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06: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职德育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理念的构建和推行,是依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教育取向而提出的。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思想、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以探求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形成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的、以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为途径、以中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以走近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支撑的中职德育工作思路。将关注学生的当前就业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中职德育工作的总目标,以体现中职德育教育现实意义和职业教育特色。
1.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中职教育是我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有2000多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各条战线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1.1 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相关资料表明:我国的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占就业市场比例的95.4%%,且各技术等级的需求人员倍率均大于1。而满足这一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主力军,主要是依靠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因此,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中职学生的道德水平、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谐。由此,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肩负着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大责任,可谓任重道远,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2 教学改革的需要
2008年12月9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改教学大纲》拉开了我国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序幕。该《大纲》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以及“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传统的中职教育过程中,教育的重点放在中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上,学生的德育教育处在从属地位。新的中职德育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客观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切实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中职德育教育的有关规定,从而培养出德技双全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改革的需要。
1.3 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职教育进入了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之路,学生生源从应届初中毕业生扩展到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青年、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人员,使中职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整体来看,中职学生是法律意义的未成年人,最大年龄19岁,最小年龄14岁,平均年龄为16.8岁。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普遍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未养成,甚至有些学生初中属“困难”毕业。加上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专业,更多的学生是由家长做主选择专业,这种选择往往不适应学生的兴趣、性格和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是提高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的客观要求。
2.中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在学生方面
一方面,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学生过分强调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肯定诚实守信否定投机取巧、丢弃绝对服从推行等价交换、放弃传统吸纳时尚、厌倦墨守成规偏好标新立异、冷漠集体看重个人、轻视责任关注功利、反感约束崇尚自由、畏惧集中追求民主、免论差异讲究平等、淡化合作强调竞争、承认共性张扬个性,社会价值取向的这些变化在中职学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中职学生追求个性独立、张扬、自我欣赏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作目标,为了实现自我,摆脱一切约束和束缚,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自私封闭、唯利是图的泥潭。另一方面,中职学生的基础差、集体观念、规范意识有待提高。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因初中成绩较差,中考难以升入理想学校才被迫选择职业学校。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比较好的高中才是优秀学生,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就是“末等公民”,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意志消沉。在校园里,一些学生经常上课不遵守纪律、随意逃课、旷课,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教育而对老师心生怨恨、辱骂和敌对老师,频繁发生一些恶劣行为。此外,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加上学习习惯差,他们在中职学校对全新的专业课也不感兴趣。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出口成“脏”,明知学校规章制度不可以违反,自控能力差、明知故犯。由此,凸显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任务艰巨。
2.2 在学校方面
由于学生及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很多中职学校的招生出现困难,以至于中职类院校将学校“商业化”,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理念。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对新生入学没有把好关,致使不少初中的问题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学校对学生的违纪处理也过于宽容。这导致不少学生的违纪行为是“屡教屡犯”。虽然很多中职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各类会议上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道德素质管理体制,没有科学的学生道德素质测评制度,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学;情感教育
1前言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中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处于成长发育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还不成熟,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影响将来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德育教学成为中职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教学则是德育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它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增强学生自信心等都有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能否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都与情感教学有着极大的关联。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教育的最大作用,成为目前中职教育发展方面研究的重点,本文就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2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2.1情感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但是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中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帮助学生找到更加合适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职教学中重专业课,轻公共素质课,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思想理论知识的培养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中职的德育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也不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德育教育水平上,从而导致情感教学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成为中职德育教学中情感教学发展的重要阻碍。
2.2缺乏专业的情感教育教师:
中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就业率,由于重视技能而轻视思想培养,中职学校内德育教学教师的水平也是相当有限,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思想理念发展不成熟,教师的思想教学水平对学生的思想理念的形成有关键性的影响,由此看出专业的情感教学教师对中职德育教学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加上学校并不重视情感教学,很多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在情感教学方面的经验不够充足,没有抓住正确的方式方法,从而降低了德育教学的效率。
2.3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统德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课本和教师,手段单一,过程枯燥无味,长时间处于过分单一的教学环境,对于情绪尚不稳定,心理上不成熟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对课程的积极性非常困难。其次,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学到的课本知识,却没有实际的生活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3加强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途径
3.1学校应加大对德育教学的支持力度:
传统观点认为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甚至是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出现了中职学校轻德育教育重技能教育的现象,但是应该意识到,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各种思想混杂交错,中职学校的学生还没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很容易被不良思想引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学,意识到其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而只有德育教学受到重视,情感教学才能得到更多的资金、人力、物力支持,这样才能够选择更加优秀的情感教育教师进行指导,才能选择更加权威性的教材,同时,家长才会重视起来,从而共同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贡献力量。
3.2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教师在中职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达到情感的共鸣,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德育教育深层次的内涵,提高教学效率。对中职德育教学教师来说,要想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自身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良好的教学情绪和处事态度,会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积极正面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学习成绩好坏给学生定等级,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从情感上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对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的中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尊重就是最大的肯定,师生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才能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思想,发挥情感教学对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德育教学的功效。
3.3转变教学方式,采用情境教学,激感体验:
