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时间:2023-06-16 16:05: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九年级化学概念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九年级数学;反比例函数;教学

一、反比例函数教学内容

函数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较为头疼的内容,学生难以有效地理解与掌握其概念。函数涉及变量的关系,函数的实质是一个变数,它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特别强调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即突出了自变量与函数之间单向一对一的关系,一个x的值只对应唯一y的值。而这种不断变化的函数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初中生难以有效地掌握反比例函数,对于学生中考的数学成绩也有着较为不利的影响,故而作为九年级的数学教师,对于如何有效强化学生反比例函数的学习能力,提升反比例函数教学效果,是较为主要的任务。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教学内容进行探究,对其知识内容及图象进行归类,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其知识结构如下所示。

二、九年级反比例函数有效教学

1.利用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在进行反比例函数教学活动中,对反比例函数教学引入过程,教师就可以通过课本中的题目,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利用弹簧挂上物体后会拉长这一现象,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将弹簧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然后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样的现象?促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所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引发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的

兴趣。

2.循序渐进,学习反比例函数

(1)利用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了解。在进行教学引入活动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掌握。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关于反比例函数概念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索,通过交流对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2)挖掘内涵,强化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点进行总结之后,已经初步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反比例函数的内涵进行有效的挖掘,从而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对于较难理解概念进行探讨,教师从旁指导,由此强化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3)及时训练,加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完成了对反比例函数讲解之后,教师应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生的知识进行运用,及时训练,促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内化。

以上就是笔者对九年级反比例函数教学的所有分析,希望通过以上反比例函数教学探究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函数的学习能力。

第2篇

一、基本概念方面的阅读

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对于这类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它的真正含义,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1、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认识新问题,通过联想、讨论、小组合作、推理来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与讨论结果。例如“高价化合物”这一概念时,就应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阅读和思考:(1)氢原子和氯原子核外最外层有几个电子?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形成稳定结构?(2)氢原子和氯原子获得电子的难易程度相差大还是小?(3)氢原子和氯原子以什么方式形成分子?又如学习“化合反应”这一概念时,就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它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2)反应前后物质分别是什么?(3)反应前后有几种物质?

2、对于化学基本概念方面的文字阅读。着重在于引导学生对字、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于概念用语几个方面的阅读。(1)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当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弄清其含义,让学生明白概念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随意改动,断章取义,只能深入地理解它,明确其中的化学含义。(2)概念之间的区别,对于一些极其混淆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读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再加以判断。例如“单质、化合物”可以通过其元素的组成形式加上同学们相互讨论来确切地认识它,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纯净物与混合物,是通过他的组成的分子来认识理解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的,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类比,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提高对比、归纳与总结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严密性的认识。(3)化学概念用语和书写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以便运用于实际练习和生活实践。

二、数据方面的阅读

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的实验总结积累而得出的,数据的引用时为了说明某个概念,因此,要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引导得出概念,并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在指导其方法上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数据的大小。如九年级化学教材的各种物质的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百分含量、分子量大小等,通过比较来加深对概念的认识,明确数据中所含有的各种问题。

2、看数据之间的联系,若有联系,就要分析为什么有这样的联系。例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写出与题相关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质量,再利用已知量列出比例求出未知量。从横的关系看,是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之间简单的质量比;从纵的关系看,是某物质相对分质量与其质量的关系比,这样,根据纵横关系可以推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互关系,列出比例,求出比值,显然,将数据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后,有关计算就一清二楚了。

三、图形方面的阅读

九年级化学教材的图形是多种多样的,有理论图、探究实验图、坐标曲线图、小实验图等,其阅读方法各不相同。

1、关于理论图。在引导学生阅读时,着重提出与概念密切相关的内容,阅读时的注意点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分子、原子”一节,教材为了说明原子的特点,画出了氧化汞受热分解得到氧原子和汞原子的示意图,通过这个示意图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每个氧化汞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汞原子构成的,氧化汞受热分解,每个氧化汞分子分解得到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汞原子来说明分子原子的不同。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得到“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的结论。

2、关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1)实验内容;(2)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3)实验装置图的原理;(4)实验要求和条件;(5)推断实验时的正确现象。3、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化学含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比如溶解度曲线。

四、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阅读

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复习效率 提高方法

初中化学的学习相对其他科目而言时间短,只有一年的时间,却有两册书,知识点多,初中化学总复习的时间也短,总复习阶段升学压力大。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时间紧、任务重,化学总复习更是一项系统化的学习工程。学生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和心理素质差异等问题,更为总复习增加了难度。有效复习可以帮助九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加深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提高总复习效率,从而提高化学成绩。如何在初中化学总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所学的化学知识构建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有效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化学教学经验,我谈谈思考。

1.复习要紧扣中考考点

《中考考纲》规定了中考化学学科所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化学学科命题的主要依据之一,对中考化学总复习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总复习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化学《中考考纲》,明确本年度中考化学考试的要求和去向,掌握中考所考的知识点,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开始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考纲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针对首轮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考点为基础复习化学课本,将每个单元的内容归纳到包容它的大块里,形成复习的总体知识体系,再结合考点内容将其编排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并贯穿于复习全过程。不论试题的情景如何新颖,答题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来源于教材,不可能超出教材的知识水平编写一些偏题怪题。一定要根据《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通读教材,认真思考,尽量查找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上的漏洞。

2.复习题要精讲精练

有针对性地搜集和使用信息资料,可能会对提高中考复习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应该本着“广集信息,合理选题,选题求精,重在落实”的原则复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做完练习题不是简单了结,而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基础知识,其本质特征是什么,都有哪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教师要广开渠道,提炼有较强启发性、典型性的试题,供学生学习参考之用,切不可粗枝大叶、随意选择。滥讲百题,不如精讲一题,万不可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淹没在其中无法自拔,而要精选精练,限量用题。在讲题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消化精选试题,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同时为学生节约宝贵时间,实现各学科的全面发展。

