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常见的语文常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考语文;失误分析;纠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36-01
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时下了很大力气,考试时自我感觉相当好,但结果总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总是一些小的细节不注意造成了大的失误。常见的失误类型有以下五方面:
一、书写性失误
语文测试要考查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但受各种条件局限,四方面的考查都要通过对“写”的考查来完成,所以,“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书写不规范、不整洁是失分的原因,这一点,表现在字词书写、简答题、整体卷面,尤其是作文上,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得分。能够写得一手好字,非常重要;短时间内不能把字写得很美观,但一定能做到很工整。策略指点:书写一定做到工整,努力达到美观。
二、审题性失误
这类错误是最容易发生,最让人后悔,也最容易避免的。比如,字词类考题要求“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而解题时却对加点字作了解释,检查时也往往局限于对于自己解释正误的检查,因而造成不必要的失误。再如,解答类考题要回答“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而考生回答时对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却因为没有“用原文回答”而造成遗憾。策略指点:审题要集中精力,耐心细致,切勿急躁。
三、知识性失误
对基本字词、文学常识识记不清,古诗文名句、格言积累不足,语文知识概念之间混淆等。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
(一)识记不清
1.语音识记不清。具体有多音字错读、难字错读、音近字错读、形近字错读、通假字错读、调号标错等错误。
2.字形识记不清。常常有:形近字混淆性失误、音近字混淆性失误、同音形近字混淆性失误等。
3.文学常识识记不清。对古今中外的重要文学家及其重要作品识记不清,常见失误有朝代不明、国别不分、张冠李戴等。
4.名著阅读识记不清。对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必读篇目以及教材推荐篇目的书名、作者、主要内容、主人公等识记不清等。
策略指点:不怕错,怕不错,从出错处捡回自信。
(二)积累不足。初中语文对于古诗文考查有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默写,积累不足常常使失误难以避免。积累名言警句、格言俗语、流行新词、名胜古迹、对联、电视广告语、商标图案及含义、运动会口号、校园标语等,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必须加强记忆,不可心存侥幸。
策略指点:一点一滴勤积累,要做生活有心人。
(三)概念不清。常见失误有不能区分表达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方法、写作手法、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如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混淆。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修辞方法是指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引用等,常常有同学将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再如,对于比喻的考查,不同文体有不同的侧重,记叙类文体重点考查修辞的表达作用,说明类文体则要用“打比方”这种说法去分析说明事物的主要特征,议论类文体则考查用比喻修辞来说理的“比喻论证”。解题时要注意区分。
策略指点:努力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加强针对性训练。
四、理解性失误
(一)字词句理解性失误。主要表现在对文章中词语意思理解不当,对句子含义理解不当,文言文字词句重在平时识记、积累,现代文中字词句的理解重在和上下文联系、和文章主旨联系。
(二)主要内容理解性失误。具体失误有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信息等信息把握不准、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等。
(三)主旨理解性失误。主要是指对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把握不当造成的失误。经常出现对主要人物的形象理解有误、对主要景物的作用理解有误、对表现手法理解有误、对主要特征把握不准、主要观点把握不准等。
(四)结构理解性失误。重要失误有层次不清、语境不明、文意曲解等。
策略指点:整体感知,抓住主旨;反复阅读,反复揣摩;全面思考,加强联系(联系上下文、联系社会实际、联系自身实际等)。五、表达性失误
(一)语言概括性不强。概括文章重要内容时,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把握不准,对主要信息把握不全面,对主要原因分析不到位,对主要观点把握不准确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有效教学
文言文是汉语母语的另一种形式,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继承整个中华文化的前提。在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
文言文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实际教学的低效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使得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给文言文的教学注入新的生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一、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初中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所以要学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中,“腊”不读“là”而应读“xī”。司马迁《陈涉世家》一文中,“将军身被坚执锐”一句中的“被”应读“p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音节停顿,读来朗朗上口。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让学生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投入学习。读多了,背诵就水到渠成了,且能理解大意。所谓的“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意思。
二、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这使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应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一字一句地翻译文言文意思,若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以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为三步: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直接保留就可以。
三、品味分析,启迪深思
品味分析是指通过对关键的字、句、段的品味,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主观情感。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对那些一词多义的实词、虚词,以及过去学过的词语,要回忆、联系、比较,品出现有环境的味来。初中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教学时,要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达到了解和认识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如韩非子《塞翁失马》蕴含的道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些道理不正是我们思想教育的内容吗?
