师本身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以及适应性;二是英语教师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运用有效策略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现状调查与分析

问题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主动性不强,参与度较少,缺乏对文化异同的深入理解和适应能力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绝大部分都经历了英语专业的本科学习,具有较扎实的英美文化基础知识,对英语语言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都能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师的重要性,但文化测试的统计结果反映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英语教师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要平均高于跨文化理解运用,尤其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下,对言语行为和社交约定俗成两个方面的理解和使用较差,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测试统计结果中,正确率最低分别只占到了51.5%和61.2%。

问题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受环境因素限制较多,现有资源利用率低。

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既受到教师自身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政策导向和领导重视程度上对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会产生重要的影。从大环境来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没有把农村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作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培训,很多受访教师都谈到所参加的教师培训几乎都是与教材教法相关,只有在外教参与的培训当中才会接触到。

问题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重视不够,方法不多

英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能展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也能传承跨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洞察力。受访地区的大部分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尽管在理念上认识到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重要关系,但是对新课程标准当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调查显示只有54.6%的教师基本了解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的要求。

4、农村中学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4.1动机培养策略

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对这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认识和态度的培养。态度和认识决定行动。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就是要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去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两种文化及其之间存在的差异。吴非,仲玉英(2005)在对跨文化意识的理解阐述中把文化平等意识和文化理解意识放在首位,表明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首先是对文化的平等对待,相互理解和尊重。对两种文化的全盘否定或自大都是不正确的态度,都不利于正确跨文化意识的形成。

4.2知识对比与渗透策略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两种以上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洞察力。在跨文化理解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关系。英语教师学习目的语文化,不但要掌握基础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站在目的语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既要避免受母语文化的干扰和影响,带着有色眼镜去审视异国文化,也要避免全盘吸收目的语文化,完全以目的语文化的价值观看待各种事物。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母语文化即中国文化的理解是跨文化学习的基础。

4.3技能强化策略

全面提高跨文化意识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持。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中学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改善,校园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装配和运用到一线教学中,有些农村中学校实现了每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全部配备电脑进行教学。

5、结语

英语教师既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承担着语言文化播撒的重任,也是目的语文化知识的指路人,架起不同文化沟通的桥梁。“语言教师除了教语言以外,也应该是外国文化的介绍者和教育改革的促进者。”(Claire Kramsch,1994)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既是自身语言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语教育最终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高考英语 全国卷 英语教学 指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38

高中英语教学一直受到高考政策、课改要求的影响,并依次为依据进行调整和适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随之关于或将实施新高考改革方案的通知下达,对于高中英语教学又是一个重大的影响。不久的将来,高考全国卷将全面实施,而自主命题将被取消的政策,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又是极大的波动和影响。因此,在这样大的政策背景下,如何指导高中英语教学在平稳有序中实现调整和转变,实现平稳过渡,促进高中英语的有效教学,是值得英语教师思考的。所以,有必要就之前的高考英语全国卷做一个分析,并结合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做比较,实现高中英语教学衔接。

就高考英语全国卷来看,其题型与四川地方命题大体相似,只是高考英语全国卷有种新题型,即“语法填空”,全国卷的考查范围更加广泛,涉及选修部分的知识,是之前自主命题所不涉及的。以下是笔者对高考英语全国卷数据做的研究分析,并据此探讨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和调整。

一、“语法填空”新题型及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指导和调整

所谓的语法填空,对于这种题型的测试是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和英语语言学家布朗的语篇分析理论上的,主要从词义解析及形式变化、语法结构与形式、语段语篇的脉络线索等方面来考查学生,尤其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考查。最近几年的语法填空题大多选取以记叙文文体为主的文章,所涉及的题材内容较为广泛,但大多是有关于生活经历的体现和反文化、社会背景,其中的词汇并没有超出新课标的范围。

总的来说尽管之前没有涉及到这种新颖的题型,但事实上同样是给予高中英语教学的。通过笔者大量分析语法填空题,发现有一些命题特点,一是语法填空题特别注重学生对语境和语篇的整体理解、感知,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能够调动相关的语法、结构等知识,偏重于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另一是语法填空题有10个空,对于这10个空,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填实义词,一种是填如介词、冠词等。