3.复习要关注热点

这里的热点主要指历届中考化学考试中经常进行测试的知识要点内容,包括物质怎样变化、化学方程式怎样书写、化学现象如何描述、常见化学现象、化学实验的简单操作、指示剂如何使用、化学用语的具体意义、判断物质间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环境保护、混合物怎样分离和除杂、燃烧条件与灭火、金属锈蚀和保护、实验装置的正误、设置简单实验方案、怎样计算化学式、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等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历年必考的热点。另外,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新走向,而且分值比例呈上升趋势,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一些精选的试题加以训练,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对实验的复习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必须重视实验复习,无论中考实验题目怎样变化,都需要基础理论和能力的支持。复习时要充分利用好课本,构建实验基础知识的板块、框架和网络,注意对基本实验现象考查及经典实验的考查,尤其是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改进、探究实验和对实验过程的分析、评价要成为实验复习训练的重点。熟悉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及实验现象,化学反应类型,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掌握其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推断、提纯等;归纳典型装置的多种用途,依据实验的要求和条件,设计物质的制备、成分的推断、组成的测定等。复习实验时应选取典型题目讲解,弄清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搜集类似题目进行分析研究,促使学生审清题意,看清答题的要求,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科学性。

5.发挥主体作用

再好的剧本也需要演员来演,从一定意义上讲,中考复习的主人翁应当是九年级学生。教师实际上是特殊的“服务员”,这是一种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高层次服务。因此,教师切不可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而把学生作为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要引导学生按照化学《中考考纲》说明的要求复习,掌握考点、热点、难点知识,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复习各章节前可设置一些阅读思考题,引导学生边复习边思考,留有足够的课堂活动空间,特别是针对复习难度较大、不易理解的典型试题,可以设计一些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思考,让学生分析讨论,提高解题能力,还要以学生反映的难点问题为基础,结合基础知识,开展能力训练。在复习过程中,穿插一些训练题,巩固重温前面所学知识,防止学前忘后。

总之,九年级化学教师要发挥高超的教学水平,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在复习中转变观念、更新传统复习方法,研究中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了解每年的中考命题趋势,把握好复习要点,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九年级化学复习的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

参考文献:

[1]李淑霞.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1(04).

第4篇

/

关键词: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衔接;教学策略;学案;作业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5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衔接,无论在这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之前还是之后,都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此作一些讨论,探索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

1 初、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的衔接问题

弄清衔接问题的由来,是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从教学的“上游”查起。

1.1 课程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中,二级主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对反应类型只要求“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氧化还原反应没有提出要求;仅在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的活动与探究建议⑤中提到了“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出现了“还原”二字。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化学1”内容标准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规定:“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下面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教版和苏教版教科书来展开。

1.2.1 人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2氧气”中介绍了化学反应、氧化反应,出现了氧化性和氧化剂概念。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等基础知识。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介绍了还原反应,出现了还原性概念[1]。

人教版高中《化学1》在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中,首先以木炭还原氧化铜为例,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碳发生了氧化反应的基础上,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接着,通过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如何变化,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然后指出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对物质的化学反应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要想深刻地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需要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课本中结合实例分析总结: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表现为被氧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失去(或偏离)电子的过程;还原反应表现为被还原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其实质是该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偏向)电子的过程。最后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

1.2.2 苏教版教科书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衔接

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在“第2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出现了氧化反应概念。在“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介绍了原子的构成、化合价。在“第5章 金属与矿物”的“第二节 铁的冶炼合金”的“拓展视野”栏目中介绍了金属的氧化与金属氧化物的还原概念[3]。

苏教版高中《化学1》在专题1“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的“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后半部分总结了化学反应的常见分类方法,并且首次介绍了根据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在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中,专设“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在分析反应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和元素化合价改变之后,从电子转移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并介绍还原剂和氧化剂概念,随后附有题为“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的“拓展视野”栏目[4]。

1.3 初、高中氧化还原反应内容衔接困难的由来及对策

从课程标准看,初中阶段对“氧化还原”没有提出要求,从理论上说,不会产生衔接问题。

从教科书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只是渗透性地提了一下有关概念,苏教版九年级《化学》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更少,要求更低。这两个版本的氧化还原内容都是主要安排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应该“从头做起”,所谓衔接困难实际上是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错觉从何而来?我们认为,没有衔接困难不等于没有教学困难。所谓衔接困难其实是教学困难,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高中阶段(主要是必修1)既安排了氧化还原得氧失氧认识的补充、完善、整理,又安排了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理论分析,而且很快就涉及复杂的实际应用,内容较多、较集中,教学任务较重而教学时间较少,各阶段间的缓冲时间太短。

(2)说存在衔接困难的人,对初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安排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旧的内容体系阶段,或者跟旧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比较,觉得初中学的太少太浅了,高中的任务更多更重了,因而是“衔接困难”。

我们认为,“问题”的解决主要应该在“下游”方面,在于设法搞好高中《化学必修1》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2 教学探索与作业设计

我们认为,在高一必修模块《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之前,必须做好学生从得氧失氧角度对氧化还原反应认识的摸底与诊断工作;必须巩固、拓展学生对原子得、失电子与元素化合价以及与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关系的认识。我们还认为,要求学生同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得氧失氧理论、化合价变化理论和电子转移理论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的教学思路是:

(1)首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摸底与诊断,据以微调教学方案。

(2)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原子结构变化(得或失电子)与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关系;着重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减少得氧失氧理论和化合价升降理论对学生掌握电子转移理论的干扰,减轻学生认知负担。

(3)把化合价变化作为判断电子转移情况的工具,使学生明确并巩固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能熟练地进行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情况的相互推断。

(4)引导学生体验拓展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好处,重视电子转移理论的掌握。

(5)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思考和练习等,更快地学会高中阶段学习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辩证地看待氧化和还原这对矛盾,减少理解困难。

为此,我们设计了学案来配合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现简介如下。

氧化还原反应学案(一)

[导言]

氧化性、还原性是物质的重要性质。在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时,通常要注意它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注意其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

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不但从一个新角度加深了我们对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要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首先要深入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还要注意掌握进行氧化还原分析和表达的规则及技能。

作业一:摸底与诊断

1.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失氧的物质被还原,得氧的物质被氧化

B.失氧的物质是反应物,得氧的物质是生成物

C.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D.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价跟参加反应的元素的质量有关

B.正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得到(或偏向)的电子数

C.负价元素的化合价等于其原子失去(或偏离)的电子数

D.根据化合价可以确定元素原子得到(偏向)或失去(偏离)的电子数

4.下列反应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实验室制氧气 B.实验室制氢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 D.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5.用“桥式箭线(桥线)”标出上题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原子转移方向。

