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6 16:0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音乐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音乐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中学音乐创造审美情趣

九年级的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具备敏感细腻的心理特征。相比之下,女中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更趋向自然纯真。她们喜欢美的旋律、追求崇尚美的感受,渴望体验美的真谛,更愿意成为美的少女。新的教学大纲也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用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音乐空间。

一、让中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中的几种形式”,因此重点放在“形式”上。教师从众多的流行音乐形式中挑选了四种具有代表性、易懂性、时尚性的音乐形式,它们分别是“节奏布鲁斯(R&B)”、“说唱(RAP)”、“摇滚(ROCKROLL)”和“电子音乐(ELECTRON)”。

本课全部教学内容来源于相关书籍查阅、网络下载、日常音乐知识的积累。在某种意义上,本课可以定格为一节“音乐实验课”。

二、教学设计:本课教学环节设计以清晰、简洁、趣味性参与性强为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学、自习、自创的综合能力。 流行音乐中四种形式的音乐渊源、音乐特点、构成规律的讲解、分析、辨别,学生相关参与活动贯穿始终。

三、教学方法

1、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前、课中、课后都贯穿学生的各项参与活动。如:课前将学生分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收集;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即兴创作音乐形式,理解其特点;课后的讨论等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挖掘她们的创造、创新思维潜能,理智地欣赏鉴别音乐。

2、大量有趣丰富的影音资料,错落有致地安排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省略/Soft/Index.asp课件中,不仅为概念的讲解、举例提供了方便,而且更突出了知识的条理性,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增加教学密度,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尽可能地把较先进的音乐设备带到课堂上,与教学常用乐器相结合,进行演示,使一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立体真实。如:R&B音乐要素构成的分析、RAP的即兴创作、电子音乐是通过什麽乐器实现的等等问题。学生从中可以真正体会到音乐的多元快速的发展,大大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的知识,使课堂更加富有现代气息。

四、课前准备

1、在校园中以采访的形式提出关于流行音乐的相关问题,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并摄制成影像。教师根据本课音乐知识需要,个人摄制教学用演示影像。

2、课前,将作课班分为四组,学生选择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

3、制作本课教学省略/Soft/Index.asp课件及相关教具。

五、教学过程

通过介绍流行音乐中的四种形式,从发展进程、基本结构、音乐要素等角度分析各形式在音乐中的典型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辨别鉴赏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

教学重点突破的方法:讲解演示比较列举即兴创作分析 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 具:自制教学省略/Soft/Index.asp课件音乐设备电脑投影黑板钢琴。

a教师播放在校采访的录像: 关于流行音乐的一些问题及学生们的回答情况。学生看后可以进行讨论,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b学生们按照预习作业划分的小组坐好,准备出预习作业。观看录像,观察其他同学对流行音乐的理解,结合自身观点,发表看法。

按组的划分坐好,准备出查找的资料通过课前的录像采访,深入到学生中间,观察她们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并给同学播放。观看的学生不仅感到亲切真实,更激发了她们的求知欲望,在新课导入时就已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了。 课前已划分了小组,对本课中即将出现的四种音乐形式进行资料查找,培养学生预习自学的习惯。

1、 提问:R&B音乐的起源?R&B在音乐表现上有什麽特点?

2、省略/Article/Index.asp总结:(电脑演示)

起源:R&B(Rhythm and Blues)中文翻译成:“节奏布鲁斯或节奏蓝调”。它原是一黑人的流行音乐,最早R&B是Blues和Jazz的混合体,是从慢舞转向节奏舞蹈的雏形音乐。

特点:R&B体现了显著的节奏或节拍,另外它的旋律也交代的很清晰,往往听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R&B已成为乐坛宠儿,当然现代的R&B又混入了别的音乐的元素。

R&B音乐的基本结构:布鲁斯的音乐元素+强劲的节奏。

3、教师发出印制的歌谱,带领学生进行视唱。教师利用音乐设备加入节奏的伴奏部分。播放本段旋律的原版演唱。以组为单位,根据个人查找的资料,回答教师的提出的问题。不同意见可以讨论。

听讲、观看演示、思考、分析、记忆R&B音乐为当今比较流行的音乐形式,且学生们听到的机会很多,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为学生们介绍这种音乐形式之前,可以将英文书写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相关了解字母代表的意思,有利于音乐结构的理解。学生先进行预习作业的反馈,教师给予省略/Article/Index.asp总结,有利于知识的理解记忆。通过介绍音乐形式的起源和特点,引导学生确立此种音乐形式的音乐元素及基本构成。把简单的旋律给学生视唱,加入强劲的节奏,恰好是R&B音乐的基本构成模式。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R&B音乐的特点。

课堂省略/Article/Index.asp总结:

