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环境保护的方法

环境保护的方法

时间:2023-06-16 16:05: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保护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环境保护的方法

第1篇

【摘要】为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开发中应注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政府要严格按照环境管理法规的有关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加大投入。同时,要加强环保宣传,提高旅游者和经营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环境有效保护对持续发展旅游业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持续发展

当今,环境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旅游资源与环境日渐衰退的双重压力下,如何保护好旅游资源与环境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旅游环境保护和一般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相比,因素更复杂,因此,要尽快制订和颁布《旅游法》、《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通过依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必依。

2.政府要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要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状况和旅游者数量及分布状况进行科学调度,建立预防、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旅游旺季要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实现预警与调节双保护。即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信息接收、处理网络,及时监测各主要旅游线路及主要景点旅游活动状况、接待能力变化情况、环境生态变化、旅游者及当地居民心理感知度情况,准确及时地反映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为管理机构及时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为运用各种方式、方法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决策依据。

3.加强环保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旅游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全体参与;通过旅游企业、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及景区固定标示牌等加大景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来提高全民族乃至入境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持续发展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大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大事。各级有关部门应采取多渠道、多途径筹资办法,以保证充足的旅游环境保护经费。比如,在旅游环保管理上,收好、管好、用好各种排污费;对景区开征适当的旅游资源补偿费,即从门票收入中取出部分资金用于旅游环境保护的投入;此外,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增加经济后劲,以保证逐年增加旅游环境保护的投资。

5.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随着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旅游者本人将成为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要角色。由旅游者直接参与环境保护的乡村旅游、绿色旅游等生态旅游形式是当今公认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与环保矛盾不能共存的理想的旅游形式,是世界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有许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时适地地开展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有利于旅游环境保护意识的整体提高。

6.对旅游区的经营管理者和导游要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提高环境素质景区内要配备齐全的环保设施,尤其是垃圾收集桶,方便游客投放。垃圾要及时清运,进行适当的处理。对于破坏环境的游客行为,景区要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情节严重的给予适当的处罚。导游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素质,通过自己的言行引导游客进行环境保护。

7.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的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8.进行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要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9.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第2篇

简单地说,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形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就是既要产生内在动力,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又要遵循内在要求,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完成。这表明,一方面要具备由经济发展衍生出来的物质条件和管理规则;另一方面要遵循从环境保护层面制定出来的发展方向和进步空间。

2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2.1两者之间的博弈问题

要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能够均衡发展,就得跟上社会的发展方向。将这两方面互相结合,在经济发展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要的指标,做到即可以发展经济,又能够到达保护环境的要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还会有博弈现象的发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本高低取决于环境保护,它的力度强弱决定经济发展所需成本费用的多少。因此,在单方面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会被严重的破坏,长时间的这种状态,会造成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共处,对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起到不利的影响。

2.2可以提高经济水平

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对经济水平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由于经济发展太过迅速,间接使企业间的竞争力也逐渐增大。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高速发展,就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再加上投资成本的增加,就使得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企业对相关的生产方式、生产工艺和管理政策进行升级优化,达到保护环境的标准。既可以通过新技术获得更高的经济来源,增强了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可以对周边环境进行全方面的保护,基本达到两者的动态平衡。

3两者如何实现协调发展

3.1完善运行制度

环境保护的有关措施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人们对生活方式高低的参照物。所以,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会逐渐被普及,范围也越来越广,这种情况下对市场制度进行完善显得极为重要。在对环境和经济两者的关系进行积极结合的同时,也要构建完善的市场制度。在市场的竞争当中,环境保护在整个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分量,基于规范化的使用自然资源及合理的价码,促进市场化制度的有效实行。利用企业间相互竞争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思想上养成环境和经济进行协调发展的意识。

3.2实现产业化的运行方式

实行产业化的运行方式,对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产业化的运行方式,就得要凭借企业的发展条件和企业的凝聚力。通过企业间的竞争力,能够促使它们加大对环境的维护力度,而若是将企业间的竞争力聚集起来,那么这种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会更加强烈。将相关政策进行产业化的实行,使得环境保护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之一,先在大型企业中实行,在取得良好效应的反馈后,借由他们的影响力,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小型企业,以此类推,环境被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加深了相关政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产业化的运行方式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动态平衡的有效方法。

3.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在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者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中,政府投入的财政有着很重要的支持作用。因为政府如果加大财政的力度,那么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本就会减少,这种对企业有良好发展性的政策,会使它们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问题,同时,成本的减少也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若个别企业对环境造成破坏,根据环境受破坏的程度,政府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程度的惩罚,增加它们的投资成本,在硬性条件上对其进行约束。

3.4加强社会向导力度

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与保护环境的相关宣传充斥在我们的身边,对自身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和挽救使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手段也很多,例如:义务教育的课本上、电视公益广告及公园中的条幅标示等,之所以可以用到这么广泛的公共层面,是要时常提醒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所以,加强社会的向导力对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动态均衡起到了不能忽视的作用。

4结语

第3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化学实验;化学教学;实验改革;化学污染

地球只有一个,宇宙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生活在宇宙中。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如何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经济的突飞发展,环境与化学的密切关系,越来越突显。中学化学教育是普及化学知识的开始阶段,如何把环境保护融合在化学教育过程中,使环境保护成为21世纪化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化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那么,我们这些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呢?在化学教育过程中,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我们主要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化学实验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增强化学教师的环境保护教育理念

化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主要是普及化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观念更新,具备了环境保护意识才会产生积极的行为效果。我国化学教育中存在着思维僵化的问题,许多教师从毕业开始教学,虽然教学方法和化学知识在不断的增长,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使化学教学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相违背。因此,现在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日益显得重要,只有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化学教育更加服务社会,提高民族实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就应该努力作到:首先,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化学教育必须体现环境保护的新内容,要在教学中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使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内容贯穿于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始终。教师在课堂教学、化学实验等方面,要始终贯彻环境保护的思想;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环境保护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2把环境保护融入到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当中

要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最关键的问题应该是从小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学生最早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是在中等基础教育阶段,这就需要将环境保护思想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把环境保护融合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使环境保护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要把环境保护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化学教育之中,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中学化学中许多物质的制取反应、化学工艺等都是值得讨论和重新考虑的。这给改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在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联系水污染的危害和防治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污染危害重大,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从而增强节水意识,防止水污染的意识。在学习《空气的成分》时,让学生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性,认识到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可形成酸雨。酸雨危害极大,可以使植物茎叶严重侵蚀,甚至死亡。使土壤酸化失去养分,使湖泊水质酸化变坏,鱼类绝迹,此外还会腐蚀水泥,大理石,使钢铁生锈。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吸入后会使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使人体直接中毒。因此,让学生意识到环保、减排的重要性,认识到环保减排人人有责,意义重大。