实际上,铜氧化的过程可看作是铜得到氧、发生氧化,同时氧气失去氧、发生还原的过程。有得氧必有失氧,氧化跟还原虽然过程相反但总是相伴发生的,所以通常就把这样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在化学中像这样互相矛盾又互相依赖、同时存在的现象是很多的。

回头看看:

“作业一”的第1题和第2题你答对了吗?如果错了,请找找原因。

二、氧化、还原的原始概念的局限性

可见,从得氧、失氧观点分析化学反应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根源在于:从得氧、失氧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涉及反应的本质。只有突破这个局限性才能够使氧化还原反应分析研究适用于更多的化学反应,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氧化、还原的本质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为了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不同的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的倾向是不同的。上述反应的本质是,比较容易失电子的氢原子把电子转移给了比较容易得电子的铜离子。氢气氧化的本质是氢原子向外转移出电子,氧化铜还原的本质是铜离子结合了转移来的电子。

如果用导线把锌片和一个炭棒连接起来插在硫酸铜溶液中,可以通过电流表观察到电子由锌片流向炭棒,并观察到炭棒上有铜析出。

四、怎样进行氧化、还原的分析和判断

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进行氧化、还原的判断就必须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怎样简便地确定反应物中的原子是否发生了电子的转移呢?由于发生电子转移时元素的化合价要发生变化,通常就用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来进行判断:在化学反应中,如果发生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就可以判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如果某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可以判断这种元素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例如:

在反应物含有多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往往只有一部分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这些元素是进行氧化还原分析的核心。敏捷地找到核心元素,弄清它们的化合价变化,是搞好氧化还原分析、提高分析效率的关键。下面几条有助于准确地进行核心元素的判断:

(1)关注可变价元素(例如Fe、Mn、S、N、Cl等元素),了解含有不同价态该元素的物质,确定该元素的价态,并画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轴。例如:

7.判断下列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如果是氧化-还原反应,请仿照下列“双线桥”格式分析电子转移情况,并注明氧化剂、还原剂。

思考:你认为哪种化学反应分类方法适用面广、包容度大?

10.有人说“凡是涉及单质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人说“化合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说法对吗?为什么?请在思考的基础上填写下表。

*19.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时在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过程,这时变价元素的不同价态都会往中间价态靠拢,直至变成同一价态。这个规则常称为趋中规律。

*20.请根据氧化还原的理论和相关元素的化合价知识推测下列反应的产物,写出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黑色颗粒状固体

(2)金属钠放入水中,生成大量气体

(3)二氧化硫和氧气在适当温度并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合反应

(4)二氧化硫和硫化氢(H2S)气体混合,生成淡黄色固体

[请你小结]

你认为对一个化学反应进行氧化还原分析有哪些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32,108,68~81.

[2]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2.

第5篇

自学能力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对刚接受化学启蒙教育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我主要从下列几方面抓起。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能否坚持自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干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则将一事无成。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孕育成功的摇篮。如果学生对学习化学感兴趣,则学习时会伴随愉快情感,这样积极性高,自觉性强,并能坚持下去。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必须重视引导学生感知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追求这些化学现象究竟是什么?例如:我在讲第一节绪言课时,首先做了趣味实验:用毛笔蘸取酚酞试液在滤纸上画一只小猫,把滤纸放在浓氨水的瓶口上方,滤纸上很快出现一只红色小猫。再把此滤纸放在浓盐酸瓶口上方,小猫渐渐消失。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指出,随着化学课不断学习,同学们能对上述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这样,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整个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厚。所以,平时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我在上每一节新课前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上课时提问检查。预习有困难时,可给他们列出预习目标和提纲,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中发现问题。通过预习,学生明白某部分教材讲了什么问题,哪些自己还不懂,然后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增强自信心,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预习”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指导学生用好课本。我在布置作业和考试命题时,经常注意和阅读课本密切联系,纠正那种只做题不读书的不良习惯,使学生明白不认真阅读课本就无法回答。每节课都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5~10分钟)。阅读有关概念的含义,阅读黑体字段落,阅读有关演示实验的文字叙述,并要求学生对重点概念做出不同符号的标记,反复理解,加强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适当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开阔学生视野。结合课文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优秀尖子学生,在课外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化学方面的参考书,如《中学生数理化》、《青少年化学之友》初中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课程辅导》等,使他们对某部分知识通过阅读参考书进一步加深理解。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化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化学家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化学科学、投身化学科学的献身精神,学习化学家知难而进、勇于开拓、刻苦钻研的好品质,让他们从阅读中吸取科学营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爱主义情感,开阔学生视野。

三、重视练习复习,上好习题讨论课

习题讨论课是习题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可安排在一章(节)后进行,重点应放在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上,应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题能力。正确处理好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协同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和关键性问题点拨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切忌教师包办代替。在习题讨论课上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引导学习养成仔细审题和认真分析题意的良好习惯。

2.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和关键,形成解题思路。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列出式子,而要讲解清楚思路和方法。着重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记笔记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课本编排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强,易学易用,不必记过多笔记。但适当记笔记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有好处。对于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我要求学生把该记的内容用简明语言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巩固。如讲过C、H2、CO还原CuO的实验后,对于这个还原性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异同点,课本上未讲到,我要求学生记在笔记上,进行比较理解。这样,学生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记笔记的能力,更学会积累知识的方法,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

五、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写总结报告

第6篇

化学教师是启蒙学生走进化学之门的领路人.笔者作为初中三年级的化学教师,对化学启蒙有着非常深入的体会和总结,本文结合笔者教学经验和思考,对初中三年级化学启蒙教育谈谈一些看法.

一、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也是学生进入化学之门的第一把金钥匙.持续保持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笔者总结,应从把握学生心理和优化教师知识技能两个层面入手.双管齐下,各现所长,共同促进,实现目标.

1.把握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深入学习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对学生的心理结构、性格特征做出准确的判断,有效引导学生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会出现越俎代庖的错误.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观察到,学生对化学这门“新鲜”学科,起初是有着强烈的兴趣的.随着课程的深入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复杂化,学生的兴趣明显下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正说明了化学的学习进入完全的理论领域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从心理学角度,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旧知识(包括经验)同所学的新知识结合在一起,无法产生新旧知识在意义上的构建,无法实现新知识的内化,无法完成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释新知识.原本这个心理过程得以顺利完成,学生能够获得学习新知的成就感.但随着新知识的铺天盖地的涌入学生的知识库,教师没有做好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疏导,致使知识断点与日俱增,学习兴趣如秋霜洗礼的绿意萎蔫不兴.甚至于有些学生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自认滑入被动学习的状态,宣告化学启蒙教育从心理层面上的失败.

