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时间:2023-06-16 16:0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内容;策略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十报告中继续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实现生态文明纳入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之中。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和战略。高校身担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推进社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因此,对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是推进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高校的生态文明借鉴了环境发展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生态文明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质,使他们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发展和落实“五位一体”发展计划的现实需要

环境是多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的集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人类为了取得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变自然环境的方式和方法,虽然取得了发展,但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从宏观的层面看,这些破坏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物种的不断减少、气候的不断升温等,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中观的层面看,在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所带来各类污染需要我们付出严重的经济代价来偿还。在微观层面上,人类追求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迫害,最终会通过另一种形式作用到人类自身,从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在大学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五位一体”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通过对该经济发展规划内容的解读不难发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该规划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改善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打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进步。因此,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国家“五位一体”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

校园是社会的构成元素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所谓“和谐校园环境”,顾名思义,即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校园环境。换言之,即构成校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高等院校始终处于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是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新知识等的诞生地,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要推进高校的生态化,首先必须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对校园中的不同群体,包括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人员等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较少阻力,在校园中实现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综合发展,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具有的所有本质。[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的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指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各种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些素质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成才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输入,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等的培养,致使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所在。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标本兼治,其内容主要如下。

(一)加强生态环境的现状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实施关于生态环境现状的教育。[3][5]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使其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环境责任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关心生态环境,从而主动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一项针对全球环境的调查报告表明,当前,如果人类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开发,那么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出现严重的衰退。由此可见,要使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不出现衰退,各国政府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化。如若不然,到2030年,人类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和利用,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长此以往,人类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例如,近年来北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水资源的不断减少、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等。除此以外,一些社会层面的惩罚也日益凸显,例如,人口膨胀、住房短缺、失业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人类道德素质败坏等。在全球范围所出现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都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使其对环境发展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其生态环境的危机感,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高校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对学生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有助于其科学、有效地分析生态危机出现缘由,并提出解决对策。高校内的大学生群体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因此,对于生态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也必然不同,且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生态科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科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截至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都没有将生命科学导论以及生态学导论等生态科学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科学的一些基础课程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在设计和组织其课程时,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对这类课程和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大学生对生态科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站在生态学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教学的效率,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也可被称为生态文明意识,它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态文明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指人类在遵守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进化规律等的前提下,所取得的一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成果的总和。[4]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是多种思想观点的总和。结合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本研究认为,目前高校中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等。其中,生态道德意识集中体现了人类与外界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类道德进步的程度以及人类自我发展的程度。生态道德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才能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性,从而引导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自觉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生态道德规范就是要尊重社会、人类以及自然的发展规律的过程,具体而言,即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和谐发展、保护资源、低碳生活等。生态道德素质作为人类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指标。开展生态道德素质教育要注重对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策略

高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借鉴国外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学校内部应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并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尤其是需要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部门,并委派专人,专门负责此项教育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门部门几乎没有,此项教育工作在绝大部分高校内要么由学校团委、要么由教务处负责,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但是,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负责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的编写。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依据,对教学内容具有规范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目前尚未出现此类教育的专门的教材,致使各个高校在此类教育方面缺乏规范的内容。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专门的教材,从而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其次,对于高等院校自身来说,应将生态文明类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调查显示,目前,将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的院校少之又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将此类教育通过课程开设的形式进行,并将其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满足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需求。再则,高校内部的人事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践行者,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直接关乎教育的最终效果。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身担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以及实施等任务,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协调以及研究四个方面。高校人事主管部门应重视生态文明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职责也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之一。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目前高校内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的现实状况,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耗时最短,最有效的捷径。

(三)在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的时候,环境还会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际上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小的校园生态系统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等都会受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即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来引导高校的校园建设和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将校园建设成和谐、美丽的校园。首先,在绿色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其次,在文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凸显生态文明的要求;再则,在安全校园的建设中要彰显生态文明。

(四)在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中提倡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教育贵在落实。因此,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领悟并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一些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为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创造条件。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校参观一些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等,让其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从而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高校身担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落实国家“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规划。生态文明的高水平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高校在推进自身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担负起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任,发挥其独特示范效应,为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新华.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27.

[2]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欧汉生.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策略思考[J].江苏高教,2011(1):46-48.

[4]付文杰,何艳玲.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62-66.