从以上中学化学涉及到的有关众多环保知识的实例中,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且还会认识到环境保护不但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说明化学的负面作用是可以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环境保护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以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的产物,对化学本身而言是一个新阶段的到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不但要有能力去发展新的、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以防止化学污染;而且要让年轻的一代了解环境保护、接受环境保护、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3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渗透环境保护的思想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很多知识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验设计的时候却很少关注到环境污染问题,仅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涉及到了尾气处理问题。在绝大多数实验涉及中,只重视操作方法,装置简单,现象明显却很少有人顾及到环境污染问题。化学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利用微型化学实验,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源。微型化学实验是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便于携带等优点。它不只是仪器微型化了,而且减少了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有时还应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它在环境保护思想的作用下,预防化学污染的新实验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改进和发展。是改革和发展实验减少化学污染的得力方法之一。

创新改进实验,减少环境污染。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没有指明药品浓度。我对许多涉及药品浓度的实验探索和改进,既节约了药品、保证了实验效果,又减少了环境污染。(1)指示剂浓度的减少,指示剂酚酞、石蕊等原浓度为0.5%~1.0%,经改进可减少到0.1%~0.25%。(2)对检验氯离子用的硝酸银溶液浓度进行改进,由1%降到0.1%。这些改进实验药品的浓度的方法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药品还增强了实验效果。降低实验药品浓度的例子还很多,作为化学实验工作者,应具有环境保护的思想,并指导日常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实验药品浓度,减少药品的损耗,预防环境污染。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对部分实验从实验技术、方法、仪器等进行重新设计,把分散的实验综合起来,这样,可防止有毒气体进入空气,而且,还可以节约药品和缩短实验时间。如,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综合起来实验,并将产生的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等物质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并且防止了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再如,把制取一氧化碳和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整合起来,并将产生的尾气进行点燃处理。又如,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气体用一个干燥管吸收,在实验中用环境保护思想来指导学生更能有效的防止污染。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用量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以至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实验效果,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施教,又方便操作,更易让学生接受、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同时节约药品,减少环境污染。教师实验教学过程中,限定用量,把好的经验传播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加上正确引导,既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学到实际应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保证。

人类生产、生活中都应贯穿环境保护的思想,每位公民都应养成具有环境保护意识的人,在生活中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采取积极态度,明确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思想, 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按照污染物的产生、变迁和归宿的各个环节。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措施,防治结合,以防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用最经济的方法获取最佳的防治效果,以实现资源、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作为化学教师更应做环境保护的先锋,并教育好自己的学生,要具有环境保护思想,积极从身边的生活做起。让全社会的人都来保护环境,不制造污染。那么,我们的地球将是清洁的,天空将是明亮的,人类和大自然将是和谐的。

参考文献

[1]杨斌.充分利用教材加强对初中生的环保教育.中学化学教学.1999, 11

[2]吴晓静.探索神秘的地球,2004,5

第4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分析方法;机制建设

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环境质量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开展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以达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对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不断完善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机制的建立,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1 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

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要掌握环境与经济形势的关系,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1.1 经济发展支撑环境保护

良好的经济发展对促进环境保护有着更好的推动作用。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对环境保护工作投入更多的资金,促进环境保护过程中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同时也有利于更多优秀人才的投入。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新科技的进步,使环境保护的手段越来越丰富,效果越来越明显。

1.2 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能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环境保护过程中,能够有效解决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促进工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实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对经济长远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在实践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推进经济进步。

2 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主要内容

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是我国宏观调控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进行环境与经济形式分析中,包括几点主要内容:

2.1 着重分析经济发展形势

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内容中,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是首要任务。相关经济政策实施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重大,根据经济控制形势的改变,及时调整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实施手段。同时,根据对经济发展形势的分析,制定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指标,以保证在开展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效率。

2.2 注重分析污染减排情况

各级政府在开展环境保护中,将污染减排工作作为重点任务进行落实,以保证对污染减排进展掌控,避免对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对环境污染减排的控制管理要从多方面的进行分析,包括对结构减排分析,即经济发展形势下,环境污染所面临的机遇,根据经济发展状况的均衡或正增长情况提高环境的保护力度;工程减排,即对区域内的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污水治理以及重污染去整治等方面,依据污染治理计划展开污染治理;管理减排,即对环境污染治理实际情况进行监管控制,通过制定相关有效管理制度或相应开展各种活动等方式,对污染区域展开监控。

2.3 环境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

在进行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过程中,要注重环境污染原因调查分析。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域空气质量检测、水质检测、PM2.5以及其他有关健康的环境污染指标的监管。定期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同时,依据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对环境质量下降较为明显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并根据污染类型进行采取有效行动,以控制环境污染情况不再继续恶化。

3 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方法及机制建立

为保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过程中要根据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内容,注重分析方法的掌握以及明确机制的建立。

3.1 主要分析方法

3.1.1 应用综合分析方法

综合分析方法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重要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是对环境污染治理以及环境质量提高等方面的全面概括。综合分析法的运用包括另一种分析方法在内,即专题分析方法。专题分析方法将环境污染的各个领域方面进行专业的分析总结,例如对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以及突发阶段性环境污染等多方面环境质量的控制。通过对各方面环境污染的数据与信息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出该采用怎样的手段方法,进行环境治理。综合分析方法即在专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管理,根据经济发展形势,对环境保护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治理措施。

3.1.2 宏观长远分析方法

为保证环境保护具有长远意义,在开展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中,要应用宏观长远分析方法对环境发展形势做出对比和长远规划。长远分析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采用宏观长远分析法时要结合定期分析理论进行开展,即掌握一定时期内,宏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战略的结合情况,并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环保措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宏观长远分析方法在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的应用中,对经济环境发展下开展远期环境保护筹划有着引导作用。

3.1.3 定性定量分析法

在经济与环境形势分析方法研究中,定性定量分析法是指依据环境发展趋势以及一定数量上的环境分析总结的分析方法。应用定性定量分析法,能够有效结合经济发展形势的特征以及环境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对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作用。定性即结合专业人员的推理判断以及经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定量即对一定数量的数据展开分析,得出数据变化关系和数据变化特征。对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双重作用。

3.2 机制建立

根据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形势分析,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十分必要。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机制,能够从宏观上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对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注重各部门的协调性和层次性,提高机制的实效性。

首先,建立部门协调合作和信息沟通机制,形成环保部门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的内外联系工作制度;其次,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咨询机制,组建由经济管理部门、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系统内部各单位和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形势分析咨询专家组;最后,建立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机制,加强现场调查,了解基层和企业发展态势及环境保护情况。围绕三个工作机制,形成每季度重点行业形势分析座谈会、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部机关环境与经济形势全局性调度。

在统筹考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环保工作特色基础上,选取典型城市组织开展城市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试点,逐步形成国家与城市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典型城市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机制的建立,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经济发展形势,调整环保对策。同时,在实践工作的检验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机制,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国家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工作。

参考文献:

[1]范清华,张涛,沈.2012年1-9月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形势分析[J].北方环境,2013(10).