例如,我们在学习“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部分内容时,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采取的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将石蜡的三态变化和燃烧均以实验的方式呈现,丰富学生的经验,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理解理论表达.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教师知识技能

(1)提高教师知识能力

教师化学知识基础深厚,有很好的化学系统知识,对九年级化学教材知识体系有良好的建构,能够把握教材的整体架构,深层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教材结构的设置和内容形式的安排有较为深入的剖析.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材的理解,认为九年级教材的知识涵盖面是很高的,对人文意义和化学历史有一定的涉及,将化学学科的意义和作用以其高度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而表现得尤为突出,但表现出知识点分散,系统性差等特点.如果完全依照教材印制的形式顺序开展教学,很难构建化学知识树状系统,这对于初中学生化学启蒙是尤为不利的.

在把握教材方面,集中突显了教师化学知识能力的高低.笔者尝试将自己的化学知识结构解构,并参照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鲁教版教材、沪教版教材整合九年级化学知识框架,在这个架构下多次循环知识点学习,适应心理学研究的记忆曲线.实现启蒙学习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第四章 燃烧 燃料”时,笔者将“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结合在一起学习,收效甚佳.

(2)提高教师教学技术

①善于使用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有效地将抽象的化学理论,转变成结构范式.把书籍中的图片变成动画形式,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动画短片等.丰富而直观的材料更容易打动学生.初三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更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借助直观思维能力的推波助澜.

②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技能中,应该把教师控制情绪的能力及生动幽默的语言组织能力列为其中,这集中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幽默的语言总能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专注于课堂学习,生动的故事情节设定需要生动的语言作为外衣.准确的用语能帮助学生接受艰深的理论.

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

1.实验是化学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基础,化学实验呈现出来的一切现象是化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得以成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化学实验更是化学学科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化学教材中,大到章节,小到小节,处处化学知识的学习都有实验存在.

笔者总结初三化学实验教学形式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信息技术支撑的化学实验视频演示教学形式;第二种为教师演示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第三种为学生亲手操作的化学实验教学形式.

这三种形式均为重要的化学教学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对于学生化学的学习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最为有利的当属第三种,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根据教学需要和内容要求,如氧气的制取、二氧化碳的生成等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认真学习整个实验过程.如爆炸等化学实验,危险性较高,在教学中应选取视频课件播放形式演示实验过程.有时,根据课程安排和课堂时间,许多实验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上应适当选取教师实验演示形式或结合视频幻灯片演示教学形式来完成实验的教学.

第7篇

一、综合分析(分析一测与二测的数据)

 九年级一测、二测数据对比分析:

 

 

平均分

及格分

及格率

优秀分

优秀率

一测

(100分)

本校

47.33

29

84.56%

52

42.28%

全区

42.02

29

70.57%

52

30.85%

二测

(70分)

本校

40.61

30

78.91%

47

33.10%

全区

38.72

30

70.85%

47

30.35%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数据对比:

 

 

平均分

及格分

及格率

优秀分

优秀率

满分100

本校

58.56

37

90.00%

63

43.64%

全区

50.24

37

65.99%

63

28.84%

 从数据上分析,八年级成绩在全区位列第二,接近第一名的龙门中学,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也都名列前茅,最喜人的是及格率,位列全区第一,总体成绩不错。在我校生源相对差、课时相对少的情况下,两位物理老师兢兢业业、认认真真,非常辛苦,终于获得良好回报。尤其是郭力菡老师,作为一名新任职的教师,表现出了优秀的专业水平和教育品质。九年级平均分一测、二测也均位于全区第二,但二测成绩显然没有一测成绩突出,略有退步。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也都不同程度的退步。

二、问题认定(具体学生案例)

以填空最后一题为例来做研究:

(一)八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填空题第6题,满分2分,题目如下:

6.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可以用手或鼓杵敲击发声。除了作为乐器,鼓在古代还用来传播信息。如图7所示,A、B、C是鼓面直径上的三点,B是圆心,A、C距B点长度相同。当敲击图中A、B、C三个部位时,鼓可发出     个基频的音调,你判断的依据是                     。

题目6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总分

难度

人数

61

25

26

0.69

2

0.35

百分比

54.5%

22.3%

23.2%

 

(二)八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填空题第7题,满分2分,题目如下:

7.如图是小朋友们玩蹦蹦床时,小明被蹦床弹起竖直上升时的情景。当他在最高点时处于         状态(选填“平衡”或“非平衡”),你判断的依据是                     。

 

题目7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总分

难度

人数

49

30

31

0.84

2

0.42

百分比

44.5%

27.3%

28.2%

 

(三)九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填空题第6题,满分3分,题目如下:

6.如图是小金研究电动机转动是否对小灯泡的亮度有影响的电路图,开始小金先抓住转轴不让电动机转动,合上开关,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接着放开转轴让电动机转动,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变暗(已知:小灯泡的电阻为R且不变,电动机线圈电阻为r,电源电压为U),则在电动机未转动时,t时间内电流在电路中产生的热量为          (填写表达式);在电动机转动时,电流对其所做的功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电流在其中产生的热量;小金认为电动机转动后电源供电功率变大,请你对小金的判断做出评价:

                                                   。

题目6 

0分

1分

2分

3分

平均分

总分

难度

人数

52

71

24

2

0.79

3

0.26

百分比

34.9%

47.7%

16.1%

1.34%

 

(四)九年级下册期末考试填空题第6题,满分2分,题目如下:

7.老师在课堂上做了一个如图5所示的实验:把去掉钨丝的灯泡内芯(玻璃)接入电路中,串联的小灯泡不会发光,用酒精灯加热内芯一段时间后,小灯泡逐渐发光。在正常情况下,玻璃属于         (选填“绝缘体”或“导体”);实验中玻璃能导电,说明:      。    

题目6 

0分

1分

2分

平均分

总分

难度

人数

9

71

67

1.39

2

0.7

百分比

6.1%

48.3%

45.6%

 