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改变,单一的依靠课本教材并不能达到情感教学的目的,而通过情境教学方法能够为情感教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将来在社会上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单纯的课本理论难以满足现代德育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意境,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某种情境中,感同身受,增强情感体验的真实感。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情境的真实性,越贴近生活的案例越能让学生有现实感,冲击感才会更强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情境教学,体验情境中的真情实感,为将来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4总结
情感教学是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是发挥德育教学作用的关键环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了学生价值观往正确的方面发展,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学,同时更加重视德育教学中情感教学对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虽然目前情感教学在德育教学中作用的发挥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教师经验的不断积累,对情感教学的把握也会逐渐精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为中职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熊蕾.论情感教学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蒋淑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3
关键词:中职;德育;探索;思想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118-01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主体年龄都在16-19岁之间,这一时期身心急剧发展、但又极不平衡。他们虽然很渴望了解社会,但是由于对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还尚不成熟,特别是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这样一来,也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他们精力旺盛,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片面,因此,激情犯罪(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同时,作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又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缺乏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失等问题。他们独生子女居多,自立、适应能力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存在着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有些是单亲、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灵受到伤害;许多中职学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一些心理健康的问题。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到可以要面向全体性,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不同,来进行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德育方法单一,内容滞后,直接体现为德育效果不佳。归纳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教育的方法不当,有些德育内容针对性不强,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以往传统式说教及灌输式的德育模式显然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育目的和效果。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腐败现象的滋长蔓延,都对中职学生德育观的形成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探索
1.培养中职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立德树人,这是社会对合格的中职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在中职学校德育的实践过程中,要从德育的有效性为切入点,以适应学生为主要特点,满足社会职业需求。对中职学生德育的培养工作,我们应主要提倡自律,而不是一味强调靠学校和管理部门以及老师来监督约束。应充分的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道德完善方面从被动方变为主动方。在制定德育目标时,一定要紧密地结合学生和职业教育特点,遵循方向性、时代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以此,来引导培养学生因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健全人格。
2.改革中职学校德育的现有方法
变“说教式”、“灌输式”德育为“合作式”、“动式”德育,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把外在的德育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逐步达到自律的目的。一是要认真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他们的思想、生存状态,真正做到对症施治。二是要突出关爱,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做到尊重学生、宽容平等的对待学生。消除隔膜,增进沟通,学生方能亲其师,信其道。三是要把德育内容“活化”,利用兴趣驱动,创新德育形式,积极开展德育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来。四是引导学生自觉修德,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大胆放手,为学生开辟一片独立的空间,“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积极进行道德感悟和实践。
3.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首先,我们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还是要针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因为学习动力不足问题,进行学习引导,用关爱、尊重和激励教育,让学生消除自卑感,树立成长的希望。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努力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德育要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针对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自私、孤独,做事偏激、任性、逆反、叛逆等情况。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和干预力度,加强心理咨询辅导。再次,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养成。针对目前中职学生前期行为养成缺失等问题,重点从点滴的养成入手,通过对一日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并适时引入企业职业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
4.优化中职学校德育环境要形成一个全员德育的工作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总是力求做到是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人)都来实现教育理想。”这其中,每个人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必须更新德育观念,在充分发挥德育人员主导作用的同时,摒弃德育只是德育工作者的“专利”的思维局限,全员都应秉承“关爱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职能,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各项工作与德育工作间的关系、渗透和去融合它形成良好的校风。通过关爱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把德育全方位的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时空育人的良好局面。
5.中职学校德育应发挥整体功能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要注重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学校应当要抓住这个良好机遇,并积极大胆地去争取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师生家长的支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其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有些家长知识水平偏低、对社会抱有怨气、对中职教育存有偏见。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从而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更应主动 与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网络短信等形式,携手家长为孩子创造健康、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小刚.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2,(21):141
【关键词】中职德育;研究性;学习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中职德育教学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误区:作为德育课教师,以填鸭式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政治、经济、社会、职业道德以及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点;作为学生,则必须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这种僵硬的教学模式,不但禁锢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更是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造成了中职生的厌恶情绪,结果是学生德育课上睡倒一大半,极其严重阻碍了中职德育教学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的推进,渴望新形式的、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的中职德育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中职德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不断论证和实践下发展起来的研究性学习更是受到教师、学生的极大关注.。
一、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德育课计划中,“研究性学习”主要取的是后一种含义,并主要在活动课中实施。
二、研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为使研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课中真正落到实处,产生一定的效果,本人认为应该将德育课的研究性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具体实施。
1.情境引入
所谓德育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德育教学过程。
德育教学中的情境引入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借助生活实践、表演艺术形式、通过语言描述、运用音像图画、运用典型事例等多种形式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
通过情景引入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2.问题搭台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问题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在中职德育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呢?就这要论及中职德育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搭台教学法了。
问题搭台是德育课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一环。为了避免情境引入与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即形式化的情境引入,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其次适时转到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再次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原则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种最最基本的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新课改环境下德育教学中运用问题搭台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从而使现代中职生全面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更好地适应将来更高层次的教育以及科研,称为社会发展所亟需的全方位人才。
3.探究立骨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其主要模式是:教师拟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发言,这种教学法是广大德育教师所乐于采用的一种新方法。在中职德育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探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骨架的作用,所有的问题和方法都必须围绕着对问题的探究而进行展开。
在让学生探究的同时应注意问题创设,一是问题的创设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材料入手,同时联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二是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情境。从而对问题产生出探求的欲望,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4.训练固基