四、写作实践,古为今用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古诗文经典佳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生在写《春天》时,就引用了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样的作文给人清新亮丽之感。有的学生还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巧妙地运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作为文章标题,能使作文题目一枝独秀,靓丽夺目,扣住读者的心弦。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文化常识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08):336.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中“教材选文要……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要求,各种语文教材中都会收录适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就世界文学而言,外国文学作品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或人文精神,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是中学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补充。外国文学作品进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这些选文改善了我们语文教材的结构,丰富了中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扩大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他们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而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无疑都是通过翻译者译介过来的,但笔者通览各版语文教材,发现教材在选文注释中常常忽视了翻译者的名字,这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重要细节失误。这里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例略作说明。
苏教版初中六册教材中,几乎每册教材中都有未注明翻译者的课文。在课文翻译者的署名上,教材似乎存在选择性。像朱生豪(《威尼斯商人》)、郑振铎(《泰戈尔诗三首》)、叶君健(《皇帝的新装》)、戈宝权(《海燕》)等名家的翻译作品,教材都注明得很清楚。但有些课文即使本身是名篇,也未注明翻译者,如,《最后一课》《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这或多或少和译者名气不大有关。具体情况是:
七年级上册(以下简称)《蔚蓝的王国》(屠格涅夫)无译者,七下《松鼠》(布丰)无译者;八上《最后一课》(都德)、《父母的心》(川端康成)与《在太空中理家》(杰瑞・M・利宁杰)都无译者,八下《鸽子》(屠格涅夫)、《变色龙》(契诃夫)、《窗》(泰格特)、《二裂银杏叶》(歌德)和《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左拉)亦皆无译者;九上《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无译者,九下《送行》(比尔博姆)与《老人与海》(海明威)无译者。
教材编写者漠视作者和翻译者的劳动成果,在各种语文教材的编写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往往擅自删改作品,不注明译者,都是常有的事。如,八上《最后一课》,注释竟为“这篇课文是根据多种版本改写的”!所以干脆不注明译者了。从法律层面来说,这也是不合法的。国际《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者的权利”中明确规定:“每个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所在国给予其他脑力劳动者所享有的一切权利。”“译著是脑力劳动成果,受有关规定的法律保护。”“翻译工作者对其译著享有著作权,从而享有与原著作者同样的优惠权益。”“公开利用译者的译文时应该明确、清楚地提到译者的姓名。”我国的《著作权法》针对教材编写特别提出要求:“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第二十三条)在第十二条中就明确了翻译作品的归属性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总之,教材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作为作品的所有者,他们的署名权还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是我们提倡的一种美德。在学术腐败盛行的环境里,让学生意识到必要的学术规范也是应该的。教材编写者不管针对中文作品,还是翻译作品,都应一视同仁,更不能在署名上存在选择性。所以教材在再版时,理应消除这个细节失误,使教材更合法,更规范。
二、文言文课文排版设计没有体现人性化
谈到语文教材对文言文课文的排版设计,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小事,根本不值得关注,实际上,体式虽小,关系实大。针对文言文排版设计,教材几十年来没什么特别变化,文字间的间距与其他文章的排版一致,保持在不到0.5厘米的范围之内。实际上,我们在具体教学时发现(包括我们自己做学生时的学习体会),现有的文言文版式设计没有考虑到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没有从实际出发,很不利于学生学习(不管是高中还是初中教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显然,新课程标准已经不再要求对文言文进行逐字逐句的教学(尤其是高中教材),但还有很多重点字、词以及句段教师必须落实细讲,即使学生自学也只有识记下来才能理解、积累。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密密麻麻地记录在课本的缝隙处,很是拥挤,复习起来很费劲;而如果记录在笔记本上,就更不利于学习和复习,还容易丢失。这是个现实问题。
