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家庭教育探讨

家庭教育探讨

时间:2023-06-16 16:06: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教育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教育探讨

第1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现状;教育内容

中国在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城市每个家庭只允许要一个孩子。虽然现在已经出现了政策上的调整,允许夫妻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二胎。但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独生子女时代对孩子的培养观念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因此中国的“小皇帝”依然大量存在。家庭教育对儿童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日本人的国民素质较高,电视上、网络上屡屡对此都有很高的评价。那么这种素质是如何而来的呢?毋庸置疑,是通过教育而来的。因此,有必要将中日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比较,从而借鉴其优点,以改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中日家庭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大部分父母都要上班,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这样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孩子优先”的观念非常普遍。吃饭时要让孩子先吃,看电视要让着孩子,孩子是一家的宝贝。有学者指出:“中国儿童吸收了过量的营养,以至于造成身体上的肥胖,而精神上是非常脆弱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围着孩子转。要什么给什么,即使很多事情孩子能做,家长也要代替孩子做。家长对孩子的能力训练以及精神教育的认识不足。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懂得分享,自私、任性。或者干什么都听大人的,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独立性也不强。做事总是不积极,处于被动地位,容易胆小怕事。另外,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孩子身上担负了全家人的重托。只要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用做。孩子只能为了全家人的梦想去学习,在学习中度过自己的童年。近些年,总能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到处参加兴趣班。即使是两岁的孩子也要送到早教班去。实际上,孩子是没有什么童年的。有人批判中国教育是偏重知识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为了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够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获胜,孩子的学习通常被放在第一位。孩子每天除了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以外,还要去培训班学习。数学、作文、英语等培训班非常受家长欢迎。除此以外,孩子还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比如游泳、棋类、弹琴等等,而这些通常和孩子的兴趣爱好无关。当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一部分家长是因为从小没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避免孩子放假在家一味地看电视、玩电子游戏,从而给孩子报兴趣班,既能学习又能消磨时间,一举两得。大部分家长还是从社会竞争的角度考虑,希望孩子有一技之长才报兴趣班的。日本家庭更重视对孩子素质方面的教育。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重视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等。此外,还注重培养孩子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培养对集体对国家的忠孝。这和日本人崇尚的“武士道精神”有着相同之处。在道德教育方面,日本父母从小就教孩子要懂礼貌,即使是很简单的打招呼,也要求孩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方面,日本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的。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父母干涉比较少。比较注重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母亲们为了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还参加各种学习。比如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妈妈们通过读书,互相交流教育经验来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还有“家庭教师协会”,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老师们自愿参加,通过互相交流学习来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2中日儿童家庭教育的比较

2.1中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启蒙教育的认识不足。其次是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很早就将孩子送到早教班,兴趣班,而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太少。第三,根据地域不同,家庭教育的观念也不尽相同。内陆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农村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更是谈不上。即使在城市相对重视家庭教育的,也只是担心孩子的将来,家庭的荣誉,并没有把孩子的将来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而在日本,对儿童的教育,强调素质教育。虽说重视教育的家长也非常之多,但并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过分地重视学历。也没有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那么强烈。但是,日本家庭存在一个问题是容易破裂。以前一家人通过相互对立、冲突、反抗,家庭结构逐渐固定,但现代日本人不愿意经历这个过程,有些父母为了避免和孩子起冲突,不批评孩子,更有甚者对孩子的坏行为不闻不问。同时,日本家庭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现在女性出去工作已经很普遍了,但是照顾孩子是妈妈的责任这一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通常都把孩子扔给妈妈,爸爸每天工作到很晚,很少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来。

2.2中日家庭教育的内容

中国家庭为了能让孩子出人头地,通常非常注重智力的培养,而比较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出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生活自理能力差,没有决断力。由于看重学习成绩,因此中国父母非常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能力培养。中国孩子大多缺乏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能力。除了学习以外,身体也非常重要。因此,中国家长们也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吃各种补品。但却疏于对孩子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得孩子心理脆弱,抗挫能力较差。日本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生活教育还包括对孩子进行礼仪、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日本人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都有固定的一套礼仪,比如回到家要说“我回来了”,吃完饭要说“多谢款待”,熟人见面要互相鞠躬问候等等。在心理方面,注重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受挫能力。很多学校的校服都是短袖短裤或短裙,冬天也不例外。在自立性方面,孩子能做的,父母就不会代替。日本的小学生每个人都是自己背书包,父母替孩子背的情况是看不到的。

2.3中日家庭教育的方式

中国的家庭教育有连续性。大部分父母认为即使孩子长大成人,也不应该给孩子完全的自由。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孩子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父亲是正义、权威的象征,担当着对孩子的理性教育,教孩子区分善恶。而母亲总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担当者对孩子的感情教育。孩子有了喜欢的人,一般会先告诉母亲。相对而言,中国孩子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是分散的,并不是固定的某个人。日本的家庭教育是不连续的。日本人来通常将孩子和大人清楚地区分开来。因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存在,因此也是区分对待的。幼儿期主张让其自由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严格教授规矩。因为要让其在成人之前,必须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礼仪。日本家庭的身份意识较强,父亲为了维持自身的威信,通常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孩子和父亲较为冷淡,只是表示顺从或尊敬。而和母亲比较亲密,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强。

3中日家庭教育的比较探究启示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事情,既不能像中国父母那样全家围着孩子转,一味溺爱孩子,也不能像日本那样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母亲。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首先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给孩子带来不良习惯的影响。通常父母爱玩儿手机,孩子也会爱玩儿电子游戏。在学习方面,应该借鉴日本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全面发展。应注重孩子的素质培养,能力培养。让孩子将课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并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善于创新。

参考文献:

[1]山下俊郎.家庭教育[M].光生館,昭和60年.

