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5: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当前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尽管从教学内容设置和选择上,其已经实现了极大完善,但是在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具体为:首先,在整个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缺乏职业性元素的有效融入。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只是从普通声乐教学的视角来开展,整个教学缺乏对职业元素的结合,声乐教学缺乏职业特色和具体应用需求。其次,在整个高职声乐教育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客观的说,高职声乐教育活动在开展教学时,不仅需要完善音乐内容教学,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自身学习和理解的内容予以实践应用。但是当前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更多老师只是在意教学内容是否完善上,并没有对学生实际应用状况形成相应重视,因此,很多学生并不能对所学的声乐知识内容形成具体实践应用[1]。最后,在整个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从课程内容设置到人才培养思路上,都缺乏系统化融合,整个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应用价值。目前很多情况下,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曲目时,更多的只是老师认为当前应该教育学生掌握那些曲目知识和内容,既没有合理融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对市场需要进行体系化融合。因此,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要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其使用陈旧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大大加重了老师的教学负担。
二、当前高职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具体目标
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知识技能,从而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而高职教育做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要尽可能围绕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开展,通过推动教学创新,从而实现理想教学效果。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创新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实现以下目标:高职声乐教学要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无论是声乐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还是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思路,都要紧密围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开展。客观的讲,只有培养学生形成了扎实的就业能力,才能帮助其实现顺利就业。而想要实现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就需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完善实践应用元素的有效融入,也要完善整个教学体系,确保学生掌握就业所需要的各项技能素养和知识[2]。高职音乐教学要与市场需要相结合。高职教育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职业性,只有满足职业性要求,才算符合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完善市场元素的融入,通过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实现高职音乐教学的理想效果。此外,高职音乐教学还要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声乐教学做为一种艺术培训,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到其参与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不能从兴趣视角对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予以切入,那么整个教学根本无法实现理想效果。
三、实现高职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具体思路
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符合高职教育需要,整个教学内容中,必须融入职业特点,通过职业性的有效展现,才能实现声乐教育的价值。在高职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与用人市场的具体需要结合,通过深层次融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具体内涵,从而实现整个声乐教学活动创新的理想效果。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对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和声乐教学体系化结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意识,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声乐演唱功底。只有学生对声乐知识、声乐素养形成准确认知,才能最终实现高职声乐教学的理想效果。而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就是当前该教学活动创新的核心突破方向,当学生具备了这一系列能力,无论是其就业竞争力,还是其对声乐教学内容的理解,都有了实质性提升。在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声乐演唱能力时,要注重完善学生参与声乐演唱的途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创作及实践活动的有效指导,在引导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各项涉及元素形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声乐知识内容[3]。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注重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无论是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革新,还是教学理念转变上,都要予以改善。以往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其更多只是从普通声乐教学视角进行切入的,因此其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职业应用性的有效融入,因此在开展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创新发展过程中,必须以职业要求、市场需要为具体切入点,通过融入职业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随着当前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日益注重完善教学创新活动的体系化实施。客观的说,只有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才算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市场上对人才的具体需要,同时将职业发展要求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而实现整个高职声乐教学创新发展的理想效果。
作者:罗曼丽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珊珊.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J].音乐大观,2013,(5):115-117
论文摘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音乐师资,声乐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能否正确把握声乐教学过程中的双重性特征,决定着声乐教学的成败。声乐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成绩,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上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对它的表现、理解、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博的学科品格,才使得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声乐虽然以技能表现为主要学科特征,但通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音乐基本素质包括乐感、音准、节奏,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能力,以技能和修养来驾驭作品的能力等。声乐学习还可以培养人的多重素质,如平衡、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等。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所以声乐是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重主课轻公共课、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获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而轻视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重视个别大型曲目而忽视基本素养积累等现象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致使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格格不入;不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面临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无从下手;教师不能驾驭声音,给音乐课教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师坏嗓、孩子大喊大叫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说明高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科学的定位,特别是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明确定位。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高师声乐课的设计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规范化的歌唱技巧,为音乐普及与艺术审美把好入门关。因此,从声乐教学规律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和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声乐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起点与达成的目标不同。目标不同也影响到教学内容、方法与专业趋向不同。
二、培养设计
1.双重性特征分析及目标设计。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又要学“声乐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既要教好、学好声乐技巧,又要学会运用声乐技巧去教导中小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高师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既要充当客体,又要充当主体。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也由此分为“声乐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两大块。作为学生,要成功地实现这两大块目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把握好以下六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和过程,即“领悟、接触、模仿、操作、熟悉、创造”。(1)“领悟”即从理论和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中,开始建立歌唱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学习歌唱需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各个器官的共鸣特征,只有当歌唱者拥有熟练地调动并掌控这些器官运动的能力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歌唱。(2)“接触”即开始试着感受发声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调整发声器官的能力如何等,为学习声乐技巧做好意识上的铺垫。(3)“模仿”即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仿效老师的歌唱。学生从模仿中感受发声器官的振动正确与否、气息支撑及其位置是否正确等,从而从模仿向自我感觉、自我审视、自我提高过渡。没有初期的模仿就没有正确的歌唱。(4)“操作”即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独自建立歌唱声音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所谓独立并非脱离教师指导,而是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器官运动,即所谓的气息支撑和位置点等,需要练习者不断地独自实践、感悟才能掌握。(5)“熟悉”即通过上述层次和过程的学习、揣摩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已经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或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学生已经可以独自选择歌曲并进行歌唱设计。(6)“创造”即在熟悉的基础上,以歌唱者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设计。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怎样把作品演唱好,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而且符合歌唱的正确方法,都需要创造。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重头戏,是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二重性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实现上述层次和过程的教学内容中,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出从以“声乐技能”为主逐渐向以“声乐教学技能”为主过渡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学科教学目标,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目标设计,实际上一般的设计会分解为单元乃至课时的教学目标予以完成。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属于外显性学习行为的技能、理论的掌握等;又要密切关注内敛性的所谓音乐感觉,一般简称乐感的训练和养成。目标设计务必精确、具体,反映出不同的层次目标和要求,以便于实践操作。
