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儿童绘画的实质
许多美术教育研究理论,站在各自研究的不同角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无论是认知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感知理论、情感绘画理论所分析认为的那样――源自人类本身的驱动,认为儿童的绘画行为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或是认为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抑或认为是受环境影响的从众心理,日渐习得。虽然各种认识理论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到:绘画给儿童带来最初快乐的很大程度不是绘画的结果,而是儿童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的感觉经历,随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冲动。而日后的发展正是顺应和展示这一兴趣,这是儿童的一个自然发展阶段。
二、儿童美术活动的价值
无论是儿童漫无目的的信手涂鸦,还是被之为极具“艺术性”的佳作,孩子们每天都在饶有趣味地进行创作,这一活动本身洋溢着儿童天真、活泼的情感,是儿童旺盛生命力的流露。毫无疑问,美术对儿童是有价值的,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与玩耍一样,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
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儿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美术活动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
1.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情趣。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并为我们的世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儿童审美观的发展。
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儿童的心灵,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儿童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儿童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
2.使儿童个性得到自然发展。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 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儿童可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儿童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儿童的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儿童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
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儿童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要)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儿童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每个儿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儿童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儿童,急于让儿童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当儿童感到需要时,教给他们一些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进行创造活动。
4.完善儿童的人格。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儿童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全面素质并非单指个体心理生理的先天特征,而应包含后天培养练所得的文化因素。素质包含了个体与群体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之所得,应包括:(1)身体素质:指体质、体能、体魄以及身体力量运动的诸多特征;(2)心理素质:指认识、意志、情感、机能品质及特征;(3)知识经验(科学、文化、专业);(4)价值观念;(5)实践操作;(6)人际交往。可见素质教育涉及和指向的是个体和群体全面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实现这样的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和执行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艺术教育在实现和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
把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艺术教育标举到今天的高度,绝非空穴来风。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教育家、社会学家们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素养这三个文化疆域知识的融合贯通是新世纪全面型文化素质的基本内涵。人们曾以挑剔的眼光审视艺术教育这“匹”“马”是否能够同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并驾齐驱,现在终于认定这绝非一匹“驽马”。
1.何谓“绘画艺术教育”
绘画艺术教育这个概念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模糊不清,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绘画艺术教育方兴未艾,但大部分陷入各种误区。考察古今中国绘画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和开放的视野对此进行探究。
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教育的观念和实践大体上是注重教化、审美、实用三大价值取向。最最记载于《左传》的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记于《考工记》中的实用绘画技能艺术及魏晋南北朝的审美艺术等都是很有思想的,值得我们学习。如那时人们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古人论画不盯技法,而将画品视为人品――道德境界、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的综合反映。因此,绘画艺术教育决不仅限于技能而是要全面学习。明代董其昌曾指出:学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邱壑内营,成立甄鄂,随手写生,皆为山水传神矣。”自古倡传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
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教育是指1840年以来160年的绘画艺术教育。前100年突出特点是片面强调实用意义,到解放后,特别是近20年来,从开放的视野出发,提出全面分析绘画艺术教育,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美术教育,绘画艺术的概念似乎不言自明。其实不然,以往人们对其理解往往各执一端,或者强调绘画本身,或者着眼于教育功能,认为就是通过绘画达到通过德育智育的目标,这些看法是比较片面的。绘画艺术教育是一个“绘画”、“艺术”、“教育”多元整合的结构元素。重视“绘画性”即绘画操作和创作,使绘画艺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操作、创造性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教育性”至力于发掘和发挥绘画艺术教育的多种教育功能和效应,实现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所具有的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视“艺术性”使整个绘画艺术教育始终沐浴在审美的洗礼之中,在艺术美的熏陶、感发中潜移默化。如果用一句话来界定绘画艺术教育的含义,表述为:“它是以绘画为媒介和载体,施受双方共同参与操作,并通过艺术的体验和领悟从而达到人的全面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活动。”它具有动作上的简易性、自由性,效应上的非强迫性和融洽统一性的长处。
2.绘画艺术教育的性质、特点
从总体上讲,学校的绘画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绘画艺术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将绘画艺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向他们普及美术文化,而不是注目于少数美术尖子。全体性是保证绘画艺术教育不背离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普及性和基础性的。在保证全体学生具备基本的美术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再谋求包括绘画艺术教育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人都是艺术家,”“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这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理想描述。其实在人类早期社会,艺术与生活就是溶为一体的,从人的天性讲,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属于全体人民,它被体现为全民的一种素质。由于社会分工,虽然涌现出个别艺术家,但广大群众却成了“艺盲”,以广大民众的无艺术换取个别的高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艺之哀。艺术教育的关键是要把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绘画艺术知识技能有机的结合,要游于艺,但又不专于艺,使绘画知识技能成构建人的基本素质的积极因素。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思非德指出:“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
艺术并非高不可攀,它也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因为绘画艺术本身展示的正是人的丰富性。用绘画作为自我表现的方式有促于消除学生表现欲上的压抑感,让学生更积极地表现自我,在绘画活动中即使表达的方式不成熟,表达的意图模糊也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学生总把别人难以介入的自由价值作为目标,这种没有压抑的自我表现若得到呵护而稳定的发展,就催进自我实现的萌芽发展。
绘画艺术教育鼓励个体差异。在学校教育中,似乎只有绘画艺术教育竟评鼓励学生个人特质充分自由发展,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统一要求。学习过程是激动自己心灵,张扬个性的过程。作为素质教育,它是一种情趣的过程,绘画教育目的不在于受教育者能否为家,甚至不在于其作品的结果如何,而是让学生专注过程,体会从中的乐趣。沛西.能讲过一句很有启发的话,他说:“解决教育上极大多数实际问题的钥匙在于了解游戏。”这正是绘画艺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科学理性教育以及影视,文学等其它门类艺术教育特性所在。
3.绘画艺术教育对发展全面素质教育的功能价值
3.1 绘画艺术教育的文化建设价值。
