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语文全部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多媒体;高中语文;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32-02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电子书籍、多媒体课件、多功能语音室等现代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教育的新变化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应对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挑战。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让读者从正反两面对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解。
1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等正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工具。高中语文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就必须和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正如杨东平在《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命运》一文中说的:“我们只有以开放、自由的心态吸收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才能够站在21世纪现代教育的高度上,促进传统语文教学的更新转化……形成现代中国新的教育文化。”下面就来谈一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的必要性。
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社会日益信息化趋势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机整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来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样,未来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人才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在这两重因素的影响之下,多媒体技术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成为必然。
高效语文课堂要求使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只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再辅助以课外练习,学生就能掌握知识,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高效语文课堂的打造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高效语文课堂能否实现的最关键因素,而多媒体技术将视频、声音、图片等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教学结合起来,吸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再加上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要比初中阶段复杂难学,学生理解记忆更加不易,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无法将知识全部吸收。通过使用多媒体,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学生双重的冲击,可以促进高中生的语文学习。
2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有助于营造浓郁的教学气氛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教学优势是图文并茂,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料,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声音传递给学生学习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成为积极主动参加者,提升学习动力。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笔者便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将图片、文字、声音融于一体,为学生再现课文中所描绘的月色下的荷塘,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教授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师生对话,即教师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踊跃回答教师的提问。但是无论教师的讲解有多么细致,学生回答如何踊跃,受制于这种口耳相传教学方式的知识即时性,课堂的教学效率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则可以彻底改变这种教学弊端。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和本次教学相关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工具开展高密度的知识讲解。如教师可以将本节课所讲知识提前制作成幻灯片课件,等到讲解时一边向学生展示幻灯片,一片向学生讲解,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和粉笔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通过在黑板上书写板书向学生理顺课文线索、勾勒课文重点,板书书写被认为是教师教学中最沉重的工作之一。借助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教学重点打到课件上,上课时讲到何处就将相对应的幻灯片点开,减轻了书写板书的重任。
3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误区及注意事项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使用多媒体就是实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技术只是现代化的一种表现,但是并不是说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是实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多媒体工具在使用中便捷性的彰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离不开多媒体工具 多媒体工具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的一种方式,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的仍旧是教师,教师不应当让多媒体处于喧宾夺主的位置,而应当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让其为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
多媒体工具用于教学中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知识学习都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的,但是当前仍有一部分教师在课件制作方面存在不足,伴随着课件制作知识不全面、制作不熟练等问题同时存在的是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进行使用,对课本、教参的研究日渐不熟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欠缺。
重视技术、轻视内容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学应当以语言和文学为主,多媒体工具是解析语言和文学的工具,是将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传递给学生最便捷、最直观的工具。利用多媒体工具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但是却将语文知识弱化,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变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既要看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课堂教学带来的正面作用,也应当重视多媒体技术在使用中出现的负面影响,趋利避害,让多媒体技术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益处。
参考文献
[1]程一凡.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症结与出路[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2]吉彩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35).
[3]尤日和.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信息技术教育,2006(12).
[4]何勇.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利与弊[J].语文教学通讯,2005(15).
[5]辛晓明.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教学[J].中小学电教,
一、关于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的概念
有学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不同于他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简单理解就是指学习者本身以主体的身份或具有主体意识参与到认知活动或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并不断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方式。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可以理解为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不断培养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意识,独立完成语文课程的能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进行以自我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的特点
(1)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
高中生自发地在学习上占主导地位,以主体的主观意识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学习。
(2)自主学习具有独立性
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寻方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己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能力自主解决问题,就是真实的能力,因为教师是没有办法代替学生去思考的,这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也是一样的。
(3)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性
高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统一进行学习,保持学习进度的同一性,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会带来学生学习效果不同步,因为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有强弱,所以在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下,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强度。