2.内容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性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双重目标,而且也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双重内容: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收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即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得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有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每部分又应有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两方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声乐教学的双重技能目标。
3.对象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性质、音乐基础与文化基础、歌唱发声习惯、主观爱好及主观追求的艺术目标、个性特征和身体状况、对教学的期待和希望,等等,然后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对象的设计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个别化原则,它要求在双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取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二是逐渐递进原则,它要求在年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给学生做出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达标设计,诸如教材的由浅入深的选择、进度的由慢到快的安排等。
4.形式与方法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沿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个别教学形式与方法,必须与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语言的方法(如讲授法、评价法),与直观的方法(如示范法、微格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讲授法并辅之以示范法为好;在声乐技能教学中,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练习法是恰当的;而在声乐技能向声乐教学技能过渡中,则必须逐渐加大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示范练习法、微格教学法的比重,为的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教学技能的目标。
5.媒体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依据的,必须反映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构成,必须为达成双重目标服务。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往往与教学形式、方法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因为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就已经包含了教学媒体的运用,如微格教学法中就包含了录音、录像媒体的选用。
一般而言,要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可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这在个别教学形式和对比评价法中很有效;而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或某种声乐教学技能,则应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这在小组或班级的教学形式和微格教学法中最有效。
6.评价设计。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设计,首先必须把握教学评价与双重目标一致的设计,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达标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达标程度,还要使评价与目标层次相对应,这是准确性方面的设计,否则,声乐教学将难免出现偏差。其次是必须将评价渗透于教学形式、方法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比如,对比评价法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微格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对教学录像中教学情境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这是及时性方面的设计。
7.模式设计。高师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作用的互动活动,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朝预定目标前进;学生起主动性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媒体、方法或方式,把教学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根据预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是调控整体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根据目标达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主导性调控,例如目标预定是否过高、内容传递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恰当、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亦对学习过程起反馈调控作用,检验和反思是否充分参与、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否过高或过难等。这两种调控都是循环往复的,也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循环的过程。
三、结语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双重性目标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从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计。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技术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保证高师声乐教学在科学的设计模式中顺利运行,改正以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和内容往往偏离师范性的弊端,避免教学中对各教学要素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2]琚清林.声乐知识手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关键词】新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熟练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技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而声乐课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学生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新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方式,不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忽略学生的学习具有差异性、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一、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
1、生源专业基础薄弱
由于新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全疆各地州初中毕业生,在招生中不需进行专业测试,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几乎没有音乐基础。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可以说从来没有听说过声乐,没有音乐节奏感,对声乐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了有什么用一无所知,再加上少数民族班级没有汉语基础,声乐教学可以说难上加难。因此,生源的现实情况是教育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制定教学内容及进度计划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2、声乐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的设置超出了学生能力
新疆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全疆培养幼儿园教师为目的,因此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用及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符合本专业、本地区以及多民族的特点。新疆中职学生由于自身音乐基础较差,地域教育水平的差异,语言沟通及接受能力的局限,加上学时量过少、学生人数较多,致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课堂上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练习、巩固和消化。以本校为例,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越来越高,近五年来近700多名学生中,有80%的学生为各地州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汉语,不认识汉字,基本语言交流都很困难,想要完成教学大纲内容几乎不可能。
3、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练习不够
动力促使兴趣,兴趣带动学习。声乐课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声乐技能,光靠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下大量地进行练习。大多数学生由于从没有接触过声乐,甚至认为发声练习很可笑,没有学习动力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再加上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同学课下的练习时间不足,导致课上所教的内容没有消化,作业完成率低,教学任务难以顺利进行。
4、良好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实践顺利有效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切合实际、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不能一直沿用着学院派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多借鉴内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勤学善思,更新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1、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学内容符合专业培养和民族性、区域性特点