作为素质教育的绘画艺术教育,虽然不以培养专业画家为目的,但是培养和造就无数懂得绘画,有能力用绘画语言表述其情思意趣的美术文化建设者,拓展了绘画空间,促进以绘画为中心的美术文化建设。因为绘画所有的价值功能都是靠创造绘画作品和从事绘画活动来实现,而不论它是原创.摹仿.精品还是平凡之作都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性质的绘画艺术教育成果。形式多样的绘画作品为大多数群众提供精神粮食,同时也为自己拓宽了发展的空间。
3.2 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审美教育功能发展。
审美教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塑造一钟感性情感,按中国传统美学说法,也就是陶冶性情。”通过性情的陶冶,最终达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和生命感受的丰富与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绘画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它能够有效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视象感受力,从而培养出审美视知觉。在生活中大多数人是用实际的生活目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他们总难超越实用的目的,所以视象感受能力弱,而功利主义分辨力强。一般的人,包括那些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形象直观力.联想力几乎丧失,造成艺术趣味底下.审美能力缺乏。由此若要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首先要改变人的视觉态度,培养人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同时以直接方式陶冶人的生命情感,树立一种超越的自由态度,和谐有趣的行为方式。绘画艺术在这方面作用无疑是其他艺术教育门类所不可替代的,受教育者得到了一种高雅的生活趣味,充实闲暇的活动,以高品位的情感取代低级庸俗的行为,从而全面提高了人生活的审美素养。
3.3 绘画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的健康心理发展。
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在社会高快发展中,快节奏的生活,超负荷的学习.工作,让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心理障碍。有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治疗和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各种潜力得到和谐发展和有效开发的心理教育,就成为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是作画者心理现实的展示,所以,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心理内容,绘画中蕴涵的心理内容和绘画过程本身所具有的心理效应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价值。
在学生学习中,作为普通绘画艺术教育虽不以创作为教育目的,但必要的.经常性绘画作业.习作仍是教育内容之一。从心理教育角度来看,绘画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好是一种心理磨练的过程,这是绘画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它恰好对学生心理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绘画过程是高度自主.不带任何强制性,是高度个性化,不设任何统一的条框,受教育者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等心理得到矫正。其次绘画要专心安静,具有严谨的条理性,对浮躁.焦虑.粗心等不良心理的消除,纠正具有很好效果。完成作业的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强自信心理。各种课外活动开展(画展.校园画刊.手工角)都可增强学生之间交流协调合作机会,对克服和矫正孤独.封闭.自卑心理都有很大助益。
3.4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鲁迅在谈到美术的德育功能时指出:“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之人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鲁迅这段话道出了绘画教育能辅翼道德教育,促进道德内化,催化道德形为走向自由。如欣赏罗中立的《父亲》,画面在大屏幕上巨幅画像冲击视觉时,学生目簦口呆,来自农村的学生若有所思。课后,不少学生改了铺张浪费的毛病,说画上的“父亲”就是自己那在农村劳作.节衣缩食供自己上学的父亲。可见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有时真能发挥预想不到的道德教育作用。
3.5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智育教育。
作为素质教育的普通绘画艺术教育,主要不是灌输绘画知识和技法练习,而是培养视象感知和视觉思维的能力,进而培养艺术情趣.陶冶情操。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舍弃感性而形成一种普遍的理性思维模式,认知逻辑结构在教育过程和方式上,一般的智力教育总是以某种符号.文字表达概念.定理.公式等严密的理性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而绘画艺术教育正如前所说,是具有形象直观性,情意自由性,两者性质不同但又具有和目的的互补性。绘画教育能提高认知的强度和统摄性。如罗思非德所言:“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中感觉的开拓和成长都被忽略,如果没有艺术教育的话,儿童几乎不会注意到感觉的意义和性质。”在整个教育中绘画教育在训练人的视知觉形象兴趣,增强视觉捕捉信息的灵敏度,提高对事物基本图形的识别力,提高视觉图象的记忆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无疑将直接促进智力发展。
3.6 绘画艺术教育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绘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它对操作系统的训练,能使受教育者获得最佳的技术操作程序和技术发展意识。在人生的孩提时代,绘画活动当是他们接触并实施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从小学到工作,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简直就没有多少技术操作性的训练,所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绘画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对绘画的学习与训练,获得一种技术意识就可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能够迅速的进入技术过程,实现心眼手等的快速协调。
如果说在过去,人们是“将就的”生活着,那么现代和将来则是“讲究的”生活。生活质量的提高要求生活的主人具有创造生活美的能力,品位生活美的情怀。普通绘画艺术通过以上证明正是培养这种能力.陶冶这种情怀,因此绘画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还是能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2] 罗思非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
美术的本质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不少高等院校在美术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比较重视自身教育功能的发展。因而,高校美术专业教师教学活动实施的时候都会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人格情操的陶冶作为其教育之本。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自身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中。从美术中其实可以感受到现代日常生活的多方面,并可以从中感受到大众的思想感情与观念。通常情况下,透过一幅美术作品可以感受到当前民族特点,并且美术的传承与社会个体、集体以及民俗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这反而更能够反映出不同区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而这些都是通过美术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框架展现出来。因而,高校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到美术文化的含义,就可以促使学生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一名优秀的高校美术专业教师应当向学生讲授和解释传统美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好山河。还要在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还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并自觉承担传承文化责任,延续和发展中华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美术会反映出社会现实生活,但是同样会反作用于实际生活。因此,高等院校美术教学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精神本质。
二、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正因为其关系的存在,促使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其自身内在的价值。
(一)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
我国传统美术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环境会展现出不同的艺术特点。如刺绣艺术、印染艺术、剪纸艺术等等。这些具有区域文化特点的艺术直接来源于劳动人民,并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得工艺手法表现得更为精湛。人们企图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愿望、信仰。经过代代相传,创新和发展,促使其形成更具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细致来看,其实民间艺术形式与民俗活动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民间活动。民间美术散见于不同地方,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丰富的品种与风格,而这其实就是反映出了价值与审美特点。通过高校美术教学可以将当地特有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出来,并加以传承,展现出独有的文化价值。
(二)丰富教学资源
高校美术教师在了解当地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将乡土教材融于其中,调整美术教学的知识结构,随后就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展开民间文化领域教学。目前高校美术教师在利用当地美术教材的时候,主要以欣赏为主,这严重忽视了美术专业学生动手操作的意义。民间美术具有十分深厚的基础,促使其在历史中长时间流传。而流传的本质因素就是人民群众自身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这种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与美术作品形成鲜明对比。从这就可以充分的说,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当的实践活动,如开展画年画、剪纸比赛等,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丰富教学资源的方式来促进美术教育与地域民族文化形成某种联系,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三)增强学生审美情趣