二、高中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就是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构建自主教学理念有助于应试教育下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方法。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目标明确,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学习内容、课程安排等进行培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策略,包括教学方法和技巧,在条件全部完整的情况下,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才能够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效率和最大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教学指导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成绩的提高也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上面得知,自主学习具有不同步的特点,这也正好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所以显而易见的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新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04
作为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语文作业在整个语文的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它不但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工具,也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过去高中语文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靠题海战术,把充满人文气息和艺术美感的语文完全埋没了,也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作业设计的理念,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等。作者在文中分析了过去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形势下进行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的新原则。
一、过去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内容单调。
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师总有这样的认知:课堂教学才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行为,最有收效;至于作业只是一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课后自学任务而已,没有必要太花心思去设计。我们暂时不提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传递的信息如何枯燥和单调,单看学生的实际知识接收情况,他们在根本没有完全消化教师教学内容的时候,就被教师强行塞给了很多作业,而且基本上就是数量巨大的练习题。这样非但不能帮助他们巩固语文知识,反而会严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形式刻板。
实际的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设计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等,基本上就是要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因此,很多教师的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形式的,很少会有口头作业,让学生自己亲身实践的作业就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作业就算做得再多,也无法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升运用语文知识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刻板枯燥的模式化习题根本无法提起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大量的练习将色彩斑斓的神秘语文国度变为了毫无生气的习题沙漠,严重割裂了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和谐关系。
3.不具有针对性。
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很少考虑学生语文基础上的差异,给所有学生都安排同样的作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很轻松就完成了作业,基础差的学生熬到三更半夜也做不完作业,这样不分对象盲目安排作业的做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其实并没有什么帮助。虽然我们提倡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但是在设计作业时候却并没有用同样的想法,所以导致语文教师自以为给学生的作业能够巩固他们的知识,其实只是让语文作业沦为被学生排斥的功课而已。
4.评价方式单一。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作业评价的时候用的字词并不多,无非就是优、良、合格、重做等。这样简单直接的作业评价方式,丝毫也起不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只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止步不前、基础差的学生彻底丧失信心。语文教师只将注意力放在了学生是否如期的完成了全部作业,根本不关心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因此,那些单调、毫无情感的作业评价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激励意义,也无法提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重做”这样的评价更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严重的甚至会放弃对语文的学习。
二、作业设计的新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作业的设计应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和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让知识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有效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使作业真正发挥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作用,改善他们的语文学习精神氛围。所以,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新原则:
1.开放原则。
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时应遵循的开放原则,具体指的是:(1)设计出内容开放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的选择;(2)作业的形式保持开放,即不一定非要是书面作业,只要能帮助学生巩固语文知识的健康形式都可以;(3)作业并不设置标准答案,实际的答案是富于开放性的,而不是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封闭形式;(4)作业的评价方式开放,进行多元化的综合评价。这样可以顾及到各个层次语文基础的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为将来的学习
好基础。
2.创新原则。
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由过去的保守式教育转为创新式教育。针对语文作业的设计来说,就是要求教师提升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训练的重视程度,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推动他们的创新思维。不过,这绝不代表重现式作业就没有必要了,这种形式的作业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的要点,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应用的同时,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关注学生语言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业的创新主要就是通过作业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训练他们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周密性以及流畅性,进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3.趣味原则。
各种研究都已经充分表明“兴趣是最佳的学习推动力”,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将知识以生动、科学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那些教师设计的有趣作业,学生会充满动力的去完成;之后再收到来自语文教师的有趣评价,他们会更加喜欢做语文作业,甚至期待教师快点布置新的作业。
4.发展原则。
这个原则主要是针对作业评价来说的,高中语文教师评价作业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还应该多留心学生的综合潜能,摸清学生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相信自己。
5.人文原则。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方法不是单一的,但是最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却是唯一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进行探究。
一、“独思、交流、共享”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独立思考、交流合作、信息共享,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步骤有:首先,教师要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学习小组的促成可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小组成员不断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交流获得学习经验,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次,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案。这是学生把握学习主体地位的关键点,也是增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步骤;最后,小组成员的进行学结时,各组成员不同的学习心得会促使每个学生吸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二、圈子式的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圈子式的合作学习,就是指教师为学生规定好学习内容的范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中语文独立性很强,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性很强。例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个“分析项羽和刘邦等人在宴席上各自的心理变化”的主题,然后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展开合作交流式的学习。圈子式的合作学习组织的根本目的有两个:(1)培养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可以带着教师设定好的主题深入文章加以研究,这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有目的性、方向性,学生更能明白到底是在学习什么;(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高中语文的学习更具有探索性,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的过程中更要激发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小组学习模式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三、“已知―未知―建构”的合作学习组织策略
“已知―未知―建构”的合作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已知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未知知识体系进行探索,从而构建出另外一整套知识体系。我们同样以《鸿门宴》来解说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步骤和关键点。