1、 听辨音乐形式。

2、本课学习的四种音乐形式。

3、引导学生真正认识优秀的流行音乐,关心好的流行音乐作品。

第2篇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中多种教法的运用、学法的指导,都应围绕教学目标逐一落实。为了使教学过程更有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设计的“标准”,即新版音乐课标中对音乐教学的总体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音乐课要“听音乐”。不论是唱歌课、欣赏课,还是综合课,提倡的都是从“听音乐”开始,将“听音乐”作为各个环节的衔接,直至在“听音乐”中结束课堂教学。要达到有效地聆听,就应该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模仿、探究、合作。这样音乐课不会再演变为“语文课”,因为学生在聆听音乐、体会旋律起伏、了解乐句划分、比较创作手法中感受作品的艺术和文学魅力;不会再演变为“历史课”,因为学生在跳跃的节奏中、变换的速度中、色彩纷呈的调式中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更不会再变为“数学课”,因为学生在丰富的音响中、交织的和声里、美好的情感体验中认识乐谱、唱准音高、分析曲式和理解调性。

音乐课要“全参与”。学生是音乐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环节、实践活动都应“面向全体”,同时在课堂实施中强调“全参与”。同时,通过及时的教学反馈可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择其潜能而开发之,择其特长而培养之,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音乐课要“有审美”。音乐新课程中最突出、最重要的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有审美”,具体做法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寻求“立意美”,让作品蕴含的寓意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感染他们的心灵;在课堂起始的导入中创设“情境美”,借助环境的力量,使学生置身在美的情境中,让美好的情感自然而然地由心而生;在歌声中品味“音韵美”,指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恰当处理速度、力度,科学用声,准确歌唱;在选择作品时除了把握“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以外,还要关注四点,即作品应该优秀、经典、典型、简单。

有效分析学生学情

要关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要分析清楚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已知是哪些,有哪些属于未知却又是应知应会的。

请看这样的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们在音乐和文化知识方面的积淀都不是很深,对音乐相关知识也是了解甚少,器乐、声乐等方面更是没有基础,尤其现在的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知道的不多。”这段表述中的“积淀不深”“了解甚少”“知道的不多”都过于简单。应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说明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是什么,已掌握的技能有哪些,且程度如何。

将学情与教学目标内容结合。有效的学生情况分析能够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能够成为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助力器”。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分析呢?一节课题为“《京腔京韵自多情》――初中三年级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设计中,学生情况分析是这样的:“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学生,在对学生进行的《曲艺学习调查问卷》中显示:1.1%的学生听过、看过京韵大鼓或其他北京地区的曲艺;2.9%的学生知道骆玉笙;3.1%的学生知道《四世同堂》这部作品;4.1%的学生比较喜欢北京地区的曲艺音乐;5.9%的学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以上数据说明,受外来文化、媒体传播的影响,绝大多数青少年对身边传统的说唱艺术少有接触,缺乏了解和关注,因此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不浓厚,针对此现状,教师有必要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授,有必要对传统说唱艺术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加以引导。”不难看出,教师充分结合了课题内容,揭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真实、有效的学生情况分析。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这样的等式关系: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学目标=谁+用什么方法做什么+做的程度。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含谁、用什么方法做什么,以及做的程度如何。这些都是组成目标的核心成分。制定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人本目标,是教学目标制定的最高境界。

目标要具备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如这样的表述:“感受聆听音乐作品,对小步舞曲产生兴趣,感受歌曲与原作所体现出的不同音乐情感,并被作品欢快的情绪所感染。”教师用了“产生兴趣”“感受不同音乐情感”和“被……情绪所感染”的层进表述方式,不仅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切实可行,易于实现。

目标要避免单调性和盲目性。在目标中反映出的教学内容要既是学生能够完成的,又是丰富多彩的;既有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美好生活的情感的体验,又有对学生已有技能的检测和继续提高的新要求,并始终遵循从三个维度的不同层面确立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避免目标走向单调。

目标确立要关注学生主体,而不是个别学生的目标。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实际确立目标。只要在目标中的情感体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方面分别体现由浅入深的过渡性和层次性,就可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总之,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量”出教材和学生的“体”――认真、有效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裁”出高效、优质的“衣”――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在有实效性的基础上,更具有创新性,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内涵。

专家点评

杨德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东直门中学的课程体现了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整体设计课程,一体化实施,并使课程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提升。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引进输出等问题,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第3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学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教师法》、《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的颁布,对承担提高劳动者素质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师的基地,它以培养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为目标,为了真正实现其培养目标和规格,音乐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技能训练,声乐教学技能又是中学音乐教师重要的教学技能之一。然而,从对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调查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较好,演唱能力较强,而学生的教学技能却很差,普遍反映为学生参加工作后,对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不适应。其主要原因是,高等学校音乐教学与中学音乐教学严重脱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实践证明,目前那种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和演唱技术,忽视对学生教学技能培养和训练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在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引入微格教学,不仅对教师授课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而且对每种教学技能的训练内容、范围、效果和质量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教学技能的培训和评价更具有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可操作性。更加突出了教学技能的训练,化了教学技能训练。因此,对声乐教法课程进行微格教学研究,对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对培养一批具有现代化、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教师队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设计

(一)微格教学的概念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它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学习,它是建筑在教育理论、视听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

(二)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控制原理。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思维情感和行为上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发生改变的明确阐述。教学技能则是为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技巧。在微格教学训练时,训练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针对任何一项简短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受到教学目标的控制,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师范生又必须熟悉掌握和灵活运用教学技能,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和技能训练目标控制教者的教学活动,控制媒体的选择和组合,控制教学过程的结构模式,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规范学生学习评价的标准。

2、要素分析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把教学传播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构成这一整体的各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教学评价等)及其复杂的制约因素和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分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传播效果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索,从而确定富有成效的设计教学方案。

