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科研项目

大学生科研项目

时间:2023-06-16 16:0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科研项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科研项目

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研项目管理 .NET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大学科研的飞速发展,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学术科研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科技项目、 学术论文著作等科技所取得的成果数量快速增长,科技信息管理与统计的工作繁重随之而来、 管理效率低下的审核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为有效的管理及审计高校大学生的技术信息,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科研动态和准确的统计大学生科研的成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外学者对大学生的科研管理系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发达国家的学生非常注重自身科研管理系统的开发。特别是一些著名学校,更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相应的科研管理系统,挑选和留住最佳人才,同时不断提高这些人才的科研效果。

1 编程环境

在后台数据库方面,虽然现阶段采用与兼用性很好 Microsoft Access暂时能够满足需要。但SQL Server 2005提供的非常傻瓜的缺省安装和使用模式,其上手难度并不比Access大。另外,SQL Server 2005可以兼顾小、中、大规模的应用,有着远远比Access强大的伸缩性。鉴于分院科研管理以后的发展需要,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5。

输出输入界面开发工具则采用。的像C一样的执行速度和开发使用的方便性使得它比其他编译—链接—测试的语言的性价比高得多。因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基于Microsoft Windows的应用程序都要访问数据库,因此使用开发的用于各种大小和复杂程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前端应用程序的数目也越来越多。

2 功能需求

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对大学生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编制有效的管理部门如何高效有序地处理头绪繁杂的日常事务,相对分散的大学生科研人员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共享科研信息,一直是高校科技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人才为依托,充分挖掘信息资源,建立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势在必行。

本大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了科研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保证系统的规范性、可实现性、安全性。该系统使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以科学、规范、有效地方式达到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效果,提高了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通过对各学院科研现行业务流程的分析,得到新系统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3 研究目标

高校的科技工作是全社会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大量科研项目。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高校科研项目数量和体量的增加,使科研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管理难度加大,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改进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更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实现科研项目的无纸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各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科研成果的管理主要存在应用范围比较窄、水平比较差和效果不太理想等问题。因此,应该根据不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需求,开始设计开发大学生科研管理系统,以加强和深化大学生科研管理工作,为学校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设计开发本系统时,既要实施一套国际化管理理念,又要能够满足中国特殊的科研管理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高效管理,使科研管理都能专注于资源的发展和规划,并能达到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水平的目的。

4 总结

在本课题完成的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最终还是把问题解决了。虽然完成作业的时间比较长,但收获还是很大的,首先要有很好的知识功底,还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相信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快的完成,学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刘鲁.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第2篇

摘 要: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发了基于CakePHP的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集申报、评审、

>> 基于CAKEPHP的移动学习平台实现技术探究 基于PHP的测绘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的项目申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SOA架构的软件项目实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的大学生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B/S模式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Petshop架构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的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Web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层架构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投资项目进度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C/S 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B/S模式的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工程项目物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进度管理系统化的设计与实现 企业项目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协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基于NET的学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李韦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所引发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3.6:86-87

[3] 殷代印.工程教育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41-43

[4] 吕波,姜孔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新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9:231-232

[5] 周合兵,罗一帆,熊建文.以有力举措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85-87

[6]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6):118-121

[7] Pankaj Jalote.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in Practice[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科学研究 对策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230-01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和创新,对于关乎民族兴衰的高等教育更是受人瞩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见,鼓励高校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对提高本科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提出背景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率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计划,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研究型大学相继效仿。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由原来提倡的“全面发展的人”向“创新性人才”转变,科研项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末,我国大学也开始进行大学生的学术及科研能力培养工作。1996年,清华大学首次提出本科生研究计划。1998年,北京大学开始设立大学生“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大学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那么,什么是科学研究呢?科学研究是指人们从事科学领域或学科范畴内的研究,是一个解决问题或矛盾的全过程。国家教育部对科学研究的解释是: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活动上却存在诸多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现状分析

由于绝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守旧,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现有的考试模式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考查,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使得学校在推进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的力度和广度上还相差甚远,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日常课程的学习,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缺乏,积极性不高。此外,参加科研活动的大学生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只有极少数大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若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三、促使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对策

首先,进行教学改革,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教师还要走出书本的限制,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及时将本门学科的前沿信息传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树立科学研究的观念。

其次,制定相应措施,让学生从入学起,就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活动,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高校可以成立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该部门要与全校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帮助有需求的学生找到可以参加的研究项目。

最后,建立健全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科研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为鼓励教师设计适合大学生参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学校应对此类项目予以扶持并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获得教师全方位的指导,提高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延伸。通过参加科研活动,学生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及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拓宽知识面,获取更多的新知识。

其次,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学习方式逐渐发生改变,由单纯的记忆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了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精神。

再次,可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实践加以指导,同时也通过实践得以验证。

第4篇

【关键词】高职生 参与科研 可行性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9-02

科研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和装备,为了解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其成果能够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拟以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为实证分析对象,论述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探讨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路径。

一、高职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观念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长期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导致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观念明显滞后于本科院校。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具有较为完善的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体系,即“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学生科研立项―科研”两条主线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相对地,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需完成56门课程的学习,其中,专业课程37门,能够以灵活性较强的小论文形式进行考核的专业课程仅1门。这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观念上相对滞后。

(二)“传、帮、带”作用不明显

根据教师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高职院校的科研主要由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以教师为辅的科研和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三类组成。

1.以教师为主导的科研情况分析。根据数据统计,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的课题、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

图1 2009~2011年广西某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任教师参与

课题、论文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3年来,该学院土建类任课教师参与课题、论文的数量以15%~16%左右的比例逐年递增。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这个比例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有所提高。然而,在这一部分的科研项目中,并没有学生参与。

2.以教师为辅的科研情况分析。按照规定,这部分科研项目必须由大学生自主申报和完成,因此,这部分科研项目成为大学生科研的主要来源。但是,与本科生相比较,高职生对该稀缺资源的争夺力明显不足。实例中,土建类专业学生近6年来,申报此类型的科研项目共2个,获批立项数量仅1个。