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之一。新编写和出版的教材虽含有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那些知识面较广、爱学习、爱思考、爱提高、喜欢钻研的学生。再者有些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仅仅限于肤浅的,为了实现探究性学习,设计一些偏离课题的小品等内容,形式花里胡哨的,一节课下来学生和教师一笑而过,过后对所学知识知之甚少。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课后,教师相应的布置作业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练习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知识形成、评价、教育、发展等功能。我们有必要凸显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有效的练习,充分发挥练习功能,练习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练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链条”,能起到监控、巩固、反馈的作用。设计有效练习是打造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多数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目的,提高练习的有效度也就是提高了课堂的质量。因此,鉴于以上原因,加强课后习题的训练来巩固所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三、小结
中职德育课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将研究性学习方式运用到德育课程中指导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将学科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由易到难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牢固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结果表明:探究性学习在实践性较强课程中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亦菲,杨宝山. 探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四个误区.中国教育学刊,2002 (6)
[2] 张华,石伟平,马庆发.课程流派研究,2000
[3] 卢晓杰,张鹏飞.试探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科教导刊,2011(4)
关键词:德育;双轨式教学;寻根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德育对学校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双轨式教学中高考学生的德育,我有如下思考:
一、德育要结合国情
《中等职业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要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在《教育的目的从“人才”到“人生”》一文中说:教育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人生的目的是“自己享受人生,也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此时教育目的从“人才”上升到了“人生”。
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让我们重新调整职业教育的目标:加强习惯培养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从实际出发,落实政治和思想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强化法制教育,保障中职生健康成长;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帮助中职生成才。
二、德育要结合校情
我校在建校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成人再成才,既成才又成人”的育人目标,将德育放在育人目标的首位。“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我们非常明确自己在德育中应找准方向,一条“寻根”之路在脚下延伸。
三、提出“寻根”教育
“寻根”一词源自文学界,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以现代意识反映传统文化,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理论界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学校的德育也有“根”,德育的“根”应该根植于国情、校情、学情。
1.“寻根”:寻做人之根本
对中职高考学子进行德育,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的对象――中职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先贤孔子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德育也应以此为根。
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易中天在《守住底线,拒绝高调》一文中犀利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有底线。……正是靠着底线的坚守,中华民族虽历尽苦难,中华文明却得以延续。”所以,一定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德育让高考学子在浮躁中沉静下来,将天性中的友爱、善良、正直、自信等传统美德激发出来,在日常生活中流淌为涓涓细流,将心田永久滋润。
2.“寻根”:寻职业人之根本
走入职校的学生,已经是一名准职业人,在此基础上,注重高考学子如下德育方面的养成教育――举止得体、仪表大方、谈吐温文尔雅的商务礼仪,时间观念,角色认知,懂得复命,有效沟通,情绪控制,成本意识,同事交往,注重职业形象、行业声誉、“规规矩矩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的职业道德。
3.“寻根”:寻年轻人之根本
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说:“年轻,并非人生旅程中一段时光,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而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清新。”
对于高考学子来说,我想,他们正处于大好年华。中职三年,学生度过美好的花季、雨季、草季,他们会时而忧虑时而洒脱,时而敏感时而狂放,时而消沉时而达观……这是青年应有的风貌,营造井然有序、宽松人性的环境正益于年轻学子淋漓尽致地挥洒青春。
年轻应是激情与活力。职校有多个舞台让学生迸发激情与活力――篮球赛场上,喝彩与呐喊不绝于耳,球员的自信昂扬达到沸点;青歌赛的舞台上,歌手与观众共唱一曲,热情的掌声让歌手难以谢幕;演讲赛场上,讲者以亲身经历打动人,展现真心与诚意……学业的减负让学子真正感受到年轻的美好与真谛,激情活力不可阻挡。
年轻最重要的是有追求与梦想。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面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老虎代表着野心、欲望与恐惧。我想,德育工作就是要把高考学子的野心、欲望激发出来,加以正确引导,转为正能量的追求与梦想――在高考班,学子重拾大学梦,让追梦的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
古希腊哲学家、“力学之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面对踌躇满志的高考学子,我要让他们明白,从内因入手,改造思想,塑造向上的德育人生,才是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成才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3-0021-02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课程。优秀的作品散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深挚的情感色彩,丰富的思想内涵,广博的文史知识,深奥的人生哲理。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教学的特点,将文学作品与德育有机结合,使德育工作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它将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促进学生成才,不仅能推动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符合文学的功用
文学的最基本功能也就是审美教育作用。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 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2. 把握课文精髓,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作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在思想上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和行为方式。无私、正直、勤奋、诚实、守信、坚定、勇敢等优秀职业品质是人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当中,不应仅限于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培养,还应该注意挖掘课文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而使学生走向积极、健康的就业之路。如《一张诊断书》这篇课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细节描写的关注和对关键语句的品读,让学生体会林巧稚大夫的敬业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坚持职业操守的重要性。又如《窗》这篇课文,除了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理清文章线索、分析人物形象、提炼中心思想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专业谈谈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同学们一致认为,做好服务业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和善良,要处处做到为被服务者着想,并认识到善良和真诚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这样,在这些作品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上恰如其分地及时地进行职业道德渗透,就会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让他们进一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
中职生同样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关系重大。面对新形式、新机遇,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利用学科特点,把人文素养、爱的品质教育、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引导中职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德育贴近现实,春风化雨显成效,促进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语文这门课程它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工具,也是通过很多历史文化构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语文,可以说是必经之路。因此,我们要把德育渗透到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得到更好的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正确的方式,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实际获取更多的经验。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作风以及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相关课外活动,使德育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更好的表现出来,提高德育在教学中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手段
语文教学在历年来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材上内容比较丰富,教学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内容上不仅饱含着人文历史文化,还是所有学科中的精髓。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内容,讲述故事,分析问题,总结问题,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取其精华,纷纷灌输给学生,使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
三、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参透课本,多元化教学。我国中职学校中的语文课本上内容丰富多彩,各种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文章上都能体现出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精心制作备课内容,可以采用多元化教学,让学生感受一堂真正震撼人心的课。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首先,可以将作者先进行详细的介绍,然后再配上一张图片。这位作家生平尝尽了命运带来的各种坎坷,但是面对生活他仍然抱有希望。这样一来,让学生懂得了,命运虽然带来了痛苦,但是也无法阻止一个人想前进的脚步,相反,只会越发激起他的斗志与意志力。接下来,教师在分析课本的时候,可以配一点简单的音乐,然后进行朗诵,要充分的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一种崇敬的精神。同时也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中职学校语文课本中我们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书上面的内容,教师应当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开展演讲比赛,让学生之间在自己的看法以及观点上相互沟通、讨论、补充,使演讲中的内容在讨论中不断得到升华,同时,演讲比赛不仅促进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德道素养。因此,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吸引学生,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主动去参与到其中。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美德,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素养。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高尚人格与情操,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不管是一言一行,还是穿衣打扮风格都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素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积极主动的加强思想学习以及思想。只有教师自身形成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分辨。另外,教师要在穿衣打扮以及言行举止上多加注意,爱护自身形象,这样一来,在教学中也能给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代表自身的形象,也是代表着整个学校。
