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1 03:24: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投资风险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风险规避
一、人力资本的界定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1.人力资本的内涵界定
人力资本(HumanCapita1)的涵义可从内容和形成两个方面去界定。从内容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所包涵内容,认为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的总和。其主要代表是舒尔茨(Shuhz,1990),他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从形成角度去界定人力资本涵义的学者比较关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和劳动力流动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而其中的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其主要代表是贝克尔(Becker,1993),他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是指特定行为主体通过有意识地投资活动所形成的,由知识、技能、体力或健康及其所表现出的劳动能力等组成的,能实现价值增值的,依附于某个人身上的存量资本。
2.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内容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就是以人为投资对象、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的企业投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流动、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实现。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这部分投资往往是由政府支持的,其投资的效果与政府教育政策、教育重点有关。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企业主要是支持员工进行在职的继续教育。培训投资是直接服务于现实的人力资源,增加人力资源的技能存量的投资,包括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劳动力流动投资指劳动力流动是现代经济社会普遍现象,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动态中不断地组合,形成最优配置,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卫生保健投资主要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健康状况,使员工保持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
二、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完成特定的任务而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人力资源,但由于被开发主体的原因而导致企业经营后果与经营目标相偏离的潜在可能性,即经营后果的不确定性。
1.人力资本与其承载者的不可分性及其流动性
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主要表现为蕴藏在人体内的一种劳动能力,其投资形成的资本形态与其承载的主体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作为生物形态的人力资本主体由于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会出现年老、疾病、死亡等生物现象,因而所投资的人力资本会因为被投资者的年龄、健康、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人力资本的损失,从而使投资者减少或丧失投资收益。既然人力资本依附在人身上,那么它必然会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人的自利性决定着他时时刻刻要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一旦在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单位)内不能实现该目的,他就会在流动中寻找自身价值转换以及匹配环境和机遇。近几年落后地区人才向发达地区,落后企业向发达企业转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3.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和主观能动性
一是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不同的主体,由于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投资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即使相同性别、年龄和身体素质相同的人,在进行同样的投资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结果。若外部环境条件比较差,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合理,则很难调动人力资本载体的积极性,其努力程度就很低。二是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人力资本在受到激励的时候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为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在受到不利环境和负面影响时,又能够减少或者丧失投资的收益。同时投资是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产出成果如产品研发及管理改革成效的取得都有一个时间差,同时,其成果也不可能像其他物质产品那样可通过市场调查来判断其销售情况及相应的绩效。衡量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时,很难把其它要素的贡献剥离出来,因此我们很难从最终产出中判断出具体某个人的贡献是多少,这就存在“偷懒”或“搭便车”的现象。因此人力资本产出成果质量和数量及其产出时间是很难确定的。
4.人力资本形成的长期性和投资者主体的多元性
一般来说,一方面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在短期内难以收回;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期限也较长,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内为企业创造财富。人力资本是多方面、长时期投资的结果,投资各方都要得到收益。企业所进行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是这样,员工作为人力资本的主要承载者和投资参与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和一定的收益权;企业投资只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部分,享有一定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人力资本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多元化,导致人力资本在使用和收益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三、基于人力资本特性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规避
1.确立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
确立员工的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一方面承认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当期收入,另一方面更要承认广大职工在利润积累中的贡献,这实质上触及了收入分配的问题。职工参与企业分配的方式,一是依据按劳分配分得一定的工资和奖金,二是职工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创造者之一应当按比例形成他们在本企业的股份。职工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事实上就是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回报的一种方式,而这个风险是企业和职工双方承担的。比如我国的内部职工股,“持股人”既不是单纯的股东持有,又不是单纯的“管理者”持有,而是包含工人在内的“员工”持有。资本所有者让渡一定比例的剩余索取权,消除“持股人”、“管理者”、“工人”在所有权上严格的鸿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样,“资本”、“管理”和“劳动”这三者之间,存在的是交融、协作关系。而这种关系就是企业形成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保征。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感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则会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使企业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政策留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是人,而人又是一种复杂的生物,所有影响人力行为的因素都可能影响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作为社会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客体有着不同的成长背景和人格特性,在思想、感情、经历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时,在投资角度来看是最佳的投资项目时,也可能由于个人的偏好认为该项投资不符合其个人意愿,所以,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使得员工与企业的目标、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相一致,从而尽量地缩小企业与员工之间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分歧,进而使投资收益能达到最大化。企业文化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目标之一,应当渗透到每一次个体的投资过程之中。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劳动者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率,进而减少人力资投资风险。
3.实施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管理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具有长期性,投资收益不可能当时获得,因此投资周期长本身就意味着不确定的成分多,投资风险大,为了将不确定的因素降到最少,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来将员工在投资期间可能发生的风险减到最小。作为企业首先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综合计划,并把它纳入企业总的战略发展计划。其次,建立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档案,通过日常绩效考评及专门的人才评估活动,了解员工现有的才能、特长、绩效、经历和志趣,评估他们在专业技术、管理和创新开拓诸方面的潜力,确定他们目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道路,作为制定具体的培养、使用计划的依据。其三,企业鼓励和帮助员工,尤其是对骨干和潜力较大者,要做好自我分析,妥善制定个人的发展计划。其四,企业根据员工个人发展计划、人力资源档案,结合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便可确定具体的培养与开发目标和计划,通过培训已有员工或在必要时招聘新人,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类别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为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因对外界环境因素的突发性变化认识不足而导致投资损失的可能性和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宏观政治经济形势变化、法律法规调整、产业政策调整、科技进步等;
管理风险是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因对人力资本特性认识不透、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损失的可能性。分为管理者行为风险和被管理者反应行为风险。管理者行为风险包括:预决策风险、人力资本形成风险以及人、职匹配风险等;被管理者反应行为风险包括:职业道德风险、人力资本激励与约束风险以及人力资本流失风险等。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界定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人力资本,然而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认识不够、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加之各种难以预料、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因素作用而导致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投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表现为未来若干年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或收益不能补偿投资成本的可能性。
二、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当危机来临来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树立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完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成为企业抵御风险,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三、人力资本的成本计量
人力资本的成本计量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分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和机会成本三种。
1.人力资本历史成本法
历史成本法是指对相关的招募、甄别、录用和培训费用全部资本化,在资产使用有效期内进行费用摊销,按照资产类别确认亏损,或按照增加资产未来收益的任何额外耗费增加资产的价值。当数据可以确认时,这种方法是客观可行的。
2.人力资本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就是估计替代公司现有人力资本成本。它包括:招募、甄别、录用、培训、安置和发展新员工达到现有员工胜任工作水平所需支付的成本。其优点是找到了资产的市场经济价值参照,局限性表现为其主观性。
3.人力资本机会成本法
人力资本的价值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竞价过程产生,投资中心经理会对他们需要招募稀缺的员工进行竞标。竞标结果实质是对员工分类定价。这种方法有利于公司人员优化组合,实现高效益。[
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1.做好职务分析,预防人、职匹配风险
职务分析是对企业各岗位职务的设置目的、中心职责、工作内容、权限范围、结构关系以及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描述和记录,是现代企业HR管理所有职能的基础和前提。制定科学的岗位配置计划,做好人事测。评工作,根据岗位要求,将最合适的人配置到最合适的岗位。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动态协调和适应。
2.完善培训机制,预防人力资本能力衰退风险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基本依据。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要综合运用人员测评和工作分析等技术,从整体战略发展、工作和员工个人三个层面,结合企业外部环境调查,全面深人展开。谨慎选择培训对象。建立培训风险管理机制以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3.健全激励机制,预防人力资本流失风险
健全激励机制,对员工提升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促进作用,包括:物质激励:制定薪酬政策、改善福利待遇等;情感激励:加强与员工的情感沟通,尊重员工等;精神激励:荣誉激励、目标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成就激励等。重视人力资本产权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员工合理的奖惩使员工产生激励效果,避免员工流失。
4.做好投资收益分析,预防人力资本专业性投资风险
由于人力资本的能动性和不可转让性,使得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应当做好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核算,运用战略发展思路来取舍项目,自觉规避投资风险,选择通用性人力资本即复合型、综合型人才,防范专业性投资风险。
5.确立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指标,完善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控体系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预警,是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系统预防、纠正或回避人力资本投资失误与投资波动方面所具备的一种功能。从人力资本投资过程带来的结果入手,设计人力资本投资预警指标体系;根据人力资本投资过程内容及表现,按照其投资过程的特点及分类来构造预警指标,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预警、预控系统。
参考文献:
[1]张攀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竞争力提升[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30.
