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金融行业的前景

金融行业的前景

时间:2023-06-16 16:05: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行业的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金融行业的前景

第1篇

金融数学专业简介 金融数学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金融数学与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初步掌握使用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进行经济、金融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解决公司财务管理,证券组合分析,投资项目评估,保险精算等金融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的能力。

金融数学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掌握金融理论基础并接受严格数理金融思维训练,具备运用数学金融知识、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严格科学思维训练,能凭借坚实的数学基础和金融基础,在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部门从事经济分析、经济建模、金融产品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

这门新兴的学科同样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现在存在着全球性高素质金融数学家的短缺,因此该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金融数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投资银行工作,或者进行商品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钢铁公司、矿业公司及国际大公司)处理商品价格风险及外汇风险数据分析师、管理培训生、数据分析经理、金融工程师、交易员、软件工程师、分析师、数据分析专员、精算师、产品经理、期货交易员、软件测试工程师等。绝大部分的金融数学家为国际性的投资银行工作。

金融数学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到投资银行工作,或者进行商品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钢铁公司、矿业公司及国际大公司)处理商品价格风险及外汇风险。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新能源;

4、计算机软件;

5、外包服务;

6、其他行业;

7、保险;

第2篇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证券行业起起伏伏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7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为自由放任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是法治建设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迅速发展阶段。

中国证券行业国际化虽已取得显着成绩,但在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要看到中国证券行业对外开放目前还存在以下四大不利因素:证券行业是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条件下运行的;相关法律、会计准则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缺乏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投资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监管水平还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二、中国证券行业的前景及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

未来三大行业前景是:互联网金融+场外市场+大资管。互联网金融引发行业革命,变者胜出;新三板开启爆发式增长;未来三年挂牌公司数量有望突破万家;大资管时代,券商资管将成为全方位资产配平台[1]。总之行业趋势为以下两点:第一,回归金融本质;第二,直接融资的提升行业空间。

未来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分别是明确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利的产业政策导向;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和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行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发生根本性变革。不利因素是资本规模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要;行业开放加速,国际化和混业化竞争带来巨大压力。

三、中国证券行业竞争结构及未来人才的需求

一般而言,行业内公司数量越多,竞争往往会越激烈。证券行业是一个知识、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创新的不断深入,证券行业的竞争不仅仅只体现在现有业务的竞争上,还将体现在未来创新业务的竞争上。

证券行业的替代品威胁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信托与保险业带来的竞争,可以将替代品归结为两大类:一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包括各类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等;二是间接融资,主要是银行信贷,信托类产品。如果把社会当作一个整体,作为一个需求方,作为供给方的证券业、基金业、银行业、信托业及保险业之间的竞争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证券业很大程度受到此类替代品的威胁[2]。

目前,我国证券人才市场总体状况是:需求总量日趋增大,迫切需要新型人才。证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带来了证券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需要大量金融人才;而金融开放和竞争要求各类人才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将更宽,具有一技多能,跨学科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更是备受欢迎。

高端人才备受青睐,中低端人才竞争激烈。随着交叉业务的不断增多,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减少中低端人员的数量。与其他行业相比,证券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行业选拔人才的标准也较高。

第3篇

近些年,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变化加快了包括金融服务外包等产业向新兴国家经济体转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中国在金融服务和创新领域跟全球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影响倒逼国内金融业深化改革创新,多重因素叠加无疑给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带来了诸多利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深圳联合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红强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服务外包产业是国家金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是国家大力鼓励发展的朝阳产业,要抓住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催生的行业机遇,运用创新思维来推进行业的跨越式发展。

金融服务外包属于传统和创新的融合,从美国在这个行业的发展过程看,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金融企业用工业化的思维对银行传统业务进行流程再造然后外包,以降低运营成本、获得更优质服务并专注于核心主业。何红强谈道,传统金融面临一个新的机遇――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中国在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方面跟全球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而在传统金融领域中国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方面的改革近几年才开始,单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如果没有互联网金融创新,按部就班推进利率市场化会导致中国银行业利差空间变窄,银行只有两种选择即提升利率和削减成本,而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偏高,利率继续上调会给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影响,企业已无法负担如此高的利率。所以在中国未来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要通过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来获取收益,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又与金融服务外包业是息息相关,更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正在进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除了具有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先发优势外,上海金融业的高速发展及自贸区的建设衍生出大量的金融服务外包需求,恰好可以为自贸区、陆家嘴这样的国际金融前台提供一些中后台服务,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客户对接上海的金融需求提供前台支撑。何红强表示,他们在上海建了一个项目叫“金融谷”,有两层含义,一个是金融硅谷,鼓励创新;第二是稻谷,代表丰收收获。将产业资本、科技资本、金融资本有效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财富效应将是上海“金融谷”极力打造的功能。未来,这里将是一个整体运营的金融外包服务的专业园区,建成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总部集聚地及科技金融孵化园,并打造金融结算交易中心和金融机构服务支持中心。

何红强非常看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他说,目前这个市场还没有真正井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刚刚才撕开一角,大多数银行的BPO流程再造都没有完成,更别提那些小型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创新;问题;发展趋势;探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在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金融创新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特征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吸纳性强、前景广阔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吸纳性强

长期以来,我国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吸收外国成果,以更好的满足现实社会的创新需求。吸纳外国创新成果不仅可以降低创新成本,而且还可以节约创新时间,以快速适应需求。不过在吸纳的过程中,切忌照抄照搬,要严格按照自身实际进行。

2、 前景广阔

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创新还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尚不具备进行大规模金融创新的条件,但其发展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可以说,金融创新工作的开展是必然的,必须从现在起,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金融创新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金融创新主动性不够、金融电子化滞后以及金融创新人才缺乏等几个方面。

1、金融创新主动性不够

对于任何企业部门来说,创新就是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市场需求,采用多种手段提高自身产品等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创新是被动的,很多创新活动和自身实际出现了脱节现象,这不利于金融创新的推进与快速发展。

2、 金融电子化滞后

这个方面主要是从金融工具角度来说明的。金融创新必须是全方位的创新,作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网络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除此之外,大多数金融机构目前都还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3、金融创新人才缺乏

人才的缺乏是影响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金融创新人才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金融学校或学院的稀少、教师素质的普遍低下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重视等表现得较为突出。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既然我国金融创新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那么其未来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拟从微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金融创新业务范围的扩大以及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微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

技术进步和应用的高速度使得金融创新也日益朝着虚拟的方向发展。微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前提。在此基础上,金融创新不仅会在速度上取得较大跨越,而且在质量上也会获得较大发展。