语法填空题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境训练和强化,让学生能够通过语境来理解文章线索和贯穿内容,更好地把握和理解,以此来提升其阅读能力。其次,扎实语法基础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学生的语法基础过硬,才能很好地理解和分析,才能提高做题的正确性。最后,在平时练习时,教师和学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应,使学生调整心态,适应新题型,做到处变不惊,灵活应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进行语法教学、阅读教学,应该有机地将其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书面表达分析及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训练指导

对高考英语全国卷书面表达试题的分析,笔者发现其考点是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主要包括对词汇的掌握、单词的拼写、语法结构、作文结构等基础技能的掌握。书面表达题的分值为25分,约占高考英语全国卷总分值的16.7%。一般来说,书面表达会给考生相应的情景,字数要求在100字左右,这与之前自主命题的高考英语试卷的情况大体相同,只是全国卷的分值有所降低。

对于书面表达的题材,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应用文、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其所设定的情景,一般而言相对开放,学生自主空间较大。看图、数据类的作文出现的频率较高,尤其重视交际性和实用性,其内容需要观点新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对于考生来说,灵活性更大。当然由于是全国卷,其书面表达的素材更加广泛,需要学生对信息知识量的储备要大,多关注时事。

基于全国卷书面表达题的情况和特点,笔者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提出几点对策。其一,在日常书面表达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谨慎审题。在平时的习作时,学生应该注意仔细阅读写作要求,认真理解和分析,将其中蕴含的信息尽可能充分地挖掘出来。其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留心社会时事和热点新闻,平时多积累各种素材。教师应该对于各种体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方法。其三,扎实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高考英语全国卷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高考英语即将采用全国卷,所以有必要对关于英语全国卷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做了解和研究,在全国卷中,各题型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必须要知道的。首先,关于听力部分,学生要提起做好听力准备,通过听力题干和选项的阅读,以便获取其信息,与在之后的听力中信息相互交换和甄别,以此做出选择和判断。其次,对于阅读理解部分,可想而知必然会考查阅读理解,英语高考全国卷的阅读理解包括两部分,其一是传统的四篇短文阅读,这四篇内容涉及宽广,包括社会、人物、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历史事件,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最后,短文改错部分。从阅读角度来看,学生要想出色地完成这部分,对于短文整体的阅读把握是很有必要的,再在整体阅读把握的背景下,结合英语基础知识技能对于其中的错误进行甄别。

第5篇

双语教育是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中对于双语教育的关注度逐年增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计划实施或者已经实施双语教学。尤其在全球化商业时代,工商管理专业人员对于双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将探讨工商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了解高校工商管理双语课程的实际现状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思考教师与学生如何对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中英双语;工商管理课程;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双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部与全国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双语顾名思义也就是是指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程教学。在教材的选择,课堂的讲授,作业考试等教学一系列的环节中使用两种语言外语和中文进行全部或者部分教学演练活动。由于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中国在对外政治,科技,文化,经济贸易上不断扩展,这时中国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都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

一、双语对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急需不仅有顶尖知识装备的人才,还需要精通英语的复合型涉外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应与国际接轨,使学生在今后能快速的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商业环境。特别是高校中许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在未来将与中国甚至全球竞争者进行竞争或者商谈合作。在这种对外商业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更加严格,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教育部也明确的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更先进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施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部到位。”

1.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在中国,教师讲授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改中得到更多认可与接受。在许多西方国家,商学院的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是案例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自觉查找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开阔学生的思维。目前许多高校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也经常运用近期国际经济、商业等新闻与学生进行分享和互动,并且得到一定的效果。

2.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商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最初起源于美国,如果我们运用双语课程教学,可以了解更多西方的知识文化,使学生更好有效的掌握国际最新商业信息。并且在双语教学中,学生还能有效的进行英语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掌握英语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能力。总而言之,中双语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及让学生尽快适应商业全球化做了最好的助力。

3.双语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适应时展

由于数字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在管理、医疗和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英语作为全球主要通用语言,其就成为传播先进媒体科学技术、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主要语言。我国高校在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不仅可以在英语课的课堂上学习英语,也可以在其他课程上运用英语学习交流。这增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机会,让学生更快的结合英语掌握国际管理知识内容,早日适应全球商业信息技术化的环境。

