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 数学课堂 教学改革 问题反思
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分析能力,数学逻辑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效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方式个性,是对数学教学的革新,是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占主体地位的根本。因此,如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何种问题,怎样规避和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下文中笔者通过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反思。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初中课程标准中的一项。伴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初中教育体系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初中数学课堂的改革一定要符合课改的总的标准,一定要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上,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个性学习,把数学学习朝学生的兴趣爱好方向推进。所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首先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改革。
在我国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往往都是按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但是随着初中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知识体系越来越庞杂,当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应当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对初中生传授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这一过程中的引导功能和组织功能。将学生放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挖掘和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已基本上按照课程改革标准进行执行,也改正了以往的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都能够积极地学习课改的精神,能够基本按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
就其本质而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课堂进行教学的方式方法改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学习数学知识的,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实施“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创新性,禁锢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还是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探究性数学学习。当下我国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都利用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结合了全新数学信息,为学生带来了创新性的数学教学课堂,也创设了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情景,做到了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
在当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都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开始在加强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数学学习以及合作式数学学习。这样的现状有效促进了初中生数学学习态度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的改变,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都有促进作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一)“满堂灌”换汤不换药
在当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某些初中数学教师混淆了提问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以及内容,设置的数学问题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设置的随意性也较大,没有进行合理的安排,忽略了数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讲解。这样的改革方式不仅没有进行改革,只是单纯地将“满堂灌”换汤不换药,使“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已,不能够通过数学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维,不能提高挖掘初中生数学能力的效果。
(二)忽视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数学课堂将数学知识当成了工具去进行教学,
忽视了数学思维的发展,缺乏对于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和发展过程的教学观念,进而导致数学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培养过程的缺乏,最终忽视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忽略备课笔记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教师用书》是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但绝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唯一参考。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备课笔记的重要性,盲目地将《初中数学教师用书》当作备课笔记使用,造成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脱离了教学实际,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忽略备课笔记,缺乏对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的专研,没有针对性的设计备课笔记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四)改革导致新的挑战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给数学课程教学提供了便利,提高了教学效率,让改革后的课堂开发起来,创新起来。但是这样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某些教师不能适应全新的课堂形式,缺乏课堂的掌控,导致课堂失去灵活性和教学性。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实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有其积极意义,也有其消极意义。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促进作用,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弊端。下面笔者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1.教师必须加强课改理论学习,认真钻研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教学素质。
2.引入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更新新的数学教学思维,摒弃传统陈腐僵化单一的教学思想。
树立现代英语教学观念,积极进行英语教学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终身学习英语知识,为学生树立楷模。
(四)优化师资配置结构 减轻教师负担
中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中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壮大。面对长期以来的英语教师负担过重,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吸收高学历、高水平的英语教师进入队伍,不断扩张师资队伍。优化教师配置结构,减轻教师的负担。根据英语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进行英语师资配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一个班级配置一名英语教师。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师资队伍一定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与课改体系保持一致,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和完善自我,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总之,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发挥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广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我国的中学英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才能符合课改标准。
参考文献:
[1] 代礼胜.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育实习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03).
[2] 王守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J].外语界,2010(05).
关键词:数学课堂;初中数学;教与学的思考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初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作为一线教育人员,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有关数学教学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来安排数学教学任务。针对现阶段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效果不理想现象,文章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具体分析怎样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生角度关于数学“学”的思考