[2]彭立荣.家庭教育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第2篇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第3篇

“一少”:家庭成员间交流、沟通少

农村家庭生活负担重,所有的时间都在劳作和赚钱上,每日早出晚归,身心疲惫。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孩子交流。即使有时间他们也认为:“和孩子没有什么好说的,说了孩子也不懂,他们只是小孩子。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等到孩子闯祸了,家长就进行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方法去责骂、鞭打孩子。据调查,有82%的家庭对孩子说:“好好读书”“不要打架闯祸”“上课认真”“不要看电视了”“作业做了吗”等一些交流的语言,有8%的家庭会询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老师讲的你听得懂吗”“你和同学一起还好吗”等一些学校情况。10%的家庭对孩子是不闻不问,对孩子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他们始终觉得:孩子会不会读书都是生好的。由于亲子间沟通较少,导致孩子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善于表达,亲子的情感关系也比较陌生,有些孩子因为缺少管教,变得比较野蛮,不讲道理,在学校里惹祸生事。

随着农村经济生活的提高,大多数家长日渐重视孩子的生活物质的问题,但是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则关心较少。比如:孩子的思想、孩子的心理问题等等。据了解,有一大部分的家庭,当家长主动闲聊时,孩子能认真回答问题,如果家长不问,孩子也不会主动述说。有小部分的家庭的孩子看到家长无事,则会主动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一部分的孩子则是躲避家长,怕挨训斥和责骂。

有多少家长在空闲时,给孩子讲故事、交流。很多的家长根本不会讲故事,即使讲也是偶尔讲一些老一辈传下来的“古董”故事。有些家长忙于家务或者打牌时,则会让孩子自己看电视、自己去玩或者给孩子钱让孩子买点东西吃等等来应付孩子。

从一些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遍的农村家庭存在着重养轻教,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情,自己只要赚钱养活他们就可以了。很多的家长忙于赚钱,疏忽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忘却了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们接受家长的物质的提供,却无法体会家长的辛苦。孩子得不到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和沟通,也因此疏远了亲情,造成了隔阂。这也是农村普遍存在孩子和父母关系处理不好的因素。

“二少”:孩子的礼貌生活习惯培养少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本条件。孩子的幼儿期是家长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家长应培养孩子一些待人接物、行为习惯、生活作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一些良好的习惯。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许多家长根本不会让孩子接待家里的客人,怕孩子会妨碍成人间的谈话。在走亲访友中,也很少带孩子,怕麻烦,怕孩子惹事。也从不教孩子一些接待的礼仪。有一小部分的家长会跟孩子说:看到客人要叫,不要大吵大闹等等,然后允许孩子在旁轻轻的玩。我们访谈中也发现,大部分家庭的孩子见到陌生人会比较害羞、不敢交流。有的孩子比较野蛮。有的孩子不会礼貌用语,缺乏社交能力。这些主要是家长对于孩子这方面的培养较少。

随着电视机的普遍,农村生活的单一。很多家庭将看电视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很多的孩子会随着父母一起看一些视剧。部分的家长会看得比较迟,当孩子不肯睡觉时,则采取武力镇压孩子。部分家长会给孩子合理的时间看电视,按时睡觉。部分家长则采取放任态度,让孩子随意看电视。

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的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干农活,让孩子体会劳动的辛苦。有一部分的家长则不让孩子干活,觉得孩子应该以学习为主,以后长大了自然会干活的。有的家长会让孩子干家务,但是因为要求过于高,孩子干了几次,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就失去了信心。

“三少”:孩子的安全意识少

农村的孩子普遍胆子较大。他们会在一些高处的地方往下跳,会在一些架子上行走等等。首先是在农村属于孩子玩的地方较少。其次,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游戏生活,也不会教给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因此导致孩子对于一些动作没有危险性的认识。当孩子出现安全事故了,家长才会教给孩子出事情的安全知识,但是对于其他的安全隐患则不会教育孩子。所谓的拆什么补什么。

“一重”:重学习知识,轻素质兴趣的培养

大多数的家长,自己文化素质低,自己觉得社会地位低,所以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他们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他们觉得,在学校里就应该学习数学,学习写字。对于一些画画、美工、舞蹈、唱歌则是多余的。据了解,60%的家长认为画画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有20%的家长认为让孩子学画画是孩子的一种技能。有10%的家长认为,只有当作业完成后,孩子才可以画画。有10%的家长则认为画画可以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很多家长对于“在学校里学什么”这一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大部分的看法是:学校里要注重学习,在这基础上适当的加些画画、唱歌等是可以的。因此,很多的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将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变成了单一枯燥的文化课活动。

农村家庭教育的“三少和一重”的现象,和家长的素质是分不开的。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家长觉得自己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既不会教孩子画画,唱歌,也不懂孩子的心理。有时候是心有余里而不足。这类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老师的身上。有类家长则觉得“会不会读书是天生的,如果不会读书,家长再怎么教也是没有用的。”这类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不闻不问,相信宿命论。有类家长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到自己为人父母后,对于子女也缺少关心。把孩子的教育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

第4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及其类型

1“.留守儿童”概念的变化

最早提出“留守儿童”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指的是由于“父母在海外,又上学,又打工,难以抚养下一代”而留守于国内,由上一代帮忙照顾抚养的儿童。广义上的“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包括了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留守儿童、父母出国的留守儿童及父母外出经商的留守儿童等儿童群体。狭义上的“留守儿童”专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变原来贫困的生活状况。然而,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等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知识文化的局限,“背井离乡”的农民工难以“举家进城”,产生了抚养子女的难题,最终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让亲戚朋友代为照看,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在农村的儿童群体。因此,如今的“留守儿童”不单单指父母在国外,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的儿童群体。其涵义已逐渐演变为专指农村父母双方或单方进城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由长辈代为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

