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

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

时间:2023-06-16 16:06: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保险行业的研究报告

第1篇

(一)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现状

1.发展速度快中国保险行业关于互联网保险发展情况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这份《报告》显示了近年来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的相关数据。从2011-2013这3年间,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从当初28家上升到了如今的60家;此外,2011-2013的3年间互联网保险规模保费从31亿元增长到291亿元。从《报告》中可以得出,互联网保险虽然发展时间尚短,但行业整体的发展速度快,发展前景可观。2.经营模式多样化互联网保险的经营模式逐渐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保险公司在公司官网上提品的价格,推出官方网站的直接营销平台,如泰康在线;第二,保险公司选择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利用其现有的网络平台来进行营销;第三,保险公司与互联网公司联合起来,组建全新的互联网保险公司,如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3.创新程度有待提高目前,虽然许多保险公司已经在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中投入了很多人力及物力,但其创新程度仍然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首先,从经营模式的角度,大部分保险公司只是将产品简单的从线下销售转移到了线上销售,很少可以实现保险和互联网的真正融合。其次,从销售产品的角度,虽然出现了类似于“赏月险”“雾霾险”等貌似另类的保险,但其本质上是属于常见传统险种中的意外险。而真正有创新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却少之又少。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业新进入者增多,竞争加剧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普遍具有“透明公开、资源共享”的特征,若是数据与保险技术相结合,将可能出现更多的新进入者,竞争加剧,市场波动加大。第一,拥有海量数据的互联网公司一旦拥有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便可以通过自己成熟的平台和广大受众成立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第二,已经拥有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的企业一旦拥有成熟的大数据技术,掌握了有效数据,那么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比购买单纯的保险产品更节省成本。2.信息安全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个人都将面临着数据公开和个人隐私安全的矛盾。显然,数据公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由于互联网保险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许多网络经营风险,数据的公布公开,为经营互联网保险的企业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来源,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保险公司规避风险,也将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并且为社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数据公开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造成隐私的泄露、人权的侵害等不容忽视的问题。3.互联网保险风险多,缺少有效防范手段经营互联网保险的企业和购买互联网保险的客户都将面临多种新形式的风险。一是线上交易,无法面对面完成,这种交易方式会增加在投保、核保、理赔过程中的道德风险;二是网上支付系统不够完善,这会导致客户的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出现付款后风险得不到保障等;三是保险业普遍的网络技术水平不高,这将制约经营互联网保险的企业的发展。这些新形式的风险如此之多,但有效的防范措施却很少。

二、互联网保险发展的解决策略

(一)提高准入条件,稳定市场

要保证互联网保险稳定健康的发展,就要明确规定并提高互联网保险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准入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偿付能力,从而解决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在大数据时代关于互联网保险经营模式的问题。另外,互联网保险的销售人员与客服人员,应具有专业保险知识,取得保险人资格证书,并公示于销售网站上以便消费者监督。

(二)加强信息安全的监管措施

一方面,要妥善处理好数据公开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关系,使两者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达到公开有利于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信息的同时,又不损害个人利益,不侵犯个人隐私,更有效的利用好数据,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的监管部门也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出台相应的互联网保险监管措施,从制度上对于互联网保险做出硬性的规定,使互联网保险经营主体有据可依,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培养人才

第2篇

关键词:保险合同 发展历程 计量模式

在2008年9月,德勤曾研究报告,认为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规范将会对保险行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比如负债计量模式、风险管理、披露透明度方面。这些方面的影响将会冲击保险行业原有的会计准则理论和方法。因此,有必要保持对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动向的关注度,积极制定和完善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准则,尽量减少国际会计准则与国内会计制度、会计规定与保险业监管政策之间的差异,从制度上保证我国保险企业的规范发展及国际竞争力。

一、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发展

(一)项目第一阶段

2004年3月,IASB正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IFRS 4)》,明确了关于准则的适用范围和保险合同的定义:将范围限定为与保险合同有关的业务;保险合同是一方(即保险人)接受来自另一方重大保险风险的合同。此阶段的IFRS 4没有涉及到许多具体的保险合同确认和计量原则问题。

关于报告和披露方面,IASC成立的指导委员会认为保险公司作为一个统一的报告主体,应当提供一套财务报告。另外,保险公司应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实际的风险调整金额和相关现金流量预期价值的差额,以及这种差额在当前期间的变动情况。之后,IFRS 4又增补了保险人应披露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有关保险合同金额方面的信息,包括与保险合同资产和负债计量相关的各类会计政策以及精算假设,以及保险人应披露有助于使用人了解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

(二)项目第二阶段

2007年5月,IASB推出关于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讨论稿――保险合同初步意见(Discussion Paper――Preliminary Views on Insurance Contracts,以下简称DP)》,强调其初步意见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保险合同,包括寿险合同和非寿险合同、原保险合同和再保险合同,同时延续了IFRS 4对保险合同的定义:按照该合同,合同一方(保险人)同意在特定的某项不确定的未来事项(保险事项)对合同另一方(投保人)产生不利影响时给予其赔偿,从而承担源于投保人的重大保险风险。

关于计量,IASB给出的初步意见是采用“三要素法”,即现金流量、折现率和边际来计量所有保险负债的价值。DP关于保险负债的计量问题,提出按现行脱手价值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

DP还引入了“剩余边际”的概念,即以未来现金流出预期现值与风险边际的总和计量保险合同时产生的任何会计利润反映为剩余边际,其中风险边际反映现金流的不确定性。FASB也接受了风险边际以便在财务报表里如实反映保险内含的不确定性。但IASB、FASB未就风险边际的明确定义达成一致。IASB的工作组提出可将风险边际定义为“保险人承受的履行保险合同净义务的不确定性的金额,即承担风险的补偿”,但FASB部分成员认为此定义及其测算方法过于宽泛,给保险公司选择风险边际的计量方法提供了过多的选择余地,信息缺乏可比性。

(三)项目的最新进展

2009年6月,IASB保险工作组向理事会建议采用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准备、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IAS 37)中的准备金计量方式来计量保险负债(以下简称“修订后的IAS 37模式”)。提议指出,采用这种新模式的目的是要计量保险公司解除债务需要合理支付的金额。

其中,IASB基于修订后的IAS 37模式,认为边际包括风险边际和剩余边际,风险边际纳入负债的一部分,剩余边际不确认首日利得,但应确认首日损失。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则认为,负债现值计量应当反映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调整,但同时也认为这种风险调整很难准确计量,建议采用现行履约价值(根据保险合同,保险人履行义务时预期未来成本的现值)作为保险负债计量模式,则边际仅有一项,即综合边际。

2010年7月30日,IASB保险合同准则征求意见稿(Exposure Draft:Insurance Contracts,以下简称“ED”),提出采用履约现金流现值加剩余边际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要求保险公司充分披露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信息。同时,基于IAS37的模式计量保险合同负债,采纳了两个边际的方法。相应地,FASB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认为,初始计量和重新计量时使用现值的唯一目的就是估计公允价值。

IASB的ED采用传统保险精算理论的做法,规定保险人应当确认和列报一项保险合同资产或者保险合同负债,即按未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净额计量保险合同准备金,确认为一项净负债。ED还提出要求保险公司在综合收益表上采用全新的方式――汇总边际模式,将风险边际、剩余边际的摊销、当期现金流实际金额与预期金额的差异、当期估计变更等作为列报项目。

二、我国保险合同会计的现状

我国财政部和保监会,在立足国情、借鉴国际、深入分析国际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最新研究成果和大量实地调研国内保险公司的基础上,于2009年12月22日印发《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本文对《规定》主要规范的内容进行阐述,以便与IASB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

(一)确认

《规定》要求需要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合同,应当在合同初始确认日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测试重点是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是否可能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认定为保险合同,收取的保费确认为保费收入。

(二)计量

明确要求保险人在考虑边际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条件下,把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作为计量基础。可以看出,《保险合同相关会计规定》不再按照保险精算计算来确定保险合同准备金,使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从监管精算规定回归公认会计原则,其实质是要求保险公司以市场利率为依据衡量准备金评估利率,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准备金。

(三)边际定义

对风险边际没有明确定义,对于假设变化导致的边际后续计量方法选择也没有明确规定。仅指出由于未来现金流在金额和时间上存在不确定性,除合理估计负债外还需要风险边际作为负债的一部分。

