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辩论赛培训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演讲与辩论培训;学生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06-02
一、引言
近些年为了推进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先后修订了《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和《大学英语课程大纲》。修订后的两版大纲均指出了我国现今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国内学者文秋芳等(2010)通过对全国11所高校2189名文科学生思辨能力的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往往在口笔头表达中出现逻辑性差、表达困难等问题(高一虹,1999)。针对这些问题,两个新版大纲同时指出当今外语教学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要求的提出,国内各个高校教师纷纷撰写论文提出新的课程规划,如任文(2007),刘艳萍(2009)等提出演讲教学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周淑珍(2004),李凤荣(2005)则提出通过各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虽然笔者所在高校也一直举办一些常规性第二课堂活动,如英文歌曲、配音大赛来丰富同学课余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在用英语做交流时,依然存在言辞表达不准确,缺乏创新观点等问题。选的学生在参加省、市和国家级各类英语大赛中也收效甚微。第二课堂活动并未真正成为课内教学的延续,学生缺乏一个课内外相互结合的平台来活跃其思维、拓宽其知识范围,加强其人文素养和提高其思辨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重新定位了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将演讲和辩论课程的建设与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期望能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知识范围、心理素质和思辨能力全方位的提高。
二、二课堂活动和演讲培训课整体规划的必要性
高校英语的课内教学(无论专业与非专业)长期以来强调对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的培训,模仿、记忆、重述都是常用的课堂训练环节,缺乏对思维方式和判断力的培养。广大学生也以通过各类考试,获得不同程度的等级证书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即便有意识的要提高外语的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往往也会因缺乏相关技巧的培训而无法在语言使用层面产生巨大飞跃。此外,二课堂活动如仅仅设计以模仿和背诵为主的配音、朗诵大赛则无异于课内训练,难以做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突破。
演讲辩论培训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整体规划强调在课内(即演讲辩论课)加强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合理安排信息要点、掌握公众讲话技巧的能力;课外为学生搭建相应的实践活动的平台,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保证学生从学习知识到学习方法,从懂得语言用法到会用语言,从学习交际到交际中去的能力不断加强。
三、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为了解决本校学生口语表达方面开口难,内容空洞等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一致讨论认为应将演讲与辩论培训课作为整个体系的中心位置。以该课程所提出的训练目标位依据,设计我们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演讲辩论课为圆心辐射带动各项活动的开展。在课题开展的一年半里,我们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演讲辩论培训的方式。笔者首先在外国语学院英文系作为试点,每周三为学生开设2节有关演讲和辩论的培训课程。授课教师为学院外籍教师,课题组教师与其他3名中教配合辅导学生。培训课每学期为17周,学期末参加演讲测试,合格者会给与创新学分。学生的主体为2、3年级,少部分为1年级新生。整体课程的设置也充分考虑到了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接轨,并为第二课堂活动做指导。
(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首推每年一次的英语演讲赛和辩论赛。演讲赛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行,比赛形式分定题演讲、即兴演讲和现场回答三个部分;辩论赛则在第二学期举行,比赛模式与现今国内举办的大赛保持一致,即采用英国议会制的辩论格局。中教负责对入选选手做进一步的除常规培训外的赛前指导。校内比赛选拔出的优秀选手会被推荐参加自治区及国家级的相关比赛。
(三)开设外教讲座和口语角。课内对学生在公众演讲技巧上的指导无论从时间和人数上都无法满足非专业学生的需求。外教则利用周五晚上时间为校内非专业同学开办西方文化及公众演讲能力的讲座。在省和国家级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则轮流负责在校内开办口语角活动,以自身的经历感染更多同学。无论是讲座还是口语角我们都期望能带给广大同学更多的信息,扩大他们的视野,树立学习的榜样。
(四)开设英语戏剧比赛。国内学者黄源深(2010)曾提出我国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语言基本功的课程应当尽量减少,语言文化知识、思想方法和思辨课的比重则需要加强。这期中就包含对西方经典名著的细读,如莎士比亚作品等。为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避免学生仅仅以掌握语言技能为终极目标,我们鼓励二年级以上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选取莎剧的片段来表演,各班授课老师负责指导和排演。校内选拔优秀的表演小组还会得到外教的进一步指导,在校内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节上公演。2011年优秀获奖者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选拔赛。
(五)建立模拟联合国协会。经过60多年的发展,模拟联合国活动现在已经风靡全世界,形式多样,规模不一,有国际大会、全国大会,还有地区级和校际间的大会。通过在校内组建模拟联合国协会并派代表参加校际交流,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且学会了阅读背景资料,会场上书写大量文件,听取发言、阐述观点。在这样一种体验式活动的过程中,青年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融入外交情景,自觉主动的运用英语进行表达。这种互动性极强的学习经历不但锻炼学生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研究和写作的能力,演讲和辩论的能力,还加强了他们解决冲突、的能力,与他人沟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
四、改革后的第二课堂活动成效
通过将课程设计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机结合,我校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表演和竞赛中,不仅提高了自己语言使用能力,更加强了学习信心。
(一)校际交流和竞赛。2010年1月,我们选派3名同学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莎士比亚”戏剧节。6月份,选派4名同学参加了“外研社杯”和“欧盟-中国友好交流年辩论邀请赛”。4至7月,我校选派10名同学分别参加了在石河子大学和兰州大学举办的“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最佳演讲、最佳代表和最佳立场文件奖等多项奖励。10月份,2名同学获得“外研社杯”新疆赛区演讲比赛特等奖,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4名同学获得二等奖。2名特等奖同学还取得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二)校内文化节的顺利举行。2011年3月至6月间,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外语文化节。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我们着重开展以培养学生外语思辨能力的为主的各类型活动、竞赛及专题讲座。全校22个学院,近1500多名学生参与了我们从初赛、复赛到决赛的4大类竞赛。各类决赛获奖者参与了文化节闭幕式的汇报演出,在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