(1)制定一份合适、合理的声乐基础课教学大纲。大纲中既要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特色,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同时,面对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双语教学,当然新疆各地区教学岗位要求的不同,开展符合实际需要的声乐教学。(2)教材的选用及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地域特点。首先,教会学生基本的声乐演唱技巧要和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需要相结合,注重儿歌弹唱、表演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将儿歌伴奏、舞蹈编导融合训练,将一些脍炙人口的儿歌如《粉刷匠》、《哇哈哈》、《找朋友》等为基础来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回到家乡进行幼儿教育工作,教材中要加入一部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作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技能性较高的声乐课教学,教学的质量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课下勤于练习,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由于新疆目前中职学生生源基础薄弱的客观实际,教师要面向全体、具体分析、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作为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深究声乐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集体课、小组课、表演课以及分层次教学等相结合,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表演唱、自弹自唱的机会。
3、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硬件和提高师资水平
首先,作为中职声乐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方法,深入幼儿园,了解岗位所需技能和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符合新疆特点的幼儿园教师作为终极目的。其次,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中职学校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满足声乐课教学配备条件,增加学生课下练习的琴房,巩固教学效果;学校要培养高素质的师资,就要提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机会和平台,如外出学习交流、技能竞赛等,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提供有力保障。
总之,新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应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要准确把握培养目标,分析学生声乐基础,采用实用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声乐兴趣的激发,不断提高声乐课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符合新疆学前教育特点的专业人才。
作者:李雪娜 单位:新疆工业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1]曹燕.转变旧观念,迎接新应战—对幼师音乐教育状况的思考.昭通师范初等教育专业学报,2005.6.
关键词: 声乐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视线开始转向精神需求,声乐作为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其教学效率的提高是高校发展的重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并非培养专业人才,这一点经常被误解。综合型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也是声乐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民族音乐具有国家特色,是我国声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进入新时期,声乐教育改革是必然的。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达到高校声乐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成为现代音乐教学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文章重点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失,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首先,现代高校声乐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音乐中的文化意识被忽略,音乐教学以人为本的目标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对音乐作品技巧和成绩的强调。这样严重制约了高校声乐教学效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相违背。基于这种教学目的,声乐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对于声乐技能的课程较多,但关于声乐文化和声乐情感培养的课程却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与我国国情、与学生的能力范围不符,过于强调国外音乐的作用。在一些高校,声乐甚至变成单一的模仿。
(二)声乐教学缺乏特色。
对于普通院校音乐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与音乐学院存在区别,但在实际教学中,高校却采用了与专业音乐院校相同的模式,教学缺乏特色。造成的结果是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修养较低,技能上不专业又缺乏特点,不能通过音乐提高个人修养,导致声乐教学的意义降低。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评价时,往往以其技巧表现为唯一依据,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成为声乐教学的主体,声乐教学始终缺乏特色,教学效果不佳。
二、声乐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树立正确的声乐教学目标,确定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培养目标。
高校声乐教育应以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为目标。人才培养方向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只有明确这一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这一过程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声乐创作创新意识,致力于提高音乐修养。对高校声乐课程进行调整,减少技巧课程教学,加强乐感教育和音乐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增强审美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声音技巧,为其工作提供基础条件。基于服务大众的目的,高校声乐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大众声乐文化的创新意识。大众声乐文化适用于各个阶层的听众,是适合发展的重要表现。大众声乐文化的市场化和通俗化共存决定了高校声乐教学的特点。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文化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树立声乐教学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树立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目标。主要表现为:首先,通过对学生的培训、启发使其了解社会音乐文化服务的重要性,通过在校学习和培养使其习得专业知识,从而以声乐专长为社会音乐文化服务。教师应改善声乐教学方法,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声乐素养,使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高校声乐教育得到长久发展。其中包括小组教学、大课形式等。优化声乐教学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生活意识,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工厂音乐节等。这样学生的声乐作品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无论是声乐教学课堂,还是声乐科研,都应致力于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二)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步骤。目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其建立过程如下:
1.在声乐实践中强化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为社会服务是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对于非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是其与社会接轨的基础。社会服务意识的强化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声乐实践或者艺术实践,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2.基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目的创建实践教学平台。
与专业院校不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声乐意识,培养适应时展的综合性人才。实用性是其主要特点,针对这一点,高校声乐教学应建立实践教学平台,为其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包括参加表演或者比赛等。开放式的声乐教学模式是目前各高校提出和正在应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其能否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尚需进一步探讨。值得肯定的是,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致力于声乐教师的在职培训。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音乐专业开设增多,高校专业音乐教师出现明显的短缺。音乐教师存在教学理念偏差、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声乐专业在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中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明确新形势下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基本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使得教师丰富教学方式,了解更多的声乐背景与文化,并巧妙传授。另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声乐教育能力,这是培养高校声乐人才的关键。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培养骨干音乐教师,并大力培养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使得学校的整体音乐教育团队水平得到提高。为优秀的声乐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或出国培训等机会,提高其总体教育能力。
三、结果
声乐教学作为普通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并非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从而净化其心灵,促进其情感的稳定。对于现代音乐教学来说,应明确这一教学目标,以此为依据改善教学内容。音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何姣.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2(11):32-34.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优势;问题;儿童歌曲;演唱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作为学生的基础教程,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目前,声乐课基本是以集体课或小组课的形式在进行教学,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只注重成人声乐的教授而忽略了儿童演唱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出现教与学脱轨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这两方面的改革重在当前,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原有的课程安排
自学前教育专业成立以来(以我校为例),学生的声乐课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小组教学进行的。(一)小组课的优势:第一,提高学生辨别声音的能力。学生在小组教学可以听到很多种不同的声音,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声音类型。第二,避免重复教学。声乐的大部分理论知识是相同的,没有个别针对性,对教师来说可以避免重复一个内容的教学,学生也只是整体接受同一教学内容。第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当听到演唱的好的学生进步时,也对周围其他同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二)存在的问题:第一,上课模式阻碍了学生水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声乐所达到的演唱水平也有所改变,已经不是局限于会唱几首作品、会一些基础知识就行。这对学生来讲是一次改革性的变化,学生的水平与所学的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的。小组教学的内容比较笼统,对个别判断能力较差学生来讲,很难分清自己需要什么,为此达不到教师所要的教学效果。第二,阻碍了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教学。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学生要做到“学有所用”就需要“所学可以所用”。曾经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这样对学生讲:“不要还没毕业就被社会淘汰”,这句话作为教者来讲是值得思考的。小组课可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避免重复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却解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具体掌握以及更细致的演唱要求,导致今后学生在教学中所用到的知识在学习时不够具体,阻碍了教学的进行。第三,儿童歌曲的学习。学生对儿童歌曲的掌握局限于以前的儿歌、民谣等,对歌曲层次的分布不够明确,演唱方法涉及的很少。儿童歌曲被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却在学习中只做了解性的掌握,这与今后幼儿园的教学要求相违背,导致很多学生在教学中不得不避开这一教学环节。这一点,是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一个教学问题。
