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

时间:2023-06-16 16:05: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数据在审计中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云计算;云审计风险

本文系河北省审计厅2016年重点科研课题:“基于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审计系统研究”中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4)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16日

一、引言

大数据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十分流行并热门的话题,大数据时代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将成为一个不可抵挡的趋势。但是,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硬件、软件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物联网平台服务迅猛发展,审计的工作方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审计工作⒚媪傩乱宦值幕遇还是巨大的风险,都非常值得思考。

二、理论分析

(一)云审计的含义和特点

1、云审计的含义。维基百科给云计算下的定义是:云计算将IT相关的能力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允许用户在不了解提供服务的技术、没有相关知识以及设备操作能力的情况下,通过Internet获取需要服务。将云计算技术嵌入到审计工作中,便产生了“云审计”的概念。

2、云审计的特点。云计算技术在审计过程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审计技术的重要变革。我们将云审计与传统审计做对比,来分析云审计所具有的特点:(1)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等体力劳动上消耗较多的时间。而在云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把信息储存在“云”上,大家可以通过网络终端,将需要的信息快速地整理汇总,并进行一系列的网络任务的分配,大大节省了等待的时间,实现审计时间的合理有效利用;(2)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需要解决由于审计软件的差异造成的系统不兼容的情况,而在云审计的过程中,专业的云软件服务商的使用解决了传统审计中各审计单位独立完成所带来的兼容性问题。另外,只需要通过一个简单云端就可以替代传统审计中大量的基础设施的投入;(3)在传统审计中,审计人员会把收集整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然后存储到各自的手中,其他的人员调阅查看,只能向相关的资料保管人索要。而在云审计中,资料会被分类汇总,存储在“云”这个巨大的资源平台上,审计人员通过网络云端,便可以实现资料的共享,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二)大数据的含义。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4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

(三)大数据、云计算对云审计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审计技术也在不断地得以发展与完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出现给审计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持续审计方式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进推动了审计方式的变化,持续审计实现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审计结果滞后性的问题。同时,网络技术与审计技术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将更有利于某些特定行业对审计工作结果的需求实现。

2、总体审计模式的应用与发展。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一系列的先进手段,实现对数据的搜集、整理以及分类汇总,使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建立一种总体的审计模式,从而实现审计的革命性变革,做到有效地规避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风险。而且通过大数据的利用,可以更全面地搜集数据,对数据做到更加细微、全面、深层次的分析,帮助审计人员发现以前未发现的问题。

3、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得以不断发展与完善。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不但可以提供完整的审计报告,而且可以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加以分析,为被审计单位提供足够的信息,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

三、大数据背景下云审计所面临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在审计领域的不断应用,对我国的审计技术以及审计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工作效率,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数据的安全性难以控制。云审计,需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并结合相应的审计软件才可以得以进行。然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数据存储在云端,便需要考虑由此带来的存储风险;而网络是一个庞大的环境,可以存储海量的数据,但有利就有弊,仍需要考虑网络在数据存储上带来的巨大风险。面对网络存在的安全漏洞,黑客趁机而入,由此产生各种新型的网络风险。

(二)缺乏综合性的审计人才。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各方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审计的工作量也在慢慢加大。但事实表明,当前我国高校中设置审计专业的机构较少,专业人才缺乏,而大多数从事审计工作的人都是从会计专业走出来的,虽然会计、审计两个专业根源上有相通之处,但是毕竟工作的出发点截然不同,会计人员对审计知识的整体认知度较低,再加上如果并没有足够的审计工作积累,审计效果一定存在不足;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审计人员若只是单纯的了解审计知识,已经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人员需要将计算机知识与审计知识相结合,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审计人员的技能要求,而现在这样两种能力兼具的人才在审计人才中的占比仍然较少。

(三)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存在限制。一个审计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前期一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期才可以得到正常的运转。而使用审计软件较多的单位,他们在承接一项审计事务时,收取的费用较低,与前期高额的费用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位无法支撑这些审计软件的合理使用,更无法独立地对审计软件进行后期的维护。 四、大数据背景下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重视数据安全。审计人员涉及到众多的数据,而且好多数据属于企业的核心数据,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其保密性尤其重要。面对当前的局面,应对云审计存在的数据安全问题,需做出以下防范措施:

1、提高数据的加密程度。对于数据的传输与存储,必须做到严格的加密。公司底端的人员较多、较杂,发生数据外泄的情况相对来说较多。对数据的查看与使用,设置不同的权限,使不同的角色对数据的使用与查看具有不同的限制,做到角色分类明确,可以较好地保证数据的安全。

2、提高软件系统的安全系数。大数据背景下,云审计主要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运作,审计软件的安全系数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安全存储。而为了有效地避免存储在云端的数据发生外泄以及云端出现病毒入侵的现象,我们应该提高审计软件的安全系数,提前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

3、规范数据的存储。在传统审计中,对于一些数据我们会做专门的分类,在云审计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如此,对于审计数据,我们应该分类整理存储,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数据,我们更应该做一些隔离操作,由此以来做到信息的高度保密。

(二)培养专业化的审计人才团队。针对当前的审计团队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开设审计专业,培养审计专业的优秀人才。在校期间,各大高校应该增设模拟审计实训室,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提前体验审计的一些流程与操作。另外,各大高校可以定期举行大学生入企业实习,或者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著名的审计人员来校讲解在审计的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使大学生在没有走出校门前,就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能力。在真正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可以更好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另外,由于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的迅速发展,各大高校和机构也应考虑加大对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专业技术的培训,尽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兼具审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三)完善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首先,面对审计软件费用较高与审计单位承接的业务收费不成正比的情况,我们应该降低审计软件在开发与维护阶段所产生的费用。一项新的审计软件,前期的开发肯定会耗费巨大,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审计单位都能够使用这款新开发的审计软件,做到开发费用的平摊,以便可以做到有效地降低审计软件的使用费用,降低审计成本;其次,对于国内审计软件开发技术的落后,我们应该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借鉴,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审计软件的开发当中去,国家也应该大力支持软件技术的学习,加大扶持力度,给先进的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打破现有的软件竞争机制,加大软件的竞争机制,提高我国的软件开发技术水平。

(四)完善审计取证方法。面对当前形势下审计取证困难的困扰,应当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取证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首先,在审计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对审计软件的接口进行统一,对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进行规范,使被审计单位在日常信息的保留过程中,就以规范格式进行存储,便于审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更加有效地进行审计;其次,要实时地对数据进行测试,确保数据可以达到及时有效的保存,确保数据具有时效性,使审计人员可以及时的、随时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最后,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沟通,与被审计单位打好感情牌,这样在进行审计的时候,有利于便捷的得到需要审计的信息,减少信息收集的困难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2]魏祥健.云平台架构下的协同审计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14.6.

[3]程平,白沂,贺灏璁.云会计环境下基于COBIT标准的大数据审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6.4.

[4]艳玲.云审计――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J].商业会计,2013.

[5]郝丹炀.浅谈金融大数据的机遇与挑战[J].时代金融,2015.11.

[6]周迎,曾凡,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

[7]陈伟,Wally Smieliauskas.云计算环境下的联网审计实现方法探析[J].审计研究,2012.3.

[8]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

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优化对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对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影响,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使用,事业单位需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经营的各个环节,以促进事业单位良好发展。当前我国对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建设工作十分重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量大、项目烦琐、周期较长、信息数据的处理体量较大,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审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当前事业单位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内部审计工作中,是时展的大趋势,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大数据时代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概述

1.大数据概况

大数据又称为巨量资料,这是一种使用传统方法或工具无法实现的数据处理方式,其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而且处理的时间短、速度快、成本低,所以当前这种数据处理方式被广泛应用。目前,数据处理中新的数据采集模式被广泛应用,这种模式对数据可以实现捕捉、处理、分析、管理,海量增长的数据就是大数据。大数据往往来自互联网,一般具有时效性。大数据的主要价值在于:①可以帮助企、事业单位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这样进行的营销活动往往比较精准。②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大数据实现服务转型。③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互联网的压力,企、事业单位要想实现长足发展,增强竞争力,就要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经营的各个环节。

2.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特点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以下特点:①服务的内向性。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是为了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这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特点,这也是内部审计得以发展的原因,内部审计部门既是审计工作的实施方,又是事业单位组织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内向性,对内监督和评价事业单位经营的各个环节。②工作的独立性。这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审计工作实施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审计实施方式的独立,公平、公正的审计结果是建立在审计独立性的基础之上,为了客观而准确的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就必须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的客观、准确。③及时性。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前、开展中和完成后,都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组织结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这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有助于实现审计目标和内部管理的优化。

3.大数据对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作用

在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应将大数据处理技术引入到内部审计工作中,大数据对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内部审计流程的细化。在大数据时代,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日渐增加,审计人员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必然在审计工作中会进行细化和分工,因为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是呈几何形式增长的,这就会产生更多的数据。②内部审计效率的提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工作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导致审计工作效益难以提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下,事业单位处理数据的模式优化,数据处理速度加快,从而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准确度,最终确保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③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预见性。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传统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打破内部审计工作的滞后性,应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增强对全局的把控程度,对内部审计对象进行及时、有效的关注和管理,在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中能够更加敏锐的感知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缺乏标准化管理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流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大致可分为:①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对审计对象进行了解,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要细致地了解审计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事项,编制审计工作实施方案。②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是审计工作正式开展的环节。审计对象已经确定,审计实施的前期工作也已经准备就绪,要实行具体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对象进行监督和评价,这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顺利开展,决定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③报告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将审计结论形成报告,上报给单位领导层。④后续阶段。一方面在内部审计工作完成后需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另一方面在内部审计中,很多时候并没有遵循审计流程,审计程序流于形式。