2、 行业内部竞争的加剧

各个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竞争。为了保持自身竞争优势,金融机构一般会积极推出各种创新业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要求,不仅国内的竞争是这样,与国外的竞争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推动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

3、 金融创新业务范围的扩大

目前,我国金融创新的范围还只是局限于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几个方面,在以后的发展中,金融创新的业务范围将会不断扩大,覆盖金融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比如,资产证券化就是未来金融创新业务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而且还可以有效改变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优化过于单一的手段。除此之外,在与国外市场竞争的同时,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如外汇期贷、汇率期权、远期外汇交易等也会随着市场需求而出现。

4、 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

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是分业经营体制,不过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介入以及国内垄断金融市场局面的打破,这种局面将会得到很大改变。比如,对于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来说,通过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其合作的方式将会进一步的深化;对于国外的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而言,其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必须按照中国相关规定进行经营,而其设在本国的母公司则可以实现混业经营。这也是未来我国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结语: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与国际接轨的需要,各个部门与行业必须共同努力,积极推进金融体制、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可以说,金融创新还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用武之地的。本文从我国金融创新的基本特征、我国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具体论述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要加以规避。(作者单位:广西新未来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郭雁,林凡.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分析与思考[J].决策与信息:下旬2009,10(2):157-157.

第5篇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借贷监管

一、前言

P2P网络借贷是随着当前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和民间借贷的繁荣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其实质仍属于小额民间借贷,方式灵活,手续简便,为个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便利,是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有助于促进金融结构的完善。提及P2P借贷,很多的人会跟“网络欺诈”“跑路”这样的负面字眼联系起来,对P2P存在着诸多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由于网贷平台建立门槛低,监管较弱。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让P2P终于有章可循,又一次把互联网金融推到了风口浪尖。

二、P2P网络信贷产生与发展

P2P本质上是连接个人借贷双方的第三方网络平台,是网络上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间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大的方便。

关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起源,目前比较认可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尤努斯教授,另一个是英国的Zopa,随着贷款行业的不断发展,也有很多企业在小额贷款里脱颖而出。自首个P2P网贷平台出现以来,美国Prosper在2006年2月成立,德国Smava在2007年2月成立,然而2006年4月,中国首家P2P网贷平台宜信公司也正式成立,这种新型的网络信贷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原本起源于欧美发达市场经济的P2P网络信贷,如今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迅猛势头,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已经超越英美,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P2P网贷市场。

三、P2P网络信贷的发展模式

(1)信息中介平台模式。这种模式风险较低,它的特点主要是投资者的资金没有任何形式的担保,风险完全由投资人自负;完全基于线上的信用评审体系不能确保借款人信息的真是有效。(2)小贷公司线上模式。该模式与其他两种模式相比,风险居中,主要是放贷杠杆无限制,平台风险大;连带担保机构或个人的资产实力状况不明。(3)债券转让模式。此种模式风险较高,平台资金压力大,个人账户风险集中,有资金池的嫌疑。

四、P2P网络信贷存在问题分析

1.P2P借贷行业法律法规的缺失。互联网金融行业,尤其是P2P行业,一直因为没有经营门槛和标准而鱼龙混杂,甚至有些问题平台本身就是为了诈骗。截止今年4月末,市场上活跃的P2P平台已超过1800家。与此同时,问题平台数量激增,P2P平台经营不善、不合规、道德风险等问题严重。行业发展的乱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参与者双方的信心。

2.网络监管难度较大。一方面,借贷双方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管,网络信贷环境的虚拟性导致难以去评估借贷双方资产状况和信用状况,网络信贷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得监管机构难以监管资金的流向的安全性。另一方面,P2P网贷发展不健全,行业行规缺乏,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难以进行监管。

3.个人信用体系的不健全。我国P2P网络借贷未来的发展面临着个人信用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和行业性较差等障碍, 此外,网贷平台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保密性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五、P2P网络信贷发展对策建议

1.对于投资者。市场上P2P理财公司众多,产品各不差异,收益率也不一样,建议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能理性的谨慎的选择一款适合自己产品,同时,在选择P2P公司时一定要多走动,多调查,选择有正规资质,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公司进行办理业务,以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2.对于政府。目前,《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对于包括第三方支付,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业态都诠释了明确的定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历史商的里程碑事件,让真正有实力、模式健康、运营规范的企业更好地服务市场、保护投资者,同时让不合格的企业被淘汰。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任重道远,仍需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出台更多规范性的法律法规,将监管规则进一步细化,对于那些有问题的平台给予沉重的打击,更好促进金融创新,促进P2P网贷平台的规范发展,更好的作为银行体系的补充功能,鼓励P2P网贷平台的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

3.对于P2P网贷平台。P2P网贷平台要强化对自身风险的控制,组建风险评估小组,进行信用评级;要实行“实名制”注册,审查开户人的身份证明文件并确认真实性后才同意开户,对其所进行的金融交易进行实名记录,建立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资料库,合理划分信用等级,加强管理;提高自身平台的盈利模式,开展新的业务范围,积极创新。

4.对于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而言,既要按照银监会要求,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系统的转移,亦应关注其中的业务机会,积极开展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监管服务。

六、P2P网络信贷发展前景

P2P网络信贷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性是不可置疑的,虽然目前来看,P2P网贷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但发展势头良好。国家关于《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对互联网金融,对P2P的肯定与接收,此项规则的制定有诸多强力部门参与,说明中央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相当重视。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会有不完善的过程,正如当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一样,会存在很多争议,被冠以洗钱,非法集资的帽子,时至今日,第三方支付平台已得到国家及大众的认可,P2P网贷是理财的新趋势,前景广阔,发展迅速。

参考文献:

[1]张正平,胡夏露.P2P网络信贷: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03).

[2]钱金页,杨飞.中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金融论坛,2012(01).