(四)认真批改作业。学生的语文作业批改,是教师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为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途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思想,他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向他人透露,尤其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最为脆弱、敏感的时期在学校里,需要的是教师更多的关怀。在教师布置作业时,可以增加一点非命题作业,可以让学生对眼前所发生的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可以用写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的发挥,没有任何形式的谈谈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另外,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然后,教师在进行正确的分析、引导。要做好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实际要从细微处认真观察学生,要从细节上去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关注学生。
四、结束语
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章在分析了校企融合对中职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过校企融合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相关策略,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德育评价应注重多元性评价。
关键词:
校企融合;德育;多元性评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融合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应努力创新德育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校企融合对中职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
通过校企融合开展德育工作,丰富了德育工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渗透到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丰富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使德育课不再单调和枯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经常组织德育课教师、德育工作人员、校党委和学生社团深入各实训企业,将企业中的德育资源和优秀文化有效运用到德育教育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德育教育,从而顺利地从“学校人”转变为“职业人”。
(二)使德育工作的目标更贴近实际,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校企融合有利于共同营造德育教育的氛围和环境,提升德育教学层次。通过企业实训,学生可以体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锻炼职业技能,提升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提升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争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三)实现校企双赢
对学校而言,通过校企融合,德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方法、如何与学生沟通,以及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用人标准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企业而言,校企融合强化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缩短了企业与学生间的磨合期,降低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成本,实现了企业用人和学生就业的顺利对接,使学生满足了企业对高质量劳动者的需求,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以及职工队伍素质的提升。
二、通过校企融合创新德育教育模式的策略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是新时期校企融合下德育工作的方向。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等情况,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而校企融合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以“和”为本,这个“和”正符合中职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要求。所以,中职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对每个实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具体了解,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并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使学生形成并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懂得团结、友爱。引导学生到企业实训后,与同事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组成积极进取、合作共赢的团队,遇到问题虚心向同事请教,与同事共同克服工作中的困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迅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
(二)德育评价应注重多元性评价
要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及其在企业实训中的表现等作为评价的指标,将德育评价变得多元、全面和真实。学校和企业应引导学生参与到德育评价工作中,实现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进行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目的。在德育评价中,结果虽要重视,但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评价中,需注重评价的个性,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此外,需注重在德育评价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欣赏,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激励、团结友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所以,中职学校要构建合理的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职业道德作为学生实训成绩的评定指标之一。校企双方要共同完善和优化德育评价机制,评价应注重实训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注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引导学生在实训中严格遵守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规范。
三、结语
校企融合的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多元化的德育评价,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更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学生在企业化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和发展。
作者:高玉凤 单位: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中职院校 德育 创新 研究
中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招收的是初中学生或有初中学历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但是,很多中职院校只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并且德育工作比较滞后。因此,要创新德育教育的模式。
一、中职院校德育创新的作用
德育创新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德育是对学生身心发展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对他们的职业信念和理想以及道德素质培养都是很有意义的。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二、创新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德育观
以人为本就是重视学生主体,努力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德育需求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
德育包括知、情、信、意和行等方面,在这些内容上进行协调和整合。不能只强调道德认知,还要对学生的行为和信念等方面进行教育,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培养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为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职业行为。
3.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德育工作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在家庭和社会中也要进行。学校要与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相结合,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德育成果要在家庭和社会中进行检验和促进,并及时对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学习到的不良道德素质进行纠正。只有三者配合才能保证学校德育的开展和创新。
三、创新的必要性
1.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在学校中,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处于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和教条的地位,学生只需要按标准去模仿和操作就可以了。这种刻板的德育方式使学生的道德人格和道德行为出现两面性和偏差性。
2.德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
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通常是小学和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复,没有递进性和创新性,没有跟上社会的节奏和职业的发展。学生在这种陈旧的模式下积极性不高,对德育不重视。
3.学校面临复杂的德育环境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开放的观念和复杂的思想文化影响着学生的选择,他们盲目崇拜西方个人主义、金钱主义,出现信仰危机。在人生信念、理想追求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发生了变化。其次是网络环境对德育的负面影响,学生可能会深陷其中,接触到不良信息,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是一种挑战。
四、学校如何进行德育创新
1.德育理念的创新
只有在新的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开展德育创新工作。首先是德育第一位理念。即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将中职学生的德育放在技能教育和职业理论教育之前。只有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学生才能以健康的心理接受技能教育,才能成为技能过硬、素质高的人才。其次是“学生第一位”理念。要将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让学生参与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改变教师单方灌输德育教条的陈旧模式。
2.德育内容的创新
根据时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并依据中职院校和学生的特点,在德育内容上进行创新。在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融入最新社会动态,让学生评判,教师启发和诱导;重视学生的道德意志锻炼,可以设置活动课,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网络和媒体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并据此开展德育工作。
3.德育方式的创新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使网络开始融入教学中,在德育中可适当使用网络,创建学校德育网络环境,建立德育主题网站,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讨论,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可以规范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过滤和防侵蚀能力。
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是很重要的,传统的教条德育规范灌输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只有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在德育理念和德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融入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学茹.当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12).