2.审计方式相对滞后

落后的审计方式是阻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原因,合理运用审计方法对审计全过程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选择正确的审计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但当前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方法都比较陈旧,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落后的审计方法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阻碍了内部审计的发展。现今,很多事业单位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都没有及时更新,技术发展比较缓慢,不能有效规避审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也不能及时、有效的提出更合理的解决办法。

3.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审计人员面临着工作压力大、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等问题,当前审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均无法达到上述要求,导致审计工作整体水平较低,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和方法都没有掌握,审计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审计效率低,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道德水平高的专业审计团队。

三、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措施

1.加强信息化建设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是对单位内部的经营事项、财务收支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对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安全、完整。事业单位应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办法,对审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形成标准的审计流程,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规范、高效开展。为了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积极研究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审计技术,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建立标准化内部审计管理系统,推行“统一数据分析――分散核实反馈”的集约化运作机制,实现联网状态下的实时、持续监督,这样可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严格执行审计流程及相关制度,保证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计算机既定的工作程序也要及时更新进行优化,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内部审计方法的改进

内部审计工作中也要采用计算机数据处理,采用简洁的方法,拓宽审计的范围,应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了解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为了改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更新,内部审计人员要科学把握审计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实行审计分类管理,提高审计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将监督与管理引入到审计的全过程,将资金流向的全过程纳入内部审计监督范围,对重大问题或风险不回避、不退缩、不手软,坚决查深、查透、查实。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内部审计中,人才是关键。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强化专业技能和攻坚克难的能力。单位内部应建立内部审计专家人才库,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拓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发展平台。对单位的财务情况、经济情况、管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事业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

4.注意审计成果的转化

内部审计部门需将审计整改与强化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审计联席制度,及时向人事、监察等部门通报被审计单位领导的履职情况、管理特点、薄弱环节,防止问题屡审屡犯、屡禁不止,促进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得以整改。

四、结束语

目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予以重视,比如:缺乏标准化管理机制、审计方法运用不当、审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急需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制约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当前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急需改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人员职业水平。在大数据背景下,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发展也有了新的特点,事业单位不断创新内部审计方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以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飞.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索.财经界(学术版),2017(01).

2.郑思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与优化.经济师,2016(07).

3.张羽.ERP信息环境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研究.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4.张羽.大数据时代下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对策.财会学习,2016(05).

5.韩华.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审计问题浅析.经营管理者,2016(03).

6.张新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研究.中国内部审计,2015(08).

7.石磊.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中国外资,2013(06).

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内部审计为手段,警醒公司风险控制管理的治理,作为内部企业管理的目标,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笔者通过风险控制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分析内部审计在其中的作用。

一、我国企业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1.风险控制不到位

目前,企业不十分重视风险管理,或因眼前利益的驱动而被动地进行风险控制,使企业在管理中忽略了对风险进行整体地分析,无法对未来出现的风险作出及时的防护措施,导致企业无法适应外界激烈竞争的环境,难以在众多竞争者中抢占市场空间及资源。

2.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

《风险管理审计》准则虽规范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但缺乏完善的管理审计程序。又由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发展时期、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制定管理标准。同时,由于我国的企业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并不重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使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成为摆设,且内部审计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实施与开发[1]。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起点比较晚,对内部设计的人才培养仍处于摸索阶段,使得目前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员工缺乏专业的审计管理知识,无法适应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因此,我国企业内部的审计员工的整体知识储备不高。

二、内部审计参与风险控制管理的动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许多风险,为了减轻企业的风险负担,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由此衍生。在内部审计的运作中,企业管理者发现其可增加企业的生产价值和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价值。为了提高企业的发展进程,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有增无减。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对策

1.完善大数据风险控制体系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成熟,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大数据挖掘出隐藏的价值,提升风险防控反应速度和精准的服务力度。例如,沃尔玛已经开始了网站数据库整合迁移和Hadoop集群扩展工作,通过大数据应用让消费者成为biggerspender。当沃尔玛在做出决策前,可利用大数据风险控制体系将执行成本降到最低,并创造新的消费机会。比如,A先生是沃尔玛的资深会员,其近五年来购买商品的品种、数量、型号、时间信息、支付方式信息、商品配送信息、会员卡信息、住址和联系方式,甚至包括A先生在沃尔玛的购物流程监控视频、门禁数据等线下消费信息都已被沃尔玛的信息系统详细记录。当A先生再次驱车来到最近的沃尔玛大卖场时,A先生手机移动终端的沃尔玛App已收到购物清单中80%商品的推荐信息和电子优惠券信息,App上还按商场流程标注了每件商品的具置、型号信息。当A先生支付此次费用后,沃尔玛数据端已开始更新A先生的相关消费信息,并开始预判A先生下一次需购买的商品数量,并将数据提交给APP的推荐业务[2]。

2.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自律性

随着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其在抗风险的作用显著,使得企业的长久发展有了合规必要的条件。企业要想将风险降到最低,就需要全方位把握公司各个分支的运营情况。

3.完善风险管理评估体系

内部审计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有大量相关知识与信息作为支撑,且审计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分析法,分析及预测企业各组织结构及资产结构的风险损失、风险发生、风险发生的频率。例如,红雁池公司自2017年以来高度重视审计风险管理评估工作,通过审计查找风险点和管理漏洞。具体表现为:(1)重视审计基础工作,摒弃以往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推行事前监督和全程监督管理模式;(2)加强内部风控制度建设,改变风控监督模式。该公司在审计过程中先对各个部门及其责任进行分类整理,细化风控制度,在关键环节提出具体措施、细则等,加强审计力度。

四、结语

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还可直接作为风险管理人。在必要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直接进行风险管理。由于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一个崭新的事物,所以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邓静 单位:四川川港燃气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海关审计;实现途径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广东地区海关区域通关、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已打破海关监管的地域藩篱,改变了海关传统的作业模式,对传统的翻单证、看账册的审计监督工作模式提出了挑战,海关审计传统作业模式难以适应海关改革的发展需要。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迫在眉睫。

一、大数据技术简介

大数据技术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大数据技术就是一种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对于“大数据”(Big 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革新,大数据技术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数据基础必须具备海量特性;二是可以根据设定好的管理或经营目标反向寻找管理中实际存在的关键节点和核心环节;三是数据重新梳理有助于提升决策力和修正决策方案、使既有信息资产爆发更大价值。而这几方面的特点,与海关审计工作的各项需求是相契合的,海关当前林林总总的信息系统的建设,也为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审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海关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必要性和机遇

1.大数据技术在海关审计实践中的必要性

(1)国家对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探索在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创新电子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能力、质量和效率”,给海关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海关现有监控系统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审计工作需求。目前,对海关执法领域审计的数据分析主要依托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海关执法廉政风险预警处置系统等,难以完全满足审计工作提取数据量大、分析相对宏观等业务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数据提取上,上述系统对一次性数据的提取均有上限控制,如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只能支持50000条数据的一次性提取。二是在数据的运算上,上述系统都为在线系统,运算大容量数据时速度较慢,同时会影响其他用户的正常使用。三是海关通用财务管理系统、罚没财物管理等系统主要用于作业信息的记录及统计上报等,缺乏监控分析功能设置,基本建设等关键领域尚缺全国海关统一的管理系统,影响监督的深度和广度。

2.大数据技术给海关审计实践带来的机遇

(1)审计认同感大为加强。海关内审部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内部监督部门,早就秉承了用数据说话的传统。审计报告中无论是综合评价,还是揭示问题,无一不是以数字为支撑的。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把离散存储于不同系统中的海量数据彼此关系并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可以对海关相关政策实施的效果、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从而进一步提升审计自身的地位。

(2)审计所需要的基础数据的获取将变得更为便利。随着大数据技术发展,跨越系统、跨越平台、跨越数据结构的技术将使海关内部、外部得以流畅协同,所有审计所需的数据在设置一定的权限后都可以直接获取,大大节约了审计成本。同时由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数据处理及分析响应时间将大幅减少,审计工作的效率将明显提高,可以同时对多个类别,多种领域的数据进行同时分析、处理。

(3)将更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权威性和精准性。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海关长年累月形成的业务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某种风险特点,提示违规问题的潜在规律,为海关党组决策提供关键依据,同时还可以评估上级决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不断发现问题。随着审计分析的进一步深化,不但是对纯数据可以进行分析挖掘,对视频资料、图表等都可以进行深度挖掘、人工智能。

三、大数据技术在海关审计实践中的实现途径

1.拓展基础数据资源

一是丰富海关执法相关领域基础数据源,打破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实现海关缉私行政执法数据、稽查数据、监管场所信息、口岸单位数据等的关联比对,尤其要打破目前各关区和海关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二是海关预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引入海关通用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打破现有系统之间数据分散、相互独立、无法互通的现状,实现“财”与“物”的联动比对,实现海关所有信息系统之间数据的对碰分析。三是推动海关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物资采购、基建修缮等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为实现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基建修缮、资产管理的横向联动分析以及海关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三级纵向联动分析奠定基础。

2.完善现有海关系统

以海关执法廉政风险预警处置系统为依托整合优化执法领域审计数据分析平台,在充分利用现有系统数据资源和监控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定制部分海关审计监控指标,完善构建按照不同系统用户形成涵盖全国海关数据指标集中展示和预警模块。同时引入大数据思维,开发适应海关常规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实践需要的功能,一方面突出对被审计单位贯彻落实海关总署党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执行、业务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势的整体分析把握,更突出对执法统一性、自由裁量权规制、高风险节点指标等落实情况的监控。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结构分析、多维分析、挖掘分析等分析方法,开展海关横向区域间对比分析、跨业务领域数据结合分析和纵向历史趋势分析,为有效发现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提供数据支撑。