地域民族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民间美术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劳动人民利用木、竹、泥土与布等通过自身设计、制作出具有艺术形式的作品。即使使用材料简单,作品简单,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手艺十分高超,构思非常精巧。人们通过大胆的想象与夸张的手法,利用所熟悉的手法来完成自己的创作。从每件工艺作品都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乐观心态,其风格清晰,形式淳朴,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全部寄托于美术作品中。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每件美术作品都具有极为浪漫的色彩。美术教师将这些作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通过教师对美术作品的介绍,文化设施的讲解,学生就会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不同人文环境之间的差异有自己的认识,可以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传统民族艺术产生深厚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高校通过美术专业教学充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美术教育的内涵与品位。而这不仅体现出发展美术教育,还能够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
三、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在民族文化传承中,高校美术教学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笔者在分析高校美术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时,就发现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在民间文化传承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一)传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从美术发展的根本来看,传统绘画已经经历较长的发展历程。从本质上来说,传统绘画其实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绘画,更加重视民族思想的外在表现。每一幅绘画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绘画的本质上来说,就可以说明我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传统绘画者会通过一幅绘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有的采用含蓄方式,有的使用直白的方法,并且其形象已经不再局限于山川树木,更多的是精神体现。简单来说,传统的绘画作品更像是精神艺术的具体形式。因此,在传统绘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文化,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印象,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质。传统绘画作品中包含的诗情画意,对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将其作为优化社会责任的素材。在传统绘画艺术中蕴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精神。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学体系采用的是西方教育体系,造成大部分人认为传统绘画历史已经走远,其实究竟要如何解读传统绘画作品,更多的体现于解读人员自身文化内涵,是否能够理解传统绘画作品中传达的精神。如果解读人员对其有自己的理解,并能够有所发展,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二)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高校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如技能、工具、表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纵观我国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展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原生态,同时也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土壤。通过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生活的智慧。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如此,需要获得人们价值观的认同,并逐步发展出强烈的文化传承热情。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将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应用于其中,丰富高校美术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材料来展开美术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这对保护、传承和发展当地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课程教学在利用自然景观、自然材料,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同时,可以为学生写生与采风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工艺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制作比较繁琐,使用的材料成本相对比较高。在生产力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工艺美术逐渐消失在生活中。在优秀工艺美术失传的环境下,应当不遗余力加以保护。对于高校来说,最简单的继承和发展方法,就是将其应用到教学中,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民族手工艺有一定的了解。高校美术教学就属于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教育应当提高学生美术文化学习层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文化情景来提高文化含量,以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来加强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增强艺术意识与文化价值理念,培养人文精神。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应当属于高校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而提升民族凝聚力。从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就是对优秀传统民族工艺文化的最佳保护。
四、结语
一、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
1.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特征
代代相传,师徒相授,使得师父的技艺、手法、心得以及经验可以通过徒弟传承下去,徒弟的创作风格也受到师父的直接影响,其中家族美术教育的传统尤为明显,如东晋王羲之与王献之,南朝陆探微与陆宏肃,唐代阎毗与阎立本等。不同时期的艺术创作体现出了艺术家的不同思想情感,艺术创作的题材、形式、风格等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因其继承和创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演变和发展,对技艺传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古代师徒教育的“从师”也可以理解为“从众师”而自成一家,即转益多师,这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优良传统。由此可见,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具有亲师合一、艺随世移、通变创新等特点。
2.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画法、画技、画理的传授,这些内容主要来自师父的个人经验以及一些绘画论著,绘画论著主要记述的是前代画家的经验和心得,内容包括画理、画技、品鉴三大部分。在以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为主的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绘画论著对于掌握中国绘画的技巧、领悟中国绘画的审美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如果缺乏传统绘画理论的指导,代之以西方绘画理论,势必造成国画的变味。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注重临摹的特点。临摹也是学习传统中国绘画的主要途径,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掌握中国绘画的表现模式,融入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看待自然、表现自然。这突出了传统中国绘画的意象性、继承性以及程式性等特点。与西方古典绘画不同的是,传统中国绘画在学习上首先要掌握在纸绢上用笔、用墨、施色等基本方法和程式,中国绘画讲究的是“功夫”。因此,以临摹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有其合理性。
3.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评价与借鉴
诚然,与学校制相比,师徒制有自身的局限和缺陷,但是,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其蕴含的优良传统在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仍然值得继承和发扬。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中国绘画的理论与技法,不能忽视传统的绘画理论;其次,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这既是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其主要优势。在该模式下,师父不仅传授徒弟绘画技法,更重要的是以自身高尚的学养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此外,还有因材施教的问题,中国绘画强调灵性与悟性,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今,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中的精华部分,改变一些家长和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中国绘画中的精神境界和人文情怀。
二、结语