[2]刘书明.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中―天水经济区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04).

[3]李阳.低碳经济框架下碳金融体系运行的机制设计与制度安排[D].长春:吉林大学,2013(12).

第5篇

关键词:环境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保护 影响

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矿物燃料燃烧、大面积森林砍伐及全球人口激增等,致使二十一世纪的全球面临着许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次生环境问题。当下要做的就是要将全球环境保护摆上更为突出的战略地位,对所在地区进行切实可行的环境评价,以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间的关系。

一、环境评价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模式计算、类比分析等技术手段对人类生产或生活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措施的技术方法。环境评价是对开发活动后所产生环境影响的一个预测过程,相对于其他环境保护机制而言,环境评价更注重环境问题的预防,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可以通过环境评价对已存在污染问题进行治理、对新污染问题进行预防和控制等。环境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四种:统筹学评价法、经济评价法、决定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二、我国环境评价与环境保护

1、我国环境评价

环境评价在我国先后经历了引入和确立阶段、规范和建设阶段、强化和完善阶段、提升和扩展阶段:引入和确立阶段成立了环境保护小组,针对各区域所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评价,针对一些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规范和建设阶段对十年间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有效控制,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等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环境评价的范围及方法。强化和完善阶段在法律法规、评价方法建设、评价队伍建设,以及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的拓展等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提升和扩展阶段我国环境评价体系已形成,2002年10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进入了新阶段。

2、我国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关注的一个核心话题,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和技术也已经随着不同国家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正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艰巨挑战,且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将会更加恶化。1973年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会议首次提到我国环境保护问题;1983年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明确将保护环境定位为基本国策;1989年在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喊出了“向污染宣战”的响亮口号;1996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根据我国现有环境明确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正确思想;2002年,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明确环境保护与发展生产在我国发展中占有一样的重要地位;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国要实现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

三、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环境保护俨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民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环境评价已经成为我国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环境评价对地区经济、资源及环境进行分析,将人类不利于环境的一些活动影响的程度降到最低,以此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与作用表现为下:

第一,环境评价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重大体现。通过对制定地区的环境评价来制约部分项目开发者的不合理行为,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条例,从而保证项目开发工作都按照国家规定政策有力执行。

第二,环境评价是人们依据环境保护规定对所开发的活动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它不仅能够起到环保概念的宣传作用,同时可以强化开发地区环境管理,有效保护开发地区的环境与资源,实现从开发根源杜绝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结合开发地区特点得出最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开发污染。

第三,环境评价是我国进行一切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提条件,同样也是联系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纽带。实施环境评价,可以在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对新污染问题的控制和解决。

第四,环境评价为我国广大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充足条件。环境保护是每一个人应该履行的义务,环境保护也是为了保证我国所有公民的环境权益。环境评价制度能够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民环境保护积极性。

第五,环境评价与当今各项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环境评价工作的进行需要借助于更多先进化技术设备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只有各项环节评价设备不断改革更新,只有具备更加合理的环境评价技术和方法,才能够获取最精确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够及时针对性解决地区的环境问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环境评价及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研究,论证了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即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有着重大的影响,环境保护工作离不开环境评价的辅助和推动。在未来,只有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合理运用环境评价对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才能够在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实现环保工作的不断发展,才能够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谭民强.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M].北京: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2(2).

[2]刘正初.浅论环境影响评价[J].绿色大世界,2007(10).

[3]陈俊.从立法上解决西部开发中环境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冲突——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01).

[4]曾洁琼.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哲学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6).

第6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 产业发展 经济效益 价值链 相关措施

一、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

环境污染一方面将会给人们的生存和身心健康带来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会给整个产业的经济效益造成十分严重的损失,我国在计算因为环境污染而引起的经济损失的过程中,主要遵循下述一些原则:

(1)环境污染是以中国环境质量标准为判定指标的,按照各项指标就能确定出环境污染造成的实物型损失,其本质而言即是环境污染浓度超标时导致的实物型损坏。

(2)在计算污染实物型损失时采用“剂量――响应法”,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应着不同程度的实物型破坏。

(3)在定量化地处理“剂量――相应关系”时,应该尽量地选择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数学表达式以及“剂量――响应”系数。如果有数据缺少,就需要用类型条件下的数据替换。

目前,我国工业污染按照性质可以分成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其中,物理污染有:光污染;噪音污染;电磁波污染;大气污染;此外,化学污染有:烹调油烟污染;燃料污染;建筑材料污染(石棉的污染、放射性污染、填充料、涂料以及有些溶剂挥发出的化合物的污染);吸烟烟雾污染;VOC污染;装饰材料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家用化学品污染。

工业“三废“始终是困扰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虽然很多企业在环境保护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采取的方法不正确,导致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还有些企业直接排放污染物,这就给环境造成了重大的伤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政府部门也加强了保护环境的工作,并对各生产企业实行了严格地监督,同时,人民群众也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到GDP的10%,可见其经济损失十分严重,这将会大大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因此,政府和企业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平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产业实行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将会大幅度地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将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我国工业产业环保价值链分析

环境保护是社会、经济、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且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首先必须展开环境保护工作。各个产业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量的瓶颈,而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这些瓶颈,产业环保将促进产业中不同资源的科学合理地配置,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还可以将环境资源价值分成无形的生态价值和有形的资源价值等两个部分。所谓的资源价值即是指可以直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那部分环境资源价值,而生态价值又能体现出环境资源的功能性价值,它可以起到保护和改进环境的状态和结构并且还能维持生物种类、数量和生态活动,最终能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整生态平衡,进而促进人们的健康发展,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价值。

各产业在进行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将会使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实现这些时期的价值推动了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的形成。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观点,这是一种有效地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价值链的中心思想即是企业的价值在增值的过程中,根据技术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能将其分成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多个价值活动,再将一系列的价值活动连接成一个独特的价值链。其中,价值活动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的,不同的企业的价值活动有着各不相同的构成和划分,当然所形成的价值链也是不相同的。

在我国产业环境保护中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环境保护价值链,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又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又可分为存在价值、遗传价值和选择价值。整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需切实完成好,以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环境保护将会推动产业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使资源的投入量实现最优化,有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使各项配置升级且更加合理化。关于生产制造和流通等过程,由于环境保护的需要就应该采用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法,尽可能地提升产品的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优化。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地降低资源的浪费,提倡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对废弃品进行回收利用,使得废弃品的二次利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废弃物处理相关技术和设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一些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险,就能取得环境资源的无形价值。由上可知,虽然在保护环境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流动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它产生的价值增值也是巨大的,最终会渗透在整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