3.外购公认的优秀大数据服务

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大数据工具的进步神速,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用户获取新的统计角度和结果。Tableau、Qlikview和NoSQL等工具和平台迅速崛起带来了全新的分析视角和机会,基于成熟的分析、视觉化以及数据管理的全新生态系统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信息使用者的分析能力。可提供这类工具的供应商不胜枚举,开放资源的开发商数量更是不计其数。作为海关审计的大数据建设,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海关自身的技术开发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数据采集和挖掘手段,以降低成本,提升海关审计监督效益。

4.加强海关审计信息化队伍建设

不论大数据技术和审计信息化系统多么完美、便捷和智能化,但是,信息技术仍然只是一种工具,操作和使用的是审计人员。不论是过去和将来,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的,仍然是审计人员敏锐的判断力、分析力和核查能力。要更好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海关审计工作中的效果,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加强审计队伍的整体能力建设水平:一要加大海关信息化系统应用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对数据的提取能力、分析能力、挖掘能力,培养一批既懂计算机技术又熟悉海关审计业务的复合型骨干人才。二要在现有海关审计专家基础上建立与信息技术专家合作的研发模式,租赁或引入熟悉大数据技术的人才,发挥“鲶鱼效应”,激活审计队伍学知识、用知识的热情和潜能。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2014年10月

[2]刘家义.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全面提升审计能力和技术水平.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2年7月10日

[3]王安春.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实施原则.企业管理,2012年第2期

[4]徐正光.浅谈“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分析

第5篇

一、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不仅意味着数据量的增大,还包括对数据处理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计算机软件和操作平台,所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主要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中所隐含的商业价值成为企业挖掘的重点。审计作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工作需要实现理念的更新

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及风险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导致审计工作的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在此背景下,只有加快实现对审计理念的更新,才能更好的应对大数据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冲击。数据一般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是企业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问题产生的根源,通过对数据中隐含的信息进行挖掘能够及时查找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通过在审计工作中运用大数据的理念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审计价值和间接审计价值,直接审计价值指的是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的的信息,而间接审计价值则需要利用专门的软件及操作平台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挖掘隐含信息,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审计价值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对数据处理的效率,传统的审计操作主要依靠人力,审计效率较低,而且很难发现数据潜在的价值,所以企业应加强对审计理念的改革,逐步转变审计方法,利用计算机等技术不断提升审计效率。

2.审计运营需要更加多样

审计工作中对大数据的应用需要满足多个条件,只有加强对外部条件的建设,才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环境。首先,大数据的出现主要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互联网技术最主要的弊端就是安全性,所以要想加强审计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稳定,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性方面的建设,构建多方位的安全预警系统,提高对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其次,审计工作主要对财务信息进行操作和处理,而财务信息又与企业所有的日常经营活动相关,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量急剧增多,要想全面挖掘数据中隐含的信息,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独立审计的工作模式,更新审计流程,加强审计与其它工作的联系,实现审计数据的无缝衔接,从而使获取的数据更加准确,审计结果更加可靠。

3.审计报告成果更加全面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审计内容进行操作,最终的审计结果供审计单位使用,这就可能导致审计结果不够全面,审计内容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获取的更加全面,数据量也更大,从而使包含的信息更多,潜在的价值也就越大,利用特定的工具开展审计工作就可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总结发展趋势,从而为审计单位决策提供更多可参考的依据。另外,计算机的使用也增加了审计报告的形式,改变了传统的纸质保存的单一方式,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审计成果固化到审计系统中,实现智能化存储,从而不断简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

4.取证更加困难

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大,审计工作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为了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就是取证环节。取证方式能够实现从判断因果关系向相关关系的过渡,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数据筛选能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大量数据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审计人员进行数据搜集的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数据分析工具查找相互关联的数据,而不是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数据的查找。取证方式的转换能够使获取的数据更加准确,但是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由于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员获取的数据大都是电子信息,目前没有可以追踪信息来源的工具,从而导致信息的真伪无法得到验证,信息的准确性无法判断。

二、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应对挑战的策略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革了审计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推动了审计工作的发展,但是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更好的应对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企业应逐步优化审计流程,加快对审计工作的改革。

1.拓展数据源

在现代审计工作中,主要存在两种形式的审计: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其中,现场审计指的是审计人员深入审计单位,在企业内部计算机上对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核对,而非现场审计则是利用数据信息开展相关工作。相较于现场审计,非现场审计的效率更高,同时能够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但是其也存在不足之处,利用非现场审计方式开展审计工作所处理的数据量较为有限。数据源的不足导致数据挖掘的信息不够全面,审计工作不到位。为了解决数据源不足的问题,企?I需不断拓宽数据源渠道,可以通过外包等形式进行。外包指的是企业将审计工作移交给专门的审计公司,利用专业的团队和设备开展审计工作,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企业信息的泄露。另外,企业还可以组建专门的审计团队,加强对团队人员素质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审计竞争力。这种数据源拓展方式能够保证企业信息不被泄露,但是对于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所消耗的成本较大。在实际环境中,企业应根据自身对于审计工作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源拓展方法,力求对数据信息挖掘的最大化。

2.拓展审计模型建设

要想从大量数据中迅速获取有用的信息,最主要的是依靠数据处理软件的支持,而软件的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模型的构建,通过建立符合企业自身财务现状的审计软件,从而在进行数据处理时更加有针对性。在传统的审计模型建设时主要依靠当时的法律因素,根据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来确定,这种建模方式较为死板,所实现的功能也较为有限。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应逐步转换思维,努力挖掘数据的更多价值,不仅要实现对现有工作情况的总结,还要能够对未来的预测提供参考的依据,在复杂关系中通过数据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

3.拓展审计建设职能

审计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够加强对企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对审计手段的使用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企业规划提供参考的依据。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审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不仅可以合理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还可以分析客户的需求,利用数据中的信息进行风险的预测,从而为预警系统的建设提供依据,保证企业决策的可靠性。

4.规范电子证据的取证方式

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人员获取的数据大多是电子信息,相较于纸质信息,电子信息的可靠性建设存在较多的问题。电子信息的可靠性主要取决于与信息存?ο喙氐南低常?系统的安全性越强,信息的可靠性也就越强,但是由于电子数据具有不可见性,而且篡改较为容易,审计人员很难追踪所有数据的来源,从而导致审计人员跟踪审计证据变得更加困难。另外,由于大数据产生的信息存放位置不固定,很多数据的来源都比较分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障数据质量,审计人员应在审计取证单上填写数据来源等相关信息。首先,对数据的来源、数据的获取方式及数据的起始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其次,对数据处理时采用的工具及具体的数据处理过程进行记录;最后,针对审计结论的事实摘要,当审计结论较多时,审计人员要对各结果分条进行记录,保证审计结果能够清晰的展现。

第6篇

[关键词]孤立点分析;审计抽样;大数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022

[中图分类号]F239.2;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02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审计工作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实践,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发现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孤立点分析,可以极大提升数据分析能力,辅助审计工作中的专业判断,并发现隐含问题,为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

1 孤立点概述

所谓孤立点,指的是在运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出现的处于离散状态的小规模数据对象,这一小部分数据对象与数据中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具有显著差异。在海量数据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数据,这些数据并不是由随机偏差产生的,可能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机制,所以在聚类分析中表现为不属于任何的簇或者类,这些数据对象一般被叫做噪声,在相应的孤立点分析中叫做孤立点。在审计领域,因为具体的模型和审查背景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对于孤立点的分析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蓄意操作、操作错误、整体数据偏差、系统和测量错误等都会导致孤立点的出现。因此,相关审计人员需要关注这些因素,并对深入分析相关情况产生的原因,从中筛选出价值较高的信息内容。

2 孤立点分析

孤立点分析,指的是利用数据分析方法和挖掘理论模型,发现数据在集中态势下出现的异常值。在审计分析过程中,异常的频率、事件和数据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且包含着重要信息,可以从中发现违规、违法行为的线索。

2.1 孤立点分析的步骤

孤立点分析方法大致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数据集合中变量的属性,而后根据非财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分类。接下来进行因子分析,从多个变量指标中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综合变量指标,而后达到数据降维的目的,是重要的多元统计方法。在分析过程中,使用解释总方差可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该指标的高低直接影响原始数据代表程度的高低,若影响程度较高,则相应的公共因子可信度就较高。计算输出因子的荷载矩阵,能获得原始数据的系数矩阵,相应的元素数据如果较高,那实际原始数据的解释程度就比较理想,有利于对相应公共因子命名,并能获得预期的数据指标。第二步:挖掘和检测数据,如果数据中呈现出离散状态的小规模数据,那么能发现孤立点。传统方法主要应用密度、偏差、距离的特定方法来寻找相应的孤立点。此外,使用云计算技术,能应用比较复杂的运算方式来计算相应的计算资源。

2.2 孤立点分析的方法

第一,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可以使用比较小的统计数据集,同时也可以采用比较大的专业数据集,所以检测大小数据孤立点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式在检测具有放射状孤立点数据集时,实际效果不佳。

第二,基于偏离的分析方法。这种方式是根据数据对象的突出特征来进行分析和检查,并找出其中的孤立点。在这种分析模式下,一般采用OLAP数据立方体技术及序列异常技术。前者需要把审计中的异常单元进行正确标注并且下钻,这样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后者需要预先定义样本集中的一般特征,并且把相应的偏离和具备这些特征的样本区别开来,可以通过相关审计数据集的总方差来发现相异度函数。

第三,基于距离的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对相关数据域的数据内容进行相异度分析,并且清洗相应的审计数据,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后,再根据相关审计内容特征,通过公式计算出符合大部分对象之间距离的相应阈值,同时把相应数据定义为孤立点。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基于统计方法的数据分布特征相关问题。