二、课程模式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教学人数的改革。小组课教学人数过多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教师也往往因为人数过多、时间不够而不能对一些知识展开教学,导致教学内容概括性强,实用性差。因此,小组课的人数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以二至三人为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来处理,对知识的讲解可以达到细化,较符合目前学生在工作中的需要。(二)声乐课分工要明确。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成人声乐课和儿童声乐课。这是两种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两门学科,放在一起教学,影响学生对声音的正确理解;从时间和课程安排上看,每周一节课讲两个内容也是不现实的。为此,分成两节课来进行教学是比较实际的。在上成人声乐课时,学生不必考虑儿歌演唱方法的问题,就不会出现方法不同导致的知识混淆,教师有足够的时间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解决,对提高学习水平、专业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儿童声乐的独立教学
儿童声乐一直以来都作为声乐小组课中涉及最少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学生对儿童演唱方法以及儿歌程度的区分也是模糊不清的。在独立教学中,教师可以具体对儿童演唱方法和儿童歌曲演唱的层次进行讲授。(一)演唱方法。第一,气息的运用。儿童声乐中,气息的运用是唱好儿歌的关键。良好的气息支持会使演唱的歌曲更加饱满,同时起到保护儿童声带的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与成人的气息运用基本上相同,但根据不同的年龄运用上也有所区别:五岁以前的幼儿在学习声乐时,对气息的要求并不严格,只要到达胸腔即可;对七岁以前的幼儿在演唱过程中,就要求气息要尽量到达腹腔,以便更好地完成歌唱;对八岁以后的儿童在演唱时的要求就比较严格了,要有准确的呼吸位置以及对气息较好的支持。第二,表情的运用。幼儿的表情在歌唱时要保持在兴奋状态,眼睛随着手动,手随着感情走,这样以情带声的演唱更能达到教学效果。第三,口腔的运用。演唱歌曲时,口腔打不开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所谓“字正腔圆”就是要求演唱者尽可能地打开口腔,更好地咬字,这样才能表达清楚要唱的每一句话。(二)儿童歌曲的层次划分。在幼儿园音乐课教学中,常出现歌曲程度分不清的情况,这与授课教师自身分不清有直接的关系。儿童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存在着年龄的差距,不同的班型所唱的儿歌是有区别的。例如:小班――幼儿刚刚会说话,演唱儿歌时句子要短、歌词要简单、音不能很高,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选择《我有一双小小手》这样的儿歌让幼儿来演唱;中班――这一时期注意培养幼儿的表情和口腔状态,可以选择《大家一起跳起来》,这首歌曲中的咬字要求较符合口腔打开,难度适中;大班――幼儿有表情基础和语言的表达能力,可以在篇幅上选择较长一些的歌曲进行演唱,如《对不起没关系》,可以加强幼儿对歌曲完整性的练习;学前班――这一时期要加强幼儿对歌曲演唱水平的练习,对演唱技巧有一定的要求,作品也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数鸭子》这首儿歌要求吐字清楚、旋律完整、气息支持好。
声乐课教学模式及内容的改革,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没有变革就不会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更好的将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要有不断的探索与发现来奠基,声乐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能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带来显著的变化。学生只有做到学有所用,专业才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因此,教学模式及内容的改革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性。
参考文献:
[1]潘丹宁编著.《跟我学唱歌》童声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年8月
[2]杨立岗等著.《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
关键词:幼师;声乐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一、前言
学前阶段的学生的声乐学习主要是依靠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过程而获得的,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至关重要。高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以为幼儿园直接提供专业教师为目的,但是从目前我校所招收的学生的年龄上看大都处于18岁左右,甚至以下。他们所处的阶段无论是在身体能力还是知识的储备上都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既是他们只是的传授者,亦是他们成长过程的指路者。由于高职院校招生的学生层次、知识素养、音乐天分、教师的教学着眼点、授课能力和本科学校比还是有些差距和不足的,因此在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颇多的问题与不足。通过研究幼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各种因素,探索如何让幼师学生提高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提高音乐教学能力,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幼儿教师,具有现实意义。
二、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幼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及目标
现行幼师声乐教学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声乐教学中秉承的仍然是专业声乐教学的传统思想与内容,自身的师范教学的全面性特点不突出。高职学校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是有着鲜明的、甚至是本质的区别的:1、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同: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是从事声乐表演、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学前专业培养的是能够边弹、边唱、边教全面发展的“全面人才”。2、生源素质层次不同: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童子功,学习专业的时间长,条件较好;学前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没有受过正规声乐训练的,有的甚至连基本的音阶都唱不准,甚至音准都有问题。3、学习任务不同:音乐院校的学生的任务是在演唱技巧和表演上做到精益求精,而学前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在学习基本声乐演唱的同时掌握儿歌的教法和有关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科学发声方法方面的基础知识。4、学习投入的时间不同: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可以将全部时间用在声音技巧的练习上,而幼师专业的学生却要在很短的学习时间内同时学习声乐、钢琴、视唱练耳、舞蹈等等多种技能及其它课程,留给声乐练习的时间则十分有限。
2、“专业化”的内容教学
在我们目前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很多专业教师并没有考虑高职幼师学生与专业音乐学生的本质区别,因此很多老师会重点追求学生演唱技能的提高。因此导致了教学内容往往过于“专业化”,致使幼师声乐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课内容大都是艺术歌曲,以美声、民族歌曲较多,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元素,幼儿歌曲学唱与教法方面的内容更是几乎没有,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容也相对显得很薄弱。因此导致声乐教学内容的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退。
3、考评成绩上
教学评价应具备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管理功能的作用;应采取多种手段以达到上述多种教学评价的功能。而在我们日常的声乐教学中,单一的期末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多的参考模式,仅仅以期末时学生的声乐考试成绩为依据,而因此就对学生进行优秀与否评价,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对学生平时声乐演唱、情感表现技能、日常音乐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衡量。以及以及他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全面地加以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评定学生的优秀与否。
三、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幼师声乐教学改进策略
1、明确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学生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培养一线的教学教师,而不是和专业音乐院校那样培养专业的演唱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在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就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打破最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要去盲目追求学生的演唱水平,而是要在的声乐演唱理论认识和技能开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其舞蹈,钢琴伴奏等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教”的教学技能的开发。
2、完善教学体系
学校在做课程规划时,应该充分增加学生和老师一同进入幼儿园去进行深入调研的课程时间,充分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所真正需要的声乐知识和教学唱技巧,然后回来进行总结,找出与之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培养方法。同时多带领学生参观幼儿声乐的一些比赛,丰富课本以外的优秀声乐曲目,通过教与学的双发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另外幼儿教师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钢琴即兴伴奏,舞蹈等相关领域的学习,使声乐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加强实践活动锻炼
关键词:钢琴伴奏声乐教学艺术指导
一、关系分析
上文中已经对钢琴伴奏应用于声乐教学的优势进行了简单论述,而对于声乐教学过程的展开来说,教师应能辅助学生掌握乐理基础、声乐情感、声乐语言等内容,钢琴伴奏能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使演唱者更好地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情感,为学生创造具体音乐作品所对应的情境,进而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钢琴伴奏的应用能很好地提升声乐表演的连贯性,通过声乐表演与钢琴伴奏的互相融合,两者都将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取得更优的表演效果。
二、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
(一)声乐气息教学
对气息的调整和控制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核心内容,学生应能做到通过呼吸节奏的调节来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所具备的情感、风格特点及意境等,若仅由教师口头上进行指导,那么学生就很有可能难以掌握正确的气息节奏,进而影响表演的效果。钢琴伴奏能很好地改善这一问题,在常规教学过程中,钢琴伴奏能从以下几方面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气息调整及控制演唱方法:1.引导学生从前奏开始对气息进行调节。前奏部分主要由钢琴演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演唱之前调整气息状态,尽量保持呼吸节奏与音乐节奏的一致性,在钢琴的引导之下,学生将能自然地进入演唱状态,进而通过气息调节来表达出作品情感。2.辅助学生结合音乐作品情感及特点做好气息的调节和控制。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及风格特点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所使用的气息调节方法也各有不同。以拉赫玛尼诺夫的艺术歌曲《丁香花》为例,这一作品以叙事的手法、抒情的旋律对丁香花与丁香花所处的环境两个主体进行歌颂,作品优美感人、结构宽广舒适,学生应能结合这样的情感对气息进行调整。钢琴自身具备非常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之下,学生将能自主地找到合适的呼吸控制使演唱音色层次丰富,完成演唱过程。3.利用钢琴句法引导学生调整呼吸。钢琴演奏中的音乐句法主要是指找到音乐的呼吸处,明确每一个乐句的起始、结束,进而在此基础上完成演奏。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若教师能利用钢琴句法引导学生调整呼吸,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根据钢琴句法的起伏来调节呼吸节奏和嗓音气息,进而达到更好的演唱效果。