所以,教材在排版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在对文本处理时不要吝啬于拉大距离。具体落实到文本间距的调整,笔者认为,以拉至1厘米左右为宜。一些教辅资料对文言文间距的处理,基本上保持在这个度。目前有些刊物在对来稿作规范要求时,一般也要求打印文稿的文字间至少保持在1.5倍间距,这其中显然有方便编辑修改的因素在内。这其实是一种常识性的要求,对语文教材的编写设计者应有所启发。或者不改变现有文字间距,而是扩大文本右边的页边距,留出约三分之一宽度的空白处,相当于现在某些教材在处理点评赏析性文章时所留出的空白(如,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春》《月迹》《现代诗二首》等课文)。这种排版设计也不是没有过,原来的人教大纲版语文教材对所有文章都留出了约三分之一的空白,这种方式至少在文言文排版设计中可以保留下来。这两种排版方式的设想也只是技术层面的,难度不是很大,最多只是增加了教材的厚度而已。
【关键词】中职语文 心理障碍 教学方法
中职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所持有的或在其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扰。学生此种心理状态会影响并阻碍中职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在学习过程中因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还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提高学习效率。
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缺乏主动性。在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学习普遍缺乏主动性,依赖心理较强,提到需要主观发挥的问题,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叫苦连天,最后只能是抄别人的作业应付了事。对于考试,则希望老师考试前最好能把考试内容告诉他们。
2.自卑心理。部分中职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自卑心理。入读中职学校的学生较多是在中考中失败继而选择读中职的。所以,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常识贫乏,学习意志力、自觉性也较差,学习中习惯于被动接受。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习惯被动接受。这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很少或不敢与老师进行目光交流,亦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担心回答错误被同学或老师取笑,所以形成了既希望老师关注,又担心丢脸的矛盾心理。
3.存在消极厌倦心理。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往往是因为初中时文化课学不好,中考失败,准备在职校里学一门技术,以后好找个工作。所以,学生对于中职学校仍要上语文等文化基础课表示不理解。在学生看来,以后的工作去向跟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成绩根本没有关系,而且用人单位招聘往往也只看重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考语文知识。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二、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学对策
1.调整教法,改进学法,提高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重要。中职学生正处在天真活泼、好动贪玩的年龄段,教师可采用精讲,用少量时间讲清重难点,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文训练,如以游戏、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根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而有目的地设置一些生动形象的环境、生活化的真实情景模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相关课堂知识以及提高学生相应技能。在讲授“个人简历”的写作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招聘方和应聘方学生进行了现场模拟,应聘人员根据招聘方的岗位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写作求职简历,而招聘方根据他们写的求职简历进行面试,决定用人对象。结束后让招聘方谈出应聘者个人简历的差异,并将优秀简历逐一传阅。老师趁机点拨,强调“个人简历”的格式和写作中应注意的事项。通过角色设置,既让学生切实感受了简历的作用,也摆脱了传统教学理论学习的枯燥,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技能演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尊重差异,创设机会,体验成功。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更是一门工具课。作为语文教学者应多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此外,要将传统教学的重视分数转移到重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让他们能体会到自身闪光的智慧,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课堂上提问时不懂的学生会低下头回避老师的眼神,懂得的学生也因为怕说错了丢面子而选择沉默,再有的学生基础较好觉得问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兴趣。后来再设计课堂提问,我会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设计问题或者是有针对性地施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锻炼胆量,提升口才,展现特长,接受老师的表扬,体验成功的快乐。