 这类问题属表达类填空题。准确表达题目包含的物理思想和分析问题后得出的结论是物理学习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表达类填空题要求同学们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按要求用简洁、准确和清晰的语言对分析过程和结论进行表达。做这类题时,有时需要根据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有时需要根据题设做出具体的判断,在做出判断时,要说明判断的依据,也就是说,不但要说明“是什么”,而且要说清楚“为什么”。这类题目在考查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理解能力和推断能力稍有薄弱,但是语言表达能力更差,导致失分率较高。不过从总体数据来看,九年级本题得分率较八年级高,说明九年级学生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原因分析(案例问题原因)

细细分析本题得分率有所提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训练。每遇到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问题,我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而是倡导学生推理探究自己得出。引导学生从现象发现本质,从数据归纳规律,从已有知识推理得出新知识。

2.教师语言更加规范。通过校内听评课、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教师的基本功更加扎实,物理语言表达更为准确专业,故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语言规范表达。

3.注重对学生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讲多表达,对规范专业的表达进行赞赏,规范答题语言表达。

四、教育决策(如何改变教育决策让学生进步)

1.重视概念教学。即使在总复习中也要把重点概念、学生易混淆的概念物理专业化的讲清楚。

2.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说、多表达、多交流。

3.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多体会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得出过程,多思考,重理解。

4.锻炼学生审题能力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注重计算技巧方法的传授。

五、行动落实(具体实施措施)

1.扎实推进校本教研和集体备课。

2.继续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3.基础知识扎实掌握。要求学生节节过、章章测、人人过。

4.重视培优补差工作。

5.认真进行教材校本化研究,让物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扎实落地。

具体工作:

(1)重视基础,强调应用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而部分学生多因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在一些基础题中失分。实践表明,初中物理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考试的重点。坚实的物理基础知识,清晰的物理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

还要加大对教材知识的重视程度,要能够挖掘教材中的隐含考题,注意教材知识覆盖面的加大。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要特别重视教材中有关物理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关注每年发生的新闻事件,特别是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

(2)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在物理实验中,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探究实验目的、探究实验装置、探究实验原理、探究实验步骤等。我们应经常把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物理实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得到运用物理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实践中能力的提高。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是师生探究实验等,不要因为课程时间紧、怕麻烦不做,或者把做实验省略为讲实验、看实验录像等。因此要长期坚持做实验,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才能培养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严谨科学态度,且调动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更好地体现物理核心素养。

(3)强化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就今年的物理试题而言,读题和分析题能力的要求又有一定的难度,但部分学生读题不仔细,造成过失性丢分;部分学生不会分析题目的考点,导致无从下笔。考察学生的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读不懂题目,不知道从何处分析入手。所以训练学生细心审题、深刻理解题意和分析题意是我们今后物理教学中要重点加强的项目之一。

(4)关注学情,加强学法引导

首先要通过作业练习和模拟考试了解学情。经常听到学生抱怨“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也常常在阅卷时听到老师这样说“这道题讲了多少遍了,学生怎么还错呢?”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命制测试卷时往往是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测试的目标、重点、难点等一般都是从教师的角度设计的,教师讲评测试卷时也常常是从头讲到尾,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测试题讲清楚、不纠错,怎样完成教学任务,盲目的赶时间;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他们有时并不清楚老师出这个题目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出这个题,将来遇到类似题是否可以也这么做,导致讲过的、做过的习题再次出现时或稍有些变动时,学生仍不能从容应对。

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将学生做错的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重新设问,并借题发挥,延伸出与其他知识点的练习,积极引导学生去联想,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克服难点。这样解题能力就会提高,遇到新的问题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发展多极思维。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纠错的习惯(因为我在检查作业中发现,多数学生更正错题的很少),引导学生认真自我总结。“一个“×”就是一个漏洞,若不及时修补,日积月累就补不胜补;水壶底出现了一个洞,水很快就会漏光,要是漏洞太多,成了一个漏壶,知识还能存住多少?”因此,教学中除了要求更正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外,更应纠正学生那种考试后“只关心分数,得了高分,自然高兴;得了低分,丧气地往书包里一塞了事。”的错误做法,帮助他们养成纠错的良好习惯,提高教学反馈的效果。此外,一定要强调纠错的效果,而不只是一种形式,不是简单的错误粘贴和罗列,是经过思考的提升。

第8篇

九年级数学备课组 杨玉强

2011年6月23日

白云湖中学2011届中考备考经验交流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坐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交流中考备考复习经验,其实真的谈不上什么经验,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不敢班门弄斧,我只想把过去一年里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一下。借这个机会我想先说几个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领导对我们数学组的关怀和支持。领导的关怀、关注,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动力。

第二,我还要感谢我们这个团队——九年级数学备课组的所有老师:在备课组长李芳芳老师的直接领导下,李栋民老师、刘先华老师、张宁老师还有我,我们五人精诚团结、协作互助,备课、上课、出题、评卷毫不懈怠,每件事都要做好、做细、做精,保质保量。我们没有谁会因多做一些工作而邀功,也没有谁为少做一些工作而争嘴,大家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我很荣幸成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团队,才有中考中出色的成绩。

下面,我代表九年级数学组,将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的点滴心得与大家分享。分学生、教师、教法三个方面来说。

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要上场考试的人是学生自己,老师就是再有水平,一堂课准备得再充分,知识总结得再经典,学生不认真学也是白搭。因而,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潜力生,要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年级从七年级开始,就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对提高数学成绩很有帮助。例如:有同学课堂上问题没有回答好,课后找老师继续回答完善,直到得到老师的首肯才高兴而去;某单元测试没考好,全班集体决议重考,不过关决不罢休。正是学生对数学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二、对差生,倡导唤醒鼓励,杜绝挖苦讽刺。

你的讽刺下可能有牛顿,你的冷眼中也可能有爱迪生;学生没有笨的,只有不爱学的;要承认学生之间有基础的好坏、接受能力的快慢。各位教师认识到这些,有利于摆正教学心态、少发脾气。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只在于传授知识,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学习,其实更能考验你的智慧。大家教学时,都知道把目光放在优等生和潜力生身上,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那些不能上高中但对数学不排斥的学生仍要关注,把机会与鼓励送给他们,他们积极的学习数学的状态能够帮助你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试想一下,这个班上的差生都在学,那些"精英"还敢马虎?若某次测试有些差生的成绩与某些"精英"相差无几,对那些"精英"的鞭策可想而知。这就是"羊群效应":当你驱赶后面的羊时,整个羊群都会快速前进。打个比喻:我们教学时,要口里含一块肉(优生),筷子上夹一块肉(潜力生),眼睛还要盯一块肉(差生)。吃相虽然不雅,但,实惠呀。