首先,教师为学生设计教学任务表或者知识点图表。这些图表或者表格中主要以“已知、未知、建构”三大项目来构成,使学生在巩固已知知识、探索未知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从而完成对新的知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其次,学生在完成新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后,要指导学生将知识体系植入表格或者图表中,重在理清《鸿门宴》中的人物关系和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再次,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态,随时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保证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向。
最后,学生在做完全部教学任务后,小组内的组员要交流心得,做好总结,吸取其他适合自己使用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提高,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是适应新课改条件下的新的教学方式,其组织策略的多样性将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增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方面起到重要
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语言敏感度培养 四个方面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敏感度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实用性和文化艺术性的双重特点,是使人们能有效地进行交流的汉语文工具。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汉语言和汉字来进行思想的交流;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包含了汉语言文字的精髓。对于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经历了从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到大学语文的不同的学习阶段。高中语文作为整个教育阶段中连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其无论是在教学的要求还是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都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更加灵动和全面的培养,教学方式方法更加具有灵活性,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知识面的拓展和知识点的深入,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在纵深方面的扩展。此外,更加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灵敏度的塑造,这其中就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和吸收汉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使用能力,而且要从语文审美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的进一步探究能力塑造方面加以强化培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语言敏感度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和深入,对语文知识的教授要求更高,其中对学生的语言敏感度的培养要求也较高。语言敏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也就是说语言敏感度高的话,在接触语言文字时能迅速、直接且准确地感悟和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涵义,在接触的语言文字的时候快速、准确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体会和吸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语言敏感度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扩展阅读范围
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因而,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就应该更加注重学生阅读面的拓展,丰富和扩宽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捕捉到更多的知识点的同时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信息的获取能力,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丰富语言丰富,得到语感体验,进一步提高语言信息获取的全面性和灵敏性。
2.培养朗读能力
进行朗读,是培养语言敏感度的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语言是要说出来的,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有节奏地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去理解、感悟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语感和节律,更加直接地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表意的同时,更加清楚地领悟语言文字的深意。
3.加强写作训练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技能,是集听、说、读、写于一体的。要加强学生的语言敏感度,除了进行阅读、朗读训练外,进行写作训练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写作训练能对学生已学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提升。学生通过写作训练,能更加深入地记住学过的语言文字,增强语感,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
4.提升语言交流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科学学科,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并很好地运用和操作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语言交流训练,能让学生在语言交流中,体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加深对语言文字所表达信息的“捕捉”和“释放”,从而提升语言敏感度。
对学生的语言敏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言敏感度,能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在接触到语言文字时,快速地产生准确的、全面的和丰富的直观感受,从而敏锐地捕捉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全部信息,很好地感知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语义和意境,并深刻地体会到语言文字里蕴涵的感情,因而,加强对学生的语言敏感的培养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三、结语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为一体的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将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文字的交际交流能力与传授和发扬优秀的文化两者结合起来。对学生语言敏感的培养,不仅要有理解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而且要包括运用语言文学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因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是为了让学生能全面领会、深入地理解,正确地使用和准确地传播优秀的汉语言文字,让优秀的汉语言文字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语言敏感的培养,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文的魅力,提升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操作能力,不仅仅学好语文,还能用好语文,具备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快速地传播文化信息、准确地表达思想、顺畅地进行相互沟通、及时地进行相互理解。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对学生的语言敏感度的培养,不仅仅是赋予学生丰富和充足的语言文字知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海灵.试谈学生对语言敏感度的教学策略[J].金色年华(下半月),2009,(5).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情境教学
新课标改革对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文字阅读及分析能力,能够深刻挖掘文字所蕴含的意思。但高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考试升学的压力,尤其是在面临语文阅读量骤增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压力变大且信心得到打击,而这时教师切忌采用强制性的填鸭式的教学,因为那样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性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感悟大大降低,这便使得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得到明显的降低且阅读质量也会变低,因此教师开始引进以后总全新的教学模式即情境教学模式,则着重就这种模式进行探讨。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问题
1.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很多文章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便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得教学课堂死气沉沉,使得学生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得不到很多的保障。这一以来则造成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也不能很难做好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协调和联系,使得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1.2不够重视个体间的差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事。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则全部都给学生标准答案,而并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去思考,这便是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体现。长期以往由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大大地打击,严重的则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压迫,也造成了学生的思想上的懒惰。
1.3阅读教学针对性不够强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探通常情况下都会让学生来通读课文,然后教师再进行具体的剖析,然而教师在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时,一般只会分析文章中的句子、辞藻等,进而将文章划分成一个个小片段或知识点,这样会造成学生的思想意识停留在对文章句子的分析中,而并不能很好地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刻意义。
2、情境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的特点体现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首先从教育角度来看,其本质是教师通过阅读文章中的情节来进行模仿和设立一种相关联的情境,进而使得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这个情境从三维角度来感受坐着本身的立意及思想,从而能够透彻的理解文章所叙述的事件想要表达的具体意义。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严格的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来合理地选择合适的情境来辅佐学生进行有效地和有针对性的理解和思考。这对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一可以优化语文教学模式,进而促进高中生的思维散发能力;其二则可以通过这一种情境教学来避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的再现。