3.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消除消极心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它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学习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并不如实训操作课程的效果来得那么直观、迅速。然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功利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更多重视到能力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同时,应渗透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不同专业未来岗位要求,开设具有实际工作意义的、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水平。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的价值,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及日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厌倦心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附录 《英汉汉英大词典》 问题
一、附录的定义及其种类
附录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杨祖希将附录的定义分为三种:(1)指图书(包括工具书)中文以外的所有一切组成部分。(2)指图书中除正文,前言,后记,凡例,词目以外的各种参考资料,查检索引等。(3)与第二种理解基本相同,但不包括查检索引在内。胡名扬认为,附录是“词典里除正文,序言,凡例等以外附加进来的一些参考资料或参考表格,它实际是词典内容的引申,一些没有收进词典文正文但估计到读者有可能经常查检的常识性材料都可以附录的形式列入词典里来”。他从狭义方面来定义附录的。本文所讨论的词典附录是从狭义上来理解的。
附录可以从内容上分为语文附录和百科附录两大类。
二、附录的作用
(1)词典附录可以扩充正文内容、增加词典信息量。 《柯林斯英语学习词典》(英语版)(以下简称《柯》)正文没有把国家名称列在其中。其附录便承担了此项工作。
(2)词典附录可以对词典中的正文进行概括,使词典正文条目系统化、条理化。《朗文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附录中设有不规则动词表,将英语中常见不规则动词的曲折变化形式按字母顺序列举、归纳出来,方便了读者查找。
(3)附录可以帮助读者查检索引。《朗文简明英语联想活用词典》中,就有60页的查检索引,占总页数的6%。
(4)附录还可以对正文内容起纠谬补遗的作用。词典正式出版时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内容上的错误或已过时的信息。重新修改正文费时费力。词典附录应运而生。
三、附录设置的原则
(1)必要性。双语词典中,若正文无法编入或无法完全编入的知识信息或资料,并且这些信息或资料是与正文内容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又是读者必需的,就有必要设置附录。
(2)实用性。双语词典的附录既然是“附”于正文的,就不能太滥。《英汉大词典》(第二版)(以下简称《英汉二版》的附录中,附录七和附录八欠妥。它们分别是日本语假名罗马字拼音表和常见日本人姓名拉丁字母拼写法。《英汉二版》是一本以英语为主的词典,收录日本名则不实用。
(3)准确性。准确性指双语词典的附录对术语、数据、标准、图表、时间要做到绝对准确。
(4)时效性。即双语词典附录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综合英汉文科大词典》的《因特网英、美、加、澳、新语言与文化网址一览表》。
(5)语用性。词典学家们已渐渐意识到语用信息在词典中的重要性,开始在有关条目中用各种方式增加语用信息。《郎文当代英语词典》的附录设置了一些语用附录,包括如何称呼、道歉、批评、赞扬等内容。
四、兼评《英汉汉英大词典》的附录设置
《英汉汉英大词典》(以下简称《英汉汉英》)是一部为满足广大英语爱好者、学生、以及初中级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需要所编写的。其附录包括:英汉词典的附录和汉英词典的附录。笔者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评析《英汉汉英》的附录设置。
宏观上,《英汉汉英》的附录与词典的性质相一致。其附录也有不足之处。在前言中,编者讲道,“一般词典都把地名作为附录的一部分,但这样就有一个缺点,即其形容词形式在附录中无法体现,鉴于这点,本词典把地名单做词条收入词典正文,以便更好地体现其形容词形式,利于读者查找和掌握。”把地名单个散于词典正文,有悖于附录的作用。
微观上,笔者将逐一分析:
第一部分是英语不规则动词表。《英汉汉英》的读者群主要是英语学习者。附录中设有英语不规则动词表。在罗列完英语不规则动词后,《英汉汉英》进行了标注:“*表示仅在某些词义才使的不规则形式”,这提醒读者,在看到“*”事要特别注意。在列举不规则动词时,《英汉汉英》还特别标注:〈尤英〉,〈尤美〉,〈英〉,〈美〉等,这使读者能清楚地了解该词运用的场合。
第二部分是英语普通人名表。这在大多数双语词典特别是语文型词典中都能看到。人名表也是词典附录的一部分。《英汉汉英》附录收录英语普通人名实属应当。
第三部分是国际单位制表。此附录中的国际单位只是泛泛而谈。此附录中的最后一部分为“词冠”部分,即“前缀”,如“10”的词冠是“deca-”,“1018”的词冠为“exa-”。词冠部分不实用。应添加国际单位换算,去掉词冠部分。同时,编者应将常用词的词缀编入附录,如“pre-”“dis-”“-ful”等。
第四部分是英、美军衔表。一般的词典附录中都会包含英、美军衔。此附录也已介绍得非常详细。英美军衔表的设置对英美军事感兴趣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有百益而无害的。
在汉英词典部分的附录中,第一部分是世界各国家、地区、首都(或首府)及货币名称表。然而,既然编者认为附录中无法体现地名的形容词形式,并且在前言中也讲道本词典将地名收录到词典正文中,为何在此附录中又罗列?