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深入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特别是今年的模拟题,从而把握考点,做到有的放矢,然后有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应变能力;上课要突出重点,专题训练突破难点,重点考点潜力生必须过关;注重归纳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做好周期性的检测,及时捕捉问题,查漏补缺。以上工作的扎实与否,直接影响到复习备考的课堂效率。

一、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省力又省心。

一个集体的成功要靠每个人的辛勤付出,更要靠精诚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因此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显得更为重要。"教学案"是我校的一大特色,为确保教学案的质量,我们将传统的每个人单打独斗整合为"集体研讨,轮流主备,组长把关,教导主任审核,师生共用".教学案必须提前一周备好,在上课前一周的校内教研活动时间,全体组员一起审阅。各位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自己调整,按照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每次的集体备课程序为:主备人介绍自己备课的思路——备课组全体成员分析、研讨并达成共识——主备人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定稿。正是我校实行的"教学案"的教学,为我们团队的集体智慧的融合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把握好五个环节:备课、选题、讲课、训练、反馈。

备课坚持以中考要求为导向,做到重点内容要吃透、难点内容要化解、热点内容要关注、纵横联系要清楚。选题贵在精、败在滥!复习课以常考题、易错题、热点题为主。讲课时要抓点带线,一题多变。训练时间要保证、训练要严格、规范、统一。反馈要及时,质量要保证。无论大考小测我们都坚持全收、全改、全讲评。以求达到让学生问题及时发现、错题不重犯的目的。讲评内容包括:(1)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关键在哪里。(2)指出学生的典型错误,并分析在知识上、逻辑上、心理上和策略上的错误原因。(3)表扬并推广学生中的优秀解法。(4)说清题目的纵横联系。(5)规范解题格式,介绍每一题、每一步的评分标准。竭力避免会儿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再度发生。

四月前的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基础,注意构建知识网络。

一、复习时要注重"双基"的落实。

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概念不清,寸步难行".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容易题直接来自基础,中等题变相来自基础,较难题绕弯来自基础。因此考生只要抓住了中等难度的基本内容,就等于抓住了中考的卷面分数。为此,在第一轮复习时,我们主要落实"三抓"和"四会":一抓基本概念的准确性和实质性理解;二抓公式、定理的熟练应用;三抓基本技能的正用、逆用、变用、连用、巧用。还要求学生会表述、会判断、会应用、会举一反三。

二、重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中。它比具体的数学知识具有更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结合"双基"训练,对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总结,逐个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思维方法和应用范畴。《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淡化解题技巧,注重通性通法。因此,在复习中选编的例题一定要揭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如在复习函数时,结合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相关问题,梳理、归纳解决函数问题所用到数形结合、方程、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以及求函数表达式的基本方法——待定系数法。总结出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时,有几个系数待定,就要有几个独立的条件。

三、精选复习题目,精练一本书,不搞题海战术。

复习课时间紧,知识容量大,一定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精选例题、习题。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所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将成为一个范例,用于解决其他问题。"因此复习课的题目选择一定要作到典型性、层次性、适量性和组织性。典型性是选择的例题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所复习内容的核心知识,所用的数学方法应具有良好的迁移性、广泛性,起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的作用;层次性,同一类问题应具有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适量性,即同一类型题选择要控制数量,不能多多益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这类题目中挖掘出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从而提高数学能力。组织性,例题要编组,每组题要有基础题和变式题,通过各组题目的复习,学生不仅能强化基础知识,更能使能力逐步提高。总而言之,题海大战不如跟着老师转。

四月后的第二轮复习,由于有章可循了,更多的精力要放在专题的训练和落实过关上。

四、 加强专题复习,提高灵活运用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发现真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专题复习,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化基础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专题复习可以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丰富数学体验,感受数学魅力。讲专项时,要难易结合,不能一下难倒学生,适当调整专项顺序,选题要精,每个专项10-20道题讲透即可。学有余力的,做辅助资料上的。

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向兄弟学校学习,共享资源。

我们各位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抓好中考备考研究环节,做到"五个研究":(1)研究三年中考学科备考定位、试题答案得分点及得分方法、不同时段学生心理状况及调适不同层次学生应考策略等方面的问题;(2)研究学生层次,根据以往考试的情况,确定学科和综合尖子生和边缘生的名单,并提出相应的辅导措施;(3)研究学生复习的状况及效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4)研究《考试大纲》及中考考题型,研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力求找出今年的中考方向。(5)研究各阶段的复习策略,不断总结和反思,不断修正备考复习方案,扎实备考。后阶段,袁主任总是告诉我们每个阶段应做些什么,各学校新的举措、好的方法、出题动向……总之,每开完一次会,都会有很多收获。

最后,附上第二轮复习计划,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的复习方法。

2011年九年级第二轮复习计划

1、 对选择题第1---13题、填空题第16----20题、解答题第22----25题共计84分坚持两次随堂周测,确保84分的得分。

2、分专题复习、专题落实。(第14题反比例函数与几何的综合运用;第26 题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实际运用;第27 题几何综合探究与证明、计算;第28题二次函数的综合运用)并对题型、图形、解题思路与方法归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

3、坚持每周一次综合模拟检测并及时批阅、及时分析与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状况,及时跟踪潜力生的得分与失分情况,并对错题的订正亲自面查并反复落实。

4、抓好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搞好学生答题规范训练,减少计算丢分和格式丢分,竭力避免会儿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再度发生。

5、针对潜力生制作知识点过关记录表,对潜力生专题复习和测试出现问题的知识点做好记录,以个别辅导形式加强过关;对于已过关的点不要过多重复,减轻学生备考负担,才能有效地解决重点过关。

6、加强学生应试技巧训练,巧用赋值法、排除法、关联法解决选择题;加强难题分化的训练,争取每题尽可能多地得分。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把最简单的事情做精,成功必将属于你。谢谢大家