[2]刘建英,谈娟.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9(3):136-137.
[3]侯金良.浅议企业人力资本及其计量方法[J].经济师,2009(2):189.
[4]吴立军.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58-59.
[5]李静.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及规避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9(3):291.
关键词: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风险分析评价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各类资金大量涌向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实力也不断增强。随着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也醒地认识到,中国的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国家近几年来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自2010年起,为遏制一些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国务院三次部署调控工作。为了继续巩固和扩大调控成果,逐步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国8条)。2013年国务院部署房地产调控五大措施(即新五条),对此大家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态势尤为关心。同时也加大了房地产项目开发的不确定性和房地产项目开发的风险性。
在此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企业更应该对房地产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和正确性,做出更加准确的认识和决策。本文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投资风险分析,针对该项目的实际情况,用现实的、客观的数据来验证所评估的项目,充分分析、评估,最终确定该项目是否可行。通过对该项目的投资风险分析,运用投资策划和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项目的选择和立项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项目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以期提高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的重视程度。
二、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
结合我国房地产发展现状,结合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研究情况,本文按照房地产的寿命周期,将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划分为4大类,分别为你投资前期阶段、开发建设阶段、经营阶段和管理里阶段,详细因素见图1。
图1 青岛市天一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因素图
三、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评价模型
根据上文项目投资风险因素的评价指标,作为运用层次、灰色、模糊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投资青岛天一房地产项目时,可能的风险进行实例的研究分析。
1、AHP计算各层次权重
根据图1-1所示房地产项目系统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和具体的风险因素的特性,综合专家的咨询意见,本文对各个风险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因素的比较,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其中两两因素比较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取1,2,…,9以及他们的倒数作为标度,求出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值。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为A=(B1,B2,B3,B4)=(0.25,0.25,0.25,0.25),而二级指标的权重为B1=(0.526,0.273,0.124,0.077);B2=(0.370,0.345,0.185,0.100);B3=(0.623,0.239,0.137);B4=(0.413,0.209,0.194,0.104,0.080)
2、确定评价值矩阵及评价等级
通过对上文风险评价方法的分析,结合房地产项目风险指标体系,本文将各影响因素的可能风险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高风险(V1)、较高风险(V2)、较低风险(V3)、低风险(V4)。按4分制打分,故确定评价等级集合为V={4,3,2,1}。本文通过收集专家对影响因素风险等级的评定得出以下数据(见表1)。
表1影响因素风险等级的评定
3、确定评价灰类
根据上述的评价等级,我们确定相应的灰数及白化权函数可分为如下四类:
第一类:"高风险",设定灰数为∈[4,∞) ,其白化权函数记为f1 (图3-1);第二类: "较高风险",设定灰数为∈[0,3.6] ,其白化权函数记为 f2(图3-2);第三类: "较低风险",设定灰数为∈[0,2.4] ,其白化权函数记为f3 (图3-3);第四类: "低风险",设定灰数为∈[0,1.2] ,其白化权函数记为f4 (图3-4)
由nij=fr(dij)可以计算出评价矩阵的灰色统计数nij ;其中dij 为第j个专家对于第i个风险因素的评价值。
4、模糊评价计算项目风险状况
根据 rij=nij /ni可以计算出灰色评估权值,得到模糊评价矩阵R为: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计算出投资风险影响因素的权重和其模糊评价矩阵,则下步就可以逐级进行模糊运算。以此得出天一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总体评估结果。
首先,根据Bi与Ri经过模糊运算,得出风险影响因素Bi的评价模型Ti为:
Ti=Bi*Ri
可知天一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为:
T3=(0.18,0.23,0.31,0.28);T4=(0.23,0.30,0.31,0.16)
由此可以计算出整个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结果:
Z=V*T=V*(T1,T2,T3,T4)=2.496
按照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等级可知,青岛天一房地产项目的额投资风险介于较高风险与较低风险之间,其风险处于一般风险水平。
四、结束语
在我国对于项目投资风险的研究较多,同时考虑从到房地产项目具体事实情况的差异性,因此投资风险评价因素并不完全一致。对此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仅仅是结合天一房地产项目进行设计的。对于其他房地产项目可以对评价指标体系,做部分细微的调整。
本文将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三种方法相结合,运用到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中,定性和定量的对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的程度进行评价,可以处理同时具有灰色性和模糊性的综合评价问题,使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更加客观可信,并论证了该方法,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更具科学性和优越性,为投资决策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但同时,本文虽然结合天一房地产项目的风险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但是对于今后房地产项目的投资风险评价来说,如何更加准确的对项目的投资风险进行测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勇. 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第二版).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49-267
[2]符芳攀. 浅议房地产项目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科技致富向导,2010,20(1):146-161
[3]Kai Li, Tiong, R.L.K. Assessment of Financial Feasibility of Vietnam Hydro Power Plant.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0, 24(1):35-37
[4] A Marco. Project Feasibility. Project Management for Facility Constructions, 2011. 124-132
[5]李秀丽,海燕. 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经济评价. 中国商贸,2011,9(1):101-102
[6]管学雷.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投资风险的决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10
【论文关键词】企业投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论文摘要】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随着生产要素的多元化,投资的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无论是投资的主体、对象,还是投资的工具、方式等都有了极大的变化。由于投资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投资已经成为每一个企业力图做大做强,扩大规模、增强效益、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企业投资的现状
在企业不断运转过程中,投资和再投资是企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在企业经过一系列筹资活动后,可能积累了不少资金,如何使用这些资金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呢?要达到上述企业经营理财的目标(即最大限度的投资收益)就必须用全面的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投资活动。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目前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
我国大多企业现状是有了资金想发展,却不善于、不敢于进行投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复杂,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不少企业难以对投资机会做出理性判断,不敢将资金轻易投出,害怕血本无归。这种现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尤为突出。在商品供应充足甚至过剩的经济背景下,激烈的竞争,残酷的优胜劣汰,使这些企业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死死把握住手中的资金,维持自己的主营业务,只求能维持现状就万事大吉。而在国有企业也存在着相同的现状,这固然取决于决策者学识水平、素质胆识和责任心使命感,但更大程度决定于现存社会经济的环境压力、干部考核体制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
二、企业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投资无疑是企业变革求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其结果必然是走投无路,山穷水尽。除在现状中提出的一些问题,目前,许多企业还存在如下问题,以下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并找出其解决对策。
1、管理方式不当,损失严重
企业投资方式陈旧,融资渠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监督措施不力,很难发现投资中出现的问题,即使勉强发现也不能及时处理,造成投资失误、投资重复、投资浪费、投资亏损。
原因:不科学的投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投资管理不仅先天不足,而且后天失调。投资的体制和机制不顺,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忽视科学投资战略规划和精确的预算控制,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分析和市场应急措施,缺乏必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等。
对策:实施一种先进的投资管理方法。管理要依法而行,管理要建章健制,形成一套真正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投资管理方法,按照投资建议、可行性论证、投资决策、投出资产处置和销售等环节对投资实施全程控制和监督。健全投资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投资管理制度。界定关键区域的责权利,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权力真空。实施必要的责任追究机制和合理奖惩办法,形成齐抓共管之势,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力争每一项投资都能做到高起点设计、高标准运行、高效能管理、事前论证民主科学、事中监督及时有效、事后考核评价准确。
2、缺乏市场调研意识
市场调研是系统地收集、分析和报告信息的过程,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市场调研包括市场调查和营销分析,不仅要有可靠的实地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已有的真实材料进行分析。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重视市场调研,缺乏对供需关系的研究,产品设计和制造不能完全针对市场。