三、提高产业发展经济效益的环境保护有效措施

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于产业环境保护,需要政府部门和各企业共同投入力量,在相互配合中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产业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1、采取“自愿协议”

政府部门代表着人们群众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部门肩负着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在具体的环境保护过程中,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实现公众利益的方法,而不是自身最为熟悉的方法。相比于其他相关的环境经济手段,“自愿协议“更加符合产业对弹性环境政策的需求,能够使传统的环境保护方法更加完善,加强政府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帮助产业开展产业保护的工作。纵观我国目前的环保现状,可明显地看出环保部门虽然担负着环境保护的重要职责却缺少充分的执法资源和执法权限,而“自愿协议”就有助于改善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自愿协议的优势主要是能够弥补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和命令控制规范在治理环境中的不足,协助其它的经济刺激手段,帮助政府和产业更加容易、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2、完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该深刻地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再委托司法部门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督促环保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这将充分发挥出政府部门在市场调节中的重要作用,为环保部门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在李云具体的经济手段时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最简单的如征收排污费,由于环境问题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支持,将使其失去约束力和强制力,这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3、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

加强高科技技术在产业环境保护中的运用,选用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发挥各方面的科技能力,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瓶颈,并结合高科技技术来解决这些瓶颈,集中力量研究目前环境与发展领域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并进一步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对于一些化工产业,其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科学技术,对废弃物进行多次处理后再允许排放,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政府部门环境保护的效益分析

环境保护的投资成本包括:经济性成本、社会性成本和财务性成本。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建设上,需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建设三峡大坝水电站,这就促进了电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且引导灌溉也是一个庞大的中枢机构,推动了环境建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导致的一些洪涝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站在量的角度分析,政府部门环境投资的总体收入大于社会成本的外部不经济性,由此可见,这个投资同样是有价值的。政府部门帮助产业进行环境保护,虽然在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长远看来,这将会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推动产业快速走向美好的未来,因此,其收获到的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

(三)基于环境保护下的产业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让生产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不会造成影响,各产业必须均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环保投资,这就有效地阻止的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还改善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并通过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和提高了废弃物的有效利用率,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产值,这就帮助产业在环境保护的投资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以我国在1998―2005年期间工业产业环境保护投资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表格1:

年份污染治理投资(万元) 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万元)

1998 1220461 2911780

1999 1527307 2949386

2000 2394391 3670227

2001 1745280 4115614

2002 1883663 4220177

2003 2218281 4410121

2004 3081060 5728428

2005 4581909 7538685

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工业产业虽然在环境治理上投入了相当大数量的资金,但是最终由于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却远远超过了投资成本,最终获得经济效益几乎是投资成本的两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产业进行环境保护投资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也将收获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考虑到产业环境保护所产生的无形价值和推动整条环境保护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则将使产业环境保护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价值。

四、结束语

产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基础,因为环境保护关系着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控制环境的污染源将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政府和各产业要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健康地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出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贺景霖.我国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N].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04期

[2]吴卫明.发展生态产业营造和谐社会[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8年06期

[3]朱承亮,岳宏志,师萍. 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05)

[4]龚海林.产业结构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2

[5]温怀德.中国经济开放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 2012

[6]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7]王金南,杨金田,陆新元,汪冬青.市场经济转型期中国环境税收政策的探讨[J].环境科学进展. 1994(02)

第7篇

关键词:电磁辐射 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083-02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也带来了电磁辐射。如今的电磁辐射已经成为我国的四大污染源之一,严重于水污染与空气污染。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常用品也越来越智能化,从家用电器到办公设备都使用了电子化的产品,电子化产品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电磁辐射。电磁辐射频度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电磁辐射能量,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环境污染。受到电磁辐射的影响,电磁辐射会在人体内形成热效应,将人体内吸收的电磁转换成热量,导致人体内的温度上升,严重者致人头晕、记忆力减退,因此人们应该对电磁辐射带来的污染加以重视,并采用有效办法避免电磁辐射带来的身体危害与环境污染。

1 我国电磁辐射面临的主要困境

1.1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还没有健全的制度

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面,有相关的制度保护环境,但是具体到电磁辐射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减少电磁辐射造成的身体危害以及环境污染。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社会向现代化的方向推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亲自动手的越来越少,越来于依赖智能化的设备,这些设备会释放出很强的电磁辐射,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环境的污染。在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需要法律政策的支持,否则只有拥有保护身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的意识而没有章可循,在电磁辐射的保护中就没有执行力与约束力,那么所谓的保护人的身体健康以及环境污染就会变成一纸空谈。因此只有在国家范围内建立电磁辐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减少电磁辐射带来的污染。综观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律内容是片面的,不具体的,没有针对性的电磁辐射法规,因此还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1.2 电磁辐射的环境保护需要人们的共同参与

电磁辐射的污染不仅造成环境的整体危害,近距离的更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工作中人们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电磁辐射的影响。电磁辐射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因此对人们造成的危害也是变化的。人们对电磁辐射的意识浅薄,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睡觉之前并不关闭手机,甚至有人将手机直接放在枕头之下,造成电磁辐射;更有人在电脑前工作一整天也没有采用任何的措施防治电磁辐射,因此在工作状态中容易疲倦懈怠,这都是电磁辐射带来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电磁辐射的环境保护需要每个公民的参与,否则将会被束之高阁,起不到作用。

1.3 电磁辐射的环境保护方法需要进一步商榷

电磁辐射从本质上分析属于一种物理污染,要从源头上遏制电磁辐射应该从其本质上进行探讨,在防治电磁污染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措施是很重要的,否则治标不治本,起不到根本的作用。防治电磁辐射可以从保持距离的方法实现,人体远离电磁辐射的根源,或者是将电磁辐射通过屏蔽仪器进行屏蔽;人体本身应该加强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增强对电磁辐射的抵抗能力。

2 解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办法

2.1 政府加以引导,起带头作用

政府是国家的领头人,因此政府应该起到带头的作用。在治理电磁辐射方面政府应该带领人们一起对抗电磁辐射从而加强人们对电磁辐射的意识,发挥每个公民的力量,共同对抗电磁辐射带来的人体健康的损害以及环境的污染。我国政府在十中对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充分表现了国家要治理环境污染的态度以及理念,要真正实现电磁辐射环境污染的治理应该开展有序的政府与公民的互动,让每一位公民积极地参与到保护环境中来。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导向的职能,制定相应的关于电磁辐射污染治理的相关政策,尤其是在具体的治理标准以及具体的治理办法上给出建议,这样才有明确的指向性,让公民主动参与进来,有机合作,各司其职,达到全方位治理的目的。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来看,在治理电磁辐射污染问题上应该坚持五位一体的原则,保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尤其是在制定具体的电磁辐射法律法规上,应该确保其实施过程中的实效性。