第2篇

高校的政治教育需要在课堂中加入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这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我国高校思想教育现状,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问题展开讨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出发,深入讨论我国目前的高校思想教育现状和问题,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一阶段我们的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作为向社会推送人才的重要机构,有必要加强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通过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改善生态环境。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我们不难发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首先“三观”教育中包括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提高。由此可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一些高校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一些大学生没有具备适应社会以及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没有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为此,高校应该起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的责任。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以及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所隐藏的问题显现了出来。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直接造成了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国家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加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部分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单薄,生态道德素质比较低,针对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不加重视,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其次,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的需求提出,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负责人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处理问题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对国家与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直接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起到引导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的责任,引导学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自然的法则学会进一步地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道德素质。最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思想觉悟。通过道德素质的提高,大学生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一些高校太过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有所忽视,这些恰好成为制约大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在就业后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而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所以说通过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高校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个人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

[2]高晓钟,陈朝阳.论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

第3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战略明确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及党重视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民族等发展,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处理对策。

1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相对积极、开化、进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文明必然成为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而取代,相对于工业文明,其是人、自然、社会统一和谐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具体方面,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等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与高校日渐重视生态文明素质有着直接关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亦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1高校忽视自身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教育是改造人的重要途径,通过理论学习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认知,之后改进自身的行为。社会成员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及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整合,结合教育、管理去实现。生态文明素质的普及是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重大问题,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对高校而言,具有重要的引导责任,而对管理而言,高校与其他社会部门之间共同配合支撑。高校是社会文明的宣传阵地及重要的诞生地,因此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中,高校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技术支持、精神引导及示范引领三个功能指导学生,加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将绿色思维渗入学生教育中,从而体现思想的号召力。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及学科建设中时,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能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模式及先进技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1.2管理不严格,重理论,轻实践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开始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因此进行了较多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然而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而并未指导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力度较小。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其自制力较差,需要科学引导,然而受到较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仍然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教育,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能彻底执行。高校并未调查、观察学生的日常非法行为,同时高校亦缺乏监督行为,导致大学师生行为习惯养成较为冷漠,同时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常出现不文明行为。

1.3课堂方式单一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运用一定的方法,启发、引导受教育对象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大学师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自觉培养生态道德,引导大学生养成合理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及行为。然而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国内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方式较为单一,同时途径有限,学生在接受理论引导的时候,缺乏感性认知生态文明的能力,学习积极性较低,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不明显。

2.改进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同时需要帮助学生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高校在教育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及资源优势,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进行不断的探索,将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立足点,不断扩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2.1完善教育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为综合性教学学科,同时包含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同时包含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等,因此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时同时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高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时,需要坚持科学完善,不断创新。例如复旦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就将“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作为一个模块,对环境科学、生命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理论及公共卫生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

2.2完善选聘、培养制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尽量聘用优秀生态环境科学专业教师授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对教师进行培养,可尽量将枯燥的理论性课程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课程,将爱护环境等融入课堂中,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合理健康的消费观,养成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3丰富教育内容

在建立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同时,高校需要将社会变化作为依据,从而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满足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要求。

2.4增加教育手段,建造良好氛围

高校同时可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举办废纸回收、大学生文明论坛、校园环保大使评选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高校可通过网络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宣传,通过设置网站等,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义务感及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姜树萍,赵宇燕,苗建峰,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2011,(4).

[1]孙德菁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探析[J].科技视界,2013,(10).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参考文献:

[1]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兼谈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路径 梁文明 谢华 《高教论坛》 2005年06期

[2]传统教学模式与情景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秦国际 周甲文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02期

第4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 大学生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f Practice Path of University Ecological Education

FU Y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010)

Abstract Eighteen report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new heights, leading the university as 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front, but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so that they form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ood behavior ,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ulture of conserv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ac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llege education,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s practical path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ecolog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path

1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专章论述到建设生态文明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科学生态观的形成和良好生态行为的培养,将为建设现代化国家及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1.1 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全面而协调发展的社会,其核心是全面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稳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短短三十年的时间我们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水平,但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以环境、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为代价的问题。我们不能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日趋成熟和稳定的时期,是社会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 他们更应该接受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起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包括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文明行为等,以他们的示范效应来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渠道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成果的享有者,也是积极的创造者。自然、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成长与学习环境,这其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还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也是学校隐性教育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保护校园生态环境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教育提倡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传播和普及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绿色生活理念,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谐发展、生态环保的科学意识,从而推动学校物质环境的改善和人文环境的优化。

1.3 生态文明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中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知和践行,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要求尊重和谐原则,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发展的理性观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问题