1.教师需要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学生反思性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反思性学习。第一,在数学学习中,教师需要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记笔记、课后认真复习的工作,将学生引进自主学习的氛围中。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到对新课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保证学生上课紧跟教师的讲课进度,并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学习的重难点问题,提升数学学习效率。第二,通过反思引导学生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创造性反思。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几何证明题的时候,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在矩形ABCD中,E是AD的重点,EF和EC垂直相较AB于点F,连接FC。求问三角形AEF和三角形EFC是否相似?”在解答完成这道题目之后,反思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发现利用了中点的特性,结合延长重c所在线段的方法能够对证明三角形起到关键作用。同时,还复习了三角形的相似证明定理。
2.学生自己要结合自身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一,要积极主动钻研数学知识。每一名学生都需要结合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来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包括短期学习计划和长远性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数学学习。第二,学生要做到勤学好问。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都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做到不懂就问,不断激发和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升自己的数学知识水平。第三,学生要认真听讲,做好“错题本”。第四,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晚自习来独立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教师角度关于数学“教”的思考
1.教师要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在新课改的进行下,教师需要打破原有“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教师的数学教师可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实现情景式数学教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故事性数学教学,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初中人教版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情景的创设来将学生更好的带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课堂开始的时候教师创设情景“我们已经学习了26个英文字母,这些英文字母除了能组成英语单词外,你们知道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作用吗?”在提问之后,教师举出这样的生活情景例子“国庆长假期间,小明游玩了A城市与B城市,问这里面的字母A、B表示________。 ”通过这样学习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字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可通过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案例的结合来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实现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的结合。比如在学习了垂线段定理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呢体育教学例子,设计问题“体育课中的立定跳远,是怎样测量学生立定跳远的距离?”应用多媒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体育活动立定跳远的测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发现了垂线段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再比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和性质,教师可将勾股定理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建筑、装修知识结合,并延伸到身边的生活现象,提问学生能否应用勾股定理来判断教室四个墙角是否都是直角?通过这样的知识迁移在最大限度上提升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初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得到了有关人员的进一步关注。综合实践证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不是一时间完成的,需要教师和 学生在长时间的过程中进行摸索,具体要求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反思学习,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一、鼓励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的作用早已得到实践证明,这一点毋庸置疑。为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同时由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系统的数学思维,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课前学习,学生可以对即将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养成是很有裨益的,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拟定预习提纲,按步骤逐步预习,以免浪费时间和精力。提纲内容应包括:章节重点是什么;本节与之前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怎样的联系;要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等等。在老师指导下掌握预习提纲拟定的重点,根据提纲思路开展预习活动,并积极思考,逐步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然后,要求学生朗读预习内容,无论是数学理论公式还是定理法则,亦或是具体的例题解析,学生都要朗读出来。因为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易知道自己对哪些地方不理解,在脑海中对朗读内容留下一定印象,了解课堂学习的重点,听课更有针对性,这对锻炼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都有很大裨益。
最后,边预习边做笔记,也就是在学生阅读、思考过程中要习惯于做笔记,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的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养成的过程。
二、注重课上合作与交流
学生自学能力能否养成关键在于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开展的深度和效果,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拓展思维,借鉴同学的学习经验。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裁剪自己剪出平行四边形,小组合作、共同推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既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又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要想学好它,单纯地靠教师“教”是行不通的,还要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此教师就要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积极开展探究式、合作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讨论思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一个较为融洽、活跃的氛围下学习,这对学生形成一定自学能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三、督促学生课后练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练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无论在课上还是课后。因为在练习过程中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又可以复习所学知识点,所以教师要督促学生进行练习,具体就是进行解题练习。练习解题是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反思。
第一,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回顾类似题型的解题过程,考验一下整个解题过程是否合理、严谨,结果是否正确。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培养自学能力。
第二,在练习解题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习题的解题方法作一个反思,考验解题方法的便捷性、逻辑性和正确性。一般而言,数学题的解题思路极具多样性,我们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得到答案。而进行习题练习的目的就在于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充分发散思维,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完成指导学生怎样学习数学这一重要任务。因此,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通过课堂有针对性、 有步骤、 有计划地教会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及对策, 促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 自主学习等习惯、能力, 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一、 指导学生学会听课, 完善课堂学习对策