“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本文所阐述的“农村留守儿童”仅限指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根据监护人的不同,基本可以将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同代监护”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隔代监护”型,即父母双方进城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由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即隔代监护;第二种类型是“上代监护”型,父母双方进城务工,子女留在农村,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对其进行监护,即上代监护;第三种类型是“同代监护”型,也即是父母双方进城务工,由未成年子女的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代为监护,称为同代监护。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成才的根本,而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双方常年外出务工,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导致留守于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缺失,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隔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只能将子女留在农村。大部分父母将子女交给祖辈们代为监护和教育,形成了“隔代监护”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一方面,“隔代监护”中的监护人是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年龄的差距导致两代人观念存在很大的差异:老年人思想一般都比较固执,也不懂得沟通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了解儿童的想法和需要;而儿童年龄小,思想十分活跃,喜欢追求新鲜、刺激事物,不理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用苦良心。双方观念上的差异使沟通难以进行,导致了代沟的产生。家庭沟通对儿童的性情爱好、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及为人处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居两地,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之间又存在代沟,难以进行深入有效的沟通,影响儿童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另一方面,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监护人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隔代监护中,大多数监护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是文盲的老年人,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跟不上其时展的需要,只能从生活上尽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而对他们的学业常常是有心无力,难以对他们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指导或给予有效的帮助,更不用说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上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久而久之,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常常赶不上其他同学,最终丧失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甚至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

监护人文化程度的限制也导致隔代监护中易产生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是,祖辈对留守儿童过度溺爱。祖辈们认为,孩子是家中的独苗,只要自己尽最大的能力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对他们言听计从,就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加上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而导致难以指导儿童学业而产生巨大愧疚感,因而对留守儿童更是溺爱有加。一味地溺爱,对培养儿童良好品格和生活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溺爱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中爱的泛滥,降低了他们对爱的感知运用能力,使他们不懂关心他人和体谅他人,久而久之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对儿童的成长成才造成莫大的隐患。第二个极端是,祖辈对留守儿童过分严厉。祖辈们既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年迈体弱仍然必须承担家中的农活和家务活,同时又受到儿童父母的千万嘱托,担心如若未能照顾好儿童而受到他们父母的责怪,因而对儿童的管教过于严厉。生活上的压力和责任“使得他们往往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失去足够的耐心,在教育孩子上只是简单地采取打骂这种最严厉的、在他们看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适度的鼓励和关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有助于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有效激发儿童的潜能。而一味地打骂只会让原本就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更加孤独,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

2“.上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将未成年的子女交给他们的同辈人,即儿童的上一代人代为监护,形成“上代监护”型的留守家庭。上代监护中的监护人,大多数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的年龄相当,因此,与留守儿童在沟通方面不存在太多的障碍。但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上代监护”型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交代不明确。大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片面认为只要孩子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就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因而当父母将孩子交给亲戚朋友代为监护时,只是模糊地交待监护人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没有要求关注儿童的情感需要与情感变化。而代监护人也担心如果对留守儿童的管教过于严格,儿童的父母会责怪他们。因此“在照顾孩子过程中或出于无奈,或力不从心,总是存在较大顾虑,往往采取消极被动的策略”,不敢“得罪”他们,监护也就只停留在保证留守儿童日常的生活起居上。

第二,代监护人在精力上、情感上都较倾向于自己的孩子。代监护人家中也有自己的孩子,在精力一定的情况下,必须同时照顾几个孩子。监护人肯定是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对于代为监护的孩子“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感情上也或多或少都会倾向于自己的孩子,相比之下,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就有所欠缺,也少与其进行情感交流。这使得留守的儿童难以感受家庭的温馨及长辈的关爱,更难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容易与家庭中年龄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孩子在遇到烦恼不能向长辈倾诉,得到长辈的开导;在遇到挫折不能得到及时的安慰,遇到困难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容易“使他们心理失衡、情感脆弱、消极孤僻、自暴自弃等,此种情况恶性循环,时间久了就将严重影响孩子的人格与智力的发展”。

第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看管过于松懈。留守儿童普遍年龄较小,辨别能力较弱,难以对事物的对错做出正确的判断。儿童的健康成长,既需要来自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同时也需要适当的管束。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上代监护人难以全身心地照顾留守儿童。由于需要同时照顾多个孩子,“上代监护”型的家庭也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为了保证家庭的温饱,监护人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繁重的农活上。忙于生计的时间延长,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也就随之缩短。监护人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管教,又从何谈起对留守儿童进行管教呢?这种重养轻教的放纵型家庭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

3“.同代监护”型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类监护人与其他两类监护人相比,具有年纪轻、与农村留守儿童有共同语言,而且文化水平也较高,一定程度上能够监督和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业。然而,由于监护人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及经济状况等条件的限制,“同代监护”型的家庭也存在诸多问题。同代监护人也可分为两小类,一类是年龄与留守儿童相仿的监护人,即哥哥或姐姐;另一类是年龄比留守儿童较大、已成立自己家庭的监护人,即哥哥、嫂子、姐姐、姐夫等。首先,年龄与留守儿童相仿的同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尚小,缺乏监护能力,客观上难以履行监护职责。而且他们还没有为人父母的经验,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处理能力和解决能力十分有限,更难以在儿童面前树立家长的权威。因此,即使监护人有心想履行自己的监护责任,大多数情况下留守儿童也不愿意服从其监管。其次,已成立自己家庭的同代监护人。相对来说容易与留守儿童相处,也具有一定的监护能力,而且在留守儿童面前有一定的权威。然而,这类监护人由于自己家庭成立不久,孩子小,需要花较多的精力照顾幼小的孩子身上,同时又承担着的家务和经济方面的压力,也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虽然这一类的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有共同语言,但由于其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花在其他事务上,“也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与部分上代监护人一样,只是义务式地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保证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要,忽视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再次,同代监护中存在监护权不稳定的隐患。同代监护人大多数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年轻力壮,普遍希望能够外出打工,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一旦条件成熟,他们就会外出打工,随意将留守儿童独自交给其他亲戚或将其独自留在家中,造成“无人监管”的情况。留守儿童在无人监管的条件下,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基本生活失去了保障,很可能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也无亲人在身边照顾;行为上获得了“绝对自由”,即使参加了一些危险活动的时候无人阻止;学习上也失去了动力,沉迷游戏、沉迷网络及打架斗殴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已大大地影响了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哥哥嫂子或姐姐姐夫等同代人也要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身心的影响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家庭教育缺失,使留守儿童感到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容易造成心理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有效对策