五、第二课堂活动改革的启示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我校学生不仅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其思辨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些改革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一)形成动态、灵活的学习体系。在整个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一直处于培训、比赛、培训这种连续性的学习体系下。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即获得练习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发现自我的不足,及时弥补。
(二)提升学生自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相关竞赛的锻炼,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有效推理、运用论据、组织观点的方法;也更加注重在公开场合讲话时如何与听众沟通,及非语言因素的使用。有了这些相关知识的储备,学生自信心得以提升,语言的表述也更加准确、清晰、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三)培养了学生互学、互助风气。在课题开展一年多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意外收获,其中之一就是培训班里最早的一批同学在修完课程之后,自发组织起来招募新生,每周一次的协助低年级同学锻炼公众讲话能力。老生带动新生,并树立了榜样,校园内学生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3\]高一虹.外语学习木桶的”短板”——从一次失败的演讲谈起\[J\].国外外语教学,1999,(3):6-9.
\[4\]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5\]李凤荣,安晓灿,孙东菱.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9-72.
\[6\]任文.英语演讲课与能力素质培养\[J\].中国外语,2007,(10):66-70.
冯涛
很荣幸成为交通银行这个幸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期一个月的第一阶段培训刚刚结束,与其说是培训,不如说是成长,因为这里有关注我们成长的领导,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获益匪浅,使我得以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目标;这里有手把手帮助我熟悉技能的良师,他们的帮助使我得以更快地掌握业务技能、由学生向职业人转变;这里更有一个广阔的事业舞台,供我们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价值。
交行是温暖的大家庭
记得在面试时盛行长问过我为什么选择交行?是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也是机缘巧合,使我毅然选择了交行。现在,我对交行的历史沿革、发展战略、经营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朝末年风雨飘摇之际,政府为了筹措资金收回被掠夺的京汉铁路主权,振兴实业,交通银行应运而生。1986年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要求,鉴于交行对于中国金融的巨大历史影响以及在国际上良好的声誉,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交通银行。交行是发展的探路者和改革的先行者,2004年通过财务重组、引进投资者、上市,率先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交行的魅力不止于其华丽的外表,而更多的在于对市场的关心、对客户的用心、对事业的恒心。
培训中的良师益友让我感到了情谊上的满足。前辈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培训中我也认识了很多的新同事,老师的亲切随和,同事的团结互助,让家的感觉更加强烈。我们虽然毕业于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但是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身份——交行人。在未来的工作中,我要做的就是始终保持这种同事情谊,同心协力、各尽所能,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创造新的业绩。
陈安之曾说过:"人在世上要保证一生快乐的话,必须有一个团体值得他全心投入和贡献",交通银行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倾注一生的团体。而我通过培训也感受到了"团队"的真正含义。真正明白团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需要做的是在一个团队中,我们每一个人必须竭尽全力、互帮互助、忠于企业,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才能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
知识的获取,业务技能的提高
交总行和大连分行对这次培训很重视,地点就设在分行6楼大会议室,环境优雅、资源充足、设施完善。班主任的认真负责,老师们的悉心指导,还有食堂阿姨发自内心的微笑,都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交行大家庭的温暖。人力资源部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聘请到专业人士给我们进行职业素养和礼仪指导,同时又请到了分行各部门经验丰富的领导以及优秀员工,短短的几周,便把我们凝聚在一起,了解了交行的历史沿革、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学习了会计结算、个人金融、零售信贷、公司业务、国际业务等专业业务知识;掌握了点钞、翻打传票、综合录入的技能,其中还穿插团队建设、小组汇报表演、辩论赛、服务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于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这些内容既陌生又感到新鲜,这次培训也很好地弥补了我在金融会计知识方面的不足,对交行业务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培训的安排和课程的设计体现着交行的人文关怀,注重交行的发展与员工成长的平衡。身处其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成长过程,和优秀的人一起共事会让我变得更加优秀。
职业目标的明确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选择金融行业有着不同初衷,如果做不到爱一行干一行,那就干一行爱一行。交行这个大舞台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和职业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课程使我了解了新行员未来的三条发展路线:会计路线、营销路线、管理路线。从而结合企业需求与自身优势确定未来的职业规划。
团队的力量和温情
培训的第二天,我们便进行了团队建设,我们被随机分为四组,每组都设计了自己的队名、队徽、队歌、队旗,随后的几个团队小游戏加深了团队成员的了解和信任。团队成员在后来的团队展示、汇报表演、辩论赛等活动中分工协作、发挥特长、每个成员都竭尽全力的实现团队的目标,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凝聚力。我真正体会到了如果没有团队精神,组员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势必一盘散沙,工作就难出成果,而当团队在面临艰巨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在惊涛骇浪面前就能无所畏惧,就能完成别人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顺利地到达胜利的彼岸。
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团队,信用卡中心营销体验的团队让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温情。去卡中心之前我们便被告知这将会是一个艰苦的体验,果不其然,销售任务的压力让我们难以喘息。体验式的服务让我超越了自我,增加了勇气,掌握了一些营销的实用技巧,有苦有累,有欢笑有泪水,更多的是收获了团队成员间的互帮互组、共同进退的情谊。团队成员在完成自己任务时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帮助其他组员创造机会、促成交易,甚至有的团队平分成果、共同进退。让我充分感受到在团队中不应强调突出自我,而要互帮互助,团队的成绩上去了,便证明了我们每个人的实力。