(二)声乐共鸣教学
对于声乐表演过程来说,声带所能发出的声音相对较小,不能有效表达出作品情感,因此,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必须能借助共鸣来提高音量、改善音质,进而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从定义上来说,声乐共鸣主要是指头腔、胸腔、口腔、鼻腔等与身体产生共鸣,进而促使演唱者的嗓音更为洪亮浑厚。为了确保学生能掌握声乐共鸣的特点和应用方法,教师可以借助钢琴伴奏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其针对声乐共鸣教学的艺术指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钢琴自身能通过共鸣箱产生共鸣,即泛音。与钢琴自身的基音相比较,泛音更加饱满、音调更高,色彩也更加柔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灵活的将这一特点利用起来,引导学生感受共鸣的特点和优势,进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掌握共鸣这一声乐基本发声技巧。2.钢琴伴奏能在声乐共鸣教学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与钢琴演奏的声音进行配合,进而带动整体节奏,促进学生听觉上的生理反应,加深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深度。学生应能掌握气息、喉头、共鸣之间的同步和协调,声音色彩应与作品情感相符,共鸣空间应足够圆润,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演唱。在钢琴伴奏的引导之下,学生自然能更好的注意到这些问题,避免无法正确应用共鸣腔的问题出现。
(三)声乐技巧教学
声乐技巧主要是指演唱节奏、拖音的长短、演唱音量、音质等,对声乐技巧的灵活应用是进一步提升演唱效果的关键,而对于这些技巧所对应的教学过程来说,若教师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很有可能无法掌握这些技巧,或无法对这些声乐技巧进行合理应用。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之下,这样的状况将能得到有效改善,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实例进行说明。教师可以利用钢琴伴奏完成花腔装饰音教学。花腔主要可以分为几度跳跃式演唱及音阶上下行演唱两类,而对于声乐教学来说,花腔属于高难度技巧,演唱者应能通过花腔的应用来渲染情绪、表达强烈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先利用钢琴伴奏辅助学生掌握作品中情感及节奏的起伏变化,进而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气息节奏等的调节来完成花腔演唱。
(四)声乐表演教学
声乐表演过程是由乐曲、乐器及表演者等共同完成的,表演者所采用的声乐技巧及情感表达方式则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艺术歌曲,更是由演唱者、演奏者,及诗词作者三方面共同实现其艺术价值的结合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将声乐表演方法与乐器、对诗词的理解等相配合,充分体现出艺术歌曲结构精妙、内容丰富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使学生在演唱技术和艺术修养方面均得到有效提高。大部分的艺术歌曲都采用钢琴来承担器乐部分的音乐表达形式,所以,在完整演绎一首艺术歌曲的过程中,钢琴演奏需要做到既能够烘托演唱者的演唱速度、节奏、语气、情绪等方面,又能够结合演唱者的音色与歌词的内容提供和声效果,以达到艺术风格与艺术情感的完美体现,尽可能地丰富艺术歌曲的意境和艺术气质,从而更加准确地将作品的思想和内涵表达出来。
论文摘要:我国现今在培养声乐教师的模式上存在诸多问题,声乐教学不够完善,尤其在理论建设上较为滞后。本文论证了现今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可能性和迫切性。
一、声乐教育学的定义、内容和培养目标
1.定义
“声乐教育学是研究和阐明声乐教育的结构、过程、原则、方式等规律的科学。’‘声乐教育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声乐学是音乐学的分支。是研究、解释所有与声乐相关的知识的一门学科。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去研究声乐的教育规律.揭示声乐教育的本质及特征,使之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声乐教育学隶属于音乐教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
2。学科内容
声乐教育学的内容包括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和声乐教学法等。“在探讨声乐教育学的理论构建时,我们还应从声乐文化的整体中去认识声乐教育的特殊性。’’⑦
3.“声乐教育”和“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育”是指与演唱教学有关的一切行为的总和。广义的声乐教育包括所有学校的声乐教学,也包括社会上。如社区、文化宫、单位、群众艺术馆、声乐培训班举行的各种声乐教学和培训。狭义的声乐教育仅指学校的声乐教学。“声乐教育学”是指研究如何进行声乐教学的一门专业学科.目的是培养具有声乐教学能力的教师或从事声乐教学的专门人才。
4_“声乐教学”与“声乐教育学”的联系与区别
“声乐教学”是指进行演唱教学的行为,或指代一种职业,如,“刘老师是搞声乐教学的”就是指职业。“声乐教育学”是一门专业或一门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声乐教育过程的总和,声乐教学是声乐教育学的一个子项。
二、当前我国在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养声乐教学^才的专业概念不准确
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声乐教育层次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两种。音乐院校和师范类高校里本科的表演专业都设有“声乐”或“声乐表演”或“声乐演唱”,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另外。各高校的音乐教育本科都开设有声乐大课,个别学校开设声乐教学法.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声乐教学水平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中有表演专业“声乐”或“声乐表演”等,如中央音乐学院等校.目的是培养歌唱演员;再就是我国目前唯一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专业——“声乐教学与研究”或“声乐演唱与教学”等.如武汉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目的是进行声乐教学,但“声乐教学”多指教学的一种行为,声乐教学多指职业,代替专业名称在含义上有点偏颇。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达到授以“声乐教学”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演唱技能、伴奏技能、授课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有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声乐文化教育、声乐教育文化、声乐教学法,以及文化知识、品德修养、教育学知识等等。“声乐教学”这一名词无法表达该专业如此庞大的学科内容。所以,用“声乐教学”来指代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名称不妥帖。笔者认为培养声乐教学专门人才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名称.如用“声乐教育学”就更为贴切。
幺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够健全,特别是声乐理论教学欠缺
现今.我国的声乐教育达到了快速的发展。声乐教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声乐教学是门新的专业,许多声乐教学经验和理论还没有被整理真正应用于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学科理论中,理论课程仍不够健全和完善,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本科层次上教学内容大都还囿于一对一的声乐演唱课的单一模式,课程设置上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较为严重。从国家“声乐教育”最高层次的“声乐教学”方向的硕士生培养情况来看。如。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O5级“声乐演唱与教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有:声乐演唱、论文写作、音乐会、歌曲钢琴伴奏、中西方声乐发展简史、声乐教学法、作品分析、美学文艺学、西方歌剧鉴赏、中外作品演唱鉴赏、歌剧重唱训练、西方文学史(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及教学研究”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根据本校O5级使用的《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设t)2oo3年版):艺术美学、学位论文写作、声乐演唱及教学研究、音乐美学、声乐艺术史、专著导读与研究、音乐分析、音乐文献检索及利用、音乐心理学、音乐表演美学、歌剧艺术研究、中国音乐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学、自由作曲、数字录音技术。以上两所学校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上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我国其学科发展都较为完善.课程设置也比其它院校正规,具有典型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专业的教学还没有上升到“声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高度.教学内容没有含盖声乐生理教育、声乐心理教育、声乐表演教育、声乐审美教育等。
可见.我们目前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科阶段的教学中单一的声乐技能小课充当着主要角色.研究生阶段的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和完整性的“声乐教育学”学科理论。这说明我们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建立声乐教育学的可能性
1.我圈的声乐教育得到了憾毛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破土萌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声乐教育也与此诞生。在近1oo年的声乐教育历史中,通过一代代声乐教育者的努力。声乐教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特别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根据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统计,截止2004年止。全国设立音乐专业的高校猛增到388所。‘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音乐院系不下900多个,其中,以声乐学生的人数最多。”‘确§着音乐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师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到2007年全国设置招收音乐学硕士的高等院校达到65所。其中招收“声乐硕士”的高校有62所。在这62所招收“声乐硕士”的院校中涉及到“声乐教学”的有30所”。
2声乐理论建设成果斐然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和声乐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近些年来大量声乐教学理论著作和论文出版发行。比如,余笃刚编著的《声乐艺术美学》,范晓峰编著的《声乐美学导论》,李维渤的《西洋声乐发展概略》,李晓贰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李维渤选译的《训练歌声》,作者[美]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刘朗主编的《声乐教育手册》,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编著的《声乐教学论》,尚家骧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文库》中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邹长海的《声乐艺术心理学》、还有《西方声乐艺术史》等等,这些对声乐教学理论的完善和课程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声乐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基础。
3.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呈现多元化态势
声乐艺术积淀了人类灿烂的文化,当今世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精彩纷呈。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审美趋向多元化。这些都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也为学校的声乐教育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声乐教育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形式,近些年来我国在民族声乐教学和西洋美声唱法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这些演唱和教学实践上的成果都丰富了声乐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为声乐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四、建立声乐教育学的意义
1.培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一个科学的专业名称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搞清声乐教学人才培养这一专业的概念,把声乐教学人才的培养和声乐演唱人才的培养混为一谈.