今后,中国的美术教育要有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内在价值,增强多元化艺术氛围中中国绘画艺术的民族性,这对当前的美术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作者:肖杰 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专业化被越来越多的强调进入各个细分行业。注重实用技术的工匠逐渐地将艺术从生活产品中分离,在生活用品的实际生产中人们也逐渐将设计放到了核心地位,设计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扮演着双重角色,而满足了生活需要的人类的心理需求往往体现在对艺术的创造上,甚至在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也是通过艺术创造来表达的。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设计是具有前瞻的,但是艺术却具备了回顾。这是两者特有的个性之一。也就是说,让生活更美好的设计使人们对满足生存需要追求的目的,不过艺术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达到最高境界。虽然两者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意义,设计与艺术特征的目的存在着明显区别,但在设计或艺术的发展路径方面,设计与艺术始终是相辅相成关系。比如,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平面设计艺术就是通过图像和文字传达并产生强大的宣传功能和商业价值。等同于人的情感是通过两种意境的创造是注入,然后调动一切手段来达到艺术运动。
二、中国画与民族设计风格
中国的深化改革伴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我们的设计也出现在一个新的模式。设计概念是逐步缩小与国际的距离。说明当代的设计趋势就是好的设计不仅具有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更要具有独特的文化哲学。我们普遍的认为国家以及民族灵魂是由文化体现的,而文化差异是各个国家的根本区别。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被认为是这个民族的根基,民族性就是体现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全球文化交流。绘画意境中的民族传统艺术可以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画家在绘画创作中追求的绘画语言不再是展现纯目的不是纯主观抽象的追求。我国传统绘画的永恒的创作原则是“中心得源、外师造化”。大多数的中国历代画家常以自然界中的借景抒情为主题来宽慰现实生活中的挫折,这是中国独有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画家的情绪也得到了释怀,散发出水墨写意的精神,巧妙地将主观与客观的理解融为一体,利用象征手法将自然对象与个人情感结合。将这种方式利用到现在的艺术教育当中,将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的灵魂进行传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线条与水墨能够使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更加丰富,所以我国的绘画着重强调其重要性,线的曲直方圆,排列的紧迫性、刚柔的变化等,都可以达到自己情绪的表现和抒情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线给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的表达。为了了解中国绘画中线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必须掌握水墨的规律和方法,使我们能深刻理解内涵的中国绘画和设计中的应用,绘画语言的设计可以实现深远的视觉效果,能提高丰富的艺术内涵。“随类赋彩”这种技法是中国画的重要技法,心理学上认为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在我国的绘画中早有体现。丰富的色彩通过勾金和重彩等技法表现,具有装饰特点。水墨的浓淡表现不同色彩是微妙的地方,颜色是简单而精致的。皴法不仅是凹凸表面纹理绘画表现,更形象的认识和再创造的“体面”和“肌理”。传承中国画的这些技术可以成为艺术设计教育中传统的艺术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创造基础。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设计之邦,其传统审美将他们的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便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意义有深远的影响。部分人看来,这个时代的矛盾看似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实际是他们的完全融合,相互渗透。要发扬传统,只有在现代社会,现代设计中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提炼与学习,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较高的使设计的审美价值。
三、学生的艺术素养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当代教育认为艺术素养是创新设计的基本思想,它决定了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广度深度。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艺术修养可以体现设计师的质量,它更是不容易获得的,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和对艺术的欣赏才可慢慢培养起来。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后,再不断的增加艺术知识的储备。这样一来对于艺术教育中学生的设计能力的欠缺就会有一定的补偿作用,加上不断地艺术基本功训练通过创意的结合便能设计出具有审美创造力的设计。跨专业的知识点也可以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学有所成的设计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都能通过他们的作品得出结论,这些历经现代设计市场考研的经验对艺术设计学习中国画教育是提高艺术设计的培养至关重要。
四、中国画教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引用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已经知道现代中国画的概念,那么中国将如何借鉴艺术设计教学也很值得讨论。艺术与设计的中国画教学,不仅仅是文字,学习和培训的技能,在中国画艺术设计教育应该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纯绘画类中国画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设计和绘画中找到。画中国画课程只注重技能的训练,并在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相关的中国画教学。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国画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
1.中国绘画与设计一体化的形式
中国画的形式和技术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这部分主要是关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和风格教学。例如:在作文课上,文本元素如点,线,面。广告海报,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中国画的元素进行创意设计的学生标志设计。
2.现代精神追求中的中国绘画和现代设计
中国绘画经常研究的是意象和表象的意义,类似于书写形式。中国画的主要思想包含的绘画活动的感受,人与自然之间,但天生的性格,也自然人格。因此在第二自然美的艺术美——人与自然。当今世界是和谐理念的追求,在人与自然的推广,这也与中国画的精神遥相呼应,同时还设计了围绕这一思路,并以此为主导。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国画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是中国,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成为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风格。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必须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到底在学生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中国画的水墨语言和洗千变万化,中国画更耐人寻味,这本身就是创新,创新体现活动。中国画教学,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艺术形式,不同的纹理,使画面更具设计感。设计本身是由西方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原则,中国画独特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语言符号,中西元素结合在一起,是设计形式的创新。中国画与设计可以作为一个起点,从新的角度,全面发展相结合的中国画和艺术设计学生潜在的艺术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五、结论
一
严格来说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本学科的特性的基础上的,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要求的直接指向是: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
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的目标和教学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幼儿美术是指3~6岁学龄前儿童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它包括绘画、手工等内容。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情感和体验,发展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鉴赏力。《幼儿园工作规程》针对美术教育也明确提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新意识的启迪,而不是技能的传授。因此,通过绘画指导幼儿如何思考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学画画要比学说话快得多,在绘画中表达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感受,要比语言丰富。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当代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融会,美术教育之所以愈来愈受重视,在于它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由于美术所具有的形象、情感与审美等特征,它更多从个性的角度关心身边的“小事”,反映我们生活周围构成的种种现象、形式。概括起来,其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运用美术形式有效地传承文化;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过去,由于对美术本体文化价值和学生学习需要的认识偏颇,造成了教学缺乏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诚然,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了解、认识并进行美术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建立有效的教学理念,通过和谐的方式与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谈到美术的价值意义时提出的: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新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已实现。
那么怎样才能使美术教学对学生更有效呢?