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中,收获了交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这么一批可爱的良师益友,同时还收获了踏上工作岗位所需的责任心和信心。下一阶段的培训在期待中即将到来,为期半年的培训对我来说将是人生重要的转折,它把我从象牙塔带入职场,使我从一个青涩的学生走向一个有责任心、充满自信的职业人。我们每个人都收获颇多,我将会把这一份激情、信任、感激与责任带到未来的工作中,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与交通银行共发展。
交通银行新员工入职培训心得
薄健
交通银行2015年新员工入职培训,第一阶段的培训已经结束,能够有幸参加这次培训感觉十分荣幸!
从培训课程就可以看出交行对新员工的培训是非常重视的,人资部门也做了很多的准备,让我们新员工在惨叫培训的这段时间内,充分感受到了交通银行对员工负责任的态度和良苦用心,也让我们更加憧憬未来的工作!
在第一阶段的培训中,我了解到包括:交行的改革与发展、企业文化、员工守则、基本制度规范、合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交行个人、公司、国际、零售信贷等业务知识。这一阶段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首先,从课程的内容来看。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几乎涵盖了交行所有的公共基础知识,为员工后续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基础技能的专人指导与定期测试也督促我们不断的进步。
第二,从授课的阵容来看。担任这阶段培训的主将人都是来自各个部门、机构的领导或是各业务条线上的精英。他们能亲临授课就足以体现出交行各级领导对这次培训的重视。每一位授课的讲师,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深入浅出的讲解凝聚了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样也体现出一种认真、严谨、负责的态度。这些都为我们新员工作好了榜样。
第三,从对培训重视程度来看。大连交行非常重视对新员工培训,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特别为新员工统一安排培训地点,大规模的培训必定会占用较多的行内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让我们新员工觉得加入交行这个大家庭是个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普通话;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09-02
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是当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是推广普通话的生力军。然而,随着高校全国招生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个省份,来源复杂、语音特点不同、普通话水平高低不同。因此,作为我国高素质层次人才的高校大学生在促进全民族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中并未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因此,探索适合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的有效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层面存在的语言问题
(一)学生普通话基础薄弱
高校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源较广泛,而各地的语音面貌和语言习惯又大相径庭,从用语习惯到发音等都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话教育在中小学开展的比较少,受到家庭、教师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培训意识比较淡薄,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的普通话基础比较薄弱。
(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低
由于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情况,对思维训练以及语言表达训练方面基本不涉及,造成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差,语言组织能力差,说话条理不清以及语言逻辑性不强等情况。
(三)说话兴致不高,训练积极性差
高校学生大多在初高中阶段缺乏必要的语言训练,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大学生,由于语言基础差,方言严重,部分内向的学生缺乏胆量和勇气不愿与人进行语言沟通。许多学生在交流中更习惯于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尤其是与同学中的老乡一起交流时,更愿意使用家乡的语言,保持一种认同感和群体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习普通话的进程。
(四)普通话认同感差
学生对讲普通话的意义缺乏认识,更多的是为了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而做的临时性、阶段性的应付式学习,使普通话测试成为一种短期行为。随着普通话培训、测试的结束,学生对在生活工作中使用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愿望和重视程度也就结束了。
二、高校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和教师的普通话意识淡薄
由于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从教师到学生对于语言规范的意识并不强烈。尽管在高校教师中,普通话基础都较好,但难免在授课中存在用词不规范、方言授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普通话教学的推广,教师语言规范意识不强也直接导致了普通话教学效率的低效。
(二)培训课程随意性强
高校普通话培训课程设置存在科学性差,以及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均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也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创造性不足,照本宣科较多。
(三)学校普通话课时少、教学资源紧张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的教学设备明显滞后,缺乏必要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同时,在课程安排中,普通话课程课时较少,不能兼顾讲授语音理论知识和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只能学到一些语言知识,在普通话水平上没有大的提高。同时,学校受编制等客观条件所限,普通话培训的专业教师较少,甚至很多学校没有这样的编制,直接由普通话水平较好的老师来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话在高校的推广和普及。
三、提高大学生普通话培训效果的对策研究
普通话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从而在促进全民族普通话的普及和应用中起到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一)在课堂培训中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普通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要提高学生学习普通话的自信心,端正其学习动机。其次,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坚持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口语活动,锻炼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普通话课程中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改进普通话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坚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让学生通过听音、辨音等方式掌握发声方法,通过让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不断纠正其方言中存在的语言缺陷,来提高学生对于普通话的语感。同时,教师要提高普通话的实际应用,把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学生乐于参与、积极表达的课堂环境
(三)大学生普通话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