二、列举工商管理双语课程中国际营销导论的实践状况

1.选用教材

双语课程教学的展开需要选用一本适合学生的英文版课程教材。笔者在双语教学中采用了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编著的《InternationalMarketing:AnIntroduction》(国际营销导论)。作为国外的原版教材,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每个小章节了解公司为什么要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等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期间,笔者会解释说明教材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结合当下国际热点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信息,降低难易度。在课余时间,笔者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关当天的课程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英文交流能力与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全英文教材的选用与课程双语的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

2.双语教学模式

当今让人较为熟悉的双语教育模式主要涉及的有浸没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以及双向型双语教学等等。按照比较通俗的理解,笔者觉得我国高校的双语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英文教材、以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第二种是英文教材、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最后一种就是全英教学、英文教材与全英文授课。工商管理课程是比较专业化的学科,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能让学生体验全面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课程和纯正的英文。但是由于有些知识点的难度比较大,学生的英文程度还没达到较高水平,所以笔者在上课的时候会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为辅的双语模式。由于数字媒体在教育领域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中所有教学PPT课件使用纯英文,对于重要或者难以理解的词汇,在上课时候都会给予讲解说明。

三、双语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个高校希望通过双语教学的模式,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英文能力,从而培养我国各个专业方向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相继出现了相应问题。为此,笔者将从自己教学的工商管理的双语课程中总结几点问题。

1.双语教师相对缺乏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所以专业双语课程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教学知识涵养、高水平的英文能力,还需要对工商专业的课程用英文模式进行授课、解析专业的英文词汇以及对英文原版教材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现在高校绝大部分缺乏有专业知识又有英文能力的教师。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英文水平相对较弱,英文水平较高的英文教师又缺乏工商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些情况都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2.学生英文素质欠缺

中国初高中的英语课程侧重于书面英语,导致学生的英文听说能力比较薄弱。在高校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需要阅读英文版教材、听懂教师英文授课的内容,还需要与教师、同学英文沟通互动。这些双语要求导致许多学生在大学双语教学中无法跟上课堂的节奏,特别是许多工商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名词解释等都相对难理解和枯燥,大大消减了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

3.双语教材的缺乏

相对于工商管理课程而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大多数采用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从而使学生更能了解国外商业管理理念、掌握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从原版教材中无法了解中国的商业管理的情况,在价格方面,国外原版教材价格也比较高,有些学生难以接受。目前国内的工商管理的许多双语教材还是比较缺乏,比如商务谈判等课程教材,而且我国工商管理课程专业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所以每个高校都是自行选择符合学生的双语教材。这些问题都使高校双语课程无法的到更好的发展。

四、关于工商管理双语课程教学问题的建议

1.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师资团队

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的专业性,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加强双语教师的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英文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筛选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有专业知识能力和英文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各大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招收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或者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建立优质的双语教师队伍。或者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英文能力、多研究双语教学课程,培养他们使用双语教学模式。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学生使用英语的时间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课后没有听讲英文的气氛,那会使课堂上学到的英文无法得到充分使用、语感也会逐渐消失。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快速的提高。学校应多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氛围。例如:创办英语角、举办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参与、激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让双语教学得到完善的改进、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双语教学中,使双语课程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

3.教材合理使用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实施双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原版的英文教材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接触英语,但是原版英文教材费用较贵,而且教材内容无法贴近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高校可以自己编写内容结构合理的教材,不仅可以体现西方的知识点,也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国情。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可以多增加双语教材的资料,方便学生借阅,为双语教学提供更多方便。

五、结语

发展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是为国内提供更多商业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工商管理双语课程的改进,积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双语人才。国家、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共同努力、积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作贡献。

作者:林珊珊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文娟.中英双语教学在商科课程中的综合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

[2]范炳絮.工商管理专业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34).