(四)披露

《规定》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合理估计、符合市场实际的折现率、风险边际的显性化,以及对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相关信息提出更加全面、充分和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保险公司就披露准备金的计量方法、额度增减情况、考虑分出业务和不考虑分出业务时候的索赔进展情形、各种重大假设、假设与实际符合程度和敏感性分析,以及预期未来现金流流入和流出的组成内容和计量方法等隐性信息进行详细披露。

财政部和保监会自2010年8月份开始选择了46家保险公司进行模拟测试,其目的是为跟踪掌握《规定》的对保险行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业务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模拟测试结果表明,《规定》的实施,对保险公司整体业绩影响不大,其偿付能力状况不受《规定》实施的影响。其变动方面主要有: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有一定程度减少,净资产和净利润有所增加;产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基本无影响,寿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略有下降。

三、IASB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关于保险合同确认、计量

本文比较IASB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提出保费收入确认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第一,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第二,与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公司;第三,与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的计量。考虑到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保单正式生效并开始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前,保险公司不能将收到的保费作为保费收入,而应作为预收款处理,待保单生效日开始承担相应的保险责任,再转入保费收入。

本文认为,IASB从现行脱手价值到ED的现值这一计量模式的转变,能避免其他计量模式不能正确反映其市场价值的弊端,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有用性提高。

由于保险行业的特殊性,其负债主要由各种保险合同准备金组成,反映不确定性和未来利润的边际的确认、初始计量会影响到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确定。因此,边际的确认、计量及披露方式是保险会计亟需规范的问题。与现行履约价值相比,基于IAS 37的模式将边际分解为风险调整和剩余边际,虽然会大幅度增加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成本,但将边际细分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能够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并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风险边际能够客观反映现金流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代表着保险人承担不确定性所需要的补偿,符合公允价值计量和IAS 37负债计量的原则,也与期权定价模型包括风险边际的事实相一致。

(二)关于报告和披露

不论国内国外,都针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有利于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也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加清晰全面地评估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各项风险,提高风险监管水平和效率;充分地披露其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大大地降低保险公司的各类风险,有利于增加保单持有人的满意度。

本文认为,ED将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净额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模式,即确认一项负债净额,只能反映公司未来净现金流,而不能反映公司未来可能支付的赔款和给付,也不能反映未来可能的现金流入。由于未来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风险不同,净额确认负债不能准确反映公司风险,会降低信息有用性。因此,本文提议,分开计量可以更好地揭示公司风险,把保险合同权利和义务分别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能够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现行的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方式也是先分别计算未来现金流入和流出,再计算净现金流,分开计量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此外,IASB在ED中提出的这种列报方法,对利润来源分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可能需要对每张保单重要指标进行跟踪,实务中执行难度较大,并且综合收益表上不能直接反映出保费收入,保费收入增长又是衡量公司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因此,如果我国采用IASB建议的列报信息,并不一定会提高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

四、结论

我国一直致力于跟踪研究国际会计动向,坚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建设和完善本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的实施,对于促进我国保险业与国际的接轨,以及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竞争力及稳健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各国或者地区的经济业务实际情况不同,会计处理实际上仍然遵循的是本国或者本地区会计准则或者实务惯例。IASB的研究成果及其准则发展动向代表了国际会计领域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应当密切跟踪IASB保险合同准则项目的发展动向,认真研究项目背景、决策过程及其原因、潜在影响等,不断改进我国保险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Z

参考文献:

第3篇

2015.12.7

394期

投资者报

日前,A股在历经震荡后,金融股再次启动,银行、券商、保险成为引领市场上涨的龙头。金融板块此起彼伏,似有似无的启动迹象令市场更加神秘。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收盘,银行、证券、保险板块涨幅分别为6.31%、6.06%、3%。

金融股能否重展雄飞,带动蓝筹股再展行情?《投资者报》记者找来5家大型券商的观点,看看他们怎么说?

银河证券:

保险基本面强劲 涨幅落后

依照11月底的研究报告,银河证券认为,券商板块近期继续震荡整理,板块内部个股分化明显,估值修复回归,建议关注安全边际高、防御性强的低估值个股。

信托板块由于监管强化,市场低迷,规模持续下滑,收益率曲线向下,行业景气度较低;且受累伞形信托,新增信托产品接入券商PB 系统调试工作量巨大,导致部分信托公司的阳光私募等新增业务几近停滞;对信托板块持谨慎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保险行业在今年保持了基本面上的强劲表现,但涨幅却落后于市场及其他行业。一是保险板块P/EV倍数普遍在2 倍以下,基于全年业绩高增长无忧,当前估值水平依然具有吸引力;二是在央行持续降息、长债收益率上行以及股市趋稳的共同作用下,预计保险产品吸引力将持续提升,保费收入继续增长是大概率事件。

伴随行业相关的政策改革正在陆续铺开,总理要求,建设保险交易市场,发挥好保险的保障和分散风险作用。保险行业后续商业养老险等相关利好政策依然值得期待。

广发证券:年底估值切换有望带来银行股投资机会

据称,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合并成为新的统一的超级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一旦落地将成为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背景下,重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有效协同,避免此前一再出现的监管套利的监管顽疾;混业经营将有助于银行向全能银行的转变,跨业合作和金融创新将有据可依,利好银行估值和业绩双提升。

监管重构拉开混业经营时代大幕,子行业交叉扩张有望成为可能:对于银行来讲,获取券商牌照随着商业银行法的修订有望成为可能,这将有望实现目前银行单一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向股权直接融资的拓展,缓解当前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影响下业绩持续放缓的局面,开拓出全新的业务方向。

中信和百度合作设立百信银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善了百度的金融布局。百信银行的成立意味着“主流银行+互联网”巨头强强合作的新互联网金融模式诞生,“互联网+金融”的流量、渠道、经验、技术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现阶段银行板块基本面乏善可陈但预期较为充分,银行息差收窄、不良快速生成拨备计提压力加大导致银行业绩增速持续放缓;行业估值优势不明显,但短期来看催化较为充分,年底估值切换预期有望带来银行股投资机会,维持板块买入投资评级。

招商证券:

2016银行改革有望重塑板块估值中枢

目前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没有那么悲观,假定所有关注类贷款未来全部降级为不良,2015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真实的不良率为4.7%,也没有到此前市场部分观点猜测的8%的夸张程度,而若经济增长保持在6.5%,房价下跌10%以内,测算银行净利润影响仅1.5%。银行股目前的估值仍然处于估值区间下轨。

随着交行收购华英证券获批,以及三大监管机构整合传闻,招商证券认为中国混业经营大幕正拉开。对比中美银行业的收入结构,混业放开后中国银行业的非息收入占比长期存在20个百分点的提升空间,这将提升银行估值中枢30%-40%。同时从美国的历史来看,混业放开前后美国银行业PE从10倍提升到10-15倍,PB从1倍附近提升到1.5倍以上。

下行空间有限,改革重塑估值中枢。切换至2016年银行板块将再次破净,而近几年银行板块0.8倍动态PB的估值底部给予投资者持有信心,纯看价值银行股具备20%的估值修复空间。从催化因素来看,业务分拆与重估、混业经营放开、不良贷款证券化均有可能带动银行板块获得超预期收益。

此外,寿险行业将继续受益于基本面及政策前景,新车销售的火爆将使得财险行业成为直接的受益者。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可作为攻守兼备的投资标的。

海通证券:

非银金融目前安全,业绩股价弹性高

非银金融目前估值安全,业绩和股价向上弹性高。市场对券商“立案调查”一事反映过度,中长期看好不变。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政策环境友好,新三板转板及注册制预期直接利好券商。

2015 年为保险行业景气高点,2016 年预计难以持续提升,将受到人增员放缓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双重压力,利差收窄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市场对于利差收窄和利差损风险已经充分反应,悲观预期或改善,而低息环境下,保险产品吸引力显著增强,保单销售持续好转,个险新单保费和新业务价值增速仍会较快,向上修复空间巨大,看好保险板块的投资价值。

海通认为,保险公司逐渐将部分债券及存款的投资比例转移到债权计划、集合信托等高收益新型固收类资产中,净投资收益率仍高。同时,未来将增加非上市公司股权、境外资产等投资配置,减弱低息影响,预计未来投资收益率不会出现明显下滑。寿险业正向循环已经启动。

安信证券:

租赁行业关注度日益提升

第4篇

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和繁荣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保险业也不例外。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一份名为《电子商务对保险业的影响:适应的压力和革新的机遇》的研究报告预测:到2005年,在个人险种方面,网络保险将在美国市场上获得5%-10%的市场份额,在欧洲市场上占据3%-5%的份额。而美国独立保险人协会则预测:未来10年内商业保险交易的31%和个人险种的37%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可见,网络对保险电子商务化的影响已越来越大。