将大学生普通话培训与学生专业、职业素质相结合。大学生的普通话培养要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相结合。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普通话的教学,还要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目标,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普通话培训与专业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尤其是与口语密切的专业,可以开始“职业口语交际训练”、“商务口语”、“法律口语”等专项课程,将普通话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四)普通话测试要做好考前和考后培训工作
普通话测试的考前培训是保证测试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做好考前培训的宣传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考前教育,使其认真对待,积极准备。通过培训教师的指点和讲解,可以使学生进行系统的普通话知识学习,从而找到自己发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普通话测试的考后培训是提高语言困难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途径。普通话水平测试后对未通过或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普通话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通过了解自身存在的语言缺陷等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培训,从而提高这类同学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将普通话引入学生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学生的活动平台,将普通话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渗透到学生的各项日常活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普通话水平。例如:通过辩论赛、演讲赛、朗诵比赛、话剧表演大赛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觉地练习普通话,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探索高校大学生普通话培训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激发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热情,加强高校对于普通话培训的重视程度,强化普通话的教学和训练,从而对推动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迟永长.面向现代化:我国普及普通话教育的战略思考[J].教育科学,2008,(2).
[2]王栋.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当代大学生的语文素养[J].语言教学研究,2006,(1).
[3]李学军.从普通话测试看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7,(6).
关键词:全面发展;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49-02
收稿日期:2012-01-09
基金项目:河南省2011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项目“基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成果之一(JYB2011127)
作者简介:刘娜(1981-),女,河南郑州人,助教,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王保栋(1981-),男,河南新乡人,助教,从事计算机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
国外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起步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但很多不太适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对于中原地区高校,因地理位置、社会需求、思想意识等因素,致使我们引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及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更显得水土不服。按照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要重点围绕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着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本文初步构建了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强调大学生的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一、中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现状
国内近几年大学生就业课程得到初步普及,但是,中国目前的课程体系呈现出政策化、经验化、程序化的特点。首先是偏重就业政策讲解、就业形势分析、择业技巧传授等理论讲解,缺少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锚、人格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实践性环节,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次,课程形式不够规范,很多高校多为上百人的大班授课,就业指导课缺乏针对性,课程形式存在很大随意性;最后是讲课手段缺乏多样化,大部分学校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践锻炼,这与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突出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很大偏差。我们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多年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创造性地构建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的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中国化及中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像河南省这种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各批次学生特点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对促进河南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储备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二、影响中国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健全的因素
1.课程设置目的性。根据对河南省内几所高校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一般毕业生们都基本掌握了与就业相关的求职技能和职业知识,而其自我认识能力、职业价值观、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却比较差,可以看出学生在校期间更多是听就业指导教师灌输理论类知识比较多,让学生参与的实践类课程相对很少。教学大纲的制定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在学科内容上的具体化,也是课程设置目的的体现。很多高校为了完成各类评估,硬搬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而忽略了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需求,是否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2.课程内容。根据对河南省内部分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就业课程内容重政策,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进行心理调节,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却比较少。更多是强调学生求职技能,却忽略了学生责任心、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出现单位总是觉得大学毕业生不安心工作,而毕业生总是在不停跳槽来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很多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寻找到丰富资源,这就导致学生来上就业指导课是为了课程的学分。