[2]李进仕.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创新研究[J].教育改革,2010(30).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孩育:实效性
自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以来,全国各省市区都相继成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各中职学校也大力加强了德育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改革德育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德育工作体系,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到现在,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实效究竟如何呢?还存在哪些问题?主要原因又是什么?这些是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为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做出客观评价,笔者以所在学校为例,采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设计的《德育工作调查问卷(学生部分)》,组织校团委调研部的学生干部,于2010年5月23日至28日,对全校08和09两个年级(07级学生已全部离校实习)共42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校园生活”,涉及42个问题,均为单项选择;第二部分为“德育与学生工作状况”,涉及六个子项共22个问题,有单项选择也有多项选择。
针对08级某班的学生笔者进行了全员问卷调查。抽样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平均每个班5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为85.71%;全员问卷调查的班级共发放调查问卷56份,收回53份,回收率为94.64%。
二、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笔者下面以调查统计数据为依据,从10个方面对调查统计数据进行评析。WwW.lw881.com
(1)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专业课,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在对“我觉得德育课比专业课更重要”做选择时,认为“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仅占受访者的25%;而认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的则占到了46%,比前者高出21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不仅仅是改变,甚至完全颠覆了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现在学生只看重专业课而轻视德育课的观点。
(2)学生学习目的比较明确,但学习态度差强人意。占6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有针对性的,而不是盲目的”;有68%的学生明确表示“专业技术是我学习的重点”;只有3%的学生坦承对学习目的完全不明确。然而在学习态度方面,只有47%的学生表示“自己会比较自觉地学习”;另有21%的学生表示“只要条件允许,能逃的课我都逃”,反映出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
(3)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比较端正和务实。主要表现在:有51%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我会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将来的职业”,表明多数人(尽管是微弱多数)能够把“服务和服从社会的需要”放在选择职业时优先考虑的位置:同时有60%以上的受访者并不完全认同“我未来的工作一定要高薪、轻松而且稳定,和“我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这两种观点和说法,足以表明中职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基本面上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4)学生在最基本的道德认同和道德责任意识方面,不同年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在我认同‘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的观点”做选择时,认为“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一年级占62%,二年级占72%,超出前者10%;认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观点的,一年级仅占49%,二年级则高达85%,超出前者36%;另外对“我愿意从我做起,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观点做出肯定回答的,一年级为59%,二年级则达到86%,超出前者27%,差异同样十分明显。笔者认为,这种差异正是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一定实效的充分体现。
(5)学生的法律意识、纪律观念亟需进一步强化。从法律意识看,分别有21%和27%的受访者对“只要不出事,没必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为了得到对我有用的东西,有时我宁愿触犯法律”的观点选择了“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这意味着有相当部分学生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身试法”的心态和行为倾向。在纪律观念上,认可“打架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的,一年级占28%,二年级占18%;认可“我觉得破坏公共财产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的,一年级占34%,二年级占6%。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职生总体上纪律观念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年级学生纪律观念尤其令人担忧。
(6)学生的心理意志品质比较脆弱,缺乏自信心。在意志品质方面,仅有43%的受访者认为“环境中的各种诱惑不会动摇我实现目标的决心”;在自信心方面,只有54%的人表‘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很有信心-*lp~自信心不足还表现在:占53%的学生“做事情经常犹豫不决”;另有近40%的学生“总担心自己的言行受到嘲笑”,其中一年级占到了受访者的一半。心理意志品质和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各中职学校通过德育教育,都在努力地塑造和完善学生心理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增强自信心,但成效不尽人意。
(7)学生在诚实守信方面离德育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受访学生在对“我有时候利用说谎来逃避惩罚”和“只要确信不会被发现,谁都会考试作弊”两个问题作答时,选择“完全不符合’,和“比较不符合”的分别只占54%和50%,勉强过半;而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及“不确定”的,合计分别占到46%和50%。因此,从总体上看,中职生诚信方面的道德品质不容乐观。
(8)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仍需强化,行为习惯有待改善。“随地吐痰”既反映出一个人的卫生行为习惯和文明程度,更体现其社会公德意识:同样,“按时起床,不睡懒觉”,既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一种反映。然而,统计数据表明,对“我从不随地吐痰’,和“我每天都能按时起床,不睡懒觉”两个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均不到受访学生的6成。这充分说明中职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薄弱、行为习惯散漫是个比较突出的现象。
(9)学生在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等方面的道德品质值得肯定。首先,占半数以上受访者对“我不喜欢我的班级,更不可能为它付出”的问题做出了否定回答,表明多数学生懂得顾全大局,关心班集体,处理问题较为理性,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其次,占76%的受访者表示,“当同学有困难的时候,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他”,可见大部分同学具有助人为乐的可贵品质。再次,在尊重他人方面,二年级学生中,高达86%的受访者表示“我尊重每一一位老师和同学”,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懂得自尊和相互尊重,非常值得认可。