第四,基于密度的方式。这种方法主要使用数据对象的局部密度来检测相应孤立点。如果相关数据对象的区域密度和临近相关数据的密度的实际局部孤立点因子值较大,那么就可能属于孤立点。这种方法在发现局部孤立点时具有良好的效果。

在实际审计中,在异常检测及处理审计数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孤立点分析。审计人员需要有效处理原始数据,并完成相应验证、清洗及采集,确保数据满足相应的建模要求,并且根据相关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孤立点分析方法。

3 在大数据环境下应用孤立点分析的审计抽象方法

3.1 提出需求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自己的洞察能力来分析相应的异常情况,并发现海量数据中的孤立点,而后和相关人员进行深度沟通,以全面了解审计需求。在明确审计需求时,涉及数据理解及业务理解的内容。所谓数据理解包括对业务流程及审计部门的理解,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收集,对数据的初步探索和检测。业务理解包括稻萃诰蚰勘辍⑾钅考苹,评估审计目标资料等,根据相关需求来进行假设。

3.2 演示相应的审计抽样模型建构原理

第一步,明确需要审计数据的集合的变量属性,实施因子分析。相应的背景是学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需要全面调查学校在公寓建设方面的资金进出是否有效且合理,是否存在贪污公款、违规挪用的严重问题。第二步,发现相应的孤立点。笔者需要应用基于距离的孤立点分成方法,并应用K-means算法来寻找孤立点,这样做的目的是发现与相应宿舍楼建设综合情况差别较大的项目和影响因素,使用因子散点图来探讨实际原因。

3.3 实际案例分析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为确保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各高校都加强了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能够有效、安全地使用相应资金,各高校需要联合监察、纪委等部门进行结算审计,审计相应的学生公寓楼工程。因为时间安排及人员方面的限制,不能全面审计全部公寓楼工程,需要通过孤立点分析的方式来选取相应审计样本。

第一步,需要掌握全部公寓楼的相关数据,包括电线电缆、排水管道、采暖管道、门窗工程、保温隔热屋面、屋面卷材防水、钢筋工程量、整体混凝土体积、辅助面积、使用面积、相应的工程结算总价款及工程合同总价款,需要整合这些数据信息。由于篇幅的限制,本研究只分析工期时间、辅助面积、使用面积及建筑面积这四个变量,并根据相应数据分析相关因素对工程结算总价款及工程合同总价款的影响。在明确相应变量的属性后,全面分析六个指标,并且得出解释总方差,这样可以得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975%。工程合同总价、工程结算总价款和建筑面积三个因子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所以需要使用这三个因子作为特定的公共因子。

第二步,使用K-means算法来进行聚类分析,这是为了寻找孤立点。在实际聚类分析中,全部的观测数据可以分成四个种类,这四个种类中没有缺失值,而且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数据间是互相有关联的,主要分布区间在1、2、4簇中,只能看到第三簇的数据与其他数据严重偏离。第三簇中的三个观测点占观测点数量的4.5%,低于10%,所以这三个观测点属于孤立点。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能够找到3个孤立点,但以3个孤立点作为审计范围的标准并不科学,应经过多次数的迭代过程,这样能确保数据集中相应的孤立点。与此同时,还需要聚类分析1、2、4簇中的观测点。相应的步骤和文中相同,所以不再具体的描述。最后的步骤,需要总结分析四次的聚类分析,并且发现其中的全部19个孤立点,并且进行审计抽样,而后根据散点图进行全方位的审计。

3.4 判断

检测依据相关模型得出的最终数据挖掘结果,若检测结果的异常情况在合理范围内,那么审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该结果是否达到标准;如果没有到达相应水平,则可以不予处理。在建立基于孤立点分析的审计数据模型时,需要深入了解相关数据内容,并且合理把握孤立点算法和审计需求的融合程度,而后构建统一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持续地进行反馈和论证,才能确保方案和挖掘模型的实用性及针对性。通过建立准确的模型,发掘数据,假设相应的孤立点,而后发现反常及特殊的孤立点,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进一步追踪,就能发现问题所在,并且发现不规范和舞弊行为,提升审计的实效性。

4 结 语

大数据为审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利用相应的非财务数据能快速得出需要的信息,并且有利于提升审计的有效性。本文利用孤立点分析对策构建了相应的模型,并且通过针对性分析,达到降低审计成本、提升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政,刘侃.孤立点分析在税务审计上的发展运用[J].硅谷,2012(19).

[2]丽娜.孤立点挖掘研究[J].内江科技,2009(3).

[3]王越,刘亚辉,徐传运.孤立点用户意义分析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9(11).

第7篇

一、朝向财务预测方向发展

以往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会更加注重对已经生成账目管理与计算,是一种对过去财务账目进行反映的工作方式。而现代企业不仅需要财务对以往账目进行计算,更加需要其为企业未来发展与运营提供数据支持,需要财务对未来企业资金情况进行预测,以此来帮助企业对运营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定今后发展重点,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财务人员会更加对企业各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会对工作重心进行调整,在数据信息中挖掘出更多具有价值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企业情况相符的财务预测管理方案以及机制[1]。要在机制中对财务数据预测流程以及方式手段进行明确,且应要求财务人员,要对工作中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记录与保存,以便后期继续进行使用。同时要对财务数据及时进行更新,要保障财务人员能够及时通过预算,做出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评估以及预算评估,进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朝向综合管理方向发展

现代企业为了顺应行业变革,都对自身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整,无论是管理内容还是管理手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今后企业财务部门会改变以往管理过于单一的情况,会使财务部门参与到企业发展、产品销售与策划以及后期售后等内容之中,使财务部门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对企业各项流程数据进行统计与整理,会从所得结果中对这些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与价值进行挖掘。并会在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准确对企业运营现状进行的分析,并上报到有关人员处,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有效降低运营风险的发生机率。

三、朝向及时财务方向发展

这一发展趋势主要是指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传统的财务报告,不仅编制流程较为繁琐,而且整体编制时间也相对较长,这样编写出的财务报告一般都缺乏及时性,无法作为业务经营的决策,只能作为历史资料记录在档,并没有将财务报告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而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得到了相关人员的足够重视,并开始就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形式进行了优化。企业一方面用建立起内部数据资源库,要将各项运营工作中产生的数据及时进行输入,保证数据库资源更新的及时性;另一方面要在内部建立起以财务部门为中心的数据联络网络,确保各项数据信息在输入到数据库的同时,还能在第一时间上传到财务部门,以保证财务报告编制的效率,使及时性财务报告成为现实。

四、朝向总体审计方向发展

由于大数据技术在企业应用的不断深入,很多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以及思维习惯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认为审计工作模式也应做出适当调整,要对以往对抽样审计模式过渡依赖的现状进行改变。主要是因为这种审计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却会因为抽样样本局限性较强,而出现对业务活动开展质量有所忽视的状况,导致审计工作的落实结果受到了直接影响,无法准确找到潜藏的审计风险,进而影响了该项工作的公正性以及权威性[3]。所以审计人员应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要对被审计部门所有数据进行审查,形成总体审计模式。为了提高该种模式的审计效率,今后,审计人员应借助大数据技术,准确分析出重点的审计内容以及审计项目,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对其开展全面性审计。进而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与效率,帮助企业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规避。

五、朝向高效数据审计方向发展

经过长期改进与优化,现代审计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仍然以精准度为标准,并不适合当今大规模的数据审计时代。所以,审计人员也应对这一点进行调整,要将精准审计模式逐渐朝向高效审计模式进行发展。审计人员必须按照现代企业财务运行特点,对自身审计工作的开展方式进行调整,要对审计工作进行纵向深度以及横向深度的拓展,从审计高效性入手,对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并要将总体审计意识深种到审计人员思想之中。保证审计人员能够从以往工作模式成功过渡到现代化工作之中,能够主动对先进性审计技术进行学习,逐渐提高自身对于大数据技术的运用水平,从而打破局限性的束缚,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对高效型审计手段进行研究,以确保该项工作的稳定性发展。

第8篇

一、 审前调查

在传统审计模式下,不论审计项目的大小,在审计之前都要对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有条不紊的开展审计工作。计算机审计方式下同样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审前调查,而且审前调查的不仅要了解常规审计下的所有内容,还要追加与计算机有关的内容,具体有以下几部分内容。

(一)业务流程。要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整个业务从头至尾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和目的,并根据了解的情况绘制业务流程图。目的是使审计人员有一个初步的审计思路,更好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同时初步确定数据采集的范围。

(二)业务操作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中所使用的准则,包括国家制定各种规定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定的各种守则,方便为审计中发现问题查找依据。

(三)计算机系统。主要是了解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的软件配置情况,包括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目的是方便数据的采集和转出。

(四)业务操作系统。主要是了解计算机业务系统的名称、版本、开发商、功能等内容,特别是业务系统自身是否有将业务数据导出的功能,如能导出可导成什么数据格式。

(五)数据库系统。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情况,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名称和版本,数据库系统本身的数据格式,数据库系统本身可导出的数据格式。

(六)数据库结构。通常在一个数据库中会有很多数据表,各表之间根据不同的情况会存在一些必要的关联关系,以降低冗余。而在实际中只有很少的表是我们工作中要用到的,所以要了解哪些表是我们所需要的,并要了解各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关系以及各表的结构。

根据所了解的情况,预先采集部分数据,对数据进行初步,以确定适合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和审计方式。

二、 审计数据的采集

对业务系统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数据的采集。根据确定的审计方案和采用的审计软件,采集到的数据格式、文件大小等因素对顺利的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数据采集工作中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采集的方法