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输入

1.引言

随着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英语越来越体现出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而随着该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大家发现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因文化差异、文化知识的缺失等交际失误。很多英语教师和学者提出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加强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但这一做法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交际障碍、交际失误等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教学理论、策略和教学内容,以解决目前英语教学中遇到的有关文化的难题。

2.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以教育部在2000年颁布的新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新要求)为指导,结合各自学校各专业的特征和社会需求所制订的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新要求提出: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因此,高职高专类英语教学应在抓好英语语言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高职高专类英语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英语应用能力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能力的内容,了解其培养策略,以便在达到教学重要目标的基础上,促成最终目标的实现。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能力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部分组成。而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及策略能力构成,也就是新要求中所说的英语应用能力,包括句法、词法、语音、拼写、语法、语篇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所能掌握的内在能力;而跨文化能力就是新要求中所说的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能力,是学生在掌握课堂内容的基础上及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的外在能力。

4.对于文化输入理念的反思

英语课堂教与学的目标传统上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知识、世界观(文化)和语言实践能力、学生语言的内在能力和外在能力。但在实践教学中,在英语课堂中提出输入目的语文化即认为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和培养,但实际这只能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基础,而不是全部。课堂教学中关于目的语文化的知识导入不能只是简单导入或者介绍目的语文化,而忽视这一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造成文化教学与语言运用脱节,直接影响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此外,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输入教学,大多数高职高专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并没有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而是把课堂上的文化输入作为丰富课堂内容的一种方式或者手段,因此,教师在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对于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尽管所有的英语教学都提倡纯英语教学,但这只能表现为英语语言文字的纯教学,不能保证英语思维的纯教学,也不能保证学生的语言、思维的全英语反馈。既然我们无法忽视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存在,那么不如正视这一现象,而不是排斥。即,利用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差异更好地学习英语文化,培养英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母语文化对英语文化的学习来说,存在正迁移和负迁移作用。对于正迁移的部分,学生完全可以照用;对于负迁移的部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和实际练习中明确提出,并加以分析、比较,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其不足。例如对于“Hello,teacher.”虽然已经在很多年前有专家、学者纠正了,但在现如今的英语课堂中还是有许多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和老师打招呼。这就需要老师即时纠正,并对这一文化差异进行讲解。中国学生坚持用teacher称呼老师,除了和中文对应外,最大的原因是中英文称呼的差异,中国人不习惯称呼对方为“先生”、“小姐”、“女士”等。再比如学生应答“How do you do?”时习惯用:“I’m fine,thank you.”,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混淆“How are you?”和“How do you do?”这两个问候语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不习惯用所谓问句的方式回答对方的问候,习惯性认为这是问句,而不是打招呼。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在指出学生语言错误的过程中,适当地导入相应的文化,并指出两种文化差异背后的社会背景等知识,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要点,而不是单独地看待某一文化或者某一语言知识点。

6.有关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反思

在专科阶段的实用英语教学中,已有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固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实用英语教师基本采用在实用英语教学过程中穿插补充有关知识,而且这部分知识基本采用直接介绍的方式进行。这对于完整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有失偏颇的。

针对高职高专类实用英语教学现状,教师可以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大家合作从不同的方面整理相关的文化知识。除了课堂补充之外,还可以通过选修课、系列讲座的形式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这部分知识。同时,在教学策略上,不要局限于单一的文化输入,可借助现代的多媒体设备,通过课后作业、提问及与母语文化的对比、辩论、表演、图片、实物展示、游戏等方式加深学生对该文化的理解,并通过模拟练习等方式完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巩固。

7.结语

高职高专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完成这一能力的培养,不要只停留在简单的文化输入或者知识的归纳上。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区别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具备这一能力。

参考文献:

[1]Hymes,D 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ohn B Pride&Janet Holmes(Hg),Sociolinguistics[C].(P269-293).

[2]Canale,M&Swain,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In Applied Linguistics 1,P1-47.

[3]张占一.试论交际文化知识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

[4]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5]何筱莉.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J].国外外语教学,2001(3).

[6]钟华,樊葳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界,2001(4).