第6篇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强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金融风险持续暴露,企业资金链断裂、逃废银行债务、破产倒闭等一系列问题频发,对地方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高度重视区域性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先后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地方金融风险现状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下行区间,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稳增长、调结构的任务依然艰巨。部分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较慢、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剩产能较多的地区,地方金融风险较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防止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地方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债务风险。过度负债是多数企业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为追求规模效应,企业盲目扩张,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或不惜进行高息融资投入生产经营,缺乏深入调研及前景分析。若市场前景较好,企业决策正确,可以持续经营获得可观效益;若市场行情萎靡,企业自身经营已十分困难,更无法维持高额的信贷本利。一旦出现欠息、逾期等信贷不良记录,则很容易引发银行抽贷、压贷,企业资金链断裂等债务危机。

(2)担保圈风险。企业间互保、联保曾经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一担保模式逐渐暴露出其发展的弊端。在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中,互保、联保仍然是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一旦某企业出现信贷危机,其担保及被担保的企业均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使地方金融风险集聚发生。

(3)民间融资风险。相比较于严格的银行信贷审批流程,许多中小微企业选择程序简单、形式灵活的民间融资形式,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现象依然处在高发期。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民间融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企业卷入民间借贷纠纷或非法集资案件中,不但自身难以逃脱,与其有业务往来或者担保关系的企业都会受到牵连。在民间借贷风险陆续显现,存量风险不断释放的大环境下,地方金融风险形式依然严峻。

(4)恶意逃废债务风险。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尤其是银企关系紧张、银行信贷投放力度缩小的情况下,许多失信企业行为人即使具有偿债能力,依然采用非正当手段拒绝履行偿债义务,导致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债权发生重大损失,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5)互联网金融风险。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近几年呈现出了飞速发展的态势。互联?W金融作为创新型金融服务新形式,在弥补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满足多元化市场新需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风险。除传统金融风险外,还具有一些新的风险因素,比如技术风险等等。地方政府如果不能有效排查辖区内互联网金融发展规模,做好行业监管,也会引发严重的地方金融风险。

2 地方金融风险成因

地方金融风险的发生,既离不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与各经济主体自身存在的问题息息相关。综合金融风险发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环境的影响。一是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了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时期,经济总体复苏,但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二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的困难和挑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是受宏观政策影响,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收缩银根。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去除过剩产能的影响下,许多传统企业遇到较大的市场冲击。

(2)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盲目扩大经营范围、追求规模效益、忽视主营业务发展、缺乏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经营理念,是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这种粗放型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在经济快速增长、信贷压力不断增加的形势下,极易引发资金链断裂,从而影响担保圈企业经营发展,进而引发地方金融风险。

(3)金融机构审慎原则缺失。在经济大环境较好,行业发展前景可观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对发展较好的企业过度授信,贷款条件、审批流程等较为宽松。一旦行业发展前景低迷,银行又不断增加信贷审批条件,甚至选择抽贷、压贷收缩银根,加剧了企业风险暴露速度。

(4)失信行为导致银企互不信任。当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失信行为频繁发生,多地政府出台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整治办法,仍然不能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在此环境下,一旦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无法按时还本还息,银行就会怀疑其还款能力和资信,加大对其信贷条件的审查力度,缩小信贷规模,甚至抽贷、压贷;企业如果不能在银行方面获得资金支持,则会转向其他借贷主体,尤其是民间借贷,加剧风险的发生。

(5)政府监管责任缺位。地方政府在维护当地金融生态环境,防控地方金融风险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部分地方政府预警机制不健全,对全市金融风险环境不能深入了解掌握的现象。一旦出现风险,政府只能做善后处置工作,而不能防患于未然。另外,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能将社会信用信息汇总后告知各相关部门单位,信息不对称引发更多的失信行为。

3 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为促进地方金融经济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重建银企间相互信任新局面,政银企三方主体均应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明确自身职责,通力合作,在新常态下寻找发展过程中的新平衡。

(1)加强经营管理,优化转型升级。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保持稳健发展步伐。一是要突出主营业务,不盲目扩张。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掌握了重要的行业技术,对主营业务发展前景及发展模式非常了解。盲目扩张或投资其他业务,不利于企业持续经营;二是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强公司治理。科学的经营发展理念对企业十分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聘请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规范公司治理。三是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引进专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7篇

关键词:RFID技术;手机支付;限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TN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RFI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Mobile Payment

Li Wei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Ltd.,Inner Mongolia,Hohhot010011,China)

Abstract:RFID is wireless rf technology,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ontact identification way more convenient fast.Mobile payment based on RFID,means as third-party means of payment to expand further mobile payment applic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and RIF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the mobile payment introduction and RFI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bile payment application,an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its domestic market existing limiting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to look forward to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FID mobile payment.

Keywords:RFID technology;Mobile payment;Limiting factor

一、RFID技术在手机支付领域中的应用

(一)手机支付与RFID技术的结合

伴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新型的RFID手机支付应运而生,手机安装RFID存储设备用于收取产品的信息,此种方式方便快捷深受消费者、运营商的喜好,因而各国手机厂商和通讯运营商纷纷进行此项技术的研发,乃至于金融服务行业也争先参与其中,为其日后的信用卡电子商务开展开辟新的道路。

(二)RFID手机支付应用特点

RFID手机支付,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与传统短信等手段支付相比其安全性和时效性更受用户的青睐。RFID手机支付功能全面考虑了消费者需求,基于日常交通、商场结算、其他服务于一体。因为RFID手机采用先进的射频技术,用户的手机只需和终端设备短距离相距即可接收到产品交易信息,这种简单、方便快捷而且更具安全性的交易方式是传统信息和WAP交易无法比拟的。另外基于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和其他安全系统的应用,为RFID技术与手机支付的结合奠定了良好的用用基础。

(三)RFID手机支付前景

由于RFID与手机支付的结合使其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各运营商已经开始陆续在部分城市开展小额支付业务,主要是RFID和智能SIM卡的结合,同样金融服务机构也推出了手机支付业务,所以,传统电子支付业务即将受到挑战并且新型RFID技术会更加挤占其市场空间,借助于RFID在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应用优势,RFID手机支付技术将有可观的前景。

二、RFID手机支付的发展限制因素

(一)行业标准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尚待完善

由于国际上的行业支付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国内运营商和银行服务机构都希望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运行模式,如在此无序的状态下发展,既不利于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也不利于最终用户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由此看来,行业标准、政策和行规的出台对此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只有统一行业技术和支付标准才能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彻底让终端客户享受到方便的服务。

(二)产业模式分歧的问题

在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之间通信运营商和银行各自选择的自己偏好,运营商希望利用的手机网络,而银行则期望将其信用卡的功能整合进RFID技术,因此就形成了不合作的状态。如何让通信和金融服务两个产业进行充分的融合是RFID手机支付应用急需解决的发展问题,只有通过双方的合作才能让市场稳健的发展。

(三)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欠缺

无论是单一运营商还是运营商的整体结合体皆需要对其现存手机支付网络进行改造升级,这就需要手机支付网络的基站和基站与城市交接的硬件配套设施的改造,甚至包括相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其配套的城市商业推广和银行服务标准的界定统一的软件实施也是至关重要的,城市商业推广既需要技术人员的技术解说也需要服务人员的行规讲解,然而参与其发展的银行服务标准则难以统一,各个金融服务机构都希望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标准,借以推广此新型商务交易模式。