最后一部分是联合国组织。这部分虽然新颖,但可用性不大。可增添一些与奥运有关的内容,如奥运举办国家,城市等。
此外,笔者认为《英汉汉英》附录应当增加以下部分:
(1)英语发音,音标。
(2)词缀。附录中单独列出词的前缀、后缀,能够方便读者在查找词时联系到其他与之相关的词,增加读者的词汇量。
(3)词频。通过运用语料库,将收录的词按照使用频率分类,由高到低。最高词频为“”,其次是“”,依此类推。这样就能方便读者的使用和学习。
(4)语用信息。若在词典附录中增加一些语用信息,如道歉,问候,感谢等,势必会对读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曹聪孙.略论词典附录[J].辞书研究,1992,(4): 22-26.
[2]胡明扬.词典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190.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环节有较为明确的目标说明,即培养初中生独立完成英语短文写作、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修改;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等。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涉及的内容包括运用英语词汇描述事物特征、运用英语词汇进行概念说明与解释、按照要求进行书信以及通知等公文的写作、按要求转述所听英语内容、可为图片提供简单说明、用英语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从学生角度看,由于语言环境缺失,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各种因素影响,其英语学习任务重、时间长,机械重复性工作多、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一些学生平时对于动笔的学习任务感到厌烦,对于老师的写作任务消极对待,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从心理上对于英语学习写作存在畏惧感,表现在其在面对英语写作时时常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学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由于我们日常英语教学不成功,学生本身对于英语写作课程的兴趣不浓,较难集中精力对英语写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写作尝试;第二,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写作错误没有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和更正,学生无法通过有效写作教学方式的提升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可见,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学习策略令初中生较难得到英语写作能力的明显提升。
从教师角度看,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英语写作重视不够,备课中并未花费足够的精力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环节的系统设计上;没有持久和循序渐进的对学生写作进行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出现的问题,一些教师没有及时批改和有针对性的讲评,更没有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效的训练,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不敢写英语作文是可想而知的了。
上述学生与教师的双重影响,形成了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中的以下问题:
第一,许多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表现在:词汇记忆不牢、词性辨别有误、不会对词变形,短语搭配模糊、基本句型结构不清等,由于对于一些简单的单词或者简单的英语语句拿不准,经常出现各类拼写错误。这些环节的缺失导致他们的英语写作如空中楼阁;而学生仅仅依靠效果欠佳的死记硬背方法,无法掌握英语的规律,无法通过有效、科学的英语基本功训练方法提升英语写作素养。
第二,初中生相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所需要掌握的英语语法水平相对较低,但相对简单的教材内容却依旧没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当前很多初中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语言功底差、语法错误过多现象。在英语写作中,语句的关联以及英语单词的搭配都需要正确的英语语法进行连接,但学生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经常无法正确区分近义词、无法确定英语单词的词性、对于词组和句型的用法不当、人称区分不清晰等等。表现为形容词和副词的混用、介词使用不当、语句时态错误、句型中的主谓不一致等,这些语法问题的出现,也降低了学生对于初中英语写作训练的积极性。
第三,初中生基于英语课程的常识性判断能力不高,导致在英语写作中并不能很好的对语句进行衔接。有的学生仅仅认为作文中单句无错误即可,并未意识到在初中英语作文中句子之间的连接问题。导致其写作文章仅仅是句子的罗列,整篇文章中缺乏连贯性与衔接性,阅读感不佳。这类英语作文并不能取得理想分数,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对于英语写作学习的热情。
二、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初中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亟待通过有效教学方式予以改善与提升。新课程改革区别于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明显变化在于其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的运用,而英语学科中的写作训练便是提升初中生对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英语素养,更对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有明确要求:要求初中生能够根据所提供的图画或部分文字表现的信息,围绕文章的话题综合运用已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进行写作。因此,对于改善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中的问题、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十分必要而且紧迫。
初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基于英语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旨在为学生提供包含上述能力训练在内的全面教学环境。观察近几年的中考英语试卷可以发现,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考查的英语作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重加大,这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为避免学生过多中国式英语作文的出现,英语教学中的写作训练环节需要引起各方重视与相关教师的认真准备。英语写作教学包含多层次的含义,对学生的考察内容包括语言训练、思维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组织能力训练等,初中英语写作能力水平的进步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三、改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问题的可行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可行对策,笔者认为需要从上述现状问题入手,抓住问题原因予以调整、改变,对症下药的进行有效改善。
从观念与整体教学思路角度看,提升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需要首先对如下原则进行明确:
首先,从观念改变入手解决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效率不高的根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切实重视写作,调教师需要认真深化理解新课程要求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对英语应用能力训练的关注,进而改变现阶段初中英语写作教学被轻视的现状。教师观念转变的表现为,改变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单独设计方法,将英语写作规律与方法应用于非写作环节的其他英语教学过程中,避免了由于学生心理因素对专门出现的写作训练的排斥心理。