3、高中语文阅读情境教学的步骤
3.1情境导入
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课堂的导入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在课堂的刚开始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会影响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能更好的进行沟通。比如在讲解课文《十八岁和其他》时,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时可以提出“什么是十八岁”、“十八岁的孩子有什么特点”等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思考。这样的导入方法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并把学生带入文章的具体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创设情境
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眼注意的是文章的内容,而并非文章的写作手法及组合手段,就比如说是人们在看一幅画时只注意画中的内容而并不关注起创作手法。因此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适合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增进对于文章的了解。而创设情境的手段并不单一,可以是教师通过范读课文并综合运用现代化的影音和多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体会和独立思考文章的内容。比如说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影音资料来进一步的描述情境,并让学生进行跟读,通过在读诗词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处理和抒发,进而有助于课文的深入理解。
3.3深入探究
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初步感知后,还需要对文章进行细致入微的赏析,通过对文章所采用的材料以及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谋篇布局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精髓部分。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需要对疑难杂句进行剖析,还需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解读,判断和了解文章中的语句及措辞之间的关联,但是也不能总是逐词逐句的来分析,因为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思考能力大大下降进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得到扼杀。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性适当的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发。如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可以讲相同或相似题材的文章进行板块的划分,这样则可以让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联想,然后通过参与到课堂的阅读当中去,互相之间交流经验,进而感知和思考。这样则可以使得学生处于一种研讨的氛围当中,从而结合生活实际形成一种自我的认知。
3.4迁移对比
在针对语文课堂阅读的特性进行剖析之后,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文章中所汲取或者说是理解的文章所表达的底蕴,在创设阅读情境的同时,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和认知在此情境下所出现的新的问题,进而起到一种知识迁移的作用,这样则可以使得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也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丰富。通过迁移对比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进而感知自然社会和认知情感。
4、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教师需要抓住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方向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改革,进而采取各种改革措施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旭升.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语文,2013,(9):200-20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学生兴趣 研究性学习
21世纪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在高中教学领域里教育部门正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具有创新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以排山倒海的阵势来到高中语文教学当中,并带给师生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高新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不得不快速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所以,培养这样的人才已经成为高中教学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可是由于守旧的教学思想及无法摧毁的应试教育等的多重捆绑,高中语文状况不佳,教学成效不明显。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是纸上谈兵。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独自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解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坐在座位上全盘接受,这种情况在现如今仍然没有得到改变,高中生认为语文课堂过于枯燥、乏味甚至对此产生厌烦,以这样的心态学习知识的效率不可能高。良好的学习心态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未形成,导致他们缺少青春的活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如此看来,让高中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个目标目前还很难实现。
二、在教学中渗透研究牲学习
在如今的状况下,要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教学环节中有相当的难度。然而,即便困难重重,也不可放弃。我们要在日积月累中让研究性学习逐步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此就能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此同时,也可以营造相对而言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有更多机会开拓各种各样的学习渠道,而且可以尽可能多地得到课外实践的机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思维。所以,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课堂中逐渐普及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
1.高中生需认本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的
我们希望在高中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授课方式,主要是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高中生被迫学习的僵硬局面,帮助高中生尽快养成主动探索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切身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并且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经常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发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乐趣,使得他们认为学习是快乐的,这样不仅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还有一些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譬如,培养高中生发现、分析并尝试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建以研窕性学习为主的授课方式
通常研究性学习用一种叫做“四步走”的授课方式:首先,老师带领学生自主探索本节课要学习文章的主旨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课堂一开始就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引导学生交流课题内容,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同时探索出文章中隐含的深刻含义;再次,开放学生思维,让他们表达通过研究性学习后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在研究性学习结束时,给学生分配任务,让他们利用课堂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拓展本堂课的知识。这样不仅拓宽知识范围,还使学生再次温习课堂内容。最后,将学生分组。让各个小组内成员完成另外要研究的课题,这样可以发展小组内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而且让小组间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只有竞争,才能进步。
3.正确选择课题,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语文这门学科,不同的年级,需要老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初步接触这种新型教学方法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尽量避免逼迫他们探索文章过深的内涵,否则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高中生,老师不用刻意避免他们探索文本深意,因为经过高一的磨炼,他们早已具备自主探索文本深意的能力。老师在选取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应该激励并支持学生探索一些情节连续性强的古典文学,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4.给研究性学习创建全面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给了高中生一个自主探索文学魅力的平台,那么对于研究怍学习的成果,怎样测评才最合理呢?这个问题给老师们造成很大的困惑。如果纯粹用最后的学习效果来测评,就必然会使学生降低探索的兴趣,导致他们忽视觉应重视的环节――学习过程。所以。老师应该在每个环节都进行测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创新意识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容忽略。与此同时,老师必须认识到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同一个课题,每个人都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老师要重视有个性的测评,一些学生喜欢分析和研究问题,但另外一些学生则更善于想象和创造,他们更热衷于在研究性学习后自主创作。老师在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测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用同一把直尺衡量全部学生,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激励他们发挥优势,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都切身体会到来自成功的兴奋。
总而言之,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不忘记语文作为工具牲学科的特点,只有注意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结合和统一,教学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敏.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6).