第9篇

中学化学教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能力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的完成,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固然与学生的智力因素有关,但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也不无关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得好,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有直接的兴趣,对化学现象存在着好奇心,对化学实验尤其感兴趣。要充分利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这种兴趣来组织教学,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1.加强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学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步入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到这门学科,往往对实验怀有极大的兴趣。因此,在新学年开始,我注意上好第一课,绪言课重点在“看”,目的在“思”,除了完成书上的实验外,我又选做了“玻璃棒点灯”实验,同时问学生为什么玻璃棒能点灯?学生无法回答,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向学生说明,玻璃棒尖端蘸有高锺酸饵高锰酸钾和浓硫酸。那么,为什么玻璃棒蘸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就可以点灯呢?那就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化学,从而去揭晓谜底。这样一开头,就把学生如痴如醉地吸引住了,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有了良好学习化学的开端。

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力求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可见度大。学生实验要人人动手,细心观察,及时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魅力,稳定学生学习的兴趣。家庭小实验,一则可巩固课堂知识,二则可丰富课外生活。教师可布置一些简便易行、因地制宜可以完成的内容,在实验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化学的奥妙与神奇。幻灯、图片、录像有极强的直观示意作用。

2.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中有许多丰富的化学知识。九年级学生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变化已有一定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并应用化学知识进行解释。这能使一些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刚接触到化学的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特点和方法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发展自己的智能。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终身受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远比化学知识本身受用。

1.学会观察和分析

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化学实验,逐步培养独立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说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学会根据实验结果书写化学方程式,学会用实验验证化学定律,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物质,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用化学语言描述化学现象等。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的状态、仪器的形状和连接方法,实验中要引导学生观察产生的多种现象,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

化学实验中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昧、溶解性、挥发性等;化学实验中仪器的连接、操作方法;实验中发生的颜色变化、沉淀、气体的生成以及发光、放热等现象都是需要观察的对象。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会获得正确地观察结果,才能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及其本质。好的方法应是:①明确观察目的;②确定观察对象;③仔细观察;④记录观察现象;⑤分析观察结果。

2.掌握预习的方法,养成预习的习惯

学习前预习与教师备课一样,都是在做上课的准备。经过预习,学生知道教材内容,知道问题所在,能带着问题听课。预习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做到课前预习,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不爱预习,其原因就是不明确预习的目的。为此,采用对比课来提高学生对预习重要意义的认识,如一节课,在学前预习后再上课,另一节课则不预习就上课,两节课后,请同学们根据听课效果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之后,根据教材的教学目的,列出预习提纳,指导学生怎样阅读教材,怎样总结重点和难点,如何写预习笔记。在学生初步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渐让学生自己列预习提纲,自己做课前预习,课上做重点检查。待学生形成一定预习习惯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总结,多归纳,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

3.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又能促进深入思考。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理解所观察的现象和教师所讲的材料,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差别,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在刚开始学习时,应着重训练学生归纳问题的方法,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原子、分子、元素等。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后,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得出概念的能力。如酸、碱、盐的概念,从组成特点和电离方程式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出酸、碱、盐的定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各部分化学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要注意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不画框框,不定模式,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敢于探索,善于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搞活。

三、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九年级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思维形式和记忆能力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要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由“会”到“活”,并由“活”到“用”。这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分析、总结、归纳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教师也要精心指导,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地归纳,整理在一起。在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作出全面的概括。还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差异作出明确的分类,在一堂课后要小结,在一单元学习后,要进行单元归纳总结。

2.发展、提高阶段

这个阶段重在去挖掘、探索、发挥学生的才智,教师在此阶段应该引导学生有梯度地去思考问题,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层理解、深化提高。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从而掌握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第10篇

1.把握住一天中记忆的四个黄金时段:

研究发现:一个人每天有四个记忆黄金时段:

6点到7点:大脑已在睡眠中完成了对前一天输入信息的整理编码,没有新的记忆材料的干扰,记忆印象清晰,记忆效率高。

上午8点到10点: 经一段时间的轻微活动,精力上升到旺盛期,记忆效率提高,记忆量较大。

傍晚18点到20点: 是记忆的最佳期。

临睡前: 记忆后立即入睡,不再输入信息,睡眠中大脑无意识地进行信息的编码整理工作,使记忆材料条理化,有利于记忆。

2.掌握记忆化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2.1 简化记忆。这是记忆化学实验的主要步骤的有效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几个关键的字或词组成一句精炼的话来记忆。如:用六个字组成:“一贴、二低、三靠”,这一句话概括了过滤操作的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又如:用“查、装、定、点、收、移、熄”一句话概括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等,大大简化了记忆量。

2.2 理解记忆。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记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意义的前提下去记忆。

2.3 趣味记忆。化学知识中一些复杂抽象和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记不住,而且忘得快,兴趣是增强记忆力的窍门,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把无趣变成有趣,把无味变成有味,在教学中把枯燥无味的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谱成歌曲或谐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学生记忆。如对H2或者CO 还原CuO 的实验操作,可概括为“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又如盐在水中溶解性可概括为:“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除去银亚汞,硫酸钡铅水不溶”。另外,对化学反应类型:化合反应概括为“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这样既增强记忆效果又不易忘记。

2.4 重复记忆。要利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记忆事物的印象,也是跟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所以在记住某些知识时常常用默默重复、叙述再现方法来加深印象。

2.5 编顺口溜记忆。九年级化学中有不少知识容量大、记忆难、又常用,但很适合编顺口溜方法来记忆。如:利用化合价来写化学式时可用“一排顺序二标价、绝对价数来交叉,偶然角码要约简,写好式子要检查。”又如刚开始学元素符号时可这样记忆:“氟、氯、溴、碘、氧、氢、氮;氦、氖、氩、硅、磷、硫、碳。钾、钙、钠、镁、铝、钡、锌;锰、铁、铜、汞、银、铂、金。”记忆化合价也可编这样的顺口溜:“一价钾、钠、氢、氯、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价元素记住铝,一二铜汞二三铁;其它常以氢氧定,单质无价均为零。”初中化学中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可记为:“-1硝酸氢氧根,-2硫酸碳酸根;-3记住磷酸根,+1价的是铵根。”这样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就记清楚了。