1991年国家教委开始把“人口、资源、环境”纳入高校大学生国情教育。由此,生态文明教育开始在我国高等院校得以重视和普及。经过高校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应该说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把生态文明教育列入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据调查我国高校目前开设与生态文明相关课程的院校仅占到全国高校总数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构还很不完备,具体体现在:一、生态文明教育多以开设选修课程或举办临时性讲座为主,课程连续性得不到保障,而必修课程则多为生物、生态学专业开设,非此专业学生难于接受;二是缺乏统一的、科学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 从教育内容上来看,现有教育内容过于专业,不易为非专业学生所掌握和理解,因此往往被他们“拒之门外”;三是教育形式与方法较为单一, 许多高校受到环境、条件等诸因素限制,无法开展基础的、常态化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更不用说建设固定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四是师资力量还十分薄弱,缺乏专业生态文明教育师资的培养,教育普及面难以拓展。

2.2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解认知较浅

在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认知很高,但对生态文明含义的理解则非常浅薄,调查中66.21%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文明教育意义巨大、非常重要,但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认知度则低得多(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另一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政策缺乏了解,环境保护意识仍然比较淡漠,只有比例很小的部分大学生能回答出如世界环境日、《环境保护法》颁布日等相关问题(杜红艳、李海涛《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再思考》)。笔者对几所内蒙古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出大学生群体对生态文明理解尚停留在浅层,大多数人无法回答出生态文明观的具体内涵。

2.3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能力亟待提高

在邵超群对桂林市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群体生态文明意识虽然有明显提高,但自觉维护和创建良好生态环境的能力还十分欠缺。笔者对内蒙古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的结果也得出同样结果:对于校园内及其他公共场所发生的人为破坏环境的问题,学生大多持坚决批评和反对的态度,但自身行为方面,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能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性较差,校园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如对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一次性餐具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学生很少使用,使用时会自己携带,其他问题还包括不能正确垃圾分类、餐桌浪费、课桌文化、破坏公共场所卫生等等(邵超群《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调查》)。以上种种问题均可以看出,许多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认识层面,这些问题必将影响校园乃至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 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3.1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首先,要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高到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使之与生态、环境等专业的选修课程构成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完整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对生态文明观的认知理解;其次,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的相互配合,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知、行、意、情的统一,自觉实现由生态文明认知向生态文明行为的转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主动性,高校可以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校园社团等使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开展走向常规化、常态化;再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培训的长效机制,使教师自觉地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教学之中,从而树立学生科学的生态文明观;最后,教学内容上可以针对不同地方的环境、特点融入本土化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理解和内化生态文明理念,笔者结合内蒙古包头市的环境特点,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造林防沙知识,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理念,效果就十分显著。

3.2 建立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和活动激励机制

评价体系的建立一方面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有了决策依据,能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不断提高水平与效果,另一反面也有利于我们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及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避免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全局,不仅应该倡导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更应该规范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及行为标准。

3.3 充分运用新媒体,增强生态文明教育辐射面与实效性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宣传主要集中于讲座、书报、宣传展板等常规渠道。这些宣传方式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其效果往往停留在表面。在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及网络因其开放、互动、趣味性强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可以说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感情,认识社会的最主要窗口。这一趋势和变化必然对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与宣传产生巨大影响。高校应重视和利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宣传平台与阵地,可以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地球一小时等环保节庆活动为契机,利用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大力宣传与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大学生们学习和讨论生态环保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的趣味性来扩大生态文明教育影响力,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王玲.大学生生态教育现状与路径探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104-107.

[2] 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86-88.

[3] 宫长瑞.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路径的多维考量[J].环境教育,2011(6):63-66.

[4] 苏美岩.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调查与研究——以绍兴市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J].环境教育,2011(4):63-65.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素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归根到底取决于人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心力量,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而,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颇为重大。本文拟通过对华东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情况、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生态文明行为表现等,进而分析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开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问卷网平台向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发放问卷并回收、统计。本次调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的分布上,包括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共25个学部或院系的本科生,覆盖了学校大多数学部和院系。在专业分布上,调查对象涵盖了环境类专业、理工科非环境类专业、非理工科专业。为了便于比较不同年级的生态文明素养,从而间接反映大学教育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影响,选择大一和大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代表低年级大学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本研究共回收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二)调查问卷的分类概况。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生态文明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所涉及的领域,能够清晰的反映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问卷共设置5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问卷题目采用“程度式”选择题为主,大部分题目的答案可以按照最低程度到最高程度排序,并赋予1~5分的分值,使得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分析变得较容易操作。问卷的题目尽量以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宗旨,突出现实化、生活化。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