(四)用户端使用成本问题

由于现代RFID移动手机支付需要用户采用相应配套的RFID技术软件,这就对客户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手机的智能化程度提出了一定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如果要扩大市场份额就需要提供一整套的优惠服务,用户才会偏好此项业务进而购买智能手机等设备,如果向用户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将会使移动支付手段的市场获取量增长趋缓。

三、总结

虽然现存限制因素颇多,但是RFID技术与手机支付的结合正日趋完善,相信RFID手机支付将会在电子商务中大有发展前景。当然在运营商费用和消费者的成本二者考虑中,如何整合运行商自身标准问题和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将是消费者最终获得便利交易的重要因素,否则好的发展前景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

第8篇

随着技术革命引发全球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国际服务输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日益成为各国贸易竞争的新领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逐步把国际贸易的重点,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领域(庄丽娟,2004)。目前。服务输出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外向型及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香港发挥人才、信息、资金、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背靠中国内地的优势,在商贸服务、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领域的竞争优势明显,对亚洲乃至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最新的国际评估结果显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列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伦敦。服务输出对香港经济的“起飞”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目前香港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2007年服务输出贸易额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高达40.3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旅游中心的地位由此得以确立和巩固。本文试图通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历程特征、原因及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期促进香港服务输出在未来更加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大都市服务输出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

(一)服务输出总量分析

香港虽是个弹丸之地,面积仅占世界总面积的百万分之八,人口也只占世界人口千分之一多(张作乾,1999),但根据全球服务输出的排名及所占比重来看。香港的服务输出位居全球前20位,超过瑞典、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亚太区也领先于新加坡、中国台湾等,排行第四。

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香港服务输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见图1)。1980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仅为292亿港元,而到2007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猛增至6518亿港元,可见香港在服务输出,包括旅游、离岸贸易、金融、商业和专业服务等各方面,都具有强大竞争力。根据WTO秘书处的数据显示,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总值位列全球第12名,占有2.5%的份额,反映香港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重要的商业及服务枢纽角色。并已经成为可与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商业大都会比肩的世界服务业之都。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1980年至今,香港服务输出大多数年份保持两位数增长,只有在少数年份(1997~1999年,2001~2003年)因香港经济先后遭到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股票市场价格狂泻等的冲击出现低速增长或负增长。为了尽快扶助香港经济复苏,中国内地和香港2003年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CEPA的实施带动了香港服务输出高速发展,其后几年的增长率均维持在15%左右。

(二)服务输出结构分析

根据国际标准以及香港本地需要,香港服务输出分为六个主要服务组别,即运输、旅游、保险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及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以下简称商贸服务),以及其它服务(香港统计年刊,2008)。

一直以来,运输、旅游和商贸服务为服务贸易带来了大量盈余,成为香港最重要的服务输出组别。近年来,香港服务输出结构不断地优化,金融服务与商贸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出现较快增长,无论输出额,还是在服务输出总额中所占比重都有所增长,而旅游、运输等劳动力密集型服务输出组别从输出额数据来看是有所增长,但在服务输出总额所占比重却有所下降(见图2)。

自开埠以来,香港因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自由港制度、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大量的金融、会计、工商管理、法律、贸易等方面人才,为金融服务成为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奠定了基础,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提高和巩固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也推动金融服务不断向外输出。到2007年金融服务输出额达1001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3.92%,占服务输出总额的15.36%。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在香港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商贸服务一直以来是香港服务输出总额占有量最大、增长也最快的组别,2007年商贸服务输出额为2014亿港元,比1997年增加了5.28%,占输出总额的30.9%。这两类服务输出组别的较快增长,显示了香港服务输出结构逐渐由传统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转向现代服务业的服务输出,这将有利于优化香港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服务输出市场分析

多年来,香港服务输出贸易伙伴一直集中于亚洲、北美洲和西欧三大市场。2006年,亚洲占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50.22%,北美洲占23.05%,西欧占19.45%。香港往这三大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占整个服务输出额的90%以上,而往大洋洲、中美洲及南美洲等市场的服务输出总额在整个服务总额中还不到10%(香港统计年刊,2008)。虽然近年来香港加大了对非洲、澳大利亚和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的服务输出,但服务输出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受服务输出伙伴国特别是美欧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大,所以香港服务输出总额的稳定性,仍然处于被动地位。

到目前为止,香港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共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香港设立领事及商务专员。而从输出国家或地区分布上来看,中国内地及美国一直是香港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其次是台湾、日本及英国等。199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40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16.7%: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511亿港元,占输出总额的21.2%。2003年6月《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的签订,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逐步减少双方的贸易壁垒。到2006年香港对中国内地服务输出额为1370亿港元,比重增加了8%;对美国的服务输出额为1190亿港元,比重增加0.3%(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但从CEPA签订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实施效果来看,成效并不明显,服务开放的领域也不足,对香港服务提供者要求过高、限制太多,申请审批手续繁杂、透明度不高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影响服务输出的实际运作(饶小琦、钟韵,2009)。

二、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分析

“前店后厂”的模式使香港经济得以成功转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香港服务输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与很多因素相关,本文试图借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理论中的“钻石理论”(MichaelPorterDiamondModel),分析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波特的菱形的钻石体系以四大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相互作用,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刘颖琦、吕文栋、李海升,2003)。本文认为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原因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发达服务业的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及政策、机会。

(一)生产要素

波特认为生产要素是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它包括:天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等。香港是东西方贸易及交往的一个重要枢纽,也是中外贸易的桥梁,有优良的港口,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仓储设备,现代化的通讯系统,投资手续简便。开办企业的门槛非常低,配套服务非常完善(刘冬杰,2007);香港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融之处,具有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其沿用了普通法和其他国际认可的规则和惯例,金融、法律、司法等制度均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它是一系列经济发展要素的集散地,大量的市场信息、资金、技术在这里汇聚,并自由流动;香港有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会计师、律师、建筑师、规划师、评估师等10大专业团体的专业人员形成团体效应,仅会计师就有2.6万人,金融业雇员达到近18万人,约占香港本地总就业人口的5.3%……这些共同推动着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杨国川,2009)。

(二)市场需求

香港的服务输出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吸引香港以外地区使用香港的服务,其二是鼓励香港的服务业“走出去”为香港以外的地区提供服务。作为全球商贸中心,目前全球有近4000家跨国企业在香港设立了地区总部或者办事处(杨国川,2009),因此对相关的商贸服务、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等都产生了很大需求,使香港的服务输出走上了腾飞之路。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为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大批香港企业内迁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服务产业与其配套,从而带动了法律、会计、金融、物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刘冬杰,2007),对距离内地地理位置最近、文化基础最近、服务业先进的香港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三)发达服务业的支持