二
让学生得到情感、智慧及创造力培养的美术学习权利,并且通过这个权利获得进入“生活世界”的路径,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术教育应该是最不强调一律性的教育,美术课程是最不追求标准答案的课程。
由于普通美术教学的功效强调“面对全体”、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而教学观念的最终体现是:(1)让所有的学生学习更好;(2)让每个学生都能用内心体悟和感受并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要给学生更多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目前我国所进行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验教材的使用正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地贯穿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和无效性是在教与学共同行进中认定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给学生自己找答案的问题。事实上,学生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这是有效教学的思想。
三
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诠释教育的本质,“教”应该向“学”转移,纠正那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程式化行为,真正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学有所获。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热”越来越升温。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教学呢?
1.使幼儿自愿接受学习的原则
首先,要让幼儿对所画、所做的内容、形象有强烈兴趣。要用童心去想幼儿所想,往往在那些随意的乱涂乱画、乱捏乱拆中,幼儿释放着创造活力,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欣赏。教师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语、一项友好的合作等都能唤起孩子内心的异想天开,让孩子敢想、敢画。老师要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内心产生创作的冲动。再者,配合教学要有丰富多彩的认知活动。让孩子捕捉观察物体瞬间的变化,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动态变化,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2.鼓励幼儿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原则
美术教学必须创造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以此设计教学过程。老师要利用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感情,特别是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画一些人物、动物。例如:“说画”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老师在运用多种手段、媒体给孩子许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孩子自由想象,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给孩子有充分说的自由和机会。老师可以采用让孩子自己说、和同伴说、小组说、再大家说的形式讲出他们自己的发现和创造。对具有创造性的、离奇古怪的想法,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赏。在幼儿作画过程中,要经常赞扬他们画出的新颖、离奇、夸张、变形、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让同伴为他们敢想、求异的精神鼓掌。
3.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原则
区别教学内容、方法科学与不科学的标准在于其是否适合幼儿绘画年龄发展阶段与生理成熟程度,是否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精神需要。在幼儿园阶段,想象力是幼儿绘画的关键,教师应在培养幼儿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同时,教给幼儿园行之有效的技能技法,如造型、色彩、构图等,调整其综合绘画表现能力。但幼儿的技能学习不应通过枯燥的模仿、训练,关键在于老师要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选取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手段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4.客观、公平、合理评价幼儿作品的原则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他自幼爱好美术,绘画风格雍容恬静。他在艺术上的造诣颇深,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本文就来探讨丰子恺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
关键词:丰子恺;艺术;理论;实践
丰子恺在我国绘画、音乐以及文学界都颇具盛名,可以说是艺术界的全才。自幼拥有对于艺术天生的敏感性,加上一路遇恩师益友,使得他的创作日臻圆熟。在艺术理论层面丰子恺有着不同凡响的造诣,他的主要艺术价值观是注重现实意义的艺术功能观和人格修养的培养,主张“人生艺术化”,为我国艺术理论的丰富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丰子恺的艺术理论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散文家。早年跟随恩师李叔同学习绘画与音乐,后来恩师李叔同出家,因此他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绘画作品多取材于现实,寥寥数笔却意蕴丰富,脍炙人口。丰子恺在艺术上的造诣是显而易见的,这就使得他的艺术理论充满了“艺术”气息,这样的艺术气息是融入到人的一生之中,强调艺术能够帮助提升人格修养。丰子恺的艺术审美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从艺术本体论角度来说,丰子恺的艺术理论本体的审美本质是围绕“真善美”为核心,追求中西结合的一种艺术美感,后期接触了佛教以后,使得他的作品又开始呈现出一种物我交汇的特点。真善美的艺术追求,表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尤其是绘画作品中,充满了童真童趣,简洁而颇具韵味。丰子恺的艺术理论到后期呈现出一种儒释互补的倾向,是一种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与发扬。儒家的美观伦理观核心就是“真善美”,而丰子恺的艺术理论中对于人格修养的提升,就与儒家文化中“真善美”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的审美体验融入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就将艺术上升到人生的高度了。释家就是佛教的教义为主的艺术审美观,这样一种审美观也是上升到了宏观的人生高度。
其次从艺术价值观角度来说,丰子恺主张注重现实意义的艺术功能观,与此同时提出了艺术的人格修养功用与价值。本身文化修养较高的丰子恺,对于艺术的天赋是有目共睹的,而他自幼对艺术的敏感以及以后对艺术的坚持,使得艺术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认为的艺术价值是对现实有一定指导意义,对一个人的一生修养与品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丰子恺的艺术实践