3.以教师指导为辅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分析。此类实践活动主要以鼓励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重点强调社会实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一般活动集中于寒、暑假期间。但是,由于受到寒、暑假时间短以及学生家庭住址分散性等冲突性因素的影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很少能对感兴趣的科研项目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形成专业的科研成果。

据统计,2010年暑假期间实证分析对象中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68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2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1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899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5人,涉及指导教师1人;2012年暑假期间土建类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总人数为1028人次,其中,以团队形式参与的14人,涉及指导教师3人。2010~2012年,形成土建类专业科研成果并发表的数量为2篇。

由上可见,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中的“传、帮、带”作用不明显。经调查发现,实证分析对象学生在大学期间从未接触过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等程序的比例高达95%以上,这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要加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应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及具体路径

(一)高职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分析

1.需求分析。近年来,随着各高校连续扩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成为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争夺生源数量和质量的可靠保障。而科研素养的培养有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发展、就业能力增强,为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实证分析对象为例,每年有将近10%左右的学生直接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对于理论知识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能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养成独立查阅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收集和整理有效信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科学素养,进而能够快速地掌握至少一个方面的、具有先进意义的理论知识,达到快速适应本科院校学习生活的目的,也为以后参加科研项目、书写毕业论文等打下基础。

2.科研项目的来源及经费分析。据统计,实证分析对象课题来源主要有三大部分:上级主管部门的横向课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研究的纵向课题和校级课题。每年均有35项以上的立项项目,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来源支持。而且,为了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相关部门按规定均会下拨部分科研经费,学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经费的配套发放,为调研、实验提供了经济保障。

3.科研项目人员组成分析。高职教师任务繁重,除日常教学任务之外,还会参与各种行政工作、创先争优活动、校企合作和社会兼职等工作,而科研项目启动初期需要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查找资料、材料整理等工作。所以,高职教师对科学项目的研究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如果能在科研研究中引入学生这一主体,既能够直接帮助教师减轻工作量,弥补教师科研时间不足的劣势,学生也能够得到教师最直接的指导,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形成正确的科研思维、领会恰当的科研手段,为今后单独从事科研活动、推出科研成果打下基础。

(二)高职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分析

高职生科研能力的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高职院校教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因此,应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生参与科研的路径和举措。

1.以教学带动科研。以实证分析对象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在高职院校学习的3年中,学生应完成3038~3090学时的课程,应修够152.5个学分。按6个学期、每个学期18周计算,学生每周需完成的课时量约为28.5个学时,由此可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钻研科研项目的时间十分有限。

然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按学分制要求完成的课程学习中,有3个学分为院级公选课程。以2013年秋季学期为例,实证分析对象共开设的院级公选课21门,共39个班,能满足2782名学生的选课要求,院级公选课的开设数量远远低于在校学生数量。经调查研究发现,院级公选课程开设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首先,选修网络课程形式院级公选课的学生在进入教学系统之后,并不会在电脑前认真学习;选修理论课堂教学形式院级选修课的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玩手机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程作业的状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开设院级选修课程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如果能够将科研作为一门院级选修课程进行开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由于受到科研活动历时长、成果见效慢等特性的制约,高职院校应在制度上给予开展公选科研课程更多的保障。

2.以实践促进科研。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土建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有54名,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占到总人数的74%,这部分专任教师每年作为主要负责人或参与人在企事业单位兼职的项目很多。但是,经过统计,他们从事科研活动的数量却很少。以2013年为例,他们参与的科研活动数量有12项,仅占总数的22%。也就是说,很多“双师型”专任教师在从事社会兼职过程中,没有主动地将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其实,开展科研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学习和对内容再消化再思考的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在鼓励专任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参与社会兼职活动的同时,应引导专任教师将已形成的劳动成果转化成智力成果,实现实践促进科研、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的良性循环。

高职院校可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对“双师型“专任教师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进行登记备案。二是从教师获得的社会兼职薪酬中支取一部分作为科研活动奖励预留金。但是,该预留金支取的比例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教师填报社会兼职内容的真实性。三是以支取的预留金数量为计算基数,以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奖励申报科研项目的教师。该配套经费发放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以达到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目的。同时,高职院校对有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应加大激励力度,以发挥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四是履行登记备案手续,一方面作为绩效考核的一个硬性指标予以考核,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主要考虑因素。对于没有登记备案的“双师型”专任教师,按绩效考核规定扣除一定比例的奖金。扣除下来的经费可以作为科研奖励配套经费使用。并且,该部分教师不优先考虑作为评奖评优和职称评选的候选人。只有将激励和惩罚措施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实践促进科研的目的。

3.以科研深化社会服务。一般情况下,高校服务社会的评估指标仅局限于学院和教师两大主体。然而,各高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并利用科研成果取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例子很多。例如,我国首枚由本科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朱浩)参与设计完成的探空火箭于2006年11月1日成功发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由土建类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学生在毕业后2年内共2篇。在实践工作中,学生也致力于该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社会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是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能够提前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深化社会服务的意识。

4.以科研传承文化。文化传承是当今社会提出来的高校新职能。在高职院校中,文化不仅应具有多样性,而且应具有传播性。文化传承的成功不应该仅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习成方面,更应该侧重于学生素养的习成。其中,包括科研素养的形成。

在文化传承方面,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不可或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参与的形式进行的科学研究,能够帮助高职生快速地养成良好的科研素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掌握恰当的科研手段等。此外,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实证分析对象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生之间更容易形成一种非正式组织。在该组织形式中,信息数量大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快速传播。在信息互通的同时,高年级学生能够以实践经验让低年级学生获取到有效的信息,使得科研素养能够快速地在新一代学生身上培养起来,并在高职院校文化传承方面组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梯队。

【参考文献】

[1]王昌忠.论文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养成[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第5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17-03