第7篇

关键词:语法教学;初中语文;淡化语法

前言

语文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表现为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备熟练的语文交际能力和深厚的语言文化。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在口语交流过程中做不到表达的具体明确,作文书写中达不到表情达意的标准。这些都是因为“淡化语法”提出之后,中学语文教师“抛弃”了语法,导致中学生对语法知识不了解,使得他们在口语交际和作文写作中出错。由此可见,借助语法教学来规范语言是很有必要的。

一、语法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中华民国时期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这些关于语法的研究成果被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如“1929年颁布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教词位、词性、句式等,它肯定了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不少具体可行的建议。”[2]

(二)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1951社会上形成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956年颁布的《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

1.《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3]

该草案提出初中汉语教学的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标点符号等。虽然该草案是为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作准备,但是该草案还是突出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这一点在初级中学汉语课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4]

从1954年开始的中学文学、汉语分科教学,施行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分科教学被废止之后,教育部在1963年5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规定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为课文,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和作文三部分。在这个大纲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部分之一出现了。

(三)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期

1.《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5]

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加强了语文知识(包括语法、逻辑等知识)的教学。例如大纲指出,要注重词和词组、词义、句式的变换等知识点。

2.《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986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较之前的大纲加上了“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和“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内容。

3.“淡化语法”的提出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新课程改革强调淡化语法教学,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彻底抛弃了语法知识讲授的现象。

二、语法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变化

(一)重视时期(20世纪50年代)

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提交了《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1954年决定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中学语文实行分科之后,初级中学汉语教材就是专门讲一些语法、修辞等知识。

(二) 削弱时期(20世纪80年代)

从 1978 年的大纲开始,语文学界逐渐把语法教学的目光转向实际运用,因此关于语法知识点的讲解较之前减少了。从1987年的人教版课文中可以看出,语法知识已经被安排到了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后边,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三) 淡化时期(20世纪90年代)

1990年第10期上海《语文学习》发表《语法教学弊多利少》和《正确对待语法教学》两篇观点相反的文章,引起了一场被称为“淡化语法”的学术讨论。

1992年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规定,这可以看作是大纲对“淡化语法教学”的初步肯定。

(四) 抛弃时期(21世纪)

2000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6]和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中明确规定不对语法知识进行考试。在教育变得格外功利化的今天,考试不考就意味着老师不教、学生不学,语法教学彻底被打入“冷宫”。

三、淡化语法教学的原因

(一)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忽视

90年代至今的课程标准直接规定不考语法知识,学校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着课程标准来制定的,不考就不教、不学,一切与分数无关的知识点就完全忽略。

(二) 现行语文教材中语法知识不系统

教材上的语法知识很抽象,也没有相关的练习,语法知识的编写也不系统,大多是随文出现。语法教学内容支离破碎,教师难以找到合理的切点。

(三)语文教师自身语法知识的欠缺

语文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其本身对语法了解不深。另外语文教师对语法教学体系认识不清,对语法教学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四、淡化语法教学的负面影响

(一) 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语文工具性的批判,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步被削弱。现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都整体出现了下滑,主要表现为与人交流时往往词不达意、用错词语等。

(二) 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虽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考语法知识,但是在语文测试中还存在隐形的语法测试,如果没有很好的语法基础,对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并且还不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三) 不利于民族语言的发展

当学习外语成为时代的要求时,国人对汉语越来越陌生,使用汉语的能力越来越弱。但是传承和完善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容推脱的责任。所以语法教学刻不容缓,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更要从学生抓起。

五、初中语文语法教学对策探究

(一) 加强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

初中语文教材都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构成部分的比重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以要想加强语法知识的教学就要优先从课程标准上改变。

(二) 完善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系统

改变现在课文的编写形式,不能简单的以附录的形式将语法知识附着在语文教材的后面,而要将语法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提供一套完整的语法分类体系,为师生提供充分的例证。

(三) 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在语法教学中要善于使用有效的方法,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法学习枯燥无味,教师只有用对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六、 结语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初中讲语法,可以选择一些对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提高写作能力有用的东西讲一讲,并且给以充分的练习。”[8]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授语法知识,不管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是作文、阅读水平的提高都是很有好处的。(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本华.中学语法教学的回顾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8):24.