丰子恺在艺术理论上的造诣对后世的艺术审美理论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他在艺术领域的实践包括绘画、音乐以及文学等各个方面,作为全才型艺术家,他在不同艺术领域的实践都表现出他的艺术理想。丰子恺在艺术实践上秉承“童心说”,他认为艺术要从内心出发,回归到内心。在他的漫画作品中就能够很明显的看到一些“童心”的地方,从选材要主旨的表达都渗透着作者的艺术理念,与此同时,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也同样的能够看到他的一些艺术思想。他的艺术实践层面,将艺术与宗教进行了很好的融合,艺术在熏染人格的同时,也加入了宗教对人心灵的洗涤。逐渐完善了中国现代美育思想,使得艺术承担起宗教的超越。他将“审美之心”、“道德之心”、“宗教之心”三者较好的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生活叫做“艺术的生活”,成为中国现代美学中“人生的艺术化”美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我们生活用品以及环境的艺术化,其次是我们的生活情境之中的艺术原则的运用,最后就是将艺术的态度运用在现实生活之中,从生活中体会到艺术的情味。在艺术的实践过程中,丰子恺吸取了托尔斯泰的文学态度,尽力做到“曲高和众”,将高深的思想化成简单浅显的故事以及画面,让人们能够从中体会到生活的哲学,这样实践的典型代表就是丰子恺的漫画,他的漫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既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不失去深刻的精神意蕴,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力量市场化转换中可以吸取的地方。
总之,丰子恺关于艺术的理论以及实践,将中国的艺术教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学贯中西的学识修养,将欧洲19世纪艺术教育运动与中国的现实状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近代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石。
丰子恺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具备纯正的艺术之心以及高超的以及技巧,这样的领悟之中有同情,也有童心。艺术家应该终其一生不断的修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滋养自己的艺术之心。丰子恺的艺术审美理想为后世的艺术教育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做好铺垫,使得艺术的功用发挥出来,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好不得不否认的一点是丰子恺的艺术理论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现代艺术理论从中吸取了有效的经验,同时结合现代社会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现代艺术更加的丰富与多样。
3.结语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关于艺术的理论融入了将艺术与宗教很好的融合,将艺术的功用融入到人生之中,把艺术的情味带入生活之中,提高了人生境界与人格修养。现代艺术教育理论对丰子恺艺术理论与实践有效的吸收,形成了现代的艺术教育理论,总体上说,丰子恺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张斌.丰子恺绘画中的诗意[D].中央美术学院,2005.
一、“亲其师,信其道”,攻心为上,以雕琢人心为目的
这里,我把这句话改编一下:“从老师的角度看学生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老师会蹲下来,保持和学生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我们彼此尊重,我们一起成长。”美术课无后进生,学生在高于母爱、大于友爱的氛围中很容易激起对美术的热爱。
对于个别学生的课堂捣乱,我们降低身份冷静避免冲突。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至高无上,不允许有学生惹你。有的学生偶尔有点叛逆,不管你是不是老师,对此,我们偶尔也要适当拍拍他们的“马屁”,哄哄他们,给他们台阶下,让他们慢慢地感激你,慢慢地喜欢你,把你当做朋友。这样在课堂上他们也不好意思捣乱,因为后进生大都讲义气:老师都给足面子了,我们怎么还能在老师的课堂上“不仁不义”呢?给个别上课喜欢讲话的美术课代表当当,让他有责任感,美术课上做好带头作用,怎么还能好意思讲话呢?及时适度地肯定他们的进步,使其自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平时还要捕捉机会:春游时的良师益友,无意中的“邂逅”交流,生病时的多方关照……久而久之,我和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样,以后的课堂纪律能不好吗?他们课堂认真听了,安静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只要安静下来,他们就会慢慢地喜欢你的课。有了这个好的开端,课堂上的点拨辅导,就会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二、故事激趣,课堂上渗透教育家的话,教学中多结合一些励志的故事
每一个班的第一节美术课,在共同欣赏作品时,常常渗透着教育家的话,以此感染学生。如开学第一节美术课的第一张幻灯片就有某学者写给儿子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时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时,有时讲一讲画家的励志故事。如齐白石出名较晚,但有志不在年高;画竹子时让学生讲一下什么是胸有成竹,以及郑板桥画竹子下的工夫等。又如《卡通天地》这一课欣赏米老鼠时,顺便讲一讲沃尔特?迪斯尼的励志故事:27岁的迪斯尼一夜之间成为电影史上的“鬼才”、“奇才”,但有谁知道,他曾失败过多少次,绝望过多少次,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永不言败与坚持不懈。这些故事让学生似乎能从自己的身上找到迪斯尼的影子。后进生很多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对自己的现状及前景很迷茫、不满及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没希望。迪斯尼的故事似乎让相信改变自己还来得及,只要努力,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再如讲《流光溢彩》这一课时,我结合玻璃艺术品介绍本土玻雕艺术大师吴子熊,不仅在浙江,即便在全国,吴子熊的名气都很大。以砂轮作笔,用玻璃作画,在飞转的砂轮下进行玻璃雕刻,这就是吴子熊的绝技。吴子熊出生于中国浙江省仙居县一个贫困的家庭,2岁丧母,11岁丧父。他只读过4年书,在丧失双亲后便以流浪乞讨为生。后到部队澡堂当小工,16岁他进入海门玻璃厂做学徒工,一干便是几十年,他将自己整个融入玻璃这一神奇透明的世界。是饱尝贫困、艰辛之后激发的奋进之志,使吴子熊开始对玻璃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等等。一系列的励志故事让他们领悟到:失败不可怕,失败是成功之母亲,只要对未来充满憧憬希望,生活就有动力,同时,我提示他们目标不要太遥远,应触手可及,让他们慢慢地树立上进的信心。
三、培养兴趣,化解坏毛病,走向广阔天地
美术课上无后进。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在讲台上潇洒地挥毫泼墨时,都会引起学生的喝彩与羡慕。后进生成绩不好,可建议他们学美术,学以后高考创造机会。初中学生人生观处于萌芽状态,可塑性大,但不稳定,使其在美术课中有事可做,将过剩的精力集中到绘画等兴趣上,挖掘其绘画等兴趣的内在动机,他的心理活动会慢慢地离开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物,而且对有妨碍的活动(如赌博。电子游戏、打群架等)加以抑制。学生在美术上取得一点成功后,觉得自己的努力有效果,就会产生自信。在此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学习的社会意义及个人意义,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合理的近景性动机的同时,帮助其树立更远大的前景性目标,使之改变对其他功课的消极态度,提示符合实际的志向水平。
四、适度关注,让后进生的学习动机大大提高
罗森培尔曾借用皮格马利翁这个词比喻老师的期望足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冯平在《价值论》中指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和享用价值,而评价就是人类发现价值、揭示价值的一种根本方法。”教育评价是教育常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适度美术教学评价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促发成就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独特的价值。