计算机数据采集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利用被审计单位应用系统的数据转出功能。利用此功能的前提是转出数据格式符合审计人员的需求,或者转出数据经过处理后能够符合审计人员的需求。例如: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系统使用的是浪潮国强财务软件,利用其自身的凭证和余额的查询功能将数据查询出,然后利用其“文件”菜单下的“数据转出”功能可将查询出的数据转存为.xls、.dbf、.txt文件。

2、利用被审计单位业务系统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的转出功能。例如:利用SQL数据库自身的“导入和导出数据”功能可以将SQL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全部或有选择转存为其他格式文件。

3、使用审计软件自带的数据转出工具软件。有的审计软件本身带有对特定软件的数据转出工具软件,其获取数据简单易行并完全符合审计软件的要求。例如:“审易”审计软件自身带有“Sqlserver备份数据取数”工具和“Sqlserver数据取数”工具软件,可以方便的从SQL数据库备份数据和SQL数据库中将数据转存为。MDB格式文件。

4、根据了解的系统的情况,直接将可利用的数据文件复制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中。例如:用友7.0至用友U8.12财务软件的数据库为ACCESS,则可以找到其文件存放位置,直接将ufdata.mdb文件拷贝出即可。

5、使用通用的数据转出工具odbc.一般情况下,只要本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中安装有数据库系统软件,都可以使用ODBC将数据库中的表有选择的或全部导出,并可以选择导出多种常见的数据格式。例如:在对某证券公司审计时,其数据库为DB2,由于审计人员没有接触过此软件,我们直接使用ODBC将数据导出为ACCESS文件。

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本身的导入导出功能和ODBC方式,其他数据获取方式要根据本审计单位系统的功能和导出数据是否符合审计人员的要求确定。

(二)确定要获取的数据的格式和大小

根据选择的审计软件或其他审计人员掌握地可用软件,确定要采集的数据的数据文件的格式和数据文件的大小。

1、采集数据的格式以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或审计软件的要求为标准,如果确实无法达到以上要求,则获得的数据文件的格式必须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转换为所需文件格式。

2、一般情况下鉴于审计人员所具备的条件,大多数审计人员所使用的审计软件都是小型数据库系统,比如access,visual foxpro等,这些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像access,visual foxpro所处理的数据不能大于2G,而审计人员常用的excel只能处理65535行数据。相对于这些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很多业务数据的单表容量都超过2G.因此,采集数据前一定要确信,所采集的数据是否超过了所使用的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如果超过了,就要考虑是否要进行数据分割,还要考虑到分割后的数据是否便于利用。例如:在采集某证券公司的证券交易流水资料时,审计人员要求获得的数据文件为。dbf格式,利用其SQL数据库的“导入和导出数据”功能将所需资料导出后发现文件打不开。分析原因认为此数据超过2G,大于VISUAL FOX的处理能力。在分析原始数据发现其存储的是两个年度的数据,再利用“导入和导出数据”功能按年度将数据导出为两个文件即可。

(三)数据采集的范围

一般情况下如果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了解得比较深入,则可以根据需要只采集审计人员关注的数据表即可。但是,如果审计人员是初次对此类业务进行审计或是对此业务不是很熟悉,建议审计人员采集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所有表。这是因为,数据库系统中有些表虽然很小,但却是一些代码型的文件,这些代码表对整个业务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真正的业务数据表中的某些字段是需要通过查找这些代码表来确定其含义的。如在证券行业,营业部代码表 、货币类型代码表 、业务代码表等都是此类型的表文件。如果没有采集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表,往往到用到的时候才发现工作难以进行,需要重新取数。

三、 数据处理

一般情况下,初次采集的业务数据不会完全符合审计人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数据进行审计前的整理,使其能较好的满足审计人员的需求。

对数据的整理可有以下几种:

(一)数据格式的转换。根据审计软件的要求和审计人员对软件的情况,将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库文件格式或数据表文件格式转换为审计软件和审计人员需求的格式。例如:在采集浪潮国强财务软件的数据时,虽然其提供了将数据转存为。dbf格式,但一般情况下存在数据采集不全的,大部分情况下是科目编码字段只能取道前8位。解决的是在导出数据时将其存为。xls格式,而审计软件要求的数据格式是。dbf,这就需要我们将采集到的。xls文件转换为。dbf格式。

(二)对大数据文件的分割。有的数据库文单表文件的大小就超过了2G,但大部分现有软件的处理能力不能超过此大小,这就要求对大数据文件根据审计人员便于使用的原则进行分割。比如,在证券公司审计时,取得其证券交易数据SQL数据格式单表超过2G,但审计软件只支持数据库ACCESS和FOXPRO.在SQL方式下观察发现,此表中存储的为三年的数据,利用SQL数据转出功能,将此表按年度转存为3个表,这样不仅解决了数据过大的问题,也没有对接下来的审计产生不良。

(三)对关系表的处理。现在的数据库系统,为了降低冗余往往会将一个表中的所用字段分成几个表存放,但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会给审计人员带来诸多不便。比如在证券行业,其“资金证券变动”表中的“发生营业部” 、“开户营业部” 、“货币类型” 、“业务代码” 、“委托方式”等字段的都是用代码来表示的,这些代码的具体含义都分别由一个独立的表来说明。

在审计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人员对审计数据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就需要对这些表进行综合处理,是代码的含义也在“历史资金证券变动”表中显现出来,达到数据完整、直观的要求。当然,这步操作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如果代码很少或是审计人员熟悉就不需要做了。

(四)对字段类型的调整。在有的数据库中某些金额、数量型的数据字段的类型被定义为字符型或其他类型,使审计软件无法识别,也不便于审计人员利用其他工具软件对数据进行核算。还有就是日期型数据的格式,标志用数据的数据类型等都是需要审计人员关注的。出现类似的情况后,为了方便正常审计中的操作,就需要我们调整某些字段的数据类型。

(五)查找说明型文件。通过对主要文件的查看,看其是否有代码型字段或是否有某些字段的内容不知其含义的字段,对出现的字段,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或查看获取的数据库文件,查找其中是否有对这些字段的说明。一般情况下,像类似情况都会有一个说明型文件。例如:在证券行业,营业部代码表 、货币类型代码表 、业务代码表等都是对“历史资金证券变动”表的说明型文件。

第9篇

【关键词】 大数据; 财务预警; 非财务指标; 系统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 C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95-05

一、研究现状

财务预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外对财务预警的研究较国内要早,多集中在多变量动态分析模型的基础之上,国内尚未有人提出适合我国企业实际并得到有效验证的财务预警模型。国内很多学者对财务预警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财务预警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1]。

财务预警从选取的指标上划分,可以分为基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种。基于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效果一直受限于会计信息的失真和滞后性。而基于非财务指标的财务预警模型又因为指标获取的主观性饱受诟病。以2008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论述大数据科学的多篇文章为标志,世界范围内对数据科学问题的研究正式拉开帷幕。伴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对大数据科学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现阶段学者研究的主题主要围绕以下方面:(1)大数据是什么,即如何对大数据进行科学规范的定义问题。(2)大数据的影响,即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变革,其中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3)大数据应用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所必须得以突破的关键技术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进行突破。(4)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该如何应对等。在社会经济领域,Michael et al.[2]指出,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在审计领域,审计师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已经成为了应对时代变革的重要举措,其呼声也越来越高。宋彪等[3]首次把大数据引进财务预警模型,根据上市公司的ST情况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预警的效果大为提高。目前的相关研究大都提出技术框架,或者关注技术实现,大数据如何引入财经领域的理论论证尚未完善。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大数据指标引入的可行性和途径。一般把大数据引入到财经领域的研究中,需要研究企业大数据信息正面情绪指标、中性情绪指标、负面情绪指标、正面与负面情绪交互指标以及大数据信息频次指标。这里所说的大数据是为了与财务指标区分,严格意义上来讲,财务指标也是企业大数据的一部分。本文所提及的大数据指标,是通过对互联网上无数网民这个企业传感器进行搜集和信号融合而得到的。它的特点是来源广泛,结构非常复杂,需要从网络的海量信息中在线筛选才可获取,能够从所有利益相关人在线回馈信号流角度反映企业运行的全貌,个别力量难以左右其趋势,具有群体智慧性,并且呈信息碎片化和无意识状态,符合大数据的相关定义。这些信号流中已经包含了以往财务预警研究中涉及到的非财务指标信息,而且这种信号传递的信息比以往研究中,通过调研或者一些定性方法获得的个别非财务指标要更加客观和全面。

二、基于系统结构模型的分析

确定大数据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关系,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任务。ISM即解释结构模型,作为一种成熟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为研究大数据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系统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目前,非财务指标的既有研究所提出的各种指标缺乏系统性,研究非财务指标的系统性影响所使用的方法主要以规范为主,还没有一个公认的非财务指标对财务危机的整体影响评价模型。非财务指标有必要进行系统分析,才能考虑引入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否则非财务指标之间结论不会稳定,甚至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ISM模型构建主要有以下步骤:系统构成要素确定、邻接矩阵确定、可达矩阵计算、层次化处理、绘制有向图和形成递阶结构模型。研究大数据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对财务危机预警的系统性关系,首先要确定相关指标。指标获取方法主要是搜集文献,搜集使用非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警的相关文献,最终形成备择文献。其次,从备择文献中检索出所有出现的非财务指标,整理形成备择指标。最后,提请专家小组对备择指标进行评价,对指标进行增减,以及对指标内涵进行新的扩展,从而得到完备指标要素,即构成ISM构成要素。系统由17个要素组成,如表1。

系统中的17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为直观显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邻接矩阵进行描述,将要素间的直接影响表述为aij=1,即若要素之间没有直接影响表述为aij=0,要素Ai对Aj没有直接影响。根据专家组及相关人员分析之后,建立邻接矩阵如表2。