3.课程教学方式。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多为教师一言堂,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播放求职礼仪视频等也都不能很好调动课堂气氛。学生能够参与进去,形成更多互动的环节才是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的关键点,也是帮助学生现场解决就业疑问的有效途径。很多学生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想法,但是缺少与老师的有效合理沟通,得不到老师专业的指导,会让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道路走得更坎坷。
三、初步构建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面向全院各专业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其设置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意识,规划自身的大学生活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并付诸实践,以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就业力。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大学阶段自觉地提高个人职业发展能力、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2.日常专业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全方位渗透就业指导理念。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目前更多的是依赖就业相关部门,还未渗透到教学教育的全过程,未引起全员的重视。高校现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所以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以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渗透到各门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深入企业和一线调查、实践,熟悉相应的职业领域,结合学生实际,保证课程教学与职业实际的紧密联结,而不只是由就业指导老师在就业课堂上单纯去讲如何去找工作。
3.全程化和全员化的就业指导课程要做到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结合。就业工作作为学校长远发展的“生命线”,应该形成 “招生―培养―就业―招生”和“院领导―学生工作处―就业指导中心―各系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学生助理―学生”两种多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构筑科学顺畅的就业对教学与招生的导向与反馈体系。学生在大学四年不同阶段都会反映出不同特点,而不只是刚进入大学的大学适应期和快要毕业时的就业期需要关注,在大学中间也是培养学生的黄金期。(1)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就业指导课有着理论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特点,单一的课堂理论授课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课程实行分阶段授课,遵循大学生在校四年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分七个学期开设相应的课程。第一学期“职业规划”(大一上学期),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初步树立人职匹配的理念,初步学会运用职业测评工具及SWOT决策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实践环节为职业测评及结果分析,完成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学校在学期末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第二学期“时间管理”(大一下学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时间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记录分析个人时间管理的状况,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时间管理水平,养成良好时间管理习惯,在实训中提升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环节为个人时间行为记录及结果分析,个人时间管理实践报告书的撰写。各系学期末组织时间管理大赛。第三学期“目标管理”(大二上学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目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分析个人价值追求、兴趣爱好及能力特长的状况,结合现实,养成良好的目标导向行为习惯,提升制定职业发展长远目标、实现近期目标的能力。实践环节为个人与环境特点分析,撰写个人目标体系的建立与管理规划书。各系在学期末组织目标管理辩论赛。第四学期“初始创业”(大二下学期),使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理财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团队合作与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实践环节为组织拓展活动,培养个性特点与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创业计划书案例分析。可以适当引入社会上创业培训课程,让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参加培训。学校在学期末举行创业大赛。第五学期“职业定位”(大三上学期),使学生了解专业、职业和现实环境,能够结合个人条件,合理确定个人的职业发展定位,提高学习专业技能的方向性,有针对性地提高职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实践环节为职业与专业社会调查,学生进行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同时撰写访谈报告。各系在学期末举行职业定位展示大赛。第六学期“就业准备”(大三下学期),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树立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念,初步学会运用求职与就业的方法技巧,尝试完成个人的求职实践或就业实习。实践环节为模拟招聘,学校在学期末举行简历大赛。第七学期“就业实战”(大四上学期),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就业的程序与步骤,能够依法保护自己的就业与劳动权益,能够运用求职就业方法,通过就业实战,实现适合自己与社会实际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阶段目标。实践环节为求职就业实践,召开已经毕业学生与在校生经验座谈会。(2)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态度、观念的改变和技能的获得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引导学生掌握求职原则、方法与技巧,合理定位,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与就业能力。
4.结合教育部及教育厅编制的教材,编写符合学生实践需求的就业指导课程随堂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学随堂册的编写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参与性和以老带新性。同时,这样的教材会更符合学生需要,吸引学生的关注。以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为例,由老师和学生助理共同编著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笃行册》,以“认知篇―时间篇―总结体会篇”为章节的结构顺序,学生可以根据理论知识的认知,进行实践达到与自我结合,形成个人的能力,为人生的发展和职业道路的进步奠定基础。
大学生就业课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但是这门课程如果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不仅仅是需要普通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政策,以及求职技能教育那么单纯,更多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花时间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做人学做事,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实践及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7).