人才培养是高校首当其冲的社会职能。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1]。在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征程中,高校必将肩负着更多的使命,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已逐渐成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上定义为教学型大学,但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必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则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大学生科研水平的高低已逐渐成为衡量新建本科高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因此,本着创新人才培养这一目的,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针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学生科研现状及科研能力培养提升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是指能人们为了发展的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实践,大胆探究,积极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的学习活动。而科学研究本质上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科研活动是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技能。所以,科研能力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有效提升创新教育水平的重要前提。

2.衔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需要。当前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和考核,基本以课堂授课和课程考试为主,在学生科研素质培养及创新思维考核上未有深入体现,而研究生的成绩考核方式则比较多元化,且主要以科研成绩和的考核方式为主。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这种差异,使得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读研后的科研能力后劲不足。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使其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及思路,可使得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更好地接轨。

3.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的教学过程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目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但随着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推进,学生会拥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也必然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素质。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的意见,各新建本科院校开始重视在人才培养中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许多大学生参加了诸如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赛和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等一些科技竞赛活动,部分学生的科研意识已经得到激发,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科技工作仍需大力推进。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水平现状分析

1.大学生科研有了一定进步,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设立了学生专项科研经费,用于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学习、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项目,学生科研有所起步,但尚未进入正常轨道,无论是项目申报数量、参与人数、研究成果质量,还是学校经费投入、学校研究管理等均与全国高水平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处于起步阶段。

2.大多数学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素质不高。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长久以来持有“教学型大学无需搞科研”的思想,也很少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科研思想,致使很多学生不清楚何为科研、为何做科研,将科研认为是老师的事情,自己只需做好课堂学习,从而始终无法意识到科研也是大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这一客观事实。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的缺陷以及针对性学术讲座的缺乏等一些原因使得学生的科研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科研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意识不足。

3.大学生科研成果总体质量不高,与实际应用脱节现象明显。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科研条件、学生素质与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存在,实际上,一些参与科学研究的学生从立项到结题的过程中,热情逐渐递减,经常会造成项目延期结题或无法结题。此外,大多数学生科研项目成果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水平现状原因分析

学生科研是高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高校教学特征,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较弱可从三方面寻找其原因。

1.学校方面。(1)软硬件条件不足,使得学生丧失了一些参加实践的机会。(2)学校对于学生科研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学生广泛关注。(3)学校对学生科研管理松散,没有形成包含目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机制、引导激励机制等多级机制在内的成熟管理制度。(4)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上尚有待完善之处,无法有效地刺激学生的科研积极性。

上述原因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科研氛围不浓厚,无法影响学生自主进行科研活动。

2.教师方面。新建本科院校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很好地营造学术气氛,或者无法将自身的科研成果或思想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有少数教师陷入了教学型大学无需做科研的误区,未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及引导学生科研。

3.学生方面。学生科研素质不足及在社会上一些拜金主义、追星热等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静心下来关注科学研究,对科技的热情与追求明显不足。

三、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策略

1.加快教学改革,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在内的高校本科教育需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研究素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响应国家号召,适应时代需求,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要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对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实验和实践课程的比重,把社会调查、实践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其次要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科研训练”模块,并可按照“分年级、分层次”模式操作,对大一年级,可在下学期开设文献检索课程,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大二、大三年级,可开设“科研方法”必修课,同时可开设“科研思维”、“学术论文撰写”等选修课,而对于大四年级,可在上学期开设一些专题研究课程,例如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大四年级上学期开设了“环洞庭湖区域发展专题研究”课程,系统地向大家讲授相关研究理念、技术与成果,有效地加深了大家对科学研究的理解。通过课程调整与这种有层次性、针对性的科研课堂学习训练。可逐步加深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并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培养。

2.加大宣传力度,多种措施营造浓厚科研氛围。作者在对所任教学校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科研的认识与理解进行调研时发现,由于宣传不力的原因,相当部分同学对学生科研不熟悉,不清楚如何开展科研、如何申请学生科研项目,故而科研兴趣不高涨。本文认为通过下列一些措施,加大学生科研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科研气氛让大学生意识到学生科研与上课考试同样重要,对于激发其科研兴趣与提升其研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1)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具有开阔视野,启发思路,激发学生科研兴趣的作用。相对于专业教师,大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或者聆听学术报告的机会要少很多,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培育学生科研兴趣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外,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或开设博士论坛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前沿科学成果。(2)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交流展示学生科技作品,引导更多学生参与科研。(3)宣传表彰大学生科研明星,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身边找到学生科研的楷模,让科研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尊重。(4)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建立大学生自己的科技组织,通过经验交流与社团活动组织的形式,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科研,尝试科研。

3.加大资助力度,完善学生科研管理体制。目前普通高校中设立的学生科研项目类别较少,多以社团形式管理,资助力度较小,由此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项目资助率和结题率双低。要改变着这种情形,除了拓宽资助项目类型外,尚需提高资助力度,若在经费确实紧张的情形下,可将每年度贫困生津贴的一部分以项目科研经费的形式资助贫困生开展学生科研,不失为一次有意义的双赢探索。当前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科研尚未纳入学校科技管理体系中,学生科研项目的申报、结题、奖励等环节均亟待完善。完善学生科研管理体制,需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学校可对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学分奖励,对取得突出成绩者则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学生的科技成果也可作为评定奖学金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二要成立学生科研管理机构,由学生工作部负责管理,该机构负责组织学生科研项目申报与评审、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及科研服务等工作。

4.加强学校实验室及野外科研基地建设。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有经费的校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还可设立部分开放基金,资助部分学生科研项目。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野外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供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为其提供科技实践、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科研能力。

5.建立导师制,充分发挥老师的传帮带作用。老师是大学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老师的创新思想和科学素养极易影响到学生,老师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应在课堂内外着重进行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包括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培养其文献检索能力;鼓励学生质疑与创新,引导学生关注、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更加多元化,采取分组讨论、提交研习报告、科技作品等多种形式,把考试和培养综合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要更好地发挥老师对学生科研的传帮带作用,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研究,通过建立导师制的模式,教师可以实现对学生一对一或一对几的高效帮扶作用。在此过程中,导师可就如何选取课题、收集文献资料、确定科学命题、设计技术路线、撰写学术论文等环节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对学生科研进度进行定期检查、实行例会制度等途径对学生科研进行全程指导,学生在参与老师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也有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更贴近科研一线,对科研的理解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听说环节中,而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四、结束语