2.2 树立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理念,提高公民的参与度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其所需时间较长,并且需要公民的参与才能完成电磁辐射的真正防治。而如今随着市场脚步的加快,电磁辐射的污染范围越来越大,治理过程中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就是与环境保护的直接冲突。在开展电磁辐射的治理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采用高标准的要求开展电磁辐射的环境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强化对文件的审批。全方位转变人们的传统环境意识,运用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保护之中,严格法律程序,对环境质量进行全方面的监控,调动公民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成为防治电磁辐射的主动参与人。拥有责任意识,否则公民的轻视态度,不能起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防治电磁辐射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采用强有力的宣传,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2.3 强化对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系统地改进

在进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问题,不能单方面地考虑电磁辐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考虑到全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分析。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治理是一个完善的系统,不能从某个方面去考虑,应该统筹兼顾,在制定理念的时候要具有逻辑性和结构性,坚持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治理方法,从而在电磁辐射污染的治理中,能够抓住重点,同时也不会放过每一个细节问题,系统地改进,全面地防治。

3 结语

计算机时代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很多事情不需要人们亲自动手就能完成,电子元件被利用的次数越来越多,同时带来的就是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环境的污染。在如今条件下人们应该关注这些电子元件带来的污染,和对人身体健康的损害,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电磁辐射带来的损害,全面开展电磁辐射污染的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保护之中,人们的参与意识并不是很强,一方面是因为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没有电磁辐射保护的观念,这就直接导致了在电磁辐射的环境保护之中公民的参与不积极。所以电磁辐射污染的治理过程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政策,通过立法的形式让人们意识到电磁辐射保护的重要性,全面树立人们的电磁辐射保护意识,全民对抗电磁辐射所带来的身体健康损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强化人的身体素质,促进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赵玉峰.环境电磁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2] 黄晓华,姚颖,杨斌,等.探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与管理[J].环保科技,2013(2):42-43,48.

[3] 徐鹏,张建春.电磁辐射污染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1(5):17-20.

第8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环境保护信息系统;3S技术

1 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环境保护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要处理的基本问题。环境保护是指为了保障人类现今和以后的长久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各种措施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已存在或潜在的问题的一种统称。环境保护包括很多方面:自然环境、地球生物、人类环境、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比如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繁重,情势更加复杂多变,环保部门要与时俱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方法,服务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2 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也不例外。环境保护必须依靠新兴科学技术手段,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我国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信息化管理已经有许多年了。环境保护的各部门和各系统基本都为主管的相应业务配备了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应用体系:国家环保总局有信息中心、全国32个省都建立了省级环境信息中心、超过100个城市建有环境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不仅配备了覆盖率广的卫星通信专网、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也配备了经过专业培训的信息管理人员,为我国深入认识、掌握环境污染和环境破的程度、根源、危害,进行相关信息的获取、分析、存储、调用,有计划的开展环境保护、预防,生态恢复、控制污染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3 信息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应用

3.1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是融合了3S技术、模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综合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其主要结构包括了上述技术对应的相应系统。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应有信息的获取和显示、查询、分析、表达、数据监测、融合、自动化集成、开发环境专题子系统、为环境决策的开发和研究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持等。总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应最大限度的涉及环境相关的各方面我,为环境保护提供最大限度的信息与技术支持。

3.2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管理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录入、传输、分析、存储、表达和应用,无不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建立完整的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可以增强环境保护信息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孤效率。

3.3 互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系统的融合更能实现环境保护质量的提高

环境保护的目的是促进人类、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损害后代的利益,也就是说,环境信息系统获取的环境信息、研究的环境保护对策、环境处理工艺等都需要及时的向大众传播,应用于现实,而互联网的运用不仅可以加速信息的传播,为大众提供快捷、全面的环境信息,提高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对提高大众参与度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互联网和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4 3S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运用

3S技术是指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3S技术是指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3S技术结合了空间技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综合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的部分功能可以实现融合和集成,对信息的采集、录入、编辑、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4.1 3S技术利于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模型制作

环境信息的获取,环境保护的规划、决策制定很多时候要依靠合理的模型来作参考。3S技术结合了地理学、城市空间学、环境科学等,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能实现地理信息、环境空间的信息的获取、分析、管理和运用,所以,当3S技术和环境模型相融合和集成时,可为大气、水、土壤、城市、人口等的空间分布和要素分析形成点、线、面的空间模拟实体,并且可表现其相关属性,方便分析和决策,同时也可检验制作的应对系统,比如潮河流水质、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等。

4.2 3S技术与ES技术结合使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更加智能化

ES即专家系统,因其强大的定性分析能力,是人工智能近年来被应用的最广泛的一个分支。ES系统的核心问题是系统知识的权威性、简明性和广泛适用性,ES的定性分析能力和3S技术的结合,可以使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更为准确、便利的进行模型选择、评估、校正,对提高环境信息管理,发挥系统的决策功能具有实际意义。

4.3 3S技术与仿真系统集合提高了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交互性

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复杂和广大的,绝大多数需要依靠仿真技术。无论是大的环境问题中复杂环境信息和系统的研究和构建,比如大气、水体、土壤等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污染物的量控制、研究和治理方法的实施等,还是小的环境问题比如具体的某种污染物的处理工艺的实验、分析,处理系统的审核、改进等,都需要集合模型技术、仿真技术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操作,3S、三维动画、多媒体、多传感器、高分辨显示器等结合营造的仿真环境,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环境感,增强人机的交互,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4 3S与在线监测技术融合使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更具实用性

环境保护信息系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实行环境监测。污染物的浓度、来源、变化等监测数据是后面分析、采取应对措施的依据。3S技术中的GPS定位功能对监测十分必要。

5 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环境保护信息系统,对环境保护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提高保护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计算机技术在环境保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情况作了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魏斌,黄明祥.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及发展趋势[J].环境保护,2014,42(14):36-39.