3、优选决策原理。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对教学而言,没有任何单一的策略能够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各种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最好的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教学目标的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达到特定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考虑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优选出根据实际情况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力争使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于特殊的教学情境。

4、反馈评价原理。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它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也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教育传播理论认为,反馈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价,对自己的传播行为作出改进。在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设计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

(三)微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教学目标:在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

2、教学过程: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条件,教师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步骤。

3:教学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结束时,如何获得反馈信息,以评价教学效果。

(四)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评价微格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微格教学时应依据声乐教学法课程的总的教学目标,结合微格教学训练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微型课教学目标,通过微格教学逐一实现微型课教学目标,从而逼近和实现教学的总目标。

2、教学内容: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时,虽然只是通过某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但是,这一特定的教学内容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教师应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分析教材体现出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使教师掌握分析、研究教材的方法。

3、教学对象:通过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获得学生集体及个体有关知识基础、认知特点、智力水平、演唱技能水平等各种背景资料,作为微格教学设计安排的依据。

4、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以及记录、储存、再现信息的各种资源的媒介。教学媒体的选择不但依赖于每种媒体的特性和功能,也有赖于教学系统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教学内容是媒体选择的重要依据,对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选择直观的媒体。对比较直观的教学内容要选择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媒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认知水平来选择媒体。

(五)微格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原理、微格教学的设计依据,结合音乐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特点和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设计出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程序(流程图1)。

图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流程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的实施

(一)微格教学的实施程序

为了更好的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进行控制,根据微格教学的设计程序,结合声乐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流程图2)。

(二)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阶段划分

为了更好地对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我们把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每个微格教学阶段都确立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微格教学前指导教师对微格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该项微格教学阶段应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并对该阶段微格教学的作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提出要求。通过微格训练有95%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微格教学。指教者(学生)严格按照微格教学程序和教学阶段,认真准备每次的微格教案。

第一阶段、教师讲解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语音、语调、语气、音量、语速、节奏等教学语言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朗诵歌词、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能力。第二部分为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讲解的结构、语言清晰流畅、使用例证、形成连续、进行强调、反馈等讲解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时采用讲解演唱作品、分析曲目、讲解演唱技法的形式,运用演唱法、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来提高学生讲解技能能力。

图2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步骤流程

第二阶段、声乐专业技能训练阶段:该阶段又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范唱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正确范唱、错误范唱、夸张范唱等培养目标。第二部分为伴奏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即兴伴奏、固定伴奏培养目标。第三部分为声音辨析技能训练。教师制定出共鸣腔体使用、声音运动方向、发声状态、气息的运用、咬字吐字、歌曲情感、演唱歌曲整体性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微格训练的形式,从生活中各种感觉提炼出歌唱感觉、正误对比、自我感觉、形象比喻、模仿、讲解与范唱进行声乐专业技能微格训练,运用比较法、演唱法、伴奏法、例证法、述说法、谈话法、演示法、示范法,采用迁移式指导法、点拨式指导法、矫正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兴趣式指导法进行微格训练,提高学生范唱技能、伴奏技能、声音辨析技能的指导能力。

第三阶段、教学控制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教学组织、教学容量、教学时间、教学节奏等控制技能培养目标。训练方式:采用小组课、个别课微格训练的形式,提高学生教学控制技能能力。

第四阶段、说课技能训练阶段:教师制定出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的“说课”能力的培养目标。采用分组“说课”微格训练的形式,运用述说法、谈话法、论说法进行“说课”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说课”能力。

(三)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与评价

1、成立微型课教学班:对温州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2002级80名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分班,教师讲解技能训练、教学控制技能训练、说课技能训练微型班由5-7人组成,声乐专业技能训练由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进行微格教学,学生在技能训练的不同阶段,根据该阶段技能的训练目标,学生轮流扮演教师讲课。

表1声乐教学法课程微格教学技能评价一览

表2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教学技能综合评价得分检验一览

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学科价值; 落实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90-01

小学音乐教学有学科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音乐学科价值的落实。所谓学科价值落实,是指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要让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成长力量。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提升价值观念,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关注音乐本体价值的落实;优化教学引导方法,关注音乐规律的探索;拓展教学实践活动,关注音乐美学表现。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展开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全面塑造学生音乐素质创造条件。

一、创设教学情境,关注音乐本体落实

音乐学科美学因素众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音乐本体价值的落实。所谓学科本体价值,是指音乐学科蕴含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等多种情感思品要义因素的综合。小学生对音乐学科有特殊爱好,教师在教学时,要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进行深入调研,探知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抓住文本生本思维对接点,才能科学整合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针对性,深度挖掘学生音乐价值要素,塑造音乐感知能力。

《拍拍踏踏》这首歌曲是一段体歌曲,作者抓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把歌曲和拍手、踏步结合起来,目的是营造欢快、热烈气氛,渲染快乐就是这首歌曲的本体情感价值。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观看歌曲视频片段,然后教唱歌曲,并给出动作设计,让学生在具体学唱时配合动作演绎。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学生深受感染。特别是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肢体动作,让学生边唱边动,在律动中学习歌曲,提升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获得的学习感知丰富了,音乐本体价值得以有效落实。