原因:有些企业往往没有掌握充足的可靠的信息,因此专门研究规避风险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做市场调查,或市场调查的方法不当,缺乏科学依据,搜集数据失真,从而导致错误理论,误导企业选项,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对策:企业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掌握足够的信息。进行市场调查的方法有许多,比如座谈会、街头访问、入户调查、跟踪测试、商店研究、企业研究、二手资料收集等等,每个企业应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采用的方法。
3、投资风险大
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一个企业进行投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的经营者对该企业如何经营而承担的风险,包括对内投资风险和对外投资风险。对内投资风险与其本身经营密切相关,对内投资一旦形成后,其投资风险就包括企业自身可以控制的企业特别风险和自身不可控制的市场风险。而对外风险和本企业的经营没有直接关系,它包括被投资企业的特别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这两种风险对投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控制的。
原因:一些企业由于人员素质整体不高,管理水平偏低,缺乏驾驭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一些私营中小企业,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投资随意性大,导致其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对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人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因素,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另外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也会起到减少投资损失的作用。
4、投资决策缺乏创新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教授说过:“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经营,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决策,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创新。”国外许多企业由于投资善于创新,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使比自己大的企业想吃吃不掉。我国的很多企业投资创新意识不够,往往追随比自己大的企业或同行相近企业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缺乏创新,不能通过投资培植自己独特的技术或核心竞争力。
原因:决策带有盲目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过程中的一系列变革,实际导致了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领导不从本企业所处环境角度研究改革政策措施的性质及其影响,并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重大投资决策便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盲目性。
对策:树立投资决策的创新意识。企业应该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推陈出新,以不间断的自我积累、产品开发与升级、技术创新,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去抢占看来会盈利的非自己经营领域的市场。不知简单的盲从只会使整个市场空间越来越小,面对如潮的外国企业,诺大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我国的企业也应该吸取国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培植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5、投资决策者素质低,决策水平不高
在资金不足的困扰下,如何进行投资并能取得良好的收益,对每一个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其因在于投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许多投资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有的甚至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何谈进行投资决策与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由于有的企业在人、财、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势,影响了其获取投资决策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不注意财务会计信息的分析处理,许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够健全,因而,很少深入地分析处理财务报表中存在的问题。
原因:在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市场经济程度较高,存在比较熟悉的职业经理市场,对于管理素质的界定、划分和测评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标准,管理者的知识、能力结构相对合理。相比之下我国的职业经理市场刚刚启动,现有的管理者也大多与行政级别挂钩,缺乏相应的市场经济知识,加上管理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较小,造成管理者群体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能完全适应改善企业投资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的需要。
对策:一支优秀的投资管理队伍。随着投资领域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越来越需要一支协同有效的管理者队伍。要有一个好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一批具有新思维,掌握科学方法,既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又有投资管理经验和有关财务、金融、审计、税务、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各方面人才。
6、投资决策程序混乱
投资完全取决于决策者——不管是国有企业的高管和董事会特别是董事长、总经理还是中小民营企业老板的个人偏好、经验和知识,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考虑,不经民主决策程序,没有必要的投资论证,盲目投资、意气投资、感情投资、政治投资等现象层出不穷。
原因:不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对于国有企业造成目前这种不民主决策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法人治理结构中一元制下董事会监督权、经营权与决策权混同。
对策:采用一种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建立科学民主的投资决策程序,改变决策者仅仅靠经验、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观念和做法,拓展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强调企业自主投资过程中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延伸决策者智力和视野,从而使决策者将原先模糊的管理经验和决策程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最大限度地消除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保证决策的合理化、管理的现代化。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得到投资信息之后,应避免一言堂的误区,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科学决策。
三、企业投资的进一步思考
企业要想永远生存下去并得到发展壮大,除了要认识到在其投资中的现状、问题及采取必要的措施之外,还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企业进入市场以来,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部的情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风险客观存在。因此企业领导,需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快速科学的做出投资决策。尤其是有些行业,由于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决策一旦失误,损失巨大,因此投资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显得尤其重要。
2、企业投资风险及其控制
由于客观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每一项投资都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投资决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如果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且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那么就必须对它进行测量并在决策中加以考虑。否则一旦决策失误,其损失将是长远而巨大的。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必须要经过预测、决策,并对投资项目实施严格的审核与管理,以防范和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提高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3、建立投资退出战略
财务集成管理强调的是企业集团所拥有的资源充分有效运用,并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权利、资金或人员的集中管理,其特点体现在系统优化和知识化上。企业集团的产权关系复杂,业务量大、种类繁多,人员构成情况各不一样,特别是企业集团资金的运用,关系到企业集团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集团财务集成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资金、人员、成本、信息这六个方面:
(一)时间的集成管理
在时间层面上。财务风险的形成分为潜伏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恶化期,前面阶段的风险如不加以有数控制必定会在后面阶段不断扩散和积聚,最终必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财务风险集成管理应遵循时间集成管理原则。在时间层面上,应从整体的角度对财务风险的潜伏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恶化期进行集成管理,控制每一阶段财务风险能量的积聚度和扩散度,避免前面阶段财务风险能量爆发并向后面阶段的扩散和积聚。特别应重点对潜伏期、扩散期的财务风险加以监控,防止财务风险积聚和扩散到财务风险爆发期和恶化期,尽量避免发生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空间的集成管理
在空间层面上,财务风险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分配风险,而且它们是相互影响的。筹资风险控制是起点,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是核心,分配风险控制是保障。因此,财务风险集成管理应遵循空间集成控制原则,从整体的角度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分配风险进行集成控制。
(三)资金的集成管理
贯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活动始终的是企业的资金管理;保证企业集团正常运作的是合理的资金流动。因此,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的管理成为企业集团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关系着企业财务集成管理的成败。因此,对企业集团的资金集成管理要根据企业集团的运作特点,以资金的有效运用为目标,以资金流转的系统优化为特点,特别是对紧密层的企业可以进行资金的集中筹集、集中调度、集中运用,省去中间环节,可以采用现行的资金结算中心的模式,对每个单位的用款计划根据实际经验和有关历史数据、定额等指标,每个月下达,对每个单位的资金回笼要及时,使各个单位的资金沉淀少;同时,对集团公司的税费统一缴纳,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避免传统企业那种多层控制所带来的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通过结算中心的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做到有效调节资金流向,合理控制集团资金的使用,协调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分配,盘活集团资金,防止资金闲置,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使用上的平均主义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人员的集成管理