1、提高了保险业的效率

网络保险大大降低了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这是因为网站的后期维护成本较低,相对于开设营业点的销售成本和广告成本都大大减少。同时,在网上开展保险业务可以精简业务环节,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效益。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估计,从长期看,在美国经营个人险种的保险商通过网络展业所节省的销售、管理、理赔方面的开支可达150亿美元,约占全部开支的12%;而在企业保险方面,可节省的费用约为110亿美元,占全部开支的9%。

2、拓宽了保险业务的时间和空间

金融保险行业是天生具有规模效应的行业,建立在大数原则基础上的保险经营要求将风险尽可能分散到更为广泛的范围,以避免大灾损失。互联网的特点使得保险业务可以延伸至全球任何地区的任何一台上网电脑,在不设有分支机构的国家和地区也能提供保险服务,实现全天候24小时服务,使保险业务的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分散风险,获得规模效应。

3、加剧了保险市场的竞争

网络保险业的发展,使得这个行业的新进入者不必花费巨资和时间进行传统销售方式下的营业网络建设和人培训管理。此外,其余行业的企业也更容易进入保险市场。这些企业大多数为其余金融服务企业以及互联网企业,例如银行、网上证券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这些企业可以方便地在现有网络提供的产品中添加保险产品。例如,在欧美国家,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可以向客户销售寿险单,银行保险业的发展已使保险公司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外行业的企业将很容易地进行标准化保单的网上销售,对传统保险商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4、促使传统保险商角色的转换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网络保险业的发展使得保险产品,尤其是标准化产品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传统保险商正在面临着产品结构和功能的转换。越来越多的银行、证券商或商业网站能够提供有竞争力的标准化保险产品,如定期寿险、机动车保险等;而传统保险商则在提供风险评估、防灾防损咨询、资金投资管理等方面显示出其优势,因为这类产品需要专业的风险管理专家来提供,并且由于产品本身是按照客户要求量身定做的,难以单纯地通过价格比较其竞争力。因此,在网络保险业日益发达的今天,专业保险商只有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加快投资型年金产品、企业保险产品,以及正在快速增长的综合风险管理等产品的开发,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据《国际金融报》)

第5篇

关键词:汽车保险 现状 前景

汽车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在财产保险领域中,汽车保险属于一个相对年轻的险种,这是由于汽车保险是伴随着汽车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和发展的。我国汽车保险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猛,随着我国各个城市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车险也成为了朝阳行业,很多车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汽车保险市场现在已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保险市场,同时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车险市场。

一、我国汽车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电话车险大众化

电话车险,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受到广大车主的喜爱。不过,购买电话车险不仅要看哪个明星代言,是否是值得信赖的大企业,更要看在出险后其能否真正落实服务承诺和提供及时周到的优质服务。作为新兴的车险销售渠道,电话车险目前已经成为车险行业发展最快的业务板块,目前在国内开展电话车险业务的公司成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大多数车险公司在价格、内容上差距较小,有些条款内容几乎绝大部分相同。而保险产品的组合也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现象已经成了行业内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通过服务能力的加强,将有助于增加客户的忠诚度,稳定市场份额,而这也是目前各电话车险公司正在积极加强的薄弱环节。例如国内某保险公司电话车险率先启动的服务升级行动,推出了基于七项服务承诺为基础的电话车险行业首个品牌化服务--"零距离"服务,相比以往电话销售车险给人留下的只是一个新购买渠道的印象不同,该公司电话车险"零距离"服务宗旨全面提升了服务内涵,不仅强调电话车险服务"关注车",更进一步强调"关怀人",强调其为车主提供的是"零距离"贴近式的一体化完善周到的服务,弥补了传统电话车险对客户关怀缺失的不足。车险已经由早年仅仅是希望通过保险对自己的汽车提供一种维修费用方面的保障,向更加全面和有特色的增值服务需求进行转变。该公司电话车险"零距离"服务的推出将成为人保财险电话车险的差异化优势,有助其吸引客户促进销售,对于整个电话车险行业服务标准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二)网上车险市场新趋势

除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车险网络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如今很多车主已经把网上投保车险当作主要的投保方式。这种车险投保的新形式是凭借网络技术的力量而产生的,车主可以使用网上支付功能在十几分钟时间内完成车险投保,这是过往信息技术不发达时期不敢想象的,如今投保车险确实是如此省时。而且由于投保过程中省去了许多的中间环节,所以在网销平台投保的车主可以节省一笔不少的投保车险支出。中国汽车保险市场在发展,车主的价格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车主在投保前对于价格也越来越敏感,想要清楚的了解车险的准确报价。在网销平台车主可以使用车险计算器,只需一分钟时间就可以查询详细而且准确的车险报价,避免了因费用不明确而造成的担忧。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网上车险投保将会越发的壮大和发展,今后将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车险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保险监管法律体系为汽车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查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消费者反映较多"投保容易理赔难"的这一保险业现状,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今年连出重拳规范车险市场。例如中国保监会的《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车险争议中最多的"高保低赔"、"无责不赔"等霸王条款将被取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机动车辆商业保险示范条款》,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商业车险条款行业范本;保监会研究制订的《中国保监会关于综合治理车险理赔难的工作方案》,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治理车险理赔难问题。使我国的保险监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保障保险信誉机制发挥作用。

二、我国汽车保险的发展前景

我国汽车保险业目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过去十年中,中国汽车保险业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7.3%,远高于GDP的增长,受益于近年新车销量大幅上升和行业监管政策趋严影响,保险行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保费增速和盈利能力均达历史高点,综合成本率亦逐渐下降。中国汽车保险现状表面上形态各异,百花齐放,非常活跃,但实质良莠不齐,形成品牌的屈指可数。虽然行业里也不乏有实力和资金的"潜龙",但受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国外企业的介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和车险费率自由化的推进,市场预计未来两年汽车保险行业将进入平稳发展期。

品牌化规范服务将成行业趋势。服务基本保障能力基础上的创新和提升,将是价格产品同质化后吸引客户促进销售的最佳途径,而服务创新也是目前形成企业自身差异化优势的一个最好突破口。服务创新不仅仅可以实现差异化,如果将其进行系统规范的梳理包装打造,还可以变成企业的一个标志性识别符号,成为企业品牌体系中的一个亮点,可以有助于在市场竞争层面树立自己的领先地位。不仅如此,监管部门对于电话车险行业的服务规范化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今年以来,保监会就先后对车险服务做了明确规定,其中,针对车险理赔难问题提出多项提高措施,如要求保险公司缩短工作时限、简化理赔手续、建立小额车险快赔快处机制,同时定细定实权利义务,从源头上减少争议的产生等,对车险理赔服务和流程进行规范。

三、对我国汽车保险行业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我国汽车保险制度

强化保险的补偿和保障功能。各大车险公司应把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灾防损上,通过降低事故发生率来实现自己的利润。而当客户出险时,车险公司以各种方式给客户提供方便,比如在定损前预先赔付,还有在客户修车时提供替代车服务,这不仅给受害者以赔偿,更能体现保险公司的人性关怀,从而提高车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厘定合理的车险费率。我国应根据具体情况健全费率体系,将"从车"因素和"从人"因素结合起来,各大车险公司应实行信息共享,根据风险状况的不同制定较为科学和合理的价格机制。将产品设计和服务相结合,确实体现产品的创新。

(二) 进一步加大车险行业监管力度

从中国汽车保险的现状来看,销售误导、理赔难等侵害消费者利益行为,通过虚假费用、虚挂中介进行变相贴费等非理性竞争行为,虚假赔案、虚假保单等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个别公司在发展网络销售的同时,网络运营管理没有完全跟上,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公司的电话营销涉嫌侵犯公民隐私,严重损害行业形象;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在监管高压态势下手段更加隐蔽,规范市场秩序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当前,中国汽车保险的现状虽保持相对平稳,但是随着车险业务全面向外资车险企业放开,国内产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监管机构要高度重视,从政策和制度上加强引导,推动产险公司走差异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 改进免赔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对被保险人来说,保险费率的科学合理就意味着公平,车险公司加强风险管理表面上是那些赔付额低于赔偿限额的被保险人得不到赔偿,实际上却是因有效遏制了道德风险减少了赔付,免赔制度的改进最终使被保险人受益。产品、价格是基础,服务是关键。各车险公司需要形成自己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公司服务文化,更多的考虑为用户在各环节提供的后续服务,如销售、维修、保养以及发生事故后的索赔、自修复等一整套的服务系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宪民 .汽车保险与理赔一点通[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第6篇

在此轮下跌中,保险股的调整幅度大大超过了大盘。保险股的基本面是否发生了变化?股价的下跌是否与其业绩增长放缓有关?投资者不由得担心起来。

8月17日,中国平安率先在上海和香港两地同时举行上半年业绩报告会。在中国会计准则下,中国平安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3.47亿元,每股净收益0.59元,同比下降3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12,30元,较2008年来的每股10.72元,增加了14.7%。

保费呈增长之势

从保险行业来看,上半年保费收入呈增长之势,统计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寿险总保费收入4408.5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个险新单同比增长22.1%,银保新单同比增长11.3%,个险新单期缴同比增长19.9%,银保期缴同比增长772.6%。银保期缴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度增长,保费质量电同比提高。

从3家上市保险公司来看,只有中国平安保费收入稳定增长。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的保费收入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国人寿下降5.13%,中国太保下降9.53%。

平安利润为何降

中同平安半年报显示,按照中国会计准则,该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26.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3.9%。在保费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平安的中期利润为何同比下降?