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专业的授课模式、方式、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一直效仿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教学.这是我们学校声乐教学人才培养专业上的严重失误,限制和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孔子说“名不正,言不顺”,在培养声乐教学人才的专业上应该有个专业的学科名称,然后才能摔开当前该专业的教学受音乐院校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束缚,走上学科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声乐教育学”是培养声乐教学人才这一专业的最佳名称.它是“声乐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有别于“声乐表演”又有别于“音乐教育”。这个准确的名称给了该专业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内涵。将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
改革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作品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多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可喜成就,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本科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中具体化和合理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声乐课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调等曲目。据调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曲目基本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及后来多次修订的高师声乐曲选教材,内容上,少数民族音乐的曲目在数量和份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少数民族和地域性音乐特色的作品难以呈现。在声乐教学上依旧存在一些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区域性特色声乐作品使用偏少,国外声乐作品涵盖面很窄,更新缓慢。因此,声乐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大量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首先,在原有高师声乐教材基础上,以我国民族发声为基础,学习借鉴西方发声方法,撰写具有地域和民族的声乐特点的一整套从演唱方法到曲目内容的辅助声乐教材,把本地域少数民族的民歌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按类别、内容、曲调、难易程度等编写为声乐教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精髓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民族音乐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切实体现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地域特点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和有效方法。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应有计划地加强区域特色声乐教学,要把声乐教学当成培养正确审美观、开阔学生视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工作,不能将声乐课变成声乐技巧课,要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增加声乐课程的宽度和厚度,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要调整头脑中既有的声音概念,不要总是以一个固化的标准看待声音,不要轻易认定某种声音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因为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要大胆鼓励学生多唱新作品、尝试新唱法,排练新形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应用型的特点。
改革声乐课程的设置,做好大课小课的合理安排
据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多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由于扩招,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的声乐教学采用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众等大小课并存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通常学生人数在6人以上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声乐大课;学生人数约2-5人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之为声乐小组课;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的则称之为声乐小课。传统的声乐小课虽然教学过程中针对性比较强,利于声乐技能的练习,但却存在着缺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向的整体流,不利于声乐表演的学习,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场地或情景中心理过度紧张、过度的依赖教师的指导而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将声乐大课与声乐小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小课的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在特定的阶段融合大课教学,合理安排大小课,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大课以理论为主,小课以技能为主,大课小课紧密结合”。声乐大课主要讲授具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是对传统声乐小课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声乐大课是含技能技巧在内涉及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关注学生素质提高的人文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将大课合理地安排于学生学习声乐小课的四年之中,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演唱程度安排学生两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相应地开设声乐基础理论与名作赏析和声乐发展简史两门大课,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始技能训练。第二学期仍然上两个人一节的小课,同步开设意大利语音拼读与嗓音保健两门大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第三学期开始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相应开设正音课,开始严格系统的指导与训练。第四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教学法,为学生上中小学音乐教法课程做准备。第五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开设歌剧名作赏析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第六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美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第七、八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不定期开设声乐讲座,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小课的结合不仅减少了课时量、降低了教学成本,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授课方式既保持了师范性的特点,又打破了传统单一授课的形式,提倡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改革声乐考核方法,突出实践性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通过几代声乐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音乐专业的部分课程在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这些改革将考试变得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让学生在考试中不但得到检验还能得到锻炼,使学生成为既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又能够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课程的考试形式及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声乐考试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往传统的考试中,考试内容太单一,不是注重技能训练就是注重理论基础,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也没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今声乐课程的考试改革为了加强教学成果的实用性,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更新,在考试规定曲目中更多地、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及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要求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五个学期开始,考试内容中添加音乐会实践成绩,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音乐会形式不限,可以是同一个老师的专业学生合开一场;可以是同年级的几个同学合开一场;也可以是个人独唱音乐会。同时,规定毕业生在毕业考试时演唱曲目中必须含一首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作品或中小学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既能促使学生重视实践练习,又培养了学生声乐教学教唱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大量有特色的、实用性较强的歌曲,使其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己迈出了可喜的脚步,但有许多方面还要靠时间和实践去总结与检验,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于调整和不断完善。我们坚信,只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全发展的人才。
作者:薛蕾
关键词: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计划的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应当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课程来说,其培养目标是让大部分声乐专业的学生经过学习获得舞台表演能力以及指导他人进行舞台表演的能力。高职高专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为此设置了以声乐基础训练、演唱技巧训练、舞台艺术实践、声乐组合排练、实训项目教学、教学成果展示六模块为训练点,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1 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之启发
作为培养音乐表演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核心课程,要怎样才能开创具有高职高专院校特色的声乐教学模式?怎样才能突出“舞台社会化、课堂舞台化”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精髓?怎样在声乐舞台艺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声乐实践能力?正是一系列的追问推动着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四环导学”教学模式和“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是典型的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模式,它们对声乐教学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1.1 “四环导学”声乐教学模式
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最常见的声乐教学模式的原型是心理学提出的“感知——模仿——巩固——应用”的学习顺序,它的实质是教师传授继而学生模仿,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催生了“四环导学”教学模式,它主张在教学的四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自主练习、探索声乐技能技巧,其实质是在声乐教学中贯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理念。“四环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学生自主练习,巩固提高”。它与传统声乐教学模式最显著的区别是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声乐训练方式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1)“四环导学”之学生自主探究阶段。声乐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探究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在课前进行本堂课的作品预习,熟悉歌曲的节奏、歌词、歌曲创作背景、曲风等内容,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在课堂中巩固预习的成果,为下一步的练习和深入做准备。学生在第二个环节对第一个环节的预习成果作深度处理,诸如分析伴奏织体、感知歌曲情感。虽然自主探究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向学生呈现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习方法和练习技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并运用声乐知识。