服务输出要发展,就必须与其相关产业比如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等新兴服务业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而香港是服务业,特别是高新技术含量的服务业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近年来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在本地经济中也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服务业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90%,香港就业总人口中有近90%从事服务业。其中,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四个主要行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比重从2000年的48.7%增加到2006年的57%;就业人数比重也从2000年的43.3%增加到2006年的47%。发达的服务业使香港拥有优秀的专业人才、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的国际网络,特别是金融、物流、旅游、信息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的枢纽地位,从而为香港服务输出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8)。

(四)产业结构的转型

香港大力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将增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到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及相关生产支持(杨国川,2009),实现了从“工业化”向“经济服务化”的转型,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大量需求,这不仅推动了香港服务业及服务输出的持续增长,也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水平,使香港迅速崛起为亚太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旅游中心和国际信息中心。据统计,2007年香港服务输出额比1980年增长了22倍以上,输出地位也稳居全球前20位。

(五)政府及政策

香港服务输出的发展,除了经济发展规律使然,香港特区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可以说政府发展当地经济所有的提升投资环境的政策,都是对服务业的促进和支持。多年来,香港特区政府一直都在强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的地位,并在推动香港成为亚太商贸、物流、旅游枢纽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上不遗余力。

另外,香港是一个全球闻名的自由港,实行税种少、税率低、税制简单的自由贸易政策,并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带动了本地运输、仓储、金融、商业咨询等服务业共同振兴。香港也一直坚持市场主导、公平竞争的自由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采取“最大支持,最小干预”,即“积极不干预”政策(顾宝炎、许秋菊,2007)。香港的金融市场自由开放,没有外汇管制,资金、黄金和外币自由进出,外币自由兑汇,黄金自由买卖,金融衍生产品丰富,很多内地的企业纷纷到香港的证券市场上募集资金,直接促进了香港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用香港人的话说,就是以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而出口贸易之所以能发展到足以带动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无非是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引。

(六)机会

从CEPA协议到其五次补充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内地在法律、会计等38个领域对香港采取了192项开放措施,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措施已实现国民待遇,开放的服务行业2009年也将达到40个,包括会展、银行、运输物流等相关领域的服务。截至2008年5月底,香港共有37家银行全面办理存款、兑换、银行卡和汇款4项个人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达776.8亿元(饶小琦、钟韵,2009)。与此同时,内地访港旅客稳步增长,不仅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复苏,也给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随着内地进出口需求的增长,香港作为地区性运输及仓储服务枢纽继续得到保持,其他贸易支援服务(例如业务洽谈、广告、市场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贸易融资服务、保险、品质认证和测试、贸易仲裁等)向内地的输出会继续加大。CEPA的实施不仅抵消了金融危机对香港服务输出的影响,而且促使香港经济和服务输出全面繁荣。

三、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分析

(一)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前景

根据上文对香港服务输出发展历程特征及原因的分析,得出香港服务输出额总量在未来的发展中仍将稳健增长,到2010年预期香港服务输出总量达到7000亿港元,年增长率维持在15%左右(参见图3)。香港的服务输出也将稳居全球前20位,在亚太区内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担当商业及服务枢纽的重要角色。

从服务输出组别来看,商贸服务与运输服务将继续成为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组别,但随着香港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活动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保险、地产服务的资本服务领域的增长潜力很大,其中,金融服务的增长潜力为最高,而旅游和运输服务输出将有所下降,但是其输出增长预期会较输入快,所以这两者仍然能获得盈余。

从服务输出市场来看,预期香港不仅不断增加对亚洲、北美洲和西欧等主要市场服务输出,而且还不断开发新兴市场以促进其服务输出的发展。中国内地及美国仍是其最主要的服务输出目的地。随着内地制造业不断发展以及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进一步升级,内地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动力,香港对内地的服务输出基本集中在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和运输服务等传统服务项目,但保险服务、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输出也将得到较快增长。

(二)主要服务输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服务业主导型的经济带动了香港经济的“起飞”,而四个主要行业中的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香港长期保持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旅游中心等领域的枢纽地位。2006年,三者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已近四分之一,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之和超过15%。

1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金融业作为香港服务产业的支柱性行业,是带领香港迈向知识型和高附加值经济的火车头,其服务输出成为金融业的重要收入增长来源。但是,伴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先后崛起如东京、新加坡、曼谷、汉城、台北和上海等多个不同规模及不同层次的金融中心(杨英,2002)。同时,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财富及金融资产迅速累积,金融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加快。这些都会给香港服务输出带来挑战并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从近年来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来看,在未来的发展中,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在总服务输出额所占比重仍是不断增长的,其对金融业产值的贡献也将逐步提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金融服务输出额及其所占比重甚至会超过旅游服务输出,在香港服务输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些都反映了金融服务输出强劲的增长前景。

近年来,美国是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最大目的地,其次是英国及新加坡,而中国内地的贡献维持在低位,约占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3%。从区域来看,西欧及北美对香港金融服务输出总收益的贡献超过三分之二,亚洲区的贡献则为四分之一(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所以,在未来短时期内,预期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市场还主要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但是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将逐步得到开发。而随着香港金融体制的逐步开放,中国内地居民及企业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以及在香港的集资活动持续增长,香港向内地的金融服务输出将逐步增加,内地因素在香港金融服务输出的发展中也渐显其重要性。

2香港运输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运输服务发达,一直保持着世界最繁忙货柜港及国际航空货运中心的地位,其服务输出是香港目前三大服务输出行业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行业(杨英,2002)。但是近年来,香港运输服务越来越多的受到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现代化机场和货柜港口的挑战。内地运输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收费低廉的优势,使香港运输服务的未来发展受到一定的威胁。

但是。从香港运输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以及香港运输服务的营运环境来看,预期香港运输服务在未来短时间内仍会不断增加。也仍然高于金融和旅游服务输出额。但是三者之间的差距将有所减少。同时,预期运输服务输出在服务输出总额中的比重将有所下降,其对运输服务产值所做的贡献会有所减少。

从对香港物流服务输出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内地是其发展的主要贡献者。随着香港和中国内地合作关系的更加紧密的发展。香港联合广东物流业将大珠三角地区打造为世界级物流城市群,同时,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运输服务输出也将不断增加,物流服务输出能力不断提升。

3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前景分析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国际性旅游中心。旅游业十分发达,其服务输出额也是逐年增加的。但是,近年来各国均纷纷着力发展旅游业,并有不少国家已将旅游业建设成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也由此越来越激烈,并日趋白热化。这些给香港旅游服务输出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杨英,2002)。