根据邻接矩阵可以构建要素关系图,如图1。

各个要素之间的直接关系是靠邻接矩阵来表示的,然而事实上,间接关系也是这些要素之间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要素Ai会对Aj造成影响,同时Aj又对Ak产生影响,便将Ai视为基于Aj要素对Ak构成间接影响的要素,Ai对Ak产生了间接影响。这种间接影响则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多个要素来进行传递。一般情况下研究的样本中这些直接或者非直接的各个要素之间所形成的各种影响关系,可以使用可达矩阵M来进行描述。其中矩阵中的元素aij=1是用来描述要素Ai直接或非直接地影响到Aj,相反,aij=0。具体结果如表3。

接下来的研究需要进行级位划分,主要是针对可达矩阵区域内元素进行地位确定,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所有元素的层次地位划分。将区域中基于影响关系构成的要素集合进行逐个排查,观察找出系统中对其他任何要素都不产生影响的要素,将其定义为系统最高要素,并将其排除,之后重复上述过程逐级搜索一直到最低级的要素为止。

借助Matlab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快速将要素进行分级,结果见表4。

根据分级提取骨架矩阵,并构建递阶结构模型如图2。

由图2可以清楚地看到,大数据指标及非财务指标与财务危机关系系统是一个有8级的递阶结构模型。在线信号N1以及财务危机N2的直接原因就是股票价格N4的变化。而影响股票价格的直接原因有或有事项N5、审计意见N6、发展能力N14以及市场份额N17。或有事项和审计意见是一种外在因素,发展能力与市场份额的直接原因是公司治理N3和顾客满意N11,公司治理的直接影响因素是股份结构N9和独董人数N10,顾客满意的直接影响因素是产品质量N12。股份结构与独董人数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战略目标N13,而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因素是技术目标N16。战略目标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市场变化N8,质量目标的直接影响因素是市场变化N8和创新能力N15。最低级行业背景N7是市场变化的原因。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客观存在的状态,在本系统中没有直接影响因素。

根据要素全关系图优化递阶结构模型,进而得到解释结构模型,如图3。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非财务指标的数量极其庞大,性质也特别复杂。对所有的非财务指标进行确定、跟踪和分析是不可能的一项任务。系统中的各个非财务指标都是目前文献中常用的,因此将未知的一些因素都放在或有事项里。这些指标在具体应用中的计算都比较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靠定性分析,或者简单地找到几个财务指标来反映复杂的非财务指标内涵。在解释结构模型中发现,在线信号可以预测股票价格的变化趋势,这在国外的文献中已有证明。同时,财务危机也是股票价格变化的一种结果,而且在线信号与财务危机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以股票价格为流体,在线信号和财务危机形成一种连通器的构造,即在线信号的变化可以对财务危机进行同步的观察和预测。由于在线信号量化的容易性,考虑用在线信号替代不易量化的非财务指标是一个有效的处理手段。

三、实证

为了对前面分析的结论进行验证,本文采用网络爬虫技术对60家企业的所有相关全网网络数据,包括博客、论坛、新闻等信息进行了采集,时间跨度为2009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通过数据收集及数据清洗,共得到了7 000万余条,其中大部分数据为文本信息。而文本信息本身具有非结构化和大量重复的特点。这些大数据反映的相关情绪引入到财务预警模型,能否起到改善预警效果的作用呢?首先对数据进行过滤,将文本信息中的o效信息筛选出去,并对剩余信息进行数值化处理。利用财经领域词典对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同时为验证大数据有效信息频次对财务预警模型的影响,要对上市公司的相关有效信息进行频次统计。考虑到制造业企业数量占全部上市企业总数量的比重最高,同时所在行业不同其表征的财务特点并不一致,具有风险的企业要远远小于正常企业的数量。为使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研究中把制造业作为模型研究的样本企业。

在沪深A股中,制造业企业中的危机企业(以ST为准)要远远小于正常企业的数量。若按照资产规模进行1■1配对抽样,则会认为破坏样本的随机性,致使模型效果虚高,模型预测精度夸大[4]。目前,基于资产规模原则进行配对,虽为通行做法但缺乏有力的理论根据,而本文也利用此种配对方式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对危机判断中的表现并不显著。因而,本文并未采用上述原则,而是将危机企业和正常企业采用1■2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样配比。收集的企业信息共有60家,其中包括20家危机企业和40家正常企业,危机企业的样本主要来源于2012年、2013年的工业制造企业(被沪深两市特别处理的),11家危机企业和22家正常企业来自2012年,另有9家危机企业和18家正常企业来自于2013年。危机企业选择的是上市以来首次被处理,超过5年的上市时间,被特别处理是因为连续两年亏损。采取随机抽取的原则对正常企业(上市时间超过5年,且未被处理过的工业上市企业)的样本进行选取,其财务指标源于RESST数据库。

选择了32个财务指标和4个大数据指标(文本积极、消极、频次和交互情绪),利用T-2和T-3年度的数据,对T年通过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预测、验证和比较(模型制定以及训练过程等限于篇幅不再给出,可查询参考文献[3])。结果如表5。

从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在财务预警模型中引入大数据指标,可以显著改善预测的性能,而且在距离被预测年度的期间越大,大数据指标表现得越好。本文认为其原因是一些非正式来源的准确消息对滞后的财务信息起到了修正作用。

四、结论

大数据引入是各领域如何选取指标的一个难题。本文通过系统结构模型,理论上分析出在线大数据信号可以影响财务预警效果,进而指出可以通过大数据指标对企业财务预警模型进行优化。采集了60家上市企业,对结论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为财经领域如何引入大数据提供了新的思路。后续研究将对大数据指标进行细分,并引入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无人监督算法的财经预测模型,进一步规避人为主观性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忠华.财务预警方法评析[J].会计之友,2012(3):100-101.

[2] MICHAEL A,MIKLOS A V. Thick data: adding context to big data to enhance audit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 Technology,2014,2(2):95-108.

第10篇

【关键词】新时代;电力营销审计;创新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行业也快速进入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大数据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工作科学性和准确性。企业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审计监督,“一流的企业必须有一流的审计”,电力企业作为央企的特殊所有制性质、重要经济地位以及深化改革要求,决定了对其加强审计监督的必要性。电力营销审计工作是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电力企业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电力营销审计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是电力营销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力营销审计查找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国家政策规定有效执行,改善电力营销运作,提高营销效率和服务水平。信息化、大数据在电力营销审计工作中的应用是电力企业营销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营销审计的发展方向之一。要提高电力营销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均十分需要依靠这种信息化、大数据带来的先进手段。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电力营销审计必须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加快电力营销审计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技术方法的变革,不断探索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在线审计等新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推进电力营销审计创新发展。

2当前电力营销审计面临形势及存在问题

2.1电力体制改革对电力营销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中发9号文件以来,各项电力改革配套文件也逐步落实,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多元主体的格局,省间和省内市场化交易在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降低用电成本方面的成效显现。在配售电侧改革方面,电力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参控股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同时政府加大相关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市场多元化、政策的多变性,对电力营销内部审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了解政策、不掌握最新文件要求,就无法适应如今的电力营销审计。

2.2电价、电费审计效率不高

电费是电力企业最主要的收入,电费的收取直接决定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电价、电费牵涉的问题广泛、政策多变,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后,输配电电价政策的实施,所以部分电力企业无视国家有关电价政策规定,直接执行当地级政府出台的政策或是打擦边球;甚至有员工利用“人情电、关系电”等非法手段侵占电费,给国家、企业都带来损失。而原有电力营销审计主要是通过审查电力企业极少数大用户的电费计收情况,这种审计方法既费时又过于繁琐,并且只能发现电力企业一小部分问题,常常出现以偏概全。

2.3线损管理审计重视不够

线损管理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甚至经营管理的重要指标,对这一指标的审计无疑是必要而有益的。因为一些电力企业不重视线损工作,为了提高指标,通常采取少抄或多抄电量达到指标平衡;特别是县级企业对线损不重视,经常通过提前抄表或推后抄表调整电量达到平衡线损目的。传统电力营销审计对线损管理审计关注不多,审计力度不够,就算开展着方面审计,但也是浅尝辄止,成效较差,未能形成实质性线损管理审计。

2.4电能计量审计未能有效开展

电能计量是电力营销管理的基础工作,只有准确的电能计量装置,电力企业才能正确计收客户电费。但是部分电力企业对计量装置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出入库不规范等,出现员工为一己私利,私自拿表出库帮客户装表且不入系统行为;部分电力企业不对新装表计开展验收、检验,导致计量错误,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客户满意度。目前大部分电力营销审计仅是重点关注电价执行及业扩管理情况,未能对电能计量开展有效审计。

2.5电力营销审计技术和方法滞后,审计信息化水平低

一直以来,电力营销审计工作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审计技术和方法滞后,审计在工作中,大都是在和纸质材料打交道,如果要查找相关资料或数据不得不大量翻阅纸质资料甚至要到现场查数据。这些工作大大增加电力营销审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现在很多电力企业信息数据库建设不够完善,这阻碍了审计工作全面开展。特别是营销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需要查阅大量的数据报表,如果没有丰富的数据作为依据,致使审计人员只能对近段工作进行审计,无法对企业做出全面的评价。同时,营销审计信息化滞后,直接影响审计人员通过对营销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审计疑点和问题的能力。这样对营销审计的工作开展很不利,无法发现内部存在的不足,阻碍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6电力营销审计者专业技能不足