(2)“四环导学”之学生合作交流阶段。合作交流阶段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发生思想和情绪的碰撞、在音乐世界中产生共鸣的机会,一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焕发相应的思维和情感,在音乐实践中践行声乐知识,学生与教师交流声乐表演过程中的感受,提出自身的疑惑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不仅体现在演唱时的配合,还体现在学习经验上的沟通,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巡查的角色,观测学生合作交流知识和经验的效果,适时答疑解惑或做出示范。
(3)“四环导学”之归纳总结阶段。学生在归纳总结阶段进行艺术展示,其实质是学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对声乐的掌握程度和练习成果,聆听教师与同学提出的建议,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和点拨,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4)“四环导学”之巩固提高阶段。经历了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既定的学习内容,但要做到扎实深刻,还需要有一个巩固提高的练习,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发声训练就是很好的巩固提高手段,演唱者对气息、共鸣、喉咙等不断进行调试,寻找情感表达的方式,获得自己独有的声乐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前三个阶段的实际和问题,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带领学生巩固知识,加强训练。
“四环导学”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声乐训练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声乐学习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领悟,具备自我探索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四环导学”教学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获得舞台表演的实践能力及指导他人进行舞台表演的教育能力,值得在高职高专声乐教学中推崇。
1.2 “声乐集体课”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集体课”模式与传统声乐“一对一”教学模式相对立,它诞生于高校扩招的背景之下,受制于短缺的声乐师资以及降低教学成本的外在压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向学生群体进行集体授课。随着高职高专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纵深推进,“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1)开展系统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阶段的学生,却对初学声乐,对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甚少的学生格外适合。教师通过声乐集体教学的方式可以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声乐理论知识,即进行针对性的声乐理论训练,比如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时的呼吸、吐字能内容。对声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发声原理,掌握歌唱要领等唱歌的重要机能的原理。声乐集体课很好地弥补了“一对一”的个别课不适合传授声乐知识的弊端,是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初期最适用的教学模式。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综合能力。音乐表演综合能力主要指“唱、听、讲、教、演”,唱,即发声技巧及演唱能力;听、讲、教,即声乐教学技能;演,即对歌曲的个性化处理、动作设计等舞台表演能力。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通过学生的整体表现观测学生的问题和优点,并且学生在声乐集体课中能够通过其他同学的表现间接地把握自己的状态,评价自己的问题和优势,提高鉴听能力和其他演唱技能。
2 对高职高专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2.1 调节声乐教学各部分内容的比重
以往的声乐教学主要是教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独唱声乐作品,锻炼声乐技能训练、舞台实践训练等内容,然而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声乐职业技能,这些教学内容远远不够。针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具备独唱能力的学生较少的问题,可以改变以独唱曲目为主的教学现状,增加重唱、小组唱、少儿声乐曲目训练等内容,以声乐组合排列的形式进行小组唱排练、重唱排练,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针对学生舞台表演能力不高的问题,可以适当降低锻炼学生声音技巧的训练,增加适合舞台表演的曲目训练,教师在选曲上要注意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录音实践,在实训项目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编写声乐视唱辅助教材供学生练唱时使用,提高学生的乐感和音准。
2.2 结合社会需求,以项目引领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推送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充分结合社会需求,根据面向社会的音乐表演专业岗位调查制定校内外实训项目,并根据学生能力和项目需要设置“歌舞班”、“组合班”等,学生对号入座进行项目实训。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实践而服务,而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声乐课程设置基本是单一的声乐技能课,这约束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灵感。只有开设丰富的音乐实践课才能提高学生的声乐综合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声乐专业人才,
2.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声乐教学灵活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一直以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声乐教学方法和目标都承受着争议,但事实上,任何教学都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只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总体上顺应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满足了这些条件后的教学方法可以是灵活变通的。
首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是古已有之的教育教学原则,在声乐教学中同样适用,在今天的教学中,最常见的因材施教的手段是分层教学,包括“分层同步”和“分层异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能力、基础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分层,同一层次的学生接受特定的教学指导,教师为此要选择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收货达到自己能力之内的最大值。
其次,在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实训项目的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训,加强舞台实践能力的提高训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给予心理疏导和鼓舞,帮助他们克服在公众面前进行声乐表演的胆怯心理,从而提高艺术表现力和职业能力。
再次,加强检测,及时反馈。声乐教学的检测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通过书面考试进行,尤其是强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高职高专院校,除了要有专门考察学生业务知识水平的书面测试,还要加大声乐实际表演测试的比重,毕竟一个优秀的声乐表演艺术家呈现在众人面前的不是知识储备,而是表现能力。
2.4 丰富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能力
考核向来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一环,声乐专业课程的特点之一是以项目为导向,因此对该专业的考核也应当将声乐技能和实训项目相结合。评价主体要包括专业教师评价、同组同学互评、兼职教师评价。除此之外,将声乐与表演综合训练课程同时考核,考察学生在完成项目时的技巧和舞台表现力,按照各自的课程标准进行考核,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声乐表演必须是将演唱、舞台形体、艺术修养等因素有机整合在一起的。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固定模式或规律可循,它是灵活的,变通的,且取决于诸多因素,我们对声乐教学模式的思考是对当下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提升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梳理。
参考文献:
[1] 曾美英.高职高专声乐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07(11).
[2] 梁利敏.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四环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信息化教学;声乐教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对声乐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解读,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信息化声乐课堂。教师应根据歌曲演唱需要讲解乐理知识,在识谱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视唱能力;根据声乐课程教学需求,提炼歌曲蕴含的乐理、视唱难点,据此制作微课,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乐理知识,提升学生音准和节奏感;运用微课开展视唱练耳教学,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提升视唱练耳教学质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回看教学视频,指导学生课下进行声乐练习;巧妙运用音乐App开展教学,鼓励学生录制自己的演唱视频,帮助学生发现演唱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准。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声乐教学理念和模式缺乏创新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包括声乐基础知识、发声练习、儿童歌唱发声与教唱和合唱教学等内容。目前该专业声乐教学主要针对教材歌曲采用钢琴伴奏开展教学。中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这种一成不变的声乐教学方式很难吸引学生[1]。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了解当下幼儿园热门歌曲,只是围绕教材开展声乐教学,这影响了声乐教学的效果。
(二)声乐教学和幼师岗位技能脱节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声乐教学作为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应该得到学校和音乐教师的重视,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相脱节。例如,很多音乐教师针对幼师资格证音乐考试内容和教材内容开展教学,忽略了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没有在课堂上融入最新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念、幼儿歌曲。
(三)信息化教学推广受阻
随着现代音乐发展,信息技术和音乐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微课、音乐App和线上教学信息化工具使用较少[2]。例如,音乐教师主要运用钢琴伴唱来开展音准训练,没有采用智能化音乐教学软件和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导致声乐课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视唱练耳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对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转变乐理教学模式
乐理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很多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乐理对他们来说有较大的学习难度。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乐理教学,详细讲解五线谱、转音、节奏和音准知识,还可以用微课导入具体的发声口型和气息控制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乐理知识,稳步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