科学研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必然途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是一项旨在培养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在重教、重应用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采取积极措施,才能真正培养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科研现状进行了阐述,并重点探讨了其科研能力培养和提升的方法策略,对国内相关高校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必定还有一些不成熟待完善之处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第6篇

一、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影响

(一)高校实验课程知识内容更具综合性

高校实验课程更具综合性体现在其教授的课程的综合性上,即在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上存在差异。普通高校将独立的四大化学经过弃旧存新、去粗取新,将教学体系进行重组,将多门分支学科进行交叉,将相似分支学科进行整合,建立了既层次分明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可以增强其在各个化学分支学科的实验能力。就物质的分析方法而言,学生将接触到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以上的图表只显示了部分实验课程,通过学习物质的分析、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以及物质的合成等方法,全面掌握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学生通过三到四年的时间锻炼,化学知识全面发展。

而学生科研项目学习的范围就相对狭窄多了,更具针对性。高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是有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的,而指导教师通常是有特定的研究方向,所以学生科研项目是跟教师研究方向相关的内容,虽然研究方向依然有多个分支,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二)高校实验课程与科研项目在知识深浅上的差距

高校实验课程是集体授课的,学生进行预习后在一个共同的实验室接受实验教学,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实验课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通用的实验操作技术,如正确使用电子天平以及大型现代分析仪器。学生所要掌握的内容较全面,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其他因素造成学生学习的内容较为浅显。

从这个层次上比较,科研训练则更具深入性。学生在特定的科研室接受导师的指导,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上都比日常实验课程更具一定度难,因此学生需要更多的课余时间去深入学习和反复练习。如有机合成需要加热,在日常实验课程只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加热套加热、水浴或者油浴加热,而科研训练时,学生会使用微波加热仪,学生不仅要学习微波加热仪的操作,还需要学习微波加热的原理和优缺点。

(三)高校实验课程与科研项目共同培养实践能力

高校实验课程和科研项目都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能力。实验课程是面向每位学生展开的,学生能够通过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认真观察并准确记录实验现象,科学严谨地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培养严谨求实的好。但由于仪器设备的短缺或其他因素,学生往往组队进行实验。如使用红外光谱法测定物质时,就需要学生放置样品后立即测量,则需要多人合作。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之间培养了默契的合作能力,而且学生共同讨论学习,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科技创新活动独立性强,但不等同于不需要合作。由于科研项目更具深入性,科技创新团队的反而更具系统性,学生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存在难度,需要将多方面的知识综合应用。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的每个环节需要专门的学生负责,而且负责的学生是对该环节较为熟练的。如有机合成实验中,投反应原料、反应液处理、实验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都有专门的学生负责,而项目方案的设计和优化又需要队员的共同讨论探究,通过查阅文献、检索信息和其他信息源,培养学生获得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学生既合作又分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优点,也相互学习了他人的优点,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养成自我提高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四)科研项目更能培养创业创新能力

高校实验课程是有固定教材的,也就是说学生是实践已经设计好的实验,具有较强的仿真性,该实验是已经经过优化的,如最适宜温度、最合适反应时间的选择。这样照本宣科虽然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比较下,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是没有专门的课程依据的,学生自主进行课题选择和项目方案实施。对于项目方案的设计,学生需要探究最佳条件,如最佳温度、最佳反应时间、最佳溶剂和溶剂比等。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对方案进行优化,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开发新的实验方案。摆脱以往以验证性为主的局面,学生的科研意识逐渐加强,更加符合科教兴国战略。一个科研课题需要较长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往往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如今学生科研能力更被企业重视,在招聘员工时,比较重视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学生在这方面更具优势。

二、经费投入的差距

地方院校由于经费短缺,在基础的四大化学实验项目中,部分实验内容会重复,有的实验选题陈旧,实验的趣味性差,导致学生对实验没有强烈的兴趣和探究精神,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验,但学生对实验的印象并不深刻。也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仪器陈旧,与所选新教材不符,学生难以掌握实验操作技术。另外,学生难以一人拥有一套仪器,无法全部掌握方法,会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

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下,近年我国明显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2012年7月,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胥和平研究员表示:“2011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投人已达到8600亿元,预计到2015年不会低于1. 5万亿元。”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的背景下,我国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将保持着年均2%的增速,并且要求“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能够达到GDP的2. 2%。近年来,高校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为我国基础研究及科技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我校而言,有院、校、市、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更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支持项目。在学院和老师的支持下,有了更加良好的科研环境,学生更加主动去参加科研项目。

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实习基地;科研项目;产学研

作者简介:李翠勤(1978-),女,河南南阳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王俊(1965-),男,黑龙江泰来人,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BB1211013)、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GJXHB21101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66-02

高等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从各个方面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具有较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然而,随着扩招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需要抽出时间找工作;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忙于准备复试,因此,高校很难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顺利进行。

目前,高校凭借自身地理上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稳固的实习基地或长期的科研伙伴。如华东石油大学利用邻近胜利油田和齐鲁石化两大企业的地理优势,每年向两大企业输送大批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和实习,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提前了解并参与了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提前将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意识到实践知识的重要性。东北石油大学利用邻近大庆油田、大庆石化以及大庆炼化三大企业的地理优势,加强了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提高了实践教学的质量。除了石油院校利用邻近石油石化企业的地理优势外,食品、农业、工程等院校均可借助地理上的优势,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在利用学校地理优势的同时,也借助学校现有的资源,如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或校级创新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了解和掌握实验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依托实习基地,开拓毕业设计新渠道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专业不同,实习基地的类型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利用实习基地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新途径的优势也不尽相同。如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与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大庆石化公司以及大庆精细化工厂等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除了定期在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外,还借助实习基地这一新渠道,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如根据实习基地和学校的需要,部分毕业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完成,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的优势,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耗时较短的部分毕业设计课题,理论部分可在学校完成,实践部分则在企业完成,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课题由企业提供,实验在学校进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到学校给予指导,具体的实验方案可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商定,在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的安全。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利用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课题在企业进行,一方面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机会,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1为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实习基地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目。