“留守儿童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深入地分析不同监护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特殊的监护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状况,需要其所在的家庭、学校、政府的高度关注,并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部环境的具体对策

①父母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意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只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关键在于父母。父母应树立高度的家庭教育意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外出打工时,应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在身边,保证完整家庭模式的正常运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家的温馨和父母的关爱。在条件尚不成熟,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下,也应努力创造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缺,例如常打电话回家、节假日争取回家看望孩子,“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关爱的幸福”。同时,父母应改变对孩子的愧疚心理,不应该以一味满足子女的物质需求来平衡对子女的愧疚心理,而应给予孩子更多关爱与抚慰,让他们度过一个幸福完整的童年。②父母应积极寻找有责任感的监护人父母在外出打工前为子女寻找代监护人时,“也要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寻找和确立最为合适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问题”。不是随便任何一个亲戚或朋友就能够承担起对儿童的监护。代监护人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敢于承担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任务。监护人的确立,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尽到了责任,可以不再过问了,父母必须常与代监护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积极寻找机会与子女交流,与代监护人共同做好监护工作。③代监护人应勇于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积极承担起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任务,不仅要照顾好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还应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积极与其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给予孩子父母般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家庭氛围,不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感到孤独寂寞。孩子的父母既然将子女交给了某一监护人,就说明了对监护人的充分信任,父母也会理解代监护人严厉的管教是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监护人应该严格管教儿童,对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加以指正,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5篇

家庭对儿童品质形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功能。如父母的性格特点(大多数孩子都有遗传因素)、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教育子女的方式、特别是平时的一言一行等,往往直接影响着子女良好品质的形成,使儿童产生相应的人生态度和一言一行。第二来自家庭的结构环境,如大家庭(爷爷、奶奶和父母及兄弟姐妹)或小家庭(只有父母或者单亲)结构有无缺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正常等。这些因素很重要,其往往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大家庭的孩子一般性格正常,情绪稳定。

以上两个方面的作用又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各种家庭类型。其中存在病因因素的有下列几种:

1.拒斥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四大心理需要,这就是安全、隶属、认同和爱。在这一类家庭里,儿童无法满足这些需要。家庭在这方面少给了儿童些什么,那么儿童就会在情感和人格上表现出缺乏同情、友情和爱情。严重的会使儿童感情冷漠,不讲实话、不诚信,具有攻击性和反对癖。这一类家庭又有多种情况:如是受父母双方拒斥或是受一方拒斥(如后母),拒斥者性别和被拒斥者子女性别的异同,未拒斥的一方表现的爱的程度等,都会使儿童的人格有不同的反应。

2.破裂性。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某种原因不存在在家庭中,即我们所说的单亲家庭或者是孤儿或者是留守儿童,而使家庭不完整。这种儿童长期在无安全保障的环境中生活,大多数儿童心理上有问题,表现在不诚信、学习习惯不好、卫生习惯不好。破裂型家庭大概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父母双方死亡、父母离婚和父母争斗(感情不和,经常性的吵架、争斗)。这三种家庭情况对儿童而言都是极不好的,特别是父母离婚甚至是父母死亡对子女性格影响相当大,一般来说这种孩子精神空虚、性格孤僻。争斗型家庭中,有时儿童也会参与在父母冲突中,有的孩子偏向父亲,有的偏向母亲,总之家庭矛盾不能得到解决。

3.溺爱型。这一类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放任自流,具体表现又有三种:(1)过度宠爱,从没有当作有思想和有需要的人。不鼓励儿童从小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不让子女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是给子女提供优越的条件,甚至是过分dylw.net 的优越条件。(2)过度宽容,对子女的错误一味原谅姑息、偏袒保护,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难以使孩子良好习惯、孩子想要的,不一定是有用的,或者说是适合他的,不能由孩子的性格做事。否则,长期下去之后,孩子会在家里不听话,给左邻右舍招惹是非。(3)过度期望。现在的大多数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仙”的心情。表现在,一方面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尽量满足,另一方面家长却给孩子增加压力,在仅有每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给学生加“辅导班”、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等。如果这些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件好事;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就给学生增加了压力和烦恼。

溺爱型家庭的子女,自我过分强化,情绪强烈并不稳定,提出要求常带侵略性,总是把自已放在让别人赞赏或攻击的地位。

可见,家庭不仅是儿童吃饭、穿衣、生活的地方,还是儿童心理的归宿,孩子的心灵受到、孩子的心情好了,品德受到了熏陶,久之,就能形成健康心理。合格的父母可以说是体贴入微的心理保健医师,也可以是促使子女心理变态的决定因素。

根据以上初步的调查分析,特提出如下建议:

1.教师应以集体活动和群体行为影响每一个儿童,尤其要影响行为乖张的儿童,使他们能感到自已是集体中的一员,维护集体利益是一种荣誉,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力量,在集体活动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这种良好的榜样促使其他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教师要适当运用奖惩手段,本着一颗诚爱之心,对于心理不健康的儿童,应更多地注意发现其优点,及时表扬,指明是非,使之改正。