中国平安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兼总精算师姚波解释说,净利润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首年保费快速增长导致利润降低。对于寿险业务来说,因佣金和其他费用支出的上升首年都会出现亏损,保费收入的强劲增长造成上半年利润下降,下半年的利润可能仍会持续受到影响,预计2010年将出现利润回升。

其次,投资收益对利润直接贡献减少。中国平安去年上半年通过出售一些股权实现了较高的浮盈,今年没有这方面的行为,所以利润下降。

再次,补缴税金也是影响利润的原因之一。

平安半年报披露,国家税务总局已结束对其2004年度、2005年度和2006年度税务情况进行的常规检查,公司已根据税务检查的结果及现刚对税法的理解计提有关税项负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累计计提应补缴3年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个人所得税等共计10.18亿元,其中2008年计提的补税金额为1.47亿元,2009年上半年计提的补税金额为8.71亿元。分析师表示,光补税这块就影响到每股收益0.11元。

中国平安副董事长兼副首席执行官孙建一认为,这是多年来平安第一次进行税务情况的常规检查,以后是否检查以及检查频率由相关政府相关部门确定。这次补缴税金是由于行业中对某些财务处理和税务部门的认识不同所导致,相信今后不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了。中国平安多年来一直坚持合法合规经营,税务检查结果对2009年业绩的影响现已基本反映。

谨慎看投资市场

虽然业绩同比出现下降,但平安向好趋势基本确立。中国平安在投资方面的收益率超过预期。上半年投资收益合计205亿元,总投资收益率4.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体现公司在投资能力上的优势。

招商证券认为,资本公积中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浮盈余额为71亿元,预计中国平安全年投资收益率将显著高于公司精算假设的2009年非投资连接型寿险资金投资回报率4.25%。平安的投资风格是顺势而为,在牛市行情中往往更有表现。

中国平安副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表示,投资业务增长的主因在于年初对资产配置结构进行调整,增加了权益类的投资所致。基于国内经济复苏的前景,在大多数情况下,资产配置需要增加高风险的股票资产,因此,在年初的时候,资产配置的调整主要是从固定类转移到权益类和现金资产。

从半年报上可以看到,上半年中国平安减少了固定收益类投资的配置,其在总投资资产的占比由年初的80.7%下降至6月末的74.7%,同期权益类投资的占比则由7.8%提高至9.6%。

在配置方面,权益类投资中基金和股票的比例各占50%。“权益性资产比例在10%左右将是中国平安较为合适的选择”中国平安总经理张子欣说。

陈德贤表示,对于下半年的投资市场,中国平安维持比较谨慎的看法,但对中长期市场仍然乐观。公司并不认为目前是积极扩张权益投资的时机,实际上目前的市场并不能完全看清楚。

在并购深发展之后,中国平安是否还有其他并购行为来扩张业务范围,这是市场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明确表示,暂时没有其他并购计划。他说,在今后10年到20年,平安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充分挖掘每个客户的价值并且提升利润贡献;二是不断增加客户的数量。入股深发展是中国平安的战略决策,中国平安将成为深发展的长期战略投资者,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协同效应是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如何投资保险股

从保险行业的基本面来看,券商分析师认为,下半年依然会保持稳健的增长。上半年,保险业通过调整保费结构,标准保费取得了较快的增长,受到债券收益率的反弹,新业务价值也因此受到提振。预计上半年新业务价值的增长在15%。下半年,保险公司核心业务仍会稳健增长,新业务价值的增速仍可保持上半年的幅度。

高盛认为,寿险企业目前正处于最佳时期,并预计中国平安的新业务价值将在2009、2010年增长27%、24%,而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的增幅将为19%、8%。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似乎更乐观些,报告预计,2009年中国平安寿险保费收入有望继续保持较为可观的增长。同时,在投资环境继续改善、利差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预计全年中国平安的内需价值和新业务价值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年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可望达到35%左右。去年同期大幅于损带来的低基数效应和今年投资收益水平明显提升将使中国平安有望在2009年下半年继续实现业绩的有效改善。分析师将中国平安2009年每股净利润下,调2%至1.39元,2010年每股净利润上调7.2%至1.8元。根据价值估值,中国平安A股每股合理估值为73.89元,中金维持“推荐”的投资评级。

海通证券认为,中国平安最保守估值为55元,目前股价具备良好安全边际,但保险股股价弹性大且反映大舷的变动,如果近期中国平安股价跌破50元,强烈建议买入。

海通证券认为,中国人寿估值水平在3家上市保险公司中仍是最高,且新业务价值增速也慢于主要竞争对手,但考虑到公司中报业绩较好、净资产增速可能快于同业、投资浮盈储备最多、今年以来涨幅显著低于平安和太保等因素,中国人寿可能存在补涨机会。而中国太保在保守和正常两种情形下的公司估值分别为25.01元和31.8元,给予“谨慎推荐”评级。

东北证券对中国人寿在正常和乐观这种情形下的估值分别为20.8元和29.15元,维持“中性”投资评级。

第7篇

【关键词】电话销售;人身保险;发展瓶颈;发展策略

目前,中国人身保险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市场竞争主体日趋增多,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中资公司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但外资公司发展迅速,中资公司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挑战。部分国内寿险公司开始积极尝试开发网络、电话、直邮等多种销售渠道,通过进一步细分市场和优化服务,深度挖掘高端客户市场,以带给高端客户全新的保险消费体验,针对特定市场开展特定业务以突破发展瓶颈。通信行业的迅速发展为“电话营销”这种营销方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经济的发展使居民的收入增加,也提高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人们普遍高涨的消费热情推动下中国的电信通讯行业迅速发展。电话营销作为一种点对点、非会面的远程销售方式,在国外已经有着成熟的管理经验,具有相对规范的流程和应用技术,具备核保简易、产品简单、划账方便等优点,近几年来,这种低成本的销售方式已逐步成为了国内新业务渠道的主要营销手段之一。

一、电话销售的含义

电话销售(Telesales)也称电话营销(Telemarketing),即指通过使用电话、传真等通信技术,来实现有计划、有组织、并且高效率地扩大顾客群、提高顾客满意度、维护顾客等市场行为的手法。电话营销一般包括确定目标客户、销售准备、开场白、争取客户信任、切入正题和强调自身价值等几个步骤。

人身保险公司的电话销售是在传统电话服务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型业务营销模式,是以电话为主要沟通手段,借助网络、传真、短信、邮寄递送等辅助方式,通过保险公司专用电话营销号码,以保险公司名义与客户直接联系,并运用公司自动化信息管理技术和专业化运行平台,完成保险产品的推介、咨询、报价以及保单条件确认等主要营销过程的业务。

自2003年以来,国内部分保险公司陆续成立了电话销售中心,其中运作较好的主要是中美大都会、招商信诺、中英人寿等外资公司,而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保险等大型中资保险公司则起步较晚。

二、电话销售渠道面临的发展瓶颈

1、通过电话陌拜方式销售,影响销售效果

电话销售虽然具备方便灵活、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小等优点,但同时也明显的受到销售方式自身的制约:一是向客户传递信息的时间和地点不易把握,一旦影响客户的生活或工作秩序,就会引起客户的反感,销售动作将无法继续;二是对于绝大多数客户来说,对保险的需求并非刚性需求,很少具有主动购买动机,要通过销售人员的介绍促成购买,就要求建立足够的信任,而通过简单的一次电话沟通就要建立这种信任是非常困难的,据了解,电话销售行业的促成率通常只有2%左右;三是保险产品本身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金融产品,保险合同涉及很多的责任和权益条款,即使在面对面的传统模式下也要仔细说明才能够解释清楚,而通过电话方式仅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解释起复杂的条款责任来是非常困难的。