图1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起,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增加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数目增多,尤其是最近五年,安排到实习基地或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毕业设计人数增加,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与实习基地合作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二、参与科研项目,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

国内很多高校的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用于科研项目,在校本科生很难接触到,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会使用,使得企业对毕业生很不满意。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能参与科研项目,学习和使用科研所用的先进仪器设备,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

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利用精细化工科研室、油田化学科研室、提高采收率科研室以及高分子材料科研室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将部分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利用界面张力仪、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在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改善了实践教学手段和环境,弥补了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不足,且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笔者在带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所从事的课题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先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学生强,毕业后融于企业所需的时间较短,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快,企业对这些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三、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期间的本科教学只是简单的教学和考核,基础课或专业课之间联系较少,教师讲课时,可能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授,但很少与实验相结合,即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是力不从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是实践经验较差,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本科期间的实验课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目前,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提前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围绕毕业设计题目看书、查资料、做部分实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或者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应用化学专业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图2为近五年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提前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量。

图2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提前进行的毕业设计数目有所增加,说明高校对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日益重视,并且将毕业设计的时间从13周增加到18周;同时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实践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近几年提前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的人数明显增多。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应在进行专业课讲授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并时刻提醒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综合知识的运用。依托学校产-学-研优势,将毕业设计与实习、科研以及理论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仅仅通过教学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局限,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使学生较早接触生产实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赵丽,王建华.关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8):118-119.

[2]赵文静,祁飞,何箐.以科研项目促进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79-82.

[3]黄崇莉.强化毕业设计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07-221.

[4]张俊举,钱芸生,富容国.依托科研课题,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4):116-117.

[5]岳恒立.毕业设计环节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大众科技,2011,(2):134.

[6]姜丽娟.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J].科技咨询,2009,(10):216.

第8篇

1.1资料收集: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以焦点组团体访谈法和个人访谈法相结合的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选择安静、舒适、没有外来干扰的房间,在约定的时间按提纲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并引导受访者深入挖掘其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感受。访谈过程中记录关键词及受访者的特殊语气、表情等,待受访者认为无新的内容后停止,时间为60~90min不等,每位受访者访谈1次或2次。10名访谈对象分为3组并进行编码,分别为Gl-G3组。焦点组团体访谈1次。样本的大小按照资料饱和的原则确定。

1.2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6h内将访谈过程逐字、逐句地进行回忆记录,并记录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在资料的分析中采取Colaizzi7步分析法,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和主题进行重构,使最终形成的主题间具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

1.3质量控制:本研究通过以下途径提高研究的可信度:(1)有目的地选样以提高研究对象的代表性;(2)研究者深入研究现场长达3个月以减少霍桑效应;(3)在收集资料时采用会谈结合观察的方法,分析资料时连续、反复并将结果与原资料不断比照以提高资料的效度;(4)将整理后的资料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对资料的真实性。

2结果与分析

2.1科研训练的收获及感受

2.1.1明确了科研要求,掌握了科研方法,培养了科学素养,提高了科研能力:明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即科研项目的提出、课题报告的书写、项目的论证、工作计划的安排、科学研究的进行、研究报告及论文的撰写等。“了解了科研课题的立题、申报、结题等一系列流程,起到了科研扫盲的作用。”“从一无所知到入门,再到提高。”培养了科研素养,提高了科研能力,表现为提高了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学会了文献检索”;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将自己发现的新、奇、特,效果好的想法和做法科学地、准确地表达出来”;培养了批判性思维,“拒绝被洗脑,学会独立思考,拥有怀疑精神”;提高了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对科研论文的书写有初步认识”;提高的选题的能力,“做这个课题前,觉得一切都是兴趣使然,真正着手项目后,才明白不是这样。选定一个研究方向,首先要对它进行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只有对它深度了解,发现它的科研价值,才有利于项目的开展。”

2.1.2增强了对专业的理解,巩固了专业思想:5名受访者表示通过科研训练,深入了解了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巩固了专业思想。“指导老师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工作方法、人际关系、带教行为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态度”;“有了这次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后,有了将临床与科研结合的意识,我将在日后累积临床工作经验的同时,勤思考,勤发现,勤总结,勤创造。”

2.1.3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技巧:7名受访者认为科研过程陶冶了情感和人格,“经过科研工作和学习,培养了我的自律性、思维的严谨性和对待工作的责任心”;3名访谈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作为科研团队的组长,首先要明确团队成员所擅长的方面,才能更好的分配工作”;“感觉仅凭一个人的能力要完成科研项目是不可能的。”

2.1.4导师在科研训练中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部分受访者都提及了导师在科研训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院和临床教师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比较严谨,收集后的数据不完整或不符合纳入标准一律筛除,耐心细致地给我们反复指导和修改文章”;“教师为我们的选题指导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我们选择的题目逐个进行了分析和引导”;“在科研实践中遇到问题时求助教师,导师都能让我们受益良多。”

2.2科研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及建议

2.2.1科研基础差,建议加强早期科研培养: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科研训练前自己对科研的认识很模糊,9名受访者建议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建议把开设在大三、大四的文献检索和科研方法导论提前,把课程性质由原来的选修改为必修”;“大一大二培养科研意识,大三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即使不参与项目也有科研意识”;“临床型科研难,但调研型简单,可以作为早期入门”;“可通过讲座等形式普及科研常识,少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参与科研,其他同学不参与也不至于对科研知识一片空白”;“建议在项目开始前作一个统一培训,为大家提供一些经验。”

2.2.2缺乏获得信息的途径,建议搭建大学生科研项目平台:8名受访者提到了的缺乏获得信息途径的问题,受访者均提到了搭建专门的信息平台,如网络平台,“建立科研兴趣QQ群”;“在校园网弹出窗口将重要信息通知大家”;“建议开办讲座、交流会,既宣传又讲授”;“成立社团,在学生中找带头人”。