[2] 黄志荣,孙传浩.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若干问题
关键词 学风建设 民航特色 飞行技术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27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of the Civil Aviation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
――Take the Flight Technology Major for example
YANG Taipeng
(Flight Technology College,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Abstract The thesis takes the flight technology major as an example, which structures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study style of the civil aviation characteristic major , consisting of four major sections, the activity of party and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the support plan for needy studen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 as well as school and family. It covers the entire process of student cultivation, divi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into three basic parts, teaching, learning and examining ethos, as well as three entity units, class, dormitory, and classroom ethos. And it establishes a mechanism and institution of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to provide platform for study styl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 civil aviation specialty; flight technology; practice
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①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②③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④⑤
飞行技术专业是为中国民航事业培育具备民用航空飞行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优良的学风营造,能够使飞行学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生活态度,是飞行学员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才和发展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优良的学风能够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保证和促进飞行学员不断提高学习效能和综合能力,降低飞行学员的淘汰率,进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1 平台化学风体系的构建
飞行技术专业学风建设把握学员从入学、军训到毕业,飞行理论学习到飞行训练,从入党推优到党员发展培养三个学员成长的全过程;依托党团活动平台、教学和管理互动平台、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平台、校企、校家互动平台这四大平台的优势资源,将学风建设分解为教风、学风、考风三个基本层次,以及班风、宿舍风、课堂风三个实体单位。把优秀学风建设落实到学员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21世纪民用航空事业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飞行技术精湛、飞行作风优良,具备民用航空飞行技术应用及管理能力、拥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 平台化学风体系的实践
2.1 利用党团活动平台,把握学风建设方向
依托党团活动平台,从入党推优到党员发展培养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全体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树立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内外兼修,不断磨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把学生党、团支部和班集体、寝室、课堂三个实体单位,塑造为学生的学习型组织和“政治思想书屋”,以此来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飞行学员。
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要求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党的发展对象成为学风建设带头人,充分利用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作用,发展对象的榜样和激励作用,将学风建设作为学生党支部每年的重点工作,同时针对飞行学员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班级内、宿舍中培育“政治思想书屋”,把握学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方向。
将学风建设的内容纳入党课培训课程,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从进入党校学习端正学风,争当优良学风带头人;党小组活动也把学风建设列为重点,党小组深入课堂、深入寝室,开展学习型组织相关活动,把握学风建设中学习的方向。
与此同时,利用“党建带团建”的优势资源,鼓励班级、宿舍、课堂等单位围绕学风建设这一重点,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各项活动,如宿舍文化创意大赛、班集体导向机制周评比、民航安全知识竞赛、英语辩论赛、雏鹰大讲堂、雏鹰月报等,把握学风建设的活动方向。
2.2 依托教学与管理互动平台,建立学风监督评估体系
依托教学与管理互动平台,从入学、军训到毕业,将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相互结合,力争学生的淘汰率不断降低,学习质量、课程过关率不断提高,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使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学风、教风监督评估体系,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管理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和联系,建立健全教学课堂质量日常反馈制度,结合教学检查,严格上课出勤、课堂秩序、晚自习质量和效果,建立学生管理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网上互动平台,及时反馈学生信息,并依据飞行技术专业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奖惩激励。
同时,将学风建设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在低年级飞行学员中组织早自习、早晨读,以班级为单位建立集体导向机制和制度,配套建立仪容风貌纠察队对集体导向机制和制度进行监督,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在集体导向机制和制度下,将学风建设与宿舍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建设相关寝室管理制度,将宿舍文化建设列为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把建立宿舍内良好的学习风气作为创建学院、学校文明宿舍的重要内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风建设中还积极探索学风、教风监督评估体系,建立学风建设责任制和目标管理机制,提高学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形成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2.3 依托学业困难生帮扶平台,促进学风的整体提高
依托学业困难生帮扶平台,教育和帮助学业困难生树立起自觉学习、诚信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分绩点和平均成绩,逐步降低直至基本消灭考试作弊,课堂早退和旷课现象,以困难生帮扶计划为点,以点带面,通过学生骨干培养、争先创优活动载体,促进学风的整体提高。
具体实践中,笔者尝试在特点群体中开展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试点,在每个班级里抽调上一年度年成绩排名优异的同学,组建了“互帮互助”小队,分别有针对性地帮助本班级学业有困难的同学,最终在学期期末的综合素质评估中作为考核评估标准;同时,严抓考场纪律,以考风促学风,形成“诚信考试”教育制度,考试违纪公示制度等,以期保证制度的严格执行。
在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试点展开后,笔者组织学生党员、团委骨干、学生会骨干及班级学生骨干召开“加强学风班风建设”的动员大会,组织学风建设活动,并以“争优秀,创十佳”为载体,在“优秀大学学生”中,提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主题活动,以点带面,面面铺开。
2.4 依托校企、校家互动平台,构建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学风
依托校企、校家平台,从飞行理论学习到飞行训练,校家互动,共同监管学生、共同培育学生成长、成才;校企互动使得企业能够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校企联合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联合考核实践教学质量,构建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实践教育不断线)、四层次(基础层、专业认知层、综合应用层、技能训练层)、六模块(军训、课内实验、仿真实践、飞行训练、毕业设计、岗位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飞行技术精湛、飞行作风优良的飞行学员。
在具体实践中一是增强沟通,建立校家互动学风激励机制,对学员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通过邮寄方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飞行技术专业主管学生工作领导每学期致家长一封信,及时通报专业动态,形势分析,面临的考验与挑战等,积极校家互动,让家长们全面掌握学生的在校动态,这对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校企互动,与国航、东航等24个航空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与10多个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与厦门航空公司合作开展多人制机组驾驶员执照(MPL)训练工作, 对外合作办学的数量、规模不断增加,质量不断增强,合作范围不断扩展,从而构建全过程、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培育飞行技术精湛、飞行作风优良的飞行学员。
3 平台化学风建设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飞行技术专业平台化学风建设体系的实践,需要评估和反馈机制,否则学风建设目标的实现道路缺乏监管,学风建设的效果难以保证,因此笔者根据平台化学风建设体系的构建成果,建立了相应的平台化学风建设评估体系和反馈机制,保障学风建设体系的良好运行。