人的劳动是任何企业实现价值的来源,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人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人员的集成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集成化的人员管理,关键是人尽其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体现知识化的特征,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集团对所属需要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可以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进行不定期轮换,对有的所属子公司等单位,可以不设财务科,只有会计核算人员,甚至有的单位的会计人员可以由承担不兼容职务的人员兼任。这样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强调的是会计人员的知识化,以及学习型组织作用的发挥。这样做既简化了核算的复杂性,又能够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五)成本的集成管理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的保障。对企业集团来讲,成本控制得是否有效,关系到企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成本集成管理的作用,是整个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成管理体制模式的重点。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包括目标成本预测、制定目标成本计划和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其主要目的是使企业生产出符合顾客对功能的需要且价格合理的产品。而从80年代开始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是一种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过程包括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分析与考核等。而将这两种成本管理方法进行集成,通过目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落实到作业层次,控制作业成本,用作业成本考核的结果修正目标成本计划,使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形成一个系统。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不仅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动态结合,而且能够提高作业的运作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流程重组,从而使企业集团成本系统得到优化。
(六)信息的集成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共享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因此,根据“信息不对称”的观点,信息的集成是管理集成的基础。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信息的快速有效的传递,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整个集团的业务流程再造,以实现整个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共享,为实现财务的集成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6(2)
[3]刘传庚,傅志明:神东公司集成管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4]纪成君,叶柏青;论现代企业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06)
[5]孙金梅,我国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李必强;关于集成和管理集成的探讨[J];管理学报;2004(1)
[7]海峰,冯艳飞,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原理[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I 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 [C]; 2000年
[8]张星文 韦军宁 桂新胜.浅析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机制[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1)
[9]1.朱卫红 论集团企业财务资金的集中管理[期刊论文]-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降低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管理阶层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工程的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管理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问题,轻则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财务部门本身就没有参与到一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想要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到工程造价构其实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导致工程财务控制就显得十分被动,更为致命的是财务管理的滞后直接增加了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2)就会计内部控制情况而言,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重点在于销售以及收款循环,同时采购以及付款循环也是另外一大重要关注点,相比之下对工程预算以及工程财务循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不过发挥的是一个利用完全成本法开展相关归集核算的角色。
二、如何有效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1.对工程前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通常来讲,工程前期所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征地费、当地居民的拆迁费、这一过程中的差旅费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协调所需要的费用。尽管严格地讲这一部分费用与整个投资项目的实体产生直接的关系,然而其却直接的和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由于这一部分费用弹性相对较大,是出现各种问题的重灾区。再加上内部控制制度在结构上的有待完善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等方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往往会将本部门在管理费用上的支出,诸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归入到投资成本中。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将加强对工程前期费用控制看做是重点。这一过程中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大两方面问题的控制。第一,建立起规范的明细核算制度;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构成的成本费进一步的进行科学分解,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出具体的费用分解表,同时将对费用内容上的实质性审核看做是重点,对并没有资格被纳入前期费用的项目绝不徇私。
2.加强对设备、材料投资成本的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设备、材料投资上的资金投入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六成作用,由此可见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将财务管理当做控制投资风险的研究交代,笔者以为设备、材料投资中,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坚决不打折扣的遵从企业所指定的设备出库以及材料调拨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确保企业能够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做好必要准备。除此之外,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还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现实的划分标准,编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出库与材料调拨对策,从而为科学的确定制定工程的造价,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做出积极贡献。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牢牢遵守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规定》,明确工程建设中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同时牢牢贯彻执行原则,坚决杜绝由于某些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应而开展不合法的“绿色通道”,从而导致设备与材料模糊不清。
(2)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通常来讲,一个设备合同,其本身是由技术部分以及商务部分两大块内容构成的,部分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你来我往的“磨破嘴皮”工夫后才能够达成协议的,然而加入在设备最后入库的时候,并不注意在验收工作上仔细检查,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备会因为体积等因素干扰,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直接由业主运送到工地上,根本就没有经历仓库验收这一流程,针对这种现象,财务必须尤其需要对资产以及记录部分内容进行分离,确保审批人与执行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假使验收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到现场进行验收,则应当由使用人进行验收签字,这种情况下财产风险便会相应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财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
摘要: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非常之多,相互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本文利用“二八法则”,提出房地产投资风险中的关键因素——时机风险、区位风险、类型风险,提高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的操作实务应用水平。
关键词:关键因素;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
我国房地产是一个新兴产业,自20世纪80年中后期才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在这个新兴产业中,房地产投资是一项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投资活动,具有不可移动性、寿命周期长、高度综合性、高度关联性、投资额度大、各异性、政策影响性等特点。
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因素,如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变化、相关政策的调整、通货膨胀情况、汇率及利率的变动及变现风险等系统风险和消费者的喜好、收益现金流、资本价值、机会成本等个别风险,这些风险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的绩效。从事房地产投资活动,如不能充分考虑这些风险因素对整个投资项目的影响,贸然进行决策,往往会出现失误,甚至会使企业因此陷人绝境。但是,把每个风险因素包罗万象的加以考虑,则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恰当的。
为此,本文针对房地产投资,将风险因素分析的具体内容和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①识别并细分各风险因素包含的具体内容,由此才能对风险有具体全面的认识和了解;②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找出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忽略次要因素,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分析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③对各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其联系与制约关系,由此对房地产投资风险要素形成有机整合的分析结果,将对投资决策具有很好的辅助参考意义。
1房地产投资风险识别及细分
为了保证风险分析的质量,有必要对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科学的辨识与细分,使投资决策者能更好的把握风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或对策来减少风险损失。如图1给出了整个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的结构系统。
1.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商品的生产过程和经营过程造成影响,以及直接对房地产商品产生破坏,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自然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火灾、风暴、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气温、塌方、施工现场地质条件等等。这些因素引起的风险发生的机会较小,但是一旦发生,将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对于这些风险的防范,开发商一般是利用投保来减少或避免损失。但是,在投保之前,若能对该地区的环境条件、天文资料、地质地貌、气候条件等作一定的了解与分析,就可减少投保成本,增加投资收益。
1.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市场商品交换者与经营者带来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损失。政府的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因而,由于政策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在市场环境还未完善的条件下,政治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房地产投资商应非常关注房地产政策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处理由此而引发的风险。