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合理处理听、 思和记之间存在的关联。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知识讲解的层次分明性, 促使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对策。其一, 听是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数学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 学生应当将焦点集中在五个方面: 听清楚每一节数学课的学习要求; 听教师是如何引入知识并帮助自己形成知识的; 仔细听教师对于重点及难点知识的剖析, 尤其要针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问题; 听教师解答教材例题的数学思路及数学方法、 思想;听明白一堂课的小结内容。 其二, 尊重并训练学生的思维。学生课堂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以思维作为依据, 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四个方面: 在课堂上要勤思, 做到随听随思; 针对重点问题要进行追根溯源的思考, 并善于提出问题;善思, 由听和观察去联想、 猜想、 归纳; 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 可以说思是听的深化,而听是思的基础。 其三,教会学生正确的课堂笔记对策。一般地, 初中的学生不会合理记课堂笔记, 他们大多数都是“抄” 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内容, 而忽略了听和思。因而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记笔记的对策:课堂的重点是听、 思, 记笔记的重点是疑问、 解题的方法及思路; 记录小结内容以及课后的思考题。 于是学生应当明白记仅仅是服务于听和思。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 就能使数学课堂学习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二、教给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总是会遇到很多的数学概念、 定理以及公式, 且概念是定理及公式的基础。 笔者依据自身数十年的从教经验归纳出以下五种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 仔细阅读概念的概论, 并记住其中的名称、 符号等; 背诵概念,合理把握概念的特性; 举出正反实例,教会学生去体验概念所反映出的范围;针对概念开展练习, 并准确做出判断; 与其他的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学习, 弄明白概念之间存在的关联。例如,在讲授初中数学教材中 “正、负数” 这一节内容时, 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正、 负数的概念和有理数的概念, 促使学生明白负数的来源是我们的实际生活, 它要为实际生活服务。 因而在课堂教学里面,教师应当督促学生自学,通过课前阅读记住概念的正数、负数等名称, 并背诵正、 负数的概念,然后教师再与本节数学知识结合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思考练习: 在生活中, 如果我们把零上5℃记为+5℃, 那么如果温度是零下5℃我们应该怎样记录呢?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够促使学生良好理解正、 负数的概念, 并区别实际中出现的具体相反意义的量,轻松引进负数。
三、 传授给学生探究性学习对策
探究性学习具体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明确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景, 以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独立分析问题为基础,开展一系列诸如实验、 调查、 操作、 搜集信息等活动, 促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 技能, 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具备更强的参与性、问题性、 开放性以及实践性, 目的在于让学生切身体验探究的过程, 从而获取理智以及情感的体验,建构数学知识, 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思维。在新课程理念全面推行的今天, 探究性学习已经发展成为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例如,在初中数学的 《走进圆形世界》 的课堂上,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这样: “为什么车轮不是方形、 椭圆, 而是圆形呢?”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来设计问题能充分联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由于都是熟悉的事物, 自然会有一种探究到底的兴趣。通过对车轮的研究, 可以初步了解圆的相关理论与知识, 从而为进一步探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 培养初中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都应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 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大胆听、 读。 笔者在这里主要介绍阅读数学教材这一方法: 教师只有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教材才能够促使他们掌握好数学的语言、思想,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而教师的重点任务是有效改变学生不看书不做题的习惯, 防止学生将数学教材当作查阅定理及公式的辞典。 并且教师需要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指导,教会学生在阅读当天的课堂教学内容抑或是某一个单元的某一章节内容时要有明确的目标, 做到通盘考虑。例如, 在学习 《反比例函数》 时, 从教材的知识点来讲, 学生应当通过阅读弄明白几个问题: 形如函数y=k/x (k为常数且k≠0) 叫做反比例函数,为什么会限定常数k≠0这一条件呢?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能不能反过来说呢?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有几种?四种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拥有什么特征呢?……初中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往往是间接的、抽象的,是依靠前人的实践、 探索提炼出来的, 仅仅是一个结果, 并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展示探索及思考的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正确理解教
材内容, 督促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积极的思考和参与, 这样才能够实现最高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数学学习兼具趣味性和挑战性,一个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的孩子,更愿意挑战难题,有的学生描述说:做题像过关斩将一样充满乐趣,而对于有些孩子来说,数学学习是最头疼的事情。他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数学充满兴趣并信心十足,后者恰恰相反。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给学生分层分组,让学生互助学习,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学优生得到提升,学困生也会有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指导掌握预习的方法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课本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大概。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好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行分层教学
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绝对值、有效数学等,对初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太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同时还要重视以下几点:(1)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联系旧知识,特别注意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2)要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3)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反思解题思路和步骤,反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反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重视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以至于经常出现讲或做过几次的题过了一段时间又不会做的情形。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像放电影一样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五、转变思维习惯,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小学数学特别关注的是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用综合法解题,应用题列综合算式的较多。初中数学则不然,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化未知为已知的方程思想,利用顺向思维来解题,相对小学的思维方式来说容易得多。这种方法显然比小学方法优越,利用方程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小学数学中很多问题,这正是初中代数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摆脱算术思想的束缚,充分领略到方程的优越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两种方法的对比,通过同一个例题来比较两种思想的优劣,这样最有说服力。
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果在小学阶段还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那么进入初中就较难适应初中的学习。初中阶段里的数学,每节课的知识容量大、难度大,如果学生还依赖小学原有的学习方法来对待很难掌握所学知识,有部分学生还会出现不理解现象,时间久之,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放弃学数学的念头。对于这样情况,初中数学应做到“预习―听课―复习―做练习”的学习方法,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就要培养学生逐步掌握“预习―听课―复习―做练习”的学习方法。由于小学生的自觉性还不强,所以就要教师注意提醒学生每天进行预习,在教学中应做到精讲,重在引导、启发、点拨,多练,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做习题的时间。使学生在课堂内能够有时间进行自学、自主思维、自主练习的空间,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时候,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给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降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难度,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做好错题和卷子的积累,课后作业能够按时并认真完成,教师反馈后学生及时改正。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书写习惯应该是语文老师负责的内容,而我认为这是每一名老师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一项工作,因为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书写格式和要求。