(10)学生在情感交流方面的表现喜忧参半。作为在校生,情感交流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在学校里,我经常感到孤独”,这是占1/3受访者的真切感受。学生为什么不主动与老师交流呢?48%的受访者认为,“我觉得老师不能真正地理解学生”;所以,有42%的学生表示“我有心里话绝不会向老师说”,同比在一年级学生中竟占到~半!问题还不仅如此,一年级学生在与父母沟通方面也存在较严重的障碍,表示“我和父母沟通良好,关系融洽”的仅占51%;二年级学生同比则为83%。此外,高达86%的二年级学生表示“我有一些很谈得来的朋友”;而一年级学生同比只有62%。从而说明二年级学生在思想、情感沟通与交流能力上都更加成熟,一年级学生则需要学校方面主动给予更多的关心。
总起来看,被调查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其实效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这首先表现在占71%的受访学生认同“目前学校最重视的教育是道德教育”,体现了“育人为本、立德为先”的职教理念;其次,多达79%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对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第三,占65%的学生从班级教育活动中,“感受到同学们真正成了学校的主体,老师们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第四,有76%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德育活动,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
但是,在调查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在德育理念上,1/3以上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体。部分教职工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失去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从而降低了德育实效。(2)在德育管理上,德育管理机制最受学生诟病,成为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最不满意的方面。德育管理机制包括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奖惩机制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存在严重弊端是不争的事实,也必然会影响德育工作实效。(3)在德育课程建设上,近1/3学生喜欢某门德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有兴趣”,而德育教师“教法灵活、启发引导”。这说明,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师作为对学生思想言行影响最大的人员之一,其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4)在德育环境上,学生对包括社会环境、校园文化、校风班风等在内的德育环境认可度不高。调查显示,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比较大的因素中,社会环境占59%,位居第一,而学生恰好对社会环境的负面感受最为强烈。对校园文化生活的感受,觉得很满意和较满意的学生仅占39%,觉得一般和不满意的占61%。校风班风方面,52%的受访学生认为“问题比较严重”或“问题非常严重”。(5)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干部等,构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力量。然而,调查显示,除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对学生思想、言行的影响位列三甲外,其他人员都远远不及‘‘同学和朋友”的影响力。
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建议
(1)树立德才兼备,“德为本、才为用”的德育观念和全员德育理念,强化师德建设,把德育渗透到任一学科的任一课堂、任一活动的任一环节和任一场所,同时建立便于操作的检查评价标准和方法,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硬性化。
(2)改革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成立由校长挂帅、副校长分工负责、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研究制定全校性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和重大措施;建立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问题,提出加强德育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定期测评德育工作成效,加强德育工作的信息反馈;实行副校长挂专业、科长主任挂班蹲点制度,切实解决德育过程中若干重、难点问题;完善德育奖惩制度和保障机制。
(3)充分发挥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德育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班主任,国为与学生关系较密切,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调查显示,“班主任教育”是对一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因素,比例高达8l%;同时,“班主任”“同学和朋友‘德育课教师”也是对学生思想、言行影响位列前三的人员。因此,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关键是要加强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要通过培训和传帮带,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发挥好骨干作用。
(4)改革德育方法和途径。学生的德育培养需要正确的途径,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旧有的方法与途径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调查显示,在学生喜欢的德育形式中,排列前五位的依次是观看影视资料、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公益劳动、大型教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从前面的评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德育课以及德育活动并无抵触和反感情绪,问题源于德育手段较为简单化,故此德育活动收效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改革德育方法,使德育形式多样化就势在必行。
(5)加强以德育为中心、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有较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息息相关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教育作用。中职学校应在重视校园文学和校园文化艺术培育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景观(包括壁画、雕塑、文化长廊、宣传画廊、休闲亭台、观赏景点等)建设,打造出秀丽宜人和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惩戒;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5-0010-02
教育倡导激励、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观点近年来有点被过分的夸大,在事实上一味的赏识激励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弊端。因此教育中应提倡赏识教育,也要提倡适当的教育惩戒,赏识和惩戒需要共存,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但没有惩戒的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教育。反观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不如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不仅学习成绩较差,更为重要的是相当多的学生品行习惯极差。他们平时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听不进家长和老师的劝导;情感淡漠,很少关心他人;缺乏责任意识,放任散漫,不懂得自尊与自律。如果再一味片面地追求赏识教育,那么这些学生将有可能变得狂妄自大,麻木不仁,目无法纪,毫无责任心。这种让人无知无畏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并警醒的。所以,“玉不琢不成器”,教育赏识应当倡导,但惩戒教育同样不可抛弃。
一、“教育惩戒”内涵界定
教育惩戒:惩戒,《辞海》中解释为“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教育惩戒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教师依据法律法规或学校章程,对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包括校内、外行为)进行惩戒。教育惩戒有别于体罚或变相体罚。它是不伤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我反省错误行为,勇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后果,促使学生自我醒悟,自我完善,并警示、教育其他同学,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二、实施教育惩戒的策略研究