从近年来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服务输出额有所增加,但是其占服务总输出的比重并没有上升,反而是下降的。因此,预期香港旅游服务输出额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有所增长,但其占服务总输出比重将有所下降或维持不变,对旅游总开支增长的贡献也将有所下降。

从旅游消费的主要来源来看,旅游消费主要来自度假旅客,其次是商务旅客。但是,随着香港会议及展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CEPA实施后,香港与内地企业业务的不断增长。商务旅客对旅游服务输出的贡献将预期上升(梁伟耀、周锦华、司徒永君、谭仲贤,2008)。

从对旅游开支增长所做的贡献来看,中国内地的旅客是带动香港旅游服务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个人游”计划的扩大。内地来港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使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预期在未来的发展中,内地因素将继续成为推动香港旅游服务输出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在内地市场的作用将因进一步合作而不断扩大。同时,因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来自非中国内地旅客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结论与启示

第9篇

就业一直都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各个国家都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与2011年相比,欧洲和美国的就业局势是否得到了缓解?2012年全球的就业增长点在哪里?中国大陆的招聘预期在经历了连续5个季度的下跌之后,是否会出现转机?

万宝盛华集团对全球41个最大的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季度性雇佣前景调查,结果发现,全球主要劳动力市场将在第二季度保持相对稳定或是缓慢增长的招聘活动。其中,37个国家和地区从第一季度开始保持稳定和增加员工人数,这或许是个亮点。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有24个国家的招聘步伐预期会减缓。

显然,欧洲债务危机和金砖国家萌发的信贷问题等诸多经济问题还没有解决,并持续影响着雇主的信心。雇主需要继续应对不稳定的需求,虽然有迹象表明在部分地区的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这些改善不会导致有意义的就业增长。

从全球调查来看,金融危机与政治危机交错,冲击着全球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相比去年同期,全球金融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有所下降,特别是在欧洲地区尤为明显,尽管从上个季度和去年同期来看,美国金融业有小幅上涨并呈现乐观雇佣态势。与此同时,希腊、西班牙、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预期最弱的净雇佣前景指数。

随着跨国企业的战略转移,新兴市场依然成为全球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点,印度和巴西的雇主预期2012年第二季度最积极的雇佣前景。就区域而言,巴西的雇主持续美洲地区最积极的招募预期。巴西劳动力市场大部分被强劲的服务业驱动着,在这里的10个雇主里几乎有6个愿意在4月到6月间进行招募。雇主已经提前开始了2014年世界杯的招募,这项活动将会创造出700,000个岗位。

尽管服务业在亚太地区的需求有减少,但是在印度,服务业仍然是助推该国强劲招聘需求的主要力量。特别是IT和信息技术企业外包服务领域,雇主打算利用全球经济减速以更低的成本寻找更好的人才。

除此之外,中国大陆作为跨国企业投资和关注的热点市场,招聘预期在经历了连续5个季度的下跌之后出现回升,企业将在第二季度加快招聘步伐。参与调查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制造业、矿业及建筑业、服务业、运输及公用事业、批发及零售业等6大行业的雇主均预期2012年第二季度积极的雇佣前景。最强的招聘意向出现在服务业,其净雇佣前景指数为+21%,紧随其后的是制造业和批发及零售业,两个行业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均为+19%。

区域而言,华东、华南、华北以及华中和华西区4个区域和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成都5个城市的雇主均预期加快招聘步伐。华南地区的雇主以+20%的净雇佣前景指数引领4大区域,这与该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用工需求的拉升有较大的关系。

总之,全球产业的转移将为新兴市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契机,创造更多的就业。对于中国大陆而言,产业转移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深入内地发展,内地的人力需求将日益增强,沿海地区的人力紧缺程度也将日益加剧。

第10篇

当前我国正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社会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下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伴随着全国各高校逐年扩招的影响,高等教育也由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平民教育”,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连年上升,在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整体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必须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680万,2013年高校毕业生699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平均以20-30万的速度增长。在此情况下高校就业人数的基数不断扩张与社会职位需求的有效动力不足必然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相对于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民办高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较差造成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就业质量不高。当前,有很多学者将就业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将视角放在就业数量上,而很少有深入研究就业质量的,其实民办高校就业数量只是一个表象问题,深层次的根源问题应该是就业质量。

二、金融类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近年我国金融行业的深化改革,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使得金融类专业人才需求保持稳固增长的趋势,金融类专业成为就业率较高的热门专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金融类毕业生的需求增长,金融类毕业生人数也急剧攀升。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乐观,其面临就业压力和就业质量等方面的挑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民办高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有助于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统计分析,为其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选择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客观了解学校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调整大学生知识学习的内容和结构,准确定位就业观。因此,在金融类毕业生就业趋势应从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范畴和就业能力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确保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金融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就业趋势分析

首先,金融类专业发展前景广阔。金融类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升温一跃成为热门专业,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量居高不下,将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随着银行、投资、信贷、保险、资产管理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加,且存在巨大的行业升值空间。乃至未来金融类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数量众多和层次复杂的态势,金融类热门专业将持续升温。因此,金融类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仍有较大优势。

其次,金融类专业就业范围广泛。由于其专业课程设置较广,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呈现出多样性,其主要就业范围包括:银行系统中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民营商业银行等;证券、期货交易公司;金融担保、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及保险经纪公司等国内外银行、投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从事柜员、理财顾问、操盘手、经纪人、客户服务、咨询等岗位工作。另外还可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中包括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从事经济行情分析预测、市场营销、投融资、管理等职位。因此,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十分广泛。

最后,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民办高校在金融专业的建设改革中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金融业实际操作环境与课程学习进行融合性实验教学,让学生直观认识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增强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同时,金融类毕业生应自我剖析、自我定位,明确自身在专业知识结构学习和能力运用中的优、劣势,客观评判从业能力,制定准确的职业规划。

在追求稳定的工作、高薪待遇的工作目标同时,应尊重自我实际知识能力和就业能力,明确职业定位,科学合理的设计职业发展计划。增强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获得与自己知识、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良机。四、就业趋势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和民办高等院校的快速兴起,民办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学生、家庭、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金融类专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就业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民办高校的荣誉和生存,更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同时,为教育部门和主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行政部门在制定就业政策的问题上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民办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对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改善民办高校教育质量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金融类专业广阔的发展前景有利于个人能力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

首先我国金融行业的工作环境、待遇、福利体制相对较为健全,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能不断的自我提升,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体现出其最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专业对口能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就业,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保障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金融类专业的就业范围广泛有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毕业生进入社会金融、经济等行业的相关岗位,他们就业质量的高低会影响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与口碑,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能立刻反映出民办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民办高校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增强有利于社会金融经济发展。提高民办高校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是关系广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社会稳定和学校发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的认识,以及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偏见,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