其次,教师需要对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进行正确定位,改变传统的单独对待的态度,将英语写作训练的范围扩散至英语课程中,与其他英语教学环节进行合理、恰当的结合。可以说,英语写作能力可以展现学生整体的英语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其所涉及的内涵与其关注的重点都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很大帮助。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学生看待英语写作并重视英语写作,进而改变学生对于英语写作学习的畏惧心理,令学生真正接受英语写作学习与训练,注重自主强化学习。
从操作角度看,教师可尝试如下改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第一,加强学生词汇积累量,传授给学生词汇积累的高效方法。英语写作是由句子与词汇组成的,词汇量不足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过程中的发挥,也会降低学生进行英语写作训练的积极性。因此,词汇量以及词汇质量是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之一。相关英语教师可以在对英语课程文本教学时,向学生强调单词记忆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和短文写作的方式将英语写作训练融合进初中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帮助学生记住单词拼读方法、理解单词含义内容、掌握单词使用方法、理解单词之间的关联。教师可以尝试词汇词义比较法、词性比较法、词性归类法等基于英语词汇学习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借助课堂有效时间着重传授给学生对于英语词汇关联应用的相关知识,为其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奠定较好基础。减少学生在词汇积累方面的弯路。需要注意的是,提高英语写作词汇量需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兴趣,进而增加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词汇的运用频率,可以起到无形中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的良好效果。
第二,教师需要将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与其他英语教学环境配合进行教授,这一方法远比单一化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效果好,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写、译应是过程的整体,缺一不可。譬如,阅读教学过程中展现给学生的文章形式恰恰可以帮助学生对于英语作文的结构、逻辑、精神理解等方面予以促进和帮助。英语教材在英语学习中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工具,其也可以扮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相关魅力的角色。教师可以借助英语阅读教学中所用到的阅读文章,帮助学生丰富其所储备的英语语言知识,结合英语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对于阅读文章中的亮点,教师可以采用强调式教学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运用。英语阅读课文中所蕴含的关于英语写作的特征需要透过教师这一媒介传递给学生,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初中英语写作要领,结合已有例子,有针对性的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英语听力训练以及口语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改变,因此,学生需要在英语学习环境中借助多类型英语学习机会培养、提升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在听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练习句式设计,比如听写填空、听后笔述句子、模仿写作等,实现在检查所听信息准确性的同时,提高练习写作的速度。而口语教学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单独对话、群体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确定英语写作的框架、丰富写作内容。
第三,对于英语写作中的另一重要环节,对于基本句型结构的教授工作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英语教师在明确写作目的的情况下,对于文章中的语句衔接关系以及逻辑关系需要向学生做明确说明,对于学生关于英语写作的疑问,教师需要及时以实际例子予以解答。由于现阶段学生受到母语影响较大,因此初中生在进行英语写作过程中常常会从汉语思维出发,学生并未对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结构上的不同予以恰当认识。因此,教师需要就汉语与英语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可以参考基本句型教学法,借用英语写作中常见的、基础的句型结构作引,向学生详细传授英语句型区别于汉语文化的特征,减少学生常犯的、可避免的简单错误。此外,教师可以将改写教学训练法引入学生英语写作教学中,先给学生以完整文章,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改写与词句替换处理,难度由易到难,可以从人称替换以及时代转换等较为基础的训练开始,慢慢过渡至要求学生完成复杂句式以及逻辑关系替换的改写。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改写作品,教师要秉承支持的态度予以肯定,提升学生对于写作训练的好感度,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英语写作句式的理解。
第四,写作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英语写作能力非一蹴而就,它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环紧扣一环进行训练。《学记》中说得好,“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写作必须从词语――句子――文章这一顺序训练,谴词造句,再加以进一步的修改和润色,到最后成为更完美的文章,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教学。我们知道,书面表达旨在训练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实践应用,是测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的活用能力的必考题型,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面对写作的题目有时无从下手,但是通过有效的训练讲解,通过确定文章的文体、主体时态和人称,再确立文章要写的要点,这样一个化繁为简的设计过程抓住了要点和难点,这样往往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写出三四个简单的要点,或写出三四个句子来,而不至于一个词都不会写,真正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要上好一堂写作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并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从英语写作教学进度后期入手,也有可用于改善现阶段初中英语写作现状的方法,将反馈与评价机制引入英语写作教学,是已有成功经验之一。反馈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英语作文的评分与评价,更包含学生之间基于英语写作的观点、意见的讨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改变传统课堂主体分配模式,减轻学生对于英语写作评价环节的紧张心理。同时,学生参与到英语写作评价中也恰恰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发挥了课堂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互评互改,逐渐形成以英语写作与运用为核心的交流圈,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认识自身的短处、培养对英语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结语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改善势在必行,相关教师需结合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方案定制,并明确新课程环境下对于英语写作能力训练目标予以明确,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从多方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蓓.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英语.[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学习方式【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计算机