长期以来,营销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存在明显不足,在业务素质方面还需要提升。审计人员一般在财务、会计、工程会方面具有强的专业性,而在营销领域的技能存在很大缺陷。他们对营销专业知识、营销相关系统运用能力的缺乏,导致了他们无法更好地适应营销审计。同时,因为企业本身对营销的重视程度不够,未专门的培养营销审计人员,一旦涉及营销审计,只会抽调个别营销专业人员查查电费、业扩是否存在问题,无固定人员长期专项开展。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对自己的职责了解不充分,无法以较好的状态投入到具体工作中。

3电力营销审计应对措施

3.1主动学习改革文件,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电力企业营销审计人员是营销审计工作的执行者,能否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营销审计,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新时代环境下,电力企业应该加强营销审计人员培养教育,建立一批有组织、有纪律、有技术,思想稳定的营销审计人员。首先,为适应新时代改革步伐,营销审计人员必须积极收集相关电改、输配电电价等政策文件,主动开展学习,提高知识储备量。其次,可以根据营销审计人员的现状,聘请审计专家开展审计规范、审计方法培训,到电力营销审计先进单位开展交流学习等。其次,以审代培,在审计实践中提升审计人员工作能力,鼓励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营造创新氛围,加强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营销审计人员的判断力、洞察力,使营销审计人员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保证电力营销审计质量和效率。

3.2丰富电价、电费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电价、电费审计主要包括基本电费、功率因数调整电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审计、电费抄核收审计、电费账务审计等。随着营销mis系统的应用,审计人员可通过系统相关模块对以上项目开展审计,通过导出相关数据,筛选异常数据开展审查,改变传统审计方式,有效地减少检查样本,锁住重点,提高审计效率。同时通过与营销mis系统关联,审计人员可以使用在线审计系统建立模型开展在线审计,真正实现审计信息化。

3.3重视线损管理审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

线损审计主要包括线损管理办法审计、线损报告审计、线损异常处理审计等。线损好坏可以反应出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水平的高低,各项营销工作开展是否规范,因此应该要作为营销内部审计的重点开展。①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每月线损报告来评价电力企业线损工作开展情况。②运用计量自动化系统,查看线路、台区每月线损,针对异常台区开展重点检查,深刻挖掘线损异常背后问题,如是否存在少抄、漏抄、错抄及计量装置问题等。③查看线损异常处理记录,核实电力企业是否按规范开展线损管理工作。

3.4熟练应用计量自动化系统,促进电能计量审计深入开展

近年来,营销系统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开拓创新,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改造营销软硬件,计量自动化系统就是一个例子,通过系统将电能量、费控、自动化、低压集抄都管起来。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对计量资产管理、运维管理、封印管理等开展在线审计,减少资料查阅,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3.5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提升揭示问题能力和水平

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营销内部审计必须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加快营销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技术方法的变革,不断探索利用审计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实时跟踪审计等新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推进审计创新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数据为先进企业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电力企业也在逐步提升营销信息化水平,如使用新营销mis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服务监控平台等。所以营销审计人员应当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转变审计方法,积极应用现代审计手段,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相关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同时我们应该把软件应用作为审计技术创新的突破口,通过在营销系统中设立相关模块、通过将各相关系统数据进行关联、通过审计目的、查询目的自定义条件过滤和多维度分析数据,有针对性地发现审计疑点,提高数据查询和分析能力,逐步实现营销内部在线审计,增强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3.6梳理营销审计主要风险点,实现“清单式”审计

电力营销作为电力企业核心业务领域,实现营销高效规范管理,对于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也对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保值、增值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梳理营销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点十分必要。结合电力营销审计关注重点,关联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同时对应收集营销审计发现典型问题编制典型案例,形成营销审计主要风险点及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电力营销管理“清单式”审计,改变以往审计人员仅凭经验开展营销审计的做法,大大提高营销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4小结

电力营销审计是对企业营销业务的监督,有助于发现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作为营销审计人员应该立足当下,不断创新审计观念,创新审计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审计,有效促进电力企业改善营销管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营销管理水平,促使企业电力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使电力企业健康、快速、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瑞瑜.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挑战与有效应对[J].南网审计,2017(04):20~23.

第11篇

一、XBRL环境下云审计可行性分析

首先,XBRL作为一种数据描述的语言,能够在规范标准基础上实现信息在不同的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上的快速提取与交换。XBRL技术下,数据只需输入一次就可实现信息使用者所需的多种格式的输出,且XBRL格式的数据都有唯一对应的标签,有效避免了数据的重复输入,进而降低了信息交换、查找的成本,也降低了手工录入数据发生错误的概率。同时,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了XBRL格式数据的发展,信息使用者根据各自的需求可以随时获取相应格式的信息,为突破传统的事后审计,逐步开展对实时财务数据的连续审计提供了可能。从本质上看,XBRL是一个对数据、信息的可比性、可重构性进行统一编码的过程,它解决了云审计中关于信息交换标准的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云计算在审计中的作用。

其次,云计算被引入到审计工作中。云计算利用分布在网络各处的丰富的计算、存储和交互资源,将其变成可被海量终端用户随时获取的、动态的、可按需伸缩、按需使用的虚拟资源池,通过Web服务和应用,以统一的界面来满足大众用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在云计算环境下,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对数据中心和它所运行的基础服务进行运营和管理,审计人员不需要对计算机程序、软件、数据存储、共享和工作时效性等技术细节进行关注。另外,审计软件的开发、维护、升级等可交由专业的团队进行,审计人员在联网环境下,通过付费即可登录系统客户端使用软件进行审计,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将精力集中在业务本身,保证了审计质量,进而全面推进审计工作的开展。

再次,云计算的优势在审计中得以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第一,云计算强大的虚拟化能力实现了绿色计算。云计算技术对计算资源的收集整合减少了设备数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因此,审计采用云计算提供数据服务,可有效降低设备能耗,节能效果显著。第二,云计算技术下,计算资源的集中管理使审计部门不必承担较高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虚拟机方式部署的应用及其上线、资源变更、设备切换等更简单、更高效,突显了其在审计中的低成本、快捷便利等优势。第三,在遭遇病毒入侵等突况下,云计算独特的容灾软件系统通过数据多副本备份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仍可及时为客户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可靠性比使用本地计算机更高。

最后,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充分发挥了XBRL和云计算在审计中的优势。XBRL为云审计提供了数据格式上的统一,解决了不同软件间数据的对接难题。云计算则为云审计提供了软件操作及信息存储等方面的便利,且云计算拥有的强大计算和信息处理功能,可在瞬息之间处理海量的信息,用户按需求量付费使用这些服务。因此,二者融合便于审计人员即时收集电子证据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连续审计,使得基于XBRL的云审计更加可行。

二、XBRL环境下云审计对审计影响分析

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在带来便捷、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对审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对审计模式的影响 云审计下,开展工作所需的数据和资源存放在云存储设备上,审计人员不必亲自到现场即可通过授权获取被审计单位对外披露的XBRL格式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审计,避免了地理位置等因素对审计尤其是连续审计的限制。而且,云存储实现了数据共享,为审计单位间的联合审计提供了可能,审计人员只需在联网的环境下便可从云存储服务器获取被审计单位上传的相关信息,进行连续审计,有利于降低审计成本,提升审计结论可信度。云审计下,审计人员可同时获取财务信息及非财务信息,并对底层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这不仅使审计人员在不影响被审单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灵活安排具体审计时间,方便了被审单位及审计项目小组,更改变了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只能对被审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事后审计的状况,提高了审计效率。因此,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审计模式由最初的手工审计模式逐步向连续审计模式转变,拓展了审计视野。

(二)对审计技术的影响 XBRL对数据的定义与格式进行了统一,实现了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实时化和标准化,审计人员可迅速地获取信息、便捷地使用信息。同时,云计算也为会计数据的处理、存储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因此,基于XBRL的云审计必将带给审计人员全新的体验,创新审计技术成为必然。首先,在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下,通过在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中嵌入实时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利用云运营商提供的软件客户端便可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资料的实时调取、分析,能对审计的关键数据进行采集,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现场审计提供审计线索,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其次,不同于传统手工审计下对财务数据的审计,在云计算和XBRL技术下,数据资料获取的动态性方便了审计人员对所需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的获取,及对其所进行的分析性复核,这也对现行的审计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最后,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如审计线索的模糊且需增加对XBRL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合规性、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计等,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审计程序、审计技术做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在审计工作中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执行新的审计程序。总之,随着会计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实时的连续审计成为必然,审计技术也必须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三)对审计范围的影响 XBRL与云计算的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审计范围,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内容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扩大了审计范畴,与XBRL及云计算相关的内容都将纳入其中。在XBRL技术下,标签要定义的内容很多,对标签的选择使用也由会计人员自行把握,且XBRL 的开放性特点也决定了其实例文档容易被创建,也容易被篡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增加对XBRL格式信息是否存在分类不标准、是否被误用、实例文档是否包括了所有的数据、是否遵循了公认会计准则、数据计算是否正确、XBRL实例文档是否安全、完整等方面的审计。因此,XBRL仅提供了信息格式上的统一,并不能提供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方面的保证,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XBRL实例文档进行相应的鉴证。同时,鉴于云计算环境中存在的资料、程序等的安全性、可靠性问题,审计人员需要对云平台的内部控制、系统程序、云存储安全性等进行审计,云服务商应对所有稽核轨迹进行记录和维护,因此,云服务商与用户间的双向审计将成为审计工作的一个要点。

(四)对审计效率的影响 XBRL技术实现了数据的“一次录入、多种输出”,减少了审计人员在数据转换、处理等的时间投入,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审计人员对信息的处理更及时、更有效、更全面。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录入的数据将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了统一并存储在“云端”。审计人员只需调用所需的数据即可实现审计,不再需要做一些会计资料的转移、计算等简单活动,只需专注对被审计单位的分析性复核等工作,有利于提高审计的准确性、效率性。