二、优化教学引导,关注音乐规律探索

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引导启迪活动,帮助学生实现情感认知的全面升级。小学生音乐感知基础较差,对音乐美学价值理解存在局限性,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引导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课堂教学引导效率。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为学习基础、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学生呈现群体特征,不同群体学生对音乐价值感知处于不同维度,教师在制定教学措施时,要具有分层教学意识,根据不同群体学生实际作出个性化设计,提升教学适合度,这对提升课堂教学覆盖面有重要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时,要注意音乐作品内在规律的探寻,这对提升学生音乐情感价值观有重要作用。在学唱歌曲《紫竹调》时,教师对歌曲进行解读引导:这首歌曲是江南流传的小调,小调是民歌的一种,指的是民间歌舞小曲。具有较强地方特色,表现的是地方文化特质。大家还知道哪些小调呢?不妨进行讨论,说说你对小调的看法。学生立刻展开集体讨论,对自己掌握的小调进行展示对比,形成独特情感认知。

教师通过点拨引导,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讨论小调的实际应用,以及小调蕴含的地方文化要素,通过民风民情展示,获得音乐作品的情感认知。《紫竹调》是一首民歌,学生从小调角度展开探究,很快就找到情感价值观突破口。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大家对各种小调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这些小调都具有相似点。对音乐作品内在规律进行探索形成的学习认知,自然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维度的本质提升。

三、拓展教学活动,关注音乐美学表现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通过多种实践训练,才能铸就较强学科认知能力。音乐作品感知包含众多维度,情感认知、价值观成长都是音乐教学重要目标,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经历,才能对音乐作品内质美学要素形成切实认知。因此,教师要注重音乐实践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训练,挖掘音乐作品内质要义,形成音乐情感价值体验认知。

在学唱《好孩子要诚实》时,教师范唱时,利用柯尔文手势辅助,让学生跟唱,并要求学生自由设计辅助手势动作或者增加一些敲击伴奏辅助。学生听说可以自由设计动作、增加伴奏,积极行动起来,很多学生开始手舞足蹈,课堂教学呈现活跃气氛。教师让学生自由设计动作和伴奏手段,给学生带来重要启迪。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展开学习探索。这本身就是情感价值体验经历。让音乐作品内质情感因素与学生真实情感实现有机融合,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当然是丰富的、全面的。

小学生对音乐学科特别敏感。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性。特别是在教学目标设置时,要关注目标三维性。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时,不仅要强调学生音乐认知、音乐技能培养,还要认真落实学生音乐价值观审美观培养措施,为确保音乐课堂教学高效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第5篇

音乐课,看似是内容丰富,但在具体听赏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根本不能沉下心来,深入文本,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能调动起来,学生学得很被动,上课的效果显得沉闷、学生缺乏兴趣。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23-01

1 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1.1 单一听赏型:

单一听赏型,即教师仅凭音响资料,整堂课以一种听的方式来开展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型。这种单一的课型缺少教学的艺术,课堂上缺乏互动性、趣味性、探索性,死气沉沉,更谈不上激活思维与激感,不符合普通中学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原则。我们将这种教学视为一种主客体无交流的教学。主体,即我们的学生,客体,即我们欣赏的作品。在课堂教学中,视听条件再好,我们可以强化认知,主体会受到一定的感受,但是主客体无法交流情感。在这种教学活动中,语言替代音乐的现象往往以师生,学生之间语言交流的形式出现。音乐教育的实践证明,主客体无交流欣赏教学的教学效果甚微,其原因是客体(即作品)对主体(学生)仅仅是通过音响或媒体图像产生单向的情感影响;由于主体(学生)受到年龄、文化、社会生活的体验等等的限止,而音乐艺术是时间艺术,瞬间即过,因此音乐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是模糊的;情感方面的震撼是浅层次的、短暂的。尽管如此,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主客体无交流欣赏教学仍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1.2 语言替代型:

“语言替代型”,顾名思义即以语言替代音乐,整节课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犹如语文课一样,与上面的单一听赏型形成两个极端。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音响在时间中展开,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习惯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绝非是用确定性很强的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的。那种以语言替代音乐的音乐欣赏教学其效果充其量只是诗歌、散文、故事即语言给人的感受,这样就完全不符合音乐欣赏审美的规律。

1.3 教师“越俎代庖”型:

我认为课堂师生角色关系要和谐。这里又遇到了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谁是主体”的问题,就像“鸡与鸡蛋”的问题一样难辩是非。总之,协调好师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角色很重要。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急忙公布谜底的做法,不仅使课程失去了趣味性也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教学效果不佳。

2 我对音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出现的误区所持有的看法

对学生而言,教师在欣赏音乐作品前适当的引导是责无旁贷的。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以及作者创作情感,让学生在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之前就带着一种注意与期望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教授的对象是十四、五岁的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独立认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都在这一时期从幼稚趋于成熟。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其教学设计决不是用连环套似的操作程序来控制学生,而是致力于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是一种宏观调控。它只需要在总体上构建合理的框架,并明确师生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而具体过程则留待课堂上灵活处理。它必须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填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应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情。因此,我们可多多引进其他学科在教学上的好方法,多多有意图地挖掘姊妹艺术的联系,多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指导,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如何整合教材从而更好优化课堂等。