第6篇

一、开办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

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

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

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五、教学内容和日程安排

第一讲:2009年3月,开学典礼。理论学习、形势教育、家教方法、家教内容等。

第二讲:2009年5月,农村初中生毕业前培训与合理分流。

第三讲:2009年9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第四讲:2009年11月,学生管理与监护责任的探讨与落实。

地点:各年级教师,学校会议室。

教师:家长学校所聘教师,分年级授课。

六、几点措施:

1、做好家长学校的前期准备工作。密切联系双安乡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使家长学校成功开办,办出特色。

2、学员点名制度:原则上各年级学生的家长都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长接通知后要按规定时间准时到校,在班主任处报到注册。

3、分发双安中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员守则》和《优秀家长评比条件》等计划制度,要求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努力塑造好家长形象。

第7篇

关键词:传统家庭教育观 伦理道德 教育理念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重视以“孝悌”、“忠义”、“仁爱”为主要行为规范,以父母兄长的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集中体现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父母、兄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一、传统家庭教育观产生的根源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首先,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传统经济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在我国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相对独立的家庭经济体是儿童接受教育及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儿童从父母等长辈那里受到勤劳、俭朴品质的教育,并且学到各种生产劳动技能。可以说,传统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产生的决定因素。

其次,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决定了传统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和消费封闭循环,自给自足。在家庭中,由于生产是第一位的、是家庭存在的保障,生活由生产所支配,并服务于生产。家庭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直接统一的,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基本活动是吃、穿、住和劳动。传统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家庭内得以体现。古人传授给儿童一生中所需要掌握的各种生活技能和要领。因此,传统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我国社会家庭教育的直接条件。

第三,传统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儒家文化为基础,讲求“忠、孝、义、仁、礼”等伦理纲。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家庭观念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大。在家庭与个人及社会的关系中,往往把家族视为枢纽和关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服从于“齐家”,“齐家”又是为“治国平天下”之本。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对儿童的教育是首先着眼于“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而且通常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培养儿童劳动、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的文明行为,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

1.传统家庭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的家庭是缩小了的社会,它集生育、生活、生产的功能于一身,整个国家实际上也是以无数个分散的家庭为基础的。可以说,家庭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维护家庭的利益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使命。家庭中的每一成员都要有安身立命的责任感,也接受着这种观念的教育。

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一直将德育放在首位。讲究儿童的“认识上的笃信、意志上的锻炼与感情上的陶冶”三个环节,把加强“知”、“情”、“意”的修养与锻炼作为儿童德育的主要内容。

2.传统家庭教育的原则

其一,重视早期教育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重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孔子提出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精辟见解,后来的颜之推提出,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就要用仁孝礼义来要求他们,当儿童知道了颜色,懂得了喜怒之后,便要开始教育他们。这一原则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有深远影响。

其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方式有言教和身教两种,并且特别重视身教的作用,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谈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后代。

其三,维护家庭集体利益的原则。在我国传统家庭中,父母教育儿童要主动地维护家庭与集体的利益,要做一个“仁孝”的人。要志存高远、孝顺长辈,要维护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家庭、集体的利益产生不一致的情况时,个人利益要主动地服从整个家庭、社会集体的利益。

3.传统家庭教育的方法

其一,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严格教导、反对溺爱的教育方法在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中非常普遍。史称康熙皇帝教子严格有方,为家庭教育中的楷模。他要求皇子们“从小就在劳动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并习惯于食用粗糙的肉类”,正是这种严格教导、杜绝溺爱的家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古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由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易于接受直观形象教育。因此,道德教育不能采取长篇大论的说教,而应“行不言之教”。父母兄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儿童,这种榜样教育的效果胜过言教。

其三,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处理家庭教育爱与教的矛盾方面,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古人用“严父”和“家严”来形容父亲,用“慈母”和“家慈”来形容母亲。而司马光说过,“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就是指父母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是完整的家教。

三、传统家庭教育观的现代价值

1.要重视儿童的品德培养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对儿童良好品格的培养。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然后才是其他教育的问题。反观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只是片面的重视智力开发,简单的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孩子将来的发展就好,结果造成有些孩子“高分低能”,有些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眼光狭隘”毛病;还有些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性格孤僻,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加强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应重视对儿童的品德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和幸福。

2.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父母长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并加以借鉴和利用。对于儿童而言,终日与父母相伴,父母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样学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要牢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

3.教育儿童应磨练其意志,锤炼其情感

清代名臣身居要职,家庭富足,但其对子女要求却是异常严格,不搞任何特殊。认为,现在让孩子多吃一点苦,多在困境中磨练,能让孩子将来少受点苦。尽管平时常年在外,但他会定期给儿女们写家书,通过家书来教育子女,即著名的《家书》。后来,的子女们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大幅提高,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然而,溺爱式的教育,虽然极大的满足了儿童的物质需求,却忽略了对儿童意志的磨练。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儿童,意志一般比较薄弱,情感淡泊,遇到困难往往手足无措,无所适从。父母的本意是为了孩子好,殊不知这样一来反而害了孩子。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关注其物质条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儿童意志的磨练和情感锤炼,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健康地成长,长大后顺利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杨鑫辉,汪凤炎.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1998,(6).