(一)无情中融爱心实施教育惩戒
教育赏识和教育惩戒都是爱的教育,赏识能使自卑之心开出自信的花朵,能使懦夫变成勇士,但如果没有爱的惩戒就不是真正的师爱,是残缺的爱。教育惩戒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为了完善学生,使他们知道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不能破坏规定和规则,行为止于犯罪的边缘,这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别样的爱。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时,要以爱为前提,并要把爱自始至终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有爱心和高尚的师德,要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进行惩戒时,要惩戒有因、惩戒有度、惩戒有爱,要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颗宽容的心和健全的心理,不把学生分成等级和好坏,更不用功利的态度对待学生,做到凡事有理有据,坚决禁止各种用美丽的“外衣”包装下的“另类惩戒”。其次,教师要有惩戒的技能和技巧,以尊重、关爱学生为出发点,以不违背师德要求、不伤害心灵、不损害人格为底线,要经过冷静思考,采取恰如其分的惩戒措施,千万不可因为学生经常违纪违法,而故意甚至是恶意地去惩戒学生,惩戒学生的出发点不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痛苦和耻辱,而是让学生心悦诚服地不“愿”再犯类似的错误。惩戒的背后应是深深的期待与真诚的关爱。第三,师生双方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了感情基础,关爱就会融于惩戒之中,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特殊的爱,就会从惩戒的形式上得到传递,学生在接受惩戒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带有一定的感激也会从心底油然而生,从而产生对老师责任的敬畏。
惩戒是无情的,但是在“惩戒里传递的信息其实并不缺乏爱。”
(二)习惯中求逆反实施教育惩戒
学生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分子,社会有权力要求其接受教育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同时赋予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任务,教育惩戒正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需要之一。惩戒有其一定的教育意义,是维持学校纪律,搞好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既需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素养、威信以及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导,又需要有一定的纪律、秩序和组织管理形式作保证。因此在平时习惯性的常规教育中,有必要对那些经常违犯校纪校规,损害其他同学的受教育权的学生实施惩戒,让他们体验犯错误后应该受到惩罚,真正认识到犯错误后应该承担的责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同时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三)法治中讲人本实施教育惩戒
1.细则制定要民主知情
“没有规矩,无以致方圆。”无矩可循,无法可依的“人治”会使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造成政策的随意性,很难把握惩戒的度和量。所以,要制定制度,形成“法治”。但惩戒应民主,公开的惩戒更应当充分发扬民主。
学校从新生始业教育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相关校规校纪。但校规校纪只明确了打架斗殴等重大的违纪行为的处理方式,对课堂讲话、课堂睡觉、迟到早退等行为都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班级还需明确处罚细则。班主任要组织班级学生,让他们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出一套赏罚分明的“班级公约”,最后让学生们举手表决,通过后还需进行一阶段的试运行,最后在完善后才正式实施。在讨论制定“班级公约”中,一方面能让学生形成共识:在“公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可以获得奖励;违犯纪律,就要接受惩戒;另一方面通过集体表决,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能产生强有力地约束力,最终让学生实现自律和他律。
2.惩戒实施要尺度合适
(上接10页)
教育说服、赏识,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对于许多学生是适用的;但恰当的惩戒制度对一些另类的学生是更适用的,因为惩戒制度会让自制能力很差的他们心里有所顾忌,不敢再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使之在不知不觉中改恶从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惩戒正是对正面教育的有效补充。可教育惩戒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教师随意实施,就和体罚无异,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如果教师实施时注意合适的尺度,那它就能发挥劝善、警示、激励的教育功能。因此,实施教育惩戒要选择最佳时机,做到适时,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时,内心都有接受惩罚的准备,内疚与不安的心理导致他们急于求助,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他们愿意为自己的愧疚担负责任,取得心理平衡,一般这时候恰是教育良机;在惩戒力度上要把握好分寸,宁可不及,不可过分,一次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惩戒,可以促进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一个伤人自尊、令人消沉的惩戒,可以使人一蹶不振,失去前进与向上的动力,由此可知,惩戒要适度;惩戒还应根据一定的法规、一定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方法,做到适法,不当的惩戒容易让受惩者不服,从而很难产生“戒”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军训是每个高中生必须要体验的必修课,更是实施教育惩戒的最佳时机。我校德育处根据中职学生平时纪律松懈、娇惯、不吃苦、刁蛮等不良现状,要求高一、高二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为期7天的军事训练。这一特定的情境就是对学生进行行为矫正的教育良机。军训前,学校就军训的纪律和强度做了全面的宣传,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充分的认识。军训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官对顽劣的学生,在“模样凶、出手轻、无后患”的原则下实施一定的教育惩戒,并建议他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和个体特征,既要不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要帮助学生促进个体健康的发展。要求教师全力配合教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发挥出教育惩戒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效果。在教官“强硬”和教师 “温柔”的齐头并进中,学生学会了服从,学会了付出,也学会了担当责任。在最后的成果汇报中,学生们一个个军姿飒爽、精神饱满地接受了检阅,在队伍中最闪亮的明星则是那些和教官发生过冲突的学生。在烈日下他们变黑了,但他们的站姿更直了,他们的眼神自信了,他们的内心充实了,他们更懂得了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对那些顽劣的学生,运用适时适度的教育惩戒是矫正他们不良行为、促进他们积极奋进的一剂良药。
3.方法措施要得当灵活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课程 课堂教学行为 问题 对策研究
一、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对策研究的先行分析
根据教职成〔2008〕6号文《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新课程。德育新课程的实施给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价值层面――课堂教学中课程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德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替代了德育课程学科知识的建构,将德育课上成了班会课、活动课;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以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运用目标施行过程覆盖了课程中蕴含的情感、态度、观念、价值目标及其生成过程,使得德育课堂越来越远离本身丰富的课程内涵而转向单一的诸如礼仪训练、心理咨询、生涯规划等功用。