3 如何避免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误区

3.1 扫除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的技术障碍。

这些障碍并不存在于艺术作品之外,而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它们可能是学生对一些音乐要素未能掌握导致的。对于学生来说,音乐要素中调式,调性,和声以及曲式结构相对而言难以掌握些,而音色,力度,速度,旋律等则相对容易被他们感知。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初二的学生情况也是一样的。虽然,他们已经接受了从小学到初一年级,近七年的音乐教育。但是,每当听赏完一个音乐作品后,他们能反馈的往往还是作品旋律好听或不好听,节奏快或慢,给人以喜、怒、哀、乐中的那一种情绪,稍好些的会告诉你,该作品的演奏使用了什么乐器。然而,他们通常不能解释为什么这样的旋律进行会好听,一些特殊的节奏型是怎样在作品中制造情绪的,为什么不同的配器会产生出不同的音响效果,还有怎样进行正确的联想与想象而不是漫无目的的遐想。

3.2 有意图地挖掘音乐姊妹艺术的联系。

尤其是初二的艺术(音乐)教材,其中的每一个单元几乎都包含诗歌,绘画,舞蹈以及电影板块。为什么要有其他艺术形式的欣赏呢?它们之间有联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原始艺术中,音乐、舞蹈与诗歌就是“三位一体”的结合体,是一门艺术。中国的戏曲,就是文学、歌舞、说唱表演的结合,同时吸取了美术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电影艺术更是结合了摄影、文学、戏剧表演和美术、音乐等多种因素。

3.3 以乐为本的原则。

第6篇

关键词:初中音乐 教学创新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10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对于初中音乐教学工作而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广大音乐教师应当紧贴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脉搏,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开展认真的反思,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够完善之处进行改进,对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薄弱环节开展优化,以创新的理念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让初中音乐教学工作迈入发展的快车道。笔者长期从事初中音乐教学,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将进行简要论述。

1 创新教学设计理念,兼顾学生情感因素

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中,教学设计一般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唱法技巧的点拨,对于学生的情感因素关注度较少。众所周知,初中生正处于13-17岁年龄阶段,进入了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加敏感,思想与心理特点对教学工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在教学设计环节充分关注这一点,并加以有效运用,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提高教学成效。笔者在音乐教学设计中,从三个方面入手兼顾学生的情感因素。

第一,在教学设计中多倾注激励性原则,凡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送上表扬激励,特别是对那些平时学习音乐表现一般的学生尤其重要,在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兴奋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和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

第二,教师在音乐教学设计中要兼顾到不同能力与基础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因为自身先天条件、对音乐领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部分学生学习音乐难度较大,容易产生自卑和封闭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通过设置不同教学要求的方式,降低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难度,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提高积极情感系数。比如,笔者在课堂上请学生说说一个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绪,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就有难易,或者说回答问题的层次就有深浅,那么这时候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引导方式。

第三,教师还要在教学设计中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状况,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如离异家庭的孩子等等,这些孩子的心理往往容易受伤,或者比其他孩子敏感,因此,在教学之中及时干预和渗透思想引导,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注意力转移到音乐学习之中。

2 创新音乐教学设备,提高课堂生动程度

教学手段的更新在教学成效提升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音乐教学更是如此。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初中音乐教师不注重在教学手段方面的更新,既与教学理念不够创新有关,也和教学投入不足有关。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初中音乐教学手段也得到了更新与升级,在提高课堂教学生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补充大量和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创作环境与历史的了解,增加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许多音乐作品的主题、意境理解需要结合创作者的生平、创作的时代经历等方面内容,教师是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进行查找与展示,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品内涵,有助于教学成效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求,已经不能够满足于教材本身,必须适当补充教学内容,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其次,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演唱技巧技法的反复演示,巩固学生的模仿成效。比如在学习一首歌曲的时候,通过聆听和欣赏不同明星的演绎,学生也许会模仿他们的发声,也许会感受到来自不同的情感体验。老师在进行了演唱技巧技法的示范之后,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生动的示范,减轻了教师的压力,也能够保持较为标准的、多元素的示范。

另外,笔者还借助多媒体手段的帮助,向学生播放了古今中外、各种流派、多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在赏析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展示器乐的图片,视听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遨游。这不仅拓展了音乐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促进初中音乐教学成效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3 创新课堂组织形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单向、沉闷的音乐课堂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与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改革要求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调整,以创新为动力,打造更为生动高效的音乐课堂。

首先,笔者在学生角色方面进行了调整,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参与教学互动、体现主体地位的角色。笔者在演唱技巧技法的点拨之后,更多的时间是安排给学生自己去巩固练习,这样的学习训练环节是放在合作小组这样的载体之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指点帮助,寻找技巧技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改进。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寻找自己在音乐技能技巧训练方面的不足,还能够培养协作精神,提升实际训练成效。

其次,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乐理的理解、技巧的训练方面,不搞一言堂,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可以自由表达,相互之间观点不一致的可以进行辩论,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研究氛围,能够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另外,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组织一些学生走上讲台,代替教师进行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形式较为新颖,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讲解、示范与经验介绍,更具指导性作用。