第11篇

走在国家发展的总趋势下,金融行业水涨船高,与国家经济命脉相系,呼吸相关。要想进发发达国家行列,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从肯定的角度上来说,金融监管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金融监管;重要性;发展前景;意义

0 引言

“影子银行产品规模增长,是当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隐忧。”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加强金融监管离地已经刻不容缓。虽然我国在金融行业寻求和探索了几十年,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金融行业对于我国来说仍是一个弱项,警钟时刻提醒着,欲发展经济必先强其金融领域。

1 金融监管的定义和范围

1.1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金融监管是罗盘

金融在无形中已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小到关系着每个小老百姓的日常收入,大到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无论在财政充裕的情况下还是遇到金融危机或是经济大萧条,金融监管都有相当高的作用地位。从一般理解来说,金融监管具有监督性和管理性。每个国家都从美国07年的金融危机中得到警醒:金融行业的发展需要一种监管的力量来成长,这种力量依靠于金融机构或其他行政机构,通过监督,发现影响金融行业发展的现象,通过管理,制止现象的发生,并运用执法执政机构的法律手段禁止现象的再次发生。金融监管有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有制止违法行为再次发生的手,通过各种手段和渠径维护金融行业的合法性和安全性,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1.2 金融监管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全面,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平衡金融管理需要专业性知识和实战性经验来支撑。金融监管的实施者主要是执政部门,也包括其他非政府组织或其他从事管理监督的执法机构。各个政府或部门运用执法权利行使执法手段,维护金融行业的合法秩序。金融监管的被实施者涉及金融行业的组织者或参与者。金融监管对象在执法政府的监督管理之下进行合法有序的金融活动。金融管理的主要手段从法律,经济和行政三个方面出发,运用法律执法严明,经济发展战略和行政管理力度确保金融行业的良好环境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以整个社会的稳定环境,整个经济主体的稳定发展,保证每一个参与到国民经济的公民享有合理,公平公正的合法权益为金融监管的最终目标。金融监管渗透入各个金融行业,包括市场交易价格,股票债券市场,汇率和流动资金,业务范围。

2 金融监管的重大意义

飞速发展的金融行业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经济世界,我们像蹒跚学步的孩童对这个新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开发的动力,掌握了金融管理方法才能征服这个新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萧条后,金融监管已经慢慢参与进国间的经济决策中。面对金融带来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内部控制风险,以及资金流动风险,有效合理的金融监管成为封锁潘多拉魔盒的锁链。金融监管涉及范围广泛,进行活动时需要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1)金融行业与国民经济直接挂钩,金融行业的合理运营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行使一定的金融监管制度,保证金融行业的秩序规范同时也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2)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联系根深蒂固,一旦金融行业有所偏差,其他所相关的行业领域必然受到影响,整个国家的秩序将会被打,金融监管监督管理金融行业,制止和防治出现偏差现象,避免混乱状况的产生;(3)金融监管保障市场合理有序的运作,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在遇到各种经济问题时能及时做出预告,并与市场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的现象进行削减和抵抗;(4)金融监管的实施者是执法部门和执政部门,通过监管手段,增强了各个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利,创造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面对金融监管目标国家更有信心实现。

3 金融监管的历史背景

3.1 国际大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普遍人为市场具有自序能力,在宏观调控方面缺少专门的研究和管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宏观调控需要政府的参与,通过某些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在爆发全球性危机后,“自序”理论遭到质疑,继而一个经济学家名叫凯恩斯提出“相机抉择”理论,他主张在经济萧条衰败时采用扩张的经济决策,在经济膨胀时采用紧缩的经济决策,针对“盈满则亏,亏则充盈”的相对理论,两方面对经济体系进行稳定保障,金融监管的萌芽已经生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各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如雨后春笋,茁长成长,在全球经济化的推动下,金融行业进入顶峰时期,随着而来的是逐渐扩大的金融风险,在吃过多次金融风险的苦果后,人们终于认识到金融行业在保证其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其发展秩序,不能自乱阵脚。再重新审视金融体系后,分析所经历的金融风险,人们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金融行业安全发展的道路,在保证效率的同时协调安全性和稳定性成为研究的重点。提出金融监管理论,该理论涵盖金融发展战略和金融管理制度,融合了金融在完成发展任务的允许下,同时兼顾金融行业的稳固进行。金融监管保证金融因素在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形成一个良好,持续,稳定的促进和谐的环境,没有负面影响,全力支持金融发展并为其保驾护航。从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经验是在一次次失败之后总结出来的。在当今的经济发展背景来说,遵循金融监管理论是第一步骤。当下各国竞争激烈,经济战争全面开火,拼的就是金融发展路线。在进行金融事业的发展是,不能忽略监管力度,保障监管责任的行使,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不予余力。

4 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使命

4.1 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经过四个阶段的完美蜕化。在1978年以前,几乎没有人知道“金融监管”的概念,中国那时候没有这方面的觉悟,这与但是的国情是相符合的,当时的中国金融体系并没有健全,实行着“大一统”金融体系,有中国银行所有的业务和责任。一直到1982年,中国经济慢慢觉醒,慢慢恢复,中国政府看到金融行业的重要意义,先后建立了各种银行和保险公司。作为历史性的一幕,中国人民银行实行金融监管理论,主要职责是监督立法,检查防范,规定规章制度和进行业务分工。那个时候,行政监管高于专业监管,相对来说削减了金融监管的力度。从82年到92年,整整十年间中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确立,各个部门的责任更为专业化,立体化,清晰化,根据行政制度规章,每个部门都有行使权利的权能和管理监督的手段。但是那时候金融监管前景依旧模糊,行政力度高于专业监管水平,金融监管效果被削减,由于没有确切地法律授权和明文规定,金融监管与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相吻合。自1993年以后,国家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使得金融监管透明化,为以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形势的金融监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形成确立了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从制度上改革,中国有落后的“大一统”变身成为“四分天下”的局面。不仅在大方面进行金融监管,在各个分行分业注入金融管理的新鲜血液,带来新的管理监督体制,标志着中国的金融监管已经步入成熟阶段。