2、电话销售中心建设成本投入较大

目前电话销售渠道的建立主要包括自建和外包两种模式。采取外包模式,可以借助外包公司现有的座席设备,成熟的管理经验和人员,减少初期建设成本的投入,但公司对渠道的各方面掌控能力也相对较弱,客户信息资料等核心数据泄露风险较高,因此,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大多数保险公司采用自建模式。由于自建模式需要在前期进行一定规模的场地、软硬件设备、数据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集中投入,且要完成配套的管理制度办法、信息系统、人员培训等设计工作,因此采用自建电话销售中心模式的初期成本较高,使保险公司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和决策风险。

3、所售产品相对简单,责任单一

受到电话销售渠道自身特点限制,适合电话销售的产品必须简单易懂,往往是责任简单的标准化险种,且保额也不宜过高,以便客户可以快速的理解产品并做出决定,也有利于保险公司控制承保风险。因此,电话渠道销售的产品类型比较单一,很难通过电话销售渠道实现对客户的全面保障,对潜在客户的保险需求开发不够彻底。

4、电话销售渠道存在法律和道德风险

随着个人隐私观念的普及及隐私法的出台,电话销售渠道的销售方式也将受到影响。目前社会上私自售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十分猖獗,客户对此深恶痛绝,相关部门也在针对此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法规,规范电话销售的呼出行为,限制呼出次数、时段等,为电话销售渠道的发展方向带来不确定因素,限定了其发展边界。

三、电话销售渠道的未来发展策略

针对人身保险行业电话销售渠道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未来电话销售业务的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定位,加强销售针对性

客户信息数据是开展寿险电话销售的最重要基础,客户信息数据的质量是影响电话销售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因此寿险公司应首先从数据来源和数据应用方面把好关,做好营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明确电话对象,有效的进行数据筛选和动态管理。

2、选拔和培养高素质销售人员

从招聘和培训两方面入手,选择业务能力匹配、理解和沟通能力强的人员组队,并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做好心理辅导和情绪管理,打造一支专业优秀的电话营销团队。

3、开发差异化的产品和增值服务

目前电话销售的产品种类有限、容易复制,可能导致保险公司之间单纯的产品竞争,对电话营销渠道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在产品同质化、销售技巧也趋同的市场下,加强开发差异性的产品,设计增值服务将成为寿险公司电话销售渠道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4、加强电话销售中心精细化管理

目前,部分中资保险公司电话销售中心起步晚、经验不足,管理比较粗放,缺乏规范,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的精细化,做好培训、质检、现场管理、绩效考核等基础工作,完善KPI体系,做好职场秩序的管理,防止客户资料外泄。

5、整合开发优质客户资源

保险公司的客户资源主要来自于自有老客户数据和外购数据两部分,其开发潜力和数据质量都比较有限,进一步加强与银行等具有优质客户信息数据的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客户资源,将有利于提高销售效率。

6、提高依法合规性

随着电话销售渠道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身保险行业的电话销售业务若想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不断规范自身展业行为,确保客户利益不受侵害,共同维护电话销售模式的行业形象。

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话用户数量持续增加,同时,人们的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必将给人身保险业务的电话销售渠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其在市场上的渠道地位也将逐步提升。

第8篇

关注投保人核心需求

在近15年的发展中,中宏保险始终关注国内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国内行业领先的保险产品,如率先推出首款分红险产品,专门为中国女性设计的保险产品,着重宝宝成长周全呵护的多款宝宝经典产品,首款全家保产品,首款免核保自动递增保额产品,首款以满足家庭养老需求为核心的年金产品,首款家庭型失能补偿保险计划等。

姚兵介绍,随着国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日趋兴旺,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人寿保险是一项以人为本的事业,中宏保险一直积极关注消费者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保险需求,并依托外方母公司宏利金融在保险行业的百年经验,在人身风险和健康保障、子女教育、养老规划等领域不断创新,着力提供稳健可靠、具有远见的保险产品。

“我们始终认为,就家庭和个人而言,对人生三大阶段(抚育期、奋斗期和养老期)的四大核心需求(身故保障、子女教育和养老储备、收入中断、残废/疾病)进行完善规划的过程中,保险产品将凭借风险保障和长期规划功能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中宏一直致力于产品创新,但也始终围绕着保障为核心来开发产品,坚持为投保人创造真正价值。”姚兵说。

注重投保人的购买体验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消费者的不断成熟,投保人对保险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保险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品牌信誉,还是服务质量,都将成为公司的重要竞争力,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选择。中宏希望提供给投保人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包含在产品背后的优质服务,完善的财务建议。

如何实现为投保人提供更加优越的购买体验?姚兵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把单一的产品营销提升为以投保人需求和体验为核心的一些体会。“我们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培训员工,如何在投保人的购买体验里拿到100分,以培养出非常忠诚的客户,而客户的口碑会变成保险公司最大的品牌来源。所以,品牌服务是我们一直倡导的。”

事实确实如此,在最近新产品“金彩人生”的设计过程中,中宏在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着重于为投保人投保后可能变化的理财需求提供额外的选择权,通过现金利益选择权的创新设计,帮助投保人实现寿险产品核心功能重点(风险保障与稳健理财)的灵活转换,同时更多地关注投保人对子女教育和成长金储备、自身补充养老规划的需求。

创造投保人和企业双赢

第9篇

[关键词]广东省 财产保险市场 现状 政策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广东财产保险市场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利润普遍提升,发展活力逐渐显现;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市场秩序明显好转,保险的社会地位持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但是,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财险市场相比,广东财险市场发展均显滞后,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为广东财险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效发挥财产保险的保障和社会管理能力,更好服务于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于幸福广东建设,是广东财产保险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广东财产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1.业务持续增长

财产保险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繁荣程度息息相关的行业。从图1中可以看出,广东省保费收入的增速与GDP的增速之间表现出了较强的相关性。在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之下,广东财险市场近年来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05至2009年间,广东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由118.13亿元增长到239.33亿元,四年内翻了一番 、 ,年均增速达19.30%,2008年,保费收入的增速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放缓降至7.97%,2009年又增至14.87%。初步估算,2010年全省财险保费增速不低于25%,随着经济的复苏,广东财险市场规模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并有加速扩张的趋势。

2.险种结构变化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5-2009年,广东车险保费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财险市场的整体增速,结合车险的占比情况不难得出,车险业务是全省保费收入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同时,非车险中的农业保险和信用保险的年均增速也达到了62.46%和28.40%,但因基数不大,总量偏低,在财产险中的占比不高,只有0.43%和1.97%。

3.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覆盖面不断扩大

(1)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转移服务。过去的5年当中,广东财产保险业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的经济建设,为广州汽车制造业、茂名和惠州石化产业、东莞和惠州的电子制造业等多个省内重点项目提供了保险保障等。截至2010年初,广东财产保险业为基础建设项目提供风险保障近8万亿元,为出口企业承担120亿美元风险保额。(2)发挥保险作用,有力保障三农发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房保险,截至2010年末,广东省农房统保覆盖率达90.4%,同时,能繁母猪、水稻试点、森林等农险险种的试点和推进工作也在有序的展开。(3)服务保障民生能力有所提升。广东省社保医疗补充保险已覆盖佛山、惠州、阳江等9个地市,为城镇居民提供医疗补充保障。同时,围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湛江模式”是将商业保险机制引入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一个新的尝试,对完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积极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热带风暴频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广东财产保险业在面对巨灾时,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认真履行保险合同责任,为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2008年的冰雪灾害中,广东保险业累积支付赔款1.29亿元。

4.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

2006年以来,广东财险业的风险控制水平有效提升,市场环境得以改善。一系列监管制度及措施的出台,如实施见费出单制度,手续费据实列支制度,批退全额转账制度,车险赔款支付全额转账制度等,为行业的风险防范水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有效的促进了险企盈利能力的提升。截止2009年,广东整个财产保险行业应收保费率为3.4%,远低于8%的警戒线,业务及管理费用率降幅明显,2009年降至20.8%,费用率得到有效控制。

三、广东省财产保险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广东省财产保险行业在取得了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几个较为突出的矛盾,制约着市场健康的发展。