4 创新校本课程内容,传承地方音乐发展

校本课程是对现行教材体系的有效补充,也是整合地方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应当得到各学科教师的重视。在初中音乐学科中,教师不仅要面对教材中规定的知识点与技能技法,还应当将目光拓展开去,关注社会生活以及历史文化,关注本地区在音乐方面的优良传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音乐文化,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对音乐教学进行补充与完善,实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与传承地方音乐发展的双重目标。例如,海门山歌、吕四船歌、海安花鼓在当地具有深厚的民间音乐文化底蕴,这几种艺术形式在广大农村广泛流传,许多反映社会生活与时代变迁的节目就是用这些形式表现的,是群众文艺中重要的载体。学生从小耳濡目染,非常熟悉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甚至有些学生还有一定的基础。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精心搜集了本地区较为典型的几个视频,如《吕四渔民号子》、《海安花鼓》等优秀作品,作为音乐教学补充内容,组织学生欣赏,学生的兴趣明显高涨,有的同学认为,我们随便唱唱的歌曲,也能走进人民大会堂?学生感觉非常骄傲和自豪。在看到《海安花鼓》这段精彩的视频时,学生更是兴奋不已,因为我们当地的舞蹈能够跳进奥运会的开幕式,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知道,这样学习是对学生情绪的一种放松,教学自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例如,在欣赏当地青年学者的《崇川丝竹八景》,很多同学看呆了,原来我们当地还有如此美的景色,还有如此深厚的人文底蕴。借助于校本课程的形式,学生增进了对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汲取了许多民间艺术的精华,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一定要注重理念创新,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优化与调整,以此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服务。音乐教学工作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具有高雅情趣的人,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孙婷婷.让音乐的“泉水”尽情流淌――浅议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0,(17).

[2]张辉.新课改呼唤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行为的全方位转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3).

[3]葛锋英.音乐课教学法创新之我见――中小学音乐教育篇[J].青年文学家,2010,(9).

[4]陈静.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艺术浅谈[J].教育教学论坛,2010,(10).

第7篇

一、优化情境创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音乐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艺术。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更多内驱力。教师对音乐学习内容进行生动讲述、利用音乐故事进行引导、播放音乐作品进行情感熏陶、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等等,都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高中生有一定学习认知能力,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感较强,但学生毕竟心智不够成熟,教师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然不可或缺。学生学习情趣一旦被激活,课堂教学自然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建立音乐认知体系创造良好条件。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作品介绍,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视频,学生听得很专注。教师将歌曲歌词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内涵。教师继续播放歌曲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教师给出问题,歌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特点,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展开讨论学习。从教学多元设计来看,教师能够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利用多媒体展示歌曲,并通过诵读歌词,设计相关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感知音乐作品情感因素,从而形成学习动力。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常常从旋律开始,如果教师能够从不同视角展开渗透,势必能够提升学生认知维度。

二、优化教学引导,激起学生认识共鸣

优化教学设计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考量,课堂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训练、教学评价和教学小结等环节,都需要展开设计优化。特别是课堂教学引导方法的优化,应该是音乐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的关键。首先要注意新旧认知的衔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都是从旧知基础上展开的,教师要注意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对音乐内涵进行多元解读。其次是注意优化教师示范方式,音乐教学中的教师示范引导非常关键,教师亲自演唱、演奏,比多媒体展示更直接,给学生的感觉会更亲切。最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模仿和创造相结合,音乐学多从模仿开始,教师要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音乐感知。欣赏蒙古民歌《辽阔的草原》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组蒙古民族风俗方面的图片,并让学生对图片内容进行感知讲解。蒙古民族善于射箭、赛马、摔跤,特别是蒙古歌舞表演,能够给人带来丰富的美感认知。教师播放歌曲《辽阔的草原》,学生根据歌曲开始试唱,课堂内学习气氛渐浓。教师对蒙古民族风土人情等内容进行生动讲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民族的豪爽、淳朴、热情、粗犷等气质。为提升课堂学习气氛,教师邀请两个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演绎活动。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给予伴舞。课堂教学被推向。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蒙古民族特有精神品质,为歌曲学习奠定感情基础。特别是教师进行示范演绎,并让学生伴舞,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热情。

三、优化训练设计,实现学生认知升级

音乐作品呈现个性品质特征,学生对音乐内质的理解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具体优化引导时,要注意对课堂训练任务设计进行优化。学生音乐基础、音乐感悟、音乐学习效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设计不同训练内容,并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音乐认知,实现学生音乐认知的自然升级。教师还要对课堂训练方式进行优化设计。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合作训练、小组内展开演绎活动、班级内进行展示演出,这些训练方式都可以进行尝试。高中生参与课堂演绎活动的意愿并不是很强烈,教师要注意进行积极发动,多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贯彻新课改理念,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诉求和发展规律。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取不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良好学习品质都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柴建忠 单位:天水市第五中学

第8篇

[关键词] 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99-1

音乐课堂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和完成音乐教育这一任务的主阵地。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的教学,音乐课的教学结构自当追求艺术的设计。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中学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那么中学音乐教学就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情感、思想、意志、性格等等。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最能打动人,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如果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的教学,那就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学生在走进我们音乐教室之前,不仅已经接触了大量的音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音乐审美趣味和修养。仅就这一点而言,将音乐课简单的当成传授音乐知识技能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凭着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充分地吸引学生。音乐教师必须从一个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转变成为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真正深入地和学生对话交流,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生活。因此,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就是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在课堂中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达。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存,使他们自始至终地处于发现、探索、创造艺术形象及表现、享受音乐情感的活动中,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要学为想学,变学会为会学。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多媒体的演示功能