第8篇

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今的幼儿家庭教育,来自父母双亲的家庭教育,缺失情况却很严重,绝大部分的孩子家庭教养的责任人是祖辈爷爷奶奶。根据调查了解,家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教育问题:

一是爸爸妈妈的工作性质决定为生计奔波,疏于教育

根据幼儿园对每年幼儿家长的看护及接送情况统计,幼儿父辈家长文化层次较之于祖辈有了很大的提升,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家长占了大部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了一定的意识,但年轻的家长奔波生计都有工作,受限于工作时间与单位规章制度,无暇照顾孩子,因此其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对孩子听之任之,任其自由地发展。

二是爷爷奶奶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盲目宠溺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的文化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高度相关。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往往在家庭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低层次的文化水平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祖辈家长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爷爷奶奶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决定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指导,由于自身文化的限制,对幼儿教育的理解不深,在对孙辈的教育上表现出盲目性。多数爷爷奶奶因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低而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与游戏,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照顾与呵护,而过分地呵护与包办代替,即成盲目宠溺,导致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没有达到该年龄段幼儿发展的正常水平。针对以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幼儿园要帮助这些家长端正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改变家教态度,改善家教行为,掌握正确的家教方式。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二、幼儿园对幼儿家庭教育的教育指导

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硬拍苁蛊渚×ΡVぷ龅娇蒲А⒑侠怼R蛭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1.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能最优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1)新生家长见面会

在幼儿入园前邀请家长来园召开新生家长座谈会,安排家长签到,并注意没有来园的家长,与他们保持沟通。如果家长却有困难无法参会,也要将会议记录整理成文让家长看到。这样做一方面希望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取得共识,家长在今后能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措施,另一方面也为了加强家长对幼儿园对教师的信任。

(2)日常个别交流

教师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和专门约请个别家长来园面谈。教师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家长简短交谈,是一种最方便、最及时和最实用的家园联系方式。使家长与教师得知近日至当天孩子在园或在家的情况,以便家园随时配合,促进孩子发展。约请家长来园面谈和家访是另一种交谈形式,它与前面所说的接送孩子时交谈不同,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有一定深度的交谈,教师和家长要作较长时间的交谈,让家长了解更多的育儿信息。

(3)电访、家访、家长手册及园刊、宣传橱窗

及时的家访、电访、每月一次的《家园联系手册》都是教师与家长进行个别沟通的好形式,在《家园联系手册》中家长可以通过幼儿自评、教师寄语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认知、行为习惯、性格、合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通过填写“父母的话”、“幼儿在家情况”等过多关注孩子的在家表现。园刊、宣传橱窗可以刊登幼儿园活动动态、家庭教育的文章、幼教专家的教育论文、卫生保健知识、教师的育儿心得,家长的育儿经验等信息,以此引起家长重视幼儿行为的培养,鼓励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教育幼儿,使家园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

2.教师切实了解家长的实际需要及时给予帮助,可推进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

(1)通过与家长的谈话以及调查表的形式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何变化,班主任经常到家庭家访,与家长见面,了解他们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从交谈中了解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优势和缺陷,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

(2)通过教师与孩子的交谈了解家庭氛围的变化;很多孩子都很乐意和老师交谈,从中我们可以问问他们家庭中父母是否重视他们的学习、生活,家里的教育方式是否民主。与家长交谈时就有了第一手的资料,更有说服力。

3.幼儿园通过各类活动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可进一步提高幼儿家庭教育

(1)定期举办家教讲座。幼儿园邀请在幼儿教育、保育方面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来园给家长讲授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生理、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等),传授教育幼儿的经验(健康与保健、心理问题与治疗、行为偏差的原因与治疗等)和家园配合的意义作用和途径。通过一些专题讲座,使家长们明白当今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并能及时掌握新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活动,促进家教水平的提高。

(2)家文。在家长中开展征文比赛,让家长写下自己的家庭育儿情况,并且把优秀征文汇编成册,发给每一位家长。这项活动可以使家长们彼此加深了解,也可以使孩子们体会到家长们工作的辛劳,加深孩子与父母间的感情。

第9篇

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随迁子女,另一类是留守儿童。这两大群体有着各自的特点,二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由此而导致的家庭教育侧重点也不一样。从二者的共性特征来看,都属于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范畴,体现在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家庭教育质量低下,家庭教育的内容单一等方面。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1.1家庭教育主体不同

一般而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实施主体仍然是父母,虽然父母为了生活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随迁子女的日常家庭教育,使得随迁子女常出现缺乏管教等现象,但完整的家庭环境、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随迁子女本身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作用。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则一般为祖辈,“隔代监护”有着更大的弊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般都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相应缺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此外,祖孙辈年龄差距大,“代沟”更加明显,难以相互沟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的另一类监护方式是“上代监护”,即由“留守儿童”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类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也一般采用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对相对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且“上代监护”更不稳定,容易出现“转托”现象。这类儿童的家庭教育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对留守儿童产生负面效应。

1.2家庭教育内容不同

基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不同。父母对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比较强调学习目标和期望,希望子女通过学习的方式摆脱农民身份进入城市生活,而对随迁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较少关注,从而造成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和各种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体一般也只能满足其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学业、精神、道德层面的管束很少。这种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都容易产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因此许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儿童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或者其他方式与留守儿童交流,这种交流基本很难起到教育的作用。

1.3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一般是父母面对面的直接教育,但由于父母本身素质的制约,通常都会采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方式,缺乏礼仪健康的说服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极易造成子女的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教育的“负效应”。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基本缺失,隔代监护祖辈则一般会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孙子辈,但由于精力有限和“代沟”的存在,基本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如果是上代监护,因为不是亲生父母,一般都不会严格管教,家庭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

2.社会管理视角下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农民工是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对象,要取得良好的社会管理效果,农民工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解决是关键,其不仅可以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子女的教育质量,而且能大大提升农民工家长自身的本身素质,维持农民工家庭的稳定,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针对上述农民工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同特征,可看出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2.1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偏差或缺失

无论是农民工随迁子女,还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缺失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不仅包括家庭教育主体角色的缺失,还包括主体角色定位的偏差。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但在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很少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生活的负担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将子女托付给学校就是所能承受的极限了。其中虽然有少数家长比较重视子女的成长,可是教育不得法,对现代素质教育理解不全面,常常与学校教育产生矛盾,家庭教育主体角色定位产生偏差,使得孩子无法正确把握教育方向,无所适从。