3.1 党团活动平台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将党的发展对象的学风建设效果直接作为党员发展选拔的重要依据,将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与学生党员的年度评估挂钩,将其作为学生党员年度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的选拔,也将学风建设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团支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需将学风建设作为参考标准。
3.2 教学与管理互动平台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建立教、管日常沟通机制。要求专业课教师认真进行课堂组织,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上课质量;建立飞行技术专业管理人员课堂听课制度,学生座谈会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管理人员巡考制度,及时总结教学检查结果,并通过“教学观摩月”主题活动,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监测,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3.3 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效果平台的评估与反馈
建立详细的学业困难生帮扶的效果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原则,形成“诚信考试”教育制度,考试违纪公示制度,同时以“争优秀,创十佳”活动载体促进帮扶计划由点向面展开,保证学业困难生帮扶计划的效果,促进学风建设发展。
3.4 校企、校家联合平台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设立年度专项教学调查研究项目,通过监测学成飞行学员的返还率和航空公司反馈的学习质量两个措施,对年度学风进行比较与评价,对于有利于学风建设的管理制度,给予评价与反馈总结,将其系统的建设,成为具有学院特色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同时跟踪学员培训的各个步骤,监测不同阶段飞行学员的淘汰率,找出学员淘汰的主要原因,讨论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
优良的学风建设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学风建设应常抓不懈,应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的特点科学开展。笔者通过飞行技术专业学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意在通过抓住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尝试建立适合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方法,以期为民航特色专业学风建设提供方案支撑。
注释
① 赵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② 梅荣.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学风建设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③ 王力.高校学风建设及其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通用素质 培养 理论思考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应该说,素质教育思想被逐渐引入高等教育已有20多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也已得到了初步整合。
但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人才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此,与专业素质相对应的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内容的通用素质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通用素质培养并实现与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越来越需要提到了素质教育的议事日程上。
何谓通用素质
何谓素质?素质通常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等各种后天环境影响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所达到的水平。素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多种类型。通用素质与专业素质是一对相对概念,是按照素质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进行划分的。其中,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由此而内化的技术品质,是针对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而通用素质则不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岗位,也不限于某个具体技术岗位,是某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涯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结构。
通用素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身体素质、心智水平、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等到性格、智商、情商、毅力、洞察力、忠诚度、信誉度、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诚信守法、批判创新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虽然不具专业属性,但却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它使我们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而且是在市场运行机制和现代组织模式下非凡的管理者,更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与文明的缔造者。
应该说,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加在一起就是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是通用素质的基础,正所谓就业的“敲门砖”;通用素质是专业素质的保障,良好的通用素质可使专业素质更充分地发挥,特别是当求职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时,良好的通用素质是毕业生从容应对、并尽快胜任工作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许多高校还未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素质教育理念,其素质教育理念还停留于通用素质培养是专业素质培养之余的锦上添花,从而导致通用素质教育在学校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没有持续就业竞争力的。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建立一条与专业素质培养并重的通用素质培养主线。
通用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和他同时代的康德也曾在《教育论》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成为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成”。所以,只有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兼备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通用素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通用素质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扮演着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分工协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全球的社会专业化分工都在不断地细化、升级,对分工协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化分工越细越需要一个复杂的协作系统,因为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通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其了解并掌握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内在规律,使其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时展的要求。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传统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体系的弊端不断显现。比如,在这种偏重专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下,学生往往只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学生适应面较窄;再如,我国的很多高校还不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能够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兴趣爱好选修的课程也不多,未能做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能,但社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却早已从简单地要求专业对口提升到了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层面。这就会造成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和差距。例如,对笔者所在高校部分学院学生用人单位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三位素质依次是:工作的责任心、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对口。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忽视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却要求毕业生在求职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是不现实的。
通用素质培养的内容与设计
加强对大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笔者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企业管理者、一线员工和在校大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取样,根据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筛选出大学生通用素质4大类、17项基本指标。
一是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较好的综合分析与认知能力、良好的解决问题和决断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要确保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进行系统思考,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反应、灵活应对,还具有一定思考的前瞻性和进一步学习的可能。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社会中成才、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建设能力、自身的影响力和识人用人的协调能力等。这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做事基础。要确保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仅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说服力并乐于分享自身的收获,还能够做到有效倾听别人的想法、换位思考,具有团队精神和协调、激励他人发挥作用的能力。