1.3经济风险,主要是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它们的出现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这类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市场供求风险、财务风险、地价风险、融资风险、工程招投标风险、国民经济状况变化风险。
1.4技术风险,是指由于科技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可能带来的损失。例如,科技进步可能对房地产商品的适用性构成威胁,迫使开发商追加投资进行房地产的翻修和改造。技术风险的因素主要分为: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设计变动或计算失误、设备故障或损坏、建筑生产力因素短缺、施工事故、信用等风险因素。
1.5社会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的投资者来损失的可能性。房地产市场的社会风险因素主要有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社会治安、公众干预和文物保护等。
1.6国际风险,是对一个社会的所有经济都有很大影响,主要是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地区性的经济活动受影响。对房地产业来说,国际经济风险可分为:国家风险、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国际货币利率变化风险和国际经营风险。
1.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决策失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够实现,包括投资方式、投资地点、类型选择风险和人、财、物组织管理风险等。
2房地产投资关键风险因素分析
房地产投资过程中引起风险的因素众多,其后果严重程度各异。完全不考虑这些风险因素或忽略了主要因素,风险分析就失去意义。但把每个风险因素包罗万象的加以考虑,则会导致问题的复杂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恰当的。风险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合理缩小风险因素的不确定性,寻找影响风险的主要因素,为投资决策者提供最恰当的风险对策。
2.1“二八法则”在风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二八法则”是西方社会经济学家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归纳后得出的一个客观规律,即:20%的人掌握着整个社会80%的财富。推广后又发现,一般学校中学生智商高者往往为20%,保险公司或直销企业的成功的推销人员一般也在20%左右。另外,企业的配套协作单位、商业单位往往也是20%的个数掌握着80%的采购、销售额,日常管理工作中20%的业务量也往往决定了80%的经营数额。
由上面分析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我们可以知道,影响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因素比较多。如对每一个投资项目都进行详细的风险因素分析,效率不但不高,有可能还不能抓住重点。再者,我们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是无止境的,但真正对我们的投资分析有实际意义的风险因素却只有其中一部分,而由“二八法则”可知,20%的因素对事件有80%的影响力。所以,在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分析时,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那20%的重要因素。
2.2关键风险因素分析在进行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之前,有必要找出那些20%的重要因素。鉴于一些学者对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问题的深入研究[1-5],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点考虑房地产投资风险:时机风险、区位风险、类型风险。
2.2.1时机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活动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很大,而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因此,房地产业发展也相应有着周期性的涨落。如从美国房地产发展情况来看,就存在明显的周期性:美国以18年左右完成一次周期波动,同时也存在5年一次的短期波动。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是房地产产品的供求、价格和收益水平的相应变化。此时选择合适的投资时机,保证房地产项目开发完毕后有良好的市场需要,对开发商的意义非常大。因此,开发商需对未来几年的政治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势、人口增减、收入水平升降、消费心理和物业需求等风险因素进行预测,以确定合理的开发时机。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的成长期,各类房地产需求旺盛,市场处于不断上升势头,适时推出的房地产可望获得较好的收益;当经济不景气,失业增加,收入下降,房地产市场需求下降,供过于求,房地产价格下跌,物业租售所需时间加长,甚至根本都租售不出去,此时推出的房地产将导致资金占用和成本上升,预计的收益便成了实际的损失,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也将必须承担开发时机选择不当的巨大损失。2.2.2区位风险区位风险产生于区位因素的变化,因为房地产投资者对这些因素的周密分析决定了哪些区位将被选择。一般,区位主要因距离、空间等位置上的差异而产生价值的不同。这里所讲的位置,不仅指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包括其社会位置,如人口因素、教育水平、服务水平、交通通讯和生活设施等等。社会、经济、邻区影响等因素的差异更是加剧了位置上的区位差异,使得处于同一市场的不同区位的相同面积土地产生不同的实用价值、利用方便和集约经营度,从而产生极为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受土地区位条件决定的土地潜在收益和土地潜在用途。另外,区位价值会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差异,这使得投资者可能面临巨大的区位风险,如交通运输系统、生活方式及科技进步的变化等。
2.2.3类型风险确定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位置后,在此位置上开发哪一类型的物业也是必须慎重考虑的,包括住宅、公寓、别墅、写字楼和商场等。选择不同的物业类型对开发活动的成功与否甚至盈亏都有极大的影响,而各种不同类型的物业对位置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其抗风险的能力也将是有差异的。
3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关系分析
房地产投资风险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对房地产投资施加影响。因此,对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显得很有必要,而且这对于提高房地产投资的效益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图2以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时机、区位和类型风险之间相互关系。
房地产投资风险三要素,即时机、区位、类型风险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进行房地产投资。从上图可看出,房地产投资时机风险因素决定了区位风险和类型风险的形式内容,是房地产投资风险结构中的基本风险,而区位风险及类型风险则在房地产投资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内容摘要:投资风险可能给投资人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一般来说,投资人对意外损失的关切,比对意外收益要强烈得多。目前研究风险时侧重减少损失,主要从不利的方面来考察风险,本文旨在对投资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提供识别和测量的方法。
关键词:投资风险收益概率
风险的英文单词是“Risk”,它来自古希腊单词“Rhiza”,意思是靠近峭壁航行危险:可能撞上礁石,可能碰上暗流,可能遇上从崖上掉下的石头。从财务角度说,风险主要指无法达到预期报酬的可能性。而到目前为止风险还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将风险定义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风险管理和保险界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
投资风险识别和衡量的方法
在了解投资风险的基本情况后,就要对投资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它需要管理人员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并总结出企业式项目面临的所有风险也就是风险识别,它是风险衡量的前提与基础。风险识别与衡量的方法很多,但其中主要包含一般调查估计与高等数学方法的几种不同组合分析方法。
(一)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
现在使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可以分为宏观领域中的决策分析(可行性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和微观领域的具体分析(资产负债分析、损失清单分析等)。本文仅介绍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生产流程分析法,又称流程图法。该种方法强调根据不同的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原因:从中发现潜在风险的威胁,分析风险发生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对全部生产过程造成的影响。
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由风险管理人员将该企业、单位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即按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财产目录等的财务资料,风险管理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发现其潜在风险。
投入产出分析法,即指运用投入产出表,发现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原因及其后果,从而进行潜在风险识别,该方法主要用于微观领域,用来分析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
背景分析法,是国外风险分析中的一种方法。
分解分析法,指将一复杂的事物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为具体的组成要素,从中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潜在损失的威胁。
失误树分析法,是以图解表示来调查损失发生前种种失误事件的情况,或对各种引起事故的原因进行分解分析,具体判断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损失风险发生。
(二)风险衡量的基本方法
对于投资风险大小的衡量,需要使用统计学方法加以计算和衡量,即用一组较小的样本观察值,对一组较大的未知观察值进行理论预测。运用概率估计风险,不仅表现在单纯的概率概念中,而且表现在概率的分布之中。通过概率分布,可以获得某一事件发生及其后果的概率,并推断事件结果范围,有助于更好地选择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从而得到最佳的风险控制效果。利用数学方法进行风险的衡量,一般要经过以下内容的测量:损失的可能性,巨额损失的发生概率,损失额。概率分布主要包括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几种形式。
投资风险的测算方法
本文主要研究项目投资,进而采取不同的测算方法。
概率:在经济活动中,某一事件在相同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这类事件称为随机事件。概率就是用来表示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通常把必然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1,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定为0,而一般随机事件的概率是介于0与1之间的一个数。概率越大就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预期值。随机变量的各个取值,以相应的概率为权数的加权平均数叫作随机变量的预期值,它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化。报酬率的预期值公式:K=Σ(Pi•Ki),其中:Pi为第i种结果出现的概率,Ki为第i种结果出现后的预期报酬率,N为所有可能结果的数目。
离散程度。表示随机变量离散程度的量数包括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和全距等,最常用的是方差和标准差。
方差是用来表示随机变量与期望值之间离散程度的一个量。方差(σ2)=Σ(Ki-K)2×Pi。标准差也叫均方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标准离差率。标准差虽能表明风险大小,但不能用于比较不同方案的风险程度。因为在标准差值相同的情况下,由于期望值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引入了标准离差率也叫变异系数的概念。
标准离差率是指标准差对期望值的比例,计算如下:
标准离差率=标准差值/期望值*100%
1.1投资缺乏科学性
企业投资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在对外投资上,很多企业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盲目投资,导致企业投资损失巨大,从而财务风险不断。企业对内投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使得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
1.2资金结构不合理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长期资本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资本结构的不合理将使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中国企业大部分生产经营资金的来源为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从国有企业财务结构来看,普遍存在着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贷款过多的问题。从企业负债结构来看,长期负债较少,短期负债过多,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很大。