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他们鼓励,如在上卡通自画像时,一个上课总喜欢在老师讲课时插些不痛不痒的话引起全班课堂大笑的后进生好不容易懒洋洋地拿起笔,可他的作品画得很糟,但能动笔肯定是个好现象,让我找到对他赞美的机会。下课了,我把他单独拉到一边,轻轻地赞美他:“你的画,有些毕加索大师的风格,有绘画天赋,看来我要重点培养你了。”那学生说:“老师,你说得不对,我画的画自己都觉得好笑。”我接着说:“看来我上毕加索这一课时你没有认真听了。毕加索是第一个活着看见自己的画进入卢浮宫的人。他有能力把作品画得很写实,但他没这么做,他画出了他的心声。他还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一生都在向儿童画学习。你只要认真学习绘画,相信你一定会出成绩,相信我的,没错儿。”经过引导,这位学生似乎以为自己是有些绘画天赋了。接着的几节课,我经过他身边有意地给予了一些辅导。后来的美术课上,那位学生渐渐地不闹了,拿起了画笔。我想,不管这位同学画得如何,以后是否往美术方面发展,但至少现在课堂上不无所事事,无事生非了。
五、欣赏课中的优秀美术作品对改进后进生的行为品质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绘画 设计 使命 关系
画家与设计师有时会引发一些争议。有的认为,绘画与设计同属美术,只要有绘画功夫,搞设计是不成问题的;而另一种观点是:仅仅靠绘画的功底去从事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认真思考绘画与设计两者的使命,理清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这对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等具有建设性意义。
一、 绘画与设计的特点、使命、区分
绘画与设计虽然同属创造性活动,但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使命。
具体说来,绘画具有被观赏的特征,反映的是思想意识、精神生活、情感宣泄和美感体现等,因此,绘画是非物质、非功利、非实用主义的。创新是绘画的生命,并且通过个性化体现来实现,古今中外每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都创作过极为个性化的作品,展现了自己的典型风格和特征。画家们(尤其是现代派画家),为了表现出作品的生命力,根据自己的愿望,在技能、材质与工具的应用上随心所欲,可以完全不考虑其作品被不被人理解、欣赏、接纳或认可。在这方面,凡·高是一位典型的大师,他创造了大量极作,但在当时未能被人们广泛接受。
而设计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设计的产生、发展是与商业行为结伴而来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激烈竞争而出现的。设计体现的是多层次的理性思考,是在设计理念和功能体现的前题下,通过科学技术、材料、工艺、机械加工等工业化的生产综合水平,生产出各类产品,最终满足全社会消费者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因此,设计是物质性、功利性和实用性的,是不能完全凭感觉去完成的,而更需要接受和服从广大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文化品位与生活习惯。例如,各类电器从设计到生产,再从市场到消费者的使用,整个过程体现了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设计、策划、市场、消费、生产、成本、企业文化、品牌、设计思潮、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等问题,寻找最佳的表达方法,把设计师的构想变成消费者能够接受和采纳的现实。
二、绘画与设计的异同
绘画与设计属于美术两大分支,它们之间有着相同之处,都是属于创造性活动,但也有本质的区别,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绘画与设计在工艺制作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区别。绘画虽然是一门艺术,但整个绘画作品的产生和制作过程是属于纯手工艺的,观者看到画面上的点、线、面、体和真实的肌理或质感,都是画家手工制作的,因此,绘画中手工操作的技术含量占重要比例。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实际上是完成一种思维过程,即通过某种技法去实现某种意念,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思维的实现成为可能?在这里技术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油画是通过以油为结合剂的油性颜料,用特定的技法,将构想画在布面或其他材料上;国画是用毛笔蘸上墨等水溶性颜料,以特有的笔法,将构想画在宣纸、帛以及其他材料上。但对设计产品来说,在实现方式上是通过脑力劳动的创造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结合来完成的,如今科技的进步和电脑的产生,给设计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设计作品的产生方式更加体现了机器的智能化、系列化,机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其次,绘画与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对于绘画而言,是非商品化的(商业绘画除外),画家们强调的是自身的感受、意念、风格和精神内涵,如现代绘画更是创新观念独特,其个性表露和情感发泄更加强烈,使人惊讶不已,画家不会考虑其绘画能否让观者接受,更不去考虑绘画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但设计是一项为他人服务的活动,具有物质性、功利性和实用性,并与商界有密切联系。如果说消费者和顾客是上帝的话,那么设计师就得屈服于他们的“上帝”,这是应该遵循的原则。设计者必须使他的产品具备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去满足消费者的种种需求,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满意,最后通过市场竞争,使之实现畅销。因此,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三、绘画与设计的联系
虽然绘画与设计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但不能否认绘画与设计这两个同属于一根藤的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早期绘画与设计的起源在艺术规律和基本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如,具备必要的绘画知识及审美能力,对于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尤为重要。在设计教学中,学生应具备必要的绘画知识,才能表达各类形态的造型,并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抽象表现能力、对形态的审美能力等。这就意味着素描教学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的绘画是从基础素描开始的,随后再通过设计素描、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等课程的学习进行绘画的进一步训练。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从设计基础向设计专业过渡和衔接上起到关键性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及设计表达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设计实践中,更是离不开绘画,如果一个从事设计的人不懂得绘画,那是寸步难行。这是因为:第一,在设计前期,也就是在想象和构思阶段,绘画(绘制草图)可以帮助捕捉灵感;第二,成熟的设计意念需要通过绘画得到具体表达,传达给他人。
绘画与设计也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我国的绘画将继续在国际性的巨大风格差异中摸索和试验,探索新的道路,将绘画的时代性、民族性、当代性放在第一位,开创中国绘画的国际地位与影响,这对设计领域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在设计教育方面,我国将实行素质教育,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方式,涉及到社会、人文、科技,具有跨学科意义,使学生得到设计方向、设计商务、设计策划等多途径的教育,这对绘画观念的更新有着巨大影响。
结语
绘画与设计,就好比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是不可分割的。只有正确理解绘画与设计的起源与奥秘、特点与使命、异同与对比、整合与发展等,才能对两者的关系有客观的、深刻的、科学的认识,这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打造时代所需要的设计人才,弘扬中国元素与民族精神,摘掉中国设计师只会拷贝的帽子,具有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英)艾伦·派普斯著.艺术与设计基础.中国建筑出版社,2007年1月.