1.保险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1)市场供给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全国财险市场保费收入领先的省份,我省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保费规模上。从表2来看,2005年广东省保险密度141.22元,全国排名第9位。保险深度0.60%,全国排名第19位。2009年保险密度273.62元,排名下降了两位,降至第11名,保险密度升至0.78%,全国第13位。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在全国排名居中,折射出广东省的财产保险市场目前的发展程度仍然不高,与其全国领先的经济地位明显不符。

从保险供给的角度来看,广东省保险市场创新能力缺乏,适销险种少,保险有效供给不足。保险供给是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保险市场可能提供给全社会的保险商品数量。一方面广东省占据市场较大份额的公司都是分公司建制,缺乏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直接销售由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导致产品适应能力差,不能很好满足地方的需要。另一方面供给主体的内部经营机制不能适应财险发展的需要,主体本身的潜在能量尚未完全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财产保险市场目前仍以粗放竞争、价格竞争为主,费用率上升压力较大,违规风险大。

(2)大灾赔付比例明显偏低。广东自然灾害频繁,但保险赔付比例一直不高。以2008年南方雪灾为例,全部经济损失达1500亿元,保险业赔付迅速,有效支持了恢复重建工作,但此次灾害中,总体保险业赔付仅占经济损失的3%,保险赔付率严重偏低。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往往达到了30%以上。巨灾赔付水平低,反映了当前广东省在面对巨灾时,保险机制仍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如何将商业保险机制有效的融入巨灾风险管理是广东、更是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服务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市场主体在保险产品的设计、营销、保险理赔过程中,重承保、轻理赔,未能很好地体现保险的经济保障的功能。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链脱节现象严重。对保险咨询、风险评估、保险方案设计、承保后的风险防范和管理、保险条件优化和保险补偿在内的全程服务全面滞后,造成业务脱节,失去市场,降低竞争能力。三是服务整体水平及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部门设置、保险产品、服务手段等内容大同小异,核心竞争力不强。

2.险种结构矛盾

从近5年的各险种的发展情况来看,广东省险种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车险保费收入占比重过高,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2009年间,广东省车险保险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之比,从63.30%上升至73.04%。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如美国2007、2008年的车险在财产险业务中的占比都在38%左右,而家财险和劳工保险合计占比在20%以上;日本近年来车险在财产保险中占比在55%左右。目前,广东省财险公司的险种结构以机动车辆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占主导地位,2009年二者保费收入占全省保费收入的82.27%。车险占比相对偏高。

二是非车险发展缓慢,效益低。责任险有效需求不足,发展速度缓慢,2009年,责任险保费收入占我省财产保险收入的3.34%,与发达国家17%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偏低;企财险和工程险目前表现为市场费率低,风险高,盈利水平普遍不高;农险方面,广东农村点多面广,地处偏僻,业务成本较高,加之保费收入偏低,受灾频繁,市场各主体在开展农业保险时缺乏积极性。总体来说,非车险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广东省财险业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车险在财险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各市场主体将业务发展的重心放在了车险上,对非车险的重视和投入明显不足。二是非车险方面,社会保险意识不强,保证市场有效益发展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仍不完善,非车险整体发展动力不足。

3.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省的经济总量高,但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财险市场也表现出极强的不平衡性。从珠三角和非珠三角区域的保费收入看,2005年,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9660.22亿,2152.95万元,珠三角地区保费收入占全省保费收入的81.78%,这一比值在2005-2009年间,在82%左右波动,2008年最高时达到了82.44%。市场发展不平衡,在客观上加大了各市场主体统筹业务发展的难度和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除了人保财险以外,其他市场主体,包括平安、太平洋在内,都将非均衡发展作为其在广东省区域发展的指导思路。

四、广东省财产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未来的几年内,广东省将以建设幸福广东为契机,适当调低GDP增长预期,把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等方面。从经济环境看,《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将使广东的社会总消费和投资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行业监管看,监管视角逐渐从微观监管转向宏观审慎监管,监管重心从经营性风险向系统性风险转换。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市场将更趋规范,经营理念逐步转变,注重效益特别是承保效益将成为市场主体的共识。总体而言,未来几年内,广东财险市场的发展仍是机遇多于挑战。发展环境不断好转的趋势不会变,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不会变,盈利水平提高的趋势不会变。

在新的形势下,广东省财产保险业应积极把握适应新的环境,推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提高发展水平,提高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管理能力。

1.创造良好环境,强化政策落地。一方面应继续改善财产保险行业的硬环境,促进保险相关法律的制订和完善,从政策和财政方面为财产保险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应继续改善财产保险行业的软环境,积极加大宣传,提高社会保险意识,全力提升财险行业地位。同时,进一步完善引导财险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着力出台和制订有效促进市场科学发展的政策合力的监管措施。

2.支持经济建设,增强保障能力。广东财产保险业应以广东“双转移”战略与《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重点关注专项规划的实施,努力推进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领域、新兴技术的保险险种的设计与研发,积极争取政策和财政方面的支持,不断扩大财产保险的服务领域,提高保障水平,切实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3.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品质。首先,广东省财产保险业要切实加强服务能力建设,以文化建设为引导,制度建设为保障,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建立覆盖各种环境、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保险服务体系,实现由单纯卖产品向为用户提供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服务的转变。其次,发挥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为用户提供保险责任以外的附加服务。再次,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模式,如欧美一些大型保险公司有自己的急救医院、康复中心,客户可以在那里享受优惠的服务,投保数额大的客户还可享受免费疗养。广东财险业要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来主动适应当前保险消费市场内涵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

4.促进险种均衡,实现全面有效益发展。大力促进较有潜力的非车险险种发展,改善广东财险险种不均衡的状况。责任保险是一个对法律环境依赖性较大的险种。一方面要求有相对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责任险的发展,一是要发挥保险监管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强同有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二是通过开展各类责任保险试点,积极提升公众的保险意识。三是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对责任险的倾斜,重视对责任保险的开发和创新,优化制订选择销售策略。在农业保险方面,一是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激发市场主体开展农险业务的积极性,增强对农业的保障力度。二是保险公司应注重农业保险的治理,在农业保险方面把握好政府政策与商业之道间的平衡与分配,处理好公司品牌形象与公司效益间的关系。

5.积极争取和探索巨灾保险模式,扩展保险补偿功能的广度和深度。瑞士再担保2009年的关于巨灾的标准是,只要满足保险理赔4260万美元、总体经济损失8520万美元、死亡或失踪20人、受伤50人等其中一项,即列入巨灾的范畴。依照这一标准划分,我省属于巨灾多发的地区。当前保监会正连同各有关部委,加紧推进巨灾保险实施机制的调研工作,一些落地的方案也会于近期推出。广东应发挥对巨灾经验丰富的优势,有条件的争取和探索巨灾保险模式,更有效的发挥保险经济补偿功能,为本地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保险年鉴》2006-2010年,中国保险年鉴社

第10篇

(一)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获得更深层次发展的主要渠道

保险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金融与经济发展大融合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保险这一主体的盈利空间,在另一方面还发挥着资金融通,提高投资效率等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底,瑞士再保险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新兴市场的商业险保费每年以14%的比例上升,是发达市场的2-3倍。与此同时,中国商业险保费以32%的比例呈直线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保险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两者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倘若站在保险行业的角度来看,衡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保险业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参考依据是: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国实际后发现,我国2008年-2014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从629.12元上升至1323.13元,增长近乎两倍;保险深度也由2.43%上升至3.75%,从中也就不难发现,保险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而社会各阶层民众接受和运用商业保险的程度也不断提高。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社会保险市场存在的空白不能简单依靠国家和政府予以填补,相反需要商业保险的加入,无疑为各个商业保险公司获得更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商业保险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基于此种背景下,商业保险要想在同行业中获得更大竞争优势,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投资回报和服务质量外,还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准确预测市场的扩容方向,明确市场定位,进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养老体系的构建,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民众。个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养老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从传统的养儿防老逐渐向投资防老的转变,所透露出来的种种都反映了人民更多的关注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财产分配。加上商业保险个性化一直是社会各阶层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提高自己养老的隐形替代率水平。与此同时,个人商业保险也是建立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并没有违背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原则,当然也需要商业保险自身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发展计划,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开发新产品,用市场运营效果验证商业保险的竞争力,因而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具有必要性。