在数学学科上,对于每一种题型都有不同的解题格式,教师不仅要学生书写工整,更要按照解题格式书写的规范严谨,并贯穿学生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学习过程的始终,因为严谨的书写才能塑造出严谨的数学思维,这对于数学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这些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因学生而异,也因教师而异,每位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学生提出要求并加以指导。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后,成绩下滑,有些学生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现象,这令许多同学感到手足无措,非常茫然,困惑。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对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分析。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是学习方法的培养,高中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高中,就进入了一个由学习方法向学习能力转化的阶段,学生出现不适应,成绩大幅度下降,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知识层面出现断层。许多在中考不考的知识点,如代数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等,几何中的三角形四心,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等,到了高中直接就用。
2.能力层面出现断层。学习习惯没有上升到方法,学习方法没有上升到学习能力。计算能力出现问题,很明显的多项式化简看不出来。在初中时,教师的知识点讲的细,习题类型归纳全,典型例题练得多,数学思想方法感悟的少;学生没有养成及时归纳整理、反思总结的能力;遇到难题不是动脑思考而是善于在教师的讲解下解决困难,没有养成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忙着抄题记笔记,没有听教师对题目的分析,听课没有侧重点,没有养成课堂上听记同步的能力。
3.心理层面出现断层。如高中学生学习仅仅停留于教师作业的完成,并且作业的完成取决于教师的严格程度,仅满足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对于软性的作业不够重视(如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像过电影一样过知识点;背诵性的、阅读性的作业),不能合理协调安排好各学科的作业,先做容易的、会做的,难的有空就做。
二、措施
1.整体把握教材,适当拓宽
“教教科书———背教科书———考教科书”早已成为过去时,对于教材删除、中考不考、有利于后续学习的知识点,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要吃透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是对学生中考的一个有利支撑,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数学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审题、学会验算、学会反思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疏导,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遇到困难、遇到难题养成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一个评价自己课堂的标准,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案例: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甲、已两站间的路程为480 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36 千米,一列快车从已站出发,每小时60 千米,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学生独立准确地完成了练习后,要求学生将题中画线部分作变动(替换结论),并列方程解决它。大约过了5 分钟,同学们在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交流,大家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是各小组代表展示的本组成员的想法:
学生a:慢车先开10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学生b:慢车先开10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快车行驶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学生c:慢车先开10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100千米?
关键词:初中数学;能力培养;探究;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数学的教育在努力由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过去以教师及课堂教学为中心、以题海战术为“法宝”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今天的教育发展了,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之参与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际能力为目标。于是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我们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谈一些认识与做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口答、演示、动手操作等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也可以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几何知识时,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将一题多变,由浅入深,以旧带新,积极引导,防止枯燥与单一,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感悟数学美,最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预习。预习是学好数学关键的第一步,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数学新知识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教会学生课前的预习方法,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同时构建积极的预习评价机制,在实施中不断地改进,从而使预习有方并能达到学习效果。
2、认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不懂,学习效果就不明显。所以听课必须专心、认真、做好笔记;必须多提问、积极配合教师,必须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好所学知识。
3、拓展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要教学好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议一议”,扩大知识面,拓展思维。
4、师生合作与交流。教学活动中采取“合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懂得如何了解自己,尊重别人,分享他人成果,从而培养一种公平友好的竞争意识,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与交流,以合作小组和书写课题反思性学习报告的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讨论、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这种多边合作互动,有利于激发集体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习数学的目的。
5、学会反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比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一些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分别准备12厘米、15厘米、9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2、15、9厘米,12、9、5厘米和12、15、5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5厘米、9厘米、5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不能拼成三角形。这样,学生直观的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教学中再次通过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推导线索,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三角形的定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互动 教学模式
一、初中数学课堂开展互动教学的作用
1.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维处于一种未成熟向成熟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在这一阶段开展互动教学模式,是最佳的时期,也是初中生的思维从形式主义转变为辩证主义的重要过度时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奠定牢固的基础。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引入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行为处事的能力,在处理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客观、全面的进行分析和考察;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性的看待周围的事物,从而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由教师向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教师将数学知识和教学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基本上没有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质疑,更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互动教学模式的引入,首先教师让学生对课本数学知识进行预习,这样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迅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有效的课堂练习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上,一般教师将大量的数学知识以板书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笔记,在课下,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造成学生并没有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课堂上教师也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最终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反而弄得学很累,对数学课堂失去兴趣。