2.2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缺乏合理性

通常家庭教育的目标取决于家长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职业经历、兴趣爱好的影响等。因此,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目标一般定位在“跳出农门”、“光宗耀祖”或者“学历竞争”等方面,很少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及社会需求等。农民工家庭教育通常都是一味地强调学习,而不考虑子女的心理和行为规范教育。再加上家庭教育氛围不佳,父母自身存在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等,对子女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此外,农民工家庭许多存在夫妻关系不和,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尤其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自暴自弃,更容易产生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如发生盗窃、抢劫、寻衅滋事、非法侵入、贩毒、等刑事案件。通常,这类事件的发生在随迁子女群体中较为常见,主要是家庭教育目标和内容缺乏合理性,再加上城乡巨大差异产生的心理不平衡。而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目标、内容和氛围基本空白,父母“关爱缺失”引起严重的“情感饥饿”,同时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的负面影响深远,对孩子要不就是娇宠过分,要不就是撒手不管,再加上文化素质低下,甚至是文盲,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得孩子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心中只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没有上进要求等各类问题。

2.3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三种不良的教育方式,过度保护型、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过度保护型表现为家长不注重孩子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无原则包办代替;过度严格型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忽视孩子的独立性,严厉管教和强迫教育使孩子怯懦、消极缺乏自信和自尊;过度放任型主要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使孩子形成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缺乏自我约束等。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多为过度严格型和过度放任型两种,父母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一般都简单粗暴,对孩子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极易导致孩子心理畸形。而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大多为过度放任型,因为父母长时间无法和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祖辈和上代监护人也无力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导致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无法深入,孩子处于放任自流、缺乏管教的状态。

3.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民工家庭教育存在着各种问题,分析其成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整个社会环境造成农民工社会地位、生存状态现状,由此而产生相应的各类问题,家庭教育只是其中之一;另一类原因来自于农民工家庭自身的特征,这些与生俱来的特征对农民工家庭教育产生深刻烙印。

3.1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农民工作为城市的特殊群体,始终游离于城市之外,受到排挤现象严重,即便是拥有了城市“新居民”这样的身份,仍然难以融入当地社会,农民工子女自然也随之承受着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这种压力有来自城市居民的,也有来自农民工本身的居住环境。通常,大多数外来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外部社会环境恶劣,网吧、游戏机房遍布,对学生极易产生不良影响;而城市家长也经常会因自己的子女和民工子女同桌,或经常一起玩耍而到学校里要求老师换位置等,这种排斥行为都会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导致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困难重重。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相对更差,表现为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落后。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较差,在情感与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在学习、思想和品行上缺乏正确引导;各种安全隐患存在等。这样的整体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

3.2家庭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

家庭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教育主体发展的不平衡是是当前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家长能享受到相对完善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从方式、内容还是投入上都具有较大优势;而农民工家长基本无法享受一些公共服务资源,更加缺乏家庭教育投入的精力和资本,由此导致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或问题多多。其中,城乡家庭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造成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不平衡,成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随迁子女由于家庭地位和求学障碍,通常会被激发出城市同龄人不具备的自尊、自强,但又存在强烈的被剥夺感,被隔离感。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和冷漠的地方,心理落差极大,加上农民工聚居区相对滞后的卫生及治安状况,使其内心变得十分敏感,也导致其难以接受父母的家庭教育。

3.3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其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民工群体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管理重点也大多集中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对农民工自身的各种高级诉求(如发展和素质提升等)一时之间难以满足,由此带来整个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差,使得农民工无暇顾及子女的家庭教育。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使得其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留守子女,没有完善的城乡统筹保障体系,农民工父母也不能为留守子女提供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关怀,最多也只能是从物质上满足。因此,社会管理体制不健全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

3.4农民工群体自身特征的影响

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从事的职业类型以及农村社会的集体烙印等都使得其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工来自于农村,但居住于城市,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产生冲突。在农村时,农民工以子女跳出农门、当干部、搞技术或从事其他职业为主要家庭教育目标和期望;而到了城市工作生活后,现代社会的生存标准又使其可能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尽早让子女就业或结婚生子等观念在农民工群体中较为常见,如此的家庭教育理念必定会产生各种家庭教育问题。此外,由于农民工父母自身文化素质偏低,有些监护人甚至是文盲,无力在家庭教育中承担起教育子女学习教育的任务,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影响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又因其从事的职业而极易产生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4.社会管理视角下提高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对策建议

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能有助于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样地,有效的社会管理手段也能促进农民工家庭教育素质的提升。

4.1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通过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改善农民工生存现状和生活条件,将农民工纳入社会管理体系,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不仅使农村基层组织能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能使农民工在城市中也能拥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都关心爱护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良好社会风尚,有效推进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4.2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并将其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之中,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立足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络体系,扩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覆盖率。为农民工所居住社区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家庭教育社会工作者队伍,提高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发挥社区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建立专家队伍、家长、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协同配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4.3加大财政投入,扩充家庭教育资金渠道

针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夯实家庭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如可为农民工居住社区免费提供家庭教育场地,开展各类亲子互动交流活动,使农民工父母和子女之间能加强沟通。同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城乡一体化与区域均衡化建设,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及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途径。

4.4更新家庭教育理念,优化农民工家庭环境

强化对农民工家长的教育引导,倡导家长更新转变教育理念,重视配合学校抓好孩子的教育,本着沟通—理解—宽容—尊重的前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家庭教育的方式也应由传统的简单粗暴的行为教育向健康的礼仪说服教育方式转变。同时,注重培养各类家庭教育优秀典型,如“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无毒家庭”、“零家庭暴力”的创建活动等,提升农民工父母的素质,为子女营造文明、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5.结论