2.6 归类记忆。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抓住特征,挖掘其规律,掌握其要领,易记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气态物质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沸点、密度等方面认识和记忆,金属还要考虑其延展性、导电导热性,这样各种物质物理性质的记忆就简单得多。又比如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可从制取所用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检验及验满方法、注意事项等方面探索。初中化学中H2、O2 、CO2 的实验室制法就是从这些方面进行探究的。再如根据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总结出酸的通性,再依据酸的通性认识其它酸的化学性质等。

2.7 关键字词记忆。这是记忆概念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理解基础上找出概念中几个关键字或词来记忆整个概念,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一变)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二不变)这一催化剂的内涵可用:“一变二不变”几个关键字来记忆。质量守恒定律可抓住:“参加反应的总质量=生成的总质量”来记忆。

2.8 知识网络记忆。用表格或图示进行归纳、整理,使看似零散的知识结成网络。结合教材内容, 指导学生对全书所有知识点归纳总结,并用图表形式表达出来,使其在头脑里建立清晰有序的知识库。初中化学内容总的分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其中每个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具体内容 ,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又可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及其相互关系等。通过归纳总结,把零散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 印在脑海中,这样便于记忆和应用。

2.9 对比记忆。“对比”是识记知识,掌握知识及应用知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区分.。易混淆的化学概念、理论、定义等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比较,寻找出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抓住其内在属性。例如:分子与原子:相同---微粒, 不同---物质;混合物与纯净物:相同---物质,不同---组成;单质与化合物:相同---纯净物,不同----元素等等,通过列表形式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学会了比较方法,对任何易混淆的概念都能得到清晰认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化学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准确.

3.记忆知识要讲究策略,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 记忆要有目标:有目标的记忆要比无目标的记忆效果好得多,因此要善于向自己提出记忆任务,给自己施加“压力”,并自觉检查,以求获得较好的记忆效果。

3.2 要运用尝试回忆方法:对要牢记的知识,记一遍后,立即在大脑中“过一下电影”,即回忆一下,发现遗忘或记错的地方,便加以重点记忆。

3.3 要学会简缩记忆。对应记忆材料,要准确地找出重点,抓住要领,写出提纲,便于记忆。

3.4 要发挥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使眼、耳、嘴、手等感官都参加记忆活动,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第11篇

一、试卷特点分析

1. 本次测试为九年级上期期末测试,考试范围为第一至第八单元的全部内容,即九上全册和九下第一章金属的全部知识点。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与中招不同。

2.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3.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5.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6.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

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7.试卷从内容到形式比较新颖。全卷由四大题组成,分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综合应用题四种题型,突出考查学生综合探究问题的能力。试卷还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试卷图文并茂,符合初三学生特点。文字阅读量大且信息丰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表述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对物质的分类混淆不清,如选择题的第九题;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如综合应用题的第五小题;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如填空题的15小题;化学方程式记忆不牢等等。

2.实验基本技能差。表现在对于改变装置的气体收集方法不能正确选择;对于实验过程中药品的添加顺序不清楚;不会组合正确的实验装置等等。

3.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能正确归纳出不同化学反应的相似之处;对于物质的分类方法含糊不清;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4.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三、教学建议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本次测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措施的落实,跟踪督促,直至问题真正解决。要针对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做好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要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很抓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化学方程式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避免花架子。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活动与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向开放性转化。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准确表达。

4.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

5.联系实际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把“双基”放到实际问题情境中来学习,要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讨论和交流,寻求解答途径。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第12篇

其实,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其化学实验在声,色,光,影等方面的直观效果,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只要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科目优势,摸索出一条适应化学教学的好路子。

一、从直观入手,引出抽象

大家都知道,在化学上有很多概念性,理论性的知识。在进行这一方面的教学时,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是很难以加以解释的。每个学生的立体,空间感觉不一,从语言向形象的转换能力也不一,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单纯地通过语言一种形式,指望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是不现实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诸如分子原子模型,图画,动画等形式,把抽象的分子原子构成,转化为形象的立体模型,把繁复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生动的动画来显示,用种种简单,易懂的事物和形象来表现抽象的概念,使学生一看就懂,一看就记得住,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从现象入手,导出本质

抓好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升探索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验证一些物质的属性,了解一般化学规律的内涵,掌握从事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提升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化学实验基本可以分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的操作实验。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演示者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艺术化的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从抽象世界向具象世界过渡,使概念,原理更易理解,使知识形象化,便于记忆。在辅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时,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地使用仪器,规范地操作,认真地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注意节约和实验安全等等。在学生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纠正学生在细节,顺序,安全等方面的错误,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表象中探求物质的本质,特性以及一般规律,并能联系生活中的相似现象,用化学的知识加以解释,真正做到实物与概念,本质与现象,结果与规律相对应。

三、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温故而知新”,用于各科而皆准,化学亦然。作为一门自然学科,虽然各个知识点看似独立,但其所遵循的自然规律是共通的,只要用心观察,是可以找到其内在联系的。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知识段出现,与不同的物质发生反应,其化学特性通过不同的现象得到体现,对该物质本身,就是一个重复记忆的过程,对于其它与之进行反应的物质,不同的化学特性在同一化学物质上得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现象,也就有非常好的可比性,这又是一个连带记忆的过程。这里的重复记忆和连带记忆,实际上就是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很好地注意到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加以归纳,总结,并实际应用,往往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果能够培养学生也养成这一好习惯,那就够其受用不尽了。

四、采用比较的方式来强化记忆

这里所说的比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类比和对比。

类比教学,即是当相似的化学物质,发生相似的反应,产生相似的现象,得出相似的结果时。我们去归纳其共性,找出细微的差别。这种情况在教学中非常普遍,例如,同样是酸,盐酸,硫酸,硝酸具有许多相似的化学性质,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在讲解,分析这一类物质时,前后呼应,把共性和特性加以列举,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举一反三,效果一定要比不加联系的单讲好的多。

对比教学,即讲授化学特性相对应的物质,例如酸和碱时,通过分析截然不同的现象和结果,和其相互之间的中和作用,强调各自的特性,产生记忆上的相对强化,以求加深的效果。

采用比较的方式其实也是一个将知识点相互联系与总结的过程,不论是对比还是类比,都是一个重复记忆,也就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这一方法实际上已经被许多人不自觉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只是没有作为一种经常来加以研究和保持,没有变自发为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