三、调查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缺乏。关于生态文明知识的调查中,大学生7道题的平均得分仅为2.58分。在被问及“201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时,有72.13%的大学生选择“根本不了解”和“了解一点”。88.05%的大学生表示“知道一点”和“完全不知道” 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被问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时,仅有29.20%知道4个以上。可见,大学生对于全球性的生态文明知识知之甚少,对生态文明知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相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学生对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的关注度较高,比如,对PM2.5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为3.12分,对10个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环境知识(白色污染、温室效应、低碳生活等)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为3.59分。可见,大学生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个人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的环境问题和事件,缺乏对地球环境整体变化以及所面临环境问题危机的关注度和紧迫感,这与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引导和教育。

四、原因探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地位不突出。在当前的大学评价体系中,、著作出版、重要国家级课题的申请等成为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因而,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之,大学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般重视应试,但学生寻求保研、出国深造等机会时,最为主要的考评指标就是绩点,当前大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

(二)生态文明教育系统性与深度不够。当前,我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只在大学生形势政策课程的某一讲中“蜻蜓点水”式地出现过,加上这一课程的授课和考评方式与公共或专业必修课有较大差异,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限,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可见,当前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大学生虽然很容易接触到广泛的信息,正如问卷调查所显示的,高达40%的大学生表示对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影响程度较大的是大众传媒(微信、微博、网站、电影、电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借用信息化时代的大众媒介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性与深度也是需要引入思考的问题。

(三)缺乏生态文明实践的机会。高达50.88%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任何环保活动,生态文明行为实践能力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其一,学校环保类社团较少或者环保类活动开展地较少,大学生有参与的愿望但参与的机会不多;其二,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尤其缺乏相关的实践机会和条件支持;其三,大学生学业压力太大,有意愿却没时间参加。

五、对策与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全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既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找到了稳定的载体,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环节。[4]首先,在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全面纳入大学生时事政治与形势政策课程之中,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开展系列课程,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全面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其次,也可将生态文明意识内化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目前高校思修课程主要内容为国家和个人理想、中国精神、道德规范以及法律,并没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加入到思修课程“社会公德”的章节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再次,开设与生态文明教育有关的公共课程。

第6篇

1、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的含义

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我们先来看看二者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生活俭朴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它还包括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我国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要求人们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观。当代大学生作为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任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必须从思想上逐步加强,从教育中认真培养,从实践中刻苦锻炼。

(一)高校要从生存的高度,大力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更新思想观念,使大学生确立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世界观。

(二)加强生态文明道德观的培养,使大学生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观。

(三)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大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实践,使他们的责任感和人生观得到提高

(四)高校应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活动,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伦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园景观,从而形成良好的氛围和德育养成环境。

二、本次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进行此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践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提出切实可行

的生态文明教育路径,使高校成为引领江西省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进而为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提供政策建议,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身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有义务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本次实践调查的过程

第7篇

1.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生态道德基础

由于海南省处于热带地区,其生态系统与我国其它地区存在很大不同,这是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就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多年以来,海南本岛人民在这个绿色的岛屿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这种观念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1999年海南率先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2000年海南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13年6月,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0%。多年来海南在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一直居于全国一流水平,空气质量平均水平和森林覆盖为全国之最,地表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受各种环境污染的今天,绿色的海南一枝独秀,与这种传统上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有很大关系。从2010年开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上日程,更是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国际化旅游岛的建设标准。因此大学生参与海南的发展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起步阶段,现在的大学生从整体上讲,由于长期机械接受书本知识,忽略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所接受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有限,大部分还没有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对生态保护问题的深刻理解,在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另一方面,大学生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流行的社会观念,他们作为未来建设海南的栋梁,有的将成为海南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将对海南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更应该在大学时期接受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起到生态保护榜样作用,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奠定好坚实的生态道德基础,都有赖于在大学阶段弥补中小学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

2.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生态科学推动

海南目前主要开发利用的是自然景观资源和有限的文化旅游资源,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与重新进行科学部署的必要。一方面,国内生态旅游近年来已经形成一个发展趋势,但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没有经过科学合理规划的旅游开发还破坏了海南省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也给海南的生态和谐发展带来了压力,需要合理的规划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合理的平衡。这种规划的设计与平衡的掌控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在党的十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之后,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理论中最重要、起到最直接作用的是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贯穿于生物学、环境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专业之中,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基础之上建设的,目前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发展“生态经济”,视维护生态平衡为一种崇高的行为,并且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这也是衡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败的最基本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要求我们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从而形成规划到实践的一整套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设既需要尊重生态价值,也需要了解生态规律,在追求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是制度设计的主体,也是构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设计、建设、管理主体,存在普遍接受生态科学教育的必要。