人类已步入信息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被纳入小学课程之中。它是一门比较新的学科,与语文等基础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计算机内容十分丰富,许多学生起初对计算机挺喜欢,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开始厌学。要想让学生长期爱学计算机,学好计算机,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让计算机教学充满活力。
一、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一个人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思维就会精细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信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呢?今天的学生将是21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在为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将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电脑室使用规则和电脑使用维护常识后,让学生面对伸手可触的计算机,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各部分的外貌,然后提出“你认识面前的这台机器吗?”“你知道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各叫做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认识计算机的主机、键盘、鼠标、显示器、驱动器等主要硬件组成部分。这样,一开始就通过感性接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使其很快“进入情况”,消除对电脑的隔膜和畏惧,保持初始的亢奋情绪,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学习。
计算机教学大多采用电教手段,运用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设备,把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的跟前,解决了单调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讲述计算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可将一台计算机拆开,将主板、CPU、内存条、显示卡等硬件通过视频实物演示平台展现于投影屏上,使每位同学对计算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初步了解计算机内部的神秘感。这时可以将一些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进行思索:这些芯片是怎样组装在一起而成为一台能工作的计算机呢?各个芯片之间又将是如何工作的呢?学生思索后,教师将这些硬件组装在主板上,同时将CPU的作用、内存条的功能、磁盘驱动器的用途——解说,最后启动机器,当学生看到显示器出现熟悉的英文字幕时,都会产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
二、玩游戏,使学生“会”动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中,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灵活、熟练、正确地操作键盘和鼠标。在具体课堂上,我们不能让小学生只会机械地使用键盘和鼠标,而是要让他们明白键盘和鼠标的功能是指挥计算机,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单一,怎样让小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呢?计算机游戏的操作就是最好的“练兵场”。
在《金山打字通》这个软件的击键游戏中,也只有在学生熟练掌握键盘中的各个键时,才能得到高分。学生们通过游戏过程,对游戏的使用技巧会自行琢磨,不用教师多说,他们也会根据计算机提示和自己的试验熟练掌握,为以后其他应用软件的使用打下基础并且建立信心。由此看出,计算机游戏对学生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发挥“小老师”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简单而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事先告诉学生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组织上课。这样,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备好课,并以自己最好的教学方式扮演“小老师”。同时,在上机实践课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时可以让一部分操作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对其他同学在上机过程遇到的一些难题给予解答,互帮互助,共同学习。
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对少数学习成绩优秀而又爱好计算机的学生,可以组织计算机课外活动小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开阔眼界,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兴趣小组开展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利用学校淘汰下的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电脑,用计算机编排打印校报墙报、设计学校网站、参加比赛等。还可以让初中生学习一些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学会编程,当学生用所学语句编写程序来解决某个问题时,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就更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五、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爱”动
“任务驱动”的教学法是一种“玩”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踵而来的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信息技术学科是开放性的、知识更新极快的学科,在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也没必要这样做。计算机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在一堂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一样,“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为着“任务”、为着制作一件“成品”或“半成品”去动手操作,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
总之,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展性特点的新兴课程,它没有前面经验进行宣教,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对于小学阶段,计算机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上,而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兴趣培养上。这一点上,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关注,