1.3资金回收策略不当
现代社会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这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相当多的企业在信用销售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大量应收账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
1.4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
股利分配政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现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与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股利政策相比,中国企业较少分配现金股利,代之以配股或送红股的分配方法,这一方面有意无意间助长了证券市场上的投机气氛,另一方面无助于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不仅如此,中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制定也往往无章可循,股利分配方案常常朝令夕改,令投资者无所适从。
2中国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2.1企业的理财活动尚未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相适应
企业财务活动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下,并受这些环境的制约,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行业景气度,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等等。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莫测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因为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其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预见和难以改变的,这必然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活动。
2.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也是中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造成应收款项、存货等资产损失严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不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盲目投资,形成不良资产或巨额损失。资本结构缺乏科学规划,筹资综合成本高,造成负债比重加大,财务风险增高。
2.3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相当独特的系统,为使其更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企业不仅应该设置独立的组织机构,更重要的是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系统的、强有力的内部财务监控制度,才能保证企业内部财务监控系统的高效运行。而中国企业大多没有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有,其财务监督制度执行也不严格,特别是有的企业管理与监督合而为一,缺乏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2.4企业理财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风险意识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理财人员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受专业教育的程度限制,其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他们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法,特别是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还不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3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化解方法
(1)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化解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因此,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2)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即是说,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3)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未来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4)对财务风险作出恰当的处理。财务风险的处理是风险的事后控制,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如工业企业按一定规定和标准提取坏账准备金。商业企业可提取商品削价准备金,这是弥补风险损失的一种有效方法。②在损失发生后,或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③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另外,还要盘活存量资产,加快闲置设备的处理,将收回的资金偿还债务。④注重投资决策问题。投资决策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影响企业的资金结构。企业决策者必须作好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5)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按照以上方法作出的决策,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财务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6)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7)建立财务“预防”机制,正确把握企业负债经营的“度”。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首先应该考虑企业举债的规模和偿债能力。一般而言,确定负债规模应该考虑以下因素,如警惕财务杠杆效应的负面影响、防范财务风险和关注财务成本。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的“诊断”机制,要对企业的负债进行分析,从三个方面来看:①负债经营有利于提高经营者业绩,使企业获得负债资金效应,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权益资本收益水平。②负债经营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增强经济实力。③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和破产的危机。
(8)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做好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分配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融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分散风险可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以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②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企业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企业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因为债权性投资风险大大低于股权性投资的风险。尽管股权投资可能带来更多的投资收益,但从回避风险的角度来考虑,企业还是应当谨慎从事股权性投资。当然,采用回避法并不是说企业不能进行风险性投资。企业为达到影响甚至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可以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承担适当的投资风险是必要的。
③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些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保险转移,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的方式将财产损失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
④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式。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清华.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2
[2]钟言.财务风险防“四高”[N].中国经济时报,2005-11-29.
[3]朱然.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经济师,2005,(4).
[4]王小惠.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06,(3).
[5]陈念东.浅议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系统的建立[J].林业财会与会计,200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财务风险 防范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风险具有风险更大、管理相对粗放、财务管理制度约束力差等特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采用财务风险管理。
一、高职院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既有高职院校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
(一)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1)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不强,采用的财务管理方法相对落后,使得高职院校财务活动存在潜在风险。
(2)高职院校对自身债务承受力没有良好的认识,筹资不当,“开源”能力不强,缺乏投资管理体制。
(3)高职院校内控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的内控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内控项目不全面;二是内控活动不规范;三是内控对象职责不明确;四是内控执行力差;五是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监管力差。
(二)高职院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1)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
(2)扩招带来的资金压力。国家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有限的,高职院校只有靠自身力量去筹资,向银行贷款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3)银行盲目放款给高职院校。银行常常不对高职院校的财务能力以及风险受压力进行精细评估,盲目放贷,加剧了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
二、高职院校的财务风险分类
(一)投资风险
高职院校投资风险是指高职院校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收益而影响现金流量和资产流动性。高职院校投资主要包括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设备投资、校办企业投资以及后勤经营性资产投资,由于高职院校权责不对称、产权不明晰、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高职院校投资存在盲目性,给高职院校带来投资风险。
(二)债务风险
债务风险是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银行贷款给学校发展带来了资金支持,也是高职院校缓解经费不足问题的主要途径。忽视自身偿债能力。过度举债的后果就是担负高额银行贷款,高额的利息和本金给高职院校财务带来了很大负担和不良影响。
(三)流动性和管理风险
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扩大后,过度负债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导致了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产生。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做好预算管理,就非常容易导致过多的资金用于基础性的建设,而日常开销缺乏现金,导致收支不平衡,流动性差,造成临时性财务困难。这样就造成学校支付能力减少,影响学校正常运转,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另外,如果对财务的内控制度跟不上,或者财务管理发生重大问题,往往带来严重的管理风险问题。
三、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筹资能力
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增强生源市场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实力是高职院校提高筹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筹资,“开源”是控制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直接途径。加强校企合作,提高职院校办企业的竞争力,校办企业经营良好,不仅缓解了高职院校经费紧张问题,更提高了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二)提高管理人员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体系