3.国际旅游岛的繁荣需要生态文明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在根本上来讲就是人才的竞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未来的繁荣也取决于人才。目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人才不足问题,既缺乏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型人才,也缺乏生态科学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运用生态技能来解决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具有全方位、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全面型人才,对生态科学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依据,也是全面人才的衡量标志,可是目前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的体制原因,对生态科学知识掌握非生态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还很模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另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发展的追求目标是生态综合效益,不仅生态环境科学的研究属于高端科技,而且许多生态化的产品和服务具备高科技含量,这又决定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型人才,从而形成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队伍,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繁荣的基础。但是现阶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表现在对大学生普及生态教育的不重视,一般开展生态教育多是捎带而过的传统说教式教育,即使一些生态科学的专业的教学也多是理论教学多,社会实践少,这就要求海南的高等教育要从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出发,在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的同时,侧重发展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以此来加强生态人才的储备,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繁荣的奠定下坚实基础。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道德基础,系统化掌握生态科学知识,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投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去。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拓展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类与其它生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使他们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尚情操,形成对自然界的责任感,抵制一些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其它生物生存权的不道德行为。其次,在海南省的高校中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的选修课。我国部分高校早已经开设了类似的专业,专门培养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但是与这些专业无关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学到的这样的课程的。海南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示范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直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所以有必要使省内高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选择接受生态环境科学教育,以此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科学的积极性,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素质,培养生态人才。再次,应该将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建设等相关内容纳入到海南省高校教学范畴之内,目前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对海南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在这种基础上很难谈得上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海南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本土教育”,增进大学生对海南生态环境和国际旅游岛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是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又如何?《黑龙江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12年6-9月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为对象,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当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知识较为“欠缺”;生态文明意识不够健全;生态文明行为存在缺位的现象。

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对此,课题组对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与学院学生工作处、院团委、教务处及任课教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时隔近一年后,2013年,课题组再次就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3-4月,调研对象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主体,采取调查问卷的调研形式,调研内容分两类问题,一是封闭式问题,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等;二是开放式问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对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为了与第一次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更好地反映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本次调查问卷保留了第一次调研问卷中的26道题,另外,新增了5道调查题。调研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份,有效回收率为90.42%。问卷的发放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有效地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此次课题组调研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解高职院校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试图为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途径提供依据。

二、调研结果对比分析与结论

1.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提升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将直接影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上,选择“一般了解的”占59.56%,同第一次调查相比(以下简称“同比”)上升38.4%;“听说过的”占31.16%,同比下降27.38%;“完全不清楚的”占10.1%,同比下降10.2%;可见,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理解有所提高。在回答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自身利益的关系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自身利益的关系密切。只有2.03%认为其与自身的利益无关,同比下降5.10%。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对于人类走出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

大学生对环保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则是衡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程度提升的一个鲜明的标志。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栏”、“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途径获取环保知识”的占50%以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形成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被问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能够正确回答是“6月5日”的占63.46%,同比上升34.1%;选择其它时间或选择“不知道”的占37.44%,同比下降32.43%。

当被问及“您认为下面哪一项是工业‘三废’”。选择“废水、废气、废渣”占88.71%;选择“废电池、废家具、废家电”占3.25%;选择“废电视机、废电脑、废冰箱”占4.70%;选择“废铜、废铁、废钢”的占2.25%。由此说明,大学生对工业污染现象比较关注,大部分学生对工业中的“三废”现象比较了解。

当调查,“您是如何利用分类垃圾箱的”?其中有33.76%的学生选择“知道分类标准并能严格遵守”;39.95%的学生选择“大致了解但并不经常遵守”;19.12%的学生选择“稍微知道点分类标准,但不区分对待”;还有617%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分类的标准”。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有少数学生还不知道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基础知识也愈来愈深入学生的心灵。

3.“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逐渐形成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大学生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认知状况,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被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时,选择“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利用自然资源天经地义”占5.63%,同比下降14.02%;选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应顺应自然”占19.89%,同比上升1.03%;选择“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体”占84.48%,同比上升22.95%。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视自然为朋友,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在树立。