2.2.3科研资源、经费不足,建议加大投入:5名受访者认为科研项目经费不足,“自然科学项目需要买试剂,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出钱在买”;“试验小鼠很贵,又容易死亡,需要更多的经费完成试验”;“希望学校将提供的专门的实验场地和设备公布出来,合理使用。”

3讨论

3.1科研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训练是对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最有效的途径[1]。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专业思想得以巩固;陶冶了情感和人格,培养了合作精神和技巧。科研实践对提高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3.2提高医学本科生科研实践质量的措施

3.2.1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设置创新教育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研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定中给予指导教师一定工作量的奖励,也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2.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中[2]。课堂上教师不能只限于讲授现成的真理,要把自己的科研引入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机融合,让学生了解科学发展新动向,接触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创新知识,调动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2.3建立大学生科研实践网站:借用学校网站平台,随时公布有关学生科研的各类信息,让学生通过网络提交申请报名,网上评审,网上公布验收和评优结果等,提高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工作效率,发挥网络的信息优势。

3.2.4加大对大学生科研资助项目的投入:除了逐步加大学生科研立项经费预算外,还可以扩大学生科研立项资金的来源。吸收社会资源,如通过校企联合,让部分学生参与实际生活中需要的研究课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孵化,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学生科研经费得到更大支持。

第9篇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将开展科研创新项目作为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平台,设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研创新管理机构,积极探索以项目制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关键词 :项目制; 科研创新; 第二课堂;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14—02

项目来源:浙江传媒学院教改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GZ2—1306)。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赵立英(1985— ),女,浙江东阳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潘红霞(1979—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下一阶段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显然,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主旋律。但是,我国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科研创新成果少。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现状,将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探索以项目制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一、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历来高度重视教师的科研创新工作,花大力气支持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但却把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视为课外活动,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宣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主要培养的是实践能力,因此,对各类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反之,认为科研创新是一道难题,只有“学霸”们才能参加,对科研创新持畏惧心理,缺乏自信心与积极性。

(二)经费不足,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条件有限,活动经费不足,提供的科研创新平台以及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学生的科研创新需求。此外,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学生科研创新管理机构及运行机制,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有序的监督管理以及有效的指导,很多学生在立项之后便将其抛之脑后,到了截点才匆忙结题,或者无疾而终。

(三)专业老师指导力度不够,科研创新水平不高

大学生理论水平有限,科研创新能力普遍不高,专业老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多数高校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也未将科研创新指导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导致指导教师职责不明,缺乏积极性。很多指导教师“有名无实”,与学生沟通、交流少,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全程跟踪指导,学生科研创新成果水平低。

(四)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利于科研创新教育的开展

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但是,多数高校的学生科研创新体制、评价体制并不完善,还是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教师指导科研创新的积极性都不高。

此外,部分学生比较关注国家级、省级的大型科研竞赛项目,而对一些校级的科研项目视若无睹,导致科研创新活动覆盖面窄;还有不少学生功利心强,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纯粹是为了评奖评优,缺乏真正的科研创新精神,这些都限制了科研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以项目制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创新第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成效

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育人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但是,长期以来,各大高校高度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从师资配备、课时安排、教学设备等各方面都给予重点倾斜,却忽视了第二课堂教育,导致当前第二课堂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课程缺乏统一规划、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第二课堂范畴,进行系统性的设计,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明确了教学目标,加强了师生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成效,有效创新了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二)授人以渔,切实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全程参与指导科研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重点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科研创新训练,教会学生如何收集文献资料,如何跟踪学科前沿,如何进行自学,如何进行项目研究。学生在导师的“传、帮、带”下,把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研究问题,从而熟悉研究步骤,学到研究方法,真正达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目标。

(三)实现项目孵化功能,拓展研究成效

在项目研究基础上,学生可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各类专业和学科大赛,如“挑战杯”、“新苗计划”等项目,做到早准备、早组队、早落实,有效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另外,学生可将研究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在项目研究阶段,指导老师向学生介绍国内外主要期刊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格式、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初步掌握论文摘要、序言、调研或理论部分、结论、

参考文献等内容的基本写法和要求。学生在完成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也为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项目制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组织体系

以项目制为依托,开展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领导的重视,没有经费与设备上的投入,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活动就很难开展。因此,可以成立由领导、教授、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全面组织协调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该委员会是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的主管机构,承担项目、基金的管理职能,负责监督项目的实施、完成情况和项目的跟踪管理;负责控制项目经费的支出,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负责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的审核等。

(二)完善科研活动运行机制

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以课题组为单位,每个课题组一般由3~7人组成。研究题目可以是针对某一学术领域或社会热点问题,由学生独立提出,也可以是教师主持的各类研究课题的子项目。项目研究期限原则上为一年,由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予以立项。

根据项目工作进度,按期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并给出恰当的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发现项目申报或实施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或工作无明显进展的现象,专家组应提出及时终止项目运行的建议。对更改项目内容、更换项目成员、提前或推迟项目进度等要求,专家组应进行实事求是的审核。最后,由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按照相关办法进行结题评审,形成评审意见。

(三)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学生科研创新奖励基金并制订使用管理办法;对在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得荣誉或专利的学生给予表彰奖励,并按一定标准给予学分奖励,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积极性。明确指导老师职责,并纳入教学业绩考核。

参考文献]

[1]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

[2]任大伟.从“挑战杯”竞赛透析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校辅导员,2013(3).