多媒体技术就是把声音、图像、文字、动画、影像等各种信息载体集成一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和传播信息,使对象处在接受和处理信息的最佳、最自然状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教学都显得比较枯燥,特别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总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把抽象、深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同时,能很好的帮助教师接受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并做出最快捷的反映,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四、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作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以使问题切中要害。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为最高培养目标,不是由教师把关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或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

第9篇

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何进行启发引导,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师应把整堂课的内容当作一台节目贯穿起来,以其清晰的思路,准确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多种方式巧妙地引导每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一、导入部分的设计

一节堂课中,好的开头至关重要,它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著名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那么,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深入吃透教材,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设计导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开门见山,猜谜语,游戏,肢体表演等。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学生就会不知不觉的对后面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导入部分的设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

二、提问的设计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情况的一种反馈方法。当今,中学生具有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轻信和满足于教师,家长和书本上的意见,结论,他们想独立地、批判地对待一切。因此,巧设疑问,既是教师发现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信息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个好方法。

三、教学的设计

戏曲理论家贝克说:“不论是用动作、对话、手势还是用思想(直接表达,暗示)表现出来,总能在观众中产生一场一幕或全剧的最强烈的感情震撼。”在音乐课中的位置也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在音乐课的教学设计中,应根据需要,精心设置一节课的的出现。

四、结课的设计

结课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切不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结课的好坏,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一个标准,优秀的老师都会很讲究结课的处理。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参与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高年级不爱动,有时表演起来也会难为情,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选择一些活动范围小,动一点脑筋的活动,目的是提高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在声势训练中,高年级同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一节课之间或中间,选一些声势训练让高年级的同学做,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就会高起来。并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如:让学生左手匀速的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的互有牵制和干扰。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也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无论是演奏,合唱,还是合奏,重唱等活动,常会遇到声部间多种不同比值的节奏关系。个人双手操作方式与他人合作都需要具备这种既能各自独立,又能互相协调的能力。

第10篇

聆听音乐,引起一种情感的自然反应,由此而产生的审美倾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以美育为基本属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育、教学形式与过程中同其它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别,更注重师生双方共同审美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音乐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就是情感审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过程,这个过程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艺术审美过程,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中,“以生为本”的角度,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享受音乐艺术的天地。

音乐教学只有不断体现美的过程,才会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美好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

一、教学设计美。经过无数次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每个老师都会有自己喜欢的和独特个性的教学设计的风格与方法,课前认真设计,是为了上课更加精彩。因学科特点,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感悟,更多地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和情感体验程度,并“以审美为核心”,着重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拓展教材”,是我设计《印象・法国》这节课的核心,将音乐艺术拓展到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文学艺术;聆听音乐、分析音乐、感受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每一个环节:浪漫主义时期及印象主义时期的音乐感受。

二、课堂氛围美。氛围是指笼罩着某个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情调。要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美,还能使教与学主体双方产生情感上的交融和思想上的共鸣。音乐教学课堂的氛围美应该是:轻松、愉快、不松散。作为一名教师,课堂里还应该是充满感情与激情的,发自内心的爱,给学生亲近的感觉;善于笑,用笑容感染学生,你的真诚,会让学生积极大胆参与到课堂实验中,课堂因此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爱与美的教育思想,正如给了学生一道美丽的风景,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三、课堂“生成”美。音乐鉴赏课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老师担心教材内容太深,学生听不懂,所以老师“讲解”的时候多过学生的“思考”。争对这一问题,我在备课时几乎将所有的教学环节都作了设计意图,同时考虑每一环节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如设计的问题,就可能有许多种回答)。我上课特别喜欢学生出现种种“意外情况”,老师解决”意外情况”,一是肯定老师的应变能力、知识面广,二是说明学生真正在“学”,同时有许多“资源”就此生成,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热烈。如:在进入印象派音乐学习时,我并没有立即给学生“音乐描述”,只是推出了一幅画和一段音乐,将音乐信息传递给学生,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们迅速地在综合的环境氛围中进入他们自己的艺术想象中:少女在湖中、少女在遐想、少女在回忆……通过一段音乐,引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吸取了艺术的精髓。

四、语言艺术美。语言美是音乐课堂教学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语言是师生交往的第一要素,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喜爱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也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音乐课堂教学语言美首先要求教师语言的准确、简洁、精炼,并且还要易懂,在此基础上力求生动形象,在介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用音乐塑造的人物形象时,《卡门》的野性、《天鹅》的柔美、《斗牛士》的自信等等,老师言简意赅的语言,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音乐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时间艺术,它不像文学、绘画,可以通过视觉去感受,进而获得美感,它完全靠听觉去感知,是一种音响效果。音乐的语言是音响、节奏和旋律,通过这些语言间接地描绘画面、塑造形象、表达感情。音乐艺术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这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师必须把这种“美”传递给学生,让他们懂得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脱离了“美”,音乐艺术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再好的教育也只是空谈。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首先必须注意音乐审美鉴赏知识的教育,因为审美感官需要文化修养,借助修养才能了解美、发现美,从而才能在音乐鉴赏学习的过程中无时不在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审美心理结构、审美价值取向的教育。音乐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引导学生对音乐美产生情感体验、产生与音乐美相一致的情绪状态,引起情绪的激动,情感的共鸣;另一方面更是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和自己内心情感的表达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及音乐审美情感的表达,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信经过老师们不懈的努力,中学艺术教育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音乐提出的要求是:高中的课程当中音乐是必修的一项,是高中阶段实施德育美育的重要途径,高中音乐课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具有时代性和教育性的教学工作,达到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升。作为高中音乐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热爱,鼓励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音乐与人生相结合。