当被问及“您认为物种的多样化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关系”?选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占71.4%,同比上升18.46%;选择“关系不大”占5.12%,同比下降6.83%。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已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受益的绝非仅仅是环境,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自身。当被问及“您认为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时,选择“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占42.63%;选择“人类给子孙多遗留一些自然资源”的占15.47%;选择“人类能更持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占34.07%;只有7.83%的调查对象选择“为人类以后彻底征服自然服务”。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观念正在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4.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外化和集中体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他们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生态环保类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日常环保行为。

绿色消费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重要的助推力。当被问及“对于餐馆提供一次性木筷,您的看法是……”?选择“是我经常性的选择”占16.5%,同比下降21.53%;选择“我偶尔选择”占21.46%,同比下降9.21%;;选择“方便,但破坏境,我不常用”占31.05%,同比上升19.12;认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必然破坏森林,我坚决不用”占27.19%,同比上升11.62%。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自觉参加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是高职大学生生态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主要标志之一。当被问及能够“经常参加校或社会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活动”时,选择“经常”占25.95%,同比上升15.98%;选择“偶尔参加”的占35.4%,同比下降4.4%;选择“从没参加”的占38.62%,同比下降10.52%。表明大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当调查“假如您在公共场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没有垃圾桶会怎样”?时,调查对象中只有6.34%的学生选择“看周围没人,就随地扔了”,同比下降10.13%当调查“看到有人将垃圾随手扔掉,您会怎么办”?调查对象中选择“会上去劝阻他们”占18.36%,同比上升5.15%;选择“不赞成那样做,但不会上去劝阻”占68.46%,同比下降2.86%;选择12.1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占12.18%,同比下降316%。由此可见,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尤为可喜的。

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被问及“您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备购物袋吗?”,选择“经常自备”的占32.31%;同比上升3.09%;选择“从不自备”的占13.52%,同比下降2.8%。当被问及“宿舍水房里一同学大开着水冲衣服,这时您会怎样做”?选择“自己过去帮他关掉”占46.23%,同比上升4.41%。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逐步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小,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三、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1.丰富教学内容,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众星捧月”是指各专业、各类课程都应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同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努力。一是设置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如《生态伦理》课,通过生态伦理课的教学,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二是向其他课程适当渗透,如“两课”教学中,在思想教育部分可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引导,注重价值引导与价值认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奠定正确的思想意识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可向学生渗透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大学语文》课中,发掘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学作品,从中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赋予人类的意义,更深层次地理解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打破一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局限于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单一局面。

2.以学生校内外活动为依托,营造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大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校内外各项生态环保活动中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一个重要标志。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是学校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形成的重要保障。学校学生工作处以及校团委应高度重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的营造,发挥各自的潜力和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环保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回顾勤俭历史实现中国梦”、“公寓熄灯一小时我为节能尽份力”、“旧物改造手工艺品展示”、“生活社区跳蚤市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的身边事’校园DV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投身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态现状,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的“喉舌”作用

利用校报、校园宣传和网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对校报和校园网及校园广播,精心设计、编排,为师生打造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平台。比如,在校园广播、校报中开辟“生态文明窗口”、“生态校园”专栏,发表与生态文明教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文章,对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进行报导等。充分利用校园网,链接各类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聚集生态文明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接受多样化的指导,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搭建起一条健康、全面、快捷的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学生访问、学习,是学生宣传和表达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使网络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载体和生力军。

4.与“学术”联手,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量身定做相对应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专题讲座内容。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组织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专题讲座;结合党的“十”报告精神对生态文明知识进行专题辅导“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等多场专题讲座。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术活动的联手,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开展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他需要各方面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做出贡献。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淑英,孙克俭.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分析——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49-51

[2]王淑英,孙克俭.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第9篇

【关键词】 生态 高校图书馆 阅读推广

1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提高到和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同等位置的第五个建设。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生态素养对社会生态文明的实现有着直接影响。中国系统而正规的学校生态教育虽然已经在中小学阶段展开,但是并没有在大学阶段延续和深化[1]。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素质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殿堂,也是培养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大课堂。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教育视野下要求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应不断地注入生态要素。做好生态阅读推广,对大学生利用馆藏生态资源、获取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文明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2]。

2 生态教育对高校图书馆的要求

2.1 高校图书馆参与生态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大课堂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态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也应随着生态教育需求而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入生态知识的传播。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通过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全面提升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2.2 生态教育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要求