[3]赵艳敏.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

第10篇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改革;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95-02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通过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而数学实验课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数学实验课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数学实验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数学实验方法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数学家的工作方式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变,数学的性质正在被计算机改变;数学正在成为一门实验科学[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完善和普及,各种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平台随之出现,如:Matlab、Mathematica、MathCAD等,这些软件不但可以基于函数作图,进行符号代数运算,而且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在国外,1989年,美国Mount Holyoke College的数学系开设了当时称为数学实验室的数学实验课,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于1997年出版了《数学实验室》一书。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用数学实验进行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1991年《实验数学》季刊的问世也推动了数学实验的发展。

在国内,1995年在国家教委“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理科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项目”的总体构想报告中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非数学类专业的数学基础课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一些高校如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开设数学实验课,将这项改革付诸实践[3,4]。2000年,在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编纂出版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系列报告》的《高等数学改革研究报告》中,把数学实验列为高校理科类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并明确指出了数学实验在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等[5]。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数学实验在数学教育,特别是数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数学实验这种新的数学学习及研究方法。

一、数学实验的教学状况及现存问题

目前,数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至少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在教学理念上,学校普遍比较重视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不够重视数学实验课程在拓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学校往往把数学实验课程看作是次要课程或理论课程的练习版,而忽略了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更谈不上制定其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所以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2.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为重点,对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的学习课时少;普遍强调对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细节性描述,很少有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

3.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针对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学生普遍在教师示范下进行数学实验,或者根据教材自我练习。学生练习过程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往往直接传授解决办法,而缺乏引导,这样,数学实验课程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和效果就无法体现。另外,数学实验教学中缺乏教与学的自由度,过分强调教学要求的统一性,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一些学生的创新设想很难实现。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而创新是学生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拓展,兴趣与创新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因此,在国家号召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讲授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应让学生重点学习探究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以及拓展性实验,即在讲授程序语言、程序内容、程序步骤的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程序思想、程序设计思路等内容的引导。我国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三种。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把数学实验课程与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紧密结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入探究性实验,把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引入应用性实验,把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入拓展性实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在数学实验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兴趣和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除去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以外,学生可以充分展现自我,分组讨论,讨论对象自由结合,讨论时间自由选择,课下可以延续课堂的讨论。在课堂上,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的实验。对于应用性实验,我们结合数学建模课程,从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的魅力。对于探究性实验,我们结合已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师从中提出问题,学生大胆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朝着预先设计的方向提出实验方案,预测可能的结果,然后学生进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理解数学、获得知识。对于拓展性实验,我们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创新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教师从科研项目中提出问题,学生收集处理和分析数据,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进行数学实验,最后找出正确的实验方案或者最优的实验方案,得出结论。这种模式重点不再是获得正确的结论,而是对过程和结论的探索和创造,学生以一种发现数学问题的方式进行发现式学习。数学实验课程不但为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各种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激发了学生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形成了一种科研创新与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使学生逐步成长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近两年,我校理学院每年近90%以上的二年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了校级数学建模竞赛,选拨出的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其中国家奖的获奖率以及总体获奖率在逐年上升并连续创历史新高。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数量也在逐年上升,并且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获批项数也在逐年上升。另外,部分学生会积极主动参与本科生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更高层次上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以及与他人分工合作能力等,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扩展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实验兴趣,鼓励学生钻研实验,我们建立了开放实验室,由学习兴趣小组轮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研究,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设计,为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时间以及实验条件的自由度。

针对数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我们重新全面确立课程考核体系,使课程考核从单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考核,向既考核教学过程又考核第二课堂过渡,从单纯考核知识掌握的程度,向既考核知识又考核能力的综合性考核过渡。目前,我们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笔试成绩,第二部分是实验考查与创新设计,第三部分是课外科研创新活动,此部分属于附加分值,在总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即参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导师的科研课题等,根据参与程度与级别直接加分。这样强化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增强了学生创新的原动力,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另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自由选择科研创新活动的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改革让学生不会只对书本知识进行机械记忆,而是普遍认识到数学素质、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新华网,2012.

[2]郑毓信,王宪昌,蔡仲著.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3]姜启源.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1999,(5).

第11篇

虽然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工作的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依托实习基地,开拓毕业设计新渠道

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是高校实习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然而专业不同,实习基地的类型和数量也不尽相同,利用实习基地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新途径的优势也不尽相同。如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与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大庆石化公司以及大庆精细化工厂等多个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除了定期在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外,还借助实习基地这一新渠道,利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如根据实习基地和学校的需要,部分毕业设计课题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完成,利用企业设备和技术的优势,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教学;对于实际操作耗时较短的部分毕业设计课题,理论部分可在学校完成,实践部分则在企业完成,利用企业的技术和学校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另外,还可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利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课题由企业提供,实验在学校进行,企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到学校给予指导,具体的实验方案可由学校的指导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商定,在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学生的安全。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利用多个稳定的实习基地,每年安排部分课题在企业进行,一方面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企业了解生产过程的机会,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图1为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实习基地进行的毕业设计课题数目。从2006年起,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增加了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进行毕业设计的课题数目增多,尤其是最近五年,安排到实习基地或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毕业设计人数增加,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与实习基地合作毕业设计课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

二、参与科研项目,构建新的实践教学平台

国内很多高校的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基本上用于科研项目,在校本科生很难接触到,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不会使用,使得企业对毕业生很不满意。如果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能参与科研项目,学习和使用科研所用的先进仪器设备,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快科研项目的进度。东北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教师根据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利用精细化工科研室、油田化学科研室、提高采收率科研室以及高分子材料科研室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将部分毕业设计课题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利用界面张力仪、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等先进的实验仪器,在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改善了实践教学手段和环境,弥补了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平台的不足,且为毕业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笔者在带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综合运用能力与所从事的课题有很大的关系,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运用以及先进实验仪器的使用方面的能力要比其他学生强,毕业后融于企业所需的时间较短,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的能力也较快,企业对这些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三、与专业课共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期间的本科教学只是简单的教学和考核,基础课或专业课之间联系较少,教师讲课时,可能将相关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讲授,但很少与实验相结合,即使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是力不从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虽然对理论知识掌握很好,但是实践经验较差,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实践活动,本科期间的实验课只是简单的重复,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组装实验装置、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目前,高校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提前让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围绕毕业设计题目看书、查资料、做部分实验,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或者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开放性实验教学,给学生一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笔者所在的应用化学专业结合东北石油大学现有的教学条件,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让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与专业课共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五年提前进行的毕业设计数目有所增加,说明高校对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日益重视,并且将毕业设计的时间从13周增加到18周;同时学生也开始意识到实践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近几年提前参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和开放性实验的人数明显增多。应用化学专业教师应在进行专业课讲授的同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鼓励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并时刻提醒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四、结束语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在校大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综合知识的运用。依托学校产-学-研优势,将毕业设计与实习、科研以及理论教学相结合,打破了原有的仅仅通过教学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教学的局限,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使学生较早接触生产实际,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作者:李翠勤王俊李杰李锋姬磊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训练计划;创新;科研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北京服装学院从2009年开始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下面称大学生训练计划)。参与该项目的学生逐年增加,学校的资助力度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较高,取得了很多成绩。