一、优化教学程序,增强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1.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2.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3.结尾要愉悦

俗话说:“好聚好散”吗?好的开端很重要?,结尾更重要.老师要巧妙的设计下课前得几分钟?,争取让学生能有你‘好结尾’的魅力吸引他们愿再来光顾音乐课!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等。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三、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作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以使问题切中要害。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四、及时反馈,激励进取

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方法。教师的任何反馈对学生来讲都是评价的含义。教师如何进行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的反馈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只有在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并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作指导的前提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才符合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才能使高中音乐教育达到哺育优秀听众,增强审美情趣,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3.3.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体验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87-1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说过:“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也就是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审美感受力。”在音乐艺术中,我们应通过哪些途径来提高审美感受力?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聆听中发展审美体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以悦耳动听的音响来影响人的情感,发展听觉也是发展一切音乐的基础,离开了声音,音乐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聆听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也要体现音乐性,用音乐说话,变换各种方式让孩子多听,多想,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当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其次,在活动中发展审美体验。在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就是体态律动。他认为:“人类的情感是音乐的来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体律动表现出来的”,因此,音乐学习的起点应是人的体态活动。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内容中也包含着基本形体动作教学。所以用身体的协调动作来感知音乐,也是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幼儿园和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游戏化的授课模式,重体验轻讲解的教学设计。感受到孩子们愉快、轻松的学习状态以及他们在音乐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良好乐感。我反观自己的初中音乐课,孩子们的笑声少了,歌声轻了,甚至他们的乐感仿佛也退化了。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解音乐时间过多,学生音乐体验活动较少而且体验方式单一。怎样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出既生动有趣又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音乐体验活动是最关键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大多数不习惯律动,或者想动又不好意思动。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参与音乐活动。

一方面以学生熟悉的知识技能为切入点,让学生轻松参与其中。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以节奏体验活动作为突破口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起始课中,由简单的节奏开始,以同学之间相互打招呼和轮流自我介绍的方式把音乐节奏在学生中间传递,并通过一系列的节奏模仿和配合活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使学生轻松掌握当堂课的内容。在教授九年级的《威风锣鼓》一课时,我设计了一段节奏练习,让学生用筷子作鼓槌,课桌作鼓面,通过同一种节奏的变化配合,由易到难完成了对《威风锣鼓》的简单体验。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演奏加深了印象,丰富了体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入手,他们从心理上能够克服畏难情绪,他们感到轻松就愿意参与,他们感到有趣才能乐在其中!

另一方面在教学设计的细节上下功夫。体验活动倡导要注重环节的设计,把握过程的实施,捕捉有效的互动,一个优质的音乐体验活动还应聚焦灵动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更有着润色、点睛的功效。要想让音乐体验活动在音乐课上“活”起来,必须在教学设计的细节上下功夫。例如在七年级的《春之声圆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我注重教学细节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的开头,我首先教学生走了一个三拍子的基本步伐,在学会之后我为这个步伐配上了三段不同节怕(2/4,4/4,3/4)的乐曲,让学生自己感受、选择出最合适的音乐。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圆舞曲”的知识。学生在体验之后很轻松的就可以抓住圆舞曲的节奏特点,为后面的欣赏打下了基础。接下来出示了《春之声圆舞曲》的两个主题,我根据这两个主题的旋律特点设计了两段以旋转和摇摆为主的律动。同样是我做,学生模仿的方法进行,学生在律动中逐渐加深了对音乐主题的印象,最后完整欣赏第一圆舞曲,学生通过律动很快就写出了曲式结构:A+B+A。

在这次的活动设计中,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是轻松、愉快、高效。在教学设计的细节上我关注了以下两点。首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没有对乐曲的名称、创作背景和活动目的做任何的讲解,我想让学生感觉就是在音乐中做游戏,在游戏中听音乐,学生感到轻松便乐于接受。其次,在动作的设计上,我反复实验、推敲,最终选择了旋转、摇摆这两种动作,一是因为这两个动作本身容易带给人快乐的情绪,二是因为这两个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学生觉得简单便敢于尝试。由于在细节上的重视和设计,使这次的音乐体验活动获得了成功。课后,学生对我说:“老师,今天这节音乐课真好玩!”听到学生这句简单的评价,我知道,我的目标达成了。学生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体会到音乐活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也尝到了写出乐曲结构时的成功和满足。因此,让学生亲手去接触音乐,用身体去感受音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从音乐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真正地被音乐调动起来,再通过想象力,使其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在活动中逐渐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