[2]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2001年10月.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关键词:人文精神 尊重学生 激发兴趣 主动性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对美术课程来说,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括观察、感知、认识、实践、表现、创造、反思、评价、合作、交流等能力。应该说,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它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1.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突出入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2.人文精神在美术课程中的体现。“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美术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性质”。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物,人文科学则更关心人。所谓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学、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的。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价值观、人类的变化、个性、生存状态等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美术课程所阐述的“基本理念”更是从人文教育出发,从不同侧面,体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
3.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1)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体验生活的乐趣。美术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并用点、线、面、色彩、空间、明晴、质感等绘画要素,进行对比、和谐、节奏、韵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积、组合等构成因素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感相联系,将自己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体验与艺术家对它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t{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将自己对生活和美的理解写进美的成长记录袋里。同时,美术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挖掘其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能够积极主动学习,由生活激发兴趣,带着饱满的热情去体验、表现、创作。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向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蹦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感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了解人类文化背景,尊重多元文化。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一、细分析: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传统美术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对于美术教育的价值认知与世俗价值无异,对于幼儿的美术学习成绩,家长和教师往往是用是否得奖来衡量,由此导致幼儿只能局限于绘画技巧当中而忽略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对其美术学习产生了不利影响。对于幼儿来说,实行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完善人格,最终促进人对人生美的认知及对生命的尊重。但就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现状来说,对于幼儿的绘画技巧较为关注,而对于幼儿之于美术教育的认知则较少关注,由此导致幼儿美术教育根本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过早让孩子加入到荣誉竞争中,而难以促进其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
二、勤思考: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较低
就当前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来说,很多美术教师并不都是专业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而是高校的幼师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她们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的认知较为笼统,从而使得其在教学方法上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对幼儿起到有效引导感受、启迪思想的作用。有些幼儿美术教师虽然来自于专业院校,但其在教授幼儿美术知识的过程中对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考虑较少,对于幼儿的审美意识培养缺乏认知,由此导致美术教育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难以促进幼儿鉴赏能力的提升,从而无法促进幼儿美术学习效果的强化。
2.美术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很多幼儿美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仅仅是在黑板上画出事物然后让幼儿进行模仿,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模仿的过程中,幼儿只能够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美术学习,由此就无法充分激发自身的美术学习动力,有些幼儿甚至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严重影响到了其自身的审美能力培养。单一的美术教育方法使得很多幼儿都处于模仿的被动地位,从而无法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制约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不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同时也难以满足国家对于幼儿的发展需求,不仅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制约,也影响到了国家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渴求。
3.对于美术教育的观念认知较为片面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幼儿学习美术就是绘画,而绘画质量的高低则代表了幼儿的学习好坏,这种认知是非常片面的,也与当前社会崇尚的功利有较大关系。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即使其绘画技巧再精妙,再高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能代表着其绘画技能纯熟,但并不代表着其学习美术的效果较好。真正的美术教育不仅在于教师,更多地在于家长和社会,如果家长和社会对于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缺乏认知,而只是一味地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那美术教育是无法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对于幼儿的要求不仅是其学习成绩的提升,更是要求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家长和教师的片面认知则会导致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遭到扼杀,从而严重影响到其未来发展,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善挖掘:探索积极的应对策略
1.促进幼儿美术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平衡,那就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蒙和促进作用,对于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应当不断增长自身的专业美术知识,同时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积累幼儿美术教育经验,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发展需求。此外,幼儿园还应当组织美术教师定期参与专业技能培训,改变自己的传统美术教育认知,树立以审美教育、创新教育为主的现代化美术教育认知,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不断启发幼儿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促进美术学习效果的提高。
2.促使美术教育方法多样化发展
美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采用单一的美术教育方法是很难满足幼儿学习需要的,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美术教育方法,以改善幼儿对于美术学习的认知,更多地探索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应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画作,让幼儿感知真正的美术作品,同时,教师还可以带着幼儿到幼儿园的花园里、草地上进行户外写生,通过让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形态,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事物所具有的生命力,以不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并从中学习到不一样的美术知识。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幼儿园美术竞赛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不能够仅以单纯的绘画技巧来判定其成绩,而应当更多地考虑幼儿对于作品的解析,对于深刻理解审美和创新及对生命认知的幼儿,教师应当给予其鼓励,以促使幼儿认识到真正的美术教育,从而不断激发自身的美术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