(二)个人养老的选择

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养老保险在原有基础之上都有了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但是从社会保险的性质和运作方式来看,其不能够有效解决新形势下每个人的社会养老问题。与此同时,基于现收现付的社保体系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存在的“空账”问题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早在2013年7月,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就明确指出:“城镇养老保险个人记账金额在2012年底为2.9万亿,其中实账部分仅为其十分之一,“空账”高达2万亿。从中也就不难看出。“空账”金额巨大,从某种意义上也就透露出“裸老”人口的养老问题还存在或者潜在着巨大风险,因而新形势下为孤寡老人或者是失去劳动能力的部分人群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保障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形势下和谐稳定社会建设是一项科学化、系统性强的工程,并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相反其需要长期努力和探索。站在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其不仅整合了各方面因素,其还为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提供了内在动力,而保险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甚至可以说其实社会民生的“必需品”,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的助推器和剂。从中也就不难发现,缓解我国矛盾需要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两者相互作用,因为养老保险解决了民众“共性化”需求,而商业保险则解决了民众“个性化”需求,两者都在养老产业链上扮演者着重要角色,基于此商业保险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在这个基础上与新农保、企业年金甚至于城镇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紧密联系起来,为更好更快促进我国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商业保险的高效率运行有助于降低空账率

众所周知,商业保险公司是市场的企业法人,其初衷和目的便是追求市场利润。同养老保险相比,不管是在组织形式或者是人员服务上都有着绝对优势。当然者都依赖于垂直经营的商业保险公司组织模式和直接性的全国统筹管理,为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保险公司能够依据市场变化调整发展计划,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对各个地区的保险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再者,商业保险能够充分利用自身存在优势,例如:服务网点、人员服务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收集相关养老信息,结合精算技术能够准确计算出不同种类的保费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出新产品,满足民众高层次要求。从另一方面来说,养老保险出现的“空账”效应会“倒逼”商业保险,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和运营当中,唯有如此其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商业保险公司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管理,在这个基础之上成立商业养老保险基金,而此类基金运作应当交由专业人士进行监管和执行,为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创造一个有利环境。从养老保险所特有的社会功能考虑,稳定、风险小是养老基本首要考虑的因素,自然而然的债券成为投资的首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幻多端,很难保证养老保险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养老作用,而商业保险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为社会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加上各保险公司的积极参与,不断推出新养老险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足了民众高层次要求,延伸了社会成员可选择的途径,为商业保险更好的参与到养老保险中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形势下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的发展建议

(一)依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计划,确保养老金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新形势下要想根本性解决或者缓解社会养老问题,推动养老金体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建立健全养老金制度具有紧迫性和有利性。紧迫性表现在我国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率上升至50%以上,换一种方式来说,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割断了传统社会保护网络和土地之间存在的关系,因而加快养老金制度改革具有紧迫性。有利性表现在,我国有一部分城市人口呈现出幸福指数不高的特点,当然这也给予国家和政府逐渐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预留出一部分时间,但是这个时间是相对短暂的。在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发现,截至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上升至65%,倘若纯粹依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将难以支撑其养老机制的可持续运作。新形势下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直接关乎到中国千千万万民众的切实利益,而这也是其受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涉及到政府、企业、保险公司等,这也就需要相关部门充分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革计划,进而为商业保险获得政策支持创造条件。

(二)保险业应加强研究,提高参与效率

第11篇

一、网络营销优势

1、成本优势。保险公司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将会降低其各方面的成本。网络保险的实施使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理赔、客户服务等经营业务均可在线完成,人力、场地、信息费用大大节省。同时,利用网络保险公司可以在培训员工、公司内部信息等诸多方面节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美国一份权威研究报告表明“:网络将会导致整个保险人均边际成本降低60%以上,特别是在销售和客户服务领域成本更会大幅降低。成本的降低加上便利化和客户化的服务将促使顾客以电子方式购买保单。”

2、服务优势。网上保险服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沟通无界限,客户和保险公司可以全天候24小时交易。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保险公司可以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保险服务。通过网络的交互功能,客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到保险公司背景、其所提供的保险产品的内容及费率表等几乎所有信息。客户还可通过比较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报价,选择一个最适合的产品。客户还可以任何时候提出索赔申请。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客户进行双向交流,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为客户设计保单等。

3、速度优势。通过网络可以大量、快速地传递和集中信息,使出现集中处理理赔等保险专业服务职能的机构成为可能。通过软件进行标准化处理,大大地提高了交易速度。由于投保、承保、保险费的支付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因而大大加快了交易的进程,网络的应用使保险行业的整体运行提速。

4、扩大知名度。网络有利于保险公司扩大企业知名度,增强综合竞争力。保险网络营销模式可以借助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方式,更好地宣传保险产品,除了可以进行产品介绍,信息查询等内容外,还可以通过网站向公众最新消息及保险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让公众参与其中,既可以达到宣传保险公司自身的目的,更方便统计其相关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决策。

二、树立网络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其实网络营销的优势还有很多,网络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考虑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与客户特点,保险公司应该树立自己的网络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1、开发多样化商品。树立网络品牌,开发多样化产品。保险网络营销扩大了销售的群体,于此相应的保险公司的竞争自然演变成为服务的竞争和产品多样化的竞争。保险网络营销多年来一直受网络销售产品单一的困扰,各家公司销售的几乎都是简易的健康险、意外伤害险等,产品单一,区别不大,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要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深入调查顾客的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打造个性化产品。同时,保险企业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创建自己的网络品牌,让客户信赖,同时可以提供包括投资理财等全套理财服务。

2、加大网上投保安全稳定性宣传。网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便捷的服务的同时,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信任和道德提出了挑战,尤其是网上交易。保险业要实现平等互惠的网络营销,就必须完善自身环境,仅靠行业自律难以维持保险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对于网上理赔,网络欺诈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能有效保证买卖双方的权力和利益。同时培养高素质员工,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相信随着网络安全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于网上投保的认可度会逐渐增强。

第12篇

进入21世纪,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信息通讯技术(ICT)的冲击,但其影响是深远的。由于ICT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变小了,公司竞争距离更近了,转型、升级、换代加快了,经营周期更短了,破产风险也更大了。许多公司早已主动地迎接资讯时代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IT)强化竞争力,并不同程度地增加了IT的投入。

CFO介入IT投资

IT投资是一柄双刃剑。20世纪末,由于IT的作用被夸大,公司开始对IT技术进行无节制投入,许多公司的IT投入大大超出预算。据美国商务部统计,1999年美国在IT设备和软件上的投入占整个资本支出的46%。并非所有的IT投入都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大量的IT投资侵蚀了股东价值。IT投入的扩张,导致一些大型上市公司的季度报告出现亏损。投资者意识到必须对这一趋势进行遏制,于是董事会赋予CFO对IT投入的决策权:在何种项目投资?投入多少资金?

公司的管理层也意识到,公司是否为股东创造价值决定了管理层的价值,而为股东创造价值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好的战略和好的执行。既然CFO更容易从战略层面理解如何投入、运用和管理IT技术,为何不给CFO更多的职权?自此CFO便与IT战略密不可分了。CFO Research Service对288名CFO的问卷调查显示,36%的CFO负责了公司的IT投资,而向CEO汇报的比例居次席(占31%)。在许多公司,CFO们已从被动地参与IT事务,转向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主导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微软公司的CFO约翰・科诺(John.Connors)认为,每一项IT投入都必须为公司带来价值。在微软,IT投入要获得预算,必须至少满足下列三项标准之一:

1. 是否有助于提高微软创造收入的能力?

2. 否有助于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3. 是否会节约经营成本?