[2]刘春艳.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J].祖国・教育版,2014.
(一)教学内容的开放与语文材料性泛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开发,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内涵的外延被打破,教学内容呈现高度的开放性。一方面,语文课程相较逻辑性学科而言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容纳更为宽广、自由、复杂。语文自身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语文的人文情怀亦是高中生汲取理论与经验、参与重大生活命题的源泉,因此高中语文课程资源的社会化延伸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高中语文内容的开放极大地增加了教学取材的灵活性,意味着材料使用的个性化,然而这些个性化教学资源并不能完全保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本质需要,相反不规范的材料利用会造成语文教学价值的削减,使语文学科性特征丧失。因此,教学内容的开放在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同时亦诱发了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问题。例如,一些高中语文教师高举生活化大旗,力求语文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时事新闻、娱乐潮流类生活主题充斥课堂,美其名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实质上却弱化了教学轴心。语文来源于生活却并不等同于生活,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诉诸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框架,还应考察其是否真正具备教学价值,否则就是材料性导入泛化。
(二)教学取向的模糊与语文观念性泛化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观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体现为教学目标设置与教师个人对语文过程化的方向性把握,然而“语文教学观的多样性在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语文学科的教学取向模糊化”[2]。一方面,教学观的多义阐释容易引发教学观的迷失,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不清,在将固定的理念符号活化为具体知识与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或生搬硬套,或杂乱无章,表现为对语文学科本义的无意识,无法真正建立起一个理论框架与学生个体的有序激活体系。另一方面,教学取向的模糊意味着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偏差,即教师对教学观的实施缺乏可控性,表现为过度使用与无效使用两种情况,前者指向各种理论依据的不完全成熟,后者指向教师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非语文化行为。可见,语文教学取向的模糊是导致教学实践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观念性泛化现象。例如,近年高中语文教学领域提倡人本主义教学观,在人文视野下“文化”是语文的内蕴,从高中语文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教学目标来说,提升学生思想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不应该被淡化,但是过分强调语文的人文功能而忽略其工具性特征并不符合语文学科精神。没有语言文字作为基本框架,没有文学读写、鉴赏、积累的训练,高中语文人本主义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学方法的失范与语文策略性泛化
语文学科作为不可替代的母语课程,其教学方法一直处于不断革新与丰富的建设状态,“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已逐渐摆脱了课程当道的被动角色,转而向教学建设者过渡”[3]。特别是在新课改持续实施的背景下,具备独立精神的创造性语文实践活动层出不穷,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丰富与革新。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一切教学措施的运用都必须有的放矢,教学方法的滥用、错用对应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策略性泛化现象。例如,高中语文课堂的合作互动策略,是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这种策略呢?对于词汇解释、文献出处等语文陈述性知识真的需要学生耗费大量时间去合作探究吗?又如教学辅助工具运用的泛化现象,经常可见高中语文课堂为了凸显美学意象,追求声光色电效应,大量使用多媒体、美术、演绎等非语文学科手段制造“形式美”,这种抛弃了对真实教材文本的感知,舍本逐末的教学策略使语文审美课堂变成了空泛的“秀场”。更不要说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直接用图像取代文本、用录音取代诵读等工具滥用行为,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处境,花哨的教学手段反而让教学活动肤浅化。
二、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内涵与功能
(一)评价性内涵与教学导向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评价方式。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活动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或周期性教学、季度性教学,甚至年度教学总结时期,这时候的教学评价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再则后期评价主要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评价结果有失偏颇,且评价方式以整体性的总结为主,忽略了对语文教学过程的观照。介入性学科审理弥补了以上缺憾,将评价时间置于教学实践之前,满足了评价的时效性;由于可针对具体的语文课堂,亦提升了教学评价的公正客观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具有鲜明的教学导向功能,能提前审理教学目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是否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教学任务,有利于明确教师的课题思路。
(二)监督性内涵与教学调控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语文学科性包括三部分,一是对于语言文字摹形,即怎么说话、怎么读书、怎么写字;二是语文的情、理、意、趣,即怎么传递信息、满足社会交际或进行艺术化的表达;三是情感性与思想性,即覆盖学生在诸如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领域的教育要素。以上语文学科内容全部包含在语文教材(选修教材、必修教材)、知识点范文、整合材料中,语文教学通过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体现语文学科性。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监督指向对教学取材的监督,保障教学材料包含语文知识、对应语文课程、表达人文情感、反映语文素养,避免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脱离学科体系。其监督性内涵具有对教学材料的调控功能,促使教学材料符合语文课程的单元结构、逻辑结构、知识块结构、流派结构,保障教学材料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避免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
(三)阶段性内涵与教学规整功能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标准结合了实际教学需求、高中生认知能力以及高中语文教学期望。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必然建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框架中,面临着教材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介入性学科审理要正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促使课程进度与学生个体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体现语文教学发展的阶段性方向。因此,介入性学科审理具备鲜明的阶段性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界定阶段性教学方法可行性、量化教学标准、判断教学工具适切性的规整功能,既要促使教学策略符合程序的合理性、任务的针对性,亦要满足策略应用对教学进度、学生认知思维发展阶段的适宜性,保持对辅助工具应用的谨慎态度,从而有效应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性泛化。