第10篇

论文摘要:幼儿教育包括了幼儿因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两者在幼儿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对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家园合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能很好的进行相互合作、交流,以便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在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见,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双臂”,缺一不可。并且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这种正规的幼儿园教育具有开放性、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等特点,这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一个以幼儿心理特点为依据的教学过程,不但要求做到循序渐进,更注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连贯、有序,以及注重幼小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幼儿园教育要想能获取到高质量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得到幼儿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幼儿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幼儿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幼儿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第11篇

【关键词】城市化 家庭教育 越城区农村

前言

越城区是绍兴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绍兴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态势,改建校舍、合并学校、资源整合,教育着力于教学环境、设施、师资的改善。但在家庭教育方面则未能跟上时代的脉搏。越城区农村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大量土地、房屋被征收、拆迁,农民早已洗脚上田。但在优越条件中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多的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害怕吃苦、缺乏交流、不懂感恩等现象。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考验。

一、在城市化进程中越城区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周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及工作中的个案分析,发现越城区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农村家长自身教育水平偏低,又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家庭教育内容失衡

农村家庭教育内容的失衡主要表现为:许多家长仅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忽视了技能培训,尤其是心理素质的锻炼。平时在与家长的交往中,家长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我孩子的成绩怎么样?”由此可见“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而家长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教育行为。很多家长在“唯分数论”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误区,其中家庭教育学校化就是其中一个方面。随着城市化的深入,越城区农村家庭也都请家教、上辅导班,家庭教育只是重复和延续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由此,处于“断乳期”的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厌学等问题。这种“重智轻心”的家庭教育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忽视了榜样作用,且形式单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家长,若能在孩子面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示范性教育。然而,不少越城区农村家长由于经济状况好转,注重自我娱乐的同时放松了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在一边搓麻将,而孩子就在同一个房间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一些家长不拘小节的言行举止,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在日常的生活中,像乱丢垃圾、闯红灯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举止也容易被孩子所效仿。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只会一味的大发雷霆,或给予过分的物质奖励,家庭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三)家庭教育忽视了子女的主体地位

很多农村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只看到了自己单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忽视了子女的能动反映及与子女的交互作用,也忽视了子女的主体地位。他们这种家长至上的思想正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文化的集中体现,造成的后果是夸大了显性的家庭教育力量,却忽视了隐性的家庭教育的潜在作用。

二、越城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对策探讨

(一)政府应大力推动家庭教育事业

家庭教育事业是指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宣传、管理和组织等工作。目前,很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但仍止步于门前的一块牌匾,并没有发挥它的真正职能。要使家庭教育事业得到全面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事业管理体制

由政府出面,安排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定期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总结工作,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工作网络,安排专人,做好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工作。

2. 建立以家长学校为主体的家长培训系统

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转变家长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各类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做到有计划、有制度、有机构、有内容、有考核,积极开展活动与交流,使广大家长能真正因此而得益。

(二)学校应加强家校联系,做好培训指导工作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具有一支掌握着现代教育理论和科学教育方法及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具有特殊的优势和条件,也有义务、有能力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但目前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仍然依靠两种传统的模式:一是家长会,而是教师与家长的个别沟通。由于教师受工作时间、指导水平等条件制约,对家长的指导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学校面对农村薄弱的家庭教育,应积极介入到家庭教育中去。

(三)提高家长自身素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家长,应清醒的认识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素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1. 及时反省自身缺陷,及时弥补

许多家长缺乏现代家庭教育倡导的对孩子心理的辅导、教育和情感的沟通负面的认识,只会把自己的童年生活模式强加给子女,不能与子女所期望的教育方式达成统一。所以家长要从认识城市化进程影响下的社会发展入手,弥补自身缺陷并及时补充,才能给孩子正确的家庭教育。

2. 重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改进家庭教育方式

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来越高,甚至是有求必应。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应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却忽视了父母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应有的职责。在家庭教育中要树立“以孩子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子女的人格和个性,破除传统“父权”观念影响,勿要对孩子颐指气使,导致家庭教育缺少必要的平等和真诚的氛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多进行情感沟通,同时要重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支持与关注,希望在各方的综合作用下越城区的家庭教育状况能有所改善,使我们的学生能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第12篇

2018---2019学年秋学段家访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学校工作中,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是指导家庭教育,而抓家庭教育又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新途径,因此,学校不可避免地要掌握与家长交往,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复杂。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家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对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以及每个家庭的“个性”特点。

一、活动目的:通过集中家访,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促进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行风建设推向新的台阶。

二、活动时间:2018年9月——2019年6月

三、活动内容

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所有科任教师要实施全员家访。家访时,要注重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安全卫生规章;通报学校发展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了解掌握特殊家庭生(含贫困生、单亲生、留守儿童)和行为偏差生(学困生和其他行为失范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学校成立家访领导小组

组长:母  杨艳芳

成员:李正琴  李巧玲  李锦萍  王小燕  

吴倩英  洪思飞  千艳萍  闫喜萍  李新华

2、 准备教师家访活动记录本和家访活动记录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学校集中时间,实行全员家访。家访过程中,要严格做到“四要四不得”:要全面通报学生在校情况;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和在家表现情况;要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方法;要做好家访情况记录。不得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不得随意把家长叫到学校进行责怪训斥;不得接受家长的宴请和赠礼;不得以电话联系等其他方式代替家访。学校要建立家访活动记录表,记录教师家访简要内容、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学校家访领导小组负责收集教师家访活动记录表和家访记录本。总结家访信息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调整学校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五、家访注意事项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我们要家校联手,共育新人,做到以下几点:

1、变“请进来”为“走出去”:改变以往的随意请家长进校“训话”为主动走进家庭,将意见和建议送到家庭中。

2、变“被动家访”为“主动家访”:主动家访,防患未然,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