第9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有效措施;环境信息;组织保障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4-007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4.035

当下国内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与更加切实的推广及应用。

1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1.1 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

在公众参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公众行为将民意切实的传达给政府,这些公众行为中反馈出的信息可以有效为政府的决策过程提供合理正确的意见参考,有助于政府政策实施实现正确性与公正性。公众在相应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号召下实现公众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减少相应的冲突与摩擦,在真正意义上防止了“行政不作为”腐败行为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行政许可和执法的公正性与高效性。

1.2 降低环境管理的成本

由于我国仍旧处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国家财力与城市建设上难免存在一些资金上的不足,我国在环境保护上投入的资金力度只相当于发达国家投入资金的3%。通过数据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政府资金的投入与管理,成本的数额成为当下影响我国环境保护情况的重要因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途径,第一,公众参与可以使政府的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减少了政策运行过程中的阻碍,有效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第二,公众的积极参与是一种零投资却能产生巨大效果的公众行为;第三,公众积极的参与环境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分担了压力,减少了有关职能的运作压力。

2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我国相应的出台了多项针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保护与改善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政策仍旧无法有效改善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民众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更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国2006年开展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与“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检测”等大型环保活动中,我国充分展现了政府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决心,并且通过这些大型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地区以及邻近城镇都相应的取得了一些环境保护上的成果。但是,通过对这些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环境保护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公众参与的情况,在实际的环境保护过程中无法形成全国性的民众号召响应,政策在贯彻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落实,无法进行合理切实的政策宣传与环境保护的宣传。这些都是我国当下在环境保护的实施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地了解到,我国环境保护作为国家发展的必要保证,在今后的实施与运作过程中仍旧需要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完善,需要让民众广泛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去,真正为我国环境保护创造稳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 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措施

3.1 完善组织保障的建设

我国公民参与的形式通常分为个人参与和组织参与两种。个人参与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往往需要依靠于组织或者其他团体。组织参与又分为官方形式与非官方形式两种,官方形式的组织在实施政策参与的过程中代表着国家政府的利益,可以成为政府与民间机构沟通的桥梁,因此这种组织在实际活动运作过程中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在进行环境保护的相应改善措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情况,通过对组织进行完善化的保障,为我国公民参与政策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支持,以组织保障的形式为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和活动空间,使公民参与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2 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

在公众参与政策活动的过程中,公众需要拥有较高的环境意识,保持畅通的政策活动参与渠道,同时更需要对环境信息做到正确的了解与掌握。因此,我国在环境保护的改善过程中,需要针对性的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公众在参与过程中,需要相对的拥有对环境条件的足够了解,同时更需要对政府政策与法规拥有一定的知情权,这是民众在参与政府相应政策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条件。

我国的环境信息公开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自1997年7月至2005年2月,我国已经实现了全国超过200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与环境情况报告,但由于我国的环境信息工作仍旧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运营中的问题。因此,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城市或者具置环境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将环境信息的公开发展到我国中小型城市以及所有城镇当中,并且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扩大环境信息的传播来源,对我国环保部门进行结构上的重新编制,为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创造更加高效的基础运作条件。通过这些手段有效实现我国环境信息的全面化公开,为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创造有利的

条件。

3.3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我国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通过制定了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这些规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存在过于原则化的情况,对我国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阻碍,在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过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在法律法规上进行完善,并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立法,为我国公民参与各项政策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为公民参与进行完善化的管制与保护,进一步维护公民在参与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其次,通过将法律法规进行实体化建设,将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中的具体规定通过合理的方式有效的普及到每一位群众身上,让民众了解到这些法律法规的效用及重要性,形成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

3.4 加强公众的认知水平

环境教育作为有效提高公众认知水平的教育方法,是一种结合了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多层次综合性教育手段,通过环境教育可以使每一位公民都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效激发公民的责任感与参与精神,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保障。

公民认知水平作为公民参与政府政策活动的有效保障,认知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公民观念、意识的结构形态与道德伦理发展方向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当下社会经济体制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保证环境问题的有效的消除,才能真正为我国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道路。民众之间的伦理道德是建设社会主要的基础保障,只有建立在拥有完善认知水平与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下,民众参与才能发挥出实际的效用,才可以真正改善我国当下的环境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美好的环境需要人人去建设,只有企业、政府与公众协力合作,真正将环境保护视为己任,才能让我国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农民环境意识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环境,2013,12(9).

第10篇

【关键词】海外投资;环境问题;国际及国内实践;对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依据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国内企业对外进行投资。近年来,我国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对外投资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海外投资企业日益增多,国际舆论也逐渐关注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环境行为,“中国环境”的声音在国际上频频出现,这其中固然有个别媒体夸大报道的因素,但中国也确实应当对海外投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如何防范环境风险,加强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管理以控制对海投资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国际形象,保障海外投资长期顺利地发展,这已经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海外投资发展状况

中国的海外投资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在短短30年里,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海外投资的力度增加,规模逐步提升,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广,投资的领域也有所增加。

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002年起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2002~2009年,中国海外投资年均增速高达54.5%;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处于低谷,全球外国投资流量随之出现下滑,但我国对海外投资流量却呈现逆势上扬,以565.3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值。随着海外投资流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对外直接投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到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为2457.5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分布也相当广泛。

由于我国投资动因的驱使和投资政策以及东道国不同的投资环境的导向,使得我国海外投资呈现以下有两个特点:(1)地区集中。我国海外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亚、非、拉美地区,这些地区是我国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与此相对,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存量不到10%;(2)行业低端。中国对外投资行业多分布在采矿业、制造业、伐木业等污染密集型行业,我国对外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更偏重于初级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产业。

以上两个特点对中国海外投资提出了较高标准的环境要求,加上有些西方媒体夸大了的“中国环境”推波助澜的报导和渲染,使得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保护问题显得紧急和严峻。

二、海外投资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中国海外投资规模和速度的迅猛发展,主要集中在水电、采矿、砍伐等行业,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方面进行批评。“中国环境”更是形成了中国逐渐提高的国际地位背后的阴影,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相信中国对当地的投资会产生恶劣的环境影响,从而对中国在当地的投资采取消极甚至是抵制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近年来,媒体对中国海外投资项目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由此导致与当地居民和社区产生摩擦的事件时有报道,如苏丹麦洛维水电站大坝建设环评不合格、莫桑比克姆潘达・恩库瓦水电站的修建对该国环境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等。这其中不仅涉及环境问题,更牵扯国际政治与经济利益斗争。2011年9月底,已经开工近两年、总投资36亿美元的缅甸密松大坝项目被叫停,给中国的投资方造成了巨大损失。其直接原因就是大坝可能会带来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遭到缅甸民众及反对派的强烈反对,最终缅甸政府不得不叫停该项目。

通过对中国海外投资环境问题进行反思,我们的海外投资确实存在一些环境问题和潜在风险。大部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都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开展业务的同时业注重保护当地的环境利益,致力于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的执行也存在缺陷,同时中国企业的国际经验相对不足,自律性欠佳,个别企业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使得中国企业与当地社会甚至是政府的关系紧张。海外投资面临的环境风险不仅会海外投资活动可能对东道国环境造成物质层面的损失、破坏的风险,而且这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会损害投资方自身投资收益和企业正常经营,也使得投资国的国际形象严重受损,伤及国家政治、经济利益与国家战略的执行。