三、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实施条件
(一)审理人员的构成与专业进修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构成需要满足以下三方面要求:第一,审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经常参加语文课题研讨活动,重视对语文学科的先进观念与实践创新体例的吸收与探索;第二,对本校语文课程的开展情况有着全面的了解,比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资源与师资优势,以及教职人员的专业层次等;第三,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素养,能和教师协作对话,共同面对教学问题。由此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人员最好以学校语文教研组为选择单元,并确保有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成员与负责人加入,除此之外参加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人员均应经过专业的学校培训与在职进修。学校培训是对审理人员进行相关介入性教学审理的操作指导,包括操作原则(比如“以学导教”原则)、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将具体工作落实到岗,责任到人)、具体审理标准与步骤(参见论文第四部分),以及审理结果的处理等;在职培训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理论学习、学科知识拓展(比如语言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业务研讨等,旨在提升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二)审理介入的“以学导教”原则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坚持“以学导教”原则,一是面向课程标准与学校整体教学规划对“学”的基础设定,如知识储备、应用技能学习、审美探究等固定框架结构。二是面向学生“学”的具体问题,比如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高中生的能力增长呈现阶段性变化,以语言知识习得为例,高一年级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初现,在语文复合句分析方面出现一个整体高峰期;高二年级学生的想象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教师情境创设可减少对辅助工具的依赖;高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进一步完善,能够概括说明现实,深入理解事物本质,有利于母语学科的文化传承,是奠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可见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观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三是面向语文外延中的“学”,即重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应用性要求,近到学生日常读书看报、兴趣爱好,远到自荐求职、社会交际,努力构建高中生语文学习与生活外延的对等联系,为学生学科深造、社会生活以及自身发展夯实基础。
(三)对审理时段与时机的恰当把握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段与时机才能保障审理质量。一是对时段的把握。时段是指语文教学在宏观发展方向上的阶段时期,比如新型语文教学理念的推广时期、语文学科研究领域提出优秀教学成果的时期。这些时段往往是教师重新整合教学目标、更新教学素材、建设教学路径的探究时期,属于介入性学科审理的长线时段,一般伴随着语文课题研究、抽样实验课以及相关调查活动等,出现在新语文教学理念正式投入常规教学实践之前。二是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是针对日常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即对教师某一课时或某一单元的教学筹备进行审理介入的时期,一般为教学开展的前一个星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的结果应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这份书面审理结果必须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对教师创新性教学设计以及劳动成果表示鼓励与肯定;二是具体指出教学设计的优势与缺憾;三是附上教学建议,并敦促改进。
四、高中语文泛化的介入性学科审理体系
(一)教学目标审理: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审理,通过评价教师的目标设置是否满足课程标准的层次划分,应对语文教学的观念性泛化现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但这样的目标设置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太过粗略抽象,不利于课题思路的清晰明确。因此,教学目标审理不仅应看到教师教学目标设置在语文取向维度的大方向把握,还应“要求目标设置尽可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教学任务”[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层次依据语文学科性可划分为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以及反映语文思想文化的素养层。在语言文字摹形的操作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语文的听说读写,例如,语言规则方面的词汇句法目标、句子成分分析目标、逻辑纠错目标、修辞法与篇章结构目标;语言经验方面对语境语义的领悟目标,对课程背景的掌握目标等。在语文情、理、意、趣表达的技术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到具体的语文思维技能方式,如相关语言练习方面拼读与诵读目标、语言书写目标,语言心智方面的语言表达目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目标等。在反映思想文化的素养层,教学目标审理应细化教师对课文观点、榜样、情操习染的提取标准,如人文性目标是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提取,还是针对社会生活化的人文体验,抑或是诗意灵动的文化底蕴而设。综上可见,满足课堂标准层次划分的细化目标不仅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还是对教学枝节的梳理。
(二)教学内容审理:保障材料与目标不可分割
高中语文介入性学科审理通过监督语文教学内容,实现对语文学科性的保护,主要途径是贴近语文教学现实,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紧密联系,应对语文教学的材料性泛化现象。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来自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教学内容审理要具备对教学材料进行区分的意识。对于教师配套教材内容的使用审理相对简单,一是确保内容属于某一节课文或某一单元结构;二是确保内容符合教学阶段性目标;三是确保内容与平行教学目标构成了相互映衬与递进的结构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取材应该呈现较为明显的内在逻辑分类,如按照教材记叙文、说明文等单元文本划分;或按照象征诗派、荷花淀派等文学流派编辑等。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内容除了选修与必修教材外,还包括例证知识点的范文,这类范文不属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既定内容,但却包含着丰富的语言经验、深邃的人文思想,或者动人的审美情感内容。此审理方向应面向具体的知识块,比如基础知识块、文言文知识块、语法知识块、文学阅读知识块、文章写作知识块等,考察教师的例文选择与上述知识块是否匹配。最后,随着语文内容的开放,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越来越明显,对于不同学科的混合内容审理应该考察教师对材料的挖掘方式是否符合语文课程的根基,即“教师对其他学科素材的转化能不能独立成料,理论性材料是否可以向实践性或体验性材料过渡”[5],保障材料真正具备育人功能。