[2] 李树.中学语文教学百年史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中学英语 中西文化 文化导入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58-02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根本所在,是语言的思想内涵;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们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体验和风俗习惯,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所以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前提是先了解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基于英语文化背景展开英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异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说,把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打破地域限制,帮助学生消除异域文化语言交流的隔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从局部上说,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习。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文化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因此,其特点是讲究实用性和基础性,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根据该特点进行,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基础知识教学,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从而为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英语以及英语文化,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民族文化观念

语言形成于特点文化环境中,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为思想观念不同。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时,必须融入有关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让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来分析英语问题。[2]

(三)本土文化词语

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词汇、语法和语音,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内容,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英语本土文化词汇知识学习。英语本土词汇也就是英语中的“俚语”,这些词汇往往极具当地文化特色,富有历史韵味,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必须全面了解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不能死抱着教材解释不放,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英语词汇,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两个基本原则。其中,科学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学有效,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基于新课标思想要求,科学设计文化导入教学活动,避免把教师个人主观思想随意添加到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3]实用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要和英语教学有联系,文化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挑选文化导入材料。

(二)适度性和相关性

由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具体规范,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根据适度性和相关性要求来确定文化导入内容,教师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识,来深入讲解分析,如果在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只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关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内容要和教学内容或者扩展知识相关联,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具体文化环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英语词汇。

(三)阶段性和灵活性

阶段性和灵活性原则主要应用于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文化导入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依据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课堂文化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异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师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识

培养师生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意识是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实施英语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交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英语词汇知识。其次,学生应自觉提高异域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平时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学会整合归纳所学知识,构建自身英语知识体系。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带到教室里,先让学生自己对收藏物品的价值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组讨论,自由阐述收藏物品的特点,尤其是分析蕴含的思想文化。这种讨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首先,教师对教材中词汇的由来进行举例分析,像为什么一年有365天,一星期有7天,还可以挖掘英语单词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像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影像资料、图片、语境模拟等手段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异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展示影音、图片等有关材料,介绍Zhan Tianyou的故事,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内容。

最后,对中西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区别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像单词“dragon”,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释为“龙”,但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一种头上长着鹿角、全身覆盖着金色鳞片的蛇形吉兽;而在西方文化里,它代表着无恶不作、到处破坏的凶兽。在学习这种词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别不同文化中词语含义的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2.英语文化进入课堂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把英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各环节。同时,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识素材,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要进行旁白解释,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4]

3.英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要真正学好英语文化只在课堂上花45分钟学习是远不够的,教师应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西方传统节日,像愚人节、圣诞节等,通过节日活动体验西方文化;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如推荐学生了解圣经故事等,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更好了解学习西方文化。[5]

4.英语文化开展系统教学。开设“英语角”或者采取选修课形式来实施文化导入教学,有组织地开展英语文化系统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讲究实用性、基础性,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像《英美概况》这些书籍资料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概况。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日常生活,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从而对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或者开设英语知识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中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开展合理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导入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先明确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不断改进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林,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12(10):243.

[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2011,10(12):30-31.

[3]李淑君.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5(12):35-36.

第9篇

[关键词] 中专英语 英语教育 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专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主导一切的今天,中专教育得到了越来多的关注,中专教育的质量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提高中专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性技术型人才,就成了中专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英语教育作为中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技术人才的关键,是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人才的关键,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观下,如何在中专英语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成了新时期中专英语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毕竟,英语知识不是英语教育的全部,特别是对中专学生而言,在英语教育中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是中专英语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之一。任何科目的教学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和原则,中专英语素质教育也是如此。中专英语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就应该在教学中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实现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专英语教育也是如此。因此,中专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传统英语教学中,只重视英语的语言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的不良习惯,最大限度的挖掘英语的教育教学功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英语知识的全面发展,包括英语的基本功能、文化功能、交际功能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生知识的全面发展,通过英语教育使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具体运用在中专英语教学中,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把英语作为语言学科的基本功能与文化、交际功能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英语的词汇、语法等基本功能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把英语的交际功能和文化功能结合起来,如以“dog”这个词汇为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讲词的发音和意义,还要把词的文化和交际意蕴挖掘出来。在英语中“dog”并不是完全的贬义,当某人对你说“You are dog”的时候,他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中文意义上的意思,不是说“你是狗”这样带有侮辱性的色彩,而是说“你是幸运儿”,有时也表达“你工作真勤奋”的意思,是一种赞赏。这就是英语词汇本身的交际和文化的蕴涵,如果学生不理解,那在日后的英语交际中可能会因为对词语本身的文化蕴涵了解不足,而犯下不必要的错误。由此可见,英语知识的全面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是提升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途径。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把英语教学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目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和教程的需要进行综合,以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宗旨,包括英语知识的全面发展和其他学习能力和认知的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素质教育观下,“因材施教”的传统更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的学生,促进的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专英语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中专教育基本是以大班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抓整体,而忽略了学习个体的发展。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个人兴趣、知识结构、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收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中专英语教师应该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重视对个别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如对口语能力突出的学生,教师口语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口语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和英语口语竞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就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同时加强中英文翻译的技巧学习,提高学生的书面翻译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就业增加砝码。