三、造成中国海外投资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保护存在诸多缺陷,这些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例如,中国海外投资集中于生态环境脆弱的亚、非、拉美地区,投资所涉及的大都为污染密集型行业,我国有关海外投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具体说来,中国海外投资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海外投资企业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稳步实施,部分中国对外投资公司的投资行为致使当地自然环境遭到迅速破坏,在当地招致对中国的指责也随之产生。从事投资的中国企业中大多能将投资行为和保护环境二者间的关系很好地处理,不过仍有部分企业因为缺乏对投资地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环境保护,难以避免的引起了东道国政府及其人民的反对,逐渐成为当地受关注的公共问题,加剧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环境保护压力。

(二)绿色信贷制度不够完善

绿色信贷是在对企业发放贷款的时候将环境保护的责任作为审查条件之一,力求从外部激励企业更积极地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中国对外投资的信贷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实际上却很少把环境影响作为其发放贷款的一个条件。国际银行机构已经制定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贷款标准,诸如“赤道原则”,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但中国金融机构目前接受赤道原则的只有兴业银行一家,且总体上缺乏矿业、林业以及其他影响环境的工程方面的相关标准,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的环境标准。

(三)海外投资环境保护的制度不完善

针对日趋严重的海外投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相应地采取了对于海外投资环境保护的众多举措:例如,200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了内部环境指引指导绿色信贷;2005年商务部的《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中有关于环境条款的规定等。但以上措施并没有对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产生具有强制力的管束作用,环境标准不易执行、可操作性差,无法有效引导对外直接投资环境保护的实施。加之环境保护属于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现实中不管是商务部抑或发展改革部门对其审核时又大多流于形式,缺少实质内容的审查。

(四)目标国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分布在亚、非、拉美等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当地政府与居民的环境意识水平滞后,由于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任务,决定了这些国家当前会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因此它们对外资的引进标准和环境标准一般都较低。目标国环境法规政策的不完善在客观上加重了中国解决海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的难度,也为一些对外投资企业无视对东道国的环境保护行为留下可乘之机。

四、国内外海外投资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海外投资地的环境保护问题,包括要求海外投资必须进行核准或备案,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当然包括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以及国际法准则。尤其是不批准那些投资对象国或地区的环境保护要求禁止的产业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禁止的产业。

目前我国还没有特别针对海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规定的法律法规,只是在一些相关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有笼统的表述。目前有关对外投资的政策主要是由商务部制和、或者与有关部门联合的。商务部于2005年的《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工作细则》中环境条款的规定,体现出了对东道国环境问题的关注。2009年商务部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加强了对外投资企业的监督引导工作,促进了中国企业更为安全稳定地开展海外投资。2013年2月18日,商务部、环境保护部联合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这是中国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针对企业环境保护行为的第一个指南,旨在对企业进行方向性指导,促进对外投资可持续发展。

但这些法律法规没有规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标准和具体要求,所以,当相关机构在审查和批准海外投资时缺乏可操作性。这些法规和规章都强调了“准出”时要遵守的环境要求,而对于投资进入到东道国后如何规制其环境影响,除了强调要遵守东道国的本地法外,并没有相关规定。中国的海外投资地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发展,这些国家对外资的环保标准要求很低,并不能起到保护东道国环境的作用。尽管存在这样的问题,但行为守则和指南具有一定积极效用。在目前东道国法律制度脆弱的情况下,这种自限能够为东道国环境提供更多保护。

国际上目前还没有直接规定跨国公司环境保护义务的国际投资条约,因此,不能依国际投资条约直接要求跨国公司承担环境保护义务和环境损害责任。已有的一些国际环境条约已经涵盖了环境的各个方面,但并不包含对跨国公司直接施加环境保护义务的条款。但由于投资者并不是这些国际条约的主体,因此也就没有必须遵守环境保护的条约义务。对于进行海外投资的公司来说,这些国际投资条约虽没有强制执行的效力,但多少会对海外投资行为的环境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跨国公司应当将环境保护作为公司最需要注重的事项之一,这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应着力发展清洁生产并促进企业活动的规范化来实现这些条款的要求。

五、解决中国海外投资环境保护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投资的顺利发展,保证与东道国长期的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缓解“中国环境威胁”论给我国在国际上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对投资中应当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不断致力于研究、制定海外投资企业环境保护的政策,确保中国投资企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义务。

(一)海外投资企业应切实履行好环境保护的义务

首先,海外投资企业应在法律规范的指引下注重环境的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避免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为了预防环境损害的发生,海外投资企业在投资项目开始前,应当对投资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评估。这种评估方法应采用受到公众认可的方法进行客观地分析、检测和评价。若通过这种科学的方法确定该项投资活动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时,就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防范于未然。

其次,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了解和遵守东道国环保相关法规。当东道国环保法规标准较低甚至缺乏时,企业可以选择遵守中国国内的或者国际上通行的原则和标准。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社区居民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加强与东道国政府机构、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海外投资企业只有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并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才能在环境保护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

(二)加强海外投资信贷的绿色化

首先,银行在绿色信贷政策的制定中,应当结合我国国情,将中国现有环境影响、评价的污染控制管理政策考虑进去;借鉴国际上赤道原则适用的先进经验,使海外投资银行授信的环境保护审核程序更为规范。紧抓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有重大环境风险的项目在审贷、批贷中要依据绿色信贷政策的有关规定贯彻执行;对环境影响不大的项目应当赋予银行对于信贷更多的自。为了确保绿色信贷强制性要求的落实,银行应根据需要制定监查、处罚条款,强化监管和约束体系,同时建立健全偷诉受理机制,使当地群众能够充分表达对环境问题的担忧。

(三)完善海外投资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我国应在现有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海外投资企业的环境行为规范提供更为有效的法律根据。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在海外投资中的贯彻力度,尤其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要有更加严格的控制标准,避免因为企业的环境制度不健全给投资国当地带来环境上的危害。应当尽快建立完善海外投资环保的规章体制,更好地对海外投资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规范,树立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断加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规范和指引服务,鼓励企业更加积极地保护当地环境,促进其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与投资东道国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应更加深入地参与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国际标准的制定与发起活动中,促进中国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为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加强与东道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帮助投资地国家治理改善环境问题,以彰显中国在海外投资中重视对投资国当地环境的保护,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努力。此外,中国在与投资东道国签订投资条约时应主动将关于环境保护的条款纳入其中,保证双方都能在经济和环境上获得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在向其他国家进行投资签订条约时,大多没有对投资东道国的环境利益予以足够重视,因此多数情况下也没有在条约中规定对环境标准原则的明确适用,致使约定的条款大都片面强调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而缺乏对于东道国环境保护的有力规定和相应措施。

六、结语

在国际投资领域,对自然环境影响最深远和最直接的就是国际对外投资。发展中国家由于较低的环保要求和较弱的监管力度而为这些外国企业提供了污染的便利,成为它们的“污染避难所”。同时,东道国的政府为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迎合跨国公司减少环保成本的要求,不惜以牺牲本国环境为代价进行“环保降级”,从而不可避免的扩大了加剧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使用的更先进的生产和环保技术及其在东道国的外溢效应,却对环境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因此,国际投资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及其程度日渐成为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如何防范环境风险,加强中国海外投资的环境管理以控制对海投资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维护中国在国际上的国际形象,保障海外投资长期顺利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昌军,周承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保护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未来域发展,2010(7).