(三)教学策略审理:追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课文中积累材料、从课文中学会模仿、从生活中学会创新三个层面展开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课文中的自主合作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接触到的第一学习材料。因此,学生在语文的日常学习中和语文知识积累中,应重视教材中的课文。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重视课文的课堂教学,积极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学习关键,鼓励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小到语文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大到文章的架构和作文素材的积累。我们在课堂课文的教学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并不是将整个课文的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自行探究学习,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为学生准备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语文课堂上,依然是课堂的主导。
我们以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学生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之前,教师应当首先安排好两件事情。一是根据班集体的人数合理进行分组;二是向学生公布本节课所要自主合作探究的主要内容。根据《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目标,我们为学生设计的探究内容为:一是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该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二是掌握课文中的主要词语意思和重点词语的词类活用;三是掌握课文中的主要特殊句型(句式);四是了解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五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和写作结构及语言特点。这样学生便可以依据主要问题进行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了。学生可以先自主学习,然后和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帮助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做课堂最后的
总结。
二、阅读中的自主合作
我们这里探究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的阅读材料可以是教材中的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当然也可以包括学生习题集里面的阅读练习材料。对于教材中课文的阅读,我们可以仿照上述第一部分课文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那样为学生设置一些探究的题目。对于学生习题集里面的阅读练?材料,我们可以以阅读练习材料后面的习题为纲引导学生积极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我们以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的课文《祝福》为例。《祝福》一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技巧均是造诣颇
深的。学生学习该文章之后,除了积累一些词汇和掌握各种描法的运用之外,还应当把握如下的内容。一是探究祥林嫂的形象特征;二是思考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了解旧社会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三是学习该文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四是感悟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感悟倒叙手法运用的作用。学生对这些阅读题的自主合作探究可以帮助其进一步达成该文的学习目标。
三、写作中的自主合作
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作文写作是值得师生共同重视的,也就是说作文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作文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知识能力与水平的整体考查。高中生作文的写作之中,我们可以在课堂中针对某一写作材料或者某一写作话题或者某一写作架构、方法、技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种作文习作的自主合作探究要的就是学生的集思广益。也就是说,通过学生的分组自主合作探究,总结出良好的写作材料、方法、
技巧。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引导作用 教师作用
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升华人的心灵,开发人的潜能,增加人的知识。因此,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受到重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教师应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原来的全部大包大揽转变为适当引导、正确引导。
一、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中起引导作用的原因
(一)之前的阅读教学大体是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消极、静态地接受。这种阅读教授模式实际上是在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抹杀学生对于阅读美感的认知。阅读是自己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只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这种感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是把经过教师咀嚼过的美感、认知等再输送给学生,这样,学生对阅读的感觉势必减弱,甚至可能会反感。因此,这种阅读教授模式,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和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任何学生来到学校学习语文,其基础都不是零起点,高中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不是一张空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观察、思考。很多高中生经常随父母出去旅行,见多识广,如果硬将教师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强加给他们,那么一方面学生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会抑制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因此,全盘输入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
(三)阅读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但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对于理解大部分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时候只会停留在表面意思上,无法获得相符的理解和感受。另外,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薄弱,如果完全放任自己学习,则一些学生会无所适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高中语文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阅读的能力包括自主选择读物的能力、自主性阅读思维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养成,可以使学生自己选择有益的、适合自己的文本,从而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含义,并对文章进行分析和鉴赏,表达自己的观点,懂得欣赏其中的美。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在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由不自主阅读向自主阅读过渡的阶段,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中发挥引导作用非常重要。