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通常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多是由图书馆其他业务比较靠近工作人员兼职完成。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项目的形式众多,但是多需要借助实体的场所或纸质资源来进行。各项阅读推广活动多被确定了一定的主题,但是对于阅读推广的内容则没有规范,虽然学科丰富,但是大多没有形成系统的专题深入推进。生态教育视野下要求图书馆各项服务包括阅读推广中引入生态要素,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加大推广力度和深度,配合高校生态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 生态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

生态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应有意识地在阅读推广中引入生态知识要素,在大学生中深入推广生态知识,最终促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

3.1 高度重视,丰富生态阅读推广层次

生态知识阅读推广的开展离不开高层的高度重视,需要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和规划同时重视起来,丰富生态推广的层次,指导导读工作的顺利开展。生态教育以及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导读必定不是一个单一层次的工作,而必须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多种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生态教育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需求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道德和美学等多角度来看待环境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生态教育导读的目的辅助学校做好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生态教育导读不仅仅是传授、传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生态、地理以及环境等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大学生生态意识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注重读者互动,拓展生态阅读推广方式

针对大学生生态教育的阅读推广必须贴近生活,注重与大学生的互动。在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产品层出不穷。高校图书馆的生态知识推广工作开展应该在传统推广形式的基础上,注重与读者的互动,充分利用移动设备这样的信息载体,拓展生态推广方式,开展移动推广服务。图书馆可以开发自己的服务软件推送到读者移动终端,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推送生态信息。至于推广的形式则可以各种活泼生动的活动为载体来开展。还可以通过将生态知识融入信息检索课教学,大学生不仅可以直接获得生态知识,同时还可以获得搜集、获取、利用生态信息知识的能力。

3.3 以读者为中心,精选生态阅读推广内容

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个性化需求特点进行读者细分,以读者为中心,精选生态阅读推广的内容。图书馆员应根据对读者需求的分析调研,辅之以过去的经验,为用户提供阅读推广服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人员除了将馆藏生态知识甄别推荐给读者外,还需要对网络上的公开信息以及用户自制的信息进行甄别、选择、有效的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丰富、精炼且准确的信息。图书馆可通过实时整合图书馆资源设置生态文献资源专题资料室,并开发生态专题特色数据库作为高校图书馆开展生态教育的资源基础。生态阅读推广的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身边实例选择,内容选择上还应关注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人的价值取向问题。推送的信息形式除了传统的图书外还可以加入大学生比较乐于接受的图像、音频、视频资料。

4 结语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知识中心,是高校重要的教辅部门,不仅担负着高校信息服务的职能,也是进行文明素养教育的大课堂,对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态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生态教育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需求,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也应随着生态教育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延伸与拓展。本文从生态教育视野下生态阅读推广的层次、方式及内容三方面分析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生态教育视野下要求图书馆阅读推广将生态知识阅读推广纳为专题,推广活动应向更为深入、精细、专业的方向发展。这也为图书馆其他各项服务指出了新走向。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高校大学生生态教育:需求、供给与对策――基于陕西省部分高校的调查[J].兰州学刊,2012,10:166-171.

[2]刘海霞,刘煦.生态教育内容的立体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14-16.

第10篇

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品德,是指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公民意识的发展,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通识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教学结合起来,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模式。由于我国通识教育开设的比较晚,而且仅在综合性的大学开设,这就导致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目标和教学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合理,出现诸多问题。

1.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具体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让非生态学专业背景的学生了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然后认识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知道环境问题生成的原因以及保护的措施,然后对采取积极的行动的来保护生态环境。但是通过近几年通识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发现,在通识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关于生态的概述类课程占据主流地位,并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在教学中,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方案不清晰,而且量化考核的指标没有准确性,这就直接制约了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发展。

2.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有欠缺

在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中,主要通过专业的选修课和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专业选修课对选课学生的专业会有一定的要求,而全校性的公共选修课则是而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所以,全校性的选修课是开展通识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但是我国的高校,在进行选修课的过程中,大多数还是比较随意的,而且没有认真的执行教学大纲的任务。这就造成通识课的教学目标和完成的情况之间有一定的差距。

第11篇

一、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关联。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是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中国化的现实指向。

1、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之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在带给人们利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大学生思想多变且易受他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以及良好的生态道德品质的重任。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价值规范、价值评价,用正义的价值理念去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的探讨生态正义的价值要求、制度保障等思想,给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层面的启迪。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是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中国化的现实指向