音乐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教学可以将互联网音乐教学素材、最新的音乐理念和国外音乐作品融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堂,将学生带入多元化的音乐世界。音乐教师可以用信息化技术融入各种风格的歌曲,如当下热门的幼儿歌曲、英文歌曲,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有利于融入幼儿园音乐教学素材
音乐教师可以用信息化技术导入幼儿园音乐课教学视频,将幼儿园音乐课程视频作为教学素材,丰富声乐课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校期间便能熟悉幼儿园音乐课教学内容和流程[3]。音乐教师可以把幼儿园歌曲作为声乐课教学曲目,如《爱我你就抱抱我》《感谢有你》等歌曲,为学生讲解这些幼儿歌曲的五线谱、演唱节奏、钢琴曲谱和转音技巧,提升学生的幼儿歌曲演唱能力。
三、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策略
(一)巧用微课讲解乐理知识,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乐理是声乐教学的难点,主要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知识。音乐教师可以用微课讲解乐理知识,如录制不同音色、音区和力度的旋律,让学生反复聆听这些旋律,引导学生对这些旋律进行分析,包括旋律的节拍是什么,旋律中跨越了哪些音区,音调有怎样的变化,等等。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结合具体旋律进行精讲,如五线谱中如何区分全音符、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辨别歌曲的演唱节拍,辨别休止符和强音,为学生系统性讲解基本乐理知识。教师可以随时暂停和回放微课,并在微课中添加相关文字说明,帮助学生透彻掌握这些乐理知识,为下一步唱谱和歌曲演唱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歌曲录制微课,在微课中进行五线谱和简谱的对比,介绍歌曲曲谱中的节拍及四四拍、四三拍和四二拍的演唱方式、升降调和强弱音,带领学生哼唱曲谱。在学生能够准确哼唱曲谱后,教师可以开展演唱教学,提醒学生注意转音和假声的转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和音准。
(二)用微课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
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提前把歌曲演唱技巧录制成微课,在课前发送给学生,让学生跟随微课进行练唱。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复习微课中的节奏、音调、气息和升降调等知识,对演唱难度大的段落进行精讲,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整首歌曲的演唱。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演唱,并录制学生演唱视频,把学生演唱视频作为声乐课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开展生生互评,让学生点评同学的演唱视频,分析同学对音准的把握是否准确、吐字是否清晰、真假音转化是否准确、演唱时是否全情投入等,让学生从中取长补短,更好地学习声乐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微课导入幼儿园音乐课教学视频,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把声乐教学和幼儿园音乐课衔接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微课中介绍幼师《爱我你就抱抱我》歌曲教学案例。这首歌曲曲调欢快,采用Rap演唱方式,在教学中,幼师设计了相应的动作,打造了童趣化音乐课堂。学生根据这首歌曲设计教学方案,并演唱这首歌曲,针对每句歌词进行讲解,尤其对Rap演唱部分进行讲解,划分这部分歌曲演唱时的停顿。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幼儿歌曲曲库,还提升了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音乐教师可以灵活设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录制学生线上演唱视频,开展针对性声乐教学。例如,在教唱《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对八个乐章进行介绍,把朗诵词和多声部合唱教学结合起来,提前制作合唱视频,让学生熟悉这首歌曲的声部划分与和声,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讲解不同声部的演唱技巧,如男女生领唱部分、多声部配合与和声技巧,并用五线谱介绍各个声部的音调、节奏与和声技巧,明确各个声部切入演唱的时机,避免学生出现抢拍和慢半拍的问题,展现合唱的独特和声魅力。学生可以在课下自主回看合唱教学视频,还可以自主成立合唱团,根据线上合唱教学视频进行练习,排练《保卫黄河》和《怒吼吧,黄河》等歌曲,掌握二声部和多声部合唱技巧。这样能够在丰富声乐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音乐审美能力和爱国热情,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巧用热门音乐App,增强教学趣味性
随着音乐App和音乐直播平台的出现,学生听音乐和学音乐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爱的手机音乐App开展声乐教学,调动学生唱歌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唱吧App开展教学,让学生根据这一软件给出的音轨和歌曲伴奏进行演唱。学生在演唱中可以看到自己音高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音高和气息,从而提升乐感和音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唱吧App录制自己演唱的音频,并把演唱音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每周组织学生投票选出一首最喜欢的歌曲。音乐教师针对每个音频进行点评,指出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唱吧伴奏音频开展教学,为学生分析每一句的演唱节奏、音调和气息控制,让学生准确记忆歌曲中的“过门”,避免学生抢拍,进一步提升声乐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组织班级唱歌比赛,综合软件演唱得分、教师打分和学生投票成绩,评选出班级最佳歌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
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师要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积极收集互联网优质音乐教学素材,利用微课开展乐理教学,让学生掌握节奏、音乐、音调、音色和音符等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还可以用微课展示最新的幼儿园音乐课教学视频,丰富声乐课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利用音乐App开展声乐学习,激发学生的演唱兴趣,全面提升声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芳平.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信息化手段的运用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0(37):84-85.
[2]嵇慧慧.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学前声乐教育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19,17(16):177-178.
关键词:声乐;教学;改革
一、声乐课程教学现状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施行扩大招生以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学生迅速增加。随着招生院校的增多和招生人数的扩展,招生数量与教学质量,招生数量与课程体系,新旧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的发生,这些矛盾直接冲击着高校传统的精英化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另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这些情况使得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环境,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作为音乐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声乐教育改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据声乐教学实际,从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谈谈声乐教学改革的措施。
二、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搞好声乐课程教学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工作:
1.明确教学目标。高师声乐教学法是高师音乐教育的一门重要专业理论课,是对学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表演技能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课。它是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声乐教学理论课。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声乐教学又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自己“唱”的能力,还要有“教”的能力。而声乐教学法就是解决教师该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声乐教学法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需要。
2.转变教学观念。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声乐教学的定位问题,教育工作者认为,在新世纪,我们必须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优秀的音乐师资人才,而不是专业的音乐表演人员。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要区别于音乐表演专业,以师范类为主,这是准确定位的要求。我们应该以师范教育为主,正确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多进行师范基本功的培养,如讲课能力、示范能力、教育教学法等,同时兼顾表演教育,因为表演并不是演员的专利。它同时也应该是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兼顾基本功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以及歌唱技能技巧,这一过程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进行示范性表演。
3.改革教学模式。“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它确实能较充沛地使教员集中精神,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扩大、深化和细化教学内容。小组课、团体课带有更多普及性,可较好的处置声乐学习中许多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实际。在高师声乐教学革新中,采取小组课、团体课、一般课相结合的方法,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各教学形式扬长避短,相反相成才不失为一条明智、可行的教学革新之路。
(1)声乐理论集体大课教学模式。声乐理论集体大课一般由20名以上的学生在一起接受一名教师教育的授课形式,一般安排一个年级(同专业)的学生同时上课,并由讲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主要是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人声发声器官构造,声乐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声乐学习中必须的声乐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以及相关的人体生理学知识,形成科学、正确的声音概念,从而指导学生的演唱实践,提高演唱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中级以上程度的中外声乐作品,同时逐步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训练手段,以胜任中小学以及各层次声乐教学的工作。
(2)声乐小组实践课教学模式。现代声乐教学理论要求下的声乐小组实践课,要求小组成员应主要由同一年级或同一专业的学生组成(一般5~8人),教师统一讲授基本要求,布置作业,然后一起听、唱、评价。小组课的教学,主要解决同一小组的学生演唱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统一传授歌曲演唱的知识,以利于同一程度的学生取长补短、展开竞争。小组课的教学任务应当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小组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在期中、期末)及时调整,根据学生嗓音条件和程度重新调整班组。
(3)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至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个别课的教学更加细致深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纠正、解决问题,使其在演唱技术和作品表现力两个层面都得以提高。主要是针对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基本功扎实,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个别课教学一般由高职称教师或是教学效果较好的优秀讲师专门进行辅导、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