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于内控环境的好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体系,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实处,落实到人头上,明确每个责任人的职责,形成由上至下的、平行级别之间的互相牵制的体系。
(三)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
切实加强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建设,是防止和减少财务风险问题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培养、建立一支思想上认真负责、技能水平和素质过硬的财务管理团队,团结协作,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将高职院校相关经费及时纳入预算予以保障。高职院校要做到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学校的财政收入,首先要更好的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财务工作的支持,尤其是财务专项拨款;其次要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招生规模;最后要充分的发挥各地校友会的作用,发动校友为母校的财务被动局面,出招出力。
(四)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资讯平台和畅通无阻的信息传递渠道,这是需要以众多有效信息为基础,向财务预警系统提供最真实准确以及最全面快捷的数据。它所扮演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需要先搜集、汇总各部门的最新情况,经过科学地计算风险、系统地分析处理后,再将结果告知高职院校领导层和相关责任人员,使领导层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及时下达指令,相关责任人员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规避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的形成。其次,财务预警系统的运行需要高职院校最全面、真实和精确的数据,因此,要将财务预警系统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制度、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编制好财务预算与决算报表,形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预警指标分析合二为一的管理系统。最后,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警惕着隐性财务风险的爆发,利用预警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综合考虑,采取对策。领导层要认真对待全校教职工所提出的一切意见,建议合理的应足够重视并予以采纳。
参考文献:
[1]宋春亮.2008.高职院校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及改进措施.科教文汇.3:3
[2]范晓军.2010.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研究.见: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五届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290
[3]汪榜江.2008.我国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研究.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2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建立财务稳健模式,化解财务困境,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使得不少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情况,一味贪大求快、强行扩张,最终导致企业负债累累、资金链断裂、财务陷入困境。
一、中小企业财务困境的分析与研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财务困境的类型。企业的财务困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亏损型财务困境,即真正的资不抵债;另一类是赢利型财务困境,即账面利润不菲,营运资金却严重匮乏。
2.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1)企业外部原因。利率变化、社会信用程度、竞争对手财务制度。(2)企业内部原因。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财务控制薄弱;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财务危机的陷阱凸显,经营持续亏损。
二、财务稳健模式
财务稳健模式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即以财务“稳健度”衡量企业资产收益与资产流动的合理匹配;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优化财务结构。
1.资产收益与流动的合理匹配。太阳神等大企业的破产案例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中小型企业,承受能力较差,信贷额度少,融资渠道少,融资能力差,就更应该注意财务稳健。
2.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建立财务困境预警制度主要通过对财务困境的预测为财务管理及时发出警示。我们可以运用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为财务管理警示提供重要依据。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因所用的信息类型不同分为财务指标信息类模型、现金流量信息类模型和市场收益率信息类模型。
3.优化财务结构。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理的比例,优化资本结构、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投资结构。
4.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企业全员的管理素质。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三、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支持环境
财务稳健模式的有效实施除了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适应市场、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两方面入手,创造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良好环境。
1.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为此,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
2.加强财务控制。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1)内部强化财务意识。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2)注重财务效率。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为此,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3)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4)加强资金管理。近年来,很多中小型企业陷入经营流动资金紧缺的困境,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加强存货管理,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定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5)保持财务资料完整。
根据以上分析和论证,企业要规避财务风险,摆脱财务困境,可以通过建立稳健的财务运营模式,运用财务稳健度和财务风险预测模型来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优化财务结构,并创造财务稳健模式实施的支持环境,从而规避风险,改善不良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走上健康的持续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胜军.财务困境与稳健经营.企业管理,2002.(4)
2.郭复郑著.财务通论.上海立信出版社,1999(9)
3.philip kotler著,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
4.韦尔奇著.经理法则全书.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6)
5.程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经济管理,2002(11)
6.刘伟.关于当代中国私有资本企业“管理青春期”的考察.管理世界,2002(2)
7.陈纪有.企业内部控制的10种方法.经济管理,2002(12)
8.刘力纲著.企业持续发展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3)
9.陆正飞著.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9)
10.姜云飞.乡镇企业资金来源与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与思考.经济研究,2002(2)
11.吴世农,卢贤义.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模型.经济研究,2001(6)
12.李报民编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务.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7)
13.李维安著.公司治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9)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策略 资金需求 供给
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具有科技含量高、资金需求多、投资风险大等特点。由于技术和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世界难题。为了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寻求对策。本文将从资金需求、供给的匹配行为视角来探讨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策略。
一、资金需求、供给的匹配行为分析
有融资方的资金需求,必然有出资方的资金供给。对于理性资金供给者来说,其对收益的要求必然要与其对风险的承受程度相配比。为此,资金供给分为三种类型:稳定收益类资金、变动收益类资金、介于稳定和变动之间的混合收益类资金。
(一)稳定收益类资金。是指要求偿还本金并支付固定的一笔使用费用的资金。提供稳定类收益资金的一般有商业银行、债券市场、融资租赁和民间借贷等。对于这类资金提供者,首先看重的往往是资金的安全性,其次才是资金的收益性。因为,对他们来说,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使用,要背负较高的风险。
(二)变动收益类资金。与稳定收益类资金正好相反,既不需要到期归还本金也不需要支付固定的使用费用,但要求享有企业分红权的一类资金。这类资金的收益随着投资对象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这类资金的供给者更关注的是资金的获利能力,其次才是资金的安全性。他们追求的往往是一定风险下的最大收益,所以,他们更在意的是投资对象的成长性和长期获利能力。提供变动收益类资金的一般有自有资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技术创新基金、股票市场等。
(三)介于稳定和变动之间的混合收益类资金。是指同时兼有前两类资金的特点,在获取较低固定收益的基础上,享有选择获取变动收益的权利,同时关注安全性和收益性。如可转换公司债券等。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其具有高风险性和收益不确定性,那么,其所需要的资金应该由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资金供给,可以在变动收益类资金和介于稳定和变动的混合收益类资金里寻找资金来源。当然,这并不是说科技型中小企业就不能采用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未来发展趋势清晰乐观,那么还是能够吸引到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的。
二、 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状况及对资金需求的分析
企业及其产品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生命周期或者发展阶段: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除具备一般企业生命周期的特征之外,还应当有一个技术突破、产品研发过程,我们称之为种子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风险状况及对资金需求状况如下。
(一)种子期。处于种子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尚无正式的产品,仅仅只停留在“初步设想”的状态,创业者需要对科研项目进行反复的论证、探索和试验。在这一阶段,企业规模较小,所需资金主要用于产品的研发、样品的试制、验证创意的可行性。这一阶段将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方案,并对市场进行可行性研究。该阶段的资金主要保证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维持企业的日常运转,数额不大。但由于该阶段是技术起步阶段,技术尚不成熟,且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淘汰率极高,产品寿命较短,很难预测市场前景,风险很大。