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体系,马克思生态正义观对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马克思生态正义观中国化的现实指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是指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教学依托于四门主干课程。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用理论解释现实,把问题说透,并且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生态文明理念相关问题论述清楚。

二、马克思生态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生态正义观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生态正义的制度保障以及人民群众是实现生态正义的主体力量。

1、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人类的吃穿住都离不开人对于自然的改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就会利用和开发自然,但一旦开发过度就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为了摆脱人的异化状态,人类需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超过限度。人与自然关系的背后亦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具体的说是劳动,人类把自然资源改造成所需要的状态。这一过程体现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这并不等于人类可以无限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生态正义的制度保障

马克思对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正义性。在此之下的社会制度显然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盲目地追求剩余价值,不仅造成劳动者过度地工作,损害健康,而且会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也反映了资本家在无视生态责任的情况下做出的忽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导致了生态非正义。生态非正义愈加严重就会导致生态危机的发生,而生态正义的持续性发展需要制度保障,缺乏正义的制度只会使生态问题更加严重。只有体现自然?Y源分配正义、满足人们合理的生态利益等条件的制度支撑,才能给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人民群众是实现生态正义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坚持群众史观,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财富的创造者。当一个社会的制度缺乏正义时,人民群众会起来推翻束缚的生产关系,建立正义的制度。当制度正义时,整个国家的发展才有了重要的保障。而且,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发挥能动性,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这种改造活动并不具有盲目性,而是以生态正义为价值目标,为了满足人的生态需求,同时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生态正义条件下的以人为本,应当是满足人合理的生态需求,并以人的理性的生态利益为出发点。[1]

三、马克思生态正义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发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作用,在内容方面渗透有关的新知识、新理念。

1、丰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内容

课堂讲授是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课程是否渗透生态文明理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主干课程的教材,没有单独的章节对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进行专门阐述,而是分布在多个章节之中。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应当在教材的内容中加入生态正义的相关内容,并把我党最新的理论成果体现于教学内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注人与人之间或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

2、在理论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做好理论阐释

大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传播者。促进大学生认同生态正义的理念,需要从学理上阐述清楚生态正义的内涵、提出、产生的过程、制度保障等理论问题。生态问题又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话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现实,展现理论魅力,采取丰富灵活的教学手段,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比如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伦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并且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强化建议;

环境问题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人们生存与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高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平台,要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倡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为构建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因此,要提高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在我国教学理念中,一直缺乏对生态教育的重视,对于经济的发展较为重视,对于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在高校的课程中并没有对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明确规定,因此造成了大学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环境保护观念较为淡薄。

(二)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现阶段,在高校课程管理来说,对于生态环境类型的公共课程设置较少;对于环境保护、技术、治理等相关知识虽然较为专业,但是并没有在思想道德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对于相关内容知识一笔带过,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了大学生对环境状况、保护意识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平台。高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的知识大多数是通过网络、电视以及书籍获取,学校并没有设置系统的环境保护交流平台,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在高校的教育理念中涉及甚少。所以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对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提高学校的重视,协调部门之间的职能。在高校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要适当的添加一些关于生态文明的以及环境道德教育理念;要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认知;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同时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大力开展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社团等课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可以定期开展生态社团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现状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在自然环境中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生态文明有效的融合起来。在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中,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对较少,涉及面也不全;这与现阶段的实际需求有所出入,无法有效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要根据现阶段的环境保护思想以及思想素质理论教育的状况,对思想政治教学进行科学的编写,提高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为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重环境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能力教育。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与核心。环境意识的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大学生作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与建设者,其素质能力以及道德养成对其将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通过有效的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使其充分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要大力倡导在生活中在小事做起,善待自然、尊重自然。

(四)开展各种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合理的环境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理论上对环境知识进行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保护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通过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手机、微信以及微博等渠道开始平台,向学生普及各种环境保护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渗透教育。校园可以利用校报对学生进行各种环保知识的普及;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在校园开设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与教学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校园附近进行环境考察;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对存在的各种生态文明行为进行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环境保护认识,了解生态危机给人们的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的做到尊重自然、热爱自然。

(五)生态教育评价的方法。在生态文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要设置合理的标准对道德工作以及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的表现与学生的德育成绩融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要全面的科学的反应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例如,在进行学生个人素质总结的时候,要对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对其存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出;根据具体状况开展不同的教育。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对现阶段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进修系统的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在实践中通过有效的方法与策略进行解决。提高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项终身的、长期的教育工作,要在实际状况出发,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探究有效的方法提高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