(五)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信息和数据的传输、存储等都通过互联网完成,使得审计人员摆脱了对纸质材料的依赖,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诸如传统审计下可视审计线索的消失、XBRL数据在输出和存储的保密性等都加大了审计风险。然而,XBRL技术与云审计的结合促使审计范围进一步拓展,审计内容更加丰富,为开展全面审计、连续审计创造了条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风险。另外,现代技术在审计中的运用进一步规范了审计工作,有利于审计人员查错防弊。因此,应综合考虑XBRL环境下云审计对审计风险的影响。

三、XBRL环境下云审计运用对策

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对传统审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新技术,无论是XBRL或云计算,在运用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为确保其顺利运行,笔者给出以下几个方面建议。

第一,加强与被审单位的沟通。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打破了传统的审计模式,实时的连续审计成为常态,而且审计内容也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审计,还应包括对XBRL实例文档、XBRL系统、云平台、云存储等方面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行的审计,因此,在审计时应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尽可能地发挥连续审计的优势。

第二,XBRL的产生与发展顺应了时代要求,要正确认识XBRL对审计的冲击。对于XBRL的审计应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两个层面进行。被审计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视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战略性作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时发现企业可能存在或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降低损失。同时,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外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其外部审计职能,特别要加强针对XBRL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等固有缺点的审计监管力度,创新审计技术,改进审计程序,提升审计质量,真正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

第三,针对云审计的特点,审计部门对于云审计的关注应集中在数据传输及存储的安全性、互联网对数据传输的负载能力等方面。首先,应选取信誉高、服务好的云运营商进行业务接洽,了解运营商是否会擅自使用、保留客户数据,是否会对不同单位存储在同一“云”上的数据进行分离,是否有完善的容灾软件系统,是否有相应的数据安全措施、是否对客户数据的保管负有义务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审计单位也应有相应的措施保护数据资料,尤其是实时数据资料,比如,严格接触控制未经授权不得接触或使用资料;数据传输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对云存储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等。再次,鉴于云计算平台的数据量极大,审计单位应确保网络带宽能满足上传、下载数据的需要,并应留有一定的更新换代的余地。

第四,连续审计下,审计部门在授权范围内可随时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这也会引发被审计单位对于商业机密的担忧,因此,XBRL环境下的云审计,审计部门要特别注重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获取的被审计单位信息严格保密。

第五,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XBRL环境下云审计的业务操作流程,审计人员应在不损害客户利益的前提下,熟悉审计过程、明确审计责任、及时总结要注意的问题,以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熟练度,进而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将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运用,成为信息的主流载体。而随着XBRL技术在企业财务报告中的进一步深入,审计数据的搜集、分析也将更加高效,连续审计模式必将成为主流。因此,基于XBRL的云审计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制度和实践统一起来,具备广阔的发展和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牛艳芳、薛岩、孟祥雨:《云计算环境下的审计业务模式变革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吴仁群:《云会计与云审计关系浅析》,《财务与会计》2013年第7期。

[3]文峰:《云计算与云审计――关于未来审计的概念与框架的一些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第2期。

[4]解鹏里、胡友良、王开一:《云计算技术对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审计月刊》2014年第2期。

第12篇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经营风险;计算机技术

从哲学角度来说,世界统一于物质,在物质的世界,事物的发展是普遍联系的。那么在经济学中,也同样如此。任何一个组织机构的出现与发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离不开社会经济环境这个大整体,它的各种经济行为都需要对这个大整体负责。站在审计的角度,被审计单位需要对其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合法性负责,审计人员需要对其发表的审计意见负责。在安然、世通、泰科、法尔莫等一系列财务案件中,审计人员是有责任的,他们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中的舞弊,但出于当时审计制度的考虑,并不能完全责怪他们,只能说是制度的缺陷使他们忽视了部分审计风险。因此,需要更好的审计方法应对这种风险,在对审计制度的不断探索中,探索出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方法,并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之所以称之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那么必然有“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本文主要以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比的角度来表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存在于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为风险模型,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实质性测试,以确定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相对于前期使用的制度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只是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定量评估的内容,并将风险定量评估视作审计风险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以模型量化风险,决定抽样样本量的审计,依然是注重被审计单位财务风险的“自下而上”的审计行为。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经营风险也随之而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或是崭露头角处于领先地位,必然想要做出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以证明其经营能力。而这些“漂亮”的财务报表必然增加了其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必然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不便。为应对这种不便,审计人员也逐渐认识到,在审计过程中不应该继续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中的财务风险,更应该关注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涉及企业正常运作的各个方面,对财务报表具有更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对社会环境认识的基础上,出现了从企业整体出发,内部控制(或财务风险)与外部环境(或经营风险)相结合的方法上,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的新的审计方法,我们称之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它是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X检查风险”为风险模型,“从上到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审计行为。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必然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一直是世界通用的审计方法,并占据主导地位,其应用的必然性在于以下方面:

1.经济环境变化下的必然产物

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企业为获得发展,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有意或无意的风险,而风险特别是经营风险往往一发而动全身,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不得不更注重对企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而以往的审计方法均不能满足当前环境下的审计要求。因此,可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随着时展、社会进步应运而生的,是经济环境变化下的必然产物。

2.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必然要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等)为起点,进行风险识别,识别出很有可能出现由于舞弊和错报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然后针对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错报风险采取应对措施,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这种审计方法能使审计人员充分利用审计资源,大大节省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当然,对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全方面评估、应对基础上的审计,必然增加审计的效果。

3.为财务报表满足预期使用者的必然要求

审计以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内涵,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为目的。安然、世通、泰科等一系列因财务舞弊导致审计失败的事件,之所以震惊世界,必然离不开事件本身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影响。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主要有: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被审计单位股东、投资者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如果被审计单位属于公众利益实体(如:上市公司、大型非上市金融企业、债券挂牌交易的实体等),社会公众也属于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一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使审计人员更容易发现被审计单位潜在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和错误导致重大错报风险方面,提供了更高的合理保证。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哲学中,没有完美的思想;法律中,没有完美的法律制度;会计中,没有完美的会计制度;审计中,必然没有完美的审计制度。任何一项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存在某种缺陷制约其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1.审计成本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风险评估程序,既包括内部环境又包括外部环境,以此为基础评估与应对风险,并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这就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分配相应的审计人员担任不同的审计角色,并对相应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保证他们更有能力胜任自己承担的角色,因此增加了成本支出。

2.审计效益低

审计效益必然涉及到审计收费,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会计师事务所想要生存或有更强的发展能力,必然免不了承接客户时的竞争,这就给被审计单位选择会计师事务所时,有了降低审计费用的机会,企业出于费用的考虑,往往会选择费用低的事务所,因此,事务所往往会以较低的收费保证,承接客户,并与之进行长期的合作。而在这种审计成本高、收费低的情况下必然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效益。

3.审计专有人才缺少

在大数据时代下的当代社会中,信息技术人才稀缺。而对存货多、固定资产多等的业务活动复杂的企业审计时,往往更多地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这就要求会计师事务所要有懂得SQL Server和Oracle等数据库类,以及ACL、IDEA等专业分析工具类知识的专业人才,以胜任其审计职责。此外,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范围的扩大,还需要在分析被审计单位环境,战略方面的人才。这种结果是导致当前社会中缺少既要有公司战略知识、风险管理知识、有会计与审计知识,还要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

4.涉及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混乱,一直都是大多数企业存在的问题。良好的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而如今多数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有效,审计人员可以更多地采用控制测试的方法,如果无效,将更多地实施实质性程序,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增加难度。

5.审计人员责任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但基于职业怀疑下的针对某项错报重要性的判断,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对最终形成的审计意见有不同的影响后果,这反而成了一些审计人员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尽管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来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但大多数审计人员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都比较空洞,可操作性差,民事赔偿制度也不完善。其次,在对审计人员已执行的审计工作进行评价时,往往只注重审计人员是否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活动,而忽视审计质量。这就会使审计人员更重视正常审计程序是否实施,而忽视某方面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这种只重视审计程序是否实施的形式化的检查方法,必然会制约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

四、对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相关建议

1.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益

审计收费涉及到被审计单位的支付意愿,过高的审计费用是任何企业都不愿意支付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想要提高一项审计业务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尽可能的降低审计成本。当一个审计小组负责某个项目的审计时,选择具有不同方面专业知识雄厚的审计人员,分配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工作,减少审计的整体时间,做到充分利用审计资源。

2.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职业能力是执业的基础,要培养兼具会计、审计、管理、战略、风险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在确定重大错报风险领域上、重要性水平上,均需要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而有些往往会忽视作为一个审计人员应有的职业判断,或是在审计过程中偷工减料,接受被审计单位非正常的礼品款待,向其他人员泄露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等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3.紧随时代的发展,采用创新的审计分析方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环境、行业地位、绩效考核等进行分析,在实施具体的分析程序时可以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挖掘技术,将搜集到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与归纳,评估和应对信息所反映的风险,为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做准备,做到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调整审计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如果拥有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体系,将会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工作提供更大的方便。

5.加强审计人员责任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风险相关的审计,因此有必要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进行严格要求,不能让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成为他们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治理层相互串通,发表对被审计单位有利意见,而当审计问题出现时,逃避责任的借口。另外,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进行评价时,不能单从形式上判断审计人员是否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依法实施准则要求审计程序,完成审计工作,应该更加注重审计工作的实质,关注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否真正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因此无论从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性角度,还是实际应用有效性的角度,都证明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尽管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在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的过程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才会有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媛.大数据时代与云计算发展对审计的影响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170.

[2]刘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6(6):126.

[3]杨瑞明.风险导向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浅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9):190.

[4]李青莲.浅析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1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