(二)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阶段,实现了从技术到样品,从样品到商品的商品化转化过程。这一阶段技术真正运用于生产中。由于是新生事物,消费者还不能普遍接受,市场还未打开,需求量不大,只能局限于小批量的生产,又因为前期研发成本较高,新产品的市场售价也较高,所以风险仍然很大。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主要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生产设备,建立销售渠道,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完善等。由于没有盈利记录,新产品能否得到市场认可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失败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可预见的成功率仅有20%左右。
(三)成长期。在该阶段,由于技术的不断成熟,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销售额和利润也开始稳步上升,企业预期成功的几率大为提高,市场前景日益明朗,投资风险逐步降低。此时,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成本持续降低,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销售的飞速增长带来了高额的盈利。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企业有待开发更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并进行大规模的市场开发,对资金的需求远比前两个阶段要大很多,必须投入大量的R&D费用和营销费用,购买机器、设备和人力资本开销。当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扩张后,科技型中小企业将进入成熟期。
(四)成熟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这个阶段后,产品的技术开发已经相当成熟,生产、销售、服务已为大多数潜在的消费者所接受,企业在市场上已经站稳脚跟。由于市场的需求继续扩大,企业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产品的销售利润达到顶峰。这一阶段,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是流动资金的需求,由于此时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盈利,风险降为最低。
(五)衰退期。在衰退期,由于替代产品的出现,老产品的销售每况愈下,最终将退出市场。此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又将开始新产品的研发,又开始新一轮的产品生命周期。
总体而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状况和对资金需求变化如图1所示。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策略探讨――基于资金需求、供给视角
(一)种子期。这一阶段,由于企业没有正式投入运营,仅仅处于研究实验阶段,资金的需求量不大,但风险很高,不太可能取得稳定收益类资金的支持。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尽可能取得变动收益类资金的支持,比如,来自于发明者或者创业者的自有资金;也可以寻找来自于亲戚、朋友等一些“天使投资者”的私人资本投资;还可以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争取申请国家各项创新基金,如为鼓励缺乏研发基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的孵化器投资和专项财政基金等。无论是天使投资者投资还是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资金实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资金需求,却恰恰适应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种子期对资金的小额需要。由于该阶段投资风险太高,成功几率很低,所以很难吸引到专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
(二)初创期。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频率高,金额小,而且资金需求和供给之间缺口大。这一阶段企业创业失败率最高,经营风险很大,并且缺乏可抵押的资产,很难获得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主要的筹资方式有:(1)职工集资,持有企业股权。一方面可以筹集到企业创业阶段所急需的资金,同时,还可以在企业内形成利益共享,共同承担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2)吸引风险投资。虽然初创阶段投资风险很高,投资回收期也很长,但投资一旦成功,将可以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这恰恰符合了风险投资家“高风险,高收益”的胃口。相比稳定收益类的资金供给,如银行贷款等,往往最重视资金的安全性,那些发展成熟、收入趋于稳定的企业,由于低风险而成为它们追逐的对象,而对于那些高风险,但可能带来高额回报的项目,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则是不会轻易入驻的。反倒是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典型的变动收益类资金供给,由于其关心的不是项目的短期盈利性,而在于项目的长期发展性,所以它能够弥补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的不足。尤其是在初创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较高的风险,极其有限的资产也难以做到抵押融资,这种情况下,风险投资便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个阶段融资的首选。风险投资的出现,能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个阶段最为头疼的融资难题。风险投资机构一般都具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和较强的管理才能,它可以从资金、融资渠道、决策等方面介入投资的企业,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健全的财务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和损失。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壮大后,一般会择机退出,退出的过程就是风险投资的收益实现和股权资本的权益变现过程。
(三)成长期。企业进入快速成长阶段,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资金需求与供给缺口巨大。发展到这一阶段后,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产品销售趋向稳定,可预见的盈利性增大,投资风险相比前两个阶段进一步降低,而该阶段实物资产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可以提供一定数量的抵押、担保。这个阶段,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变动收益类资金支持,还可以获得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具体的融资渠道有:(1)继续引进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取资金来源的重要保障。在企业的成长期,由于其可预见的盈利性增大,投资的风险也相对较小,虽然此阶段所需的资金规模巨大,通常为初创期的10倍左右,但企业高明朗、高效益的前景,以及快速增长的市场收益基本上符合风险投资机构对预期回报要求的条件,使得风险投资在这一阶段投入资金的态度最为积极,是处于快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关键的融资渠道。风险投资一般以股权等形式,扶持这些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壮大,在扶持的企业上市后,通过股权转让来收取高额的回报。(2)内部积累资金。高新技术带来的高效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的自我积累创造了条件。企业通过留存收益进行合理的再投入,不断增强企业自我积累资金能力。(3)融资租赁。对于研发已经完成,步入成果转化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讲,添置固定资产,扩大生产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在企业本身没有足够能力贷款或是吸引不到投资机构资金注入的话,可以说,融资租赁是一种不错的融资方式。通过集信贷、租赁、贸易为一体,以租赁物件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在支付少量租金的情况下,便可以取得设备的使用权。这样,企业可以花费较少的融资成本,筹集到可以长期使用的资金,缓解了企业这一阶段的融资难题。(4)银行贷款。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进入到这个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可供抵押资产也就随之增加,这就为向银行贷款创造了条件。从商业银行的角度考虑,虽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高科技属性,使得本身面临更为严峻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由于企业风险的降低,可以提供担保、抵押品的增加,加上企业盈利前景清晰可见,商业银行出于资金安全性和收益性考虑,也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
此阶段,最为显著的融资特点是引入了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如银行贷款)。同时,风险投资仍然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融资方式。
(四)成熟期。在成熟期,企业的经营已步入正轨,融资渠道较为广泛,这个阶段,由于其风险最小,收入稳定,既可以获得变动收益类资金供给,也可以赢得稳定收益类资金供给以及介于稳定和变动之间的混合收益类资金供给。(1)资本市场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期后,应该借助资本市场实现企业发展,把上市纳入企业发展战略,通过上市实现企业质的飞跃。然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规模小、周期短、投入高、风险大等特点,使其与主板市场的理念不相符,难以进入主板市场进行融资和交易。所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在二板市场上市融资。这个市场上最大的特点是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在这个市场上上市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从事高科技业务,虽然成立的时间短,规模小,业绩一般,但具有较高的成长性。所以,这个市场常被人认为是不看过去,只盯着未来。为了给成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也为了给风险资本营造一个正常的退出机制,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二板市场。(2)发行债券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发行普通债券和可转换公司债券,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以及介于稳定和变动之间的混合收益类资金。(3)金融机构贷款。此时的企业已经开始大规模盈利,风险降为整个生命周期中最低。再者,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产结构的持续改良,企业信用的不断增强,市场地位的逐步提高,所有的这些都使得企业的融资环境大为改善,融资空间大幅度增大。此时的融资主要面向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贷款,既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信用贷款,降低资金成本,优化资金结构,也可以根据企业的资产质量、规模申请银行抵押贷款,贷款风险下降,这样,以安全第一,规避风险为原则的商业银行也愿意为成熟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
此阶段,最为显著的融资特点是企业开始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为企业的做强做大,实现质的飞跃做好准备。
(五)衰退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步入衰退期后,产品销售额下降,市场缩小,利润降低甚至亏损。此时,企业要么继续创新,以求二次创业,要么退出市场。当二次创业时,资金需求主要用于技术创新及设备更新。该阶段,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式融资:(1)变卖部分资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将一些与主营业务联系不密切的资产,清算变卖以筹集资金。(2)无形资产融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向相关企业出售无形资产获得资金,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权、商标权等。(3)重组。如果科技型中小企业实在到了无法发展的地步,可以和其他企业进行重组,从而获得需要的管理资源和财务资源,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
四、结论
任何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都是其存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应该根据企业在不同生命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和风险状况进行有效的融资组合匹配,从而降低风险、减少资金成本,逐步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从而更好地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慧敏,付剑茹.利用风险投资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与经济,2008,(3):77-79.
2.迟颖,陈沁梅,龚红强.利用资本市场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思路[J].审计与理财,2012,(4):32-33.
3.吕宏生,何健敏.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生命周期中的特点及其融资策略[J].软科学,2005,(19):44-47.
4.从俊琬.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以天津高新区为例[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黄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融资支持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