2.缺乏对学生创新和自主学习的培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互动教学模式一般都比较单调和枯燥乏味,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不能被激发和培养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时,增加课堂气氛的活跃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升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策略
1.创设互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互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在数学课堂讲解时,将数学教材知识通过学生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身边的数学故事设计成互动式的教学活动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从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数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二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业余时间在进行培训和深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具有现代意识以及人性化的教育模式,做到终身为学生服务。
2.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表达和质疑,增进师生间的交流
在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直接关系到整个互动教学的最终效果。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和学生之间开展更好的交流。比方说在进行平行线这一内容的教学前,老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怎样才能证明内错角是相等的。老师通过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的课前自学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再比方说,在进行平面几何的教学时,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应该通过一些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思考,通过一些暗示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以掌握特定的解题技巧,在遇到其他问题时就可以自主的进行解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表达和质疑,对老师提出的方式方法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更加有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
3.理分配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
在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可以通过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并让小组成员自己选举出本组的组长,让学生自由的去发挥和讨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本小组的成员去回忆上节课老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第二,小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去预习新的数学知识,将不懂的地方,用特殊符号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仔细的去听并思考。第三,全体学生进行讨论。将每组的疑难点一一列出来,各组相互讨论,最终再解决不了的再去请教老师。
4.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建立师生的双边反思教学关系
学生是具有很大主观能动性的,想要加强活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另外一大关键就是学生。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鼓励学生学会反思,从而建立师生的双边反思教学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比方说,在解答关于二次函数的问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体系,将二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图像、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结合起来,掌握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应用,进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反思,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互动教学,能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实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从而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宝庆.专注有效互动教学,打造生态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2,(12).
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启发诱导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在当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自主的学习思考能力,并且保证其个性和主张得以发展是每一位教师都一直在思考的课题,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理念和要求。在进行教学思考和改革的过程中,从传统教学典籍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常常可以获得意外的收获。我国传统教育经典书籍,被誉为第一本教育著作的《学记》对于上述问题具有颇为精妙的论述,可以借鉴书中的理念和主张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改革。
一、诱导而不牵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记》中,有着非常经典的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其含义是指教师对于学生要诱导而不牵拉,师生关系才能够融洽。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候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而不是管理者。对于数学教学活动,许多时候兴趣往往比管理更为重要,或者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循循善诱,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逐步渗透,引导学生慢慢发现数学课堂中存在的神奇和美妙,然后积极主动地学习,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时候,学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偏科现象,甚至对于数学课堂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排斥情绪和恐惧心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的诱导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这种情况下,进行主动反思和改变,从感情入手,扭转这种不利的情况。如果教师急于改变当前的情况,强制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抗,甚至是敌对。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和排斥心理,从接受老师逐步过渡到接受课堂,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从劝勉而不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在某些时候则需要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前提和基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抽象逻辑思维的要求比较高,许多时候,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一时难以转变思维方式,无法顺畅地理解内在的数理逻辑关系,导致学习非常困苦。对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不要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需积极回答问题,完美地完成作业。急于求成、严加约束,很多时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和策略。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学生很多时候非常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和自由,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希望能够获得足够的尊重和认可。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扮演观察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进行兴趣化学习,通过讲述数学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数学历史上著名数学家的轶事,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重大问题的案例等。
三、启发而不直接告知,提倡探究式学习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极强的启发诱导特征,数学培养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此过程中,强调的是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的原理,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其处于问题情境之中,“面对挑战,激发其斗志”,然后,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独立的思考和尝试,并且提倡小组学习,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做到“相观而善”,互相提供彼此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得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其学习能力也得以提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婧.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0.