[2] 伊焱.我国对外投资环境保护问题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年(8).

第11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但是环境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破坏。环境恶化状况在一天天的加重,大气、水资源以及土地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惨遭破坏,因此许多物种也在逐渐的消失;同样也是人类为了经济的发展,而对森林进行过度的砍伐以及对矿产资源的疯狂开采。上述的种种行为都有悖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影响着当前环境的保护,也为人类以后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潜在威胁。环境保护问题比较复杂,一般涉及三个方面,即技术、管理以及制度。技术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没有自己独特的有效技术,常常使得结果差强人意;管理方面就是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不重视,没有加强对于环境的监视,也没有独立的环境保护部门;最重要的当然属于制度问题了,制度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也可以限制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但是由于我国制度的不完善,治理环境的结果也不太理想。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内在的本质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本质关系,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经济的发展不足或是发展不当,常常牺牲环境来弥补,这也是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那么解决环境的根源问题,就必须调解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高速的发展,也可以让环境得以保护。当前,我国在积极地寻找一种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方法,人们都关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那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基本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既满足自身(包括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又不损害他人(包括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要;既满足人类的需要,又不损害非人类物种的发展所需要。为此,我们要想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就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务必要做到真实有效。

(二)外在的协调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外在协调关系,其实就是它们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既存在着一种发展逻辑,又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条件。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系中,我觉得环境标准也该参与进来,因为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国家在实行环境保护政策的过程中,虽然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产品的价格,但同时也刺激了经济市场,这也为环保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机遇。处理它们之间的外在关系,就是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都处于一种动态均衡,既顺应了经济的发展,也让环境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措施

(一)相对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

为了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制度的构建以及完善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们必须要对原有的环境保护制度加以创新,要与市场机制紧密的结合起来,将政府的职能也体现出来。国家可以改变现有的GDP核算体系变成“绿色GDP”,然后将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加入到具体的核算中,从而改变现存GDP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各方面制度的配合下,才能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二)体升环保人员的专业素质

要提升环保管理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才能在根本上进行环境管理,使得环境保护策略更为彻底的执行。目前我国环保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内部人员对其认知还不够全面,仅仅在字面意思上有所涉猎,在之后的环保控制工作中就会流于形式;或者是工作人员不认真,在工作中有所松懈,就会导致环境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以及处理。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要加强环保人员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习相关知识;其次定期对环保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会形成环保氛围,让他们清楚自己的责任;最后就是环保工作人员态度也应该端正,只有热爱这份工作才能完成的更加出色。

(三)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以及支持的事情,它不是具体某一个人的,更不是某一类人的。我们要在全社会领域进行环保宣传,强化普通百姓的环保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也营造了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间接创造了环保经济市场。其次,我们也应该引导企业对环境进行保护,让他们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使他们充分地参与到环保市场中。这样的环保手段不仅可以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也可以直接刺激到环保经济市场。

四、总结

第12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法;公民;参与;权益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1-0009-0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国环境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也陆续取得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环境法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2003年9月《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颁布,该法律C布和实施对完善我国法律系统具有里程碑意义,有效的提升公民在环境权益保护的参与度,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综合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1 《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众参与现状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公民环境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单向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规范和规定,但并没有就周围环境对评价对象的影响进行评价。相比以往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将规划列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但在一般的建设项目中,仅仅依靠单向评价制度是远远不足以解决环境矛盾问题[1]。比如,单向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不适用对住宅小区的评价,甚至项目建设时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也只是集中在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周围环境对项目影响并不在评价范围内,这就容易造成公民的环境权益在项目审批中不被重视。这也是公民环境权益不被重视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公民环境权益参与缺乏制度保障。很多社会公众面临环境保护时,只是单纯的认为保护环境是需要国家职责进行的,讲到环境保护时,都认为是国家职责,而环境带来的环境效益也只是国家环境权益,只有极少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也事关公众个人权益。

2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民环境权益保护的措施

2.1 加强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权利

《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各个方面,主要是包括公民权益在法律中的地位、规划编制的职责和规划审批部门的职责,并且明确规定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权利。要想保障公民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权,就需要利用立法方式对公民参与进行准确确定和保护。为了解决《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公民参与不足问题。首先,在我国基本大法《宪法》中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益,通过法律规定公民的环境权益,促进公民参与制度的完善,并为公民环境权益奠定基础。其次,细化公民的环境权益。将公民参与遍布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所有阶段,细化公民的环境权益在于保证公民的环境资源利用权、环境状况知情权等权利,明确规定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知情权。最后,当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就应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就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权利受侵害时的救济,确定好公众参与的救济制度[2]。

2.2 建立健全公民环境的知情权制度

公民对环境的知情权是公民获取环境信息的前提条件,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权知晓对环境资源的使用状况和环境保护的各种信息,确保公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中。通过法律规定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过程中,通过以下几点建立起公民环境知情权制度。首先,定期进行论证会、听证会,在获得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做好听证会或者专家意见的公开,并将这些情况附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内。其次,建立项目信息的公开制度。在开展环境保护项目之前,先要提交环保项目的计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基本文件,对环保项目建设规模、地址以及进度等信息进行公开,确保公民第一时间知晓环境权益对自身的影响,并能做出准确判断。然后,在对项目进行审批时,将每位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者对评审报告发表意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在分析其可行性以后做出信息公开,保证公民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知情权。最后,对所有公开方式和公开手段进行规范规定。所采用的公开方式一定要符合环境法的具体措施规范,并且也能依据社会公众的信息采集方式进行适当调整和改变。

2.3 科学规范参与制度的可操作性

首先,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等相关文件规定,鼓励社会单位以及个人参与到环境保护评价中去。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的主体范围,让公众认识到法律和环境保护评价间的利益关系,并且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和责任。对有环保兴趣的社会单位将其纳入到评价主体范围。其次,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后,就要在政府职能引导下鼓励更多社会机构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明确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调整的重要机制,但由于社会机构属于非政府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避免环境保护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政府也可以参与到环境影响和评价工作中[3]。

2.4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事后监督

《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后,明确环境保护的编制和审点,并将其落实到环境影响报告中,并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提出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当环境影响评价法实践应用以后,向审批机关提交评价结果,通过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对其中存在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并进行改进。由于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合法、合理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事后监督,能及时发现环保政策使用不当产生的负面影响,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最大程度的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玉成.环境利益、环境权利与环境权力的分层建构――基于法益分析方法的思考[J].法商研究,2013(05):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