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原则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中专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工作,学生自身能力的强弱就决定了个人的发展前景。因此,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特别是拥有综合英语知识能力的人才,在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对人才的英语能力极为关注的情况下,在激烈的竞争中就有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因此,中专英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英语知识综合能力,不仅要重视听、说、写,还要重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可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国外友人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其次,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中专英语的素质教育也是全面的,教师在培养学习英语运用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在未来的成长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四、结束语

总之,中专英语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英语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育的宗旨。在教学中遵循引导的教学原则,在规范教学秩序和手段的同时,也突出教育“以人为本”的根本,以人全面发展为主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编著.中专英语综合教程教师手册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第10篇

[作者]  李玉平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之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著、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著);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譬如小说,其内容不外乎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以议

第11篇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当今时代赋予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着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目的唯在作文,而读书为作文之预备,……。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看,现代文阅读能力测试都占有20%左右。但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的平均得分率却很低,如何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呢?我们认为,关键是必须认识到,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这里的“基本知识”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人文科学(如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领域和自然科学与科技应用(如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领域较新的研究概况,还包括边缘学科和科学学的研究概况。在当今的中学语文界,能全面反映这些既有时代性又有深度和广度知识内容的教材还很少。在这方面当首推由谷公胜编着、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于1995年联合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文阅读》。近几年语文高考试卷所选的现代文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有的涉及艺术常识和艺术鉴赏知识,如1996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贝多芬之谜》;有的涉及文艺美学,如1991年“三南”卷“四/32~40”题;有的涉及思维科学和教育心理学,如1993年全国卷“四/22~28”题;有的涉及对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如1995年全国卷第四题的选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吕叔湘着);有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如1992年全国卷“四/26~30”题;有的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如近几年高考中连续出现的科技文章。然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注重应试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忽视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相当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为了应付高考,一心只读教科书,很少过问课外书,对以上“基本知识”他们知之甚少或根本不知。没有“厚积”,哪来“薄发”?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篇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若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关键词语的确立理论,可参阅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定的1990年版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一、二册中的有关单元知识。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

第12篇

 

所以,英语教学教师怎样合理使用教材,会对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主要对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我国高中英语教材《牛津高中教材》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仅供参考。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最主要的一种学习资源就是教材,所以,教师怎样应用英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英语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但始终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所以,将国际理解教育有效融入英语学科中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

 

《牛津高中教材》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别的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引导价值。英语教师合理开发以及应用教材,可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国际知识,同时形成一种好的国际理解态度以及世界意识,可以在跨文化沟通中准确应用英语。

 

一、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以及内容

 

1.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

 

从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知识角度上看,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应该是通过后民族主义来解读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的,就是它是以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辩证统一为基础的,主要是培养国家公民以及世界公民。从国际教育具体情感态度角度上看,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普高》)明确提到,学生应该乐于接触以及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此外,也应该全面了解我国文化。

 

感情态度八级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在交流中通过英语介绍具体祖国文化的能力,同时了解以及尊重异国文化,将国际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从国际教育具体能力角度上看,《普高》中有明确规定,英语教师应该实施任务型教学,依据学生自身兴趣以及生活经验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设计出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非常有利。而另一种提倡的具体探究式学习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合理处理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加深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具体了解。

 

因此,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是共生的,其主要是让民族主义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能够保持平衡,同时有机统一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

 