第二,教师特质层面――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德育教师队伍尚未成熟。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课堂应变的教学机智缺乏,不能敏锐捕捉课堂生成的宝贵教育教学契机;有的教师在课堂设计及实施中指向情感目标的教学行为缺失,无法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有的老师不能从课程的高度把握课堂,无法从生命发展的大智慧观照课程实施,因而无法提升课堂境界。
第三,教学关系层面――交互主体性课堂尚未生成。主要表现为:有的课堂教学“变身”为学生完成课前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的“展示”过程,课堂成为展示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课前活动经验的重复呈现,而无新的动态生成;有的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组织、表演,教师成为站在一边的“观众”;有的教师将“问”与“答”的形式等同于师生交互活动,而不设计研究“问答”背后的师生“对话哲学”,学生成为配合教师完成“对白”的配角。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三:一是陈旧的教学思路惯性影响。我们的教学思路仍在延续惯性,即教学是单一的线性逻辑、学生是被动地主动学习、生活被用来阐释知识。二是倦怠的教师生涯思考影响。部分教师不能对专业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能品尝到教育教学的乐趣,逐渐远离课堂幸福而陷入职业倦怠。三是简单失衡的评价机制影响。包括现行的绩效评价机制、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机制和教学考核评价机制都存在简单失衡的问题。
二、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对策
在上述先行分析基础上,笔者研究试验了改进中职德育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行为的对策,即在教学模式层面推广活动教学,在教师个体成长层面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和教学反思训练,在学校中观管理层面做优做实校本培训。
(一)活动教学模式推广
即以“做中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创设中职德育活动课堂,根本改变旧有的教学思路。“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强调对准学生、强调实际、强调生活。它使得知识的获得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能真正在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积极地进行主体性学习。
在多种“做中学、做中教”的方法中,笔者试行了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即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的整体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益处在于:第一,课程教学进行了项目化的整体设计,使课堂教学的眼光提升到了课程层面,使教学呈现出整体优化。第二,呈现出个性化的课堂和个性化的学生。试想,同样是教学“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这个课堂的项目可能是汽修专业学生进行的“汽修厂竞争力考察”,另一个课堂的项目可能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进行的“旅游商品店竞争力考察”,可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的“电脑配件经销的竞争力考察”,或者是物流专业学生进行的“小型快递公司的竞争力考察”。即使是同样一个班级,不同学生的项目也能体现出个性化差异。第三,真正实现主体性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课堂上教师通过推动“任务驱动”和“管理任务”来促成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进而有效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
但我们在实践这一教学模式时也要注意一个问题:“从做中教”容易造成教学中过分强调活动的作用而对教学中的知、行关系产生偏差,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活动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课后却什么也没留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克服以下偏差:一是活动中学生以经验的习得替代了认知体系的建构;二是活动中以情感的体验替代了价值观的树立;三是将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情境化、简单化设计后难以还原到生活中去,不能在实际运用层面给学生以现实的指导。
(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
课改实施中,我们会发现单纯的集中培训学习对教师的个体专业成长所起的作用有限:一是部分教师经过新课程培训后回到课堂上依然故我,按照过去的一套上课;二是部分教师将培训中学习到的教学设计原样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有形而无神”,无法取得实效。可见要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单纯通过理论培训、示范课、公开课、研究课、讲座等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理论的培训必须有行为的训练作为后续支撑,唯有不间断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设计和行为操作训练,才能将新课程理念最终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和行为操作训练可以通过操练课来达成。
操练课是将实际课堂操练和模拟微观操练结合起来对老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训练的一种方法。它以训练教师课堂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为重点,把教学观念转变和教学行为转变结合起来。操练课的运作包括课前准备、编写教学活动设计、实际课堂操练、课堂观察记录、评价研讨、修改方案、重新上课等程序,操练的教学行为有口语技能、教态技能、组织引导学生的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激励策略技能、使用各种媒体的技能、提问技能、课堂反馈技能、课堂机智等,江苏省职教德育教科研中心组正在进行的“微课堂”活动就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行为训练。
(三)课堂教学反思训练
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其背后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内涵、教育人文内涵、教育伦理内涵,关注的是生命发展的大智慧。只有当教师自觉对自己进行完善的时候,才能关注到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富有生命的价值。而教师的这种自觉完善需要不断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性教学训练实现反思性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针对中职德育新课改实践发展,课堂教学反思训练的有效方式包括进行教学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日志研究和以实践研究为特征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纯理论性质的论文和课题研究,这种课堂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将其纳入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环节,在反思教学中教师方能学会将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方能对教学内容做出独立的反思性决策,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四)校本研修做优做实
在我市中职德育教师师资培训中存在这样一个脱节现象,即基于市职教教研室层面的市级教研、基于教师个别研究层面的个体研修和居于这两者中间的校级层面的校本研修没有实现有机的一体化联系,主要原因是校本研修没有扎实开展。
校本研修着眼于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共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成长为特征,并具有鲜明的校别特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主要在以学校为单位的在职阶段,通过扎实开展校本研修,能有效营造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推动教师持续有效地开展“聚焦课堂”的教学研究并能贯彻整个职业生涯,这是市级层面和个人层面的教研无法达到的。