三是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拥有正直、诚信、严守秘密的品德和很好的抗压性。这些是大学生做人的重要基础。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同时在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对待事业的持久耐力、面对困难的从容乐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也是需要去不断培养的良好素质。
四是工作态度。主要包括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尤为被人所看重的责任心、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头脑中潜在的成就动机和服务意识。它要求我们今天的90后一样要做到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对他人要像父母对自己那样真诚体贴。而且比他们的前辈还要能够实现自我挑战,在服务上更具有亲和力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人文关怀。
针对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学习阶段,开展全方位的通用素质培养。大一通过进行适应性教育、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忠诚度;进行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人生。
大二依托校内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成功学》、《创新学》、《口才培养》、《领导力》、《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提升大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潜能。同时,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大三时,学校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通过实践与实习等机会增长职业技能,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和发展趋势,丰富社会经验。另外,应开设大学生求职技巧、社交礼仪等培训课程,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逐步提升。
大四则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就业教育、职业认同教育和职场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学生把握整体就业形势,及早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身职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掌握职业道德并尽早地接触和适应职场规则。当然,在整个四年的培养过程中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要根据每一年的培养要求设定一定的素质学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计入素质学分档案。而这个学分和专业学分一样,是学生完成学业必要的前提条件。
提升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的实施途径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通用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通用素质培养氛围。首先,高校上下要在大学生的通用素质培养的问题上统一思想,各部门齐抓共管,携手共做。尤其是一线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深入思考和挖掘通用素质的内涵,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通用素质的重要性。他们应成为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够制订出一系列活动开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使通用素质教育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操作路径,与专业教育一样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其次,要开展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为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建立良好的通用素质培养激励体制,将学生通用素质的评估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参与通用素质培养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制定培养原则和培养计划。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制定并坚持公平对待、同等考核、同等待遇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通用素质的培养计划。通常一个好的培养计划,要有具体的目标、严谨的逻辑、科学合理的阶段划分以及良好的可行性。制定通用素质培养计划也不例外,而且还要注重统筹兼顾。例如,将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与通用素质联系更为紧密的内容,纳入到通用素质培养计划的体系中来,一方面使专业素质培养计划的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则丰富了通用素质培养计划。通用素质培养计划可包括健康教育、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还可包括各种参与程度更高的游戏、竞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也就是说,凡有益于锻炼和提高学生通用素质的内容、组织形式都可以纳入其中。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和体系。在通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缩减或弱化课程中的理论部分,以体验式和实训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社会适用性。聘请有较为丰富社会经历的教师或企业领导担任课程主讲,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同时,将通用素质培养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大学四年中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如一年级新生要抓适应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二、三年级是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此关键时期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展学生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四年级则要抓职业教育,围绕就业创业问题,传授就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挫折承受力,使其能更快调整和适应社会需要。
注重教师的引领示范和网络媒体作用。“言传身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任何阶段都不容忽视。高校教师除在专业方面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其言谈举止、处事理念等也具很强的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所以,高校应建设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以身教带言教,既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又能在与教师面对面的教与学过程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熏陶,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另外,还要针对当今新兴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并建立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通用素质教育新模式,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知识学习、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的暗示作用。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课外活动。除了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外,还要通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通用素质。例如,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其中,努力创设和营造生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养;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处理、思维表达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高校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开展各类模型制作比赛、设计创新大赛、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手、表达等方面能力。
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思路,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训结合起来,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双重任务的育人基地。在帮助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的同时,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为以后就业求职、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实现从“成品包装”到“产品设计”的转变,即实现从较低层次的传授学生择业求职技巧向更高层次的指导学生自主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和寻求职业发展的转变。不仅要开设基础性就业指导课程,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开展各级各类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和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磨练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此外,还要做好毕业生的定期调研回访工作,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具体人才需求,以便及时调整通用素质培养的方向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