4.2 中国现需要的金融监管体系

现在的监管体系缺少金融监管机构的权力制约,没有相应的金融风险转移机制和金融自控机制。存在“大同小异”的缺点,应该根据不同的行政管理方案和特点制定适合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监管制度。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得在进行全面协调时,地方和地方上的金融监管体系不能融合出现偏差。金融监管体系有着“级别分化”,根据级别单位,分化形成以自己单位为中心的监管体系,造成了相互协调工作不流畅,影响监管效率,也因为各个执法部门的追求利益不一样,各个监管部门监管手段不同,已形成利益冲突,影响市场正常运作,增加金融风险的可能。金融监管实施机构形成职能重叠,影响监管机构的协调运行,监管职能形成漏洞。金融监管在人力资源的平衡上缺乏专业性和精简性,一些部门没有专业的监管人才支撑,造成该部门监管体系瘫痪,人才缺乏,人员冗杂,缺乏组织性,没有纪律性,普遍素质低,是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人力资源所面临的挑战。

5 结束语

本文从金融监管的定义和概念出发,涉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谈论总结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在依据国际的经济背景下,提出中国金融监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铮.金融监管理论浅析[J].时代金融,2011年12月30日

第12篇

关键词:新常态;互联网金融;投资;风险把控

一、研究背景

十后,我国经济进入全面调整时期,开始推出并发展经济新常态,转型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经济适应发展需求,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在线支付、理财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发展迅速,互联网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个细节,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经济形势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成为投资者参与金融生活的重要渠道,其投资方式和风险把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1.现状。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我国也将采取不同于以往三十年的发展方式,提供一个更健全更包容更有活力的金融体系。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通过财富效应的牵引力,调动了居民投身金融业务的积极性,既增加居民收入也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短短几年,互联网金融规模达到十万亿级别,P2P公司数以千计。互联网金融逐步成长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也带来了金融行业的规则变化,金融环境的改变也需要新的投资理念和监管制度出台。2.意义。金融是经济的核心,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风险把控。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基础取得巨大进步,在发展过程中,传统金融行业逐步固化,创新活力不足,则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一方面是对市场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挑战。通过这种倒逼传统金融行业的创新,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为现阶段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动力。一个新行业的产生必然带来规则的变化,随着行业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带来创新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系统风险,如何在规避这些风险的同时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研究方式

借鉴经济分析的手段并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从经济新常态下金融行业发展前景、互联网金融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入手,将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特性联合,动态地分析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投资价值判断、投资方式选择、投资风险把控和完善监管体系。1.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前景。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十足,两年内规模突破十亿。2015年网贷总量超过两千亿,第三方支付规模增长超过50%。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就是我国金融发展和创新的写照:一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业的渠道对接,促进了金融行业整体改革;二是采用的营销方式更加便捷有效,产品特制不断提升,针对性较强;三是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缓解了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效率低下,提高了风险评估的可靠性,从而能够更好地监管和调控金融行业。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金融行业的补充,更是一种变革,带动的不仅仅是产品变化,更是投资理念和投资方式的彻底转变。这种转变一旦配合好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会为市场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2.互联网金融投资渠道。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金融模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方式,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包括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小贷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当前商业银行普遍推广的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也属于此类范畴。对于投资者来说,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渠道很多,借助于各个网络终端,能够及时有效地参与实施。但是随着发展的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金融所能够投放的渠道会越来越少,越来越集中。直到是擦痕能够选择了部分风险小且操作效率高的方式。3.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互联网金融整体操作包括互联网金融支付、互联网金融销售、互联网金融征信、互联网数据分析和保护。这其中涉及到的风险包括投资风险、用户数据保护、技术风险等。互联网金融依托于网络平台,通过简短的文字图片等向用户展示产品特征,存在理解差异和过度包装等风险。网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稳定技术因素,如对于如何保护用户信息不被泄漏,如何合理利用投资者信息等不仅仅是法律问题,还有道德因素。整个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所包含的范围很多,超越传统金融行业业务上的制约,还包括要有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更安全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样的也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和引导行业发展。

三、发展建议

目前,经济发展能够显出不同以往的特征,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后,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成为关注的焦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增值服务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效果日益明显。普通居民收入增加有了更好的选择方式,中小企业融资也有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渠道,有助于整体经济发展和稳定。与新常态能够相适应,金融行业原有的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盈利能力下降、盈利以较高的利差收入为主转变为以提供高质量的增值服务、提供便捷的操作方式为主。1.投资价值判断。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发展活力,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带动传统金融行业的变革。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下,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这个行业没有完全成熟的前提下,应该审慎投资,判断好投资价值,避免被高收益吸引,以免风险超过自己的承受。互联网产品的丰富性要求投资者需要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投资者应适时提高自身的金融知识,提升投资水平,选择合适的产品,利用正规的渠道。2.投资方式选择。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和大数据分析,将传统的金融行业产品结合用户特征进一步加工改造,形成有针对性的产品并定向投放。所采用的渠道虽然是网络平台,但是从网页到专属APP,从线上到线下,能操作的方式很多,需要投资者关注投资方式安全程度的高低。所以在投资者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过程前,应该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投放渠道的建设和监管,给予投资者更多健康的选择,避免非法传播诱导投资者所带来的恶果。3.投资风险把控。互联网金融参与的途径很多,产品数量也很多,自然伴随着互联网所原有的舆论导向、过度包装、信息不完全对称等弊端,对于采纳的产品种类、数额大小、时间长短等因素投资者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量力而为。投资者在参与互联网金融投资的过程中,仍要坚持理解金融的本质,理解投资消费的规范,理解财富增值的速度。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把控不同于传统金融行业的监管,所面临的问题和不确定性更大,一方面依赖于政府和市场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依在于投资者谨慎的态度,两者互补互惠。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互联网金融成为造福一方的工具。4.完善监管体系。面对未来,为了实现互联网金融长久稳定的发展,最大限度规避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稳定,国家层面应该尽快设立监管标准,积极迎接新的模式。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接纳大数据监管的混业挑战,促进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的应用,建立信息整合平台,完善监督审查制度,确保互联网金融安全可靠地发展。随着发展进一步推进,多领域协调的、统一的监管政策必将出现。行业发展过程中,规模越来越大,也需要一个规范的市场来约束行业发展,来引导行业竞争。

四、结语

随着国家逐步将经济新常态作为发展基调,互联网金融发展必然会为适应新常态做出调整,这种开放的、个性化的投资价值会进一步被挖掘,这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契机,迎着改革的春风,必将迎来硕果满园。同样的随着各类支付手段不断拓新,市场投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愿意参与到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也必将越来越多。当行业越发规范,信息逐渐透明,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最有力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建伟,赵春华,陈爱杰.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新常态化[M].山东:财经,2014:2-3.

[2]李晓丽.电子商务效率一般性总结及其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3-5.

[3]苏竟翔.互联网金融与经济新常态[N].北京:农村金融时报,2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