二、教师怎样发挥在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引导作用
要真正做到适当引导、正确引导,使阅读能够真正达到良好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一)充分理解阅读教学内容。只有对阅读文本有很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明确的定位和思考,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有很好的把握。并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理解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阅读教学课,这样才能指导学生适当的阅读方式,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
(二)增强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讨论的方向出现偏差,课堂节奏或快或慢等,这些都需要阅读教学的组织者进行适当的调控。首先,对课堂教学进度要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不能太快,太快的话,学生有可能跟不上进度,影响阅读心情;不能太慢,否则学生易产生焦躁心理,影响阅读效果。另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准确捕捉学生发出的各种信号,适时调整教学方式。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适当调节教学节奏,安排好学生的讨论主题,掌握阅读教学的时间等。只有重视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三)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真实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课堂教学上也是非常适用的。要想真正教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阅读能力和水平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阅读计划、确定阅读篇目,认真分析学生阅读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遏止,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阅读文本内容过深或过浅,学生不感兴趣等,都会影响阅读教学质量。
(四)提高教师水平和修养。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自身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因为阅读教学,除了要深入挖掘阅读文本的深意外,还要将之放在整个语文教学的模块上。没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对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作用微小。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文学、历史、哲学等,能够从一个单一的阅读文本中深入发掘其中所蕴含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一个能旁征博引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因此,在阅读课上会受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相应的,也会促使学生主动、认真、感兴趣地阅读。否则,阅读教学很可能是单调乏味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评价 基本原则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理解为: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第二,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第三,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具体而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提出了如下基本原则:
第一、评价的目的
评价要"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能力的评价方面注意了不同类型的差别,这三种能力既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他们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能够局部达到的具体目标。这种思想体现在阅读领域,便形成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即独立(理解)阅读──鉴赏阅读──探究(研究)阅读,标志着阅读能力的发展由理解能力──鉴赏能力──探究(研究)能力逐层递进。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包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鉴赏阅读,特指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研究)阅读,包括通过学习探究性阅读、开展"文化论著研读"、鉴赏"诗歌和散文"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研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评价基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保证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最低目标,同时又是对优秀的承诺。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而这预期的结果应是可观察的,因此,标准也是我们教学评价的尺度,具有公共性、可完成性、可评估性。语文课程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在抓住关键的同时还要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第三、评价功能
全面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就要兼顾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从目标分类来说,分别属于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领域。相应的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这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语文教学评价应当兼顾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此外,教学目标不但有不同的类别,也有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的目标均应有机会被抽样出来加以评价。例如,认知目标可以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层次,所以在评价认知教学结果时,决不可只偏重识记层次的评价,而应当兼顾其他层次目标。语文教学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过程,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四、要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并尽可能进行多次评价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信息技术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给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