一、大学生训练计划取得的成绩

1、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笔者所教授的都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经管类本科生所学专业涉及的知识面相对理工类专业较广,内容涵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在进行科研训练时可选的题材较为广泛。但也正因为所涉及的知识很广,不少学生在本科毕业时觉得自己似乎懂了很多,又似乎什么都不懂,学得很杂,却没有一个明确的专业优势。学生通过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在老师指导下,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找到可行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在真正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了问题之后,树立了更强的自信心。参加过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在面对本科毕业论文时,也不会觉得无处下手。

2、提高了同学间合作与沟通能力

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不同于一般的作业,工作量比较大,而且涉及多种能力,无法由个别学生独自完成。如经管类项目一般都采用问卷调查法或访谈法,需要多个学生分工协作,群策群力。有的学生负责查找相关资料,大家一起读文献,分析问题,设计问卷,再去分发回收问卷,由擅长数据统计分析的学生进行数据的整理统计,最后由擅长文字的学生撰写项目报告及科研论文。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会由指导老师任命或选出一个项目负责的学生,由他/她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同学,并在项目组成员间进行分工,提高了负责学生的组织能力,项目组成员之间加强了沟通与合作。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掌握的技能。比如,笔者曾经指导一组同学研究北京的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消费需求,同学们首先得了解哪些属于奢侈品,从价格、品类等进行界定后,决定从不同年龄段、性别、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与奢侈品消费的关系,然后设计问卷,并请教相关老师后,进行问卷测试,接着这一组学生带着几百份问卷到金融街、国贸等地发放问卷,最后,由小组中擅长分析数据,写作文字的同学撰写出项目报告,并写成论文后发表。在这整个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把之前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同时,开拓了其他技能。比如,发放问卷时,需要克服害羞以及习惯于被拒绝。在投稿过程中,要求学生与陌生的期刊编辑打交道,掌握投稿流程,开拓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3、教学相长

一般由指导老师把自己研究课题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大学生训练计划的研究课题。教师科研课题具有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深度和科研价值,前沿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学生参与进来,可拓宽知识面,夯实基本功。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同时,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加,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此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就就业、深造等方面给予切实直接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大学生对科研的好奇心强烈,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对新知识敏锐,具有批判与质疑精神,使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过程中,获得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学相长。

二、大学生训练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课题来源单一

目前,我校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往往由指导教师先列出自己准备做的课题名称,然后,由学生选择是否参与,教师从报名的学生中挑选积极性高,各方面比较主动的学生参与到自己指导的项目中来。

这就存在课题来源较单一的问题,有点类似于命题作文,指导教师出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决定是否参与,经指导教师同意后,组建一个研究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选择是参与还是不参与大学生训练计划,却没有主动去思考自己对什么事物或现象感兴趣,进而去研究为什么。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不大。

2、学生参与度不均

在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到项目中来,但不可避免有些学生参与大学生训练计划纯粹是为了混个名头,只是挂个名,不配合整个团队,完成分配给自己的研究任务。而最后项目结项时,要求项目报告和论文中署名,以图有利于自己上研或找工作。

3、教师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调动

目前,北京服装学院把指导大学生训练计划列为副教授及教授的岗位职责之一,要求每一位副教授、教授在聘任期内每年都必须至少指导一项大学生训练项目,不计课时,也没有任何报酬。

据笔者了解,我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虽然岗位要求规定副教授每年教学任务不到300标准课时,实际副教授的年教学工作量能达到350以上,多的甚至能达到500多。在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岗位科研要求压力下,再让教师每年无偿地付出至少30小时来指导大学生训练计划,确实负荷比较大。

同时,由于我校学生课程考核大多采用考试方式,课程设计中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指导学生如何做研究,学生对于如何申请课题,如何做科研,如何撰写论文及报告大多没有概念,需要指导教师付出特别多的精力与耐心才能完成,有些需要教师代劳。即使有的在教师指导下写出了报告,完成了结项,但大多对于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没有太多帮助。

三、大学生训练计划的改进建议

我校非常重视通过大学生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训练计划的资助逐年加大,2012年,每个一般项目都予以3000元的经费资助,2013年,资助金额又有所提高。资助力度较大,但资助的经费只是资助参与项目的学生,而非教师。

对于纯粹想挂名的学生,教师在挑选参与项目的学生时,应严格要求,把这部分学生剔除,才能保护其他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保证学生高度参与,并从中有所收获。

对于教师指导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到教师的教学任务已经很繁重,不再要求教师每年都必须指导项目?改为每个聘期至少指导一次。

目前规定,每位副教授或教授每年最多只能指导一项大学生训练项目。实际上,有部分教师愿意同时指导多组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应允许有精力,有能力的教师指导多项。有些讲师和助教也希望参与到指导大学生训练计划中来,也应允许这部分教师参与进来。

另外,对于指导学生的教师,是否可以考虑算一定的工作量呢?

在课程设计方面,建议开设讲座课,由老师逐渐地引导学生读文献,继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掌握科研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考完了就忘。

四、结束语

实行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并且大多数学生积极性较高,但也存在有些学生搭便车,参与不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改进。相信,在进行一定的改进之后,大学生训练计划不仅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来,也能让所有的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参考文献:

[1]杨春青.关于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问题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2(18):164.

[2]夏文莉.加强经管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培养创新性人才[J].价值工程,2012(23):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