化学新课程从理念目标、教材编写、情境创设到课堂实践、课后活动等过程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期最终形成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那么,怎样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化学新课程的要求?怎样才能学好高中化学呢?首先,让我们看看现在的高中学生是怎样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
一、高中生学习化学的三种境界
(1)苦学者:“学海无涯苦作舟”,提起学习化学就是“头悬梁,锥刺骨”,“背背背,记记记”。这类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枯燥无味,是一种被迫行为,更有甚者为繁多的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化学规律所累,事倍功半,体会不到学习化学的乐趣。长此以往,对化学学习必然产生恐惧感,从而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学习高中化学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苦差事”。
(2)乐学者: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学生认为“化学,有那么多富于变幻的反应,那么多具有平衡性的方程,那么有序的化学元素排列……”,学习兴趣对学习化学的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他们对学习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根本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化学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3)善学者: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化学,学习效率就高,学得轻松,思维也变得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高中生学习化学时,仍有不少学生是“苦学者”,而真正的乐学、善学者的人数还有待增多。应当明确一点,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的方法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中生必须努力学好化学知识,掌握正确、科学的化学学习方法。
1.记忆的方法
记忆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基础。这种学习方法在元素符号、某些复杂物质的化学式以及概念、原理知识的学习中,均有广泛的应用。
实施记忆时首先要充分运用各种器官认真进行感知,看、听、摸、闻、味等各种感官协同活动,获得完整的感官认识。如可以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浮、熔、游、声、红”,去联想记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比较的方法
化学学习中的比较法是指在不同化学事物之间确定差异点和共同点的一种逻辑方法。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化学,对那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原理、实验进行对照分析,不仅能找出知识的异同,而且能增加掌握知识的清晰性、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如反应物相同时,①浓度相同,如铜与浓硫酸、稀硫酸反应的比较;②用量不同,如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③操作顺序不同,如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加入的先后顺序不同时,现象和结果的比较。
3.归纳的方法
此方法就是从了解和掌握个别典型的事实入手,触类旁通,连线结网,综合获得整体性知识。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看上去很零碎,仔细观察它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一般可采用点—线—网的归纳式学习方法。在“卤族元素氯气”的学习中,便可以它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基点;然后串线: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含氧酸盐;线上各知识点还可以全面发散(如对氯化氢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习)形成立体网络。又如洗气瓶是一种在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其用途非常广泛,可用作洗气、除杂、气体干燥、气体混合、安全瓶、贮气瓶等,像这样的小知识点在学习中也应该注意归纳总结。
除了上述讨论的化学学习方法还有假设的方法、演绎的方法、系列化的方法等,这里不再赘述。
三、新课程倡导的化学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是倡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
1.自主式学习
在教师营造的平等、参与、思考、发问、质疑的环境中,学生要努力地变被动的“听、记、背、练”的学习,为“要学、能学、会学、主动地学”,以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依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合作式学习
在课堂里使所有学生学会在交流讨论中,倾听、尊重、接纳他人的意见,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流讨论中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修正自己的错误;在交流讨论中学会配合和协调,知道宽容和让步,学会综合各种意见,全面地考虑问题。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并不排斥竞争与独立学习活动,没有个体的学习活动和竞争,也不可能有有效的合作。
3.探究式学习
化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化学书籍、化学实验和实践应用活动中自己探索化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化学探究式学习的常见模式有:实验探索模式、情境创设模式、调查研究模式、社会课题模式。学生在化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提出化学的科学性问题,通过实验现象和相关收集数据形成对化学问题的解释,根据其他解释对自己的解释进行评价,交流并检验探究的结果。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探究学习活动的机会,学生们共同确定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分工合作,适时地进行交流,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探究课题。
总之,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与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高中学生应将生活寓于化学学习之中,留心处处皆学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想怎么会这样?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硅酸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等试剂都要用橡皮塞?”“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控制?”只有学生自己觉得化学学习是愉快的事,能满足其需要,有获得成功的愉悦,学习才会有较强的主动性。在老师设置的情景中,在课堂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应加强实验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活动,密切联系自然和生产实际,使化学真正成为有趣、有用、学得来、用得上的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