2.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世界基本问题相关主题知识等。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必须具有共生性,统一了文化差异性以及统一性。所谓文化差异性,就是将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的那些问题,文化统一性是指将各种文化共同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创造和全球人们共同关心的利益体现出来的问题。依据文化差异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分成两种:(1)自文化理解教育;(2)跨文化理解教育。依据文化统一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两种:

 

(1)与世界知识相关的教育;(2)与世界问题相关的教育。

 

二、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

 

1.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价值理念

 

对国际理解教育来说,其价值理念辩证统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以及统一性,突出了我国民族价值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的一种平衡,主要就是一种共生价值理念。可是《牛津高中教材》中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单元数量比较多,占总数比例非常高,同时不同学年段的单元数量也比较接近。表明国际理解教育已经贯穿在教材中,同时也贯穿在高中三年学习中。

 

依据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比例,文化差异性具体单元数量比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多,特别是对于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单元数量比较接近。该比例变化是比较科学的。之所以给高一年级安排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比较多,是由于大部分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以及生理状况不够稳定,是形成个人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时期,因此安排比较多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给高中以后学习中培养国际视野以及全球意识奠定基础。同时给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慢慢增加一些文化统一性相关内容安排,这与学生实际心智发展相符。而安排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内容主要是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给学生学习文化统一性相关话题奠定基础。

 

2.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里面语言知识相关内容标准中有指出,英语语言知识主要涉及语音、话题、词汇以及功能和语法。传统英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语法当作纲,将功能意念当作纲要,现代《牛津高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话题当作主线,利用话题来对语言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包含功能、语音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另外,英语课程标准中与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表明,学生必须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生活习惯、历史地理以及风俗和风土人情等,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知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文化意识内容标准和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目标内容存在共同之处,所以,在《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不仅能在语法知识、语音以及词汇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从英语教材具体话题知识中找出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

 

《牛津高中教材》中,和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以及学习和对比实际各种文化知识中。对教材中的文化差异性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理解意识以及语言能力,从而加深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理解,构建友好关系,共同合作,一起解决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

 

《牛津高中教材》中,和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文化统一性相关的内容,大部分存在于学习世界知识以及世界问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所具有的问题解决能力、全球意识以及相互合作能力。所谓世界知识,就是没有民族或者是国家特色的知识,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共同行为和结果,是所有国家、民族以及地区正在经历或者是即将发生的。世界问题关键点是问题,是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话题,主要有:人权、生态环境、全球疾病控制、和平与发展以及发展不平衡等相关问题。

 

三、具体建议

 

《牛津高中教材》中尽管涉及了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但是组织比较分散,未形成体系,本质上是由于当前教育背景导致的结果。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一线城市,比如,北京以及上海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相关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主要是依据校本课程或者是地方课程方式进行的,课程组织形式存在差异性,没有统一指导方针。所以,相关教育部门必须按照联合国提出的精神要求,同时借鉴国外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具体国情,建立和我国实际相符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方针对策。另外,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有效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相关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有效结合教材内容,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中。比如,在英语课程标准和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国际理解具体概念,让跨文化教育摆脱多种文化进行比较的教学框架,使学生从了解文化到理解文化,然后从理解文化向行动方面发展。除此之外,教育部门也应该支持国际理解教育的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中小城市可以充分认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理念,给各城市中学普及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尤其是对教师进行培训。树立有这方面教学经验的学校以及地方为榜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高中英语教材编写人员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以及编写话题时,一定要注重不同文化元素所占的比例,增加对各国文化的相关介绍内容。此外,所编写的话题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如果教材仅仅从旁观者角度介绍异国文化,没有和异国文化进行交往,就会使学生学习该知识的时候不能获得文化冲撞感,所以很难加深印象。同时目前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知识大部分都只是描述具体客观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等介绍比较少。因此,教材编写人员一定要加深话题深度,同时设计相应的文化冲突,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文化体验以及深刻的经验。

 

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并且对英语教材中存在的和国际理解教育相冲突的问题进行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英语教师应该掌握英语课程标准以及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有效渗透国际理解教学相关内容,有意识地从英语教材中提炼出能够用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相关学习素材。这样才可以在确保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国际理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