虽然传统上CFO在IT投资战略中的作用未受重视,CFO们也未重视公司的IT战略,但由于公司对IT投资视角的改变,CFO逐渐成为公司IT战略中的重要成员,在有些公司甚至成为领头羊。

IT投资的新视角

作为新经济的标志,IT产业在拉动了全球一个周期的经济增长后渐显疲态。公司对IT投资更为审慎和理性。与早期粗放式的投入不同,公司IT投资的理念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上,多数公司将IT的投入视为一项支出,更为普遍的是作为沉落成本;在公司预算中自然是作为资本支出预算,IT部门也是作为成本中心管理。现在,大公司的CFO逐渐意识到将IT部门视为价值中心更为合理。许多公司尽管仍然将其视为成本中心,但他们已意识到了IT对收入和盈利增长的重要性,正在往价值中心过渡,或在整个公司以一个大的价值概念来考察IT的投入。IT投资作为价值中心的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公司所接受。

1.IT投入是产生增量收入的途径

由于通过网上销售产品更便于接近新客户,在网上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成本更低,网上销售更易于产生规模效应等原因,网络销售是产生增量收入的好途径。许多公司意识到了IT投入产生增量收入的潜能,CFO Research Service对CFO的问卷调查显示,49%的反馈者认为IT投入对公司的业务增长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的公司从电子商务中受益,如戴尔公司、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等主要的业务增长均来源于网上销售。

也有一些传统公司通过直接收购电子商务公司达到其增加营业收入的目的。如旅游服务巨头美国胜腾集团(Cendant TDS)继以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二大旅游网站奥必茨(Orbitz)后,又出资2.1亿英镑购买了网上旅游公司电子订票公司(Ebookers)。随后,胜腾集团借助IBM开发了SOA,系统地整合多个旅游网站的功能。2004年8月,胜腾集团透过胜腾TDS中国控股公司入股中青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IT投入是有效的竞争武器

许多公司IT投入的动机在于创造更优于竞争对手的系统。IT系统可以创造更优的销售和服务环境。如约更生公司(Earle M. Jorgensen Co., 年销售10亿美元以上的金属贸易公司)的CFO威廉・强生(Walliam Johnson)认为,他们公司具有其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系统,他们公司的系统可以让顾客在网上跟踪其订单,并确保其货品得到及时供应。更好的IT系统还有利于公司的行动速度,便于更快地接近顾客,更快地上市新产品; 恰当的IT投入从长远看可以节约经营成本,这有助于公司在成本上领先。

由于IT平台影响了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为避免在竞争中居于劣势,公司竞相改善信息基础设施。以保险行业为例,在太平洋保险于2001年开通“网神”后,平安保险推出“PA18新概念”,泰康保险也建立了“泰康在线”的电子商务平台,中国人保则推出了网上专用的第二代e系列保险产品。随着外资保险公司涌入中国,国内的保险公司还将进一步增加IT的投入以增强竞争力。《保险行业IT和网络硬件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保险企业的硬件投入增长率达到11.3%,2005年和2006年的预计增长率将达到11.4%和14.0%。

3.IT投入利于客户管理及顾客服务

CFO Research Service对CFO的调查表明,大多数CFO(超过80%的反馈者)认为提高客户服务的能力是未来IT投资的重要或关键动因,而且这一观点不受公司大小、地域或行业的限制。美国公司和欧洲公司一样憧憬IT投入增加服务效率的前景。咨询公司、银行、交通运输、汽车制造商、石化公司、计算机生产商、保健等行业尤其注重通过IT投入提升服务能力。

一些公司开始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其数据库包含了各类顾客的信息,可对其进行深度分析,寻找增加收入和利润的契机,并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还有一些公司则通过集成的信息检索顾客的需求。如Staples(美国的一家办公用品零售商)在其信息库内将其顾客分为三类:店内顾客、网上顾客和长期顾客。这样,大大节约了选货发货和货架整理的时间。一些航空公司、银行则开始按公司的价值对顾客进行分类,以对不同类型顾客推出不同层次的服务。尽管手机、互动数字电视在顾客服务领域的份额不断增长,多数公司还是通过英特网提升服务质量。

上述三个因素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提高服务质量既有助于增加收入,也有助于增强公司的竞争力,而增加收入本身就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决策支持系统

市场瞬息万变,决策者们发现留给他们的决策时间越来越短了。这对信息的提供提出了更高要求:适时而且精确。过时的信息或者错误的信息往往使公司蒙受惨痛损失,从而更新公司的IT设施,以提供当前的经营信息推动迅速有效的决策,成为公司IT投入的重要出发点之一。根据CFO Research Service的调查,67%的反馈者认为动态的、适时的分析工具和数据供给比公司预算或计划还要重要得多。

大公司比小公司更依赖于适时的经营数据。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公司的决策影响更大,因而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依赖更高;二是大公司经营覆盖面广或市场跨度大,数据更不易采集,因而更依赖于IT基础设施提高信息生成的效率;三是大公司往往备受公众关注,或需进行及时的信息披露。尤其是在公司基本面出现变化的时候,需要及时披露或准备应对媒体、投资者或财务分析师的质询。

公司所有的经营信息最终均转化为财务信息,关键信息的汇集使CFO成为公司信息的中枢,也成为决策支持的主要责任人。CEO们对CFO寄予厚望,Morgan & Banks 与CFO Asia让亚洲600位不同领域的CEO对14项不同的财务功能进行重要性排序,95.7%的CEO将决策支持排在首位,但只有48.9%的CEO对公司所提供的决策支持表示满意。

CFO显然感受到了决策支持的压力。The Conference Board于1997年对300名CFO进行了调查,过去三年34%的CFO将决策支持作为优先拓展的功能,而未来三年则有74%的CFO将把提高决策支持水平作为首要任务。安永于2002年研究了CFO的转型,其研究结果表明,未来的财务领域将发生如下变化:

1.用在账务处理上的时间将从平均占财务人员时间的39%下降到27%,更多的时间将用于提供决策支持。

2.公司财务部门预测未来经营业绩的能力大大提高:预算和预测将主要基于在线操作,动态(滚动)预算和预测不再成为难题。

3.公司的账务处理程序将完全标准化,共享服务中心运用普遍,外包部分的比例将大大超出现在。

4.财务信息系统将主要基于ERP系统,并基本上与公司的其他信息系统整合在一起。

市值超过270亿美元的SA电信(西班牙电信公司)在CFO的领导下开发了适时的数据平台。该公司CFO表示,我们都感受到了经营毛利的压力,增加经营毛利并提高经营效率的唯一方法是挖掘适时数据信息平台。通过适时的分析模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地区每个经营单元的资本成本。这样我们能适时地更新资本成本曲线,并能准确地把握各经营单元的风险和回报。

IT投资的业绩计量

与公司的其他经营环节一样,IT投资必须纳入公司的价值链,对其建立恰当的业绩计量体系,并与激励机制相联系。无法计量便无法管理,更优的管理源于更优的业绩计量。如果没有计量IT投资的产出,便很难对其做出评判,也无法合理地控制IT投资的预算。

公司IT投资的计量体系须与公司的战略相一致。进行IT投资之前,必须先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然后分析公司的经营架构和经营特色,在此基础上制定与公司经营目标相符的IT投资战略,并据以优选投资方案。在既定的IT战略下,建立与其相吻合的业绩计量指标。有时一项庞大的IT投资须分步进行,在每一个执行阶段必须有分阶段指标来考核。

计量IT投资业绩的指标可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是一些定性与定量指标的结合,如客户同时在线操作的容量、客户数据库储量、形成某一特定财务报告的时间、顾客满意度、决策层对决策支持的满意度等等。衡量IT投资的财务指标很多,最常用的是投资收益率(ROI)和投资回收期。根据CFO Research Service的调查,64%的CFO采用了ROI,63%的CFO采用了投资回收期法,也有部分CFO用到内含报酬率(IRR)(占42%)和经济增加值(EVA)(占35%);86%的反馈者表示至少采用了一种财务计量手段,而14%的反馈者表示没有对其IT投资进行业绩计量,其中对IT投资进行业绩计量的欧洲公司比美国公司要少一些。

IT投资对CFO能力的挑战

无论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IT投资的价值,还是以业绩计量指标衡量IT方案实施的绩效,或是建立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决策支持系统,都要求CFO在系统变革过程中承担重任。而CEO们的希望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领域,他们甚至渴求CFO能帮助建立各个领域的最佳流程。

要胜任这一职责,单单具备财务和经营知识是不够的,CFO们必须不断地充实IT知识,以建立评价IT战略的框架,并有效地实施IT战略。未来学家詹姆斯・坎顿(James Canton)认为,21世纪的CFO应该比前十年的CIO更懂得信息技术。这一点亦为RHI的研究所证实,RHI对1400名CFO进行了问卷调查,40%的CFO认为他们将在IT领域投入更多的时间。

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逐步意识到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对166家公司进行了访谈,许多企业如招商银行、福耀玻璃、宝钢集团、上海汽车等建立了集成的信息系统,并支持了公司多年的营业收入增长;而更多的公司正准备或正在建立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在公司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财务负责人起了重要作用。如上海广电集团在开发公司信息系统时,财务负责人召集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讨论公司的IT战略,确定先财务集成、分步实施的方案,并结合公司的特点制定招标方案向系统开发商进行招标。

多数中国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仍然很落后。多年以来,企业都习惯于在原有系统中一点一滴地增加新系统,现有系统形成于日积月累,是新旧解决方案的大杂烩。许多公司的信息系统不过是功能不同的小系统的简单累加,各子系统在功能上还是孤立的。不同工厂及部门有各自独立的数据库,从而难以建立共享的软件解决方案,同样也没有与供应商和客户进行系统链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严重限制公司竞争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