一、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中小学数学系统知识衔接
1.立足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七年级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负数、几何证明等,对七年级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七年级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做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做必要的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
5.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加强学法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可以采用每节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①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②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③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④听懂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⑤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填鸭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①多思、勤思,边听边思考;②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③善思,由听到的和观察到的去联想、猜想、归纳;④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3.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七年级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
4.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七年级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去复结。我认为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目的类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练、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新课程理念已走进课堂,新理念正冲击着旧观念,初中数学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但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无论新课程怎样改革,初中学生还是无法逃脱考试这棵指挥棒而选取到不同的学校,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生通过考试顺利地进入到他们想去的学校呢?对此问题笔者苦苦思索,终于寻求到了解决此问题的办法,那只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在教学中让学生作好一题多解的笔记
在教学中当老师讲到的有一题多解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及时地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经常不断积累的习惯,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好分类,整理好几种解答过程的详细情况,保存成册以后备用。
二、在教学中让学生完善一题多解笔记
老师要多指导学生准确完整地记好一题多解笔记,绝不能对学生的一题多解笔记听之任之,首先要让学生做好分类,其次要让学生作好积累,再次让学生坚持作一题多解得笔记,教师要适当收齐批阅,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一题多解笔记。让学生不能只掌握笔记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思路过程,要学生懂得所学知识如何运用、如何巩固,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进行有益的学法指导,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好一题多解的笔记
让学生积累一题多解的各个题,为的是力求做到“总结归纳,触类旁通”。要求每位学生常反思:①几种方法的优势在哪里?②各种方法运用的思想是什么?③每种方法用到那些理论知识?④采用什么方法?⑤有何启发?学生在复习时有的放矢地浏览一题多解笔记,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可以使复习更完善,知识掌握更牢固,方法更加简单灵活适用。避免机械训练,减轻学生负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教师在训练学生一题多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学生所做的一题多解笔记要实事求是,不要流于形式。要深入探究每道题中的方法的可行性,然后进行比较最好选择哪个更适合自己然的解决思路,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做好监督检查,关注学生差异性发展,做好教学反思。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记录方式,学生就会在“轻松学习”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数学复习时,要求学生注重一题多解记录、试卷归类等学习资料的应用,必要时做好监督检查等等。
实践证明,记好和用好一题多解笔记,避免了大量的机械计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分层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选择适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就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充分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得能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让学生从一题多种解的比较中,可以帮助学生选出最快最好的解法,也能给学生在今后解题中探寻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敏捷性的创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许多农村数学教师,他们高耗能的付出,但得到的是低效益的回报。又加上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环境层次低和学生家长的短视性,学生能够真正获取知识的渠道只有课堂学习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能高效率的获取知识,那么农村初中的教育质量就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更好的为农村孩子们服务,就成为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打造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根本是改变教师自身的观念
农村教师思想相对滞后,是当前农村初中教学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虽然这几年进行了许多新课程培训,学习了一些新理念,当时心潮澎湃,群情激昂,过后在实践中遇到挫折,又加上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自我反思变成了抱怨,不思进取变成了自我安慰,依然我行我素,课堂教学又回到了老路。在思想上没有受到刺激、得到震撼,没有自主要求发展的内驱力,教学行为怎么可能得到转变?要想使教师从“教得苦”、学生从“学得累”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从主观上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先进的理念,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使教学理念在边学边用中不断改进提高,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实用的、高效的课堂。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高效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给他们自研自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去发挥,已成为高效课堂最科学、最合理、最有用的教学方式。可我们老师为什么不能在课堂上放手呢?不放手就会棘手,不放心就会不省心。学习是由内向外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不是由外向内灌输的过程。老师再费劲地教,学生不想学又有什么用?对学生放手就是解放学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意识受到刺激觉醒,学习内驱力得到释放,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效率,高效课堂才会真正实现“人的教育”。
二、打造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师改变学生的观念
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天起,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学生都要听老师的话。”它们早已习惯了“老师教我学”的模式,认为 “让我学会”是老师的事,家长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转变这种思想,特别是初中数学的学习,抽象思维增加,如果学生不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课堂教学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越来越差,更不会实现“我会学”的目标了。著名教育家斯卡钠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我们转变教学方式上下大力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建立积极有效的学习策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产生冲动,积极参与课堂的活动,大胆展示、交流,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三、打造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是教师编制优秀的导学案
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导航仪,没有科学合理、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就不会有真正学习能力的生成。导学案在设计中,要求教师深入浅出,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生要能够浅人深出,摸着石头过河,步步为营,逼近目标。我们以铜都双语学校:“人本跨越”、“五环大课堂”导学案设计为蓝本。从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随堂笔记、当堂反馈等环节,在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借鉴,从而形成了我校“自学牵引,确定目标、组内互动,合作解决、质疑展示,共享成功、当堂反馈、作结规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农村教育更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一方面要面临中考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农村的需要。打造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只是刚刚起步,在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中,有了点滴收获。有句话说得好:“我听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构建,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不做没人做。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尝试一套具有高效、适用的教学模式。没有最好,但有更好。我坚信,我们的高效课堂尝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